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6755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6755A
CN102946755A CN2010800673957A CN201080067395A CN102946755A CN 102946755 A CN102946755 A CN 102946755A CN 2010800673957 A CN2010800673957 A CN 2010800673957A CN 201080067395 A CN201080067395 A CN 201080067395A CN 102946755 A CN102946755 A CN 102946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head
intercalation parts
slide fastener
jut
interca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73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46755B (zh
Inventor
野崎二郎
结城宪治
濑川清正
佐藤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46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6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46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6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aligning means attached to ends of interlock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链(1、6、61)具有被固定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62a、62b)上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20、40、45、50、70、80),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具有拉头保持部(11、51、72),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相对于被拉头保持部(11、51、72)保持的拉头(30、90a)能够经由布带穿插间隙插拔。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的前端部配置有突起部(24、44、49、85),设突起部(24、44、49、85)的宽度尺寸为第一尺寸A,设突起部(24、44、49、85)的侧面部(24c、49c、85c)后端和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相对的一侧的相对端部(24e、49e、85e)之间的尺寸为第二尺寸B,设拉头(30、90a)的导向柱(34、94)和凸缘部(35、95)之间的尺寸为第三尺寸C时,所述突起部(24、44、49、85)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由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啮合牙齿列(4、64),另一方面,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处于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左右的牙齿列(4、64)不正确地啮合。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其具有设置在一方的第一拉链牙链上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设置在另一方的第二拉链牙链上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和沿第一拉链牙链的牙齿列能够滑动地被安装的拉头,能够通过相对于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保持部上的拉头插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来进行打开分离嵌插操作。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8-4356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拉链,其为提高拉链的打开分离嵌插件的使用容易性,能够通过两种操作进行拉链的打开分离嵌插操作。
如图18~20所示,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101具有: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106a、106b,其在左右的拉链布带102的布带侧缘部上形成有牙齿列104;一对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120,其被固定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106a、106b中的牙齿列104的一端部;和拉头130,其沿牙齿列104能够滑动地配置。
所述拉头130具有上翼板、下翼板、连结上下翼板的导向柱131、配置在上下翼板的左右侧端缘的上下凸缘部132和安装在上翼板上的未图示的拉片。另外,在拉头130的后端侧配置有后口,在导向柱131的两侧配置有左右的肩口。而且,在上下翼板之间形成有连通左右的肩口和后口的大致Y字形的牙齿导向路径133。
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具有:拉头保持部111,形成在一方(右侧)的拉链布带102的表背两面;厚壁的枢止部112,从拉头保持部111向后方延伸设置;加强部113,形成在比拉头保持部111更靠布带内侧;凹槽部114,配置在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相对的侧面上。
所述枢止部112从拉头保持部111的后端延伸设置到布带后端部,并从该布带后端部朝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侧弯曲地形成,从而具有从正面观察大致J字形状。另外,该枢止部112具有:枢动空间115,其前方开口,以能够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后述的被枢止部122嵌入;内周面116,其自由旋转地卡定被嵌入该枢动空间115的被枢止部122。而且,在枢止部112的前端部形成有从枢止部112的内周面116向外周面贯穿的狭缝117。
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具有:薄板状的嵌入板部121,一体地形成在另一方(左侧)的拉链布带102的表背两面;被枢止部122,形成在嵌入板部121的后端部;突条部123,沿嵌入板部121的布带内侧侧缘形成;突起部124,以从牙齿列104连续的方式形成在嵌入板部121的前端部;凹陷部125,形成在嵌入板部121的表面及背面。
在该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中,嵌入板部121平坦地形成,布带表背方向的板厚形成得比设置在拉头130的上下凸缘部132之间的布带穿插间隙(也称为布带槽)的间隔小。另外,在嵌入板部121设置有从布带后端部向前方切入的切口部126。被枢止部122以圆柱状形成在嵌入板部121的后端部,该被枢止部122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拉头130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小。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关闭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106a、106b时,对于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卡定的卡定操作,能够从以下所示的两种操作中任意选择。
最初,作为第一卡定操作,对于如下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关闭拉链101时,使得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不通过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而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侧方插入,由此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卡定。
在进行该第一卡定操作的情况下,首先,使拉头13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滑动,将该拉头130保持在拉头保持部111。其次,如图19所示,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经由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止部112和拉头130之间形成的间隙插入枢动空间115,再使其被枢止部122与枢止部112的内周面116抵接。由此,能够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卡定。
接着,以被枢止部122为中心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转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嵌入板部121经由拉头130的布带穿插间隙插入牙齿导向路径133内。由此,左右的牙齿列104以进行稳定的啮合的方式被定位。
然后,在嵌入板部121被插入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内的状态下,使拉头130向上方滑动。由此,能够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嵌入板部121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凹槽部114嵌合,并且使左右的牙齿列104啮合而关闭拉链101。
以下,作为第二卡定操作,对于如下的操作进行简单说明:在关闭拉链101时,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经由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插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动空间115,由此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卡定。
在进行该第二卡定操作的情况下,首先,与所述第一卡定操作同样地,使拉头13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滑动,将该拉头130保持在拉头保持部111。其次,如图20所示,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从拉头130的肩口插入。由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通过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被插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动空间115,再与枢止部112的内周面116抵接,由此被卡定在该枢止部112。
由此,左右的牙齿列104以进行稳定的啮合的方式被定位。然后,在将嵌入板部121插入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内的状态下,使拉头130向上方滑动,由此,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定操作同样地关闭拉链101。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使关闭状态的拉链101打开分离时,使拉头13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滑动而被保持在拉头保持部111。接着,使与枢止部112卡定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通过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和拉头130之间形成的间隙而拔出,或者,通过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而拔出。由此,能够分离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106a、106b。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具有能够进行上述的第一卡定操作和第二卡定操作这两种不同的操作的构造,从而拉链101的使用者在关闭拉链101时能够任意采用任意一种卡定操作。因此,该拉链101的打开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优良,具有无论谁都能够简单地使用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3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能够进行两种不同的打开分离嵌插操作的拉链101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止部112卡定,而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保持在正常的位置的状态下,使拉头130向拉链关闭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如上所述地使左右的牙齿列104顺畅地啮合。
另一方面,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没有卡定在规定的正常的位置的状态下,也有时在拉链的使用者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会误操作拉头130使其向拉链关闭方向移动。
具体来说,例如虽然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没有嵌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止部112,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突起部124被插入拉头130的牙齿导向路径133内的情况下,使用者会误使拉头130向拉链关闭方向移动。
该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无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被枢止部122是否处于没有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枢止部112卡定的状态,拉头130都容易地向拉链关闭方向滑动,从而有时左右的牙齿列104不正确地啮合地使拉链101关闭。
但是,即使这样地在被枢止部122没有卡定在枢止部112的状态下使拉链101关闭,由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和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相互分离,所以在对该拉链101施加了向拉开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106a、106b的方向拉伸的横拉力时,在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120之间不能抵抗该横拉力。因此,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牙齿列104从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120侧的端部简单地分离,存在拉链101发生故障的问题。
