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5717B - 離型膜 - Google Patents

離型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5717B
TWI715717B TW106103872A TW106103872A TWI715717B TW I715717 B TWI715717 B TW I715717B TW 106103872 A TW106103872 A TW 106103872A TW 106103872 A TW106103872 A TW 106103872A TW I715717 B TWI715717 B TW I7157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component
resin
modified polyolefin
polyolefin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3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9852A (zh
Inventor
穴田有弘
奥村暢康
阪倉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尤尼吉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尤尼吉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尤尼吉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9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5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57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32B2307/212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離型膜,係在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包含樹脂層之離型膜,其中,樹脂層係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100質量份、含羥基的樹脂10至1000質量份、及交聯劑0.3至50質量份,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及烯烴成分,烯烴成分係含有丙烯成分。

Description

離型膜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離型膜,其適合作為用以保護具有黏著性、接著性的膠帶、薄膜等之薄膜。
黏著/接著薄膜及薄片(以下簡稱為黏著薄片),係被廣泛地使用作為化妝板、塗裝鋼板、窗玻璃、液晶面板、相位差板、導光板等的表面保護用薄膜等,而且能夠使用作為可撓性印刷基板、飛機等的構成構件。
該等黏著薄片係將離型膜貼附在黏著面,用以防止黏結或保護黏著/接著面(以下簡稱為黏著面)。通常,離型膜係期望具有適當的接著強度,以使得在製造步驟中不會因輕微的振動和衝撃而剝落,且在剝下時能夠順利地剝離。
例如在專利文獻1係揭示一種在聚酯薄膜設置含有聚丙烯系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樹脂層而成之離型膜。又,在專利文獻2係揭示一種在由基膜及接著劑所構成的黏著薄片層積保護薄片(離型膜)而成之覆蓋層,其中將延伸聚丙烯薄膜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貼合且離型層為延伸聚丙烯薄膜之薄膜作為沖切性良好的保護薄片(離型膜)。
另一方面,黏著劑成分為反應性(硬化性)樹脂之黏著薄片,在與離型膜貼合且在室溫長期保管時,有黏著薄片的黏著力經時性增加且離型膜無法從黏著薄片剝落之問題。
作為解決該問題之方法,例如專利文獻3係提出使用矽酮系離型劑之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際公開第2014/109341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6-04150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016164號公報
但是,構成專利文獻1的離型膜、專利文獻2的覆蓋層之保護薄片,雖然適合於連同所貼附的離型膜或保護薄片一起進行開孔之沖切加工,但是在貼附離型膜或保護薄片的狀態下,只將黏著薄片進行沖切之加工(所謂半切割)時,有離型膜或保護薄片從黏著薄片浮起之情形。該等離型膜或保護薄片產生浮起時,經元件的模具沖切後的黏著薄片係在搬運時有脫落之情形。
又,專利文獻3之使用矽酮系離型劑之離型膜,即使貼合在黏著薄片且於室溫長期保管,離型性亦不會經時性降低而具有優異的經時安定性,但是在矽酮系離型劑之中 所含有之低分子量的矽酮化合物有時會移行至黏著薄片的黏著劑表面而殘留。殘留在黏著薄片的黏著劑表面之矽酮化合物,不僅會造成黏著劑(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的黏著力降低,亦成為排拒印刷印墨、或引起導電不良之原因。因此,特別是針對覆蓋層、電磁波遮蔽薄膜等電子零件用的黏著薄片,係要求開發一種完全不使用矽酮類之「無矽酮」的離型膜。
亦即,本發明係鑒於該等問題點,其目的係提供一種離型膜,其兼具在將該離型膜貼附在黏著薄片之狀態下只將黏著薄片進行沖切之半切割等的加工時,具有能夠抑制來自黏著薄片的浮起之適當的接著強度,而且即使貼附在黏著薄片且長期保管時,亦能夠與保管前毫無差異順利地剝之相反的效果,同時在剝離時離型劑不會移行至黏著薄片的黏著劑表面。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人等專心研討之結果,發現藉由將具有特定組成之樹脂層形成在基材薄膜,能夠解決上述課題,遂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的主旨係如下述(1)至(11)。
(1)一種離型膜,係在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樹脂層之離型膜,其中,樹脂層係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100質量份、含羥基的樹脂10至1000質量份、及交聯劑0.3至50質量份,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 分、及烯烴成分,烯烴成分係含有丙烯成分。
(2)如(1)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為10質量%以下,而且,丙烯成分的含量為1至96質量%。
(3)如(1)或(2)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與丙烯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為0.1/99.9至25.0/75.0。
(4)如(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烯烴成分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為50質量%以上。
(5)如(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烯烴成分係不含有1-丁烯成分。
(6)如(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及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酸改性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為99/1至95/5。
(7)如(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樹脂層中之丙烯酸酯成分及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交聯劑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交聯劑)為99/1至90/10。
(8)如(1)至(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含有酸改性成分及丙烯酸酯成分的樹脂與含有酸改性成分及丙烯成分的樹脂之混合物。
(9)如(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基材薄膜為聚酯薄膜或聚醯胺薄膜,樹脂層的厚度為0.01至1μm。
(10)如(1)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係具有硬化性樹脂的黏著劑之黏著薄片用者。
