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908B - 拉链用的止码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的止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4908B
CN112804908B CN201880098364.4A CN201880098364A CN112804908B CN 112804908 B CN112804908 B CN 112804908B CN 201880098364 A CN201880098364 A CN 201880098364A CN 112804908 B CN112804908 B CN 1128049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ntact
slider
stop accor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3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04908A (zh
Inventor
董宥辰
儿岛佳敬
野崎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04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04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9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止码(6)的第1部件(7)的第1基部(10)与拉头(5)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第2部件(8)的第2基部(20)包括能够插入拉头(5)内的插入部(40)、和能够与第1基部(10)重叠的第2基部(20)。第1基部(1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11)、包容部(12)、第1外周部(13)及第1接触部(14)。包容部(12)以从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第2基部(2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21);和第2接触部(24),其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10、20)重叠时与第1接触部(14)接触。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构成为使得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相应于与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旋转。

Description

拉链用的止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拉链用的止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利用磁吸引力而进行止码的更简单的操作的拉链用的止码。如该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通过凸部(参照附图标记25)与凹部(参照附图标记26)的嵌合来确保滑动接触板(参照附图标记12、13)的对准。为了实现上述的凸部与凹部的嵌合而在磁铁形成有孔。该专利文献1的图9公开了为了促进插入部件(参照附图标记11)的枢轴转动而设置有追加的磁铁(参照附图标记18、18’)。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基于由人的手指进行的推压基于而实现旋转的拉链用的止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52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8/061208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图9所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滑动接触板的重叠而需要第1对磁铁,另外,为了实现插入部件的枢轴转动而需要第2对磁铁。也就是说,需要合计4个磁铁。在该情况下,无法忽视磁铁的安装负担,另外,会导致与磁铁的个数相应的成本增加或重量增大。本申请发明人关于能够分离的止码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发现了如下新的问题:使用更少数量的磁铁来达成“重叠”和“枢轴转动”这两者。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止码是拉链用的能够分离的止码。止码包括第1部件和第2部件。第1部件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第2部件包括能够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插入拉头内的插入部、和与插入部连结且能够与第1基部重叠的第2基部。第1基部包括磁铁或磁性体、包容磁铁或磁性体的包容部、设置于包容部的外周的第1外周部、和设置于第1外周部的第1接触部。包容部以从第1外周部突出的方式设置。第2基部包括:磁铁或磁性体,其能够与第1基部的磁铁或磁性体磁性结合;和第2接触部,其在第1基部与第2基部重叠时与第1接触部接触。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构成为使得第1基部和/或第2基部相应于与在第1基部和第2基部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旋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关于止码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能够促进使用更少数量的磁铁来达成“重叠”和“枢轴转动”这两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拉头向前方远离拉链的后端部,省略了该拉头的图示。
图2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第1部件的插入部插入到拉头内的状态。
图5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立体图,第1部件的插入部插入至拉头内。
图7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打开的拉链用止码的第1部件的概略仰视示意图。
图8是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VIII-VIII的概略剖视示意图。
图9是沿着图7的单点划线IX-IX的概略剖视示意图。上表面区域和下表面区域相对于与轴线AX正交的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以角度θ1、θ2倾斜,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拉链带以双点划线表示。
图10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的左视图。
