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778B -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 Google Patents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778B
TWI728778B TW109112570A TW109112570A TWI728778B TW I728778 B TWI728778 B TW I728778B TW 109112570 A TW109112570 A TW 109112570A TW 109112570 A TW109112570 A TW 109112570A TW I728778 B TWI728778 B TW I7287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ubstrate
contact structure
dielectric stack
coupl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3391A (zh
Inventor
劉磊
王迪
文犀 周
夏志良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77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3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339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0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185Joining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junction formation
    • H01L21/187Joining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junction formation by direct bo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6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 H01L25/0657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50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devices, each device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or H01L29/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82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10B12/03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0335Mak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stor and the capacitor, e.g. plu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9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with simultaneous manufacture of the 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and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5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the capacitor higher than a bit l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50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81Disposition
    • H01L2224/0812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08121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the connected bonding areas being not aligned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81Disposition
    • H01L2224/0812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08135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08145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stack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053Bonding environment
    • H01L2224/80095Temperature settings
    • H01L2224/80096Transient conditions
    • H01L2224/80097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34Bonding interfaces of the bonding area
    • H01L2224/80357Bonding interfaces of the bonding area being flush with the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36Bonding interfaces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body
    • H01L2224/80379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8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224/80801Soldering or alloying
    • H01L2224/80815Reflow sol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8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224/80894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 H01L2224/80895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betwe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urfaces, e.g. copper-copper direct bonding, surface activated bo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000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a bonding area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808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224/80894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 H01L2224/80896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betwee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surfaces, e.g. oxide or nitrid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224/94Batch processes at wafer-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waf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undiced individu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3Manufacturing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91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bodies including different method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1L24/80 - H01L24/90
    • H01L24/92Specific sequence of method ste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4/94Batch processes at wafer-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waf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undiced individu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8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subgroups of the same main 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924/143Digital devices
    • H01L2924/1434Memory
    • H01L2924/1435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 H01L2924/1436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DR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包括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晶圓,和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電容器結構的第二晶圓。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形成於第一晶圓和第二晶圓之間的、包括多個鍵合結構的鍵合介面。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陣列電晶體耦合至電容器結構,以形成儲存單元。

Description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 元件
本發明係有關於半導體製程領域,尤其是一種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是一種類型的隨機存取半導體記憶體,其將每一位元資料儲存在具有電容器和陣列電晶體的儲存單元中,所述電容器和陣列電晶體兩者通常是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技術的。電容器可以被設置為充電狀態或放電狀態。採取這兩種狀態來表示位元的兩個值,這兩個值在常規上被稱為零和一。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還包括週邊電晶體,以形成週邊電路。週邊電路和陣列電晶體操縱資料登錄/輸出(I/O)以及儲存單元操作步驟(例如,寫或讀)。
隨著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技術朝向更高密度和高容量,例如,朝向10奈米節點變遷,電容器的數量急劇提高,並且電容器的尺寸急劇下降。電容器的數量和尺寸的變化,可能導致更長的製程時間以及更複雜的製程流程。
本發明的概念涉及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形成,例如,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形成。所謂的Xtacking架構,全稱為XtackingTM(以下各段落簡稱為Xtacking,不多加重複),是一種由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2018年發展的記憶體相關技術,採用Xtacking架構,可在一片晶圓上獨立加工負責數據輸入輸出及記憶單元操作步驟的外圍電路。這樣的邏輯電路加工製程,可以讓NAND獲取所期望的高I/O介面速度和功能。儲存單元同樣也將在另一片晶圓上被獨立加工。當兩片晶圓各自完工後,創新的Xtacking技術只需一個處理步驟就可透過數百萬根金屬VIA(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es,垂直互聯通道)將二者鍵合接通電路,而且只增加了有限的成本。借助於Xtacking架構,在陣列晶圓上加工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電容器,並且使用實現預期的I/O速度和功能的邏輯技術節點來在分別的週邊晶圓上加工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週邊電晶體和陣列電晶體。在完成了陣列晶圓和週邊晶圓的加工時,透過在一個製程步驟中跨越晶圓之間的介面形成的金屬VIA(垂直互連通道)來對兩個晶圓電性連接。透過使用Xtacking技術,能夠實現更高的儲存密度、更簡單的製程流程以及更少的迴圈時間。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元件,所述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晶圓和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電容器結構的第二晶圓。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形成於第一晶圓和第二晶圓之間的、包括多個鍵合結構的鍵合介面。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陣列電晶體耦合至電容器結構,以形成儲存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晶圓可以包括第一基底並且第二晶圓可以包括第二基底。第一基底具有第一側和相反的第二側。第二基底具有第一側和相反的第二側。陣列電晶體可以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
此外,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形成於陣列電晶體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的第一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其中,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包括: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使得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其中,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堆疊體。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上的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三介電堆疊體中的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第二端子接觸。
陣列電晶體還可以包括閘極結構和第二摻雜區。閘極結構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字元線結構,並且第二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位元線結構。
電容器結構可以具有杯狀底板。杯狀底板可以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杯狀底板還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電容器結構還可以具有細長頂板,所述細長頂板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進一步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杯狀底板接觸可以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位元線結構可以與第二端子接觸可以鍵合到一起。
半導體元件可以進一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具有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可以鍵合至相應的第二接觸結構。
