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1861B - 自動鉛筆 - Google Patents

自動鉛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1861B
TWI761861B TW109120558A TW109120558A TWI761861B TW I761861 B TWI761861 B TW I761861B TW 109120558 A TW109120558 A TW 109120558A TW 109120558 A TW109120558 A TW 109120558A TW I761861 B TWI761861 B TW I7618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ill
axial direction
display body
mentioned
mechanical penc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0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3978A (zh
Inventor
真田裕右
瀬利伸一
河原崎勇二
梶原巧
大西智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百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49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086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49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261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百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百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3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3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1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186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16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with stepwise feed of writing-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03Propelling pencils with lead sections or lead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06Pencil-barr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22Writing-cores gripping mean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3/00Nib holder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自動鉛筆(10)具有:軸筒(20);筆嘴單元(30),其支持於軸筒(20);筆芯保持單元(40),其具有藉由相對於筆嘴單元(30)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LE)送出之夾頭(41);及顯示體(70),其設置成可於軸向(AD)上移動。顯示體(70)自後方劃分軸筒(20)內之夾頭(41)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S)。可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顯示體(70)。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為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以上。

Description

自動鉛筆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動鉛筆。
已知有可自前端送出筆芯之自動鉛筆。自動鉛筆以使筆芯自前端突出之狀態用於在紙面等上書寫。自動鉛筆具有用以將備用筆芯收容於軸筒內之筆芯收容空間。於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用完之情形時,向筆芯收容空間補充備用筆芯。
JP1979-33737A及JP1979-20730A中揭示之自動鉛筆具有自後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之顯示體。顯示體可於軸向上移動。於筆芯收容空間內不存在備用筆芯之情形時,顯示體位於前方,於筆芯收容空間內存在備用筆芯之情形時,顯示體位於後方。藉由自軸筒之外部視認顯示體之位置,可掌握筆芯收容空間內有無備用筆芯。
然,於自動鉛筆之使用時,亦考慮自供送出筆芯之前端開口插入新的備用筆芯或使從自動鉛筆之前端開口大幅度突出之筆芯向自動鉛筆內後退。此時,亦設想朝向自動鉛筆之筆芯收容空間內插入之筆芯與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排列於一直線上的情況。於該情形時,會產生不能完全將筆芯插入至自動鉛筆內或進而筆芯折斷之不良情況。此種不良情況尤其於考慮視認性而設置有於軸向上較長之顯示體之自動鉛筆中容易產生。
本發明係考慮以上方面而完成者,其第1目的在於應對因自動鉛筆之筆芯保持單元中保持之筆芯與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排列於一直線上而該筆芯無法後退的不良情況或該筆芯或備用筆芯折斷之不良情況。
又,於JP1979-33737A及JP1979-20730A之自動鉛筆,筆芯收容空間內之筆芯粉有時進入顯示體與將顯示體可移動地支持之筒狀部分之間。於該情形時,有筒狀部分之內表面被筆芯粉弄髒而難以自筒狀部分之外部觀察顯示體之可能性。本發明係考慮此種方面而完成者,其第2目的在於有效地防止因筆芯收容空間內之筆芯粉而有損顯示體之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目的由本發明之第1形態解決。
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種自動鉛筆具備: 軸筒; 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 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 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 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且 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後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前端之間的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之長度之兩倍以上。
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2種自動鉛筆具備: 軸筒; 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 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 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 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 於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 上述前壁面沿著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上述筆芯送出孔而向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傾斜,且 上述前壁面相對於上述軸向之傾斜角度大於45°且未達85°。
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3種自動鉛筆具備: 軸筒; 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 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 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 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且 上述筆芯收容空間於軸向上之中間部具有寬度變窄之縮幅部。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顯示體。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相較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位置沿著上述軸向位於更前方的顯示體。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顯示體與相較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位置沿著上述軸向位於更前方之顯示體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為不同顯示。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長度亦可長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前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長度亦可短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亦可設置有朝上述軸向上之前方開口之凹部。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凹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深度亦可較上述顯示體之沿著軸向之長度之一半為大。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 上述顯示體具有劃分上述凹部之內側壁面及底壁面,且 上述底壁面與上述軸向不平行。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上述前端之間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短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設置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 於上述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且 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上述前端之間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 於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 上述前壁面沿著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上述筆芯送出孔而向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傾斜,且 上述前壁面相對於上述軸向之傾斜角度大於45°且未達85°。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前壁面亦可為旋轉對稱。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筆芯收容空間於軸向上之中間部具有寬度變窄之縮幅部。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縮幅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亦可構成為, 進而具備可於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之中間筒構件, 上述筆芯保持單元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該筆芯收容筒位於上述夾頭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形成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內,且 上述中間筒構件具有筒狀本體部、及自上述筒狀本體部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當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上述內側肋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後端面接觸而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亦可小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內側肋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亦可大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相同。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顯示體具有於軸向上延伸之顯示體本體部、及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之凸緣部。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1.5 mm以下。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凸緣部亦可設置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前端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凸緣部亦可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上述凸緣部至少遍及於上述周向上設置有上述窗部之範圍而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由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備用筆芯自上述軸向上之前方支持之顯示體之上述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前方。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於在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之周向上與窗部重疊之區域之內表面形成有凹部。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顯示體進而具有後方凸緣部,該後方凸緣部位於上述凸緣部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且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後方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1.5 mm以下。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後方凸緣部亦可設置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後端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後方凸緣部亦可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於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前方之顯示體之上述後方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孔亦可相較在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後方之顯示體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且 上述孔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後方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長。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孔之面積亦可較與上述軸向垂直之剖面中之上述筒狀部分與顯示體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
