TWI766070B -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070B
TWI766070B TW107124565A TW107124565A TWI766070B TW I766070 B TWI766070 B TW I766070B TW 107124565 A TW107124565 A TW 107124565A TW 107124565 A TW107124565 A TW 107124565A TW I766070 B TWI766070 B TW I7660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surface side
fibers
mentioned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4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3188A (zh
Inventor
衣笠由彥
瀨戶吉彥
谷口正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0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61F13/5110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the top sheet having corrugations or embossments having one axis relatively longer than the other axis, e.g. forming channels or grooves in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otherwise than in a plane, e.g. in a tubular w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in combination with mechan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s other than embossing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orientated, e.g. in parallel (anisotropic fleec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3/00Other non-woven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不織布10係於一面側,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11於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Y上延伸,且於與一方向Y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X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X上延伸之橫隆起部21將縱隆起部11相連而配置,且構成縱隆起部1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橫隆起部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

Description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不織布。
於經期衛生棉或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多數情況下使用不織布。已知有針對該不織布使其具有各種功能之技術。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長絲被正交配向之積層不織布、與長絲被隨機地排列之隨機不織布之複合不織布。正交積層不織布係長絲於一方向上排列且延伸之第1及第2不織布以長絲之排列方向相互正交之方式積層而成。於複合不織布中,就獲得柔軟之緩衝性之觀點而言,第1突出部之纖維密度被設為低於第2突出部之纖維密度。
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將兩面設為凹凸以提高緩衝性等之不織布。具體而言,記載有將相互朝相反方向突出之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經由環狀之壁部於俯視交叉之不同之方向之各者上交替地配置而成之凹凸構造。於該不織布中,就液體吸入性、及柔軟之緩衝性等觀點而言,壁部係於由第1方向及第2方向所定義之面方向之實質上任一部位中,均具有沿將第1突出部與第2突出部連結之方向之纖維配向性。
又,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正面片材係將不織布設為波形形狀,且於波形形狀之谷部內,設置有複數個將該凹部之兩側之山部彼此相連之連結部。更具體而言,山部係於側部具有傾斜面。連結部將該傾斜面彼此連結。關於連結部,就形狀復原性之觀點而言,於在寬度方向上相鄰之凹部間,於長度方向上錯開位置地形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554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1-95845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者,且於上述一面側,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於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一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隆起部將上述縱隆起部相連而配置,且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者,且於上述相反面側,具有複數 個凸條部,該等複數個凸條部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且具有由複數個該凸條部所夾著之凹條部,該凹條部於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上述凸條部係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成,且於俯視下交替地相連配置有寬度較細之部分及較粗之部分。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及優點當可適當參照隨附圖式,並根據下述記載而變得更加明確。
10:不織布
10A:不織布
10B:不織布
10C:不織布
11:縱隆起部
11T:頂部區域
11W:壁部
12:內部空間
14:谷部
21:橫隆起部
21T:頂部區域
21W:壁部
22:內部空間
31:凸條部
31T:頂部區域
31W:壁部
32:內部空間
34:凸部
35:凹部
36:凹條部
37:較細之部分
38:較粗之部分
110:纖維網
120:支持體公材
121:突起
122:支持體凹部
123:支持體底部
130:支持體母材
131:突起
132:支持體凹部
133:支持體底部
200:尿布
201:正面片材
202:背面片材
203:吸收體
204:吸收性本體
205:側部片材
206:防側漏褶皺
207:黏扣帶
F:腹側
H1:縱隆起部之高度
H2:橫隆起部之高度
h1:凸部之高度
h2:凹部之高度
Q1:較細之部分之寬度
Q2:較粗之部分之寬度
R:背側
S:平面
X:方向
Y:方向
Z1:一面側
Z2:相反面側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的圖式代用照片,且係自不織布之一面側Z1拍攝所得之照片。
圖2之(A)圖係對應於圖1所示之不織布之沿A-A線部分之局部剖視圖,(B)圖係在縱隆起部間橫隆起部之高度均等之情形時之對應於圖1所示之不織布之沿A-A線部分的局部剖視圖。
圖3係圖1所示之不織布之沿B-B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4係圖1所示之不織布之沿C-C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5係圖1所示之不織布之沿D-D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6係圖1所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變化例,(A)圖係表示將對應於圖1之平面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局部俯視圖的圖式代用照片,(B)圖係表示對應於圖2之(A)圖之沿E-E線之剖面的局部剖視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另一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圖式代用照片,且係自不織布之相反面側Z2拍攝所得之照片。
圖8係圖7所示之不織布之沿E-E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9係圖7所示之不織布之沿F-F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10係圖7所示之不織布之沿G-G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11係圖7所示之不織布之沿H-H線之局部剖視圖。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相對於自相反面側Z2觀察時之凸條部之壁部之厚度方向上之表觀厚度為一半位置處之凸條部之輪廓的俯視圖。
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之較佳之製造方法之一例的圖。(A)圖係表示支持體母材之俯視圖,(B)圖係表示支持體公材之俯視圖,(C)圖係表示於支持體公材上配置纖維網,並將支持體母材自纖維網上壓入至支持體公材之步驟之剖視圖。
圖14之(A)圖係表示將支持體公材插入至支持體母材後之狀態之俯視圖(其中,省略纖維網之圖示),(B)圖係上述狀態之剖視圖。
圖15係表示將支持體母材卸除,並自被賦形之纖維網之上方吹送熱風而使纖維彼此熔合之步驟之剖視圖。
圖16係表示使用芯之樹脂成分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之樹脂成分為聚乙烯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不織布之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的圖表。
圖17係模式性地表示作為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正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例之拋棄式尿布的局部切開立體圖。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壓縮變形量較大之不織布。
存在為了製作質感良好之不織布而賦予柔軟之緩衝性之方法,作為 該方法,可列舉增加纖維量(單位面積重量)而獲得厚度。但是,就柔軟性或可撓性之觀點而言,纖維量之增加存在限度,纖維量之過度之增加反而亦會損害質感。
相對於此,於上述專利文獻中記載之設為凹凸之不織布中,即便纖維量較少亦能具有厚度,與先前之平坦之不織布相比,質感提高。但是,要求進一步之質感之提高。
於專利文獻1之發明中,為了獲得強度及質感之兩種特性,必須將不織布構成為3層,儘管為此種構成,亦要求提高質感。
專利文獻2、3之發明係欲實現柔軟之緩衝性者,但關於質感,存在進一步改善之餘地。
若不織布之壓縮變形量變大,則能有助於緩衝性或質感之改善。
本發明之不織布成為壓縮變形量較大者。
以下,一面參照圖1~5,一面對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5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可應用於下述例如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擦拭片等。於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較佳為用作正面片材,又,可將任一面朝向穿著者之肌膚面而使用。以下,考慮將圖式所示之不織布10之一面側Z1朝向肌膚面而使用之實施態樣來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非藉此而限定地進行解釋。
