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3614B - 作業車輛 - Google Patents

作業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3614B
TWI683614B TW107131824A TW107131824A TWI683614B TW I683614 B TWI683614 B TW I683614B TW 107131824 A TW107131824 A TW 107131824A TW 107131824 A TW107131824 A TW 107131824A TW I683614 B TWI683614 B TW I6836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shaft
power steering
steering shaft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1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468A (zh
Inventor
中村翔一
大西健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756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47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756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2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75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981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3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361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33/00Tilling implements with rotary driven tool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fertiliser distributors or seeders, with grubbing chains, with sloping axles, with driven discs
    • A01B33/08Tools; Details, e.g. adaptations of transmissions or gearings
    • A01B33/082Transmissions; Gearings; Power distribu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01B69/007Steering or guiding of agricultural vehicles, e.g. steering of the tractor to keep the plough in the furr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於引擎蓋內將動力轉向裝置有效率地配置,確保使用者腳下充份的空間。具備引擎6、被傳達來自該引擎6的驅動力之變速箱7、將方向盤15的轉向力向車輪傳達之轉向軸41、及向其轉向軸41賦予轉向輔助力之動力轉向裝置61,動力轉向裝置61係構成為:將電動馬達62的驅動力賦予轉向軸41之電動型,轉向軸41被支撐在變速箱7的上部,引擎蓋內配置有引擎6、轉向軸41及動力轉向裝置61,電動馬達62係配置在前後方向中比引擎6還後方側且比轉向軸41還前方側。

Description

作業車輛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作業車輛,其具備向車輪傳達方向盤的轉向力之轉向軸(steering shaft)及向其轉向軸賦予轉向輔助力的動力轉向裝置。
就上述那種作業車輛而言,已知有動力轉向裝置是構成為具備電動馬達之電動型,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作為轉向輔助力賦予轉向軸(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所載之作業車輛中,在轉向軸的上部連結有方向盤,轉向軸是以越往下方側越是位在前方側的後傾姿勢設置。動力轉向裝置係以使小齒輪與設置在轉向軸的中間部驅動齒輪囓合的狀態設置電動馬達,藉由使電動馬達作動,而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作為轉向輔助力賦予轉向軸。如此,從相對於轉向軸的軸心方向正交的橫側方賦予基於電動馬達的轉向輔助力,電動馬達的配置位置係於前後方向比轉向軸還靠後方側。
於上述的作業車輛中,變速箱的上部支撐著轉向軸,轉向軸的上端部支撐著方向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此專利文獻2所載的作業車輛中,於轉向軸的中間部配置有動力轉向裝置,轉向軸藉動力轉向裝置分割成上側軸與下側軸。上側軸被支撐於上側方向盤柱內,上側方向盤柱的上端部連結方向盤,上側方向盤柱的下端部連結動力轉向裝置。下側軸被支撐於下側方向盤柱內,下側方向盤柱的上端部連結動力轉向裝置,下側方向盤柱的下端部連結變速箱的上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375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38725號公報
在上述的作業車輛中,由於要將引擎、轉向軸、動力轉向裝置等之各種機器配置在引擎蓋(bonnet)內,故要求在引擎蓋內有限的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各種機器。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載者中,電動馬達配置在比轉向軸還後方側,故成為引擎蓋比轉向軸還靠後方側突出的形狀。因此,引擎蓋突出到操作方向盤的使用者的腳下,無法確保使用者腳下充分的空間,對使用者帶來壓迫感。
有鑒於此實際情況,本發明主要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在引擎蓋內有效率地配置動力轉向裝置,可確保使用者腳下充份的空間之作業車輛。
上述專利文獻1所載之作業車輛中,由於動力轉向裝置具備電動馬達,故在電動馬達等產生的熱、水蒸氣會有積存於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情況,要求將該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亦即,通常動力轉向裝置的電動馬達或其他的構成被收容於箱,故在電動馬達等產生的熱、水蒸氣會積存在箱內。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載者中,未針對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這點有所記載,當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變高溫、或在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囤積有結露水等之水分時,有可能對電動馬達等造成不良影響。
本發明另外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構成複雜化或構件件數之增多並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之作業車輛。
就上述專利文獻2所載之作業車輛而言,上側方向盤柱與動力轉向裝置是以藉由螺帽的緊固而直接抵接的狀態連結。藉此,在使用者操作方向盤時,當外力作用於方向盤時,其外力通過上側方向盤柱直接傳達到動力轉向裝置。因此,大的外力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對動力轉向裝置帶來不良影響。
