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3927B -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3927B
TWI753927B TW106124105A TW106124105A TWI753927B TW I753927 B TWI753927 B TW I753927B TW 106124105 A TW106124105 A TW 106124105A TW 106124105 A TW106124105 A TW 106124105A TW I753927 B TWI753927 B TW I7539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accumulation
scraping
roller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4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4973A (zh
Inventor
茂木知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4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92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體(3)之製造裝置(1)包括具有中高用凹部(23)之轉筒(2)、及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4)。於導管(4)之內部具備:刮擦輥(42),其與轉筒(2)之外周面(21)對向配置且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43),其配置於自刮擦輥(42)向轉筒(2)之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刮擦輥(42)刮取之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於轉筒(2)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刮擦引導部(43)具有自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431)。

Description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就穿著感之提昇或防漏性之觀點而言,有使用具有高度相對較高之厚壁部及高度相對較低之薄壁部之吸收體之情形,尤其是,有使用具有中央部厚度增加之中高部分(厚壁部)之吸收體之情形。作為此種具有中高部分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例如,專利文獻1~3中記載有使用具備於外周面上在集聚用凹部內具有更深之中高部用凹部之轉筒之纖維堆積裝置之方法。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纖維堆積裝置,即,使用導管將纖維材料呈飛散狀態供給至轉筒之外周面,並利用配置於下游側之刮擦輥刮取自轉筒之集聚用凹部溢出之過剩部分,將所刮取之纖維材料經由與導管不同之輸送路徑而再次重新供給至導管之上游側。根據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可對溢出之纖維材料之過剩部分進行再利用,因此,可高效率地進行纖維堆積。
又,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纖維堆積裝置,即,於形成於纖維堆積轉筒之外周面之集聚用凹部之寬度方向上之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而言為中央區域),遍及圓周方向過剩地供給、堆積紙漿之後,利用設置於纖維堆積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刮擦輥刮取過剩部分,進而於旋轉方向下游側,向集聚用凹部之寬度方向上之不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 而言為兩側部區域)再次纖維堆積。
根據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由於集聚用凹部中之中高用凹部之深度較其以外之凹部深,故而紙漿之過剩部分(中央區域)中,中高用凹部僅被略微刮取,而可穩定地成形所需之高度(基重)。另一方面,紙漿之過剩部分(中央區域)中,中高用凹部以外之凹部較中高用凹部更多地被刮取,而消除過剩堆積狀態。並且,將所刮取之量向成為過少堆積狀態之兩側部區域再次纖維堆積,因此,中高部以外之周圍部之高度(基重)大致均勻化。
又,由於中高用凹部之內側(非紙漿堆積側)未配置調整體,故而吸引力亦形成為較強,於遍及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中央區域)之圓周方向過剩地供給、堆積紙漿時,可將紙漿集中堆積於中高用凹部。因此,可形成更高(更高基重)之中高部,且亦可抑制利用刮擦輥刮取之紙漿量。因該等效果,可不產生吸收體重量(基重)之偏差而形成所需之高度(基重)之中高部及周圍部,並且無需如專利文獻1之經由其他輸送路徑而再供給藉由刮擦輥刮取之紙漿等之複雜控制。
又,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如下2階段之纖維堆積裝置,即,於纖維堆積轉筒之上游側之位置,利用第1導管供給纖維材料,且藉由刮擦輥刮取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內之中高部用凹部之纖維材料以外之纖維材料,於纖維堆積轉筒之下游側之位置,利用第2導管對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之纖維材料上供給纖維材料使之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35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5-12687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表2006-500155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包括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及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且藉由因來自上述轉筒之內部之吸引產生之空氣流而使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製造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刮擦輥,其與上述轉筒之上述外周面對向配置且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其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該刮擦輥刮取之飛散狀態之該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上述刮擦引導部具有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
又,本發明係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對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且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而製造吸收體。該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包括: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上述成形體材料,且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及再次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使用與上述轉筒之外周面對向配置之刮擦輥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並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再次纖維堆積步驟中,藉由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之刮擦引導部而將使用上述刮擦輥刮取之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並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 聚用凹部之兩側部。
1:製造裝置
2:轉筒
2X:圓周方向
2Y:轉筒寬度方向
3:吸收體
4:導管
5:傳料輥
6:真空輸送機
7:切斷裝置
11:真空箱
13:網帶
14:自由輥
15:擋風板
20:調整體
21:轉筒之外周面
22:集聚用凹部
22a:集聚用凹部之底面
23a:集聚用凹部之底面
23:中高用凹部
24:吸引調整板
24a:吸引調整板之外表面
25:中高用多孔性板
25a:中高用多孔性板之外表面
26:空間板
26a:空間板之外表面
27:多孔性板
27a:多孔性板之外表面
28:凹部劃分板
28a:凹部劃分板之外表面
29:環板
29a:外表面
32:纖維堆積物
33:厚壁部
34:薄壁部
37:包芯片材
40:側壁
41:間隔板
41a:端部
41d:下端
42:刮擦輥
43:刮擦引導部
43d:底面
43f:上游部
43s:側壁
43u:頂面
44:下垂板
61:驅動輥
62:從動輥
63:透氣性皮帶
64:輸送機用真空箱
71:切斷刀
72:切刀輥
73:砧輥
241:環狀劃分形成構件
242:MD劃分形成構件
243:CD劃分形成構件
244:環狀內開口部
245:開口部
261:環狀劃分形成構件
262:MD劃分形成構件
263:CD劃分形成構件
264:環狀內開口部
265:開口部
271:開口部
281:十字狀之開口部
282: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
283:開口部
284:開口部劃分形成部
285:MD劃分形成構件
286:CD劃分形成構件
331:分割厚壁部
341:分割薄壁部
421:輥本體
421T: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
422:突起
431:頂部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E:空間
PT:纖維堆積區域
R2:旋轉方向
R3:方向
R5:方向
RPT:再次纖維堆積區域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之II-II線剖面之剖視圖。
圖3係將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與圖2對應之區域之主要部分展開為平面狀而表示之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圖1之IV-IV線剖面之剖視圖。
圖5係將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轉筒之外周部(集聚用凹部)展開為平面狀而表示之圖。
圖6係圖1所示之轉筒之外周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7係模式性地表示圖4之一部分之剖視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使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運轉之狀態下之與圖2對應之區域之主要部分之剖視圖。
圖9係將使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運轉之狀態下之與圖2對應之區域之主要部分展開為平面狀而表示之圖。
圖10係表示自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中之轉筒之集聚用凹部脫模之纖維堆積物之立體圖。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僅將利用刮擦輥刮取之纖維材料經由其他輸送路徑而再次重新供給至導管之上游側。又,由於中高用凹部與其以外之集聚用凹部係相同之吸引力,故而紙漿之堆積厚度(纖維堆積基重)於該集聚用凹部之各區域相同,因此,集聚用凹部中之與中高 部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相較於與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對應之纖維堆積部分之外表面成為凹陷之狀態。因此,為了達成所需之基重之中高部,必須於過剩地供給紙漿直至中高部成為所需之基重之後,利用刮擦輥刮取明顯過剩地堆積於中高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之紙漿,並再次重新進行供給。如此一來,再供給之紙漿量變得過多,再供給紙漿量之計測、及預測再供給量而控制來自粉碎機之紙漿供給量(紙漿進料量)變得困難。其結果,存在如下問題,即,有吸收體重量變得不穩定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存在如下情形,即,於利用刮擦輥刮取紙漿之過剩部分(中央區域),且於集聚用凹部之寬度方向上,使其向不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而言為兩側部區域)再次纖維堆積時,未必使所刮取之紙漿全部向不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而言為兩側部區域)再次纖維堆積,一部分亦向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而言為中央區域)再次纖維堆積。於專利文獻2中,為了儘可能使所刮取之紙漿向兩側部區域再次纖維堆積,而於兩側部區域之內側與中高用凹部之內側同樣地未配置調整體而增強吸引力,但若僅此而已則並不充分。於是,會存在被多次重複刮取之紙漿,而有吸收體重量變得不穩定,周圍部之基重變得不均勻,或再次纖維堆積區域內被重複刮取之紙漿充滿而成為裝置無法連續運轉之狀態等之虞。進而,由於在刮擦輥之寬度方向之整個面形成有用以刮取紙漿之突部,故而有將難得再次纖維堆積於不包含中高用凹部之區域(一般而言為兩側部區域)之紙漿再次刮取而效率降低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纖維堆積裝置中,存在如下問題,即,謀求於先使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之後,使纖維材料纖維堆積於中高部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內,但由於無紙漿供給之控制機構,而僅 單純地利用刮擦輥等將纖維堆積於中高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內之紙漿去除,因此,紙漿逐漸積存於第1成形室內,而無法進行長時間之連續加工。又,亦存在如下問題,即,於利用刮擦輥等將纖維堆積於中高用凹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內之紙漿去除之情形時,難以僅避開間斷地配置於纖維堆積轉筒之圓周方向之中高用凹部而僅將其他部分去除。
因此,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具有之缺點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基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圖1中示出有作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之較佳之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的概略。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係吸收體3之製造裝置,其包括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之轉筒2、及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1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4,且藉由因來自轉筒2之內部之吸引而產生之空氣流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從而製造吸收體3。而且,集聚用凹部22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集聚用凹部22之上述第2區域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2所示般由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形成。而且,集聚用凹部22之上述第1區域由除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形成。即,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包括:轉筒2,其於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且於該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具有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及導管4,其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1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
