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2595A -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2595A
TW201532595A TW103140309A TW103140309A TW201532595A TW 201532595 A TW201532595 A TW 201532595A TW 103140309 A TW103140309 A TW 103140309A TW 103140309 A TW103140309 A TW 103140309A TW 201532595 A TW201532595 A TW 2015325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plate
region
recess
du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0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4876B (zh
Inventor
Ryuji Matsunaga
Yuki Tsukamoto
Akio Morit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60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0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60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90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32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876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體(3)之製造裝置(10)具有:旋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以及管道(4),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於管道(4)之內部,於由垂下板(43)分隔之空間(4S)內,配置有刮取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刮輥(42)、及於下游側吸入外部大氣之管道開口部(44)。管道(4)之內部被垂下板(43)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PT及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上述纖維堆積區域PT係於較垂下板(43)更靠上游側,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係於較垂下板(43)更靠下游側,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並進行纖維再堆積。

Description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作為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之吸收體,就提高穿著感或防漏性之觀點而言,有使用於中央部具有厚度增加之中高部分之吸收體之情形。作為此種具有中高部分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例如於專利文獻1~2中記載有使用纖維堆積裝置之方法,該纖維堆積裝置包括於外周面在集聚用凹部內具有更深之中高部用凹部之旋轉筒。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纖維堆積裝置,其使用管道將纖維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旋轉筒之外周面,利用配置於下游側之刮輥刮取自旋轉筒之集聚用凹部溢出之過剩部分,且經由與管道不同之搬送路徑而將所刮取之纖維材料再次供給至管道之上游側。根據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可再利用溢出之纖維材料之過剩部分,故而可高效率地進行纖維堆積。
又,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一種2階段之纖維堆積裝置,其於纖維堆積滾筒之上游側之位置,利用第1管道供給纖維材料並利用刮輥刮取除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之纖維材料以外之纖維材料,並於纖維堆積滾筒之下游側之位置,利用第2管道對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之纖維材料上供給纖維材料並使其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
又,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一種纖維堆積裝置,其於纖維堆積滾筒之上游側之位置包括一對集聚板,且可藉由調整一對集聚板之角度,而調整對配置於纖維堆積滾筒之外周面之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供給之纖維材料之單位面積重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35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表2006-50015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260297號公報
但是,於專利文獻1中,對使利用刮輥所刮取之纖維材料容易自刮輥之突起剝離之方面未作任何記載。又,於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中,僅經由與管道不同之搬送路徑將所刮取之纖維材料再次供給至管道之上游側。因此,有如下情形:旋轉筒之抽吸力隨著紙漿堆積厚度之增加而降低,與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成為比與除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更為凹陷之狀態,且有如下情形:難以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又,於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中,由於旋轉筒之抽吸力隨著紙漿堆積厚度之增加而降低,故而有如下情形:與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成為較與除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更為凹陷之狀態,而難以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又,於專利文獻2中,亦未對使利用刮輥所刮取之纖維材料容易自刮輥之突起剝離之方面作任何記載。又,於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於先將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之後,將 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除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內,故而旋轉筒之抽吸力隨著紙漿堆積厚度之增加而降低。因此,與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同樣地,成為與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凹陷之狀態,而難以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又,於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於先將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之後,將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除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內,故而旋轉筒之抽吸力隨著紙漿堆積厚度之增加而降低。因此,與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同樣地,成為與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凹陷之狀態,而難以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又,於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需要藉由一對集聚板隨時對旋轉筒中之與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和與除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是否成為相同高度進行調整,操作複雜。又,於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利用集聚板使紙漿靠近旋轉筒之外表面中之對應於一對集聚板之間之中心,故而紙漿不僅大量纖維堆積於中高部,亦大量纖維堆積於前後之周圍部之中心,而難以加工高基重比之吸收體。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存在之缺點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本發明(第1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有:旋轉筒,其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以及管道,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該旋轉筒之外周面供給;且藉由利用自上述旋轉筒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成型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 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上述管道之內部,於在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被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分隔之空間內,包括刮輥及管道開口部,上述刮輥係以表面與上述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且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上述管道開口部係配置於較該刮輥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且吸入外部大氣。上述管道之內部被上述垂下板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及纖維再堆積區域,上述纖維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利用上述刮輥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
本發明(第2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該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有:旋轉筒,其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以及管道,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該旋轉筒之外周面供給;且藉由利用自上述旋轉筒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成型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包括一對分隔板及刮輥,上述一對分隔板係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上述刮輥係以與上述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且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的方式,相隔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上述刮輥係配置於自上述一對分隔板朝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遠離之位置,以便刮取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過剩量的該成形體材料,並將所 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又,本發明(第2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包括纖維堆積步驟,該纖維堆積步驟係對在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旋轉筒,朝上述旋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而將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中,使用一對分隔板將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係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包括纖維再堆積步驟,該纖維再堆積步驟係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該成形體材料,且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1‧‧‧纖維堆積裝置
2‧‧‧旋轉筒
2X‧‧‧旋轉筒之周向
2Y‧‧‧旋轉筒之寬度方向
3‧‧‧吸收體
4‧‧‧管道
4S‧‧‧空間
5‧‧‧傳料輥
6‧‧‧真空輸送機
7‧‧‧切斷裝置
10‧‧‧纖維堆積裝置
11‧‧‧真空箱
13‧‧‧網帶
14‧‧‧自由輥
15‧‧‧傳料輥
20‧‧‧調整體
21‧‧‧外周面
22‧‧‧集聚用凹部
22a‧‧‧底面
23‧‧‧中高用凹部
23a‧‧‧底面
24‧‧‧抽吸調整板
24a‧‧‧外表面
25‧‧‧中高用多孔性板
25a‧‧‧外表面
26‧‧‧空間板
26a‧‧‧外表面
27‧‧‧多孔性板
27a‧‧‧外表面
28‧‧‧凹部劃分板
28a‧‧‧外表面
29‧‧‧環形板
29a‧‧‧外表面
32‧‧‧纖維堆積物
33‧‧‧厚壁部
34‧‧‧薄壁部
37‧‧‧包芯片材
40‧‧‧側壁
41‧‧‧分隔板
41a‧‧‧端部
41d‧‧‧下端
42‧‧‧刮輥
43‧‧‧垂下板
44‧‧‧管道開口部
61‧‧‧驅動輥
62‧‧‧從動輥
63‧‧‧透氣性帶
64‧‧‧輸送機用真空箱
71‧‧‧切斷刀
72‧‧‧切割輥
73‧‧‧砧輥
241‧‧‧環狀劃分形成構件
242‧‧‧MD劃分形成構件
243‧‧‧CD劃分形成構件
244‧‧‧環狀內開口部
245‧‧‧開口部
261‧‧‧環狀劃分形成構件
262‧‧‧MD劃分形成構件
263‧‧‧CD劃分形成構件
264‧‧‧環狀內開口部
265‧‧‧開口部
271‧‧‧開口部
281‧‧‧十字狀之開口部
282‧‧‧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
283‧‧‧開口部
284‧‧‧開口部劃分形成部
285‧‧‧MD劃分形成構件
286‧‧‧CD劃分形成構件
291‧‧‧固定板
292‧‧‧中心軸部
293‧‧‧板
331‧‧‧分割厚壁部
341‧‧‧分割薄壁部
421‧‧‧輥本體
422‧‧‧突起
441‧‧‧閉鎖板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E‧‧‧空間
PT‧‧‧纖維堆積區域
R2‧‧‧箭頭
R3‧‧‧箭頭
R5‧‧‧箭頭
RPT‧‧‧纖維再堆積區域
圖1係表示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將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旋轉筒之外周部(集聚用凹部)呈平面狀展開而表示之圖。
圖3係圖1所示之旋轉筒之外周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之IV-IV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圖4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之VI-V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圖6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自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旋轉筒之集聚用凹部脫模之纖維堆積物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10係將圖9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旋轉筒之外周部(集聚用凹部)呈平面狀展開而表示之圖。
圖11係圖9所示之旋轉筒之外周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圖9之IV-IV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3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2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14係模式性地表示圖9之VI-V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5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4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16係表示自圖9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旋轉筒之集聚用凹部脫模之纖維堆積物的立體圖。
圖17係本發明(第2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中之旋轉筒之外周部的分解立體圖。
下面,對於本發明(第1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
於圖1中表示作為本發明(第1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較佳之本實施形態的纖維堆積裝置之概略。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為吸收體3之製造裝置,其具有:旋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以及管道4,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且藉由利用自旋轉筒2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從而成型吸收體3。而且,集聚用凹部22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如圖2所示,集聚用凹部22之第2區域係由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形成。而且,集聚用凹部22之第1區域係由除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形成。即,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具有:旋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且於該集聚用凹部 22中央區域具有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以及管道4,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若詳細而言,纖維堆積裝置1包括:旋轉筒2,其朝箭頭R2方向旋轉驅動;管道4,其對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成形體材料;傳料輥5,其配置於旋轉筒2之斜下方,且朝箭頭R5方向旋轉驅動;真空輸送機6,其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以及切斷裝置7。於纖維堆積裝置1中,進而,真空箱11係設置於旋轉筒2之周向上之管道4與傳料輥5之間,網帶13係以通過真空箱11與旋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間之方式配置,防風板15係近接設置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再者,就使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穩定而不走形地轉印之觀點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設置真空箱11及防風板15,但亦可不設置。如圖1所示,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為相對於下述包芯片材(core wrap sheet)37之搬送方向成為反方向之箭頭R2方向之旋轉方向,傳料輥5之旋轉方向為相對於包芯片材37之搬送方向成為正方向之箭頭R5方向之旋轉方向。
如圖1所示,旋轉筒2形成為圓筒狀,且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形成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部分繞水平軸旋轉。如圖2所示,旋轉筒2係於其外周面21具有供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之集聚用凹部22,進而具有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2Y方向)之中央區域且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包含中高用凹部23之集聚用凹部22係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以特定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圖2中,2X方向為旋轉筒2之周向,2Y方向為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與旋轉筒2之旋轉軸平行之方向)。
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旋轉筒2具有:圓筒狀之滾筒本體(未圖示),其包含金屬製之剛體;抽吸調整板24,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滾筒本體之外周部;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 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側;空間板26,其重疊地固定於該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側;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側;凹部劃分板28,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側;以及環形板29,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側。旋轉筒2係藉由螺栓或接著劑等公知之固定手段使上述滾筒本體及該等各板24~29相互固定而形成。此處,如圖2、圖3所示,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由具有多個抽吸孔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又,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若詳細而言為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構成。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旋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環形板29等)之外表面為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之面。又,該各構成構件之內表面係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與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為相反側(旋轉筒之內方側)之面。於利用纖維堆積裝置1所製造之成形體為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成形體材料為吸收體原料。
成形體材料係包含纖維材料者。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經期衛生棉或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各種材料。例如使用解纖紙漿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之短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維之短纖維等。該等纖維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又,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亦可於使用纖維材料之同時使用吸水性聚合物。又,作為纖維狀之原料,亦可單獨使用纖維狀之吸水性聚合物 或與纖維材料一併使用。進而,亦可視需要於使用纖維材料等之同時使用除臭劑或抗菌劑等。
