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907A - 拉链用的止码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的止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4907A
CN112804907A CN201880098363.XA CN201880098363A CN112804907A CN 112804907 A CN112804907 A CN 112804907A CN 201880098363 A CN201880098363 A CN 201880098363A CN 112804907 A CN112804907 A CN 1128049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slider
stop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3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4907B (zh
Inventor
董宥辰
儿岛佳敬
野崎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04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4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9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bstract

止码(6)包括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第1部件(7)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10)。第2部件(8)包括能够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的插入部(40)、和与插入部(40)连结且能够与第1基部(10)重叠的第2基部(20)。从拉头(5)的后方插入拉头(5)内的插入部(31)与第1基部(10)连结,该与第1基部(10)连结的插入部(31)构成为将拉头(5)保持成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拉链用的止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拉链用的止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基于有人的手指进行的推压而实现旋转的拉链用的止码。如该文献的第0041段所记载,滑动部在弧状倾斜面上滑动,产生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中的至少一者关于旋转轴线AX的旋转、和第1主体部与第2主体部之间的关于旋转轴线AX的轴向间隔的变化。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能够利用磁吸引力而进行止码的更简单的操作的拉链用的止码。如该文献的图10所示,通过凸部与凹部的嵌合来确保滑动接触板的对准。为了实现上述的凸部与凹部的嵌合而在磁铁形成有孔。该文献的图9公开了为了促进插入部件的枢轴转动而设置有追加的磁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6120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522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从拉头的上部凸缘部与下部凸缘部之间插入拉头内的第1棒部,但对于该第1棒部的移动轨迹没有任何研究。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止码是拉链用的能够分离的止码,该止码具备:第1部件,其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以及第2部件,其包括能够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所述拉头内的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连结且能够与所述第1基部重叠的第2基部,从所述拉头的后方插入所述拉头内的插入部与所述第1基部连结,该与第1基部连结的插入部构成为将所述拉头保持成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促进插入部向拉头的顺利的插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拉头向前方远离拉链的后端部,省略了该拉头的图示。
图2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第1部件的插入部插入到拉头内的状态。
图5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立体图,第1部件的插入部插入至拉头内。
图7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仰视示意图。
图8是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VIII-VIII的概略剖视示意图。
图9是沿着图7的单点划线IX-IX的概略剖视示意图。上表面区域和下表面区域相对于与轴线AX正交的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以角度θ1、θ2倾斜,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拉链带以双点划线表示。
图10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的左视图。
图1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插入部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拉头内的情况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4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5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6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7是表示插入部位于拉头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8是本公开的另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8对非限定的各种特征进行说明。应理解,关于某实施方式而记载的某特征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而是对在本申请中未图示或未说明的其他各种实施方式通用。因而,从某实施方式抽取的某特征可理解为未必需要与从该实施方式抽取的其他特征组合。参照附图以发明的叙述为主要目的,存在为了方便作图而简化的情况。
图1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拉头5向前方远离拉链1的后端部,省略了该拉头5的图示。图2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3是打开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打开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插入到拉头5内的状态。图5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立体图,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插入至拉头5内。图7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仰视示意图。图8是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VIII-VIII的概略剖视示意图。图9是沿着图7的单点划线IX-IX的概略剖视示意图。上表面区域和下表面区域相对于与轴线AX正交的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以角度θ1、θ2倾斜,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拉链带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是拉链用止码6的左视图。图11是拉链用止码6的右视图。图12是表示在拉链用止码6中插入部40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的情况的概略图。图13至图16是表示在拉链用止码6中相应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7以虚线表示。图17是表示插入部40位于拉头5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8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用于使拉链牙链带2开闭的拉头5、以及能够分离的止码6。拉链牙链带2是在拉链带3的相对侧缘安装拉链链牙4而成的。典型而言,拉链带3是织物、编物、或包括这两者的组织的布。典型而言,拉链链牙4包括树脂或金属链牙的排列,或包括螺旋状链牙。典型而言,拉头5是树脂制或金属制拉头。通过拉头5的前进,左右的拉链链牙4和拉链牙链带2结合,拉链1被闭合。通过拉头5的后退,左右的拉链链牙4和拉链牙链带2变为非结合,拉链1被打开。拉链1具有能够分离的止码6,因此,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能够取得彼此完全分离开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典型而言”表示例子,意图并不限于此。