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製造裝置1具備於箭頭R2方向上被旋轉驅動 之轉筒2、對轉筒2之外周面21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4、配置於轉筒2之斜下方且於箭頭R5方向上被旋轉驅動之傳料輥5、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之真空輸送機6、及切斷裝置7。於製造裝置1中,進而,真空箱11設置於轉筒2之圓周方向上之導管4與傳料輥5之間,且網帶13以通過真空箱11與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轉筒2之間之方式配置,且擋風板15近接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而設置。再者,就使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不變形而穩定地轉印之觀點而言,於製造裝置1中設置有真空箱11及擋風板15,但亦可不設置。如圖1所示,轉筒2之旋轉方向係相對於下述包芯片材37之搬送方向成為反向之箭頭R2方向之旋轉方向,傳料輥5之旋轉方向係相對於包芯片材37之搬送方向成為正向之箭頭R5方向之旋轉方向。
導管4之內部具備:刮擦輥42,其與轉筒2之外周面21對向配置,且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43,其配置於自刮擦輥42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刮擦輥42刮取之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於轉筒2之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分離。較佳為,導管4如圖1所示般,其一端側位於轉筒2之空間B上並覆蓋遍及該空間B之區域全域之轉筒2之外周面,且於未圖示之另一端側具有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例如具備粉碎機,該粉碎機將片狀之木材紙漿粉碎而製成解纖紙漿,且將該解纖紙漿(纖維材料)送入導管4內。亦可於導管4之中途設置導入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吸水性聚合物導入部。
刮擦輥42於導管4之內部如圖1~圖3所示般以與纖維堆積於外周面21上之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方式與轉筒2之外周面21對向配置。而且,刮擦輥42於導管4之內部以將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刮取,並使所刮取 之該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之方式配置。於製造裝置1中,刮擦輥42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421、及豎立設置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複數個突起422。刮擦輥42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其輥本體421遍及對向之外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全寬而配置。
複數個突起422亦可遍及對向之集聚用凹部22之全寬而配置,但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3所示般僅配置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中之與纖維堆積於構成轉筒2之下述一對環板29、29彼此之間之區域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如此,於製造裝置1中,構成刮擦輥42之輥本體421具有於旋轉軸方向中央部配置有複數個突起422之區域421T、及該區域421T以外之區域即於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突起422之區域。即,於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突起422之區域,並未以較區域421T中之突起422彼此之旋轉軸方向之間隔更長之間隔存在突起。作為突起422之形成材料,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合成樹脂等,於製造裝置1中,使用成為不鏽鋼製之突起422之毛刷。
構成刮擦輥42之突起422之高度可根據所要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而適當設定,但於製造裝置1中,突起422之高度較佳為離刮擦輥42之輥本體421之外周面1mm~10mm左右之高度,特佳為4mm~6mm左右之高度。
又,構成刮擦輥42之突起422之頂部與對向之外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間隙可根據要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而適當設定,但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2所示,於突起422之頂部到達形成轉筒2之最外表面之下述環板29之外表面29a之位置設定間隙。關於間隙之調整,可調整突起422之高度(自輥本體421之突出量),但亦可移動輥本體421本身之位置而調整與轉 筒2之距離。
刮擦輥42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繞著水平軸旋轉。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2、圖3所示,刮擦輥42於箭頭R3方向上被旋轉驅動,與轉筒2對向之面以於與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反方向移動之方式旋轉。即,於製造裝置1中,刮擦輥42與轉筒2之旋轉方向相同。就刮取成形體材料之量與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於附近再次纖維堆積之平衡之觀點而言,刮擦輥42之圓周速度較佳為轉筒2之圓周速度之2倍以上且10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倍以上且5倍以下。即,若如此使刮擦輥42之圓周速度較轉筒2之圓周速度快,則刮擦輥42之突起422與在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接觸之次數增加,從而可將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全部刮取。再者,刮擦輥42之圓周速度係指輥本體421表面上之周速,轉筒2之圓周速度係指形成轉筒2之外周面21之下述環板29表面上之周速。
如圖1~圖3所示,刮擦引導部43配置於導管4之內部。刮擦引導部43具有自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與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刮擦輥42側即轉筒2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431。作為刮擦引導部43之形成材料,使用合成樹脂、或不鏽鋼、鋁、鐵等金屬等,於製造裝置1中使用不鏽鋼製之刮擦引導部。
刮擦引導部43自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其寬度可自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朝向旋轉方向下游側(頂部431側)階段性地變短,但於製造裝置1中,係如圖3所示般逐漸減小。具體而言,形成刮擦引導部43之頂部431之兩側壁43s、43s分別豎立設置於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且兩側壁43s、43s之間隔自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 向)上游側之上游部43f朝向旋轉方向下游側之頂部431側逐漸減小。以下,於本說明書中,亦將自轉筒2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刮擦引導部43等對象物稱為平面觀察刮擦引導部43等對象物。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3所示,刮擦引導部43於平面觀察下其頂部431之位置與刮擦輥42之輥本體421中之配置有複數個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若如此使頂部431之位置與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中央部一致,則可將由刮擦輥42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利用刮擦引導部43大致等分量地分離,從而可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3所示,刮擦引導部43於平面觀察下,其上游部43f之寬度形成為與於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寬度相同之寬度。即,刮擦引導部43之上游部43f之寬度形成為與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下述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之間隔相同之長度。又,於製造裝置1中,就於較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更寬之寬度之區域使成形體材料過剩地纖維堆積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平面觀察下,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刮擦引導部43與中高用凹部23(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配置刮擦引導部43,且刮擦引導部43之上游部43f之寬度與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相同或較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更寬。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2所示,刮擦引導部43之與轉筒2之外周面21對向之底面43d沿著轉筒2之外周面21於旋轉方向(R2方向)延伸。較佳為刮擦引導部43之底面43d之位置位於較刮擦輥42之輥本體421旋轉而最靠近轉筒2之外周面21之突起422之頂部之位置更靠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之外側。而且,進而較佳為,刮擦引導部43之底面43d與轉筒2之外周面21隔 開間隔而配置至不會與在集聚用凹部22內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頂部接觸之位置。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圖2所示,導管4之內部具有自該導管4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44。而且,藉由下垂板44而將導管4之內部分割為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PT及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於導管4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配置有刮擦輥42及刮擦引導部43。較佳為,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3所示,自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於導管4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中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下游側配置刮擦輥42,於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配置有刮擦引導部43,且刮擦輥42及刮擦引導部43相互隔開而配置。此處,所謂導管4之內部之纖維堆積區域PT係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又,所謂導管4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係利用刮擦輥42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並使用刮擦引導部43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的區域。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圖3所示,下垂板44形成為遍及導管4之全寬而自導管4之頂面朝向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下垂板44之前端下垂至不會與以溢出之方式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之頂部接觸之位置。藉由配置此種下垂板44,於導管4之內部,刮擦輥42被隔開。
若配置有此種下垂板44,則纖維堆積區域PT(經解纖之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轉筒2之表面上之區域)與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由刮擦輥42刮 取之成形體材料被再次纖維堆積之區域)被分割開,於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由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僅於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被纖維堆積。如此,於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被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不會到達至纖維堆積區域PT,因此,不易阻礙纖維堆積區域PT中之成形體材料之纖維堆積。
