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620B -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620B
TWI693620B TW106105254A TW106105254A TWI693620B TW I693620 B TWI693620 B TW I693620B TW 106105254 A TW106105254 A TW 106105254A TW 106105254 A TW106105254 A TW 106105254A TW I693620 B TWI693620 B TW I6936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plate
plate portion
shape
lead terminal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5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2850A (zh
Inventor
山崎學
荒木治人
日比野克俊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湖北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2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2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62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02Single bars, rods, wires, or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而且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與棒狀部的邊界部產生龜裂的電容器用引線端子。
本發明的引線端子包括由金屬棒形成的連接片端子和與連接片端子的一端連接的引線,連接片端子在一端側具有棒狀部,且在另一端側具有平板部,平板部是通過將金屬棒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並沿厚度方向朝一方向對外周進行切割而形成,在平板部的一面上的棒狀部與平板部之間的第1邊界部和平板部的另一面上的棒狀部與平板部之間的第2邊界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加強部,第1邊界部的形狀與第2邊界部的形狀不一樣。

Description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眾所周知,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包括由金屬棒形成的連接片端子和與連接片端子的一端連接的引線。連接片端子在一端側具有棒狀部,且在另一端側具有平板部。平板部是通過將金屬棒的一部分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並沿厚度方向對其外周進行切割而形成的。
如此製造出的引線端子被投入至引線連接裝置,通過零件供料器加以輸送,使得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載置於電極箔的一面。
繼而,通過鉚接等將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固定在電極箔上,並在正極側的電極箔與負極側的電極箔之間夾有隔膜的狀態下將兩電極箔呈卷狀地捲繞在一對連接片端子的周圍而形成電容器元件。
然後,將電解液浸滲至該電容器元件,並將從電容器元件中突出來的一對引線穿插至圓盤狀的密封體上所形成的一對通孔中的任一方。繼而,將電容器元件及密封體收納至有底圓筒狀的外殼內,並對外殼的開口端進行卷壓加工,從而將密封體固定在外殼的開口端。
以上述方式製造的電解電容器存在如以下所述的問題。即, 在製造引線端子的連接片端子時,是沿厚度方向朝一方向對平板部的外周進行切割,因此成為從平板部的一面的外周突出有毛刺的狀態。當這種毛刺接觸到電極箔時,有電極箔損傷而導致電容器性能受損之虞。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消除了上述問題的引線端子的製造裝置。在該製造裝置中,形成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的外周的切割機構包括切入用切刃和配置在切入用切刃下方的切除用切刃。在金屬棒的一部分被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之後,該切割機構首先使切入用切刃下降而在平板狀的部分的外周形成切入線。然後,切割機構使切除用切刃上升而沿切入線將切入線的周圍的部分切除。
如此形成的平板部不易從其兩面突出毛刺,因此可抑制捲繞在平板部的周圍的電極箔因毛刺而損傷。
現有技術文獻:日本專利特開2003-347174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的情況下,在形成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的外周時,需要使切入用切刃下降而形成切入線的工序和使切除用切刃上升而去除切入線的周圍的部分的工序這兩道工序,因此,存在連接片端子的製造工時增加而導致製造成本上升這一問題。
此外,近年來,在汽車等所使用的引線端子中,當因振動而導致負荷反復作用於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與棒狀部的邊界部時,存在邊界部產生龜裂的情況,因此業界希求能夠抑制這種不良情況的發生的引線端子。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而且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與棒狀部的邊界部產生龜裂的電容器用引線端子。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為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其包括由金屬棒形成的連接片端子和與連接片端子的一端連接的引線,所述連接片端子在一端側具有棒狀部,且在另一端側具有平板部,所述平板部是將所述金屬棒的一部分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並沿厚度方向朝一方向對其外周進行切割而成,在所述平板部的一面上的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第1邊界部和所述平板部的另一面上的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第2邊界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橫跨在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加強部,所述第1邊界部的形狀與所述第2邊界部的形狀不一樣。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的損傷而不會導致電容器用引線端子的製造成本上升,而且可抑制連接片端子的平板部與棒狀部的邊界部產生龜裂。
