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8984B - 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8984B
TWI678984B TW107106401A TW107106401A TWI678984B TW I678984 B TWI678984 B TW I678984B TW 107106401 A TW107106401 A TW 107106401A TW 107106401 A TW107106401 A TW 107106401A TW I678984 B TWI678984 B TW I6789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fastener
slider
chain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6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4469A (zh
Inventor
董宥辰
Yu Chen Tung
野崎二郎
Jiro Nozaki
高澤成吉
Shigeyoshi Takazawa
児島佳敬
Yoshinori Kojima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Ykk Corp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Ykk Corporation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4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4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8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89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第1固定構件(51)包含第1基部(61)、及位於第1基部(61)與第1拉鏈鏈齒(21)之間且經由滑件(40)之嚙合口(45)而插入至滑件(40)內之第1插入部(71)。第2固定構件(52)包含第2基部(62)、及位於第2基部(62)與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且經由滑件(40)之第2狹縫(46n)而插入至滑件(40)內之第2插入部(72)。隨著第1及第2基部(61、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第2插入部(72)具有於第2基部(62)與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以具有與上翼部(41)或下翼部(42)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插入端部(73)。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
專利文獻1係如該文獻之請求項1等所記載般,揭示如下之可分離式嵌插件,即,於卡止片11設置母扣合部34,於結合片10設置公扣合部20,其等能夠在垂直於拉鏈鏈布2之面之方向上扣卸,且於其等扣合時兩者旋動自如。專利文獻2係與專利文獻1同樣,揭示可進行母構件7與公構件8之結合及繼其後之母構件7及/或公構件8之旋轉之可分離式嵌插件。專利文獻3亦與專利文獻1同樣,揭示可進行結合件10與卡止件20之結合及繼其後之結合件10及/或卡止件20之旋轉之可分離式嵌插件。 專利文獻4提示:於終端構件420、422之各面設置雙重螺旋構造,藉由使終端構件420、422互相推壓,而促進對使終端構件420、422嚙合而言恰當之方向之旋轉(第10頁之左上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23290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73334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1-22110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表昭55-50027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期望將拉鏈閉合時所要求之操作之進一步之順利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包括: 第1拉鏈鏈帶,其具備第1拉鏈鏈布、及設置於上述第1拉鏈鏈布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1拉鏈鏈齒; 第2拉鏈鏈帶,其具備第2拉鏈鏈布、及設置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2拉鏈鏈齒; 滑件,其設為用以將上述第1及第2拉鏈鏈帶開合者,至少具備上翼部、下翼部、及連結上述上翼部與上述下翼部之連結柱,以隔著上述連結柱之方式設置第1及第2導入口,於上述第1及第2導入口之相反側設置一個嚙合口,於上述第1導入口與上述嚙合口之間延伸有容許上述第1拉鏈鏈布之移動之第1狹縫,於上述第2導入口與上述嚙合口之間延伸有容許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移動之第2狹縫; 第1固定構件,其設為安裝在存在於上述第1拉鏈鏈布之末端與上述第1拉鏈鏈齒之間之第1鏈布區域者,具備第1基部、及位於上述第1基部與上述第1拉鏈鏈齒之間且經由上述滑件之嚙合口而插入至上述滑件內之第1插入部;及 第2固定構件,其設為安裝在存在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末端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間之第2鏈布區域者,具備第2基部、及位於上述第2基部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間且經由上述滑件之上述第2狹縫而插入至上述滑件內之第2插入部;且 經過上述第1及第2基部之至少一者之旋轉,上述第2插入部朝向上述滑件之上述第2狹縫移動, 上述第2插入部具有於上述第2基部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間以具有與上述上翼部或上述下翼部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插入端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上翼部及/或上述下翼部具有位於上述嚙合口側之角部,上述插入端部具有用以避免與上述角部之干涉之缺口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插入端部包含: 延伸部,其沿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長度方向延伸; 第1傾斜部,其設置於較上述延伸部更靠上述第2基部側,且隨著自上述延伸部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之內側傾斜;及 第2傾斜部,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傾斜部更靠上述第2基部側,且隨著自上述第1傾斜部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之外側傾斜。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插入端部係藉由朝向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外側向下傾斜之上表面及/或向上傾斜之下表面而構成為錐形狀。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插入部具有至少局部地界定供上述第2插入部插入之插入槽之上板部及下板部, 嵌合於上述插入端部之缺口部之嵌合部設置於上述插入槽內。