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2338A - 脱模膜 - Google Patents

脱模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2338A
CN108602338A CN201780009581.7A CN201780009581A CN108602338A CN 108602338 A CN108602338 A CN 108602338A CN 201780009581 A CN201780009581 A CN 201780009581A CN 108602338 A CN108602338 A CN 108602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resin
modified polyolefin
mold release
releas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95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2338B (zh
Inventor
穴田有弘
奥村畅康
阪仓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ika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ik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ika Ltd filed Critical Unitik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02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2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2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2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32B2307/212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模膜,其特征在于,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含有树脂层的脱模膜,树脂层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含羟基树脂10~1000质量份和交联剂0.3~50质量份,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和烯烃成分,烯烃成分含有丙烯成分。

Description

脱模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模膜,适合作为用于保护具有粘合性、粘接性的胶带、膜等的膜。
背景技术
粘合·粘接膜、片(以下简称为粘合片)被广泛用作装饰板、涂装钢板、窗玻璃、液晶面板、相位差板、导光板等的表面保护用膜等,被用作柔性印刷基板、航空器等的构成部件。
为了防止粘连、保护粘合·粘接面(以下简称为粘合面),这些粘合片在粘合面贴附有脱模膜。一般而言希望脱模膜具有适当的粘接强度以便在制造工序中不会因轻微的振动、冲击而剥离且在剥离时能够顺利地剥离。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聚酯膜上设置含有聚丙烯系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树脂层而成的脱模片。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覆盖层(cover lay),是在由基膜和粘接剂构成的粘合片上层叠保护片(脱模膜)而成的保护膜,贴合拉伸聚丙烯膜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冲裁性良好的保护片(脱模膜),脱模层为拉伸聚丙烯膜。
另一方面,粘合剂成分为反应性(固化性)树脂的粘合片存在下述问题:如果贴合脱模膜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则粘合片的粘合力经时激增,脱模膜无法从粘合片剥离。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使用有机硅系脱模剂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09341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6-0415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016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的脱模片、构成专利文献2的保护膜的保护片虽然合于连同所贴附的脱模片、保护片一起进行开孔的冲裁加工,但在贴附有脱模片、保护片的状态下仅对粘合片进行冲裁加工(所谓的半切割)时,有时脱模片、保护片从粘合片浮起。如果这些脱模片、保护片产生浮起,则经部件的模具冲裁后的粘合片有时在搬运时脱落。
另外,使用专利文献3的有机硅系脱模剂的脱模膜即便被贴附于粘合片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脱模性也不会经时下降,经时稳定性优异,但有机硅系脱模剂中所含的低分子量的有机硅化合物有时移至粘合片的粘合剂表面而残留。残留在粘合片的粘合剂表面的有机硅化合物不仅引起粘合剂的粘合力的降低,而且成为排斥印刷油墨或引起电导通不良的原因。因此,特别是对于覆盖层、电磁波屏蔽膜等电子部件用的粘合片,要求开发一种完全不使用有机硅类的“无有机硅”的脱模膜。
即,本发明鉴于这些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模膜,其兼具在将脱模膜贴附于粘合片的状态下仅对粘合片进行冲裁的半切割等加工时,具有能够抑制从粘合片浮起的适当的粘接强度,而且即使在贴附于粘合片并在室温长期保管时,也能够与保管前毫无差异地顺利剥离这样的相反的效果,并且在剥离时脱模剂不会移至粘合片的粘合剂表面。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基材膜上形成具有特定的组成的树脂层,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主旨为下述(1)~(11)。
(1)一种脱模膜,其特征在于,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的脱模膜,
树脂层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含羟基树脂10~1000质量份和交联剂0.3~50质量份,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和烯烃成分,
烯烃成分含有丙烯成分。
(2)根据(1)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为10质量%以下,且丙烯成分的含量为1~96质量%。
(3)根据(1)或(2)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与丙烯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为0.1/99.9~25.0/75.0。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中的丙烯成分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不含1-丁烯成分。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酸改性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为99/1~95/5。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交联剂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交联剂)为99/1~90/10。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是含有酸改性成分和丙烯酸酯成分的树脂与含有酸改性成分和丙烯成分的树脂的混合物。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基材膜为聚酯膜或聚酰胺膜,树脂层的厚度为0.01~1μm。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用于具有固化性树脂的粘合剂的粘合片。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在电磁波屏蔽膜用途中使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脱模膜,其具有即使在半切割等冲裁加工工序中也不会产生浮起的程度的适当的粘接强度,另外,即使在贴附于粘合片的状态下在室温长期保管时也具有与保管前同等优异的脱模性,此外在剥离时脱模剂不会移至粘合片的粘合剂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脱模膜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树脂层需要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
