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117B -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 Google Patents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117B
TWI765117B TW107139278A TW107139278A TWI765117B TW I765117 B TWI765117 B TW I765117B TW 107139278 A TW107139278 A TW 107139278A TW 107139278 A TW107139278 A TW 107139278A TW I765117 B TWI765117 B TW I7651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apier
holding
mentioned
weft inse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8599A (zh
Inventor
吉森大祐
石田恭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津田駒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津田駒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津田駒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8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1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7/00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 D03D47/12Looms in which bulk supply of weft does not pass through shed, e.g. shuttleless looms, gripper shuttle looms, dummy shuttle looms wherein single picks of weft thread are inserted, i.e. with shedding between each pick
    • D03D47/2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thread-engaging device on the inserters
    • D03D47/23Thread grippers
    • D03D47/236Drawing gri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投緯裝置,在使用帶狀之扁平紗作為緯紗進行織製的單側劍桿織機中,不會使劍頭本身之結構或用以把持扁平紗之把持動作複雜化。在上述單側劍桿織機中,具備紗引導機構,該紗引導機構包括在喂紗側保持從喂紗體供給的扁平紗之前端部的保持裝置並且在上下方向上隔著劍頭之路徑引導扁平紗,且單獨或與上述劍頭連動使扁平紗向在俯視圖中與上述劍頭之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在該投緯裝置中,剛好在開始投緯之前,伴隨上述紗引導機構進行的扁平紗向劍頭之寬度方向之位移,扁平紗被導入劍頭之紗導入部。

Description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本發明涉及使用帶狀之扁平紗作為緯紗進行織製的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該投緯裝置係為待機位置被設定於反喂紗側的劍頭朝向喂紗側前進、並且一邊使在喂紗側把持的上述扁平紗後退一邊進行投緯的單側劍桿形式。
為了能夠進行使用帶狀之扁平紗作為緯紗的織製,以往已知有投緯裝置構成為可進行這種扁平紗的投緯的劍桿織機。此外,在投緯扁平紗時,需要以不使該扁平紗產生扭曲等的方式進行投緯。而且,作為用以實現這種投緯的投緯裝置,有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投緯裝置(下稱“以往裝置”。)。
該以往裝置係藉由使待機位置被設定於反喂紗側的劍頭朝向喂紗側前進,並且該劍頭在喂紗側把持緯紗,藉此,伴隨該劍頭之後退而進行緯紗(扁平紗)之投緯的單側劍桿形式之投緯裝置。另外,具備這種單側劍桿形式之投緯裝置的劍桿織機也被稱為單側劍桿織機。
而且,在該以往裝置中,劍頭在其前端部具備用以以把持扁平紗的狀態進行保持的紗把持機構。又,為了在如上述那樣投緯時在扁平紗上不產生扭轉等,該紗把持機構構成為以扁平紗之寬度方向與水平方向及(織機之)經紗方向一致的狀態把持扁平紗。此外,由於劍頭在水平方向上的與經紗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進退運動,所以其長度方向與劍頭之進退方向一致。又,在把持扁平紗的狀態下,劍頭上的與其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寬度方向)與該扁平紗之寬度方向一致。
關於該以往裝置之紗把持機構,更詳細而言,該紗把持機構構成為,在上述長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把持面間把持扁平紗。因此,該把持機構具備具有各把持面的第一把持部及第二把持部。又,在該紗把持機構中,第一把持部設置為在劍頭內能夠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紗把持機構構成為在進行扁平紗之把持動作時,第一把持部沿上述長度方向被位移驅動。
又,在以往裝置中,從喂紗體(梭子)引出的扁平紗在經紗方向上的規定之位置(與劍頭進退運動的位置一致的位置)且劍頭之進退方向上的劍頭之前進極限附近,在其寬度方向與水平方向及經紗方向一致的方向上,藉由紗引導機構沿上下方向(嚴格來說,關於上下方向從比劍頭之行進路徑更靠上方朝向斜下方)被引導。而且,在以往裝置中,藉由該引導機構沿上下方向引導的扁平紗之部分以維持其朝向的狀態如上所述被劍頭之紗把持機構把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04683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為了在一對把持面間把持扁平紗,當然需要使扁平紗處於配置於該把持面間的狀態。而且,在以往裝置中,在劍頭移動至上述前進極限時,扁平紗處於被配置於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之間的狀態。然而,在以往裝置之情況下,扁平紗在上述的規定位置被紗引導機構引導。因此,以往裝置構成為,在劍頭到達上述前進極限之前,第二把持部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擺動位移至扁平紗之存在範圍外,以使扁平紗和第二把持部不會伴隨劍頭之前進而發生干擾。
更詳細而言,以往裝置構成為,在劍頭到達上述前進極限之前,第一把持部向上述長度方向上的後方側(劍頭之後退方向側)位移,伴隨該第一把持部向後方之位移,第二把持部如上所述進行擺動位移。還有,以往裝置構成為,在劍頭到達上述前進極限,且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扁平紗被配置於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之間的時點,第二把持部擺動位移,以返回上述寬度方向上的原來之位置,接著,伴隨劍頭之後退,第一把持部向上述長度方向上的前方側位移。而且,藉由這種第一、第二把持部之位移,在以往裝置中,扁平紗成為被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把持的狀態。
這樣,以往裝置構成為,關於構成把持扁平紗的部分的第一把持部及第二把持部,在把持扁平紗時,第一把持部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同時,第二把持部沿上述寬度方向擺動位移。這樣,以往裝置用以實現該扁平紗之把持的結構變得複雜,並且用以該把持的動作也變得複雜。此外,在該劍桿織機中,以每秒鐘多次進行投緯,劍頭在該每次投緯時進行橫跨織製寬度的往復運動。亦即,劍頭在每次投緯時被驅動,使其以高速進行進退運動。因此,如上所述,該劍頭上之結構較複雜可能成為對該劍頭之高速的進退運動帶來不利影響的原因,因此不予優選。又,用以把持之動作較複雜也成為導致扁平紗之把持失敗的原因。
於是,本發明涉及一種如上所述的用以投緯扁平紗之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其目的在於提供不會使劍頭本身之結構或用以把持扁平紗之把持動作複雜化的投緯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如上所述,本發明以使用帶狀之扁平紗作為緯紗進行織製的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作為前提,該投緯裝置係為待機位置設定於反喂紗側的劍頭朝向喂紗側前進、並且一邊使在喂紗側把持的上述扁平紗後退一邊進行投緯的單側劍桿形式。而且,本發明在作為其前提的上述投緯裝置中具有如下之特徵。
上述投緯裝置除具備上述劍頭之外,還具備紗引導機構,該紗引導機構包括在喂紗側保持從喂紗體供給的上述扁平紗之前端部的保持裝置並且在上下方向上隔著上述劍頭之行進路徑引導上述扁平紗,且單獨或與上述劍頭連動使上述扁平紗向與上述劍頭之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又,上述劍頭具備:頭本體,其前端部具有導入上述扁平紗的紗導入部;紗把持構件,其設置為能夠在上述紗導入部內沿上述劍頭之長度方向位移;被操作構件,其設置為能夠在上述頭本體內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並且與上述紗把持構件連結;操作桿,其藉由在設於喂紗側及反喂紗側與開啟裝置卡合來操作,使上述被操作構件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還有,上述頭本體上的上述紗導入部以藉由在俯視圖中形成コ字形的上述頭本體之內側面劃定的形式形成,該コ字形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及上下方向上開口。而且,在該上述劍頭中,劃定上述紗導入部的上述內側面中朝向上述劍頭之後退方向的上述內側面作為用以把持上述扁平紗之一對把持面中之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並且,上述紗把持構件上的與上述一把持面對置的面作為另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而且,在上述投緯裝置中,剛好在開始投緯之前,伴隨上述紗引導機構進行的上述扁平紗向上述寬度方向之位移,上述扁平紗被導入上述紗導入部。
又,在這種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亦可將上述劍頭構成為,上述操作桿設置為相對於上述頭本體能夠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擺動,並且,藉由因與上述開啟裝置之卡合而進行的上述操作桿之擺動操作,上述被操作構件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將上述操作桿構成為,具有與喂紗側之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及與反喂紗側之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在不與對應的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狀態下,上述第一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卡合部從上述頭本體向上述寬度方向突出,並且,與對應的上述開啟裝置在其側面卡合。
還有,在這樣構成上述劍頭及上述操作桿的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亦可將上述操作桿構成為,在比其擺動中心更靠一端側具有上述第一卡合部,並且,在另一端側具有上述第二卡合部,關於上述長度方向,上述第二卡合部位於比上述第一卡合部更靠上述後退方向側,並且,關於上述寬度方向,上述第一卡合部向相對於上述頭本體的一側突出,且上述第二卡合部向相對於上述頭本體的另一側突出。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關於該劍頭中的構成把持扁平紗的部分的一對把持部(把持面),頭本體上的劃定紗導入部的內側面中朝向劍頭之後退方向的內側面作為一對把持面中之一方(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因此,形成有該一把持面的頭本體之部分相當於一對把持部之一方(一把持部)。又,在該劍頭中,紗把持構件上的與上述一把持面對置的面作為一對把持面之另一方(另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因此,具有該另一把持面的紗把持構件相當於一對把持部之另一方(另一把持部)。而且,該劍頭構成為,以僅使該一對把持部中之上述另一把持部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的方式進行驅動,換言之,上述一把持部係相對於劍頭不相對位移的頭本體之一部分。
