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7023B - 黏著片 - Google Patents

黏著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7023B
TWI707023B TW105131551A TW105131551A TWI707023B TW I707023 B TWI707023 B TW I707023B TW 105131551 A TW105131551 A TW 105131551A TW 105131551 A TW105131551 A TW 105131551A TW I707023 B TWI707023 B TW I7070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adhesive
adhesive sheet
layer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1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8800A (zh
Inventor
渡邉旭平
荒井隆行
所司悟
倉本達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8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7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702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8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9J1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5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55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385Acrylic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1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ly on one side of the carrier, e.g. sing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6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rier lay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4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 C09J2301/41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presence of a co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 C09J2467/006Presence of polyester in the substr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揮優異之防眩性的同時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之黏著片。

本發明的黏著片(1)包括基材(11)、設置於基材(11)的一個表面側之防眩性層(12)、及設置於基材(11)的另一表面側之黏著劑層(13),其中防眩性層(12)含有第1微粒子(121),防眩性層(12)於防眩性層(12)中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具有凹凸結構,黏著劑層(13)含有第2微粒子(131),黏著片(1)的霧度值為35%以上且95%以下。

Description

黏著片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黏著片,其使用於顯示面板中的保護部件等,且具有防眩性者。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各種行動電子裝置中,作為顯示面板而使用電容式觸控面板之情況逐漸變多。
電容式觸控面板的結構存在多種,作為典型一例,可舉出包括液晶模組等顯示體模組、經由黏著劑層而積層於該顯示體模組上之薄膜感測器及經由黏著劑層而積層於該薄膜感測器上之保護玻璃之結構。
該種觸控面板中,存在如下問題:保護玻璃因墜落或其他衝擊而被破壞,或者使用者等因藉由該破壞而產生之玻璃碎片或所殘留之玻璃的邊而受傷。為了解決該種問題,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提出有多種飛散防止薄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6865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035431號公報
將飛散防止薄膜應用於保護玻璃上,藉此可防止保護玻璃的破壞和隨該破壞而產生之飛散。然而,於僅將飛散防止薄膜設置於保護玻璃上之情況下,有時因外光的反射而視認性變得不夠充分。隨著設置飛散防止薄膜之情況變得一般化,該問題變得明顯。作為解決該問題之手段,可想到於飛散防止薄膜的表面設置防眩性層。
然而,近年來,隨著顯示體模組的高精細化的進展,確認到於包含該種顯示體模組之顯示面板中,若使用設置有防眩性層之飛散防止薄膜,則產生影像光的散亂,且產生其一部分閃耀炫目之所謂“眩光”。
眩光具有越提高防眩性則越容易產生之傾向。尤其,為了提高防眩性而將微粒子的粒徑設為較大時,眩光的程度變大。
關於該種眩光的產生,可藉由提高防眩性層的霧度值來減少,但若提高防眩性層的霧度值,則產生片材發白、所謂“退色”的程度提高,且畫面的視認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該種實際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發揮優異之防眩性的同時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之黏著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第1,本發明提供一種黏著片,該黏著片包括基材、設置於前述基材的一個表面側之防眩性層、及設置於前述基材的另一表面側之黏著劑層,其特徵 為:前述防眩性層含有第1微粒子,前述防眩性層於前述防眩性層中的與前述基材相反一側之表面具有凹凸結構,前述黏著劑層含有第2微粒子,前述黏著片的霧度值為35%以上且95%以下(發明1)。
上述發明(發明1)之黏著片中,防眩性層具有凹凸結構,藉此可發揮優異之防眩性。而且,黏著片的霧度值於上述範圍內,藉此可抑制產生眩光。又,黏著片的該霧度值可藉由黏著劑層中所含有之第2微粒子來實現,而並非防眩性層中所含有之第1微粒子,因此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無需過高,其結果,還可抑制產生退色。
上述發明(發明1)中,前述黏著劑層的霧度值為10%以上且80%以下為較佳(發明2)。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2)中,前述黏著劑層中的前述第2微粒子的含量為0.4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為較佳(發明3)。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3)中,前述第2微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且10μm以下為較佳(發明4)。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4)中,前述黏著劑層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為較佳(發明5)。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5)中,前述第1微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且10μm以下為較佳(發明6)。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6)中,前述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5%以上且50%以下為較佳(發明7)。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7)中,前述防眩性層為 硬塗層為較佳(發明8)。
上述發明(發明1~發明7)中,其貼合於顯示面板中的可觀察到保護部件一側之表面為較佳(發明9)。
本發明之黏著片可發揮優異之防眩性的同時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
1‧‧‧黏著片
11‧‧‧基材
12‧‧‧防眩性層
121‧‧‧第1微粒子
13‧‧‧黏著劑層
131‧‧‧第2微粒子
14‧‧‧剝離片
10‧‧‧觸控面板
2‧‧‧保護玻璃
3‧‧‧透明導電膜
4‧‧‧黏著劑層
5‧‧‧薄膜感測器
51‧‧‧基材薄膜
52‧‧‧透明導電膜
6‧‧‧黏著劑層
7‧‧‧顯示體模組
第1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黏著片的剖面圖。
第2圖係表示觸控面板之一結構例之剖面圖。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1圖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黏著片的剖面圖。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包括基材11、設置於基材11的一個表面側之防眩性層12、設置於基材11的另一表面側之黏著劑層13及設置於黏著劑層13中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的表面之剝離片14。防眩性層12含有第1微粒子121,且於防眩性層12中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的表面具有凹凸結構。又,黏著劑層13含有第2微粒子131。黏著片1的霧度值為35%以上且95%以下。在此,黏著片1中的剝離片14並非係必須之構成要件,而係使用黏著片1時進行剝離、去除者。
