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7555A -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7555A
CN109717555A CN201811237443.7A CN201811237443A CN109717555A CN 109717555 A CN109717555 A CN 109717555A CN 201811237443 A CN201811237443 A CN 201811237443A CN 109717555 A CN109717555 A CN 109717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head
slide fastener
concave part
column
coup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374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7555B (zh
Inventor
犬饲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17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7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7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7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和拉链。该拉头也可适用于有无链牙凹槽部的两种拉链链牙中的任一个,且不使拉链链牙钩挂、就可稳定地滑动。本发明的拉头(1)具有拉头主体(10)和拉片,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至少具有:宽度递减部(23),其宽度尺寸朝向后口递减,并且,左右的侧壁面朝向凸缘部(13、14)的凸缘倾斜部(13b、14b)配置;柱后端部(24),其从宽度递减部(23)向后方延伸,并且,具备后端面,在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侧壁部凹设有凹槽部(30),左右的凹槽部(30)分别至少从宽度递减部(23)与柱后端部(24)之间的边界部(26)朝向肩口延伸。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所使用的拉头和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背景技术
拉链被安装于衣服类、包类等物品(拉链被安装产品)来使用。在安装到物品的拉链中,通过使拉头沿着在左右的拉链链牙带形成的链牙列滑动,能够使左右的链牙列分离、啮合,由此,能够对物品的开口部、开闭部顺利地进行开闭。
一般而言,拉链所使用的拉头具有:拉头主体,其上翼板和下翼板由连结柱连结;拉片,其可转动地保持于拉头主体,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与下翼板之间形成有左右的链牙列被引导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径。
另外,在例如日本实公昭62-32416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有具有图12和图13所示那样的拉头50的拉链40。
在该专利文献1的拉头50中,拉头主体50a的未图示的上翼板和下翼板52由连结柱53连结起来,并且,在连结柱53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凹设有左右的凹槽部54。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50中,连结柱53形成为,该连结柱53的连结上翼板和下翼板52的连结端部的截面如图13所示那样呈大致五边形,连结柱53中的后口侧端部(后端部)形成为连结柱53的宽度尺寸(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后方递减的尖锐状。
设置于连结柱53的左右的凹槽部54从连结柱53的肩口侧端缘形成到比连结柱53的后口侧端缘(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连结柱53中的尖锐状的后口侧端部具有未凹设左右的凹槽部54的部分。
而且,左右的凹槽部54形成为具备:从连结柱53的左右侧面到凹槽部54的槽底面的槽深度从肩口侧端缘到预定的位置朝向后方递增的部分;以及所述槽深度从该预定的位置朝向后方递减的部分,形成为不设置槽深度恒定的区域。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安装上述那样的拉头50的左右的拉链链牙带41,与链牙列42相邻地配置有在拉链带43形成的左右的止片部44。
各止片部44形成为可从拉头主体50a的左右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路径内。另外,在左右的止片部44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部设置有凸条部44a,该凸条部44a可插入于在拉头主体50a的连结柱53设置的左右的凹槽部54。
而且,在拉链链牙带41形成的多个拉链链牙45在拉头50的滑动时与拉头主体50a的连结柱53中的除了左右的凹槽部54以外的侧壁部抵接而在链牙引导路径内被引导。由此,拉链链牙45的一部分不会被插入于在连结柱53形成的左右的凹槽部54,能够顺利地进行左右的拉链链牙45的啮合、分离。
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拉头50和左右的止片部44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40,在拉头50与左右的止片部44抵接而停止了时,能够在比拉头50的肩口靠前方侧的位置缩小左右的拉链带43的带侧缘间张开的程度。由此,能够缩小使拉头50沿着从左右的止片部44分开的方向滑动之际的拉头50的开始阻力(滑动开始时的滑动阻力)。
不过,在专利文献1的拉链40中所形成的拉链链牙45如图12所示那样具有:主体部,其被固定于拉链带43;颈部,其从主体部沿着拉链带43的带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颈缩后的形状;大致长圆形状的啮合头部,其从颈部沿着带宽度方向进一步延伸;一对肩部,其从颈部沿着带长度方向延伸;链牙凹槽部,其凹设于啮合头部的顶端部,并且,可供啮合对象方的肩部插入,该拉链链牙45形成为利用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形成的一般的拉链链牙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例如国际公开第2016/046915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图14所示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60、图15所示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70作为拉链链牙,其中,通过具有接近单面金属链牙的外观,外观品质比专利文献1那样的一般的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的外观品质高,且与单面金属链牙相比轻量地形成。
例如,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具有:中央台肩面61,其配置于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62,其从中央台肩面61向上侧鼓出;以及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63,其从中央台肩面61向下侧鼓出,第1鼓出部62和第2鼓出部63一体地形成于中央台肩面61。
拉链链牙60的中央台肩面61具有:主体部64,其被固定于拉链带;颈部65,其从主体部64朝向带外方沿着带宽度方向(链牙长度方向)延伸;啮合头部66,其从颈部65进一步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一对肩部67,其从颈部65沿着带长度方向突出;以及链牙凹槽部68,其凹设于啮合头部66的顶端部。
拉链链牙60的第1鼓出部62具有:成为上表面的鼓出端面69;前方侧壁面和后方侧壁面,其朝向带长度方向地配置;顶端面,其朝向啮合对象侧地配置;以及基端面,其朝向拉链带的带内方侧地配置。另外,鼓出端面69在从上表面侧观察拉链链牙60时具备:基础端面69a,其呈链牙长度方向上较长的梯形;突出端面69b,其从该基础端面69a的啮合头部66侧的端部朝向前方突出成尖细的三角形状。通过鼓出端面69具备这样的形状,能够使从拉链带的带表背方向侧观察拉链链牙60时的外观接近单面金属链牙。拉链链牙60的第2鼓出部63以拉链带为基准具有相对于第1鼓出部62表背对称的形状。
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通过具有上述那样的中央台肩面61,在形成了拉链时,能够使左右的拉链链牙60稳定地啮合,并且,能够恰当地确保针对带宽度方向的横拉力的强度(横拉强度)。另外,在使左右的拉链链牙60啮合了时,啮合对象侧的拉链链牙60的肩部67被插入于各拉链链牙60的上述链牙凹槽部68,因此,也能够恰当地确保针对带表背方向的顶起力的强度(顶起强度)。