(11)如(1)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型膜,係使用在電磁波遮蔽薄膜用途。
依照本發明,係能夠提供一種離型膜,其即使在半切割等的沖切加工步驟,亦具有不會產生浮起之適當程度的接著強度,而且即使在貼附於黏著薄片的狀態下且在室溫長期保管時,亦具有與保管前同等之優異的離型性,並且在剝離時離型劑不會移行至黏著薄片的黏著劑表面。
本發明的離型膜係在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樹脂層,該樹脂層必須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
在本發明,構成樹脂層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必須含有酸改性成分、作為烯烴成分之丙烯成分、及丙烯酸酯成分。在本發明,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可含有該等3成分作為單獨的樹脂,亦為可將含有該等3成分的一部 分之樹脂混合2種以上而在混合物中含有該等3成分。因為在本發明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以後述質量比含有前述3成分為佳,所以將含有該等3成分的一部分之樹脂混合2種以上為佳。
在本發明,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必須含有丙烯成分作為烯烴成分。
就離型性而言,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係以1至96質量%、1至92質量%、或1至90質量%為佳,以30至96質量%、30至92質量%、或30至90質量%為較佳,以40至96質量、40至92質量%、或40至90質量%為更佳,以50至96質量%、50至92質量%、或50至90質量%為特佳。
為了能夠對所得到的樹脂層賦予適當的剝離強度,同時能夠抑制剝離力的經時性增加,在烯烴成分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係以50質量%以上為佳。
在本發明,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烯烴成分,亦可含有丙烯成分以外的烯烴成分,而作為丙烯成分以外的烯烴成分,係沒有特別限定,可舉出乙烯、異丁烯、2-丁烯、1-丁烯、1-戊烯、1-己烯等碳數2至6的烯類等,亦可為該等的混合物。在本發明,從長期保管後的剝離性、沖切性的觀點而言,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烯烴成分係以不含有1-丁烯為佳。
在本發明,作為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酸改性成分,可舉出不飽和羧酸成分,具體而言,可舉出丙烯 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酐、伊康酸、伊康酸酐、反丁烯二酸、巴豆酸等、以及不飽和二羧酸的半酯、半醯胺等。尤其是為了在後述之樹脂的水性分散化時使樹脂穩定地分散,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酐為佳,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酐為特佳。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亦可含有該等酸改性成分2種類以上。
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酸改性成分的比率,係以1至10質量%為佳,以1.5至7質量%為較佳,以2至5質量%為更佳。酸改性成分的比率未達1質量%時,因為在樹脂層所含有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的極性基的比率為較少,所以有無法得到與基材薄膜之充分的密著性之情形,且可能污染黏著薄片。而且在後述之樹脂的水性分散化時使該樹脂穩定地分散係有變為困難之傾向。另一方面,酸改性成分的比率超過10質量%時,因為極性基的比率變多,所以樹脂層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變為充分,但是樹脂層與黏著薄片的密著性亦同時變高之緣故,所以與黏著薄片的離型性有降低之傾向。
作為構成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丙烯酸酯成分,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與碳數1至30的醇之酯化物,尤其是就取得的容易性而言,係以(甲基)丙烯酸與碳數1至20的醇之酯化物為佳。作為此種化合物的具體例,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 辛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酸酯等。亦可用該等的混合物。其中,就與基材薄膜的接著性而言,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辛酯為較佳,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為更佳,以丙烯酸乙酯為特佳。所謂「(甲基)丙烯酸」,係意味著「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丙烯酸酯成分與酸改性成分同樣,係在分子內具有極性基。因而,藉由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含有丙烯酸酯成分,可使與黏著薄片的接著性、及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變高。但是,丙烯酸酯成分量太多時,可能會使源自烯烴的樹脂之性質喪失且與黏著薄片的離型性降低。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係以10質量%以下為佳,以0.1至10質量%、0.1至8質量%為較佳,以0.1至4質量%、0.3至10質量%、或0.3至8質量%為更佳,以0.3至4質量%為特佳。
又,即使含有丙烯酸酯成分,不僅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亦不損害樹脂層所具有的離型性。
從兼具初期剝離性與長期保管後的剝離性之觀點而言,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上述丙烯酸酯成分與丙烯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丙烯),係以0.1/99.9至25.0/75.0為佳,0.2/99.8至15.0/85.0為較佳,以0.5/99.5至10.0/90.0為更佳,以0.7/99.3至7.0/93.0為特佳。
上述,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 及丙烯成分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其丙烯酸酯成分及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酸改性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係以99/1至95/5為較佳。
又,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以將前述作為酸改性成分的不飽和羧酸成分導入至聚丙烯系樹脂為佳,其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藉由在自由基產生劑的存在下,將聚丙烯系樹脂及不飽和羧酸在丙烯系樹脂的熔點以上加熱熔融而使其反應之方法,或者使聚丙烯系樹脂及不飽和羧酸溶解在有機溶劑後,在自由基產生劑的存在下進行加熱、攪拌而使其反應之方法等,藉此使不飽和羧酸成分與聚丙烯系樹脂接枝共聚合之方法。就操作較簡便而言,以前者的方法為佳。
作為使用在接枝共聚合之自由基產生劑,例如可舉出過氧化二第三丁基、過氧化二異丙苯、第三丁基過氧化氫、過氧化第三丁基異丙苯、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二月桂醯、異丙苯過氧化氫、過氧化苯甲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甲基乙基酮、二過鄰苯二甲酸二-第三丁酯(di-tert-butyl diperoxyphthalate)等有機過氧化物類、或偶氮雙異丁腈等偶氮腈類。該等只要基於反應溫度而適當地選擇而使用即可。