从图4和图6可知,拉头5具有:上翼板51;下翼板52;连结柱53,其连结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以及1个以上的凸缘部54,其从上翼板51的侧缘朝向下翼板52突出,或者从下翼板52的侧缘朝向上翼板51突出。拉片安装柱(未图示)与上翼板51和/或下翼板52结合,能在上翼板51和/或下翼板52安装拉片(未图示)。拉头5在连结柱53的两侧具有前口57,在前口57的相反侧具有一个后口58。在拉头5后退时,结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4从拉头5的后口58进入拉头5内,通过拉头5的连结柱53而分离开的非结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4经由拉头5的左右的前口57出到拉头5外。当拉头5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端位置时,止码6能够分离。从后述的说明也可以理解,通过使止码6的第2部件8与第1部件7分开,能够简单地使止码6成为分离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能够按照拉头5的移动方向理解“前后方向”。能够按照通过拉头5而成为结合·非结合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理解“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按照本说明书所包含的特定的叙述内容而再定义这些用语。例如,上下方向与拉头5的连结柱53的延伸方向一致。
止码6是能够分离的止码,具有作为彼此独立的部件的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能够彼此结合和分离。第1部件7固定于左右一对拉链带3中的一者,第2部件8固定于左右一对拉链带3中的另一者。即,除了第1部件7固定于左侧拉链带3、第2部件8固定于右侧拉链带3的形态之外,还能够设想第1部件7固定于右侧拉链带3、第2部件8固定于左侧拉链带3的形态。第1部件7例如是通过以在模具内配置有拉链带3的状态将熔融塑料注射成形而制造的。对于第2部件8也是同样的。
第1部件7具有:第1基部10,其配置于比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和定位部30,其用于将拉头5定位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定位部30是从第1基部10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定位部30具有:插入部31,其能够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槽32,其供拉头5的凸缘部54从槽前端导入;以及壁33,槽32夹在该壁33与插入部31之间。插入部31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从而促进将拉头5保持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促进插入部40向拉头5内的更顺利的插入。
在插入部31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时,拉头5的左侧的凸缘部54插入槽32。槽32的左右宽度被恰当地设定,进一步促进拉头5在定位部30上的保持。在拉头5位于后端位置时,定位部30的壁33与拉头5的左侧的凸缘部54接触,阻止拉头5的左方移位。此外,也能够设想省略定位部30的形态。
第2部件8包括:插入部40,其能够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拉链链牙部41,其与插入部40的前端结合;壁42,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基部20,其与插入部40和壁42连结,能够与第1基部10重叠。插入部40能够插入拉头5的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之间,在几个形态中,能够经由从上翼板51向下方突出的上部凸缘部54与从下翼板52向上方突出的下部凸缘部54之间的间隙插入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之间。如此,要求插入部40在较窄的上下宽度的间隙中很好地通过。此外,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插入拉头5内的部分与第2基部20之间还包括能够插入后述的槽88(参照图5)中的部分。
典型而言,插入部40具有在第2基部20与拉链链牙部41之间呈直线状延伸的插入端。典型而言,插入部40的插入端在插入方向上形成为尖细状。插入部4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拉链链牙部41的厚度小的厚度,以便向拉头5内更顺利地插入。
壁42包括与拉头5的凸缘部54碰触的部分,能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插入部40的厚度大的厚度。于在拉头5的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设置有一对右侧的凸缘部54的情况下,与其相对应地设置有上下一对壁42。拉链链牙部41通过拉头5的前进而进入拉头5内,并与左侧拉链链牙4结合(参照图12)。拉链链牙部41以在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之际不与拉头5碰触的方式设置于恰当的位置。
插入部31具有容纳部35,该容纳部35至少局部地容纳插入到拉头5中的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拉头5中,第2基部20的插入部40插入至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能够避免或抑制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分离。于在拉头5的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设置有一对左侧的凸缘部54的情况下,与此相对应地在定位部30设置有上下一对槽32和上下一对壁33(参照图9)。插入部31、槽32以及壁33均以远离第1基部10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拉头5从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前进的过程中(参照图12),利用拉头5的连结柱53与左右的凸缘部54的协作,左侧的拉链链牙4与第2部件8的拉链链牙部41结合。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插入至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定位部30与插入部40结合。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过程中逆时针进行枢轴转动,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相应于拉头5的前进,插入部40完全插入至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从后述的叙述内容可知,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伴随着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
第1部件7的第1基部10包括第1接触部14、第1辅助接触部61、及(可选的)第3接触部34。另一方面,第2基部20包括能够与第1接触部14接触的第2接触部24、能够与第1辅助接触部61接触的第2辅助接触部62、及(可选的)能够与第3接触部34接触的第4接触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彼此接触,相应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使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产生旋转。另外,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彼此接触而提供用于使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的追加的接触点。在图13所示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中,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彼此接触,在图13之后的图14或图15所示的阶段中,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彼此接触。这样,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接触部位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进展而增加。由此,促进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稳定的旋转,并且/或者,提高插入部40很好地向拉头5内插入的可能性。