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具有熱塑性纖維。其係由熱塑性纖維之至少一部分纖維彼此相互於交點熔合而成,且具有被賦形為與先前之片狀不織布不同之形狀之厚度。
具體而言,如圖1~5所示,不織布10(10A)具有一面Z1及相對於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Z2之正面及背面。不織布10A係於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側Z1,在不織布10A之厚度方向上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11於俯視下之一面側Z1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一面側Z1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Z1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而且,橫隆起部21係於一面側Z1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且將縱隆起部11、11間相連而配置。「將縱隆起部11、11間相連」係指隔著縱隆起部11而相鄰之橫隆起部21彼此呈直線狀地排列。具體而言係指橫隆起部21之寬度中心線與隔著縱隆起部11而相鄰之另一橫隆起部21之寬度中心線之偏差為橫隆起部21之寬度之範圍,例如為5mm以內。由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包圍之部分成為自一面側Z1朝相反面側Z2凹陷之谷部14。
不織布10A之一面側Z1中之一方向及不織布10A之一面側Z1中之另一方向例如如圖1所示般為一面側Z1之一方向(Y方向)、及與其交叉之另一方向(X方向)。較佳為一面側Z1中之一方向與另一方向正交,更佳為不織布10A之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以下,將一面Z1中之一方向設為Y方向,將另一方向設為X方向而進行說明。
縱隆起部11係沿一方向(Y方向)具有相等之高度。所謂相等係指於使 用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顯微鏡VHX900觀察不織布剖面,對不織布剖面之高度進行測定時,高度相對於測定平均值落在0.9倍~1.1倍之間。再者,於本說明書中,「高度相等」全部為該定義。
更具體而言,縱隆起部11於不織布10之厚度方向上被區分為頂部區域11T及壁部11W,頂部區域11T於一方向(Y方向)上以相等之高度延伸。頂部區域11T形成一面側Z1之外表面纖維層。壁部11W自頂部區域11T朝向相反面側Z2而於厚度方向上延伸。於縱隆起部11之內部,具有於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之內部空間12。
橫隆起部21於不織布10之厚度方向上被區分為頂部區域21T及壁部21W。頂部區域21T位於一面側Z1,壁部21W自頂部區域21T朝向相反面側Z2而於厚度方向上延伸。橫隆起部21具有內部空間22。橫隆起部21之內部空間22與縱隆起部11之內部空間12成為於相反面側Z2相互連通之狀態。
進而,構成縱隆起部1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橫隆起部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具體而言,構成頂部區域11T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頂部區域21T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係指按照下述[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所獲得之兩者之纖維配向於自上表面觀察時以5°以上之差異相交。於纖維配向變為與隆起部平行之情形時,針對該各隆起部,利用分度器測定自上表面觀察時之隆起部之寬度中心線之角度。
[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
將不織布切割出2cm×2cm之正方形作為試樣,並自一面側Z1進行觀察。較佳為使用例如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進行觀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SEM觀察中,較佳為事先藉由建議之方法對試樣進行蒸鍍處理。以50倍之倍率將縱隆起部之中心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下述(式1)而求出。
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2/(纖維數N1+纖維數N2)}×100 (式1)
測定任意3個部位之纖維配向度,並取平均數。於纖維配向度之平均數超過50%時,判定為該區域之纖維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將該方向設為配向方向。數值越大則表示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纖維越牢固地配向。
於測定處於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之情形時,與上述同樣地以50倍之倍率將橫隆起部之中心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上述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並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橫隆起部之以縱隆起部 延伸之方向為基準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上述(式1)而求出。
為了判定橫隆起部之纖維是否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並非如上述方法般描繪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正方形,而是以成為與橫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正方形。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3)。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4)。藉由該方法,並基於下述(式2)而求出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於超過50%時,判定為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
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4/(纖維數N3+纖維數N4)}×100 (式2)
如上所述,由於縱隆起部11之頂部區域11T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橫隆起部21之頂部區域21T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故而於自某一方向撫摸不織布10A之情形時,存在具有接近於或沿撫摸之方向之纖維配向之外表面。因此,能感受到撫摸時之觸感更平滑之質感,能實現質感之提高。
又,於對不織布10A自一面側Z1藉由肌膚面(未圖示)施加負荷之情形時,一面側Z1與肌膚面之接觸成為基於縱隆起部11之線狀接觸,故而能藉由縱隆起部11之整體而牢固地支承負荷。而且,藉由與縱隆起部11相連之橫隆起部21,能抑制縱隆起部11向另一方向(X方向)之變形,因此不織布10於厚度方向(Z方向)上不易產生變形(垮塌),而易於保持形狀。因此,不織布10之厚度易於保持,與通常之凹凸不織布相比,厚度易於增加。即,於壓縮時變形量較大,易獲得緩衝感。又,藉由不同之配向方 向,而負荷易分散,不易朝相同之方向傾倒。即,易於相對於壓縮方向垂直地施加負荷,於接觸時變形量較大,進而易於獲得緩衝感。
另一方面,較佳為於不織布10A之相反面側Z2,複數個凸條部31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上延伸,並且於與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Z2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又,較佳為夾於相鄰之凸條部31、31之凹條部36於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上延伸。較佳為於該一方向上延伸之凸條部31與凹狀部36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而形成條紋狀之凹凸面。較佳為於凸條部31之內部,具有於上述一方向上延伸之內部空間32,且較佳為凹條部36相當於上述一面側Z1之縱隆起部11之內部空間12。例如,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係指Y方向,相反面側Z2之另一方向係指X方向。如此,較佳為上述一面側Z1之一方向與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一致。以下,針對相反面側Z2,亦將一方向設為Y方向,將另一方向設為X方向而進行說明。
凸條部31於不織布10之厚度方向上被區分為頂部區域31T及壁部31W。壁部31W係與壁部11W共通。頂部區域31T係指厚度方向上部側(相反面側Z2)、即較不織布10之厚度之中央靠上部側(相反面側Z2)之部分。較佳為於該頂部區域31T,複數個凸部34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配置。具體而言,較佳為凸條部31係於延伸方向上之凸部34、34間,配置有自相反面側Z2朝一面側Z1於厚度方向上凹陷之凹部35,於頂部區域31T將凸部34與凹部35交替地呈山脊狀地連成排地配置而形成凹凸構造。於不織布10A之厚度方向上,各凸部34之高度h1相等,又,各凹部35之高度h2大致 相等,且低於高度h1。高度h1、h2係以頂部區域11T之一面側Z1之面作為基準面之高度。較低係指高度h2未達高度h1之0.9倍。該凸部34較佳為中空。
如此,於將具有配置於凸條部31之頂部區域31T之上述凹凸構造之相反面側Z2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而將不織布10A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凹凸構造之凸部34相對於肌膚面為點接觸之狀態,故而透氣性優異。又,藉由凸條部31為將複數個凸部34呈山脊狀地連成排之具有起伏之形狀,而與於兩側具備凹狀部之凹凸形狀相輔相成地,能感受到鬆軟之蓬鬆之質感,具有適度之彈力感,而緩衝性優異。就該觀點而言,凸部34較佳為如上所述般為中空,藉此能使壓縮變形量變大。
進而,較佳為凸條部31係將寬度較細之部分與較粗之部分交替地相連而配置。
於不織布10A之一面側Z1,上述橫隆起部21將縱隆起部11於與縱隆起部11延伸之方向不同之另一方向(X方向)上相連,因此施加於縱隆起部11之負荷不會集中於縱隆起部11地施加。因此,抑制了縱隆起部11向X方向之變形,易於保持縱隆起部11之厚度。又,藉由橫隆起部21於一面側Z1之另一方向上將縱隆起部11相連,能夠使力均勻地分散至兩個方向。藉此,能夠使負荷分散至四個方向,因此更易於保持厚度。進而,即便一個橫隆起部21之耐負荷性較低,亦能藉由將縱隆起部11相連地配置而承受較大之負荷。即,不織布10A中,藉由抑制變形,而不會於低負荷下容易地壓塌(形狀保持性較高),能夠兼顧低負荷下之適度之彈力性與接觸時之 緩衝性,因此質感變佳。
又,不織布10A係相對於一面側Z1之橫隆起部21,配置構成相反面側Z2之凸條部31之凹部35(圖3~5),如此則即便自一面側Z1按壓,橫隆起部21亦不易壓塌,而較佳。即,縱隆起部11係於相反面側Z2之凸條部31之具有高度h1之凸部34與接地面相接,但橫隆起部21係於相反面側Z2之凸條部31之具有高度h2之凹部35被設為如吊床般,而能抑制因接地面而引起之變形。
關於橫隆起部21,就上述抑制變形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縱隆起部11、11間於一面側Z1之另一方向(X方向)上相連,且於一面側Z1之一方向(Y方向)、即縱隆起部11延伸之方向上相隔地排列配置有複數個。