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除了上述成分以外,亦可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全體的10質量%以下程度之其它成分。作為其它成分,可舉出1-辛烯;(甲基)丙烯醯胺類;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烷基乙烯基醚類;甲 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三甲基乙酸乙烯酯、新癸酸乙烯酯等乙烯酯類以及使用鹼性化合物等將乙烯酯類皂化而得到的乙烯醇;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取代苯乙烯;鹵化乙烯類;鹵化乙烯類;鹵化亞乙烯類;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亦能夠使用該等的混合物。
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各成分的共聚合形態係不被限定,可舉出無規共聚合、嵌段共聚合等。尤其是就聚合的容易性而言,係以無規共聚合為佳。又,亦可以使其成為本發明的構成成分比率之方式混合2種以上的聚烯烴樹脂而成者。
在本發明,樹脂層必須同時含有上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及含羥基的樹脂。在樹脂層,藉由使含羥基的樹脂分散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可使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及交聯劑所具有的離型性提升,同時能夠抑制剝離力的經時性增加,而且能夠發揮含羥基的樹脂本身所具有之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
含羥基的樹脂之種類係沒有特別限定,可舉出將乙烯酯的(共)聚合物完全或部分皂化而成之聚乙烯醇、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醇系樹脂等。
含羥基的樹脂為了如後述地作為液狀物使用之情況,以具有水溶性為佳。
作為含羥基的樹脂之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係沒有 特別限定,例如200至5,000,從提升用以形成樹脂層之液狀物的安定性的觀點而言,係以300至2,000為佳。
相對於酸改性聚烯烴樹脂100質量份,在樹脂層之含羥基的樹脂之含量必須為10至1000質量份,以20至500質量份為佳,以50至300質量份為較佳。含羥基的樹脂的含量未達10質量份時,經時性離型性有缺乏之傾向,超過1000質量份時,用以形成樹脂層之液狀物的黏度變高,變為容易產生塗佈不均之同時,有產生凝膠之情形。
在本發明,能夠使用市售物作為含羥基的樹脂,例如可舉出日本VAM & POVAL公司製「J-POVAL」的「JT-05」、「VC-10」、「JP-18」、「UMR-10HH」;KURARAY公司製「KURARAY POVAL」的「PVA-103」、「PVA-105」等聚乙烯醇;日本合成化學公司製SOARNOL「16DX」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及日本合成化學公司製NICHIGO G POLYMER「OKS-8049P」等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物等。
在本發明,樹脂層在含有上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及含羥基的樹脂之同時,必須含有交聯劑。藉由含有交聯劑,可使樹脂層的構成成分進行交聯並使樹脂層的凝聚力提升而不容易移行至黏著薄片、或是能夠抑制剝離力的經時性增加,而且能夠使耐水性提升。
相對於酸改性聚烯烴樹脂100質量份,在樹脂層之交聯劑的含量必須為0.3至50質量份,以0.5至30質量份為佳,以1至10質量份為較佳。交聯劑的含量未達 0.3質量份時,樹脂層的凝聚力變弱而樹脂層容易移行至黏著薄片,而且缺乏經時性離型性,超過50質量份時,在樹脂層與黏著薄片之間產生反應,會有缺乏離型性之情形。
在構成樹脂層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之中,從使長期保管後的剝離性與接著薄片的殘留接著性兼具的觀點而言,構成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丙烯酸酯成分與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交聯劑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係以99/1至95/5為佳。
作為交聯劑,能夠使用在分子內具有複數個會與羧基反應的官能基之化合物等,其中,以異氰酸酯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脲化合物、環氧化合物、碳二亞胺(carbodiimide)化合物、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2-5
唑啉化合物等為佳,特別是以碳二亞胺化合物、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2-6
唑啉化合物為有效。該等交聯劑亦可組合而使用。
使用作為交聯劑之碳二亞胺化合物,係只要在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的碳二亞胺基者即可,沒有特別限定。碳二亞胺化合物係在1個碳二亞胺部分與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酸改性部分中之2個羧基形成酯而完成交聯。
作為碳二亞胺化合物的具體例,例如可舉出對伸苯基-雙(2,6-二甲苯基碳二亞胺)、四亞甲基-雙(第三丁基碳二亞胺)、環己烷-1,4-雙(亞甲基-第三丁基碳二亞胺)等具有碳二亞胺基的化合物、或具有碳二亞胺基的聚合物之聚碳二亞胺。該等能夠使用1種或2種以上。該等之中,從操作容 易性而言,係以聚碳二亞胺為佳。
作為聚碳二亞胺的市售品,可舉出日清紡公司製的CARBODILITE系列,具體而言,可舉出水溶性型的「SV-02」、「V-02」、「V-02-L2」、「V-04」;乳液型的「E-01」、「E-02」;有機溶液型的「V-01」、「V-03」、「V-07」、「V-09」;無溶劑型的「V-05」。
使用交聯劑之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7
唑啉化合物,係只要在分子中只有2個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8
唑啉基者即可,沒有特別限定。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9
唑啉化合物係在2個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0
唑啉部分分別與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酸改性部分中之1個羧基形成醯胺酯而完成交聯。
作為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1
唑啉化合物的具體例,例如可舉出2,2’-雙(2-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2
唑啉)、2,2’-伸乙基-雙(4,4’-二甲基-2-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3
唑啉)、2,2’-對伸苯基-雙(2-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4
唑啉)、雙(2-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5
唑啉基環己烷)硫醚等具有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6
唑啉基之化合物、及含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7
唑啉基的聚合物。該等係能夠使用1種或2種以上。該等之中,從操作容易性而言,係以含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8
唑啉基的聚合物為佳。
作為含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3-19
唑啉基的聚合物之市售品,可舉出日本觸媒公司製的EPOCROS系列,具體而言,可舉出水溶性型的「WS-500」、「WS-700」;乳液型的「K-1010E」、「K-1020E」、「K-1030E」、「K-2010E」、「K-2020E」、「K-2030E」等。
在本發明,在不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樹脂層亦可含有滑劑。作為滑劑,例如可舉出碳酸鈣、碳酸鎂、氧化鈣、氧化鋅、氧化鎂、氧化矽、矽酸鈉、氫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鋯、硫酸鋇、氧化鈦、氧化錫、三 氧化銻、碳黑、二硫化鉬等的無機粒子、或丙烯酸系交聯聚合物、苯乙烯系交聯聚合物、矽酮樹脂、氟樹脂、苯并胍胺樹脂、酚樹脂、耐綸樹脂、聚乙烯蠟等的有機粒子、界面活性劑等。
