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3872A - 不織布 - Google Patents

不織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3872A
TW202203872A TW110112055A TW110112055A TW202203872A TW 202203872 A TW202203872 A TW 202203872A TW 110112055 A TW110112055 A TW 110112055A TW 110112055 A TW110112055 A TW 110112055A TW 202203872 A TW202203872 A TW 2022038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fiber
woven fabric
bind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2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瀬戸吉彦
張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3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387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orientated, e.g. in parallel (anisotropic fle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不織布係具有黏合劑及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纖維彼此之熔合點者,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存在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於該纖維交點上存在上述黏合劑,上述黏合劑滿足下述(1)及(2)中之任一個或兩個要件。 (1)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每單位面積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未被上述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 (2)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

Description

不織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不織布。
不織布被用於各種場景,使用不織布之製品亦大量存在。關於該不織布,已開發了使其具有各種功能之技術。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基於提高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厚度回復性之觀點,將含浸或塗佈接著劑而形成之樹脂黏合不織布組入吸收性物品中。具體而言,上述樹脂黏合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之不與肌膚接觸之構件配置。 另一方面,基於提高肌膚觸感之柔軟度之觀點,吸收性物品之與肌膚接觸之構件通常使用包含熱風不織布等之熱黏合不織布。其中,熱風不織布係對纖維網吹送熱風使纖維交點熔合而製成,所獲得之不織布之基重得以抑制並且較為蓬鬆。 關於上述熱風不織布,於專利文獻2~4中記載有一種凹凸不織布,其係將纖維網預先賦形成凹凸形狀而使其成為不織布,從而提高了壓縮變形量及緩衝性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18708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1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20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具有黏合劑及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纖維彼此之熔合點。 上述不織布較佳為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存在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且於該纖維交點上存在上述黏合劑。 上述黏合劑較佳為滿足下述(1)及(2)中之任一個或兩個要件。 (1)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每單位面積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未被上述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 (2)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及優點可適當參照隨附圖式,根據申請專利範圍及下述記載而更加明確。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質感優異且厚度回復性優異之不織布。
上述熱黏合不織布例如即便於組入製品且被封入包裝袋之狀態下受到壓縮壓力,亦會在從包裝袋取出時,藉由其緩衝性而使厚度回復。 但是,其厚度回復性與封入前之厚度相比並不充分,尚有改善之餘地。關於該點,專利文獻1記載之樹脂黏合不織布係於整個纖維集合體中含浸或塗佈接著劑而形成者,因此,製作方法與熱黏合不織布不同,就肌膚觸感之方面而言,熱黏合不織布更加優異。因此,無法將專利文獻1記載之樹脂黏合不織布直接應用於熱黏合不織布之用途。
相對於此,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質感優異,且厚度回復性優異。
以下,對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黏合劑及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纖維彼此之熔合點。熔合點係於交叉之纖維彼此之接點不存在上述黏合劑而使纖維彼此黏結之部分。更具體而言,上述熔合點係於不織布之製造過程,利用熱處理使熱塑性纖維之表面部分溶融,藉由該溶融將纖維彼此黏結而成者。本發明之不織布例如使用熱風不織布。
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存在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於該纖維交點上存在黏合劑。纖維交點係指2根以上之纖維交叉之部分。 存在於纖維交點之黏合劑較佳為覆蓋纖維彼此交叉重疊之部分之外側表面。又,黏合劑較佳為存在於纖維交點上,並且延伸至纖維交點以外之纖維表面而存在。
上述黏合劑係與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不同之樹脂成分,固著於已製成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表面。例如,可對不織布之一面,藉由噴霧器等噴附黏合劑並使其固著於纖維交點。從抑制與肌膚接觸時之黏膩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從不織布之與肌膚接觸之面的相反面側噴附黏合劑。 基於同樣之觀點,黏合劑之噴附質量較佳為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 g/m2 以下。 又,基於有效地呈現黏合劑對纖維交點之作用之觀點,黏合劑之噴附質量較佳為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0.3 g/m2 以上。
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一面側及相反面側。又,於本說明書中,有時將上述一面側亦稱作第1面側,標註符號1A。有時將上述相反面側亦稱作第2面側,標註符號1B。於本實施方式之不織布中,反面(第2面)側成為使用時不與肌膚接觸之面側(非肌膚面側)。 上述「一面」及「反面」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係將不織布靜置於水平面時在相對於該水平面垂直之方向上離水平面最遠之面、及最靠近水平面之面。 於本實施方式中,相反面側係被噴附上述黏合劑之面側。
所固著之黏合劑具有固著於纖維交點之表面而不會流落之黏結性。又,黏合劑具有能夠耐受不織布之緩衝性所需之纖維交點處之纖維活動性的強度,另一方面,具備能使活動後之纖維間之位置關係恢復成原樣之彈性。進而,基於發揮上述作用之觀點,較佳為黏合劑之彈性應變大於纖維。
上述黏合劑例如以如下方式作用於纖維交點。 如圖1(A)及(B)所示之不織布100,對一面1A施加壓縮力(按壓力)F,然後解除壓縮力F。此時,於不織布100內之纖維交點6,藉由壓縮力F將纖維7之立體交叉壓扁。但是,當解除按壓力F時,藉由黏合劑8使纖維交點6處之纖維7之立體交叉配置得以回復(圖1(C))。又,除人體產生之壓縮以外,於將製品已封入包裝袋之狀態下受到壓縮壓力之情形時,亦同樣地,當從包裝袋取出時,藉由黏合劑8使纖維交點6處之纖維7之立體交叉配置得以回復。再者,於圖1(A)及(B)中示出了不織布100載置於基材200之上之狀態,但並不限定於該形態。
上述「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係指將本發明之不織布以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朝上之方式靜置於水平面時相對於該水平面具有垂直方向成分作為向量之纖維。「其他纖維」係指著眼於一根「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時其以外之纖維。「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係指垂直方向成分超過零。
(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之確認方法及黏合劑存在之確認方法) 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可藉由與下述之(不織布之縱配向度之測定方法)之(6a)及(6b)相同之方法來確認。 又,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中有無黏合劑存在可藉由與下述之(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相同之方法來確認。 再者,於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已被組入吸收性物品等製品之情形時,藉由冷噴塗等冷卻方法減弱接著劑等之接著力,從製品中取出不織布進行上述處理。該不織布取出方法亦同樣適用於本說明書中之其他測定。
關於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根據下述之(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之(4a)至(4c),當厚度中心部存在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時,意味著黏合劑存在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中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
本發明之不織布發揮如下作用,即,即便「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之方向因壓縮力發生變化,亦可於存在上述黏合劑之纖維交點之位置使「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之位置關係(立體交叉配置)回復。藉此,「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之配向方向容易回復,其結果為,不織布之厚度回復性優異。厚度回復性由壓縮回復率評估,壓縮回復率之值越大,表示厚度回復性越優異。 基於該觀點,上述黏合劑較佳為存在於「具有不織布之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之多處纖維交點上。
上述「厚度中心部」係指將不織布靜置於水平面時該水平面與假想平面之間的位於相對於該水平面鉛直之方向之距離之50%之位置的部分,該假想平面與和該水平面相接之不織布之面的相反面側之最外側部位相接(以下,有時將相對於該水平面鉛直之方向簡稱為「鉛直方向」)。 將上述水平面與上述假想平面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亦稱為不織布之視厚度。上述視厚度例如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兩面具有凹凸形狀之情形時,係一面側之凸部頂部之位置與另一面側之凸部頂部之位置之間的鉛直方向之距離。 不織布之視厚度可於50 Pa荷重下藉由下述測定方法而測定。此處,50 Pa荷重係指能抑制不織布表面之起毛等之程度之荷重,且係準確測定不織布之視厚度所需之荷重。
(50 Pa荷重時之不織布之視厚度之測定方法) 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裁剪成10 cm×10 cm,製作測定試樣。使用雷射厚度計(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高精度移位感測器ZS-LD80(商品名),本案說明書中使用之雷射厚度計均為此商品),對上述測定試樣測定50 Pa之荷重時之厚度。測定3處,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視厚度。例如,藉由將直徑2.5 cm、質量2.45 g之圓形板載置於不織布而對不織布施加50 Pa之荷重。 再者,於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已被組入製品之情形時,藉由冷噴塗等冷卻方法減弱接著劑等之接著力,從製品中取出不織布進行上述測定。該不織布取出方法亦同樣適用於本說明書中之其他測定。 於未能取出10 cm×10 cm之大小作為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情形時,以儘可能大之尺寸取出。 此處之不織布之厚度藉由以下方法測定。即,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裁剪成10×10 cm,使用雷射厚度計(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高精度移位感測器ZS-LD80(商品名)),測定50 Pa之荷重時之厚度。測定3處,將平均值作為不織布之厚度(該厚度測定亦適用於其他測定)。於無法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裁剪成10×10 cm之情形時,裁剪尺寸儘可能大。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基於獲得按壓時之靈活變形性之觀點,50 Pa荷重時之不織布之視厚度較佳為1.3 mm以上,更佳為1.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mm以上,進而更佳為3.0 mm以上,進而更佳為4.5 mm以上,進而更佳為5.5 mm以上。又,基於同樣之觀點,上述視厚度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9 mm以下,進而更佳為8.5 mm以下。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基於獲得按壓時之靈活變形性之觀點,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更佳為15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0 g/m2 以上,進而更佳為25 g/m2 以上。又,基於同樣之觀點,上述基重較佳為60 g/m2 以下,更佳為55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50 g/m2 以下,進而更佳為48 g/m2 以下。