另外,本說明書中之黏著片1的霧度值係指,構成黏著片之層中,使用產品時被納入產品中之層的霧度值的總和、亦即、除去了於使用產品之前剝離之剝離片14或保護片 等之各層的霧度值的總和。又,本說明書中之霧度值係指,依據JIS K7136:2000而測定之值,其具體測定方法如後述之試驗例所示。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中,來自外部之入射光於防眩性層12中的凹凸結構中散射,藉此可發揮優異之防眩性。又,若黏著片1的霧度值於上述範圍內,則來自顯示體模組之顯示光透過黏著片1時適當均勻化,其結果,可抑制產生眩光。而且,黏著片1中,黏著劑層13含有第2微粒子131,因此黏著劑層13具有較高之霧度值。因此,為了於整個黏著片1中實現上述範圍的霧度值,無需將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設為過高,其結果,還可抑制黏著片1發白之退色。
1.黏著劑層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中,黏著劑層13含有第2微粒子131。黏著劑層13可由含有黏著成分和第2微粒子131之黏著性組成物(以下稱為“黏著性組成物P”。)形成。
(1)黏著成分
黏著性組成物P所含有之黏著成分中,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為較佳,進而含有交聯劑(B)為較佳。另外,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這兩者。其他類似術語亦相同。又,“聚合物”中亦包含“共聚物”的概念。
(1-1)(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為構成該聚合物之單體,含有烷基的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較 佳。藉此,所得到之黏著劑可顯示較佳的黏著性。又,(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係烷基的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有反應性官能團之單體(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及依需要而使用之其他單體之共聚物為特佳。(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含有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來作為構成該聚合物之單體,藉此可與交聯劑(B)反應而形成交聯結構。
作為烷基的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等。該些中,從進一步提高黏著性之觀點考慮,烷基的碳數為1~8之(甲基)丙烯酸酯為較佳,(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及(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為特佳。另外,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為構成該聚合物之單體單位,含有10質量%以上之、烷基的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較佳,尤其含有30質量%以上為較佳,進而含有50質量%以上為較佳。又,(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含有98質量%以下之、烷基的碳數為1~20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較佳,尤其含有90質量%以下為較佳,進而含有85質量%以下為較佳。
作為上述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可較佳地舉出於分子內具有羥基之單體(含羥基單體)、於分子內具有羧基之單體(含羧基單體)、於分子內具有胺基之單體(含胺基單體)等,其中尤其含羥基單體為較佳。該些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作為含羥基單體,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羥烷基酯等。該些中,從所得到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之羥基與交聯劑(B)之反應性及與其他單體的共聚性之方面考慮,(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為較佳。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作為含羧基單體,例如可舉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馬來酸、衣康酸、檸康酸等乙烯性不飽和羧酸。該些中,從所得到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的羧基與交聯劑(B)的反應性及與其他單體的共聚性之方面考慮,丙烯酸為較佳。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作為含胺基單體,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胺基乙酯等。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從兼顧針對後述之濕熱白化之耐性和黏著力之觀點考慮,作為構成該聚合物 之單體單位,含有2質量%以上之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尤其含羥基單體)為較佳,尤其含有7質量%以上為較佳,進而含有10質量%以上為較佳。又,(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含有30質量%以下之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尤其含羥基單體)為較佳,尤其含有20質量%以下為較佳。
在此,若將顯示面板置於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則存在水分浸入黏著劑層中,顯示面板返回常溫時,黏著劑層被白化而透明性降低之“濕熱白化”之問題。若含有7質量%以上,較佳為10質量%以上之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尤其含羥基單體),則於黏著劑層中,殘留有規定量的反應性官能團。反應性官能團(尤其羥基)通常為親水性基團,若該種親水性基團以規定量存在於黏著劑層中,則即使於將黏著劑層置於高溫高濕條件下之情況下,與於該高溫高濕條件下浸入黏著劑層之水分的相容性較好,其結果,黏著劑層的白化得到抑制。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中,作為構成該聚合物之單體而可含有之其他單體,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異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基氧乙酯等含脂環式結構(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等非交聯性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胺丙酯等具有非交聯性叔胺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等。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 來使用。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之聚合態樣可以為無規共聚物,亦可以為嵌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為較佳,尤其30萬以上為較佳,進而為40萬以上為較佳。又,該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萬以下為較佳,尤其140萬以下為較佳,進而為90萬以下為較佳。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藉此即使長期暴露於高溫條件或溫暖濕潤條件之情況下,亦可有效地抑制黏著劑層的端部的浮起等。另一方面,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萬以下,藉此不僅可輕鬆地調整可塗敷包含該聚合物(A)之塗敷液之黏度,第2微粒子131的分散性亦優異。另外,本說明書中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以藉由凝膠滲透色譜(GPC)法測定之標準聚苯乙烯換算之值。
另外,黏著性組成物P中,(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1-2)交聯劑
黏著性組成物P中,作為黏著成分,含有交聯劑(B)為較佳。黏著性組成物P的黏著成分含有作為構成聚合物之單體單位而包含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和交聯劑(B)之情況下,若對該黏著性組成物P進行加熱等,則交聯劑(B)與構成(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之含反應性官能團單體的反應性官能團反應。藉此,藉由交聯劑(B)而形成交聯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之結構,所得到之黏著劑的凝聚力得到提高。
作為交聯劑(B),與(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所具有之反應性官能團反應者即可,例如可舉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胺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肼系交聯劑、醛系交聯劑、噁唑啉系交聯劑、金屬醇鹽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金屬鹽系交聯劑、銨鹽系交聯劑等。於(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作為反應性官能團而具有羥基之情況下,上述中,亦可使用與羥基之反應性優異之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為較佳。另外,交聯劑(B)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為至少包含聚異氰酸酯化合物者。作為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舉出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脂肪族聚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氫化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脂環式聚異氰酸酯等、及該些的縮二脲體、異氰脲酸酯體、進而可舉出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三羥甲基丙烷、蓖麻油等與含低分子活性氫化合物之反應物、亦即加成物等。該些中,從與羥基之反應性之觀點考慮,三羥甲基丙烷改性之芳香族聚異氰酸酯為較佳,尤其三羥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異氰酸酯為較佳。