而且,在如上所述地被枢止部122没有卡定在枢止部112的状态下使拉头130向拉链关闭方向滑动的情况下,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20的突起部124和第一拉链牙链106a的拉链牙齿的相对位置没有对准,从而两部件的位置关系错位的情况很多。
在这样地突起部124和第一拉链牙链106a的拉链牙齿的位置发生错位的情况下,突起部124没有与第一拉链牙链106a的拉链牙齿适当地啮合,但对于使用者来说,存在会强制地拉伸拉头130使拉头130勉强地滑动,使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10、120、拉链牙齿发生损坏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研发的,其具体目的是提供一种拉链,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没有被卡定在正常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便使拉头滑动,也能够阻止牙齿列的啮合,不会起因于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错位而发生故障、损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拉链作为基本结构具有: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在左右的拉链布带上形成有牙齿列;一对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中的各牙齿列的一端部;拉头,沿所述第一拉链牙链的所述牙齿列能够滑动被安装,所述拉头具有导向柱、与所述导向柱连结的上下翼板、配置在所述上下翼板的至少一方翼板的左右侧缘上的凸缘部和形成在所述拉头的左右侧缘部的布带穿插间隙,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具有利用滑动端部保持所述拉头的拉头保持部,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被所述拉头保持部保持的所述拉头能够经由所述布带穿插间隙沿布带宽度方向插拔,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部,被固定在所述拉链布带;和突起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牙齿列侧的端部,并形成得比所述主体部厚,所述突起部具有:相对端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侧面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设所述突起部的布带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第一尺寸A,设所述突起部的所述侧面部中的所述牙齿列侧的相反侧的后端部和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所述相对端部之间的尺寸为第二尺寸B,设与所述拉头的所述肩口侧的牙齿导向路径中的所述导向柱和所述凸缘部之间的间隔相等的尺寸为第三尺寸C时,所述突起部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的是,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相对端部更靠布带长度方向的后侧的位置,在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相对端部之间配置有斜面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拉头被保持在所述拉头保持部,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相对端部及所述侧面部分别与所述拉头的所述导向柱及所述凸缘部抵接。
另一方面,优选的是,在所述拉头被保持在所述拉头保持部,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拉头的所述导向柱或所述凸缘部抵接。
而且,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的是,所述拉头保持部具有向与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鼓出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的牙齿列的一端部固定有一对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具有利用滑动端部保持拉头的拉头保持部。
另外,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具有固定在拉链布带上的板状的主体部、和配置在主体部的牙齿列侧的端部(前端部)且沿布带表背方向形成得比主体部厚的突起部,该突起部具有配置在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相对端部、和配置在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布带内侧的侧面部。此外,突起部的相对端部是指,在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配置有与布带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相对侧面部的情况下,该相对侧面部中的牙齿列侧的端部(角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拉链中,设突起部的布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一尺寸A,设突起部中的布带内侧侧面部的后端部和相对端部之间的尺寸为第二尺寸B,设与拉头的肩口侧的牙齿导向路径中的导向柱和凸缘部之间的间隔相等的尺寸为第三尺寸C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
在这样的突起部被配置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上的本发明的拉链中,突起部的第二尺寸B设定得比拉头的第三尺寸C大,从而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卡定在从正常的位置错位的位置(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钩挂在拉头的导向柱和凸缘部上。
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如上所述地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即便使拉头滑动,突起部也钩挂在拉头上,阻止拉头的滑动。其结果,即使使用者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状态下误操作拉头,也不能使拉链向关闭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左右的牙齿列如以往那样地不正确地啮合。
即,本发明的拉链构成为,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从正常位置脱离地卡定的情况下,不能使左右的牙齿列啮合。由此,能够防止例如以往那样不正确地啮合的左右的牙齿列受到横拉力并简单地分离的问题、强制地拉伸拉头而使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拉链牙齿发生损坏的问题发生。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拉链中,由于突起部的第一尺寸A设定得比拉头的第三尺寸C小,所以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卡定在正常的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能够顺畅地穿插在拉头的导向柱和凸缘部之间。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卡定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使拉头向关闭方向滑动,由此,能够顺畅且适当地使左右的牙齿列啮合,能够稳定地关闭拉链。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突起部的侧面部中的后端部被配置在比相对端部更靠布带长度方向的后侧的位置,另外,在侧面部的后端部和相对端部之间配置有斜面部。由此,例如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被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保持部保持的拉头经由布带穿插间隙插入布带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配置在突起部上的斜面部将该突起部顺畅地导入拉头的牙齿导向路径内。
另外,在突起部被导入拉头的牙齿导向路径内时,能够使突起部的所述后端部与拉头的凸缘部稳定地抵接,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卡定的状态。而且,突起部的侧面部向后方侧较长地形成,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卡定在正常位置的状态下,使拉头向关闭方向滑动,从而突起部向拉头的后口侧相对地移动,并且紧接着该突起部,将第二拉链牙链的牙齿列顺畅地穿插在拉头的牙齿导向路径内。
另外,本发明的拉链被构成为,在拉头被保持在拉头保持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的相对端部及布带内侧侧面部分别与拉头的导向柱及凸缘部抵接。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将突起部钩挂在拉头的导向柱及凸缘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左右的牙齿列不正确地啮合。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拉链被构成为,在拉头被保持在拉头保持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与拉头的导向柱或凸缘部抵接,优选与导向柱抵接。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卡定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使拉头向关闭方向滑动,由此,不用将突起部钩挂在拉头上,就能够使拉头顺畅地滑动。
而且,在本发明的拉链中,所述拉头保持部具有向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鼓出部。由此,在将拉头保持在拉头保持部时,与拉头保持部没有配置鼓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拉头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侧较大地倾斜。
而且,若能够这样地积极地使拉头较大地倾斜地保持该拉头,则在使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突起部与拉头的导向柱和凸缘部抵接时,能够较小地缩短突起部和导向柱的接触点与突起部和凸缘部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更小地设定突起部的布带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链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该拉链中的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拉头保持在拉头保持部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和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说明从拉头的肩口插入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拉头没有被保持在拉头保持部的状态下使拉头滑动时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拉链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在该拉链中,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示意地说明从图12所示的状态使拉头向关闭方向滑动时的拉头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拉链的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将该拉链中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卡脱部与第一拉头的肩口侧端部卡定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使第二拉头滑动而使左右的牙齿列啮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拉链的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意地说明以往的拉链中的第一卡定操作的说明图。
图20是示意地说明以往的拉链中的第二卡定操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列举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各实施例,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于在右侧的拉链牙链的后端侧配置有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且在左侧的拉链牙链的后端侧配置有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在右侧的拉链牙链配置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且在左侧的拉链牙链配置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或在拉链牙链的前端侧配置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在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缘部注塑成型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拉链牙齿并形成牙齿列。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缘部缝合螺旋状或锯齿状的连续拉链牙齿,由此形成牙齿列,或者,也可以对金属制的拉链牙齿进行加固加工来安装,由此形成牙齿列。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链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该拉链中的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拉链中的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将关闭拉链时的拉头的滑动方向作为前方,将打开拉链时的拉头的滑动方向作为后方。
另外,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布带的布带宽度方向,从正面侧观察拉链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作为左方及右方。上下方向是指与拉链布带的布带面正交的布带表背方向,将相对于拉链布带配置有拉头的拉片的一侧作为上方,将其相反侧作为下方。
