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365B -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365B
TWI710365B TW104142802A TW104142802A TWI710365B TW I710365 B TWI710365 B TW I710365B TW 104142802 A TW104142802 A TW 104142802A TW 104142802 A TW104142802 A TW 104142802A TW I710365 B TWI710365 B TW I7103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body
fiber material
basis weight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2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6968A (zh
Inventor
橫堀一男
中島武士
外崎陽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565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59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6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6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3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係對於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22)之轉筒(2)以飛散狀態供給纖維材料(31),藉由抽吸使該纖維材料(31)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獲得特定形狀之吸收體(3)者,且藉由使纖維材料(3)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配合集聚用凹部之旋轉移動週期而週期性地變化,而獲得具有纖維材料(31)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3)。

Description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作為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已知有如下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一面使該轉筒旋轉一面對該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紙漿等吸收體材料,藉由自包含形成有多個抽吸孔之多孔性構件之該集聚用凹部之底面進行抽吸,而使吸收體材料堆積於該集聚用凹部內,自該集聚用凹部內將成形為特定形狀之堆積物脫模而獲得吸收體。該吸收體係直接或者以紙或通氣性之不織布等被覆片材被覆後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
又,作為此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亦提出有如下之裝置:其於集聚用凹部之底面,設置開口面積率較高之第1抽吸區域與開口面積率低於第1抽吸區域之第2抽吸區域,而製造具有將吸收容量設計為局部較高之部位的吸收體(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65930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對於外周面形成有集 聚用凹部之轉筒以飛散狀態供給纖維材料,藉由抽吸使該纖維材料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而獲得特定形狀之吸收體,且藉由使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而獲得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
又,本發明提供可藉由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或製造裝置製造之新穎構成之吸收體。即,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體,其係包含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者,且滿足下述條件A~C。
條件A: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及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分別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變化。條件B: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一致。條件C: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即不均分佈倍率於上述纖維材料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中不同。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轉筒,其於外周面以特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集聚用凹部;管道,其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作為吸收體材料之纖維材料;纖維材料供給部,其對該管道內供給纖維材料;及脫模器件,其使纖維材料堆積於集聚用凹部內而產生之堆積物作為吸收體自該集聚用凹部脫模。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藉由使上述纖維材料向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而製造於各個吸收體中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又,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備供給量控制部,該供給量控制部測量上述吸收體或上述堆積物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並基於所測量之不均分佈狀態,使藉由纖維材料供給部向管道之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
1‧‧‧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1A‧‧‧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2‧‧‧轉筒
2f‧‧‧外周面
3‧‧‧吸收體
3A‧‧‧部分
3B‧‧‧部分
3C‧‧‧部分
3D‧‧‧部分
3E‧‧‧部分
3F‧‧‧部分
3a‧‧‧一端
3b‧‧‧另一端
3X‧‧‧長度方向
3Y‧‧‧寬度方向
4‧‧‧管道
4e‧‧‧開口部
4f、4r‧‧‧兩端
5‧‧‧纖維材料供給部
6‧‧‧脫模用鼓風裝置
7‧‧‧真空輸送機
7A‧‧‧帶式輸送機
8‧‧‧供給量控制部
8A‧‧‧供給量控制部
9‧‧‧切斷裝置
20‧‧‧筒本體
20p‧‧‧分隔板
21‧‧‧外周構件
22‧‧‧集聚用凹部
22L‧‧‧輪廓線
22b‧‧‧集聚用凹部
24‧‧‧按壓皮帶
25‧‧‧輥
26‧‧‧輥
27‧‧‧多孔性板
27a‧‧‧外表面
28‧‧‧圖案形成板
28a‧‧‧外表面
28b‧‧‧內表面
30‧‧‧吸收體
30A‧‧‧吸收體連續體
31‧‧‧纖維材料
31A‧‧‧原料片材
32‧‧‧吸水性聚合物
33‧‧‧高基重部
34‧‧‧低基重部
35‧‧‧被覆片材
36‧‧‧被覆片材
38‧‧‧中間基重部
51‧‧‧粉碎機
52‧‧‧供給輥
53‧‧‧驅動馬達
55‧‧‧散佈管
73‧‧‧通氣性皮帶
74‧‧‧真空箱
82‧‧‧表面位移測量器
83‧‧‧旋轉編碼器
91‧‧‧切刀輥
92‧‧‧切斷刀
93‧‧‧砧輥
222‧‧‧中心軸部
280‧‧‧空間部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C‧‧‧直線
Ce‧‧‧直線
D‧‧‧空間
P1‧‧‧特定位置
P2‧‧‧特定位置
R‧‧‧旋轉方向
T‧‧‧長度
X‧‧‧搬送方向
f‧‧‧前端
r‧‧‧後端
圖1係表示較佳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的概略圖。
圖2係表示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集聚用凹部之構成之分解立體圖。
圖3(a)係表示較佳之實施態樣中之纖維材料之供給量之變化方式的圖表,圖3(b)係表示較佳之實施態樣中之到達筒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量之變化的圖表,圖3(c)係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等之說明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所得之吸收體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5係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之測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6(a)~圖6(c)係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所使用之另一形狀之管道的側視圖。
圖7係表示實施例2~5所製造之各吸收體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的圖表。
圖8係表示實施例2~5所製造之各吸收體之纖維材料之基重變化率之每5%之頻度的圖表。
圖9係表示實施例6及7所製造之各吸收體之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各自之不均分佈狀態的圖表。
圖10係表示實施例6及7所製造之各吸收體之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變化率之每5%之頻度的圖表。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概略圖。
圖12(a)係表示較佳之實施形態中之纖維材料之供給量之變化方式的圖表,圖12(b)係表示與圖12(a)對應之集聚用凹部之週期之圖表,圖12(c)係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等之說明圖。
圖13(a)~圖13(c)係用以判別表示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之適當與否的吸收體之上表面之高度位置之位移的圖表。
圖14係表示根據吸收體之不均分佈狀態之模式而使供給量之相 位變化之例的圖12(a)對應圖。
圖15(a)及圖15(b)係表示本發明所得之吸收體之其他例之側視圖。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可局部調整集聚用凹部內之吸收體材料之堆積量,而可製造吸收體材料之基重局部不同之吸收體,但於變更基重不同之區域之面積比率等規格時,必須改造集聚用凹部本身,而需要大量之勞力。
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可解決先前技術所具有之解決問題的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又,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新穎構成之吸收體。
以下,基於較佳之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首先,對較佳用於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作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進行說明。
圖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係較佳用於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圖1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A係作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如圖1所示,圖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以下亦稱為「製造裝置1」)具備:轉筒2,其於外周面以特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集聚用凹部22;管道4,其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f,以飛散狀態供給作為吸收體材料之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纖維材料供給部5,其對管道4內供給纖維材料31;脫模用鼓風裝置6,其使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產生之堆積物作為吸收體3自該集聚用凹部22脫模;及作為搬送器件之真空輸送機7,其係配置於轉筒2之 下方。
如圖11所示,圖1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A(以下亦稱為「製造裝置1A」)具備:轉筒2,其於外周面以特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集聚用凹部22;管道4,其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f,以飛散狀態供給作為吸收體材料之纖維材料31;及纖維材料供給部5,其對管道4內供給纖維材料31;及作為脫模器件之脫模用鼓風裝置6,其使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產生之堆積物作為吸收體3自該集聚用凹部22脫模;且進而具備:作為搬送器件之真空輸送機7,其係配置於轉筒2之下方;及供給量控制部8A,其控制自纖維材料供給部5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量。