1‧‧‧引線端子
10‧‧‧連接片端子
11‧‧‧棒狀部
11a‧‧‧一傾斜端面
11b‧‧‧另一傾斜端面
12‧‧‧平板部
12a‧‧‧一面
12b‧‧‧另一面
12c‧‧‧毛刺
13‧‧‧加強筋(加強部)
14‧‧‧加強筋(加強部)
15‧‧‧加強筋(加強部)
16‧‧‧R部(加強部)
17‧‧‧凸部(加強部)
18‧‧‧複合加強部(加強部)
18a‧‧‧凸部
18b‧‧‧R部
19‧‧‧傾斜部(加強部)
20‧‧‧引線
30‧‧‧電極箔
40‧‧‧電容器元件
41‧‧‧隔膜的端面
50‧‧‧密封體
51‧‧‧通孔
60‧‧‧外殼
100‧‧‧電解電容器
116‧‧‧R部(加強部)
P1‧‧‧第1邊界部
P2‧‧‧第2邊界部
V.F‧‧‧垂直面
F‧‧‧負荷
D‧‧‧距離
圖1為本發明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本發明的電解電容器的電容器元件的端面的概略的圖。
圖3為圖2的要部放大圖。
圖4為本發明的電解電容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5為第1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連接片端子的俯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
圖6為第2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連接片端子的俯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
圖7為第3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連接片端子的俯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
圖8為第4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連接片端子的俯視圖、側視圖及仰視圖。
圖9為用以確認本發明的引線端子的耐振性能的測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10為第5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11為第6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12為第7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13為第8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圖14為第9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的立體圖。
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引線端子1包括由金屬棒形成的連接片端子10和與連接片端子10的一端連接的引線20。
引線20例如由在鐵線的外周面設置有銅層的CP線形成,通過焊接等與連接片端子10連接。
連接片端子10例如是通過對鋁制圓棒進行衝壓加工而形成,在一端側具有棒狀部11,且在另一端側具有平板部12。
平板部12是通過將金屬棒的一部分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並沿厚度方向朝一方向對其外周進行切割而形成。
在平板部12的外周形成有切割平板部12時所產生的毛刺。該 毛刺從平板部12的外周朝平板部12的切割方向突出。例如,若將平板部12的外周的切割方向設為圖1的箭頭A方向,則毛刺是從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的外周朝下突出。
在該引線端子1中,平板部12的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的形狀與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2邊界部P2(參考圖5)的形狀不一樣。如此一來,能以機械方式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從而能以平板部12的一面12a必然接觸電極箔的一面的方式輸送引線端子1。
當將安裝有引線端子1的正極側的電極箔和安裝有引線端子1的負極側的電極箔以在它們之間夾有隔膜的狀態加以捲繞時,如圖2所示,形成包含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引線端子1和呈卷狀地捲繞在它們的周圍的電極箔30的電容器元件40。
即,本發明的電解電容器的製造工序包括:準備多根引線端子1;根據第1邊界部P1的形狀與第2邊界部P2的形狀的差異來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以平板部12的一面12a接觸電極箔30的一面的方式輸送引線端子1;將安裝有引線端子1的正極側的電極箔30和安裝有引線端子1的負極側的電極箔30以在它們之間夾有隔膜的狀態加以捲繞而形成電容器元件40。
一對引線端子1為它們的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彼此相對的狀態。在該情況下,如圖3所示,因平板部12的外周的切割而產生的毛刺12c朝電容器元件40的中心側突出,因此,毛刺12c不會抵接至電極箔30。因而,毛刺12c不會損傷電極箔30。
繼而,將電解液浸滲至電容器元件40,並將從電容器元件40的端面突出來的一對引線20(參考圖4)穿插至圓盤狀的密封體50上所形成的一對通孔51中的任一方。
繼而,將電容器元件40及密封體50收納至有底圓筒狀的外殼60內,並對外殼60的開口端進行卷壓加工,從而將密封體50固定在外殼60的開口端。
進而,將記載有產品名、廠商名等的圓筒狀的收縮薄膜(未圖示)套接在外殼60的外周,並對該收縮薄膜進行熱收縮而成為如圖4所示的電解電容器100。
接著,對第1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的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的形狀進行說明。在圖5中,(a)為第1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的俯視圖,(b)為側視圖,(c)為仰視圖。再者,在以下的各實施方式中,對與之前說明過的部分相同或類似的部分使用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5的(a)、(b)所示,在第1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中,在平板部12的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加強筋13(加強部)。