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接触。第2基部20至少相应于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和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而形成相对于第1基部10倾斜的姿势。相对于第2基部2结合的插入部40也形成相对于第1基部10(或由第1部件7的定位部30保持的拉头5)倾斜的姿势。在图13所示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中,第2基部20和/或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最大。在图16所示的旋转的后期阶段中,第2基部20和/或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最小。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进行而变小,由此,促进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5内。此外,也能够设想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彼此平行地取向的形态。
也能够以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结合的状态下的第2基部20的姿势为基准,掌握上述的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倾斜姿势。作为追加或代替,上述的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倾斜姿势能够从插入部40相对于左侧的拉链带3所存在的平面倾斜地延伸的状态来掌握。在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接触、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接触的状态下,插入部40相对于左侧的拉链带3所存在的平面所成的角θ的最大值为20°以下或15°以下或10°以下。此外,在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结合的状态下,插入部40相对于左侧的拉链带3所存在的平面所成的角θ为0°。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构成为可进行磁性吸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相应于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产生的磁吸引力而减少。若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相应于磁吸引力而重叠,则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因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而旋转,插入部40开始枢轴转动。仅通过使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接近至能够进行磁性吸附的程度,就能够通过磁吸引力将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恰当地对准,并在拉头5内插入插入部40。提供即使对于难以操作能够分离的止码的婴幼儿和被看护者或者单手或双手没有自由度的登山者也能够进行开闭作业的止码。毫无疑问,该止码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也是便利的。
在若干情况下,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两者中导入永磁体,但未必受限于此,一方的磁铁可以由磁性体代替。第1基部1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11;包容磁铁或磁性体11的包含部12;设置于包含部12的外周的第1外周部13;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第1钩部81;以及以在与包含部12之间形成槽85的方式设置的壁86。上述的第1接触部14、第1辅助接触部61及第3接触部34设置于第1基部10的第1外周部13,另外,在第1外周部13的周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
第2基部2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21,其能够与第1基部10的磁铁或磁性体11磁性结合;相对面22,其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与包容部12(特别是其顶面121)相对;第2外周部23,其设置于相对面22的外周;以及第2钩部82,其与第1钩部81卡合而阻止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分离。上述的第2接触部24、第2辅助接触部62及第4接触部44设置于第2基部20的第2外周部23,另外,在第2外周部23的周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此外,第1钩部81与第2钩部82通过在插入部40插入到拉头5内之后拉头5前进而卡合。此外,也可以将第1基部10的磁铁11称为第1磁铁、将第2基部20的磁铁21称为第2磁铁。
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能够具有各种形状和大小。在几个形态中,第2接触部24具有沿着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241(参照图3),第1接触部14具有在倾斜面241上滑动的滑动部141(参照图5和图6)。与此相反,也能够设想第1接触部14具有倾斜面、第2接触部24具有滑动部的形态。也能够设想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具有互补的倾斜面的形态。在包容部12的后方配置有第1接触部14,能够确保第1接触部14的充分的大小。第2接触部24以与第1接触部14的位置和大小相对应地在第2基部20中具有恰当的位置和大小的方式设计。
第1基部10具有与定位部30相邻地被定位的前端部10F和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前端部10F的相反侧的后端部10R。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包括第1外周部13的位于比包容部1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包括第1外周部13的位于比包容部12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第2基部20具有与插入部40相邻地被定位的前端部20F和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前端部20F的相反侧的后端部20R。第2基部20的前端部20F包括第2外周部23的位于比相对面2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包括第2外周部23的位于比相对面22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第3接触部3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第1接触部1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第1辅助接触部61在第1基部10中设置于前端部10F与后端部10R的中间(之间)。第4接触部4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2基部20的前端部20F。第2接触部2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第2辅助接触部62在第2基部20中设置于前端部20F与后端部20R的中间。
于在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设置有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特别是滑动部141和倾斜面241)的形态中,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过程中,能够促进使第1基部10的前端部和第2基部20的前端部处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上下间隔或该上下间隔的变化量比第1基部10的后端部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处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上下间隔或该上下间隔的变化量小。插入部40的上下位移量被有效地减少,能够提高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5的可能性。