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中的週邊電晶體。相應地,週邊電晶體具有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第一接觸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在所公開的方法中,可以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陣列電晶體。第一介電堆疊體形成於陣列電晶體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並且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其中,陣列電晶體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此外,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進一步形成電容器結構。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形成第二介電堆疊體,並且在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其中,電容器結構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並且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接下來,透過多個鍵合結構,使第一基底和第二 基底鍵合到一起,使得電容器結構耦合至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基底的第一側和第二基底的第一側朝向彼此面對。
方法還可以包括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包括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其中,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第二接觸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陣列電晶體可以包括形成閘極結構、第一摻雜區和第二摻雜區。閘極結構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字元線結構,第一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並且第二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位元線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從與第二基底的第一側相反的第二側去除第二基底的部分。接下來,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之上形成第三介電堆疊體。可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中形成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並且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第二端子接觸。
為了形成電容器結構,可以形成杯狀底板。杯狀底板可以佈置在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此外,可以形成細長的細長頂板。細長頂板可以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可以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第一基底與第二基底鍵合可以包括:將杯狀底板接觸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電容器結構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以及將位元線結構與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穿矽接觸(TSC)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二摻雜區。
在所公開的方法中,還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具有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進一步鍵合至相應的第一接觸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第一陣列區和第一週邊區。第一陣列區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週邊區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週邊電晶體。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第二陣列區和第二週邊區。第二陣列區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並且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可以耦合至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第一基底的第一側和第二基底的第一側朝向彼此面對。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多個鍵合結構,所述多個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第一陣列區鍵合至第二陣列區,並且將第一週邊區鍵合至第二週邊區。
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的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之上的第一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 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其中,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使得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以及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上的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三介電堆疊體中的至少一個穿矽接觸(TSC)。第二基底的第二側與第二基底的第一側相反。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中的第二端子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還可以包括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字元線結構的閘極結構,以及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位元線結構的第二摻雜區。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還可以包括杯狀底板、細長頂板和高K層。杯狀底板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細長頂板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杯狀底板接觸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位元線結構與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
1:第一晶圓
2:第二晶圓
3:第一陣列區
4:第一週邊區
5:第二陣列區
6:第二週邊區
7:第一介電堆疊體
8:第二介電堆疊體
9:第三介電堆疊體
10:第一基底
10a:第一側
10b:第二側
11a:第一接觸結構(第一端子接觸)
11b:第一接觸結構(字元線結構)
11c:第一接觸結構(位元線結構)
11d:第一接觸結構(第一S/D接觸)
11e:第一接觸結構(閘極接觸)
11f:第一接觸結構(第二S/D接觸)
14:陣列電晶體
16:週邊電晶體
18:閘極結構
20:p型摻雜阱(PW)
21:介電間隔體
22:閘極介電層
24:第一摻雜區
26:第二摻雜區
28:層間介電層
30:層間介電層
32:層間介電層
34:淺溝槽隔離(STI)
36:第一源極/汲極(S/D)區
38:第二源極/汲極(S/D)區
40:閘極結構
41:介電間隔體
42:閘極介電層
44:摻雜阱區
46:接觸
48:通孔
50:M1層
60:第二基底
60a:第一側
60b:第二側
61:電容器結構
62:杯狀底板
63:細長頂板
64:高K層
65:層間介電層
66:層間介電層
67:層間介電層
68a:第二接觸結構
68b:第二接觸結構
68c: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68d: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68e:第二接觸結構(細長頂板接觸)
69:VIA(接觸)
70:M1層
71:層間介電層
72:層間介電層
73:穿矽接觸(TSC)
74:底部頂部金屬(BTM)
75:阻隔層
76:鍵合介面
100: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101:介電堆疊體
102:晶圓
104:陣列電晶體
106:週邊電晶體
108:電容器
110:基底
112:層間介電(ILD)層
114:層間介電(ILD)層
116:層間介電(ILD)層
118:層間介電(ILD)層
120:第一摻雜區
122:第二摻雜區
124:接觸結構
126:接觸結構
128:通孔(Via)
130:第一金屬(M1)層
132:閘極
134:接觸
136:通孔
138:M1層
200A: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元件)
200B: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元件)
210:第一基底
210a:第一側
202:第一陣列區
204:第一週邊區
206:第二陣列區
208:第二週邊區
212:第二基底
214:陣列電晶體
212a:第一側
212b:第二側
214:陣列電晶體
216:電容器結構
218:週邊電晶體
220a:第一接觸結構(第一端子接觸)
220b:第一接觸結構(字元線結構)
220c:第一接觸結構(位元線結構)
220d:第一接觸結構
220e:第一接觸結構
220f:第一接觸結構
222a: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222b:第二接觸結構(細長頂板接觸)
222c: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222d:第二接觸結構
222e:第二接觸結構(第一S/D接觸)
222f:第二接觸結構(閘極接觸)
222g:第二接觸結構(第二S/D接觸)
224:底部頂部金屬(BTM)
226:穿矽接觸(TSC)
228:接觸
230:通孔
232:M1層
234:M1層
236:通孔
238:接觸
240:第三介電堆疊體
242:第一摻雜區
246:閘極結構
248:第一介電堆疊體
250:第二介電堆疊體
252:杯狀底板
254:細長頂板
256:第一S/D區
258:閘極結構
260:第二S/D區
302:第一晶圓
303:鍵合介面
304:第二晶圓
502:第一晶圓
504:第二晶圓
506:經鍵合的晶圓
S508:步驟
S510:步驟
S512:步驟
S514:步驟
S516:步驟
S518:步驟
S520:步驟
S522:步驟
602:第二晶圓
604:第一晶圓
606:經鍵合的晶圓
S608:步驟
S610:步驟
S612:步驟
S614:步驟
S616:步驟
S618:步驟
S620:步驟
S622:步驟
1600:製程
S1604:步驟
S1606:步驟
S1608:步驟
S1610:步驟
S1612:步驟
S1614:步驟
透過結合附圖閱讀下述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各個方面將得到最佳的理解。應當指出,根據本行業的標準實踐,各種特徵並非是按比例繪製的。實際上,為了討論的清楚起見,可以增大或者縮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A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按照平面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示意圖。
圖1B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按照堆疊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示意圖。
圖1C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按照溝槽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造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製程流程。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截面圖。
圖4A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截面圖。
圖4B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截面圖。
圖5A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中的儲存單元的示意圖。
圖5B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作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第一製程流程的示意圖。
圖5C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作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第二製程流程的示意圖。
圖6A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中的儲存單元的示意圖。
圖6B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作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第一製程流程的示意圖。
圖6C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作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第二製程流程的示意圖。
圖7-10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各種第一中間步驟的截面圖。
圖7、圖8、圖11和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第二中間步驟的截面圖。
圖13-15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中間步驟的截面圖。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造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製程的流程圖。
儘管對具體配置和佈置進行了討論,但應當理解,這只是出於例示性目的而進行的。相關領域中的技術人員將認識到,可以使用其它配置和佈置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對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還可以用於多種其它應用中。
要指出的是,在說明書中提到“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示例性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等指示所述的實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但未必各個實施例都包括該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此外,這種短語未必是指同一個實施例。另外,在結合實施例描述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時,結合其它實施例(無論是否明確描述)實現這種特徵、結構或特性應在相關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範圍中。
通常,可以至少部分從上下文中的使用來理解術語。例如,至少部分取決於上下文,本文中使用的術語“一個或多個”可以用於描述單數意義的任何特徵、結構或特性,或者可以用於描述複數意義的特徵、結構或特性的組合。類似地,至少部分取決於上下文,例如“一”或“所述”的術語同樣可以被理解為傳達單數使用或傳達複數使用。此外,可以將術語“基於”理解為未必旨在傳達排他性的一組因素,並且相反可以允許存在未必明確描述的附加因素,其同樣至少部分地取決於上下文。
應當容易理解,本發明中的“在...上”、“在...上方”和“在...之上”的含義應當以最寬方式被解讀,以使得“在...上”不僅表示“直接在”某物“上”而且還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間有居間特徵或層的含義,並且“在...上方”或“在...之上”不僅表示“在”某物“上方”或“之上”,而且還可以包括其“在”某物“上方”或“之上”且其間沒有居間特徵或層(即,直接在某物上)的含義。