本实施例1的拉链1具有: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在左右的拉链布带3形成有牙齿列4;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也被称为箱棒),从右侧的第一拉链牙链2a中的牙齿列4的后端部连续地配置;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也被称为插棒),从左侧的第二拉链牙链2b中的牙齿列4的后端部连续地配置;拉头30,沿第一拉链牙链2a的牙齿列4能够滑动地被安装。
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分别具有:拉链布带3;牙齿列4,形成在该拉链布带3的相对的布带侧缘部;未图示的止件,被固定在该牙齿列4的前端部,并防止拉头30拔出。在左右的拉链布带3的相对的布带侧缘上具有芯线部3a。
左右的各牙齿列4由隔开一定间隔被安装在包含拉链布带3的芯线部3a在内的布带侧缘部(牙齿安装部)上的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拉链牙齿5形成。各拉链牙齿5具有:胴部5a,被固定在拉链布带3;颈部5b,从胴部5a向布带外侧延伸,并具有沿前后方向收缩的形状;啮合头部5c,被设置在颈部5b的前端;肩部5d,从颈部5b沿前后方向突出;翅部5e,从胴部5a向布带内侧延伸,并被固定在拉链布带3。拉链牙齿5是通过注塑成型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聚酰胺等的合成树脂材料,以规定形状形成的。此外,在本发明中,拉链牙齿5的形状、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例1的拉头30能够使用以往一般公知的结构。具体来说,该拉头30具有拉头胴体31和未图示的拉片。拉头胴体31具有:上翼板32;下翼板33;导向柱34,利用前端部连结上下翼板32、33;上下凸缘部35,从上下翼板32、33的左右侧缘部沿与上下翼板32、33正交的方向配置;拉片安装柱36,立设在上翼板32的上表面;配置在上翼板32的停止爪37。
另外,在拉头胴体31的左右侧缘部,供拉链布带3穿插的布带穿插间隙被形成在上下凸缘部35之间。拉片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拉片安装柱36。
在该拉头30的后端部配置有后口,在拉头30的前端侧且在导向柱34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肩口。另外,在该拉头30上形成有被上下翼板32、33和上下凸缘部35包围的牙齿导向路径38,该牙齿导向路径38以连通拉头30的后口和左右的肩口的方式配置成大致Y字形。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拉头也可以是例如在上翼板及下翼板中的任意一方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凸缘部的拉头。
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2a上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和配置在第二拉链牙链2b上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分别从牙齿列4的后端部连续地跨过拉链布带3的布带表背两面被固定。另外,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20通过注塑成型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聚酰胺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布带表面侧的形状和布带背面侧的形状以拉链布带3为中心对称。
在本实施例1中,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具有:拉头保持部11,形成在拉链布带3的表背两面;枢止部12,从拉头保持部11向后方延伸设置,并借助台阶部15形成为厚壁;加强部13,从拉头保持部11及枢止部12向布带内侧延伸设置;凹槽部14,被设置在拉头保持部1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相对侧面及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上。
所述拉头保持部11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板厚(厚度尺寸)形成得比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的厚度尺寸(即,上翼板32的内壁面和下翼板33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小,且比该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另外,拉头保持部11的布带内侧的内侧侧缘部11a以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朝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凹陷的方式弯曲,该拉头保持部1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相对侧缘部11b以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鼓出的方式弯曲。
该拉头保持部11能够在使拉头30向后方(打开分离方向)滑动并与台阶部15抵接时,被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并在拉头30与台阶部15抵接的状态下保持拉头30。该位置是拉头30的滑动的终端,也可以说是滑动端部。
另外,拉头保持部11在保持拉头30时,使拉头30的导向柱34与拉头保持部1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相对侧缘部11b抵接,并且使拉头30的凸缘部35与拉头保持部11的布带内侧的内侧侧缘部11a抵接,由此,能够使拉头30的姿势向规定方向倾斜。
所述枢止部12借助台阶部15沿表背方向形成得比拉头保持部11厚。该枢止部12从拉头保持部11向后方延伸设置,而且在比拉链布带3的布带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弯曲而形成。由此,该枢止部12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J字形。该情况下,枢止部12的弯曲的前端部上的外周面12a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向拉链布带3侧倾斜地形成。
另外,枢止部12具有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后述的被枢止部22抵接并能够自由旋转地卡定的内周面12b,并且在将拉头30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拉头保持部11时,在拉头30的后口侧端部和枢止部12之间,形成有能够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后述的被枢止部22插入的枢动空间16。
该情况下,枢动空间16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经由形成在拉头30的后口侧端部和枢止部12的弯曲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向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引导,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卡定在该内周面12b上。
所述加强部13是为了提高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向拉链布带3的固定强度而配置的。该加强部13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小。另外,在加强部13中的拉头保持部11侧的侧缘部上设置有凹陷部17。
拉头保持部11及设置在枢止部12上的凹槽部14为了能够嵌合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后述的主体部21,该凹槽部14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槽宽度尺寸被设定得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的板厚大。另外,为利用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卡定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凹槽部14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槽宽度尺寸被设定得比被枢止部22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小。
在本实施例1中,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21,一体地形成在拉链布带3的表背两面;被枢止部22,配置在主体部21的后端部中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侧的角部分;突条部23,沿主体部21中的布带内侧的侧缘部配置;和突起部24,配置在主体部21的前端部。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所述主体部21的表面及背面形成为平坦的平板状,主体部21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形成在拉头30的左右侧缘部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小。另外,该主体部21的厚度尺寸如前所述地设定得比设置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上的凹槽部14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槽宽度尺寸小。
所述被枢止部22形成为从主体部21的表面及背面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的圆柱状。该被枢止部22中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且比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的厚度尺寸(即,上翼板32的内壁面和下翼板33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小。
所述突条部23形成得比主体部21厚。这样的突条部23沿主体部21中的布带内侧的侧缘部形成,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强度。而且,通过配置该突条部23,对于拉链1的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把持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从而能够提高拉链1的操作性。
所述突起部24从第二拉链牙链2b的牙齿列4连续地一体形成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该突起部24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与被枢止部22同样地被设定成比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且比牙齿导向路径38的厚度尺寸小,例如被设定成与拉链牙齿5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本实施例1的突起部24具有:后端侧的突起主体部24a,其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啮合部24b,其配置在突起主体部24a的前方侧,并能够与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2a中的牙齿列4的最后端侧的拉链牙齿5(以下将该拉链牙齿5记作第一拉链牙齿5)啮合。
该突起部24中的突起主体部24a具有:侧面部24c,沿布带长度方向配置在布带内侧(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斜面部24d,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相当。另外,在斜面部24d的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一侧的端部配置有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相当的相对端部(角部)24e,该相对端部(角部)24e向斜面部24d侧稍鼓出地形成。而且,侧面部24c和斜面部24d的交点部分配置在比相对端部24e更靠后侧,以实施倒角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另外,该突起部24中的啮合部24b构成为,能够在配置在第二拉链牙链2b的最后端侧的拉链牙齿5和啮合部24b之间,使第一拉链牙链2a的第一拉链牙齿5啮合。在该啮合部24b的前端缘设置有:第一凹部24f,嵌入第一拉链牙齿5的啮合头部5c;第二凹部24g,嵌入第一拉链牙齿5的肩部5d。
这里,关于本实施例1的拉链1,如图3所示,突起部24的布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牙齿列4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突起部24的尺寸),换言之,在突起部24的相对端部24e中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侧缘和该突起部24的侧面部24c之间的尺寸(最小尺寸)被规定为第一尺寸A。
另外,该突起部24中的侧面部24c的后端部和相对端部24e之间的尺寸被规定为第二尺寸B。该情况下,第二尺寸B的方向成为与相对于牙齿列4的轴线向左侧(前端侧从第一拉链牙链2a远离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平行的方向。而且,与拉头30的肩口侧的牙齿导向路径38中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之间的最小间隔相等的尺寸被规定为第三尺寸C。
在如上所述地规定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的情况下,本实施例1的突起部24以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的方式形成。即,突起部24满足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的关系,由此,如下所述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保持在正常的位置的情况下,使被拉头保持部11保持的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时,不用将突起部24钩挂在拉头30上,就能够顺畅地穿插在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之间。
另一方面,突起部24满足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由此,如下所述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保持在非正常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便使被拉头保持部11保持的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突起部24也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双方抵接并钩挂,能够阻止拉头30的滑动。