不織布10A較佳為藉由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而於一面側Z1具有格子狀之凹凸面。此處所謂之「格子狀」係指縱隆起部與橫隆起部形成俯視下具備格子點及邊之形狀,並不限於正方格子,還包含三角格子、六角格子等各種格子形狀。於一面側Z1中之X方向、Y方向正交之情形時,當自一面側Z1觀察時,包含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之隆起部配置為正交格子狀。以下,於稱為隆起部之情形時,意指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之兩者。由於隆起部為格子狀,故而於對不織布10A自一面側Z1施加負荷之情形時,施加於縱隆起部11之負荷被分散至橫隆起部21。
進而,於不織布10A中,較佳為構成一面側Z1之縱隆起部11之纖維 之配向方向及構成一面側Z1之橫隆起部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朝向各個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即,較佳為構成縱隆起部1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朝向一面側Z1之Y方向(一方向),構成橫隆起部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朝向一面側Z1之X方向(另一方向)。本說明書中之「朝向」係指按照上述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所獲得之配向方向與隆起部延伸之方向未達5°。
若各隆起部具有如上所述般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則能進而提高上述不織布10A之形狀保持性、彈力性、緩衝性等。即,於對縱隆起部11施加負荷,而縱隆起部11將要壓塌時,該負荷分散至橫隆起部21之構成纖維之配向方向,藉由橫隆起部21而抑制縱隆起部11於寬度方向(X方向)上變形。以此方式,抑制了縱隆起部11之寬度方向之過度變形,而維持縱隆起部11之厚度,不織布10A之形狀保持性、彈力性、緩衝性等進而提高。
如上所述,不織布10A藉由具有於一面側Z1具備上述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12之構造,成為具有適度之彈力感且柔軟之緩衝性優異者。又,不織布10A成為保持先前不存在之鬆軟之蓬鬆度而質感良好者。該等特性可藉由具有相反面側Z1之凸條部31及凹狀部36之構成而進一步提高。
(壓縮變形量之測定方法)
不織布10A之上述特性可藉由以下之測定而進行評估。即,利用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KES-FB3(商品名),除了將端子之速度設定為0.1mm/s以外,全部於通常模式下進行最大5.0kPa之壓縮特性評估。其後,將於0.15kPa至2.5kPa下變形之量設為不織布10A之「壓縮變形 量」。基於「壓縮變形量」,判定彈力性、緩衝性。該數值越大則表示越不易因較小之負荷而於壓縮方向上壓塌,同樣適度地具有彈力性。又,數值越大則表示越易在2.5kPa之負荷之間壓塌,若數值較大,則接觸時較大地變形,因此易感受到緩衝性。
又,於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上被纖維配向之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由於在各個隆起部之頂部區域11T、21T中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故而如上所述般具有提高質感之作用。於確認質感時人除了按壓之動作以外,還進行撫摸之動作。此時,藉由存在具有沿撫摸之方向之配向之外表面,而能實現更平滑之質感。藉由如此具有利用向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之纖維配向而發揮之平滑性、及縱隆起部11之厚度方向之緩衝感,而實現了先前沒有之觸感。
又,於不織布10A中,由於形狀保持性或緩衝感較高,故而空間較寬,於注入尿等液體時,尿能高效率地向吸收體移行,由於該原因,故而進而液體擴幅亦分散而變窄。
液體之擴幅之測定方法係使用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製造之merries tape S尺寸,將表面材及次層藉由冷噴塗而剝離,並載置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將經著色之40mL之人工尿注入4秒,放置10分鐘,並將該步驟反覆進行共4次。其後,於表面材之上載置OHP(overhead projector,高架式投影機)片材,並包圍殘留有著色之部分。測定所包圍之面積,將其值設為液體擴幅。再者,上述人工尿係使用針對具有脲1.940質量%、氯化鈉0.795質量%、硫酸鎂0.110質量%、氯化鈣0.062質 量%、硫酸鉀0.197質量%、紅色2號(染料)0.010質量%、水(約96.88質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約0.07質量%)之組成之混合物將表面張力調整為53±1mN/m(23℃)所得者。
進而,於不織布10A中,較佳為如圖2(A)所示,例如,於將不織布10A之相反面側Z2放置於平面S上時,縱隆起部11之高度H1與橫隆起部21之高度H2不同。更較佳為縱隆起部11之高度H1高於橫隆起部21之高度H2。此時,橫隆起部21亦可於縱隆起部11、11間,沿X方向而高度變化。例如,較佳為橫隆起部21配置為以將縱隆起部11、11間朝相反面側Z2方向凹陷之方式彎曲為凹狀之狀態。換言之,較佳為將橫隆起部21沿Y方向切割而成之剖面形狀呈具有厚度之倒U字形,形成如所謂之馬鞍般之形狀。該情形時之橫隆起部21之高度係如圖2(A)般彎曲為凹狀之部分之最低之部分(或曲率變為最大之部分)之高度。或者,如圖2(B)所示,橫隆起部21亦可於縱隆起部11、11間變為均等之高度。平面S係指將不織布10之相反面側Z2放置於平面之面。
藉由使縱隆起部11之高度H1高於橫隆起部21之高度H2,而於自相反面側Z2觀察不織布10之情形時,於凸條部31間在相當於橫隆起部21之部分配置凹部35,因此於相反面側Z2,空間變寬。藉此,於將不織布10A用作擦拭片而欲利用相反面側Z2捕獲污物之情形時,與於凸條部31配置凹陷部分對應地,捕獲空間變寬,污物之捕獲量增加而能提高污物之捕獲效果。
又,藉由使縱隆起部11之高度H1高於橫隆起部21之高度H2,於將一面側Z1設為肌膚面而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材時,即便液體殘留亦因接 觸於肌膚之部位僅為高度H1之部分,故而就液體殘留之觀點及透氣性之觀點而言,對肌膚更溫和。
藉由橫隆起部21如上述般具有凹陷之構成,而於相反面側Z2,凹部35之兩端部具有如能夠保持凹部形狀般之強度。其原因在於,於對縱隆起部11施加負荷時,負荷首先施加於距其最近之橫隆起部21之凹部35之兩端部,由於具有能夠保持凹部形狀之強度,故而能夠承受來自縱隆起部11之負荷。藉此,易於保持形狀,且能保持適度之彈力性。又,由於易於保持形狀,故而橫隆起部21之內部空間得以保持,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材時,液體擴幅變少。又,液體沿凹部35流動,而提高吸收。
其次,一面參照圖6,一面於以下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再者,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A相同之構成零件,標註相同之符號。
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不織布10(10B)係於上述不織布10A中,橫隆起部21配置於與縱隆起部11相等之高度者。除橫隆起部21之高度以外,為與上述不織布10A相同之構成。該不織布10B係於一面側Z1,橫隆起部21之高度較高,因此存在於相反面側Z2之橫隆起部21之內部空間變寬,隨之液體擴幅進而變少。又,具有污物之捕獲效果亦較高之特徵。
其次,一面參照圖7~11,一面於以下對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另一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織布 10A相同之構成零件標註相同之符號。
如圖7~11所示,不織布10(10C)具有一面Z1、及相對於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Z2之正面及背面。
不織布10C係於正面及背面中之相反面側Z2,複數個凸條部31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Z2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又,夾於相鄰之凸條部31、31之凹條部36係於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上延伸。於該一方向上延伸之凸條部31與凹狀部36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而形成與上述不織布10A相同之條紋狀之凹凸面。於凸條部31之內部,具有於上述一方向上延伸之內部空間32。內部空間32係相對於一方向而言高度較高之部分與較低之部分交替地重複存在。例如,如圖7所示般,相反面側Z2之一方向係指Y方向,相反面側Z2之另一方向係指X方向。又,Y方向及X方向較佳為正交,更佳為不織布10C之長度方向、寬度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以下,亦將一方向設為Y方向,將另一方向設為X方向而進行說明。
於不織布10C中,與上述不織布10A同樣地,凸條部31於不織布10之厚度方向上被區分為頂部區域31T與壁部31W。頂部區域31T係凸部34與凹部35交替地呈山脊狀地連成排地配置,而形成凹凸構造,且發揮與上述不織布10A相同之效果。凸部34較佳為中空,藉此能夠增大壓縮變形量。
如圖12所示,凸條部31較佳為寬度較細之部分37與較粗之部分38交替地相連地配置。凸條部31之寬度係指從自相反面側Z2觀察時之凸條部 31之壁部31W之上表面觀察時,至厚度之中央為止由壁部31W所夾之最粗之位置處所測定出之寬度。於所測定出之寬度中,將凸條部31之最細之部分37設為寬度Q1,將凸條部31之最粗之部分38設為寬度Q2。
凸條部31之較細之部分37及較粗之部分38係藉由交替地存在纖維密度較低且柔軟之較粗之部分、與纖維密度較高且變細之耐壓縮之較細之部分,而形成柔軟性及於低負荷下不易壓塌之兩個要素。
於此種不織布10C中,當利用手指撫摸不織布10C之相反面側Z2時,接觸於寬度較細之部分37與寬度較粗之部分38交替地相連配置之凸條部31,由此能夠感受到柔軟之質感。該寬度較細之部分37及寬度較粗之部分38較佳為分別對應於上述凹部35及凸部34。
進而,於第2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C中,於一面側Z1,較佳為於一面側Z1配置有複數個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較佳為縱隆起部11係形成為不織布10C之厚度方向上之高度H1為固定之凸條者,且於俯視下之一面側Z1之一方向上延伸,並且於與一面側Z1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Z1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較佳為該縱隆起部11於其內部具有於上述一方向上延伸之內部空間12,且內部空間12相當於凹條部36。
不織布10C係與不織布10A同樣地,較佳為構成縱隆起部1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橫隆起部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且較佳為朝向各個隆起部延伸之方向。
不織布10C較佳為一面側Z1之構成與上述不織布10A相同,例如,較佳為藉由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而於一面側Z1具有格子狀之凹凸 面。於對此種不織布10C自相反面側Z2施加負荷之情形時,凸條部31因由橫隆起部21形成之寬度較細之部分37之影響而於低負荷時不易壓塌,具有適度之彈力性。又,於自配置有凸條部31之相反面側Z2施加負荷,而凸條部31將要壓塌時,由於不易向相同之方向傾倒,故而具有適度之彈力性及緩衝性,因此質感變佳。又,於該情形時之凸條部31中,凹部35係藉由將作為相鄰部位之凹狀部36彼此相連之橫隆起部21而支承底部(圖8及9)。因此,凸條部31係於凹部35中,與無橫隆起部21之凸部34相比,厚度容易保留。藉此,於自相反面側Z2按壓不織布10C時,感受到凸部34之柔軟之緩衝感,並且能進而感受到凹部35之鬆軟之質感。
如上所述,不織布10C係藉由具有於相反面側Z2具備上述凸條部31及凹狀部36之構造,而與不織布10A同樣地,具有適度之彈力感,且柔軟之緩衝性優異,成為質感良好者。該等特性係藉由具有一面側Z1之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之構成而進一步提高。