本发明中,构成树脂层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需要含有酸改性成分、作为烯烃成分的丙烯成分和丙烯酸酯成分。本发明中,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可以为作为单独的树脂含有这3种成分的树脂,另外,也可以为混合2种以上的含有这3种成分的一部分的树脂,在混合物中含有这3种成分的树脂。本发明中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优选以后述的质量比含有上述3种成分,因此,优选混合2种以上的含有3种成分的一部分的树脂。
本发明中,酸改性聚烯烃树脂需要含有丙烯成分作为烯烃成分。
从脱模性的方面考虑,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成分的含量优选为1~96质量%、1~92质量%或1~90质量%,更优选为30~96质量%、30~92质量%或30~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0~96质量、40~92质量%或40~90质量%,特别优选为50~96质量%、50~92质量%或50~90质量%。
为了能够对得到的树脂层赋予适当的剥离强度,并且能够抑制剥离力的经时增加,烯烃成分中的丙烯成分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
本发明中,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可以含有除丙烯成分以外的烯烃成分,作为除丙烯成分以外的烯烃成分,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乙烯、异丁烯、2-丁烯、1-丁烯、1-戊烯、1-己烯等碳原子数2~6的烯烃等,也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本发明中,从长期保管后的剥离性、冲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不含1-丁烯。
本发明中,作为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改性成分,可举出不饱和羧酸成分,具体而言,可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衣康酸、衣康酸酐、富马酸、巴豆酸等以及不饱和二羧酸的半酯、半酰胺等。其中,为了在后述的树脂的水性分散化中使树脂稳定地分散,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特别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这些酸改性成分。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酸改性成分的比例优选为1~10质量%,更优选为1.5~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5质量%。酸改性成分的比例小于1质量%时,树脂层中所含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极性基团的比例变少,因此有时得不到与基材膜的充分的密合性,有可能污染粘合片。此外有在后述的树脂的水性分散化中难以使该树脂稳定地分散的趋势。另一方面,酸改性成分的比例超过10质量%时,极性基团的比例变多,因此树脂层与基材膜的密合性充分,但树脂层与粘合片的密合性也同时变高,因此,有与粘合片的脱模性降低的趋势。
作为构成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丙烯酸酯成分,可举出(甲基)丙烯酸与碳原子数1~30的醇的酯化物,其中,从获得的容易性的方面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与碳原子数1~20的醇的酯化物。作为这样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其中,从与基材膜的粘接性的方面考虑,更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辛酯,进一步优选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特别优选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丙烯酸酯成分与酸改性成分同样地在分子内具有极性基团。因此,通过使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含有丙烯酸酯成分,与粘合片的粘接性、与基材膜的密合性变高。但是,如果丙烯酸酯成分量过多,则有可能丧失来自烯烃的树脂的性质,与粘合片的脱模性降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1~10质量%、0.1~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1~4质量%、0.3~10质量%或0.3~8质量%,特别优选为0.3~4质量%。
应予说明,即便含有丙烯酸酯成分,除与基材膜的密合性以外,也不会损害树脂层所具有的脱模性。
从兼顾初期剥离性和长期保管后的剥离性的观点考虑,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上述丙烯酸酯成分与丙烯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丙烯)优选为0.1/99.9~25.0/75.0,更优选为0.2/99.8~15.0/85.0,进一步优选为0.5/99.5~10.0/90.0,特别优选为0.7/99.3~7.0/93.0。
对于上述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酸改性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更优选为99/1~95/5。
另外,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优选为在聚丙烯系树脂中导入上述的作为酸改性成分的不饱和羧酸成分而得的树脂,其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通过在自由基产生剂的存在下将聚丙烯系树脂和不饱和羧酸加热熔融至丙烯系树脂的熔点以上进行反应的方法,或者使聚丙烯系树脂和不饱和羧酸溶解于有机溶剂后,在自由基产生剂的存在下进行加热、搅拌而使其反应的方法等,使聚丙烯系树脂与不饱和羧酸成分进行接枝共聚的方法。从操作简便的方面考虑,优选前者的方法。
作为接枝共聚中使用的自由基产生剂,例如可举出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月桂酰、氢过氧化枯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甲乙酮、二过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有机过氧化物类;偶氮双异丁腈等偶氮腈类。它们只要根据反应温度适当地选择而使用即可。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除上述成分以外,还可以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整体的10质量%以下左右的其它成分。作为其它成分,可举出1-辛烯;(甲基)丙烯酰胺类;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烷基乙烯基醚类;甲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特戊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以及将乙烯基酯类用碱性化合物等皂化而得到的乙烯醇;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取代苯乙烯;卤乙烯类;卤乙烯类;偏卤乙烯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也可以使用它们的混合物。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各成分的共聚形态没有限定,可举出无规共聚、嵌段共聚等。其中,从聚合的容易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进行无规共聚。另外,也可以以成为本发明的构成成分比率的方式混合2种以上的聚烯烃树脂。