此外,优选本实施例1的突起部24构成为,在平行地配置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且以规定的方向倾斜的姿势将拉头30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拉头保持部11时,第二尺寸B的方向和第三尺寸C的方向平行(包括大致平行)。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被保持在非正常的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24能够更可靠地阻止拉头30的滑动。
在上述说明中,第二尺寸B是侧面部24c的后端部和相对端部24e之间的尺寸,但例如,在与相对于牙齿列4的轴线向左侧倾斜的直线正交、且穿过侧面部24c的后端部的假想线上,将与其侧面部24c相反的面侧的端部作为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一侧的相对端部的情况下,第二尺寸B还能够表现为该相对端部和侧面部24c的后端部之间的尺寸。该相对端部位于与所述侧面部24c的后端部相比更接近牙齿列4的一侧(前侧)。此外,该相对端部不限于矩形状的角部,也可以是圆弧状。另外,还可以是后述的图10所示的被倒角了的斜面状。
这里,关于本实施例1的拉链1,如图3所示,突起部24的侧面部24c和主体部21的前端侧的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相对侧面部之间的布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规定为第四尺寸D。另外,拉链牙齿5的布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规定为第五尺寸E。此外,该情况下,第五尺寸E是穿插在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的拉链牙齿5的牙齿部分,即,拉链牙齿5的除了翅部5e以外的牙齿部分的布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而且,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上的后口侧端部的宽度尺寸(后口侧端部中的被配置在左右侧缘部的凸缘部35间的尺寸)被规定为第六尺寸F。
在如上所述地规定第四尺寸D~第六尺寸F的情况下,本实施例1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以具有第四尺寸D+第五尺寸E>第六尺寸F的关系的方式形成。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满足上述第四尺寸D~第六尺寸F的关系,由此,如下所述地,在不将拉头30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拉头保持部11而停止在第一拉链牙链2a的牙齿列4的中途的状态下,即使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之后,使该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也能够阻止该拉头30的滑动(参照图8)。
而且,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优选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以具有第一尺寸A+第五尺寸E>第六尺寸F的关系的方式形成。
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和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2a的第一拉链牙齿5没有适当地啮合的情况下,突起部24及第一拉链牙齿5成为在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干涉并钩挂的状态。其结果,拉头30的滑动被阻止,能够防止左右的牙齿列4不正确地啮合。
以下,对于将本实施例1的拉链1从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相互分离的状态开始进行关闭的操作,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使拉头30向配置在右侧的第一拉链牙链2a上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滑动,而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台阶部15抵接。由此,拉头30被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拉头保持部11。此时,在拉头30的后口侧端部和枢止部12之间,形成能够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插入的枢动空间16。
其次,将配置在左侧的第二拉链牙链2b上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向形成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枢止部12上的枢动空间16引导,使该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抵接并卡定。此时,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能够任意选择以下的两种卡定操作中的一个卡定操作。
第一卡定操作是如图4的箭头所示地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侧方(左侧)直接插入形成在枢止部12和拉头30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将被枢止部22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枢动空间16引导,而使该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卡定。另外,同时,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经由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插入牙齿导向路径38内的同时嵌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凹槽部14。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枢止部12的前端部侧的外周面12a如前所述地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向拉链布带3侧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侧方插入枢止部12和拉头30之间的间隙。
然后,使被枢止部22如上所述地与枢止部12卡定之后,以被枢止部22为中心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转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经由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向布带宽度方向插入。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
此外,在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转动的情况下,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被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之前,与拉头30的凸缘部35的外表面抵接。
该情况下,突起部24的斜面部24d与拉头30的凸缘部35抵接的同时,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转动,由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沿突起部24的斜面部24d相对地向前方移动,从而突起部24能够容易地跨过拉头30的凸缘部35。而且,突起部24跨过拉头30的凸缘部35之后,突起部24和凸缘部35的干涉被解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地向后方移动,由此,能够恢复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卡定的状态。
而且,如上所述,在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卡定的状态下,突起部24被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被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保持的拉头30被定位。由此,其结果,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定位在能够使左右的牙齿列4适当地啮合的正常位置。
此时,突起部24的侧面部24c与拉头30的凸缘部35抵接,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被定位在正常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二卡定操作是如图4的假想线所示那样的,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从拉头30的肩口插入。此时,由于被枢止部22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拉头30的上翼板32和下翼板33之间的间隔小,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被枢止部22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
被插入牙齿导向路径38内的被枢止部22通过了牙齿导向路径38之后,从拉头30的后口被排出。而且,通过了拉头30的被枢止部22被导向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枢止部12并与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b卡定。
此时,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经由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与枢止部12卡定,由此,能够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嵌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凹槽部14,并且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
由此,如图5所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定位在能够使左右的牙齿列4适当地啮合的正常位置,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该定位。
如上所述地进行第一卡定操作或第二卡定操作而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定位保持在正常位置之后,使拉头30向关闭方向即上方滑动。此时,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突起部24如前所述地满足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的关系,并且,突起部24通过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之间时,能够使第一尺寸A的方向和第三尺寸C的方向大致平行。
由此,不用将突起部24钩挂在拉头30上,就能够顺畅地穿插在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之间。因此,左侧的牙齿列4被突起部24引导并从拉头30的肩口被导入牙齿导向路径38,并且右侧的牙齿列4也从拉头30的肩口被导入牙齿导向路径38,从而能够在牙齿导向路径38内使左右的牙齿列4顺畅地啮合,由此,能够稳定地关闭拉链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可以考虑到如下情况,例如进行上述第一卡定操作时,使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卡定之后,通过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转动将突起部24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时,被枢止部22也会从枢止部12偶然地脱出,被枢止部22的卡定状态被解除。该情况下,即使突起部24被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如图6所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也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保持在从正常位置脱离的非正常位置。
另外,有时在进行上述第二卡定操作时,使用者误操作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没有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而仅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也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
像这样,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由于突起部24如前所述地满足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所以即使被拉头保持部11保持的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如图6及图7所示,突起部24也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双方抵接并钩挂,能够阻止拉头30的滑动。
尤其在该情况下,突起部24以使第二尺寸B的方向与第三尺寸C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被插入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由此,突起部24可靠地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双方抵接。即,突起部24的相对端部24e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抵接,侧面部24c与拉头30的凸缘部35抵接。由此,防止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
由此,拉链1的使用者是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状态时,即使误操作拉头30,也不能使之向关闭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左右的牙齿列4如以往那样不正确地啮合。
其结果,能够消除例如不正确地啮合的左右的牙齿列4受到横拉力而简单地分离、或者拉头30被强制地拉伸而使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20或拉链牙齿5损坏这样的以往的问题。此外,上述非正常位置是指不处于被枢止部22与枢止部12的内周面12a卡合的上述正常位置的状态(从正常位置错位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可以考虑到如下情况,例如关闭拉链1时,拉头30没有被保持在拉头保持部11而停止在第一拉链牙链2a的牙齿列4的中途的状态下,使用者误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插入拉头30并进行拉头30的滑动操作。