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插入部具有至少局部地界定供上述第2插入部插入之插入槽之上板部及下板部, 上述第1插入部之上板部具有向上方斜向傾斜之上板傾斜部,上述下板部具有向下方斜向傾斜之下板傾斜部,上述插入槽之入口位於上述上板傾斜部與上述下板傾斜部之間。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1固定構件之上述第1基部設置軸狀突起,於上述第2固定構件之上述第2基部設置接受上述軸狀突起之接受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軸狀突起之外周部設置繞上述軸狀突起之中心線呈弧狀傾斜之至少一個傾斜面, 於上述接受部設置能夠於上述傾斜面上滑動之至少一個滑動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滑動部具有:接觸緣,其接觸於上述傾斜面;及突片,其在關於接受上述軸狀突起之上述接受部之圓周方向上朝上述接觸緣之相反側突出;於上述軸狀突起設置供上述突片插入之凹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及第2基部係經過上述第1及第2基部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層疊, 隨著上述旋轉,上述第2插入部朝向上述滑件之上述第2狹縫移動,且上述第1及第2基部之間隔減小。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2插入部係以具有與於上述滑件之上述下翼部或上翼部之前側面與後側面之間延伸之左或右側面實質上吻合之形狀之方式延伸。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固定構件具備鄰接於上述第1拉鏈鏈齒而設置之鰭部。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2固定構件進而具備鄰接於上述第2拉鏈鏈齒而設置之第3拉鏈鏈齒,於上述第3拉鏈鏈齒設置供上述鰭部插入之槽。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拉鏈鏈齒包含上述第1拉鏈鏈齒之排,上述第2拉鏈鏈齒包含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排, 上述第2固定構件進而具備於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排之端部鄰接之位置相對於上述第2插入部結合之第3拉鏈鏈齒, 上述第3拉鏈鏈齒具有:基部,其結合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及頭部,其經由頸部而結合於上述基部; 沿上述第2拉鏈鏈布之長度方向之上述第3拉鏈鏈齒之頭部之寬度為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排中之上述第2拉鏈鏈齒之間距間隔之1.4倍以上。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能夠促進將拉鏈閉合時所要求之第1及第2固定構件之操作之順利化。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28,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之實施形態例進行說明。揭示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例及實施形態例所包含之各特徵並非各自獨立者。業者無需過度說明便能組合各實施形態例及/或各特徵。又,業者亦能理解該組合之協同效應。原則上省略實施形態例間之重複說明。參考圖式係以發明之記載為主要目的者,有時為了方便作圖而簡化。 關於一個拉鏈而記載之複數個特徵除了可理解為特徵之組合以外,還可理解為與其他特徵獨立之個別之特徵。個別之特徵並不限於所揭示之一個拉鏈,可理解為於未揭示之其他拉鏈中亦通用。個別之特徵亦可理解為與其他1個以上之不同之特徵之組合。列舉特徵之所有組合對於業者而言較為冗長,故而省略。於本說明書中,個別之特徵可藉由「若干實施形態」、「若干情形」等表現而與其他記載明確地區別。 於本發明中,可如下般理解關於方向之用語。前後方向與滑件之移動方向一致。前方與用以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閉合之滑件之前進方向一致。後方與用以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打開之滑件之後退方向一致。上下方向與前後方向正交,且相對於拉鏈鏈布之鏈布面正交。上下方向亦與滑件之連結上翼部與下翼部之連結柱之延伸方向一致。左右方向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基於以下之記載,方向可利用不同之表現而定義。 圖1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之一端部分之概略性立體圖,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未閉合。圖2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之一端部分之概略性立體圖,表示圖1之拉鏈之相反側。圖3係組裝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之滑件40之概略性立體圖,藉由滑件40之前進而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閉合,藉由滑件40之後退而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打開。圖4係組裝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之滑件40之概略性側視圖。圖5係設置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所包含之第1拉鏈鏈帶31之一端部分之第1固定構件51的概略性放大立體圖。圖6係設置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所包含之第2拉鏈鏈帶32之一端部分之第2固定構件52的概略性放大立體圖。再者,於圖1及圖2中未圖示之滑件40,穿入有第1拉鏈鏈帶31之第1拉鏈鏈齒21。該點可根據圖17及圖18之參照而較佳地理解。 拉鏈1具有第1拉鏈鏈帶31及第2拉鏈鏈帶32作為左右一對拉鏈鏈帶。拉鏈1進而具有用以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開合之滑件40。第1拉鏈鏈帶31具有第1拉鏈鏈布11、及設置於第1拉鏈鏈布11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1拉鏈鏈齒21。第2拉鏈鏈帶32具有第2拉鏈鏈布12、及設置於第2拉鏈鏈布12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2拉鏈鏈齒22。設置有第1拉鏈鏈齒21之第1拉鏈鏈布11之側緣部、與設置有第2拉鏈鏈齒22之第2拉鏈鏈布12之側緣部係相互對向地配置,因此,其等可稱為對向側緣部。 各拉鏈鏈布具有與寬度相比長度較大之形狀。拉鏈鏈布之長度方向與拉鏈鏈布以具有長度之方式延伸之方向一致,直言為與圖1之箭頭A1所示之方向一致。拉鏈鏈布之長度方向可簡稱為鏈布長度方向。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與拉鏈鏈布以具有寬度之方式延伸之方向一致,直言為與圖1之箭頭A2所示之方向一致。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可簡稱為鏈布寬度方向。 各拉鏈鏈布具有界定厚度之一對鏈布面。詳細而言,第1拉鏈鏈布11具有上表面11a及上表面11a之相反側之下表面11b,藉由該等鏈布面而界定第1拉鏈鏈布11之厚度。第2拉鏈鏈布12亦具有上表面12a及上表面12a之相反側之下表面12b,藉由該等鏈布面而界定第2拉鏈鏈布12之厚度。將界定拉鏈鏈布之厚度之面稱為鏈布面。 