製造裝置1、1A之轉筒2係包含如下而構成:圓筒狀之筒本體20,其包含金屬製剛體;及外周構件21,其重疊配置於該筒本體20之外周部,形成轉筒2之外周面2f。外周構件21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未圖示)之動力,繞水平軸沿箭頭R方向旋轉,另一方面,筒本體20固定不旋轉。
如圖2所示,外周構件21於其外周部具有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及重疊固定於該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側之圖案形成板28。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係由多孔性板27形成。
圖案形成板28具有形成轉筒2之外周面2f之外表面28a、及朝向轉筒2之旋轉軸側之內表面28b,且於外表面28a與內表面28b之間,具有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立體形狀對應之形狀之空間部280。該空間部280之輪廓線22L與集聚用凹部22之輪廓線一致。作為圖案形成板28,例如可使用對不鏽鋼或鋁等金屬或樹脂製板實施機械加工而形成有開口部(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立體形狀對應之形狀之空間部280)的板、或使用模具一體成形有該開口部之板、或經穿孔、蝕刻之板、重合該等板而成者等。
多孔性板27係通氣性之板,其將藉由自筒本體20側之抽吸產生之空氣流傳送至轉筒2之外部,不使乘著該空氣流搬運而來之吸收體材料通過而將其保持,僅使空氣通過。於多孔性板27,在該板27之整體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7之抽吸孔(細孔),於集聚用凹部22通過轉筒2內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A上期間,該抽吸孔作為空氣流之通氣孔而發揮功能。本製造裝置1中之多孔性板27遍及整個區域而開口率固定,又,於多孔性板27之下側亦未配置使抽吸力局部不同之抽吸力控制板等。即,本製造裝置1中之集聚用凹部22係於底面整體產生均勻之抽吸力者。
作為多孔性板27,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網目板、或於金屬或樹脂製板藉由蝕刻、穿孔而形成有複數個(多個)細孔者等。
如圖1及圖11所示,筒本體20具有藉由自轉筒2之中心軸側朝向外周面2f側設置之分隔板20p而分隔出的相互獨立之複數個空間A、B、C、D。於筒本體20之中心軸部222,連接有吸氣風扇(未圖示)。於製造裝置1中,藉由吸氣風扇之驅動而可調整轉筒2內之分隔之空間A~D之壓力。又,於製造裝置1A中,於中心軸部222與各空間之間,分別設置有可調整開口面積之擋板、閥等,藉由擋板之開口面積之增減,而可調整轉筒2內之分隔之空間A~D之壓力。
於製造裝置1、1A之任一者中,位於以管道4覆蓋外周面2f之區域的空間A之區域之抽吸力強於空間B~D之區域之抽吸力。再者,由於空間C及D為包含集聚用凹部22內之吸收體3之轉印位置及其前後的區域,因此較佳為壓力為零或為正壓。
如圖1及圖11所示,製造裝置1、1A之管道4自纖維材料供給部5延伸至轉筒2,管道4之下游側之開口部覆蓋位於維持為負壓之轉筒2內之空間A上的外周面2f。纖維材料供給部5具備粉碎機51作為解纖機,且係以如下方式構成:木材紙漿片材等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31A 係藉由原料供給輥52而導入粉碎機51,藉由粉碎機51解纖而產生之纖維材料31係供給至管道4內。
於管道4中之轉筒2與纖維材料供給部5之間,設置有將作為另一種吸收體材料之吸水性聚合物32供給至管道4之散佈管55。藉由轉筒2之吸氣風扇(未圖示)之動作,而於管道4內之空間中,產生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f使吸收體材料(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流動之空氣流。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1A之按壓皮帶24為環狀之通氣性或非通氣性皮帶,架設於輥25、輥26及未圖示之其他輥,與轉筒2之旋轉共同跟隨旋轉。於按壓皮帶24為通氣性之皮帶之情形時,較佳為不使集聚用凹部22內之吸收體材料(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通過者。藉由按壓皮帶24,即便將空間B之壓力設定為大氣壓,亦可於將集聚用凹部22內之堆積物轉印至真空輸送機7上前,將其保持於集聚用凹部22內。
製造裝置1、1A之真空輸送機7(搬送器件)係配置於轉筒2之下方,與轉筒2之位於設定為弱正壓或壓力為零(大氣壓)之空間C的外周面2f接近地配置。真空輸送機7具備環狀之通氣性皮帶73、及夾著通氣性皮帶73而配置於與轉筒2之外周面2f對向之位置的真空箱74。於真空輸送機7上,導入包含薄片紙(薄形紙(tissue paper))或不織布等通氣性被覆片材35。該通氣性之被覆片材35亦為透液性之被覆片材。
製造裝置1、1A之脫模用鼓風裝置6作為脫模器件而發揮功能,使於集聚用凹部22內堆積吸收體材料(纖維材料31及吸水性聚合物32)而獲得之堆積物自該集聚用凹部22脫模。脫模用鼓風裝置6於空間C內配置於較外周構件21更內側,可自形成供吸收體材料堆積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的多孔性板等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朝向外表面27a側吹附空氣,藉由該空氣而促進堆積物自集聚用凹部22之脫模。
又,如圖1所示,製造裝置1具備供給量控制部8,該供給量控制部8控制自纖維材料供給部5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量。又,如圖11所示,製造裝置1A具備供給量控制部8A,該供給量控制部8A控制自纖維材料供給部5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量。供給量控制部8、8A之詳細情況未圖示,包含具備顯示部之電腦、將該電腦與其他裝置等電性連接之介面、及安裝於電腦之特定程式等。
又,製造裝置1A具備表面位移測量器82,對供給量控制部8A之電腦中,輸入來自表面位移測量器82之信號,吸收體3之上表面之高度位置沿著於搬送器件7A上搬送之吸收體3之流動方向X的變化係記錄於HDD(Hard Disk Drive,硬碟驅動器)或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SSD(Solid State Disk,固態磁碟)等記憶裝置中並且顯示於顯示部。
又,供給量控制部8、8A之電腦藉由對驅動馬達53輸出控制信號來控制驅動馬達53之旋轉,而可控制原料片材31A向粉碎機51之供給量,從而可控制纖維材料31向管道4內之供給量。亦可代替電腦,使用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驅動馬達53使將纖維材料31之原料片材31A送入粉碎機51之一對供給輥52、52旋轉驅動。藉由提昇驅動馬達53之轉數,而使原料片材31A對粉碎機51之供給量增加,從而使紙漿纖維等纖維材料對管道4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增加。另一方面,藉由降低驅動馬達53之轉數,而使原料片材31A對粉碎機51之供給量減少,從而使紙漿纖維等纖維材料對管道4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減少。
又,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1A具備藉由被覆片材35、36被覆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吸收體3之上下表面,而獲得吸收體連續體30A的機構。被覆吸收體3中之與供給至真空輸送機7上之被覆片材35側為相反側之面的被覆片材36可為於在被覆片材35之單面之寬度方向中央部 載置吸收體3後翻折至另一面側的該被覆片材35之兩側部,亦可為與供給至真空輸送機7上之被覆片材35分開之被覆片材36。作為被覆片材36,可與被覆片材35同樣地使用薄片紙(薄形紙)或不織布等,較佳為具有通氣性。該通氣性之被覆片材36亦為透液性之被覆片材。
又,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1A具備切斷裝置9,該切斷裝置9將該吸收體連續體30A切斷為使用於各個吸收性物品之長度(以下亦稱為一片吸收性物品之長度)之吸收體30。作為切斷裝置9,可使用用於吸收性物品或吸收體之製造之各種公知之切斷器件,例如,如圖1及圖11所示,可使用如下者:包含具有切斷刀92之切刀輥91與承受該刀之砧輥93,藉由兩輥之旋轉而以固定之週期依序切斷吸收體連續體30A。
對使用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連續地製造吸收體3之方法、即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進行說明。以下,亦將該實施態樣稱為第1實施態樣。
為了使用上述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3,而使轉筒2旋轉,並且使上述吸氣風扇進行動作而將空間A設為負壓。又,使脫模用鼓風裝置6、真空輸送機7、鄰接於真空輸送機7而配置之帶式輸送機7A、及切斷裝置9進行動作。
藉由吸氣風扇之動作,而於位於空間A上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遍及底面之整個區域而產生均勻之抽吸力,並且於管道4內,產生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流動之空氣流。
然後,使纖維材料供給部5之供給輥52進行動作,當將纖維材料31之原料片材31A導入粉碎機51時,藉由粉碎機51解纖而產生之纖維材料31係供給至管道4內。供給至管道4內之纖維材料31成為飛散狀態,乘著於管道4內流動之空氣流,而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供給。
於第1實施態樣中,使對轉筒2以飛散狀態供給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詳細而言,使供給至管道4內之纖 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更具體而言,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所包含之電腦,而使原料供給用供給輥52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使將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31A供給至作為解纖機之粉碎機51之速度週期性地變化,藉此使供給至管道4內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於供給量控制部8之電腦中,預先安裝用以產生此種變化之程式。亦可使用可程式化電腦而使供給輥52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
於第1實施態樣中,使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而向管道4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質量以圖3(a)所示之模式週期性地變化,藉此,使到達轉筒2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31之質量以圖3(b)所示之模式週期性地變化。
藉由利用粉碎機51將原料片材31A解纖而獲得纖維材料31,但於使用紙漿片材作為原料片材31A之情形時,難以將該紙漿片材解纖至紙漿纖維分別獨立之狀態,纖維材料31之形態成為紙漿纖維以粗糙之狀態相互纏繞之綿狀之形態。因此,纖維材料31與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32相比,表觀密度較小,容易受空氣流之影響。結果為,圖3(a)與圖3(b)之波形及振幅不一致,相對於供給至管道4之纖維材料之變化量,到達筒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變化量變小。即,圖3(a)與圖3(b)之差異之原因在於:當纖維材料31通過管道4內時,藉由空氣流所產生之擴散效果而使纖維材料分佈均勻化。擴散效果難以準確預測,於完全均勻化之情形時,製造之吸收體無法獲得目標纖維材料之分佈。為了保持圖3(b)之狀態,製造纖維材料不均分佈之吸收體,而較佳為使供給至管道4之纖維材料之變化量充分變大,降低管道4中之擴散效果。
圖3(a)所示之模式係交替地反覆進行對管道4供給相對少量之纖維材料31之步驟、與對管道4供給相對多量之纖維材料31之步驟的模式,改變供給量而連續地供給纖維材料31。亦可代替此,以交替地反 覆進行不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之步驟、與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之步驟的模式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
製造裝置1、1A中之供給輥52例如經由齒輪等連結而連動,藉由一個驅動馬達53而以同一周速度相互向反方向旋轉。作為驅動馬達53,較佳為使用伺服馬達。於驅動馬達53與供給量控制部8、8A之間,根據自供給量控制部8、8A輸出之旋轉控制信號之種類或馬達之種類等,而配置輸入輸出介面或伺服放大器等公知之裝置。
於使原料片材31A向粉碎機51之供給量以如圖3(a)所示之模式變化時,為了保證供給輥52之回應性,而較佳為驅動馬達53及用於連結之齒輪之齒輪比為回應性優異之性能、設定。