上述黏合劑只要存在於「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中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則亦可進而存在於其以外之纖維交點。 若上述黏合劑存在於尚未熔合之纖維彼此之交叉部分,則具有按壓時之靈活變形性,並且可使纖維彼此之位置關係(立體交叉關係)回復。 若上述黏合劑存在於纖維彼此之熔合點,則可更牢固地維持已被固定之纖維彼此之位置關係(立體交叉關係)。 基於同時實現不織布之厚度回復性及柔和緩衝性之觀點,較佳為於纖維彼此之熔合點及尚未熔合之纖維彼此之交叉部分均存在上述黏合劑。於此情形時,作為供黏合劑存在之「於厚度方向上配向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之數量,較佳為已熔合之纖維交點數>尚未熔合之纖維交點數。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上述黏合劑較佳為滿足下述要件(1)及(2)中之任一個或兩個要件。 (1)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每單位面積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未被上述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 (2)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
上述要件(1)及(2)所規定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及質量比率並不限定於存在於「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之黏合劑,而是表示有關不織布中所含之黏合劑之值。例如,包含存在於「『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以外之纖維彼此之交點」之黏合劑、存在於纖維表面而非纖維交點之黏合劑、存在於纖維間之空間之黏合劑。 又,上述要件(1)及(2)所規定之上述纖維面積率及纖維質量係指纖維上不存在黏合劑(纖維表面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狀態下之面積率及質量(以下所述之其他事項亦為相同含義)。
藉此,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能夠有效地呈現上述黏合劑之作用,並且可恰當地抑制該黏合劑之固著量,從而抑制不織布與肌膚接觸時之黏膩及不織布整體之硬化。即,可使熱黏合不織布維持具特徵性之柔軟肌膚觸感。黏合劑具有黏著性,故少量黏合劑即可發揮上述效果。因此,黏合劑較佳為存在於纖維彼此之熔合點。由於在熔合點形成有已黏結之交點,因此無須形成用以固定纖維彼此之黏合劑所形成之交點。 如此,可藉由恰當地抑制黏合劑之固著量來避免由黏合劑之彈性帶來之厚度回復效果因該黏合劑之黏著性而降低。尤其可抑制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以外之部分將纖維彼此黏貼,從而可有效地呈現黏合劑之上述作用。 藉由使不織布之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纖維面積率,能夠抑制黏合劑彼此之接觸。藉此,可抑制因黏合劑彼此接觸導致之黏著性之影響,從而更有效地呈現纖維與黏合劑接觸下之該黏合劑之彈性效果。其結果為,可有效地呈現黏合劑之上述作用。 又,藉由使黏合劑之質量比率較纖維之質量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可使黏合劑之量較少,使得纖維間不會存在黏合劑。其結果為,黏合劑凝聚在毛細管力較高之纖維交絡點,能夠選擇性地附著於對回復性起作用之纖維交絡點。 其結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壓縮後之厚度回復性優異,且維持鬆軟之質感。 例如,即便將本發明之不織布作為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組入並將該吸收性物品摺疊封入包裝袋,亦可於開封後取出時,真實感受到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蓬鬆感及柔軟質感。
上述要件(1)及(2)可藉由以下方法而測定。再者,假定如下情形,即,作為用於不織布原料之最普通之成分,使用油劑、護膚劑或熱熔型接著劑等處理劑,作為纖維組成,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溶劑或條件等可根據成分適當調整。
(要件(1)之測定方法) (1a)準備0.3 g之不織布試樣作為測定試樣。然後,將該不織布試樣放入裝有乙酸乙酯100 mL之燒杯中,攪拌30分鐘,取出該不織布試樣,使其乾燥。藉此,沖洗護膚劑、熱熔型接著劑等附著於不織布試樣之成分。 (1b)使用鑑別試劑(纖維鑑別試劑Bokenstain II,一般財團法人紡檢品質評估機構製造),進行不織布試樣之染色處理,該鑑別試劑係將固著於纖維表面之黏合劑染成與纖維不同之顏色,以識別纖維與黏合劑之兩者。 (1c)於將不織布試樣靜置於水平面之狀態下,針對所露出之一面,使用數位顯微鏡VHX-900(商品名,基恩士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本說明書中之數位顯微鏡均為此商品)以100倍拍攝觀察圖像。又,將不織布試樣翻轉使反面露出,以相同方式進行拍攝。將拍攝所得之圖像作為觀察圖像。觀察畫面之大小係縱向放大2.5 mm,橫向放大3.0 mm。 (1d)對一面及相反面各自之觀察圖像進行3值化處理,根據3值化後之顏色,特定出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區域、黏合劑區域、其他區域(纖維間之空隙等)。以此為基礎,算出黏合劑之存在面積及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面積。將黏合劑之存在面積較大之一面(不織布試樣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或相反面)作為測定面。考慮以單位面積計之大小關係,算出將黏合劑之存在面積與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面積相加為100時的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及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面積率。於同一樣品中,在上述測定面之各3點進行上述測定,取平均值,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值之資料。根據平均測定值,將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與未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面積率加以比較,判定是否具備上述要件(1)。
對上述(1b)之染色處理之處理內容進行說明。 (1b-1)用力搖動Bokenstain II之容器,使其充分混合。 (1b-2)取1.5 mL之已混合之Bokenstain II,放入大小為200 mL左右之燒杯中,加入去離子水,使總量達到30 mL,以此方式製成染液。 (1b-3)將染液加熱,達到沸騰前之90℃左右時投入不織布試樣,以95℃煮沸2分鐘。 (1b-4)取出不織布試樣,充分水洗之後,使其乾燥。 (1b-5)與鑑別色比較而進行判定。例如,包含丙烯酸系樹脂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之黏合劑被染成紅色,纖維仍為白色。但是,黏合劑被染之顏色會根據黏合劑成分而不同。
以下示出上述(1d)之算出處理之具體例。於該具體例中,使用纖維鑑別試劑Bokenstain II,將包含丙烯酸系樹脂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之黏合劑區域染成紅色,纖維區域仍為白色,黏合劑區域及纖維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纖維間之空隙等)成為黑色。 (1d-1)對觀察圖像進行3值化處理(白・紅・黑)。該處理係藉由電腦中之圖像處理而進行,可算出RGB彩色模式中之紅色面積、白色面積。 (1d-2)從RBG彩色模式轉換成HSV彩色模式。於HSV彩色模式中,紅色定義為H:0°以上90°以下及270°以上360°以下、S:30%以上100%以下、V:40%以上100%以上。白色定義為H:0°以上360°以下、S:0%以上20%以下、V:40%以上100%以下。黑色定義為上述以外之範圍。 (1d-3)以此方式於HVS彩色模式中算出紅色面積(黏合劑)及白色面積(纖維),進行上述(d)之處理。
關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黏合劑之存在量,較佳為相較於正面及背面之一面(第1面)側,在相反面(第2面)側更多。較佳為於上述相反面側滿足上述(1)之要件。 例如,於對不織布之一面噴附黏合劑並使其遍及至厚度方向之情形時,噴附面側之黏合劑之固著量變多。 以此為依據,於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中,可將「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較大之面側」作為測定面側,掌握不織布整體之固著量之傾向。又,測定面側之觀察圖像不僅捕捉到所拍攝之表面,亦可捕捉到從表面可觀察到之厚度內部(觀察圖像中焦點對準之範圍成為測定對象)。再者,該等事項同樣適用於其他測定方法中藉由上述(1a)~(1c)取得觀察圖像而進行測定之情形時。 藉此,於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中,不僅可捕捉不織布之表面亦可捕捉厚度內部之黏合劑區域,可將不織布中之黏合劑固著量作為與纖維對比時之相對面積比率掌握。 黏合劑呈現彈性,同時具有黏著性,因此,藉由對不織布之單面噴附黏合劑,可於非噴附面同時實現無黏著性之光滑之質感及具有回復性之鬆軟之質感。
關於上述要件(1),從相比黏合劑之黏著性更有效地呈現其彈性之觀點而言,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M1)與未被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M2)之差(M2-M1)較佳為80個百分點以上,更佳為90個百分點以上,進而較佳為99個百分點以上。 又,從呈現黏合劑之彈性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差(M2-M1)較佳為99.99個百分點以下,更佳為99.95個百分點以下,進而較佳為99.9個百分點以下。
(要件(2)之測定方法) (2a)準備合計1.0 g之已進行過與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a)相同之處理之不織布試樣。 (2b)將不織布試樣以0.1 mm見方裁剪成碎布片。將1.0 g成為該碎布片之試樣放入燒杯,加入六氟異丙醇(以下稱為HFIP),分離成HFIP不溶分與HFIP可溶分。藉此,使纖維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稱為PET)成分溶解。 (2c)向上述(2b)中獲得之HFIP不溶分中加入加熱二甲苯(130℃),充分攪拌並過濾,由此分離成加熱二甲苯不溶分與加熱二甲苯可溶分。藉此,使纖維之聚丙烯(以下稱為PP)成分、聚乙烯(以下稱為PE)成分溶解。 (2d)針對上述(2c)中獲得之HFIP不溶分加熱二甲苯不溶分測定最大稱重量,並進行TG/DTA測定。將TG/DTA測定中燃燒之量定義為黏合劑質量(纖維中亦可包含氧化鈦等添加物,若纖維具有氧化鈦,則藉此可將黏合劑與氧化鈦分離)。 (2e)用上述(2d)中獲得之黏合劑質量除以上述(2a)中製備之不織布試樣1.0 g,算出黏合劑質量之比率(%)。又,用上述(2d)中獲得之HFIP不溶分加熱二甲苯不溶分之最大稱重量除以上述(2a)中製備之不織布試樣1.0 g,算出纖維質量之比率(%)。根據上述黏合劑質量之比率(%)與纖維質量之比率(%)之差,判定是否具備上述要件(2)。
於上述(要件(2)之測定方法)中,可將不織布整體中所含之黏合劑固著量以於不織布之質量中所占之質量比率之形式作為與纖維對比時之相對關係掌握。 藉此,可排除有可能包含在不織布重量中之護膚劑或熱熔、油劑等之影響,掌握纖維與黏合劑之關係。
關於上述要件(2)之要件,基於更有效地防止不織布整體之黏膩或硬化之觀點,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W1)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W2)更佳為小78個百分點以上,進而較佳為小81個百分點以上。 又,基於呈現黏合劑之彈性效果之觀點,差(W2-W1)較佳為90個百分點以下,更佳為85個百分點以下。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較佳為於俯視時之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至少任一面側,上述黏合劑之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以上60%以下。藉此,於不織布具有之纖維交點存在適量之黏合劑,可抑制因黏合劑導致之纖維彼此之黏貼,容易使纖維交點處之纖維之立體交叉配置更順利地回復。又,可實現上述黏合劑作用下之厚度回復性,並且抑制不織布之黏膩感。 基於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於俯視時之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至少任一面側,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更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 從相較黏合劑之黏著性更有效地呈現其彈性之觀點而言,於俯視時之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至少任一面側,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35%以下。 又,上述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更佳為第2面側。此處,第2面側如上所述係使用時不與肌膚接觸之面(非肌膚面)側。 進而,上述纖維交點中存在尚未與纖維彼此之熔合點熔合之交點,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中之纖維交點較佳為熔合點。黏合劑於熔合點上之存在率較佳為處於上述數值範圍內。藉此,相比黏合劑本身將纖維彼此黏結之情形而言,能夠大幅度降低黏合劑量,其結果為,能夠抑制纖維間之被膜形成,降低黏膩感,並且更易表現出厚度回復性。再者,於下述各種「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中,基於與上述相同之理由,纖維交點較佳為熔合點。又,黏合劑於熔合點上之存在率較佳為處於下述各種「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中所示之各數值範圍內。