因此,該劍頭本身之結構比上述以往裝置之結構簡單,該劍頭本身之結構對高速下的劍頭之進退運動帶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低。又,在該劍頭本身中,用以把持扁平紗之動作僅僅係上述另一把持部之位移,因為係簡單的動作,所以產生把持失敗的可能性也低。藉此,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可穩定地進行扁平紗之投緯。
又,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具有如上所述的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操作桿設置為,相對於頭本體能夠沿上述寬度方向擺動,並且,該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在側面與對應的開啟裝置卡合,藉此使操作桿擺動位移,若這樣構成劍頭,則可盡可能地防止伴隨劍頭之一部分和開啟裝置卡合而產生的斷經等問題。
詳細而言,在以往裝置中,第一把持部安裝於滑動把持片上,並且,以相對於該滑動把持片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有操作突部。還有,以往裝置具有在喂紗側固定地配置,並且設置為伴隨劍頭之前進能夠與操作突部卡合的按壓部(上述中所說的開啟裝置)。然而,在以往裝置中,該按壓部關於上述寬度方向設於與劍頭進行進退運動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而且,以往裝置的結構為,伴隨劍頭之前進,操作突部和按壓部卡合,並且,操作突部藉由按壓部相對地向上述後方側被按壓,藉此,如上所述使第一把持部向上述後方側位移。
這樣,以往裝置的結構為,伴隨劍頭之前進,設於該劍頭上的操作突部和設於喂紗側的按壓部在劍頭之進退方向上,在對置的面發生碰撞。因此,在以往裝置中,伴隨該碰撞,藉由該碰撞產生的力全部作為朝向上述後方側的力(與行進方向反向之力)作用於劍頭。此外,在使劍頭進退運動的驅動構件係棒材的所謂劍桿棒之情況下,即使這種力作用於劍頭,對投緯的影響也少。然而,在使劍頭進退運動的驅動構件係帶材(劍帶)的所謂劍桿帶之情況下,作為這樣的力作用於劍頭之結果,有時在安裝有該劍頭的劍帶上產生屈曲,隨之,產生劍頭之姿勢的紊亂、劍頭的振盪。而且,當這樣產生劍頭之振盪時,在後退時(投緯時),劍頭會與經紗發生干擾,會產生經紗斷紗之類的問題。
又,如上所述,因高速行進的劍頭在該一部分與按壓部在正面發生碰撞,藉此,也存在劍頭因該碰撞而有可能產生破損之類的問題。
與之相對,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若如上所述構成操作桿,則藉由適當設定各卡合部的與開啟裝置卡合的面(卡合面)相對於劍頭之進退方向的角度,將伴隨操作桿和開啟裝置之卡合而作用於操作桿(劍頭)的力被分為上述寬度方向之分力(使操作桿擺動的力)和與劍頭之行進方向反向之分力。由此,在與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於劍頭(頭本體)上的力比如上所述構成的以往裝置小。又,如果以在劍頭到達把持扁平紗的位置(上述前進極限)的時點,開啟裝置從側方朝向劍頭(操作桿)位移的方式構成投緯裝置,則能夠消除在與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於劍頭的力。因此,根據這樣構成的本發明之投緯裝置,能夠盡可能地防止劍頭之姿勢紊亂導致的經紗斷紗或劍頭之損壞。
又,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關於操作桿,上述第一卡合部位於比操作桿之擺動中心更靠一端側,並且,第二卡合部位於比擺動中心更靠另一端側,並且,第二卡合部在上述長度方向上位於比第一卡合部更靠上述後退方向側。還有,關於上述寬度方向,第一卡合部向相對於頭本體的一側突出,並且,第二卡合部向相對於頭本體的另一側突出,藉由這樣構成該操作桿,能夠縮短從織製的織物之反喂紗側之織端突出的緯紗端(流蘇邊)之長度。
詳細而言,反喂紗側之流蘇邊之長度取決於投緯過程中的劍頭後退至反喂紗側時之劍頭(紗把持機構)釋放扁平紗之把持的時點。亦即,若該把持之釋放早,則流蘇邊之長度變短,若該把持之釋放晚,則流蘇邊之長度變長。而且,該把持之釋放藉由後退中(投緯中)之劍頭上的操作桿和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的卡合來進行。因此,為了縮短流蘇邊,關於織寬方向,需要將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配置於盡可能地接近織物之反喂紗側之織端的位置。然而,在織機中,支撐筘等的筘座關於織寬方向超出織物之存在範圍而存在,該筘座延伸至相對於織物比反喂紗側之織端更靠外側。因此,開啟裝置配置為與反喂紗側之織端的遠離超出筘座之存在範圍,以使該開啟裝置或支撐開啟裝置的部分不會與筘座發生干擾。
然而,在喂紗側,在該織端附近設置有切斷扁平紗的切斷裝置等。因此,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及紗引導機構關於織寬方向,配置於相對於織物比該切斷裝置等之存在範圍更靠外側。然而,紗引導機構之位置距切斷裝置越遠,扁平紗的比劍頭的把持位置更靠前端側的部分之長度越長,因此,紗引導機構盡可能地接近切斷裝置側設置。而且,也相應地決定了喂紗側之開啟裝置之配置。
因此,操作桿構成為使得與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之位置更接近劍頭之前端側的位置。而且,例如,若該第一卡合部設為在反喂紗側也與開啟裝置卡合以擺動操作操作桿的結構時,在劍頭後退時,不進行操作桿之擺動操作(上述的把持之釋放),直至如上所述佈置的第一卡合部到達反喂紗側的開啟裝置之位置為止。因此,在該結構中,反喂紗側之流蘇邊會變長。
與之相對,藉由以還具有如上所述設置的第二卡合部的方式構成操作桿,在劍頭後退時,由於在第一卡合部到達反喂紗側的開啟裝置之位置之前,進行釋放扁平紗之把持的操作,因此,能夠縮短反喂紗側之流蘇邊。此外,流蘇邊較長的情況,會導致被用作緯紗的扁平紗之過渡消耗。而且,在該扁平紗係使用了碳纖維的紗的情況下,由於該紗本身價格昂貴,因此,這種過度消耗在織物的製造成本方面並不優選。與之相對,若能夠如上所述縮短流蘇邊,則能夠盡可能地降低織物的製造成本。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基於第1圖至第10圖說明其一實施方式(實施例)。
第10圖概略性表示以本發明為前提的單側劍桿織機。單側劍桿織機係使用單一的劍頭10進行投緯的劍桿織機。包括該劍頭10的投緯裝置1在本實施例中係使用帶材(劍帶)作為用以使劍頭10進退運動的驅動(進退驅動)的驅動構件的所謂劍桿帶式之投緯裝置。因此,投緯裝置1除劍頭10之外,還具備驅動裝置,該驅動裝置包括安裝有該劍頭10的劍帶21、及以進退驅動卷掛的劍帶21的方式在規定之角度範圍被正轉和倒轉驅動的帶輪23。而且,在該投緯裝置1中,藉由旋轉驅動帶輪23,劍頭10經由劍帶21被進退驅動。此外,第10圖表示筘R位於最後退位置的狀態,如圖所示,劍頭10被這樣進退驅動而行進的行進位置,關於織機之前後方向(經紗T之延伸方向),設定於筘R之最後退位置之附近。
又,投緯裝置1具備在投緯時用以對劍頭10供給緯紗Y之喂紗機構25。然而,本發明針對的緯紗Y係形成為帶狀的扁平紗,例如係由碳纖維構成的紗。而且,投緯裝置1係以如下方式配置有上述驅動裝置等,亦即,在投緯期間以外,配置劍頭10的劍頭10之待機位置被設定於關於織寬方向與設置喂紗機構25的喂紗側相反的一側亦即反喂紗側。
而且,在投緯裝置1中,在筘R成為位於最後退位置的狀態的投緯期間,驅動劍頭10使其前進,劍頭10在藉由經紗T形成的開口內朝向喂紗側行進。接著,伴隨劍頭10到達喂紗側的喂紗機構25之位置,對該劍頭10供給緯紗(扁平紗)Y。之後,劍頭10成為把持該被供給的扁平紗Y的狀態,在該狀態下朝向上述的待機位置被後退驅動。藉此,扁平紗Y成為被插入(投緯)經紗T之開口內的狀態,該扁平紗Y藉由筘R向織口打緯,藉此形成織物。
第1圖、第2圖所示的係基於本發明的本實施例的劍頭10。劍頭10以頭本體11為主體,該頭本體11藉由安裝構件27固定於劍帶21上,藉此成為安裝於劍帶21上的狀態。頭本體11具有薄板狀之基部11a和以朝向最前端11g收斂的方式形成的頭部11b。而且,頭本體11以其基部11a和頭部11b在劍頭10之長度方向上遠離並藉由連結部11c連結的形式一體形成。
因此,頭本體11具有基部11a和頭部11b之間的空間部、亦即劍頭10之寬度方向(俯視圖中與上述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側被連結部11c封閉的空間部11d。亦即,頭本體11在包括頭部11b的前端側之部分具有被頭部11b之朝向基部11a側的端面11b1、基部11a之朝向頭部11b側的側面、及連結部11c之朝向頭本體11之內側的側面這三個內側面劃定的空間部11d。而且,該空間部11d在其前端側之部分,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及上下方向上開口,在俯視圖中形成コ字形之形狀。而且,如後述,該空間部11d作為導入扁平紗Y的頭本體11上的紗導入部而發揮作用。
此外,在頭本體11中,頭部11b形成為在上述寬度方向及劍頭10之厚度(高度)方向上朝向最前端11g收斂,並且最前端11g關於上述寬度方向位於比中央更靠與連結部11c相反之一側的形狀。又,頭本體11具有以從基部11a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側壁、亦即在基部11a的前端側(關於上述長度方向為頭部11b側)關於上述寬度方向形成於與連結部11c相反的一側的側壁11e、及在基部11a的後端側(關於上述長度方向為頭部11b側相反的一側、以下也簡稱為“後端側”。)以與上述寬度方向對置的方式形成的一對側壁11f、11f。而且,這些側壁11e、11f也與基部11a一體地形成。此外,側壁11f、11f藉由肋連結,上述的安裝構件27在被該一對側壁11f、11f和肋包圍的部分將頭本體11固定於劍帶21上。還有,在該一對側壁11f、11f之一外側面安裝有如後述用以在反喂紗側限制劍頭10之位置的導向部12。
又,劍頭10具有用以與頭部11b連動把持被導入頭本體11的紗導入部11d的扁平紗Y的捕紗器13。該捕紗器13設置為在頭本體11內能夠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因此,劍頭10具有用以引導該捕紗器13之位移的引導體14。
該引導體14藉由塊狀之構件形成,具有用以引導捕紗器13之位移的矩形狀之引導槽14a。而且,引導體14以使引導槽14a之延伸方向與上述長度方向一致的朝向,藉由多個螺絲構件固定於頭本體11之基部11a。
捕紗器13具有被該引導體14之引導槽14a引導的部分亦即引導部13a。該引導部13a形成為板狀。又,該引導部13a從其板厚方向觀察形成矩形形狀,並且形成為其長邊之方向亦即縱向之尺寸比短邊之方向亦即橫向之尺寸足夠大的形狀。而且,引導體14上的引導槽14a之槽寬形成為與該捕紗器13上的引導部13a之上述橫向之尺寸大致相同的大小,以能夠引導捕紗器13之上述縱向上之位移。
又,捕紗器13具有接受用以把持扁平紗Y之部分亦即把持部13b及用於承受該把持的作用力的承受部13c,形成為在引導部13a之上述縱向上之一端側具有該把持部13b,並且在引導部13a之另一端側具有承受部13c。而且,捕紗器13係由該引導部13a、把持部13b及承受部13c一體形成之構件。
關於該捕紗器13,承受部13c形成為沿上述板厚方向觀察時,關於上述橫向比引導部13a更向一側突出。因此,沿上述板厚方向觀察,捕紗器13在引導部13a及承受部13c之部分呈大致L字形。還有,承受部13c形成為關於上述板厚方向具有比引導部13a更大的尺寸,在一側與引導部13a齊平,並且另一側從引導部13a突出。
又,把持部13b形成為,關於上述板厚方向與引導部13a具有相同的尺寸,關於上述橫向從引導部13a向兩側突出。此外,該把持部13b形成為上述縱向上的尺寸與引導部13a之上述橫向之尺寸具有相同的大小。又,把持部13b形成為上述橫向之尺寸與頭本體11之頭部11b上的劃定上述的紗導入部11d的內側面(端面11b1)之上述寬度方向之尺寸大致相同。
還有,捕紗器13具有形成於引導部13a和承受部13c之間的卡合部分13d。更詳細而言,捕紗器13在上述橫向上的引導部13a之範圍內,具有關於承受部13c的上述板厚方向從比引導部13a更突出的部分朝向引導部13a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卡合部分13d。又,該卡合部分13d以其突出端形成圓弧面的方式形成。而且,在捕紗器13中,其卡合部分13d也與引導部13a、承受部13c一體形成。
而且,該捕紗器13藉由使引導部13a處於遊嵌於引導體14的引導槽14a的狀態,以能夠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的狀態設於頭本體11內。然而,在這樣設置的狀態下,捕紗器13形成如下朝向,亦即,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把持部13b位於比引導體14更靠頭部11b側,並且關於上述板厚方向,卡合部分13d位於比引導部13a更靠基部11a側。又,在這樣設置的狀態下,捕紗器13配置為,關於上述寬度方向,把持部13b之位置與頭部11b之端面11b1之位置一致(把持部13b與頭部11b之端面11b1完全對置)。換言之,引導體14設置為,關於上述寬度方向,在這樣的位置可引導捕紗器13之引導部13a。