此外,例如“在...下”、“在...下方”、“下部”、“在...上方”、“上部”等空間相對術語在本文中為了描述方便可以用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或多個元件或特徵的如圖中所示的關係。空間相對術語旨在涵蓋除了在附圖中所描繪的取向之外的在設備使用或操作步驟步驟中的不同取向。設備可以以另外的方式被定向(旋轉90度或在其它取向),並且本文中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以類似地被相應解釋。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基底”是指向其上增加後續材料層的材料。基底自身可以被圖案化。增加在基底頂部的材料可以被圖案化或者可以保持不被圖案化。此外,基底可以包括寬範圍的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砷化鎵、 磷化銦等。替代地,基底可以由例如玻璃、塑膠或藍寶石晶片的非導電材料製成。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層”是指包括具有厚度的區域的材料部分。層可以在下方或上方結構的整體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小於下方或上方結構範圍的範圍。此外,層可以是厚度小於連續結構的厚度的均質或非均質連續結構的區域。例如,層可以位於在連續結構的頂表面和底表面之間或在頂表面和底表面處的任何水平面對之間。層可以水平、垂直和/或沿傾斜表面延伸。基底可以是層,在其中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層,和/或可以在其上、其上方和/或其下方具有一個或多個層。層可以包括多個層。例如,互連層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導體層和接觸層(其中形成互連線和/或過孔接觸)和一個或多個介電層。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標稱/標稱地”是指在產品或製程的設計階段期間設置的用於部件或製程步驟的特性或參數的期望或目標值,以及高於和/或低於期望值的值的範圍。值的範圍可以是由於製造製程或容限中的輕微變化導致的。如本文使用的,術語“大約”指示可以基於與主題半導體元件相關聯的特定技術節點而變化的給定量的值。基於特定技術節點,術語“大約”可以指示給定量的值,其例如在值的10%-30%(例如,值的±10%、±20%或±30%)中變化。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立體(3D)NAND儲存串”是指在橫向取向的基底上的垂直取向的串聯連接的儲存單元電晶體串,以使得儲存串在相對於基底的垂直方向上延伸。如文中使用的,術語“垂直/垂直地”是指在標稱上垂直於基底的橫向表面。
下文的公開內容提供了用於實施所提供的主題的不同特徵的很多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下文描述了部件和佈置的具體示例以簡化本發明。當然,這些只是示例,並非意在構成限制。例如,下文的描述當中出現的在第二特徵上或之上形成第一特徵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是所形成的可以直接接觸的特徵的實施例,並且還可以包括可以在所述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之間形成額外的特徵進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可以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可以在各個示例中重複使用作為附圖標記的數位和/或字母。這種重複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並且本身不指示所討論的在各種實施例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文中為了便於說明可以採用空間相對術語,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其他元件或特徵的如圖所示的關係。空間相對術語意在包含除了附圖所示的取向之外的處於使用或操作步驟中的元件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者處於其他取向上),並照樣相應地解釋文中採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
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記憶體元件可以包括陣列區和週邊區。陣列區可以包括多個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中的每者可以由電容器和陣列電晶體形成,電容器和陣列電晶體兩者通常是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技術的。電容器可以被充電或放電。採取這兩種狀態來表示位元的兩個值,這兩個值在常規上被稱為零和一。電容器可以是按照平面配置、堆疊配置或者溝槽配置形成的,具體取決於製造方法。電容器可以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例如,汲極區),以透過第一摻雜區來被充電或放電。字 元線可以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閘極,以將陣列電晶體導通(turn on)或截止(turn off)。位元線可以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二摻雜區(例如,源極區),並且起著用於對電容器充電或放電的路徑的作用。
週邊區可以包括多個週邊電晶體,以形成被配置為對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進行操作步驟(例如,對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進行寫或讀)的週邊電路。週邊電路可以包括行解碼器、列解碼器、輸入/輸出控制器、複用器或者感測放大器等。行解碼器耦合至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的字元線,並且被配置為導通或者截止陣列電晶體的閘極。列解碼器耦合至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的位元線,並且被配置為對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進行讀或寫。輸入/輸出控制器被配置為控制輸入和輸出信號。複用器是資料選擇器,並且被配置為在幾個輸入信號當中選擇輸入信號並且將所選擇的輸入信號轉發至單條輸出線。感測放大器被配置為感測來自位元線的、表示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中儲存的資料位元(零或一)的低功率信號,並且將小電壓擺幅(swing)放大到可識別邏輯電平,進而能夠由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外的邏輯單元正確地解釋資料。
圖1A是按照平面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的示意圖,其中,電容器形成於基底(未示出)的頂表面之上,並沿頂表面延伸。圖1B是按照堆疊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示意圖,其中,電容器形成在置於基底(未示出)之上的介電堆疊體中。圖1C是按照溝槽配置形成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示意圖,其中,電容器位於基底(未示出)中。與圖1A中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 儲存單元相比,圖1B-1C中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可以減小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儲存單元的尺寸,並且提高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儲存密度。
圖2是用於製造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製程流程。如圖2所示,在相同晶圓中順序地加工陣列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和電容器。隨著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技術朝向更高的密度和高容量變遷,製造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需要更長的製程時間和更複雜的製程流程。
圖3是具有按照堆疊配置形成的電容器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100(又稱為元件100)的截面圖,並且電容器、陣列電晶體和週邊電晶體形成於相同晶圓中。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圖3示出了陣列電晶體104、週邊電晶體106和電容器108。如圖3所示,陣列電晶體104、週邊電晶體106和電容器形成於相同晶圓102中。晶圓102可以具有基底110。基底110可以是半導體基底,例如,矽基底。陣列電晶體104和週邊電晶體106位於基底110中。介電堆疊體101形成於基底110之上。介電堆疊體101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介電層。在圖3的示例性實施例中,介電堆疊體101可以包括四個層間介電(ILD)層112、層間介電(ILD)層114、層間介電(ILD)層116、層間介電(ILD)層118。電容器108形成於介電堆疊體101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112、層間介電層114、層間介電層116、層間介電層118可以包括以下各項中的一項:硼磷矽酸鹽玻璃(BPSG)、無摻雜矽酸鹽玻璃(USG)、磷矽酸鹽玻璃(PSG)、原矽酸四乙酯(TEOS) (tetraethylorthosilicate)、SiH4氧化物、SiO2、旋塗介電(SOD)或者其他適當介電層。層間介電層112、層間介電層114、層間介電層116、層間介電層118可以具有處於10奈米到10微米的範圍內的厚度。
陣列電晶體104可以具有透過接觸結構124耦合至電容器108的第一摻雜區(例如,汲極區)120。陣列電晶體104可以具有透過第一連接通道耦合至位元線的第二摻雜區(例如,源極區)122。第一連接通道可以由接觸結構126、通孔(Via)128和第一金屬(M1)層130形成。陣列電晶體104可以具有透過第二連接通道耦合至字元線的閘極132。第二連接通道可以由接觸134、通孔136和M1層138形成。
在本發明中,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是基於Xtacking架構形成的。所謂的Xtacking架構,是一種由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2018年發展的技術,採用Xtacking,可在一片晶圓上獨立加工負責數據輸入輸出及記憶單元操作步驟的外圍電路。這樣的邏輯電路加工製程,可以讓NAND獲取所期望的高I/O介面速度和功能。儲存單元同樣也將在另一片晶圓上被獨立加工。當兩片晶圓各自完工後,創新的Xtacking技術只需一個處理步驟就可透過數百萬根金屬VIA(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es,垂直互聯通道)將二者鍵合接通電路,而且只增加了有限的成本。借助於Xtacking架構,在第一實施例中,在陣列晶圓上加工出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電容器,並且使用邏輯技術節點在分別的週邊晶圓上加工出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週邊電晶體和陣列電晶體。在替代實施例中,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電容器和週邊電晶體可以是在週邊晶圓上加工的,並且陣列電晶體可以是在陣列晶圓上加工的。
圖4A是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 (又稱為元件200A)的截面圖,並且圖4B是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又稱為元件200B)的截面圖。元件200A和元件200B是基於Xtacking架構形成的。如圖4A所示,元件200A可以具有形成第一晶圓1中的第一陣列區3和第一週邊區4、以及形成於第二晶圓2中的第二陣列區5和第二週邊區6。第一晶圓1可以具有第一基底10,並且第二晶圓可以具有第二基底60。第一基底10可以具有第一側10a和相反的第二側10b。第二基底60可以具有第一側60a和相反的第二側60b。
第一陣列區3和第一週邊區4形成於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之上。第一陣列區3可以具有多個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週邊區4可以具有多個週邊電晶體。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在圖4A中示出了陣列電晶體14和週邊電晶體16。陣列電晶體14和週邊電晶體16可以被形成到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中,並且透過淺溝槽隔離(STI)34相互隔開。
陣列電晶體14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10中的第一摻雜區(例如,汲極區)24和第二摻雜區(例如,源極區)26。陣列電晶體14可以具有位於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之上的閘極結構18以及位於第一基底10中的並且作為陣列電晶體14的主體的作用的p型摻雜阱(PW)20。閘極介電層22位於閘極結構18和PW 20之間。介電間隔體21可以沿閘極結構18和閘極介電層22的側壁設置。
根據電路設計,週邊電晶體16可以是n型電晶體或p型電晶體。週邊電晶體16可以具有位於第一基底10中的第一源極/汲極(S/D)區36和第二源極/汲極(S/D)區38。週邊電晶體16可以具有位於第一基底10之上的閘極結構40以 及位於第一基底10中,並且作為週邊電晶體16的主體的作用的摻雜阱區44。閘極介電層42位於閘極結構40和摻雜阱區44之間。根據週邊電晶體16的結構,摻雜阱區44可以具有n型摻雜劑或p型摻雜劑。介電間隔體41可以沿閘極結構40和閘極介電層42的側壁設置。
在元件200A中,第一介電堆疊體7形成於陣列電晶體14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上。第一介電堆疊體7可以包括多個層間介電層。例如,在圖4A中示出了三個層間介電層28、層間介電層30和層間介電層32。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可以形成在第一介電堆疊體7中,並且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一介電堆疊體7。在圖4A的示例性實施例中,包括六個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其中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的每者可以包括接觸46、通孔48和M1層50。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一摻雜區24的第一端子接觸11a。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閘極結構18的字元線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二摻雜區26的位元線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和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分別耦合至週邊電晶體16的第一S/D區36、閘極結構40和第二S/D區38。相應地,第一接觸結構11d起著第一S/D接觸的作用,第一接觸結構11f起著第二S/D接觸的作用,並且第一接觸結構11e起著週邊電晶體16的閘極接觸的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28、層間介電層30和層間介電層32可以包括BPSG、USG、PSG、TEOS、SiH4氧化物、SiO2、SOD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層間介電層28、層間介電層30和層間介電層32可以具有處於10奈米到10微米的範圍內的厚度。可以應用任何適當製造製程來形成層間介電層28、層間介電層30和層間介電層32,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原子層沉積(原子層沉積(ALD))製程、擴散製程、濺射製程或其組合。
仍然參考圖4A,第二陣列區5和第二週邊區6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之上。第二陣列區5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之上的多個電容器結構。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在圖4A中示出了電容器結構61。此外,第二介電堆疊體8可以形成在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上,使得電容器結構(例如,電容器結構61)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第二介電堆疊體8可以具有多個層間介電層。例如,在圖4A中包括三個層間介電層65、層間介電層66和層間介電層67。電容器結構61可以具有杯狀(cup-shaped)底板62,所述杯狀底板62設置在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並且進一步延伸遠離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電容器結構61可以具有位於杯狀底板62內的細長(elongated)頂板63。高K層64位於杯狀底板62和細長頂板63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杯狀底板62的頂表面、細長頂板63的頂表面和高K層64的頂表面可以是共平面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65、層間介電層66和層間介電層67可以包括BPSG、USG、PSG、TEOS、SiH4氧化物、SiO2、SOD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層間介電層65、層間介電層66和層間介電層67可以具有處於10奈米到10微米的範圍內的厚度。可以應用任何適當製造製程以形成層間介電層65、層間介 電層66和層間介電層67,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原子層沉積(ALD)製程、擴散製程、濺射製程或其組合。