但是,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由于突起部24如前所述地满足第四尺寸D+第五尺寸E>第六尺寸F的关系,所以即便使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也能够如图8所示地阻止拉头30的滑动。
具体说明时,在该图8的状态下,在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主体部21和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2a上的拉链牙齿5抵接,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方向被强制地倾斜。此时,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的姿势也在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倾斜,该突起部24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双方抵接并钩挂,从而能够阻止拉头30的滑动。
由此,即使拉链1的使用者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插入处于第一拉链牙链2a的牙齿列4的中途的状态的拉头30,也不能误使拉头30向拉链关闭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左右的牙齿列4不正确地啮合。
此外,在本发明中,配置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上的突起部24的形态是,只要突起部24满足前述的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不限于实施例1中说明了的形态,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图9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40的突起部44分成前后两部分地形成。
另外,例如图10的其他变形例所示,也可以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45的突起部49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
该其他变形例的突起部49具有:侧面部49c,沿布带长度方向配置在布带内侧;相对侧面部49h,沿布带长度方向配置在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相对的一侧。该情况下,该突起部49的第二尺寸B被规定为突起部49的布带内侧的侧面部49c中的后端部和突起部49的相对侧面部49h中的配置在牙齿列4侧的相对端部(角部)49e之间的尺寸(即,直到大致对角线上的端部的尺寸)。这里,相对端部49e位于与相对侧面部49c中的后端部相比更接近牙齿列4的一侧(前侧)。
即便是具有图9或图10所示的突起部44、49的拉链,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的拉链1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1中,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突起部24对称地形成在拉链布带3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但本发明中的突起部也可以仅形成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中的拉链布带的表面侧或背面侧。
另外,上述实施例1的拉链1能够构成为可以任意选择以下两种卡定操作来关闭拉链1,即,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侧方插入而与枢止部12卡定的第一卡定操作;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通过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内而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的枢止部12卡定的第二卡定操作。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只能够进行第一卡定操作和第二卡定操作中的任意一方的拉链,并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拉链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主视图。
本实施例2中的拉链6相对于前述实施例1中的拉链1,除了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50配置有鼓出部58以外,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6中,对于与前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部件及部位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2中的配置在右侧的第一拉链牙链2a上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50如图11所示地具有:拉头保持部51,形成在拉链布带3的表背两面;枢止部52,从拉头保持部51向后方延伸设置,并借助台阶部55形成为厚壁;加强部53,从拉头保持部51及枢止部52向布带内侧延伸设置;凹槽部54,被设置在拉头保持部5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相对侧面及枢止部52的内周面52b;和鼓出部58,配置在拉头保持部51的后端部(枢止部52侧的端部)。
本实施例2的拉头保持部51与前述实施例1同样地,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拉头30的牙齿导向路径38的厚度尺寸小、且比该拉头30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使拉头30与台阶部55抵接时,能够保持该拉头30。
另外,虽然该拉头保持部5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相对侧缘部以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鼓出的方式弯曲,但如下所述地将拉头30倾斜地保持在拉头保持部51时(参照图12),为防止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拉头保持部51相互干涉,在拉头保持部51的相对侧缘部的一部分设置切口部51c。
本实施例2的枢止部52借助台阶部55沿布带表背方向(上下方向)形成得比拉头保持部51厚,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J字形。该枢止部52具有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抵接并能够自由旋转地卡定的内周面52b。
另外,在该枢止部52的表面(上表面)标注有三角形的标记59,作为容易理解并显示卡定被枢止部22的位置的印记。而且,枢止部52形成有在将拉头30保持在拉头保持部51时能够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的被枢止部22插入的枢动空间56。
本实施例2的鼓出部58从拉头保持部51向布带内侧突出地形成,该鼓出部58的厚度尺寸被设定成与拉头保持部51相同的厚度尺寸。
该鼓出部58配置在拉头保持部51的后端部,由此,在将拉头30保持在拉头保持部51时,如图12所示,鼓出部58与拉头30的后口侧的凸缘部35抵接,能够使拉头30的姿势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尤其在本实施例2的情况下,被拉头保持部51保持的拉头30因鼓出部58而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以比前述实施例1的情况大的角度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倾斜。
这里,如图12所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5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时,突起部24的相对端部24e和拉头30的导向柱34抵接的部分被规定为接触点P1,突起部24的侧面部24c中的后端部和拉头30的凸缘部35抵接的部分被规定为接触点P2。
该情况下,将拉头30保持在拉头保持部51时,如上所述地使拉头30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侧大幅度倾斜,由此,能够使接触点P1和接触点P2之间的布带长度方向上的间隔比例如前述实施例1的拉链1短。
由此,能够将配置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上的突起部24的布带长度设定得比前述实施例1的拉链1短,从而能够实现例如拉链6的外观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6中,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50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使被拉头保持部51保持的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由此,与前述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使左右的牙齿列4啮合并顺畅地关闭拉链6。
另一方面,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5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即便使被拉头保持部51保持的拉头30向关闭方向滑动,如图13所示,突起部24也与拉头30的导向柱34和凸缘部35双方抵接并钩挂,从而能够阻止拉头30的滑动。因此,能够防止左右的牙齿列4不正确地啮合。
实施例3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拉链的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3中的拉链61具有:形成有牙齿列64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从右侧的第一拉链牙链62a中的牙齿列64的后端部连续地配置;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左侧的第二拉链牙链62b中的牙齿列64的后端部连续地配置;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能够沿第一拉链牙链62a的牙齿列64滑动地被安装。
这里,第一拉头90a作为配置在后述止件侧的向上打开用拉头(所谓上拉头)使用,第二拉头90b作为配置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侧的向下打开用的拉头(所谓下拉头)使用。由此,本实施例3的拉链61构成为所谓反向打开拉链。
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分别具有拉链布带63和形成在该拉链布带63的布带侧缘部上的牙齿列64。该情况下,左右的各拉链布带63在相对的布带端缘具有芯线部63a。
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上,沿包含拉链布带63的芯线部63a在内的布带侧缘部,通过注塑成型安装有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拉链牙齿65并形成有牙齿列64。此外,本实施例3中的拉链牙齿65以从前述实施例1中的拉链牙齿5去除翅部5e的形态构成。另外,在拉链布带63的后端部中的布带表背面,通过粘贴树脂膜形成有加强部66。
配置在右侧的第一拉链牙链62a上的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从牙齿列64的后端部连续并跨过拉链布带63的布带表背两面地被固定。
该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具有:第一主体部71,被固定在拉链布带63上;拉头保持部72,配置在第一主体部71的后端部;卡定凹部73,形成在第一主体部71的上表面侧,并能够供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后述卡定凸部83嵌入;收容凹部74,形成在第一主体部71的上表面侧,并能够收容第二拉头90b的停止爪97;辅助卡定部75,从第一主体部71的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中的拉头保持部72以能够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翼板抵接的方式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比第一主体部71大。该拉头保持部72构成通过使第二拉头90b抵接而使第二拉头90b的滑动停止的滑动端部。
该情况下,拉头保持部72通过使第二拉头90b抵接而停止,能够将第二拉头90b保持在第一拉链牙链62a,另外,使第一拉头90a与被拉头保持部72保持的第二拉头90b抵接并停止,由此能够将第一拉头90a保持在第一拉链牙链62a。由于该位置是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滑动的终端,所以也可以说是滑动端部。
卡定凹部73从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的相对侧面向布带内侧凹陷地设置。该情况下,形成在卡定凹部73上的后方的壁面部73a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正交地配置,而且,为了能够稳定地支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后述卡定凸部83,比第一主体部71的前端侧的相对侧面更向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侧突出。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中的收容凹部74配置在比卡定凹部73更靠后方的位置。该收容凹部74能够收容第二拉头90b的停止爪97,并且,使收容的停止爪97与形成在收容凹部74上的前方的壁面部74a抵接,由此能够保持第二拉头90b的停止状态。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中的辅助卡定部75被配置在第一主体部71的前端部,并从该第一主体部71的相对侧面向布带外侧(左方)突出设置。该辅助卡定部75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大致三角形,另外,辅助卡定部75中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被设定成第一主体部71的厚度尺寸的大致一半。
配置在左侧的第二拉链牙链62b上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牙齿列64的后端部连续并跨过拉链布带63的布带表背两面地被固定。
该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具有:第二主体部81,被固定在拉链布带63上;拉头卡脱部82,配置在第二主体部81的后端部;卡定凸部83,从第二主体部81的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隆起部84,配置在第二主体部8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突起部85,配置在第二主体部81的前端部;插入凹部86,形成在第二主体部8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辅助卡定部75插入;肋部87,沿第二主体部81中的布带内侧的侧缘配置。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拉头卡脱部82具有:第一卡脱部82a,形成得比第二主体部81厚,并能够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的肩口侧端部卡定;第二卡脱部82b,形成得比第一卡脱部82a厚,并能够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卡定。