因為在本發明之樹脂層,係除了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以外,亦含有特定量之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所以例如即使貼附在胺甲酸酯、環氧系接著薄片等具有反應性之黏著薄片,亦具有優異的離型性,而且在將離型膜的樹脂層貼附在此種接著薄片的狀態下,即使在室溫保管亦能夠抑制剝離強度經時性變高。具體而言,將本發明之離型膜的樹脂層貼附在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接著薄片(TOYOCHEM公司製LIOELM TSU0041SI-25DL)而測定時之接著薄片與樹脂層之間的剝離力(gf/50mm),係以在剛貼附後的剝離力P0與在25℃經過30天後的剝離力P1滿足式(1)至(2)為佳。
P1/P0≦10 (1)
50≦P0≦200 (2)
又,本發明之離型膜,因為其樹脂層成分不容易移行至黏著薄片,所以作為黏著薄片之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接著薄片即使與樹脂層貼附後,黏著劑的接著強度之降低仍較少,且能夠使殘留接著率設為70%以上,以80%以上為佳,較佳是能夠設為85%以上。
黏著薄片的胺甲酸酯系黏著劑表面被離型膜的樹脂層污染時,會使黏著薄片的再黏著性降低,損害作為黏著 薄片之性能。因而,殘留接著率係以較高為佳。
在本發明之樹脂層的厚度,係以0.01至1μm為佳,以0.03至0.7μm為較佳,以0.05至0.5μm為更佳。樹脂層的厚度未達0.01μm時,無法得到充分的離型性,超過1μm時,不僅離型性飽和而未得到改善,而且使凝聚力降低而容移行至黏著薄片。
作為構成本發明的離型膜之基材薄膜,例如能夠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乳酸(PLA)等的聚酯薄膜、聚丙烯等的聚烯烴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醯胺6、聚對苯二甲己二醯胺(poly(p-xylylene adipamide);MXD6耐綸)、聚醯胺66、聚醯胺46、聚醯胺4T、聚醯胺6T、聚醯胺9T等的聚醯胺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丙烯腈薄膜、聚醯亞胺薄膜、該等的複層體(例如聚醯胺6/MXD6耐綸/聚醯胺6、聚醯胺6/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醯胺6)、混合物等,以具有機械強度和尺寸安定性之聚酯薄膜、聚醯胺薄膜為佳。
基材薄膜亦可為單層薄膜,但是為了實現較高的平滑性之同時,使操作性良好,以由2種層所構成之多層薄膜為佳,又,亦可為將3種以上的層層積而成之多層薄膜。
使用多層薄膜作為基材薄膜時,多層薄膜的外層之中,未設置有樹脂層之層,係以含有粗面化物質為佳,設置樹脂層之層,係以不含有粗面化物質為佳。作為粗面化 物質,例如可舉出二氧化矽、碳酸鈣、高嶺土、二氧化鈦、氧化矽氧化鋁等的無機粒子、或矽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乙烯苯等的有機粒子。藉由使設置有樹脂層之層不含有粗面化物質,可使設置有樹脂層之層的表面粗糙度變小。又,粗面化物質不會滲出至與樹脂層的界面及樹脂層表面,而能夠防止樹脂層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降低、及在剝離時污染黏著劑表面。
多層薄膜能夠藉由下述的方法而製造:將構成各層之樹脂或樹脂組成物各別地熔融並使用複層模具予以擠製,在固化前使其層積熔接後,進行雙軸延伸、熱固定之方法;或者將2種以上的聚酯各別地熔融、擠製而其使各自薄膜化,在未延伸狀態下或延伸後,使該等層積熔接之方法等。從製程的簡便性而言,係以使用複層模具且在固化前使其層積熔接為佳。
本發明的離型膜,係能夠藉由將在液狀介質中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而成之液狀物塗佈在基材薄膜,將經液狀物塗佈之基材薄膜進行乾燥、延伸及熱處理而形成樹脂層之方法而在工業上簡便地製造。
在本發明,構成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之液狀介質,係以水性介質為佳。所謂水性介質,係意味著含有水及兩親媒性有機溶劑且水的含量為2質量%以上之溶劑,其亦可只有水。
所謂兩親媒性有機溶劑,係指在20℃時水對有機溶劑 的溶解性為5質量%以上之有機溶劑(關於在20℃時水對有機溶劑的溶解性,係例如記載在「溶劑手冊」(講談社Scientific,1990年第10版)等的文獻)。
作為兩親媒性有機溶劑的具體例,能夠舉出甲醇、乙醇、正丙醇、異丙醇等醇類類、四氫呋喃、1,4-二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17-20
烷等醚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乙酸甲酯、乙酸正丙酯、乙酸異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碳酸二甲基等酯類、乙二醇-正丁醚等乙二醇衍生物類、以及包含氨之二乙胺、三乙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N-二甲基乙醇胺、N,N-二乙基乙醇胺等有機胺化合物、2-吡咯啶酮、N-甲基-2-吡咯啶酮等內醯胺類等。
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係能夠藉由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液狀物中添加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來調製。
作為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液狀物,能夠使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使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化之方法,係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在國際公開第02/055598號所記載的方法。
就與其它成分混合時的安定性及混合後的保存安定性而言,水性介質中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之分散粒徑的數量平均粒徑係以1μm以下為佳,以0.8μm以下為較佳。此種粒徑係能夠使用在國際公開第02/055598號記載的製法來達成。又,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數量平均粒徑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而測定。
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之固形物濃度,係沒有特別限定,但為了適當地保持水性分散體的黏性,以1至60質量%為佳,以5至30質量%為較佳。
將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混合而得到之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的固形物濃度,係能夠依照層積條件、目標厚度、性能等而適當地選擇,並沒有特別限定。但是,為了適當地保持液狀物的黏性且形成均勻的樹脂層,以2至30質量%為佳,以3至20質量%為較佳。
在不損害其性能的範圍內,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中亦能夠添加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滑劑、著色劑等。
在本發明,作為將上述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塗佈在基材薄膜之方法,能夠舉出公知的方法,例如能夠舉出凹版輥式塗佈(gravure roll coating)、逆向輥式塗佈、線棒塗佈、模唇塗佈、氣動刮刀塗佈、簾式流動塗佈、噴霧塗佈、浸漬塗佈、毛刷塗佈法等。
在本發明,係以包含在基材薄膜的製造步驟中塗佈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之步驟,及與基材薄膜一同進行乾燥、配向延伸及熱固定處理之步驟為佳。因為藉由在製造步驟中塗佈,能夠在基材薄膜表面的配向結晶化程度為較小的狀態下形成樹脂層,所以可提升基材薄膜與樹脂層的密著力。又,因為能夠在基材薄膜為拉張的狀態下以更高溫將樹脂層熱處理,所以不會使基材薄膜的品質降低,而能夠提升離型性及殘留接著力。而且,相較於在離 線塗佈時,不僅能夠將製造步驟簡略化,而且藉由樹脂層的薄膜化,在成本方面亦是有利。又,採用逐次雙軸延伸法時,從簡便度和操作上的理由而言,較佳是將前述液狀物塗佈在往單軸方向延伸後的基材薄膜,將經液狀物塗佈後的基材薄膜乾燥,隨後將基材薄膜往與前述方向為正交之方向進一步延伸並熱處理。