關於該捕紗器13之結構,如後述,把持部13b作為與頭本體11之頭部11b連動而把持扁平紗Y的部分而發揮作用。因此,該把持部13b相當於本發明中所說的紗把持構件。又,組合如上所述呈L字形的引導部13a和承受部13c的部分設置為在頭本體11內能夠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並且成為與紗把持構件連結的部分。因此,組合該引導部13a和承受部13c的部分相當於本發明中所說的被操作構件。亦即,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說的紗把持構件和被操作構件一體形成,它們包括在單一的構件(捕紗器13)中。此外,上述的卡合部分13d成為被操作構件之一部分。
又,劍頭10具備如上所述用於將配置於頭本體11內的捕紗器13關於上述長度方向向頭本體11之頭部11b側施力之彈簧構件。更詳細而言,在頭本體11內,彈簧承受構件15b在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比引導體14更靠上述後端側,以從引導體14遠離的配置方式設置在基部11a上。此外,該彈簧承受構件15b藉由利用螺絲構件固定於頭本體11中的上述之一對側壁11f、11f之一方的保持架15c安裝於頭本體11上。而且,在頭本體11內,在該彈簧承受構件15b和如上所述配置的捕紗器13中的承受部13c之間,配置有壓縮彈簧15a(在圖示之例子中為兩個)。
藉由該結構,在劍頭10中,捕紗器13在該承受部13c承受壓縮彈簧15a之彈力,成為在頭本體11內向頭部11b側被施力的狀態。因此,只要不對捕紗器13作用向上述後端側的力,劍頭10就成為捕紗器13之把持部13b(更詳細而言,把持部13b的朝向頭部11b的端面13b1)被壓接於頭部11b之端面11b1的狀態(壓接狀態)。
而且,在該劍頭10中,藉由這樣成為壓接狀態的捕紗器13之把持部13b和頭本體11之頭部11b,把持被導入紗導入部11d的扁平紗Y。因此,在該劍頭10中,藉由該把持部13b和頭部11b構成用以把持扁平紗Y之把持機構,把持部13b之端面13b1和頭部11b之端面11b1成為本發明中所說的一對把持面。亦即,關於本實施例之劍頭10的一對把持面,捕紗器13中的把持部13b之端面13b1作為其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頭本體11中的頭部11b之端面11b1作為其另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
此外,在圖示之結構中,在彈簧承受構件15b及捕紗器13中的承受部13c,形成有接納該壓縮彈簧15a之一部分的孔。又,頭部11b在其端面11b1形成有槽,使得如上所述,在壓接有捕紗器13中的把持部13b的狀態下,僅接納該把持部13b中的端面13b1側之一小部分。此外,如上所述,該頭部11b的端面11b1在頭本體11中係朝向基部11a側的面,但從劍頭10之進退運動之方向來說,係朝向後退方向的面。亦即,該端面11b1係如上所述劃定紗導入部11d的內側面之一、且朝向劍頭10之後退方向的內側面。
還有,劍頭10具備用以使以如上所述之狀態設於頭本體11內的捕紗器13(作為被操作構件之引導部13a及承受部13c)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之操作桿17。此外,以本發明為前提的單側劍桿織機也與一般的劍桿織機相同,在喂紗側及反喂紗側具備用以操作劍頭10的把持機構(設為開放狀態)之開啟裝置(開啟裝置之詳情後述)。而且,本實施例之劍頭10的操作桿17具有為了在喂紗側使把持機構處於開放狀態(使捕紗器13(把持部13b)位移)而與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7a、及與該第一卡合部17a獨立的,為了在反喂紗側使把持機構處於開放狀態而與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7b。該操作桿17的詳情如下。
操作桿17以被支撐為相對於頭本體11能夠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擺動的形式設置在劍頭10上。因此,操作桿17具有被支撐於頭本體11之基部11a的部分亦即支撐部17c。然而,該支撐部17c從其厚度方向觀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狀並且形成為將該矩形之一部分切掉的形狀(大致矩形的形狀)。又,這樣形成為大致矩形的形狀的支撐部17c之長邊方向上的尺寸與基部11a的支撐操作桿17(支撐部17c)的部分之上述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
又,如上所述,操作桿17具有第一卡合部17a及第二卡合部17b。該第一卡合部17a形成為從其厚度方向觀察時,使操作桿17關於上述長邊方向及與該上述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短邊方向),從上述長邊方向上的支撐部17c之一端側之部分向上述短邊方向延伸。又,第二卡合部17b形成為從其厚度方向觀察時,使操作桿17從上述長邊方向上的支撐部17c之另一端側之部分向上述短邊方向且與第一卡合部17a相反側延伸。因此,操作桿17在其俯視圖中,整體形成大致Z形。然而,第一卡合部17a形成在中間部彎曲的形狀,並且以其延伸方向相對於支撐部17c形成略微鈍角的方式形成在操作桿17上。又,第二卡合部17b也以其延伸方向相對於支撐部17c形成略微鈍角的方式形成在操作桿17上。
而且,操作桿17在上述長邊方向上的支撐部17c之一端側,被支撐為相對於頭本體11(基部11a)能夠轉動。藉此,操作桿17成為相對於頭本體11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可擺動地設置的狀態。此外,操作桿17以第一卡合部17a相對於支撐部17c位於頭本體11的頭部11b側,並且第二卡合部17b相對於支撐部17c位於上述後端側的方式支撐於頭本體11。作為其結果,在劍頭10中,操作桿17之第一卡合部17a和第二卡合部17b關於上述長度方向位於不同的位置,並且,相對於第一卡合部17a,第二卡合部17b位於上述後端側(劍頭10被進退驅動時之後退方向側)。
又,關於該基部11a上之操作桿17之支撐位置(操作桿17之擺動中心),該支撐位置關於上述長度方向被設定於比引導體14更靠上述後端側的引導體14之附近。又,該支撐位置關於上述寬度方向被設定於如下位置,在使操作桿17處於上述長邊方向與上述寬度方向大致一致的狀態時,支撐部17c之位置和基部11a之位置大致一致(在俯視圖中,支撐部17c和基部11a整體上大致重疊)。
又,關於頭本體11內的該操作桿17和如上所述配置的捕紗器13之位置關係,該位置關係為如下關係,關於上下方向,操作桿17位於比捕紗器13之引導部13a更靠下方且與卡合部分13d相同的高度。又,該位置關係為如下關係,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捕紗器13之卡合部分13d位於比操作桿17之支撐部17c更靠上述後端側。
藉由這種操作桿17之支撐位置及操作桿17和捕紗器13之位置關係,在頭部11b內,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操作桿17之支撐部17c成為位於引導體14和捕紗器13之卡合部分13d之間的狀態。
此外,操作桿17之支撐部17c形成為如上所述切去了矩形之一部分的形狀,具體而言,形成為與卡合部分13d對置的一側之部分且上述長邊方向上的與卡合部分13d對置的部分及其周邊部分被大致圓弧狀切去若干的形狀。因此,支撐部17c中之該部分之上述短邊方向之尺寸比該部分以外之部分小一些。
又,如上所述,捕紗器13承受壓縮彈簧15a產生的朝向頭部11b側的作用力,操作桿17在未與上述的開啟裝置卡合的劍頭10之通常狀態下,成為相對於頭本體11之頭部11b在把持部13b被壓接的狀態。亦即,在該通常狀態下,捕紗器13在其把持部13b被壓接於頭部11b的上述長度方向上的位置,成為該位置藉由壓縮彈簧15a(上述作用力)保持的狀態。而且,隨之,卡合部分13d也在與該捕紗器13之位置對應的位置,關於上述長度方向,成為該位置藉由上述作用力保持的狀態。然而,該狀態下之卡合部分13d之上述長度方向上的位置成為相對於引導體14遠離與上述的操作桿17上的支撐部17c之被切去的部分在上述短邊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稍大)的距離的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被可轉動地支撐的操作桿17成為藉由上述長度方向上的位置被上述作用力保持的卡合部17d和相對於頭本體11(基部11a)固定配置的引導體14限制其轉動的狀態。又,在該狀態下,操作桿17成為其支撐部17c的上述長邊方向與上述寬度方向大致一致的狀態。隨之,如上所述,在操作桿17上形成為相對於支撐部17c略微成鈍角的第一卡合部17a及第二卡合部17b,成為其一部分從頭本體11(基部11a)向上述寬度方向突出的狀態。
又,在如上構成之劍頭10中,在頭本體11之基部11a安裝有蓋構件11h。該蓋構件11h設置為,在上述長度方向上之從上述肋到紗導入部11d之範圍內,在俯視圖中,覆蓋設於基部11a上的各構件。因此,在劍頭10中,上述的引導體14、彈簧承受構件15b及壓縮彈簧15a、捕紗器13上的引導部13a及承受部13c、以及操作桿17之一部分等成為被配置於上下方向上的基部11a和蓋構件11h之間的空間的狀態。
接著,也使用第3圖、第4圖對使在上述的喂紗側及反喂紗側之把持機構處於開放狀態的(使捕紗器13位移的)操作(以下也稱作“開放操作”。)進行說明。
第3圖表示在喂紗側之上述開放操作。然而,第3圖表示劍頭10從上述之待機位置朝向喂紗側被前進驅動並在經紗T之開口內行進後之、該劍頭10到達最前進位置的狀態。又,該最前進位置為與設於第10圖所示的喂紗側的喂紗機構25之位置對應的位置。又,劍頭10伴隨如上所述被進退驅動,與織寬方向平行地行進。亦即,在投緯裝置1中,劍頭10以其上述長度方向與織寬方向一致的朝向被進退驅動。因此,劍頭10之上述寬度方向與織機之前後方向(經紗T之延伸方向)一致。
喂紗機構25具備圖示的喂紗側之開啟裝置31。此外,該開啟裝置31,關於上下方向及織寬方向,設於可與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之劍頭10之操作桿17之第一卡合部17a在上述前後方向上對置的位置。亦即,開啟裝置31設置為,關於上下方向,高度位置與織機上的劍頭10之操作桿17(第一卡合部17a)之高度位置相同,關於織寬方向,位置與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之劍頭10上的第一卡合部17a重疊。然而,在本實施例之投緯裝置1中,喂紗側之開啟裝置31設置為,相對於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之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接近和遠離。
具體而言,喂紗機構25包括支撐開啟裝置31的支撐桿33。該支撐桿33以藉由適當的支撐構件等支撐於織機之機架(省略圖示)的形式設置。又,該支撐桿33被設為能夠以設於本身之長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間之位置的支點33a為擺動中心在水平面內擺動。而且,開啟裝置31以安裝於該支撐桿33的相對於支點33a的一端側之端部的形式設置。而且,開啟裝置31的配置為,在這樣安裝於支撐桿33的狀態下,如上所述,與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可在上述前後方向上對置,更詳細而言,在朝向劍頭10之行進位置側的側面可與第一卡合部17a之側面(與上述寬度方向交叉的外側之面、下稱“第一卡合面”。)17a1對置。
又,支撐桿33在相對於其支點33a的另一端側之端部,與用以擺動驅動支撐桿33之驅動機構(省略圖示)連結。此外,該驅動機構進行的支撐桿33之擺動驅動如下進行,安裝於支撐桿33的開啟裝置31在被設定為與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之第一卡合部17a之卡合位置的作用位置、及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從第一卡合部17a遠離的位置亦即不作用位置這兩個位置之間位移。這樣,開啟裝置31設置為藉由可擺動地設置的支撐桿33、及擺動驅動該支撐桿33的驅動機構,相對於操作桿17(第一卡合部17a)接近和遠離。然而,開啟裝置31除進行上述開放操作的時點以外,處於位於上述不作用位置的狀態。
在投緯時,使劍頭10處於如上所述被前進驅動並位於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以下也稱為“最前進狀態”。)。此外,在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時點,如第3圖(a)所示,開啟裝置31成為在位於上述不作用位置的狀態下與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之第一卡合部17a的第一卡合面17a1對置的狀態。在該狀態下藉由上述驅動機構擺動驅動支撐桿33。藉此,開啟裝置31從上述不作用位置朝向上述作用位置、亦即朝向第一卡合部17a之方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接近),成為與第一卡合部17a的第一卡合面17a1卡合的狀態。而且,當開啟裝置31位移至上述作用位置時,第一卡合部17a被開啟裝置31朝向劍頭10之內側按壓,操作桿17向第3圖的順時針方向擺動。其結果,操作桿17如第3圖(b)所示成為擺動了預定的量的狀態。