圖3(a)之圖表中之縱軸為對管道4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質量a),圖3(b)之圖表中之縱軸為到達筒2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31之量(質量b)。又,圖3(a)及圖3(b)中所示之長度T係伴隨轉筒2之旋轉通過以管道4覆蓋之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2之間隔,又,係表示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移動週期之一個週期之長度者。詳細而言,如圖3(c)所示,相當於一個集聚用凹部22a之特定位置P1、例如旋轉方向R之前端通過管道4之沿轉筒2之周向的方向上之特定位置P2後至下一個集聚用凹部22b之共同之特定位置P1通過該特定位置P2的時間。
於第1實施態樣中,使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配合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移動週期而週期性地變化。
於第1實施態樣中,藉由使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而可於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堆積物形成纖維材料31之堆積量較少之部位與纖維材料31之堆積量較多之部位,從而於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而獲得之吸收體3,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
又,於第1實施態樣中,即便於吸收體3之生產速度變化時,亦 可藉由適當地調整週期與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供給量而獲得同樣之吸收體3。
圖4係表示藉由第1實施態樣之方法製造之吸收體3之一例的立體圖。
於圖4所示之吸收體3中,於與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方向前端f對應之一端3a側,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33,於與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方向後端對應之另一端3b側,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34。吸收體3具有與轉筒2之周向對應之長度方向3X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3Y。吸收體3於藉由作為搬送器件之真空輸送機7或帶式輸送機7A而被搬送時,如圖1所示,長度方向3X沿著搬送方向X,具有高基重部33之一端3a側朝向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如圖1所示,以此種方式獲得之吸收體3以被覆片材35、36被覆而成為吸收體連續體30A後,藉由切斷裝置9而被切斷為特定長度,作為以被覆片材被覆之吸收體30而組裝入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吸收體3或芯部包含吸收體3之吸收體30較佳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主要係用以吸收保持尿、經血等自身體排泄之體液。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但不限定於該等,廣泛包含用以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又,吸收體3或芯部包含吸收體3之吸收體30中,吸收體3包含相對較高基重之高基重部33與相對較低基重之低基重部34,吸收體材料之堆積量局部不同。因此,自最大限度發揮吸收體之性能之方面而言,尤其較佳為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之吸收體,以高基重部33成為腹側(前側)、低基重部34成為背側(後側)之方式組裝入吸收性物品使用。
又,例如自容易於必要之部分確保高吸收容量,另一方面,減少必要性較低之部分之吸收容量而減輕作為整體之原料之使用量的觀點而言,於吸收體3內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不同之高基重部及低基重部亦較佳。再者,吸收體3亦可不以被覆片材35、36被覆而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
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之任一者中,自使纖維材料31之供給量之變化與吸收體3中之纖維材料之基重差相關之觀點而言,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相對於集聚用凹部22之筒周向之長度之比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又,自纖維材料之堆積速度與管道4內之該材料之空氣輸送速度之大小關係之觀點而言,上述比較佳為超過0,進而較佳為0.1以上。
如圖3(c)及圖12(c)所示,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為管道4之轉筒側之開口部4e之沿轉筒之周向的方向上之兩端4f、4r間的長度,沿轉筒之外周面而測定。集聚用凹部22之筒周向之長度係集聚用凹部22之沿轉筒之周向的方向上之兩端f、r間之長度,沿轉筒之外周面而測定。
又,為了使纖維材料31向管道4內之供給量變化,製造纖維材料不均分佈之吸收體,而較佳為纖維材料之濃度較高之部分與濃度較低之部分係呈波狀地到達轉筒2之外周面。又,較佳為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高基重部)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低基重部)係呈波狀地形成於轉筒2之外周面。
又,本發明所製造之吸收體中,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相對於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之比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以上,較佳為30以下。又,自吸收體強度之觀點而言,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較佳為100g/m2以上且3000g/m2以下。
各個吸收體所包含之纖維材料之含量(質量)係根據吸收性物品之用途決定,根據各個吸收體所包含之纖維材料之含量、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及較佳之基重比,而決定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
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係以下述方式求出。即,如圖5所示,自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3X之一端3a起,以30mm間隔畫出沿寬度方向3Y之直線C,以該直線C為邊界將吸收體3分割為複數個部分3A~3F,對該分割部分之各者求出面積及所包含之纖維材料之質量。然後,根據所求之質量及面積計算出基重,將所計算出之基重最高之分割部分之基重設為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將計算出之基重最低之分割部分之基重設為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再者,如圖5中虛線所示,於吸收體3具有自最後畫出之直線Ce延出未達30mm之長度的部分3G之情形時,不以該直線Ce分割,而將該部分3G設為前一部分3F之一部分,計算出該部分3F之基重。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3X之一端3a於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設為接近穿著者之前後方向之腹側(前側)的一端。於與穿著者之前後之關係不明之情形時,設為與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方向前端f對應之一端,於其亦不明之情形時,將長度方向之任意之一端設為上述一端3a。
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之任一者中,對於對管道4,除供給纖維材料31以外,亦較佳為以固定之供給量連續地供給吸水性聚合物32。吸水性聚合物32例如自上述散佈管55投入,而供給至搬送纖維材料31之空氣流中。
即便以固定之供給量連續地供給吸水性聚合物32,搬送纖維材料31之空氣流中纖維材料濃度較高之部分亦較濃度較低之部分相對更多量地包含吸水性聚合物32。其原因在於:於纖維材料之濃度較高之 情形時,纖維材料31作為吸水性聚合物32之輸送媒體而發揮功能。因此,作為吸收體3,獲得於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較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具有更多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收體。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方法,即便不於吸水性聚合物32之供給裝置設置使供給量變化之器件,亦可獲得吸水性聚合物不均分佈之吸收體。
又,根據第1實施態樣之方法,即便不於吸水性聚合物32之供給裝置設置使供給量變化之器件,亦可獲得吸水性聚合物不均分佈之吸收體,且纖維材料於吸水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化之相位一致。
又,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變化依存於如圖3(b)之纖維材料量之變化,因此可獲得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連續且平緩地變化之吸收體。
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態樣中,於供給吸水性聚合物而獲得吸收體之情形時,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共同不均分佈化,且不均分佈化之相位一致(參照圖9)。又,可獲得連續且平緩地變化之基重分佈。
因此,於組裝入吸收性物品使用之情形時,即便於吸收量較多之情形時穿著感亦無不適感。又,於不供給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亦可同樣獲得穿著感無不適感之吸收性物品。
根據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較佳之實施態樣,可獲得如下之吸收體:其係包含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者,且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及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分別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變化,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一致,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即不均分佈倍率於上述纖維材料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中不同。於該吸收體中,較佳為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倍率高於吸水 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倍率。
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倍率為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該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於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該纖維材料之基重之比,吸水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倍率為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該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相對於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該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之比。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倍率相對於吸水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倍率之比較佳為1.05以上,進而較佳為1.1以上,又,較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
其次,對使用作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的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1A而連續地製造吸收體之方法進行說明。藉由該方法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態樣相同之圖4所示之吸收體3。
為了使用上述製造裝置1A製造吸收體3,而使轉筒2旋轉,並且使上述吸氣風扇進行動作而將空間A設為負壓。又,使脫模用鼓風裝置6、真空輸送機7、鄰接於真空輸送機7而配置之帶式輸送機7A、及切斷裝置9進行動作。藉由吸氣風扇之動作,而於位於空間A上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遍及底面之整個區域而產生均勻之抽吸力,並且於管道4內,產生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流動之空氣流。然後,當使纖維材料供給部5之供給輥52、52進行動作,將纖維材料31之原料片材31A導入粉碎機51時,藉由粉碎機51解纖而產生之纖維材料31係供給至管道4內。供給至管道4內之纖維材料31成為飛散狀態,乘著於管道4內流動之空氣流,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供給。