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亦可構成為, 進而具備按壓單元,該按壓單元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且當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且 上述按壓單元包含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上述筒狀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軸筒包含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上述筒狀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第1~第3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進而具備可於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之中間筒構件, 上述筆芯保持單元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該筆芯收容筒位於上述夾頭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形成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內,且 上述按壓單元之上述筒狀部分係自上述軸向上之後方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
根據本發明之第1形態,可有效地應對因自動鉛筆之筆芯保持單元所保持之筆芯與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排列於一直線上而無法使該筆芯後退的不良情況或該筆芯或備用筆芯折斷的不良情況。
本發明之第2目的由本發明之第2形態解決。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種自動鉛筆具備: 軸筒; 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 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 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 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且 上述顯示體具有於軸向上延伸之顯示體本體部、及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之凸緣部。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2種自動鉛筆具備: 軸筒; 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 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 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 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且 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1.5 mm以下。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凸緣部亦可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上述凸緣部至少遍及於上述周向上設置有上述窗部之範圍而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由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備用筆芯自上述軸向上之前方支持之顯示體之上述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前方。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於在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之周向上與窗部重疊之區域之內表面形成有凹部。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顯示體進而具有後方凸緣部,該後方凸緣部位於上述凸緣部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且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後方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1.5 mm以下。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後方凸緣部亦可設置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後端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後方凸緣部亦可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 於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前方之顯示體之上述後方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孔亦可相較在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後方之顯示體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且 上述孔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後方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長。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孔之面積亦可較與上述軸向垂直之剖面中之上述筒狀部分與顯示體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亦可構成為, 進而具備按壓單元,該按壓單元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且當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且 上述按壓單元包含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上述筒狀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軸筒包含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上述筒狀部分。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為, 進而具備可於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之中間筒構件, 上述筆芯保持單元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該筆芯收容筒位於上述夾頭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形成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內,且 上述按壓單元之上述筒狀部分係自上述軸向上之後方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後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前端之間的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之長度之兩倍以上。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顯示體。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相較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位置沿著上述軸向位於更前方的顯示體。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顯示體與相較支持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收容之備用筆芯上之位置沿著上述軸向位於更前方的顯示體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為不同顯示。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長度亦可長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前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長度亦可短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顯示體亦可設置有朝上述軸向上之前方開口之凹部。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凹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深度亦可較上述顯示體之沿著軸向之長度之一半為大。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 上述顯示體具有劃分上述凹部之內側壁面及底壁面,且 上述底壁面與上述軸向垂直。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上述前端之間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短於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上述前端之間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 於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 上述前壁面沿著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上述筆芯送出孔而向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傾斜,且 上述前壁面相對於上述軸向之傾斜角度大於45°且未達85°。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前壁面亦可為旋轉對稱。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上述筆芯收容空間於軸向上之中間部具有寬度變窄之縮幅部。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縮幅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亦可構成為, 進而具備可於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之中間筒構件, 上述筆芯保持單元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該筆芯收容筒位於上述夾頭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形成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內,且 上述中間筒構件具有筒狀本體部、及自上述筒狀本體部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當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上述內側肋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後端面接觸而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亦可小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內側肋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亦可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亦可大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於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第1及第2種自動鉛筆中亦可構成為,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相同。
根據本發明之第2形態,可有效地防止因筆芯收容空間內之筆芯粉而有損顯示體之視認性。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所示之一具體例,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圖14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圖,表示一實施方式之自動鉛筆之一具體例。其中,圖1~圖4分別係表示於筆芯收容空間收容有備用筆芯之處於非按壓狀態之自動鉛筆之俯視圖、剖視圖或局部剖視圖。
本實施方式之自動鉛筆10具有軸筒20、筆嘴單元30、筆芯保持單元40及顯示體70。軸筒20係於軸向AD上具有開口之筒狀構件。筆嘴單元30係以自軸筒20之前端開口向前方突出之方式支持於軸筒20。筆芯保持單元4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於軸筒20內。筆芯保持單元40可保持一根筆芯LE。筆芯保持單元40藉由相對於筆嘴單元30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而朝向筆嘴單元30送出筆芯LE。自動鉛筆10具有筆芯收容空間S,該筆芯收容空間S收容供給至筆芯保持單元40之作為替換筆芯之備用筆芯SLE。顯示體70自後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
進而,所圖示之自動鉛筆10具有保持於軸筒20之中間筒構件50、按壓單元60及筆夾29。中間筒構件50位於筆芯保持單元40之軸向AD上之後方。中間筒構件50係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設置於軸筒20內。按壓單元60成為使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筆嘴單元30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時供使用者輸入操作的部分。於圖示之例中,按壓單元60自軸筒20之後端開口插入至軸筒20內。並且,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由按壓單元60保持。但,圖示之自動鉛筆10僅為一例,按壓單元60亦可為自軸筒20之軸向AD上之中間部向側方露出之構件。又,顯示體70亦可保持於軸筒20而並非按壓單元60,還可保持於中間筒構件50。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將軸筒20之中心軸線CA延伸之方向(長度方向、縱剖視圖中之上下方向)設為軸向AD。於圖示之例中,軸筒20之中心軸線CA與筆芯保持單元40所保持之筆芯LE之中心軸線一致。又,將與軸向AD正交之方向設為徑向(直徑方向),將以軸向AD為中心之圓周方向設為周向。進而,將沿著軸向AD於書寫時靠近紙面等被書寫面之側設為前側(前方),將遠離被書寫面之側設為後側(後方)。又,徑向上之外側設為遠離中心軸線CA之側,徑向上之內側設為靠近中心軸線CA之側。即,將縱剖視圖中之上方、即按壓單元60之側表達為後方,將縱剖視圖中之下方、即軸筒之前端開口30a側表達為前方。
以下,對構成自動鉛筆10之各構成要素依序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軸筒20係於軸向AD之兩側、即前側及後側開口之筒狀構件。如圖2所示,軸筒20具有前軸筒20A、中間軸筒20B、後軸筒20C、前內側軸筒20D、後內側軸筒20E及被覆材20F。前內側軸筒20D之後端部分與後內側軸筒20E之前端部分藉由嵌合或螺合而固定。中間軸筒20B係自徑向外側固定於前內側軸筒20D之後端部分與後內側軸筒20E之前方部分及中間部分。後軸筒20C係自徑向外側固定於後內側軸筒20E之後端部分。於前軸筒20A之後端部分之內表面及前內側軸筒20D之中間部分之外表面形成有相互螺合之螺紋。前軸筒20A及前內側軸筒20D可利用螺紋而裝卸。前軸筒20A、中間軸筒20B、後軸筒20C、前內側軸筒20D及後內側軸筒20E例如可製作成樹脂成形物。被覆材20F係自徑向外側固定於前軸筒20A。被覆材20F成為自動鉛筆10之抓握部,例如包含橡膠或樹脂。前軸筒20A形成軸筒20之前端開口,後軸筒20C形成軸筒20之後端開口。筆夾29固定於軸筒20之後軸筒20C。
接下來,對筆嘴單元30進行說明。如圖3中清晰地表示般,筆嘴單元30之大部分配置於軸筒20內。但,筆嘴單元30之前端部分自軸筒20之前端開口向前方突出。