又,若無該下垂板44,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位置會不均,於偶然較多地再次纖維堆積之部分與基本未再次纖維堆積之部分基重容易產生不均,但藉由設置形成為曲面狀之下垂板44,由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沿著下垂板44之曲面流動,並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因此,再次纖維堆積位置較穩定,且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之基重較穩定。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圖2所示,刮擦引導部43固定於下垂板44。較佳為,於自刮擦輥42於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配置刮擦引導部43,且刮擦引導部43之頂面43u形成為沿著下垂板44朝向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而且,刮擦引導部43之頂面43u側固定於下垂板44之內表面。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圖4所示,導管4之內部具有配置於自刮擦引導部43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兩側部之一對間隔板41、41。於製造裝置1中,一對間隔板41、41配置於由下垂板44分割成之導管4之內部中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PT。一對間隔板41、41係使自導管4供給之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集聚用凹部22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 集聚用凹部22中之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以此方式空開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隔而配置。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所示,一對間隔板41、41沿著沿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兩側部延伸。又,一對間隔板41、41於導管4之內部,配置於轉筒2與導管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之間且形成轉筒2之外周面21之下述一對環板29、29上,並且沿著環板29於圓周方向(2X方向)延伸。又,各間隔板41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於如圖4所示般剖面觀察時,自構成導管4之各側壁40越過下述環板29而延伸至覆蓋配置於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沿著圓周方向(2X方向)之側部之位置。若進而詳細地進行敍述,則各間隔板41自構成導管4之各側壁40越過下述環板29而延伸至配置於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中之沿著圓周方向(2X方向)之側緣附近。若一對間隔板41、41延伸至上述位置,則亦可為與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板狀之間隔板等,但較佳為具有以自導管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轉筒2而彼此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之面者。只要一對間隔板41、41為具有此種傾斜之面之形態,則成形體材料不易堆積於間隔板41上。
作為具有上述傾斜之面者,於製造裝置1中,各間隔板41如圖1、圖4所示般,成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剖面、或上底較下底極窄之梯形之剖面之四角錐台形狀。此種四角錐台形狀之一對間隔板41、41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相互隔開,且彼此之對向面自導管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轉筒2以彼此之間隔逐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且一對間隔板41、41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又,如圖4所示,一對間隔板 41、41之最靠近轉筒2之下端41d、41d於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剖面觀察時,自構成導管4之側壁延伸至覆蓋集聚用凹部22中之沿著圓周方向(2X方向)之側部之位置。即,各間隔板41與構成導管4之側壁相接而形成。作為此種間隔板41之形成材料,可使用金屬或合成樹脂、或將其等組合之材料等。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1所示,轉筒2形成圓筒狀,且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繞著水平軸旋轉。如圖5所示,轉筒2之外周面21具有供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之集聚用凹部22,進而,具有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轉筒2之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之中央區域且較該集聚用凹部22更深之中高用凹部23。中高用凹部23以特定之間隔於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上形成有複數個。圖5中,2X方向係轉筒2之圓周方向,2Y方向係轉筒2之轉筒寬度方向(與轉筒2之旋轉軸平行之方向)。
如圖6所示,轉筒2具有:圓筒狀之轉筒本體(未圖示),其係由金屬製之剛體構成;吸引調整板24,其重疊於該轉筒本體之外周部而被固定;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其重疊於該吸引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側而被固定;空間板26,其重疊於該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側而被固定;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其重疊於該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側而被固定;凹部劃分板28,其重疊於該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側而被固定;及環板29,其重疊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側而被固定。轉筒2係將上述轉筒本體及該等各板24~29藉由螺栓或接著劑等公知之固定手段相互固定而形成。此處,如圖5、圖6所示,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係由具有複數個(多個)吸引孔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又,作為成形體材料之被纖維堆積面之集聚 用凹部22之底面22a,詳細而言為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係由多孔性板27構成。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吸引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環板29等)之外表面係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之面。又,該各構成構件之內表面係該構成構件中之於纖維堆積成形體材料時朝向與該成形體材料之供給側為相反側(轉筒之內側)之面。由製造裝置1製造之成形體為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成形體材料係吸收體原料。
成形體材料係包含纖維材料者。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經期衛生棉或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各種成形體材料。例如,使用解纖紙漿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棉纖維等纖維素系纖維之短纖維或聚乙烯等合成纖維之短纖維等。該等纖維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又,作為吸收體原料,亦可一併使用纖維材料及吸水性聚合物。又,作為纖維狀之原料亦可單獨使用纖維狀之吸水性聚合物或與纖維材料一併使用。進而,亦可視需要一併使用纖維材料等及除臭劑或抗菌劑等。
如圖6所示,環板29係其外表面29a位於轉筒2之最外側且形成外周面21之一部分之構件,亦為形成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之構件。此處,所謂「集聚用凹部22之外周面」係指自轉筒2之外周面21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集聚用凹部22時之沿著集聚用凹部22之輪廓之外表面。於製造裝置1中,平面觀察集聚用凹部22時,集聚用凹部22具有於搬送方向較長之矩形狀之輪廓,因此,1對環板29、29配置於轉筒2之兩側部,且各環板29 遍及轉筒2之全周以相同寬度延伸形成。又,各環板29之厚度形成為固定。
於以如上方式形成之環板29中,1對環板29、29彼此之間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寬度,環板29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1對環板29、29除其等之間之部分以外成為不使空氣透過之非透氣性。此處,所謂「非透氣性」,包含「完全不使空氣透過之非透氣性」及「有微量之空氣透過但實質上不使空氣透過之難透氣性」之兩個意思,係指實質非透氣性。作為環板29,例如可使用對不鏽鋼或鋁等金屬或樹脂製之板實施機械加工而形成有開口部(與凹部22內之立體形狀對應之形狀之空間部)之板、或使用模具而一體成形有該開口部之板、或經穿孔、蝕刻之板、將該等板重疊而成者等。
如圖6所示,凹部劃分板28具有於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劃分形成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之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於厚度方向貫通之複數個開口部283、及劃分形成各開口部283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十字狀之開口部281於圓周方向(2X方向)間斷地配置有複數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於平面觀察下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以外之區域,具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之複數根MD(Machine Direction,縱向)劃分形成構件285及與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之(於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之)複數根CD(Cross Direction,橫向)劃分形成構件286。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複數根MD劃分形成構件285與複數根CD劃分形成構件286交叉而形成為格子狀,各開口部283位於該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中之格子眼之部分,且形成為具有與各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相同之輪廓之形 狀。
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與具有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具有不使空氣透過之非透氣性。此處所謂之「非透氣性」與上述相同。作為非透氣性之劃分形成構件282、285、286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其等組合之材料等。凹部劃分板28所具有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及複數個開口部283配置於由重疊於該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28a而被固定之1對環板29、29夾著的區域。構成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及格子狀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之厚度形成為固定。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亦與環板29之厚度同樣地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如圖6所示,多孔性板27具有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配置於與重疊於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27a而被固定之凹部劃分板28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相同之位置。多孔性板27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與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一對一地對應,且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製造裝置1中,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71與開口部281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多孔性板27係形成除中高用凹部23部分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之構件。多孔性板27係如下之透氣性之板,即,將藉由來自製造裝置1之內部側(轉筒2之內側)之吸引而產生之空氣流(真空空氣)傳遞至覆蓋轉筒2之導管4內,將伴隨該空氣流而運送來之成形體材料以不透過之方式保 持,僅使空氣透過。於多孔性板27中,於除複數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以外之區域,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於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7之吸引孔(細孔),於集聚用凹部22通過轉筒2內之被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吸引孔作為空氣流之透過孔發揮功能。作為多孔性板27,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目板、或藉由對金屬或樹脂製之板進行蝕刻、穿孔而形成有複數個(多個)細孔者等。
如圖6所示,空間板26包括: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其沿著重疊於空間板26之外表面26a而被固定之多孔性板27之各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形成;複數根MD劃分形成構件26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及複數根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其等與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於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空間板26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該等環狀內開口部26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而成之格子眼之部分,且於厚度方向上貫通。又,空間板26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以外之區域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65,該等開口部26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交叉而成之格子眼之部分,且於厚度方向上貫通。
於製造裝置1中,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對於對應之多孔性板27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71之輪廓之相似比為1。因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不僅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與劃分形成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存在全等關係的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的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輪 廓亦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又,於製造裝置1中,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相對於對應之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之相似比為1,開口部265與開口部283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構成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空間板26之厚度成為決定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深度之要素之一。