近來,作為動力轉向裝置,有採用將電動馬達的驅動量作為轉向輔助力賦予轉向軸的電動型者之情況。電動型動力轉向裝置中,由於具備電動馬達等之精密零件,故特別被要求減低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的外力。
本發明另外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減低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的外力之作業車輛。
本發明之第1特徵構成在於具備:引擎;被傳達來自該引擎的驅動力之變速箱;轉向軸,將方向盤的轉向力向車輪傳達;動力轉向裝置,向其轉向軸賦予轉向輔助力,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構成為: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賦予前述轉向軸之電動型,前述轉向軸係被支撐於前述變速箱的上部,在引擎蓋內配置有前述引擎、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前後方向中比前述引擎還後方側且比前述轉向軸還前方側。
依據本構成,由於電動馬達係配置在前後方向中比引擎還後方側且比轉向軸還前方側,故能有效地活用引擎與轉向軸之間的空間以配置電動馬達,可在引擎蓋內有效率地配置動力轉向裝置。藉此,可防止引擎蓋成為往比轉向軸還後方側突出的形狀,可確保操作方向盤的使用者腳下充分的空間。
本發明之第2特徵構成在於:在前述引擎蓋內具備具有變速機構的變速殼體,該變速機構係用以伴隨於變速操作而對來自前述變速箱的輸出進行變速,前述變速殼體係配置在前述變速箱的上部,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比前述變速殼體還上方側。
依據本構成,在引擎蓋內,有效地活用變速箱的上部空間,不僅是電動馬達,也可配置變速殼體。且 使電動馬達配置在比變速殼體還上方側,因為使電動馬達與變速殼體配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故可抑制電動馬達與變速殼體之干涉並有效率地配置電動馬達及變速殼體。因此,可有效地活用引擎蓋內的空間,將引擎、轉向軸、動力轉向裝置、變速殼體分別有效率地作配置。
本發明之第3特徵構成在於:前述電動馬達及前述變速殼體係配置在相對於前述轉向軸之左右方向的相同側。
依據本構成,由於可活用相對於轉向軸之左右方向的一側的空間,將電動馬達及變速殼體彙整配置,故在相對於轉向軸的左右方向的另一側,變得無需確保電動馬達、變速殼體等之配置空間。藉此,可在相對於轉向軸之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確保空間,可將其空間活用於進行引擎等之維護作業時的空間或其他各種用途上。
本發明之第4特徵構成在於:具備飛輪蓋,將前述引擎的飛輪從上方側覆蓋,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比通過前述飛輪的外周部與前述飛輪蓋的下端部的前述飛輪之切線還上方側。
依據本構成,由於飛輪蓋將飛輪從上方側覆蓋,故藉由飛輪蓋可防止泥水等朝比其還上方側之飛散。由於電動馬達係配置在比通過飛輪的外周部與飛輪蓋的下端部的飛輪之切線還上方側,故能在以飛輪蓋防止泥水之飛散的位置配置電動馬達,可防止因泥水之飛散等對電動馬達造成不良影響。
本發明之第5特徵構成在於:具備支撐構件,支撐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前述支撐構件係構成為:在使前述轉向軸位於其內部的中空空間的狀態下支撐前述轉向軸,且在使其內部的中空空間與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支撐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具備外部開放部,將前述支撐構件的內部往外部開放。
依據本構成,由於支撐構件係在使其內部的中空空間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支撐動力轉向裝置,故可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支撐構件的內部的中空空間放熱或放出。而且,由於具備將支撐構件的內部往外部開放的外部開放部,故透過外部開放部,可將在支撐構件的內部放熱之熱或放出的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如此,可一邊利用支撐構件內部的中空空間一邊將動力轉向裝置內部的熱、水蒸氣有效率地往外部放熱或放出。而且,由於支撐構件係用以將轉向軸與動力轉向裝置支撐之構件,故在作為用以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的構成方面,可謀求兼用作為支撐構件。因此,可抑制構成的複雜化或構件件數的增多並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再者,即便有水等從外部開放部侵入,雖然該水會侵入支撐構件的內部,但是例如,藉由在支撐構件的上部配置動力轉向裝置等,可防止水到達動力轉向裝置。因此,可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並適切地 防止水等朝動力轉向裝置侵入。
本發明之第6特徵構成在於:前述變速箱係支撐前述支撐構件的下端部且往車輪傳達驅動力,具備有連通連接部,在使前述變速箱的內部與前述支撐構件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將前述變速箱與前述支撐構件連接。
依據本構成,由於連通連接部係在使變速箱的內部與支撐構件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將變速箱與支撐構件連接,故能將變速箱的內部的空氣透過連通連接部往支撐構件的內部供給。然後,往支撐構件的內部供給的變速箱的內部的空氣可透過外部開放部往外部排出。藉此,可防止變速箱的內部成為高壓。而且,作為用以將變速箱的內部的空氣往外部排出的構成,不僅支撐構件,也能利用外部開放部,可實現謀求構成之簡化並將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的熱、水蒸氣朝外部放熱或放出,及將變速箱的內部的空氣朝外部排出。
本發明之第7特徵構成在於:前述連通連接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係配置在比前述外部開放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還上方側。
在有水等從外部開放部侵入的情況,該水會侵入支撐構件的內部。於是,依據本構成,藉由將連通連接部對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配置在比外部開放部對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還靠上方側,可防止侵入支撐構件的內部之水等通過連通連接部侵入變速箱的內部。藉此,透過將連通連接部及外部開放部的連接部位在上下方向 作調整之簡易的構成,可對來自外部開放部的水等之侵入採取適切的處理。
本發明之第8特徵構成在於:前述連通連接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與前述外部開放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係以包夾著側面視圖中的前述支撐構件的中央部而在前後方向分開的狀態作配置。
依據本構成,由於將連通連接部對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與外部開放部對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以包夾在側視圖中的支撐構件的中央部而在前後方向分開的狀態作配置,故利用在前後方向的支撐構件的長度,可將連通連接部的連接部位配置在更接近於變速箱側的位置,並可將外部開放部的連接部位配置在更接近於外部的位置。藉此,可極力縮短連通連接部及外部開放部之長度,可謀求構成之簡化。