加強筋13是以橫跨在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方式形成。即,棒狀部11在與平板部12的連接端具有一對傾斜端面(11a、11b),一傾斜端面11a與棒狀部11的外周面以及平板部12的一面12a交叉,另一傾斜端面11b與棒狀部11的外周面以及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交叉。
加強筋13是以橫跨在一傾斜端面11a與平板部12的一面12a之間的方式形成。加強筋13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將平板部12設為水準的狀態下,呈俯視大致半圓狀,而且沿棒狀部11的軸線的縱剖面形狀呈三角形狀。
另一方面,如圖5的(c)所示,在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2邊界部P2未設置有加強筋13。
如此,通過使第1邊界部P1的形狀與第2邊界部P2的形狀不一樣,能以機械方式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因此,能以平板部12的一面12a必定接觸電極箔30的方式通過零件供料器來輸送引線端子。
此外,由於加強筋13可在對平板部12進行衝壓加工時同時形成,因此製造工時不會增加。因而,可抑制平板部12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此外,通過設置加強筋13,平板部12不易相對於棒狀部11而彎曲,因此可抑制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產生龜裂。
這種結構在汽車所使用的電解電容器這樣的要求高耐振性的電解電容器中尤為有用。
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的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的形狀進行說明。在圖6中,(a)為第2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的俯視圖,(b)為側視圖,(c)為仰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平板部12的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加強筋14(加強部)。
加強筋14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將平板部12設為水準的狀態下,呈俯視大致矩形狀,而且沿棒狀部11的軸線的縱剖面形狀呈三角形狀。
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1實施方式一樣,也可抑制平板部12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此外,由於平板部12不易相對於棒狀部11而彎曲,因此可抑制第1邊界部P1及第2邊界部P2產生龜裂。
接著,對第3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的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的形狀進行說明。在圖7中,(a)為第3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的俯視圖,(b)為側視圖,(c)為仰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平板部12的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俯視矩形狀的加強筋15(加強部)。該加強筋15的上表面15a的沿棒狀部11的軸線的縱剖面形狀呈圓弧狀(Radius形狀),為凹面。該上表面15a的曲率半徑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1.5mm。
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1實施方式一樣,也可抑制平板部12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此外,由於平板部12不易相對於棒狀部11而彎曲,因此可抑制第1邊界部P1及第2邊界部P2產生龜裂。
再者,通過將加強筋15的上表面15a設為凹面,使得應力容易分散,因此與第2實施方式相比,平板部12更加不易彎曲。
接著,對第4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的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的形狀進行說明。在圖8中,(a)為第4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的俯視圖,(b)為側視圖,(c)為仰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平板部12的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加強筋13。此外,在平板部12的另一面12b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2邊界部P2形成有加強筋14。
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1實施方式一樣,也可抑制平板部12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而不會導致製造成本上升。此外,由於平板部12不易相對於棒狀部11而彎曲,因此可抑制第1邊界部P1及第2邊界部P2產生龜裂。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在平板部12的兩面設置有加強筋,因此與第1~第3實施方式相比,平板部12更加不易彎曲。
為了對上述第1~第4實施方式的平板部12的彎曲抑制效果進行比較,進行以下測定。即,如圖9所示,首先,對第1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的棒狀部11在與平板部12的連接端側沿徑向進行切割,將切割面固定在垂直面V.F上。然後,朝垂直上方對平板部12的頂端賦予負荷F(2.2kgf),測定平板部12的頂端朝上方的位移量。
對第2~第4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10和未設置有加強筋13~15的以往的連接片端子也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測定。
繼而,將以往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設為L,算出與第1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1的比率L1/L。