这里,第一卡脱部82a形成得比形成在上下凸缘部95之间的布带穿插间隙厚、且比第二拉头90b的肩口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间隙薄。第二卡脱部82b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拉头90b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大。
而且,该情况下,在第一卡脱部82a形成有能够供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插入的插入槽82c。由此,能够通过拉头卡脱部82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牢固地支承于第二拉头90b。
另外,拉头卡脱部82被形成为能够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与第二拉头90b卡定的状态下转动,且拉头卡脱部82的插入槽82c的槽宽度朝向前方逐渐变宽,另外,第二卡脱部82b的宽度尺寸朝向前方逐渐变小。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卡定凸部83以能够被插入并卡定于形成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上的卡定凹部73的方式,从第二主体部81的相对侧面中的上表面侧区域向布带外侧(右方)突出设置。该卡定凸部83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其下端缘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正交。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隆起部84从第二主体部8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隆起地形成。该情况下,隆起部84中的从第二主体部81开始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突起部85中的从第二主体部81开始的厚度尺寸小。该隆起部84具有:防拔用隆起部84a,从突起部85向后方延伸地配置;位置保持用隆起部84b,从防拔用隆起部84a的后端连续地配置。
防拔用隆起部84a中的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相对的相对侧面(右侧侧面)与第二主体部81的相对侧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防拔用隆起部84a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朝向后方逐渐减小。该防拔用隆起部84a如下所述地形成为,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之后,使第二拉头90b向前方滑动时,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干涉。由此,在第二拉头90b从被保持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拉头卡脱部82(尤其是第一卡脱部82a)中的状态向前方滑动时,能够防止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第二拉头90b内拔出。
位置保持用隆起部84b中的相对侧面(右侧侧面)与第二主体部81的相对侧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另外,位置保持用隆起部84b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朝向后方逐渐增大。因此,隆起部84整体的布带内侧的侧缘从正面观察时向相对侧面侧凹陷地弯曲。
该位置保持用隆起部84b如下所述地形成为,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时,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的后口侧端部抵接。由此,能够以被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位置不向后方错位的方式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配置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上的本实施例3的突起部85具有实质上与前述实施例1中的突起部24相同的结构。即,本实施例3的突起部85从第二拉链牙链62b的牙齿列64连续地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二主体部81一体地形成。该突起部85的布带表背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且比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牙齿导向路径的厚度尺寸小。
本实施例3的突起部85具有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后端侧的突起主体部85a和配置在突起主体部85a的前方的啮合部85b,突起主体部85a具有沿布带长度方向配置在布带内侧的侧面部85c和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相当的斜面部85d。另外,在斜面部85d的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相对的一侧的端部上配置有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相当的相对端部(角部)85e。而且,侧面部85c和斜面部85d的交点部分(换言之,侧面部85c的后端部)配置在比相对端部85e更靠后方,以实施倒角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这里,在与前述实施例1同样地规定第一尺寸A~第六尺寸F的情况下,本实施例3的突起部85以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的方式形成。另外,本实施例3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以具有第四尺寸D+第五尺寸E>第六尺寸F的关系的方式形成。而且,该情况下,本实施例3的突起部85优选以具有第一尺寸A+第五尺寸E>第六尺寸F的关系的方式形成。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插入凹部86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辅助卡定部75对应地凹设在第二主体部81的前端部中的下表面侧。该插入凹部86在使左右的牙齿列64啮合时供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辅助卡定部75插入。由此,防止在使左右的牙齿列64啮合时,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和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相对位置沿上下方向错位。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肋部87是为了加强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同时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容易地被抓住把持,而被配置在第二主体部81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该情况下,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隆起部84和肋部87之间的空间成为第二拉头90b滑动时供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行进的通路。
本实施例3中的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分别具有拉头胴体91和拉片。拉头胴体91具有上翼板、下翼板、利用前端部连结上下翼板的导向柱94、从上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部沿相对于上下翼板正交的方向配置的上下凸缘部95、立设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柱和配置在上翼板的停止爪97。拉片能够转动地被安装在拉片安装柱。
该情况下,在拉头胴体91的左右侧缘部,供拉链布带63穿插的布带穿插间隙形成在上下凸缘部95之间,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设定得比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中的拉头保持部72的厚度尺寸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第二卡脱部82b的厚度尺寸小。
在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后端部配置有后口,在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前端侧且在导向柱94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肩口。另外,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牙齿导向路径是被上下翼板和上下凸缘部95包围而形成的,以连通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后口和左右的肩口的方式配置成大致Y字形。在本实施例3中,第一拉头90a和第二拉头90b以相互的后口相对的朝向被安装在牙齿列64上。
而且,在本实施例3中,第一拉头90a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和第二拉头90b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被设定成相互不同的大小。具体来说,第一拉头90a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设定得比第二拉头90b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大。
另外,该第二拉头90b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设定得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第二主体部81的厚度尺寸大、且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第一卡脱部82a及隆起部84的厚度尺寸小。
另一方面,第一拉头90a中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设定得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第二主体部81及隆起部84的厚度尺寸大、且比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中的第一卡脱部82a的厚度尺寸小。
而且,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在其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之间具有上述关系,由此,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经由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顺畅地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
以下,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3的拉链61,从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分离的状态起,使左右的牙齿列64啮合而关闭拉链61的情况,参照图15~图17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5~图17中,为容易理解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80的关系,用假想线表示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
首先,使第一拉头90a和第二拉头90b沿第一拉链牙链62a的牙齿列64向后方滑动。此时,使第二拉头90b向其上下翼板的肩口侧端部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拉头保持部72抵接的滑动端部的位置移动,另外,向使第一拉头90a与该第二拉头90b抵接的滑动端部的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保持在拉头保持部72。
而且,移动到滑动端部的第二拉头90b使该第二拉头90b的停止爪97向牙齿导向路径内突出,由此,停止爪97被收容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收容凹部74中。由此,保持第二拉头90b的停止状态,并临时固定第二拉头90b。
如上所述地将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保持在滑动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使第二拉链牙链62b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第二拉头90b的左斜后方接近。而且,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二主体部81经由第二拉头90b的布带穿插间隙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牙齿导向路径内,并且使该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二卡脱部82b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卡定(钩挂)。由此,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在规定的位置对准。
然后,使与第二拉头90b卡定的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以第二卡脱部82b和第二拉头90b抵接的部分为轴,向从正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插入方向)转动。此时,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被插入第二拉头90b的第二主体部81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拉头90b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小,另外,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被插入第一拉头90a的隆起部84的厚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拉头90a的布带穿插间隙的间隔小。