在不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亦可在本發明的基材薄膜之與所設置的樹脂層為相反面,層積具有易滑性、抗靜電性之功能層,作為層積方法,能夠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舉出塗佈塗劑之方法等。
本發明的離型膜,亦可一部分再回收而再利用作為薄膜的原料。
本發明的離型膜並不被此限定,適合作為用於黏著薄片之離型膜,特別是能夠適用作為具有硬化性樹脂的黏著劑之黏著薄片的離型膜。作為較佳用途,係能夠適用作為覆蓋層、電磁波遮蔽薄膜等電子零件用黏著薄片的離型膜。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又,本發明係不被該等實施例限定。
又,後述各種的特性,係藉由以下的方法進行測定或評價。
(1)具有羧基之酸改性成分的含量
依據JIS K5407而測定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酸價,從其值求取具有羧基之酸改性成分的含量。
(2)具有羧基之酸改性成分以外的樹脂之構成
在鄰二氯苯(d4)中,於120℃進行1H-NMR、13C-NMR分析(VARIAN公司製,300MHz)來求取。在13C-NMR分析,係使用考慮定量性之閘控去偶合法(gated decoupling)而測定。
(3)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使用GPC分析(TOSOH公司製,HLC-8020,管柱為TSK-GEL),將試料溶解在四氫呋喃並於40℃進行測定,從使用聚苯乙烯標準試料所製作的校正曲線求取重量平均分子量。在不容易溶解在四氫呋喃時則使用鄰二氯苯。
(4)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熔融流動速率(melt flow rate;MFR)
依據JIS K7210:1999記載的方法,在190℃以2160g荷重進行測定。
(5)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之固形物濃度
適量地稱量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將其在150℃加熱至殘留物(固形物)的質量到達恆重為止,求取固形物濃度。
(6)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粒子的數量平均及重量平均粒徑
使用日機裝公司製的Microtrac粒徑分布計UPA150(MODEL No.9340)而求取數量平均粒徑(mn)及重量平均粒徑(mw)。又,樹脂的折射率係設為1.5。
(7)與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的剝離性(初期剝離性)
在離型膜的樹脂層側,使用橡膠輥將寬度50mm、長度150mm的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TOYOCHEM公司製,LIOELM TSU0041SI-25DL)及聚醯亞胺薄膜(DU PONT TORAY公司製,Kapton300H)依照該順序在溫度80℃、線壓1.5kg/300mm、速度1m/min進行壓黏而作成試料。將試料以金屬板/橡膠板/試料/橡膠板/金屬板的形式夾住且在2kPa荷重、70℃的環境下放置20小時,隨後冷卻30分鐘以上使其返回常溫而得到剝離強度測定用試料。在25℃的恆溫室,將該剝離強度測定用試料的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與離型膜剝離,並基於下述的基準評價初期剝離性。
○:能夠無阻力而順利地剝離。
△:有阻力,但施加少許力量便能夠剝離。
×:欲剝離則產生斷裂、或無法剝離。
(8)長期保管後之與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的剝離性
將使用上述(7)顯示的方法所製作的剝離強度測定用 試料,在25℃的恆溫室保管30天後,在25℃的恆溫室將該剝離強度測定用試料的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與離型膜剝離,並基於上述(7)的基準而評價長期保管後的剝離性。
(9)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的殘留接著性
將因上述(8)長期保管後之與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的剝離性試驗,而從離型膜表面剝離後之聚醯亞胺薄膜上的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貼附在雙軸延伸聚酯樹脂薄膜(UNITIKA公司製,Emblet PET-12,厚度12μm)的電暈處理面,且以2kPa荷重在室溫放置20小時。隨後,在25℃的恆溫室將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與雙軸延伸聚酯樹脂薄膜剝離,評價接著性。
另一方面,在雙軸延伸聚酯樹脂薄膜的電暈處理面,將寬度50mm、長度150mm之未使用的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及聚醯亞胺薄膜依照該順序貼附,且以2kPa荷重在室溫放置20小時。隨後,在25℃的恆溫室將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與雙軸延伸聚酯樹脂薄膜剝離而評價接著性。
將前者接著性與後者的接著性進行比較,評價從離型膜表面剝離後之胺甲酸酯系熱硬化性接著薄片的殘留接著性。
○:80%以上
△:70%以上且未達80%
×:未達70%
(10)沖切性(半切割性)
從使用上述(7)所揭示的方法所製作的剝離強度測定用試料之聚醯亞胺薄膜側起進行半切割,對於離型膜產生的浮起測定從切割後的部分之尺寸,藉此來評價沖切性。當浮起的寬度未達2mm時評定為「○」,2mm以上且未達4mm時評定為「△」,4mm以上時評定為「×」。
使用以下的方法製造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1」至「P-6」。
(1)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1」
在四口燒瓶中,將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95.5/2.0質量比)280g於氮氣環境下使其加熱熔融。隨後,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70℃,在攪拌下將作為不飽和羧酸之順丁烯二酸酐10.0g及作為自由基產生劑之過氧化二異丙苯6.0g分別以1小時添加,隨後使其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將所得到的反應物投入大量的丙酮中而使樹脂析出。將該樹脂進一步使用丙酮洗淨數次,將未反應的順丁烯二酸酐除去後,在減壓乾燥機中進行減壓乾燥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1」。將所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2)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2」
在四口燒瓶中,將聚丙烯280g於氮氣環境下使其加熱 熔融。隨後,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70℃,在攪拌下將作為不飽和羧酸之順丁烯二酸酐12.0g及作為自由基產生劑之過氧化二異丙苯6.0g分別以1小時添加,隨後使其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將所得到的反應物投入大量的丙酮中而使樹脂析出。將該樹脂進一步使用丙酮洗淨數次,將未反應的順丁烯二酸酐除去後,在減壓乾燥機中進行減壓乾燥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2」。將所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3)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3」
在四口燒瓶中,將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81.8/18.2質量%、重量平均分子量85,000)280g於氮氣環境下使其加熱熔融。隨後,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80℃,在攪拌下將作為不飽和羧酸之順丁烯二酸酐35.0g及作為自由基產生劑之過氧化二第三丁基6.0g分別以2小時添加,隨後使其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將所得到的反應物投入大量的丙酮中而使樹脂析出。將該樹脂進一步使用丙酮洗淨數次,將未反應的順丁烯二酸酐除去後,在減壓乾燥機中進行減壓乾燥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3」。將所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4)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4」