本發明之第9特徵構成在於: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配置在前述轉向軸的中途部,且具備:下方側支撐構件,在包圍前述轉向軸中比前述動力轉向裝置還下方側部位的狀態下延伸於前述轉向軸的軸心方向;及上方側支撐構件,透過中間構件連結於前述方向盤,且在包圍前述轉向軸中比前述動力轉向裝置還上方側部位的狀態下延伸於前述轉向軸的軸心方向,前述轉向軸及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係被支撐於變速箱的上部,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被支撐於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 的上部,前述上方側支撐構件係在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被支撐於偏離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支撐位置之位置。
依據本構成,能以下方側支撐構件與上方側支撐構件包圍轉向軸的狀態設置轉向軸,並且作為用以支撐動力轉向裝置的構件,可使用下方側支撐構件。上方側支撐構件係在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被支撐於偏離動力轉向裝置的支撐位置之位置,故能防止以上方側支撐構件傳達的力直接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並以下方側支撐構件支撐動力轉向裝置及上方側支撐構件雙方。因此,在使用者操作方向盤時,即使外力對方向盤作用,其外力經由中間構件被傳達於上方側支撐構件,可防止傳達於上方側支撐構件的外力直接傳達於動力轉向裝置。從以上可知,可用下方側支撐構件將動力轉向裝置及上方側支撐構件雙方有效率地支撐,並減低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的外力。
本發明之第10特徵構成在於:前述上方側支撐構件係具備:包圍前述轉向軸的軸側支撐構件;支撐基台,在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以包圍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狀態連結於偏離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支撐位置之位置,前述軸側支撐構件係連結前述支撐基台的上部並被支撐。
依據本構成,軸側支撐構件可作成具有適合於包圍轉向軸的形狀或構成之構件,並且支撐基台可作 成具有適合於在包圍動力轉向裝置的狀態下用以支撐上方側支撐構件的形狀或構成。藉此,透過將支撐基台連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可謀求上方側支撐構件的支撐強度之提升,並以上方側支撐構件適切地支撐轉向軸。而且,透過上方側支撐構件分別形成為軸側支撐構件與支撐基台,而變得易於操縱,可簡易地進行軸側支撐構件及支撐基台的組裝作業等。
本發明之第11特徵構成在於:具備將前述軸側支撐構件與前述支撐基台連結的補強構件,在前述補強構件支撐著用以支撐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之支撐構件以外的構件。
依據本構成,由於補強構件將軸側支撐構件與支撐基台連結,故可對軸側支撐構件之支撐作補強,並可將補強構件作為支撐支撐構件以外的構件(例如,電裝構件)之構件來使用。藉此,可謀求構成之簡化並適切地補強以支撐軸側支撐構件。
本發明之第12特徵構成在於:在前述軸側支撐構件連結有支撐操作具的操作具用支撐架。
依據本構成,由於操作具用支撐架連結於軸側支撐構件,故可一體具備操作具用支撐架與軸側支撐構件。因此,藉由上方側支撐構件,除了轉向軸以外,再加上配置於方向盤週邊的操作具亦可配合一體支撐,可謀求其支撐構成之簡化。而且,不僅作用於方向盤的外力,也可防止作用於操作具的外力通過上方側支撐構件直接傳達於動力轉向裝置,可減低施加於動力轉向裝 置的外力。
1‧‧‧插秧機(作業車輛)
6‧‧‧引擎
7‧‧‧變速箱
8‧‧‧前輪(車輪)
10‧‧‧引擎蓋
15‧‧‧方向盤
23‧‧‧飛輪
24‧‧‧飛輪蓋
41‧‧‧轉向軸
44‧‧‧上方側支撐構件
45‧‧‧下方側支撐構件(支撐構件)
45a‧‧‧中空空間
46‧‧‧第1支撐構件(軸側支撐構件)
47‧‧‧第2支撐構件(軸側支撐構件)
48‧‧‧第3支撐構件(軸側支撐構件)
61‧‧‧動力轉向裝置
62‧‧‧電動馬達
66‧‧‧支撐基台
71‧‧‧操作具用支撐架
75‧‧‧電裝構件(支撐構件以外的構件)
81‧‧‧變速殼體
82‧‧‧變速機構
100‧‧‧連通連接部
100a‧‧‧連通連接部的連接部位
101‧‧‧外部開放部
101a‧‧‧外部開放部的連接部位
C‧‧‧表示在側面視圖的支撐構件的中央部的線
S‧‧‧飛輪之切線
圖1係表示插秧機的整體概略構成之側視圖。
圖2係表示在卸下引擎蓋的狀態下的插秧機的主要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在卸下引擎蓋的狀態下的插秧機的主要部分之平面圖。
圖4係表示在卸下引擎蓋的後部的狀態下的儀表板(dash board)的下部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變速機構的概略構成之圖。
圖6係由表示轉向系統的概略構成的前方側所見的正面圖。
圖7係由表示轉向系統的概略構成的後方側所見的立體圖。
圖8係表示轉向系統的主要部分之右側視圖。
圖9係表示轉向系統的主要部分之剖面圖。
依據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作業車輛的實施形態。
作為作業車輛的插秧機1係如圖1所示,具備行駛機體2與苗植裝置3,苗植裝置3是透過升降機構4以升降自如地支撐於行駛機體2的後部。苗植裝置3具備苗載台31及複數個苗栽種爪32,且構成為可藉由複數個苗栽種爪32將苗載台31的苗栽種於田地。
附帶一提,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作業車輛雖例示插秧機1,但除了插秧機1以外,還可適用曳引機、聯合收穫機、土木‧建築作業裝置、除雪車等、乘用型作業車輛。
行駛機體2具備延伸於前後方向的車架5,在車架5上支撐著各種機器。車架5上支撐著在其前方側作為驅動源的引擎6(參照圖2及圖3),在比引擎6靠後方側支撐著變速箱7。在行駛機體2的前部具備覆蓋引擎6的引擎蓋10。附帶一提,圖2表示在卸下引擎蓋10的狀態下的引擎蓋10的內部及變速箱7之左側視圖,圖3表示在卸下引擎蓋10的狀態下的引擎蓋10的內部及變速箱7之平面圖。
圖示雖省略,但在變速箱7具備有例如油壓-機械式無段變速機(HMT:Hydro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及將來自該HMT的動力作複數段變速的變速機構等。附帶一提,HMT係組合可將來自該引擎6的動力無段變速的油壓式無段變速機(HST:Hydro Static Transmission)及可合成來自引擎6的動力與來自HST的動力的行星齒輪機構所構成。
在車架5的前部支撐著前軸箱(圖示省略),在前軸箱的左右兩側安裝有前輪8。在車架5的後部支撐著後軸箱(圖示省略),在後軸箱的左右兩側安裝有後輪9。
插秧機1係如圖2所示,引擎6的動力經由動力傳達皮帶22傳達到變速箱7,且構成為藉由位在變 速箱7的內部的HMT及變速機構等可使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變速自如。而且構成為: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是對左右的前輪8與左右的後輪9各自傳達自如,使前輪8及後輪9旋轉驅動自如。
在車架5的前部,如圖1中虛線所示,配設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安裝架11,在安裝架11安裝有預備苗載台12。預備苗載台12配置在引擎蓋10的左右兩側。預備苗載置於預備苗載台12,作成可朝苗植裝置3進行苗補給。
車架5的前後方向之中間部配置有運轉操作部13。在運轉操作部13的前方側且引擎蓋10的後端部,配置有儀表板14。在儀表板1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方向盤15,在方向盤15的後方側配置有駕駛座16。具備覆蓋引擎蓋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及其後部的車架5上之車體罩17。在運轉操作部13具備有主變速桿18、煞車踏板19(參照圖4)、變速踏板20(參照圖4)、升降橫桿(lift cross lever)21(參照圖4)等之各種操作具。
附帶一提,要針對操作具作說明,主變速桿18係包含前進、中立、後進在內用以對行駛機體2的行駛速度進行變速操作的桿。煞車踏板19係用以進行對前輪8或後輪9賦予制動力之制動操作的踏板。變速踏板20係用以對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進行變速以變速操作行駛機體2的行駛速度之踏板。升降橫桿21係升降的桿,用以透過升降機構4來操作苗植裝置3。升降橫桿21係構成為:在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雙方向上搖動操 作自如,且具備檢測在哪個位置搖動操作之檢測感測器等。