此外,如上所述,伴隨開啟裝置31與操作桿17卡合,劍頭10藉由開啟裝置31承受上述前後方向之力。於是,本實施例之喂紗機構25包括用以防止(限制)因這樣承受力而劍頭10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之第一限制構件35。該第一限制構件35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在與開啟裝置31相對於劍頭10之一側的相反側設於以劍頭10之上述最前進狀態與該劍頭10之側部接近的位置。又,該第一限制構件35關於織寬方向,設於與上述最前進狀態之劍頭10的頭本體11之側壁11e在上述前後方向上對置的位置。因此,即使劍頭10藉由開啟裝置31承受上述那樣的力,也能夠經由頭本體11之側壁11e藉由第一限制構件35承受該力,因此,劍頭10之上述前後方向上的位移被該第一限制構件35所限制。
當操作桿17藉由開啟裝置31和第一卡合部17a之卡合而如上所述擺動時,隨之,如上所述,在其一端側相對於頭本體11被可轉動地支撐的操作桿17之支撐部17c以其支撐位置為中心朝向上述長度方向上的上述後端側轉動。藉此,包含關於上述長度方向在接近支撐部17c的位置與支撐部17c對置的卡合部分13d的捕紗器13,在該卡合部分13d被支撐部17c按壓,抵抗壓縮彈簧15a之施加力朝向上述後端側位移。其結果,成為相對於頭本體11的頭部11b被壓接的狀態的把持部13b朝向上述後端側位移,在紗導入部11d,成為在頭部11b和把持部13b之間形成空隙的狀態。亦即,劍頭10的把持機構成為被開放的狀態(進行了上述開放操作的狀態)。
又,第4圖表示反喂紗側的上述開放操作。然而,在第4圖中,(a)表示劍頭10從位於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朝向上述反喂紗側之待機位置被後退驅動而在經紗T之開口內行進後的、位於剛好在上述待機位置之前的狀態。又,(b)表示劍頭10從(a)之狀態進一步被後退驅動而到達了上述待機位置的狀態(位於上述待機位置的狀態、以下也稱作“待機狀態”。)。
在投緯裝置1中,在反喂紗側之上述待機位置固定地設有圖示的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41。更詳細而言,投緯裝置1具備在反喂紗側引導劍帶21之行進的帶導向件29。又,該帶導向件29在其反喂紗側相對於織機之機架被固定設置。而且,開啟裝置41以安裝於該帶導向件29的形式設置。此外,開啟裝置41以俯視時形成大致矩形狀,並且形成其長度尺寸(矩形之長邊之方向上的尺寸)比寬度尺寸(矩形之短邊之方向上的尺寸)足夠大的形狀的方式形成。而且,該開啟裝置41以使其長邊之方向與織寬方向一致的朝向設置。
該開啟裝置41關於上下方向設於與織機上之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之第二卡合部17b之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還有,開啟裝置41設置為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其內側之側面(劍頭10之行進位置側之側面)41a位於與劍頭10的頭本體11(側壁11e)近接的位置。
而且,開啟裝置41設置為關於織寬方向,在如上所述被後退驅動的劍頭10到達上述待機位置之前,其經紗T側之端面41b位於操作桿17上的第二卡合部17b到達的位置。
此外,如圖示,在本實施例中,在劍頭10之上述待機狀態下,其端面41b關於織寬方向位於與劍頭10之最前端11g大致相同的位置。還有,開啟裝置41具有延伸至比上述待機狀態之劍頭10上的第二卡合部17b之位置更靠後方(劍頭10之後退方向側)的上述長度尺寸。因此,在劍頭10之上述待機狀態下,開啟裝置41關於織寬方向在從劍頭10上的最前端11g到比第二卡合部17b更靠上述後端側之部分之整個存在範圍而存在。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劍頭10和開啟裝置41的位置關係如下:關於織寬方向,在劍頭10位於上述待機位置的狀態下,該劍頭10上的第二卡合部17b位於開啟裝置41之大致中央部。
而且,根據這種開啟裝置41之結構及配置,伴隨被後退驅動而劍頭10到達反喂紗側,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之第二卡合部17b在其側面(與上述寬度方向交叉的外側之面、下稱“第二卡合面”。)17b1上與開啟裝置41(內側之側面41a)卡合。
又,在開啟裝置41中,其內側之側面41a以經紗T側之部分朝向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亦即,開啟裝置41形成為外側之側面在遍及其整個部分平坦地形成,並且端面41b之上述寬度尺寸比上述中央部之上述寬度尺寸小。還有,該開啟裝置41上的端面41b之上述寬度尺寸被設定為如下大小,亦即,在被後退驅動的劍頭10上的第二卡合部17b到達開啟裝置41之位置的時點,如上所述,從該劍頭10上的頭本體11突出的第二卡合部17b不與端面41b碰撞而與內側之側面41a上的傾斜面41a’卡合。
藉此,後退過程中的劍頭10成為在第二卡合部17b到達了開啟裝置41之位置的時點,如第4圖(a)所示,其第二卡合部17b在其第二卡合面17b1首先與開啟裝置41之內側之側面41a的傾斜面41a’(更詳細而言,傾斜面41a’的端面41b側之部分)卡合的狀態。之後,伴隨第二卡合面17b1隨著劍頭10從該首先卡合的時點起的進一步的後退而沿著傾斜面41a’位移,第二卡合部17b(第二卡合面17b1)和側面41a(傾斜面41a’)之卡合點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向劍頭10之頭本體11側位移。亦即,伴隨該劍頭10之後退,在劍頭10中,操作桿17上的第二卡合部17b關於上述寬度方向,向頭本體11側位移。這樣,開啟裝置41上的傾斜面41a’作為伴隨織幅方向上的與劍頭10之相對位移而使第二卡合部17b向頭本體11側位移的凸輪面而發揮作用。
而且,伴隨這種第二卡合部17b之位移,在劍頭10中,操作桿17向第4圖的順時針方向擺動。還有,當劍頭10後退至上述卡合點到達了開啟裝置41之內側之側面41a的(除傾斜面41a’以外的)平坦的部分時,第二卡合部17b如第4圖(b)所示,成為大致整體進入頭本體11內(基部11a和蓋構件11h之間之空間)的狀態,操作桿17成為擺動了預定的量的狀態。而且,伴隨操作桿17這樣擺動,與上述的喂紗側之情況相同,劍頭10上的把持機構成為開放的狀態。
此外,在劍頭10中,捕紗器13朝向上述後端側的位移量(開放把持機構時的其開放量)與操作桿17之擺動量相對應。而且,在本實施例中,伴隨如上所述的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41和操作桿17(第二卡合部17b)之卡合的操作桿17之擺動量被設定為比伴隨上述的喂紗側之開啟裝置31和操作桿17(第一卡合部17a)之卡合的操作桿17之擺動量小。
又,在反喂紗側還設有第二限制構件43,其在操作桿17(第二卡合部17b上的第二卡合面17b1)與開啟裝置41卡合時,限制劍頭10因作用於劍頭10的上述前後方向之力而向上述前後方向位移。該第二限制構件43由與開啟裝置41相同的形狀之構件構成,以與開啟裝置41在上述前後方向上對置,並且關於織幅方向配置於與開啟裝置41大致相同位置的形式設置。還有,該第二限制構件43設置為,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其內側之側面(朝向開啟裝置41側的面)之位置與劍頭10上的導向部12之上述寬度方向上的最外側之側面(外側側面)之位置大致一致。
還有,在劍頭10中,導向部12設置為,上述外側側面相比操作桿17上的第二卡合部17b,關於上述長度方向存在於更靠上述後端側。因此,如上所述在第二卡合部17b後退至與開啟裝置41卡合的位置時,劍頭10成為在其導向部12的上述外側側面與第二限制構件43之上述內側之側面抵接的狀態。藉此,伴隨操作桿17(第二卡合部17b)與開啟裝置41卡合,即使如上所述對劍頭10作用上述前後方向之力,因為該力由第二限制構件43承受,所以也能夠藉由該第二限制構件43限制劍頭10之上述前後方向上的位移。
此外,在藉由第二卡合部17b和開啟裝置41之卡合而操作桿17如上所述擺動了預定的量的狀態下,關於上述寬度方向,第一卡合部17a成為其全部位於比導向部12之上述外側側面更靠劍頭10之內側的狀態。亦即,在劍頭10中,導向部12具有可以成為這種狀態的大小。又,如上所述,在劍頭10中,第二卡合部17b關於上述長度方向位於比第一卡合部17a更靠上述後端側。因此,投緯裝置1形成為在劍頭10後退至上述待機位置的過程中,第一卡合部17a不與第二限制構件43發生干擾之結構。
接著,基於第5圖至第9圖,對在劍頭10之上述最前進狀態下,用以向該劍頭10供給作為緯紗之扁平紗Y(相對於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導入扁平紗Y)的結構及其作用進行說明。
喂紗機構25包括用以向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導入扁平紗Y之紗引導機構50。該紗引導機構50如下構成:對於從包括喂紗體的喂紗單元(省略圖示)供給的扁平紗Y,關於織幅方向,在劍頭10成為上述最前進狀態時之紗導入部11d之位置(以下也稱作“喂紗位置”。),關於上下方向,從劍頭10之行進路徑(在第5圖、6圖中為點劃線P所示的位置)之上方朝向下方(隔著該行進路徑P)引導扁平紗Y。
更詳細而言,該紗引導機構50包括在行進路徑P之下方保持扁平紗Y的保持裝置51、在比行進路徑P更靠上方引導扁平紗Y的引導構件53、朝向保持裝置51引導扁平紗Y的引導裝置55、將保持裝置51切換為保持狀態和非保持狀態的作為驅動單元之流體壓缸(例如氣缸)57。
保持裝置51包括從上方接納扁平紗Y並保持該扁平紗Y之前端部的保持體52。該保持體52整體上構成為如夾子狀之夾具,包括保持扁平紗Y時成為保持基體的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和保持扁平紗Y時被轉動操作的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均構成為,以形成為大致方柱狀的基部51a1、51b1為主體,並在該基部51a1、51b1之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側具有保持部51a2、51b2。
此外,在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中,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關於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之寬度方向,具有比基部51a1、51b1大的尺寸,並且在其中間部與基部51a1、51b1連續。因此,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在其厚度方向觀察形成為T字形。而且,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在各自的基部51a1、51b1之其長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間部形成的安裝部51a3、51b3藉由 樞軸51c組合成可相對轉動。然而,在這樣連結的狀態下,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在其厚度方向對置,又,在基部51a1、51b1之長度方向上,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位置一致。
還有,該保持體52關於基部51a1、51b1之長度方向在與相對於安裝部51a3、51b3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側相反側之位置,具備安裝於兩基部51a1、51b1之間的壓縮彈簧51d(在圖示之例子中為兩個)。而且,在該保持體52上,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上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藉由壓縮彈簧51d之彈力將相互壓接。
而且,保持裝置51包括用以在織機上支撐該保持體52(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之支撐機構51e。第7圖表示該支撐機構51e之一例。如圖示,支撐機構51e包括安裝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的支撐板51e1。而且,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在基部51a1的與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對置的側面的相反側之側面安裝於支撐板51e1。
還有,支撐機構51e包括支撐該支撐板51e1的支架51e3。此外,支撐板51e1以將板材彎曲成L字形的形式形成,在比該彎曲部更靠一端側之部分的內側之面安裝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又,支架51e3形成為細長的板狀。而且,支撐板51e1在比該彎曲部更靠另一端側之部分的外側之面安裝於支架51e3上。然而,在這樣將支撐板51e1安裝於支架51e3的狀態下,以支架51e3之長度方向和安裝於支撐板51e1的第一保持構件51a上的基部51a1之長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將第一保持構件51a安裝於支撐板51e1。又,支撐板51e1形成為上述一端側之部分在支架51e3之長度方向上比上述另一端側之部分延長的形狀。