图11是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插入部在左右方向上插入拉头内的情况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4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5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6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拉链用止码中相应于第1基部与第2基部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相对于第1基部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以虚线表示。
图17是表示插入部位于拉头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8是本公开的另一形态的闭合的拉链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8对非限定的各种特征进行说明。应理解,关于某实施方式而记载的某特征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而是对在本申请中未图示或未说明的其他各种实施方式通用。因而,从某实施方式抽取的某特征可理解为未必需要与从该实施方式抽取的其他特征组合。参照附图以发明的叙述为主要目的,存在为了方便作图而简化的情况。
图1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拉头5向前方远离拉链1的后端部,省略了该拉头5的图示。图2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3是打开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打开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插入到拉头5内的状态。图5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立体图,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插入至拉头5内。图7是打开的拉链用止码6的第1部件7的概略仰视示意图。图8是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VIII-VIII的概略剖视示意图。图9是沿着图7的单点划线IX-IX的概略剖视示意图。上表面区域和下表面区域相对于与轴线AX正交的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以角度θ1、θ2倾斜,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拉链带以双点划线表示。图10是拉链用止码6的左视图。图11是拉链用止码6的右视图。图12是表示在拉链用止码6中插入部40沿着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的情况的概略图。图13至图16是表示在拉链用止码6中相应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旋转的情况的概略图。出于图示的方便,第1部件7以虚线表示。图17是表示插入部40位于拉头5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8是闭合的拉链1的后端部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用于使拉链牙链带2开闭的拉头5、以及能够分离的止码6。拉链牙链带2是在拉链带3的相对侧缘安装拉链链牙4而成的。典型而言,拉链带3是织物、编物、或包括这两者的组织的布。典型而言,拉链链牙4包括树脂或金属链牙的排列,或包括螺旋状链牙。典型而言,拉头5是树脂制或金属制拉头。通过拉头5的前进,左右的拉链链牙4和拉链牙链带2结合,拉链1被闭合。通过拉头5的后退,左右的拉链链牙4和拉链牙链带2变为非结合,拉链1被打开。拉链1具有能够分离的止码6,因此,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能够取得彼此完全分离开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典型而言”表示例子,意图并不限于此。
从图4和图6可知,拉头5具有:上翼板51;下翼板52;连结柱53,其连结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以及1个以上的凸缘部54,其从上翼板51的侧缘朝向下翼板52突出,或者从下翼板52的侧缘朝向上翼板51突出。拉片安装柱(未图示)与上翼板51和/或下翼板52结合,能在上翼板51和/或下翼板52安装拉片(未图示)。拉头5在连结柱53的两侧具有前口57,在前口57的相反侧具有一个后口58。在拉头5后退时,结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4从拉头5的后口58进入拉头5内,通过拉头5的连结柱53而分离开的非结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4经由拉头5的左右的前口57出到拉头5外。当拉头5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端位置时,止码6能够分离。从后述的说明也可以理解,通过使止码6的第2部件8与第1部件7分开,能够简单地使止码6成为分离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能够按照拉头5的移动方向理解“前后方向”。能够按照通过拉头5而成为结合·非结合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理解“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够按照本说明书所包含的特定的叙述内容而再定义这些用语。例如,上下方向与拉头5的连结柱53的延伸方向一致。
止码6是能够分离的止码,具有作为彼此独立的部件的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能够彼此结合和分离。第1部件7固定于左右一对拉链带3中的一者,第2部件8固定于左右一对拉链带3中的另一者。即,除了第1部件7固定于左侧拉链带3、第2部件8固定于右侧拉链带3的形态之外,还能够设想第1部件7固定于右侧拉链带3、第2部件8固定于左侧拉链带3的形态。第1部件7例如是通过以在模具内配置有拉链带3的状态将熔融塑料注射成形而制造的。对于第2部件8也是同样的。
第1部件7具有:第1基部10,其配置于比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和定位部30,其用于将拉头5定位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定位部30是从第1基部10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第1部件7的定位部30具有:插入部31,其能够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槽32,其供拉头5的凸缘部54从槽前端导入;以及壁33,槽32夹在该壁33与插入部31之间。插入部31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从而促进将拉头5保持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促进插入部40向拉头5内的更顺利的插入。
在插入部31经由拉头5的后口58插入拉头5内时,拉头5的左侧的凸缘部54插入槽32。槽32的左右宽度被恰当地设定,进一步促进拉头5在定位部30上的保持。在拉头5位于后端位置时,定位部30的壁33与拉头5的左侧的凸缘部54接触,阻止拉头5的左方移位。此外,也能够设想省略定位部30的形态。