於包含圖示例之若干情形時,第1及第2拉鏈鏈齒21、22係沿鏈布長度方向排列樹脂鏈齒而成之鏈齒排。亦可採用金屬鏈齒或環扣狀鏈齒等其他種類之拉鏈鏈齒。各樹脂鏈齒具有:基部,其結合於拉鏈鏈布之對向側緣部;及頭部,其相對於基部經由頸部而結合。 組裝於拉鏈1之滑件40具有上翼部41、下翼部42、及連結上翼部41與下翼部42之連結柱43。以隔著連結柱43之方式設置第1及第2導入口44m、44n,於前後方向上於第1及第2導入口44m、44n之相反側設置一個嚙合口45,於第1導入口44m與嚙合口45之間延伸有容許第1拉鏈鏈布11之移動之第1狹縫46m,於第2導入口44n與嚙合口45之間延伸有容許第2拉鏈鏈布12之移動之第2狹縫46n。 滑件40於上翼部41與下翼部42之間具有利用連結柱43而呈Y字狀分支之鏈齒通路。經由第1導入口44m,第1拉鏈鏈齒21進入至滑件40內、或者出至滑件40外。經由第2導入口44n,第2拉鏈鏈齒22進入至滑件40內、或者出至滑件40外。經由嚙合口45,嚙合狀態之第1及第2拉鏈鏈齒21、22進入至滑件40內、或者出至滑件40外。 滑件40之上翼部41包含上翼板41a、及於上翼板41a之左右側緣部向下方突出之一對上部凸緣部41b。下翼部42包含下翼板42a、及於下翼板42a之左右側緣部向上方突出之一對下部凸緣部42b。於若干情形時,省略上部凸緣部41b及下部凸緣部42b之一者。上翼板41a及下翼板42a可配置於與連結柱43延伸之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可選地,滑件40具有拉片安裝柱48、及經由拉片安裝柱48而相對於上翼板41a安裝之拉片49。可選地,滑件40具有利用拉片49而操作之卡止爪構件47。 拉鏈1不僅具有上述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以及滑件40,而且具有:第1固定構件51,其安裝在存在於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與第1拉鏈鏈齒21之間之第1鏈布區域;及第2固定構件52,其安裝在存在於第2拉鏈鏈布12之末端12e與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之第2鏈布區域。第1固定構件51較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朝後方略微突出。第2固定構件52亦同樣,較第2拉鏈鏈布12之末端12e朝後方略微突出。於另一情形時,第1固定構件51以較圖示例更大或更小之程度較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朝後方突出。於若干情形時,第1固定構件51未較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朝後方突出,而是第1固定構件51之整體位於較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更靠前方。代替或追加地,於若干情形時,第2固定構件52未較第2拉鏈鏈布12之末端12e朝後方突出,而是第2固定構件52之整體位於較第2拉鏈鏈布12之末端12e更靠前方。於固定構件為樹脂製時,固定構件固著於鏈布區域。 第1固定構件51具有第1基部61、及位於第1基部61與第1拉鏈鏈齒21之間且經由滑件40之嚙合口45而插入至滑件40內之第1插入部71。第1插入部71沿前後方向自第1基部61朝向第1拉鏈鏈齒21延伸。第2固定構件52具有第2基部62、及位於第2基部62與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且經由滑件40之第2狹縫46n而插入至滑件40內之第2插入部72。第2插入部72沿前後方向自第2基部62朝向第2拉鏈鏈齒22延伸。可選地,第2固定構件52具有第3拉鏈鏈齒23。第3拉鏈鏈齒23連結於第2插入部72之前端部。第3拉鏈鏈齒23鄰接於第2拉鏈鏈齒22而配置。第3拉鏈鏈齒23係為了促進於第1插入部71及第2插入部72插入至滑件40內之狀態下滑件40前進時之滑件40之移動容易度、及/或填補拉鏈鏈齒與固定構件之間隙而設置。 第1插入部71係為了促進滑件40停留於第1插入部71上而取恰當之形狀。於第1插入部71相對於滑件40插入時,滑件40之移動被第1插入部71所限制,藉此能夠促進第1固定構件51上之滑件40之定位。於若干情形時,如根據圖7而較佳地理解般,第1插入部71具有:第1側面71i,其自第1基部61、或下述上部停止壁85a於前後方向上筆直地延伸;及第2側面71u,其隨著自第1側面71i向前方延伸而向左側逐漸傾斜。第1側面71i及第2側面71u係對應於滑件40之上部凸緣部41b之內側面之形狀者。藉此,能夠抑制於第1插入部71完全地插入至滑件40內時滑件40以滑件40脫離第1插入部71之方式前進。 於若干情形時,第1插入部71具有上板部71a及下板部71b,藉由上板部71a與下板部71b至少局部地界定供第2插入部72插入之插入槽80。藉由容許第1插入部71與第2插入部72之嵌合,能夠抑制暫時結合之第1固定構件51與第2固定構件52分離。如根據下述記載亦可知,藉由在第2插入部72經由滑件40之第2狹縫46n而進入至滑件40內之狀態下使滑件40前進,而將第2插入部72插入至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與下板部71b之間之插入槽80。於上板部71a與下板部71b之間第2插入部72之上下移動得到較佳地限制。 於若干情形時,如根據圖7及8而較佳地理解般,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具有向上方斜向傾斜之上板傾斜部71m,下板部71b具有向下方斜向傾斜之下板傾斜部71n,插入槽80之入口位於上板傾斜部71m與下板傾斜部71n之間。於此種情形時,於第1插入部71插入至滑件40內時,藉由第1插入部71而限制滑件40之上下之移動,能夠進而促進滑件40停留於第1插入部71。於若干情形時,上板傾斜部71m接觸於滑件40之上翼部41(或上翼板41a)之內表面。下板傾斜部71n接觸於滑件40之下翼部42(或下翼板42a)之內表面。於若干情形時,上板傾斜部71m之前端部之上表面為向下傾斜面,能夠避免或抑制因與滑件40之接觸而導致之磨耗。第1插入部71之上板傾斜部71m之最上點與下板傾斜部71n之最下點之厚度方向之距離A、和滑件40之上翼板41a之內表面與下翼板42a之內表面之厚度方向之距離B之關係滿足A≧B。 可選地,第1固定構件51可具有:上部停止壁85a,其結合於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及下部停止壁85b,其結合於第1插入部71之下板部71b。於若干情形時,下部停止壁85b之上下高度較上部停止壁85a之上下高度更大。於若干情形時,於第1插入部71經由滑件40之嚙合口45而完全地插入至滑件40內時,於連結柱43延伸之上下方向上,上部停止壁85a具有超過上翼板41a之上表面之高度,下部停止壁85b具有不超過下翼板42a之下表面之高度。能夠促進第1固定構件51之薄型化。 可選地,第1固定構件51可具有結合於下部停止壁85b之引導壁86。引導壁86於前後方向上延伸,且引導滑件40向第1插入部71上之移動。可選地,第1固定構件51可具有:上部薄板部87a,其設置於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之左側;及下部薄板部87b,其設置於第1插入部71之下板部71b與引導壁86之間。藉由上部薄板部87a與下部薄板部87b,能夠促進第1固定構件51相對於第1拉鏈鏈布11之固著。可選地,第2固定構件52具有鄰接於第2插入部72且向上下突出之上部及下部制止壁79a、79b。上部制止壁79a可接觸於滑件40之上部凸緣部41b。下部制止壁79b可接觸於滑件40之下部凸緣部42b。 於本實施形態中,隨著第1及第2基部61、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 於若干情形時,第1及第2基部61、62經過第1及第2基部61、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層疊及/或合體,但未必限定於此。隨著該旋轉,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且第1及第2基部61、62之間隔減小。