本发明中,树脂层需要含有上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以及含羟基树脂。树脂层中,含羟基树脂通过分散在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从而能够提高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和交联剂所具有的脱模性,同时能够抑制剥离力的经时增加,另外,能够发挥含羟基树脂自身所具有的与基材膜的密合性。
含羟基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将乙烯酯的(共)聚合物完全或部分皂化而得的聚乙烯醇、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乙烯醇系树脂等。
含羟基树脂为了如后所述作为液态物使用的情况,优选具有水溶性。
作为含羟基树脂的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200~5000,从提高用于形成树脂层的液态物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300~2000。
相对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树脂层中的含羟基树脂的含量需要为10~1000质量份,优选为20~500质量份,更优选为50~300质量份。含羟基树脂的含量小于10质量份时,有脱模性经时变得不足的趋势,如果超过1000质量份,则用于形成树脂层的液态物的粘度变高,容易产生涂覆不均,并且有时产生凝胶。
本发明中,作为含羟基树脂,可以使用市售的商品,例如可举出Japan Vam&Poval公司制“J-POVAL”的“JT-05”、“VC-10”、“JP-18”、“UMR-10HH”;KURARAY公司制“KURARAYPOVAL”的“PVA-103”、“PVA-105”等聚乙烯醇、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SOARNOL“16DX”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NICHIGO G POLYMER“OKS-8049P”等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物等。
本发明中,树脂层需要含有上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羟基树脂以及交联剂。通过含有交联剂,树脂层的构成成分交联,提高树脂层的凝聚力,从而不易移至粘合片,或者能够抑制剥离力的经时增加,另外,能够提高耐水性。
相对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树脂层中的交联剂的含量需要为0.3~50质量份,优选为0.5~30质量份,更优选为1~10质量份。如果交联剂的含量小于0.3质量份,则树脂层的凝聚力弱变,树脂层容易移至粘合片,另外,脱模性经时变得不足,如果超过50质量份,则在树脂层与粘合片之间发生反应,有时脱模性变得不足。
在构成树脂层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中,从兼顾长期保管后的剥离性和粘接片的残留粘接性的观点考虑,构成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交联剂的含量的质量比((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优选为99/1~95/5。
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在分子内具有多个与羧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等,其中,优选异氰酸酯化合物、三聚氰胺化合物、脲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碳二亚胺化合物、唑啉化合物等,特别是碳二亚胺化合物、唑啉化合物是有效的。这些交联剂可以组合而使用。
作为交联剂使用的碳二亚胺化合物只要在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的碳二亚胺基就没有特别限定。碳二亚胺化合物在1个碳二亚胺部分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改性部分的2个羧基形成酯而实现交联。
作为碳二亚胺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对亚苯基双(2,6-二甲苯基碳二亚胺)、四亚甲基双(叔丁基碳二亚胺)、环己烷-1,4-双(亚甲基叔丁基碳二亚胺)等具有碳二亚胺基的化合物、作为具有碳二亚胺基的聚合物的聚碳二亚胺。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这些中,从操作容易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聚碳二亚胺。
作为聚碳二亚胺的市售品,可举出日清纺公司制的CARBODILITE系列,具体而言,可举出水溶性型的“SV-02”、“V-02”、“V-02-L2”、“V-04”;乳液型的“E-01”、“E-02”;有机溶液型的“V-01”、“V-03”、“V-07”、“V-09”;无溶剂型的“V-05”。
作为交联剂使用的唑啉化合物只要在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的唑啉基就没有特别限定。唑啉化合物在2个唑啉部分分别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改性部分的1个羧基形成酰胺酯而实现交联。
作为唑啉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2,2’-双(2-唑啉)、2,2’-亚乙基-双(4,4’-二甲基-2-唑啉)、2,2’-对亚苯基-双(2-唑啉)、双(2-唑啉基环己烷)硫化物等具有唑啉基的化合物、含有唑啉基的聚合物。可以使用它们中的1种或2种以上。这些中,从操作容易性的方面考虑,优选含有唑啉基的聚合物。
作为含有唑啉基的聚合物的市售品,可举出日本触媒公司制的EPOCROS系列,具体而言,可举出水溶性型的“WS-500”、“WS-700”;乳液型的“K-1010E”、“K-1020E”、“K-1030E”、“K-2010E”、“K-2020E”、“K-2030E”等。
本发明中,树脂层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含有润滑剂。作为润滑剂,例如可举出碳酸钙、碳酸镁、氧化钙、氧化锌、氧化镁、氧化硅、硅酸钠、氢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锆、硫酸钡、氧化钛、氧化锡、三氧化锑、炭黑、二硫化钼等的无机粒子;丙烯酸系交联聚合物、苯乙烯系交联聚合物、有机硅树脂、氟树脂、苯并胍胺树脂、酚醛树脂、尼龙树脂、聚乙烯蜡等的有机粒子,表面活性剂等。
本发明中的树脂层除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以外还含有特定量的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因此,即便贴附于例如氨酯、环氧系的粘接片等具有反应性的粘合片,也具有优异的脱模性,另外,即便在将脱模膜的树脂层贴附于这样的粘接片的状态下在室温保管,也能够抑制剥离强度经时变高。具体而言,对于将本发明的脱模膜的树脂层贴附于氨酯系热固化粘接片(TOYOCHEM公司制LIOELM TSU0041SI-25DL)进行测定时的粘接片与树脂层之间的剥离力(gf/50mm),优选刚贴附后的剥离力P0与在25℃经过30天后的剥离力P1满足式(1)~(2)。
P1/P0≤10 (1)
50≤P0≤200 (2)
另外,本发明的脱模膜由于树脂层成分不易移至粘合片,因此,作为粘合片的氨酯系热固化粘接片即便在贴附了树脂层后,粘合剂的粘接强度的下降也少,能够使残留粘接率为70%以上,优选可以为80%以上,更优选可以为85%以上。
粘合片的氨酯系粘合剂表面被脱模膜的树脂层污染时,粘合片的再粘合性降低,损害作为粘合片的性能。因此,残留粘接率越高越优选。
本发明中树脂层的厚度优选为0.01~1μm,更优选为0.03~0.7μm,进一步优选为0.05~0.5μm。如果树脂层的厚度小于0.01μm,则得不到充分的脱模性,如果超过1μm,则不仅脱模性达到饱和而无法改善,而且凝聚力降低,容易移至粘合片。
作为构成本发明的脱模膜的基材膜,例如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乳酸(PLA)等的聚酯膜、聚丙烯的等聚烯烃膜、聚苯乙烯膜,聚酰胺6、聚己二酰对苯二甲胺(MXD6尼龙)、聚酰胺66、聚酰胺46、聚酰胺4T、聚酰胺6T、聚酰胺9T等的聚酰胺膜、聚碳酸酯膜、聚丙烯腈膜、聚酰亚胺膜、它们的多层体(例如聚酰胺6/MXD6尼龙/聚酰胺6、聚酰胺6/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酰胺6)、混合物等,优选具有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的聚酯膜、聚酰胺膜。