第2部件8包括:插入部40,其能够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拉链链牙部41,其与插入部40的前端结合;壁42,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基部20,其与插入部40和壁部42连结,能够与第1基部10重叠。插入部40能够插入拉头5的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之间,在几个形态中,能够经由从上翼板51向下方突出的上部凸缘部54与从下翼板52向上方突出的下部凸缘部54之间的间隙插入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之间。如此,要求插入部40在较窄的上下宽度的间隙中很好地通过。此外,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插入拉头5内的部分与第2基部20之间还包括能够插入后述的槽88(参照图5)中的部分。
典型而言,插入部40具有在第2基部20与拉链链牙部41之间呈直线状延伸的插入端。典型而言,插入部40的插入端在插入方向上形成为尖细状。插入部4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拉链链牙部41的厚度小的厚度,以便向拉头5内更顺利地插入。
壁42包括与拉头5的凸缘部54碰触的部分,能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插入部40的厚度大的厚度。于在拉头5的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设置有一对右侧的凸缘部54的情况下,与其相对应地设置有上下一对壁42。拉链链牙部41通过拉头5的前进而进入拉头5内,并与左侧拉链链牙4结合(参照图12)。拉链链牙部41以在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之际不与拉头5碰触的方式设置于恰当的位置。
插入部31具有容纳部35,该容纳部35至少局部地容纳插入到拉头5中的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拉头5中,第2基部20的插入部40插入至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能够避免或抑制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分离。于在拉头5的上翼板51和下翼板52设置有一对左侧的凸缘部54的情况下,与此相对应地在定位部30设置有上下一对槽32和上下一对壁33(参照图9)。插入部31、槽32以及壁33均以远离第1基部10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拉头5从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前进的过程中(参照图12),利用拉头5的连结柱53与左右的凸缘部54的协作,左侧的拉链链牙4与第2部件8的拉链链牙部41结合。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插入至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定位部30与插入部40结合。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过程中逆时针进行枢轴转动,沿左右方向插入拉头5内。相应于拉头5的前进,插入部40完全插入至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从后述的叙述内容可知,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伴随着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
第1部件7的第1基部1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11;包容磁铁或磁性体11的包容部12;设置于包容部12的外周的第1外周部13;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第1钩部81;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第1接触部14;以及以在与包容部12之间形成槽85的方式设置的壁86。第2部件8的第2基部2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21,其能够与磁铁或磁性体11磁性结合;相对面22,其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与包容部12(特别是其顶面121)相对;第2外周部23,其设置于相对面22的外周;第2钩部82,其与第1钩部81卡合而阻止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分离;以及第2接触部24,其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与第1接触部14接触。在包容部12的后方配置有第1接触部14,能够确保第1接触部14的充分的大小。第2接触部24以与第1接触部14的位置和大小相对应地在第2基部20中具有恰当的位置和大小的方式设计。第1钩部81与第2钩部82通过在插入部40插入到拉头5内之后拉头5前进而卡合。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包容部12具有收容磁铁或磁性体11的第1收容空间15,第1收容空间15的开口由第1盖部件71封闭,第1盖部件71卡定于第1外周部13(参照图8)。第1盖部件71并非卡定于包容部12而是卡定于第1外周部13,由此,能够确保第1收容空间15的充分的容积。在图示例中,第1外周部13具有被卡定部73,该被卡定部73设置于与包容部12(或其侧面122)相邻地设置的孔。第1盖部件71的爪卡定于第1外周部13的被卡定部73。也能够设想磁铁或磁性体11利用嵌入成形而局部地或整体地埋入包容部12的形态。此外,也能够设想在包容部12设置有1个以上的孔、且磁铁或磁性体11局部地露出的形态。
虽然未必受限于此,但第2基部20具有收容磁铁或磁性体21的第2收容空间25,第2收容空间25的开口由第2盖部件72封闭,第2盖部件72卡定于第2外周部23(参照图8)。第2盖部件72卡定于位于相对面22的周围的第2外周部23,由此,能够确保第2收容空间25的充分的容积。在图示例中,第2外周部23具有设置于孔的被卡定部74,该孔设置于相对面22的外周。第2盖部件72的爪卡定于第2外周部23的被卡定部74。也能够设想磁铁或磁性体21利用嵌入成形而局部地或整体地埋入第2基部20的形态。此外,也能够设想在相对面22设置有1个以上的孔、且磁铁或磁性体21局部地露出的形态。
在使用第1盖部件71的情况下,能够以如下简单的作业组装第1部件7:将磁铁或磁性体11导入第1收容空间15内,接着,利用第1盖部件71封闭第1收容空间15的开口。对于第2部件8也是同样的。
壁86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壁86具有沿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87,向下倾斜面87的下游端与拉头5的后端部相比在左右方向上突出。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在向下倾斜面87下降之后,不会与拉头5大幅度干涉地插入至拉头5内。壁86与包容部12之间的槽85的底面与第1外周部13的下表面对齐。在壁86与第1外周部13之间形成有槽88。槽88在空间上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连通。在如图17所示那样插入部40配置于拉头5的下方时,插入部40能够在壁86的向下倾斜面87上沿逆时针方向下降,接着,顺时针进行枢轴转动而经由凸缘部之间的间隙进入拉头5。