換言之,藉由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及第2基部61、62,而使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且第1及第2基部61、62之間隔減小。藉由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及第2基部61、62,而產生第2插入部72之樞轉,能夠減少使第2插入部72插入至滑件40內之工夫。亦即,能夠促進將拉鏈1閉合時所要求之第1及第2固定構件51、52之操作之順利化。 於若干情形時,如根據圖25之追加參照可較佳地理解般,第2插入部72具有於第2基部62與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以具有與下翼部42(或下翼板42a)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插入端部73。藉此,能夠避免或減少插入端部73與下翼部42之干涉,能夠促進應最終達成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之移動之操作之順利化。該操作未必限於下一段落所述之操作。 於若干情形時,於取第2插入部72接觸於下翼部42之下表面之初始位置時(參照圖26(a)),若於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及第2基部61、62,則第2插入部72可通過下翼部42之右側(參照圖26(b)),繼而,經由第2狹縫46n而較佳地進入至滑件40內(參照圖26(c))。能夠進而促進將拉鏈1閉合時所要求之第1及第2固定構件51、52之操作之順利化。於若干情形時,追加或代替地,插入端部73以具有與上翼部41(或上翼板41a)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 於若干情形時,第2插入部72係以具有與於滑件40之下翼部42(或上翼部41)之前側面42p與後側面42q之間延伸之左或右側面(可稱為橫向側面)42r實質上吻合之形狀之方式延伸(參照圖4)。直言為第2插入部72可以具有與於滑件40之下翼板42a(或上翼板41a)之前側面42p與後側面42q之間延伸之左或右側面(可稱為橫向側面)42r實質上吻合之形狀之方式延伸。 於若干情形時,上翼部41及/或下翼部42具有位於嚙合口45側之角部41c、42c,插入端部73具有用以避免與角部41c、42c之干涉之缺口部74。藉由設置缺口部74,能夠有效地避免或減少與滑件40之角部41c、42c之干涉。 於若干情形時,插入端部73具有:延伸部75,其沿第2拉鏈鏈布12之長度方向延伸;第1傾斜部76,其設置於較延伸部75更靠第2基部62側,且隨著自延伸部75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12之內側傾斜;及第2傾斜部77,其設置於較第1傾斜部76更靠第2基部62側,且隨著自第1傾斜部76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12之外側傾斜。所謂第2拉鏈鏈布12之內側係指自位於第2拉鏈鏈布12之鏈布面外之位置朝向位於第2拉鏈鏈布12之鏈布面上之位置之方向。於該情形時,利用箭頭D1而直接表示。所謂第2拉鏈鏈布12之外側係指自位於第2拉鏈鏈布12之鏈布面上之位置朝向位於第2拉鏈鏈布12之鏈布面外之位置之方向。於該情形時,利用箭頭D2而直接表示。關於第1拉鏈鏈布11之內側及外側亦可同樣地理解。第1拉鏈鏈布11之內側係利用箭頭D3而直接表示。第1拉鏈鏈布11之外側係利用箭頭D4而直接表示。 於若干情形時,於在左右方向上第2插入部72定位於滑件40之上部或下部凸緣部41b、42b之側面時,延伸部75沿上部或下部凸緣部41b、42b之前側部分之左或右側面(可稱為橫向側面)延伸,可選地,實質上平行地延伸。同樣,於在左右方向上第2插入部72定位於滑件40之上部或下部凸緣部41b、42b之側面時,第1傾斜部76沿上部或下部凸緣部41b、42b之後側部分之左或右側面(可稱為橫向側面)延伸,可選地,於其全長實質上平行地延伸。再者,上部或下部凸緣部各自之前側部分及後側部分係以於其等之間形成一個彎曲部之方式結合。同樣,於在左右方向上第2插入部72定位於滑件40之上部或下部凸緣部41b、42b之側面時,第2傾斜部77沿上翼板41a或下翼板42a之後表面延伸,可選地,實質上平行地延伸。於若干情形時,第1傾斜部76與第2傾斜部77設置成以85°~95°之範圍內之角度交叉。 於若干情形時,插入端部73係朝向第2拉鏈鏈布12之外側而前端變細地構成。插入端部73可藉由向下傾斜之上表面及/或向上傾斜之下表面而構成為錐形狀。如上所述,第2插入部72具有以具有與下翼部42(或下翼板42a)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插入端部73,又,插入端部73具有用以避免與滑件40之上翼部41及/或下翼部42之角部41c、42c之干涉之缺口部74,藉此,能夠避免或減少第2插入部72與滑件40之上翼部41及/或下翼部42之干涉。於插入端部73如上所述般構成時,因其前端變細或錐形狀而即便第2插入部72與上翼部41及/或下翼部42干涉,亦能夠使第2插入部72較佳地避開上翼部41及/或下翼部42而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 第1拉鏈鏈布11、第1拉鏈鏈齒21、及第1拉鏈鏈帶31分別可代替地稱為左拉鏈鏈布、左拉鏈鏈齒、及左拉鏈鏈帶。第2拉鏈鏈布12、第2拉鏈鏈齒22、及第2拉鏈鏈帶32分別可代替地稱為右拉鏈鏈布、右拉鏈鏈齒、及右拉鏈鏈帶。第1固定構件51及第2固定構件52分別可代替地稱為左固定構件及右固定構件。同樣,第1插入部71及第2插入部72分別可代替地稱為左插入部及右插入部。若恰當,則第1可由「左」替換,第2可由「右」替換。 第1及第2拉鏈鏈布11、12可為具有可撓性之梭織物或針織物。滑件40可為金屬或樹脂製。第1及第2固定構件51、52可為樹脂製,但未必限定於此,可由金屬等其他材料構成。作為非限定之一例,對拉鏈鏈布藉由射出成形而安裝拉鏈鏈齒。繼而,對拉鏈鏈布藉由射出成形而安裝固定構件。繼而,一拉鏈鏈帶之拉鏈鏈齒穿入滑件。以此方式能夠製造拉鏈1。 以下,參照圖5及圖6,針對關於第1基部61及第2基部62之非限定之特徵進行記載。於若干情形時,於第1固定構件51之第1基部61設置軸狀突起81,於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基部62設置接受軸狀突起81之接受部82。藉由在第1基部61設置軸狀突起81而促進第2基部62之薄型化,從而能夠提昇拉鏈1之使用容易度或外觀。於第1固定構件51中,利用滑件40之上下厚度之程度之空間於第1基部61設置軸狀突起81,軸狀突起81之存在較設置於第2基部62之情形時更不明顯。再者,軸狀突起81被承收於接受部82,能夠容易或確實地確保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之初始對準,及/或,能夠提高第2基部62相對於第1基部61之旋轉及/或第1基部61相對於第2基部62之旋轉之穩定性。 於若干情形時,於軸狀突起81之外周部設置繞軸狀突起81之中心線CX1呈弧狀傾斜之至少一個傾斜面83,於接受部82設置能夠於傾斜面83上滑動之至少一個滑動部84。將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配置於同軸上,繼而於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基部61及第2基部62時,滑動部84沿傾斜面83下降(參照圖5之箭頭D5)。以此方式,上下方向之力轉換成使第1基部61及/或第2基部62旋轉之力。其結果,產生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之移動。再者,隨著滑動部84沿傾斜面83下降,第1及第2基部61、62之間隔減小。於滑動部84結束沿傾斜面83下降時,第1及第2基部61、62之間隔最小或實質上變為零。 於若干情形時,滑動部84向接受部82之內側突出、更詳細而言向關於接受軸狀突起81之接受部82之徑向內側突出。將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配置於同軸上可藉由將第1基部61配置於第2基部62上而達成。此時,第1基部61之軸狀突起81插入至第2基部62之接受部82,關於軸狀突起81之中心線CX1與接受部82之中心線CX2吻合。吻合之中心線CX1及CX2於圖17中表示為旋轉軸線AX。