於圖示之例中,筆嘴單元30為了確保下述之筆芯保護功能而未固定於軸筒20。筆嘴單元3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配置於軸筒20內。於筆嘴單元30與軸筒20之間設置有筆嘴施壓構件38。筆嘴施壓構件38相對於軸筒20對筆嘴單元30朝前方施壓。筆嘴施壓構件38配置於軸筒20內。筆嘴施壓構件38例如包括壓縮彈簧等,於前內側軸筒20D之前端面與筆嘴單元30之間被壓縮。
但,軸筒20之內寬(內尺寸,於圖示之例中為內徑)係於其前端部分,朝向大致前方變細。同樣地,筆嘴單元30之外寬(外尺寸,於圖示之例中為外徑)朝向大致前方變細。其結果,筆嘴單元30不會自軸筒20之內部朝前方脫出。又,筆嘴單元30可相對於軸筒20亦於徑向上相對移動。
如圖3所示,筆嘴單元30具有:筆嘴尖端構件31,其自軸筒20向前方突出;筆嘴基端構件32,其保持筆嘴尖端構件31;及尖端施壓構件36,其設置於筆嘴尖端構件31與筆嘴基端構件32之間。筆嘴尖端構件31自軸筒20向前方突出。筆嘴尖端構件31係朝軸向前方變細之筒狀部位。筆嘴尖端構件31之尖端部分具有尖端筒狀部31a,其具有相當於一根筆芯LE之內徑,支持一根筆芯。尖端筒狀部31a構成筆嘴單元30之前端開口30a。
另一方面,筆嘴基端構件32將筆嘴尖端構件31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又,所圖示之筆嘴基端構件32如圖3所示,具有第1基端構件33、第2基端構件34及第3基端構件35。第1基端構件33配置於第2基端構件34之徑向外側。第1基端構件33之後端部分固定於第2基端構件34。於第2基端構件34之前方部分,第1基端構件33與第2基端構件34於徑向上隔開間隙。於該間隙部分配置有筆嘴尖端構件31之後方部分。又,第2基端構件34保持筆芯保持構件37。筆芯保持構件37係形成有貫通孔之橡膠製之構件,可保持通過之筆芯LE。
筆嘴尖端構件31可相對於第1基端構件33及第2基端構件34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第1基端構件33之前端部分朝向前方變細。因此,可防止自第1基端構件33及第2基端構件34向前方突出之筆嘴尖端構件31自第1基端構件33及第2基端構件34向前方脫落。又,於筆嘴尖端構件31與筆嘴基端構件32之第2基端構件34之間配置有尖端施壓構件36。尖端施壓構件36相對於第2基端構件34對筆嘴尖端構件31朝前方施壓。尖端施壓構件36例如包括壓縮彈簧等。第1基端構件33及第2基端構件34例如形成為金屬製之構件。
第1基端構件33之後方部分及第2基端構件34之後端部分配置於第3基端構件35之前方部分之徑向外側。第1基端構件33之後方部分及第2基端構件34之後端部分固定於第3基端構件35之前方部分。第2基端構件34及第3基端構件35形成為筒狀構件,收容筆芯保持單元40之前端部分。於圖示之例中,於筆芯保持單元40與筆嘴基端構件32之第3基端構件35之間設置有夾頭施壓構件39。夾頭施壓構件39對筆嘴單元30及筆芯保持單元40以於軸向AD上相互遠離之方式施壓。夾頭施壓構件39例如包括壓縮彈簧等。第3基端構件35例如可製作成樹脂成形物。
接下來,對筆芯保持單元40進行說明。筆芯保持單元40保持筆芯LE。筆芯保持單元40可於軸筒20內於軸向AD上移動。若筆芯保持單元40抵抗夾頭施壓構件39之施壓力向筆嘴單元30接近,則筆芯保持單元40將所保持之筆芯LE朝向筆嘴單元30送出固定量。於本說明書中,將用以使筆芯保持單元40朝向筆嘴單元30前進之使用者之操作稱為按壓操作。
圖示之筆芯保持單元40如圖3所示,具有夾頭41、夾頭保持構件42、緊固件43、筆芯收容筒44、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夾頭41將筆芯LE可釋放地保持。夾頭41具有分成複數個、例如三個之頭部41a。夾頭41係於後端部分固定於夾頭保持構件42之前端部分。複數個頭部41a通過形成為環狀之緊固件43。複數個頭部41a形成為於前方部分相互遠離。若緊固件43向前方移動,則複數個頭部41a於其前端部分相互接近而保持筆芯LE。若緊固件43向後方移動,則複數個頭部41a於其前端部分相互遠離而釋放筆芯LE。
夾頭41之複數個頭部41a及緊固件43位於筆嘴單元30之筆嘴基端構件32內。筆嘴基端構件32於內表面具有限制緊固件43之前進之限制階部32a。當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筆嘴單元30向前方移動時,保持於夾頭41之筆芯LE亦前進,直至緊固件43被限制階部32a限制前進為止。藉由在緊固件43之前進被限制階部32a限制之狀態下筆芯保持單元40進而繼續前進,而複數個頭部41a相互遠離而釋放筆芯LE。藉由以此方式使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筆嘴單元30前進,而可送出筆芯LE。
夾頭保持構件42係筒狀構件。夾頭保持構件42保持筆芯收容筒44。筆芯收容筒44係圓筒狀構件。筆芯收容筒44係將其前端部分自夾頭保持構件42之後方開口插入至夾頭保持構件42內。並且,筆芯收容筒44自夾頭保持構件42向後方延出。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插入至下述之中間筒構件50。筆芯收容筒44與中間筒構件50及下述之顯示體70一起劃分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
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插入於筆芯收容筒44內。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均形成為筒狀。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形成與夾頭41相通之筆芯送出孔LEA。筆芯送出孔LEA具有同時僅能供一根筆芯LE通過之內徑(內尺寸)。內側引導構件46自後方與內側輔助筒45鄰接。內側引導構件46形成自軸向AD上之前側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筆芯送出孔LEA於前壁面FS朝軸向後方開口。
如圖3所示,前壁面FS沿著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筆芯送出孔LEA,即,朝向徑向上之外側,而朝軸向AD上之後方傾斜。根據此種前壁面FS之傾斜,可將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引導至筆芯送出孔LEA。又,前壁面FS較佳為以中心軸線CA為中心具有旋轉對稱性。尤其,前壁面FS進而較佳為具有圓錐台之側面之形狀,具有以任意之旋轉角度之旋轉對稱性。藉由對前壁面FS賦予旋轉對稱性,可謀求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筆芯LE之引導之順暢化,且可有效地防止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備用筆芯SLE偏向地配置。
但,於本實施方式中,於使自動鉛筆10之前方朝向鉛直方向下方之書寫狀態下,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將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朝向前方推壓。因此,有如下可能性,即,備用筆芯SLE如楔子般進入由夾頭41保持且後端突出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由此導致難以順暢地送出筆芯LE。就該方面而言,前壁面FS相對於軸向AD之傾斜角度θx不同於先前之自動鉛筆,較佳為不過小。就使筆芯LE之送出順暢化之觀點而言,傾斜角度θx較佳為大於45°且未達85°,更佳為大於60°且未達85°,進而較佳為大於70°且未達85°,最佳為大於75°且未達85°。
再者,藉由將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設置於筆芯收容筒44內,而劃分形成具有與筆芯LE之直徑對應之內徑(內尺寸)之筆芯送出孔LEA。根據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可確保僅能供一根筆芯LE通過之筆芯送出孔LEA於軸向AD上較長。根據此種筆芯送出孔LEA,可有效地避免筆芯保持單元40所保持之筆芯LE折斷。又,亦可有效地避免於使筆芯保持單元40保持之筆芯LE後退之情形時,進而自前端開口30a將筆芯LE插入之情形時,筆芯LE折斷。
作為一例,夾頭41、緊固件43及內側引導構件46利用金屬、例如黃銅所製作,夾頭保持構件42、筆芯收容筒44及內側輔助筒45製作成樹脂成形物。但,不同於圖示之例,內側輔助筒45亦可與夾頭保持構件42、筆芯收容筒44及內側引導構件46之任意一個以上形成為一個零件,例如亦可使用樹脂一體成形。內側引導構件46亦可與夾頭保持構件42、筆芯收容筒44及內側輔助筒45之任意一個以上形成為一個零件,例如亦可使用樹脂一體成形。夾頭保持構件42亦可與筆芯收容筒44、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之任意一個以上形成為一個零件,例如亦可使用樹脂一體成形。筆芯收容筒44亦可與夾頭保持構件42、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之任意一個以上形成為一個零件,例如亦可使用樹脂一體成形。
接下來,對中間筒構件50進行說明。返回至圖2,中間筒構件50係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於軸筒20內。於中間筒構件50與軸筒20之間設置有中間施壓構件28。中間施壓構件28將其前端支持於前內側軸筒20D之後端面上。中間施壓構件28相對於軸筒20對中間筒構件50朝後方施壓。中間施壓構件28例如包括壓縮彈簧等。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於後內側軸筒20E設置有突起20Ea。藉由中間筒構件50與該突起20Ea接觸,而劃分形成有中間筒構件50於軸筒20內之可移動範圍之後端。
如圖4所示,中間筒構件50整體上具有筒狀之形狀。中間筒構件50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軸向AD上之中間部分。中間筒構件50具有筒狀本體部51、自筒狀本體部51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52、及自筒狀本體部51之外表面突出之施壓承受凸緣53。筒狀本體部51、內側肋52及施壓承受凸緣53例如可作為樹脂成形物一體地成形。施壓承受凸緣53支承中間施壓構件28之後端。即,中間施壓構件28於軸筒20之前內側軸筒20D與中間筒構件50之施壓承受凸緣53之間被壓縮。
筒狀本體部51具有前側筒部51A、後側筒部51B及中間錐形部51C。於軸向AD上,前側筒部51A位於後側筒部51B及中間錐形部51C之前方。即,前側筒部51A位於中間筒構件50之最前方。施壓承受凸緣53設置於前側筒部51A之外表面。於軸向AD上,後側筒部51B位於前側筒部51A及中間錐形部51C之後方。即,後側筒部51B位於中間筒構件50之最後方。中間錐形部51C於軸向AD上位於前側筒部51A與後側筒部51B之間。
前側筒部51A之外寬(外徑)及內寬(內徑)分別小於後側筒部51B之外寬(外徑)及內寬(內徑)。中間錐形部51C成為朝向前方變細之錐形。內側肋52位於中間錐形部51C之延長上。內側肋52形成為環狀。
如圖2所示,前側筒部51A中插入有筆芯保持單元40之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部分。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部分可於前側筒部51A內相對於前側筒部51A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按壓操作時,中間筒構件50前進,而內側肋52與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接觸。進而,藉由中間筒構件50前進,而包含筆芯收容筒44之筆芯保持單元40與中間筒構件50同步地前進,於軸向AD上向筆嘴單元30接近。
另一方面,後側筒部51B中插入有按壓單元60之前端部分。按壓單元60之前端與中間筒構件50之中間錐形部51C鄰接。按壓操作時,與按壓單元60之前進同步地,中間筒構件50亦前進。
如上所述,中間筒構件50構成筆芯收容空間S。並且,中間筒構件50之內側肋52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縮幅部SC。縮幅部SC位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軸向AD上之中間部,使沿著與軸向AD正交之徑向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寬度局部變窄。根據此種筆芯收容空間S,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方在與軸向垂直之方向(徑向)上展開。藉此,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大幅度傾斜。
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大幅度傾斜之備用筆芯SLE容易如楔子般進入由夾頭41保持且後端突出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因此,若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大幅度傾斜,則如上所述有可能妨礙保持於夾頭41之筆芯LE之順暢之送出。因此,藉由設置由內側肋52形成之縮幅部SC,可緩和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傾斜而使筆芯LE自筆芯保持單元40之送出順暢化。又,由於可限制備用筆芯SLE之後端展開,故可容易地將按壓單元60自後方插入至中間筒構件50。
尤其,於圖示之中間筒構件50,如圖2所示,筆芯收容空間S之自前端至由內側肋52形成之縮幅部SC為止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LC短於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又,該長度LC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一半為長,尤其於圖示之例中,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2/3長,進而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3/4長。藉由如此調節縮幅部SC之軸向AD上之位置,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AD大幅度傾斜。
再者,本說明書中提及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係指使用前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典型而言,按照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標準(JIS S6005(2019)自動鉛筆用筆芯),作為直徑為0.2 mm以上1.4 mm以下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可採用60 mm,作為直徑2.0 mm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可採用130 mm。又,若亦考慮JIS標準中容許之筆芯之長度之公差,則作為直徑為0.2 mm以上1.4 mm以下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可採用61 mm,作為直徑2.0 mm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可採用131 mm。
又,如圖4中清晰地表示般,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內徑、內尺寸)WX小於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內徑、內尺寸)WY。根據此種例,可有效地抑制於筆芯收容空間S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AD大幅度傾斜。
但,不限於圖示之例,亦可使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WX與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WY相同。根據該例,可有效地防止筆芯收容空間S之縮幅部SC處之備用筆芯SLE之堵塞。又,可有效地防止當將備用筆芯SLE從自動鉛筆10之前端開口30a插入至筆芯收容空間S內時,備用筆芯SLE被形成縮幅部SC之內側肋52卡住。進而,亦可使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WX大於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WY。根據該例,進而,可經由中間筒構件50使筆芯保持單元40穩定地朝軸向前方移動。
接下來,對按壓單元60進行說明。按壓單元60成為進行按壓操作時受自動鉛筆10之使用者施加作用之部分。按壓單元60自軸筒20之後端開口插入至軸筒20內。插入至軸筒20內之按壓單元60之尖端部分插入至中間筒構件50之後側筒部51B。按壓單元60係與中間筒構件50嵌合而由按壓單元60保持。又,如圖5中清晰地表示般,按壓單元60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即,於圖示之例中,按壓單元60包含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顯示體70係於該筒狀部分TP插入至中間筒構件50。並且,按壓單元60與顯示體70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一部分。此處,圖5係表示按壓單元60之立體圖。