在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之上,多個第二接觸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並且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堆疊體8。例如,在圖4A中示出了五個第二接觸結構,分別為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第二接觸結構中的每者可以具有相互連接的VIA 69和M1層70。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可以包括耦合至杯狀底板62的一個或多個杯狀底板接觸68c、杯狀底板接觸68d。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可以包括耦合至細長頂板63的細長頂板接觸68e。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為細長頂板接觸68e供應恒定電壓,例如,0.5伏。杯狀底板接觸68c、杯狀底板接觸68d可以連接至杯狀底板62。杯狀底板接觸68c、杯狀底板接觸68d還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之中的第一端子接觸11a,使得電容器結構61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一摻雜區24。
元件200A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60b上的第三介電堆疊體9。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包括多個層間介電層。例如,在圖4A中示出了兩個層間介電層71和層間介電層72。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71和層間介電層71和72可以包括SiN、TEOS、SiH4氧化物、SiO2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此外,可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9中形成多個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可以進一步從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60b延伸穿過第二基底60,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 元件200A還可以具有起著鍵合襯墊的作用,並且位於穿矽接觸(TSC)上的多個底部頂部金屬(BTM)。在圖4A的示例性實施例中,示出了穿矽接觸(TSC)73和底部頂部金屬(BTM)74,其中,底部頂部金屬(BTM)74可以位於穿矽接觸(TSC)73上,並且起著鍵合襯墊的作用。穿矽接觸(TSC)可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例如,穿矽接觸(TSC)73可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68。在一些實施例中,阻隔層75可以設置在穿矽接觸(TSC)73與第三介電堆疊體9和第二基底60之間。
在元件200A中,鍵合介面76形成於第一晶圓1和第二晶圓2之間,所述鍵合介面76包括多個鍵合結構(未示出)。鍵合結構(未示出)可以位於M1層50和/或M1層70上。鍵合結構可以包括Cu、Ni、SnAg或者其他適當鍵合材料。鍵合結構可以被配置為透過將M1層50和M1層70鍵合,來將第一晶圓1和第二晶圓2鍵合到一起。相應地,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例如,第一接觸結構11b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68e,第一接觸結構11c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一接觸結構11d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68a,等等),第一陣列區3耦合至第二陣列區5,並且第一週邊區4耦合至第二週邊區6。此外,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和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朝向彼此面對。
在晶圓1和晶圓2之間的耦合,可以如圖4A中所例示的。在第一示例中,第一接觸結構的位元線結構11c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或第二端子接觸)68b。因此,穿矽接觸(TSC)73可以透過位元線結構11C和第二接觸結構68b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二摻雜區26。相應地,可以透過由底部頂部金屬(BTM)74、 穿矽接觸(TSC)73、位元線結構11c和第二接觸結構68b形成的連接通道,將操作步驟電壓施加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二摻雜區26。在第二示例中,杯狀底板接觸68c、杯狀底板接觸68d可以鍵合至第一端子接觸11a,使得電容器結構61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一摻雜區(例如,汲極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60可以是半導體基底,例如,矽基底。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60還可以包括其他半導體,例如鍺(Ge)、碳化矽(SiC)、矽鍺(SiGe)或金剛石。閘極介電層22和閘極介電層42可以由SiO、HfO、高K介電材料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構成。閘極結構18和閘極結構40可以由多晶矽、W、WN、Ti、TiN、TaN、AlTiC、AlTiO、AlTiN或其他適當材料構成。接觸46和接觸69可以由W、Ru、Co或其他適當導電材料構成。通孔48、M1層50和M1層70可以由Cu、Al、Ru、Co、W或其他適當導電材料構成。第一介電堆疊體7、第二介電堆疊體8和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包括SiO、TEOS、USG、PSG、BPSG、SiN、SiCN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杯狀底板62和細長頂板63可以包括Ti、TiN、多晶矽或其他適當導電材料。高K層64可以包括HfO、AlO、ZrO或其他適當高K介電材料。穿矽接觸(TSC)73和底部頂部金屬(BTM)74可以由Cu、Al、W或其他適當導電材料構成。阻隔層75可以由TEOS、SiO或其他適當介電材料構成。
圖4B是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的截面圖。元件200B具有與元件200A類似的結構。例如,元件200B具有第一晶圓302和第二晶圓304。第一晶圓302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210的第一側210a之上的第一陣列區202和第一週邊區204。第二晶圓304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212的第一側212a之上的第二陣列區206和第二週邊區208。示例性陣列電晶體214形成於 第一基底210中,並且位於第一陣列區202中。示例性電容器結構216位於第二陣列區206中。然而,與元件200A相比較,週邊電晶體(例如,示例性週邊電晶體218)形成於第二基底212中,並且位於第二週邊區208中。
第一晶圓302可以具有多個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第二晶圓304可以具有多個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鍵合介面303可以形成於第一晶圓302和第二晶圓304之間,所述鍵合介面303包括多個鍵合結構(未示出)。鍵合結構(未示出)可以位於M1層232和/或M1層234上。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和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可以透過鍵合結構來相互鍵合(例如,第一接觸結構220b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一接觸結構220c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一接觸結構220d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一接觸結構220e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一接觸結構220f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g,等等),使得第一陣列區202和第二陣列區206相互耦合,並且第一週邊區204和第二週邊區208相互耦合。例如,第一週邊區204中的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鍵合至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還連接至週邊電晶體218。相應地,第一週邊區204中的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耦合至第二週邊區208中的週邊電晶體218。與元件200A類似,穿矽接觸(TSC)226延伸穿過第二基底212,以連接至第二 接觸結構222d。穿矽接觸(TSC)226還透過由第二接觸結構222d和第一接觸結構220c形成的連接通道來耦合至陣列電晶體214。
應當指出,元件200A或200B中的電容器結構是按照堆疊配置形成的。然而,電容器結構也可以按照平面配置或溝槽配置形成。
圖5A是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中的儲存單元的示意圖。如圖5A所示,陣列電晶體(在圖5A中又被稱為電晶體)是在第一晶圓(例如,晶圓A)中加工的,並且電容器是在第二晶圓(例如,晶圓B)中加工的。陣列電晶體的汲極區可以耦合至位元線,並且陣列電晶體的源極區可以耦合至電容器。陣列電晶體的閘極耦合至字元線。
圖5B是用於製作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的第一製程流程的示意圖。如圖5B中所示,元件200A的包括週邊電晶體的週邊元件(或週邊區)可以與陣列電晶體一起被加工到第一晶圓502中。與此同時,元件200A的電容器可以被加工到第二晶圓504中。第一晶圓502和第二晶圓504可以被鍵合到一起,以在經鍵合的晶圓506中形成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
圖5C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製作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的第二製程流程的示意圖。在步驟S508處,可以在第一晶圓(例如,第一晶圓1)中形成週邊電晶體(例如,週邊電晶體16)和陣列電晶體(例如,陣列電晶體14)。之後,在步驟S510中,第一晶圓可以被轉送(send on)以形成接觸(例如,接觸46)。之後,在步驟S512處,第 一晶圓可以被轉送以接受後道工序(後段(BEOL)互連)製程,其中,通孔(例如,通孔48)和金屬層(例如,M1層50)可以被形成在接觸之上。與此同時,可以在步驟S514處,在第二晶圓(例如,第二晶圓2)中形成電容器(例如,電容器結構61)。之後,在步驟S516處,第二晶圓可以被轉送以形成接觸(例如,VIA 69)。接下來,在步驟S518處,第二晶圓可以被轉送以接受後段(BEOL)互連製程,以形成金屬層(例如,M1層70)。在步驟S520處,可以使第一晶圓和第二晶圓鍵合到一起。在步驟S522處,可以形成鈍化層(例如,第三介電堆疊體9)和鍵合襯墊(例如,穿矽接觸(TSC)73和底部頂部金屬(BTM)74)。
圖6A是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中的儲存單元的示意圖。如圖6A所示,陣列電晶體(在圖6A中又被稱為電晶體)是在第一晶圓(例如,晶圓A)中加工的,並且電容器是在第二晶圓(例如,晶圓B)中加工的。陣列電晶體的汲極區耦合至位元線,並且陣列電晶體的源極區耦合至電容器。陣列電晶體的閘極耦合至字元線。
圖6B是用於製作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的第一製程流程的示意圖。如圖6B中所示,元件200B的包括週邊電晶體的週邊元件(或週邊區)可以與電容器一起被加工到第一晶圓604中。與此同時,元件200B的電晶體(或陣列電晶體)可以被加工到第二晶圓602中。第一晶圓604和第二晶圓602可以被鍵合到一起,以在經鍵合的晶圓606中形成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
圖6C是用於製作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或元件200B)的第二製程流程的示意圖。在步驟S608處,陣列電晶 體(例如,陣列電晶體214)可以形成在第一晶圓(例如,第一晶圓302)中。之後,在步驟S610中,第一晶圓可以被轉送,以形成接觸(例如,接觸228)。之後,在步驟S612處,第一晶圓可以被轉送,以接受後道工序(後段(BEOL)互連)製程,其中,通孔(例如,通孔230)和金屬層(例如,M1層232)可以被形成到接觸之上。與此同時,可以在步驟S614處,在第二晶圓(例如,第二晶圓304)中形成電容器(例如,電容器結構216)和週邊電晶體(例如,218)。之後,在步驟S616處,第二晶圓可以被轉送,以形成接觸(例如,接觸238、通孔236)。接下來,在步驟S618處,第二晶圓可以被轉送,以接受後段(BEOL)互連製程,以形成金屬層(例如,M1層234)。在步驟S620處,可以使第一晶圓和第二晶圓鍵合到一起。在步驟S622處,可以形成鈍化層(例如,第三介電堆疊體240)和鍵合襯墊(例如,穿矽接觸(TSC)226和底部頂部金屬(BTM)224)。
圖7-10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的各種第一中間步驟的截面圖。如圖7所示,在第一晶圓1中形成第一陣列區3和第一週邊區4。第一陣列區3包括多個陣列電晶體以及多個週邊電晶體。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在圖7中示出了陣列電晶體14和週邊電晶體16。第一晶圓1可以具有第一基底10,所述第一基底10包括第一側10a和相反的第二側10b。第一介電堆疊體7可以形成於陣列電晶體14和週邊電晶體16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10的第一側10a上。第一介電堆疊體7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介電層,例如,圖7中所示的層間介電層28、層間介電層30和層間介電層32。
多個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 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可以形成在第一介電堆疊體7中,並且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和週邊電晶體16。例如,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一摻雜區24的第一端子接觸11a。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閘極結構18的字元線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二摻雜區26的位元線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和第一接觸結構11f還可以分別耦合至週邊電晶體16的第一S/D區36、閘極結構40和第二S/D區38。相應地,第一接觸結構11d和11f起著S/D接觸的作用,並且第一接觸結構11e起著週邊電晶體16的閘極接觸的作用。
為了生產上文提及的第一晶圓1,可以應用各種半導體製造製程。這些半導體製作製程可以包括:沉積製程、微影製程、蝕刻製程、濕式清潔製程、計量學測量製程、即時缺陷分析、表面平面化製程或者注入製程等。沉積製程還可以包括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擴散製程、濺射製程、原子層沉積(ALD)製程、電鍍製程等。
例如,可以應用注入製程來形成陣列電晶體14的p型摻雜阱(PW)20、第一摻雜區24和第二摻雜區26。可以應用沉積製程來形成陣列電晶體14的閘極介電層22、閘極結構18和介電間隔體21。第一介電堆疊體7可以是透過沉積製程形成的。為了形成第一介電堆疊體7中的第一接觸結構11a、第一接觸結構11b、第一接觸結構11c、第一接觸結構11d、第一接觸結構11e、第一接觸結構11f, 可以透過應用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來形成多個接觸開口(未示出)。接下來可以應用沉積製程,以利用導電材料來填充接觸開口。之後,可以用於表面平面化製程來去除第一介電堆疊體7的頂表面之上的多餘導電材料。