(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 (3a)進行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a)、(1b)及(1c)之處理。 (3b)於不織布試樣之正面及背面之各面側之觀察圖像內,標附直徑1.0 mm(觀察圖像內之尺寸)之基準圓C。計數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N)、及該纖維交點數(N)中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將計數結果為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較大之面側作為測定面側。再者,觀察圖像中焦點對準之範圍成為測定對象。纖維交點之計數包括纖維彼此已熔合者及尚未熔合者。 (3c)基於下述式(S1)算出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H(%)=Nb÷N×100  (S1) H: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Nb: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 N: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亦包含Nb在內進行計數) 關於上述內容,於同一不織布試樣中準備各3點觀察圖像進行測定,將平均結果作為測定值之資料。 再者,圖2中示出了在附於觀察畫面中之基準圓C內存在纖維7彼此相交之複數個纖維交點6、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61。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不織布之一面(第1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按單位面積計,較佳為0.05%以下,更佳為0.03%以下,進而較佳為0.02%以下。藉此,可抑制不織布表面之黏膩感。 又,基於使不織布表面具有彈力性之觀點,不織布之一面(第1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較佳為0.0001%以上。 基於更好地展現黏合劑之彈性效果之觀點,不織布之相反面(第2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按單位面積計,較佳為0.001%以上,更佳為0.01%以上,進而較佳為0.025%以上。 又,基於防止因黏合劑彼此接觸而導致黏著性增強之觀點,不織布之相反面(第2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較佳為1%以下。 上述被覆面積率(K)准用上述(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係藉由對一面側及相反面側進行測定而獲得。此時,將不織布之觀察畫面之面積(將纖維(被黏合劑覆蓋之纖維及未被覆蓋之纖維)與纖維間之空隙合計所得之面積)作為分母,算出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在通過該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中,該厚度中心部之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按單位面積計,較佳為10%以上60%以下。黏合劑存在至厚度方向內部,因此,不織布之厚度回復性進一步提高,可維持更鬆軟之質感。 基於進一步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按單位面積計,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 又,從相比黏合劑之黏著性更有效地展現其彈性之觀點而言,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按單位面積計,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 上述「厚度中心部」之定義與上述相同。 上述「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係指下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所示之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A、及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該剖面A正交之剖面B。
(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 (4a)進行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a)及(1b)之處理。 (4b)利用液態氮使不織布試樣凍結之後,利用剃刀進行切斷,製作2個通過不織布試樣之厚度中心部之剖面。其中1個製作通過不織布試樣之厚度中心部之剖面A(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另1個製作通過不織布試樣之厚度中心部且與上述剖面A正交之剖面B。 再者,上述剖面亦可為不織布平面中沿MD(Machine Direction)方向(製造步驟中之機械行進方向)之剖面、沿CD(Cross Direction)方向(與上述機械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剖面、其等之間的任意剖面中之任一者。只要於沿至少任一平面方向且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滿足規定要件即可。 (4c)將藉由上述(4b)製成之試樣以剖面向上之方式靜置於水平面。於靜置狀態下,使用數位顯微鏡以100倍拍攝觀察圖像。 (4d)針對上述2個剖面之觀察圖像,進行上述(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之(3b)之處理,特定出測定面側。於獲得剖面A之厚度中心部之觀察圖像時,從低倍率起將剖面試樣調整至觀察畫面中央,然後逐漸提高倍率,由此特定出厚度中心部。 (4e)然後,基於上述(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之(3c)之式(S1),算出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關於上述內容,於同一不織布試樣中在各3點分別準備2個觀察圖像進行測定。採用剖面A與B中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結果之值較大者,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值之資料。
上述(4b)之2個剖面A及B例如為如下剖面。 於不織布之纖維層在平面方向及厚度方向均連續無凹凸而具有平坦形狀之情形時,剖面A係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平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於此情形時,剖面B係通過厚度中心部且沿著不織布平面之剖面。具體而言,剖面A係如圖3(A)所示通過不織布100S之厚度中心部105之沿著鉛直方向之A-A線之剖面。剖面B係如圖3(B)所示不織布100S之厚度中心部105之位置上的沿著水平方向之B-B線之剖面。 又,於不織布之纖維層在厚度方向上彎曲而具有交替具備凸部與凹部之凹凸形狀之情形時,剖面A係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連結凸部頂部與凹部底部之壁部之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於此情形時,剖面B係通過厚度中心部且沿著形成不織布面(連結凸部頂部與凹部底部之壁部之面)之纖維層之剖面。具體而言,剖面A係如圖4(A)所示通過不織布100W之厚度中心部105之沿著A-A線之剖面。剖面B係如圖4(B)所示不織布100W之厚度中心部105之位置上的沿著B-B線(與A-A線正交之線)之剖面。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俯視該不織布時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較佳為,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第1面)側,在相反面(第2面)側更大。 將本發明之不織布與肌膚接觸使用時,此時之相反面(第2面)側較佳為不與肌膚接觸之面側(非肌膚面側)。上述一面(第1面)側較佳為與肌膚接觸之面側(肌膚面側)。藉由使非肌膚面側存在大量黏合劑,使肌膚面側存在少量黏合劑,可保持黏合劑作用下之厚度回復性,並且抑制與肌膚接觸時之黏膩感,維持不織布之柔軟質感。 於藉由熱風法製造本發明之不織布之情形時,在製造時,因熱量差異,相比被吹送熱風之面側,相反面側之纖維熔合點相對較少而呈現光滑質感。因此,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較佳為將被吹送熱風之面側作為上述黏合劑較多之相反面(第2面、非肌膚面側)。
更具體而言,俯視上述不織布時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較佳為,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大10個百分點以上。 又,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更佳為大15個百分點以上,進而較佳為大18個百分點以上。 又,從相比黏合劑之黏著性更有效地展現其彈性之觀點而言,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H),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更大,其差較佳為50個百分點以下,較佳為30個百分點以下,進而較佳為20個百分點以下。
上述一面側及相反面側之俯視不織布時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準用上述(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而進行。 關於上述(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之(3b),針對一面側及相反面側分別計數纖維交點數(N)及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然後,基於(3c)之式(S1),算出各面側之存在率(H)(%)。又,於同一個不織布試樣中,對一面側及相反面側準備各3點觀察圖像進行測定,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值之資料。 根據測定值之資料,從上述相反面側之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減去上述一面側之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算出其差。
進而,基於提高抑制與肌膚接觸之面(肌膚面)之黏膩之效果之觀點,上述一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1)較佳為上述相反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K2)的0.9倍以下,更佳為0.6倍以下,進而較佳為0.53倍以下。 又,基於藉由黏合劑之彈性來展現回復性之觀點,上述一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較佳為上述相反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的0.01倍以上,更佳為0.05倍以上。 藉此,能夠同時實現鬆軟之質感及肌膚面側之光滑性。
基於抑制黏合劑對纖維彼此之黏結性使得纖維交點處之纖維立體交叉配置容易順利回復之觀點,於纖維間相隔纖維直徑以上之距離之狀態下,纖維間(間隙)存在黏合劑之面積按單位面積計,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5%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 又,於纖維間相隔纖維直徑以上之距離之狀態下,纖維間(間隙)存在黏合劑之面積較佳為儘可能小,但基於展現黏合劑之彈性之觀點,實際為0.005%以上。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較佳為1%以上20%以下。藉由本發明之不織布中所含之上述黏合劑之質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可恰當地抑制黏合劑之固著量並且有效地展現不織布之壓縮回復性。 基於進一步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更佳為7%以上,進而較佳為8%以上。 又,基於進一步提高抑制黏膩之效果之觀點,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9%以下。
上述黏合劑之質量占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可基於上述(要件(2)之測定方法)而測定。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較佳為包含具有熔點不同之2種以上之樹脂成分之複合纖維。藉由具有此種複合纖維,可具有不織布強度,並且可更良好地塗佈黏合劑。藉由使用作為熱熔合纖維之複合纖維而確保不織布強度。藉此,可恰當地抑制黏合劑量並且更有效地展現不織布之壓縮回復性。
(熔點不同之樹脂成分之確認方法) 藉由下述方法,根據進行示差掃描熱量測定時之熔點峰,判斷複合纖維中所含之樹脂成分是否為2種以上。 (5a)作為測定試樣,準備0.01 g之已進行過與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a)相同之處理之不織布試樣。 (5b)使用示差掃描熱量計「DSC7000X」(商品名,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科學公司製造),於鋁鍋中稱量0.01 g不織布試樣,升溫至200℃,然後從此溫度開始以降溫速度10℃/min冷卻至0℃。 (5c)以升溫速度10℃/min升溫至300℃,測定吸熱峰。此處,當測定出之波峰為2個以上時,判斷為複合纖維中所含之樹脂成分為2種以上。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上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較佳為60%以上。藉此,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厚度回復性更優異,更易維持鬆軟之質感。 基於進一步提高上述效果之觀點,本發明之不織布之縱配向度更佳為65%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 又,基於提高不織布強度之觀點,本發明之不織布之縱配向度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
此處提及之「縱配向度」係藉由下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之測定方法)測定之值,係表示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方向一致程度之值。
(不織布之縱配向度之測定方法) (6a)利用液態氮使不織布試樣凍結並將其靜置於水平面。然後,利用剃刀,將上述不織布試樣之位於與上述水平面鉛直之方向之厚度50%之位置的部分(厚度中心部)切斷,而製作厚度剖面(上述鉛直方向之剖面)。 (6b)針對上述厚度剖面,使用桌上掃描電子顯微鏡「JCM-6000Plus」(商品名,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以35倍進行觀察,拍攝觀察圖像。 (6c)針對上述觀察圖像,標附形成0.5 mm×0.5 mm(觀察圖像內之尺寸)之正方形之基準線L。此處,基準線L由在沿著上述水平面之方向上一致之上邊L1及下邊L2、以及在上述鉛直方向上一致之左邊L3及右邊L4構成。 (6d)分別計數纖維通過由正方形之各邊構成之基準線之延伸根數。將通過正方形之上下邊L1及L2之基準線L之纖維之延伸根數作為「上下纖維根數」,將通過正方形之左右邊L3及L4之基準線L之纖維之延伸根數作為「左右纖維根數」。 (6e)不織布之縱配向度Q係以(上下纖維根數)/(上下纖維根數+左右纖維根數)×100方式算出。 關於上述內容,於同一個不織布試樣中準備各3點觀察圖像進行測定,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值之資料。 再者,圖5示出了標附有正方形之基準線L之觀察畫面。該圖中,黑點71係纖維7通過基準線L(L1~L4)之位置。
於上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較高之狀態下,當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較高時,作為不織布之回復性相應地提高。尤其於縱配向度為上述下限%以上且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上述下限以上之情形時,縱配向之纖維交點藉由黏合劑被彈性強化,從提高回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
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具有上述構成,並且於該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因製成凹凸形狀,故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基重得以抑制,並且更加蓬鬆(具有厚度),肌膚觸感良好。藉此,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之壓縮性提高,同時具備由黏合劑帶來之壓縮回復性。即,本發明之不織布相對於較高之壓縮性可顯著展現厚度回復性,可具有較高之緩衝性。又,本發明之不織布於壓縮後亦可保持較高之緩衝性。再者,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與先前之樹脂黏合不織布不同的是,可將黏合劑之固著量抑制在厚度回復性所需之範圍內,從而降低黏膩感。因此,可抑制凹凸賦形時纖維黏貼於支持體,從而實現良好之凹凸賦形。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凹凸形狀之情形時,較佳為黏合劑存在於上述壁部。由此使得上述效果更加優異。
上述「凹凸形狀」係指根據不織布剖面形狀根據與不織布之水平面鉛直之方向之位置而不同的形狀。上述「壁部」係指將本發明之不織布靜置於水平面時的、位於與該水平面鉛直之方向之厚度(視厚度)中除一面側(第1面側)25%與相反面側(第2面側)25%以外之50%之區域(以下稱為厚度中間層)之纖維層部分。 再者,此處所謂之視厚度係使用上述「厚度中心部」之定義之記載中所示之「不織布之厚度」之測定方法而獲得的值。