於圖示之例中,按壓單元60具有按壓構件61、筆帽構件65及配件66。如圖4中清晰地表示般,按壓構件61具有前方筒狀部62、後方筒狀部63及分隔壁部64。按壓構件61例如作為樹脂成形物一體地成形。前方筒狀部62位於較後方筒狀部63及分隔壁部64更前方。前方筒狀部62形成成為按壓構件61之最前方之部分。後方筒狀部63位於較前方筒狀部62及分隔壁部64更後方。後方筒狀部63形成成為按壓構件61之最後方之部分。前方筒狀部62及後方筒狀部63形成為筒狀之部位。
進而,按壓單元60之按壓構件61具有自成為前方筒狀部62與後方筒狀部63之間之位置朝徑向外側突出之側方突出部61a。於圖示之例中,一對側方突出部偏移180°相位而配置於相互對向之位置。側方突出部61a係與形成於軸筒20之內表面之卡合部卡合,用於按壓單元60與軸筒20之周向上之定位。
分隔壁部64於軸向AD上位於前方筒狀部62與後方筒狀部63之間。分隔壁部64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擴展,將按壓構件61之內部隔開。
前方筒狀部62與分隔壁部64組合而形成後端封閉之大致圓筒狀部分。顯示體70收容於前方筒狀部62內。可防止顯示體70自前方筒狀部62向前方脫出。即,前方筒狀部62構成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之筒狀部分TP。前方筒狀部62為了能夠觀察顯示體70而成為透明。此處,所謂透明,不僅包含無色透明,亦包含有色透明。
如圖5所示,於前方筒狀部62之前端部分之外表面設置有嵌合凸部62a。嵌合凸部62a藉由嵌合於中間筒構件50之後側筒部51B而用於按壓單元60與中間筒構件50之固定。
如圖4所示,後方筒狀部63與分隔壁部64組合而形成前端封閉之大致圓筒狀部分。後方筒狀部63與分隔壁部64一起形成配件66之收容空間。典型而言,配件66可設為用以修正錯字之橡皮擦。作為配件66之其他例,可例示原子筆或馬克筆、修正帶、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用之觸控筆等。進而,於自動鉛筆10包含含有可逆熱變色性微膠囊顏料並且可藉由書寫而形成具有可逆熱變色性之筆跡之固體筆芯的情形時,亦可將可藉由與紙面之摩擦熱使上述固體筆芯形成之筆跡之顏色變色或消色的摩擦構件設為配件66。
如圖4所示,筆帽構件65係自後方覆蓋後方筒狀部63之構件。筆帽構件65可將配件66之收容空間封閉。於筆帽構件65之內表面,形成有與形成於後方筒狀部63之外表面之外螺紋部63a嚙合之內螺紋部65a。即,於圖示之例中,藉由使筆帽構件65相對於按壓構件61於周向上相對旋轉,可將筆帽構件65自按壓構件61卸除。此時,藉由側方突出部61a與形成於軸筒20之內表面之卡合部卡合,而可限制按壓構件61相對於軸筒20之旋轉。因此,使用者藉由用一隻手抓握軸筒20,併用另一隻手操作筆帽構件65,可容易地對筆帽構件65進行裝卸。
接下來,對顯示體70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顯示體70具有圓筒狀之外形狀。顯示體70係以可相對於按壓構件61在沿著軸向AD之固定範圍內移動之方式收容於按壓構件61之前方筒狀部62內。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體70可在圖7中以實線表示之成為最前方之最前方位置與圖7中以二點鏈線表示之成為最後方之最後方位置之間移動。具體而言,顯示體70係於最前方位置,與設置於前方筒狀部62之內表面之限制凸部62c接觸,而被限制向前方移動。又,顯示體70係於最後方位置,與分隔壁部64接觸而被限制向後方移動。
顯示體70係自後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若設想以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下方之方式進行書寫,則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配置根據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而變化。於圖示之例中,滿足如下兩個條件之兩者,即,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前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最短長度LSmin (參照圖7)短於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及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最長長度LSMAX (參照圖7)長於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
並且,可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軸向AD上之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顯示體70。尤其,可自軸筒20之外部確認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於本實施方式之自動鉛筆10,藉由確認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可判斷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
如圖5所示,顯示體70具有圓柱狀之外形狀。為了容易確認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較佳為於顯示體70之圓筒狀之外周面(側面)形成有顯示對象。於該情形時,可藉由顯示體70直接進行表示有無備用筆芯SLE之顯示來代替感覺顯示體70之位置而判斷有無備用筆芯SLE。形成於顯示體70之顯示對象可例示圖形、圖案、設計、顏色、圖片、照片、字符等圖樣(影像)或文字、標記、數字等。例如,亦可藉由顯示體70顯示第1色(例如紅色)而表示無備用筆芯SLE,藉由顯示體70顯示第2色(例如黑色)而表示有備用筆芯SLE。
於圖示之例中,於軸筒20設置有可觀察軸筒20之內部之窗部22。根據圖1可理解,軸筒20係於形成窗部22之區域為透明,於窗部22以外之區域為不透明。例如,可藉由對形成窗部22之區域以外之軸筒20之區域實施印刷或者貼附加飾用之膜而使該區域不透明。此種用以變成不透明之加工可對前軸筒20A、中間軸筒20B、後軸筒20C、前內側軸筒20D及後內側軸筒20E之內表面及外表面之任一個進行。又,形成窗部22之區域可由設置於軸筒20之孔構成,或者,亦可由軸筒20中之未實施變成不透明之加工之區域構成。
再者,為了便於看清,窗部22於縱剖視圖亦以實線表示而並非利用虛線表示。
如圖1及圖2所示,窗部22係以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配置。又,窗部22僅設置於周向上之一部分。尤其於圖示之例中,一對窗部22配置於對稱之位置,換言之,偏移180°相位而配置。因此,於顯示體70在軸向AD上偏離與窗部22重疊之區域之情形時,可經由一對窗部22及按壓單元60之透明之前方筒狀部62視認自動鉛筆10之相反側。若進行此種顯示體70之動作,則可意識到顯示體70之存在,而可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提高。
於圖示之例中,窗部22係以僅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配置。根據此種窗部22之配置,可使經由窗部22觀察到之顯示體70之區域根據有無備用筆芯SLE而變化,或者,可使得根據有無備用筆芯SLE而自窗部22觀察不到顯示體70。並且,可根據自窗部22觀察到之狀態之變化而容易地判斷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及/或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
更具體而言,如圖1及圖2所示,可經由窗部22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支持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收容之備用筆芯SLE上之顯示體70。又,可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相較支持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收容之備用筆芯SLE上之位置沿著軸向AD位於更前方之顯示體70。尤其如圖6及圖7所示,可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位於最前方位置之顯示體70。並且,支持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收容之備用筆芯SLE上之顯示體70與相較支持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收容之備用筆芯SLE上之位置沿著軸向AD位於更前方之顯示體70自軸筒20之外部被觀察不同部分,因此,被觀察為不同顯示。因此,可基於自窗部22觀察到之顯示體70之顯示而判斷有無備用筆芯SLE。
但,不限於圖示之例,窗部22亦可僅設置一個。窗部22亦可形成為周向上之周狀。進而,窗部22亦可設置三個以上。於窗部22設置複數個之情形時,複數個窗部22之軸向AD上之配置可如圖示之例般一致,亦可於一部分重疊,還可完全錯開。
如圖5所示,顯示體70具有前側顯示構件70A、及自軸向AD上之後方與前側顯示構件70A鄰接之後側顯示構件70B。前側顯示構件70A及後側顯示構件70B藉由相互嵌合而連接。前側顯示構件70A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較後側顯示構件70B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為長。又,顯示體70係設置有朝軸向AD上之前方開口之凹部74。凹部74形成於前側顯示構件70A。凹部74由內側壁面74a及底壁面74b劃分形成。內側壁面74a具有以中心軸線CA為中心之圓筒狀之形狀。底壁面74b由與軸向AD不平行之面形成,典型而言,成為與軸向AD垂直之面。凹部74之沿著軸向AD之深度成為顯示體70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之一半以上。
如圖2所示,以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下方之方式進行書寫之情形時,若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收容有備用筆芯SLE,則顯示體70支持於該備用筆芯SLE上。此時,如圖1所示,顯示體70之前側顯示構件70A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與軸筒20之窗部22相面對。即,如圖1及圖2所示,自窗部22觀察到前側顯示構件70A之外表面。另一方面,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無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於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下方之書寫時,顯示體70藉由自身重量而向前方移動,位於圖7中以實線表示之最前方位置。此時,如圖6及圖7所示,顯示體70之後側顯示構件70B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與軸筒20之窗部22相面對。即,如圖6所示,自窗部22觀察到後側顯示構件70B之外表面。並且,如圖5所示,於前側顯示構件70A及後側顯示構件70B之外周面設置有不同顯示。典型而言,前側顯示構件70A及後側顯示構件70B之外周面成為不同顏色。例如,前側顯示構件70A及後側顯示構件70B以不同顏色之樹脂材料成形。因此,可根據自窗部22觀察到之顯示、於圖示之例中自窗部22觀察到之顏色而判斷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
如上所述,顯示體70形成為圓柱狀。但,如圖5所示,顯示體70具有大致圓柱狀之顯示體本體部71、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之凸緣部72。凸緣部72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於圖示之例中,凸緣部72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
於筆芯收容空間S配置筆芯LE及備用筆芯SLE。因筆芯LE與備用筆芯SLE相互摩擦,又,因筆芯LE或備用筆芯SLE與劃分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壁部等摩擦,而會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產生筆芯粉。亦考慮該筆芯粉進入顯示體70與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之間的情況。於該情形時,筆芯粉附著於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而筒狀部分TP被弄髒。其結果,經由窗部22之顯示體70之視認性變差。又,亦有筆芯粉流出至軸筒20之外部之情況。為了防止此種不良情況而防止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筆芯粉進入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於圖示之例中,為按壓構件61之前方筒狀部62)之間,而設置有凸緣部72。
因此,如圖4及圖5所示,凸緣部72設置於顯示體70之前端。根據該配置,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流入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之間。又,就避免經由窗部22之顯示體70之視認性變差之觀點而言,凸緣部72至少遍及於周向上設置有窗部22之範圍而延伸。尤其於圖示之例中,凸緣部72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周圍呈環狀延伸。
又,於在筆芯收容空間S收容有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於使自動鉛筆10之前方為鉛直方向下方之書寫狀態下,顯示體70配置於在軸向AD上大致固定之位置。另一方面,凸緣部72於顯示體70移動時擦去或收集附著於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之筆芯粉,因此,筆芯粉容易附著於凸緣部72。其結果,於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中之容易與凸緣部72相面對之位置亦容易局部附著有筆芯粉。考慮該方面,於圖示之例中,如圖1及圖4所示,於自動鉛筆10之書寫時由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自軸向AD上之前方支持的顯示體70之凸緣部72相較窗部22於軸向AD上位於更前方。藉由預先以此方式對窗部22調節凸緣部72之軸向AD上之位置,可維持為自窗部22觀察不到容易附著有筆芯粉之凸緣部72之狀態,又,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局部附著於窗部22。
再者,凸緣部72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較佳為1.5 mm以下。藉由縮短凸緣部72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而可減小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與凸緣部72產生摩擦之面積。藉此,可減小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移動時之摩擦而使顯示體70之移動順暢化。又,可使容易成為附著有筆芯粉之狀態之凸緣部72小型化而不易使污垢明顯。進而,可有效地減小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中之會被凸緣部72蹭上筆芯粉之區域。
進而,如圖4及圖5所示,顯示體70除了具有凸緣部72以外,亦具有後方凸緣部73。後方凸緣部73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於圖示之例中,後方凸緣部73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藉由設置該後方凸緣部73,可更有效地防止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筆芯粉流出至軸筒20之外部。
於圖示之例中,後方凸緣部73設置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後端。藉由將後方凸緣部73設置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後端,可更有效地防止筆芯粉自收容有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流出。又,可有效地抑制容易成為附著有筆芯粉之狀態之後方凸緣部73經由窗部22被視認,而可不易使污垢明顯。
又,後方凸緣部73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周圍呈環狀延伸。藉由後方凸緣部73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周圍呈周狀延伸,可更有效地防止筆芯粉自收容有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流出。