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具有:中央台肩面71,其配置于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72,其从中央台肩面71向上方鼓出;以及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73,其从中央台肩面71向下方鼓出。在该情况下,拉链链牙70的第1鼓出部72和第2鼓出部73具有与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的第1鼓出部62和第2鼓出部63分别实质上相同的形态。
拉链链牙70的中央台肩面71具有配置于第1鼓出部72侧的第1半部71a和配置于第2鼓出部73侧的第2半部71b,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沿着带长度方向相互错开位置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第1鼓出部72与第1半部71a一体地形成,第2鼓出部73与第2半部71b一体地形成,对于第1鼓出部72和第2鼓出部73,也在带长度方向相互错开位置地配置。因此,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也有时被称为错开链牙。
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虽然分别具有:主体部74,其固定于拉链带;颈部75,其从主体部74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啮合头部76,其从颈部75进一步延伸,但例如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那样的一对肩部67和链牙凹槽部68未设置于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
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通过如上述那样具有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沿着带长度方向错开位置地形成的中央台肩面71,即使未设置一对肩部和链牙凹槽部,在形成拉链而使左右的拉链链牙70啮合了时,各拉链链牙70的第1半部71a(或第2半部71b)的一部分和啮合对象侧的拉链链牙70的第2半部71b(或第1半部71a)的一部分在带表背方向上相互重叠,因此,也能够恰当地确保顶起强度。
另外,若对比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和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来看,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的带表面侧的部分和带背面侧的部分表背对称地形成,因此,与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相比,在拉头的滑动性、外观品质这方面优异。另一方面,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如上述那样不具备一对肩部、链牙凹槽部,因此,具有注塑成形中没有倒刺的形状。因此,在进行拉链链牙70的注塑成形之际无需型芯(滑动芯),与例如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相比,能够使拉链链牙70的注塑成形更简单地、更高效地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2-32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4691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图16中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和一般的拉头80来形成了拉链的情况的拉链链牙60与拉头80的关系。
形成图16的拉头80的拉头主体80a具有:上翼板81和下翼板82;连结柱83,其将上翼板81的肩口侧端部和下翼板82的肩口侧端部间连结;凸缘部84,其设置于上翼板81的左右侧缘部和下翼板82的左右侧缘部;以及拉片安装部85,其设置到上翼板81的上表面。另外,在上翼板81与下翼板82之间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和后口连通的大致Y字形状的链牙引导路径。
在该情况下,在使拉链的拉头80朝向使左右的拉链链牙60啮合的啮合方向滑动了时,左右的拉链链牙60从拉头主体80a的左右的肩口顺利地插入链牙引导路径内。另外,插入到拉头主体80a的链牙引导路径内的左右的拉链链牙60在比拉头主体80a的连结柱83靠后口的位置被相互顺利地啮合。
另外,在图17中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和图16所示的拉头80来形成了拉链的情况的拉链链牙70与拉头80的关系。在该情况下,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的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沿着长度方向错开地形成,并且,如前述那样不具备一对肩部、链牙凹槽部地形成。
而且,为了确保对拉链链牙70进行注塑成形之际的模具的起模斜度,中央台肩面71的啮合头部侧的链牙顶端面71c形成为以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中的至少一者随着朝向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心部去而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或弯曲的弯曲面)。
在该情况下,拉链链牙70的链牙顶端面71c相对于例如拉链链牙70的高度方向以5°左右的倾斜角度倾斜,其结果,拉链链牙70的整体的链牙长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大于例如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
因此,在使拉链的拉头80朝向啮合方向(或其相反方向)滑动了时,拉链链牙70易于钩挂于拉头主体80a的连结柱83与凸缘部84之间,有时使拉头80的滑动性降低、无法使拉头80滑动。
针对这样的问题,为了左右的拉链链牙70不钩挂于拉头主体80a,想到了例如将拉链链牙70设计得较小、将拉头主体80a设计成连结柱83与凸缘部84之间的间隔扩大。不过,在该情况下,若不重新进行拉链链牙70和拉头80的整体的设计,则认为左右的拉链链牙70的啮合变差、使拉头80沿着拉链链牙70的分离方向滑动了时的滑动性降低。
另外,在重新进行拉链链牙70和拉头80的整体的设计的情况下,需要很多费用、时间、劳力,因此,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在以与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相对应的方式进行了拉头80的设计变更的情况下,难以将设计变更后的该拉头80适用于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导致拉头80的通用性的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头以及提供一种具有该拉头的拉链,该拉头对在啮合头部设置有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以及在啮合头部未设置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都可适用,且使拉链链牙不在链牙引导路径内钩挂而是沿着链牙列稳定地滑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主体,在该拉头主体,上翼板和下翼板由连结柱连结,在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的至少一者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凸缘部,并且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配置有拉片安装部;和拉片,其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在所述上翼板与所述下翼板之间形成有将配置于所述连结柱的左右两侧的肩口和配置于所述拉头主体的后端部的后口连通的链牙引导路径,所述凸缘部具有:凸缘后端部,在凸缘后端部,左右的所述凸缘部间的间隔恒定;和凸缘倾斜部,其从所述凸缘后端部朝向所述肩口延伸,并且,左右的所述凸缘部间的间隔朝向所述肩口递增,该拉链用拉头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柱至少具有:宽度递减部,在该宽度递减部,所述连结柱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朝向所述后口递减,并且,左右的侧壁面朝向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凸缘倾斜部配置;和柱后端部,其从所述宽度递减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具备与所述宽度递减部的左右的侧壁面连续的后端面,在所述宽度递减部的左右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凹设有左右的凹槽部,左右的所述凹槽部分别至少从所述宽度递减部与所述柱后端部之间的边界部朝向所述肩口延伸。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柱后端部的所述后端面凹设有所述凹槽部,凹设于所述宽度递减部的左右的所述凹槽部经由所述后端面的所述凹槽部连通。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凹设于所述宽度递减部和所述柱后端部的所述凹槽部具有恒定的槽深度。