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具有不使空氣透過之非透氣性。此處所謂之「非透氣性」如上。作為非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其等組合之材料等。
如圖6所示,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有複數個,且各形成為十字狀之形狀。各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於與重疊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25a而被固定之空間板26之各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相同之位置。複數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一對一地對應,且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製造裝置1中,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之相似比為1。因此,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不僅其輪廓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存在全等之關係,其整體形狀與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及凹部劃分板28之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亦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形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構件。中高用多孔性板25與多孔性板27同樣地係如下之透氣性之板,即,將藉由來自製 造裝置1之內部側(轉筒2之內側)之吸引而產生之空氣流(真空空氣)傳遞至覆蓋轉筒2之導管4內,將伴隨該空氣流而運送來之成形體材料以不透過之方式保持,僅使空氣透過。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中,以均勻之分佈形成有複數個(多個)於厚度方向貫通該板25之吸引孔(細孔),於集聚用凹部22內之中高用凹部23通過轉筒2內之被維持為負壓之空間上之期間,該吸引孔作為空氣流之透過孔發揮功能。作為中高用多孔性板25,例如可使用金屬或樹脂製之網目板、或藉由對金屬或樹脂製之板進行蝕刻、穿孔而形成有複數個(多個)細孔者等。
如圖6所示,吸引調整板24具有: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其沿著重疊於吸引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而被固定之十字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形成;複數根MD劃分形成構件242,其等與搬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及複數根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其等與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平行地延伸(於與搬送方向垂直之方向延伸)。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不僅相互交叉,亦與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交叉而形成格子形狀。吸引調整板24於由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包圍之區域具有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該等環狀內開口部244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而成之格子眼之部分,且於厚度方向上貫通。吸引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被固定於吸引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的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一對一地對應,且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製造裝置1中,吸引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相似比為1,且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環狀內開口部264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全等之關係。
如圖6所示,吸引調整板24於除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以外之區域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45,該等開口部245位於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交叉而成之格子眼之部分,且於厚度方向上貫通。吸引調整板24之複數個開口部245與介隔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被固定於吸引調整板24之外表面24a上的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一對一地對應,且存在平面觀察之形狀彼此相似之關係。於製造裝置1中,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相對於對應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相似比小於1,該相對比較佳為0.05以上且0.5以下。即,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較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更窄。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S2)相對於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之開口面積(S1)之比率(S2/S1)較佳為5%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7%以上且15%以下。
構成吸引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厚度形成為固定。吸引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具有不使空氣透過之非透氣性。此處所謂之「非透氣性」如上。作為非透氣性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MD劃分形成構件24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4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不鏽鋼、鋁、鐵等金屬、或樹脂、或將其等組合之材料等。
轉筒2係將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吸引調整板24、複數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板29藉由公知之固定手段相互固定而形成。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所具備之轉筒2中,如圖5所示,在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重疊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而配置。調整體20具有於厚度方向貫通該調整體20之複數個開口部,該開口部之一部分 中,相對遠離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之開口部較相對靠近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構件之開口部而言開口面積變小。於中高用凹部23之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多孔性構件之吸引孔(細孔)之外表面側之開口面積與內表面側之開口面積相同。詳細而言,配置於中高用凹部23之多孔性構件之外表面側之開口部的開口面積與配置於該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之開口部的開口面積相同。以下,具體地進行說明。
形成於轉筒2之外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如圖5所示般平面觀察時,其輪廓與吸引調整板24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41、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多孔性板27之開口部271之輪廓、及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劃分形成構件282之位置一致,形成為十字狀。又,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構成,且於中高用凹部23內之區域,如圖5所示般平面觀察時,夾著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吸引調整板24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44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環狀內開口部264之位置及形狀一致。如此,於較構成中高用凹部23之底面23a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更靠轉筒2之內側僅配置有吸引調整板24,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側之空間板26之環狀內開口部264的開口面積與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之吸引調整板24之環狀內開口部244的開口面積相同。因此,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又,如圖4所示,集聚用凹部22之中高用凹部23之深度由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形成。
如圖5所示般平面觀察時,形成於轉筒2之外周面21之集聚用凹部22之輪廓由一對矩形狀之環板29、29夾著而形成為帶狀。又,集聚用凹部22中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構成,且於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如圖5所示般平面觀察時,凹部劃分板28之複數個開口部283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5之位置及形狀一致,且於靠近該等開口部283、265之中心之位置配置有較該等開口部之開口面積更窄之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即,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之開口面積較凹部劃分板28之開口部283及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各者之開口面積更窄。如此,於較構成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底面22a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更靠轉筒2之內側,配置有空間板26及吸引調整板24,由於相對遠離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較相對靠近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而言開口面積變小,故而於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又,如圖4所示,集聚用凹部22(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深度由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形成。
若於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配置有上述調整體20,則相較於如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般未配置調整體20之情形,會抑制藉由來自裝置內部側之吸引而經由多孔性構件吸引成形體材料之空氣流(真空空氣)。即,如圖7所示,自轉筒2之外側通過多孔性板27而朝向內側流動之空氣流(圖7中箭頭所示)於凹部22之底部中未配置調整體20之區域,以多孔性板27、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及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 245之順序通過轉筒2之各構成構件。此時,關於空氣流,因位於該空氣流之下風向且實質上作為成形體材料之吸引部發揮功能之吸引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5相比位於較該開口部245更靠該空氣流之上風向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5而言開口面積形成為較小,故而經由多孔性板27之透氣性受到阻礙,而空氣流之風量被抑制。
再者,於將伴隨空氣流而供給之成形體材料吸引至集聚用凹部22並使之纖維堆積之纖維堆積步驟中,成形體材料之基重依存於流經多孔性構件之風量。因此,藉由將調整體20配置於多孔性構件之內表面側之與欲使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基重較其他部位小之部位對應之區域,能以簡易之設備製造所需部位之基重減少之成形體。即,由於集聚用凹部22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體20,故而成為低基重纖維堆積區域,由於在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之內表面側未配置調整體20,故而成為高基重纖維堆積區域。
若進而對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進行說明,則如圖1所示,於轉筒2之內側(旋轉軸側)形成有在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上相互間被隔開之空間B、C及D。於空間B連接有吸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能夠將該空間B維持為負壓。於空間C,藉由來自下述真空箱11側之吸引而流入有外部之空氣,於空間D,藉由來自傳料輥5側之吸引而流入有外部之空氣。為了良好地進行空間C上之轉印(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等之轉印),空間C與成為轉印後之區域之空間D被隔開。轉筒2亦可於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向傳料輥5之轉印位置對應之空間(空間C)內具有自該轉筒2之內部朝向多孔性板27之吹氣(空氣流)之產生手段。於此情形時,藉由使用該產生手段自空間C朝 向真空箱11積極地進行吹氣,可促進纖維堆積物自集聚用凹部22之脫模。再者,轉筒2之旋轉軸之軸長方向之一端被與轉筒2一體地旋轉之板封阻,另一端被不旋轉之板氣密地封阻。又,上述空間B~D彼此間由自轉筒2之旋轉軸側朝向轉筒2之內表面設置之板隔開。