交聯劑(B)的含量相對(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100質量份為0.01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尤其0.05質量份以上為較佳,進而0.1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又,交聯劑(B)的含量為10質量份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質量份以下為較佳,進而0.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
(2)第2微粒子
作為本實施形態中之黏著劑層13(黏著性組成物P)中所含有之第2微粒子131,例如可舉出二氧化矽、碳酸鈣、氫氧化鋁、氫氧化鎂、黏土、滑石、二氧化鈦等無機系微粒子、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環氧樹脂等有機系透光性微粒子、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例如,矽酮樹脂的微粒子、亦即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 Inc.製Tospearl系列)等。該些中,從抑制眩光之效果之觀點考慮,丙烯酸樹脂微粒子及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為較佳。又,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即使添加少量亦發揮該效果,且可良好地維持黏著成分的黏著性,因此為特佳。以上的微粒子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作為上述丙烯酸樹脂微粒子,例如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單獨聚合物或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單體之共聚物等構成者。
作為第2微粒子131的形狀,可以為球狀等規定形狀,或形狀可以為非特定之無規則形狀,但光擴散均勻之球狀微粒子為較佳。第2微粒子131的基於離心沉降透光法之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為較佳,尤其1μm以上為較佳,進而1.2μm以上為較佳,進而3.5μm以上為最佳。又,該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6μm以下為較佳,進而5μm以下為較佳。 第2微粒子131的平均粒徑於上述範圍內,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範圍內,且可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尤其,於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15%以下之情況下,第2微粒子131的上述平均粒徑為3.5μm以上,藉此可非常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
另外,本說明書中的基於離心沉降透光法之平均粒徑係將微粒子1.2g與異丙醇98.8g充分進行攪拌者作為測定用試樣,且使用離心式自動粒度分佈測定裝置(HORIBA,Ltd.製,CAPA-700)進行測定者。
第2微粒子131的折射率為1.40以上為較佳,尤其為1.41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42以上為較佳。又,該折射率為1.60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58以下為較佳,進而為1.56以下為較佳。
又,前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與第2微粒子131之折射率差為0.01以上為較佳,尤其為0.02以上為較佳,進而為0.05以上為較佳。藉此,可更有效地發揮抑制產生眩光之效果。另一方面,上述折射率差的上限並不受約束,但從不使黏著劑層13的總光線透射率惡化之觀點考慮,0.2以下為較佳,尤其為0.1以下為較佳。
黏著劑層13(黏著性組成物P)中的第2微粒子131的含量為0.4質量%以上為較佳,尤其為1質量%以上為較佳,進而為2.5質量%以上為較佳。又,黏著劑層13中的第2微粒子131的含量為30質量%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5質量%以下為較佳,進而為9質量%以下為較佳。藉由黏著劑層13 中的第2微粒子131的含量為0.4質量%以上,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變高,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範圍內,且可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以下,藉此黏著成分的凝聚力的減少得到抑制,且黏著片1可輕鬆地發揮所期望之黏著力。
又,黏著性組成物P中的第2微粒子131的含量相對上述黏著成分100質量份為0.5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尤其為0.8質量份以上為較佳,進而為3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份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進而為8質量份以下為較佳。藉由黏著性組成物P中的第2微粒子131的含量為0.5質量份以上,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變高,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範圍內,且可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及退色。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份以下,藉此黏著成分的凝聚力的減少得到抑制,且黏著片1可輕鬆地發揮所期望之黏著力。
(3)各種添加劑
黏著性組成物P可以依需要而含有各種添加劑、例如矽烷偶合劑、折射率調整劑、抗靜電劑、增黏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軟化劑、填充劑等。另外,黏著性組成物P為於黏著劑層中直接或以反應狀之態顯示所殘留之各種成分的混合物,於乾燥製程中所去除之成分、例如後述聚合溶劑或稀釋溶劑並不包含於黏著性組成物P中。
從改善所得到之黏著劑的黏著力之觀點考慮,黏著性組成物P含有矽烷偶合劑亦為較佳。作為矽烷偶合劑,為 於分子內具有至少一個烷氧基甲矽烷基之矽酮化合物,與黏著成分的相容性較佳,具有透光性者為較佳。
作為前述矽烷偶合劑,例如可舉出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含聚合性不飽和基矽化合物、3-縮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2-(3,4-環氧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具有環氧結構之矽化合物、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矽烷等含巰基矽化合物、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含胺基矽化合物、3-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異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或該些的至少一個與甲基三乙氧基矽烷、乙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含烷基矽化合物的縮合物等。該些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黏著性組成物P中的矽烷偶合劑的含量相對黏著成分100質量份為0.01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尤其為0.05質量份以上為較佳,進而為0.1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又,該含量為2質量份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質量份以下為較佳,進而為0.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
(4)黏著劑層的形成方法
黏著劑層13例如可藉由使用如上述之黏著性組成物P來形成。
黏著性組成物P可藉由混合黏著成分、第2微粒 子131及所需要的添加劑來製備。於黏著成分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之情況下,首先製備(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且依需要配合交聯劑(B)。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可藉由將構成聚合物之單體單位的混合物以通常的自由基聚合法進行聚合來製造。(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之聚合可依需要使用聚合起始劑來藉由溶液聚合法等進行。作為聚合溶劑,例如可舉出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異丁酯、甲苯、丙酮、己烷、甲基乙基酮等,可以併用兩種以上。