因此,通过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向顺时针方向(插入方向)转动,由此,如图16所示,能够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一卡脱部82a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的肩口侧端部卡定,并且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经由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布带穿插间隙容易地插入牙齿导向路径内。
另外,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被保持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侧的滑动端部,所以在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转动并插入第一及第二拉头90a、90b的牙齿导向路径内时,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突起部85从第一拉头90a的肩口插入牙齿导向路径内。像这样将突起部85插入第一拉头90a的牙齿导向路径内,由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被定位在能够使左右的牙齿列64适当地啮合的正常位置。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被定位于正常位置之后,使第一拉头90a向关闭方向即上方滑动。此时,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61中,突起部85如前所述地满足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的关系,并且,突起部85通过第一拉头90a的导向柱94和凸缘部95之间时,能够使第一尺寸A的方向和第三尺寸C的方向大致平行。
由此,能够将突起部85不钩挂在第一拉头90a而顺畅地穿插在第一拉头90a的导向柱94和凸缘部95之间。由此,能够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卡定凸部83插入并卡定在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卡定凹部73内,同时,将左右的牙齿列64从第一拉头90a的肩口导入牙齿导向路径并啮合,因此能够顺畅地关闭拉链61。
此外,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一卡脱部82a与第二拉头90b的上下凸缘部95卡定,所以能够防止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第二拉头90b拔出。由此,例如在第二拉头90b被保持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状态下,即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受到横拉力,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80也不会从第二拉头90b拔出,能够防止左右的牙齿列64从后端部侧分离。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62a、62b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使被拉头保持部72保持的第二拉头90b向前方滑动,由此能够使左右的牙齿列64从后端侧容易地分离。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61中,例如在进行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的对准时,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从第一拉头90a的左斜前方接近,不使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第二卡脱部82b与第二拉头90b卡定,而将突起部85从第一拉头90a的肩口插入牙齿导向路径内,由此,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相对于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70被保持在从正常位置脱离的非正常位置。
像这样在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61中,由于突起部85如前所述地满足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所以将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的突起部85插入第一拉头90a的牙齿导向路径内之后,即便使第一拉头90a向关闭方向滑动,突起部85也与第一拉头90a的导向柱94和凸缘部95双方抵接并钩挂,能够阻止第一拉头90a的滑动。
尤其在该情况下,突起部85以使第二尺寸B的方向与第三尺寸C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被插入第一拉头90a的牙齿导向路径内,由此,突起部85与第一拉头90a的导向柱94和凸缘部95双方可靠地抵接,从而防止第一拉头90a向关闭方向滑动。
由此,在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8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状态时,拉链61的使用者不能误使第一拉头90a向拉链关闭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左右的牙齿列64不正确地啮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拉链
2a            第一拉链牙链
2b            第二拉链牙链
3             拉链布带
3a            芯线部
4             牙齿列
5             拉链牙齿
5a            胴部
5b            颈部
5c            啮合头部
5d            肩部
5e            翅部
6             拉链
10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11            拉头保持部
11a           内侧侧缘部
11b           相对侧缘部
12            枢止部
12a           外周面
12b           内周面
13            加强部
14            凹槽部
15            台阶部
16            枢动空间
17            凹陷部
20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21            主体部
22            被枢止部
23            突条部
24            突起部
24a           突起主体部
24b           啮合部
24c           侧面部
24d           斜面部
24e           相对端部(角部)
24f           第一凹部
24g           第二凹部
30            拉头
31            拉头胴体
32            上翼板
33            下翼板
34            导向柱
35            凸缘部
36            拉片安装柱
37            停止爪
38            牙齿导向路径
40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44            突起部
45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49            突起部
49c           侧面部
49e           相对端部(角部)
49h           相对侧面部
50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51            拉头保持部
51c           切口部
52            枢止部
52b           内周面
53            加强部
54            凹槽部
55            台阶部
56            枢动空间
58            鼓出部
59            标记
61            拉链
62a           第一拉链牙链
62b           第二拉链牙链
63            拉链布带
63a           芯线部
64            牙齿列
65            拉链牙齿
66            加强部
70            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71            第一主体部
72            拉头保持部
73            卡定凹部
73a           壁面部
74            收容凹部
74a           壁面部
75            辅助卡定部
80            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
81            第二主体部
82            拉头卡脱部
82a           第一卡脱部
82b           第二卡脱部
82c           插入槽
83            卡定凸部
84            隆起部
84a           防拔用隆起部
84b           位置保持用隆起部
85            突起部
85a           突起主体部
85b           啮合部
85c           侧面部
85d           斜面部
85e           相对端部(角部)
86            插入凹部
87            肋部
90a           第一拉头
90b           第二拉头
91            拉头胴体
94            导向柱
95            凸缘部
97            停止爪

Claims (5)

1.一种拉链,该拉链(1、6、61)具有: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62a、62b),在左右的拉链布带(3、63)上形成有牙齿列(4、64);一对第一及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20、40、45、50、70、80),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2a、2b、62a、62b)中的各牙齿列(4、64)的一端部;和拉头(30、90a),沿所述第一拉链牙链(2a、62a)的所述牙齿列(4、64)能够滑动地被安装,
所述拉头(30、90a)具有导向柱(34、94)、与所述导向柱(34、94)连结的上下翼板(32、33)、配置在所述上下翼板(32、33)的至少一方翼板的左右侧缘上的凸缘部(35、95)、和形成在所述拉头(30、90a)的左右侧缘部上的布带穿插间隙,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具有利用滑动端部保持所述拉头(30、90a)的拉头保持部(11、51、72),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相对于被所述拉头保持部(11、51、72)保持的所述拉头(30、90a),能够经由所述布带穿插间隙沿布带宽度方向插拔,所述拉链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21、81),被固定在所述拉链布带(3、63);突起部(24、44、49、85),配置在所述主体部(21、81)的所述牙齿列(4、64)侧的端部,并形成得比所述主体部(21、81)厚,
所述突起部(24、44、49、85)具有:相对端部(24e、49e、85e),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相对的一侧;侧面部(24c、49c、85c),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
设所述突起部(24、44、49、85)的布带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第一尺寸A,设所述突起部(24、44、49、85)的所述侧面部(24c、49c、85c)中的所述牙齿列(4、64)侧的相反侧的后端部和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相对的一侧的所述相对端部(24e、49e、85e)之间的尺寸为第二尺寸B,设与所述拉头(30、90a)的所述肩口侧的牙齿导向路径(38)中的所述导向柱(34、94)和所述凸缘部(35、95)之间的间隔相等的尺寸为第三尺寸C时,所述突起部(24、44、49、85)具有第一尺寸A<第三尺寸C<第二尺寸B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部(24c、85c)的所述后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相对端部(24e、85e)更靠布带长度方向的后侧的位置,
在所述侧面部(24c、85c)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相对端部(24e、49e、85e)之间配置有斜面部(24d、85d)。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头(30、90a)被保持在所述拉头保持部(11、51、72),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被保持在非正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24、44、49、85)的所述相对端部(24e、49e、85e)及所述侧面部(24c、49c、85c)分别与所述拉头(30、90a)的所述导向柱(34、94)及所述凸缘部(35、95)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头(30、90a)被保持在所述拉头保持部(11、51、72),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40、45、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打开分离嵌插部件(10、50、70)被保持在正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24、44、49、85)与所述拉头(30、90a)的所述导向柱(34、94)或所述凸缘部(35、95)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保持部(51)具有向与所述第二打开分离嵌插部件(20)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鼓出部(58)。
CN201080067395.7A 2010-06-23 2010-06-23 拉链 Active CN102946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0653 WO2011161784A1 (ja) 2010-06-23 2010-06-23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6755A true CN102946755A (zh) 2013-02-27
CN102946755B CN102946755B (zh) 2015-04-15

Family

ID=45370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7395.7A Active CN102946755B (zh) 2010-06-23 2010-06-23 拉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10352B2 (zh)