再者,圖1所示之空間C通常設定為較空間B更弱之負壓或壓力零(大氣壓)。於將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前,就該纖維堆積物之搬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空間C設為弱負壓,而使該纖維堆積物吸引保持於集聚用凹部22內,但若搬送性無特別問題而考慮轉印性,則空間C較佳為壓力零。又,空間D係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後供該集聚用凹部22通過之區域,因此,較佳為壓力零或正壓。
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具有轉筒2及導管4之本實施形態之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1係如下裝置,即,於纖維堆積區域PT中,藉由一對間隔板41、41而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並於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利用刮擦輥42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並利用刮擦引導部43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大致等分量地分離,而使其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以下,對於製造裝置1除轉筒2及導管4以外所具有之傳料輥5、真空輸送機6、切斷裝置7等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傳料輥5包含具有透氣性之圓筒狀之外周部,且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其外周部繞著水平軸旋轉。於傳料輥5之內側(旋轉軸側)之非旋轉部分形成有內部能夠減壓之空間E。於空間E連接有吸氣 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且藉由使該排氣裝置作動能夠將該空間E內維持為負壓。
於傳料輥5之外周面形成有複數個(多個)將內外連通之吸引孔。該等吸引孔於通過被維持為負壓之空間E上之期間,將空氣自外部吸入至內部,藉由其吸引力,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自轉筒2上向傳料輥5上順利地移行。
如圖1所示,真空輸送機6具備架設於驅動輥61及從動輥62、62之環狀之透氣性皮帶63、及配置於隔著透氣性皮帶63而與傳料輥5對向之位置之輸送機用真空箱64。
網帶13側之真空箱11呈具有上下面、左右之兩側面及背面之箱狀之形狀,且具有朝向轉筒2方向開口之開口部。真空箱11經由未圖示之排氣管等而連接有吸氣風扇等公知之排氣裝置(未圖示),藉由該排氣裝置之作動,能夠將真空箱11內維持為負壓。
如圖1所示,網帶13係將具有網眼之帶狀之透氣性皮帶連結為環狀者,且被複數個自由輥14及傳料輥5引導而於特定之路徑連續地移動。網帶13藉由傳料輥5之旋轉而被驅動。如圖1所示,網帶13以如下方式配置,即,於導管4之配置有刮擦輥42之側之端部附近被導入至轉筒2之外周面上之後,依序通過真空箱11與轉筒2之間及傳料輥5與轉筒2之間。網帶13通過真空箱11之開口部之前之期間與轉筒2之外周面接觸,且於傳料輥5與轉筒2之最接近部附近離開轉筒2之外周面而向傳料輥5上移行。網帶13具有較傳料輥5之上述吸引孔小之細孔,伴隨著來自傳料輥5之吸引孔之吸引,亦進行來自與該吸引孔重疊之網帶13之細孔之吸引。
如圖1所示,擋風板15係隔著傳料輥5之外周面之寬度方向上之形成 有上述吸引孔之區域而在該區域之兩側設置一對,防止或減輕風自側方之流入,從而防止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之纖維堆積物之變形等。擋風板15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制,但就使其具有可抵抗風之剛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金屬或合成樹脂製,且具有0.5~10mm左右之厚度。
作為切斷裝置7,例如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於經期衛生棉、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製造中先前用於吸收體連續體之切斷者等。圖1所示之切斷裝置7包括周面具備切斷刀71之切刀輥72、及承受切斷刀之周面平滑之砧輥73。
其次,對使用上述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1連續地製造吸收體之方法、即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之一實施態樣進行說明。
本實施態樣之製造方法係對外周面21具有集聚用凹部22之轉筒2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並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而製造吸收體。具體而言,本實施態樣之製造方法包括: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1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並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及再次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於纖維堆積步驟之後,使用與上述轉筒之上述外周面對向配置之刮擦輥42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並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
於實施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前,首先對於轉筒2內之空間B、傳料輥5內之空間E、及真空箱11內,使連接於其等之排氣裝置作動而成為負壓。藉由將空間B內設為負壓,而於導管4內產生將吸收體原料搬送至轉筒2之外周面21之空氣流(真空空氣)。又,使轉筒2及傳料輥5旋轉,使真空輸送機6作動。
而且,若使上述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作動而將作為吸收體原 料之成形體材料供給至導管4內,則該成形體材料伴隨於導管4內流動之空氣流成為飛散狀態而朝向轉筒2之外周面21被供給,並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纖維堆積步驟)。較佳為,轉筒2之集聚用凹部22於通過被維持為負壓之空間B上之期間,經由構成集聚用凹部22之底面22a、23a之多孔性板27及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進行來自吸引部之吸引。藉由來自各集聚用凹部22之多孔性材料之細孔之吸引,而使導管4內產生將吸收體之原料搬送至轉筒2之外周面之空氣流,並使伴隨該空氣流而搬送來之原料堆積於各集聚用凹部22內。
於纖維堆積步驟中,於導管4之內部之纖維堆積區域PT,使用一對間隔板41、41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具體而言,如圖1、圖2、圖4所示,於導管4之內部,在沿著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兩側部設置有一對間隔板41、41,因此,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中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於製造裝置1中,於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未配置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於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調整體20。因此,經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而吸引成形體材料之空氣流未被抑制,經由多孔性板27而吸引成形體材料之空氣流被抑制。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中,可進而集中地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於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的中高用凹部23所處之區域上。
進而,於製造裝置1中,一對間隔板41、41之彼此之對向面自導管4之另一端側之成形體材料導入裝置(未圖示)側朝向轉筒2以彼此之間隔逐 漸變窄之方式傾斜,一對間隔板41、41之轉筒2側之端部41a、41a彼此之間隔與集聚用凹部22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一致。因此,於本實施態樣之纖維堆積步驟中,可進而集中地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集聚於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的中高用凹部23所處之區域上。此處,若按照中高用凹部23之寬度(欲形成之吸收體3之中高部之寬度)設定一對間隔板41、41之端部41a、41a之間隔,則可加工基重比較高之吸收體。例如,於加工下述圖10所示之吸收體之情形時,可藉由使厚壁部(中高部)33之於寬度方向較細之部分之寬度與間隔板之端部41a、41a配合而加工基重比更高之吸收體3。
再者,於中高用凹部23所處之區域,在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間斷地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因此,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較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更深。因此,如圖2所示,於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上,在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上,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的高度較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的高度更低。
繼而,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並將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再次纖維堆積步驟)。詳細而言,於導管4之內部之自間隔板41起至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如圖1、圖2所示具備:刮擦輥42,其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43,其配置於自刮擦輥42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刮擦輥42刮取之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 分離。因此,於再次纖維堆積步驟中,如圖8所示,首先,使用刮擦輥42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如上所述,於本實施態樣中,於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在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上,纖維堆積於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的高度較纖維堆積於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之成形體材料的高度更低,因此使用刮擦輥42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該成形體材料過剩地纖維堆積於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中的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高且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部分對應之區域。即,難以利用刮擦輥42刮取纖維堆積於與一對間隔板41、41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中的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相對較低且與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部分對應之區域的成形體材料。
如圖8、圖9所示,利用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於導管4內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以飛散狀態返回至上游側,藉由配置於自刮擦輥42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之刮擦引導部43而將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於轉筒2之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分離,並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於刮擦輥42之上游側之集聚用凹部22中,成為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尚未被刮擦輥42刮取之狀態。因此,相較於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於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沿轉筒2之圓周方向(2X方向)之兩側部,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之量較少,不易因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而阻礙吸引力。因此,相較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更易將由刮擦引導部43分離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再者,此時,如圖4所示,藉由將與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對應之吸引調整板24 之開口部245設為較其以外之開口部245大,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進而抑制成形體材料對吸引力之阻礙,由刮擦引導部43分離之成形體材料更易於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
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9所示,刮擦引導部43具有平面觀察時朝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刮擦輥42側)凸出之頂部431。因此,能夠利用刮擦引導部43將由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分離,從而可再次纖維堆積於非常接近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因此,不會產生吸收體重量(基重)之偏差或已刮取至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之成形體材料不會溢出,從而可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高度之厚壁部(中高部)及薄壁部(中高部之周圍部)之吸收體。再者,由於由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之一部分與刮擦引導部43之頂部431碰撞之後,朝向刮擦引導部43之兩側壁被分離,因此,就防止紙漿鉤掛於頂部431之觀點而言,頂部431較佳為銳角或曲率半徑為10mm以下之微小曲面。進而較佳為如下構造,即,於頂部431以與刮擦輥42對向之朝向設置微細之空氣噴射口,對準由刮擦輥42刮取並朝向頂部431飛散而來之成形體材料噴射空氣。藉此,可確實地防止成形體材料鉤掛於頂部431。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9所示,刮擦引導部43於平面觀察時其寬度自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頂部431側)逐漸減小。因此,可將由刮擦輥42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利用頂部431分離之後,確實地引導至非常接近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而再次纖維堆積,因此,可不產生吸收體重量(基重)之偏差或已刮取至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之紙漿不會溢出,而更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高度之厚壁部及薄壁部之吸收體。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8所示,於導管4之內部具有自該導管4之 頂面下垂之下垂板44。而且,於由下垂板44分割之導管4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配置有刮擦輥42及刮擦引導部43。因此,由刮擦輥42刮取並以飛散狀態返回至上游側然後由刮擦引導部43分離之成形體材料藉由下垂板44而返回至上游側之鄰接之附近。如此,相較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更易於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所示,下垂板44自導管4之頂面朝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形成為圓弧狀之R形狀,因此,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被下垂板44引導而容易穩定地再次纖維堆積。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8所示,刮擦引導部43固定於下垂板44。因此,容易將由刮擦引導部43分離之成形體材料沿著下垂板44之曲面及刮擦引導部43之逐漸減小之側壁43s而確實且穩定地再次纖維堆積於上游側之鄰接之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