作為聚合起始劑,可舉出偶氮系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等,可以併用兩種以上。作為偶氮系化合物,例如可舉出2,2’-偶氮二異丁腈、2,2’-偶氮雙(2-甲基丁腈)、1,1’-偶氮二(環己烷1-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4-甲氧基戊腈)、二甲基2,2’-偶氮二(2-甲基丙酸酯)、4,4’-偶氮二(4-氰基戊酸)、2,2’-偶氮二(2-羥基甲基丙腈)、2,2’-偶氮二[2-(2-咪唑啉-2-基)丙烷]等。
作為有機過氧化物,例如可舉出,過氧化苯甲醯、叔丁基過氧化苯甲酸酯、氫過氧化異丙苯、過氧化二碳酸二異丙酯、過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二(2-乙氧基乙基)過氧化二碳酸酯、叔丁基過氧化新癸酸酯、叔丁基過氧化新戊酸酯、(3,5,5-三甲基己醯)過氧化物、二丙醯過氧化物、二乙醯基過氧化物等。
另外,上述聚合製程中,藉由配合2-巰基乙醇等鏈轉移劑,可調節所得到之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若可得到(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向(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溶液添加第2微粒子131,並依需要添加交聯劑(B)及添加劑,充分進行混合,藉此得到以溶劑進行稀釋之黏著性組成物P(塗佈溶液)。
作為將黏著性組成物P進行稀釋來用作塗佈溶液之稀釋溶劑,例如可使用己烷、庚烷、環己烷等脂肪族烴、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二氯甲烷、氯乙烯等鹵化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1-甲氧基-2-丙醇等醇、丙酮、甲基乙基酮、2-戊酮、異佛爾酮、環己酮等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乙基溶纖劑等熔纖劑系溶劑等。
作為如此製備之塗佈溶液的濃度、黏度,於可塗覆之範圍內即可,並無特別限制,可依狀況而適當選定。例如,以黏著性組成物P的濃度成為10~40質量%之方式進行稀釋。另外,於得到塗佈溶液之際,稀釋溶劑等的添加並非為必要條件,若黏度為可塗覆黏著性組成物P之黏度等,則可以不添加稀釋溶劑。
於如上述製備黏著性組成物P之後,該黏著性組成物P的塗佈溶液例如塗佈於剝離片14的剝離面來形成塗膜,並乾燥該塗膜,進而使其硬化,藉此可於剝離片14上形成黏著劑層13。塗膜的硬化例如可藉由加熱處理來進行。另外,加熱處理之後,可以依需要,於常溫(例如,23℃、50%RH)設定1~2星期左右的養生期間。
作為塗佈黏著性組成物P的塗佈溶液之方法,例如可利用棒塗佈法、刮刀塗佈法、輥塗佈法、刮板塗佈法、模 具塗佈法、凹版塗佈法等。
加熱處理中的加熱溫度為50℃以上為較佳,尤其為70℃以上為較佳。又,加熱溫度為150℃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20℃以下為較佳。加熱時間為10秒鐘以上為較佳,尤其為50秒鐘以上為較佳。又,加熱時間為10分鐘以下為較佳,尤其為2分鐘以下為較佳。另外,可以將黏著性組成物P的塗膜的乾燥藉由該種加熱處理來進行。
於黏著性組成物P的黏著成分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及交聯劑(B)之情況下,藉由黏著性組成物P的加熱處理,(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A)藉由交聯劑(B)而交聯,且形成交聯結構。
(5)黏著劑層的物性等
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為10%以上為較佳,尤其為20%以上為較佳,進而為30%以上為較佳,進而為50%以上為最佳。又,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為80%以下為較佳,尤其為70%以下為較佳,進而為60%以下為較佳。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為10%以上,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範圍內,且可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而且,由於無需將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設為過高,因此還可有效地抑制產生退色。尤其,於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15%以下之情況下,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為50%以上,藉此可非常有效地抑制產生眩光。另一方面,黏著劑層13的霧度值為80%以下,藉此可將顯示面板的視認性設為更優異者。
黏著劑層13的厚度為5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 10μm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5μm以上為較佳。又,黏著劑層13的厚度為10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50μm以下為較佳,進而為30μm以下為較佳。黏著劑層13的厚度為5μm以上,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範圍內,並且黏著片1可有效地發揮所期望之黏著力。又,黏著劑層13的厚度為30μm以下,可有效地防止製造過程中所產生之殘留溶劑或氣泡的混入,可設為黏著力的穩定性及光學特性優異者。
2.防眩性層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中,防眩性層12含有第1微粒子121。防眩性層12於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具有凹凸結構。該凹凸結構為由第1微粒子121而產生者為較佳。亦即,該凹凸結構為藉由第1微粒子121而形成者,使用模具等而並非與第1微粒子121無關地形成者為較佳。從而,因第1微粒子121而形成之凹凸結構還有時於防眩性層12的表面以不均勻之方式形成。另外,第1圖中,以一個第1微粒子121形成一個凸部之方式描繪,但還可以根據第1微粒子121的粒徑等,並藉由複數個第1微粒子121形成一個凸部。
關於防眩性層12,若可形成該凹凸結構,且具有透光性者,則還可以為由以往所使用之材料構成者。又,於不損傷黏著片1所發揮之防眩性之範圍內,防眩性層12還可以為發揮其他功能之層。例如,防眩性層12可以為硬塗層,或還可以為損傷修復層。尤其,防眩性層12為硬塗層為較佳。
防眩性層12例如可由含有第1微粒子121之防眩性組成物形成。防眩性組成物中,除了第1微粒子121之外, 還含有基質成分。
(1)第1微粒子
第1微粒子121可以為無機微粒子,亦可以為有機微粒子,並且,還可以為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微粒子,但從所形成之防眩性層12的硬度的觀點考慮,無機微粒子為較佳。作為無機微粒子,例如可舉出由二氧化矽、二氧化鋁、二氧化鈦、二氧化鋯、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鎘、氧化銻等構成之微粒子。該些中,二氧化矽微粒子為較佳。另外,微粒子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亦可以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
第1微粒子121設為形狀可以為球狀等規定形狀,或形狀可以為非特定之無規則形狀,但從防眩性更優異之觀點考慮,無規則形狀為較佳。
第1微粒子121的基於離心沉降透光法之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1.0μm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5μm以上為較佳。又,該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8μm以下為較佳,進而為5μm以下為較佳。第1微粒子121的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藉此黏著片1可有效地發揮防眩性。另一方面,第1微粒子121的平均粒徑為10μm以下,藉此可有效地減少產生眩光。
防眩性層12(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121的含量為2質量%以上為較佳,尤其為8質量%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4質量%以上為較佳。又,防眩性層12中的第1微粒子121的含量為30質量%以下為較佳,尤其為25質量%以下為較佳,進而為20質量%以下為較佳。防眩性層12中的第1 微粒子121的含量為2質量%以上,藉此黏著片1可有效地發揮防眩性。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以下,藉此可有效地減少產生退色。
又,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121的含量相對上述基質成分100質量份為2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尤其為8質量份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4質量份以上為較佳。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份以下為較佳,尤其為25質量份以下為較佳,進而為20質量份以下為較佳。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121的含量為2質量份以上,藉此黏著片1可有效地發揮防眩性。又,該含量為30質量份以下,藉此可有效地減少產生退色。
(2)基質成分
作為基質成分,可使用以往所使用之具有透光性之樹脂等。例如,作為該樹脂,可使用聚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ABS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氟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氨基甲酸酯系樹脂、氨基甲酸酯系樹脂、酚醛系樹脂、尿素系樹脂、三聚氰胺系樹脂、不飽和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矽系樹脂、聚氨酯系樹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偏二氯乙烯等。