於不織布10A~10C中,較佳為構成自相反面側Z2俯視下之凸條部31之寬度方向之輪廓之兩條線分別為具有複數個弧之曲線。更具體而言,曲線係將弧之凸部之朝向交替地改變為相反方向,且將弧連成排而成之平滑之連續者。
於上述構成之不織布10中,由於凸條部31之側部為具有弧之曲線,故而接觸不織布10之相反面側Z2時之觸感能感受為較直線更柔軟。因此,能感受到質感良好。
於不織布10A~10C中,較佳為於凸條部31之側部具有絨毛。
絨毛係纖維未熔合,且纖維之一端自凸條部31伸出至外部之狀態。因纖維未熔合,故於將不織布壓縮而感受緩衝性時,能獲得被纖維包裹之觸感。因絨毛存在於隆起部或凸部之側部,故能提高如被柔軟地包裹般之觸感。
上述構成之不織布10即便於按壓力之吸收時亦能保持不織布10之表觀厚度(蓬鬆度)及鬆軟之柔軟性。即,較深之下陷係於不織布10之限定之範圍產生,不織布10整體之立體構造得以保持。進而,由於在凸條部31之側部具有絨毛,故而於按壓之手指之周圍能獲得如被具有厚度之不織布包裹般之感覺。普遍認為不僅手指之指腹而且於周圍亦能感受到質感(日本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學會論文志Vol.9、No.2、2004,基於指尖之接觸面積及反作用力之同時控制之柔軟彈性物體的提出)。因此,可認為因整體被包裹之觸感而進而感受到較佳之質感。
如此,藉由在凸條部31之側部具有絨毛,而於利用手指按壓不織布10時,手指之周圍能感受到絨毛之柔軟性,而感受到質感優異。
又,具有上述絨毛之不織布10由於絨毛纏繞污物,故而污物之捕獲效果變高。
不織布10係縱隆起部11與谷部14、橫隆起部21與谷部14、凸條部31與凹條部36、縱隆起部11與橫隆起部21等相互至少一部分纖維彼此熔合而無接縫地一體化。如此,不織布10係藉由將各部位相連地支承而成為蓬鬆且具有厚度者。不織布10之厚度並非指如縱隆起部11、凸條部31或橫 隆起部21般之局部之厚度,而是指不織布整體之被賦形後之形狀之表觀厚度。
再者,於不織布10中,於除各部位彼此之連接部分以外之各部位中,亦於至少一部分纖維彼此之交點熔合。於不織布10中亦可具有不熔合之交點。又,不織布10亦可包含除熱塑性纖維以外之纖維,且包含熱塑性纖維於與其以外之纖維之交點熔合之情形。
不織布10係藉由厚度方向之立體構造,而不使纖維量增加地具備對於賦予緩衝性而言充分之厚度(蓬鬆度)。因此,不織布10與僅增加纖維量而保持厚度者相比,更具有柔軟性,於使不織布彎曲時變得無阻力而容易彎曲。進而,藉由上述纖維之配向而質感更優異。
關於不織布10,就使柔軟性及緩衝性優異之觀點而言,表觀厚度及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以下之範圍。
關於不織布之表觀厚度,就確保緩衝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mm以上,更佳為2mm以上,進而較佳為3mm以上。又,表觀厚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制,但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情形時,就便攜性等優異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9mm以下,進而較佳為8mm以下。
具有上述表觀厚度之不織布10整體之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100g/m2以下,更佳為60g/m2以下,進而較佳為40g/m2以下。又,單位面積重量之下限並無特別限制,但就保證不織布之質地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g/m2以上,更佳為10g/m2以上,進而較佳為15g/m2以上。
<不織布之表觀厚度測定方法>
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切割為10cm×10cm。於無法取10cm×10cm之大小之情形時,儘可能切割為較大之面積。使用雷射厚度計(OMR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高精度位移感測器ZS-LD80),測定50Pa之負荷時之厚度。測定三個部位,並將平均值設為厚度。
適用該測定方法,能於不織布10之厚度方向上,測定縱隆起部11之高度H1、橫隆起部21之高度H2、以及凸條部31中之凸部34之高度h1及凹部35之高度h2。又,上述相反面側Z2之凸條部31之寬度較細之部分37之寬度Q1及寬度較粗之部分38之寬度Q2可於自相反面側Z2之俯視下,適用上述測定方法而進行測定。
<不織布之單位面積重量之測定方法>
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切割為10cm×10cm。於無法取10cm×10cm之情形時,儘可能切割為較大之面積。使用天平,測定重量,並除以不織布之面積,將其值設為單位面積重量。
於自市售之吸收性物品等擷取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情形時,使用冷噴塗等冷卻方法使被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接著劑固化,仔細地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剝離並進行測定。此時,接著劑係使用有機溶劑而去除。該方法於本說明書中之其他不織布之測定中全部相同。
進而,藉由在一面側Z1開口有由縱隆起部11及橫隆起部21包圍之空間,而能夠使進行按壓之人之身體、例如手指之肌膚表面局部地進入至該 空間。藉此,於自一面側Z1按壓不織布10時,感受到頂部區域11T之下陷之緩衝性,並且於上述空間之部分能獲得更蓬鬆之觸感,而較佳。進而,於外觀上亦藉由開口而產生立體感,於心理上亦看上去質感良好。又,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時,開口使透氣性之程度提高,而賦予舒適感。進而,藉由保持空間而形成空氣之通道,透氣性實際上良好,能抑制悶濕。
較佳為與一面側Z1之頂部區域11T相比,相反面側Z2之頂部區域31T之纖維量較少。藉此,於供接觸之正面,纖維較多,能感受到平滑之質感。另一方面,藉由在不供接觸之背面配置能保持形狀之最低限度之纖維,能進而增多向正面之纖維。又,藉由減少背面之纖維,而於用作片材之正面片材時,纖維不會妨礙吸收,而有效率地吸收液體。又,亦能提高透氣性。
其次,參照圖13~15於以下對不織布10之製造方法之較佳之一例進行說明。
於不織布10之製造方法中,為了將不織布化之前之纖維網110賦形,使用圖13(A)所示之支持體公材120及圖13(B)所示之支持體母材130。此時,支持體公材120係於一方向及與其正交之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有突起121。另一方面,支持體母材130之突起131於一方向上連續。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與支持體母材130之突起131具有如能夠不相互干涉地可動插入般之形態(亦對照地參照圖14(A))。
如圖13(C)所示,於支持體公材120之上載置纖維網110,自纖維網 110之上利用支持體母材130抑制而將其夾住從而進行賦形。
支持體公材120係對應於不織布10之要賦形為由縱隆起部11、11及橫隆起部21、21包圍之谷部14之位置而具有複數個突起121。突起121、121間被設為與要賦形為一面側Z1之縱隆起部11之頂部區域11T之位置對應的支持體凹部122。藉此,支持體公材120具有凹凸形狀,突起121與支持體凹部122於俯視不同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支持體凹部122之支持體底部123成為供熱風穿過之構造,例如配置有複數個孔(未圖示)。例如,作為製造不織布10之支持體,加工方向及與加工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相當於不織布10之Y方向及X方向。但是,「不同之方向」根據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凹凸構造而不同,並不限定於Y方向及X方向。為了更有效地吹送熱風,亦可於相當於支持體凹部122之支持體公材120開孔。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之高度成為決定不織布10之厚度之要因,因此突起121之高度較佳為3mm以上,更佳為5mm以上,進而較佳為7mm以上。若為該下限以上,則能夠製作出進而具有緩衝感之不織布10。突起121可為角柱,亦可為圓柱。於俯視之情形時,於圖中相對於不織布10之加工方向(MD方向),描繪為四邊形狀,但亦可為菱形。就進一步使纖維進入至支持體陽模120,保持不織布10之形狀,易於形成不織布10之厚度之觀點而言,突起121之形狀較佳為角柱,且自上表面觀察時之形狀為正方形。就完成之不織布10易於保持形狀之觀點而言,俯視下之一個突起121之上表面之面積較佳為3mm2以上。又,關於相鄰之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彼此,俯視下隔開2mm以上者能確保供有效地壓入纖維之空間,故而較佳。
支持體母材130具有對應於支持體公材120之支持體凹部122且俯視下於一方向上連續之突起131。突起131、131間被設為對應於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且於上述一方向上連續之支持體凹部132。藉此,支持體母材130具有凹凸形狀,且交替地配置有突起131及支持體凹部132。支持體凹部132之支持體底部133係供熱風穿過之構造,例如配置有複數個孔。突起131、131間之距離被設為較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之寬度更寬。該距離係以如下方式適當設定,即,能夠利用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及支持體母材130之突起131將纖維網110夾住,而將纖維於厚度方向上配向之壁部較佳地賦形。關於支持體母材130之被壓入之突起131之長度,由於必須插入至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彼此之間,故而較佳為具有1mm以上之長度。又,關於支持體母材130之被壓入之突起131之相鄰之間距,由於需要供將纖維壓入跨及支持體公材120之一個突起121之長度之空間,故而較佳為於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之俯視下之上表面之一邊長度加上1mm以上所得之長度。再者,上述突起121之上表面之一邊之長度於突起121之上表面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之情形時設為其直徑或長徑之長度。
首先,於上述製造方法中,將熔合之前之纖維網110以成為特定厚度之方式自梳棉機(未圖示)供給至將纖維網賦形之裝置。
其次,如圖13(C)所示,於支持體公材120上,配置包含熱塑性纖維之纖維網110,自纖維網110上,將支持體母材130壓入至支持體公材120。此時,將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插入至支持體母材130之支持體 凹部132。又,將支持體母材130之突起131插入至支持體公材120之支持體凹部122。藉此,纖維於厚度方向及平面方向上配向。又,支持體母材130不進入至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121間之支持體凹部122中之與支持體母構件130之支持體凹部132對應之部分。但是,由於纖維網110夾於支持體母材130之兩端之突起131,故而位於支持體凹部122之纖維被伸長而纖維之配向改變。通常之於突起131延伸之一方向上配向之纖維係支持體凹部122內之纖維被拉伸而配向改變。此處能製作自上表面觀察時配向改變之不織布之纖維網110。
如圖14(B)所示,將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插入至支持體母材130之支持體凹部132。藉此,相當於上述包圍區域之底部之纖維層被賦形。又,於支持體凹部122之底部與突起131之頂部之間,纖維於平面方向上配向。由於突起131阻礙熱風,故而於形成之纖維層中熔合較少,而實現平滑之纖維層。藉此,相當於一面側Z1之縱隆起部11之頂部區域11T之纖維層被賦形。
其次,將插入於支持體公材120之支持體母材130卸除,如圖15所示,吹送溫度為能夠使纖維網110之各纖維適度地熔合之熱風W,而使纖維彼此進一步熔合。於該情形時,對纖維網110,自成為不織布10中之相反面之側吹送熱風W。關於此時之熱風W之溫度,若考慮用於此種製品之通常之纖維材料,則較佳為相對於構成纖維網110之熱塑性纖維之熔點高出0℃以上且70℃以下,更佳為高出5℃以上且50℃以下。