在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设置有第1钩部81和第2钩部82。第1接触部14夹在第1钩部81与包容部12之间。第1钩部81从包容部12以比第1接触部14更远离包容部12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被定位在第1接触部14的后方(第1基部10中的最靠后方的位置)。第2钩部82从相对面22以比第2接触部24更远离相对面22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被定位在第2接触部24的后方(第2基部20中的最靠后方的位置)。
第2接触部24的倾斜面241包括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第1倾斜区域241a和第2倾斜区域241b,以比第1倾斜区域241a大的角度倾斜的第2倾斜区域241b在旋转的方向上设置于比第1倾斜区域241a靠下游侧的位置(参照图3)。与图13和图14所示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中的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速度相比,能够增大图15和图16所示的旋转的后期阶段中的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速度,能够提高插入部40向拉头5内的插入可能性。
第1接触部14(滑动部141)与第2接触部24(倾斜面241)的接触提供用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的第1接触点。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接触点”并不限于较窄的区域中的接触(例如点接触),也包含较宽的区域中的接触(例如面接触)。第1外周部13除了具有第1接触部14之外,还具有第3接触部34。第2外周部23除了具有第2接触部24之外,还具有第4接触部44。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提供用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的第2接触点。在几个形态中,第3接触部34包括滑动面(例如平坦面),第4接触部44包括在该滑动面上滑动的滑动部。第3接触部34所包含的滑动面相邻地设置于位于后端位置的拉头5的后方,更详细而言,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的上表面35m(在后方)相邻地设置。滑动面能是平坦面或倾斜面或它们的组合。第4接触部44能是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插入部40的插入端40m(在后方)相邻地设置的凸状的滑动部。
在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配置有包容部12。包容部12夹在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在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配置有相对面22。相对面22夹在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第1接触部14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比第3接触部34靠下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第2接触部24的最靠上方的位置与第4接触部44的最靠上方的位置同等。因而,在如图13所示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倾斜地取向。此时,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与前方一致,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与朝向右上斜前方的方向一致。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而以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即前方)一致的方式变化。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进行而变小,促进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5内。也能够设想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从朝向右下斜前方的方向变化成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即前方)一致的形态。
在几个形态中,插入部31构成为将拉头5保持成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参照图9),由此,促进插入部40向拉头5的顺利的插入。能够提高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而如上述这样移位的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内的可能性。插入部31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上表面区域31m和/或下表面区域31n。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相对于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或拉链带3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以角度θ1、θ2倾斜。平面P1、P2是与轴线AX正交或与拉链带3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平行的平面,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在上下方向上确定容纳部35的开口宽度W35的上表面35m和下表面35n与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平行地取向。因而,容纳部35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变化。在图9的图示例中,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是朝向右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区域。也能够设想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是朝向右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区域的形态。也能够设想在插入部40设置有1个以上的凸部、由此拉头5被斜着保持的形态。
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的重叠的初始阶段,或者,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状态),获得由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产生的第1接触点和由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产生的第2接触点。根据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的形态,第1接触点在时间上先于第2接触点产生(反之亦然)。第1接触点和第2接触点无需在时间轴上同时产生。
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在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下降的中途彼此接触。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恰当地构成为,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接触最迟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旋转的后期阶段中获得。例如,辅助接触部在外周部中配置于恰当的位置,和/或设计成恰当的形状和大小。第1辅助接触部61在周向上设置于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同样地,第2辅助接触部62在周向上设置于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与插入部40进入拉头5内的时机同步地彼此接触。
能够设想1个或2个以上的第1辅助接触部61设置于第1外周部13、1个或2个以上的第2辅助接触部62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各种形态。以不会阻碍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基于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点和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点产生的旋转的方式设置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因而,在2个以上的第1辅助接触部61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上的各第1辅助接触部61的位置可以不同。同样地,在2个以上的第2辅助接触部62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上的各第2辅助接触部62的位置可以不同。