關於環形板29,其外表面29a位於旋轉筒2之最外側,且為形成外周面21之一部分之構件,亦為形成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之構件。此處所謂「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意指自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與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外側觀察集聚用凹部22時沿著集聚用凹部22之輪廓之外表面。以下,於本說明書中,將自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觀察集聚用凹部22等對象物之動作稱為俯視集聚用凹部22等對象物。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俯視集聚用凹部22時,集聚用凹部22具有於搬送方向較長之矩形狀之輪廓,故而1對環形板29、29配置於旋轉筒2之兩側部,且各環形板29係遍及旋轉筒2之全周以相同寬度延伸而形成。又,各環形板29之厚度形成為固定。
於以如上方式形成之環形板29中,1對環形板29、29彼此之間隔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寬度之要素之一,環形板29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1對環形板29、29除其等之間之部分以外成為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謂「不透氣性」包含「完全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及「微量之空氣通過但實質上不使空氣通過之難透氣性」之兩者之含義,且為實質上不透氣性之含義。作為環形板29,例如可使用對不鏽鋼或鋁等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實施機械加工而形成有開口部(與凹部22內之立體形狀對應之形狀之空間部)之板、或使用模具而一體成形有該開口部之板、或經沖孔、蝕刻之板、使該等板重疊而得者等。
凹部劃分板28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其等於俯視時沿厚度方向貫通;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其劃分形成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複數個開口部283,其等沿厚度方向貫通;以及 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其劃分形成各開口部283。十字狀之開口部281沿周向(2X方向)間歇性地配置有複數個。若詳細而言,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形成為具有如下部分之十字狀,即:於俯視時沿搬送方向呈帶狀以固定之間隔延伸之部分;及於沿該搬送方向延伸之部分之搬送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自兩側緣朝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呈凸狀形成之部分。若進一步詳細而言,構成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沿搬送方向延伸之部分之搬送方向前後端形成為朝外側呈凸狀彎曲而成之圓弧狀。又,於構成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一對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呈凸狀形成之部分形成為朝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間隔逐漸變短之梯形狀。開口部281位於該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內,且形成為具有與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相同之輪廓之十字狀。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係於在俯視時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之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86。關於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係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85與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86交叉而形成為格子狀,且各開口部283位於該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形成為具有與各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相同之輪廓之形狀。
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與具有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284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凹部劃分板28所具有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及複數個開口部283配置於由重疊地固定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之1對環形板29、29夾著的區域。構成凹部 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及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之厚度形成為固定。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亦與環形板29之厚度同樣地,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多孔性板27於俯視時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配置於與重疊地固定於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之凹部劃分板28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相同之位置。多孔性板27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與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71與開口部281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多孔性板27為形成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之構件。多孔性板27係如下所述之透氣性之板,即:將藉由自纖維堆積裝置1之內部側(旋轉筒2之內側)之抽吸而產生之氣流(抽真空氣流(vacuum air))傳導至覆蓋旋轉筒2之管道4內,不使隨著該氣流搬運而來之成形體材料透過而予以保持,且僅使空氣透過。於多孔性板27,於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以外之區域,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7之抽吸孔(微孔),於集聚用凹部22通過旋轉筒2內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抽吸孔作為氣流之透過孔而發揮功能。作為多孔性板27,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板、或藉由蝕刻、沖孔而於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微孔者等。
空間板26具有: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其於俯視時沿著重疊地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之多孔性板27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而形成;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6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及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其等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 地延伸(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空間板26係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該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又,空間板26係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65,該等複數個開口部26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
如上所述,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係沿著重疊地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之多孔性板27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而形成,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與多孔性板27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對於對應之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之相似比為1。因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之俯視形狀不僅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存在彼此全等之關係,與劃分形成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存在全等之關係之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的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輪廓亦存在彼此全等之關係。再者,所謂存在彼此全等之關係意指較佳為彼此完全一致,但亦包含大小略微不同之情形。
又,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係與介隔多孔性板27而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a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開口部283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65與開口部283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 係。構成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空間板26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中高用多孔性板25於俯視時配置有複數個且各自形成為十字狀之形狀。各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於與重疊地固定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之空間板26之各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同之位置。複數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之相似比為1。因此,關於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不僅其輪廓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存在全等之關係,其整體形狀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及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亦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形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構件。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與多孔性板27同樣地,為如下所述之透氣性之板:將藉由自纖維堆積裝置1之內部側(旋轉筒2之內側)之抽吸而產生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傳導至覆蓋旋轉筒2之管道4內,不使隨著該氣流搬運而來之成形體材料透過而予以保持,且僅使空氣透過。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形成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5之抽吸孔(微孔),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中高用凹部23通過旋轉筒2內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抽吸孔作為氣流之透過孔而發揮功 能。作為中高用多孔性板25,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板、或藉由蝕刻、沖孔而於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微孔者等。
抽吸調整板24具有: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其係於俯視時沿著重疊地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而形成;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4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及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其等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抽吸調整板24係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包圍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該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係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之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相似比為1,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環狀內開口部264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抽吸調整板24係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45,該等複數個開口部24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開口部245係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之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相似比小於1,該相對比較佳為0.05以上且0.5以下。即,抽吸調整 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小於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S2)相對於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S1)之比率(S2/S1)較佳為50%以上且5%以下(5%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7%以下(7%以上且15%以下)。
構成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旋轉筒2係藉由公知之固定手段將以如上方式構成之抽吸調整板24、複數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相互固定而形成。關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所包括之旋轉筒2,如圖2所示,於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調整體20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20之複數個開口部,關於該開口部之一部分,距離集聚用凹部20之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相比,開口面積變小。於中高用凹部23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關於多孔性構件之抽吸孔(微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若詳細而言,配置於中高用凹部23之多孔性構件之外表面側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與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相同。以下,具體地進行說明。
關於形成於旋轉筒2之外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如圖2所示,於俯視時,其輪廓係以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 成構件241、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及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位置一致之方式形成為十字狀。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其底面23a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於中高用凹部23內之區域中,如圖2所示,於俯視時,夾著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位置及形狀一致。如此,於較構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更靠旋轉筒2之內側,僅配置有抽吸調整板24,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側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開口面積與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之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之開口面積相同。因此,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如圖4所示,其深度係利用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關於形成於旋轉筒2之外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如圖2所示,於俯視時,其輪廓被一對矩形狀之環形板29、29夾著而形成為帶狀。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構成,於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中,如圖2所示,於俯視時,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開口部283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之位置及形狀一致,於靠近該等開口部283、265之中心之位置,配置有較其等之開口面積更小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即,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小於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及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各自之開口面積。如此,於較構成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之多孔性板 27(多孔性構件)更靠旋轉筒2之內側,配置有空間板26及抽吸調整板24,距離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比,開口面積變小,故而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如圖4所示,其深度係利用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若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上述開口面積較小之調整體20,則與如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般配置有開口面積較大之調整體20之情形相比,可抑制藉由自裝置內部側之抽吸而經由多孔性構件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即,如圖5所示,自旋轉筒2之外側通過多孔性板27並朝內側流動之氣流(圖5中箭頭所示)係於凹部22之底部之配置有調整體20之區域中,按照多孔性板27、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及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順序,通過旋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此時,關於氣流,位於該氣流之下風且實質上作為成形體材料之抽吸部發揮功能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與位於較該開口部245更靠該氣流之上風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比,開口面積較小,故經由多孔性板27之透氣性被阻礙,而可抑制氣流之風量。
再者,於將隨著氣流而供給之成形體材料抽吸至集聚用凹部22並使其纖維堆積之纖維堆積步驟中,成形體材料之基重依存於流經多孔性構件之風量。因此,藉由將調整體20配置於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中之與欲使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基重小於其他部位的部位對應之區域,而可利用簡易之設備製造所期望之部位之基重減少之成形體。即,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由於在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成為低基重纖維堆積區域,集聚用凹部22之中 高用凹部23由於在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成為高基重纖維堆積區域。
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進一步進行說明,則如圖1所示,旋轉筒2於其內部(旋轉軸側之部分)具有被分隔之複數個空間,且具有調整各空間之抽吸力之抽吸力調整機構。具體而言,旋轉筒2係以較形成外周面21之部分更靠內側(旋轉軸側)之部分不旋轉之方式形成,且於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具有圓盤狀之固定板291、291、及將兩固定板291、291連結之圓柱狀之中心軸部292。固定板291、291與中心軸部292包含金屬製之剛體,且一體地形成。於旋轉筒2之內部,金屬製之複數個板293遍及兩固定板291、291間,自中心軸部292之外周面朝向外周面21側配置,於纖維堆積裝置1中,配置有4個板293。各板293自中心軸部292之外周面延伸至各固定板291之外周緣。被4個板293分隔後,於旋轉筒2之內部,藉由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相鄰之板293將相互間分隔而形成獨立之空間A、B、C及D。於中心軸部292連接有進氣風扇(未圖示),藉由驅動該進氣風扇,可調整獨立之空間A~D之壓力。於纖維堆積裝置1中,空間A及空間B維持為負壓。
如圖1、圖6所示,空間A及空間B位於外周面21被管道4覆蓋之區域。將空間A與空間B分隔之板293朝自下述管道4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43之前端附近延伸。空間B之負壓被設定為與空間A之負壓相同或較其弱之負壓,於纖維堆積裝置1中,設定為較空間A之負壓弱之負壓。再者,於圖6中,為了說明旋轉筒2之內部之空間A及空間B,而表示卸除了固定板291之狀態。
又,旋轉筒2之剩餘之空間C、D被設定為大氣壓(零壓力)。於空間C,藉由自下述真空箱11側抽吸而流入外部之空氣,於空間D,藉由自傳料輥5側抽吸而流入外部之空氣。為了良好地進行空間C上之 轉印(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等之轉印),空間C被與成為轉印後之區域之空間D分隔開。旋轉筒2亦可於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之轉印位置對應之空間(空間C)內,具有自旋轉筒2之內部朝向多孔性板27之噴射(氣流)之產生機構。此情形時,藉由使用該產生機構自空間C朝向真空箱11積極地進行噴射,可促進纖維堆積物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