熱風W之風速亦取決於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之高度,較佳為2 m/s以上,更佳為3m/s以上。藉此,能夠使向纖維之熱傳遞變得充分而使纖維彼此熔合,使凹凸形狀之固定變得充分。又,熱風W之風速較佳為100m/s以下,更佳為80m/s以下。藉此,能夠抑制向纖維過度之熱傳遞,而使不織布10之質感變得良好。
再者,藉由減小支持體母材之表面粗糙度,能夠不使未熔合之纖維相互纏繞地於熱風W之吹送步驟中將支持體母材130卸除。即,能夠於製作纖維網之後,將支持體公材120插入至支持體母材130,並直接將支持體母材130卸除,藉由上述熱風W而進行處理。藉此,成為更簡便之加工。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製造時受到熱風之面為相反面側Z2,但亦可自一面側Z1吹送熱風,一面側Z1之纖維彼此之熔合點變多。
作為熱塑性纖維,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通常被用作不織布之素材者。例如,亦可為包含單一之樹脂成分之纖維、或包含複數種樹脂成分之複合纖維等。作為複合纖維,例如存在芯鞘型、並列型等。
於使用包含低熔點成分及高熔點成分之複合纖維(例如鞘為低熔點成分且芯為高熔點成分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塑性纖維之情形時,對纖維網110吹送之熱風之溫度較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以上且未達高熔點成分之熔點。更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以上且較高熔點成分之熔點低10℃之溫度,進而較佳為較低熔點成分之熔點高5℃以上且較高熔點成分之熔點低20℃以上之溫度。又,就適度之彈力性及形狀保持性之觀點而言,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之中,作為高熔點成分之芯越多則彈力性越高。因此,以剖面面積比計,芯成分越大則越佳。作為鞘為低熔點成分且芯為高熔點成分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具體例,可列舉鞘為聚乙烯(PE)且芯為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PET)之芯鞘型複合纖維。
又,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中,藉由使鞘之樹脂成分較芯之樹脂成分於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情形時(以下,稱為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例如,芯之樹脂成分為PET,鞘之樹脂成分為PE),減小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之質量比,能夠提高不織布之厚度之回復性。作為此種情況之要因,可認為如下般。已知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之鬆弛彈性模數較低。又,亦已知若鬆弛彈性模數較低,則對於變形難以回復。因此,可認為藉由儘可能減少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能對不織布賦予更高之厚度回復性。
於該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情形時,纖維總量中之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PE等)之比率較佳為以質量比計小於纖維總量中之玻璃轉移溫度較高之樹脂成分(PET等)之比率。具體而言,纖維總量中之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之比率以質量比計,較佳為45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藉由減小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之比率,能提高不織布之厚度之回復性。又,就不織布之製造上之觀點而言,上述比率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
該情況根據圖16所示之圖表亦可知。於圖16中,表示改變芯之樹脂成分(PET)及鞘之樹脂成分(PE)之比率之情形時之不織布之壓縮1日後之回復率(測定方法係根據下述實施例中所示之[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之評估方法]所示之方法)。再者,不織布係利用圖6所示之不織布進行計測。關於除纖維以外之條件,可利用實施例2之條件進行製作。關於所製作之各不織布之表觀厚度,「芯比30」者為6.0mm,「芯比50」者為6.9mm,「芯比70」者為6.6mm,「芯比90」者為6.0mm。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PE即 鞘之樹脂成分之比率越小(芯之樹脂成分之比率越大),則壓縮1日後之回復率越高。尤其是,若鞘之樹脂成分之比率變為未達50質量%(芯之樹脂成分之比率超過50質量%),則壓縮1日後之回復率變為70%以上,而較佳。
所獲得之不織布10之圖15中之下側之面為一面側Z1,其相反側之面成為相反面側Z2。即,不織布10中之一面側Z1係配置有支持體公材120之側,相反面側Z2係被吹送熱風W之側。因此,因熱風W之吹送量之差異,而與一面側Z1之頂部區域11T相比,相反面側Z2之頂部區域31T之纖維彼此之熔合點較多。進而,因熱量之差異,而與相反面側Z2之頂部區域31T之表面相比,一面側Z1之頂部區域11T之表面成為粗澀感較少而肌膚觸感良好者。又,能夠藉由距熱風W之距離而獲得相同之效果。又,藉由以夾著纖維網110之狀態將支持體公材120插入至支持體母材130,而相反面側Z2之頂部區域31T之纖維被拉伸而更靠向支持體公材120。因此,與於支持體公材120之支持體凹部122之底部被賦形之一面側Z1之頂部區域11T相比,於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之頂部被賦形之相反面側Z2之頂部區域31T之纖維量變少。
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不織布10(10A~10C)可用作例如經期衛生棉或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等。於用作正面片材之情形時,可將任一面朝向穿著者之肌膚面而使用。但是,就纖維之配向方向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將一面側Z1朝向穿著者之肌膚面側而使用。另一方面,就能獲得柔軟之質感,且能進而確保透氣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將相反面側 Z2朝向穿著者之肌膚面側而使用。
其次,以下,一面參照圖17,一面對作為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正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而應用於尿布200之吸收性本體204之例進行說明。該圖所示之尿布係片型嬰幼兒用拋棄式尿布,且以將展開為平面之狀態之尿布稍微彎曲而自內側(肌膚抵接面側)觀察時之狀態表示。
如圖17所示,用於本發明之尿布200之吸收性本體204具有以下之基本構成。即,具有:液體透過性正面片材201,其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液體難透過性背面片材202,其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及吸收體203,其介置於正面片材201與背面片材202之間,且具有液體保持性。
正面片材201應用上述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背面片材202具有於展開狀態下其兩側緣於長度方向中央部C向內側內縮之形狀,可為包含1片片材者,亦可為包含複數片片材者。於本例中,設置有側部片材205所形成之防側漏褶皺206。再者,於圖17中,未嚴格地圖示各構件之配置關係或交界,只要設為此種尿布之通常之形態則其構造並無特別限定。
上述尿布200表示為片型者,且於背側R之翼部設置有黏扣帶207。將黏扣帶207貼附於設置於腹側F之翼部之帶貼附部(未圖示),能夠將尿布穿著固定。此時,將尿布中央部C平緩地朝內側彎折,以吸收體203沿自臀部至下腹部之方式穿著。藉由將不織布10用作正面片材201,而肌膚觸 感鬆軟且能夠表現柔軟之良好質感。
吸收性本體204之形狀係具有於穿著時經由穿著者之胯下部分自下腹部側向臀部側配置之長度方向及與其正交之寬度方向的縱長形狀。於本說明書中,於吸收性本體204之俯視下,將相對地具有長度之方向稱為長度方向,將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寬度方向。上述長度方向代表性為於穿著狀態下與人體之前後方向一致。
正面片材201包含上述本發明之不織布10,且較佳為親水性不織布。作為親水性不織布,可較佳地使用其纖維為聚丙烯與聚乙烯之複合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烯之複合纖維等,且實施有親水化處理之纖維。
上述背面片材202及吸收體203可使用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3-147784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4-005565號公報等中所記載者。
作為尿布200之正面片材201,本發明之不織布10係藉由將縱隆起部11或橫隆起部21之纖維配向朝向各隆起部延伸之方向,而成為質感優異者。
本發明之不織布可用於各種用途。例如,可較佳地用作成人用或嬰幼兒用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吸尿墊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進而,亦可用作介置於衛生用品或尿布等之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之次層、及吸收體之被覆片材(包芯片材)等。進而,可用於清掃用擦拭 片。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者,且於上述一面側,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於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一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且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隆起部將上述縱隆起部相連而配置,且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
<2>
如<1>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相反面側,具有複數個凸條部,該等複數個凸條部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且具有由複數個該凸條部所夾著之凹條部,且該凹條部於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
<3>
如<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凸條部係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成。
<4>
如<2>或<3>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凸條部係於俯視下將寬度較細之部分及較粗之部分交替地相連配置。
<5>
如<1>至<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相反面側,具有複數個凸條部,該等複數個凸條部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且具有由複數個該凸條部所夾著之凹條部,且該凹條部於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上述凸條部係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成,且於俯視下將寬度較細之部分及較粗之部分交替地相連配置。
<6>