(壁部存在黏合劑之確認方法) (7a)針對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試樣0.3 g,進行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a)及(1b)之染色處理。 (7b)於將上述不織布試樣靜置於水平面之狀態下,使用數位顯微鏡從水平方向觀察與該水平面鉛直之方向之厚度(視厚度)的厚度中間層之位置上之壁部,並以160倍拍攝觀察圖像。 (7c)針對觀察圖像,進行與上述(要件(1)之測定方法)之(1d)相同之處理,算出黏合劑之存在面積及纖維面積。 關於上述內容,於同一樣品中在各3點進行上述測定,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值之資料。
作為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可使用通常被用作與肌膚接觸之素材之各種不織布。例如,不織布之凹凸形狀有很多種類,如凸部為實心、凸部為中空、纖維層為單層構造、纖維層為雙層構造、凸部於平面方向上呈散點狀配置、凸部及凹部配置成壟溝狀等。各種類具體可列舉圖6~19所示之不織布。
列舉凹凸形狀之凸部為實心且雙層構造之不織布。例如,有下述之不織布10(具體例1)。 不織布10(具體例1)包含熱塑性纖維及熱縮性纖維,具有第1面1A(作為表面片材時之肌膚抵接面)側之上層11與第2面1B(作為表面片材時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下層12之雙層構造。又,從第1面1A於厚度方向上實施壓紋加工(軋壓)而將2層接合(將被實施壓紋加工之部分稱為壓紋凹部(凹狀之接合部)13)。下層12係展現了熱縮性纖維之熱縮之層。藉由下層12之熱縮,於上層11中,在壓紋凹部13之區域具有向第1面1A側凸起之實心凸部14。又,於上層11配置有將凸部14與壓紋凹部13連結之壁部15。 該不織布10典型而言具有圖6所示之形狀。 該不織布10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之段落[0032]~[0048]所記載之素材及製造方法而製造。
列舉凹凸形狀之凸部為中空且雙層構造之不織布。例如,有下述之不織布20(具體例2)、不織布30(具體例3)。 不織布20(具體例2)具有具備中空部21之雙層構造。任一層均包含熱塑性纖維。不織布20中具有第1不織布20A與第2不織布20B局部熱熔合而形成之接合部22。於被接合部22包圍之非接合部,第1不織布20A具有複數個凸部23,該凸部23向遠離第2不織布20B之方向突出,且內部具有中空部21。於接合部22之配置區域配置有位於凸部23、23間之凹部24,從而與凸部23一起構成了第1面1A之凹凸。又,不織布20中配置有將凸部23與凹部24連結之壁部25。 該不織布20典型而言具有圖7所示之形狀。 該不織布20可藉由通常使用之方法而形成。例如,在藉由使2個凹凸輥嚙合而對第1不織布20A進行凹凸賦形之後,貼合第2不織布而獲得不織布20。 不織布30(具體例3)包含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由上層31及下層32構成之雙層構造。上層31中交替配置有中空之凸部33及凹部34,凹部34形成開孔。不織布30中配置有將凸部33與凹部34連結之壁部35。 該不織布30典型而言具有圖8所示之形狀。 此種不織布30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平4-24263號公報之第6頁左下欄12行~第8頁右上欄19行所記載之方法而製造。
列舉具有兩面形成凹凸之形狀之單層構造之不織布。例如,有下述之不織布40(具體例4)、不織布50(具體例5)。 不織布40(具體例4)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之單層構造,且具有兩面形成凹凸之形狀。具體而言,向第1面1A側突出之第1凸部41與向第2面1B側突出之第2凸部42於俯視不織布40時交叉之不同方向上交替連續配置。第1凸部41及第2凸部42具有向各自之相反面側釋放之內部空間,該部分形成對應面之凹部43、44。藉此,第1面1A為第1凸部41與凹部44之凹凸形狀。又,第2面1B為第2凸部42與凹部43之凹凸形狀。又,不織布40具有將第1凸部41與第2凸部42連結之壁部45。壁部45形成第1凸部41及第2凸部42各自之內部空間之壁面,於平面方向上具有環狀構造。構成壁部45之纖維於環狀構造之任一處均將第1突出部41與第2突出部42連結,且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具有纖維配向性。 該不織布40典型而言具有圖9所示之形狀。 該不織布30之製造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之段落[0031]及[0032]所記載之熱風加工之製造方法。 不織布50(具體例5)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之單層構造,於第1面1A側,具有條紋狀之凸部51與凹部52交替配置而成之凹凸形狀。於第2面1B側,與第1面1A側之凸部51對應之凹部53和與第1面1A側之凹部52對應之凸部54交替配置而形成凹凸形狀。不織布50中配置有將凸部51與凹部52(凹部53與凸部54)連結之壁部55。 該不織布50典型而言具有圖10所示之形狀。
列舉凹凸形狀之凸部為實心且單層構造之不織布。例如,有下述之不織布60(具體例6)、不織布70(具體例7)。 不織布60(具體例6)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之單層構造,於第1面1A側,具有半圓筒狀之實心凸部61與沿著該凸部61之側緣配置之凹部62交替配置複數個之形狀。於凹部62之下側,配置有由不織布之纖維構成之凹部底部63。又,不織布60中配置有將凸部61與凹部62連結之壁64。 該不織布60典型而言具有圖11所示之形狀。 不織布70(具體例7)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及熱伸長性纖維之單層構造,於第1面1A側具有凹凸形狀。第2面1B側平坦,或凹凸程度相比第1面1A側而言極小。第1面1A側之凹凸形狀具體而言具有複數個實心凸部71及包圍該實心凸部71之線狀凹部72。線狀凹部72配置成格子狀,在由格子劃分之各區域散佈配置有凸部71。凹部72具有將不織布70之構成纖維壓接或接著而成之壓接接著部,熱伸長性纖維處於非伸長之狀態。凸部71係熱伸長性纖維進行熱伸長而向第1面1A側凸起之部分。又,不織布70中具有將凸部71與凹部72連結之壁部73。 該不織布70典型而言具有圖12所示之形狀。 此種不織布70可藉由對纖維網進行線狀之加熱壓花加工,然後利用熱風加工使熱伸長性纖維伸長而製造。
列舉凹凸形狀之凸部為中空、不織布之兩面具有凹凸形狀之單層構造之不織布。例如,有下述之不織布80(具體例8)、不織布90(具體例9)。 不織布80(具體例8)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之單層構造,且具有以下所示之凹凸形狀。 即,具有第1面1A側及第2面1B側之外表面纖維層81、82、以及配置於第1面1A側之外表面纖維層81與第2面1B側之外表面纖維層82之間的複數個連結部83。第1面1A側之外表面纖維層81及第2面1B側之外表面纖維層82與連結部83相互之間有部分纖維熔合。 藉由該外表面纖維層81、82及連結部83,不織布80於其厚度方向上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中空之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該凹凸形狀形成於第1面1A側及第2面1B側之兩者。具體而言,於第1面1A側,外表面纖維層81形成之凸部81與外表面纖維層81間之凹部88具有凹凸形狀。於第2面1B側,外表面纖維層82所形成之凸部82與外表面纖維層82間之凹部89具有凹凸形狀。外表面纖維層81所形成之凸部81及外表面纖維層82形成之凸部82均為中空。連結部83形成將凸部81與凹部88(凸部82與凹部89)連結之壁部83。 關於該不織布80,可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19號公報之段落[0010]~[0048]所記載之各種構成。例如,不織布80之凹凸形狀亦可為於第1面1A側外表面纖維層81所形成之凸部81與其間之凹部88配置成壟溝狀之形狀。同樣地,亦可為於第2面1B側外表面纖維層82所形成之凸部82與其間之凹部89配置成壟溝狀之形狀。又,外表面纖維層81、82亦可為將纖維於平面方向上配向。連結部83所形成之壁部83包含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成為第1面1A側之凸部之外表面纖維層81具有2種(第1外表面纖維層81A及第2外表面纖維層81B),該2種具有沿著不織布之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方向延伸之長度。複數個連結部83亦可具有沿著不織布之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方向配置,使得該連結部83之壁面之方向互不相同之2種(第1連結部83A及第2連結部83B)。於此情形時,第1連結部83A及第2連結部83B即便壁面之方向互不相同,亦可將纖維縱配向。 該不織布80典型而言具有圖13所示之形狀。 此種不織布80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19號公報之段落[0049]~[0057]所記載之方法而製造。
不織布90(具體例9)具有包含熱塑性纖維之單層構造,且具有以下所示之凹凸形狀。 即,於第1面(一面)1A側,在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第1面1A側突出之複數個縱向壟部911沿著俯視下第1面1A側之一方向延伸配置。縱向壟部911於與第1面1A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第1面1A側之另一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配置。此外,於第1面1A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向壟部921以將縱向壟部911連結之方式配置。縱向壟部911及橫向壟部921分別形成中空之凸部。不織布90於其厚度方向上,藉由縱向壟部911及橫向壟部921與其間之凹部922而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911W。於第1面1A側,縱向壟部911及橫向壟部921所形成之凸部具有沿著不織布90之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方向延伸之長度。於此情形時,不織布90之第1面側之凹凸形狀亦可為縱向壟部911及橫向壟部921分別所形成之凸部與其間之凹部配置成壟溝狀之形狀。 又,於第2面(相反面)1B側,配置有複數個中空之凸條部931,該等凸條部931於俯視下之第2面1B側之一方向延伸,且於與第2面1B側之一方向不同之第2面1B側之另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又,夾於複數個凸條部931之間之凹條部936於第2面1B側之一方向上延伸。不織布90之第2面1B側之凹凸形狀具有凸條部931與凹條部936配置成壟溝狀之形狀。凸條部931係複數個凸部934呈脊狀相連而成,俯視下寬度較細之部分與寬度較粗之部分交替相連配置而成。呈脊狀相連之凸部934之間存在稍低之凹處935。不織布90於其厚度方向上,藉由凸條部931及凹條部936而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931W。 關於不織布90,可採用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20號公報之段落[0012]~[0058]所記載之各種構成。例如,構成縱向壟部911之纖維與構成橫向壟部921之纖維之配向方向亦可不同。縱向壟部911之高度與橫向壟部912之高度可不同,橫向壟部921可於不織布90之厚度方向上彎曲,亦可設為均等之高度。又,從第2面1B側俯視時構成凸條部931之寬度方向之輪廓之兩條線可分別為具有複數個弧形之曲線。亦可於凸條部931之側部配置細毛。 該不織布90典型而言具有圖14~19所示之形狀。 此種不織布90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9-44320號公報之段落[0059]~[0065]所記載之方法而製造。
對構成本發明之不織布之熱塑性纖維及黏合劑進行說明。
作為熱塑性纖維,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通常被用作不織布素材之纖維。例如,可為由單一樹脂成分構成之纖維、或由複數個樹脂成分構成之複合纖維等。作為複合纖維,例如有芯鞘型、並列型等。 於使用包含低熔點成分及高熔點成分之複合纖維(例如鞘為低熔點成分、芯為高熔點成分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塑性纖維之情形時,製造步驟中向纖維網吹送之熱風之溫度較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以上且未達高熔點成分之熔點。更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以上且比高熔點成分之熔點低10℃之溫度,進而較佳為比低熔點成分之熔點高5℃以上且比高熔點成分之熔點低20℃以上之溫度。又,從彈力性之觀點而言,芯鞘型複合纖維中,作為高熔點成分之芯越多,彈力性越高。因此,以剖面面積比計,芯成分較大者較佳。作為鞘為低熔點成分、芯為高熔點成分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具體例,可列舉鞘為PE、芯為PET之芯鞘型複合纖維。
又,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中,鞘之樹脂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低於芯之樹脂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之情形時(以下稱為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例如,芯之樹脂成分為PET,鞘之樹脂成分為PE),藉由減小低玻璃轉移溫度樹脂成分之質量比,可進一步提高不織布之厚度回復性。
作為黏合劑,可使用各種黏合劑。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系樹脂、酯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乙酸乙烯酯-乙烯系樹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等。 作為具有可恢復纖維交點處之纖維立體交叉配置之黏性、黏結性及軟性者,尤佳為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等。
「丙烯酸系樹脂」係指作為聚合物之構成成分,包含(甲基)丙烯酸化合物成分及(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化合物成分中之至少1種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之聚合物。上述丙烯酸系樹脂中構成成分之結合形態並無特別限制,丙烯酸系樹脂可為嵌段聚合物,亦可為無規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化合物」係指(甲基)丙烯酸及其等之鹽。作為構成(甲基)丙烯酸之鹽之抗衡離子,可列舉鈉離子、鉀離子等鹼金屬離子、及鎂離子、鈣離子等鹼土類金屬離子。 「(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化合物」係指可由(甲基)丙烯酸化合物衍生之化合物(單體)。作為(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醯胺及(甲基)丙烯腈等。 (甲基)丙烯酸化合物及(甲基)丙烯酸之衍生物化合物可分別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用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化合物,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醯胺,更佳為(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甲基)丙烯醯胺,構成醯胺鍵之氮原子所具有之2個氫原子亦可被烷基等任意取代基取代。該烷基可為無取代之烷基,亦可為具有取代基之烷基。作為具有取代基之烷基,例如可列舉具有可被烷基等任意取代基取代之胺基作為取代基之烷基、及具有醯基作為取代基之烷基。 該等之中,可較佳地列舉無取代之(甲基)丙烯醯胺、及烷基(甲基)丙烯醯胺。