進而,於在筆芯收容空間S未收容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於使自動鉛筆10之前方為鉛直方向下方之書寫狀態下,顯示體70位於在軸向AD上成為最前方之最前方位置(圖7之實線之位置)。另一方面,後方凸緣部73於顯示體70移動時擦去附著於收容後方凸緣部73之筒狀部分TP之筆芯粉,因此,筆芯粉容易附著於後方凸緣部73。其結果,於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中之容易與後方凸緣部73相面對之位置亦容易局部附著有筆芯粉。考慮該方面,較佳為移動至在軸向AD上成為最前方之最前方位置之顯示體70之後方凸緣部73相較窗部22於軸向AD上位於更後方。藉由預先以此方式對窗部22調節後方凸緣部73之軸向AD上之位置,可維持為自窗部22觀察不到容易附著有筆芯粉之後方凸緣部73之狀態,又,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局部附著於窗部22。
再者,後方凸緣部73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較佳為1.5 mm以下。藉由縮短後方凸緣部73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可減小收容顯示體70之筒狀部分TP與後方凸緣部73產生摩擦之面積。藉此,可減小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移動時之摩擦而使顯示體70之移動順暢化。又,可使容易成為附著有筆芯粉之狀態之後方凸緣部73小型化而不易使污垢明顯。進而,可有效地減小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中之會被後方凸緣部73蹭上筆芯粉之區域。
如上所述,按壓單元60之按壓構件61具有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並且,如圖4及圖5中清晰地表示般,於筒狀部分TP形成有透氣用之孔H,以使筒狀部分TP內之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之移動順暢化。尤其於圖示之例中,一對孔H配置於對稱之位置,換言之,偏移180°相位而配置。
孔H較佳為相較在軸向AD上移動至最後方之位於最後方位置之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位於更後方。根據該例,可於顯示體70之後方穩定地進行空氣向筒狀部分TP內之流入及空氣自筒狀部分TP之流出。藉此,可使筒狀部分TP內之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之移動順暢化。
作為另一例,於孔H位於顯示體70之於軸向AD上之可移動範圍內之情形時,較佳為如圖4所示之例般,孔H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例如直徑)較後方凸緣部73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為長。根據該例,無關於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例如即便顯示體70之後方凸緣部73與孔H位於軸向AD上之相同區域,亦可穩定地進行空氣向筒狀部分TP內之流入及空氣自筒狀部分TP內之流出。藉此,可使筒狀部分TP內之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之移動穩定且順暢化。再者,於凸緣部72可與孔H位於軸向AD上之相同區域之情形時,根據同樣之理由,較佳為孔H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例如直徑)較凸緣部72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為長。
又,較佳為孔H之俯視下之該孔H之面積較與軸向AD垂直之剖面中之筒狀部分TP與顯示體70之成為最大面積之部分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於圖示之例中,較佳為孔H之面積較與軸向AD垂直之剖面中之筒狀部分TP(前方筒狀部62)與顯示體70之凸緣部72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且較與軸向AD垂直之剖面中之筒狀部分TP與顯示體70之後方凸緣部73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進而,於圖示之例中,進而較佳為孔H之面積較與軸向AD垂直之剖面中之筒狀部分TP(前方筒狀部62)與顯示體70之顯示體本體部71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根據此種例,可有效地使空氣向筒狀部分TP內之流入及空氣自筒狀部分TP之流出穩定。
以上,對自動鉛筆10之構成、以及顯示體70之作用、具體而言、備用筆芯SLE之有無之顯示及可於筒狀部分TP內順暢移動之情況進行了說明。接下來,對自動鉛筆10書寫時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圖示之自動鉛筆10,作為按壓操作,將按壓單元60朝沿著軸向AD之前方推壓。首先,按壓單元60與中間筒構件50一起抵抗中間施壓構件28之彈發力而前進。若按壓單元60及中間筒構件50以圖4所示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側肋52與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之間之間隙G之長度前進,則藉由內側肋52與後端面44a之接觸而中間筒構件50將筆芯保持單元40朝前方推壓。進而,繼續按壓操作,而筆芯保持單元40前進。藉由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筆嘴單元30朝前方相對移動,而筆芯保持單元40送出筆芯LE。
此處,圖8~圖11表示按壓操作時之自動鉛筆10。於該等圖中,設想按壓操作以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上之下方之姿勢實施。
於圖8及圖9中表示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包含備用筆芯SLE之自動鉛筆10。於圖示之例中,於藉由按壓操作而按壓單元60移動至最前方之狀態下,於與窗部22相面對之區域中,顯示體70之前側顯示構件70A佔據大部分,後側顯示構件70B略微被視認。即,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存在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於以按壓操作將按壓單元60完全按下之狀態下,可自窗部22觀察之顯示體70之顯示產生變化。伴隨此種按壓操作之顯示之變化引起使用者之注意而讓使用者重新認識顯示功能,可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提高。
同樣地,圖10及圖11表示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不含備用筆芯SLE之自動鉛筆10之按壓操作時。於圖示之例中,於藉由按壓操作而按壓單元60移動至最前方之狀態下,於與窗部22相面對之區域中,顯示體70之後側顯示構件70B略微殘留。此時,顯示體70不與超過該區域之50%之大部分相面對。因此,可經由一對窗部22視認自動鉛筆10之相反側。因此,於在筆芯收容空間S內無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於以按壓操作將按壓單元60完全按下之狀態下,可自窗部22觀察之顯示亦產生變化。尤其藉由經由窗部22視認到自動鉛筆10之相反側之意外性,可較大地吸引使用者之注意。藉此,讓使用者重新認識顯示功能,可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大幅度提高。
又,於圖示之自動鉛筆10中,顯示體70未被壓縮彈簧等施壓。因此,於自動鉛筆10之使用中,藉由使自動鉛筆10之姿勢(傾斜度)於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上之下方之狀態與位於鉛直方向上之上方之狀態之間變化,而於按壓單元60之筒狀部分TP內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移動。即,藉由使自動鉛筆10之傾斜度變化,可使自窗部22觀察之顯示變化,藉此,亦可讓使用者重新認識顯示功能而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提高。
然,如圖2及圖3所示,自動鉛筆10進而具有沿筆芯收容筒44貫通之重量體48。重量體48係利用金屬製作之筒狀構件。重量體48可相對於筆芯保持單元40於軸向AD上移動。重量體48可向後方移動直至與中間筒構件50接觸為止。又,重量體48可向前方移動直至與筆芯保持單元40之夾頭保持構件42之後端面接觸為止。重量體48係於將自動鉛筆10向前方甩動時,藉由其慣性力而使包含夾頭保持構件42之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筆嘴單元30向前方相對移動。即,自動鉛筆10之使用者藉由向前方甩動代替推壓按壓單元60,亦可送出筆芯LE。
於圖示之例中,中間筒構件50設置於筆芯保持單元40之後方,可在軸筒20內於軸向AD上移動。並且,中間筒構件50具有筒狀本體部51、及自筒狀本體部51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52,當沿著軸向AD向前方移動時內側肋52與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接觸而將筆芯保持單元40向前方推壓。藉由設置此種中間筒構件50,可使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中間筒構件50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根據此種構成,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使中間筒構件50及可安裝於該中間筒構件50之按壓單元60於軸向AD上停止之狀態下,使筆芯保持單元40於軸向AD上移動。例如,對於藉由使用重量體將自動鉛筆10於軸向AD上甩動而進行筆芯LE之送出之構成或對筆芯LE施加力時可使筆芯保持單元40後退而保護筆芯LE之構成,不會對按壓單元60造成影響,就該方面而言較佳。
尤其,將自動鉛筆10向前後甩動之情形時,重量體48亦向後方移動。移動至後方之重量體48與中間筒構件50碰撞而並非與按壓單元60碰撞。中間筒構件50被設置於軸筒20之後內側軸筒20E之突起20Ea(參照圖4)限制向後方移動。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將自動鉛筆10向前後甩動時按壓單元60自軸筒20脫落。
進而,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存在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按壓單元60以相當於內側肋52與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之間隙G之量前進之期間,顯示體70由備用筆芯SLE自下方支持。於該期間,維持包含筆芯收容筒44之筆芯保持單元40之軸向AD上之位置,因此,顯示體70之軸向AD上之位置亦不變化。其後,按壓單元60與筆芯保持單元40一起前進,藉此,顯示體70亦前進而使軸向AD上之位置變化。即,遲於使用者對按壓單元60之操作,顯示體70開始移動而自窗部22觀察到之顯示體70之顯示產生變化。藉由此種顯示之改變之意外性,亦可較大地引起使用者之注意。藉此,讓使用者重新認識顯示功能,可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大幅度提高。
再者,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不存在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顯示體70由按壓單元60之限制凸部62c(參照圖5)自下方支持。因此,顯示體70於筆芯保持單元40停止之期間,亦與按壓單元60之前進同步地前進。即,根據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而自窗部22觀察到之顯示體70之顯示之改變時機不同。根據該方面,亦可引起使用者之注意而使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提高。
又,於圖示之例中,將筆芯收容空間S與筆芯保持單元40之夾頭41之間相連之筆芯送出孔LEA相對較長。作為具體之構成,於保持夾頭41之夾頭保持構件42及保持於夾頭保持構件42之筆芯收容筒44內配置輔助筒材(內側輔助筒45及內側引導構件46),確保筆芯送出孔LEA較長。並且,如圖7所示,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LB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之一半為長,尤其於圖示之例中,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2/3長,進而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3/4長。根據此種自動鉛筆10,可有效地防止由夾頭41保持之筆芯LE相對於軸向AD大幅度傾斜。藉此,可順暢地進行筆芯LE自筆芯保持單元40之送出。
然,於該自動鉛筆10,於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下方之通常之書寫時及按壓操作時,於備用筆芯SLE上載置顯示體70。並且,如圖3所示,前壁面FS沿著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筆芯送出孔LEA而向軸向AD上之後方傾斜。因此,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被推壓,被引導至在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開口之筆芯送出孔LEA。即,可利用顯示體70之重量將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順暢地供給至筆芯送出孔LEA。
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LB短於備用筆芯SLE之長度。即,於由夾頭41抓握之筆芯LE之消耗量較少之情形時,如圖2所示,該筆芯LE自前壁面FS突出至筆芯收容空間S內。因此,有可能備用筆芯SLE如楔子般進入由夾頭41保持且後端突出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而難以將筆芯LE順暢地送出。
對於此種不良情況,前壁面FS相對於軸向AD之傾斜角度θx不同於先前之自動鉛筆,較佳為不過小。就使筆芯LE之送出順暢化之觀點而言,傾斜角度θx較佳為大於45°且未達85°,更佳為大於60°且未達85°,進而較佳為大於70°且未達85°,最佳為大於75°且未達85°。藉由預先如此設定傾斜角度θx,可有效地避免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被推壓之備用筆芯SLE之尖端嵌入至由夾頭41保持且延伸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藉此,可有效地抑制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之筆芯LE之送出受備用筆芯SLE妨礙,另一方面,於筆芯LE不自筆芯送出孔LEA朝軸向後方延出之情形時,可穩定地將備用筆芯SLE引導至筆芯送出孔LEA。
再者,於圖示之例中,前壁面FS為旋轉對稱。尤其,前壁面FS具有圓錐台之側面狀之形狀。根據此種前壁面FS,可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分散地收容多根備用筆芯SLE,且於筆芯LE不自筆芯送出孔LEA朝軸向後方延出之情形時,可穩定地將備用筆芯SLE引導至筆芯送出孔LEA。
進而,此種不良情況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AD之傾斜角度變大時變得明顯。並且,於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用以使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傾斜角度變小之設計,筆芯收容空間S於軸向AD上之中間部具有內尺寸(內寬、內徑)變窄之縮幅部SC。尤其,於圖示之例中,縮幅部SC由中間筒構件50之內側肋52形成。並且,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內徑)小於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內徑)。藉由設置此種由內側肋52構成之縮幅部SC,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AD大幅度傾斜。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被推壓之備用筆芯SLE之尖端如楔子般嵌入至由夾頭41保持且延伸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自前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之間。其結果,可使按壓操作時之筆芯LE之送出穩定且順暢。同時,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於後端展開。因此,可容易且穩定地進行按壓單元60於中間筒構件50之安裝。
尤其於圖示之例中,筆芯收容空間S之自前端至縮幅部SC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LC(參照圖2)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之一半為長。藉由如此調節縮幅部SC之軸向上之位置,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大幅度傾斜。又,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於後端展開。