而且,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凹槽部的所述槽深度是所述连结柱的拉头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的1%以上且是15%以下。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优选的是,所述凹槽部配置于所述连结柱中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
另外,所述凹槽部形成为凹面状。
接着,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的特征在于,具有: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所述拉头;和左右的链牙列,其由多个拉链链牙形成,并且,通过所述拉头的滑动能够啮合和分离。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的是,在与所述拉头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将在所述拉头的所述宽度递减部配置的所述凹槽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与同所述连结柱相对的所述拉链链牙之间的最少间隔设为基准间隔的情况下,所述凹槽部与所述拉链链牙之间的间隔设定成所述基准间隔的100%以上且是300%以下。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拉头具有拉头主体和拉片。拉头主体具有配置于上翼板和下翼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左右侧缘部的凸缘部,左右的凸缘部分别具有:凸缘后端部,在凸缘后端部,左右的凸缘部间的间隔恒定;和凸缘倾斜部,其从凸缘后端部朝向肩口延伸,并且,左右的凸缘部之间的间隔朝向肩口递增。
另外,拉头主体的连结柱至少具有:宽度递减部,在宽度递减部,连结柱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朝向后口递减,并且,左右的侧壁面朝向凸缘部的凸缘倾斜部配置;柱后端部,其从宽度递减部向后方延伸,并且,具备与宽度递减部的左右的侧壁面连续的曲面状的后端面。在该情况下,柱后端部的后端面不是朝向凸缘部的凸缘倾斜部,而是朝向凸缘部的凸缘后端部、拉头主体的后口配置。
此外,对于宽度递减部中的左右的侧壁面朝向拉头主体中的左右的凸缘部的凸缘倾斜部配置,在例如左右的侧壁面形成为平面的情况(或形成为平面的部分)下是指,与该平面正交的假想的垂线与凸缘部的凸缘倾斜部相交,另外,在左右的侧壁面形成为曲面(弯曲面)的情况(或形成为曲面的部分)下是指,在观察连结柱的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与该曲面的切线正交的假想的垂线与凸缘部的凸缘倾斜部相交(参照图6和图7)。
而且,在连结柱的宽度递减部的左右侧壁部,左右的凹槽部沿着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凹设,换言之,沿着与上翼板和/或下翼板的内表面(链牙引导表面)平行的方向凹设。另外,左右的凹槽部分别至少从宽度递减部与柱后端部间的边界部朝向肩口延伸。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左右的凹槽部设置于连结柱的至少宽度递减部的范围。
只要是上述那样的左右的凹槽部设置到连结柱的预定的位置的本发明的拉头,就能够在例如图15所示那样的、未形成链牙凹槽部而是使中央台肩面71的链牙顶端部鼓出而形成的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0从拉头主体的肩口插入链牙引导路径内之际,使该拉链链牙70中的链牙顶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在连结柱设置的左右的凹槽部内。
由此,在使拉头向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啮合的啮合方向(或其相反的分离方向)滑动了时,能够防止左右的拉链链牙钩挂于拉头主体的连结柱与凸缘部之间,在拉头主体的链牙引导路径内,能够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在比连结柱靠后方的位置相互顺利地啮合(或分离)。
另外,只要是左右的凹槽部设置到连结柱的预定的位置的本发明的拉头,就能够将上述那样的链牙凹槽部用于形成有拉链链牙的拉链链牙带,并且不进行拉头的设计变更,也能够同样地用于图14所示那样的设置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如此,本发明的拉头可适用于有无链牙凹槽部的两种拉链链牙60、70,因此,能够使拉头的通用性提高。
另一方面,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50(参照图12和图13)也如前述那样设置有左右的凹槽部54,但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50的连结柱53未设置有朝向凸缘部的凸缘后端部或拉头主体的后口配置那样的柱后端部(或柱后端部极小)。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50中,将左右的凹槽部54凹设于连结柱53的位置也未具体地确定,另外,在连结柱53的尖锐状的后口侧端部如前述那样配置有未凹设左右的凹槽部54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连结柱53的未凹设左右的凹槽部54的部分配置于连结柱53中的朝向凸缘倾斜部配置的左右的侧壁面。因此,在将专利文献1的拉头50用于例如图15所示的那样的未形成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70的情况下,也认为:该拉链链牙70在拉头主体50a的链牙引导路径内有时也钩挂于连结柱53中的未凹设左右的凹槽部54的后口侧端部与凸缘部之间,导致拉头50的滑动性的降低、无法滑动的事态。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拉头中,设置于连结柱的宽度递减部的左右的凹槽部至少配置到不具备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70有可能钩挂的宽度递减部和比该宽度递减部靠后口侧的柱后端部之间的边界部的位置,因此,能够稳定地防止该拉链链牙70钩挂于拉头主体的连结柱与凸缘部之间。
而且,在本发明的拉头中,在连结柱中的柱后端部的后端面也凹设有凹槽部,该柱后端部的凹槽部与凹设于宽度递减部的左右的凹槽部连贯地且连续地形成。由此,在使拉头沿着链牙列滑动了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拉链链牙在拉头的链牙引导路径内钩挂,因此,能够稳定地确保拉头的顺利的滑动。
在该情况下,凹设于连结柱的宽度递减部和柱后端部的凹槽部具有恒定的槽深度。由此,能够将拉链链牙的一部分稳定地插入连结柱的凹槽部,能够有效地防止链牙引导路径内的拉链链牙的钩挂。
而且,在该情况下,连结柱的凹槽部的槽深度形成为该连结柱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的1%以上且是15%以下、优选3%以上且是10%以下的大小。在此,凹槽部的槽深度是指,从在连结柱中的与上翼板和/或下翼板的内表面(链牙引导表面)正交地配置的侧壁面(外周面)的位置到凹槽部的最深的槽底部(凹槽部中的配置到最远离连结柱的所述侧壁面的位置的部分)的位置的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
通过如上述那样凹槽部的槽深度设定成连结柱的上述最大尺寸的1%以上、优选3%以上,能够使拉链链牙难以钩挂于连结柱,或不会钩挂。特别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设置到连结柱的凹槽部的内表面与插入于凹槽部的拉链链牙的一部分难以接触,或不会接触。另外,通过凹槽部的槽深度设定成连结柱的上述最大尺寸的15%以下,优选10%以下,能够防止起因于在连结柱形成有左右的凹槽部而连结柱的强度大幅度下降,连结柱稳定地具有能经得住拉头的使用的恰当的强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头中,左右的凹槽部配置于连结柱中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由此,能够将未设置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的中央台肩面中的链牙顶端部稳定地插入连结柱的凹槽部。