基材膜可以为单层的膜,为了实现高平滑性并且使操作性良好,优选为由2种层构成的多层膜,另外,也可以为层叠3种以上的层而成的多层膜。
使用多层膜作为基材膜时,多层膜的外层中没有设置树脂层的层优选含有粗面化物质,设置有树脂层的层优选不含粗面化物质。作为粗面化物质,例如可举出二氧化硅、碳酸钙、高岭土、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的无机粒子、有机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乙烯基苯等的有机粒子。通过使设置有树脂层的层不含粗面化物质,设置有树脂层的层的表面粗糙度变小。另外,粗面化物质不会渗出到与树脂层的界面和树脂层表面,能够防止树脂层与基材膜的密合性降低、剥离时粘合剂表面的污染。
多层膜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制造,将构成各层的树脂、树脂组合物分别熔融,使用多层模挤出,在固化前进行层叠熔接后,进行双轴拉伸、热固定的方法;将2种以上的聚酯分别熔融、挤出而分别进行膜化,在未拉伸状态下或者在拉伸后,使它们层叠熔接的方法等。从工艺的简便性考虑,优选使用多层模在固化前进行层叠熔接。
本发明的脱模膜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在工业上简便地制造:将在液态介质中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而成的液态物涂布在基材膜上,将涂布有液态物的基材膜进行干燥、拉伸和热处理而形成树脂层。
本发明中,构成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的液态介质优选为水性介质。水性介质是指含有水和两亲性有机溶剂且水的含量为2质量%以上的溶剂,也可以仅为水。
两亲性有机溶剂是指在20℃时水水对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为5质量%以上的有机溶剂(对于在20℃时水对有机溶剂的溶解性,例如记载于“溶剂手册”(讲谈社Scientific,1990年第10版)等文献中)。
作为两亲性有机溶剂的具体例,可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等醇类、四氢呋喃、1,4-二烷等醚类、丙酮、甲乙酮等酮类、乙酸甲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等酯类、乙二醇正丁醚等乙二醇衍生物类以及包含氨的二乙胺、三乙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N-二甲基乙醇胺、N,N-二乙基乙醇胺等有机胺化合物、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等内酰胺类等。
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可以通过在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液态物中添加含羟基树脂、交联剂而制备。
作为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液态物,可以使用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将酸改性聚烯烃树脂进行水性分散化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国际公开第02/055598号中记载的方法。
对于水性介质中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分散粒径,从与其它成分混合时的稳定性和混合后的保存稳定性的方面考虑,数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下,更优选为0.8μm以下。这样的粒径可以通过国际公开第02/055598号中记载的制法来实现。应予说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数均粒径可以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来测定。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的固体成分浓度没有特别限定,为了适当地保持水性分散体的粘性,优选为1~60质量%,更优选为5~30质量%。
将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混合而得到的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的固体成分浓度可根据层叠条件、目标厚度、性能等适当地选择,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适当地保持液态物的粘性且形成均匀的树脂层,优选为2~30质量%,更优选为3~20质量%。
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中,在不损害其性能的范围内,也可以添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着色剂等。
本发明中,作为将上述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涂布于基材膜的方法,可举出公知的方法,例如,凹版辊涂布、逆向辊涂布、线棒涂布、模唇涂布、气刀涂布、帘式流动涂布、喷涂、浸涂、刷涂法等。
本发明中,优选包括在基材膜的制造工序中涂布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的工序以及与基材膜一起进行干燥、取向拉伸和热固定处理的工序。通过在制造工序中涂布,能够以基材膜表面的取向结晶化的程度小的状态形成树脂层,因此基材膜与树脂层的密合力提高。另外,由于能够在拉紧基材膜的状态下以更高温度对树脂层进行热处理,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基材膜的品质的情况下提高脱模性、残留粘接力。此外,与离线的涂布相比,不仅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而且由于树脂层的薄膜化而在成本方面也有利。应予说明,采用逐次双轴拉伸法时,从简便性、操作上的理由考虑,优选在沿单轴方向拉伸的基材膜上涂布上述液态物,将涂布有液态物的基材膜干燥,其后,在与上述方向正交的方向将基材膜进一步拉伸,并进行热处理。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在本发明中的设置于基材膜的树脂层的相反面层叠具有易滑性、防静电性的功能层,作为层叠方法,可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涂布涂剂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脱模膜可以一部分再循环而作为膜的原料进行再利用。
本发明的脱模膜并不限定于此,适合作为用于粘合片的脱模膜,特别是能够适合用作具有固化性树脂的粘合剂的粘合片的脱模膜。作为优选的用途,能够适用作覆盖层、电磁波屏蔽膜等电子部件用的粘合片的脱模膜。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应予说明,后述的各种特性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或评价。
(1)具有羧基的酸改性成分的含量
依据JIS K5407测定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至,由该值求出具有羧基的酸改性成分的含量。
(2)除具有羧基的酸改性成分以外的树脂的构成
在邻二氯苯(d 4)中,在120℃进行1H-NMR、13C-NMR分析(Varian公司制,300MHz)而求出。在13C-NMR分析中,使用考虑了定量性的门控去偶法(Gated Decoupling)进行测定。
(3)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重均分子量
使用GPC分析(Tosoh公司制,HLC-8020,柱为TSK-GEL),将试样溶解于四氢呋喃并在40℃进行测定,由使用聚苯乙烯标准试样制成的校正曲线求出重均分子量。难以溶解于四氢呋喃时,使用邻二氯苯。
(4)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MFR)
依据JIS K7210:1999记载的方法,在190℃以2160g载荷进行测定。
(5)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的固体成分浓度