又,於製造裝置1中,如圖9所示,構成刮擦輥42之複數個突起422僅配置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中之與纖維堆積於一對環板29、29彼此之間之區域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對應的區域。具體而言,刮擦輥42於平面觀察下,配置有複數個突起422之區域421T配置於在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與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未配置突起422之區域配置於在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與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區域(第1區域)重疊之位置。因此,可僅集中地刮取配置有中高用凹部23之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過剩地纖維堆積有成形體材料之部分,且不會刮取再次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上述兩側部之成形體材料。亦即,製造裝置1之刮擦輥42成為不會刮取必要部分以外之成形體材 料之構成。例如,於再次纖維堆積前之狀態下,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之成形體材料為過少之狀態,相應地,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部以外之部分成為過剩地纖維堆積之狀態。刮擦輥42刮取該過剩量並再次纖維堆積於過少狀態之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再次纖維堆積之該兩側部之成形體材料不會被刮取。尤其是,再次纖維堆積之成形體材料由於基本無在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後向集聚用凹部22內被吸引壓縮之時間,因此,相較於自纖維堆積區域PT始終被吸引壓縮至集聚用凹部22內之成形體材料更容易膨出,而成為容易被刮取之狀態,但藉由上述構成,被再次纖維堆積於再次纖維堆積區域RPT之堆載於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之成形體材料不會被刮擦輥42刮取。藉此,可不產生吸收體重量(基重)之偏差或已刮取至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之紙漿不會溢出,而進而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高度之厚壁部及薄壁部之吸收體。
如此,於再次纖維堆積步驟中,僅成形體材料過剩地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部分由刮擦輥42刮取,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位於轉筒2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過少地纖維堆積之集聚用凹部22之兩側部,藉此,將成形體材料之高度調整為固定之高度。於製造裝置1中,藉由刮擦輥42刮取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之成形體材料,並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調整為至刮擦輥42之突起422之高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調整為環板29之外表面29a之高度。此時,若改變突起422之高度(例如摩損間隙(scuffing clearance)),則可調整為任意之中高部之高度(基重),但於此情形時,中高部以外之部分(例如,圓周方向上之中高部以外之部分)之高度亦變化。因此,例如於僅欲調整中高部之高度(基重)之情形時,只要使中高部之凹部之深度更深或使中高部以外之集聚用凹部變淺 即可。
如此,如圖1所示,使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集聚用凹部22內而獲得纖維堆積物32之後,進而使轉筒2旋轉。然後,當集聚用凹部22內之纖維堆積物32來到真空箱11之對向位置時,藉由來自真空箱11之吸引,成為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被搬送至傳料輥5與轉筒2之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然後,吸附於網帶13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藉由來自傳料輥5側之吸引而自集聚用凹部22脫模,且與網帶13一同被轉印至傳料輥5上。
於圖10示出有剛自本實施形態之集聚用凹部22脫模後之纖維堆積物32。纖維堆積物32如圖10所示般,與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深度較深之中高用凹部23(第2區域)對應之部分成為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與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對應之部分(第1區域)成為高度較低之薄壁部34。具體而言,厚壁部33之高度係由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形成。又,薄壁部34係由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形成。
若進而詳細地進行敍述,則如圖10所示,厚壁部33藉由在由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環狀劃分形成構件261包圍之區域呈格子狀交叉的MD劃分形成構件262及CD劃分形成構件263而被分割(參照圖6),具有分割厚壁部331。又,薄壁部34藉由在配置於多孔性板27上之凹部劃分板28之除十字狀之開口部281以外之開口部劃分形成部284呈格子狀交叉的MD劃分形成構件285及CD劃分形成構件286而被分割(參照圖6),具有分割薄壁部341。
再者,於製造裝置1中,於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表面未配置調整體20,而且,於配置於除中高用多孔性板25以外之集聚用凹部22之區域之多孔性板27之內表面配置有調整體20。除此以外,於纖維堆積區域,藉由一對間隔板41、41而對集聚用凹部22內之包含中高用凹部23之圓周方向集中供給成形體材料。因此,使用製造裝置1獲得之圖10所示之纖維堆積物32之厚壁部33成為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相對較多之高基重部,薄壁部34成為吸收體原料之纖維堆積量相對較少之低基重部。又,纖維堆積物32之底面之全域藉由刮擦輥42而變得大致平坦。
如圖1所示,轉印至傳料輥5上之纖維堆積物32一面受到來自傳料輥5側之吸引一面被搬送,並被向導入至配置於傳料輥5之下方之真空輸送機6上之由衛生紙或透液性之不織布等構成之包芯片材37上傳送。其後,如圖1所示,將包芯片材37之沿著搬送方向之兩側部回折,而纖維堆積物32之上下兩面被包芯片材37被覆。然後,被包芯片材37被覆之狀態之纖維堆積物32與包芯片材37一併由切斷裝置7之切刀輥72於相鄰之厚壁部33、33彼此之間之中間位置被切斷。如此,獲得被包芯片材37被覆之吸收體3。
使用圖1所示之製造裝置1獲得之吸收體3係包含厚壁部33及薄壁部34且作為吸收體原料之成形體材料之高度局部不同之吸收體。使用製造裝置1獲得之吸收體3之纖維堆積不均極少,此種吸收體3成為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較佳之高品質者。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及使用其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高度之厚壁部及薄壁部之吸收體。又,藉由上述調整體20之作用,厚壁部33成為相對較高之基重,薄壁部34成為相對較低之基重。如此,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1及使用其之製造方法,可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基重之厚壁部及薄壁部之吸收體。
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及上述實施態樣限制而可適當地進行變更。
例如,於上述製造裝置1中,如圖1所示,於導管4之內部具備一對間隔板41、41,但亦可不具備一對間隔板41、41。
又,於上述製造裝置1中,如圖1所示,於導管4之內部具有自該導管4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44,但亦可不具有該下垂板44。於如此般在導管4之內部不具有下垂板44之情形時,刮擦輥42與刮擦引導部43配置於導管4之內部,刮擦引導部43配置於自刮擦輥42向轉筒2之旋轉方向(R2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即可。
又,於上述製造裝置1中,如圖3所示,構成刮擦輥42之複數個突起422僅配置於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中之與纖維堆積於一對環板29、29彼此之間之區域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但就調整所獲得之吸收體之厚度等之觀點而言,亦可調整輥本體421之外周面中之突起422之位置且調整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421T。具體而言,若轉筒2之內部之吸引平衡較差,則應形成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之中央之過剩纖維堆積區域有可能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分佈不均。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調整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位置。於此情形時,為了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等分量地分離,較佳為使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中央部之位置與刮擦引導部43之頂部431之位置一致,但為了使成形體材料不均等地分離,亦可使配置有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中央部之位置與刮擦引導部43之頂部431之位置於轉筒寬度方向(2Y方向)上錯開配 置。
又,於上述製造裝置1中,刮擦引導部43如圖3所示般,於平面觀察下,頂部431之位置與刮擦輥42之配置有複數個突起422之區域421T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但就調整所獲得之吸收體之厚度等之觀點而言,亦可調整刮擦引導部43之轉筒2之旋轉軸方向之位置且調整頂部431之位置。
又,於上述製造裝置1中,如圖2所示,於集聚用凹部22中之除中高用凹部23以外之多孔性板27(多孔性構件)之轉筒2之內表面側配置有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但亦可不將調整吸引力之調整體20配置於任何區域。使用此種轉筒2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成為具有高度較高之厚壁部33及較低之薄壁部34之不均分佈纖維堆積物。該不均分佈纖維堆積物中之厚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高之高基重部,薄壁部成為基重相對較低之低基重部。
又,所製造之纖維堆積物3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形狀,亦可藉由吸引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一對環板29之更換等而靈活地變更集聚用凹部22之配置或形狀、及中高用凹部23之配置或形狀。又,集聚用凹部22中之形成深度較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之中高用凹部23亦可配置於集聚用凹部22之中央區域以外之區域。
又,如圖6所示,轉筒2使用包含吸引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板29之板,但亦可代替該板而使用例如欲形成高基重部之部分較深地凹陷之一體結構之板。再者,藉由具備包含吸引調整板24、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板29之板,可精度較佳地製 造基重比較高之吸收體。
於本發明中製造之吸收體較佳地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吸收性物品主要用於吸收保持尿、經血等自身體排泄之體液。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但並不限定於該等,而廣泛包含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液體之物品。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及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且藉由因來自上述轉筒之內部之吸引而產生之空氣流而將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製造吸收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刮擦輥,其與上述轉筒之上述外周面對向配置且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其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該刮擦輥刮取之飛散狀態之該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且上述刮擦引導部具有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
<2>
如上述<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下,其寬度自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朝向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逐漸減小。
<3>
如上述<1>或<2>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 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且藉由上述下垂板而將上述導管之內部分割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之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配置有上述刮擦輥及上述刮擦引導部。