同樣地,也分別算出以往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與第2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2的比率L2/L、以往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與第3實施方式的運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3的比率L3/L、以及以往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與第4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的位移量L4的比率L4/L。以上述 方式獲得的第1~第4實施方式的連接片端子的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1。
Figure 106105254-A0101-12-0010-1
如上表所示,第4實施方式的比率L4/L最小,從而判明第4實施方式的耐振性優異。
以上,參考附圖而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加強筋的形狀和個數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所展示的內容。即,可抑制連接片端子10的平板部12的毛刺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而且可抑制連接片端子10的平板部12與棒狀部11的第1邊界部P1和第2邊界部P2產生龜裂的構成(也稱為加強部)除了上述實施方式中所展示的加強筋13~15以外,還可酌情加以變更。下面,列舉加強部的形狀、構成不同的第5~第8實施方式。
圖10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圖10的(a)為從平板部12上的上述另一面12b觀察引線端子1時的立體圖,圖10的(b)表示從平板部12上的一面12a觀察第5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時的立體圖。
如圖10的(a)所示,在第5實施方式中,與第1~第3實施方式一樣,在第2邊界部P2未形成有加強部。相對於此,如圖10的(b)所示, 在一面12a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具有與第1~第4實施方式中的加強筋13~15相同的功能的加強部,在所圖示的例子中,在一面12a上的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形成有上表面為剖面圓弧狀的R部16作為加強部。即,在第5實施方式中,第1邊界部P1的整體作為加強部而發揮功能,一傾斜端面11a自身作為R部16的上表面與棒狀部11的周面和平板部12的一面12a連接。在電容器元件40中,如圖2或圖3所示,電極箔30以及層疊在其上的隔膜被捲繞在平板部12上。並且,電極箔30和隔膜的端面41(參考圖4)位於自R部16與平板部12的連接位置12d朝平板部12的頂端側隔開的位置。R部16的上表面在該連接位置12d為與平板部12的一面12a大致平行的面。並且,R部16的上表面平滑地連續,無彎曲點。由此,即便以電極箔30和隔膜的端面41的位置為支點的應力施加至平板部12,該力也會被R部16分散。
並且,R部16可在對平板部12進行衝壓加工時同時形成。R部16的形狀可根據電極箔30及隔膜的端面41的位置到連接位置12d的距離D以及棒狀部11的直徑來適當決定。繼而,在衝壓加工用模具上形成如此決定的形狀,在衝壓加工時進行轉印。
在圖11所示的第6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中,第1邊界部P1部分地成為R部116。即,從一傾斜端面11a的端緣朝向平板部12而形成有R部116。R部116的上表面為剖面圓弧狀,關於其曲率,在模具加工時,根據平板部12的寬度和棒狀部11的直徑來選擇最佳曲率即可。總之,R部(16、116)通過以如下方式連續的形狀來防止振動所引起的引線端子1的變形:在引線端子1已裝入至電容器元件(圖4,符號40)的狀態下,從棒狀部11起到電極箔(圖2或圖3,符號30)及隔膜的端面位置(圖4,符號41)的附近為止 無彎曲點。
再者,第6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與第5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一樣,在從另一面12b側觀察平板部12的情況下,在第2邊界部P2未形成有相當於R部16、116這樣的加強部的構成,其立體圖與圖10的(a)所示的相同。此外,以下所展示的第7及第8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也一樣,在第2邊界部P2未形成有加強部。
圖12所示的第7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在棒狀部11與平板部12之間的第1邊界部P1設置有凸部17作為加強部。此處,如圖中所示,當規定前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時,凸部17形成為左右及上下方向的寬度從後方朝前方逐漸縮窄的楔形狀。於是,在這種形狀的凸部17中,應力的集中點是沿凸部17的周緣而存在,因此,與應力的集中點沿平板部12的寬度方向而呈直線狀存在的情況相比,不易發生振動所引起的連接片端子10的變形。
圖13所示的第8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中的加強部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複合加強部18:組合與第7實施方式中所展示的凸部17近似的形狀的凸部18a和與第6實施方式中所展示的R部116的剖面形狀近似的剖面圓弧形狀的R部18b,雙方形成連續的面。具體而言,複合加強部18形成為如下形狀:一方面從邊界部P1朝向平板部12上的一面12a的頂端而形成凸部18a,另一方面凸部18a與一面12a的連接部分通過R部18b而以與該一面12a大致平行的狀態平滑地連接至平板部12。在這種複合加強部18中,凸部18a與平板部12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形狀是連續的,成為應力不易集中於該連接部分的結構。
為了緩和棒狀部11上的傾斜端面11a與平板部12上的一面12a所呈的角度(即第1邊界部P1朝一面12a的接觸角度),圖14所示的第9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附加有傾斜部19作為加強部。通過設置這種傾斜部19,應力不易集中於第1邊界部P1上的朝平板部12的接觸部位。該傾斜部19的寬度也可比棒狀部11窄。
再者,關於加強部,除了上述以外,雖未特別圖示,但只要為棒狀部11的傾斜端面11a以在平板部12上的電極箔30及隔膜的端面41的位置附近無彎曲點的方式連接至平板部12的形狀,便有效。
此外,在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時,也可不僅識別第1邊界部P1及第2邊界部P2的形狀,還識別這以外的部位的形狀(例如,平板部12的兩側緣的形狀、平板部12的剖面形狀、從平板部12突出來的毛刺12c)。如此一來,能夠更可靠地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平板部12的毛刺12c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