称量适量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将其在150℃加热至残留物(固体成分)的质量达到恒量,求出固体成分浓度。
(6)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粒子的数均和重均粒径
使用日机装公司制MICROTRACK粒度分布计UPA150(MODEL No.9340)求出数均粒径(mn)和重均粒径(mw)。应予说明,树脂的折射率为1.5。
(7)与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的剥离性(初期剥离性)
使用橡胶辊以温度80℃、线压1.5kg/300mm、速度1m/min在脱模膜的树脂层侧依次压接宽度50mm、长度150mm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TOYOCHEM公司制,LIOELM TSU0041SI-25DL)和聚酰亚胺膜(Du Pont Toray公司制,Kapton300H),制成试样。以金属板/橡胶板/试样/橡胶板/金属板的形式夹持试样,在2kPa载荷、70℃的气氛下放置20小时,其后冷却30分钟以上返回到常温,得到剥离强度测定用试样。在25℃的恒温室中,将该剥离强度测定用试样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与脱模膜剥离,通过下述的基准评价初期剥离性。
○:能够无阻力而顺利地剥离。
△:虽有阻力,但施加少许力量就能够剥离。
×:想要剥离时发生断裂,或者无法剥离。
(8)长期保管后的与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的剥离性
将用上述(7)中示出的方法制作的剥离强度测定用试样在25℃的恒温室中保管30天天后,在25℃的恒温室中,将该剥离强度测定用试样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与脱模膜剥离,通过上述(7)的基准评价长期保管后的剥离性。
(9)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的残留粘接性
将通过上述(8)长期保管后的与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的剥离性的试验从脱模膜表面剥离的聚酰亚胺膜上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贴附在双轴拉伸聚酯树脂膜(尤尼吉可公司制,EMBLET PET-12,厚度12μm)的电晕处理面,在2kPa载荷、室温下放置20小时。其后,在25℃的恒温室中,将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与双轴拉伸聚酯树脂膜剥离,评价粘接性。
另一方面,在双轴拉伸聚酯树脂膜的电晕处理面依次贴附宽度50mm、长度150mm的未使用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和聚酰亚胺膜,在2kPa载荷、室温下放置20小时。其后,在25℃的恒温室中,将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与双轴拉伸聚酯树脂膜剥离,评价粘接性。
将前者的粘接性与后者的粘接性进行比较,对从脱模膜表面剥离的氨酯系热固化性粘接片的残留粘接性进行评价。
○:80%以上
△:70%以上且小于80%
×:小于70%
(10)冲裁性(半切割性)
从用上述(7)中示出的方法制作的剥离强度测定用试样的聚酰亚胺膜侧进行半切割,对于在脱模膜产生的浮起,测定距离切割后的部分的尺寸,评价冲裁性。浮起的宽度小于2mm时评价为“○”,2mm以上且小于4mm时评价为“△”,4mm以上时评价为“×”。
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1”~“P-6”。
(1)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1”
在四颈烧瓶中,使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95.5/2.0质量比)280g在氮气氛下加热熔融。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70℃,在搅拌下分别用1小时加入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马来酸酐10.0g和作为自由基产生剂的过氧化二异丙苯6.0g,其后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反应物投入到大量的丙酮中,使树脂析出。进一步用丙酮将该树脂清洗数次,除去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后,在减压干燥机中进行减压干燥,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1”。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2)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2”
在四颈烧瓶中,使聚丙烯280g在氮气氛下加热熔融。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70℃,在搅拌下分别用1小时加入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马来酸酐12.0g和作为自由基产生剂的过氧化二异丙苯6.0g,其后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反应物投入到大量的丙酮中,使树脂析出。进一步用丙酮将该树脂清洗数次,除去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后,在减压干燥机中进行减压干燥,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2”。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3)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3”
在四颈烧瓶中,使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乙烯=81.8/18.2质量%,重均分子量85000)280g在氮气氛下加热熔融。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80℃,在搅拌下分别用2小时加入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马来酸酐35.0g和作为自由基产生剂的二叔丁基过氧化物6.0g,其后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反应物投入到大量的丙酮中,使树脂析出。进一步用丙酮将该树脂清洗数次,除去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后,在减压干燥机中进行减压干燥,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3”。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4)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4”
在四颈烧瓶中,使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els Japan公司制,VESTOPLAST708,丙烯/丁烯/乙烯=64.8/23.9/11.3质量%)280g在氮气氛下加热熔融。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70℃,在搅拌下分别用1小时加入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马来酸酐32.0g和作为自由基产生剂的过氧化二异丙苯6.0g,其后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反应物投入到大量的丙酮中,使树脂析出。进一步用丙酮将该树脂清洗数次,除去未反应的马来酸酐后,在减压干燥机中进行减压干燥,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4”。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5)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5”