作為防眩性層12而形成硬塗層之情況下,防眩性組成物含有硬化性丙烯酸系樹脂來作為基質成分,尤其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為較佳。另外,作為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可適當使用公知者。
(3)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成分以外,本實施形態中的防眩性組成物還可以 含有各種添加劑。作為各種添加劑,例如可舉出光聚合起始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抗靜電劑、流平劑、矽烷偶合劑、抗老化劑、熱聚合抑制劑、著色劑、折射率調整劑、界面活性劑、保存穩定劑、增塑劑、潤滑劑、消泡劑、有機填充材、潤濕性改良劑、塗面改良劑等。
(4)防眩性層的形成方法
防眩性層12例如可藉由使用如上述之防眩性組成物而形成。
防眩性組成物可藉由混合基質成分、第1微粒子121及所需要之添加劑來製備。
作為用於稀釋防眩性組成物來作為塗佈溶液之稀釋溶劑,若為可溶解基質成分等者,則可並無特別限定地使用。藉由使用溶劑,可進行塗敷性的改良、黏度調整、固體成分濃度的調整等。
作為溶劑的具體例,可舉出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辛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酮類、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乙酯、γ-丁內酯等酯類、乙二醇單甲醚(甲基溶纖劑)、乙二醇單乙醚(乙基溶纖劑)、二乙二醇單丁醚(丁基熔纖劑)、丙二醇單甲醚等醚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胺類等。
如上述製備防眩性組成物之後,將該防眩性組成物的塗佈溶液例如塗佈於基材11的一個表面來形成塗膜,將該塗膜進行乾燥,進而硬化,藉此可於基材11上形成防眩性 層12。另外,於作為防眩性層12而形成硬塗層之情況下,作為基質而較佳地使用上述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還可以依需要於防眩性組成物配合流平劑等。
防眩性組成物的塗敷液的塗佈藉由通常方法進行即可,例如可藉由作為用於塗佈黏著性組成物P的塗佈溶液之方法而例示之上述方法來進行。塗佈防眩性組成物的塗敷液之後,將塗膜於40℃以上且120℃以下乾燥30秒鐘以上且5分鐘以下左右為較佳。
塗膜的硬化可依所使用之基質成分來進行,例如可藉由加熱處理或活性能量射線的照射來進行。尤其,作為基質成分而使用上述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之情況下,防眩性組成物的硬化,於氮氣氛下,相對塗佈組成物的塗膜藉由紫外線、電子束等活性能量射線的照射來進行為較佳。紫外線照射可藉由高壓水銀燈、融合H燈、疝燈等來進行,紫外線的照射量為照度50mW/cm2以上且1000mW/cm2以下、光量50mJ/cm2以上且1000mJ/cm2以下為較佳。另一方面,電子束照射可藉由電子束加速器等來進行,電子束的照射量為10krad以上且1000krad以下為較佳。
(5)防眩性層的物理性質等
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為5%以上為較佳,尤其為10%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2%以上為較佳。又,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為50%以下為較佳,尤其為40%以下為較佳,進而為30%以下為較佳。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為5%以上,藉此可輕鬆地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之範圍內,且可有效地抑制產生眩 光。另一方面,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為50%以下,藉此可有效地抑制產生退色。
防眩性硬塗層12的厚度為1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2μm以上為較佳。又,該厚度為15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0μm以下為較佳。防眩性硬塗層12的厚度於上述範圍內,藉此可有效地發揮防眩性。
防眩性層12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中的算數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1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0.1μm以上為較佳,進而為0.15μm以上為較佳。又,該算數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1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μm以下為較佳,進而為0.5μm以下為較佳。算數平均表面粗糙度(Ra)於上述範圍內,藉此防眩性層12發揮優異之防眩性。另外,將本說明書中的算數平均表面粗糙度(Ra)設為藉由依據JIS B0601:2013,並使用接觸式粗糙度儀(例如,Mitutoyo Corporation.製,產品名“SV3000S4”)來測定之粗糙度曲線來求出者。
防眩性層12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中的最大高度粗糙度(Rz)為0.1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0.5μm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μm以上為較佳。又,該最大高度粗糙度(Rz)為2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0μm以下為較佳,進而為4μm以下為較佳。最大高度粗糙度(Rz)於上述範圍內,藉此防眩性層12可抑制眩光的同時發揮優異之防眩性。另外,將本說明書中的最大高度粗糙度(Rz)設為藉由依據JIS B0601:2013,並使用接觸式粗糙度儀(例如,Mitutoyo Corporation.製,產品名“SV3000S4”)來測定之粗糙度曲線來求出者。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中,於將防眩性層12作為硬塗層之情況下,形成於基材11上之狀態下之該防眩性層12的依據JIS K5600-5-4測定之鉛筆硬度為HB以上為較佳,尤其為H以上為較佳。硬塗層具有該種鉛筆硬度,藉此可發揮所希望之硬度、抗刮擦性。另外,關於硬塗層的鉛筆硬度的上限值,並無特別限制,但從可得到黏著片1的優異之柔軟性之觀點考慮,9H以下為較佳,尤其為6H以下為較佳,進而為3H以下為較佳。
3.基材
作為基材11,只要為具有透光性,且可將黏著片1的霧度值設定於上述之範圍內之材料構成者即可。通常,基材11由塑料薄膜構成。
作為塑料薄膜,例如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薄膜、聚氨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三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丙烯酸樹脂薄膜、降冰片烯系樹脂薄膜、環烯烴樹脂薄膜等塑料薄膜、該些的兩種以上積層體等。塑料薄膜還可以為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者。
關於基材11的厚度,通常設定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50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80μm以上為較佳。又,基材11的厚度為30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150μm以下為較佳。
4.剝離片
本實施形態中的黏著片1中,出於直至使用黏著片1時保護黏著劑層11之目的,剝離片14可積層於黏著劑層13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剝離片14於使用黏著片1時被剝離。
作為剝離片14,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丁烯薄膜、聚丁二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氯乙烯共聚物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薄膜、聚胺基甲酸酯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薄膜、離聚物樹脂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薄膜、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醯亞胺薄膜、氟樹脂薄膜等。又,亦可使用該些的交聯薄膜。而且,還可以使用該些的積層薄膜。
上述剝離片14的剝離面(與黏著劑層13相接之表面)中實施有剝離處理為較佳。作為剝離處理中所使用之剝離劑,例如可舉出醇酸系、矽酮系、氟系、不飽和聚酯系、聚烯烴系、蠟系的剝離劑。
關於剝離片14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5.黏著片的物理性質等
黏著片1的霧度值為35%以上,40%以上為較佳,尤其為50%以上為較佳。又,黏著片1的霧度值為95%以下,85%以下為較佳,尤其為80%以下為較佳。若黏著片1的霧度值小於35%,則無法充分抑制產生眩光。另一方面,若黏著片1的霧度值大於95%,則使用黏著片1之顯示面板的視認性降低。
從進一步發揮飛散防止性之觀點考慮,黏著片1的厚度為16μm以上為較佳,尤其為60μm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00μm以上為較佳。又,從貼附等的易操作性之觀點考慮,黏著片1的厚度為600μm以下為較佳,尤其為300μm以下為較佳,進而為190μm以下為較佳。