再者,亦可假定以中心線CX1與中心線CX2不吻合之方式於第2基部62上配置第1基部61。即便於此種情形時,於在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基部61及第2基部62之過程中或就結果而言,亦可使中心線CX1與中心線CX2吻合。 於若干情形時,傾斜面83具有在關於軸狀突起81之徑向上設置於不同之位置之2個以上之傾斜面。追加地,該等2個以上之傾斜面可在關於軸狀突起81之徑向上鄰接地設置。追加地,該等2個以上之傾斜面在關於軸狀突起81之圓周方向上亦設置於不同之位置。藉由配置斜度及/或面形狀不同之2個以上之傾斜面,能夠促進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獲得更準確之對準。如根據圖5而較佳地理解般,於若干情形時,傾斜面83包含:第1傾斜面83a,其在關於軸狀突起81之徑向上設置於偏靠內徑;及第2傾斜面83b,其在關於軸狀突起81之徑向上設置於偏靠外徑。第1傾斜面83a與第2傾斜面83b於徑向上鄰接地設置。第1傾斜面83a與第2傾斜面83b於圓周方向上設置於不同之位置。第1傾斜面83a之斜度及/或面形狀與第2傾斜面83b之斜度及/或面形狀不同。亦假定設置第3傾斜面之形態。 於若干情形時,傾斜面83以自第1拉鏈鏈布11遠離之方式向下傾斜。沿傾斜面83之向下方向而壁厚變薄。於傾斜面83以自第1拉鏈鏈布11遠離之方式向下傾斜之情形時,可將厚度較大之厚壁部配置於偏靠第1拉鏈鏈布11,可使厚度較小之薄壁部自第1拉鏈鏈布11遠離,而能夠提高第1固定構件51相對於第1拉鏈鏈布11之安裝強度。 於若干情形時,滑動部84具有:接觸緣84a,其接觸於傾斜面83;及突片84b,其在關於接受軸狀突起81之接受部82之圓周方向(例如接受部82之中心線CX2之圓周方向)上朝接觸緣84a之相反側突出(參照圖12),且於軸狀突起81設置供突片84b插入之凹部81j(參照圖9)。於若干情形時,於滑動部84結束沿傾斜面83下降時,突片84b與凹部81j嵌合。藉此,能夠避免或抑制上下方向上之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之分離。軸狀突起81具有因凹部81j而產生之突部81c,於突片84b之下方設置接受突部81c之孔84c(參照圖12)。孔84c貫通第2基部62,或者不貫通第2基部62。於若干情形時,突片84b之上表面係朝向突片84b之前端部而向下傾斜之傾斜面。 於若干情形時,軸狀突起81包含圓錐台部81a、及結合於圓錐台部81a之圓柱狀前端部81b。接受部82具有:主部82a,其用以接受圓錐台部81a;及底孔部82b,其接受圓柱狀前端部81b。於若干情形時,圓柱狀前端部81b之側面係與圓錐台部81a之側面相比,相對於軸狀突起81之中心線CX1具有更小之角度。視情形,圓柱狀前端部81b之側面包含相對於軸狀突起81之中心線CX1平行之區域。於軸狀突起81被承收於接受部82時,圓柱狀前端部81b嵌合於底孔部82b,藉由底孔部82b限制圓柱狀前端部81b之移動、直言為其於與上下方向正交之平面上之移動。藉此,能夠避免或抑制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之意外之分離。 軸狀突起81可設置於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圓形狀之第1基部61之中央部。接受部82可設置於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圓形狀之第2基部62之中央部。軸狀突起81設置於第1基部61之上表面,且沿與上下方向平行之中心線CX1延伸。接受部82係以貫通第2基部62之態樣設置,且沿平行於上下方向之中心線CX2延伸。 於若干情形時,第1固定構件51具有鄰接於第1拉鏈鏈齒21而設置之鰭部91。於第3拉鏈鏈齒23設置供鰭部91插入之槽92。假定圖27所示之不正當之初始狀態。即,於圖27中,於未將第1基部61準確地配置於第2基部62上、即軸狀突起81與接受部82未嵌合之狀態下(於圖27中,圓柱狀前端部81b自底孔部82b偏移),第1插入部71與第2插入部72插入於滑件40內。於設置鰭部91之情形時,若自圖27所示之不正當之初始狀態使滑件40前進,則第1插入部71之鰭部91接觸於連結柱43,第1插入部71之左側面71k接觸於上部凸緣部41b。藉此能夠阻止滑件40之前進。因此,能夠避免或抑制於軸狀突起81未恰當地配置於接受部82內之狀態下滑件40前進,而第1及第2拉鏈鏈齒21、22嚙合。 於若干情形時,第1拉鏈鏈齒21包含第1拉鏈鏈齒21之排,第2拉鏈鏈齒22包含第2拉鏈鏈齒22之排。第3拉鏈鏈齒23於與第2拉鏈鏈齒22之排之端部鄰接之位置相對於第2插入部72而結合。如圖17所示,第3拉鏈鏈齒23具有:基部23a,其結合於第2拉鏈鏈布12;及頭部23c,其經由頸部而結合於基部23a。沿第2拉鏈鏈布12之長度方向之第3拉鏈鏈齒23之頭部之寬度W23為第2拉鏈鏈齒22之排中之第2拉鏈鏈齒22之間距間隔W22之1.4倍以上。視情形,頭部之寬度W23未達間距間隔W22之2倍。假定第1基部61未準確地配置於第2基部62上之狀態(參照圖28)。於圖28中,第1拉鏈鏈齒21插入於滑件40內,又,第2插入部72之第3拉鏈鏈齒23自滑件40之第2導入口44n插入於滑件40內。其係第1插入部71未插入於滑件40內之不正當之初始狀態。於該不正當之初始狀態下即便欲使滑件40前進,亦由於滿足上述頭部之寬度W23相對於間距間隔W22之關係,故而於滑件40內第3拉鏈鏈齒23無法與第1拉鏈鏈齒21結合,能夠避免或抑制第1及第2固定構件51、52保持非結合之狀態而第1及第2拉鏈鏈齒21、22結合。 圖17及圖18係用以表示如下情況之概略圖,即,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中於經過第1固定構件51之第1基部61及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基部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第1及第2基部61、62層疊及合體之過程中,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圖17表示第2插入部72經由滑件40之第2狹縫46n而進入至滑件40內之前之狀態。圖18表示第2插入部72經由滑件40之第2狹縫46n而進入至滑件40內之後之狀態。圖19係自相反側表示圖17之拉鏈1之概略圖。圖20係自相反側表示圖18之拉鏈1之概略圖。圖21係由圖20之虛線所示之圓特定出之範圍之放大模式圖。圖22係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中第1插入部71之嵌合部71c相對於設置於第2插入部72之插入端部73之缺口部74而嵌合之狀態之概略性剖面模式圖。圖23係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1中第1及第2固定構件51、52結合之狀態之概略性俯視圖。圖24係沿圖23之二點虛線X24-X24之概略性剖面模式圖。應注意於若干情形時,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之合體意味著於至少一個任意方向、例如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兩者之分離被限制之狀態。 為了將第1拉鏈鏈帶31與第2拉鏈鏈帶32閉合,首先,將滑件40配置於第1固定構件51上。第1固定構件51之第1插入部71經由滑件40之嚙合口50而進入至滑件40。滑件40之上翼部41(或上翼板41a)接觸於與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結合之上部停止壁85a,滑件40之下翼部42(或下翼板42a)接觸於與第1插入部71之下板部71b結合之下部停止壁85b。將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配置於同軸,第1基部61之軸狀突起81插入於第2基部62之接受部82。若於拇指與食指之間夾著第1基部61及第2基部62,則產生第1基部61及/或第2基部62之旋轉,第2基部62之滑動部84沿設置於軸狀突起81之外周部之傾斜面83下降。此時,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插入部72朝向滑件40之第2狹縫46n移動,經由第2狹縫46n進入至滑件40內。