以下,依據圖6及圖7,針對藉由方向盤15的旋轉操作對前輪8(車輪)進行方向操作用之轉向系統的概略構成作說明。
具備有連結於方向盤15的中心部分且將方向盤15的轉向力向前輪8傳達之轉向軸41。由於轉向軸41的周圍被支撐構件所覆蓋,故在圖2、圖6及圖7中以虛線表示被覆蓋的部位。轉向軸41係以延伸於上下方向的方式設置,其上端部連結於方向盤15。轉向軸41的下端部隔介密封構件42連結於變速箱7的上部,轉向軸41被支撐於變速箱7的上部。
轉向軸41從上方側依序被分割成上方側軸41a、中間軸41b、下方側軸41c的3個軸。上方側軸41a係以越往上方側越是位在後方側的後傾姿勢配置,中間軸41b及下方側軸41c係以順著上下方向延伸的起立姿勢配置。上方側軸41a與中間軸41b係以接頭構件43一體地旋轉之方式連接,在中間軸41b與下方側軸41c之間配置有動力轉向裝置61。
使用者旋轉操作方向盤15時,伴隨於該旋轉操作之轉向力被傳達到轉向軸41。轉向軸41的中間部具備動力轉向裝置61,動力轉向裝置61具備電動馬達62,且構成為:以電動馬達62的驅動力作為轉向輔助力而賦予轉向軸41之電動型。藉此,對轉向軸41施加基於使用者的方向盤15的轉向力,賦予基於動力轉向裝置 61中的電動馬達62之轉向輔助力。轉向軸41成為藉由基於方向盤15的轉向力及基於動力轉向裝置61的轉向輔助力而旋轉驅動,構成為藉由轉向軸41的旋轉驅動對轉向臂(pitman arm)(圖示省略)作搖動操作以操作右及左前輪8的方向。
動力轉向裝置61具備:配置在中間軸41b與下方側軸41c之間的動力轉向箱63;及電動馬達62。動力轉向箱63係如圖9所示,在大徑的圓筒部位的上部配置有小徑的圓筒部位之在視圖上形成圓形狀,且以由其上端部往上方側延伸的狀態配置輸入部64,且以由其底面部往下方側延伸的狀態配置輸出部65。在動力轉向箱63內收容有省略詳細圖示之例如傳達在輸入部64輸入的轉向力(旋轉驅動力)並向輸出部65輸出的軸部、配置在其軸部的中途部之驅動齒輪、轉矩感測器等。而且,動力轉向裝置61係如圖9所示,輸入部64被連接於中間軸41b,且構成為:從中間軸41b向輸入部64傳達轉向力(旋轉驅動力)。又,動力轉向裝置61係如圖9所示,輸出部65透過關節(joint)構件52被連接於下方側軸41c,且構成為:從輸出部65透過關節構件52向下方側軸41c傳達轉向力(旋轉驅動力)。
如圖7及圖9所示,電動馬達62係具備例如與動力轉向箱63內的驅動齒輪囓合之輸出齒輪,將動力轉向箱63內的驅動齒輪設置成驅動旋轉自如。動力轉向裝置61係構成為:當伴隨於方向盤15的旋轉操作之轉向力(旋轉驅動力)從中間軸41b輸入到輸入部64時,將 於其轉向力(旋轉驅動力)加上了基於電動馬達62的轉向輔助力(旋轉驅動力)後的轉向力(旋轉驅動力)從輸出部65輸出,經由關節構件52傳達於下方側軸41c。
針對轉向軸41的支撐構成作說明。
如圖6及圖7所示,具備有:透過軸襯(bush)等(圖示省略)將轉向軸41旋轉自如地支撐的上方側支撐構件44;及內部配置有轉向軸41且將動力轉向裝置61支撐的下方側支撐構件45。上方側支撐構件44及下方側支撐構件45分別構成為:在覆蓋轉向軸41的狀態下延伸於轉向軸41的軸心方向。
上方側支撐構件44係設置成覆蓋上方側軸41a及中間軸41b(轉向軸41中的比動力轉向裝置61還靠上方側部位)的外周部之狀態。下方側支撐構件45係設置成覆蓋下方側軸41c(轉向軸41中的比動力轉向裝置61還靠下方側部位)的外周部之狀態。
上方側支撐構件44從上方側依序具備:覆蓋相當於上方側軸41a的部位之第1支撐構件46;覆蓋相當於接頭構件43的部位之第2支撐構件47;覆蓋相當於中間軸41b的部位之第3支撐構件48;及支撐基台66。上方側支撐構件44係透過支撐基台66被支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上部。
第1支撐構件46係構成為:橫亙上方側軸41a的圓周方向的全長範圍予以覆蓋的圓筒狀,隔介軸襯等(圖示省略)將上方側軸41a支撐成旋轉自如。因此,上方側支撐構件44係隔介上方側軸41a及軸襯等之中間 構件連結於方向盤15。第2支撐構件47係其上端部被連結於第1支撐構件46,覆蓋接頭構件43的前方、上方及左右方向的兩側,且構成為:將接頭構件43的後方側開放之ㄈ字狀。第3支撐構件48係其上端部連結於第2支撐構件47,覆蓋中間軸41b的左右兩側,且以將中間軸41b的前方側及後方側開放的延伸於前後方向的一對板狀體所構成。
下方側支撐構件45係如圖9所示,形成為將其內部設為中空空間45a的圓筒狀,其中空空間45a配置有下方側軸41c。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下部,如圖6及圖9所示,配置有密封構件42,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與變速箱7之間配設有密封構件42。密封構件42係透過密封(堵塞)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連通的部位以阻斷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防止水或作動油等在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之間移動。
下方側支撐構件45係如圖7~圖9所示,在其上端部具備往水平方向延伸的凸緣部49。凸緣部49係在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形成比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外徑還寬幅。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具備由其外周部往前方側或後方側延伸的傾斜狀的肋部51,肋部51的上端部連結於凸緣部49。肋部51係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前方側在左右方向隔以間隔地設置左右一對,亦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後方側在左右方向隔以間隔地設置左 右一對。
針對動力轉向裝置61的支撐構成作說明。
動力轉向裝置61的動力轉向箱63係如圖7~圖9所示,被載置支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上。在凸緣部49的中央側部位,如圖9所示,形成有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開放的開口部50,以將此開口部50從上方側堵住的狀態配置動力轉向箱63。在動力轉向箱63具備往下方側突出的輸出部65,其輸出部65以通過開口部50在中空空間45a內延伸的方式作配置。藉此,構成為:輸出部65與下方側軸41c透過關節構件52而連結,從輸出部65輸出的轉向力(旋轉驅動力)經由關節構件52向下方側軸41c傳達自如。在動力轉向箱63的輸出部65的周圍形成有開口部67,且構成為:藉由動力轉向箱63的開口部67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中的凸緣部49的開口部50,使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連通。
照這樣,動力轉向箱63係其內部以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的中空空間45a連通的狀態被載置支撐於凸緣部49上。下方側支撐構件45係構成為:在使轉向軸41位於內部的中空空間45a且使其內部的中空空間45a與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支撐動力轉向裝置61的支撐構件。
電動馬達62係設置成在動力轉向箱63的橫側方延伸的狀態連結於動力轉向箱63並被支撐。電動馬 達62係設置成其內部連通於動力轉向箱63的內部之狀態。
針對上方側支撐構件44加以說明。
在上方側支撐構件44,一體具備用以支撐主變速桿18或升降橫桿21等之操作具的操作具支撐構成。如圖6及圖7所示,在上方側支撐構件44中的第2支撐構件47的前端部,具備往左右方向延伸之棒狀的操作具用支撐架71。在操作具用支撐架71的左端部支撐主變速桿18的桿引導件72,於其桿引導件72支撐主變速桿18。在操作具用支撐架71的右端部,具備支撐檢測感測器等用的支撐托架73,該檢測感測器用以檢測升降橫桿21(參照圖4)或升降橫桿21的位置。