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者,且於上述相反面側,具有複數個凸條部,該等複數個凸條部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且具有由複數個該凸條部所夾著之凹條部,且該凹條部於上述相反面 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上述凸條部係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成,且於俯視下將寬度較細之部分及較粗之部分交替地相連配置。
<7>
如<6>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一面側,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於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一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
<8>
如<7>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隆起部將上述縱隆起部相連而配置。
<9>
如<8>之不織布,其中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
<10>
如<1>至<5>及<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係指按照下述[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所獲得之兩者之配向方向存在5°以上之差異。
[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
將不織布切割出2cm×2cm之正方形作為試樣,並自一面側Z1進行觀察。較佳為使用例如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進行觀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SEM觀察中,較佳為事 先藉由建議之方法對試樣進行蒸鍍處理。以50倍之倍率將縱隆起部之中心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並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下述(式1)而求出。
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2/(纖維數N1+纖維數N2)}×100 (式1)
測定任意3個部位之纖維配向度,並取平均數。於纖維配向度之平均數超過50%時,判定為該區域之纖維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並將該方向設為配向方向。數值越大則表示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纖維越牢固地配向。
於測定處於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之情形時,與上述同樣地以50倍之倍率將橫隆起部之中心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上述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並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橫隆起部之以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作為基準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上述(式1)而求出。
為了判定橫隆起部之纖維是否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並非如上述方法般描繪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正方形,而是以成為與橫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正方形。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3)。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 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4)。藉由該方法,並基於下述(式2)而求出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於超過50%時判定為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
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4/(纖維數N3+纖維數N4)}×100 (式2)
<11>
如<1>至<5>及<8>至<10>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複數個上述橫隆起部於上述一面側之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
<12>
如<11>之不織布,其中藉由上述縱隆起部及上述橫隆起部而於上述一面側具有格子狀之凹凸面。
<13>
如<1>至<5>及<8>至<12>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及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係朝向各個隆起部延伸之方向。
<14>
如<13>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朝向係指按照下述[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所獲得之纖維配向度為50%以上。
[纖維配向度之測定方法]
將不織布切割出2cm×2cm之正方形作為試樣,並自一面側Z1進行觀察。較佳為使用例如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進行觀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SEM觀察中,較佳為事先藉由建議之方法對試樣進行蒸鍍處理。以50倍之倍率將縱隆起部之中心 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並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下述(式1)而求出。
縱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2/(纖維數N1+纖維數N2)}×100 (式1)
測定任意3個部位之纖維配向度,並取平均數。於纖維配向度之平均數超過50%時,判定為該區域之纖維係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將該方向設為配向方向。數值越大則表示於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纖維越牢固地配向。
於測定處於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之情形時,與上述同樣地以50倍之倍率將橫隆起部之中心放大,並示於觀察畫面之中央。其次,以成為與上述縱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以畫面之中心作為對角線之交點之邊長為500μm之正方形,並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1)。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2)。橫隆起部之以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作為基準之纖維配向度係基於上述(式1)而求出。
為了判定橫隆起部之纖維是否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並非如上述方法般描繪與縱隆起部平行之正方形,而是以成為與橫隆起部平行之方式描繪正方形。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平行之兩側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3)。又,同樣地計數通過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垂直地相交之兩邊的纖維數目(設為纖維數N4)。藉由該方法, 並基於下述(式2)而求出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於超過50%時判定為於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上配向。
沿橫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纖維數N4/(纖維數N3+纖維數N4)}×100 (式2)
<15>
如<1>至<5>及<8>至<1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縱隆起部之高度與上述橫隆起部之高度不同。
<16>
如<1>至<5>及<8>至<1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縱隆起部之高度高於上述橫隆起部之高度。
<17>
如<1>至<5>及<8>至<16>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橫隆起部朝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彎曲。
<18>
如<1>至<5>及<8>至<17>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橫隆起部彎曲為凹狀。
<19>
如<1>至<5>及<8>至<18>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橫隆起部係配置為以將上述縱隆起部間朝相反面側方向凹陷之方式彎曲之狀態。
<20>
如<2>至<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構成自上述相反面側俯視 下之上述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輪廓之兩條線分別為具有複數個弧之曲線。
<21>
如<2>至<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凸條部之側部具有絨毛。
<22>
如<2>至<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具有上述絨毛係指纖維不熔合,且纖維之一端自上述凸條部伸出至外部之狀態。
<23>
如<3>至<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係指於上述複數個凸部之間配置有於厚度方向上凹陷之凹部。
<24>
如<2>及<4>至<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一面側之一方向與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一致。
<25>
如<1>至<2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表觀厚度為1.5mm以上且10mm以下,較佳為2mm以上,更佳為3mm以上,又,較佳為9mm以下,更佳為8mm以下。
<26>
如<1>至<2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表觀厚度為3mm以上且8mm以下。
<27>
如<1>至<26>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整體之單位面積重量為8g/m2以上且100g/m2以下,較佳為60g/m2以下,更佳為40g/m2以下,又,較佳為10g/m2以上,更佳為15g/m2以上。
<28>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1>至<27>中任一項之上述不織布。