在安装有搅拌机、冷却管和滴液漏斗的四颈烧瓶中,使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els Japan公司制,VESTOPLAST 708,丙烯/丁烯/乙烯=64.8/23.9/11.3质量%)100g、甲苯500g在氮气氛下加热熔融。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10℃,在搅拌下用1小时加入作为自由基产生剂的过氧化二异丙苯1.0g的庚烷20g溶液。其后,分别用1小时滴加作为不饱和羧酸的马来酸酐7.0g、丙烯酸月桂酯10.0g、过氧化二异丙苯0.5g的庚烷10g溶液,其后反应30分钟。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其后,将得到的反应物投入到大量的丙酮中,使树脂析出。进一步用丙酮将该树脂清洗数次,除去未反应物后,在减压干燥机中进行减压干燥,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5”。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6)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6”
使用丙烯-丁烯-乙烯三元共聚物(Huels Japan公司制,VESTOPLAST408,丙烯/丁烯/乙烯=12.3/82.2/5.5质量%),除此之外,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4”同样地得到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6”。将得到的树脂的特性示于表1。
上述以外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使用下述市售的树脂,与用上述方法制造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一并将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组成、特性示于表1。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7”:Dow Chemical公司制,PRIMACOR 5980I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8”:Arkema公司制,BONDINE LX-4110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9”:Arkema公司制,BONDINE AX-8390
[表1]
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
(1)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1”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L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上述的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1”、60.0g的乙二醇正丁醚、4.5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和188.1g的蒸馏水。然后,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40℃,进一步搅拌6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其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1”。应予说明,在过滤器上几乎没有残留树脂。
(2)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2”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L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上述的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2”、60.0g的乙二醇正丁醚、5.0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和188.1g的蒸馏水。然后,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40℃,进一步搅拌6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其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2”。应予说明,在过滤器上几乎没有残留树脂。
(3)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3”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L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上述的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3”、45.0g的乙二醇正丁醚、6.9g的N,N-二甲基乙醇胺和188.1g的蒸馏水。然后,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40℃,进一步搅拌6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其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黄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3”。应予说明,在过滤器上几乎没有残留树脂。
(4)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4”、“E-6”
使用“P-4”、“P-6”作为酸改性聚烯烃树脂,除此之外,与“E-3”同样地进行,得到水性分散体“E-4”、“E-6”。
(5)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5”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L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5”、90.0g的正丙醇、6.2g的三乙胺和143.8g的蒸馏水。然后,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40℃,进一步搅拌6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黄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5”。
(6)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7”
使用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P-7,Dow Chemical制PRIMACOR5980I,丙烯酸20质量%共聚物)作为聚烯烃树脂。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升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PRIMACOR 5980I、16.8g的三乙胺和223.2g的蒸馏水,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粒状物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20℃,进一步搅拌4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微白浊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7”。
(7)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8”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升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8,Arkema公司制,BONDINE LX-4110)、75.0g的正丙醇、2.5g的三乙胺和162.5g的蒸馏水,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粒状物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20℃,进一步搅拌2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8”。
(8)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9”