如上述,上方側支撐構件44係如圖7所示,具備第1支撐構件46、第2支撐構件47及第3支撐構件48,藉由此等第1~第3支撐構件46~48構成軸側支撐構件,該軸側支撐構件以包圍轉向軸41的狀態下將轉向軸41支撐成旋轉自如。上方側支撐構件44中,在支撐基台66的上部連結軸側支撐構件(第1~第3支撐構件46~48)並予以支撐,透過將支撐基台66的下端部連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上部,使得上方側支撐構件44透過支撐基台66被支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上部。
支撐基台66係如圖7所示,係設置成覆蓋動力轉向裝置61。支撐基台66係構成為:與動力轉向箱63的外周部隔以間隔(未接觸下)地加以覆蓋。支撐基台66覆蓋動力轉向箱63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及上方側,且 在將前後方向的兩側開放的前後方向視圖中形成ㄈ字狀。支撐基台66中,在覆蓋動力轉向箱63左側的左壁部66a、覆蓋動力轉向箱63右側的右壁部66b、及覆蓋動力轉向箱63上部的上壁部66c各自上,形成有用以供各種構件插通以將各種構件配置在所期望的位置之開口部或切口部。如此,支撐基台66係在未與動力轉向裝置61干涉下作配置。
支撐基台66係其下端部透過螺帽的緊固而連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並被支撐。支撐基台66在平面視圖上形成矩形狀,且構成為:在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是與凸緣部49相同或大致相同寬度。而且,支撐基台66及凸緣部49的四個角隅成為下方側支撐構件45朝向凸緣部49之連結支撐部位。
上方側支撐構件44係如圖7及圖8所示,以配置於其下端部的支撐基台66而連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第1支撐構件46與第2支撐構件47及第3支撐構件48是藉由熔接等被連結而一體設置,以構成軸側支撐構件。左右一對的第3支撐構件48的下端部被連結於支撐基台66的左右方向的兩側,第3支撐構件48與支撐基台66之連結係透過螺帽的緊固來進行。藉此,軸側支撐構件(第1~第3支撐構件46~48)與支撐基台66是構成為分離自如的個體。第3支撐構件48與支撐基台66係橫亙第3支撐構件48及支撐基台66的在前後方向的全長範圍使第3支撐構件48的下端部與支撐基台66的上壁部66c抵接著,其前後方向的兩端部成 為螺帽的緊固部位。支撐基台66相較於左右一對的第3支撐構件48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且構成為:可將軸側支撐構件(第1~第3支撐構件46~48)穩定地支撐。
由於支撐基台66係與動力轉向箱63外周部隔有間隔地(未接觸下)進行覆蓋,故上方側支撐構件44透過以支撐基台66連結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使得上方側支撐構件44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被支撐於偏離動力轉向箱63的支撐位置之位置。
在旋轉操作方向盤15之際,當對方向盤15產生外力時,由於上方側支撐構件44透過上方側軸41a及軸襯等之中間構件連結於方向盤15,故其外力被傳達於上方側支撐構件44。被傳達於上方側支撐構件44的外力係經由支撐基台66傳達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可防止外力被傳達於動力轉向裝置61。因此,防止對方向盤15產生的外力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61,可將施加於動力轉向裝置61的外力抑制在最小限度。而且,由於在上方側支撐構件44一體設置桿引導件72或支撐托架73等之操作具支撐構成,故作用於操作具(主變速桿18或升降橫桿21)的外力亦經由支撐基台66傳達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可防止外力被傳達於動力轉向裝置61。
在操作具用支撐架71,如圖6及圖7所示,不僅是桿引導件72或支撐托架73等之操作具支撐構成,還具備將操作具用支撐架71與支撐基台66連結之補強架74。補強架74係在比轉向軸41還右側處配置成越上方側越是位在前方側的前傾姿勢。補強架74的下端部被連結於支撐基台66的右壁部66b,提升第1支撐構件46與第2支撐構件47及第3支撐構件48之一體物(軸側支撐構件)的支撐強度。如此,藉由操作具用支撐架71的一部分及補強架74將第1支撐構件46與第2支撐構件47及第3支撐構件48的一體物(軸側支撐構件)以及支撐基台66予以連結的補強構件,是以操作具用支撐架71的一部分及補強架74所構成。補強架74不僅將操作具用支撐架71與支撐基台66連結,在其中間部還支撐著電裝構件75。藉此,在以操作具用支撐架71的一部分及補強架74所構成的補強構件上支撐著用以支撐轉向軸41及動力轉向裝置61的支撐構件以外的構件,即電裝構件75。
下方側支撐構件45係如圖6及圖7所示,不僅覆蓋轉向軸41,也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左側部連結變速殼體81並予以支撐。變速殼體81係由在左右方向組裝分割自如的分割箱而構成。在變速殼體81收容有用以伴隨變速操作對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進行變速之變速機構82(參照圖5)。
如圖5所示,變速機構82具備往左右方向延伸且旋轉自如的變速操作軸83。在變速操作軸83固定扇形齒輪84與第1臂85的基端部,變速操作軸83、扇形齒輪84及第1臂85是一體旋轉自如地設置。具備使囓合於扇形齒輪84的小齒輪86旋轉驅動之致動器87(電動馬達),且構成為:透過以致動器87使小齒輪86旋轉驅動而透過扇形齒輪84旋轉驅動變速操作軸83。
在第1臂85的前端部連結有在後方側延伸的變速桿93,且構成為:透過變速操作軸83的旋轉而操作變速桿93在前後方向移動。圖示雖省略,變速桿93的後端部係透過聯繫機構等而與變速箱7的內部的HST中的耳軸(trunnion)連動連結。藉此,構成為:藉由操作變速桿93往前後方向移動以操作耳軸將HST的斜板角度調整成所期望的角度,得以使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行駛速度)進行無段變速。
在扇形齒輪84形成有圓弧狀的凸輪溝88,具備有前端部在凸輪溝88內移動自如地卡合的第2臂89。具備往左右方向延伸而旋轉自如的橫軸90,在其橫軸90連結有第2臂89的基端部及第3臂91的基端部。透過扇形齒輪84旋轉,第2臂89的前端部在凸輪溝88內移動使橫軸90旋轉而操作第3臂91搖動。在第3臂91的前端部連結有金屬線92,在金屬線92的另一端部連結有引擎6的油門桿(throttle lever)。藉此,作成因應於第3臂91的搖動操作使油門桿以被連動操作之方式被聯繫著,透過將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行駛速度)進行無段變速,以調整引擎6的引擎旋轉速度。
如圖4所示,於運轉操作部13中的儀表板14的右下側,配置有變速踏板20,且具備檢測變速踏板20的踏入量之電位計(potentiometer)等(圖示省略)。然後,以因應於變速踏板20的踏入量使HST的斜板角度 成為所期望的角度之方式,使變速機構82中的致動器87(參照圖5)旋轉驅動。藉此,變速機構82係因應於使用者的變速踏板20的踏入操作,將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行駛速度)變速成所期望的變速狀態。
如圖9所示,下方側支撐構件45,由於其內部成為中空空間45a,故具備利用中空空間45a將變速箱7的內部往外部開放並用以將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往外部開放之構成。