在圖8中,第二陣列區5和第二週邊區6形成於第二晶圓2的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之上。電容器結構61可以形成於第二陣列區5中。第二基底60可以具有第一側60a和相反的第二側60b。第二介電堆疊體8可以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之上。第二介電堆疊體8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層間介電層65、層間介電層66和層間介電層67。電容器結構61可以位於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之上並且被設置到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電容器結構61可以具有杯狀底板62,所述杯狀底板62設置在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並且進一步延伸遠離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60a。電容器結構61可以具有位於杯狀底板62內的細長頂板63。高K層64位於杯狀底板62和細長頂板63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杯狀底板62的頂表面、細長頂板63的頂表面和高K層64的頂表面可以共平面。
在第二晶圓2中,多個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可以形成在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可以包括耦合至杯狀底板62的一個或多個杯狀底板接觸68c、杯狀底板接觸68d。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還可以包括耦合至細長頂板63的細長頂板接觸68e。
為了形成第二晶圓2,可以用於沉積製程,以在第二基底60的第一側 60a上形成第二介電堆疊體8。可以應用包括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的圖案化製程,以形成杯狀底板開口(未示出)。接下來,可以透過沉積製程來沉積導電材料,以形成杯狀底板62。可以透過在杯狀底板62之上的沉積製程來形成高K層64。可以再次應用圖案化製程,以在第二介電堆疊體8中形成細長頂板開口(未示出),並且可以再次應用沉積製程,以利用導電材料來填充細長頂板開口,以形成細長頂板63。此外,可以應用圖案化製程來形成接觸開口(未示出)。之後,可以在接觸開口中沉積導電材料,以形成第二接觸結構68a、第二接觸結構68b、第二接觸結構68c、第二接觸結構68d、第二接觸結構68e。
在圖9中,可以應用鍵合製程來將第一晶圓1與第二晶圓2鍵合。為了將第一晶圓1鍵合至第二晶圓2,可以在第一晶圓1中的M1層50和/或第二晶圓2中的M1層70之上形成多個鍵合結構(未示出),例如,柱。鍵合結構可以包括Cu、Ni和SnAg。此外,可以透過應用鍵合製程,使M1層50透過鍵合結構來鍵合至M1層70。鍵合製程可以是在高於220℃的溫度上操作步驟的,使得鍵合結構能夠熔化,以在第一晶圓1中的M1層50和第二晶圓2中的M1層70之間形成連接。當使第一晶圓1和第二晶圓2鍵合到一起時,第一晶圓1中的第一陣列區3可以耦合至第二晶圓2中的第二陣列區5。第一晶圓1中的第一週邊區4也可以透過第一接觸結構和第二接觸結構來耦合至第二晶圓2中的第二週邊區6。例如,第二接觸結構68a可以被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11d,並且還可以耦合至週邊電晶體16的第一S/D區36。第二接觸結構68b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或位元線結構)11c,並且還耦合至陣列電晶體14的第二摻雜區26。
在圖10中,可以從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60b去除第二基底60的部分,以減小第二基底60的厚度。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 60b之上。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層間介電層71、層間介電層72。可以應用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的組合,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9中形成接觸開口(未示出)。接觸開口還可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60,以曝露出第二接觸結構。例如,在圖10中可以曝露出第二接觸結構68b。可以應用沉積製程(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以形成阻隔層75,並且可以應用電鍍製程,以形成穿矽接觸(TSC)73。還可以步應用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以形成底部頂部金屬(BTM)74。在形成穿矽接觸(TSC)73和底部頂部金屬(BTM)74時,可以形成具有與圖4A中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類似的配置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
圖7、圖8、圖11和圖1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的第二中間步驟的截面圖。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圖7中,在第一晶圓1中形成第一陣列區3和第一週邊區4。在圖8中,在第二晶圓2中形成第二陣列區5和第二週邊區6。該製造製程之後進行至圖11所示的步驟。在圖11中,可以從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60b去除第二基底60的部分,以減小第二基底60的厚度。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形成於第二基底60的第二側60b之上。第三介電堆疊體9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層間介電層,例如,層間介電層71-層間介電層72。可以應用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的組合,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9中形成接觸開口(未示出)。接觸開口可以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60,以曝露出第二接觸結構。例如,在圖11中可以曝露出第二接觸結構68b。可以應用沉積製程(例如,電鍍製程),以形成穿矽接觸(TSC)73。還可以應用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以形成底部頂部金屬(BTM)74。
在圖12中,可以透過鍵合製程來使第一晶圓1和第二晶圓2相互鍵 合。該鍵合製程可以與圖9中提及的鍵合製程類似,其中,可以在M1層50和/或M1層70之上形成多個鍵合結構(未示出),並且M1層50和M1層70還可以透過用於使鍵合結構熔化的熱製程來相互連接。在該鍵合製程完成時,可以在第一晶圓1和第二晶圓2之間形成鍵合介面76,並且可以形成具有與圖4A所示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類似的配置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A。
圖13-15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製造第二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的中間步驟的截面圖。如圖13所示,可以在第一晶圓302中形成第一陣列區202和第一週邊區204。第一陣列區202包括多個陣列電晶體。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在第一陣列區202中示出了陣列電晶體214。第一晶圓302可以具有第一基底210和形成於第一基底210的第一側210a上的第一介電堆疊體248。多個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可以形成在第一介電堆疊體248中,並且設置在第一陣列區202和第一週邊區204中。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中的至少一者耦合至陣列電晶體214。例如,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214的第一摻雜區242的第一端子接觸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214的閘極結構246的字元線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a、第一接觸結構220b、第一接觸結構220c、第一接觸結構220d、第一接觸結構220e、第一接觸結構220f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陣列電晶體214的第二摻雜區244 的位元線結構220c。
在圖14中,第二陣列區206和第二週邊區208可以形成在第二晶圓304中。第二晶圓304可以具有第二基底212,所述第二基底212包括第一側212a和相反的第二側212b。第二介電堆疊體250可以形成於第二基底212的第一側212a上。多個電容器結構可以形成在第二陣列區206中,並且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250中。多個週邊電晶體可以形成在第二週邊區208中,並且還延伸到第二基底212的第一側212a中。為了簡單和清楚起見,在圖14中示出了電容器結構216和週邊電晶體218。此外,多個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可以延伸遠離第二基底212的第一側212a,並且被設置在第二介電堆疊體250中。
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可以耦合至電容器結構216和週邊電晶體218。例如,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可以包括耦合至電容器結構216的杯狀底板252的一個或多個杯狀底板接觸222a和杯狀底板接觸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還可以包括耦合至電容器結構216的細長頂板254的細長頂板接觸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a、第二接觸結構222b、第二接觸結構222c、第二接觸結構222d、第二接觸結構222e、第二接觸結構222f、第二接觸結構222g還可以包括耦合至第一S/D區256的第一S/D接觸222e、耦合至閘極結 構258的閘極接觸222f、以及耦合至週邊電晶體218的第二S/D區260的第二S/D接觸222g。
在圖15中,第一晶圓302和第二晶圓304可以沿鍵合介面303鍵合到一起,使得第一陣列區202和第二陣列區206能夠相互耦合,並且第一週邊區204和第二週邊區208能夠相互耦合。此外,可以從第二基底212的第二側212b去除第二基底212的部分。第三介電堆疊體240可以形成於第二基底212的第二側212b上。穿矽接觸(TSC)226可以形成在第三介電堆疊體240中,並且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212,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222d。之後,底部頂部金屬(BTM)224形成於穿矽接觸(TSC)226之上。在完成穿矽接觸(TSC)226和底部頂部金屬(BTM)224時,形成了具有與圖4B中所示的元件200B類似的配置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200B。
圖16是根據一些實施例的用於製造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製程1600的流程圖。製程1600開始於步驟S1604處,其中,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陣列電晶體。之後,製程1600進行至步驟S1606,其中,第一介電堆疊體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的陣列電晶體之上,並且在第一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一接觸結構。陣列電晶體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如參考圖7或圖13所例示的來執行步驟S1604和S1606。在圖7中,還可以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
之後,製程1600進行至步驟S1608,其中,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形成第二介電堆疊體。在步驟S1610處,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形成電容器結構,並且接下來可以在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其中, 電容器結構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並且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如參考圖8或圖14所例示的來執行步驟S1608和步驟S1610。在圖14中,還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
之後,製程1600進行至步驟S1612,其中,透過多個鍵合結構來使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鍵合到一起,使得電容器結構耦合至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基底的第一側和第二基底的第一側朝向彼此面對。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如參考圖9或圖15所例示的來執行步驟S1612。
應當指出,可以在製程1600之前、期間和之後提供額外步驟,並且對於製程1600的額外實施例而言,可以對本文描述的步驟中的一些步驟予以替換、刪除,以不同循序執行或者並存執行。在示例中,當在第一基底中處理步驟S1604和步驟S1606時,可以並行地在第二基底中處理步驟S1608和步驟S1610。在另一示例中,當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被鍵合到一起時,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去除第二基底的部分。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上形成第三介電堆疊體,並且可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還可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
在製程1600的後續的製程步驟中,可以在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之上形成各種額外的互連結構(例如,具有導電線和/通孔的金屬化層)。這樣的互連結構使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與其他接觸結構和/或主動元件電性連接,以形成功能電路。還可以形成例如鈍化層、輸入/輸出結構等的額外元件特徵。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元件,所述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晶圓和具有形成於其中的電容器結構的第二晶圓。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形成於第一晶圓和第二晶圓之間的、包括多個鍵合結構的鍵合介面。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陣列電晶體耦合至電容器結構,以形成儲存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晶圓可以包括第一基底並且第二晶圓可以包括第二基底。第一基底具有第一側和相反的第二側。第二基底具有第一側和相反的第二側。陣列電晶體可以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
此外,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形成於陣列電晶體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的第一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其中,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包括: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使得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其中,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堆疊體。半導體元件可以包括: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上的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三介電堆疊體中的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第二端子接觸。