而且,在本发明中,左右的凹槽部形成为凹面状。由此,能够将拉链链牙的一部分插入凹槽部而稳定地防止拉链链牙的钩挂,并且,易于确保连结柱的恰当的强度。
接着,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具有: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拉头;和左右的链牙列,其由多个拉链链牙形成,并且,通过拉头的滑动能够啮合和分离。
只要是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无论形成链牙列的拉链链牙是具有链牙凹槽部68的图14所示那样的拉链链牙60还是没有链牙凹槽部的图15所示那样的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0,都能够防止在拉头的链牙引导路径内拉链链牙钩挂,使拉头沿着链牙列稳定地滑动。由此,能够顺利地且稳定地进行左右的链牙列的啮合、分离。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中,在使拉链链牙与拉头的连结柱中的宽度递减部相对了时,在与拉头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配置于该宽度递减部的凹槽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与同连结柱的宽度递减部相对的拉链链牙之间的最少间隔为基准间隔。在该情况下,宽度递减部的凹槽部(尤其是,凹槽部的内表面)与拉链链牙之间的间隔设定成上述的基准间隔的大小的100%以上且是300%以下,优选100%以上且是200%以下。
例如,通过将宽度递减部的凹槽部与拉链链牙之间的间隔设为基准间隔的100%以上,在拉链链牙的一部被插入到凹槽部时,能够使拉链链牙难以与凹槽部的内表面接触,或不会与凹槽部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使拉头沿着链牙列更顺利地滑动。另外,通过将宽度递减部的凹槽部与拉链链牙之间的间隔设为基准间隔的300%以下、优选200%以下,能够稳定地确保连结柱的恰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肩口侧倾斜地观察本发明的拉头的拉头主体时的拉头主体和不具备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从上方侧观察拉头主体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侧观察拉头主体的侧视图。
图5是从后口侧观察拉头主体的后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地表示图6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4所示的VIII-V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拉头主体的连结柱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从肩口侧倾斜地观察拉头主体时的拉头主体与具备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拉头主体的连结柱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拉头主体与止片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连结柱处被切断后的以往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拉链链牙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另一拉链链牙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肩口侧倾斜地观察以往的拉头主体时的拉头主体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从肩口侧倾斜地观察以往的拉头主体时的拉头主体与另一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拉头;2、2a、拉链;3、拉链链牙带;4、拉链带;5、链牙列;10、拉头主体;11、上翼板;12、下翼板;13、上凸缘部;13a、凸缘后端部;13b、凸缘倾斜部;13c、边界;14、下凸缘部;14a、凸缘后端部;14b、凸缘倾斜部;15、拉片安装部;16、带贯穿间隙;20、连结柱;21、柱前端部;22、柱主体部;23、宽度递减部;24、柱后端部;25、26、边界部;27、上侧加强部;28、下侧加强部;30、凹槽部;31、槽底部;32、上侧外周面;33、下侧外周面;60、拉链链牙;61、中央台肩面;62、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63、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64、主体部;65、颈部;66、啮合头部;67、肩部;68、链牙凹槽部;69、鼓出端面;69a、基础端面;69b、突出端面;70、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1、中央台肩面;71a、第1半部;71b、第2半部;71c、链牙顶端面;72、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73、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74、主体部;75、颈部;76、啮合头部;D、凹槽部的槽深度;Ds、基准间隔;H1、凹槽部的高度尺寸;H2、带贯穿间隙的高度尺寸;H3、拉链链牙的顶端部的高度尺寸;L、垂线;Wm、连结柱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被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有任何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就可进行多样的变更。
图1是从肩口侧倾斜地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头主体时的立体图,在该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拉头主体与拉链链牙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图5是拉头主体的俯视图、侧视图、以及后视图。图6和图8是图4所示的VI-VI线和VIII-VIII线处的各自的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拉头的前后方向是拉头的长度方向,是指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平行的方向(拉头的长度方向)。尤其是,将使左右的链牙列以使左右的链牙列啮合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前方(肩口侧方向),将使左右的链牙列以使左右的链牙列分离的方式滑动的方向设为后方(后口侧方向)。
另外,拉头的上下方向是指拉头的高度方向,将相对于拉头主体安装拉片的一侧的方向设为上方,将该上方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下方。拉头的左右方向是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和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指拉头的宽度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具有拉头主体10和未图示的拉片。拉头主体10是通过对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形而制作的。此外,在本发明中,拉头主体10的材质、制作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任意地选择。
安装于该拉头主体10的拉片具有:例如成为抓手部的拉片主体部;左右一对臂部,其从拉片主体部的一端部延伸;以及安装轴部,其将臂部的顶端部间连结,可使用与以往以来普遍使用的拉片同样的拉片。此外,在本发明中,拉片并没有限定,只要形成为可安装于拉头主体10,就能够使用任意的拉片。
本实施方式的拉头主体10以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具有左右对称的形态。该拉头主体10具有:上翼板11;下翼板12,其与上翼板11分开且与上翼板11平行地配置;连结柱20,其将上翼板11的前端部(肩口侧端部)和下翼板12的前端部(肩口侧端部)间连结;左右的上凸缘部13,其配置于上翼板11的左右侧缘部,并且,朝向下翼板12突出;左右的下凸缘部14,其配置于下翼板12的左右侧缘部,并且,朝向上翼板11突出;以及拉片安装部15,其竖立设置于上翼板11的肩口侧端部的上表面,并且,沿着拉头长度方向延伸。在拉头主体10的拉片安装部15安装并保持有未图示的拉片。