又,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之上下間隔變窄,最終,第1基部61層疊於第2基部62上,且兩者合體。於滑動部84結束沿傾斜面83下降時,滑動部84之突片84b插入至軸狀突起81之凹部81j。第2插入部72隨著滑件40之前進,而插入至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與下板部71b之間之插入槽80。 如根據圖19及圖20可知,隨著第1基部61及/或第2基部62之旋轉,設置於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基部62之外周部之隆起部94越過設置於第1固定構件51之下部停止壁85b之小突起95,到達鄰接於小突起95之凹部96。於該過程中,振動傳遞至拉鏈1之操作者之手指,而對拉鏈1之操作者通知可使滑件40前進之狀態。 若滑件40前進,則第1固定構件51與第2固定構件52之結合完成。第1固定構件51之鰭部91插入至第2固定構件52之第3拉鏈鏈齒23之槽92。設置於第1固定構件51之插入槽80內之嵌合部71c嵌合至第2固定構件52之第2插入部72之插入端部73之缺口部74。嵌合部71c可設置於插入槽80之底面。嵌合部71c可結合於上板部71a及/或下板部71b。圓柱狀前端部81b嵌合於底孔部82b,能夠避免或抑制圓錐台部81a自主部82a滑出而第1基部61與第2基部62分離。 根據上述說明,作為業者,能對各實施形態加以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添加之符號係用於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進行參照。
1‧‧‧拉鏈
11‧‧‧第1拉鏈鏈布
11a‧‧‧上表面
11b‧‧‧下表面
11e‧‧‧末端
12‧‧‧第2拉鏈鏈布
12a‧‧‧上表面
12b‧‧‧下表面
12e‧‧‧末端
21‧‧‧第1拉鏈鏈齒
22‧‧‧第2拉鏈鏈齒
23‧‧‧第3拉鏈鏈齒
23a‧‧‧基部
23c‧‧‧頭部
31‧‧‧第1拉鏈鏈帶
32‧‧‧第2拉鏈鏈帶
40‧‧‧滑件
41‧‧‧上翼部
41a‧‧‧上翼板
41b‧‧‧上部凸緣部
41c‧‧‧角部
42‧‧‧下翼部
42a‧‧‧下翼板
42b‧‧‧下部凸緣部
42c‧‧‧角部
42p‧‧‧前側面
42q‧‧‧後側面
42r‧‧‧左或右側面
43‧‧‧連結柱
44m‧‧‧第1導入口
44n‧‧‧第2導入口
45‧‧‧嚙合口
46m‧‧‧第1狹縫
46n‧‧‧第2狹縫
47‧‧‧卡止爪構件
48‧‧‧拉片安裝柱
49‧‧‧拉片
51‧‧‧第1固定構件
52‧‧‧第2固定構件
61‧‧‧第1基部
62‧‧‧第2基部
71‧‧‧第1插入部
71a‧‧‧上板部
71b‧‧‧下板部
71c‧‧‧嵌合部
71i‧‧‧第1側面
71m‧‧‧上板傾斜部
71n‧‧‧下板傾斜部
71u‧‧‧第2側面
72‧‧‧第2插入部
73‧‧‧插入端部
74‧‧‧缺口部
75‧‧‧延伸部
76‧‧‧第1傾斜部
77‧‧‧第2傾斜部
79a‧‧‧上部制止壁
79b‧‧‧下部制止壁
80‧‧‧插入槽
81‧‧‧軸狀突起
81a‧‧‧圓錐台部
81b‧‧‧圓柱狀前端部
81c‧‧‧突部
81j‧‧‧凹部
82‧‧‧接受部
82a‧‧‧主部
82b‧‧‧底孔部
83‧‧‧傾斜面
83a‧‧‧第1傾斜面
83b‧‧‧第2傾斜面
84‧‧‧滑動部
84a‧‧‧接觸緣
84b‧‧‧突片
84c‧‧‧孔
85a‧‧‧上部停止壁
85b‧‧‧下部停止壁
86‧‧‧引導壁
87a‧‧‧上部薄板部
87b‧‧‧下部薄板部
91‧‧‧鰭部
92‧‧‧槽
94‧‧‧隆起部
95‧‧‧小突起
96‧‧‧凹部
A1‧‧‧箭頭
A2‧‧‧箭頭
AX‧‧‧旋轉軸線
CX1‧‧‧中心線
CX2‧‧‧中心線
D1‧‧‧箭頭
D2‧‧‧箭頭
D3‧‧‧箭頭
D4‧‧‧箭頭
D5‧‧‧箭頭
W22‧‧‧間距間隔
W23‧‧‧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一端部分之概略性立體圖,第1及第2拉鏈鏈帶未閉合。 圖2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一端部分之概略性立體圖,表示圖1之拉鏈之相反側。 圖3係組裝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滑件之概略性立體圖,藉由滑件之前進而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閉合,藉由滑件之後退而將第1及第2拉鏈鏈帶打開。 圖4係組裝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之滑件之概略性側視圖。 圖5係設置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拉鏈鏈帶之一端部分之第1固定構件的概略性放大立體圖。 圖6係設置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2拉鏈鏈帶之一端部分之第2固定構件的概略性放大立體圖。 圖7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俯視圖。 圖8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仰視圖。 圖9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右視圖。 圖10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左視圖。省略拉鏈鏈布之圖示。 圖11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後視圖。 圖12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2固定構件之概略性俯視圖。 圖13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2固定構件之概略性仰視圖。 圖14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2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右視圖。省略拉鏈鏈布之圖示。 圖15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左視圖。 圖16係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所包含之第1固定構件之概略性後視圖。 圖17係用以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中於經過第1固定構件之第1基部及第2固定構件之第2基部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第1及第2基部層疊及合體之過程中,第2固定構件之第2插入部朝向滑件之第2狹縫移動之概略圖,表示第2插入部經由滑件之第2狹縫進入至滑件內之前之狀態。 圖18係用以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中於經過第1固定構件之第1基部及第2固定構件之第2基部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第1及第2基部層疊及合體之過程中,第2固定構件之第2插入部朝向滑件之第2狹縫移動之概略圖,表示第2插入部經由滑件之第2狹縫進入至滑件內之後之狀態。 圖19係自相反側表示圖17之拉鏈之概略圖。 圖20係自相反側表示圖18之拉鏈之概略圖。 圖21係由圖20之虛線所示之圓特定出之範圍之放大模式圖。 圖22係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中第1插入部之嵌合部相對於設置於第2插入部之插入端部之缺口部而嵌合之狀態之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圖23係表示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拉鏈中第1及第2固定構件結合之狀態之概略性俯視圖。 圖24係沿圖23之二點虛線X24-X24之概略性剖面模式圖。 圖25係表示第2插入部之插入端部以具有與滑件之上翼部或下翼部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參考圖。 圖26(a)~(c)係表示第2插入部避開下翼部經由狹縫而進入至滑件內之過程之參考圖。 圖27係表示不正當之初始狀態之參考圖。 圖28係表示不正當之初始狀態之參考圖。