但,如上所述,亦可不同於圖示之例,使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大於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根據此種中間筒構件50,可有效地防止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筆芯LE堵塞。又,可有效地防止於自筆嘴單元30將新的備用筆芯SLE插入自動鉛筆10內而向筆芯收容空間S內補充筆芯LE的情形時,筆芯LE被內側肋52卡住。
進而,亦可不同於圖示之例,使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之中間筒構件50之內寬與筆芯收容筒44之內寬相同。根據此種中間筒構件50,可有效地防止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設置有內側肋52之位置處筆芯LE堵塞。又,可有效地防止於自筆嘴單元30將新的備用筆芯SLE插入自動鉛筆10內而向筆芯收容空間S內補充筆芯LE的情形或經由中間筒構件50向筆芯收容筒44補充筆芯LE的情形時,筆芯LE被內側肋52卡住。進而,可經由中間筒構件50使筆芯保持單元40穩定地朝軸向前方移動。
接下來,對備用筆芯SLE之補充進行說明。向筆芯收容空間S補充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將按壓單元60從自動鉛筆10向後方拔出。藉由將按壓單元60拔出,根據圖4可理解,中間筒構件50於軸筒20內朝向後方露出。中間筒構件50於最後方側存在寬幅(擴徑)的後側筒部51B。藉由將備用筆芯SLE插入該後側筒部51B內,而備用筆芯SLE經由朝向前方變細之中間錐形部51C被引導至前側筒部51A及筆芯收容筒44。將備用筆芯SLE插入之後,將按壓單元60向軸筒20之後方插入。如上所述,藉由中間筒構件50之內側肋52,可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複數根備用筆芯SLE於後端展開。藉此,可以被引導至窗部22及中間筒構件50之方式容易地將按壓單元60安裝於自動鉛筆10。
然,亦考慮從自動鉛筆10之前端開口30a將備用筆芯SLE插入。此時,亦可設想如下情況,即,如圖12所示,已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尖端重疊於自前端開口30a新插入之備用筆芯SLE之後端上。即,可設想於自動鉛筆10內,兩根備用筆芯SLE串聯地排列於軸向AD上。並且,位於後方之備用筆芯SLE被位於前方之備用筆芯SLE自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向後方壓入。此處,於筆芯收容空間S於軸向上之長度不充分之情形時,位於後方之備用筆芯SLE夾入位於前方之備用筆芯SLE之後端面與自後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壁面BS之間。其結果,有可能兩根備用筆芯SLE之任一根折斷。又,此種不良情況不僅於從自動鉛筆10之前端開口30a將備用筆芯SLE插入之情形時產生,於將已較長地送出之筆芯LE重新送回至自動鉛筆10內時亦會產生。
因此,於本實施方式中,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圖7中以二點鏈線表示之最後方位置)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參照圖7)成為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以上。因此,於備用筆芯SLE於軸向AD上與由夾頭41保持之筆芯LE之後端重疊而配置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顯示體70向後方移動而將該備用筆芯SLE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例如,可有效地避免於自筆嘴單元30將新的備用筆芯SLE插入自動鉛筆10內之情形或將已自筆嘴單元30送出之筆芯LE送回至自動鉛筆10內之情形時無法將筆芯壓入至最後的情況、或於筆芯收容空間內筆芯折斷的情況。
再者,於圖示之例中,按壓單元60可與中間筒構件50一起朝向筆芯保持單元40向前方相對移動。此時之相對移動量成為未按壓時(未推壓按壓單元60之狀態)的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與中間筒構件50之內側肋52之沿著軸向AD之間隙G之長度。因此,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將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之長度與未按壓時之間隙G之長度相加所得的長度以上對避免無法將筆芯向後方壓入至最後或於筆芯收容空間內筆芯折斷之不良情況而言更佳。但,於已進行按壓操作之情形時,通常位於後方之備用筆芯SLE以從已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之前方之筆芯LE之後端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偏移之方式被引導。因此,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將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之長度與未按壓時之間隙G之長度相加所得之長度以上並非必要條件,藉由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之長度以上,可有效地應對不良情況。再者,間隙G之軸向AD上之長度亦可稱為自前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與將自後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可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的長度。
又,於通常之按壓操作中,藉由筆芯保持單元40之緊固件43與筆嘴單元30之限制階部32a接觸,而夾頭41之頭部41a將筆芯LE釋放。已自夾頭41釋放之筆芯LE由筆芯保持構件37保持為靜止狀態。即,藉由一次按壓操作送出之筆芯之長度較於一次按壓操作時筆芯保持單元40前進之長度為短。並且,設想於在筆芯LE之後方串列地排列有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與按壓單元60一起前進之顯示體70經由備用筆芯SLE將筆芯LE朝前方推出。即,很有可能產生如下不良情況:將自後方與由夾頭41保持之筆芯LE重疊之備用筆芯SLE於按壓操作時藉由按壓單元60及顯示體70推壓,而較以一次按壓操作送出之長度更長地送出筆芯LE。就避免此種不良情況而使以一次按壓操作送出之筆芯之長度固定之觀點而言,更佳為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將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之長度加上一次按壓操作時筆芯保持單元40前進之長度與一次按壓操作中預定之筆芯之送出長度之差所得的長度以上。
尤其於上述之自動鉛筆10,設定有間隙G。因此,就使以一次按壓操作送出之筆芯之長度固定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將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之長度加上一次按壓操作時筆芯保持單元40前進之長度與一次按壓操作時預定之筆芯之送出長度之差、及間隙G之長度所得的長度以上。
進而為了安全起見,進而較佳為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將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之長度加上一次按壓操作時按壓單元60前進之長度所得的長度。換言之,進而較佳為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按壓操作時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成為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參照圖2)之兩倍之長度以上。根據此種設定,即便備用筆芯SLE與由筆芯保持單元40保持之筆芯LE之後端排列於軸向AD上,亦可更穩定地防止備用筆芯SLE折斷或較以一次按壓操作送出之長度更大地送出筆芯LE。
但,如上所述,於已進行按壓操作之情形時,通常位於後方之備用筆芯SLE以從已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之前方之筆芯LE之後端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偏移之方式被引導。因此,長度LA(參照圖7)較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之長度為長係更佳之條件而並非必要條件,藉由長度LA(參照圖7)成為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之長度以上,可發揮防止備用筆芯SLE之破損之有效之作用效果。
如以上般,於圖示之自動鉛筆10,確保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最後方位置)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足夠長。然而,顯示體70中設置有朝軸向AD上之前方開口之凹部74。根據該具體例,顯示體70之凹部74作為筆芯收容空間S之一部分發揮功能。因此,可一面抑制自動鉛筆10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之大型化,一面確保筆芯收容空間S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足夠長。又,同時,可確保在顯示體70之外周面上於軸向上大範圍擴展之顯示空間。
尤其,於圖示之例中,凹部74之沿著軸向AD之深度LD較顯示體70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LL之一半為大。該條件於一面抑制自動鉛筆10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之大型化一面增大顯示體70之顯示空間且加長筆芯收容空間S之長度的方面,成為佔優勢之條件。因此,藉由使用此種顯示體70,可一面抑制自動鉛筆10之沿著軸向AD之長度之大型化,一面有效地增大顯示體70之顯示空間且有效地加長筆芯收容空間S之長度。
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體70具有劃分凹部74之內側壁面74a及底壁面74b。並且,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壁面BS之底壁面74b成為與軸向AD不平行之面。尤其於圖示之例中,底壁面74b成為與軸向AD垂直之面。因此,筆芯收容空間S於與軸向AD正交之方向上略微擴展,且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被後壁面BS引導而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移動。藉此,可容易地消除備用筆芯SLE自後方與由夾頭41保持之筆芯LE接觸並沿軸向AD排列之狀態。
再者,不限於圖示之例,底壁面74b亦可成為相對於軸向AD傾斜之面。底壁面74b可為以朝向徑向外側成為後方之方式傾斜之面,亦可為以朝向徑向外側成為前方之方式傾斜之面。於底壁面74b成為以朝向徑向外側成為後方之方式傾斜之面之情形時,可使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自中心軸線CA朝徑向外側分散。於底壁面74b成為以朝向徑向外側成為前方之方式傾斜之面之情形時,可使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於徑向上朝中心軸線CA集中而使備用筆芯SLE向筆芯送出孔LEA之引導更順暢化。
然,進行書寫時,通常自動鉛筆10以中心軸線CA相對於紙面之法線方向傾斜之方式由使用者抓握。因此,對自前端開口30a突出之書寫筆芯LE施加包含軸向AD之成分及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之成分之筆壓。圖示之自動鉛筆10具有保護書寫筆芯LE免受此種筆壓影響之功能。以下,參照圖13,對自動鉛筆10保護書寫筆芯LE時之作用進行說明。圖13係表示對書寫筆芯LE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徑向)上施加大於特定值之力(筆壓)之狀態下之圖1之自動鉛筆10之前方部分的縱剖視圖。
如圖13所示,若對書寫筆芯LE施加較高之筆壓,則因沿著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之筆壓之成分而筆嘴單元30整體上相對於中心軸線CA傾動。此時,筆嘴單元30之筆嘴基端構件32與軸筒20之內表面接觸。具體而言,第1基端構件33之錐形壁部33a與前軸筒20A之引導肩部20Aa接觸。第1基端構件33之錐形壁部33a構成筆嘴基端構件32之前端部分。錐形壁部33a具有與朝向前方變細之圓錐台之側面相同之外形狀。另一方面,引導肩部20Aa形成為朝軸筒20之內側突出之突出部。引導肩部20Aa設置於前軸筒20A之前方部分,且於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上與錐形壁部33a相面對。藉由錐形壁部33a壓抵於引導肩部20Aa,而筆嘴單元30之筆嘴基端構件32抵抗筆嘴施壓構件38之彈發力相對於軸筒20向後方移動。此時,與筆嘴基端構件32同步地,由筆嘴基端構件32保持之筆芯保持單元40亦相對於軸筒20朝軸向後方相對移動。
另一方面,筆嘴單元30之筆嘴尖端構件31由尖端施壓構件36相對於筆嘴基端構件32朝前方施壓。因此,筆嘴尖端構件31維持為相對於筆嘴基端構件32向前方相對移動並與軸筒20之前端部分接觸的狀態。其結果,由筆芯保持單元40保持之書寫筆芯LE向後方移動,筆嘴尖端構件31可大致維持軸向AD上之位置。藉此,自前端開口30a突出之書寫筆芯LE之長度變短而可有效地避免該筆芯LE折斷。
於沿著軸向AD之筆壓施加至書寫筆芯LE之情形時,保持有筆芯LE之筆芯保持單元40與筆嘴單元30之筆嘴基端構件32抵抗筆嘴施壓構件38之彈發力而相對於軸筒20向後方移動。此時,筆嘴尖端構件31由尖端施壓構件36相對於筆嘴基端構件32向前方施壓。其結果,由筆芯保持單元40保持之書寫筆芯LE向後方移動,筆嘴尖端構件31可大致維持軸向AD上之位置。藉此,自前端開口30a突出之書寫筆芯LE之長度變短而可有效地避免該筆芯LE折斷。
於以上說明之一實施方式中,自動鉛筆10具有:軸筒20;筆嘴單元30,其支持於軸筒20之前端;筆芯保持單元40,其具有藉由相對於筆嘴單元30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LE朝向筆嘴單元30送出的夾頭41;及顯示體70,其設置成可於軸向AD上移動。顯示體70自後方劃分軸筒20內之夾頭41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S。可自軸筒20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顯示體70。
尤其於一實施方式中,顯示體70沿著軸向AD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筆芯收容空間S之後端與筆嘴單元30之前端之間的沿著軸向AD之長度LA成為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未使用之備用筆芯SLE之長度LX之兩倍以上。因此,於備用筆芯SLE於軸向AD上與由夾頭41保持之筆芯LE之後端重疊而配置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顯示體70向後方移動而將該備用筆芯SLE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例如,可有效地避免於自筆嘴單元30將新的備用筆芯SLE插入自動鉛筆10內之情形或將已自筆嘴單元30送出之筆芯LE送回至自動鉛筆10內之情形時無法將筆芯LE壓入至最後的情況、或於筆芯收容空間S筆芯折斷的情況。
又,於以上說明之一實施方式中,於自軸向AD上之前側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開口有筆芯送出孔LEA,該筆芯送出孔LEA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徑(內尺寸、內寬)且與夾頭41相通。前壁面FS沿著與軸向AD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筆芯送出孔LEA而向軸向AD上之後方傾斜。前壁面FS相對於軸向AD之傾斜角度θx大於45°且未達85°。因此,以朝向筆芯送出孔LEA而筆芯收容空間S朝軸向前方變細之方式,自軸向前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傾斜。根據此種前壁面FS,可將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備用筆芯SLE朝向筆芯送出孔LEA引導。另一方面,備用筆芯SLE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朝軸向前方被推壓。因此,亦設想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將備用筆芯SLE如楔子般壓入前方部分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且後方部分延出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的情況。於該情形時,亦有已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之筆芯之送出受備用筆芯SLE妨礙之可能性。但,根據此處說明之具體例,前壁面FS相對於軸向AD之傾斜角度θx設定為大於45°。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被推壓之備用筆芯SLE之尖端嵌入至由夾頭41保持且延伸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LE與前壁面FS之間。藉此,可有效地抑制已插入至筆芯送出孔LEA之筆芯之送出受備用筆芯SLE妨礙,另一方面,於筆芯未自筆芯送出孔LEA向軸向後方延出之情形時,可穩定地將備用筆芯SLE向筆芯送出孔LEA引導。