<4>
如上述<3>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被固定於上述下垂板。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輥具備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輥本體具有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區域、及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上述突起之區域。
<6>
如上述<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輥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下,配置有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未配置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1區域重疊之位置。
<7>
如上述<5>或<6>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刮擦引導部之上述頂部之位置與上述刮擦輥之上述輥本體中的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
<8>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配置之一對間隔板,且上述一對間隔板係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以此方式空開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且上述刮擦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複數個突起,上述突起僅配置於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中之與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該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輥具備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突起,且 上述突起之高度較佳為離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1mm以上且10mm以下之高度,特佳為離上述輥本體之周面4mm以上且6mm以下之高度。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刮擦引導部與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配置有該刮擦引導部。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頂 部設置有空氣噴射口。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導管之內部之纖維堆積區域係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且該導管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係利用上述刮擦輥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並使用上述刮擦引導部將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之區域。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該下垂板形成為自上述導管之頂面朝向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及配置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之一對間隔板,且該一對間隔板配置於由上述下垂板分割成之上述導管之內部中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
<15>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而製造吸收體者,且具備: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上述成形體材料,且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 部;及再次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使用與上述轉筒之外周面對向配置之刮擦輥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並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再次纖維堆積步驟中,藉由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之刮擦引導部而將使用上述刮擦輥刮取之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並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兩側部。
<16>
如上述<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具有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
<17>
如上述<15>或<16>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其寬度自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朝向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逐漸減小。
<18>
如上述<15>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經由導管向上述轉筒供給上述成形體材料,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藉由上述下垂板而將上述導管之內部分割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之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配置有上述刮擦輥及上述刮擦引導部。
<19>
如上述<15>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且上述刮擦引導部被固定 於上述下垂板。
<20>
如上述<15>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輥具備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輥本體具有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區域、及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上述突起之區域。
<21>
如上述<20>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輥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配置有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未配置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1區域重疊之位置。
<22>
如上述<20>或<2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刮擦引導部之上述頂部之位置與上述刮擦輥之上述輥本體中的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
<23>
如上述<15>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配置之一對間隔板,且上述一對間隔板係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 域,以此方式空開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且上述刮擦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複數個突起,上述突起僅配置於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中之與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該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
<24>
如上述<15>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刮擦引導部與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配置有該刮擦引導部。
<25>
如上述<15>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導管之內部之纖維堆積區域係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該導管之內部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係利用上述刮擦輥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且使用上述刮擦引導部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已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的區域。
<26>
如上述<15>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且該下垂板形成為自上述導管之頂面朝向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
<27>
如上述<15>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及配置於自上述刮擦引導 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之一對間隔板,該一對間隔板配置於由上述下垂板分割成之上述導管之內部中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穩定地製造具備所需高度之厚壁部及薄壁部之吸收體。
1‧‧‧製造裝置
2‧‧‧轉筒
2X‧‧‧圓周方向
2Y‧‧‧轉筒寬度方向
3‧‧‧吸收體
4‧‧‧導管
5‧‧‧傳料輥
6‧‧‧真空輸送機
7‧‧‧切斷裝置
11‧‧‧真空箱
13‧‧‧網帶
14‧‧‧自由輥
15‧‧‧擋風板
21‧‧‧轉筒之外周面
32‧‧‧纖維堆積物
37‧‧‧包芯片材
41‧‧‧間隔板
42‧‧‧刮擦輥
43‧‧‧刮擦引導部
44‧‧‧下垂板
61‧‧‧驅動輥
62‧‧‧從動輥
63‧‧‧透氣性皮帶
64‧‧‧輸送機用真空箱
71‧‧‧切斷刀
72‧‧‧切刀輥
73‧‧‧砧輥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E‧‧‧空間
R2‧‧‧旋轉方向
R3‧‧‧方向
R5‧‧‧方向

Claims (26)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包括於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及朝向該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且藉由因來自上述轉筒之內部之吸引而產生之空氣流而使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從而製造吸收體,且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刮擦輥,其與上述轉筒之上述外周面對向配置且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該成形體材料;及刮擦引導部,其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將利用該刮擦輥刮取之飛散狀態之該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且上述刮擦引導部具有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其寬度自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朝向上述旋轉方向下游側逐漸減小。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該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刮擦引導部與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配置有該刮擦引導部。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頂部設置有空氣噴射口。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且藉由上述下垂板將上述導管之內部分割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之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配置有上述刮擦輥及上述刮擦引導部。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固定於上述下垂板。
  7. 如請求項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下垂板形成為自上述導管之頂面朝向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
  8. 如請求項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纖維堆積區域係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且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係利用上述刮擦輥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使用上述刮擦引導部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之區域。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輥具備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輥本體具有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區域、及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上述突起之區域。
  10. 如請求項9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刮擦輥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配置有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未配置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1區域重疊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9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刮擦引導部之上述頂部之位置與上述刮擦輥之上述輥本體中之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