作為(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伸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芳基酯及(甲基)丙烯酸雜芳基酯,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聚伸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與構成(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酯鍵之氧原子鍵結之烷基可為無取代之烷基,亦可為具有取代基之烷基。作為具有取代基之烷基,例如可列舉羥烷基、具有可被烷基等任意取代基取代之胺基作為取代基之烷基、及具有甜菜鹼結構之烷基。作為甜菜鹼結構,較佳為可列舉羧基四級銨結構等羧基甜菜鹼結構,更佳為羧基二烷基銨結構。
用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丙烯酸系樹脂較佳為具有(甲基)丙烯酸及其等之鹽、以及源自(甲基)丙烯酸酯中之至少1種之構成成分,更佳為具有丙烯酸及其鹽、以及源自丙烯酸酯中之至少1種之構成成分。
用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丙烯酸系樹脂亦可具有源自(甲基)丙烯酸化合物及(甲基)丙烯酸之衍生物以外之化合物(單體)之構成成分,作為此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乙烯、丙烯、異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苯乙烯、乙烯基吡咯啶酮、胺基甲酸酯化合物(具有胺基甲酸酯鍵之單體)。
作為用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丙烯酸系樹脂之具體例,可列舉包含(丙烯酸/第三丁基丙烯醯胺)共聚物等(丙烯酸/丙烯醯胺)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醯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等(丙烯酸/丙烯醯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烷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烷基胺基烷基丙烯醯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第三丁基丙烯醯胺)共聚物或(丙烯酸烷基酯/辛基丙烯醯胺)共聚物等(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醯胺)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第三丁基丙烯醯胺)共聚物等(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烷基丙烯醯胺)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烷基丙烯醯胺)共聚物、(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羧基甜菜鹼/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烷基丙烯醯胺/烷基胺基烷基丙烯醯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辛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丁基胺基乙酯)共聚物、(烷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烷基酯/烷基胺基烷基丙烯醯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烷基酯/二丙酮丙烯醯胺)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醯胺)共聚物、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系共聚物(胺基甲酸酯化合物與丙烯酸化合物或其衍生物之共聚物)、(乙烯基吡咯啶酮/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基吡咯啶酮/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辛基丙烯醯胺/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丁基胺基乙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羧基甜菜鹼/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乙基胺氧化物)共聚物等之樹脂。
<不織布用黏合劑塗佈材>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上述黏合劑可作為包含該黏合劑之不織布用黏合劑塗佈材使用。該不織布用黏合劑塗佈材可僅由上述黏合劑構成,亦可於不損害上述特性之範圍內包含其他成分。 例如,作為上述不織布用黏合劑塗佈材之構成成分,除上述黏合劑以外,可列舉溶劑、用以使上述黏合劑溶混於溶劑之分散劑、乳化劑或助溶劑等。 作為上述溶劑,可列舉水、乙醇、異丙醇、丙二醇等之醇、丙二醇單甲醚、二乙二醇丁醚等之二醇醚等,基於提高作業環境及防止纖維劣化之觀點,較佳為水。 上述不織布用黏合劑塗佈材中之本發明之黏合劑之含量可於不損害上述特性之範圍內適當設定。基於藉由黏合劑之彈性來展現回復性之觀點,本發明之黏合劑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上限為100質量%。
又,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較佳為該不織布內之基重不同,厚度中間層中存在基重較小之區域。藉此,黏合劑附著至厚度中心部,可展現回復性。 基於同樣之觀點,較佳為,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芯鞘型之熱塑性複合纖維,於該不織布內,纖維之芯鞘比(質量比)不同,厚度中間層中存在鞘比(質量比)較小之區域。
此種本發明之不織布可用於各種用途,例如可用於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具有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夾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於此種吸收性物品中,本發明之不織布例如可恰當地用作尿布、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吸尿墊等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進而,亦可列舉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褶皺部片材、外裝片材、翼部片材之形態。 又,本發明之不織布可用作眼罩或口罩之構成構件。
關於上述實施方式,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不織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黏合劑及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纖維彼此之熔合點, 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存在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該纖維交點上存在上述黏合劑, 上述黏合劑滿足下述(1)及(2)之任一個或兩個要件。 (1)俯視上述不織布時,每單位面積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未被上述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 (2)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
<2> 如上述<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78個百分點以上,較佳為小81個百分點以上。 <3> 如上述<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中,關於黏合劑之存在量,相較其在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更多,且於上述一面滿足上述(1)之要件。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存在於纖維彼此之熔合點。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在上述不織布正面及背面之至少任一面側,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以上60%以下。
<6> 如上述<5>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10%以上,較佳為20%以上。 <7> 如上述<5>或<6>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0%以下,較佳為35%以下。 <8> 如上述<5>至<7>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任一面側係使用不織布時不與肌膚接觸之面側。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中,上述厚度中心部之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10%以上60%以下。
<10> 如上述<9>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中,上述厚度中心部之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20%以上,較佳為30%以上。 <11> 如上述<9>或<10>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中,上述厚度中心部之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0%以下,較佳為45%以下。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更大。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相較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大10個百分點以上,較佳為大15個百分點以上,更佳為大18個百分點以上。
<14> 如上述<5>至<13>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中之纖維交點係熔合點。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一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為相反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的0.9倍以下,較佳為0.6倍以下,更佳為0.53倍以下。 <16> 如上述<15>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一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為相反面側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的0.01倍以上,較佳為0.05倍以上。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纖維間相隔纖維直徑以上之距離之狀態下,纖維間(間隙)存在黏合劑之面積按單位面積計,為15%以下,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1%以下,且較佳為0.005%以上。
<18> 如<1>至<17>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為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1%以上20%以下。
<19> 如上述<18>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為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7%以上,較佳為8%以上。 <20> 如上述<18>或<19>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為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10%以下,較佳為9%以下。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熔點不同之2種以上之樹脂成分之複合纖維。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為60%以上,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0%以上。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為95%以下,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 <25> 如上述<24>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存在於上述壁部。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內之基重不同,厚度中間層中具有基重較小之區域。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不織布內之纖維之芯鞘比(質量比)不同,厚度中間層中具有鞘比(質量比)較小之區域。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較佳為選自丙烯酸系樹脂、酯系樹脂、乙酸乙烯酯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乙酸乙烯酯-乙烯系樹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之1個或複數個,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膠,更佳為丙烯酸系樹脂,進而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醯胺,進而更佳為(甲基)丙烯酸酯。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上述(1)之要件,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M1)與未被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M2)的差(M2-M1)為80個百分點以上,較佳為90個百分點以上,更佳為99個百分點以上。 <30> 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上述(1)之要件,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M1)與未被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M2)的差(M2-M1)為99.99個百分點以下,較佳為99.95個百分點以下,更佳為99.9個百分點以下。