在几个形态中,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构成为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彼此干涉。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具有沿着按照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903、907、914、918。在几个形态中,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包括顶面902、906、913、917与倾斜面903、907、914、918的组合。能够以不会大幅阻碍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形态获得接触点。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1基部10的第1辅助接触部61(顶面902、906、倾斜面903、907)面对第2基部20侧、即下方。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2基部20的第2辅助接触部62(顶面913、917、倾斜面914、918)面对第1基部10侧、即上方。
顶面902、906、913、917与倾斜面903、907、914、918在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上相邻地设置。通过顶面902、906、913、917和倾斜面903、907、914、918形成缘93、94、91、92。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过程中,第1辅助接触部61的缘93、94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缘91、92干涉。与在磁铁11与磁铁21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转矩胜出,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持续。由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缘93、94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缘91、92接触,从而能够提高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稳定性。此外,作为磁吸引力的追加或代替,也能够设想通过在人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从上下夹入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从而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的形态。
进一步说明第1基部10的第1外周部13。倾斜面914、918相对于顶面913、917向逆时针方向倾斜。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倾斜面914、918相邻地设置有平坦面915、919。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结合时,第2基部20的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平坦面915、919接触(参照图10和11)。
倾斜面903、907相对于顶面902、906向顺时针方向倾斜。在顺时针的方向上与倾斜面903、907相邻地设置有平坦面904、908。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结合时,第1基部10的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3、917与平坦面904、908接触(参照图10和11)。
在几个形态中,包容部12的顶面是平坦面,并且/或者,包容部12具有锥台形状(在图示例中是圆台形状)。能够使磁铁或磁性体11更接近包容部12的顶面地配置。同样地,在几个形态中,相对面22是平坦面,促进更接近相对面22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第2外周部23。
磁铁11、21是具有N极和S极的永磁体。磁铁11、2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状,也可以是棱柱形状(参照图18)。此外,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尤其是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由具有充分的导磁率的材料、例如塑料材料(聚酰胺等)形成。于在包容部12的顶面121侧配置磁铁或磁性体11的S极的情况下,在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N极。于在包容部12的顶面121侧配置磁铁或磁性体11的N极的情况下,在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S极。此外,在使用磁铁与磁性体的组合的情况下,关于磁铁的极性的配置无需注意。
包容部1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1外周部13的宽度W13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12。作为替代或追加,磁铁或磁性体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1外周部13的宽度W13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11。能够使用较大的磁铁或磁性体11,在拉链1被缝到衣服的状态下,也获得充分的磁吸引力。磁铁或磁性体2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2基部20的宽度W20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21。相对面2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2基部20的宽度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磁铁或磁性体21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上具有比相对面22的宽度大的宽度。能够使用较大的磁铁或磁性体21,在拉链1缝到衣服的状态下,也获得充分的磁吸引力。
包容部12以从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包容于包容部12的磁铁或磁性体11配置于更下方,能够提高与第2基部20的磁铁或磁性体21之间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在永磁体包容于包容部12的形态中,由永磁体11形成的磁场能够波及到更下方。从图8可知,从永磁体11的N极朝向S极的磁力线具有沿上下方向透过第1外周部13而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线段(参照图8的箭头ML1)。不被第1外周部13和/或第1接触部14这样的障碍部分妨碍的磁场的有效空间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若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磁性结合,则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运动。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插入至拉头5内。
由于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磁力线的线段,即使在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在左右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会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产生充分的磁性结合。第2基部20沿着左右方向朝向第1基部10运动,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
在包容部12以从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形态中,包容部12也能够包容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的磁铁或磁性体11。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在几个形态中,上下方向上的磁铁或磁性体11的厚度比上下方向上的磁铁或磁性体21的厚度大。
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构成为,相应于与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使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若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则相应于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而上下方向上的第1基部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减少。此时,第1基部10的第1接触部14与第2基部20的第2接触部24接触且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