還有,支撐機構51e包括如由導軌51e6和藉由該導軌51e6引導位 移的滑塊51e5構成的LM導向件那樣的引導機構。又,該導軌51e6藉由適當的支撐單元等支撐於織機之機架,在上下方向上的行進路徑P之下方且織幅方向上的上述喂紗位置,以沿上述前後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固定配置。而且,如上所述,安裝有支撐板51e1的支架51e3以使其長度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的朝向安裝於引導機構的滑塊51e5上。
藉此,如上述安裝於支撐板51e1的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及與該第一保持構件51a組合的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在以使其基部51a1、51b1之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形式藉由支撐機構51e支撐的狀態下設於織機上。此外,在支撐機構51e的引導機構中,滑塊51e5在導軌51e6之延伸方向、亦即上述前後方向上被容許位移,但不容許向其以外之方向的位移。因此,經由支架51e3及支撐板51e1支撐於該滑塊51e5的第一保持構件51a(第二保持構件51b)關於織幅方向成為其配置被固定的狀態。
而且,在這樣設於織機上的狀態下,如上所述,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位於行進路徑P之下方。又,藉由織機上之支撐機構51e(導軌51e6)之配置及安裝於支撐板51e1的狀態下之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和其支撐機構51e(導軌51e6)之位置關係,如上所述設於織機上的狀態下之第一保持構件51a被配置為,關於織幅方向,使其第一保持部51a2之可動側之朝向第二保持構件51b側的面位於上述喂紗位置。因此,如上所述,藉由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上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成為相互壓接的狀態而形成的保持裝置51上的保持部分51h,關於織幅方向上也位於上述喂紗位置。而且,因為支撐機構51e在如上所述的引導機構中支撐於織機之機架,所以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成為在織機中被設置為能夠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的狀態。
又,支撐機構51e與用以使該支撐機構51e向上述前後方向位移,進而使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向上述前後方向位移之驅動機構(省略圖示)連結。因此,支撐機構51e的結構為,包括連結構件51e7,且該連結構件51e7安裝於支架51e3上。而且,支撐機構51e在該連結構件51e7上與該驅動機構連結。而且,支撐機構51e(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在投緯期間中之規定的定時藉由該驅動機構被位移驅動。
又,如上所述,紗引導機構50也包括引導扁平紗Y的引導構件53,該引導構件53也藉由支撐機構51e支撐。詳細而言,該引導構件53係輥狀(軸狀)之構件,經由安裝板53a及支撐臂53b支撐於支撐機構51e的支撐板51e1。該安裝板53a係將板材彎曲成L字形的構件,在比該彎曲部更靠一端側之部分安裝於支撐板51e1上的上述一端側之部分的外側之面。然而,該安裝板53a在這樣安裝的狀態下,以比該彎曲部更靠另一端側之部分在織機上位於支撐板51e1上的上述另一端側之部分之上方的方式安裝於支撐板51e1。
又,支撐臂53b係細長的板狀之構件,以在織機上從安裝板53a的上述另一端側之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形式在其長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安裝於安裝板53a上。而且,引導構件53在該支撐臂53b之另一端部被單臂支撐。此外,在這樣支撐的狀態下,引導構件53關於上下方向位於行進路徑P之上方。亦即,支撐臂53b具有將引導構件53配置於這樣的位置的長度尺寸。又,引導構件53關於織幅方向,成為配置於比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之第一保持部51a2更靠筘R之側相反側的狀態。
這樣,引導構件53藉由支撐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的支撐機構51e支撐。因此,如上所述,伴隨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向上述前後 方向被位移驅動,引導構件53也同樣地向上述前後方向位移。此外,該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之位移驅動,關於上述前後方向,在與劍頭10之行進位置重疊的位置亦即基準位置和從劍頭10之行進位置向織口側遠離的退避位置這兩個位置間進行。而且,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通常被配置於上述基準位置。又,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在開始用以投緯之劍頭10之前進驅動後直至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之間處於位於上述退避位置的狀態,在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而相對於紗導入部11d導入扁平紗Y時,朝向上述基準位置位移。
又,如上所述,紗引導機構50也包括流體壓缸57。該流體壓缸57係將保持裝置51切換為保持狀態和非保持狀態的裝置,更詳細而言,係將上述的保持裝置51中的保持部分51h切換為相互壓接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中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的狀態亦即保持狀態和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遠離而開放該保持部分51h的狀態亦即非保持狀態的裝置。
該流體壓缸57藉由適當的支撐單元等固定配置於織機之機架上。又,該流體壓缸57關於上述前後方向設置為,安裝於其活塞桿57a之前端的按壓體57b在織幅方向上與位於上述基準位置的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之基部51b1相對置。然而,該流體壓缸57關於上下方向設置為,與基部51b1之長度方向上的保第二持部51b2側的相反側之端部(下端部)對置。還有,流體壓缸57設置為,關於織幅方向,在不工作狀態(活塞桿57a後退的狀態)下該按壓體57b與第二保持構件51b遠離,並且在工作狀態(活塞桿57a進出的狀態)下按壓體57b並將第二保持構件51b之上述下端部按壓規定量。
因此,藉由使流體壓缸57處於工作狀態,如上所述,可動側之第 二保持構件51b其下端部被按壓而對抗壓縮彈簧51d之彈力進行位移,其結果,以組合了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的樞軸51c為中心,第二保持部51b2向從第一保持構件51a遠離的方向轉動。藉此,如上所述,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之第一保持部51a2和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之第二保持部51b2自如上所述被壓接的狀態(第5圖之狀態)成為遠離的狀態(第6圖之狀態),保持部分51h成為開放的狀態。
又,如上所述,紗引導機構50還包括朝向保持裝置51導入扁平紗Y的引導裝置55。該引導裝置55具有如圖示的將薄板在兩個部位大致直角彎曲而形成的引導板55a。
關於該引導板55a之配置,引導板55a關於織幅方向配置為,比該彎曲部更靠一端側(前端側)之部分亦即前端側部分其整體位於與保持裝置51的保持部分51h大致相同的位置。又,引導板55a關於前後方向配置為,保持裝置51位於與位於上述基準位置時之保持部分51h(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然而,該引導板55a設置為其前端側部分之前端緣(彎曲部側的相反側之端緣)55a1在最下方呈水平延伸。又,該引導板55a之寬度尺寸(前端緣55a1之延伸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之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尺寸大致相同。
而且,引導板55a在上述那樣的配置中以安裝於支架55b的形式支撐。該支架55b在保持裝置51(具體而言係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之上方,藉由例如與保持裝置51之支撐機構51e的引導機構相同之引導機構(省略圖示)能夠沿上下方向位移地安裝於在織機上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固定設置的支撐部分(省略圖示)。因此,引導板55a在織機上的上述的配置中被設置成能 夠沿上下方向位移。
而且,支架55b與用以使引導板55a沿上下方向位移之驅動機構(省略圖示)連結。而且,引導板55a藉由該驅動機構沿上下方向被位移驅動。此外,該位移驅動如下進行,關於上下方向,引導板55a在引導板55a(前端緣55a1)位於比引導構件53更靠上方的上升位置、及引導板55a之前端緣55a1位於比保持裝置51的第一保持構件51a之第一保持部51a2更靠下方的下降位置這兩個位置之間位移。又,引導板55a在進行扁平紗Y相對於保持裝置51之引導的動作時以外之待機狀態下被配置於上述上升位置,在該動作時朝向上述下降位置被位移驅動。
如上構成的投緯裝置1之作用、尤其是紗引導機構50之作用如下。
第5圖表示投緯結束的時點之狀態。從上述喂紗單元(喂紗體)供給的扁平紗Y藉由引導構件53向行進路徑P側轉向,朝向反喂紗側沿織幅方向引出。投緯裝置1在織幅方向上的紗引導機構50和筘R之間具備用以切斷被投緯的扁平紗Y之切斷裝置26。此外,圖示之切斷裝置26係將扁平紗Y夾著並切斷的形式之切斷裝置,具備包括固定刃26a1及可動刃26a2的切斷機構和包括固定夾持體26b1及可動夾持體26b2的夾持機構。而且,該切斷裝置26構成為可動刃26a2及可動夾持體26b2一體地在上下方向上位移,該可動刃26a2及可動夾持體26b2在切斷扁平紗Y的切斷動作時以外,被配置於相對於固定刃26a1及固定夾持體26b1向上方遠離的位置。
當投緯結束時,在從該結束後至開始下次投緯為止的規定的定時,在切斷裝置26中驅動可動刃26a2及可動夾持體26b2,並在該切斷裝置26之位置切斷扁平紗Y。藉此,將與上述喂紗單元相連的扁平紗Y與被投緯的扁平紗 Y切離。又,在該狀態下,上述喂紗單元側之扁平紗Y之前端部藉由固定夾持體26b1和可動夾持體26b2夾持並保持於該位置。
在該狀態下,如第6圖所示,流體壓缸57成為工作狀態,如上所述,保持裝置51中的保持部分51h成為開放的狀態(第一保持部51a2和第二保持部51b2遠離的狀態)。還有,在引導裝置55中,位於上述上升位置的引導板55a(支架55b)被位移驅動以使其朝向上述下降位置下降。藉此,位於與上述喂紗單元側相連的扁平紗Y之上方的引導板55a首先在該前端緣55a1與該扁平紗Y卡合。然而,切斷裝置26在這樣引導板55a與扁平紗Y卡合之前,成為將可動夾持體26b2朝向上方驅動,釋放了藉由固定夾持體26b1和可動夾持體26b2進行的扁平紗Y之夾持的狀態。
藉由引導板55a從該卡合的時點進一步下降,引導板55a在其前端緣55a1梳整扁平紗Y之表面的同時將該扁平紗Y朝向下方引導。而且,藉由引導板55a到達上述下降位置,扁平紗Y如第6圖所示成為其前端部被插入保持裝置51的開放的保持部分51h內(第一保持部51a2和第二保持部51b2之間)的狀態。而且,在該狀態下,引導板55a被朝向上述上升位置被位移驅動,並且,流體壓缸57成為不工作狀態。藉此,在保持裝置51中,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轉動,以使第二保持部51b2藉由壓縮彈簧51d之彈力向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第一保持部51a2)側位移,扁平紗Y成為被第一保持部51a2和第二保持部51b2夾持保持的狀態。
而且,在該狀態下,該扁平紗Y藉由位於比行進路徑P更靠上方的引導構件53引導(轉向)而朝向其下方延伸,成為藉由設於比行進路徑P更靠下方的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保持其前端側之部分的狀態。亦即,在紗 引導機構50(保持裝置51)中,扁平紗Y在上述的投緯後的切斷裝置26進行的切斷後,成為隔著行進路徑P沿上下方向被引導的狀態。又,在該狀態下,保持裝置51上的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關於上述前後方向,位於與投緯扁平紗Y的劍頭10之行進位置重疊的上述基準位置。