陣列電晶體還可以包括閘極結構和第二摻雜區。閘極結構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字元線結構,並且第二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位元線結構。
電容器結構可以具有杯狀底板。杯狀底板可以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杯狀底板還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電容器結構還可以具有細長頂板,所述細長頂板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進一步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杯狀底板接觸可以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位元線結構可以與第二端子接觸可以鍵合到一起。
半導體元件可以進一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具有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可以鍵合至相應的第二接觸結構。
在另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中的週邊電晶體。相應地,週邊電晶體具有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第一接觸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在所公開的方法中,可以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陣列電晶體。第一介電堆疊體形成於陣列電晶體之上並且位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並且多個第一接觸 結構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其中,陣列電晶體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此外,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進一步形成電容器結構。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形成第二介電堆疊體,並且在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其中,電容器結構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並且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接下來,透過多個鍵合結構,使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鍵合到一起,使得電容器結構耦合至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基底的第一側和第二基底的第一側朝向彼此面對。
方法還可以包括在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包括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一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其中,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第二接觸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陣列電晶體可以包括形成閘極結構、第一摻雜區和第二摻雜區。閘極結構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字元線結構,第一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並且第二摻雜區可以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位元線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從與第二基底的第一側相反的第二側去除第二基底的部分。接下來,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之上形成第三介電堆疊體。可以在第三介電堆疊體中形成穿矽接觸(TSC)。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並且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第二端子接觸。
為了形成電容器結構,可以形成杯狀底板。杯狀底板可以佈置在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此外,可以形成細長的細長頂板。細長頂板可以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可以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第一基底與第二基底鍵合可以包括:將杯狀底板接觸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電容器結構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以及將位元線結構與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穿矽接觸(TSC)耦合至陣列電晶體的第二摻雜區。
在所公開的方法中,還可以在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中形成週邊電晶體。週邊電晶體可以具有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閘極接觸的閘極結構、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源極接觸的源極區、以及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汲極接觸的汲極區。閘極接觸、源極接觸和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進一步鍵合至相應的第一接觸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第一陣列區和第一週邊區。第一陣列區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並且第一週邊區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週邊電晶體。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第二陣列區和第二週邊區。第二陣列區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之上的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並且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可以耦合至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第一基底的第一側和第二基底的第一 側朝向彼此面對。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多個鍵合結構,所述多個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第一陣列區鍵合至第二陣列區,並且將第一週邊區鍵合至第二週邊區。
半導體元件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一基底的第一側上的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之上的第一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其中,第一接觸結構的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第一摻雜區。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上,使得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位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以及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半導體元件還可以具有:形成於第二基底的第二側上的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形成於第三介電堆疊體中的至少一個穿矽接觸(TSC)。第二基底的第二側與第二基底的第一側相反。穿矽接觸(TSC)可以從第二基底的第二側延伸穿過第二基底,以連接至第二接觸結構中的第二端子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還可以包括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字元線結構的閘極結構,以及耦合至第一接觸結構的位元線結構的第二摻雜區。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還可以包括杯狀底板、細長頂板和高K層。杯狀底板形成於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延伸遠離第二基底的第一側,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杯狀底板接觸。細長頂板位於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第二接觸結構的細長頂板接觸。高K層位於杯狀底板和細長頂板之間。杯狀底板接觸與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位元線結構與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
文中描述的各種實施例提供了相對於相關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 (DRAM)記憶體元件的幾種優勢。例如,在相關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中,在相同晶圓中加工出儲存單元和週邊電晶體,這需要更長的製程時間和更複雜的製程流程。所公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是基於Xtacking架構製造的。借助於Xtacking架構,在陣列晶圓上加工出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電容器,並且使用用於實現預期的I/O速度和功能的邏輯技術節點來在分別的週邊晶圓上加工出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的週邊電晶體和陣列電晶體。在完成了陣列晶圓的加工和週邊晶圓的加工時,透過在一個製程步驟中跨越整個晶圓同時形成的鍵合結構,使兩個晶圓電性連接。透過使用創新的Xtacking技術,能夠實現更高的儲存密度、更簡單的製程流程以及更少的迴圈時間。
前文概述了幾個實施例的特徵,進而使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各個方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他們可以容易地使用本發明作為基礎來設計或者修改其他的製程或結構,以達到與文中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與之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當認識到這樣的等價設計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而且他們可以在本文中做出各種變化、替換和更改,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第一晶圓
2:第二晶圓
3:第一陣列區
4:第一週邊區
5:第二陣列區
6:第二週邊區
7:第一介電堆疊體
8:第二介電堆疊體
9:第三介電堆疊體
10:第一基底
10a:第一側
10b:第二側
11a:第一接觸結構(第一端子接觸)
11b:第一接觸結構(字元線結構)
11c:第一接觸結構(位元線結構)
11d:第一接觸結構(第一S/D接觸)
11e:第一接觸結構(閘極接觸)
11f:第一接觸結構(第二S/D接觸)
14:陣列電晶體
16:週邊電晶體
18:閘極結構
20:p型摻雜阱(PW)
21:介電間隔體
22:閘極介電層
24:第一摻雜區
26:第二摻雜區
28:層間介電層
30:層間介電層
32:層間介電層
34:淺溝槽隔離(STI)
36:第一源極/汲極(S/D)區
38:第二源極/汲極(S/D)區
40:閘極結構
41:介電間隔體
42:閘極介電層
44:摻雜阱區
46:接觸
48:通孔
50:M1層
60:第二基底
60a:第一側
60b:第二側
61:電容器結構
62:杯狀底板
63:細長頂板
64:高K層
65:層間介電層
66:層間介電層
67:層間介電層
68a:第二接觸結構
68b:第二接觸結構
68c: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68d:第二接觸結構(杯狀底板接觸)
68e:第二接觸結構(細長頂板接觸)
69:VIA(接觸)
70:M1層
71:層間介電層
72:層間介電層
73:穿矽接觸(TSC)
74:底部頂部金屬(BTM)
75:阻隔層
76:鍵合介面
200A:第一示例性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元件)

Claims (16)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第一晶圓,其具有形成於其中的一陣列電晶體;一第二晶圓,其具有形成於其中的一電容器結構;形成於所述第一晶圓和所述第二晶圓之間的、包括多個鍵合結構的一鍵合介面,所述多個鍵合結構被配置為將所述陣列電晶體耦合至所述電容器結構,以形成一儲存單元,其中,所述第一晶圓包括一第一基底,並且所述第二晶圓包括一第二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側和相反的一第二側,所述第二基底具有一第一側和相反的一第二側,所述陣列電晶體位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形成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上的所述陣列電晶體之上的一第一介電堆疊體;形成於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所述陣列電晶體的一第一摻雜區;一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上,使得所述電容器結構位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二側上的一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一穿矽接觸(TSC),其形成於所述第三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從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二側延伸穿過所述第二基底,以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第二端子接觸。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陣列電晶體還包括: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字元線結構的一閘極結構;以及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位元線結構的一第二摻雜區。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電容器結構還包括:一杯狀底板,其形成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以便延伸遠離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杯狀底板接觸;一細長頂板,其位於所述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細長頂板接觸;以及位於所述杯狀底板和所述細長頂板之間的一高K層。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杯狀底板接觸與所述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所述位元線結構與所述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所述的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的一週邊電晶體。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週邊電晶體還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閘極接觸的一閘極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源極接觸的一源極區;以及 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汲極接觸的一汲極區,其中:所述閘極接觸、所述源極接觸和所述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所述第二接觸結構。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的一週邊電晶體,其中,所述週邊電晶體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閘極接觸的一閘極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源極接觸的一源極區;以及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汲極接觸的一汲極區,所述閘極接觸、所述源極接觸和所述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所述第一接觸結構。