在拉头主体10的前端部形成有以将连结柱20夹在其间的方式配置的左右的肩口,在拉头主体10的后端部形成有后口。另外,在上翼板11与下翼板12之间以被上翼板11、下翼板12、左右的上凸缘部13、以及左右的下凸缘部14包围的方式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和后口连通的Y字形状的链牙引导路径。而且,在拉头主体10的左右侧缘部,在左右的上凸缘部13与左右的下凸缘部14之间分别形成有使随后论述的拉链2、2a的拉链带4贯穿的带贯穿间隙16。
在该拉头主体10中,上翼板11中的与下翼板12相对的内表面、以及下翼板12中的与上翼板11相对的内表面成为在链牙引导路径内引导拉链链牙的链牙引导表面。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上翼板11的内表面和下翼板12的内表面除了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肩口侧端部和后口侧端部之外形成为与拉头长度方向和拉头宽度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另外,上翼板11的肩口侧端部和后口侧端部中的内表面、以及下翼板12的肩口侧端部和后口侧端部中的内表面形成为上翼板11与下翼板12之间的间隔朝向外侧递增那样的倾斜面或弯曲面,以便使拉链链牙易于插入上翼板11与下翼板12之间。
拉头主体10中的左右的上凸缘部13分别具有:凸缘后端部13a,在该凸缘后端部13a,左右的上凸缘部13间的间隔恒定;和凸缘倾斜部13b,其从该凸缘后端部13a朝向肩口延伸,并且,左右的上凸缘部13间的间隔朝向肩口递增。另外,左右的下凸缘部14也与左右的上凸缘部13同样地分别具有:凸缘后端部14a;和凸缘倾斜部14b,其从该凸缘后端部14a朝向肩口延伸。
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一体化,并且,配置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肩口侧端部且是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另外,例如,如图5所示,连结柱20以连结柱20中的宽度尺寸(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比拉片安装部15中的宽度尺寸的最大值小的方式形成。
连结柱20如在例如图6和图8中表示拉头主体10的剖视图那样除了形成有随后论述的凹槽部30、上侧加强部27以及下侧加强部28的拉头高度方向的范围之外以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相同的形状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柱20沿着拉头长度方向依次具有:柱前端部21,从拉头宽度方向的正面侧(前方侧)看得见该柱前端部21;柱主体部22,其从柱前端部21向后方连续地延伸,并且,宽度尺寸朝向后方稍微递增(或具有宽度尺寸恒定的大小);宽度递减部23,其从柱主体部22向后方连续地延伸,并且,宽度尺寸朝向后方递减;以及柱后端部24,其从宽度递减部23向后方连续地延伸,并且,具备弯曲面状的后端面。此外,上述的柱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和宽度递减部23的宽度尺寸是指左右的侧壁面间的拉头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该情况下,柱前端部21在观察图6所示的截面时是指下翼板12或上翼板11与端缘(前端缘)重叠的部分的区域。连结柱20中的柱主体部22与宽度递减部23之间的边界部25的位置配置于比拉头主体10中的上凸缘部13和下凸缘部14的前端位置(配置于拉头长度方向的最肩口侧的位置)靠拉头长度方向的前侧的位置。另外,连结柱20的柱主体部22具有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链牙引导表面正交地配置的左右的平面状的侧壁面。而且,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参照图6),柱主体部22中的左右的侧壁面呈相对于拉头长度方向稍微倾斜的(或大致平行的)直线状。此外,在本发明中,柱主体部22的左右的侧壁面也可以与拉头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
连结柱20的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朝向上凸缘部13的凸缘倾斜部13b和下凸缘部14的凸缘倾斜部14b地配置。即、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以与该侧壁面正交的假想的垂线L(或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与该侧壁面的切线正交的假想的垂线L)同上凸缘部13的凸缘倾斜部13b和下凸缘部14的凸缘倾斜部14b相交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9和图11所示,这样的宽度递减部23是连结柱20中的拉链链牙60、70所接触或易于接触的部分。
在该情况下,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链牙引导表面正交地配置。另外,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在观察图6和图7所示的截面时具有:呈直线状的平面部;弯曲面部,其靠近柱后端部24地配置,并且呈凸形的曲线状,该宽度递减部23的平面部与柱主体部22的侧壁面连续地配置,并且,相比柱主体部22的侧壁面,相对于拉头长度方向大幅度倾斜地配置。此外,在本发明中,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既可以仅由呈直线状的平面部形成,也可以仅由呈曲线状的弯曲面部形成。
连结柱20的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以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链牙引导表面正交的方式配置,并且,朝向上凸缘部13的凸缘后端部13a和下凸缘部14的凸缘后端部14a和后口地配置。即、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以与该后端面的切线正交的假想的垂线L同上凸缘部13的凸缘后端部13a和下凸缘部14的凸缘后端部14a相交或与后口相交的方式配置。因而,在该情况下,如图6和图7所示,连结柱20中的宽度递减部23与柱后端部24之间的边界部26以与该边界部26上的侧壁面的切线正交的假想的垂线L同上凸缘部13以及下凸缘部14的凸缘倾斜部13b、凸缘倾斜部14b与凸缘后端部13a、凸缘后端部14a之间的内表面侧的边界13c相交的方式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形成为呈圆弧状的弯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柱20中,在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的与上翼板11之间的根部部分设置有从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和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的位置朝向外侧扩宽地形成的上侧加强部27,以便提高与上翼板11之间的边界部处的强度。该上侧加强部27具有将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与上翼板11的内表面(链牙引导表面)连续地连接的凹状的弯曲面。另外,在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的与下翼板12之间的根部部分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与上侧加强部27对称地形成的下侧加强部28。
在连结柱20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以朝向连结柱20的内部凹陷的方式凹设成凹面状的凹槽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凹槽部30从柱主体部22的左侧壁面中的靠近宽度递减部23的端部、经由宽度递减部23的左侧壁面、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以及宽度递减部23的右侧壁面连通到柱主体部22的右侧壁面中的靠近宽度递减部23的端部的方式在拉头高度方向上的恒定的范围内连续地且与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链牙引导表面平行地形成。
在该情况下,凹槽部30以连结柱20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心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形成。另外,在连结柱20形成的凹槽部30的前端位置配置于比拉头主体10中的上凸缘部13和下凸缘部14的前端位置靠拉头长度方向的前方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连结柱20的凹槽部30从宽度递减部23与柱后端部24之间的边界部26朝向左右的肩口形成于宽度递减部23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即可,但在随后论述的拉链2中,优选的是,为了更有效地防止拉链链牙70相对于拉头1的钩挂,在连结柱20中的宽度递减部23的左侧壁面、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以及宽度递减部23的右侧壁面的整体上连续地形成,而相互连通。