在四口燒瓶中,將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ls Japan公司製,VESTOPLAST 708,丙烯/丁烯/乙烯 =64.8/23.9/11.3質量%)280g於氮氣環境下使其加熱熔融。隨後,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70℃,在攪拌下將作為不飽和羧酸之順丁烯二酸酐32.0g及作為自由基產生劑之過氧化二異丙苯6.0g分別以1小時添加,隨後使其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將所得到的反應物投入大量的丙酮中而使樹脂析出。將該樹脂進一步使用丙酮洗淨數次,將未反應的順丁烯二酸酐除去後,在減壓乾燥機中進行減壓乾燥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4」。將所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5)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5」
在安裝有攪拌機、冷卻管及滴下漏斗之四口燒瓶中,將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ls Japan公司製,VESTOPLAST 708,丙烯/丁烯/乙烯=64.8/23.9/11.3質量%)100g、甲苯500g於氮氣環境下使其加熱熔融。隨後,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10℃,在攪拌下將作為自由基產生劑之過氧化二異丙苯1.0g的庚烷20g溶液以1小時添加。隨後,將作為不飽和羧酸之順丁烯二酸酐7.0g、丙烯酸月桂酯10.0g、過氧化二異丙苯0.5g的庚烷10g溶液分別以1小時滴下,隨後使其反應30分鐘。反應結束後,冷卻至室溫,隨後將所得到的反應物投入大量的丙酮中而使樹脂析出。將該樹脂進一步使用丙酮洗淨數次,將未反應物除去後,在減壓乾燥機中進行減壓乾燥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5」。將所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6)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6」
除了使用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ls Japan公司製,VESTOPLAST 408,丙烯/丁烯/乙烯=12.3/82.2/5.5質量%)以外,其餘以與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4」同樣的方式進行而得到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6」。將得到的樹脂之特性顯示在表1。
上述以外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使用下述的市售品且使用上述方法所製成者,一併將該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組成、特性顯示在表1。
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7」:DOW CHEMICAL公司製,PRIMACOR 5980I
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8」:ARKEMA公司製,BONDINE LX-4110
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9」:ARKEMA公司製,BONDINE AX-8390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27-1
使用以下的方法製造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
(1)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1」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1」、60.0g的乙二醇-正丁醚、4.5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及188.1g的蒸餾水添加至上述的玻璃容器內。然後,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40℃進一步攪拌6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隨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色之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1」。又,在過濾器上幾乎沒有殘留樹脂。
(2)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2」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2」、60.0g的乙二醇-正丁醚、5.0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及188.1g的蒸餾水添加至上述的玻璃容器內。然後,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邊,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40℃進一步攪拌6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 ℃)為止。隨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色之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2」。又,在過濾器上幾乎沒有殘留樹脂。
(3)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3」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3」、45.0g的乙二醇-正丁醚、6.9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及188.1g的蒸餾水添加至上述的玻璃容器內。然後,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邊,同時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40℃進一步攪拌6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隨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黃色之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3」。又,在過濾器上幾乎沒有殘留樹脂。
(4)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4」、「E-6」
除了使用「P-4」、「P-6」作為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以外,其餘以與「E-3」同樣的方式進行而得到水性分散體「E-4」、「E-6」。
(5)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5」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5」、90.0g的正丙醇、6.2g的三乙胺及143.8g的蒸餾水添加至上述的玻璃容器內。然後,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40℃進一步攪拌6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黃色之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5」。
(6)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7」