使用具备带加热器的能够密闭的耐压1升容量玻璃容器的搅拌机,在玻璃容器内装入60.0g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P-9,Arkema公司制,BONDINE AX-8390)、100.0g的正丙醇、2.5g的三乙胺和137.5g的蒸馏水,使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为300rpm进行搅拌,结果确认到在容器底部未发现树脂粒状物的沉淀,成为悬浮状态。在此保持该状态并且在10分钟后放入加热器的电源进行加热。然后将体系内温度保持在120℃,进一步搅拌20分钟。其后,通过空气冷却,在旋转速度300rpm的状态下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约25℃)后,用300目的不锈钢制过滤器(线径0.035mm,平织)进行加压过滤(空气压0.2MPa),得到乳白色的均匀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E-9”。
将制造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的特性示于表1。
作为含羟基树脂,使用下述的物质。
(1)聚乙烯醇水溶液(OH-1)
使用聚乙烯醇(Japan Vam&Poval公司制,JT-05,聚合度500,皂化度94%)作为含羟基树脂。将8g的JT-05添加到92g的水中,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后,升温至90℃,进一步搅拌3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得到8质量%的聚乙烯醇水溶液(OH-1)。
(2)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树脂(BVOH)水溶液
使用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OKS-8049P)代替JT-05作为含羟基树脂,除此之外,与上述(OH-1)同样地进行,得到8质量%丁烯二醇-乙烯醇共聚树脂(BVOH)水溶液(OH-2)。
实施例1
将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水性分散体“E-1”、“E-8”、聚乙烯醇水溶液“OH-1”和唑啉化合物的水性溶液(日本触媒公司制,EPOCROS WS-700,固体成分浓度25质量%)以各成分的固体成分比率成为表2所示的值的方式进行混合,得到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日本酯公司制,UT-UBR,特性粘度:0.62,玻璃化转变温度:78℃,熔点:255℃)投入到螺杆直径90mm的挤出机中,在280℃熔融而得到A层形成用的树脂,将以含量成为0.030质量%的方式添加二氧化硅粒子(日挥触媒公司制,OSCAL(EN-5001SIV),粒径1.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特性粘度:0.62,玻璃化转变温度:78℃,熔点:255℃)投入到螺杆直径65mm的挤出机中,在280℃熔融而得到B层形成用的树脂,将上述A层形成用的树脂和B层形成用的树脂在2层进料块内合并,以总厚度为380μm、厚度比(A层/B层)为22/3的方式调整进行调整而从T型模头出口挤出,进行骤冷固化而得到由A层和B层构成的未拉伸膜。
用辊式纵向拉伸机将该未拉伸膜在85℃的条件下拉伸至3.5倍,其后,将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以成为2.7g/m 2的方式涂布在A层表面,使其通过50℃的热风干燥炉20秒。
其后,连续地使平坦式拉伸机的夹具把持片端部,在100℃的条件下,横向拉伸至4.5倍,其后,使横向的松弛率为3%,在200~210℃进行2秒以上热处理后,在230℃实施3秒的热处理,得到在厚度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的一面设置有厚度0.05μm的树脂层的脱模膜。
实施例2~20、比较例1~8
变更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的组成,使树脂层的组成成为表2~4的记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脱模膜。
应予说明,在实施例19中,将基材膜变更为层的厚度比(A层/B层/A层)为2/6/2的2种3层,在实施例20中,将基材膜变更为层的厚度比(A层/B层)为10/0的单层。
实施例21
使用迈耶棒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涂布在双轴拉伸聚酯膜(尤尼吉可公司制,EMBLET PET-38,厚度38μm)的电晕处理面后,在120℃干燥30秒,在膜上形成厚度0.5μm的树脂层之后,在50℃熟化2天而得到脱模膜。
实施例22
使用迈耶棒将实施例1中制备的树脂层形成用液态物涂布在聚酰胺膜(尤尼吉可公司制,EX25,厚度25μm)的电晕处理面后,在120℃干燥30秒,在膜上形成厚度0.5μm的树脂层之后,在50℃熟化2天而得到脱模膜。
将实施例1~22、比较例1~8中得到的脱模膜的构成、特性示于表2~4。
[表2]
[表3]
[表4]
实施例1~22的脱模膜即便在贴附于粘接片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时,剥离性也优异。另外,将脱模膜剥离后的粘接片的残留粘接性也优异,具有适当的粘接强度,因此冲裁性也优异。特别是在实施例1、3、4、8、17、19~22中,由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改性成分、丙烯成分、丙烯酸酯成分的质量比为优选的范围,含羟基树脂和交联剂也为优选的含量,因此,长期保管后的剥离性、粘接片的残留粘接性、冲裁性优异。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脱模膜由于构成树脂层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不含丙烯酸酯成分,因此剥离过于轻易,所以在冲裁性评价中产生浮起。
比较例2的脱模膜由于构成树脂层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不含丙烯成分,因此,在贴附于粘接片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时无法剥离。
比较例3~5的脱模膜由于含羟基树脂的含量分别脱离本发明中规定的范围,因此在贴附于粘接片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时无法剥离,将脱模膜剥离后的粘合片的残留粘接性也降低。
比较例6~8的脱模膜由于交联剂的含量分别脱离本发明中规定的范围,因此任一脱模膜均在贴附于粘接片并在室温下长期保管时无法剥离,将脱模膜剥离后的粘合片的残留粘接性也降低。比较例6的脱模膜的冲裁性也差。

Claims (11)

1.一种脱模膜,其特征在于,是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的脱模膜,
树脂层含有酸改性聚烯烃树脂100质量份、含羟基树脂10~1000质量份和交联剂0.3~50质量份,
酸改性聚烯烃树脂含有酸改性成分、丙烯酸酯成分和烯烃成分,
烯烃成分含有丙烯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的含量为10质量%以下,且丙烯成分的含量为1~96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与丙烯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即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为0.1/99.9~25.0/75.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中的丙烯成分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烯烃成分不含1-丁烯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酸改性成分的含量的质量比即(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酸改性成分为99/1~95/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中的丙烯酸酯成分和丙烯成分的含量的合计与交联剂的含量的质量比即(丙烯酸酯成分+丙烯成分)/交联剂为99/1~90/1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酸改性聚烯烃树脂是含有酸改性成分和丙烯酸酯成分的树脂与含有酸改性成分和丙烯成分的树脂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基材膜为聚酯膜或聚酰胺膜,树脂层的厚度为0.01~1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用于具有固化性树脂的粘合剂的粘合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脱模膜,其特征在于,在电磁波屏蔽膜用途中使用。