再者,空間C通常被設定為較空間B弱之負壓或零壓力(大氣壓)。在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前,就該纖維堆積物之搬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空間C為較弱之負壓,而將該纖維堆積物抽吸保持於集聚用凹部22內,但若搬送性無特別問題,則考慮轉印性,空間C較佳為零壓力。又,空間D為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被轉印至傳料輥5上後該集聚用凹部22所通過之區域,故而較佳為零壓力或正壓。
如圖1所示,關於管道4,其一端側位於旋轉筒2之空間A及空間B上且遍及該空間A及空間B之整個區域覆蓋旋轉筒2之外周面21,於未圖示之另一端側具有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例如包括粉碎機,該粉碎機係將片狀之木材紙漿粉碎而製成解纖紙漿,並將該解纖紙漿(纖維材料)送入至管道4內。亦可於管道4之中途設置導入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吸水性聚合物導入部。
旋轉筒2之各個集聚用凹部22係於通過維持為負壓之空間A上之期間,經由構成上述底面22a、23a之多孔性板27及中高用多孔性板25進行自抽吸部之抽吸。藉由自各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材料之微孔之抽吸,於管道4內,產生將吸收體之原料搬送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氣流,隨著該氣流而搬送之原料堆積於各集聚用凹部22內。
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如圖1所示,於與較下述垂下板43更靠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之空間A對應之管道4 之內部,於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設置有一對分隔板41、41。又,於管道4之內部,於自兩側部配置之分隔板41、41朝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遠離之位置,設置有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刮輥42。
一對分隔板41、41係沿著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延伸。若詳細而言,一對分隔板41、41係於管道4之內部,配置於旋轉筒2與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之間且配置於形成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一對環形板29、29上,且沿著環形板29於周向(2X方向)延伸。又,各分隔板41係於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如圖4所示,於剖面觀察時,自構成管道4之各側壁40越過環形板29而延伸至覆蓋配置於旋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側部之位置。若進一步詳細而言,各分隔板41係自構成管道4之各側壁40越過環形板29,延伸至配置於旋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沿周向(2X方向)之側緣附近。一對分隔板41、41若為延伸至此種位置者,則亦可為與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板狀者等,但較佳為具有以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之面者。若一對分隔板41、41為具有此種傾斜之面之形態,則成形體材料不易堆積於分隔板41上。
作為具有上述傾斜之面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如圖1、圖4所示,各分隔板41成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剖面、或上底與下底相比極窄之梯形之剖面之四角錐梯形形狀。此種四角錐梯形形狀之一對分隔板41、41係以相互之對向面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一對分隔板41、41之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作為此種分 隔板41之形成材料,可使用金屬或合成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又,如圖1、圖6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係於管道4之內部,於在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2X下游側被自管道4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43分隔之空間4S內,包括刮輥42及管道開口部44,上述刮輥42係以表面與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且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上述管道開口部44配置於較刮輥42更靠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2X下游側,且吸入外部大氣。具體而言,管道4係於管道4之內部,具有垂下板43,該垂下板43係自管道4之頂面朝將空間A與空間B分隔之板293之外側端部附近垂下。垂下板43形成為遍及管道4之整個寬度自管道4之頂面朝向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圓弧狀。垂下板43之前端垂下至不與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頂部接觸的位置。藉由配置此種垂下板43而於管道4之內部形成被垂下板43分隔之空間4S。若配置有此種垂下板43,則可將纖維堆積區域(經解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旋轉筒2之表面上之區域)與纖維再堆積區域(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之區域)分斷,而難以阻礙位於纖維堆積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纖維堆積。於以此方式分隔之空間4S內配置有刮輥42。
如圖1、圖6所示,刮輥42係於管道4內部之空間4S內,配置於旋轉筒2之空間B之區域之下游側,且以與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上。刮輥42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421、及立設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多個突起422。關於刮輥42,較佳為於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輥本體421於一對環形板29、29之間配置於旋轉筒2上,多個突起422至少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上之區域,較佳為配置於一對環形板29、29彼此之間之區域, 特佳為遍及旋轉筒2之整個寬度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輥本體421及多個突起422於環形板29、29之間配置於旋轉筒2上。刮輥42係利用突起422刮取於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作為突起422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合成樹脂等,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使用合成樹脂製之毛刷。突起422之高度可根據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而適當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係設定為到達形成旋轉筒2之最外表面之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為止之高度。具體而言,突起422之高度較佳為距離刮輥42之輥本體421之周面1mm~10mm左右之高度。
刮輥42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繞水平軸旋轉。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刮輥42朝箭頭R3方向旋轉驅動,以與旋轉筒2對向之面朝與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方式旋轉。即,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刮輥42與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同。就刮取成形體材料之量與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於附近纖維再堆積之平衡之觀點而言,刮輥42之圓周速度與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相比,較佳為2倍以上且10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倍以上且5倍以下。即,若如所述般刮輥42之圓周速度較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快,則刮輥42之突起422與於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次數增加,而可將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全部刮取。再者,刮輥42之圓周速度意指輥本體421表面上之周向速度,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意指形成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環形板29表面上之周向速度。
如上所述,如圖1、圖6所示,於管道4之內部,於較刮輥42更靠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2X下游側包括吸入外部大氣之管道開口部44。於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管道開口部44形成於管道4中之位於旋 轉筒2之旋轉方向2X最下游之出口。即,管道4之出口開口而形成管道開口部44。又,管道開口部44具有調整其開口面積,從而調整所吸入之外部大氣之量之外部大氣量調整機構。於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管道4之出口之管道開口部44配置有將下側之旋轉筒2側封閉之閉鎖板441。閉鎖板441係遍及管道4之管道開口部44之整個寬度、即遍及構成管道4之兩側壁40、40間配置,且形成為可自管道開口部44之管道4之頂面側朝旋轉筒2側移動,藉由使閉鎖板441移動,而調整管道開口部44之位置,從而可調整朝管道4之頂面與刮輥之間隙吸入之外部大氣之量。又,藉由改變閉鎖板441之大小,而調整管道開口部44之開口面積,從而可調整外部大氣之量。
若詳細而言,旋轉筒2之各個集聚用凹部22係於通過位於管道4之空間4S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B上之期間,經由構成上述底面22a、23a之多孔性板27及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進行自抽吸部之抽吸。因此,於管道4之空間4S之內部,自管道開口部44吸入有外部大氣。而且,管道開口部44係藉由閉鎖板441而調整管道開口部44之開口面積,從而調整所吸入之外部大氣之量。
如圖6所示,就容易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自刮輥42之突起422剝離之觀點而言,於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狀態下,流經刮輥42與管道4之頂面之間之自管道開口部44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1)較佳為快於流經刮輥42與旋轉筒2之間之自管道開口部44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2)。就進一步發揮上述效果之觀點而言,上述外部大氣之流速(V1)相對於上述外部大氣之流速(V2)之比(V1/V2)較佳為1以上且4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3倍以下。具體而言,刮輥42與管道4之頂面之間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1)較佳為5m/s以上且100m/s以下,進而較佳為10m/s以上且70m/s以下。刮輥42與旋轉筒2之間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2)較佳為0.1m/s以上 且70m/s以下,進而較佳為0.1m/s以上且50m/s以下。再者,外部大氣之流速可藉由風速計(anemometer)等風速計而測定。就設為此種流速之觀點而言,於管道4之出口形成開口之管道開口部44係於管道4之高度方向上,設置於管道4之頂面側之位置。更佳為,管道開口部44較佳為設置於較刮輥42之旋轉軸更靠旋轉筒2之上方。
關於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具有旋轉筒2及管道4之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管道4之內部被垂下板43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PT及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上述纖維堆積區域PT係較垂下板43更靠旋轉筒4之旋轉方向2X上游側,且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係較垂下板43更靠旋轉筒4之旋轉方向2X下游側,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且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係如下裝置:於較垂下板43更靠旋轉筒4之旋轉方向2X上游側之管道4之內部,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於被分隔之空間4S內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進而,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係如下裝置:利用一對分隔板41、41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於所分隔之空間4S內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下面,對除旋轉筒2及管道4以外,纖維堆積裝置1所具有之傳料輥5、真空輸送機6、切斷裝置7等進行說明。
傳料輥5包括具有透氣性之圓筒狀之外周部,且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其外周部繞水平軸旋轉。於傳料輥5之內側(旋轉軸 側)之非旋轉部分,形成有可將內部減壓之空間E。於空間E,連接有進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可將該空間E內維持為負壓。
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形成有複數個(多個)連通內外之抽吸孔。該等抽吸孔係於通過維持為負壓之空間E上之期間,將空氣自外部吸入至內部,藉由該抽吸力,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自旋轉筒2上順利地移動至傳料輥5上。
真空輸送機6包括:環狀之透氣性帶63,其架設於驅動輥61及從動輥62、62;以及輸送機6用真空箱64,其配置於隔著透氣性帶63與傳料輥5對向之位置。
網帶13側之真空箱11具有包括上下表面、左右之兩側面及背面之箱狀之形狀,且具有朝向旋轉筒2方向形成開口之開口部。真空箱11係經由未圖示之排氣管等而連接有進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該排氣裝置之作動,可將真空箱11內維持為負壓。
網帶13係具有網眼之帶狀之透氣性帶呈環狀連結而成者,且被複數個自由輥14及傳料輥5導引而於特定之路徑連續地移動。網帶13係藉由傳料輥5之旋轉而被驅動。如圖1所示,網帶13係以如下方式配置:於在管道4之配置有刮輥42側之端部附近被導入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上之後,依序通過真空箱11與旋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間。網帶13係於通過真空箱11之開口部之前之期間,與旋轉筒2之外周面接觸,於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最接近部附近,離開旋轉筒2之外周面而移動至傳料輥5上。網帶13具有比傳料輥5之上述抽吸孔更小之微孔,且亦伴隨自傳料輥5之抽吸孔之抽吸而進行自與該抽吸孔重疊之網帶13之微孔之抽吸。
防風板15係隔著傳料輥5之外周面之寬度方向上之形成有上述抽吸孔之區域,於其兩側設置有一對,而防止或減輕自側方流入風,從 而防止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纖維堆積物之走形等。防風板15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就具有可抵抗風之剛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金屬或合成樹脂製,且具有0.5~10mm左右之厚度。
作為切斷裝置7,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於經期衛生棉、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製造中先前用於吸收體連續體之切斷者等。圖1所示之切斷裝置7包括於周面具備切斷刀71之切割輥72、及承接切斷刀之周面平滑之砧輥73。
其次,對使用上述纖維堆積裝置1連續地製造吸收體之方法進行說明。
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包括纖維堆積步驟,該纖維堆積步驟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旋轉筒2,從而將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上述旋轉筒2係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於該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具有較作為第1區域之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作為第2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
於實施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前,首先,使旋轉筒2內之空間A及空間B、傳料輥5內之空間E、以及真空箱11內藉由連接於各者之排氣裝置作動而成為負壓。藉由使空間A內為負壓,而於管道4內產生將吸收體原料搬送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又,使旋轉筒2及傳料輥5旋轉,而使真空輸送機6作動。
繼而,若使上述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作動,將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供給至管道4內,則該成形體材料隨著於管道4內流動之氣流,成為飛散狀態而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而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纖維堆積步驟)。
於纖維堆積步驟中,使用一對分隔板41、41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具體而言,如圖1、圖4、圖6所示, 於管道4之內部,於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設置有一對分隔板41、41,故而以集中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配置在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配置有開口面積較大之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在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開口面積較小之調整體20。因此,經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未被抑制,經由多孔性板27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被抑制。因此,於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能夠以進而集中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上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一對分隔板41、41係以相互之對向面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一對分隔板41、41之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因此,於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纖維堆積步驟中,能夠以進而集中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上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此處,若根據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欲形成之吸收體3之中高部之寬度)而設定一對分隔板41、41之端部41a、41a之間隔,則可加工高基重比之吸收體。例如於加工下述圖8所示之吸收體之情形時,可藉由使於厚壁部(中高部)33之寬度方向較細之部分之寬度、分隔板之端部41a、41a配合,而加工基重比更高之吸收體3。
再者,於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間歇性地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故而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較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更深。因此,如圖6所示,於 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上,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低於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
繼而,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纖維再堆積步驟)。若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所包括之管道4之內部係被垂下板43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PT及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上述纖維堆積區域PT係藉由一對分隔板41、41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係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而且,於管道4之內部之被垂下板43分隔出之纖維再堆積區域RPT即空間4S中,如圖1、圖6所示,自分隔板41朝下游側遠離,設置有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刮輥42。因此,於纖維再堆積步驟中,如圖7所示,使用刮輥42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如上所述,於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於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上,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低於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故而使用刮輥42刮取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之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高的過剩地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即,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之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低的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不易被刮輥42刮取。