<31> 如上述<24>至<30>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凹凸形狀具有將選自如下構造之1個構造或複數個構造組合而成之構造,例如凸部為實心、凸部為中空、纖維層為單層構造、纖維層為雙層構造、凸部於平面方向上呈散點狀配置、凸部及凹部呈壟溝狀配置。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具有兩面形成凹凸之形狀。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 具有上述一面側及上述相反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以及配置於上述一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與上述相反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之間的複數個連結部, 上述一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及上述相反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與上述連結部係部分纖維相互熔合。 <34> 如上述<33>之不織布,其具有上述一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所形成之凸部與其間之凹部配置成壟溝狀之凹凸形狀,且具有上述相反面側之外表面纖維層所形成之凸部與其間之凹部配置成壟溝狀之凹凸形狀。 <35>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具有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一面、及相對於該一面為相反側之相反面, 於上述一面側, 在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向該一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縱向壟部沿著俯視下之一面側之一方向延伸,且於與該一面側之一方向不同之俯視下之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配置, 於上述一面側之另一方向上延伸之橫向壟部以將上述縱向壟部連結之方式配置。 <36> 如上述<35>之不織布,其具有上述一面側之縱向壟部及橫向壟部各自所形成之凸部與其間之凹部配置成壟溝狀之凹凸形狀。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具有於一方向上延伸之凸條部,該凸條部具有複數個凸部呈脊狀相連,且俯視下寬度較細之部分與較粗之部分交替連結之形狀。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50 Pa荷重時之上述不織布之視厚度為1.3 mm以上15 mm以下,較佳為1.5 mm以上,更佳為2.0 mm以上,進而較佳為3.0 mm以上,進而更佳為4.5 mm以上,進而更佳為5.5 mm以上,且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9 mm以下,進而較佳為8.5 mm以下。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基重為10 g/m2 以上60 g/m2 以下,較佳為15 g/m2 以上,更佳為2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25 g/m2 以上,且較佳為55 g/m2 以下,更佳為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48 g/m2 以下。
<40>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
<4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夾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 具有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 <42> 如上述<4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中之相對於一面側之相反面側成為不與肌膚接觸之面側。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由該實施例而限定性地解釋。再者,本實施例中「分」及「%」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均為質量基準。下述表中之「-」表示不具有符合項目之值等。
(實施例1) (1)原料不織布之製作 使用表1所示之纖維直徑之芯鞘型熱塑性複合纖維,藉由熱風法製作圖14~19所示之凹凸形狀之原料不織布。原料不織布之大小設為100 mm×100 mm。 具體而言,基於專利文獻4之段落[0059]~[0065]所記載之製造方法進行製作。此時,第1熱風之吹送處理係以溫度160℃、風速54 m/秒、吹送時間6秒之條件進行。第2熱風之吹送處理係以溫度160℃、風速6 m/秒、吹送時間6秒之條件進行。 (2)黏合劑塗佈液之製備 以固形物成分50%左右之黏合劑溶液成為10質量%、去離子水成為90質量%之方式將其等混合,製備黏合劑塗佈液。黏合劑使用市售之丙烯酸乳液中之高彈性類型(BONKOTE AB-886(商品名、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pH值6.6、黏度40 mPa・s、玻璃轉移點-40℃、成分:丙烯酸樹脂50.8質量%、丙烯酸正丁酯未達1質量%、異丙醇未達1質量%、其他成分未達1質量%、剩餘部分為水)。 (3)黏合劑塗佈液之噴附 然後,針對原料不織布之配置有凸條部931及凹條部936之第2面(相反面)1B,藉由噴霧器均等地塗佈黏合劑塗佈液。黏合劑塗佈液之塗佈量設為3.5 g/m2 。該塗佈量係藉由黏合劑塗佈前後之不織布質量變化而測定。 藉此,製作出具有表1所示之基重之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A1。黏合劑以附著至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且尤其多地附著於纖維交點之方式存在。
(實施例2) 除將基重設為表1所示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2之不織布試樣A2。黏合劑以附著至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且尤其多地附著於纖維交點之方式存在。
(實施例3) 除將纖維直徑及基重設為表1所示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3之不織布試樣A3。
(實施例4) 於專利文獻4之段落[0059]~[0065]所記載之製作方法中,藉由將支持體之突起高度變更為6.0 mm而將50 Pa荷重時之不織布之視厚度及基重設為表1所示,使蓬鬆度比實施例1低,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4之不織布試樣A4。
(實施例5) 作為原料不織布,除藉由專利文獻3之段落[0049]~[0057]所記載之製造方法使用圖20所示之支持體製作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製作實施例5之不織布試樣A5。不織布試樣A5具有圖13所示之凹凸形狀。 再者,於上述製造方法中,作為圖20所示之支持體公材120,使用突起121之高度為8 mm、角柱形狀、從上表面觀察時為2 mm×2 mm之正方形者。角柱之間距於MD方向、CD方向上分別為5 mm。作為圖20所示之支持體母材130,使用具有與支持體公材120之凹部122對應之格子狀突起131之金屬製者。將支持體母材130之突起131壓入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1間。支持體母材130之相鄰突起121、121間以5 mm間距配置,將支持體公材120與支持體母材130壓入時供纖維進入之空間為單側0.5 mm,支持體公材120之突起120之兩側合計1 mm。以溫度160℃、風速6 m/秒、吹送時間6秒之條件進行熱風吹送處理。
(實施例6) 除黏合劑使用Sumikaflex 730((商品名、Sumika Chemtex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乳液)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6之不織布試樣A6。
(實施例7) 除黏合劑使用Cariflex IR0401乳膠((商品名、Clayton公司製造)特殊之異戊二烯乳膠、水系乳液(固形物成分/水分重量比=63/37))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7之不織布試樣A7。
(實施例8) 準備表1所示的芯成分為PET、鞘成分為PE且由包含同心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比50質量%:50質量%)之1.2 dtex之熱塑性纖維形成之纖維網(以下稱為「1.2 dtex纖維網」)、以及芯成分為PET、鞘成分為PE且由包含同心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鞘比50質量%:50質量%)之2.0 dtex之熱塑性纖維形成之纖維網(以下稱為「2.0 dtex纖維網」)。使用該等纖維網,製作以質量比為1.2 dtex纖維網:2.0 dtex纖維網=2:3之比率積層而成之積層網。使用該積層網,進行熱處理步驟而製作原料不織布,該熱處理步驟係以溫度140℃、風速6 m/秒、吹送時間6秒之條件藉由熱風方式吹送熱風。熱處理步驟中,以積層網之2.0 dtex纖維網側成為吹送面之方式進行熱處理。將獲得之原料不織布之1.2 dtex纖維網側作為黏合劑塗佈面,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噴附黏合劑塗佈液,製作實施例8之不織布試樣A8。
(比較例1) 使用表2所示之纖維直徑之芯鞘型熱塑性複合纖維,藉由熱風法製作專利文獻2之實施例1所記載之凹凸形狀之不織布。基重如表2所示。該不織布未塗佈黏合劑塗佈液而直接作為比較例1之不織布試樣C1。
(比較例2) 使用表2所示之纖維直徑之芯鞘型熱塑性複合纖維,藉由熱風法製作無凹凸之平坦之不織布。基重如表2所示。該不織布未塗佈黏合劑塗佈液而直接作為比較例2之不織布試樣C2。
(比較例3) 使用表2所示之纖維直徑之纖維(PET),製作專利文獻1之實施例1所記載之樹脂黏合不織布。製作中,使用上述實施例1中所用之黏合劑塗佈液(BONKOTE AB-886之塗佈液)作為樹脂黏合塗佈液進行噴塗。塗佈量為16.6 g/m2 。將該樹脂黏合不織布作為比較例2之不織布試樣C3。 不織布試樣C3不具有凹凸形狀而形成平坦形狀。
(比較例4) 從中國銷售之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製造之幫寶適超薄乾爽(購買於2018年5月)之M號紙尿褲中取出配置於正面片材之裏面之不織布,將不織布試樣放入乙酸乙酯100 mL之燒杯中攪拌30分鐘後,取出該不織布試樣並使其乾燥。將由此獲得之不織布作為比較例4之不織布試樣C4。 不織布試樣C4不具有凹凸形狀而形成平坦形狀。
(比較例5) 基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803號所記載之實施例1,製作比較例5之不織布試樣C5。
(比較例6) 除不塗佈黏合劑以外以與實施例5同樣之方法製作比較例6之不織布試樣C6。
(比較例7) 除不塗佈黏合劑以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製作比較例7之不織布試樣C7。
(比較例8) 除不塗佈黏合劑以外以與實施例8同樣之方法製作比較例8之不織布試樣C8。
對上述實施例、比較例進行下述(I)~(IX)之測定。
(I)測定俯視不織布時之每單位面積之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及纖維面積率 基於上述之(要件(1)之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II)測定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及纖維質量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之比率 基於上述之(要件(2)之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III)測定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基於上述之(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及(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進行測定,並基於上述式(S1),算出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即,測定並算出俯視不織布時第1面及第2面上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及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IV)測定黏合劑之被覆面積率及被覆面積 黏合劑於不織布之第1面及第2面上之黏合劑之被覆面積(Ka)及被覆面積率(K)係准用上述之(俯視時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任一面側中的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針對第1面側及第2面側進行測定。 (V)測定不織布之縱配向度 基於上述之(不織布之縱配向度之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VI)測定凹凸不織布之壁部之黏合劑面積 基於上述之(壁部存在黏合劑之確認方法)進行測定。
(VII)質感:MMD(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之測定方法 使用自動表面試驗機(KES-FB4-A-SE: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測定不織布表面之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MMD)。準備100 mm×100 mm之試驗片,放置於平滑之金屬平面之試驗台上。以49 cN之力將接觸件之接觸面壓接於試驗片,使試驗片以0.1 cm/sec之固定速度水平移動2 cm。對試驗片賦予19.6 cN/cm之單軸張力。接觸件係將直徑0.5 mm之鋼琴絲並排配置20根以寬度10 mm彎曲成U字狀者,藉由鉛錘以49 cN之力使接觸面壓接於試驗片。摩擦係數之平均偏差之測定值由MMD值表示。MD及CD上均進行該測定,藉由下述式(S2)求出平均值,將其作為摩擦係數之平均偏差。 摩擦係數之平均偏差={(MMDMD 2 + MMDCD 2 )/2}1/2 (S2) 該摩擦係數之平均偏差表示摩擦之不均之程度,值越小,意味著手感光滑度越高。
(VIII)壓縮回復率之測定方法及(IX)回復量 假定受到人體壓縮之情況、以及製品被封入包裝袋之狀態下受到壓縮壓力之情況,進行壓縮回復率之測定。利用液態氮使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凍結之後,利用剃刀切斷,裁剪成10 cm×10 cm,從而製作出測定試樣。使用雷射厚度計,對上述測定試樣測定50 Pa之荷重時之厚度。測定3個部位,將平均值作為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之壓縮前之不織布視厚度。 然後,以20 kPa之荷重將測定試樣之不織布壓縮至0.7 mm。此時,以不織布成為0.7 mm之方式例如插入間隔件等進行壓縮。將該壓縮狀態於50℃氛圍下保持24小時之後,解除壓縮狀態,於25℃氛圍下放置30分鐘。然後,使用雷射厚度計,測定50 Pa之荷重時之厚度。測定3個部位,將其平均值作為測定資料,獲得「壓縮解除後之不織布視厚度」。 最後,藉由下述式子算出不織布視厚度之回復率。 「壓縮解除後之不織布視厚度之回復率[%]」 =「壓縮解除後之不織布視厚度(mm)-0.7」÷「壓縮前之不織布視厚度(mm)」×100 又,將壓縮至0.7 mm後所回復之厚度「壓縮解除後之不織布視厚度(mm)-0.7」作為回復量。
[表1]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視厚度(50 Pa荷重時)「mm」 8.2 8.3 8.5 6.8 8.2 8.2 8.2 1.5
基重[g/m2 ] 36 48 40 34 34 36 36 25
纖維直徑[dtex] 3.5 3.5 1.3 3.5 3.5 3.5 3.5 1.2/2.0
複合纖維之樹脂成分[芯/鞘]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芯鞘比[wt%] 芯樹脂 60 60 60 60 60 60 60 50
鞘樹脂 40 40 40 40 40 40 40 50
(I)每單位面積之面積率 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M1)[%] 0.16 0.05 0.06 0.03 0.03 0.11 0.15 0.10
纖維面積率(M2)[%] 99.84 99.95 99.94 99.97 99.97 99.89 99.85 99.90
差(M2-M1)[百分點] 99.68 99.90 99.89 99.94 99.93 99.79 99.70 99.80
(II)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之質量比率 黏合劑之質量之比率 (W1)[%] 9.72 6.25 11.39 8.24 8.43 9.62 9.57 9.22