  8. 一種用於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包括:在一第一基底的一第一側中形成一陣列電晶體;在一第二基底的一第一側中形成一第一介電堆疊體;以及在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在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之上,形成一電容器結構;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透過多個鍵合結構來鍵合,使得所述電容器結構耦合至所述陣列電晶體,並且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和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面朝向彼此面對;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上的所述陣列電晶體之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堆疊體,並且在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一接觸結構,所述陣列電晶 體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中形成多個第二接觸結構,所述電容器結構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中的至少一者;從與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相反的一第二側,去除所述第二基底的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二側之上形成一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在所述第三介電堆疊體中形成一穿矽接觸(TSC),所述穿矽接觸(TSC)從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二側延伸穿過所述第二基底,以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第二端子接觸。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形成一週邊電晶體,其中,所述週邊電晶體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閘極接觸的一閘極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源極接觸的一源極區;以及連接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汲極接觸的一汲極區,所述閘極接觸、所述源極接觸和所述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所述第二接觸結構。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陣列電晶體還包括:形成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字元線結構的一閘極結構;形成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第一端子接觸的一第一摻雜區;以及形成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位元線結構的一第二摻雜區。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電容器結構還包括:形成一杯狀底板,所述杯狀底板佈置在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以便延伸遠離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杯狀底板接觸;形成一細長頂板,其位於所述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細長頂板接觸;以及形成位於所述杯狀底板和所述細長頂板之間的一高K層。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鍵合還包括:將所述杯狀底板接觸與所述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所述電容器結構耦合至所述陣列電晶體的所述第一摻雜區;以及將所述位元線結構與所述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使得所述穿矽接觸(TSC)耦合至所述陣列電晶體的所述第二摻雜區。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形成一週邊電晶體,其中,所述週邊電晶體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閘極接觸的一閘極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源極接觸的一源極區;以及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汲極接觸的一汲極區,所述閘極接觸、所述源極接觸和所述汲極接觸中的每一者鍵合至相應的所述第一接觸結 構。
  14.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形成於一第一基底的一第一側之上的一第一陣列區和一第一週邊區,所述第一陣列區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所述第一週邊區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中的至少一個週邊電晶體;形成於一第二基底的一第一側之上的一第二陣列區和一第二週邊區,所述第二陣列區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之上的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所述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耦合至所述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一第一摻雜區,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和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朝向彼此面對;多個鍵合結構,其被配置為將所述第一基底鍵合至所述第二基底,使得所述第一陣列區耦合至所述第二陣列區,並且使得所述第一週邊區耦合至所述第二週邊區;形成於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上的所述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之上的一第一介電堆疊體;形成於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所述第一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一接觸結構,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第一端子接觸耦合至所述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的一第一摻雜區;一第二介電堆疊體,其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上,使得所述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位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形成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延伸穿過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的多個第二接觸結構;形成於所述第二基底上,並且形成於與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相反的 一第二側上的一第三介電堆疊體;以及至少一個穿矽接觸(TSC),其形成於所述第三介電堆疊體中,並且從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二側延伸穿過所述第二基底,以連接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第二端子接觸。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陣列電晶體還包括: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字元線結構的一閘極結構;以及耦合至所述第一接觸結構的一位元線結構的一第二摻雜區。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電容器結構還包括:一杯狀底板,其形成於所述第二介電堆疊體中,以便延伸遠離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第一側,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杯狀底板接觸;一細長頂板,其位於所述杯狀底板之內,並且耦合至所述第二接觸結構的一細長頂板接觸;以及位於所述杯狀底板和所述細長頂板之間的一高K層,其中:所述杯狀底板接觸和所述第一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並且所述位元線結構和所述第二端子接觸鍵合到一起。
TW109112570A 2020-02-20 2020-04-15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TWI728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20/075922 2020-02-20
PCT/CN2020/075922 WO2021163944A1 (en) 2020-02-20 2020-02-20 Dram memory device with xtacking archite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8778B true TWI728778B (zh) 2021-05-21
TW202133391A TW202133391A (zh) 2021-09-01

Family

ID=71197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570A TWI728778B (zh) 2020-02-20 2020-04-15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735543B2 (zh)
EP (1) EP3925003B1 (zh)
JP (1) JP7367055B2 (zh)
KR (1) KR102700409B1 (zh)
CN (2) CN111357108B (zh)
TW (1) TWI728778B (zh)
WO (1) WO20211639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25003B1 (en) * 2020-02-20 2024-09-04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Dram memory device with xtacking architecture
US12058847B2 (en) * 2020-06-01 2024-08-06 Intel Corporation Monolithic memory stack
US11688681B2 (en) * 2020-08-24 2023-06-27 Ap Memor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RAM chiple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180231B (zh) * 2020-09-01 2021-09-14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晶圆的失效分析方法
CN113053900B (zh) * 2021-03-22 2023-01-20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WO2023272634A1 (en) * 2021-06-30 2023-01-05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WO2023272592A1 (en) 2021-06-30 2023-01-05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1776925B2 (en) 2021-06-30 2023-10-03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form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related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CN116018889A (zh) 2021-06-30 2023-04-25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存储器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US11810838B2 (en) 2021-06-30 2023-11-07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related electron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US11996377B2 (en) 2021-06-30 2024-05-28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US11785764B2 (en) 2021-06-30 2023-10-10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form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US11930634B2 (en) 2021-06-30 2024-03-1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form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US11842990B2 (en) 2021-06-30 2023-12-1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CN115836387A (zh) 2021-06-30 2023-03-21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存储器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CN115867970A (zh) 2021-06-30 2023-03-28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存储器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US11837594B2 (en) 2021-06-30 2023-12-05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TWI847046B (zh) * 2021-07-21 2024-07-01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結構
US20230067220A1 (en) * 2021-08-30 2023-03-02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comprising capacito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electronic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51383B2 (en) * 2021-08-31 2023-09-05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forming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related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systems
US11791273B2 (en) * 2021-10-13 2023-10-17 Micron Technology, Inc.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contact structures, and related memory devices, electronic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896270A (zh) * 2022-04-11 2023-10-17 力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压转换器及其运作方法