如圖8所示,具備:在使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將變速箱7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連接的連通連接部100;及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往外部開放的外部開放部101。連通連接部100係以將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連通連接的變速箱(mission)用通氣管(breather pipe)所構成。在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形成有貫通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外壁部之孔部,藉此孔部而被連通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外部開放部101係以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與外部連通連接的通氣管所構成。外部開放部101,係透過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與外部連通連接而兼用作為:將變速箱7的內部經由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連通於外部之通氣管;及將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經由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連通於外部之通氣管。在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形成有貫通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外壁部之孔部,藉此孔部而 被連通於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外部開放部101係以在轉向軸41的周圍往上方側延伸的方式配置。外部開放部101的上端部係開放於被上方側支撐構件44的第2支撐構件47覆蓋前上方側及左右兩側的空間。
由於透過連通連接部100使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被連通連接,故如圖8及圖9所示,可將變速箱7的內部的空氣暫時往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供給。然後,透過外部開放部101使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往外部開放,故能將供給到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的空氣最後往外部排出。藉此,將變速箱7的內部往外部開放,可使變速箱7的內部的壓力往外部逃出,可防止變速箱7的內部成為高壓。
如圖9所示,動力轉向裝置61設置成動力轉向裝置61的動力轉向箱63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連通的狀態。因此,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可暫時向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供給。然後,如圖8及圖9所示,因為透過外部開放部101使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往外部開放,故可將供給到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空空間45a之熱、水蒸氣,最後往外部進行放熱或放出。藉此,可將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的熱、水蒸氣往外部放熱或放出,可防止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變高溫狀態,或在動力轉向裝置61的內部囤積結露水等之水分。
連通連接部100及外部開放部101雙方係如 圖8所示,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右側部,且配置在比轉向軸41還右側。而且,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係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隔有間隔地配置。附帶一提,圖6及圖7中,將連通連接部100及外部開放部101省略,僅圖示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
連通連接部100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的連接部位101a,係如圖8所示,在前後方向以包夾著側面視圖中的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央部(圖8中,C的虛線)而分開的狀態作配置。連通連接部100的連接部位100a是配置在比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央部還後方側,外部開放部101的連接部位101a是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中央部及比其還靠前方側。又,外部開放部101的連接部位101a係配置在上下方向中比連通連接部100的連接部位100a還上方側。連通連接部100的連接部位100a係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上端部,外部開放部101的連接部位101a係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
以下,針對動力轉向裝置61中的電動馬達62與其他機器之配置關係進行說明。
動力轉向裝置61的電動馬達62係如圖6及圖7所示,由於從與轉向軸41的軸心方向正交的橫側方賦予轉向輔助力,故配置在轉向軸41的橫側方。電動馬達62係如圖2所示配置在前後方向中比引擎6還後方側且比轉向軸41還前方側。如此,有效地活用引擎6與轉向軸41之間的空間以配置電動馬達62,在引擎蓋10內有限的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引擎6、轉向軸41、動力轉向裝置61等。
如圖6及圖7所示,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於其左側部配置有變速殼體81。變速殼體81係透過操作HST的耳軸而收容對來自變速箱7的輸出進行變速的變速機構82(參照圖5)。變速殼體81係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左側,HST的耳軸亦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左側,變速殼體81與HST的耳軸被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之左右方向的相同側。藉此,可謀求簡化將變速殼體81與HST的耳軸聯繫之變速桿93的長度或構成等。而且,如圖6及圖7所示,電動馬達62亦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左側部,將變速殼體81與電動馬達62彙整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左側。電動馬達62係配置在比變速殼體81還靠上方側,一邊抑制電動馬達62與變速殼體81之干涉,一邊在比變速殼體81還靠上方側的空間作有效率地配置。又,如圖2所示,在前後方向,以電動馬達62的一部分與變速殼體81的一部分重複的方式配置。
透過將變速殼體81與電動馬達62彙整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左側,變得無需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右側確保電動馬達62或變速殼體81等之配置空間。因此,在比轉向軸41還右側可確保 大的空間。如圖4所示,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右方向的右側,配置有引擎6的濾油器25、供油口26。於是,活用比轉向軸41還右側的大空間,可進行引擎6等之維護作業,可謀求維護作業之簡化。
如圖2及圖3所示,在引擎6的左側端部配置有飛輪23,且具備將其飛輪23從上方側覆蓋的飛輪蓋24。飛輪蓋24係構成為:不僅覆蓋飛輪23的上方側,也覆蓋飛輪23的後方側。飛輪蓋24係形成為圓弧狀,該圓弧狀具備在飛輪23的上部往前後方向延伸的部位及從延伸於其前後方向的部位的後端部接續延伸至下方後方側迄至飛輪23的後方側為止的部位。透過具備此種形狀的飛輪蓋24以防止泥水等朝上方側飛散。