<29>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將如<1>至<27>中任一項之上述不織布以上述一面側朝向肌膚抵接面之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30>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將如<1>至<27>中任一項之上述不織布以上述一面側朝向非肌膚抵接面之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31>
如<28>至<3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一面側之一方向或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與上述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一致。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進而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藉此而限定地進行解釋。再者,下述表中之「-」意指不存在屬於項目之值等。
(實施例1)
使用纖度1.8dtex之芯鞘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5:5(質量比))熱塑性纖維,製作纖維網。將纖維網配置於支持 體公材120上,如圖13所示般,自纖維網110上,將支持體母材130壓入至支持體公材120而進行賦形處理。繼而,將支持體母材130卸除,藉由熱風W之吹送而進行熔合處理,從而製作圖1所示之不織布。此時,作為支持體公材120,使用將突起121之高度設為8mm,且為角柱形狀,且自上表面觀察時為2mm×2mm之正方形者。將角柱之間距於MD方向、CD方向分別設為5mm。作為支持體母材130,使用具有寬度2mm之直線狀之突起131之金屬製者,並壓入至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間。支持體母材130之相鄰之突起121、121間係以5mm間距配置,支持體公材120與支持體母材130被壓入時之供纖維進入之空間係單側為0.5mm,將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0之兩側合起來有1mm。將其作為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利用熱風之吹送處理係以溫度160℃、風速6m/s、及吹送時間6s之條件進行。
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係纖度1.8dtex。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具有縱隆起部及橫隆起部,且縱隆起部延伸之方向與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為相互正交之方向。又,如根據表1所示之配向度可知般,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及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分別為縱隆起部及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且為相互正交之方向(不同之方向)。
(實施例2)
藉由將與實施例1者相同之纖維網調換MD、CD方向地放置於公材而製作圖6所示之不織布。除此以外,全部與實施例1相同。將其作為實施例2之不織布試樣。
(實施例3)
製作將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正反調換之圖7所示之不織布,並將該不織布作為實施例3之不織布試樣。因此,於一面側Z1,與實施例1同樣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及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分別為縱隆起部及橫隆起部延伸之方向,且為相互正交之方向(不同之方向)。
(實施例4)
除了使用纖維直徑3.2dtex之芯鞘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7:3(質量比))熱塑性纖維以外,按照與實施例1相同之製造方法,製作實施例4之不織布試樣。
(比較例1)
使用纖度1.8dtex之熱塑性纖維,依據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公報中所記載之製造方法,製作該公報之圖1所示之不織布,並將該不織布作為比較例1之不織布試樣。
(比較例2)
使用纖維直徑1.8dtex之熱塑性纖維,藉由熱風製造方法,製作不進行凹凸賦形之平坦之不織布,作為比較例2之不織布試樣。
(比較例3)
將被用作merries pants L尺寸(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製造)之表面材之平坦之不織布剝離,作為比較例3之不織布試樣。
(比較例4)
將被用作merries M尺寸(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製造)之表面材 之凹凸不織布剝離,作為比較例4之不織布試樣。
針對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求出各隆起部之纖維配向度(配向方向)、橫隆起部之高度H2、凸條部之較細之部分之寬度Q1及較粗之部分之寬度Q2、壓縮能WC、壓縮回復性RC、壓縮變形量、及質感。各測定項目之測定係基於上述(壓縮變形量之測定方法)、及下述測定方法進行。關於纖維配向度,無隆起者係記錄自上表面觀察時之任意部位所測定出之值。進而,針對上述實施例,亦評估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
[緩衝性(壓縮能WC)及形狀保持性(壓縮回復率RC)之評估方法]
緩衝性及形狀保持性之評估法係使用上述KES壓縮試驗機。測定係於22℃且65%RH(relative humidity,相對濕度)環境下進行。KES壓縮試驗機係於通常模式下進行最大5.0kPa之壓縮特性評估,讀取至最大壓力5.0kPa為止之壓縮能WC值及壓縮回復率RC值。作為測定值,測定不織布內之3點並求出其平均值,並且將該操作進行3次,並將其平均值設為WC值及RC值。
上述WC值係表示每單位面積之壓縮所必需之能量,且WC值越大則越易被壓縮,緩衝感越高。進而,即便為相同程度之WC,亦壓縮變形量越大則越具有適度之彈力性,感受到越大之緩衝感,質感越好。
上述RC值係將回復之能量相對於壓縮時之能量之比率進行%顯示者,且RC值越大則對於壓縮之回復性越高。
[質感之評估方法]
由從事不織布之質感研究開發之研究員3人(20歲~30歲),將比較例 3之平坦不織布設為3分,將比較例4之凹凸不織布設為4分,以10分假定迄今為止接觸過之布或不織布中質感最佳者,並進行10個等級之評估,取評估值之平均數,將小數點以下第一位四捨五入而以整數進行彙總。假定接觸尿布之表面材,以慣用手接觸放置於平面之樣品之表面。直接目視進行評估。
[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之評估方法]
將不織布與厚度0.7mm之墊片(washer)一起利用兩片壓克力板夾住,並自其上載置砝碼(20kg)而施加負荷,將不織布壓縮至厚度0.7mm。於該狀態下放置1日後,將砝碼及壓克力板自不織布卸除,於10分鐘後測定不織布之表觀厚度。根據該測定值、及事先測定之壓縮前之不織布之表觀厚度,求出不織布之厚度之回復率,而評估不織布之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
Figure 107124565-A0305-02-0045-1
如表1所示,比較例1具有與實施例1~4相同之凹凸,但纖維配向為相同之方向,壓縮變形量係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之實施例1~4更優異。比較例2具有與實施例相等以上之表觀厚度,但形狀為平坦,因此壓縮變形量係實施例1~4更優異。比較例3係與實施例相同程度地使纖維量較少,但實施例1~4具有厚度。又,壓縮變形量係實施例1~4更大。比較例4係與實施例同樣地具有凹凸,但配向方向相同,因此壓縮變形量係實施例1~4更大。
如以上般,於實施例1~4中,由於在縱隆起部與橫隆起部中配向不同,故而壓縮變形量較多,由於適度之彈力性及緩衝感而感受到質感良好。又,已確認液體擴幅亦較少。
進而,於實施例1~4之中,已知減小作為鞘樹脂之PE(玻璃轉移成分之溫度低於作為芯樹脂之PET)之質量比之實施例4之壓縮1日後之回復性優異,且即便於在包裝等中將不織布壓塌之後,厚度之回復性亦較高。
已對本發明與其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一併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本發明者未作特別指定,則於說明之任何細節中均不對本發明進行限定,且認為可於不違反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發明之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廣泛地進行解釋。
本案係主張基於2017年8月31日於日本提出專利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7-168002之優先權,其等係以參照之形式將其內容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而引入於此。

Claims (13)

  1. 一種不織布,其係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者,且於上述一面側,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隆起部於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一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且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隆起部將上述縱隆起部相連而配置,且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與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不同。
  2.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相反面側,具有複數個凸條部,該等複數個凸條部於俯視下之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於與該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相反面側之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且具有由複數個該凸條部所夾著之凹條部,且該凹條部於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且上述凸條部係複數個凸部呈山脊狀地連成排而成,且於俯視下交替地相連配置有寬度較細之部分及較粗之部分。
  3.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複數個上述橫隆起部於上述一面側之 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構成上述縱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及構成上述橫隆起部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係朝向各個隆起部延伸之方向。
  5.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縱隆起部之高度與上述橫隆起部之高度不同。
  6.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縱隆起部之高度高於上述橫隆起部之高度。
  7.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橫隆起部係朝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彎曲。
  8.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構成自上述相反面側俯視之上述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輪廓的兩條線分別為具有複數個弧之曲線。
  9.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凸條部之側部具有絨毛。