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係於管道4之空間4S內,藉由垂下板43而以 飛散狀態返回至垂下板43之附近之上游側,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管道4之內部,於較刮輥42更靠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2X下游側,設置有吸入外部大氣之管道開口部44。因此,藉由經由管道開口部44吸入外部大氣,如圖7所示,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自刮輥42之突起422剝離。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管道開口部44,配置有作為外部大氣量調整機構之閉鎖板441,藉由閉鎖板441而調整管道開口部44之開口面積,可將刮輥42與管道4之頂面之間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1)調整為較刮輥42與旋轉筒2之間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2)更快。藉由如此進行調整,進而容易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自刮輥42之突起422剝離。
於管道4之空間4S內之垂下板43之附近之上游側的集聚用凹部22中,為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尚未被刮輥42刮取之狀態。因此,相較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沿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係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較少而不易因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妨礙抽吸力。因此,相較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容易纖維再堆積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可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緊靠附近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故而管道4內之搬運成形體材料之風之流動不易變化,而容易製造所期望之基重之吸收體。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如圖7所示,垂下板43自管道4之頂面朝向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形成為圓弧狀之R形狀,故而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被導引至垂下板43而進行纖維再堆積。
繼而,於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於管道4之空間4S內,於上述纖維再堆積步驟之後,再次利用刮輥42將纖維堆 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調整為固定之高度(高度調整步驟)。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遍及旋轉筒2之整個寬度配置有刮輥42之輥本體421及多個突起422,突起422之高度被設定為到達形成旋轉筒2之最外表面之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為止之高度。因此,於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可藉由刮輥42將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成形體材料調整為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之高度。
於以如上方式,如圖1所示,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獲得纖維堆積物32之後,進而使旋轉筒2旋轉。繼而,關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32,當到達真空箱11之對向位置時,藉由自真空箱11之抽吸而成為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被搬送至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繼而,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係藉由自傳料輥5側之抽吸而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與網帶13一併轉印至傳料輥5上。
於圖8中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剛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後之纖維堆積物32。如圖8所示,關於纖維堆積物32,與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深度較深之中高用凹部23對應之部分成為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對應之部分成為高度較低之薄壁部34。具體而言,厚壁部33之高度係利用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又,薄壁部34係利用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若進一步詳細而言,厚壁部33被於由配置在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中呈格子狀交叉之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分割,而具有分割厚壁部331。又,薄壁部34被於配置在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除十 字狀之開口部281以外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呈格子狀交叉之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分割,而具有分割薄壁部341。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配置在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未配置有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在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調整體20。因此,利用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所獲得之纖維堆積物32之厚壁部33成為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相對較多之高基重部,薄壁部34成為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相對較少之低基重部。又,纖維堆積物32之底面係藉由刮輥42而整個區域變得大致平坦。
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纖維堆積物32一面接受自傳料輥5側之抽吸,一面被搬送,且被移送至導入至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2之真空輸送機6上的包含衛生紙或透液性之不織布等之包芯片材37上。其後,如圖1所示,將包芯片材37之沿搬送方向之兩側部回折,纖維堆積物32之上下兩面由包芯片材37被覆。繼而,由包芯片材37被覆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係與包芯片材37一併,被切斷裝置7之切割輥72於相鄰之厚壁部33、33彼此之間之中間位置切斷。如此,可獲得由包芯片材37被覆之吸收體3。
利用使用纖維堆積裝置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所獲得之吸收體3包含厚壁部33及薄壁部34,且為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局部不同之吸收體。藉由配置於上述管道4內之一對分隔板41、41與刮輥42之作用,於吸收體3未發現纖維堆積不均,吸收體3成為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較佳之高品質者。如此,根據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高度之中高部之吸收體。又,藉由上 述調整體20之作用,厚壁部33相對而言成為高基重,薄壁部34相對而言成為低基重。如此,根據使用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本發明(第1發明)並不被上述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限制而可適當變更。
例如於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較垂下板43更靠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之管道4之內部,於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設置有一對分隔板41、41,但亦可不設置。即便未設置一對分隔板41、41,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亦低於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於管道4之空間4S內,使用刮輥42刮取此種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高的過剩地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的成形體材料。如上所述,容易藉由經由管道開口部44而吸入之外部大氣而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自刮輥42之突起422剝離,且容易於所分隔之空間4S內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而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高度之中高部之吸收體。
又,於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中,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旋轉筒2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但亦可不於任何區域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使用此種旋轉筒2所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成為具有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及高度較低之薄壁部34之離散纖維堆積物。該離散纖維堆積物中之厚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薄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
又,所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之形狀並不限於上述形狀,亦可藉 由更換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一對環形板29等,而靈活地變更集聚用凹部22之配置或形狀、中高用凹部23之配置或形狀。又,中高用凹部23中之形成深度較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亦可配置於除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以外之區域。
又,如圖3所示,旋轉筒2係使用包含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之板,但亦可代替該板,而使用例如欲形成高基重部之部分較深地凹陷而得之一體物之板。再者,藉由包括包含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之板,可精度良好地製造高基重比之吸收體。
於本發明(第1發明)中所製造之吸收體被較佳地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係主要用於吸收保持尿、經血等自身體排泄之體液者。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但並不限定於該等,而廣泛地包含用於吸收自入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下面,對於本發明(第2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
於圖9中表示作為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較佳之本實施形態的纖維堆積裝置之概略。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為吸收體3之製造裝置,其具有:旋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以及管道4,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且藉由利用自旋轉筒2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從而成型吸收體3。而且,集聚用凹部22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如圖10所示,集聚用凹部22之第2區域係由 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形成。而且,集聚用凹部22之第1區域係由除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形成。即,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具有:旋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且於該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具有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以及管道4,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若詳細而言,纖維堆積裝置10包括:旋轉筒2,其朝箭頭R2方向旋轉驅動;管道4,其對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成形體材料;傳料輥5,其配置於旋轉筒2之斜下方,且朝箭頭R5方向旋轉驅動;真空輸送機6,其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以及切斷裝置7。於纖維堆積裝置10中,進而,真空箱11係設置於旋轉筒2之周向上之管道4與傳料輥5之間,網帶13係以通過真空箱11與旋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間之方式配置,防風板15係近接設置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再者,就使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穩定而不走形地轉印之觀點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設置真空箱11及防風板15,但亦可不設置。如圖9所示,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為相對於下述包芯片材37之搬送方向成為反方向之箭頭R2方向之旋轉方向,傳料輥5之旋轉方向為相對於包芯片材37之搬送方向成為正方向之箭頭R5方向之旋轉方向。
如圖9所示,旋轉筒2形成圓筒狀,且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繞水平軸旋轉。如圖10所示,旋轉筒2係於其外周面21具有供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之集聚用凹部22,進而具有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之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2Y方向)之中央區域且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包含中高用凹部23之集聚用凹部22係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以特定之間隔形成有複數個。圖10中,2X方向為旋轉筒2之周向,2Y方向為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與旋轉筒2之旋轉軸平行之方向)。
如圖11所示,旋轉筒2具有:圓筒狀之滾筒本體(未圖示),其包含金屬製之剛體;抽吸調整板24,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滾筒本體之外周部;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側;空間板26,其重疊地固定於該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側;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側;凹部劃分板28,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側;以及環形板29,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側。旋轉筒2係藉由螺栓或接著劑等公知之固定手段使上述滾筒本體及該等各板24~29相互固定而形成。此處,如圖10、圖11所示,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由具有多個抽吸孔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又,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若詳細而言為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構成。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旋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環形板29等)之外表面為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之面。又,該各構成構件之內表面係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與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為相反側(旋轉筒之內方側)之面。於利用纖維堆積裝置10所製造之成形體為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成形體材料為吸收體原料。
成形體材料係包含纖維材料者。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經期衛生棉或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各種材料。例如使用解纖紙漿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之短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維之短 纖維等。該等纖維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又,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亦可於使用纖維材料之同時使用吸水性聚合物。又,作為纖維狀之原料,亦可單獨使用纖維狀之吸水性聚合物或與纖維材料一併使用。進而,亦可視需要於使用纖維材料等之同時使用除臭劑或抗菌劑等。
關於環形板29,其外表面29a位於旋轉筒2之最外側,且為形成外周面21之一部分之構件,亦為形成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之構件。此處所謂「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意指自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與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外側觀察集聚用凹部22時沿著集聚用凹部22之輪廓之外表面。以下,於本說明書中,將自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觀察集聚用凹部22等對象物之動作稱為俯視集聚用凹部22等對象物。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於俯視集聚用凹部22時,集聚用凹部22具有於搬送方向較長之矩形狀之輪廓,故而1對環形板29、29配置於旋轉筒2之兩側部,且各環形板29遍及旋轉筒2之全周以相同寬度延伸而形成。又,各環形板29之厚度形成為固定。
於以如上方式形成之環形板29中,1對環形板29、29彼此之間隔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寬度之要素之一,環形板29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1對環形板29、29除其等之間之部分以外成為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謂「不透氣性」包含「完全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及「微量之空氣通過但實質上不使空氣通過之難透氣性」之兩者之含義,且為實質上不透氣性之含義。作為環形板29,例如可使用對不鏽鋼或鋁等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實施機械加工而形成有開口部(與凹部22內之立體形狀對應之形狀之空間部)之板、或使用模具而一體成形該開口部之板、或經沖孔、蝕刻之板、使該等板重疊而得者等。
凹部劃分板28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其等於俯視時沿厚度方向貫通;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其劃分形成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複數個開口部283,其等沿厚度方向貫通;以及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其劃分形成各開口部283。十字狀之開口部281沿周向(2X方向)間歇性地配置有複數個。若詳細而言,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形成為具有如下部分之十字狀,即:於俯視時沿搬送方向呈帶狀以固定之間隔延伸之部分;及於沿該搬送方向延伸之部分之搬送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自兩側緣朝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呈凸狀形成之部分。若進一步詳細而言,構成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沿搬送方向延伸之部分之搬送方向前後端形成為朝外側呈凸狀彎曲而成之圓弧狀。又,於構成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一對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呈凸狀形成之部分形成為朝寬度方向(2Y方向)外側間隔逐漸變短之梯形狀。開口部281位於該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內,且形成為具有與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相同之輪廓之十字狀。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係於在俯視時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之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86。關於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係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85與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86交叉而形成為格子狀,且各開口部283位於該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形成為具有與各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相同之輪廓之形狀。