於是,電動馬達62係如圖2所示配置在比通過飛輪23的外周部與飛輪蓋24的下端部的飛輪23之切線(圖2中,S的虛線)還上方側。如此,透過配置電動馬達62,在以飛輪蓋24防止泥水之飛散的位置上可配置電動馬達62,可防止因泥水之飛散等而對電動馬達62造成不良影響。又,變速殼體81亦配置在比通過飛輪23的外周部與飛輪蓋24的下端部的飛輪23之切線(圖2中,S的虛線)還上方側。
〔另外的實施形態〕
(1)上述實施形態中,將電動馬達62與變速殼體81配置在比轉向軸41還靠左側,但也可將電動馬達62與變速殼體81配置在比轉向軸41還靠右側。又,也可將電動 馬達62與變速殼體81分散配置在相對於轉向軸41的左側與右側。
(2)上述實施形態中,在引擎蓋10內配置變速殼體81,但亦可省略變速殼體81。
(3)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轉向軸41分割成上方側軸41a、中間軸41b及下方側軸41c等3個軸,但要分割成幾根軸是可適宜變更的,例如,也能以1根軸來構成轉向軸41。
又,就轉向軸41的姿勢而言,例如也可適用越往下方側越是位在前方側之後傾姿勢或順著上下方向延伸的起立姿勢等之各種姿勢。
(4)上述實施形態中,具備連通連接部100,該連通連接部100係在使變速箱7的內部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將變速箱7與下方側支撐構件45連接,但亦可省略連通連接部100。
(5)上述實施形態中,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雖係配置在比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還上方側,但相反地,可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係可配置在比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還上方側。
(6)上述實施形態中,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雖是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右側部,但是例如也可將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左側部與右側部分散地作配置。如此,要將連通連接部100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0a與外部開放部101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連接部位101a配置在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圓周方向的哪個部位係可適宜變更。
(7)上述實施形態中,動力轉向裝置61構成為具備電動馬達62之電動型,但例如動力轉向裝置61也能構成為具備油壓馬達之油壓式,未受限於電動型。
(8)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方側支撐構件44中的由第1~第3支撐構件46~48構成的軸側支撐構件與支撐基台66是分開形成的構成,但是也可將由第1~第3支撐構件46~48構成的軸側支撐構件與支撐基台66構成為一體。
(9)上述實施形態中,支撐基台66對下方側支撐構件45的凸緣部49的連結部位,只要為偏離動力轉向箱63的支撐位置之位置即可,要將動力轉向箱63的周圍的哪個部位設為連結部位係可適宜變更。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適用於具備對車輪傳達方向盤的轉向力之轉向軸及對其轉向軸賦予轉向輔助力之動力轉向裝置的各種作業車輛。
6‧‧‧引擎
7‧‧‧變速箱
15‧‧‧方向盤
18‧‧‧主變速桿
22‧‧‧動力傳達皮帶
23‧‧‧飛輪
24‧‧‧飛輪蓋
41‧‧‧轉向軸
41a‧‧‧上方側軸
41b‧‧‧中間軸
41c‧‧‧下方側軸
44‧‧‧上方側支撐構件
46‧‧‧第1支撐構件(軸側支撐構件)
48‧‧‧第3支撐構件(軸側支撐構件)
61‧‧‧動力轉向裝置
62‧‧‧電動馬達
66‧‧‧支撐基台
72‧‧‧桿引導件
81‧‧‧變速殼體
S‧‧‧飛輪之切線

Claims (10)

  1. 一種作業車輛,具備:引擎;被傳達來自該引擎的驅動力之變速箱;轉向軸,將方向盤的轉向力向車輪傳達;動力轉向裝置,向其轉向軸賦予轉向輔助力,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構成為:將電動馬達的驅動力賦予前述轉向軸之電動型,前述轉向軸係被支撐於前述變速箱的上部,在引擎蓋內配置有前述引擎、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前後方向中比前述引擎還後方側且比前述轉向軸還前方側,具備支撐構件,支撐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前述支撐構件係構成為:在使前述轉向軸位於其內部的中空空間的狀態下支撐前述轉向軸,且在使其內部的中空空間與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支撐前述動力轉向裝置,具備外部開放部,將前述支撐構件的內部往外部開放,並具備連通連接部,在使前述變速箱的內部與前述支撐構件的內部連通的狀態下將前述變速箱與前述支撐構件連接,前述連通連接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係配置在比前述外部開放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還 上方側。
  2.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述引擎蓋內具備具有變速機構的變速殼體,用以伴隨於變速操作對來自前述變速箱的輸出進行變速,前述變速殼體係配置在前述變速箱的上部,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比前述變速殼體還上方側。
  3. 如請求項2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電動馬達及前述變速殼體係配置在相對於前述轉向軸之左右方向的相同側。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作業車輛,其中具備飛輪蓋,將前述引擎的飛輪從上方側覆蓋,前述電動馬達係配置在比通過前述飛輪的外周部與前述飛輪蓋的下端部的前述飛輪之切線還上方側。
  5.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變速箱係支撐前述支撐構件的下端部且往車輪傳達驅動力。
  6.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連通連接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與前述外部開放部對前述支撐構件的連接部位,係以包夾著側面視圖中的前述支撐構件的中央部而在前後方向分開的狀態作配置。
  7.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配置在前述轉向軸的中途 部,且具備:下方側支撐構件,在包圍前述轉向軸中比前述動力轉向裝置還下方側部位的狀態下延伸於前述轉向軸的軸心方向;及上方側支撐構件,透過中間構件連結於前述方向盤,且在包圍前述轉向軸中比前述動力轉向裝置還上方側部位的狀態下延伸於前述轉向軸的軸心方向,前述轉向軸及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係被支撐於變速箱的上部,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係被支撐於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前述上方側支撐構件係在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被支撐於偏離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支撐位置之位置。
  8. 如請求項7之作業車輛,其中前述上方側支撐構件係具備:包圍前述轉向軸的軸側支撐構件;支撐基台,在前述下方側支撐構件的上部,以包圍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狀態連結於偏離前述動力轉向裝置的支撐位置之位置,前述軸側支撐構件係連結前述支撐基台的上部並被支撐。