纖維之質量之比率 (W2)[%] 90.28 93.75 88.61 91.76 91.57 90.28 90.43 90.78
差(W2-W1)[百分點] 80.56 87.50 77.22 83.53 83.14 80.66 80.86 81.56
(III)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第1面側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0 0 1 3 0 0 0 13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0 0 1 3 0 0 0 10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0 0 0 0 0 0 0 3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 (N) 84 116 200 40 100 41 88 81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80 98 168 32 84 40 80 80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4 18 32 8 16 1 8 1
厚度中心部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15 22 54 15 13 30 25 3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14 19 47 14 9 28 23 3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1 3 7 1 4 2 2 0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 (N) 34 75 141 42 32 66 53 36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29 65 121 35 25 60 50 33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5 10 20 7 7 6 3 3
第2面側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15 17 56 11 18 19 28 30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12 14 46 10 16 15 25 28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3 3 10 1 2 4 3 2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 (N) 48 88 180 49 50 58 50 60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38 74 142 33 45 55 45 55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10 14 38 16 5 3 5 5
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不織布之每單位面積之存在率(H) 第1面側[S] 0 0 0.5 7.5 0 0 0 16.0
厚度中心部[%] 44.1 29.3 38.3 35.7 40.6 45.5 47.2 8.3
第2面側[S] 31.3 19.3 31.1 22.4 36.0 32.8 56.0 50.0
第2面側-第1面側[百分點] 31.3 19.3 30.6 14.9 36.0 32.8 56.0 34.0
(IV) 被覆面積率 [%] 第1面側 黏合劑(K) 0.0073 0.0269 0.0338 0.0250 0.0001 0.0556 0.0777 0.0518
第2面側 黏合劑(K) 0.1606 0.0512 0.0556 0.0305 0.0341 0.8716 0.8712 0.8717
第1面側與第2面側之比率(K1/K2) 0.045 0.526 0.608 0.818 0.002 0.064 0.089 0.059
第2面側與第1面側之比率(K2/K1) 22.13 1.90 1.65 1.22 409.46 15.67 11.22 16.83
(IV) 被覆面積 [mm2 ] 第1面側 黏合劑(Ka) 297.6 941.2 1815.5 1138.4 3.7 1943.5 2714.2 1809.5
第2面側 黏合劑(Ka) 4289.5 2198.7 2767.9 1064.0 1536.5 37439.6 37423.6 37442.3
黏合劑之被覆面積之比 第1面側/第2面側[-] 0.069 0.428 0.656 1.070 0.002 0.052 0.073 0.048
黏合劑之被覆面積之比 第2面側/第1面側[-] 14.4 2.3 1.5 0.9 413.0 19.3 13.8 20.7
(V)不織布之縱配向度[%] 70 62 70 60 81 70 70 50
縱配向纖維之纖維交點上有無黏合劑
(VI)凹凸不織布之壁部之黏合劑面積[mm2 ] 29919 18665 13133 629 9721 7296 6080 - (無凹凸)
[表2]
表2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比較例7 比較例8
視厚度(50 Pa荷重時)「mm」 4.13 3.8 3 2 2 8.1 7.5 1.5
基重[g/m2 ] 30 30 48 53 37 30 30 25
纖維直徑[dtex] 3.5 3.5 2.2 1.5 3.5 3.5 3.5 1.2/2.0
複合纖維之樹脂成分[芯/鞘] PET/PE PET/PE PET PET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芯鞘比[wt%] 芯樹脂 60 60 100 100 60 60 60 50
鞘樹脂 40 40 0 0 40 40 40 50
(I)每單位面積之面積率 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M1)[%] 0 0 99.29 1.24 14.15 0 0 0
纖維面積率(M2)[%] 100 100 0.71 99.03 85.85 100 100 100
差(M2-M1)[百分點] 100 100 -98.58 97.79 71.71 100 100 100
(II)相對於不織布之質量之質量比率 黏合劑之質量之比率(W1)[%] 0 0 34.37 25.10 18.87 0 0 0
纖維之質量之比率 (W2)[%] 100 100 65.63 74.90 81.13 100 100 100
差(W2-W1)[百分點] 100 100 31.26 49.80 62.26 100 100 100
(III)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 第1面側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0 0 105 24 43 0 0 0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0 0 104 18 42 0 0 0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0 0 1 6 1 0 0 0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N) 86 164 143 41 52 85 80 81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75 144 140 31 50 78 74 80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11 20 3 10 2 7 6 1
厚度中心部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0 0 38 33 32 0 0 0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0 0 36 30 28 0 0 0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0 0 2 3 4 0 0 0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N) 63 53 51 46 63 32 30 36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53 45 46 40 55 25 24 33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10 8 5 6 8 7 6 3
第2面側 基準圓C內已被染色之纖維交點數(Nb) 0 0 92 42 45 0 0 0
Nb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0 0 90 40 44 0 0 0
Nb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0 0 2 2 1 0 0 0
基準圓C內之纖維交點數(N) 128 110 101 52 50 45 44 60
N中所含之熔合點數 118 95 97 47 47 39 38 55
N中所含之非熔合點數 10 15 4 5 3 6 6 5
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不織布之每單位面積之存在率(H) 第1面側[%] 0 0 73.4 58.5 82.7 0 0 0
厚度中心部[%] 0 0 74.5 71.7 0 0 0 0
第2面側[%] 0 0 91.1 80.8 90.0 0 0 0
第2面側-第1面側[百分點] 0 0 17.7 22.2 7.3 0 0 0
(IV) 被覆面積率 [%] 第1面側 黏合劑(K) 0 0 4.9810 0.9697 2.9195 0 0 0
第2面側 黏合劑(K) 0 0 99.2908 1.2402 14.1469 0 0 0
第1面側與第2面側之比率(K1/K2) - - 0.05 0.78 0.21 - - -
第2面側與第1面側之比率(K2/K1) - - 19.93 1.28 4.85 - - -
(IV) 被覆面積 [mm2 ] 第1面側 黏合劑(Ka) 0 0 99190.7 37061.6 57631.2 0 0 0
第2面側 黏合劑(Ka) 0 0 2747895.8 41838.5 248415.6 0 0 0
黏合劑之被覆面積之比 第1面側/第2面側[-] - - 0.04 0.89 0.23 - - -
黏合劑之被覆面積之比 第2面側/第1面側[-] - - 27.7 1.1 4.3 - - -
(V)不織布之縱配向度[%] 57 50 50 50 50 68 65 50
縱配向纖維之纖維交點上有無黏合劑
(VI)凹凸不織布之壁部之黏合劑面積[mm2 ] 0 - (無凹凸) - (無凹凸) - (無凹凸) - (無凹凸) 0 0 - (無凹凸)
[表3]
表3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VII)質感(MMD)(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 0.012 0.010 0.008 0.011 0.008 0.011 0.015 0.010
(VIII)壓縮回復率 48.4 39.5 31.7 54.4 41.4 45.1 40.2 36.5
(IX)回復量[mm] 3.63 3.00 2.47 3.32 3.11 3.38 3.02 0.29
[表4]
表4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比較例7 比較例8
(VII)質感(MMD)(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 0.008 0.008 0.013 0.015 0.013 0.008 0.008 0.005
(VIII)壓縮回復率 27.7 33.3 31.2 39.3 46.6 29.4 28.1 30.1
(IX)回復量[mm] 0.95 1.03 0.72 0.51 0.61 2.18 1.91 0.24
如表3及表4之(VII)質感、(VIII)壓縮回復率及(IX)回復量之結果所示,實施例1~5之不織布試樣顯示出與不含黏合劑之比較例1、2及6~8之不織布試樣同等之非常好之質感,另一方面,從由壓縮回復率及回復量表示之厚度回復性方面而言,較比較例1、2及6~8之不織布試樣優異。尤其是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顯示出與相同不織布原料中不含黏合劑之比較例7之不織布同等之非常好之質感,與該比較例7之不織布試樣相比顯示出優異之厚度回復性,壓縮回復率為約1.72倍,回復量為約1.9倍。實施例5之不織布試樣顯示出與相同不織布原料中不含黏合劑之比較例6之不織布同等之質感,與該比較例6之不織布試樣相比顯示出優異之厚度回復性,壓縮回復率為約1.4倍,回復量為約1.4倍。再者,比較例2之平坦形狀之不織布試樣中,初始厚度較小,相應地某種程度上會得出較高之壓縮回復率之值,但回復量之值較小,未能顯示如實施例1~5之不織布試樣般較大之厚度回復行為。 又,實施例1~5之不織布試樣顯示與包含黏合劑之比較例3~5之不織布試樣同等或其以上之壓縮回復率,相對於比較例3~5之不織布試樣,回復量為3倍以上,質感方面亦較比較例3~5之不織布試樣優異。
此外,實施例6及7之不織布試樣係改變了實施例1之不織布試樣中之黏合劑,即便如此,亦保持了充分之質感,並且與比較例1~8之不織布試樣相比,壓縮回復率及回復量較高,顯示優異之厚度回復性。 又,實施例8之不織布之視厚度極薄,為1.5 mm,且無凹凸,但與包含黏合劑之比較例3~5之不織布試樣相比,保持良好之質感。進而,實施例8之不織布與相同不織布原料中不含黏合劑之比較例8之不織布相比,顯示較高之壓縮回復率。
再者,於表示質感之MMD(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之測定中,測定摩擦之端子受到來自纖維表面之黏合劑之不規則之黏著力而平均摩擦係數之變動變大。又,於藉由黏合劑使纖維彼此牢固結合並硬化之情形時,在端子接受不織布表面之摩擦力時不會靈活變形,對端子之摩擦力發生變動。由此產生之纖維硬化或黏膩等之微小現象於質感上表現出較大差異。表3及表4所示之MMD值之差即便數值較小,作為細膩之肌膚表面之感覺亦會有明顯之質感差異。
如上所述,實施例1~8之不織布試樣能實現比較例1~8之不織布試樣中無法獲得之優異之質感及厚度回復性。 上述實施例中,就壓縮回復率及回復量而言,實施例1、4顯示出比實施例2、3、5更優異之效果。 該等實施例1、4相比實施例2,基重得以抑制且纖維量較少,因此,認為縱配向度變高,可附著於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之黏合劑之比率亦變大,可獲得如上優異之效果。
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數值之限制或範圍包含其限制或範圍中所示之末端之值。又,為清楚地記載,明確包含了處於數值之限制或範圍內之所有值及部分範圍。 本說明書中使用之單數之詞語等具有「1個或複數個」之含義。 可明確的是,根據上述暗示,能夠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正及變化。因此,希望理解的是,於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內,可藉由本說明書中具體記載之方法以外的方法來實施本發明。 上述所有專利及其他參考文獻藉由參照而全部組入本說明書中,以使詳細說明時之內容相同。
已對本發明與其實施方式及實施例一起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本發明者未作特別指定,則於說明之任一細節中不對本發明進行限定,且認為可於不違反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發明之精神與範圍的情況下廣泛地進行解釋。
本案係基於2020年4月9日在日本申請專利之特願2020-070611而主張優先權者,在此將其作為參照,並將其內容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併入本文中。
1A:第1面 1B:第2面 6:纖維交點 7:纖維 8:黏合劑 10,20,30,40,50,60,70,80,90: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 11:上層 12:下層 13,23,33,41,42,51,61,71,81,82,931:凹部 14,24,34,43,44,52,62,72,88,89,936:凸部 15,25,35,45,55,64,73,83,931W:壁部 20A:第1不織布 20B:第2不織布 21:中空部 22:接合部 31:上層 32:下層 53:凹部 54:凸部 63:凹部底部 81A:第1外表面纖維層 81B:第2外表面纖維層 83A:第1連結部 83B:第2連結部 100:不織布 100S:不織布 100W:不織布 105:厚度中心部 120:支持體公材 121:突起 122:凹部 130:支持體母材 131:突起 200:基材 911:縱向壟部 911W:壁部 921:橫向壟部 922:凹部 934:凸部 935:凹處 C:基準圓 F:壓縮力 L:基準線 L1:上邊 L2:下邊 L3:左邊 L4:右邊