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P-7,DOW CHEMICAL製PRIMACOR 5980I,丙烯酸20質量%共聚物)作為聚烯烴樹脂。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PRIMACOR 5980I、16.8g的三乙胺、及223.2g的蒸餾水添加至玻璃容器內,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粒狀物的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 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20℃進一步攪拌4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微白濁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7」。
(7)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8」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8,ARKEMA公司製,BONDINE LX-4110)、75.0g的正丙醇、2.5g的三乙胺及162.5g的蒸餾水添加至玻璃容器內,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粒狀物的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20℃進一步攪拌2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色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8」。
(8)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9」
使用具備附加熱器之能夠密閉的耐壓1L容量玻璃容器之攪拌機,將60.0g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P-9,ARKEMA公司製,BONDINE AX-8390)、100.0g的正丙醇、2.5g的三 乙胺及137.5g的蒸餾水添加至玻璃容器內,將攪拌葉的旋轉速度設為300rpm進行攪拌時,能夠確認在容器底部並未觀察到樹脂粒狀物的沈澱且呈浮游狀態。此時,保持該狀態,同時在10分鐘後接通加熱器電源進行加熱。而且,將系統內溫度保持在120℃進一步攪拌20分鐘。隨後,在空氣冷卻,在旋轉速度300rpm的狀態下攪拌,同時冷卻至室溫(約25℃)為止後,使用300網眼的不鏽鋼製過濾器(線徑0.035mm,平織)進行加壓過濾(空氣壓0.2MPa)而得到乳白色均勻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E-9」。
將所製造的酸改性聚烯烴樹脂水性分散體之特性顯示在表1。
作為含羥基的樹脂,係使用下述物。
(1)聚乙烯醇水溶液(OH-1)
使用聚乙烯醇(日本VAM & POVAL公司製,JT-05,聚合度500,皂化度94%)作為含羥基的樹脂。將8g的JT-05添加至92g的水中,在室溫攪拌30分鐘後,升溫至90℃,進一步攪拌30分鐘後,冷卻至室溫而得到8質量%的聚乙烯醇水溶液(OH-1)。
(2)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合樹脂(BVOH)水溶液
除了使用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合樹脂(日本合成化學公司製,OKS-8049P)代替JT-05而作為含羥基的樹脂以外,其餘以與上述(OH-1)同樣的方式進行而得到8質量%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合樹脂(BVOH)水溶液(OH-2)。
實施例1
將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水性分散體「E-1」及「E-8」、聚乙烯醇水溶液「OH-1」以及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33-21
唑啉化合物的水性溶液(日本觸媒公司製,EPOCROS WS-700,固形物濃度25質量%),以各成分的固形物比率成為表2顯示的值之方式混合而得到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
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日本ESTER公司製,UT-UBR,固有黏度:0.62,玻璃轉移溫度:78℃,熔點:255℃)投入螺桿徑90mm的擠製機而於280℃熔融而成之A層形成用樹脂、及將以含量成為0.030質量%的方式添加氧化矽粒子(日揮觸媒公司製,OSCAL(EN-5001SIV),粒徑1.0μm)而成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固有黏度:0.62,玻璃轉移溫度:78℃,熔點:255℃)投入螺桿直徑65mm的擠製機而於280℃熔融而成之B層形成用樹脂,使該A層形成用樹脂與該B層形成用樹脂在2層送料模內匯合並以使總厚度成為380μm、厚度比(A層/B層)成為22/3之方式調整,而從T型模出口擠製,而且急冷固化而得到由A層及B層所構成之未延伸膜。
將該未延伸膜使用輥式縱向延伸機在85℃的條件下進行延伸至3.5倍,隨後,將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以成為2.7g/m2的方式塗佈在A層表面,使其通過50℃的熱風乾燥爐20秒鐘。
隨後,連續地使平坦式延伸機的夾具夾持薄片端部,在100℃的條件下向橫向施行延伸至4.5倍,隨後,將橫向 的鬆弛率設為3%,於200至210℃進行熱處理2秒鐘以上之後,於230℃施行熱處理3秒鐘,而得到在厚度25μm的雙軸延伸聚酯薄膜之一面設置有厚度0.05μm的樹脂層之離型膜。
實施例2至20、比較例1至8
除了變更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的組成以使樹脂層的組成如表2至4的記載以外,其餘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式進行而得到離型膜。
又,在實施例19,係將基材薄膜變更成為層的厚度比(A層/B層/A層)為2/6/2之2種3層,而在實施例20,係將基材薄膜之層的厚度比(A層/B層)變更為10/0之單層。
實施例21
將實施例1所調製的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使用線棒而塗佈在雙軸延伸聚酯薄膜(UNITIKA公司製,Emblet PET-38,厚度38μm)的電暈處理面後,於120℃乾燥30秒鐘而使厚度0.5μm的樹脂層形成在薄膜上之後,於50℃進行2天熟化而得到離型膜。
實施例22
將實施例1所調製的樹脂層形成用液狀物,使用線棒而塗佈在聚醯胺薄膜(UNITIKA公司製,EX25、厚度25μm)的電暈處理面後,於120℃乾燥30秒鐘而使厚度0.5μm 的樹脂層形成在薄膜上之後,於50℃進行2天熟化而得到離型膜。
將在實施例1至22、比較例1至8所得到的離型膜的構成、特性顯示在表2至4。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36-2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37-3
Figure 106103872-A0202-12-0038-4
實施例1至22的離型膜,係即使貼附在接著薄片且於室溫長期保管時,亦具有優異的剝離性。又, 將離型膜剝離後的接著薄片亦具有優異的殘留接著性,而且因具有適當的接著強度,所以具有優異的沖切性。特別是在實施例1、3、4、8、17、19至22中,因為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酸改性成分、丙烯成分、丙烯酸酯成分的質量比為較佳的範圍,且含羥基的樹脂及交聯劑方亦為較佳的範圍,所以長期保管後的剝離性、接著薄片的殘留接著性、及沖切性為優異。
另一方面,比較例1的離型膜,因構成樹脂層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不含有丙烯酸酯成分,故剝離過於輕易之緣故,所以在沖切性評價時產生浮起。
比較例2的離型膜,因構成樹脂層之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不含有丙烯成分,所以貼附在接著薄片且於室溫長期保管時無法剝離。
比較例3至5的離型膜,因含羥基的樹脂之含量各別超出本發明所規定的範圍,所以貼附在接著薄片且於室溫長期保管時無法剝離,而且在將離型膜剝離後之黏著薄片,其殘留接著性亦降低。
比較例6至8的離型膜,因交聯劑的含量各別超出本發明所規定的範圍,所以任一離型膜貼附在接著薄片且於室溫長期保管時均無法剝離,而且在將離型膜剝離後之黏著薄片,其殘留接著性亦降低。在比較例6的離型膜,其沖切性亦較差。

Claims (10)