此外,當將被投緯的扁平紗Y藉由筘R打緯,藉由經紗T形成下一開口時,開始用以下一投緯之劍頭10之前進驅動。隨之,在紗引導機構50中,如上所述,位移驅動保持裝置51上的支撐機構51e,使位於上述基準位置的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在上述前後方向上朝向上述退避位置位移。由此,如第8圖所示,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成為在上述前後方向上位於從劍頭10之行進位置向織口側偏離的上述退避位置的狀態。又,此時,喂紗側之開啟裝置31藉由上述的支撐桿33之驅動而成為位於上述不作用位置的狀態。
而且,當伴隨上述前進驅動而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時,劍頭10成為俯視時位於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以及以橫跨引導構件53和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之間的形式沿上下方向被引導的扁平紗Y)和開啟裝置31之間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如上所述,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之第一卡合部17a(第一卡合面17a1)和開啟裝置31在前後方向上對置,並且,在織幅方向上,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之位置和保持裝置51上的保持部分51h之位置大致一致。
而且,首先,支撐桿33被擺動驅動,開啟裝置31朝向上述作用位置位移,如第9圖之上圖所示開啟裝置31成為與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第一卡合部17a之第一卡合面17a1)卡合的狀態。由此,在劍頭10中,進行上述開放操作, 該把持機構如上所述成為開放的狀態。此外,在劍頭10(頭本體11)上作為空間部形成的紗導入部11d成為在如上所述將捕紗器13之把持部13b壓接於頭本體11之頭部11b的狀態(把持機構被關閉的狀態)下,相對於外部關閉的狀態。而且,藉由將劍頭10上的把持機構如上所述成為開放的狀態(進行上述開放操作),紗導入部11d成為向外部開放的狀態。
接著,在這樣開放了劍頭10上的把持機構(紗導入部11d)的狀態下,在紗引導機構50上的保持裝置51中,支撐機構51e被位移驅動,以使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及引導構件53關於上述前後方向朝向上述基準位置位移。隨之,在紗引導機構50中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被引導的扁平紗Y之部分位移至在上述前後方向上與劍頭10重疊的位置。藉此,扁平紗Y之該部分(準確來說,在該部分中之上下方向上位於與劍頭10相同的高度位置的部分)被導入如上所述被開放的狀態之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第9圖表示這樣將扁平紗Y導入紗導入部11d的狀態。
而且,當這樣將扁平紗Y導入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時,支撐桿33向上述的相反的方向被擺動驅動,開啟裝置31朝向上述不作用位置位移,再次成為開啟裝置31從劍頭10上的操作桿17(第一卡合部17a)遠離的狀態。藉此,在劍頭10中,捕紗器13之把持部13b再次成為壓接於頭本體11之頭部11b的狀態,成為在該把持機構藉由把持部13b和頭部11b把持扁平紗Y的狀態。
還有,在紗引導機構50中,流體壓缸57再此成為動作狀態,保持裝置51上的保持部分51h成為開放的狀態(第一保持部51a2和第二保持部51b2遠離的狀態)。藉此,被保持裝置51上的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保持其前端部的扁平紗Y成為該保持被釋放的狀態。
而且,在這樣釋放了藉由保持裝置51的扁平紗Y之保持後,開始對劍頭10進行後退驅動,如上所述,在把持機構上保持扁平紗Y的狀態之劍頭10開始朝向上述待機位置後退。由此,扁平紗Y其前端部從保持裝置51上的保持部分51h內(第一保持部51a2和第二保持部51b2之間)被拉出,並且,與上述喂紗單元相連的部分隨著劍頭10之後退而向經紗T之開口內拉出進行投緯。此外,當扁平紗Y之前端部從保持部分51h被拉出時,流體壓缸57成為不工作狀態,保持裝置51再次返回保持扁平紗Y(插入扁平紗Y之前端部)之前的狀態,成為準備下一次投緯的狀態。
又,當藉由後退驅動而劍頭10到達上述待機位置之附近時,在劍頭10中,操作桿17成為第二卡合部17b之第二卡合面17b1與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41卡合且從把持機構開放的狀態。藉此,扁平紗Y成為在其前端部從被劍頭10把持的狀態釋放的狀態。之後,藉由劍頭10後退至上述待機位置,成為一次之投緯結束的狀態。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實施例中,投緯裝置1以如下結構為前提:以在喂紗側關於上述前後方向被引導至與劍頭10之行進位置重疊的位置的扁平紗Y和劍頭10之前端側之部分不會伴隨朝向劍頭10之上述最前進位置的前進而發生干擾的形態,對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導入扁平紗Y。而且,在實現這種形態下的扁平紗Y向紗導入部11d之導入後,該投緯裝置1與以往裝置不同,形成扁平紗Y以避開劍頭10之行進位置的方式積極地位移的結構。亦即,該投緯裝置1構成為具備用以實現這種扁平紗Y之積極地位移之紗引導機構50之結構。
因此,根據這種投緯裝置1之結構,因為無需如以往裝置那樣以位移驅動一把持部的方式構成劍頭,所以能夠將劍頭10本身之結構設為與以往 之裝置相比簡單的結構。藉此,能夠穩定地進行劍頭10之高速之進退驅動,並且能夠盡可能地降低劍頭10上的扁平紗Y之把持錯誤。然而,這裏所說的以往之裝置係劍頭如下構成的裝置,亦即,如上所述的、包括劍頭中的一對把持面之一方(一把持面)的部分(劍頭上的比該紗導入部更靠前端側之部分亦即一把持部)可位移,並且伴隨劍頭之前進而位移驅動該一把持部。
又,如上所述,本實施例之投緯裝置1係作為用以進退驅動劍頭10之構件使用劍帶21的劍桿帶式之投緯裝置。此外,這種劍桿帶式之投緯裝置與作為上述驅動構件使用了棒材的劍桿棒式之投緯裝置相比,因為用以進退驅動包括該上述驅動構件的劍頭之結構被小型化,所以該投緯裝置係更一般之裝置。而且,如上所述,該投緯裝置1構成為,操作桿17上的第一卡合部17a及第二卡合部17b在其側面(第一卡合面17a1、第二卡合面17b1)與開啟裝置31、41卡合。特別是,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劍頭10在從最遠離上述驅動裝置的上述最前進位置與操作桿17卡合的開啟裝置31構成為如上所述位移並與第一卡合部17a卡合。
而且,根據該結構,在一次投緯期間中之扁平紗Y之投緯(經紗T向開口內之插入)之前進行的上述開放操作時,即使劍頭10(操作桿17)和開啟裝置31卡合,劍帶21也不會隨之產生彎曲。因此,在該上述開放操作之後進行的扁平紗Y之投緯中,不會產生劍頭10之姿勢紊亂等的問題而穩定地進行投緯。
又,本實施例之投緯裝置1中的劍頭10如下構成,亦即,為了進行上述開放操作而操作的操作桿17具有在喂紗側與開啟裝置31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7a及在反喂紗側與開啟裝置41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7b,且第二卡合部17b關於 劍頭10之上述長度方向位於比第一卡合部17a更靠上述後端側。根據該結構,與例如構成為在喂紗側與開啟裝置卡合的操作桿之部分,在反喂紗側也與開啟裝置進行卡合的情況相比,能夠提前操作桿17在反喂紗側與開啟裝置41卡合的定時。亦即,根據該結構,能夠縮短後退的劍頭10在反喂紗側露出到經紗T之開口之外的時點至開始上述開放操作的時點之期間。藉此,能夠盡可能地縮短織製的織物中的反喂紗側之流蘇邊。
還有,在本實施例之投緯裝置1中,如上所述,以在反喂紗側進行的上述開放操作中的操作桿17之擺動量比在喂紗側進行的上述開放操作中的操作桿17的擺動量小、亦即在反喂紗側之劍頭10中的把持機構之開放量比在喂紗側之劍頭10中的把持機構的開放量小的方式構成該投緯裝置1。關於該結構,在喂紗側,向伴隨上述開放操作而開放的紗導入部11d導入扁平紗Y,因此,為了消除其導入錯誤,上述開放量優選大。另一方面,在反喂紗側,只要將扁平紗Y從劍頭10上的把持機構之把持釋放即可,因此,無需特意增大上述開放量,該上述釋放量亦可小。於是,在本實施例之投緯裝置1中,在喂紗側及反喂紗側用以使操作桿17擺動的結構如上所述來設定。
此外,例如,在本實施例之結構中,當要增大反喂紗側之上述開放量時,劍頭10構成為操作桿17上的第二卡合部與本實施例的第二卡合部17b相比(在不與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卡合的狀態下),在上述寬度方向從頭本體11大幅突出。該情況下,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和與這樣大幅突出的第二卡合部之卡合相對應,因此,與本實施例的開啟裝置41相比,需要將該內側之側面的傾斜面形成為在上述前後方向上大且在織幅方向上長。該情況下,將上述待機位置設定於比上述的本實施例之位置在織幅方向上遠離較大距離的位置。其結 果,增大劍頭10到達上述待機位置之驅動量,相應地一次投緯結束的時間會變長。與之相對,根據上述的本實施例之結構,能夠盡可能減小該驅動量,將一次投緯結束之時間抑制在最小限。
以上,對本發明的投緯裝置說明了其一實施方式(下稱“上述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亦可以以如下的其他實施方式(變形例)實施。
(1)關於紗引導機構,在上述實施例中,該紗引導機構50具備在行進路徑P之下方保持扁平紗Y的保持裝置51,並且,該保持裝置51上的用以保持扁平紗Y之結構(以下也稱作“保持結構”。)由如上所述的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和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構成。又,上述實施例之紗引導機構50具備用以將保持裝置51積極地切換為保持狀態和非保持狀態之作為驅動單元之流體壓缸57。
但是,即使在紗引導機構上的保持裝置(上述保持結構)如上述實施例構成的情況下,在本發明中,紗引導機構亦可不具備上述實施例的驅動單元(流體壓缸)。亦即,在上述實施例之紗引導機構之結構中,該流體壓缸57可以省略。
詳細而言,在上述實施例中,上述保持結構構成為,可動側之第二保持構件51b之第二保持部51b2藉由壓縮彈簧51d壓接於保持裝置51上的基體側之第一保持構件51a之第一保持部51a2。而且,驅動單元係為了容易進行扁平紗Y向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間(保持部分51h)的插入而使第二保持部51b2(第二保持構件51b)位移以便第二保持部51b2從第一保持部51a2遠離的裝置。而且,扁平紗Y向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間的插入藉由如上所述使 引導裝置55之引導板55a向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間下降位移而進行。然而,在這樣藉由引導板55a引導扁平紗Y的同時向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間插入扁平紗Y時,即使不使保持部分51h成為如上所述藉由驅動單元積極地開放的狀態,藉由使引導板55a下降將引導板55a壓入如上所述成為相互壓接的狀態的第一、第二保持部51a2、51b2之間,也能夠藉由該按壓力使第二保持部51b2位移,因此,能夠插入扁平紗Y。因此,在紗引導機構中,用以保持裝置之驅動單元(上述實施例中的流體壓缸57)可以省略。
(2)在紗引導機構的保持裝置中,上述實施例之保持裝置51係以該上述保持結構藉由第一、第二保持構件51a、51b保持扁平紗Y的方式構成的裝置。然而,本發明之紗引導機構的保持裝置不限於構成為上述保持結構這樣機械地保持扁平紗Y的裝置,例如,亦可係構成為上述保持結構藉由吸管的吸引氣流保持扁平紗Y的裝置。又,保持裝置亦可為其上述保持結構藉由組合一對板簧等彈性體而構成的裝置。此外,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如上述(1)所述,在該投緯裝置(紗引導機構)中,省略上述之驅動單元。
(3)關於紗引導機構,在上述實施例中,將保持裝置51上的上述保持結構(保持部分51h)設置成能夠沿上述前後方向進行位移,並且,用以使該上述保持結構位移之驅動機構包含於紗引導機構中。而且,紗保持機構構成為,在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之前,使上述保持結構及支撐於保持裝置51的引導構件53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以在劍頭10朝向上述最前進位置的前進時劍頭10之前端側之部分和扁平紗Y不發生干擾,上述引導構件53與上述保持結構連動而將扁平紗Y之一部分沿上下方向進行引導。亦即,上述實施例之投緯裝置係如下之結構:被紗引導機構沿上下方向引導的扁平紗Y之部分藉由紗引導機 構上的上述保持結構及引導構件之位移在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之前積極地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