進而,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對以第1邊界部P1的形狀與第2邊界部P2的形狀不一樣的方式形成引線端子1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為相同形狀。即便第1邊界部P1與第2邊界部P2的形狀相同,只要像上述那樣以毛刺12c的突出方向等為線索來識別平板部12的一面12a與另一面12b,便可抑制連接片端子10的平板部12的毛刺12c所引起的電極箔30的損傷。在該情況下,毛刺12c的突出方向例如可通過從平板部12的一面12a觀察引線端子1時的棒狀部11和平板部12的總體形狀(平板部12的兩側緣的形狀、平板部12的剖面形狀等)與從另一面12b側觀察引線端子1時的棒狀部11和平板部12的總體形狀的差異來加以識別。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引線端子1、電解電容器100以及電解電容器100的製造方法,只要在第1及/或第2邊界部(P1、P2)形成相當於加強部的構成,便可抑制連接片端子10的平板部12與棒狀部11的第1邊界部P1及第2邊界部P2產生應力等所引起的龜裂、或者抑制振動所引起的變形。
另外,還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對上述實施方式實施各種改變。
10‧‧‧連接片端子
11‧‧‧棒狀部
11a‧‧‧一傾斜端面
11b‧‧‧另一傾斜端面
12‧‧‧平板部
12a‧‧‧一面
12b‧‧‧另一面
13‧‧‧加強筋(加強部)
P1‧‧‧第1邊界部
P2‧‧‧第2邊界部

Claims (7)

  1. 一種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其包括由金屬棒形成的連接片端子和與連接片端子的一端連接的引線,所述引線端子的特徵在於,所述連接片端子在一端側具有棒狀部,且在另一端側具有平板部,所述平板部是將所述金屬棒的一部分衝壓加工成平板狀並沿厚度方向朝一方向對其外周進行切割而成,在所述平板部的一面上的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第1邊界部和所述平板部的另一面上的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第2邊界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橫跨在所述棒狀部與所述平板部之間的加強部,所述第1邊界部的形狀與所述第2邊界部的形狀不一樣。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引線端子,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部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呈俯視大致半圓狀,而且沿所述棒狀部的軸線的縱剖面形狀呈三角形狀。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引線端子,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部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呈俯視矩形狀,而且沿所述棒狀部的軸線的縱剖面形狀呈三角形狀。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引線端子,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部的上表面為凹面。
  5. 一種電解電容器,其包括電容器元件,所述電容器元件包括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對引線端子和呈卷狀地捲繞在所述一對引線端子的周圍的電極箔,該電解電容器的特徵在於,一對引線端子分別由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引線端子構成,而且配置為因所述平板部的外周的切割而產生的毛刺朝所述電容器元件的中心側突出。
  6. 一種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所述電解電容器為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電解電容器,該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包括如下工序:準備多根所述引線端子;根據所述第1邊界部的形狀與所述第2邊界部的形狀的差異來識別所述平板部的一面與另一面;以所述平板部的一面接觸所述電極箔的一面的方式輸送所述引線端子;以及將安裝有所述引線端子的正極側的電極箔和安裝有所述引線端子的負極側的電極箔以在它們之間夾有隔膜的狀態加以捲繞而形成所述電容器元件。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識別所述引線端子的一面與另一面的工序中,根據所述第1邊界部及所述第2邊界部以外的部位的形狀來識別所述引線端子的一面與另一面。
TW106105254A 2016-03-09 2017-02-17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TWI693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5756 2016-03-09
JP2016045756 2016-03-09
JP2016206880A JP6550363B2 (ja) 2016-03-09 2016-10-21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のリード線端子、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16-206880 2016-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2850A TW201732850A (zh) 2017-09-16
TWI693620B true TWI693620B (zh) 2020-05-11

Family

ID=599091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5254A TWI693620B (zh) 2016-03-09 2017-02-17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TW108123938A TWI722481B (zh) 2016-03-09 2017-02-17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及電解電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3938A TWI722481B (zh) 2016-03-09 2017-02-17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及電解電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550363B2 (zh)