连结柱20的凹槽部30以凹槽部30的内周面相对于拉头高度方向呈凹面状的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在凹槽部30中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从连结柱20的外壁面(外周面)的位置沿着凹槽部30的深度方向最远地形成的槽底部31。在此,凹槽部30的深度方向是指与拉头高度方向正交、且与连结柱20的外壁面正交的方向。另外,关于凹槽部30,将从连结柱20的外壁面的位置到凹槽部30的槽底部31的深度方向上的尺寸(或、凹槽部30中的距连结柱20的外壁面的深度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设为凹槽部30的槽深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连结柱20中,在宽度递减部23形成的凹槽部30的内周面和在柱后端部24形成的凹槽部30的内周面在观察沿着连结柱20的拉头高度方向的截面时形成为以彼此相同的方式弯曲成凹状的弯曲面,与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侧壁面和柱后端部24的后端面连续地形成的凹槽部30的槽深度D具有恒定的大小。
在该情况下,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中的凹槽部30的槽深度D设定成连结柱20中的宽度尺寸(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Wm的1%以上且是15%以下,优选3%以上且是10%以下。通过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中的所述槽深度D设定成连结柱20的柱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的1%以上、特别是3%以上,能够如随后论述那样将拉链链牙70的一部分稳定地插入于连结柱20的凹槽部30,由此,能够使拉链链牙70不钩挂(或难以钩挂)于连结柱20与上凸缘部13以及下凸缘部14之间。
另一方面,通过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中的所述槽深度D设定成连结柱20的柱主体部22的宽度尺寸的15%以下、优选10%以下,能够抑制起因于凹槽部30的形成的连结柱20的强度降低,连结柱20稳定地具有能经得住拉头1的使用的恰当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柱20中,如上所述,在柱主体部22的左侧壁面和右侧壁面中的靠近宽度递减部23的端部,凹槽部30也从宽度递减部23连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柱主体部22形成的凹槽部30的高度尺寸具有与在宽度递减部23和柱后端部24形成的凹槽部30的高度尺寸相同的大小。
另外,在柱主体部22形成的凹槽部30的槽底部31在观察与连结柱20的拉头高度方向正交的截面时(参照图6和图8)以从在宽度递减部23形成的凹槽部30的槽底部31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柱主体部22形成的凹槽部30的槽深度从柱主体部22与宽度递减部23之间的边界部25朝向拉头主体10的肩口递减。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柱20形成的凹槽部30、即、在柱主体部22、宽度递减部23以及柱后端部24形成的凹槽部30具有恒定的高度尺寸。在此,在图1和图2中,拉链链牙70相对于使用未设置链牙凹槽部的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而形成了拉链2时的拉头1的位置以假想线表示。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2所示,凹槽部30的高度尺寸H1设定得比上凸缘部13和下凸缘部14间的间隔(即、带贯穿间隙16的高度尺寸)H2大、且比贯穿链牙引导路径的拉链链牙70的啮合头部76侧的顶端部的高度尺寸H3小。
通过如此凹槽部30具有比带贯穿间隙16的高度尺寸H2大的高度尺寸H1,能够将拉链链牙70的一部分稳定地插入凹槽部30内。另外,通过凹槽部30具有比拉链链牙70的啮合头部76侧的顶端部的高度尺寸H3小的高度尺寸H1,能够将连结柱20中的与凹槽部30的上侧相邻的上侧外周面32和与凹槽部30的下侧相邻的下侧外周面33用作与拉链链牙70面对(接近)或接触来引导拉链链牙70的链牙引导表面。在该情况下,连结柱20中的与凹槽部30的上侧和下侧相邻地形成的链牙引导表面(即、与凹槽部30相邻的上侧外周面32和下侧外周面33)形成在连结柱20的恒定的高度范围内。
由此,作为例如拉链链牙的形态,在采用具备图14所示那样的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和图15所示那样的没有链牙凹槽部的拉链链牙70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都能够利用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上凸缘部13以及下凸缘部14使被导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径内的拉链链牙60、70的位置(特别是拉头宽度方向的位置)和姿势稳定。因此,能够顺利地且稳定地进行基于拉头1的滑动的左右的拉链链牙60、70的啮合和分离。
而且,关于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拉链链牙7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在与拉头1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将在连结柱20形成的凹槽部30的上端缘或下端缘与同连结柱20相对的拉链链牙70之间的最少间隔设为基准间隔Ds的情况下,凹槽部30的凹面状的内表面与拉链链牙70之间的间隔(间隙)设定成上述的基准间隔Ds的100%以上且是300%以下,优选100%以上且是200%以下。
例如,在确保0.1mm左右的大小作为上述基准间隔Ds的情况下,以凹槽部30的凹面状的内表面与拉链链牙70之间的间隔处于0.1mm以上且是0.3mm以下的范围、优选0.1mm以上且是0.2mm以下的范围的方式形成有凹槽部30。
通过将凹槽部30与拉链链牙70之间的间隔设为基准间隔Ds的100%以上,在拉链链牙70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凹槽部30时,能够使拉链链牙70不与凹槽部30的内表面接触,或难以与凹槽部30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拉头1的滑动时拉链链牙70钩挂于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上凸缘部13以及下凸缘部14之间而拉头1无法滑动。另一方面,通过将宽度递减部23的凹槽部30与拉链链牙70之间的间隔设为基准间隔Ds的300%以下,优选200%以下,能够稳定地确保连结柱20的恰当的强度。
接着,如图9所示,对具有上述那样的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使用于拉链2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此,拉链2具有左右一对拉链链牙带3。另外,左右的拉链链牙带3具有拉链带4和在拉链带4的带侧缘部形成的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70。另外,在左右的拉链带4,分别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有由多个拉链链牙70形成的左右的链牙列5。
在该情况下,各拉链链牙70具有与图15所示的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0同样的形状。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与图15所示的附图标记同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拉链链牙70,使该拉链链牙70的说明简单化。
图9所示的拉链2的拉链链牙70具有:中央台肩面71,其配置于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72,其从中央台肩面71向上侧鼓出;以及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73,其从中央台肩面71向下侧鼓出。因此,各拉链链牙70具有接近单面金属链牙的外观。