進而,於以上說明之一實施方式中,筆芯收容空間S於軸向AD上之中間部具有寬度變窄之縮幅部SC。根據此種筆芯收容空間S,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相對於軸向AD大幅度傾斜。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因顯示體70之重量而被推壓之備用筆芯SLE之前端如楔子般嵌入至由夾頭41保持且延伸至筆芯收容空間S之筆芯與自前方劃分筆芯收容空間S之前壁面FS之間。其結果,可使按壓操作時之筆芯之送出穩定且順暢。又,可有效地防止收容於筆芯收容空間S之備用筆芯SLE於後端展開,因此,可穩定且容易地進行按壓單元60之安裝。
進而,於上述之一實施方式之一具體例中,自動鉛筆10進而具有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設置於軸筒20內之中間筒構件50。筆芯保持單元40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44,其位於夾頭41之軸向AD上之後方,形成筆芯收容空間S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中間筒構件50內。中間筒構件50具有筒狀本體部51、及自筒狀本體部51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52。當沿著軸向AD向前方移動時,內側肋52與筆芯收容筒44之後端面44a接觸而將筆芯保持單元40向前方推壓。於此種具體例中,藉由設置支持於軸筒20之中間筒構件50,可使筆芯保持單元40相對於中間筒構件50於軸向AD上相對移動。根據此種構成,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使中間筒構件50及可安裝於該中間筒構件50之按壓單元60於軸向AD上停止之狀態下,使筆芯保持單元40於軸向AD上移動。例如,對於藉由使用重量體48將自動鉛筆10於軸向AD上甩動而進行筆芯LE之送出之構成或書寫時對筆芯LE施加力時可使筆芯保持單元40後退而保護筆芯LE之構成而言較佳。
進而,按壓操作時,於中間筒構件50開始於軸向AD上移動後至筆芯保持單元40開始於軸向AD上移動為止之期間,於筆芯收容空間S存在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顯示體70維持停止狀態,於筆芯收容空間S無備用筆芯SLE之情形時,顯示體70與中間筒構件50一起移動。藉由如此顯示體70進行具有意外性之動作,顯示體70可引起使用者之注意,可有效地使設置有顯示體70之自動鉛筆10之商品力提高。
進而,於以上說明之一實施方式中,顯示體70具有:顯示體本體部71,其於軸向AD上延伸;及凸緣部72,其設置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前端部分且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藉由設置凸緣部72,可有效地防止筆芯收容空間S內之筆芯粉進入顯示體70與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之間。藉此,可有效地避免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被筆芯粉弄髒而難以自筒狀部分TP之外部觀察顯示體70。又,亦可有效地避免筆芯粉流出至軸筒20之外部。
於上述之一實施方式之一具體例中,凸緣部72設置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前端部分。藉由將凸緣部72設置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前端部分,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進入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之間。又,可防止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前端部分筆芯粉侵入,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被顯示體70蹭上筆芯粉。
於上述之一實施方式之一具體例中,凸緣部72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周圍呈周狀延伸。藉由凸緣部72於顯示體本體部71之周圍呈周狀延伸,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進入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之間。
於上述之一實施方式之一具體例中,於軸筒20,以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軸筒20之內部之窗部22。窗部22僅設置於軸筒20之周向上之一部分。凸緣部72至少遍及於周向上設置有窗部22之範圍而延伸。藉由與窗部22對應地設置凸緣部72,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侵入至窗部22與顯示體70之間。藉此,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附著於用以觀察顯示體70之窗部22。
於上述之一實施方式之一具體例中,顯示體70進而具有後方凸緣部73,其位於凸緣部72之軸向AD上之後方且於與軸向AD不平行之方向上自顯示體本體部71突出。藉由在顯示體本體部71設置後方凸緣部73,可更有效地防止筆芯粉自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流出而該筆芯粉向自動鉛筆10之外部飛散。
進而,於以上說明之一實施方式中,於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形成有透氣用之孔H。因此,可使筒狀部分TP內之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之移動順暢化。藉此,根據有無備用筆芯SLE而顯示體70之配置在軸向AD上迅速地變化,可藉由顯示體70之配置而高精度地顯示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又,可使顯示體70於軸向AD上之移動順暢化,因此,可使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之間之間隙、例如顯示體70之凸緣部72或後方凸緣部73與筒狀部分TP之間之間隙減小。藉此,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流入至顯示體70與筒狀部分TP之間。
參照具體例對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具體例並不意圖限定一實施方式。上述之一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各種具體例實施,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追加等。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變化之一例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及以下之說明所使用之圖式中,對可與上述之具體例同樣地構成之部分使用與對上述具體例中之對應部分使用之符號相同之符號,並且省略重複之說明。
例如於上述之具體例中,示出在軸筒20以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軸筒20之內部之窗部22之例。窗部22位於軸筒20之周向上之一部分區域。於該例中,亦可如圖14所示,於在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之周向上與窗部22相同之區域之內表面形成有凹部23。此處,圖14係用以說明自動鉛筆10之一變化例之橫剖視圖(沿著與軸向AD垂直之面之剖視圖),且係軸向AD上之配置有窗部22之位置處之橫剖視圖。於圖14所示之例中,筒狀部分TP之內表面係於周向上之與窗部22相同之區域遠離顯示體70之凸緣部72、73。藉此,可有效地防止筆芯粉附著於筒狀部分TP中之與窗部22相面對之區域之內表面,其結果,可有效地防止經由窗部22視認到筆芯粉之污垢。
又,於圖示之例中,示出按壓單元60構成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保持之筒狀部分TP之例,但如上文所說明般,不限於該例。亦可為軸筒20構成將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TP。
進而,於圖示之例中,示出顯示體70可於軸向AD上移動地支持於筒狀部分TP內之例。於該例中,亦可對顯示體70朝軸向上之前方施壓。根據此種例,不僅於自動鉛筆10之前方位於鉛直方向上之下方之情形時,於位於鉛直方向上之上方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顯示體70之位置而顯示筆芯收容空間S內有無備用筆芯SLE。
進而,於圖示之例中,示出筆帽構件65螺合於按壓構件61而按壓單元60無法旋轉地嵌合於中間筒構件50之例,但不限於該例,亦可使按壓單元60螺合於中間筒構件50而筆帽構件65無法旋轉地嵌合於按壓構件61。
再者,就對於以上敍述之一實施方式之若干個變化例進行了說明,當然,亦可將複數個變化例適當組合而應用。
10:自動鉛筆 20:軸筒 20A:前軸筒 20Aa:引導肩部 20B:中間軸筒 20C:後軸筒 20D:前內側軸筒 20E:後內側軸筒 20Ea:突起 20F:被覆材 22:窗部 23:凹部 28:中間施壓構件 29:筆夾 30:筆嘴單元 30a:前端開口 31:筆嘴尖端構件 31a:尖端筒狀部 32:筆嘴基端構件 32a:限制階部 33:第1基端構件 33a:錐形壁部 34:第2基端構件 35:第3基端構件 36:尖端施壓構件 37:筆芯保持構件 38:筆嘴施壓構件 39:夾頭施壓構件 40:筆芯保持單元 41:夾頭 41a:頭部 42:夾頭保持構件 43:緊固件 44:筆芯收容筒 44a:後端面 45:內側輔助筒 46:內側引導構件 48:重量體 50:中間筒構件 51:筒狀本體部 51A:前側筒部 51B:後側筒部 51C:中間錐形部 52:內側肋 53:施壓承受凸緣 60:按壓單元 61:按壓構件 61a:側方突出部 62:前方筒狀部 62a:嵌合凸部 62c:限制凸部 63:後方筒狀部 63a:外螺紋部 64:分隔壁部 65:筆帽構件 65a:內螺紋部 66:配件 70:顯示體 70A:前側顯示構件 70B:後側顯示構件 71:顯示體本體部 72:凸緣部 73:後方凸緣部 74:凹部 74a:內側壁面 74b:底壁面 AD:軸向 BS:後壁面 CA:中心軸線 FS:前壁面 G:間隙 H:孔 LA:長度 LB:長度 LC:長度 LD:深度 LE:筆芯 LEA:筆芯送出孔 LL:長度 LSmin :最短長度 LSMAX :最長長度 LX:長度 S:筆芯收容空間 SC:縮幅部 SLE:備用筆芯 TP:筒狀部分 WX:內寬 WY:內寬 θx:傾斜角度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圖,且係表示收容有備用筆芯之自動鉛筆之一具體例之俯視圖。 圖2係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之縱剖視圖。 圖3係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之前側部分之局部剖視圖。 圖4係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之後側部分之局部剖視圖。 圖5係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之按壓單元之立體圖。 圖6係與圖1對應之圖,且係以未收容備用筆芯之狀態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之俯視圖。 圖7係與圖2對應之圖,且係表示未收容備用筆芯之圖6之自動鉛筆之縱剖視圖。 圖8係與圖2對應之圖,且係對收容有備用筆芯之圖1之自動鉛筆以已進行按壓操作之狀態表示之縱剖視圖。 圖9係與圖1對應之圖,且係表示處於已進行按壓操作之狀態之收容有備用筆芯之圖8之自動鉛筆的俯視圖。 圖10係與圖2對應之圖,且係對未收容備用筆芯之圖1之自動鉛筆以已進行按壓操作之狀態表示之縱剖視圖。 圖11係與圖1對應之圖,且係表示處於已進行按壓操作之狀態之未收容備用筆芯之圖10之自動鉛筆的俯視圖。 圖12係與圖2對應之圖,且係以保持於筆芯保持單元之筆芯與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排列於一直線上之狀態表示圖1之自動鉛筆的縱剖視圖。 圖13係與圖3對應之圖,且係表示筆芯受到與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之力之狀態之圖。 圖14係用以說明自動鉛筆之一變化例之橫剖視圖,且係軸向上之配置有窗部之位置處之橫剖視圖。
10:自動鉛筆
20:軸筒
20A:前軸筒
20B:中間軸筒
20C:後軸筒
20D:前內側軸筒
20E:後內側軸筒
20F:被覆材
22:窗部
28:中間施壓構件
29:筆夾
30:筆嘴單元
30a:前端開口
31:筆嘴尖端構件
32:筆嘴基端構件
40:筆芯保持單元
41:夾頭
42:夾頭保持構件
44:筆芯收容筒
45:內側輔助筒
46:內側引導構件
48:重量體
50:中間筒構件
51:筒狀本體部
51A:前側筒部
51B:後側筒部
51C:中間錐形部
52:內側肋
60:按壓單元
61:按壓構件
62:前方筒狀部
63:後方筒狀部
64:分隔壁部
65:筆帽構件
66:配件
70:顯示體
70A:前側顯示構件
70B:後側顯示構件
74:凹部
74a:內側壁面
74b:底壁面
AD:軸向
BS:後壁面
CA:中心軸線
FS:前壁面
H:孔
LA:長度
LB:長度
LE:筆芯
LEA:筆芯送出孔
LSmin:最短長度
LSMAX:最長長度
S:筆芯收容空間
SC:縮幅部
TP:筒狀部分

Claims (29)

  1. 一種自動鉛筆,其具備:軸筒;筆嘴單元,其支持於上述軸筒;筆芯保持單元,其具有藉由相對於上述筆嘴單元相對移動而將所保持之筆芯送出之夾頭;及顯示體,其設置成可於軸向上移動,自後方劃分上述軸筒內之上述夾頭之後方所形成之筆芯收容空間;可自上述軸筒之外部觀察至少位於特定位置之上述顯示體,且上述顯示體沿著上述軸向移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之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後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前端之間的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內之備用筆芯之長度之兩倍以上;且上述顯示體具有於軸向上延伸之顯示體本體部、及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之凸緣部。
  2.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顯示體係設置有朝上述軸向上之前方開口之凹部。
  3. 如請求項2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凹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深度較上述顯示體之沿著軸向之長度之一半為大。
  4. 如請求項2或3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顯示體具有劃分上述凹部之內 側壁面及底壁面,且上述底壁面與上述軸向不平行。
  5.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設置有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於上述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且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端與上述筆嘴單元之上述前端之間的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
  6.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於自上述軸向上之前側劃分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前壁面開口有筆芯送出孔,該筆芯送出孔具有僅能供一根筆芯插入之內尺寸且與上述夾頭相通,上述前壁面沿著與上述軸向垂直之方向隨著遠離上述筆芯送出孔而向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傾斜,且上述前壁面相對於上述軸向之傾斜角度大於45°且未達85°。
  7. 如請求項6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前壁面為旋轉對稱。
  8.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於軸向上之中間部具有寬度變窄之縮幅部。