Claims (14)

  1. 一種拉鏈,其包含:第1拉鏈鏈帶(31),其具備第1拉鏈鏈布(11)、及設置於上述第1拉鏈鏈布(11)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1拉鏈鏈齒(21);第2拉鏈鏈帶(32),其具備第2拉鏈鏈布(12)、及設置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側緣部之第2拉鏈鏈齒(22);滑件(40),其設為用以將上述第1及第2拉鏈鏈帶(31、32)開合者,至少具備上翼部(41)、下翼部(42)、及連結上述上翼部(41)與上述下翼部(42)之連結柱(43),以隔著上述連結柱(43)之方式設置第1及第2導入口(44m、44n),於上述第1及第2導入口(44m、44n)之相反側設置一個嚙合口(45),於上述第1導入口(44m)與上述嚙合口(45)之間延伸有容許上述第1拉鏈鏈布(11)之移動之第1狹縫(46m),於上述第2導入口(44n)與上述嚙合口(45)之間延伸有容許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移動之第2狹縫(46n);第1固定構件(51),其設為安裝在存在於上述第1拉鏈鏈布(11)之末端(11e)與上述第1拉鏈鏈齒(21)之間之第1鏈布區域者,具備第1基部(61)、及位於上述第1基部(61)與上述第1拉鏈鏈齒(21)之間且經由上述滑件(40)之嚙合口(45)而插入至上述滑件(40)內之第1插入部(71);及第2固定構件(52),其設為安裝在存在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末端(12e)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之第2鏈布區域者,具備第2基部(62)、及位於上述第2基部(62)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且經由上述滑件(40)之上述第2狹縫(46n)而插入至上述滑件(40)內之第2插入部(72);且經過上述第1及第2基部(61、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上述第2插入部(72)朝向上述滑件(40)之上述第2狹縫(46n)移動,上述第2插入部(72)具有於上述第2基部(62)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間以具有與上述上翼部(41)或上述下翼部(42)之輪廓對應之形狀之方式延伸之插入端部(73)。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上翼部(41)及/或上述下翼部(42)具有位於上述嚙合口(45)側之角部(41c、42c),上述插入端部(73)具有用以避免與上述角部(41c、42c)之干涉之缺口部(74)。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插入端部(73)包含:延伸部(75),其沿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長度方向延伸;第1傾斜部(76),其設置於較上述延伸部(75)更靠上述第2基部(62)側,且隨著自上述延伸部(75)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12)之內側傾斜;及第2傾斜部(77),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傾斜部(76)更靠上述第2基部(62)側,且隨著自上述第1傾斜部(76)遠離而朝向第2拉鏈鏈布(12)之外側傾斜。
  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插入端部(73)係藉由朝向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外側而向下傾斜之上表面及/或向上傾斜之下表面構成為錐形狀。
  5. 如請求項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插入部(71)具有至少局部地界定供上述第2插入部(72)插入之插入槽(80)之上板部(71a)及下板部(71b),嵌合於上述插入端部(73)之缺口部(74)之嵌合部(71c)設置於上述插入槽(80)內。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插入部(71)具有至少局部地界定供上述第2插入部(72)插入之插入槽(80)之上板部(71a)及下板部(71b),上述第1插入部(71)之上板部(71a)具有向上方斜向傾斜之上板傾斜部(71m),上述下板部(71b)具有向下方斜向傾斜之下板傾斜部(71n),上述插入槽(80)之入口位於上述上板傾斜部(71m)與上述下板傾斜部(71n)之間。
  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於上述第1固定構件(51)之上述第1基部(61)設置軸狀突起(81),於上述第2固定構件(52)之上述第2基部(62)設置接受上述軸狀突起(81)之接受部(82)。
  8. 如請求項7之拉鏈,其中於上述軸狀突起(81)之外周部設置繞上述軸狀突起(81)之中心線(CX1)呈弧狀傾斜之至少一個傾斜面(83),於上述接受部(82)設置能夠於上述傾斜面(83)上滑動之至少一個滑動部(84)。
  9. 如請求項8之拉鏈,其中上述滑動部(84)具有:接觸緣(84a),其接觸於上述傾斜面(83);及突片(84b),其在關於接受上述軸狀突起(81)之上述接受部(82)之圓周方向上朝上述接觸緣(84a)之相反側突出;於上述軸狀突起(81)設置供上述突片(84b)插入之凹部(81j)。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及第2基部(61、62)係經過上述第1及第2基部(61、62)之至少一者之旋轉而層疊,隨著上述旋轉,上述第2插入部(72)朝向上述滑件(40)之上述第2狹縫(46n)移動,且上述第1及第2基部(61、62)之間隔減小。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2插入部(72)係以具有與延伸於上述滑件(40)之上述下翼部(42)或上翼部(41)之前側面與後側面之間的左或右側面實質上吻合之形狀的方式延伸。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固定構件(51)具備鄰接於上述第1拉鏈鏈齒(21)而設置之鰭部(91)。
  13. 如請求項1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2固定構件(52)進而具備鄰接於上述第2拉鏈鏈齒(22)而設置之第3拉鏈鏈齒(23),於上述第3拉鏈鏈齒(23)設置供上述鰭部(91)插入之槽(92)。
  1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拉鏈鏈齒(21)包含上述第1拉鏈鏈齒(21)之排,上述第2拉鏈鏈齒(22)包含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排,上述第2固定構件(52)進而具備於與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排之端部鄰接之位置相對於上述第2插入部(72)結合之第3拉鏈鏈齒(23),上述第3拉鏈鏈齒(23)具有:基部,其結合於上述第2拉鏈鏈布(12);及頭部,其經由頸部而結合於上述基部;沿上述第2拉鏈鏈布(12)之長度方向之上述第3拉鏈鏈齒(23)之頭部之寬度為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排中之上述第2拉鏈鏈齒(22)之間距間隔之1.4倍以上。