JP (1) JP5414895B2 (zh)
CN (1) CN102946755B (zh)
DE (1) DE112010005688B4 (zh)
TW (1) TWI384958B (zh)
WO (1) WO2011161784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5422A (zh) * 2015-08-25 2015-12-02 军鹏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军用的塑钢快脱拉链
CN105188456A (zh) * 2013-05-13 2015-12-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8158140A (zh) * 2017-02-02 2018-06-15 Ykk株式会社 带拉链的产品和链牙构件、以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CN109198809A (zh) * 2018-10-30 2019-01-15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脱拉头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CN109393658A (zh) * 2017-08-18 2019-03-01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46150A (zh) * 2019-02-13 2019-06-07 李凌 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TWI678984B (zh) * 2017-09-26 2019-12-1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
CN111148447A (zh) * 2017-09-26 2020-05-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12804907A (zh) * 2018-11-06 2021-05-1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止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2262B1 (en) * 2011-03-30 2016-10-1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USD824286S1 (en) * 2017-05-17 2018-07-31 Ideal Fastener (Guangdong) Industries Ltd. Pair of zipper parts
USD829601S1 (en) * 2017-05-17 2018-10-02 Ideal Fastener (Guangdong) Industries Ltd. Pair of zipper parts
TWI631916B (zh) * 2017-05-24 2018-08-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WO2021001984A1 (ja) * 2019-07-04 2021-01-07 Ykk株式会社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JP7397466B2 (ja) * 2019-09-02 2023-12-13 日本エレ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磁波シールド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WO2021048930A1 (ja) * 2019-09-10 2021-03-18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4059373B1 (en) * 2019-11-12 2024-01-10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JP7356879B2 (ja) * 2019-11-22 2023-10-05 Ykk株式会社 開具及び逆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877629B1 (en) * 2023-02-04 2024-01-23 Kcc Zipper Co., Ltd. Bottom stop device of double-open end zipper and assembly structure thereof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603A (en) * 1903-02-16 1903-10-27 Jan Czapikowski Apparatus for mixing sugar.
US4221026A (en) * 1978-06-15 1980-09-09 Yoshida Kogyo K.K. Separable end stop of a slide fastener
JPH0268712U (zh) * 1988-11-11 1990-05-24
CN1460443A (zh) * 2002-05-20 2003-12-10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可分离底部止档装置
EP1889552A2 (en) * 2006-08-17 2008-02-20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WO2009153885A1 (ja) * 2008-06-20 2009-12-23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き具
WO2010041303A1 (ja) * 2008-10-06 2010-04-1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44965C3 (de) * 1976-06-23 1980-06-04 Optilon W. Erich Heilmann Gmbh, Cham (Schweiz) Teilbarer Reißverschluß
JPH0216650Y2 (zh) * 1985-06-26 1990-05-09
JPH0759204B2 (ja) * 1988-06-10 1995-06-28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防水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H0838219A (ja) * 1994-07-29 1996-02-13 Ykk Kk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3439603B2 (ja) * 1996-06-28 2003-08-2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3589440B2 (ja) * 1997-11-28 2004-11-17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3620973B2 (ja) * 1998-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2000232908A (ja) * 1999-02-15 2000-08-29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3621006B2 (ja) * 1999-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JP3733327B2 (ja) * 2001-12-20 2006-01-11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2003334108A (ja) * 2002-05-20 2003-11-25 Ykk Corp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072953B2 (ja) * 2003-03-20 2008-04-09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4283300A (ja) * 2003-03-20 2004-10-14 Ykk Corp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155933B2 (ja) * 2004-03-05 2008-09-24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逆開き具
JP4307413B2 (ja) * 2005-06-20 2009-08-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906303B2 (ja) * 2005-10-04 2012-03-28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20120167354A1 (en) * 2009-09-11 2012-07-05 Ykk Corporation Reverse Opening Slide Fastener
JP5606452B2 (ja) * 2009-12-25 2014-10-15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603A (en) * 1903-02-16 1903-10-27 Jan Czapikowski Apparatus for mixing sugar.
US4221026A (en) * 1978-06-15 1980-09-09 Yoshida Kogyo K.K. Separable end stop of a slide fastener
JPH0268712U (zh) * 1988-11-11 1990-05-24
CN1460443A (zh) * 2002-05-20 2003-12-10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可分离底部止档装置
EP1889552A2 (en) * 2006-08-17 2008-02-20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WO2009153885A1 (ja) * 2008-06-20 2009-12-23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き具
WO2010041303A1 (ja) * 2008-10-06 2010-04-1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8456A (zh) * 2013-05-13 2015-12-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5188456B (zh) * 2013-05-13 2017-12-15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5105422A (zh) * 2015-08-25 2015-12-02 军鹏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军用的塑钢快脱拉链
CN108158140A (zh) * 2017-02-02 2018-06-15 Ykk株式会社 带拉链的产品和链牙构件、以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CN109393658A (zh) * 2017-08-18 2019-03-01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93658B (zh) * 2017-08-18 2024-02-13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48447B (zh) * 2017-09-26 2023-03-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
TWI678984B (zh) * 2017-09-26 2019-12-1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
CN111148447A (zh) * 2017-09-26 2020-05-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9198809A (zh) * 2018-10-30 2019-01-15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脱拉头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CN109198809B (zh) * 2018-10-30 2021-07-13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脱拉头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CN112804907A (zh) * 2018-11-06 2021-05-1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止码
CN112804907B (zh) * 2018-11-06 2022-11-1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的止码
CN109846150A (zh) * 2019-02-13 2019-06-07 李凌 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4895B2 (ja) 2014-02-12
WO2011161784A1 (ja) 2011-12-29
TW201200059A (en) 2012-01-01
TWI384958B (zh) 2013-02-11
DE112010005688B4 (de) 2022-09-08
US20130074292A1 (en) 2013-03-28
DE112010005688T5 (de) 2013-03-28
US8910352B2 (en) 2014-12-16
JPWO2011161784A1 (ja) 2013-08-19
CN102946755B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46755A (zh) 拉链
CN102655779B (zh) 逆开拉链
CN102245046B (zh)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US7665194B2 (en) Slide fastener
JP4762108B2 (ja)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3442609B (zh) 具有简易锁止机构的拉链以及拉头
CN102170803B (zh) 拉链
US7802347B2 (en) Slide fastener slider
JP5430664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3209609B (zh) 拉链
TWI554226B (zh) Chain belt
EP2692262A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CN102365038A (zh)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244905B (en) Top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CN102227179B (zh) 拉链
TWI480007B (zh) Zipper with slider
CN203492918U (zh) 拉链用拉头
TWI678983B (zh) 拉鏈
CN105188456A (zh) 拉链
CN109717555A (zh)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