  9. 如請求項8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縮幅 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10.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進而具備可於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之中間筒構件,上述筆芯保持單元進而具有筆芯收容筒,該筆芯收容筒位於上述夾頭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形成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至少一部分且將開口之後端插入至上述中間筒構件內,且上述中間筒構件具有筒狀本體部、及自上述筒狀本體部之內表面突出之內側肋,當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上述內側肋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後端面接觸而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朝前方推壓。
  11. 如請求項10之自動鉛筆,其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小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12. 如請求項1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自前端至上述內側肋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之一半為長且較上述備用筆芯之長度為短。
  13. 如請求項10之自動鉛筆,其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間筒構件之內寬大於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
  14. 如請求項10之自動鉛筆,其中設置有上述內側肋之位置處之上述中 間筒構件之內寬與上述筆芯收容筒之內寬相同。
  15.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凸緣部設置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前端部分。
  16.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凸緣部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17.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上述凸緣部至少遍及於周向上設置有上述窗部之範圍而延伸。
  18.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由收容於上述筆芯收容空間之備用筆芯自上述軸向上之前方支持之顯示體之上述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前方。
  19.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至少局部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於在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之周向上 與窗部重疊之區域之內表面形成有凹部。
  20.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顯示體進而具有後方凸緣部,該後方凸緣部位於上述凸緣部之上述軸向上之後方,且於與上述軸向不平行之方向上自上述顯示體本體部突出。
  21. 如請求項20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後方凸緣部設置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後端部分。
  22. 如請求項20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後方凸緣部於上述顯示體本體部之周圍呈周狀延伸。
  23. 如請求項20之自動鉛筆,其中於上述軸筒,以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範圍之一部分重疊之方式設置有可觀察上述軸筒之內部之窗部,且於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前方之顯示體之上述後方凸緣部相較上述窗部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24.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中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
  25. 如請求項24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孔相較在上述軸向上移動至最後方之顯示體於上述軸向上位於更後方。
  26. 如請求項20之自動鉛筆,其中於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筒狀部分形成有孔,且上述孔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較上述後方凸緣部之沿著上述軸向之長度為長。
  27. 如請求項24之自動鉛筆,其中上述孔之面積較與上述軸向垂直之剖面中之上述筒狀部分與顯示體之間之間隙之面積為大。
  28. 如請求項19之自動鉛筆,其進而具備按壓單元,該按壓單元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設置於上述軸筒內,且沿著上述軸向朝前方移動時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且上述按壓單元包含將上述顯示體可於上述軸向上移動地收容之上述筒狀部分。
  29. 如請求項1之自動鉛筆,其進而具備可相對於上述筆芯保持單元於上述軸向上移動之重量體,且上述重量體藉由向前方移動而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接觸並將上述筆芯保持單元向前方推壓。
TW109120558A 2019-06-20 2020-06-18 自動鉛筆 TWI761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4920 2019-06-20
JP2019114920A JP7308667B2 (ja) 2019-06-20 2019-06-20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19114924A JP7312619B2 (ja) 2019-06-20 2019-06-20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2019-114924 2019-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3978A TW202103978A (zh) 2021-02-01
TWI761861B true TWI761861B (zh) 2022-04-21

Family

ID=74040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0558A TWI761861B (zh) 2019-06-20 2020-06-18 自動鉛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3097B2 (zh)
EP (1) EP3988322A4 (zh)
KR (1) KR20220024201A (zh)
CN (1) CN114007870B (zh)
TW (1) TWI761861B (zh)
WO (1) WO2020256037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8821U (zh) * 1972-11-22 1974-08-01
JPS5433737U (zh) * 1977-08-11 1979-03-05
JPS60132376U (ja) * 1984-02-13 1985-09-04 株式会社 寿 シヤ−プペンシル
US4705419A (en) * 1985-11-19 1987-11-10 Nicolet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chanical pencil with automatic lead advance
JP2000318372A (ja) * 1999-05-17 2000-11-21 Pilot Precision Co Ltd 振出式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1366493A (zh) * 2000-03-30 2002-08-28 百龙企业有限公司 自动铅笔
TW561986U (en) * 2001-01-10 2003-11-11 Kotobuki & Co Ltd Mechanical pencil
TW200523135A (en) * 2003-10-22 2005-07-16 Bic Soc Mechanical pencil
TW201139161A (en) * 2009-12-03 2011-11-16 Mitsubishi Pencil Co Mechanical pencil
CN103476597A (zh) * 2011-04-07 2013-12-25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自动铅笔
TW201832947A (zh) * 2017-03-08 2018-09-16 日商壽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鉛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8821A (zh) 1972-12-29 1974-08-24
JPS604792B2 (ja) 1977-07-15 1985-02-06 電気音響株式会社 多針電極の製造方法
JPS5433737A (en) 1977-08-19 1979-03-12 Hitachi Ltd Thermal head for thermal printer of thick type
JPS5845101Y2 (ja) * 1979-05-15 1983-10-13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ノック式シャ−プペンシル
JPH0139591Y2 (zh) * 1980-09-03 1989-11-28
JPS5749258A (en) 1980-09-10 1982-03-23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S5790879U (zh) * 1980-11-26 1982-06-04
JPS60132376A (ja) 1983-12-20 1985-07-15 Nec Corp シヨツトキ−障壁ゲ−ト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US4619539A (en) 1984-02-13 1986-10-28 Kotobuki & Co, Ltd. Mechanical pencil equipped with lead-storing cartridge
US5354141A (en) * 1991-03-04 1994-10-11 Pilot Precision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cal pencil with shaking type lead-feeding mechanism
JP3053878U (ja) * 1998-05-08 1998-11-17 メタック産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ノック式シャープペン
JP2001270283A (ja) * 2000-01-20 2001-10-02 Kotobuki:Kk ダブルチャック式シャープペンシル及びその内部筆記機構
US6767150B1 (en) * 2003-12-19 2004-07-27 Rong-Lin Sheu Automatic pencil assembly
AT9572U1 (de) * 2006-11-30 2007-12-15 Kores Holding Zug Ag Schreibgerät
JP5373358B2 (ja) 2008-10-20 2013-12-18 ゼブラ株式会社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5689355B2 (ja) * 2011-04-25 2015-03-25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振出式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WO2017002731A1 (ja) * 2015-06-29 2017-01-05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88821U (zh) * 1972-11-22 1974-08-01
JPS5433737U (zh) * 1977-08-11 1979-03-05
JPS60132376U (ja) * 1984-02-13 1985-09-04 株式会社 寿 シヤ−プペンシル
US4705419A (en) * 1985-11-19 1987-11-10 Nicolet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chanical pencil with automatic lead advance
JP2000318372A (ja) * 1999-05-17 2000-11-21 Pilot Precision Co Ltd 振出式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CN1366493A (zh) * 2000-03-30 2002-08-28 百龙企业有限公司 自动铅笔
TW561986U (en) * 2001-01-10 2003-11-11 Kotobuki & Co Ltd Mechanical pencil
TW200523135A (en) * 2003-10-22 2005-07-16 Bic Soc Mechanical pencil
TW201139161A (en) * 2009-12-03 2011-11-16 Mitsubishi Pencil Co Mechanical pencil
CN103476597A (zh) * 2011-04-07 2013-12-25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自动铅笔
TW201832947A (zh) * 2017-03-08 2018-09-16 日商壽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鉛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56037A1 (ja) 2020-12-24
TW202103978A (zh) 2021-02-01
US11993097B2 (en) 2024-05-28
KR20220024201A (ko) 2022-03-03
EP3988322A1 (en) 2022-04-27
CN114007870B (zh) 2024-03-26
EP3988322A4 (en) 2023-07-26
US20220410614A1 (en) 2022-12-29
CN114007870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1861B (zh) 自動鉛筆
KR102462876B1 (ko) 출몰구 부착 필기구
JP2006297756A (ja) スタイラスペン付き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7312619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7308667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7129921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JP6461298B2 (ja) 熱変色性筆記具及び摩擦具
JP4093650B2 (ja) ノック式筆記具
EP3805009B1 (en) A refillable free ink writing instrument provided with a removable tip
CN111801226B (zh) 自动铅笔
JPH11139079A (ja) 複式筆記具
JP7273606B2 (ja) 熱変色性筆記具
JP2012030374A (ja) 筆記具
JP2011173339A (ja) 消しゴム
JP2007106051A (ja) 複式筆記具
JP2022086573A (ja) 軟質部材の取付構造
US20020031393A1 (en) Cap fixing construction
JP2000263988A (ja) 複式筆記具
JP2022073201A (ja) 軟質部材の取付構造
JP2016020056A (ja) 筆記具
JP2023075358A (ja) ノック式ボールペン
JP2022041068A (ja) 熱変色性筆記具
JP2006224326A (ja) マーカー
JP5340010B2 (ja) 筆記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20490A (ja) 複式筆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