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與具有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284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 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凹部劃分板28所具有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及複數個開口部283配置於重疊地固定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之由1對環形板29、29夾著的區域。構成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及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之厚度形成為固定。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亦與環形板29之厚度同樣地,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多孔性板27於俯視時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配置於與重疊地固定於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之凹部劃分板28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相同之位置。多孔性板27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與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71與開口部281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多孔性板27為形成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之構件。多孔性板27係如下所述之透氣性之板,即:將藉由自纖維堆積裝置10之內部側(旋轉筒2之內側)之抽吸而產生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傳導至覆蓋旋轉筒2之管道4內,不使隨著該氣流搬運而來之成形體材料透過而予以保持,且僅使空氣透過。於多孔性板27,於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以外之區域,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7之抽吸孔(微孔),於集聚用凹部22通過旋轉筒2內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抽吸孔作為氣流之透過孔而發揮功能。作為多孔性板27,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板、或藉由蝕刻、沖孔而於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微孔者等。
空間板26具有: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其係於俯視時沿著重疊 地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之多孔性板27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而形成;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6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及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其等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空間板26係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該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又,空間板26係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65,該等複數個開口部26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
如上所述,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係沿重疊地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之多孔性板27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而形成,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與多孔性板27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對於對應之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之相似比為1。因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之俯視形狀不僅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存在彼此全等之關係,與劃分形成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存在全等之關係之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的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輪廓亦存在彼此全等之關係。
又,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係與介隔多孔性板27而固定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a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開口部283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 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65與開口部283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構成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空間板26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中高用多孔性板25於俯視時配置有複數個且各自形成為十字狀之形狀。各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於與重疊地固定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之空間板26之各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同之位置。複數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係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之相似比為1。因此,關於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不僅其輪廓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存在全等之關係,其整體形狀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及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亦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形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構件。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與多孔性板27同樣地,為如下所述之透氣性之板:將藉由自纖維堆積裝置10之內部側(旋轉筒2之內側)之抽吸而產生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傳導至覆蓋旋轉筒2之管道4內,不使隨著該氣流搬運而來之成形體材料透過而予以保持,且僅使空氣透過。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形成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5之抽吸孔(微孔),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中高用凹部23通過旋轉筒2 內之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抽吸孔作為氣流之透過孔而發揮功能。作為中高用多孔性板25,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板、或藉由蝕刻、沖孔而於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微孔者等。
抽吸調整板24具有: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其係於俯視時沿著重疊地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而形成;複數條MD劃分形成構件24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及複數條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其等與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沿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抽吸調整板24係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包圍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該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係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之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相似比為1,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環狀內開口部264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抽吸調整板24係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以外之區域中,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45,該等複數個開口部24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之格子之眼之部分,且沿厚度方向貫通。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開口部245係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固定於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之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一一對應,且存在俯視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 10中,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相似比小於1,該相對比較佳為0.05以上且0.5以下。即,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小於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S2)相對於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S1)之比率(S2/S1)較佳為50%以上且5%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上且7%以下。
構成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具有不使空氣通過之不透氣性。此處所提及之「不透氣性」係如上所述。作為不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旋轉筒2係藉由公知之固定手段將以如上方式構成之抽吸調整板24、複數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相互固定而形成。關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所包括之旋轉筒2,如圖10所示,於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調整體20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20之複數個開口部,關於該開口部之一部分,距離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相比,開口面積變小。於中高用凹部23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多孔性構件之抽吸孔(微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若詳細而言,中高用凹部23之配置於多孔性構件之外表面側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與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相同。以下,具體地進行說明。
關於形成於旋轉筒2之外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如圖10所示,於俯視時,其輪廓係以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及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位置一致之方式形成為十字狀。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其底面23a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於中高用凹部23內之區域中,如圖10所示,於俯視時,夾著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位置及形狀一致。如此,於較構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更靠旋轉筒2之內側,僅配置有抽吸調整板24,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側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開口面積與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之抽吸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之開口面積相同。因此,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如圖12所示,其深度係利用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關於形成於旋轉筒2之外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如圖10所示,於俯視時,其輪廓被一對矩形狀之環形板29、29夾著而形成為帶狀。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構成,於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中,如圖10所示,於俯視時,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開口部283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之位置及形狀一致,於靠近其等之開口部283、265之中心之位置,配置有較其等之開口面積更小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即,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小於凹部劃分板28 之開口部283及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各自之開口面積。如此,於較構成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更靠旋轉筒2之內側,配置有空間板26及抽吸調整板24,距離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比,開口面積變小,故而於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又,關於集聚用凹部22(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如圖12所示,其深度係利用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若於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上述調整體20,則與如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之般未配置有調整體20之情形相比,可抑制藉由自裝置內部側之抽吸而經由多孔性構件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即,如圖13所示,自旋轉筒2之外側通過多孔性板27並朝內側流動之氣流(圖13中箭頭所示)係於凹部22之底部之配置有調整體20之區域中,按照多孔性板27、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及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順序,通過旋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此時,關於氣流,位於該氣流之下風且實質上作為成形體材料之抽吸部發揮功能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與位於較該開口部245更靠該氣流之上風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比,開口面積較小,故經由多孔性板27之透氣性被阻礙,而可抑制氣流之風量。
再者,於將隨著氣流而供給之成形體材料抽吸至集聚用凹部22並使其纖維堆積之纖維堆積步驟中,成形體材料之基重依存於流經多孔性構件之風量。因此,藉由將調整體20配置於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中之與欲使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基重小於其他部位的部位對應之區域,而可利用簡易之設備製造所期望之部位之基重減少之成形 體。即,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由於在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成為低基重纖維堆積區域,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由於在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成為高基重纖維堆積區域。
若對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進一步進行說明,則如圖9所示,於旋轉筒2之內側(旋轉軸側),形成有沿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將相互間分隔而得之空間B、C及D。於空間B,連接有進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可將該空間B維持為負壓。於空間C,藉由自下述真空箱11側之抽吸而流入外部之空氣,於空間D,藉由自傳料輥5側之抽吸而流入外部之空氣。為了良好地進行空間C上之轉印(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等之轉印),空間C被與成為轉印後之區域之空間D分隔開。旋轉筒2亦可於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之轉印位置對應之空間(空間C)內,具有自該旋轉筒2之內部朝多孔性板27之噴射(氣流)之產生機構。此情形時,藉由使用該產生機構自空間C朝向真空箱11積極地進行噴射,可促進纖維堆積物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再者,關於旋轉筒2,其旋轉軸之軸長方向之一端被與旋轉筒2一體地旋轉之板封鎖,另一端被未旋轉之板氣密地封鎖。又,上述之空間B~D彼此間被自旋轉筒2之旋轉軸側朝向旋轉筒2之內表面設置之板分隔。
再者,空間C通常被設定為較空間B弱之負壓或零壓力(大氣壓)。在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前,就該纖維堆積物之搬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空間C為較弱之負壓,而將該纖維堆積物抽吸保持於集聚用凹部22內,但若搬送性無特別問題,則考慮轉印性,空間C較佳為零壓力。又,空間D為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被轉印至傳料輥5上後該集聚用凹部22所通過之區域,故而較佳為零壓力或正壓。
如圖9所示,關於管道4,其一端側位於旋轉筒2之空間B上且覆蓋遍及該空間B之整個區域之旋轉筒2之外周面,於未圖示之另一端側具有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例如包括粉碎機,該粉碎機係將片狀之木材紙漿粉碎而製成解纖紙漿,將該解纖紙漿(纖維材料)送入至管道4內。亦可於管道4之中途設置導入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吸水性聚合物導入部。
旋轉筒2之各個集聚用凹部22係於通過維持為負壓之空間B上之期間,經由構成上述底面22a、23a之多孔性板27及中高用多孔性板25進行自抽吸部之抽吸。藉由自各集聚用凹部22多孔性材料之微孔之抽吸,於管道4內,產生將吸收體之原料搬送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之氣流,隨著該氣流而搬送之原料堆積於各集聚用凹部22內。
如圖9所示,於管道4之內部,設置有分隔板41、41及刮輥42,上述分隔板41、41係沿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配置,上述刮輥42係以自該分隔板41朝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遠離且表面與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以下,具體地進行說明。
一對分隔板41、41係沿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延伸。又,一對分隔板41、41係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隔開相互之間隔而配置。若詳細而言,一對分隔板41、41係於管道4之內部,配置於旋轉筒2與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之間且形成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一對環形板29、29上,且沿著環形板29而於周向(2X方向)延伸。又,各分隔板41係於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如圖12所示,於剖面觀察時,自構成管道4之各側壁40越過環形板29而延伸至覆蓋配置於旋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沿周向(2X方向)之側部之位置。若進一步 詳細而言,各分隔板41係自構成管道4之各側壁40越過環形板29,延伸至配置於旋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中之沿周向(2X方向)之側緣附近。一對分隔板41、41若為延伸至此等位置者,則亦可為與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板狀者等,但較佳為具有以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之面者。若一對分隔板41、41為具有此種傾斜之面之形態,則成形體材料不易堆積於分隔板41上。
作為具有上述傾斜之面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如圖9、圖12所示,各分隔板41成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剖面、或上底與下底相比極窄之梯形之剖面之四角錐梯形形狀。此種四角錐梯形形狀之一對分隔板41、41係於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相互隔開,且以相互之對向面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一對分隔板41、41之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又,如圖12所示,一對分隔板41、41之最靠近旋轉筒2之下端41d、41d係於沿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剖面觀察時,自構成管道4之側壁延伸至覆蓋集聚用凹部22中之沿周向(2X方向)之側部之位置為止。即,各分隔板41係與構成管道4之側壁接觸而形成。作為此種分隔板41之形成材料,可使用金屬或合成樹脂、或將該等組合而得之材料等。