在几个形态中,包容部12的顶面是平坦面,并且/或者,包容部12具有锥台形状(在图示例中是圆台形状)。能够使磁铁或磁性体11更接近包容部12的顶面地配置。同样地,在几个形态中,相对面22是平坦面,促进更接近相对面22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第2外周部23。
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构成为彼此可进行磁性吸附。在图示例中,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这两者装入有磁铁,但未必受限于此。能够设想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分别装入有磁铁和磁性体的形态。磁铁11、21是具有N极和S极的永磁体。磁铁11、2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状,也可以是棱柱形状(参照图18)。此外,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尤其是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由具有充分的导磁率的材料、例如塑料材料(聚酰胺等)形成。于在包容部12的顶面121侧配置磁铁11的S极的情况下,在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配置磁铁21的N极。于在包容部12的顶面121侧配置磁铁11的N极的情况下,在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配置磁铁21的S极。此外,在使用磁铁与磁性体的组合的情况下,关于磁铁的极性的配置无需注意。
包容部1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1外周部13的宽度W13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12。作为替代或追加,第1基部10的磁铁或磁性体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1外周部13的宽度W13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11。能够使用较大的磁铁或磁性体11,在拉链1被缝到衣服的状态下,也获得充分的磁吸引力。第2基部20的磁铁或磁性体2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2基部20的宽度W20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W21。相对面2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2基部20的宽度的1/2以上或2/3以上的宽度。磁铁或磁性体21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上具有比相对面22的宽度大的宽度。能够使用较大的磁铁或磁性体21,在拉链1缝到衣服的状态下,也获得充分的磁吸引力。
包容部12以从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包容于包容部12的磁铁或磁性体11配置于更下方,能够提高与第2基部20的磁铁或磁性体21之间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在永磁体包容于包容部12的形态中,由永磁体11形成的磁场能够波及到更下方。从图8可知,从永磁体11的N极朝向S极的磁力线具有沿上下方向透过第1外周部13而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线段(参照图8的箭头ML1)。不被第1外周部13和/或第1接触部14这样的障碍部分妨碍的磁场的有效空间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更具体而言,磁铁或磁性体11与磁铁或磁性体21(以下,同样))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若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磁性结合,则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运动。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插入至拉头5内。
由于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磁力线的线段,即使在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在左右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会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产生充分的磁性结合。第2基部20在左右方向上朝向第1基部10运动,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
在包容部12以从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形态中,包容部12也能够包容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的磁铁或磁性体11。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的可能性。在几个形态中,上下方向上的磁铁或磁性体11的厚度比上下方向上的磁铁或磁性体21的厚度大。
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构成为使得相应于与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使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若第2基部20与第1基部10重叠,则相应于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而上下方向上的第1基部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减少。此时,第1基部10的第1接触部14与第2基部20的第2接触部24接触且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旋转。
第1接触部14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形态与第1接触部14设置于包容部12的形态相比较,允许使用更大的磁铁或磁性体11,对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是有利的。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形态与第2接触部24设置于相对面22的形态相比较,对于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结合也是有利的。
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能够具有各种形状和大小。在几个形态中,第2接触部24具有沿着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延伸的倾斜面241(参照图3),第1接触部14具有在倾斜面241上滑动的滑动部141(参照图5和图6)。与此相反,也能够设想第1接触部14具有倾斜面、第2接触部24具有滑动部的形态。也能够设想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具有互补的倾斜面的形态。