然而,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紗引導機構不限於構成為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引導扁平紗Y的上述保持結構及引導構件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亦可將上述保持結構及引導構件固定地配置於上述前後方向上的規定之位置(上述基準位置)。然而,該情況下,扁平紗向劍頭之紗導入部的導入藉由紗引導機構進行的上下方向上的扁平紗Y之引導和劍頭10之前進運動的連動進行。關於這種結構,具體而言,可以考慮第11圖所示的結構作為其一例。
關於第11圖所示的例子,該劍頭10’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劍頭10不同,以其最前端11g’關於上述寬度方向位於連結部11c’之範圍內、即其最前端11g’關於上述寬度方向位於比紗導入部11d’更靠連結部11c’側(紗導入部11d’之上述前後方向上的開口部的相反側)的方式形成頭部11b’。又,圖示省略,關於上述前後方向,紗引導機構上的上述保持結構及引導構件如上所述固定配置於上述基準位置。因此,扁平紗Y成為在該位置被沿向上下方向引導的狀態。此外,在第11圖中,Y’係扁平紗Y上的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被引導的部分(以下也稱作“引導部分”。)之一部分,且係位於該引導部分的與劍頭10’相同的高度位置的一部分。
而且,在第11圖所示的結構中,當藉由被前進驅動而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之附近時,如(a)所示,劍頭10’在從其頭部11b’上的最前端11g’朝向紗導入部11d’側傾斜的前端之傾斜面與扁平紗Y之一部分Y’卡合。該卡合之後,藉由劍頭10’進一步前進,如(b)所示,扁平紗Y(一部分Y’)以被劍頭10’之上述傾斜面引導的形式在織幅方向上相對於劍頭10’相對地向上述後端 側位移的同時,向上述前後方向(與上述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織口側位移。
此外,如上所述,紗引導機構上的上述保持結構及引導構件之上述前後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因此,扁平紗Y上的引導部分藉由如上所述與劍頭10’卡合的一部分Y’位移,從正面觀察,在該卡合的一部分Y’成為彎曲的狀態。
之後,當劍頭10’進一步前進時,扁平紗Y(一部分Y’)進一步如上所述進行位移,扁平紗Y(一部分Y’)越過劍頭10’上的頭部11b’之上述寬度方向上的連結部側的相反側之側緣。然而,(c)表示剛好在越過之前的狀態。而且,當一部分Y’這樣越過頭部11b’之上述側緣時,扁平紗Y之引導部分藉由本身之張力而如上所述從彎曲之狀態返回原來之狀態,藉此,一部分Y’向從上述前後方向上的織口遠離的方向位移。其結果,扁平紗Y(一部分Y’)成為被導入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的狀態。
這樣,在第11圖所示的例子中,如下構成投緯裝置,亦即,藉由紗引導機構進行的上下方向上的扁平紗Y之引導和劍頭10’之結構及其前進運動的連動,在劍頭10’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過程中使扁平紗Y沿上述前後方向位移,並且,在該位移後將扁平紗Y導入劍頭10’上的紗導入部11d’。
此外,在投緯裝置這樣構成的情況下,扁平紗Y之引導部分如上所述在被劍頭10’上的頭部11b’之上述傾斜面引導的過程中成為彎曲的狀態。而且,伴隨該彎曲,引導部分之張力上升。於是,在投緯裝置這樣構成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扁平紗Y上的引導部分之張力過渡上升,紗引導機構上的保持裝置優選以其保持結構藉由如上所述的吸引氣流保持扁平紗Y的方式構成。
(4)關於劍頭上的紗把持構件及被操作構件,在上述實施例中,劍頭10構成為具有捕紗器13,該捕紗器13之把持部13b相當於紗把持構件,並且 將引導部13a和承受部13c組合的部分相當於被操作構件的結構。亦即,在上述實施例之結構中,紗把持構件和被操作構件被一體形成,各自為單一構件(捕紗器13)之一部分。
但是,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劍頭不限於將紗把持構件和被操作構件如上述實施例被一體形成,只要紗把持構件和被操作構件分別由不同構件形成,而且將紗把持構件設為在頭本體內能夠沿劍頭之上述長度方向進行位移,並且將被操作構件以按照使該紗把持構件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的方式與紗把持構件連結的形式設置即可。
具體而言,可以考慮第12圖所示的結構作為其一例。此外,關於該第12圖所示的結構,劍頭上的頭本體係除與該變形例關聯的部分以外基本上與上述實施例之頭本體11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
關於該第12圖之結構,紗把持構件18a係以與上述實施例之把持部13b相同的形狀形成的板狀之構件。然而,紗把持構件18a以其一端側之部分之其板厚方向上的尺寸比其他部分小的方式形成。亦即,紗把持構件18a以在其一端側具有薄壁之部分(薄壁部)18a1的方式構成。而且,紗把持構件18a在該薄壁部18a1相對於頭本體11之連結部11c以與樞軸18c連結的形式被支撐。此外,在連結部11c形成有凹部11c1,紗把持構件18a以將薄壁部18a1納入該凹部11c1的形式設置。藉由該結構,紗把持構件18a在頭本體11之紗導入部11d內,可在朝向其頭部11b側的側面與頭部11b上的端面11b1抵接的位置和該側面從端面11b1遠離的位置之間可擺動。
又,被操作構件18b,基本上以與將上述實施例之捕紗器13上的引導部13a和承受部13c組合的部分相同的方式形成,設置成以被引導體14引導的 形式能夠沿劍頭之上述長度方向進行位移,並且,總是被壓縮彈簧向頭部11b側(紗把持構件18a側)施力。然而,被操作構件18b以其紗把持構件18a側之端部之其板厚方向上的尺寸比其他部分小的方式形成。亦即,被操作構件18b以在其紗把持構件18a側具有薄壁之部分(薄壁部)18b1的方式構成。而且,在被操作構件18b上,在該薄壁部18b1以沿其板厚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有連結銷18b2。
又,在紗把持構件18a上,在與被操作構件18b連結的部分形成有長孔18a2。還有,在紗把持構件18a上,包括該長孔18a2的部分也作為其板厚方向之尺寸小的薄壁部形成。而且,紗把持構件18a和被操作構件18b藉由將安裝於被操作構件18b之薄壁部18b1的連結銷18b2插入紗把持構件18a之長孔18a2而連結。
根據該結構,因為被操作構件18b被壓縮彈簧向頭部11b側施力,所以紗把持構件18a藉由經由連結銷18b2作用的作用力,在通常之狀態下成為其上述側面壓接於頭部11b之端面11b1的狀態。當藉由操作桿17與開啟裝置卡合而被操作構件18b朝向上述後端側位移時,隨之,紗把持構件18a以樞軸18c為中心進行擺動,以使與該被操作構件18b連結的部分朝向上述後端側位移。藉此,紗把持構件18a之上述側面從頭部11b之端面11b1遠離,紗導入部11d成為開放的狀態。
此外,在該例的情況下,如上所述,紗把持構件藉由被操作構件擺動位移。該情況下,該紗把持構件之位移方向也包括上述長度方向之成分,因此,紗把持構件之上述側面成為在上述長度方向上從頭部11b之端面11b1遠離的狀態。這樣,本發明中的設置成“能夠沿上述劍頭之長度方向進行位移”的紗把持構件不限於如上述實施例那樣設置成能夠與上述長度方向平行地進行位移, 只要設置成能夠在其位移方向上以包括上述長度方向之成分的方式進行位移即可,亦可以設置成如該例那樣擺動位移。
(5)關於劍頭中的操作桿,在上述實施例中,操作桿17形成為以上述的形式整體形成大致Z形。具體而言,該操作桿17的結構為,具有相對於支撐於頭本體11的支撐部17c,從其支撐部17c之上述長邊方向上的一端側之部分向上述短邊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一部分)17a及從上述長邊方向上的另一端側之部分向在上述短邊方向上與上述之第一部分17a相反的一側延伸的部分(第二部分)17b,該第一部分17a作為第一卡合部而發揮作用,並且第二部分17b作為第二卡合部而發揮作用。
但是,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的劍頭中,其操作桿不限於如上述實施例那樣構成的劍頭,例如,亦可係如第13圖所示的操作桿17’那樣,省略了上述所說的第二部分,由支撐部17c’和上述所說的第一部分17a’構成的操作桿。而且,在該結構的情況下,在喂紗側,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第一部分17a’與喂紗側之開啟裝置31卡合而擺動操作操作桿17’,在反喂紗側,該第一部分17a’也與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41卡合而擺動操作操作桿17’。因此,該結構的情況下,與上述實施例同樣,該第一部分17a’作為第一卡合部而發揮作用,並且也作為第二卡合部而發揮作用。
又,正如第13圖之例那樣,在上述實施例中,以與開啟裝置卡合時的操作桿之擺動量(把持機構之開放量)在反喂紗側比喂紗側小的方式構成其投緯裝置。然而,在本發明之投緯裝置中,未必這樣構成,亦可以反喂紗側之上述擺動量與喂紗側之擺動量相同的方式構成投緯裝置。
(6)關於用以使操作桿擺動之開啟裝置,在上述實施例中,喂 紗側之開啟裝置31設置為相對於到達上述最前進位置的狀態之劍頭之操作桿接近和遠離,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41固定設置在關於上述前後方向能夠與劍頭之操作桿卡合的位置。
然而,在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中,喂紗側之開啟裝置亦可與上述實施例之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相同,固定設置在關於上述前後方向能夠與劍頭之操作桿卡合的位置。此外,在劍頭如上述實施例那樣構成的情況下,操作桿相對於固定配置的開啟裝置在其外側之側面且相對於劍頭之行進方向形成銳角的側面卡合。因此,在這樣的結構中,與開啟裝置和劍頭上的操作部在與劍頭之行進方向正交的面上卡合的以往之結構相比,在該卡合時,作用於劍頭的與行進方向相反之力較小。藉此,在該結構中,由於劍帶產生屈曲的可能性小(特別是在織機之轉速低等情況下,幾乎沒有該可能性),因此,即使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如上述那樣被固定配置,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也低。
又,在上述實施例中,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如上所述固定配置,但該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也與上述實施例之喂紗側之開啟裝置相同,亦可設置為,在上述前後方向上,相對於劍頭之操作桿接近和遠離。而且,在藉由適當的驅動機構朝向上述待機位置後退的劍頭上的操作桿關於織寬方向到達開啟裝置之存在範圍時,只要驅動開啟裝置使其朝向劍頭(操作桿)位移即可。
(7)在上述實施例中,投緯裝置係使劍頭進退運動的驅動構件採用帶材的所謂劍桿帶式之投緯裝置。然而,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上述驅動構件為棒材的劍桿棒式之投緯裝置。
又,本發明不限於以上所說明的任何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1:投緯裝置
10:劍頭
10’:劍頭
11:頭本體
11a:基部
11b:頭部
11b’:頭部
11b1:(頭部之)端面
11c:連結部
11c’:連結部
11d:紗導入部(空間部)
11d’:紗導入部
11h:蓋構件
13:捕紗器
13a:引導部(被操作構件之一部分)
13b:把持部(紗把持構件)
13b1:(把持部之)端面
13c:承受部(被操作構件之一部分)
13d:卡合部分(被操作構件之一部分)
15a:壓縮彈簧
17:操作桿
17a:第一卡合部
17a’:(操作桿之)第一部分
17a1:第一卡合面
17b:第二卡合部
17b1:第二卡合面
17c:支撐部
17c’:支撐部
18a:紗把持構件
18b:被操作構件
21:劍帶
25:喂紗機構
26:切斷裝置
29:帶導向件
31:喂紗側之開啟裝置
41:反喂紗側之開啟裝置
50:紗引導機構
51:保持裝置
51a:第一保持構件
51a2:第一保持部
51b:第一保持構件
51b2:第一保持部
51d:壓縮彈簧
51e:支撐機構
51e5:滑塊(引導機構)
51e6:導軌(引導機構)
51h:保持部分
52:保持體
53:引導構件
55:引導裝置
55a:引導板
57:流體壓缸
R:筘
T:經紗
Y:扁平紗(緯紗)
Y’:(扁平紗之)一部分