  10.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一面側之一方向與上述相反面側之一方向一致。
  1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請求項1之上述不織布。
  12.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將如請求項1之上述不織布以上述一面側朝向肌膚抵接面之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13.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將如請求項1之上述不織布以上述一面側朝向非肌膚抵接面之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TW107124565A 2017-08-31 2018-07-17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TWI766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8002 2017-08-31
JP2017-168002 2017-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188A TW201923188A (zh) 2019-06-16
TWI766070B true TWI766070B (zh) 2022-06-01

Family

ID=655262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9533A TW202225512A (zh) 2017-08-31 2018-07-17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TW107124565A TWI766070B (zh) 2017-08-31 2018-07-17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9533A TW202225512A (zh) 2017-08-31 2018-07-17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8420B2 (zh)
JP (1) JP6561182B2 (zh)
KR (1) KR102075342B1 (zh)
CN (1) CN110799688B (zh)
DE (1) DE112018002956T5 (zh)
GB (1) GB2577821B (zh)
MY (1) MY193699A (zh)
RU (1) RU2731233C1 (zh)
TW (2) TW202225512A (zh)
WO (1) WO20190442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07932S1 (en) * 2018-12-14 2021-01-19 Berry Global, Inc. Nonwoven fabric
WO2020184595A2 (en) 2019-03-11 2020-09-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202203872A (zh) * 2020-04-09 2022-02-01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不織布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6790A (ja) * 2010-12-24 2012-07-19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TW201641088A (zh) * 2014-12-26 2016-12-01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7367A (en) * 1970-03-30 1980-06-10 Scott Paper Company Nonwoven fabric
US3969561A (en) * 1974-09-17 1976-07-13 The Kendall Company Biaxially oriented nonwoven fabric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765125B2 (en) * 1999-02-12 2004-07-2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Distribution—Retention material for personal care products
JP3748743B2 (ja) * 1999-10-04 2006-02-2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23764A (ja) * 2000-07-05 2002-01-25 Toray Ind Inc 吸音材
JP4414084B2 (ja) 2000-11-13 2010-02-10 新日本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205911C2 (ru) * 2000-12-19 2003-06-10 Хьюматр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Гибкая структура, содержащая крахмальные нити
MXPA05006592A (es) * 2002-12-20 2005-08-16 Procter & Gamble Articulos tipo tela para el cuidado personal.
MXPA05005755A (es) 2002-12-20 2005-08-16 Procter & Gamble Trama fibrosa de hilos en bucle.
TWI358283B (en) 2004-08-20 2012-02-21 Kao Corp Process of produc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CN101198305B (zh) * 2005-06-15 2012-06-13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WO2008146594A1 (ja) * 2007-05-24 2008-12-04 Kao Corporation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JP5538977B2 (ja) 2010-03-29 2014-07-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31035B2 (ja) * 2010-03-29 2014-11-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シート
JP5729948B2 (ja) * 2010-08-31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5961972B2 (ja) 2011-10-12 2016-08-03 Jnc株式会社 伸縮性嵩高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415959U (zh) * 2011-12-31 2012-09-05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压花设备及复合无纺布吸收体及其生产设备
JP5998000B2 (ja) * 2012-09-30 2016-09-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209331B2 (ja) * 2012-12-03 2017-10-04 花王株式会社 凹凸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
JP6190260B2 (ja) 2013-12-09 2017-08-3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989188B1 (ja) * 2015-05-29 2016-09-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038228B1 (ja) * 2015-05-22 2016-12-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16104768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CA2992032C (en) * 2015-07-31 2020-10-2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haped nonwove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6790A (ja) * 2010-12-24 2012-07-19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TW201641088A (zh) * 2014-12-26 2016-12-01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9688B (zh) 2022-03-11
TW202225512A (zh) 2022-07-01
MY193699A (en) 2022-10-25
RU2731233C1 (ru) 2020-08-31
CN110799688A (zh) 2020-02-14
GB2577821A (en) 2020-04-08
KR20190122862A (ko) 2019-10-30
JP2019044320A (ja) 2019-03-22
GB201917378D0 (en) 2020-01-15
WO2019044219A1 (ja) 2019-03-07
JP6561182B2 (ja) 2019-08-14
DE112018002956T5 (de) 2020-04-02
TW201923188A (zh) 2019-06-16
US20200056313A1 (en) 2020-02-20
GB2577821B (en) 2021-01-06
KR102075342B1 (ko) 2020-02-10
US11168420B2 (en)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6071B (zh)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KR101515518B1 (ko) 부형 시트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흡수성 물품
TWI766070B (zh)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JP6047428B2 (ja) 不織布
TWI696735B (zh) 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JP6140388B2 (ja) 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2014139357A (ja) 不織布
JP6172808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6338850B2 (ja) 吸収性物品
RU2736266C1 (ru)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JP3862653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た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
JP3225429U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JP6468803B2 (ja) 積層不織布
JP2022174632A (ja)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構成部材として含む吸収性物品
JP2023166229A (ja) 不織布
JP2022187402A (ja) 不織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