拉链链牙70的中央台肩面71具有配置于第1鼓出部72侧的第1半部71a和配置于第2鼓出部73侧的第2半部71b,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沿着带长度方向相互错开位置地配置。另外,第1鼓出部72与第1半部71a一体地形成,第2鼓出部73与第2半部71b一体地形成,对于第1鼓出部72和第2鼓出部73,也沿着带长度方向相互错开位置地配置。
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虽然分别具有:主体部74,其固定于拉链带4;颈部75,其从主体部74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啮合头部76,其从颈部75进一步延伸,但图14所示的拉链链牙60那样的一对肩部67、链牙凹槽部68未设置于中央台肩面71。
而且,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的啮合头部76侧的链牙顶端面71c形成为以随着朝向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心部去而向外侧鼓出的方式相对于链牙高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或弯曲的弯曲面),以便确保对拉链链牙70进行注塑成形之际的模具的起模斜度。
在该情况下,拉链链牙70是通过在拉链带4对使尼龙、聚醛、聚酰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含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强化纤维而成的材料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的。通过如此使强化纤维混入合成树脂而成形拉链链牙70,能够提高拉链链牙70的强度。
另外,一般而言,在强化纤维混入合成树脂而成形的拉链链牙中,通常,表面粗糙度较大。因此,在使用已含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来成形例如图14所示那样的具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的情况下,存在用于注塑成形的型芯(滑动芯)在拉链链牙60的成形后难以起模(或不能起模)这样的问题。与此相对,图15所示的拉链链牙70具有不使用型芯、就可进行注塑成形的形态,因此,即使使用已含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也能够稳定地成形成预定的形状。
并且,即使是具有由上述那样的含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且中央台肩面71的链牙顶端面71c斜着倾斜的拉链链牙70的拉链2,通过使用在连结柱20设置有凹槽部30的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例如,如图1、图2、以及图9所示,在使拉头1滑动了时也能够使拉链链牙70的中央台肩面71中的鼓出来的链牙顶端部插入于在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设置的凹槽部30。而且,能够使连结柱20的与凹槽部30的上侧相邻的上侧外周面32以及与凹槽部30的下侧相邻的下侧外周面33与拉链链牙70面对(接近)或接触而进行拉链链牙70的引导。
由此,能够在拉头1的滑动时防止拉链链牙70钩挂于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上凸缘部13以及下凸缘部14之间,而使拉头1沿着链牙列5顺利地且轻快地滑动。另外,能够利用拉头主体10中的连结柱20与上凸缘部13及下凸缘部14使导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径内的拉链链牙70的位置和拉链链牙70的姿势稳定,因此,能够顺利地且稳定地进行基于拉头1的滑动的左右的拉链链牙70的啮合和分离。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在拉链带4形成的拉链链牙不是上述那样的中央台肩面6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的位置错开的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0的形态、而是具备图14所示那样的具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的形态的拉链2a。
例如,在图10和图11中示意图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和具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而形成的拉链2a。此外,在图10中,拉链链牙60以假想线表示。另外,对于拉链链牙60,通过使用与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同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使该拉链链牙60的说明简单化。
在该情况下,拉链链牙60具有:中央台肩面61,其配置于链牙厚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鼓出部(表面侧鼓出部)62,其从中央台肩面61向上侧鼓出;以及第2鼓出部(背面侧鼓出部)63,其从中央台肩面61向下侧鼓出,由此,各拉链链牙60具有接近单面金属链牙的外观。
拉链链牙60的中央台肩面61具有:主体部64,其固定于拉链带4;颈部65,其从主体部64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啮合头部66,其从颈部65沿着带宽度方向延伸;一对肩部67,其从颈部65沿着带长度方向突出;以及链牙凹槽部68,其凹设于啮合头部66的顶端部。
即使是上述那样的具有在中央台肩面61的啮合头部66设置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的拉链2a,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拉头1的滑动时拉链链牙60也不会钩挂于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凸缘部之间,能够使拉头1沿着链牙列5顺利地且轻快地滑动。
而且,能够使拉头主体10中的连结柱20的与凹槽部30的上侧相邻的上侧外周面32和与凹槽部30的下侧相邻的下侧外周面33与拉链链牙60面对或接触而引导拉链链牙60。由此,能够利用拉头主体10的连结柱20与上凸缘部13和下凸缘部14使导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径内的拉链链牙60的位置和姿势稳定,因此,能够顺利地且稳定地进行基于拉头1的滑动的左右的拉链链牙60的啮合和分离。
如此,只要是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即使不进行拉头1的设计变更,无论是使用于具有在中央台肩面71不形成链牙凹槽部而是中央台肩面71的第1半部71a和第2半部71b的位置错开的拉链链牙(错开链牙)70的拉链2,还是使用于具有在中央台肩面61形成有链牙凹槽部68的拉链链牙60的拉链2a,在拉头1的滑动时都不使拉链链牙60、70钩挂于拉头1,能够顺利地且稳定地进行基于拉头1的滑动的左右的拉链链牙60、70的啮合和分离。因而,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形成为针对形态不同的两种拉链链牙60、70可同样顺利地进行啮合和分离的通用性较高的拉头1。

Claims (8)

1.一种拉头,其是拉链用拉头(1),该拉链用拉头(1)具有:拉头主体(10),在该拉头主体(10),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被连结柱(20)连结,在所述上翼板(11)和所述下翼板(12)的至少一者的左右侧缘部配置有凸缘部(13、14),并且,在所述上翼板(11)的上表面配置有拉片安装部(15);和拉片,其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15),在所述上翼板(11)与所述下翼板(12)之间形成有将配置于所述连结柱(20)的左右两侧的肩口和配置于所述拉头主体(10)的后端部的后口连通的链牙引导路径,所述凸缘部(13、14)具有:凸缘后端部(13a、14a),在凸缘后端部(13a、14a),左右的所述凸缘部(13、14)间的间隔恒定;和凸缘倾斜部(13b、14b),其从所述凸缘后端部(13a、14a)朝向所述肩口延伸,并且,左右的所述凸缘部(13、14)之间的间隔朝向所述肩口递增,该拉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柱(20)至少具有:宽度递减部(23),在该宽度递减部(23),所述连结柱(20)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朝向所述后口递减,并且,左右的侧壁面朝向所述凸缘部(13、14)的所述凸缘倾斜部(13b、14b)配置;柱后端部(24),其从所述宽度递减部(23)向后方延伸,并且具备与所述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侧壁面连续的后端面,
在所述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凹设有左右的凹槽部(30),