第1基部10具有与定位部30相邻地被定位的前端部10F和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前端部10F的相反侧的后端部10R。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包括第1外周部13的位于比包容部1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包括第1外周部13的位于比包容部12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同样地,第2基部20具有与插入部40相邻地被定位的前端部20F和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在前端部20F的相反侧的后端部20R。第2基部20的前端部20F包括第2外周部23的位于比相对面22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包括第2外周部23的位于比相对面22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第3接触部3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前端部10F,第1接触部1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第1辅助接触部61在第1基部10中设置于前端部10F与后端部10R的中间(之间)。第4接触部4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2基部20的前端部20F。第2接触部24至少局部地设置于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第2辅助接触部62在第2基部20中设置于前端部20F与后端部20R的中间。
于在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设置有第1接触部14和第2接触部24(特别是滑动部141和倾斜面241)的形态中,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过程中,能够促进使第1基部10的前端部和第2基部20的前端部处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上下间隔或该上下间隔的变化量比第1基部10的后端部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处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上下间隔或该上下间隔的变化量小。插入部40的上下位移量被有效地减少,能够提高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5的可能性。
在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和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设置有第1钩部81和第2钩部82。第1接触部14夹在第1钩部81与包容部12之间。第1钩部81从包容部12以比第1接触部14更远离包容部12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被定位在第1接触部14的后方(第1基部10中的最靠后方的位置)。第2钩部82从相对面22以比第2接触部24更远离相对面22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被定位在第2接触部24的后方(第2基部20中的最靠后方的位置)。
第2接触部24的倾斜面241包括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第1倾斜区域241a和第2倾斜区域241b,以比第1倾斜区域241a大的角度倾斜的第2倾斜区域241b在旋转的方向上设置于比第1倾斜区域241a靠下游侧的位置(参照图3)。与图13和图14所示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中的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速度相比,能够增大图15和图16所示的旋转的后期阶段中的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速度,能够提高插入部40向拉头5内的插入可能性。
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分别具有比左右宽度W10、W20大的前后长度L10、L20。在插入部40配置于壁86的下方时,能够缩小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所成的角。例如,在插入部40被从壁86的下方插入至拉头5和槽88内的过程中,安装有拉链1的布被带动的可能性降低。
图13至图16表示第1部件7的位置被固定、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进行枢轴转动的情况,但要留意未必限于这样的形态。即,也能够设想第2部件8的位置被固定、第1部件7相对于第2部件8进行枢轴转动的形态。另外,也能够设想第1部件7和第2部件8分别进行枢轴转动的形态。此外,在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旋转时,第1基部10的滑动部141的位置被固定,第2基部20的倾斜面241在周向上、具体而言逆时针(参照图12的箭头)移位。滑动部141的位置不变,但倾斜面241逆时针移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说成滑动部141从倾斜面241的上游端到下游端在倾斜面241上滑动。此外,“周向”与在本申请中反复说明的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一致。在第1基部10相对于第2基部20旋转时,第2基部20的倾斜面241的位置被固定,第1基部10的滑动部141顺时针移位。滑动部141从倾斜面241的上游端到下游端在倾斜面241上滑动。于在第1外周部13设置有滑动部141的形态中,滑动部141能具有存在于与包容部12的顶面121实质上相同的高度或比包容部12的顶面121低的高度的顶面。能够避免或抑制滑动部141成为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磁性吸附的障碍。
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至少初始阶段(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状态),包容部12的顶面121未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接触。未获得由包容部12的顶面121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接触带来的旋转稳定性,但易于获得磁铁或磁性体11、21之间的更强的磁性结合。