  12. 如請求項9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突起之高度係離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1mm以上且10mm以下之高度。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配置之一對間隔板,且上述一對間隔板係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間隔板彼此 之間對應之區域,以此方式空開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且上述刮擦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突起僅配置於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中之與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該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及配置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之一對間隔板,且該一對間隔板配置於由上述下垂板分割成之上述導管之內部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
  15.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將成形體材料以飛散狀態供給至外周面具有集聚用凹部之轉筒,且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而製造吸收體者,且包括: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上述成形體材料,且使該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及再次纖維堆積步驟,其係於上述纖維堆積步驟之後,使用與上述轉筒之外周面對向配置之刮擦輥刮取過剩地纖維堆積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並使所刮取之該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且於上述再次纖維堆積步驟中,藉由配置於自該刮擦輥向上述轉筒之 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之刮擦引導部而將使用上述刮擦輥所刮取之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於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分離,並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兩側部。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其寬度自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逐漸減小。
  1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且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刮擦引導部與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配置有該刮擦引導部。
  18.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板,且藉由上述下垂板而將上述導管之內部分割為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及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且於上述導管之內部之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配置有上述刮擦輥及上述刮擦引導部。
  19. 如請求項18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固定於上述 下垂板。
  20. 如請求項18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下垂板形成為自上述導管之頂面朝向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上游側凸出之曲面狀。
  21. 如請求項18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纖維堆積區域係使飛散狀態之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之區域,且上述再次纖維堆積區域係利用上述刮擦輥刮取纖維堆積之過剩量之成形體材料,使用上述刮擦引導部使所刮取之成形體材料再次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過剩地纖維堆積之部分之兩側部之區域。
  22.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輥具備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輥本體具有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區域、及於該輥本體之旋轉軸方向兩端部未配置上述突起之區域。
  23. 如請求項2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第1區域、及深度較該第1區域更深之第2區域,且上述刮擦輥於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配置有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2區域重疊之位置,未配置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配置於在上述轉筒之轉筒寬度方向上與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第1區域重疊之位 置。
  24. 如請求項2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刮擦引導部具有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朝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出之頂部,且自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之法線方向之外側俯視時,上述刮擦引導部之上述頂部之位置與上述刮擦輥之上述輥本體中之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突起之上述區域之旋轉軸方向中央部一致。
  25.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之內部,具備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隔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配置之一對間隔板,且上述一對間隔板係使飛散狀態之上述成形體材料以自上述集聚用凹部溢出之方式過剩地纖維堆積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與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以此方式空開該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隔而配置,且上述刮擦輥具有圓柱狀之輥本體、及豎立設置於該輥本體之外周面之刮取用之複數個突起,且上述突起僅配置於上述輥本體之外周面中之與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對應之區域,該過剩量之上述成形體材料纖維堆積於與上述一對間隔板彼此之間對應之區域。
  2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朝向上述轉筒之外周面以飛散狀態供給成形體材料之導管之內部具備自該導管之頂面下垂之下垂 板、及配置於自上述刮擦引導部向上述轉筒之旋轉方向上游側離開之位置且沿著上述轉筒之圓周方向之兩側部之一對間隔板,且該一對間隔板配置於由上述下垂板分割成之上述導管之內部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纖維堆積區域。
TW106124105A 2016-07-19 2017-07-19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TWI753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1161 2016-07-19
JP2016141161A JP6812153B2 (ja) 2016-07-19 2016-07-19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973A TW201804973A (zh) 2018-02-16
TWI753927B true TWI753927B (zh) 2022-02-01

Family

ID=60992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4105A TWI753927B (zh) 2016-07-19 2017-07-19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12153B2 (zh)
CN (1) CN109475438B (zh)
TW (1) TWI753927B (zh)
WO (1) WO20180164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2611B2 (ja) * 2019-06-20 2023-05-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22130775A1 (ja) * 2020-12-17 2022-06-23 花王株式会社 積繊装置並びに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22105905A (ja) * 2021-01-05 2022-07-1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26872A (ja) * 2013-11-29 2015-07-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5126873A (ja) * 2013-11-29 2015-07-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82052B2 (en) * 2002-09-26 2006-01-03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ir forming an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uperimposed fibrous layers
EP1621166B2 (en) * 2004-07-28 2018-11-28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Process for producing absorbent core structures
JP4537174B2 (ja) * 2004-10-20 2010-09-0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4580736B2 (ja) * 2004-11-18 2010-11-1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液性芯材成型ドラム
JP5271629B2 (ja) * 2008-08-01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783719B2 (ja) * 2010-12-28 2015-09-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のコアを含む体液吸収性物品
JP5750270B2 (ja) * 2011-01-19 2015-07-1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703043B2 (ja) * 2011-01-31 2015-04-1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構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着用物品
CN102662626B (zh) * 2012-05-03 2016-01-20 无锡华大国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扰动的混沌双螺旋随机数发生器
WO2013187375A1 (ja) * 2012-06-11 2013-12-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2014014667A (ja) * 2012-06-11 2014-01-30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吸収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KR20150004092A (ko) * 2013-07-02 2015-01-12 제너럴바이오(주) 칼란코에 추출물이 포함된 항산화 액상 조성물
US10751230B2 (en) * 2013-11-14 2020-08-25 Zuiko Corporation Absorbent body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26872A (ja) * 2013-11-29 2015-07-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5126873A (ja) * 2013-11-29 2015-07-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973A (zh) 2018-02-16
JP2018011630A (ja) 2018-01-25
WO2018016490A1 (ja) 2018-01-25
JP6812153B2 (ja) 2021-01-13
CN109475438A (zh) 2019-03-15
CN109475438B (zh)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27288B1 (ko) 흡수체의 제조방법
TWI580411B (zh) Absorben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JP4542900B2 (ja) 複数の重ね合わされた繊維層を持つ物品を空気形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TWI566760B (zh) Fiber stacking device
TWI753927B (zh)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TWI634876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617297B (zh)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JP695256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774308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457506B2 (ja) 積繊装置
JP598906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WO2015079964A1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75970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6999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457507B2 (ja) 積繊装置
JP676464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KR20170106341A (ko) 브릿지형 흡수성 구조체 제조 방법
JP6647009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625523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864466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8089178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377500B2 (ja) 積繊装置
JP6513533B2 (ja) 積繊装置
JP2013027588A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3043029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