CN201780009581.7A 2016-02-05 2017-02-03 脱模膜 Active CN108602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0425 2016-02-05
JP2016020425 2016-02-05
JP2016168707 2016-08-31
JP2016-168707 2016-08-31
PCT/JP2017/004023 WO2017135423A1 (ja) 2016-02-05 2017-02-03 離型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2338A true CN108602338A (zh) 2018-09-28
CN108602338B CN108602338B (zh) 2020-08-28

Family

ID=59500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9581.7A Active CN108602338B (zh) 2016-02-05 2017-02-03 脱模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301032B2 (zh)
KR (1) KR102602354B1 (zh)
CN (1) CN108602338B (zh)
HK (1) HK1254679A1 (zh)
TW (1) TWI715717B (zh)
WO (1) WO20171354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3698A (zh) * 2021-08-20 2021-12-03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离型薄膜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49954B1 (ko) * 2016-09-30 2022-10-04 유니띠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형 시트
TW202033350A (zh) * 2018-12-20 2020-09-16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離型膜、離型膜之製造方法、陶瓷生坯之製造方法、以及陶瓷電容器之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60A (zh) * 2013-01-11 2015-07-08 尤尼吉可株式会社 脱模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89014A (ja) * 2014-03-27 2015-11-02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502A (ja) 1992-07-23 1994-02-15 Toray Ind Inc カバーレイ
JPH1016164A (ja) 1996-07-08 1998-01-20 Teijin Ltd 離形フイルム
JP4815745B2 (ja) * 2003-01-30 2011-11-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剤溶液および離型フィルム
JP5618502B2 (ja) * 2009-07-16 2014-11-05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5989995B2 (ja) * 2011-02-04 2016-09-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剥離剤、離型材および粘着テープ
JP5901235B2 (ja) * 2011-11-10 2016-04-06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ドライフィルムレジスト工程用感光性樹脂積層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60A (zh) * 2013-01-11 2015-07-08 尤尼吉可株式会社 脱模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89014A (ja) * 2014-03-27 2015-11-02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3698A (zh) * 2021-08-20 2021-12-03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丙烯离型薄膜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35423A1 (ja) 2017-08-10
HK1254679A1 (zh) 2019-07-26
CN108602338B (zh) 2020-08-28
KR20180111777A (ko) 2018-10-11
TWI715717B (zh) 2021-01-11
JP6301032B2 (ja) 2018-03-28
KR102602354B1 (ko) 2023-11-16
TW201739852A (zh) 2017-11-16
JPWO2017135423A1 (ja) 2018-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8760B (zh) 脱模膜及其制造方法
JP5155645B2 (ja) 耐箔バリ性に優れた転写材の製造方法と転写材
JP6425774B2 (ja) 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フィルムを用いた熱転写用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熱転写方法
KR102252695B1 (ko) 무용매 압출 공정에 의한 이형 필름
JP2013047318A (ja) 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フィルム及び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熱転写用積層体
CN107636102B (zh) 转印带及相关方法
CN108602338A (zh) 脱模膜
TWI774696B (zh) 離型膜
AU2017327140B2 (en) Laminated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3006409A (ja) 転写印刷用積層体に用いるベースフィルム、転写印刷用積層体、及びベース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541124B (zh) 離模用二軸延伸聚酯膜
JP5922506B2 (ja) 透明樹脂フィルム
JP2013500183A5 (zh)
EP3517296B1 (en) Releas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20070116611A (ko) 재박리성 점착시트, 그 제조방법 및 재박리성 점착시트적층체
JP5679750B2 (ja) 転写印刷用積層体
WO2023163076A1 (ja) 表面改質シート、積層体、表面改質部材、塗装物、接合体、表面改質部材の製造方法、塗装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JP2012171230A (ja) 離型用シート
JP7420462B2 (ja) 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011925B2 (ja) 熱転写箔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飾成形体
JP7230466B2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ロール状の積層体
JP2011127236A (ja) 合成皮革製造工程用離型シート
JP2017057257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水性分散体、離型シート、及び離型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230091452A (ko) 매트
JP5158001B2 (ja) 印刷用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46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