第1接触部14(滑动部141)与第2接触部24(倾斜面241)的接触提供用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的第1接触点。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接触点”并不限于较窄的区域中的接触(例如点接触),也包含较宽的区域中的接触(例如面接触)。第1外周部13除了具有第1接触部14之外,还具有第3接触部34。第2外周部23除了具有第2接触部24之外,还具有第4接触部44。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提供用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的第2接触点。在几个形态中,第3接触部34包括滑动面(例如平坦面),第4接触部44包括在该滑动面上滑动的滑动部。第3接触部34所包含的滑动面相邻地设置于位于后端位置的拉头5的后方,更详细而言,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的上表面35m(在后方)相邻地设置。滑动面能是平坦面或倾斜面或它们的组合。第4接触部44能是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插入部40的插入端40m(在后方)相邻地设置的凸状的滑动部。
在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配置有包容部12。包容部12夹在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在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配置有相对面22。相对面22夹在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第1接触部14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比第3接触部34靠下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第2接触部24的最靠上方的位置与第4接触部44的最靠上方的位置同等。因而,在如图13所示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时,第2部件8相对于第1部件7倾斜地取向。此时,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与前方一致,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与朝向右上斜前方的方向一致。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而以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即前方)一致的方式变化。插入部40的倾斜的程度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进行而变小,促进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5内。也能够设想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的延伸方向从朝向右下斜前方的方向变化成与第1部件7的插入部31的延伸方向(即前方)一致的形态。
在几个形态中,插入部31构成为将拉头5保持成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参照图9)。能够提高相应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而如上述这样移位的第2部件8的插入部40很好地插入拉头内的可能性。插入部31具有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上表面区域31m和/或下表面区域31n。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相对于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以角度θ1、θ2倾斜。平面P1、P2是与轴线AX正交的平面,该轴线AX与上下方向一致。在上下方向上确定容纳部35的开口宽度W35的上表面35m和下表面35n与左右方向或平面P1、P2平行地取向。因而,容纳部35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变化。在图9的图示例中,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是朝向右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区域。也能够设想上表面区域31m和下表面区域31n是朝向右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区域的形态。也能够设想在插入部40设置有1个以上的凸部、由此拉头5被斜着保持的形态。
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的重叠的初始阶段,或者,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初始阶段(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状态),获得由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产生的第1接触点和由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产生的第2接触点。根据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重叠的形态,第1接触点在时间上先于第2接触点产生(反之亦然)。第1接触点和第2接触点无需在时间轴上同时产生。
在几个形态中,决定插入部40的姿势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接触点的数量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增加。换言之,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构成为,两者间的接触点的数量随着旋转的进展而增加。由此,插入部40的姿势随着插入部40接近插入部40插入拉头5内的位置(例如,上部凸缘部54与下部凸缘部54之间的间隙)而稳定化。
第1外周部13和第2外周部23分别具有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过程中的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接触提供用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作为追加或替代,插入部40的枢轴转动)的追加的接触点。由此,能够提高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稳定性。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的稳定性的提高意味着应插入拉头5内的插入部40的姿势稳定化,另外,意味着插入部40顺利地插入拉头5内的可能性的提高。
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在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下降的中途彼此接触。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恰当地构成为,第1辅助接触部61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接触最迟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旋转的后期阶段中获得。例如,辅助接触部61、62在外周部13、23中配置于恰当的位置,和/或设计成恰当的形状和大小。第1辅助接触部61在周向上设置于第1接触部14与第3接触部34之间。同样地,第2辅助接触部62在周向上设置于第2接触部24与第4接触部44之间。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与插入部40进入拉头5内的时机同步地彼此接触。