如圖9、圖14所示,刮輥42係於管道4之內部,以與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於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上。而且,刮輥42係於管道4之內部,配置於自一對分隔板41、41朝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遠離之位置,以便刮取纖維堆積於與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且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 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具體而言,刮輥42包括圓柱狀之輥本體421、立設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多個突起422。關於刮輥42,較佳為於滾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輥本體421遍及一對環形板29、29上之旋轉筒2之整個寬度而配置,多個突起422至少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上之區域,進而較佳為配置於一對環形板29、29彼此之間之區域,特佳為遍及刮輥42之整個寬度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輥本體421及多個突起422遍及旋轉筒2之整個寬度而配置。刮輥42係利用突起422刮取於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作為突起422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合成樹脂等,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使用不鏽鋼製之毛刷。突起422之高度可根據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而適當設定,但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設定為到達形成旋轉筒2之最外表面之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為止之高度。具體而言,突起422之高度較佳為距離刮輥42之輥本體421之周面1mm~10mm左右之高度,特佳為4mm~6mm左右之高度。
刮輥42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繞水平軸旋轉。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刮輥42朝箭頭R3方向旋轉驅動,以與旋轉筒2對向之面朝與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方式旋轉。即,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刮輥42與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同。就刮取成形體材料之量與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於附近纖維再堆積之平衡之觀點而言,刮輥42之圓周速度與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相比,較佳為2倍以上且10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倍以上且5倍以下。即,若如所述般刮輥42之圓周速度比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快,則刮輥42之突起422與於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次數增加,而可將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 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全部刮取。再者,刮輥42之圓周速度意指輥本體421表面上之周向速度,旋轉筒2之圓周速度意指形成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環形板29表面上之周向速度。
又,如圖9、圖1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之管道4之內部,於一對分隔板41、41與刮輥42之間具有自該管道4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43。而且,藉由垂下板43而將管道4之內部分斷為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PT及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之纖維再堆積區域RPT。此處,所謂管道4之內部之纖維堆積區域PT係指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又,所謂管道4之內部之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係指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之區域。若詳細而言,垂下板43形成為遍及管道4之整個寬度自管道4之朝向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圓弧狀。垂下板43之前端垂下至不與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頂部接觸的位置。藉由配置此種垂下板43,於管道4之內部,將刮輥42分隔。若配置有此種垂下板43,則可將纖維堆積區域(經解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旋轉筒2之表面上之區域)與纖維再堆積區域(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之區域)分斷,而不易阻礙存在於纖維堆積區域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纖維堆積。
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具有旋轉筒2及管道4之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係如下裝置:利用一對分隔板41、41,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利用刮輥42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 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對除旋轉筒2及管道4以外,纖維堆積裝置10所具有之傳料輥5、真空輸送機6及切斷裝置7等進行說明。
傳料輥5包括具有透氣性之圓筒狀之外周部,且接受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其外周部繞水平軸旋轉。於傳料輥5之內側(旋轉軸側)之非旋轉部分,形成有可將內部減壓之空間E。於空間E,連接有進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可將該空間E內維持為負壓。
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形成有複數個(多個)連通內外之抽吸孔。該等抽吸孔係於通過維持為負壓之空間E上之期間,將空氣自外部吸入至內部,藉由該抽吸力,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自旋轉筒2上順利地移動至傳料輥5上。
真空輸送機6包括:環狀之透氣性帶63,其架設於驅動輥61及從動輥62、62;以及輸送機6用真空箱64,其配置於隔著透氣性帶63與傳料輥5對向之位置。
網帶13側之真空箱11具有包括上下表面、左右之兩側面及背面之箱狀之形狀,且具有朝向旋轉筒2方向形成開口之開口部。真空箱11係經由未圖示之排氣管等而連接有進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該排氣裝置之作動,而可將真空箱11內維持為負壓。
網帶13係具有網眼之帶狀之透氣性帶呈環狀連結而成者,且被複數個自由輥14及傳料輥5導引而於特定之路徑連續地移動。網帶13係藉由傳料輥5之旋轉而被驅動。如圖9所示,網帶13係以如下方式配置:於在管道4之配置有刮輥42側之端部附近被導入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上後,依序通過真空箱11與旋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間。網帶13係於通過真空箱11之開口部之前之期間,與旋轉筒2之外周面接觸,於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最接近部附近,離開旋轉筒2之外周面而移動至傳料輥5上。網帶13具有比傳料輥5之上述抽吸孔更小之 微孔,且亦伴隨自傳料輥5之抽吸孔之抽吸而進行自與該抽吸孔重疊之網帶13之微孔之抽吸。
防風板15係隔著傳料輥5之外周面之寬度方向上之形成有上述抽吸孔之區域,於其兩側設置有一對,從而防止或減輕自側方流入風,從而防止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纖維堆積物之走形等。防風板15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就具有可抵抗風之剛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金屬或合成樹脂製,且具有0.5~10mm左右之厚度。
作為切斷裝置7,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例如於經期衛生棉、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製造中先前用於吸收體連續體之切斷者等。圖9所示之切斷裝置7包括於周面具備切斷刀71之切割輥72、及承接切斷刀之周面平滑之砧輥73。
其次,對使用上述纖維堆積裝置10連續地製造吸收體之方法、即、本發明(第2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進行說明。
本實施態樣之製造方法包括纖維堆積步驟,該纖維堆積步驟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旋轉筒2,而將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上述旋轉筒2係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於該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具有較作為第1區域之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作為第2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
於實施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前,首先,使旋轉筒2內之空間B、傳料輥5內之空間E、及真空箱11內藉由連接於各者之排氣裝置作動而成為負壓。藉由使空間B內為負壓,而於管道4內產生將吸收體原料搬送至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氣流(抽真空氣流)。又,使旋轉筒2及傳料輥5旋轉,而使真空輸送機6作動。
繼而,若使上述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作動,將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供給至管道4內,則該成形體材料隨著於管道4內流動之氣流,成為飛散狀態而朝旋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而纖維堆 積於集聚用凹部22(纖維堆積步驟)。
於纖維堆積步驟中,於纖維堆積區域PT中,使用一對分隔板41、41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具體而言,如圖9、圖12、圖14所示,於管道4之內部,於旋轉筒2之沿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設置有一對分隔板41、41,故而以集中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於配置在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未配置有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在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調整體20。因此,經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未被抑制,經由多孔性板27而抽吸成形體材料之氣流被抑制。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中,能夠以進而集中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上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一對分隔板41、41係以相互之對向面自管道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旋轉筒2,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一對分隔板41、41之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之纖維堆積步驟中,能夠以進而集中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上之方式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此處,若根據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欲形成之吸收體3之中高部之寬度)而設定一對分隔板41、41之端部41a、41a之間隔,則可加工高基重比之吸收體。例如於加工下述圖16所示之吸收體之情形時,可藉由使於厚壁部(中高部)33之寬度方向較細之部分之寬度、分隔板之端部41a、41a配 合,而加工基重比更高之吸收體3。
再者,於中高用凹部23所位於之區域,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間歇性地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故而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較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更深。因此,圖14所示,於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上,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低於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
繼而,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纖維再堆積步驟)。若詳細而言,於管道4之內部,如圖9、圖14所示,自分隔板41朝下游側遠離,設置有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刮輥42。因此,於纖維再堆積步驟中,如圖15所示,使用刮輥42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如上所述,於本實施態樣中,於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於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上,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低於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故而使用刮輥42刮取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之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高的過剩地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即,對應於一對分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區域中之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低的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不易被刮輥42刮取。
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係於管道4內之纖維再堆積區域RPT,以飛散狀態返回至附近之上游側,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於附近之 上游側之集聚用凹部22中,為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尚未被刮輥42刮取之狀態。因此,相較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沿旋轉筒2之周向(2X方向)之兩側部係經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較少而不易因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妨礙抽吸力。因此,相較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容易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可將利用刮輥42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緊靠附近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故而管道4內之搬運成形體材料之風之流動不易變化,而容易製造所期望之基重之吸收體。
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於一對分隔板41、41與刮輥42之間具有垂下板43,藉由垂下板43而於管道4之內部分隔刮輥42。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中,被刮取並以飛散狀態返回至上游側之成形體材料係藉由垂下板43而返回至上游側所鄰接之附近,相較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被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垂下板43自管道4之頂面朝向旋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形成為圓弧狀之R形狀,故而被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被導引至垂下板43並纖維再堆積。
繼而,於上述纖維再堆積步驟之後,再次利用刮輥42將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調整為固定之高度(高度調整步驟)。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遍及旋轉筒2之整個寬度配置有刮輥42之輥本體421及多個突起422,突起422之高度被設定為到達形成旋轉筒2之最外表面之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為止之高度。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中,藉由刮輥42刮取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成形體材料,被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被調整為至刮輥42之突起422為止之 高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被調整為環形板29之外表面29a之高度。
於以如上方式,如圖9所示,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獲得纖維堆積物32之後,進而使旋轉筒2旋轉。繼而,關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32,當到達真空箱11之對向位置時,藉由自真空箱11之抽吸,而成為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被搬送至傳料輥5與旋轉筒2之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繼而,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係藉由自傳料輥5側之抽吸,而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與網帶13一併轉印至傳料輥5上。
於圖16中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剛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後之纖維堆積物32。如圖16所示,關於纖維堆積物32,與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深度較深之中高用凹部23對應之部分成為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對應之部分成為高度較低之薄壁部34。具體而言,厚壁部33之高度係利用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又,薄壁部34係利用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形板29之厚度而形成。
若進一步詳細而言,厚壁部33被於由配置在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中呈格子狀交叉之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分割,而具有分割厚壁部331。又,薄壁部34被於配置在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除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以外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呈格子狀交叉之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分割,而具有分割薄壁部341。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於配置在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未配置有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在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 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調整體20。因此,本實施態樣中所獲得之纖維堆積物32之厚壁部33成為相對而言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較多之高基重部,薄壁部34成為相對而言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較少之低基重部。又,纖維堆積物32之底面係藉由刮輥42而整個區域變得大致平坦。
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纖維堆積物32一面接受自傳料輥5側之抽吸,一面被搬送,且被移送至導入至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之真空輸送機6上之包含衛生紙或透液性之不織布等之包芯片材37上。其後,如圖9所示,將包芯片材37之沿搬送方向之兩側部回折,纖維堆積物32之上下兩面由包芯片材37被覆。繼而,由包芯片材37被覆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係與包芯片材37一併,被切斷裝置7之切割輥72於相鄰之厚壁部33、33彼此之間之中間位置切斷。如此,可獲得由包芯片材37被覆之吸收體3。
本實施態樣中所獲得之吸收體3包含厚壁部33及薄壁部34,且為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局部不同之吸收體。藉由配置於上述管道4內之一對分隔板41、41與刮輥42之作用,於吸收體3未發現纖維堆積不均,吸收體3成為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較佳之高品質者。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及使用其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高度之中高部之吸收體。又,藉由上述調整體20之作用,厚壁部33相對而言成為高基重,薄壁部34相對而言成為低基重。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及使用其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本發明(第2發明)並不被上述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限制而可適當變更。再者,對於下述另一實施形態及實施態樣,以與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態樣不同之構成部分為主進行說明,相同之構成部分係附 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關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實施態樣之說明。