於製造裝置1A中,供給量控制部8A使對轉筒2以飛散狀態供給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詳細而言,使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更具體而言,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A所包含之電腦,使原料供給用供給輥52、52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藉此使將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31A 供給至作為解纖機之粉碎機51的速度週期性地變化,藉此,使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於供給量控制部8A之電腦中,預先安裝有用以產生此種變化之程式。亦可使用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使供給輥52、52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
舉出一例,供給量控制部8A使原料供給用供給輥52、52之旋轉速度以圖12(a)所示之模式週期性地變化,藉此,使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A對管道4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質量a以同樣之模式週期性地變化。
圖12(a)所示之模式係交替地反覆進行對管道4供給相對少量之纖維材料31之步驟、與對管道4供給相對多量之纖維材料31之步驟的模式,改變供給量而連續地供給纖維材料31。亦可代替此,以交替地反覆進行不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之步驟、與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之步驟的模式對管道4供給纖維材料31。
圖12(a)之圖表中之縱軸為藉由供給輥52、52將纖維材料31之原料片材31A導入粉碎機51之速度,對管道4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質量a)亦同樣地變化。圖12(b)之圖表表示通過以管道4覆蓋之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2的週期,如圖3(c)及圖12(c)所示,一週期例如相當於一個集聚用凹部22a之特定位置P1、例如旋轉方向R之前端通過管道4之沿轉筒2之周向之方向上之特定位置P2後、至下一個集聚用凹部22b之共同之特定位置P1通過該特定位置P2的時間。
於製造裝置1A運轉時,如圖12(a)及圖12(b)所示,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A而使將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3A供給至粉碎機51之速度變化的週期、與集聚用凹部22通過以管道4覆蓋之部分之週期一致。
然後,供給量控制部8A使對管道4內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藉此可於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堆積物,形成纖維材料31之堆積量較少之部位與纖維材料31之堆積量較多 之部位,從而於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而獲得之各個吸收體中,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圖4係表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裝置1製造之吸收體3之一例的立體圖。
於圖4所示之吸收體3中,於與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方向前端f對應之一端3a側,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33,於與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方向後端r對應之另一端3b側,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34。吸收體3具有與轉筒2之周向對應之長度方向3X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3Y。吸收體3於藉由作為搬送器件之真空輸送機7或帶式輸送機7A被搬送時,如圖11所示,長度方向3X沿著搬送方向X,具有高基重部33之一端3a側朝向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如圖11所示,以此種方式獲得之吸收體3係以被覆片材35、36被覆而成為吸收體連續體30A後,藉由切斷裝置9切斷為特定長度,作為以被覆片材被覆之吸收體30組裝入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供給量控制部8A藉由自表面位移測量器82輸入之信號,記錄藉由搬送器件搬送之吸收體3之上表面之高度之位移。圖13(a)係將供給量控制部8A之記憶部中記錄的吸收體3之上表面之高度位置之位移圖表化而表示者。圖13(a)之橫軸之0至360係將利用切刀輥91之切斷週期之1個週期或上述集聚用凹部之1個週期的時間長度360等分而表示者,橫軸之各0點係來自檢測設置於切刀輥或轉筒之基準位置之檢測器的檢測信號之輸入時點。亦可代替此,於切斷裝置之切刀輥91之軸部安裝旋轉編碼器83,將自旋轉編碼器83輸出之相當於切刀輥91之一次旋轉之脈衝之長度設為橫軸之0至360之長度。
於供給量控制部8A之記憶部中,根據應製造之目標吸收體,預先記錄有橫軸之0至360之長度中複數個部位之上表面之高度位置之較佳範圍,藉由於吸收體3之製造時實時測量之關於吸收體的各值是否 滿足該等較佳範圍之值,而可判別所製造之吸收體3是否具有目標吸收體3之形態。作為表面位移測量計82,可使用雷射位移計等。
然後,無論例如應製造之吸收體3是否為圖13(a)所示之形態,於藉由來自表面位移測量器82之輸入值而判別之吸收體3之形態為圖13(b)所示之形態的情形時,如圖14所示,根據吸收體之不均分佈狀態之模式而使供給量之相位變化。相位之移動方向設為使製造之吸收體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接近目標吸收體之該不均分佈狀態的方向。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A,僅使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便可製造於1個吸收體中之所期望之部位使吸收體材料較多地不均分佈之吸收體,又,使用表面位移測量計82等,監視所製造之吸收體3之不均分佈狀態,並基於該不均分佈狀態,使藉由纖維材料供給部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藉此可穩定地連續生產纖維材料不均分佈為所期望之狀態的吸收體。
吸收體3或芯部包含吸收體3之吸收體30較佳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又,藉由製造裝置1A製造之吸收體3或芯部包含吸收體3之吸收體30中,吸收體3亦包含相對較高基重之高基重部33與相對較低基重之低基重部34,吸收體材料之堆積量局部不同。又,吸收體3亦可不以被覆片材35、36被覆而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
製造之吸收體3亦可為圖13(b)或圖13(c)所示之形態者。又,亦可為圖15(a)或圖15(b)所示之形態者。
圖13(b)所示之吸收體於與轉筒2之周向對應之長度方向3X之中央部,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高基重部33,於長度方向3X上之高基重部33之兩側,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低基重部34。
圖15(a)所示之吸收體於與轉筒2之周向對應之長度方向3X之中央部,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高基重部33,於長度方向3X之一端 側,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低基重部34,於長度方向3X之另一端側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少於高基重部33且多於低基重部34之中間基重部38。
圖15(b)所示之吸收體於與轉筒2之周向對應之長度方向3X,以相互分隔之狀態形成有複數個高基重部33。圖15(b)所示之吸收體中,2個高基重部33以外之3個部位均成為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低基重部34,但亦可將3個部位中之1個或2個部位設為纖維材料之基重少於高基重部33且高於低基重部34之中間基重部38。
於將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或製造裝置所製造之吸收體或本發明之吸收體組裝入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該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具備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吸收體亦可上下表面被覆有一片或複數片被覆片材。背面片材可具有亦可不具有水蒸氣透過性。吸收性物品亦可進而根據該吸收性物品之具體用途具備各種構件。此種構件為業者公知。例如於將吸收性物品應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可於吸收體之立起之兩側部之更外側配置一對或兩對以上之立體防護。
作為本發明所使用之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經期衛生棉或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各種者。例如使用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之短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維之短纖維等。該等纖維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又,纖維材料較佳為整體或一部分為紙漿纖維,且較佳為纖維材料中之紙漿纖維之比率為50~100質量%,更佳為80~100質量%,進而較佳為100質量%。再者,於管道內,除纖維材料以外,可視需要供給除臭劑或抗菌劑等。又,吸水性聚合物可供給供給亦可不供給。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列舉聚丙烯酸鈉、(丙烯酸酸-乙烯 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鈉交聯體、(澱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異丁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天冬胺酸等。纖維及吸水性聚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吸收體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各者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制,可分別適當變更。
例如,亦可將藉由供給量控制部8向管道4供給之纖維材料31之量之變化方式設為與圖3(a)所示之模式不同之模式,而製造與圖4所示之吸收體高基重部之部位不同之吸收體。又,亦可代替使原料片材31A向粉碎機51之供給量變化,而藉由其他方法使纖維材料31向管道4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例如,可藉由於緊靠粉碎機51後設置擋板進行開閉操作而使纖維材料31向管道4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於圖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轉筒中,於轉筒之周向上隔開間隔而形成有複數個形成1個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的集聚用凹部,但用於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或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的轉筒亦可具有於周向上連續之集聚用凹部,而形成複數個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相連而成之連續吸收體。
又,亦可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方法組合。亦可於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設置開口面積率較高之第1抽吸區域與開口面積率低於第1抽吸區域之第2抽吸區域,於該等兩抽吸區域使上述纖維材料堆積。
又,亦可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另一方面,不供給吸水性聚合物而製造不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收體。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A中,吸收體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之測量係使用表面位移測量器,亦可代替此使用圖像處理或靜電電容感測器。