KR20240076576A (ko) * 2022-11-22 2024-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 채널 트랜지스터, 비트라인 및 주변 게이트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소자
CN118400990A (zh) * 2023-01-18 2024-07-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8712A1 (en) * 2001-07-31 2003-02-06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TW200421497A (en) * 2002-11-20 2004-10-16 Reve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vertically integrated devices
US20050280001A1 (en) * 2004-06-22 2005-12-22 Chang Peter L Memory cell using silicon carbide
US20100112753A1 (en) * 2003-06-24 2010-05-06 Sang-Yun Le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201214515A (en) * 2010-09-03 2012-04-01 Pinebrook Imaging Systems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TW201807753A (zh) * 2016-08-19 2018-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封裝及其形成方法
CN109155301A (zh) * 2018-08-13 2019-01-04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帽盖层的键合触点及其形成方法
US20190027535A1 (en) * 2017-07-19 2019-01-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ck-side memory element with local memory select transis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5513A (ja) * 1991-08-28 1993-03-05 Nec Corp 半導体メモリ
JPH08186235A (ja) * 1994-12-16 1996-07-16 Texas Instr Inc <Ti>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8227980A (ja) * 1995-02-21 1996-09-03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56773B1 (ko) * 2000-02-11 2002-10-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플래쉬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6429070B1 (en) * 2000-08-30 2002-08-06 Micron Technology, Inc. DRAM cell construction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DRAM cells
DE10128193C1 (de) * 2001-06-11 2003-01-3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in-Transistor-Speicherzell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6858491B1 (en) * 2001-06-26 2005-02-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capacitor formed in SOI substrate
DE102004043857B3 (de) * 2004-09-10 2006-03-3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DRAM-Zellenpaar und DRAM-Speicherzellenfeld mit Stack- und Trench-Speicherzellen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RAM-Speicherzellenfeldes
US7034408B1 (en) * 2004-12-07 2006-04-2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emory device
US7875529B2 (en) * 2007-10-05 2011-01-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s
KR100902581B1 (ko) * 2007-10-16 2009-06-11 주식회사 동부하이텍 반도체 소자의 스택 커패시터 및 그의 형성방법
TW201007930A (en) * 2008-08-07 2010-02-16 Nanya Technology Corp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tructure, array thereof,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955940B2 (en) * 2009-09-01 2011-06-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 with built-in substrate junction
JP2011253857A (ja) * 2010-05-31 2011-12-15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637912B1 (en) * 2012-07-09 2014-01-28 SK Hynix Inc. Vertical gate device with reduced word line resistivity
KR20150064330A (ko) * 2013-12-03 2015-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128465B1 (ko) 2014-01-03 2020-07-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 구조의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소자
US9263461B2 (en) 2014-03-07 2016-02-16 Micron Technology, Inc. Apparatuses including memory arrays with source contacts adjacent edges of sources
KR102118159B1 (ko) 2014-05-20 2020-06-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99767B1 (en) 2014-09-26 2016-03-29 Intel Corporation Source-channel interaction in 3D circuit
JP2016157832A (ja) * 2015-02-25 2016-09-01 マイクロン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ク.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007811A (ko) 2016-07-14 2018-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형 메모리 장치
JP6832764B2 (ja) 2017-03-22 2021-02-24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83452B2 (en) * 2017-09-15 2019-05-07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y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s having a plurality of NAND strings
CN107863351B (zh) * 2017-11-21 2019-03-19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堆叠层数3d nand闪存的制作方法及3d nand闪存
JP2019165135A (ja) 2018-03-20 2019-09-26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EP3669398A4 (en) * 2018-03-22 2021-09-01 SanDisk Technologies LLC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DEVICE CONTAINING A CHIP ASSEMBLY LINKED WITH INTERCONNECTION HOLE STRUCTURES THROUGH A SUBSTRA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CN109411473A (zh) * 2018-11-05 2019-03-01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dram存储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83577B (zh) 2019-02-21 2021-12-07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三维存储器的具有多重划分的阶梯结构
CN110731012B (zh) * 2019-04-15 2021-01-29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处理器和异构存储器的一体化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192269A (zh) * 2019-04-15 2019-08-30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三维nand存储器件与多个功能芯片的集成
CN111727503B (zh) * 2019-04-15 2021-04-16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编程逻辑器件和异构存储器的统一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JP7328344B2 (ja) * 2019-04-30 2023-08-16 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三次元メモリデバイス
CN110870062A (zh) 2019-04-30 2020-03-06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编程逻辑器件和nand闪存的键合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WO2020258130A1 (en) * 2019-06-27 2020-12-30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Novel 3d nand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WO2021072588A1 (en) * 2019-10-14 2021-04-22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isolation of bit-line drivers for three-dimensional nand
EP3925003B1 (en) * 2020-02-20 2024-09-04 Yangtze Memory Technologies Co., Ltd. Dram memory device with xtacking architectur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8712A1 (en) * 2001-07-31 2003-02-06 Hitachi,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TW200421497A (en) * 2002-11-20 2004-10-16 Reve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vertically integrated devices
TW200423261A (en) * 2002-11-20 2004-11-01 Reveo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multi-layer devices on buried oxide layer substrates
TW200428538A (en) * 2002-11-20 2004-12-16 Reveo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vert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100112753A1 (en) * 2003-06-24 2010-05-06 Sang-Yun Le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20050280001A1 (en) * 2004-06-22 2005-12-22 Chang Peter L Memory cell using silicon carbide
TW201214515A (en) * 2010-09-03 2012-04-01 Pinebrook Imaging Systems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TW201807753A (zh) * 2016-08-19 2018-03-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封裝及其形成方法
US20190027535A1 (en) * 2017-07-19 2019-01-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ck-side memory element with local memory select transistor
CN109155301A (zh) * 2018-08-13 2019-01-04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帽盖层的键合触点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3391A (zh) 2021-09-01
KR102700409B1 (ko) 2024-08-28
US11735543B2 (en) 2023-08-22
WO2021163944A1 (en) 2021-08-26
US20210265295A1 (en) 2021-08-26
CN113451314B (zh) 2023-10-31
KR20210136068A (ko) 2021-11-16
EP3925003A1 (en) 2021-12-22
EP3925003A4 (en) 2022-07-13
CN113451314A (zh) 2021-09-28
CN111357108A (zh) 2020-06-30
CN111357108B (zh) 2021-06-08
JP2022528255A (ja) 2022-06-09
US20230326892A1 (en) 2023-10-12
EP3925003B1 (en) 2024-09-04
JP7367055B2 (ja) 202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778B (zh) 具有xtacking架構的動態隨機存取儲存器(dram)記憶體元件
TWI694597B (zh) 使用虛設接合接觸和虛設互連的混合接合
TWI670836B (zh) 用於形成三維記憶體裝置的方法
TWI672801B (zh) 三維記憶體裝置
JP7331119B2 (ja) 複数の機能性チップを伴う三次元nandメモリデバイスの集積
TWI788608B (zh) 用於形成三維記憶體裝置的方法
TWI797273B (zh) 使用虛設接合接觸的混合接合
TWI759678B (zh) 半導體裝置、三維記憶體裝置和用於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
TW202002179A (zh) 具有遮罩層的三維記憶體元件以及其製造方法
JP2020515084A (ja) 3次元メモリデバイスのハイブリッドボンディングコンタクト構造
TW202111927A (zh) 具有處理器和nand快閃記憶體的鍵合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789664B (zh) 三維nand記憶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TW202211486A (zh) 半導體元件中的片上電容器結構
TWI779374B (zh) 半導體元件之晶片上電容器結構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