TW107106401A 2017-09-26 2018-02-26 拉鏈 TWI678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4815 WO2019064355A1 (ja) 2017-09-26 2017-09-26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CT/JP2017/034815 2017-09-26
WOPCT/JP2017/034815 2017-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4469A TW201914469A (zh) 2019-04-16
TWI678984B true TWI678984B (zh) 2019-12-11

Family

ID=6590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6401A TWI678984B (zh) 2017-09-26 2018-02-26 拉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8446B (zh)
TW (1) TWI678984B (zh)
WO (1) WO20190643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29399B1 (en) * 2019-09-10 2023-10-25 YKK Corporation Fastener stri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77176U (en) * 1999-02-15 2002-02-21 Ykk Corp Bottom end stop for slide fastener
TW200307519A (en) * 2002-05-20 2003-12-16 Ykk Corp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assembly for slide fastener
CN102106630A (zh) * 2009-12-24 2011-06-29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口拉链下止及使用该下止的闭口拉链
JP3170902U (ja) * 2011-07-25 2011-10-0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2946755A (zh) * 2010-06-23 2013-02-27 Ykk株式会社 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03241C3 (de) * 1976-01-29 1979-08-16 Optilon W. Erich Heilmann Gmbh, Cham (Schweiz) Reißverschluß mit teilbarer Endkupplung
JPS5925227Y2 (ja) * 1978-06-15 1984-07-2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の開離嵌插具
JP4152216B2 (ja) * 2003-02-19 2008-09-1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628329B2 (ja) * 2006-08-17 2011-02-09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1980627B (zh) * 2008-06-20 2012-07-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开口部件
US9084454B2 (en) * 2008-10-06 2015-07-21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O2010089846A1 (ja) * 2009-02-03 2010-08-1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206507448U (zh) * 2016-12-22 2017-09-2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77176U (en) * 1999-02-15 2002-02-21 Ykk Corp Bottom end stop for slide fastener
TW200307519A (en) * 2002-05-20 2003-12-16 Ykk Corp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assembly for slide fastener
CN102106630A (zh) * 2009-12-24 2011-06-29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闭口拉链下止及使用该下止的闭口拉链
CN102946755A (zh) * 2010-06-23 2013-02-27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3170902U (ja) * 2011-07-25 2011-10-0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4355A1 (ja) 2019-04-04
TW201914469A (zh) 2019-04-16
CN111148446A (zh) 2020-05-12
CN111148446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257B (zh) 拉鏈用之可分離式止擋之旋轉機構及包含其之拉鏈
TWI384958B (zh) zipper
US20130232736A1 (en) Slide Fastener
TWI418315B (zh) zipper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TWI678983B (zh) 拉鏈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673021B (zh) 拉鏈
TWI678984B (zh) 拉鏈
TWI589248B (zh) Chain and zipper
JP2007054176A (ja)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3214476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166528B2 (en) Slider and slide fastener with same
WO2021001984A1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JP7412596B2 (ja) 分割上止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
TW201836507A (zh) 拉鏈用滑件
US11304482B2 (en) Slider and slide fastener with same
TWI630883B (zh) zipper
TWI641333B (zh) zipper
TW201633949A (zh) 滑件及拉鏈
JP7513469B2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チェーン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WO2023058140A1 (ja) 上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JP2024094861A (ja) 開離嵌挿具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202329840A (zh) 上止件、拉鏈以及附拉鏈的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