KR (2) KR102209007B1 (zh)
TW (2) TWI693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4881B2 (ja) * 2017-10-20 2020-07-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TWI817518B (zh) * 2022-05-24 2023-10-01 臺灣金山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鋁箔毛刺去除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5324U (zh) * 1989-03-23 1990-10-16
JP2003133178A (ja) * 2001-10-22 2003-05-09 Aputodeito:Kk コンデンサ用リード端子の製造方法
JP4782969B2 (ja) 2002-05-24 2011-09-28 湖北工業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のタブ端子製造装置
JP4864767B2 (ja) * 2007-02-23 2012-02-01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2009010069A (ja) * 2007-06-27 2009-01-15 Panasonic Corp コンデンサ用電極箔のリード線接続装置
JP5049208B2 (ja) * 2008-06-23 2012-10-17 ルビコン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334756B2 (ja) * 2009-08-31 2013-11-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334757B2 (ja) * 2009-08-31 2013-11-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11138977A (ja) * 2009-12-29 2011-07-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解コンデンサ
JP6019588B2 (ja) * 2012-01-12 2016-11-02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用リード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82968A (ja) * 2012-03-01 2013-09-12 Panasonic Corp リード線の接続方法
JPWO2015147286A1 (ja) * 2014-03-27 2017-04-13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用リード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7728A (ja) 2019-04-11
TWI722481B (zh) 2021-03-21
KR102209007B1 (ko) 2021-01-28
KR20190072506A (ko) 2019-06-25
TW201732850A (zh) 2017-09-16
JP6550521B2 (ja) 2019-07-24
JP2017168810A (ja) 2017-09-21
KR102209009B1 (ko) 2021-01-28
KR20170105411A (ko) 2017-09-19
JP6550363B2 (ja) 2019-07-24
TW201941236A (zh) 2019-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3780B2 (en) Press-fit pin, 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press-fit pin,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press-fit pin
US10128628B2 (en) Wire with termina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6010468B2 (ja) シャント抵抗式電流センサ
EP2852002B1 (en) Electric part soldered on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TWI693620B (zh) 電解電容器用引線端子、電解電容器以及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US11017956B2 (en)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7065144A1 (ja) シャント抵抗器の製造方法
CN107180701B (zh) 电解电容器用引线端子、电解电容器以及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JP4775958B2 (ja) 下面電極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5979279B2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用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76708A (ja) シャント抵抗器の製造方法
US9022816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7443949B2 (ja) 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デンサ
JP6729359B2 (ja) 中継端子
TWI761138B (zh) 晶片型電解電容器的引線端子、晶片型電解電容器的製造方法
JP2022163617A (ja) 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84171B2 (ja) 中継端子
CN114762205A (zh) 汇流条及其制造方法
US20180062290A1 (en) Substrate terminal-equipp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2019091674A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217679A (ja) 切り曲げ加工方法
CN112992547A (zh) 芯片型电解电容器的引线端子、芯片型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