圖1(A)係模式性地表示對不織布施加壓縮力之狀態之說明圖,(B)係模式性地表示解除壓縮力之狀態之說明圖,(C)係表示於纖維交點,根據壓縮力反覆進行將纖維立體化交叉之狀態壓扁及使其回復之說明圖。 圖2係於俯視不織布時之該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一表面,一併示出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之測定方法中所用之觀察圖像之一部分及基準圓之模式圖。 圖3(A)係表示平坦形狀之不織布中切開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平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A之位置(A-A線)的側視圖,(B)係表示切開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上述剖面A正交之剖面B之位置(B-B線)的側視圖。 圖4(A)係表示凹凸形狀之不織布中切開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形成不織布面(連結凸部頂部與凹部底部之壁部之面)之纖維層正交之剖面A之位置(A-A線)的側視圖,(B)係表示切開通過厚度中心部且與上述剖面A正交之剖面B之位置(B-B線)的側視圖。 圖5係一併示出不織布之縱配向度之測定方法中所用之觀察畫面之一部分及正方形基準線之模式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1之剖視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2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3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9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4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5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6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7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8之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14係表示不織布之凹凸形狀之具體例9之一面側之平面的圖式代用照片。 圖15(A)、(B)係圖14所示之不織布之C-C線部分剖視圖。 圖16係圖14所示之不織布之D-D線部分剖視圖。 圖17係表示圖14所示之不織布之相反面側之平面的圖式代用照片。 圖18係圖17所示之不織布之E-E線部分剖視圖。 圖19係圖17所示之不織布之F-F線部分剖視圖。 圖20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例5中之不織布試樣之製造步驟之說明,(A)係表示在支持體公材上配置纖維網,將支持體母材從上述纖維網上壓入支持體公材之步驟之說明圖,(B)係表示從支持體母材之上方吹送第1熱風而對纖維網賦形之步驟之說明圖,(C)係表示拆下支持體母材,從已被賦形之纖維網上方吹送第2熱風而使纖維彼此熔合之步驟之說明圖。
1A:第1面
1B:第2面
80:具有凹凸形狀之不織布
81,82:凹部
81A:第1外表面纖維層
81B:第2外表面纖維層
83:壁部
83A:第1連結部
83B:第2連結部
88,89:凸部

Claims (11)

  1. 一種不織布,其具有黏合劑及熱塑性纖維,且具有纖維彼此之熔合點, 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中心部,存在具有厚度方向成分之纖維與其他纖維相交之纖維交點,於該纖維交點上存在上述黏合劑,且 上述黏合劑滿足下述(1)及(2)中之任一個或兩個要件, (1)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每單位面積之上述黏合劑之存在面積率小於未被上述黏合劑覆蓋之部分之纖維面積率, (2)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較纖維質量相對於上述不織布之質量的比率小65個百分點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在上述不織布之正面及背面之至少任一面側,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5%以上6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通過厚度中心部之剖面中,上述厚度中心部之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按上述不織布之單位面積計,為10%以上6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相較於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更大。
  5.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關於俯視上述不織布時上述黏合劑於纖維交點上之存在率,相較於其在上述不織布所具有之正面及背面之一面側,在相反面側大10個百分點以上。
  6.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之質量為上述不織布之質量之1%以上20%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包含具有熔點不同之2種以上之樹脂成分之複合纖維。
  8.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之縱配向度為60%以上。
  9. 如請求項1或2之不織布,其中於上述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具有凹凸形狀,該凹凸形狀具備凸部、凹部及連結該凸部與該凹部之壁部。
  10. 如請求項9之不織布,其中上述黏合劑存在於上述壁部。
  1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不織布。
TW110112055A 2020-04-09 2021-04-01 不織布 TW2022038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0611 2020-04-09
JP2020070611 2020-04-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872A true TW202203872A (zh) 2022-02-01

Family

ID=7802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2055A TW202203872A (zh) 2020-04-09 2021-04-01 不織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7033684B2 (zh)
CN (1) CN115003873B (zh)
TW (1) TW202203872A (zh)
WO (1) WO20212059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42423B2 (en) 2020-10-07 2024-07-23 Purewick Corporation Fluid collection systems including at least one tensioning element
US12029677B2 (en) 2021-04-06 2024-07-09 Purewick Corporation Fluid collection devices having a collection bag,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U215797B (hu) * 1993-04-28 1999-02-01 Johnson And Johnson Inc. Eldobható tisztasági betét
JP2875504B2 (ja) * 1995-03-03 1999-03-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H08311757A (ja) * 1995-05-15 1996-11-26 Kuraray Co Ltd 耐水性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繊維からなる不織布シート
JPH09273062A (ja) * 1996-04-03 1997-10-21 Oji Paper Co Ltd 抗菌性複合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41469A (ja) * 1997-02-24 1998-09-11 Toray Ind Inc 電線押え巻きテープおよび電線ケーブル
JPH11229258A (ja) * 1998-02-12 1999-08-24 Toray Ind Inc 吸音用繊維成形体および防音壁
JP2001231815A (ja) * 2000-02-24 2001-08-28 Nippon Kyushutai Gijutsu Kenkyusho:Kk 吸収体製品の表面被覆シート
US7427434B2 (en) * 2001-04-20 2008-09-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elf-bonded corrugated fibrous web
JP4275421B2 (ja) * 2003-01-29 2009-06-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05211176A (ja) 2004-01-28 2005-08-11 Oji Kinocloth Co Ltd 立体模様付使いすておしぼり
JP4518906B2 (ja) * 2004-10-20 2010-08-0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07239112A (ja) 2006-03-06 2007-09-20 Kanai Hiroaki 繊維構造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09056B2 (ja) * 2007-06-06 2012-08-22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ダウンプルーフ構造体
JP5075679B2 (ja) * 2008-02-29 2012-11-21 呉羽テ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不織布
JP6190263B2 (ja) * 2013-12-12 2017-08-3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RU2656084C1 (ru) * 2014-10-17 2018-05-30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JP6816351B2 (ja) * 2015-04-03 2021-01-2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エアレイド不織布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EP3216433B1 (en) 2016-03-08 2018-11-21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Carded nonwoven fibrous web and use in absorbent articles
EP3216435A1 (en) * 2016-03-08 2017-09-13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a topsheet/acquisition layer laminate
JP6336015B2 (ja) * 2016-11-30 2018-06-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並びに上記不織布の形成方法
CN107215034A (zh) * 2017-04-26 2017-09-29 博爱(中国)膨化芯材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热复合速渗导流材料
JP6594936B2 (ja) * 2017-08-31 2019-10-23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US11168420B2 (en) * 2017-08-31 2021-11-09 Kao Corporation Nonwoven fabric
JP3225429U (ja) * 2019-12-23 2020-03-0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7492A (ja) 2021-10-21
WO2021205995A1 (ja) 2021-10-14
JP7033684B2 (ja) 2022-03-10
CN115003873B (zh) 2024-01-05
JP2022067112A (ja) 2022-05-02
CN115003873A (zh) 2022-09-02
JP7343635B2 (ja)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121860A (ko) 부직포
JP7343635B2 (ja) 不織布
TWI695714B (zh) 吸收性物品用之正面片材及具備該正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
JP5421676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TWI230600B (en) Topsheet for absorbent article
US7267860B2 (en) Topsheet of absorbent article
JP2009000512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RU2732103C1 (ru)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TW201732108A (zh) 肌膚觸感優異之長纖維不織布
WO2019044217A1 (ja) 不織布
WO2016060238A1 (ja) 不織布
JP717139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56206B2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66355B2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JP5211033B2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746635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570773B2 (ja) 不織布
CN109496242A (zh)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及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
JP7516205B2 (ja) 不織布
JP2021166596A (ja) 不織布
JP2022158707A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KR102192284B1 (ko) 흡수성 물품용 부직포
JP2023054943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23065152A (ja) 衛生用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JP4540310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用バック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