  9. 如請求項8之作業車輛,其中具備將前述軸側支撐構件與前述支撐基台連結的補強構件,在前述補強構件支撐著用以支撐前述轉向軸及前述動力轉向裝置之支撐構件以外的構件。
  10. 如請求項8或9之作業車輛,其中在前述軸側支撐構件連結有支撐操作具的操作具用支撐架。
TW107131824A 2017-09-13 2018-09-11 作業車輛 TWI683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5675 2017-09-13
JP2017175676A JP6914786B2 (ja) 2017-09-13 2017-09-13 作業車両
JP2017175674A JP6912331B2 (ja) 2017-09-13 2017-09-13 作業車両
JP2017-175676 2017-09-13
JP2017-175674 2017-09-13
JP2017175675A JP6998163B2 (ja) 2017-09-13 2017-09-13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468A TW201919468A (zh) 2019-06-01
TWI683614B true TWI683614B (zh) 2020-02-01

Family

ID=6572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1824A TWI683614B (zh) 2017-09-13 2018-09-11 作業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3) KR102331676B1 (zh)
CN (2) CN114802427A (zh)
TW (1) TWI683614B (zh)
WO (1) WO201905424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6970A (ja) * 1996-09-06 1998-03-24 Kubota Corp 乗用型芝刈機
JP2001163237A (ja) * 1999-12-06 2001-06-1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輛におけ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199251A (ja) * 2000-01-19 2001-07-24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原動部冷却構造
JP2007116918A (ja) * 2005-10-25 2007-05-17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44896B1 (ko) * 1999-03-25 2002-07-19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전작업기
JP3895715B2 (ja) * 2003-08-29 2007-03-2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電動モータ
JP4429092B2 (ja) * 2004-06-18 2010-03-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JP2006205887A (ja) * 2005-01-27 2006-08-10 Showa Corp 電動舵取補助装置の支持構造
JP4520341B2 (ja) * 2005-03-18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を備える不整地走行車両
JP4541991B2 (ja) 2005-08-01 2010-09-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作業車
JP2007037510A (ja) * 2005-08-05 2007-02-15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
DE102006021863B4 (de) * 2006-05-09 2009-02-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len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JP5829133B2 (ja) * 2012-01-13 2015-12-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5800763U (zh) * 2015-06-25 2016-12-1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车辆
JP6444821B2 (ja) * 2015-07-02 2018-12-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6970A (ja) * 1996-09-06 1998-03-24 Kubota Corp 乗用型芝刈機
JP2001163237A (ja) * 1999-12-06 2001-06-19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輛におけ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199251A (ja) * 2000-01-19 2001-07-24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原動部冷却構造
JP2007116918A (ja) * 2005-10-25 2007-05-17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4107A (zh) 2020-05-01
KR20190104573A (ko) 2019-09-10
CN114802427A (zh) 2022-07-29
KR20230037682A (ko) 2023-03-16
WO2019054247A1 (ja) 2019-03-21
CN111094107B (zh) 2022-06-28
TW201919468A (zh) 2019-06-01
KR20210144921A (ko) 2021-11-30
KR102331676B1 (ko)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3614B (zh) 作業車輛
JP5658019B2 (ja) 農作業用トラクタ
JP6998163B2 (ja) 作業車両
JP7325479B2 (ja) 作業車両
WO2018180905A1 (ja) 水田作業機
US9850973B2 (en) Tractor
JP2016068647A (ja) 作業車両
JP6914786B2 (ja) 作業車両
JP6858684B2 (ja) 作業車
JP5087826B2 (ja) トラクタ
US11186171B2 (e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work vehicle and work vehicle
JP5242534B2 (ja) 変速操作機構
JP4286162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JP5242533B2 (ja) 変速操作機構
JP5309693B2 (ja) 作業車両の操作装置
JP4604542B2 (ja) 施肥田植機
JP2016088211A (ja) 作業車両
JP3789461B2 (ja) 作業車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064394A (ja) 作業車両の変速操作装置
JP2005312340A5 (zh)
JP2002120579A (ja) トラクタ
JP2011140979A (ja) 作業車両
JP2010019420A (ja) クローラ走行車
JP2010215151A (ja) 乗用型農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