黏著片1的防眩性層12側的表面中的60度鏡面光澤度為5以上為較佳,尤其為10以上為較佳,進而為15以上為較佳。又,該60度鏡面光澤度為100以下為較佳,尤其為80以下為較佳,進而為60為較佳。60度鏡面光澤度於上述範圍內,藉此可減少向防眩性層12的表面的法線方向之反射光。另外,將本說明書中的60度鏡面光澤度設為依據JIS Z8741:1997,並使用光澤度計(例如,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產品名“VG2000”)來測定者。
6.黏著片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例如可藉由於製作黏著劑層13與剝離片14的積層體、及防眩性層12與基材11的積層體之後,貼合前者的積層體的黏著劑層13側表面與後者的積層體的基材11側表面來製造。
上述之黏著劑層13與剝離片14之積層體例如可藉由使用黏著性組成物P來於剝離片14上形成黏著劑層13而得到。又,上述之防眩性層12與基材11的積層體例如可藉由使用防眩性組成物來於基材11上形成防眩性層12而得到。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的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如上述貼合兩個積層體之方法。例如,於基材11的一個 表面塗佈防眩性組成物,並進行硬化來形成防眩性層12之後,於基材11的另一表面塗佈黏著性組成物P,並進行硬化來形成黏著劑層13,藉此可得到黏著片1。該情況下,於形成黏著劑層13之後,還可以於黏著劑層13中之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積層剝離片14。
7.黏著片的使用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可貼附於顯示面板中的可觀察到保護部件一側之表面。於製造顯示面板時,黏著片1可以貼附於保護部件,並且,藉由購買組裝有顯示面板之產品之最終消費者而還可以貼附於該顯示面板的保護部件。
藉由使用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例如可製造第2圖所示之電容式的觸控面板10。
本實施形態中之觸控面板10藉由從下而上依次包括顯示體模組7、於其上經由黏著劑層6而積層之薄膜感測器5、於其上經由黏著劑層4而積層之、被圖案化之附帶透明導電膜3之保護玻璃2、於保護玻璃2上經由黏著劑層13而貼附之黏著片1(對剝離片14已進行剝離)而構成。亦即,該觸控面板10中,黏著片1設置於保護玻璃2的表面側(與顯示體模組7相反一側)。
上述觸控面板10中,於保護玻璃2設置有透明導電膜3,但並不限定於此,透明導電膜3可以設置於其他部件。
作為上述顯示體模組7,例如可舉出液晶(LCD)模組、發光二極體(LED)模組、有機電致發光(有機EL)模組、電子紙等。該些顯示體模組7、尤其液晶(LCD)模組即 使為高清模組,觸控面板10中,藉由上述黏著片1的黏著劑層13而發揮後述之優異之效果(尤其抑制眩光及退色之效果),且顯示性能優異。另外,於使用非高清顯示體模組7之情況下,亦充分發揮上述優異之效果。
黏著劑層6及黏著劑層4藉由所希望之黏著劑或黏著片而形成即可。作為上述所希望之黏著劑,可舉出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矽酮系黏著劑、聚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聚酯系黏著劑、聚乙烯醚系黏著劑等,其中丙烯酸系黏著劑為較佳。
薄膜感測器5通常由基材薄膜51和被圖案化之透明導電膜52構成。作為基材薄膜51,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三乙醯纖維素薄膜、聚丙烯薄膜等。
作為透明導電膜52,例如可舉出由鉑、金、銀、銅等金屬、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鎘、氧化鋅、二氧化鋅等氧化物、錫摻雜氧化銦(ITO)、氧化鋅摻氧化銦、氟摻氧化銦、銻摻氧化錫、氟摻氧化錫、鋁摻氧化鋅等複合氧化物、硫屬化物、六硼化鑭、氮化鈦、碳化鈦等非氧化化合物等構成者,其中由錫摻氧化銦(ITO)構成者為較佳。
另外,上述觸控面板10中的薄膜感測器5的透明導電膜52於第2圖中位於薄膜感測器5的上側,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位於薄膜感測器5的下側。
作為保護玻璃2的玻璃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 如可舉出化學強化玻璃、無鹼玻璃、石英玻璃、鈉鈣玻璃、含鋇-鍶玻璃、鋁矽酸玻璃、鉛玻璃、硼矽酸玻璃、鋇硼矽酸玻璃等。保護玻璃2的表面上可以設置有所希望之功能性層。
關於保護玻璃2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定,通常為0.5mm以上,較佳為0.7mm以上。又,該厚度通常為2.0mm以下,較佳為1.5mm以下。
上述觸控面板10中,透明導電膜3被圖案化並設置於保護玻璃2。作為透明導電膜3的材料,可使用與上述薄膜感測器5的透明導電膜52相同者。另外,透明導電膜3及薄膜感測器5的透明導電膜52中,通常由一方構成X軸方向的電路圖案,且由另一方構成Y軸方向的電路圖案。
於製造觸控面板10之情況下,剝離黏著片1的剝離片14來將所露出之黏著劑層13貼附於保護玻璃2的表面側(不存在透明導電膜3之一側)之後,可以使用附帶該黏著片1之保護玻璃2,且藉由常規方法來製造觸控面板10,亦可以藉由常規方法製造觸控面板(未貼附有黏著片1之狀態下之觸控面板10)之後,將黏著片1貼附於保護玻璃2的表面側(與顯示體模組7相反一側)。
依本實施形態之黏著片1,防眩性層12含有第1微粒子121,且於防眩性層12中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具有凹凸結構,藉此來自外部之入射光於該凹凸結構散射。藉此,可發揮優異之防眩性。又,黏著片1的霧度值於上述範圍內,藉此來自顯示體模組之顯示光透過黏著片1時被適當均勻化,其結果,可抑制產生眩光。而且,由於黏著劑層13含有 第2微粒子131,因此黏著劑層13具有較高的霧度值。藉此,無需為了於整個黏著片1上實現上述範圍的霧度值而將防眩性層12的霧度值設為過高。其結果,可抑制產生退色。
以上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係為了便於理解本發明而記載者,而並非為了限定本發明而記載者。然而,上述實施形態中所揭示之各要件係包含所有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之設計變更和均等物之趣旨。
例如,防眩性層12中的與基材11相反一側之表面中可以設置有保護片(該保護片於安裝組裝有黏著片1之產品之中途或結束之後從黏著片1剝離)等其他層,並且,可以於基材11與防眩性層12之間,或基材11與黏著劑層13之間設置有其他層。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等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範圍並不限定於該些實施例等。
〔製造例1〕
於乙酸乙酯中,對丙烯酸正丁酯60質量份、丙烯酸甲酯20質量份、及丙烯酸2-羥基乙酯20質量份進行共聚來製備(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後述之方法對該(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進行測定之結果,為50萬。又,對該聚合物的折射率進行測定之結果為1.48。另外,該折射率為使用阿貝折射儀(ATAGO CO.,LTD,製,產品名“阿貝折射儀4T”),且藉由Na光源、波長:約590nm,並依據JIS K7142而測定者。
將藉由上述製程而得到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0質量份(表示固體成分換算值。以下相同。)、作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之三羥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異氰酸酯(TOYO INK CO.,LTD.製,產品名“BHS8515”)0.25質量份及作為第2微粒子之、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 Inc.製,產品名“Tospearl 120”,平均粒徑:2.0μm,折射率:1.43)0.25質量份進行混合,並以乙酸乙酯進行稀釋來充分攪拌,藉此得到黏著性組成物的塗佈液。
〔製造例2~製造例16〕
如表1所示變更第2微粒子的種類及配合量,除此之外,以與製造例1相同之方式製備黏著性組成物的塗佈液。
〔製造例17〕
不與第2微粒子進行配合,除此之外,以與製造例1相同之方式製備黏著性組成物的塗佈液。
另外,表1中所記載之省略號等的詳細內容如以下。
[第2微粒子]
矽酮系微粒子(2μm):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 Inc.製,產品名“Tospearl 120”,平均粒徑:2.0μm,折射率:1.43)
矽酮系微粒子(4.5μm):由具有無機與有機之中間結構之含矽化合物構成之微粒子(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 Inc.製,產品名“Tospearl 145”,平均粒徑:4.5μm,折射率:1.43)
丙烯酸系微粒子(2.5μm):由PMMA/聚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微粒子(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產品名“SSX-A02RFE”,平均粒徑:2.5μm,折射率:1.555)
丙烯酸系微粒子(3.5μm):由PMMA/聚苯乙烯共聚物構成之微粒子(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產品名“XX-20LA”,平均粒徑:3.5μm,折射率:1.555)
在此,前述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使用凝膠滲透色譜(GPC)法,且於以下條件下進行測定(GPC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測定條件>
‧GPC測定裝置:TOSOH CORPORATION製,HLC-8020
‧GPC柱(以如下順序透過):TOSOH CORPORATION製
TSK guard column HXL-H
TSK gel GMHXL(×2)
TSK gel G2000HXL
‧測定溶劑:四氫呋喃
‧測定溫度:40℃
〔實施例1〕
1.黏著劑層的形成
使用刮刀塗佈機將如上述製備之製造例3之黏著性組成物的塗佈液塗佈於剝離片(LINTEC Corporation製,產品名“SP-PET3811”,厚度:38μm)的剝離處理面來形成塗膜之後, 將該塗膜於90℃下,加熱處理1分鐘來於剝離片上形成厚度25μm之黏著劑層,該剝離片為以矽酮系剝離劑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的單面進行了剝離處理之剝離片。藉此,得到剝離片與黏著劑層之積層體。