  1. 一種離型膜,係在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樹脂層之離型膜,其中,樹脂層係含有酸改性聚烯烴樹脂100質量份、乙烯醇系樹脂50至1000質量份、及交聯劑0.3至50質量份,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及烯烴成分,烯烴成分係含有丙烯成分而不含有1-丁烯成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為10質量%以下,而且,丙烯成分的含量為1至96質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與丙烯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為0.1/99.9至25.0/75.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的烯烴成分中之丙烯成分的含量為50質量%以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中之丙烯酸酯成分及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酸改性成分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為99/1至95/5。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在樹脂 層中之丙烯酸酯成分及丙烯成分的合計含量與交聯劑的含量之質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交聯劑)為99/1至90/1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酸改性聚烯烴樹脂係含有酸改性成分及丙烯酸酯成分的樹脂與含有酸改性成分及丙烯成分的樹脂之混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其中基材薄膜為聚酯薄膜或聚醯胺薄膜,樹脂層的厚度為0.01至1μ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係具有硬化性樹脂的黏著劑之黏著薄片用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離型膜,係使用在電磁波遮蔽薄膜用途。
TW106103872A 2016-02-05 2017-02-03 離型膜 TWI715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0425 2016-02-05
JP2016020425 2016-02-05
JP2016168707 2016-08-31
JP2016-168707 2016-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852A TW201739852A (zh) 2017-11-16
TWI715717B true TWI715717B (zh) 2021-01-11

Family

ID=59500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3872A TWI715717B (zh) 2016-02-05 2017-02-03 離型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301032B2 (zh)
KR (1) KR102602354B1 (zh)
CN (1) CN108602338B (zh)
HK (1) HK1254679A1 (zh)
TW (1) TWI715717B (zh)
WO (1) WO20171354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21016B1 (en) * 2016-09-30 2020-03-18 Unitika, Ltd. Mold release sheet
TW202033350A (zh) * 2018-12-20 2020-09-16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離型膜、離型膜之製造方法、陶瓷生坯之製造方法、以及陶瓷電容器之製造方法
CN113733698A (zh) * 2021-08-20 2021-12-03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离型薄膜及其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9014A (ja) * 2014-03-27 2015-11-02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502A (ja) 1992-07-23 1994-02-15 Toray Ind Inc カバーレイ
JPH1016164A (ja) 1996-07-08 1998-01-20 Teijin Ltd 離形フイルム
JP4815745B2 (ja) * 2003-01-30 2011-11-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剤溶液および離型フィルム
JP5618502B2 (ja) * 2009-07-16 2014-11-05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5989995B2 (ja) * 2011-02-04 2016-09-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剥離剤、離型材および粘着テープ
JP5901235B2 (ja) * 2011-11-10 2016-04-06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ドライフィルムレジスト工程用感光性樹脂積層体
JP5697808B2 (ja) * 2013-01-11 2015-04-08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9014A (ja) * 2014-03-27 2015-11-02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35423A1 (ja) 2018-02-22
CN108602338B (zh) 2020-08-28
KR20180111777A (ko) 2018-10-11
TW201739852A (zh) 2017-11-16
WO2017135423A1 (ja) 2017-08-10
CN108602338A (zh) 2018-09-28
JP6301032B2 (ja) 2018-03-28
HK1254679A1 (zh) 2019-07-26
KR102602354B1 (ko)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32971B1 (ko) 이형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435007A (zh) 離模膜及其製造方法
TWI774696B (zh) 離型膜
TWI715717B (zh) 離型膜
JP5653123B2 (ja) 離型用シート
JP5361589B2 (ja) 離型シート
JP7106112B2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5064599A1 (ja) 離型シート
JP2016175322A (ja) 離型シート
TWI779083B (zh) 離型片
JP2018161797A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6553934B2 (ja) 離型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68691A (ja) 離型シート
JP2020147723A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57257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水性分散体、離型シート、及び離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171230A (ja) 離型用シート
JP6955756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水性分散体、塗膜および離型シート
JP2017007280A (ja) 離型シート
JP2022188005A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69664A (ja) 離型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115A (ja) 工程フィルム
JP2016065169A (ja) 粘着剤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