第1接触部14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形态与第1接触部14设置于包容部12的形态相比较,允许使用更大的磁铁或磁性体11,对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是有利的。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形态与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相对面22的形态相比较,对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也是有利的。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包容部12具有收容磁铁或磁性体11的第1收容空间15,第1收容空间15的开口由第1盖部件71封闭,第1盖部件71卡定于第1外周部13(参照图8)。第1盖部件71并非卡定于包容部12而是卡定于第1外周部13,由此,能够确保第1收容空间15的充分的容积。在图示例中,第1外周部13具有被卡定部73,该被卡定部73设置于与包容部12(或其侧面122)相邻地设置的孔。第1盖部件71的爪卡定于第1外周部13的被卡定部73。也能够设想磁铁或磁性体11利用嵌入成形而局部地或整体地埋入包容部12的形态。此外,也能够设想在包容部12设置有1个以上的孔、且磁铁或磁性体11局部地露出的形态。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第2基部20具有收容磁铁或磁性体21的第2收容空间25,第2收容空间25的开口由第2盖部件72封闭,第2盖部件72卡定于第2外周部23(参照图8)。第2盖部件72卡定于位于相对面22的周围的第2外周部23,由此,能够确保第2收容空间25的充分的容积。在图示例中,第2外周部23具有设置于孔的被卡定部74,该孔设置于相对面22的外周。第2盖部件72的爪卡定于第2外周部23的被卡定部74。也能够设想磁铁或磁性体21利用嵌入成形而局部地或整体地埋入第2基部20的形态。此外,也能够设想在相对面22设置有1个以上的孔、且磁铁或磁性体21局部地露出的形态。
在使用第1盖部件71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简单的作业组装第1部件7:将磁铁或磁性体11导入第1收容空间15内,接着,利用第1盖部件71封闭第1收容空间15的开口。对于第2部件8也是同样的。
壁86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壁86具有沿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与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87,向下倾斜面87的下游端与拉头5的后端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向下倾斜面87下降之后,不会与拉头5大幅度干涉地插入至拉头5内。壁86与包容部12之间的槽85的底面与第1外周部13的下表面对齐。在壁86与第1外周部13之间形成有槽88。槽88在空间上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连通。在如图17所示那样插入部40配置于拉头5的下方时,插入部40能够在壁86的向下倾斜面87上沿逆时针方向下降,接着,顺时针进行枢轴转动而经由凸缘部之间的间隙进入拉头5。
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分别具有比左右宽度W10、W20大的前后长度L10、L20。在插入部40配置于壁86的下方时,能够缩小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所成的角。例如,在插入部40被从壁86的下方插入至拉头5和槽88内的过程中,安装有拉链1的布被带动的可能性降低。
图13至图16表示第1部件7的位置被固定、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进行枢轴转动的情况,但要留意未必限于这样的形态。即,也能够设想第2部件8的位置被固定、第1部件7相对于第2部件8进行枢轴转动的形态。另外,也能够设想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彼此进行枢轴转动的形态。此外,在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旋转时,第1基部10的滑动部141的位置被固定,第2基部20的倾斜面241在周向上、具体而言逆时针(参照图12的箭头)移位。滑动部141的位置不变,但倾斜面241逆时针移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说成滑动部141从倾斜面241的上游端到下游端在倾斜面241上滑动。在第1基部10相对于第2基部20旋转时,第2基部20的倾斜面241的位置被固定,第1基部10的滑动部141顺时针移位。滑动部141从倾斜面241的上游端到下游端在倾斜面241上滑动。于在第1外周部13设置有滑动部141的形态中,滑动部141能具有存在于与包容部12的顶面121实质上相同的高度或比包容部12的顶面121低的高度的顶面。能够避免或抑制滑动部141成为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吸附的障碍。
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至少初始阶段(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状态),包容部12的顶面121未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接触。未获得由包容部12的顶面121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接触带来的旋转稳定性,但易于获得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更强的磁性结合。
参照图13至图16对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结合的过程进行说明。若第1基部10的包容部12所包含的磁铁或磁性体11与配置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的磁铁或磁性体21磁性结合,则磁铁或磁性体21被磁铁或磁性体11吸引,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运动。于在第1基部10设置有永磁体的形态中,从永磁体11的N极朝向S极的磁力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透过第1外周部13而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线段(参照图8的箭头ML1)。因而,并不限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永磁体11相邻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状态,于在左右方向上与永磁体11相邻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状态下,也产生两者的磁性结合。出于说明的方便,设为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向上方运动。
若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向上方运动,则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此时,第1基部10的第1接触部14与第2基部20的第2接触部24接触,另外,第1基部10的第3接触部34与第2基部20的第4接触部44接触。也就是说,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在两个部位接触。第2基部20至少相应于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和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而形成相对于第1基部10倾斜的姿势。第2接触部24是倾斜面241,第1接触部14是滑动部141,因此,相应于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开始下降。在滑动部141的位置固定的前提下,倾斜面241沿着逆时针方向开始移位。作为第4接触部44的滑动部在作为第3接触部34的滑动面上开始滑动。相应于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减少。特别是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或者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与第1基部10之间的间隔减少。在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点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间隔保持零不变。