2.防眩性層的形成
將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之丙烯酸系樹脂(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Ltd.製,產品名“Beamset 575CB”)和作為第1微粒子之平均粒徑1.5μm之無定形二氧化矽粒子進行混合來得到防眩性組成物。該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無定形二氧化矽粒子的含量為13.5質量%。而且,以甲苯對該防眩性組成物進行稀釋來得到防眩性組成物的塗佈液。
之後,使用線棒#10來將上述防眩性組成物的塗佈液塗佈於作為基材之附帶易接著層之聚酯薄膜(TOYOBO CO.,LTD.製,Cosmoshine A4300,厚度:125μm)的易接著層側的表面,並於70℃下,乾燥1分鐘。
接著,於氮氣氛下,藉由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 CO.,LTD.製,UVPF-A1),並於下述條件下照射紫外線來於基材上形成作為厚度3μm的防眩性層之硬塗層。藉此,得到基材與防眩性層的積層體。
[紫外線照射條件]
‧光源:高壓水銀燈
‧燈的功率:2kW
‧傳送帶速度:4.23m/min
‧照度:240mW/cm2
‧光量:307mJ/cm2
另外,依據JIS K5600-5-4對形成於基材上之狀態的該防眩性層的鉛筆硬度進行測定之結果為2H。
3.黏著片的製造
將藉由上述製程1而得到之積層體的黏著劑層中之與剝離片相反一側之表面和藉由上述製程2而得到之積層體的基材中的與防眩性層相反一側之表面進行貼合來製造黏著片。
〔實施例2~實施例12、比較例1~比較例5〕
如表2所示變更黏著性組成物,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黏著片。
〔實施例13~實施例24、比較例6~比較例10〕
如表3所示變更黏著性組成物,並且將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的含量變更為15.5質量%,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黏著片。另外,依據JIS K5600-5-4對形成於基材上之狀態中的該防眩性層的鉛筆硬度進行測定之結果為2H。
〔實施例25~實施例38、比較例11~比較例13〕
如表4所示變更黏著性組成物,並且將防眩性組成物中之第1微粒子的含量變更為17.5質量%,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黏著片。另外,依據JIS K5600-5-4對形成於基材上之狀態的該防眩性層的鉛筆硬度進行測定之結果為2H。
〔實施例39~實施例46、比較例14~比較例20〕
如表5所示變更黏著性組成物,並且將第1微粒子變更為平均粒徑4.5μm的無定形二氧化矽粒子,進而將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的含量變更為4質量%,除此之外,以與實施 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黏著片。另外,依據JIS K5600-5-4對形成於基材上之狀態中的該防眩性層的鉛筆硬度進行測定之結果為2H。
〔實施例47~實施例57、比較例21~比較例23〕
如表6所示變更黏著性組成物,並且將第1微粒子變更為平均粒徑4.5μm的無定形二氧化矽粒子,進而將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的含量變更為12.5質量%,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黏著片。另外,依據JIS K5600-5-4對形成於基材上之狀態中的該防眩性層的鉛筆硬度進行測定之結果為2H。
〔試驗例1〕(霧度值的測定)
使用作為製造例1~製造例16而製備之黏著性組成物的塗佈液的每一個來製作由剝離片(SP-PET3801)/黏著劑層(厚度:25μm)/剝離片(SP-PET3811)的結構構成之測定用片材。關於該測定用片材的黏著劑層,使用霧度測定儀(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NDH2000),並依據JIS K7136:2000測定霧度值(%)。將該結果作為黏著劑層的霧度值(%)而示於表2~表6。
又,關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使用之基材與防眩性層的積層體,使用霧度測定儀(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NDH2000),並依據JIS K7136:2000測定霧度值(%)。將該結果作為防眩性層的霧度值(%)而示於表2~表6。
而且,關於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黏著片,計算出 分別所使用之黏著劑層、防眩性層及基材的霧度值(%)的合計值來作為黏著片的霧度值(%)而示於表2~表6。
〔試驗例2〕(總光線透射率的測定)
使用霧度測定儀(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NDH5000),並依據JIS K7361-1:1997對藉由上述試驗例1而製作之測定用片材的總光線透射率(%)進行測定。將測定結果作為黏著劑層的總光線透射率(%)而示於表2~表6。
〔試驗例3〕(表面粗糙度的測定)
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製作之基材與防眩性層之積層體中,依據JIS B0601:2013,並藉由使用接觸式粗糙度儀(Mitutoyo Corporation.製,產品名“SV3000S4”)而測定之粗糙度曲線來求出防眩性層表面的算數平均表面粗糙度(Ra;單位μm)及最大高度粗糙度(Rz;單位μm)。將結果示於表2~表6。
〔試驗例4〕(60度鏡面光澤度)
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製作之黏著片中,使用光澤度計(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製,商品名“VG2000”),並依據JIS Z8141:1997來對防眩性層側的表面的60度鏡面光澤度進行測定。將結果示於表2~表6。
〔試驗例5〕(眩光的評價)
對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得到之黏著片的剝離片進行剝離,將所露出之黏著劑層貼附於平板電腦終端(Apple Inc.製,iPad)的顯示面。進而,以成為全綠色的發光之方式對平板電腦終端的顯示面進行調整,並用肉眼觀察確認黏著片所帶來之 抑制眩光之效果。
又,製作如下片材(參考例1),亦即並不將防眩性組成物中與第1微粒子進行配合,而且未設置有黏著劑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之片材。又,製作如下黏著片(參考例2),亦即將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的含量設為25質量%,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且得到之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60%之黏著片。而且,製作黏著片(參考例3),亦即作為防眩性組成物中的第1微粒子而使用平均粒徑12μm的無定形二氧化矽粒子,且將其含量設為4質量%,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且得到之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10%之黏著片。而且,關於參考例1~參考例3的片材或黏著片,用肉眼觀察確認眩光程度。
而且,將參考例1及參考例2中之眩光程度設為5,將參考例3中的眩光程度設為0(最大眩光),且隨著眩光程度的減少而設定數值從0向5增大之6個階段的基準,並基於該基準對實施例及比較例的黏著片的結果進行評價。將該評價結果示於表2~表6。
〔試驗例6〕(退色的評價)
對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得到之黏著片的剝離片進行剝離,且將所露出之黏著面貼合於黑色丙烯酸板上。而且,藉由肉眼觀察對黏著片的發白程度進行評價。該評價中,將上述參考例1中的發白程度設為5,將上述參考例2中的發白程度設為0(最大發白程度),且隨著發白程度的減少而設為數值從0向5增大之6個階段。將結果示於表2~表6。
〔試驗例7〕(防眩性的評價)
對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得到之黏著片的剝離片進行剝離,且將所露出之黏著面貼附於黑色丙烯酸板上。而且,於該丙烯酸板的上方點亮3波長熒光燈,並肉眼觀察反射於黏著片之該3波長熒光燈,藉此對黏著片的防眩性進行評價。該評價中將上述參考例1中的3波長熒光燈的輪廓的模糊情況設為0,將上述參考例2中的3波長熒光燈的輪廓的模糊情況設為5(最大防眩性),且隨著輪廓的模糊增大而設為數值從0向5增大之6個階段。將結果示於表2~表6。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38-1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39-2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39-3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40-4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40-5
Figure 105131551-A0202-12-0041-6
從表2~表6可知,依實施例之黏著片可知,可實現較高的防眩性,且可實現同時抑制眩光及退色。尤其,從表3及表6可知,即使於選擇可發揮較高的防眩性之防眩性層之情況下,可於實施例之黏著片中,產生眩光之現象得到了有效抑制。又,例如,若對比較例1之黏著片和實施例37之黏著片進行比較,於眩光及防眩性方面得到相同的評價,但關於退色,實施例37的黏著片得到更高的評價,藉此可知,於實施例之黏著片中,產生退色之現象亦得到了有效抑制。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黏著片例如可較佳地使用於針對顯示面板中的可觀察到保護部件一側之表面之貼附。
1‧‧‧黏著片
11‧‧‧基材
12‧‧‧防眩性層
13‧‧‧黏著劑層
14‧‧‧剝離片
121‧‧‧第1微粒子
131‧‧‧第2微粒子

Claims (9)