圖像處理例如可根據藉由攝像器件所拍攝之圖像中之吸收體之濃淡而判定纖維材料之基重之量。自適合測定用作吸收性物品之材料之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 維等絕緣體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靜電電容感測器。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附記(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吸收體、吸收體之製造裝置等)。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對於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以飛散狀態供給纖維材料,藉由抽吸使該纖維材料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而獲得特定形狀之吸收體者,且藉由使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配合集聚用凹部之旋轉移動週期而週期性地變化,而獲得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
<2>
如<1>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集聚用凹部於底面整體產生均勻之抽吸力。
<3>
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供給至解纖機而產生以飛散狀態供給至上述轉筒之纖維材料,並且使該原料片材相對於解纖機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藉此使以飛散狀態供給至上述轉筒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使原料供給用供給輥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使對解纖機供給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之速度週期性地變化,而使供給至管道內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 中以交替地反覆進行對管道供給相對少量之纖維材料之步驟與對管道供給相對多量之纖維材料之步驟的模式,使藉由供給量控制部向管道供給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改變供給量而連續地供給纖維材料,使到達轉筒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交替地反覆進行不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步驟與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步驟的模式週期性地變化,而使到達轉筒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使用伺服馬達作為供給輥之驅動馬達。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於堆積於集聚用凹部之堆積物形成纖維材料之堆積量較少之部位與纖維材料之堆積量較多之部位,而於自集聚用凹部脫模獲得之吸收體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與集聚用凹部之旋轉方向前端對應之一端側,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於與集聚用凹部之旋轉方向後端對應之另一端側,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藉由真空輸送機或帶式輸送機作為搬送器件而搬送吸收體時,長 度方向沿著搬送方向,且具有高基重部之一端朝向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包含相對較高基重之高基重部與相對較低基重之低基重部。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相對於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之比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又,較佳為超過0,進而較佳為0.1以上。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轉筒之外周面,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高基重部)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低基重部)係呈波狀地形成。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中,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相對於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之比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以上,又,較佳為30以下。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中,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較佳為100g/m2以上,又,較佳為3000g/m2以下。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材料較佳為整體或一部分為紙漿纖維,且纖維材料中之紙漿纖 維之比率較佳為50~100質量%,更佳為80~100質量%,進而較佳為100質量%。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搬送上述纖維材料之空氣流中供給吸水性聚合物,獲得具有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收體。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搬送上述纖維材料之空氣流中,將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設為固定而供給吸水性聚合物,獲得於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較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具有更多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體作為上述吸收體。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使用選自聚丙烯酸鈉、(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鈉交聯體、(澱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異丁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天冬胺酸之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於緊靠粉碎機後設置擋板,並進行開閉操作而使纖維材料向管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底面,設置開口面積率較高之第1抽吸區域與開口面積率低於第1抽吸區域之第2抽吸區域,使上述纖維材料堆積於該等兩抽吸區域。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係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係用以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及衛生護墊中之任一者。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之吸收體,以高基重部成為腹側(前側)、低基重部成為背側(後側)之方式組裝入吸收性物品使用。
<25>
一種吸收體,其係包含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者,且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及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分別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變化,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一致,且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即不均分佈倍率於上述纖維材料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中不同。
<26>
如上述<25>所記載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材料之上述不均分佈倍率高於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上述不均分佈倍率。
<27>
如上述<25>或<26>所記載之吸收體,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平緩地變化。
<28>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轉筒,其於外周面以特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集聚用凹部;管道,其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作為吸收體材料之纖維材料;纖維材料供給部,其對該管道內供給纖維材料;及脫模器件,其使纖維材料堆積於集聚用凹部內而產生之堆積物作為吸收體自該集聚用凹部脫模;且藉由使上述纖維材料向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而製造於各個吸收體中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且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備:供給量控制部,該供給量控制部測量上述吸收體或上述堆積物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並基於所測量之不均分佈狀態,使藉由纖維材料供給部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
<29>
如上述<28>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轉筒側開口之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之比為2.0以下。
<30>
如上述<28>或<29>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供給量控制部以製造符合預先登錄於記憶部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的不均分佈狀態之吸收體之方式,使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
<31>
如上述<28>至<3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或上述堆積物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之測量係使用表面位移測量器、圖像處理或靜電電容感測器。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 中上述轉筒係包含圓筒狀之筒本體、及重疊配置於該筒本體之外周部而形成轉筒之外周面之外周構件而構成,上述外周構件於其外周部具有多孔性板、及重疊固定於該多孔性板之外表面側之圖案形成板,且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底面係由該多孔性板形成。
<33>
如上述<32>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多孔性板係通氣性之板,其將藉由自上述筒本體側之抽吸而產生之空氣流傳遞至轉筒之外部,且不使乘著該空氣流搬運來之吸收體材料透過而將其保持,僅使空氣透過。
<34>
如上述<28>至<3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自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延伸至上述轉筒,且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具備粉碎機作為解纖機,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係藉由原料供給輥而導入粉碎機,藉由粉碎機解纖而產生之纖維材料係供給至上述管道內。
<35>
如上述<34>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具備將上述原料片材送入上述粉碎機之一對供給輥、及使該供給輥旋轉驅動之驅動馬達。
<36>
如上述<35>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藉由提高上述驅動馬達之轉數,而使纖維材料對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增加,藉由降低該驅動馬達之轉數,而使纖維材料對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減少。
<37>
如上述<28>至<3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上述供給量控制部包含具備顯示部及輸入部之電腦、將該電腦與其他裝置等電性連接之介面、及安裝於該電腦之特定程式等。
<38>