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7、913接触。由此,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在4个部位接触。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一步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一步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倾斜面903、907之间的缘93、94同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7、913与倾斜面918、914之间的缘91、92干涉。与在磁铁11和磁铁21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转矩胜出,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持续。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一步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一步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同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倾斜面918、914相邻的平坦面919、915接触。
也能够理解为,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越过第1辅助接触部61。若拉头5前进,则插入部40完全插入至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另外,第1钩部81与第2钩部82彼此卡合,拉链链牙部41与左侧的拉链链牙4卡合(参照图1)。
本说明书中还公开了以下方案。通过第2基部的倾斜姿势,插入部的上下位移量局部地或整体地减少,能够促进插入部向拉头内的顺利的插入。
[附记1]
一种止码,其是拉链(1)用的能够分离的止码,其中,
该止码具备:
第1部件(7),其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10);以及
第2部件(8),其包括能够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所述拉头(5)内的插入部(40)、和与所述插入部(40)连结且能够与所述第1基部(10)重叠的第2基部(20),
所述第1基部(10)包括第1接触部(14)和第3接触部(34),
所述第2基部(20)包括第2接触部(24)和第4接触部(44),
所述第1接触部(14)和所述第2接触部(24)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彼此接触,相应于所述第1基部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使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产生旋转,
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彼此接触,
所述第2基部(20)至少相应于所述第1接触部(14)与所述第2接触部(24)的接触和所述第3接触部(34)与所述第4接触部(44)的接触而形成相对于所述第1基部(10)倾斜的姿势。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止码,其中,相应于所述旋转的进行而所述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变小。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止码,其中,所述第3接触部(34)与位于所述后端位置的所述拉头的后方相邻地设置。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所述第4接触部(44)与所述插入部(40)的插入端相邻地设置。
[附记5]
根据附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还包括第1辅助接触部(61),
所述第2基部(20)还包括第2辅助接触部(62),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与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在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彼此接触,提供用于使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旋转的追加的接触点。
根据上述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改变。加入到权利要求书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参照。
附图标记说明
1:拉链,
5:拉头,
6:止码,
7:第1部件,
8:第2部件,
10:第1基部,
11:磁铁或磁性体,
12:包容部,
13:第1外周部,
14:第1接触部,
20:第2基部,
21:磁铁或磁性体,
24:第2接触部。

Claims (17)

1.一种止码,其是拉链(1)用的能够分离的止码,其中,
该止码具备:
第1部件(7),其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10);以及
第2部件(8),其包括能够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所述拉头(5)内的插入部(40)、和与所述插入部(40)连结且能够与所述第1基部(10)重叠的第2基部(20),
从所述拉头(5)的后方插入所述拉头(5)内的插入部(31)与所述第1基部(10)连结,该与第1基部(10)连结的插入部(31)构成为将所述拉头(5)保持成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与所述第1基部(10)连结的所述插入部(31)具有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的上表面区域(31m)和/或下表面区域(31n)。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和所述第2基部(20)构成为可进行磁性吸附,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相应于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而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包括第1接触部(14)和第1辅助接触部(61),
所述第2基部(20)包括第2接触部(24)和第2辅助接触部(62),
所述第1接触部(14)与所述第2接触部(24)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彼此接触,相应于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使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产生旋转,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与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在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彼此接触,提供用于使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旋转的追加的接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和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构成为在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彼此干涉。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和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具有沿着与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903、907、914、918)。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和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具有沿着与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903、907、914、918)、和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倾斜面(903、907、914、918)相邻的顶面(902、906、913、917),所述倾斜面(903、907、914、918)和所述顶面(902、906、913、917)形成缘(93、94、91、92)。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还包括第3接触部(34),所述第2基部(20)还包括第4接触部(44),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所述第3接触部(34)与所述第4接触部(44)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中的一者包括滑动面,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中的另一者包括在所述滑动面上滑动的滑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2基部(20)至少相应于所述第1接触部(14)与所述第2接触部(24)的接触和所述第3接触部(34)与所述第4接触部(44)的接触而形成相对于所述第1基部(10)倾斜的姿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码,其中,