例如於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僅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但亦可為除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以外,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沿旋轉筒之周向(2Y方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亦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之形態。具體而言,如圖17所示,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具有與構成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之旋轉筒2者相同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且具有與構成纖維堆積裝置10之旋轉筒2之抽吸調整板24不同之抽吸調整板24A。具體而言,關於抽吸調整板24A,配置於沿旋轉筒之周向(2Y方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之開口部245s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及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之相對比為1,配置於最外側緣部之開口部245s之開口面積與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及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之開口面積相同。因此,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係於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板27中之沿周向(2Y方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的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再者,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係與纖維堆積裝置10之旋轉筒2同樣地,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亦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即,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係於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板27中之被沿周向(2Y方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與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夾持之區域之旋轉筒2A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
根據如上所述之使用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之製造方法,於 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之纖維再堆積步驟中,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係於沿周向(2Y方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之旋轉筒2A之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該兩最外側緣部之抽吸力變高,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朝向該兩最外側緣部纖維再堆積,再次以飛散狀態返回至旋轉筒2之寬度方向(2Y方向)全域之成形體材料容易擴散,被均勻地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容易纖維再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如此,根據使用纖維堆積裝置之旋轉筒2A之製造方法,可進而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基重之中高部的吸收體。
又,於上述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堆積裝置10中,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旋轉筒2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但亦可不於任何區域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20。使用此種旋轉筒2而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成為具有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及高度較低之薄壁部34之離散纖維堆積物。該離散纖維堆積物中之厚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薄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
又,所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形狀,亦可藉由更換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等,而靈活地變更集聚用凹部22之配置或形狀、中高用凹部23之配置或形狀。又,中高用凹部23中之形成深度較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亦可配置於除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以外之區域。
又,如圖11、圖17所示,旋轉筒2係使用包含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之板,但亦可代替該板,而使用例如欲形成高基重部之部分較深地凹陷之一體物之板。再者,藉由包括包含抽吸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形板29之 板,可精度良好地製造高基重比之吸收體。
於本發明(第2發明)中所製造之吸收體被較佳地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係主要用於吸收保持尿、經血等自身體排泄之體液者。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但並不限定於該等,廣泛地包含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又,上述第1發明與第2發明中之僅一發明所具有之要件可分別適當應用於其他發明,又,各發明中之要件可適當於實施形態間相互置換。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1A>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有:旋轉筒,其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以及管道,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該旋轉筒之外周面供給;且藉由利用自上述旋轉筒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成型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上述管道之內部,於在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被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分隔出之空間內,包括刮輥及管道開口部,上述刮輥係以表面與上述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且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上述管道開口部係配置於較該刮輥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且吸入外部大氣,上述管道之內部被上述垂下板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及纖維再堆積區域,上述纖維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 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利用上述刮輥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
<2A>
如上述<1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狀態下,自上述刮輥及上述管道之頂面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快於自上述刮輥及上述旋轉筒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
<3A>
如上述<2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自上述刮輥及上述管道之頂面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1)相對於自上述刮輥及上述旋轉筒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2)之比(V1/V2)為1以上且4以下,較佳為1.5以上且3倍以下。
<4A>
如上述<2A>或<3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自上述刮輥及上述管道之頂面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1)為5m/s以上且100m/s以下,較佳為10m/s以上且70m/s以下。
<5A>
如上述<2A>至<4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自上述刮輥及上述旋轉筒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之外部大氣之流速(V2)為0.1m/s以上且70m/s以下,較佳為0.1m/s以上且50m/s以下。
<6A>
如上述<1A>至<5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具有調整其開口面積,從而調整所吸入之外部大氣之量之外部大氣量調整機構。
<7A>
如上述<1A>至<6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管道開口部配置有將上述旋轉筒側封閉之閉鎖板。
<8A>
如上述<7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閉鎖板係遍及上述管道之管道開口部之整個寬度而配置,形成為可自該管道開口部之該管道之頂面側朝上述旋轉筒側移動。
<9A>
如上述<1A>至<8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係於上述管道之高度方向上,設置於該管道之頂面側之位置。
<10A>
如上述<1A>至<9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設置於較上述刮輥之旋轉軸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方。
<11A>
如上述<1A>至<10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筒於其內部具有被分隔之複數個空間,且具有調整各該空間之抽吸力之抽吸力調整機構。
<12A>
如上述<11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筒係於上述外周面被上述管道覆蓋之區域具有作為上述空間之空間A及空間B。
<13A>
如上述<12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空間A及上述空間B維持為負壓。
<14A>
如上述<13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空間B之負壓被設定為與上述空間A之負壓相同或較其弱之負壓。
<15A>
如上述<14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空間B之負壓被設定為較上述空間A之負壓弱之負壓。
<16A>
如上述<1A>至<15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係由配置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形成。
<17A>
如上述<12A>至<16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筒之上述集聚用凹部係於通過維持為負壓之上述空間A上之期間,經由構成上述第1區域及上述第2區域之底面之多孔性板及中高用多孔性板而進行自抽吸部之抽吸。
<18A>
如上述<1A>至<17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筒包括:圓筒狀之滾筒本體;抽吸調整板,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滾筒本體之外周部;中高用多孔性板(多孔性構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抽吸調整板之外表面側;空間板,其重疊地固定於該中高用多孔性板之外表面側;多孔性板(多孔性構件),其重疊地固定於該空間板之外表面側;凹部劃分板,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多孔性板之外表面側;以及環形板,其重疊地固定於該凹部劃分板之外表面側。
<19A>
如上述<18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凹部劃分板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其等於俯視時沿厚度方向貫通;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其劃分形成各十字狀之開口部;複數個開口部,其等沿厚度方向貫通;以及開口部劃分形成部,其劃分形成該開口部。
<20A>
如上述<18A>或<19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多孔性板於俯視時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 上述多孔性板之上述十字狀之開口部配置於與重疊地固定於該多孔性板之外表面之上述凹部劃分板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相同之位置。
<21A>
如上述<18A>至<20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空間板係於俯視時具有沿上述多孔性板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之輪廓而形成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 關於上述中高用多孔性板,不僅其輪廓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存在全等之關係,其整體形狀亦與上述多孔性板之開口部、及上述凹部劃分板之十字狀之開口部存在俯視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22A>
如上述<1A>至<21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形成於上述管道中之位於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最下游之出口。
<23A>
如上述<1A>至<22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上游側之上述管道之內部,包括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之一對分隔板,利用上述一對分隔板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利用上述刮輥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將於上述被分隔之空間內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24A>
如上述<1A>至<23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之底面、及上述第1區域之底面分別包含具有多個抽吸孔之多孔性構件,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上述調整體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之複數個開口部,該開口部之一部分係距離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相比,開口面積較小。
<25A>
如上述<24A>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上述多孔性構件之上述抽吸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
<26A>
如上述<1A>至<25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朝向上述旋轉筒,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上述一對分隔板之上述旋轉筒側之端部彼此之間隔與上述第2區域之寬度一致。
<27A>
如上述<1A>至<26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垂下板係遍及上述管道之整個寬度,形成為自該管道之頂面朝上述旋轉筒之周向(2X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圓弧狀。
<28A>
如上述<1A>至<27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 述成形體材料包含纖維材料。
<29A>
如上述<1A>至<28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成形體材料於包含纖維材料之同時包含吸水性聚合物。
<30A>
如上述<1A>至<29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立設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多個突起。
<31A>
如上述<1A>至<30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係以與上述旋轉筒對向之面朝與該旋轉筒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方式旋轉。
<32A>
如上述<1A>至<31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之圓周速度與上述旋轉筒之圓周速度相比,為2倍以上且10倍以下,較佳為3倍以上且5倍以下。
<33A>
如上述<1A>至<32A>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被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吸收性物品。
<1B>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有:旋轉筒,其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以及管道,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該轉筒之外周面供給;且藉由利用自上述旋轉筒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成型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 域,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包括一對分隔板及刮輥,上述一對分隔板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上述刮輥係以與上述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方式,相隔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上述刮輥係配置於自上述一對分隔板朝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遠離之位置,以便刮取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過剩量的該成形體材料,並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2B>
如上述<1B>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管道之內部,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具有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藉由上述垂下板而將上述管道之內部分斷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纖維再堆積區域。
<3B>
如上述<1B>或<2B>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之底面、及上述第1區域之底面分別包含具有多個抽吸孔之多孔性構件,於上述第1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上述調整體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之複數個開口部,該開口部之一部分係距離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與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相比,開口面積較小。
<4B>
如上述<3B>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或除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以外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沿上述旋轉筒之周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的內表面側,未配置有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上述多孔性構件之上述抽吸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
<5B>
如上述<1B>至<4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朝向上述旋轉筒,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上述一對分隔板之上述旋轉筒側之端部彼此之間隔與上述第2區域之寬度一致。
<6B>
如上述<1B>至<5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係由配置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形成。
<7B>
如上述<1B>至<6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分隔板成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剖面、或上底與下底相比極窄之梯形之剖面之四角錐梯形形狀。
<8B>
如上述<1B>至<7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空間B之區域之下游側,於上述旋轉筒之空間B連接有進氣風扇等之公知之排氣裝置,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可將該空間B維持為負壓。
<9B>
如上述<1B>至<8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立設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多個突起。
<10B>
如上述<1B>至<9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係於滾筒寬度方向上,輥本體遍及上述旋轉筒之整個寬度而配置,多個突起至少配置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央區域之上述第2區域上之區域。
<11B>
如上述<1B>至<10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係以與上述旋轉筒對向之面朝與該旋轉筒之旋轉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方式旋轉。
<12B>
如上述<1B>至<11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之圓周速度與上述旋轉筒之圓周速度相比,較佳為2倍以上且10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倍以上且5倍以下。
<13B>
如上述<1B>至<12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具有垂下板,上述垂下板係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上述垂下板係遍及上述管道之整個寬度形成為自該管道之頂面朝上述旋轉筒之周向之上游側凸出之圓弧狀。
<14B>
如上述<1B>至<13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具有垂下板,上述垂下板係 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關於上述垂下板,該垂下板之前端垂下至不與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頂部接觸之位置為止。
<15B>
如上述<1B>至<14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包括:管道,其對上述旋轉筒之外周面供給成形體材料;傳料輥,其配置於該旋轉筒之斜下方,且被朝相對於構成上述吸收體之包芯片材之搬送方向成為正方向之箭頭R5方向旋轉驅動;真空輸送機,其配置於該傳料輥之下方;以及切斷裝置。
<16B>