如上述<34>至<3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電腦,該電腦藉由對上述驅動馬達輸出控制信號控制驅動馬達之旋轉,而控制上述原料片材向上述粉碎機之供給量,從而控制上述纖維材料向上述管道內之供給量。
<39>
如上述<28>至<3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以被覆片材被覆自上述集聚用凹部脫模之吸收體之上下表面而獲得吸收體連續體的機構、及將該吸收體連續體切斷為使用於各個吸收性物品之長度之吸收體的切斷裝置。
<40>
如上述<34>至<3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藉由上述供給量控制部,而使將上述原料片材供給至上述粉碎機之速度變化的週期、與上述集聚用凹部通過以上述管道覆蓋之部分之週期一致。
<41>
如上述<28>至<4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管道中之上述轉筒與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之間,設置有將作為另一種吸收體材料之吸水性聚合物供給至該管道的散佈管。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受該實施例限制。
[實施例1]
使用圖1所示之裝置製造吸收體。使用木材紙漿片材作為原料片 材31A,使其供給量如圖3(a)所示般變化,製造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較高之部分與較低之部分之如圖4所示之吸收體3。於吸收體3之製造中,於集聚用凹部之底面遍及整個區域而產生均勻之抽吸力。又,未進行吸水性聚合物32之供給。
[實施例2~5、比較例1~3]
將管道4之轉筒2附近之形態變更為表1中之「管道形狀」所示者,並且將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變更為如表1中所示,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吸收體。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與所製造之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之長度一致。比較例1~3係將木材紙漿片材以固定之速度導入粉碎機,不使對管道之供給量變化。
表1中之「管道形狀」之欄所示之管道即形狀1~4如下所述。
形狀1:圖1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940mm
形狀2:圖6(a)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520mm
形狀3:圖6(b)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346mm
形狀4:圖6(c)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173mm
再者,實施例1~4、比較例1~3之製造速度係以10m/min進行。僅實施例5以製造速度10、50、100、150m/min進行,表1之評價結果表示速度之4個條件之平均值。製造速度係轉筒之周速度或輸送機7、7A之搬送速度。
Figure 104142802-A0305-02-0033-1
(評價)
對於實施例1~5及比較例1~3中獲得之各吸收體,藉由上述方法測定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以下亦稱為不均分佈倍率)並示於表1中。
作為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之實施例1~5所得之吸收體之不均分佈倍率為1.5以上,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另一方面,比較例1~3所得之吸收體之不均分佈倍率為1.2以下。
又,對於實施例2~5,沿與製造時之搬送方向對應之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以30mm間隔測定纖維材料之基重,將結果示於圖7中。圖7中,為了與圖3(b)對應,不以1片吸收體為單位,而將依序形成之吸收體視為一個吸收體之長度方向後端之分割部分與下一個吸收體之前端之分割部分相鄰地連續者,將針對複數個吸收體之結果表示為連續之測定結果。測定係對將每片吸收體之長度設為333mm之情形時的相當於3~4片之量進行測定。搬送方向後方側之最後之分割部分(圖5所示之吸收體3之相當於將部分3F與部分3G相加之部分的部分)之長度係設為33mm。圖7中箭頭所示之範圍為與一個吸收體對應之範圍。
又,為了評價基重變化之平緩度而求出30mm間隔之基重變化率,於圖8中表示其頻度分佈。基重變化率係使用相鄰之分割部分之基重差與以1片吸收體為單位之平均基重而求出。以圖5為例,以3A與3B之差、3B與3C之差之方式依序求出差,將各者除以平均基重之值設為基重變化率。於基重差成為負值之情形時,將其絕對值設為基重變化率。排除測定上之誤差,則基重變化率為35%/30mm以下。
沿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以30mm間隔調查纖維材料之基重變化率時,於最大之基重變化率為35%/30mm以下情形時,設為吸收體於其長度方向(一方向)上,「纖維材料之基重平緩地變化」。再者,圖8所示之圖表之橫軸之數值意為:記載有該數值之範圍係大於較該數值低 百分之五之數值的該數值以下之範圍。例如,實施例5之圖表之橫軸上所示之數值為35之範圍意為基重變化率超過30%且為35%以下之範圍,基重變化率為該範圍內之部分於所測定之區間內存在1個部位。
[實施例6、7]
於吸收體之製造中,自散佈管55連續地供給吸水性聚合物32,除此以外,與實施例3或4同樣地製造吸收體。
(評價1)
對於實施例6、7中獲得之各吸收體,測定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聚合物之基重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聚合物之基重之聚合物彼此的基重比(以下亦稱為聚合物第2不均分佈倍率),將其結果示於表2中。
Figure 104142802-A0202-12-0032-2
根據表2所示之結果可知,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即便不於吸水性聚合物32之供給裝置設置使供給量變化之器件,亦可獲得吸水性聚合物不均分佈之吸收體。
(評價2)
又,對於實施例6、7中獲得之各吸收體,沿與製造時之搬送方向對應之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以30mm間隔測定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將其結果示於圖9中。藉由與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變化率之測定方法同樣之方法測定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變化率, 於圖10中,針對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分別表示基重變化率及其頻度。
分割為30mm間隔之每個部分之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係如以下般測定。
首先,不區分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求出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合計基重。其後,藉由軟X射線攝影裝置(SOFTEX公司EMT-J),獲得吸水性聚合物之濃淡圖像。根據濃淡圖像之濃淡程度與另外測定之吸水性聚合物基重之校準曲線而求出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藉由自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合計基重減去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而求出纖維材料之基重。
根據圖9所示之結果可知,於實施例6及實施例7中,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化之相位一致。即,於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中,將橫軸設為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之位置、將縱軸設為基重之圖表之曲線之頂部與谷部之位置大致一致。又,兩者之相位差相對於吸收體長度(表2之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b)為1/4週期以下。又,基重變化率分別為50%/30mm以下。
具體說明,如圖9所示,於實施例6及實施例7中,均為於與333mm之長度之一個吸收體對應之範圍內,纖維材料之基重及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分別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變化。
而且,對於實施例6,於與一個吸收體對應之範圍內,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為距基準位置0mm之距離為450~480mm之部分,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為距基準位置0之距離為390~420mm之部分,位置之差(絕對值)係自480減去420為60,為吸收體之長度333mm之1/4以下。又,對於實施例7,於與一個吸收體對應之範圍內,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為距基準位置0mm之距離為480~510mm之部分,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為距基準位置0mm 之距離為420~450mm之部分,位置之差(絕對值)係自510減去450為60,為吸收體之長度333mm之1/4以下。
如此,於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位置之差(絕對值)為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之長度之1/4以下之情形時,設為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一致。關於本發明所製造之吸收體及本發明之吸收體,較佳為當將吸收體自長度方向之一端以30mm間隔依序分割時,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為同一部分,或為相鄰之部分,或為於其間夾著一個或兩個部分之2個部分,進而較佳為同一部分,或為相鄰之部分,或為於其間夾著一個部分之2個部分。
又,本發明所製造之吸收體及本發明之吸收體中,對於纖維材料與吸水性聚合物之各者,計算出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最高基重)與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最低基重)之基重比(最高基重/最低基重)即不均分佈倍率時,自吸水性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纖維材料於吸水性聚合物不均分佈倍率不同,自吸收體強度之方面而言,進而較佳為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倍率高於吸水性聚合物之不均分佈倍率。
[實施例11]
使用圖11所示之裝置製造吸收體。作為原料片材31A,使用木材紙漿片材,使對該粉碎機51之供給量如圖12(a)所示般變化,製造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較高之部分與較低之部分之圖4所示之形態之吸收體3。於吸收體3之製造中,於集聚用凹部之底面遍及整個區域而產生均勻之抽吸力。又,未進行吸水性聚合物32之供給。又,於製造中,使用表面位移測量器監視吸收體3之纖維材料不均分佈狀態,結果為該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始終穩定。
[實施例12~15、比較例11~13]
將管道4之轉筒2附近之形態變更為表3中之「管道形狀」所示者,並且將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變更為如表3中所示,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造吸收體。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與所製造之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之長度一致。對於比較例11~13,對粉碎機51以始終固定之速度供給木材紙漿片材。表3中之「紙漿供給量控制」之欄之「有」意為使木材紙漿片材之供給量進行了週期性變化。
表3中之「管道形狀」之欄所示之管道即形狀1~4如下所述。
形狀1:圖11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940mm
形狀2:圖6(a)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520mm
形狀3:圖6(b)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346mm
形狀4:圖6(c)所示之形狀,管道開口部之長度173mm
Figure 104142802-A0305-02-0038-2
[參考例11~14]
將管道4之轉筒2附近之形態變更為表4中之「管道形狀」所示者,將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變更為如表4中所示,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製造吸收體。對於參考例11~14,雖然進行了紙漿供給量之控制,但於轉筒側開口之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a相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b之比超過了3.0。
Figure 104142802-A0202-12-0036-4