在所述第1接触部(14)与所述第2接触部(24)接触、所述第3接触部(34)与所述第4接触部(44)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插入部(40)相对于左侧的拉链带(3)所存在的平面所成的角θ的最大值为20°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中的一者包括与所述插入部(40)的插入端相邻地设置的凸状的滑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和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与所述插入部(40)进入所述拉头(5)内的时机同步地彼此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接触部(14)和第1辅助接触部(61)设置于所述第1基部(10)的第1外周部(13),而且在所述第1外周部(13)的周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
所述第2接触部(24)和第2辅助接触部(62)设置于所述第2基部(20)的第2外周部(23),而且在所述第2外周部(23)的周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接触部(14)设置于所述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
所述第2接触部(24)设置于所述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接触部(14)和所述第2接触部(24)中的一者具有沿着与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241),所述第1接触部(14)和所述第2接触部(24)中的另一者具有在所述倾斜面(241)上滑动的滑动部(141)。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还包括磁铁或磁性体(11)、包容所述磁铁或磁性体(11)的包容部(12)、和设置于所述包容部(12)的外周的第1外周部(13),
所述第2基部(20)还包括与所述磁铁或磁性体(11)磁性结合的磁铁或磁性体(21)、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与所述包容部(12)相对的相对面(22)、和设置于所述相对面(22)的外周的第2外周部(23)。
CN201880098363.XA 2018-11-06 2018-11-06 拉链用的止码 Active CN1128049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1214 WO2020095363A1 (ja) 2018-11-06 2018-11-06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止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907A true CN112804907A (zh) 2021-05-14
CN112804907B CN112804907B (zh) 2022-11-11

Family

ID=70610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363.XA Active CN112804907B (zh) 2018-11-06 2018-11-06 拉链用的止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35104B2 (zh)
CN (1) CN112804907B (zh)
TW (1) TWI686150B (zh)
WO (1) WO202009536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745A (zh) * 1999-02-15 2000-08-23 Ykk株式会社 滑动拉链的底端止动件
CN1460443A (zh) * 2002-05-20 2003-12-10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可分离底部止档装置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CN102946755A (zh) * 2010-06-23 2013-02-27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7495546A (zh) * 2016-09-30 2017-12-22 Ykk株式会社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2430A (en) * 1979-03-15 1980-11-11 Friedberg Martin F Device for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 separable zipp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3745A (zh) * 1999-02-15 2000-08-23 Ykk株式会社 滑动拉链的底端止动件
CN1460443A (zh) * 2002-05-20 2003-12-10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可分离底部止档装置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CN102946755A (zh) * 2010-06-23 2013-02-27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7495546A (zh) * 2016-09-30 2017-12-22 Ykk株式会社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6150B (zh) 2020-03-01
CN112804907B (zh) 2022-11-11
WO2020095363A1 (ja) 2020-05-14
JP7135104B2 (ja) 2022-09-12
JPWO2020095363A1 (ja) 2021-09-02
TW202017498A (zh) 2020-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0595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의 역개방 개방 격리용 끼움 부재
US7882602B2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JP2006149824A (ja) ファスナー
US8484764B2 (en) Zipper arrangement
JP5414895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KR10106591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449505B (zh) zipper
CA2785375A1 (en) Reverse opening slide fastener
TWI662916B (zh) 止擋及包含其之拉鏈
CN112804907B (zh) 拉链用的止码
TW201225874A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retainer
CN112804908B (zh) 拉链用的止码
KR20210019021A (ko) 여행가방 및 가방용 지퍼 당김부 홀더 어렌지먼트
JP2001286321A (ja) 磁気止め具
JPH09220104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1095139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0034521B1 (en) Zipper Pull Tab Apparatus
KR200419336Y1 (ko) 다중지퍼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필통
JP6092055B2 (ja) スライダー固定部品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218474251U (zh) 一种磁铁扣
JP2006081822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施錠装置
JPH0559861A (ja) 止 具
KR20170038277A (ko) 쉽게 잠가지는 신형지퍼
WO202111717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3200792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