  1. 一種黏著片,包括基材、設置於前述基材的一個表面側之防眩性層及設置於前述基材的另一表面側之黏著劑層,其特徵為:前述防眩性層含有第1微粒子,前述防眩性層於前述防眩性層中的與前述基材相反一側之表面具有對應於前述第1微粒子之凹凸結構,前述黏著劑層含有第2微粒子,前述黏著片的霧度值為35%以上且95%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黏著劑層的霧度值為10%以上且80%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黏著劑層中的前述第2微粒子的含量為0.4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第2微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且10μm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黏著劑層含有(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第1微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8μm以上且10μm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防眩性層的霧度值為5%以上且50%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前述防眩性層為硬塗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黏著片,其中貼合於顯示面板中的可觀察到保護部件一側之表面。
TW105131551A 2015-10-01 2016-09-30 黏著片 TWI7070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6289 2015-10-01
JP2015196289A JP6676325B2 (ja) 2015-10-01 2015-10-01 粘着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800A TW201718800A (zh) 2017-06-01
TWI707023B true TWI707023B (zh) 2020-10-11

Family

ID=5849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1551A TWI707023B (zh) 2015-10-01 2016-09-30 黏著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76325B2 (zh)
KR (1) KR102569616B1 (zh)
CN (1) CN107033795B (zh)
TW (1) TWI7070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17960A1 (en) * 2017-09-29 2020-10-0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adhesive film
WO2019065874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粘着フィルム
JP7164980B2 (ja) * 2018-07-12 2022-11-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防眩性シート
JP7219082B2 (ja) * 2018-12-25 2023-02-0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保護シートおよび積層体
JP7469109B2 (ja) * 2020-03-31 2024-04-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用粘着剤組成物及び光学積層体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3135A1 (ja) * 2013-04-05 2014-10-0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2714A (ja) * 2000-10-12 2002-04-26 Tomoegawa Paper Co Ltd 光拡散性粘着層、光拡散性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082965B2 (ja) * 2002-08-28 2008-04-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7047722A (ja) * 2004-12-22 2007-02-22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5972A (ja) * 2006-02-24 2007-09-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学部材、背面投射型スクリーン及び背面投射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58253B2 (ja) * 2007-05-29 2012-10-2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透過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4686512B2 (ja) * 2007-08-08 2011-05-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09025360A1 (ja) * 2007-08-22 2009-02-26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複合偏光板、積層光学部材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5078520B2 (ja) * 2007-09-19 2012-11-2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18551B2 (ja) * 2008-03-28 2015-05-13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感圧接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成形してなる粘着シート
JP5251775B2 (ja) * 2009-07-27 2013-07-31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
JP2011168652A (ja) 2010-02-16 2011-09-01 Lintec Corp 飛散防止用粘着シート、飛散防止ガラスパネル、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機器
JP5592671B2 (ja) * 2010-03-02 2014-09-1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JP2012035431A (ja) 2010-08-04 2012-02-23 Lintec Corp 保護フィルム用粘着シート
JP5974894B2 (ja) * 2010-10-22 2016-08-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855394B2 (ja) * 2011-09-07 2016-02-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性組成物、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KR20150094156A (ko) * 2014-02-10 2015-08-19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재박리성이 우수한 비산방지필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3135A1 (ja) * 2013-04-05 2014-10-0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3795A (zh) 2017-08-11
TW201718800A (zh) 2017-06-01
JP2017066329A (ja) 2017-04-06
CN107033795B (zh) 2021-02-23
KR102569616B1 (ko) 2023-08-22
KR20170039590A (ko) 2017-04-11
JP6676325B2 (ja) 202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7023B (zh) 黏著片
JP6644752B2 (ja) 粘着剤層を有する光学部材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88632B (zh) 飛散防止黏著片及觸摸面板
JP5789350B1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積層体
TWI649395B (zh) Double-sided adhesive sheet
JP6356786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積層体
TW201542662A (zh) 黏著性組成物、黏著劑及黏著片
TWI670344B (zh) 黏著性組成物、黏著劑及黏著片
TW201542738A (zh) 黏著劑及黏著片
WO2015151224A1 (ja) 粘着性組成物、粘着剤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KR20140141532A (ko) 광산란 점착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793226B (zh) 黏著劑、黏著片及顯示體
KR102427087B1 (ko) 점착제 및 점착 시트
JP6214797B2 (ja) 粘着シート
JP6500077B2 (ja) 積層体
JP7164980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防眩性シート
TW202239896A (zh) 黏著片及構成體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