(評價)
對於實施例11~15、比較例11~13及參考例11~14中獲得之各吸收體,藉由上述方法測定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以下亦稱為不均分佈倍率),示於表3及表4中。
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實施例11~15所得之吸收體之不均分佈倍率為1.5以上,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另一方面,比較例11~13所得之吸收體之不均分佈倍率為1.2以下,基重大致固定。
[產業上之利用領域]
根據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僅使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便可容易地製造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
根據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可製造於所期望之部位使吸收體材料較多地不均分佈之吸收體,又,可穩定地連續生產該吸收體。
1‧‧‧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2‧‧‧轉筒
2f‧‧‧外周面
3‧‧‧吸收體
4‧‧‧管道
5‧‧‧纖維材料供給部
6‧‧‧脫模用鼓風裝置
7‧‧‧真空輸送機
7A‧‧‧帶式輸送機
8‧‧‧供給量控制部
9‧‧‧切斷裝置
20‧‧‧筒本體
20p‧‧‧分隔板
21‧‧‧外周構件
22‧‧‧集聚用凹部
24‧‧‧按壓皮帶
25‧‧‧輥
26‧‧‧輥
30‧‧‧吸收體
30A‧‧‧吸收體連續體
31‧‧‧纖維材料
31A‧‧‧原料片材
32‧‧‧吸水性聚合物
35‧‧‧被覆片材
36‧‧‧被覆片材
51‧‧‧粉碎機
52‧‧‧供給輥
53‧‧‧驅動馬達
55‧‧‧散佈管
73‧‧‧通氣性皮帶
74‧‧‧真空箱
83‧‧‧旋轉編碼器
91‧‧‧切刀輥
92‧‧‧切斷刀
93‧‧‧砧輥
222‧‧‧中心軸部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R‧‧‧旋轉方向

Claims (38)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對於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以飛散狀態供給纖維材料,藉由抽吸使該纖維材料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而獲得特定形狀之吸收體者,且藉由使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配合集聚用凹部之旋轉移動週期而週期性地變化,而獲得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集聚用凹部於底面整體產生均勻之抽吸力。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供給至解纖機而產生以飛散狀態供給至上述轉筒之纖維材料,並且使該原料片材相對於解纖機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藉此使以飛散狀態供給至上述轉筒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使原料供給用供給輥之旋轉速度週期性地變化,使對解纖機供給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之速度週期性地變化,而使供給至管道內之纖維材料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交替地反覆進行對管道供給相對少量之纖維材料之步驟與對管道供給相對多量之纖維材料之步驟的模式,使藉由供給量控制部向管道供給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改變供給量而連續地供給纖維材料,使到達轉筒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以交替地反覆進行不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步驟與對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之步驟的模式週 期性地變化,而使到達轉筒之外周面之纖維材料之質量週期性地變化。
  7. 如請求項4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使用伺服馬達作為供給輥之驅動馬達。
  8.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與集聚用凹部之旋轉方向前端對應之一端側,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於與集聚用凹部之旋轉方向後端對應之另一端側,形成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藉由真空輸送機或帶式輸送機作為搬送器件而搬送吸收體時,長度方向沿著搬送方向,且具有高基重部之一端朝向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10.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相對於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之比超過0且為2.0以下。
  11.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轉筒之外周面,呈波狀地形成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中,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相對於纖維材料之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之比為1.5以上且30以下。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中,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之基重為100g/m2以上且3000g/m2以下。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纖維材料之整體或一部分為紙漿纖維,且該纖維材料中之紙漿纖維之比率為5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1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搬送上述纖維材料之空氣流中供給吸水性聚合物,獲得具有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收體。
  16.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對搬送上述纖維材料之空氣流中,將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設為固定而供給吸水性聚合物,獲得於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較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具有更多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體作為上述吸收體。
  17.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於緊靠粉碎機後設置擋板,並進行開閉操作而使纖維材料向管道之供給量週期性地變化。
  18.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底面,設置開口面積率較高之第1抽吸區域與開口面積率低於第1抽吸區域之第2抽吸區域,使上述纖維材料堆積於該等兩抽吸區域。
  1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體係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係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20. 如請求項19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吸收性物品為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及衛生護墊中之任一者。
  21.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係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之吸收體,以高基重部成為腹側(前側)、低基重部成為背側(後側)之方式組裝入吸收性物品而使用。
  2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係包含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且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及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分別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變化,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最高之部分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最高之部分一致,且基重最高之部分與基重最低之部分之基重比即不均分佈倍率 於上述纖維材料與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中不同。
  23. 如請求項2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纖維材料之上述不均分佈倍率高於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之上述不均分佈倍率。
  24. 如請求項22或23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上,上述纖維材料之基重平緩地變化。
  25.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轉筒,其於外周面以特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集聚用凹部;管道,其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作為吸收體材料之纖維材料;纖維材料供給部,其對該管道內供給纖維材料;及脫模器件,其使纖維材料堆積於集聚用凹部內而產生之堆積物作為吸收體自該集聚用凹部脫模;且藉由使上述纖維材料向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變化,而製造於各個吸收體中具有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高之部分與纖維材料之基重相對較低之部分之吸收體,且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備:供給量控制部,其測量上述吸收體或上述堆積物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並基於所測量之不均分佈狀態,使藉由纖維材料供給部對管道之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
  26.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轉筒側開口之管道開口部之筒周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筒周向之長度之比為2.0以下。
  27.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供給量控制部以製造符合預先登錄於記憶部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的不均分佈狀態之吸收體之方式,使纖維材料之供給量變化。
  28.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或上述堆積物中之纖維材料之不均分佈狀態之測量係使用表面位移測量器、圖像處理或靜電電容感測器。
  29.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轉筒係包含圓筒狀之筒本體、及重疊配置於該筒本體之外周部而形成轉筒之外周面之外周構件而構成,上述外周構件於其外周部具有多孔性板、及重疊固定於該多孔性板之外表面側之圖案形成板,且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底面係由該多孔性板形成。
  30. 如請求項29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多孔性板係通氣性之板,其將藉由自上述筒本體側之抽吸而產生之空氣流傳遞至轉筒之外部,且不使乘著該空氣流搬運來之吸收體材料透過而將其保持,僅使空氣透過。
  31.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自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延伸至上述轉筒,且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具備粉碎機作為解纖機,纖維材料之原料片材係藉由原料供給輥而導入粉碎機,藉由粉碎機解纖而產生之纖維材料係供給至上述管道內。
  32. 如請求項3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具備將上述原料片材送入上述粉碎機之一對供給輥、及使該供給輥旋轉驅動之驅動馬達。