第1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局部剖面俯視圖 第2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立體圖。 第3圖係用以說明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把持機構之喂紗側之開放操作的動作說明圖。 第4圖係用以說明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把持機構之反喂紗側之開放操作的動作說明圖。 第5圖係表示包括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紗引導機構的喂紗機構的主視圖。 第6圖係表示包括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紗引導機構的喂紗機構的主視圖。 第7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紗引導機構之保持裝置的主視圖。 第8圖係用以說明包括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紗引導機構的喂紗機構之動作的動作說明圖。 第9圖係用以說明包括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紗引導機構的喂紗機構之動作的動作說明圖。 第10圖係概略性表示應用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的劍桿織機之投緯裝置周邊部分的俯視圖。 第11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其他實施方式的劍頭的俯視圖。 第12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主要部分之其它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俯視圖。 第13圖係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投緯裝置之一實施方式的劍頭之主要部分之其它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俯視圖。
10‧‧‧劍頭
17‧‧‧操作桿
17a‧‧‧第一卡合部
26‧‧‧切斷裝置
31‧‧‧喂紗側之開啟裝置
33‧‧‧支撐桿
33a‧‧‧支點
35‧‧‧第一限制構件
51a:第一保持構件
51a2:第一保持部
51b:第二保持構件
51b2:第二保持部
51c:樞軸
51e1:支撐板
53:引導構件
53a:安裝板
53b:支撐臂
55:引導裝置
55a:引導板
57:流體壓缸
R:筘
Y:扁平紗(緯紗)

Claims (3)

  1. 一種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該劍桿織機使用帶狀之扁平紗作為緯紗進行織製,該投緯裝置係為待機位置設定於反喂紗側的劍頭朝向喂紗側前進、並且一邊使在喂紗側使把持的上述扁平紗後退一邊進行投緯的單側劍桿形式,其特徵在於,上述投緯裝置具備紗引導機構,該紗引導機構包括在喂紗側保持從喂紗體供給的上述扁平紗之前端部的保持裝置並且在上下方向上隔著上述劍頭之行進路徑引導上述扁平紗,且單獨或與上述劍頭連動使上述扁平紗向與上述劍頭之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上述劍頭具備:頭本體,其前端部具有導入上述扁平紗的紗導入部;紗把持構件,其設置為能夠在上述紗導入部內沿上述劍頭之長度方向位移;被操作構件,其設置為能夠在上述頭本體內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並且與上述紗把持構件連結;操作桿,其藉由與設於喂紗側及反喂紗側的開啟裝置卡合來操作,使上述被操作構件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上述紗導入部藉由在俯視圖中形成
    Figure 107139278-A0305-02-0052-2
    字形的上述頭本體之內側面劃定,該
    Figure 107139278-A0305-02-0052-3
    字形在上述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及上下方向上開口,劃定上述紗導入部的上述內側面中朝向上述劍頭之後退方向的上述內側面作為用以把持上述扁平紗之一對把持面中之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並且,上述紗把持構件上的與上述一把持面對置的面作為另一把持面而發揮作用,剛好在開始投緯之前,伴隨上述紗引導機構進行的上述扁平紗向上述寬度方向之位移,上述扁平紗被導入上述紗導入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其中, 上述劍頭構成為,上述操作桿設置為相對於上述頭本體能夠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擺動,並且,藉由因與上述開啟裝置之卡合而進行的上述操作桿之擺動操作,上述被操作構件沿上述長度方向位移,上述操作桿構成為,具有與喂紗側之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及與反喂紗側之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在不與對應的上述開啟裝置卡合的狀態下,上述第一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卡合部從上述頭本體向上述寬度方向突出,並且,相對於對應的上述開啟裝置,上述第一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卡合部在其側面卡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其中,上述操作桿構成為,在比其擺動中心更靠一端側具有上述第一卡合部,並且,在另一端側具有上述第二卡合部,關於上述長度方向,上述第二卡合部位於比上述第一卡合部更靠上述劍頭之上述後退方向側,並且,關於上述寬度方向,上述第一卡合部向相對於上述頭本體的一側突出,且上述第二卡合部向相對於上述頭本體的另一側突出。
TW107139278A 2017-11-10 2018-11-06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TWI7651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7224 2017-11-10
JP2017217224A JP6933957B2 (ja) 2017-11-10 2017-11-10 レピア織機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599A TW201918599A (zh) 2019-05-16
TWI765117B true TWI765117B (zh) 2022-05-21

Family

ID=63371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278A TWI765117B (zh) 2017-11-10 2018-11-06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83318B1 (zh)
JP (1) JP6933957B2 (zh)
TW (1) TWI7651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8436B1 (nl) * 2020-06-25 2022-01-31 Vandewiele Nv Geleidingsinrichting in een grijperweefmachine, grijperweefmachine en werkwijze voor het omvormen van een grijperweefmachin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6027A1 (en) * 1995-03-08 1997-01-29 Toray Industries, Inc. Reinforced woven materia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1675987B1 (de) * 2003-10-21 2009-12-16 Picanol N.V. Verfahren zum auswählen und zustellen von schussfäden und greiferwebmaschin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m auswählen und zustellen von schussfäden
JP2012046835A (ja) * 2010-08-25 2012-03-08 Toyosu Machinery Corp レピア織機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CN105658856A (zh) * 2013-10-24 2016-06-08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送纬剑杆头、送纬剑杆、剑杆式织机、及使用这种送纬剑杆头在这种剑杆式织机中引入纬纱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57718B1 (de) * 1990-05-16 1994-07-06 Sulzer RàœTi Ag Greiferklemme für Webmaschinen
JP3094835B2 (ja) * 1994-03-08 2000-10-03 東レ株式会社 補強織物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5185682B2 (ja) * 2008-04-22 2013-04-17 サカイ・コンポジット株式会社 扁平糸織物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6027A1 (en) * 1995-03-08 1997-01-29 Toray Industries, Inc. Reinforced woven materia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1675987B1 (de) * 2003-10-21 2009-12-16 Picanol N.V. Verfahren zum auswählen und zustellen von schussfäden und greiferwebmaschin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m auswählen und zustellen von schussfäden
JP2012046835A (ja) * 2010-08-25 2012-03-08 Toyosu Machinery Corp レピア織機における緯入れ装置
CN105658856A (zh) * 2013-10-24 2016-06-08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送纬剑杆头、送纬剑杆、剑杆式织机、及使用这种送纬剑杆头在这种剑杆式织机中引入纬纱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5682A (ja) 2019-06-06
EP3483318B1 (en) 2020-09-23
TW201918599A (zh) 2019-05-16
JP6933957B2 (ja) 2021-09-08
EP3483318A1 (en)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10777B2 (ja) インサートレピア
JP6277006B2 (ja) 織機における経糸屈曲装置
TWI765117B (zh)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TWI765116B (zh) 劍桿織機的投緯裝置
JP2010100974A (ja) 織機のキャッチコード開口装置
JPS62289649A (ja) 杼無織機におけるよこ糸插入装置によこ糸を供給する装置
JP4028349B2 (ja) 流体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把持装置
JPS63196745A (ja) 杼無織機用よこ糸切断装置
JPS6227179B2 (zh)
JP5731098B2 (ja) レピア織機の緯入れ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881134A (ja) 糸移行システム
US3851677A (en) Shuttle loom
JPS59228048A (ja) 杼無織機におけるよこ糸插入機構のクランプ強制作動装置
US2086248A (en) Weft laying mechanism for a wire cloth loom
US839315A (en) Needle-loom.
JPH0545701B2 (zh)
JPS61167061A (ja) 織機
JPS6253444A (ja)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糸処理装置
JPH02229242A (ja) ループ緯入れ型レピア織機
JP3379732B2 (ja) 緯糸糸端挟持装置
JPH10195738A (ja) ジェット織機の緯糸押込み装置
JPS6257971A (ja) 断片織機のタツクイン耳組装置
JP2000034649A (ja) タックイン装置用緯糸グリッパ
JP2002242049A (ja) レピア織機の緯糸切断装置
JPS6128050A (ja) 流体噴射式織機における緯糸引き戻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