左右的所述凹槽部(30)分别至少从所述宽度递减部(23)与所述柱后端部(24)之间的边界部(26)朝向所述肩口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中,
在所述柱后端部(24)的所述后端面凹设有所述凹槽部(30),
凹设于所述宽度递减部(23)的左右的所述凹槽部(30)经由所述后端面的所述凹槽部(3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头,其中,
凹设于所述宽度递减部(23)和所述柱后端部(24)的所述凹槽部(30)具有恒定的槽深度(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头,其中,
所述凹槽部(30)的所述槽深度(D)是所述连结柱(20)中的拉头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Wm)的1%以上且是1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中,
所述凹槽部(30)配置于所述连结柱(20)中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其中,
所述凹槽部(30)形成为凹面状。
7.一种拉链,其特征在于,该拉链具有: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拉头(1);和左右的链牙列(5),其由多个拉链链牙(60、70)形成,并且,通过所述拉头(1)的滑动能够啮合和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其中,
在与所述拉头(1)的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将在所述拉头(1)的所述宽度递减部(23)配置的所述凹槽部(30)的上端缘或下端缘与同所述连结柱(20)相对的所述拉链链牙(60、70)之间的最少间隔设为基准间隔(Ds)的情况下,所述凹槽部(30)与所述拉链链牙(60、70)之间的间隔设定成所述基准间隔(Ds)的100%以上且是300%以下。
CN201811237443.7A 2017-10-31 2018-10-23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Active CN1097175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966U JP3214476U (ja) 2017-10-31 2017-10-3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7-004966U 2017-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7555A true CN109717555A (zh) 2019-05-07
CN109717555B CN109717555B (zh) 2024-01-23

Family

ID=60989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37443.7A Active CN109717555B (zh) 2017-10-31 2018-10-23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14476U (zh)
CN (1) CN1097175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1219B (zh) * 2019-12-12 2024-02-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7280A (zh) * 2007-07-20 2009-01-21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拉头
CN102551280A (zh) * 2010-12-14 2012-07-1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头滑块及使用该拉头滑块的拉链头
CN102740720A (zh) * 2010-05-19 2012-10-17 Ykk株式会社 拉链以及拉链被覆制品
KR20120125099A (ko) * 2011-05-06 2012-11-14 김현영 지퍼용 파스너
CN102892325B (zh) * 2010-08-11 2015-11-25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6136481A (zh) * 2015-03-13 2016-11-23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升抗扭强度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滑动件
CN107183844A (zh) * 2017-06-30 2017-09-22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拉头及拉链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7280A (zh) * 2007-07-20 2009-01-21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拉头
CN102740720A (zh) * 2010-05-19 2012-10-17 Ykk株式会社 拉链以及拉链被覆制品
CN102892325B (zh) * 2010-08-11 2015-11-25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2551280A (zh) * 2010-12-14 2012-07-1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头滑块及使用该拉头滑块的拉链头
KR20120125099A (ko) * 2011-05-06 2012-11-14 김현영 지퍼용 파스너
CN106136481A (zh) * 2015-03-13 2016-11-23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提升抗扭强度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滑动件
CN107183844A (zh) * 2017-06-30 2017-09-22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拉头及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14476U (ja) 2018-01-18
CN109717555B (zh) 202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4609B (zh) 拉链链牙、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3369981B (zh)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US5544387A (en) Curtain attachment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urtain attachment connector
CN105960178B (zh) 拉链牙链带
CN103442609B (zh) 具有简易锁止机构的拉链以及拉头
CN102469852B (zh) 拉链
CN102245046B (zh)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CN102365038A (zh)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EP1961325A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2469860B (zh) 拉链
CN109717555A (zh) 拉链用拉头和拉链
JP634939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2227179A (zh) 拉链
CN104270986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1980627A (zh) 拉链用开口部件
CN109788826A (zh) 拉头及拉链
EP2047744A1 (en) Buckle for pet collar
CN107404980A (zh) 拉头及拉链
CN102686123A (zh) 拉链
JP2008000613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206350545U (zh) 一种圆形链牙的拉链
CN205409988U (zh) 拉链
EP3556241B1 (en) Semi-circular zipper and sliders used cooperatively
US6065192A (en) Zip-fastener
CN211021250U (zh) 一种分体式组装的拉链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