  33. 如請求項3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藉由提高上述驅動馬達之轉數,而使纖維材料對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增加,藉由降低該驅動馬達之轉數,而使纖維材料對上述管道之每單位時間之供給量減少。
  34.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供給量控制部包含具備顯示部及輸入部之電腦、將該電腦與其他裝置等電性連接之介面、及安裝於該電腦之特定程式等。
  35. 如請求項3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電腦,該電腦藉由對上述驅動馬達輸出控制信號控制驅動馬達之旋轉,而控制上述 原料片材向上述粉碎機之供給量,從而控制上述纖維材料向上述管道內之供給量。
  36.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以被覆片材被覆自上述集聚用凹部脫模之吸收體之上下表面而獲得吸收體連續體的機構、及將該吸收體連續體切斷為使用於各個吸收性物品之長度之吸收體的切斷裝置。
  37. 如請求項3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藉由上述供給量控制部,使將上述原料片材供給至上述粉碎機之速度變化的週期、與上述集聚用凹部通過以上述管道覆蓋之部分之週期一致。
  38. 如請求項2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管道中之上述轉筒與上述纖維材料供給部之間,設置有將作為另一種吸收體材料之吸水性聚合物供給至該管道的散佈管。
TW104142802A 2014-12-18 2015-12-18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TWI710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6527 2014-12-18
JP2014256526 2014-12-18
JP2014256527A JP5965979B2 (ja) 2014-12-18 2014-12-18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4-256526 2014-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6968A TW201626968A (zh) 2016-08-01
TWI710365B true TWI710365B (zh) 2020-11-21

Family

ID=56126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2802A TWI710365B (zh) 2014-12-18 2015-12-18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06345B (zh)
BR (1) BR112017013115A2 (zh)
RU (1) RU2664339C1 (zh)
TW (1) TWI710365B (zh)
WO (1) WO20160988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1606A (zh) * 2017-03-07 2017-06-13 广东鑫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卫生用品芯体材料木浆纤维施加装置
CN107522159A (zh) * 2017-09-30 2017-12-29 安徽珂力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多供料高克重高速床垫成型机
JP7289193B2 (ja) * 2018-10-01 2023-06-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3089738A (ja) * 2021-12-16 2023-06-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226A (zh) * 2002-06-10 2004-01-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TW201143730A (en) * 2010-01-28 2011-12-16 Uni Charm Corp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12157528A (ja) * 2011-01-31 2012-08-23 Unicharm Corp 吸収構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着用物品
US20120282364A1 (en) * 2009-08-18 2012-11-08 Darrell Ian Brow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Batt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for Use as A Component in an Absorbent Core Assembly
TW201332527A (zh) * 2011-10-11 2013-08-16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之密封部的檢查裝置、及檢查方法
JP2014014667A (ja) * 2012-06-11 2014-01-30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吸収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WO2014087902A1 (ja) * 2012-12-04 2014-06-12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体の製造方法
TW201436773A (zh) * 2012-11-22 2014-10-01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以及製造方法
TW201440738A (zh) * 2013-02-13 2014-11-01 Kao Corp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5176A1 (en) * 2002-01-16 2003-07-17 Troy Delz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positing particulate matter in absorbent cores
US6689416B2 (en) * 2002-01-25 2004-02-10 Paragon Trade Brand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eedback control of an absorbent core manufacturing process
JP4884204B2 (ja) * 2006-12-26 2012-02-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271629B2 (ja) * 2008-08-01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EP2750647A4 (en) * 2011-08-30 2015-04-22 Uni Charm Corp INSP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PECTING ABSORBENT SHEET-LIKE ELEMENT RELATING TO ABSORBENT ARTICLE
JP5191564B2 (ja) * 2011-10-17 2013-05-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457506B2 (ja) * 2012-06-11 2014-04-02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装置
RU2600437C2 (ru) * 2012-06-11 2016-10-20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Поглощ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и поглощ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полученное пр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и данного поглощающего элемента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226A (zh) * 2002-06-10 2004-01-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282364A1 (en) * 2009-08-18 2012-11-08 Darrell Ian Brow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Batt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for Use as A Component in an Absorbent Core Assembly
TW201143730A (en) * 2010-01-28 2011-12-16 Uni Charm Corp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2012157528A (ja) * 2011-01-31 2012-08-23 Unicharm Corp 吸収構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着用物品
TW201332527A (zh) * 2011-10-11 2013-08-16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之密封部的檢查裝置、及檢查方法
JP2014014667A (ja) * 2012-06-11 2014-01-30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吸収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TW201436773A (zh) * 2012-11-22 2014-10-01 Uni Charm Corp 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以及製造方法
WO2014087902A1 (ja) * 2012-12-04 2014-06-12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体の製造方法
TW201440738A (zh) * 2013-02-13 2014-11-01 Kao Corp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64339C1 (ru) 2018-08-16
BR112017013115A2 (pt) 2018-01-02
TW201626968A (zh) 2016-08-01
CN107106345A (zh) 2017-08-29
WO2016098867A1 (ja) 2016-06-23
CN107106345B (zh)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69104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TWI710365B (zh)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JP52910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9063374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702710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201532595A (zh)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596597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77430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98245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66389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95256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81215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6999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60383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64700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6770417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62027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76464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421024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7033437B2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25523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