如上述<1B>至<15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進而將真空箱設置於上述旋轉筒之周向上之上述管道與傳料輥之間,且以通過該真空箱與該旋轉筒之間及該傳料輥與該旋轉筒之間之方式配置網帶。
<17B>
如上述<1B>至<16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具有垂下板,上述垂下板係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上述防風板係近接於傳料輥之外周面而設置。
<18B>
如上述<1B>至<17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成形體材料包含纖維材料。
<19B>
如上述<1B>至<18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成形體材料係使用解纖紙漿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之短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維之短纖維等。
<20B>
如上述<1B>至<19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與纖維材料一併使用吸水性聚合物作為上述成形體材料。
<21B>
如上述<1B>至<20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吸收體為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上述成形體材料為吸收體原料。
<22B>
如上述<1B>至<21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一對分隔板之最靠近上述旋轉筒之下端係於沿上述旋轉筒之旋轉軸方向剖面觀察時,自構成上述管道之側壁延伸至覆蓋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沿周向之側部之位置為止。
<23B>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包括纖維堆積步驟,該纖維堆積步驟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旋轉筒,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中,使用一對分隔板將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包括纖維再堆積步驟,該纖維再堆積步驟係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該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24B>
如上述<23B>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纖維再堆積步驟中,使用刮輥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上述成形體材料。
<25B>
如上述<23B>或<24B>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而獲得之纖維堆積物之底面係藉由刮輥而整個區域變得大致平坦,由包芯片材被覆之狀態之上述纖維堆積物係與該包芯片材一併,被切斷裝置之切割輥於相鄰之厚壁部彼此之間之中間位置切斷,而獲得被該包芯片材被覆之吸收體。
<26B>
如上述<23B>至<25B>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輥係朝較上述一對分隔板更遠離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而配置,纖維再堆積步驟係於較上述一對分隔板更靠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進行。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第1發明),可容易將利用刮輥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自刮輥之突起剝離,而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高度之中高部之吸收體。
根據本發明(第2發明),可穩定地製造包括所期望之高度之中高部之吸收體。
1‧‧‧纖維堆積裝置
2‧‧‧旋轉筒
2X‧‧‧旋轉筒之周向
2Y‧‧‧旋轉筒之寬度方向
3‧‧‧吸收體
4‧‧‧管道
4S‧‧‧空間
5‧‧‧傳料輥
6‧‧‧真空輸送機
7‧‧‧切斷裝置
11‧‧‧真空箱
13‧‧‧網帶
14‧‧‧自由輥
15‧‧‧傳料輥
21‧‧‧外周面
32‧‧‧纖維堆積物
37‧‧‧包芯片材
40‧‧‧側壁
41‧‧‧分隔板
42‧‧‧刮輥
43‧‧‧垂下板
44‧‧‧管道開口部
61‧‧‧驅動輥
62‧‧‧從動輥
63‧‧‧透氣性帶
64‧‧‧輸送機用真空箱
71‧‧‧切斷刀
72‧‧‧切割輥
73‧‧‧砧輥
291‧‧‧固定板
292‧‧‧中心軸部
293‧‧‧板
441‧‧‧閉鎖板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E‧‧‧空間
R2‧‧‧箭頭
R3‧‧‧箭頭
R5‧‧‧箭頭

Claims (29)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有:旋轉筒,其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以及管道,其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朝該旋轉筒之外周面供給;且藉由利用自上述旋轉筒之內部之抽吸所產生之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成型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於上述管道之內部,於在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被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之垂下板分隔出之空間內,包括刮輥及管道開口部,上述刮輥係以表面與上述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配置,且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上述管道開口部係配置於較該刮輥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且吸入外部大氣;上述管道之內部被上述垂下板分斷為纖維堆積區域及纖維再堆積區域,上述纖維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上述纖維再堆積區域係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利用上述刮輥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狀態下,自上述刮輥及上述管道之頂面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的外部大氣之流速快於自上述刮輥及上述旋轉筒之間之上述管道開口部吸入的外部 大氣之流速。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具有調整其開口面積,從而調整所吸入之外部大氣之量之外部大氣量調整機構。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旋轉筒於其內部具有被分隔之複數個空間,且具有調整各該空間之抽吸力之抽吸力調整機構。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係形成於上述管道中之位於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最下游之出口。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上游側之上述管道之內部,包括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之一對分隔板,利用上述一對分隔板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的區域,利用上述刮輥刮取經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被分隔之空間內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的兩側部。
  7.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之底面、及上述第1區域之底面分別包含具有多個抽吸孔之多孔性構件,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上述調整體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之複數個開口部,該開口部之一部分係距離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小於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
  8. 如請求項7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上述多孔性構件之上述抽吸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較上述垂下板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述旋轉方向上游側之上述管道之內部,包括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之一對分隔板,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朝向上述旋轉筒,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上述一對分隔板之上述旋轉筒側之端部彼此之間隔與上述第2區域之寬度一致。
  10.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係於上述管道之高度方向上,設置於該管道之頂面側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管道開口部設置於較上述刮輥之旋轉軸更靠上述旋轉筒之上方。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進而包括一對分隔板,上述一對分隔板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配置於上述旋轉筒之沿周向之兩側部,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方式,相隔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上述刮輥係配置於自上述一對分隔板朝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遠離之位置,以便刮取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之過剩量的該成形體材料,且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 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13.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具有垂下板,該垂下板係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藉由上述垂下板將上述管道之內部分斷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纖維再堆積區域。
  14.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之底面及上述第1區域之底面分別包含具有多個抽吸孔之多孔性構件,於上述第1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重疊地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上述調整體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之複數個開口部,該開口部之一部分係距離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多孔性構件相對較遠之一方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小於相對較近之一方之開口部之開口面積。
  15. 如請求項14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或上述第2區域之上述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以及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沿上述旋轉筒之周向之兩側部之最外側緣部的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抽吸力之調整體,上述多孔性構件之上述抽吸孔係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
  16.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一對分隔板之最靠近上述旋轉筒之下端係於沿上述旋轉筒之旋轉軸方向剖面觀察時,自構成上述管道之側壁延伸至覆蓋上述集聚用凹部之沿周向之側部之位置為止。
  17.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一對分隔板係以朝向上述旋轉筒,相互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 上述一對分隔板之上述旋轉筒側之端部彼此之間隔與上述第2區域之寬度一致。
  18.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分隔板成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剖面、或上底與下底相比極窄之梯形之剖面之四角錐梯形形狀。
  19.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輥係於筒寬度方向上,輥本體遍及上述旋轉筒之整個寬度配置,多個突起至少配置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央區域之上述第2區域上之區域。
  20. 如請求項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係於上述管道之內部具有垂下板,上述垂下板係於上述一對分隔板與上述刮輥之間,自該管道之頂面垂下,關於上述垂下板,係該垂下板之前端垂下至不與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頂部接觸之位置為止。
  21. 如請求項1或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垂下板係遍及上述管道之整個寬度,形成為自該管道之頂面朝上述旋轉筒之周向之上游側凸出之圓弧狀。
  22. 如請求項1或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2區域係由配置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所形成。
  23. 如請求項1或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成形體材料包含纖維材料。
  24. 如請求項1或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成形體材料於包含纖維材料之同時還包含吸水性聚合物。
  25. 如請求項1或1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吸收體被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之吸收性物品。
  26.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具備纖維堆積步驟,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 部之旋轉筒,將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中,使用一對分隔板將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分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具備纖維再堆積步驟,上述纖維再堆積步驟係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該成形體材料,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再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27. 如請求項26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纖維再堆積步驟中,使用刮輥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上述成形體材料。
  28. 如請求項27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而獲得之纖維堆積物之底面係藉由刮輥而整個區域變得平坦,由包芯片材被覆之狀態之上述纖維堆積物係與該包芯片材一併,藉由切斷裝置之切割輥而於相鄰之厚壁部彼此之間之中間位置被切斷,獲得由該包芯片材被覆之吸收體。
  29. 如請求項27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輥係較上述一對分隔板更遠離上述旋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地配置,纖維再堆積步驟係於較上述一對分隔板更靠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進行。
TW103140309A 2013-11-29 2014-11-20 Absor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634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7452 2013-11-29
JP2013-247453 2013-11-29
JP2013247453 2013-11-29
JP2013-247452 2013-11-29
JP2014226029A JP5989061B2 (ja) 2013-11-29 2014-11-06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4226030A JP5989062B2 (ja) 2013-11-29 2014-11-06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4-226030 2014-11-06
JP2014-226029 2014-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595A true TW201532595A (zh) 2015-09-01
TWI634876B TWI634876B (zh) 2018-09-11

Family

ID=54694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0309A TWI634876B (zh) 2013-11-29 2014-11-20 Absor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64459B (zh)
TW (1) TWI634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42574A1 (ja) * 2016-08-31 2018-03-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7041812A (zh) * 2017-01-09 2017-08-15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体成型装置
JP7027103B2 (ja) * 2017-10-03 2022-03-0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CN108938204B (zh) * 2018-08-02 2023-10-03 江西省美满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包芯的纸尿裤生产用封装装置
JP6683795B1 (ja) * 2018-11-14 2020-04-2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5212041A (zh) * 2022-07-28 2022-10-21 泉州市汉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制造吸收芯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4966A (en) * 1984-04-02 1987-06-23 Winkler & Dunnebier Apparatus for forming fibrous pads
AU590032B2 (en) * 1985-12-10 1989-10-2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Controlled formation of light and heavy fluff zones
DE60325672D1 (de) * 2002-06-10 2009-02-26 Kao Corp Ein absorbierender Ker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EP1943991B1 (en) * 2005-09-29 2013-12-18 Daio Paper Corporation Fiber accumulating apparatus for absorbent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bsorbent body
JP4832908B2 (ja) * 2006-01-31 2011-12-0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吸収体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JP5006562B2 (ja) * 2006-03-29 2012-08-22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積繊装置
JP4785788B2 (ja) * 2007-05-18 2011-10-0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227621B2 (ja) * 2008-03-17 2013-07-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271629B2 (ja) * 2008-08-01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4876B (zh) 2018-09-11
CN105764459B (zh) 2019-11-19
CN105764459A (zh)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4876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582238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TWI566760B (zh) Fiber stacking device
JP52910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I617297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4537174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09000386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06115999A5 (zh)
JP598906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TWI753927B (zh)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JP598906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WO2015079964A1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201626968A (zh) 吸收體、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JP677430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75970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96597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457507B2 (ja) 積繊装置
JP66999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76464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KR102506164B1 (ko) 브릿지형 흡수성 구조체 제조 방법
JP625523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64700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KR101837920B1 (ko) 브릿지형 흡수 용품
JP2018089178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2013043029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