能够设想1个或2个以上的第1辅助接触部61设置于第1外周部13、1个或2个以上的第2辅助接触部62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各种形态。以不会阻碍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基于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点和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点产生的旋转的方式设置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因而,在2个以上的第1辅助接触部61设置于第1外周部13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上的各第1辅助接触部61的位置可以不同。同样地,在2个以上的第2辅助接触部62设置于第2外周部23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上的各第2辅助接触部62的位置可以不同。
在几个形态中,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具有至少一个顶面902、906、913、917和至少一个倾斜面903、907、914、918。至少一个顶面902、906、913、917和至少一个倾斜面903、907、914、918在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一致的周向上相邻地设置。通过顶面902、906、913、917和倾斜面903、907、914、918形成缘93、94、91、92。在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过程中,第1辅助接触部61的缘91、92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缘93、94干涉,但与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转矩胜出,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持续。由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缘91、92与第2辅助接触部62的缘93、94接触,从而能够提高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稳定性。
进一步说明第1基部10的第1外周部13。倾斜面914、918相对于顶面913、917向逆时针方向倾斜。在逆时针方向上与倾斜面914、918相邻地设置有平坦面915、919。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结合时,第2基部20的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平坦面915、919接触(参照图10和11)。
倾斜面903、907相对于顶面902、906向顺时针方向倾斜。在顺时针的方向上与倾斜面903、907相邻地设置有平坦面904、908。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结合时,第1基部10的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3、917与平坦面904、908接触(参照图10和11)。
参照图13至图16对第1部件7与第2部件8结合的过程进行说明。若第1基部10的包容部12所包含的磁铁或磁性体11与配置于第2基部20的相对面22的正下方的磁铁或磁性体21磁性结合,则磁铁或磁性体21被磁铁或磁性体11吸引,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运动。于在第1基部10设置有永磁体的形态中,从永磁体11的N极朝向S极的磁力线具有沿着上下方向透过外周部13而沿着包容部12的侧面122延伸的线段(参照图8的箭头ML1)。因而,并不限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永磁体11相邻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状态,于在左右方向上与永磁体11相邻地配置磁铁或磁性体21的状态下,也产生两者的磁性结合。出于说明的方便,设为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向上方运动。
若第2基部20朝向第1基部10向上方运动,则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重叠。此时,第1基部10的第1接触部14与第2基部20的第2接触部24接触,另外,第1基部10的第3接触部34与第2基部20的第4接触部44接触。也就是说,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在两个部位接触。第2基部20至少相应于第1接触部14与第2接触部24的接触和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而形成相对于第1基部10倾斜的姿势。第2接触部24是倾斜面241,第1接触部14是滑动部141,因此,相应于在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开始下降。在滑动部141的位置固定的前提下,倾斜面241沿着逆时针方向开始移位。作为第4接触部44的滑动部在作为第3接触部34的滑动面上开始滑动。相应于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减少。特别是第1基部10的后端部10R与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或者第2基部20的后端部20R与第1基部10之间的间隔减少。在第3接触部34与第4接触部44的接触点处,第1基部10与第2基部20的间隔保持零不变。
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7、913接触。由此,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在4个部位接触。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一步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一步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与倾斜面903、907之间的缘93、94同第1辅助接触部61的顶面917、913与倾斜面918、914之间的缘91、92干涉。与在第1基部10和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转矩胜出,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持续。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一步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一步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的顶面902、906同与第1辅助接触部61的倾斜面918、914相邻的平坦面919、915接触。
也能够理解为,相应于第2基部20相对于第1基部10的旋转的进展(滑动部141在倾斜面241上下降的进展),第2辅助接触部62越过第1辅助接触部61。若拉头5前进,则插入部40完全插入至插入部31的容纳部35,另外,第1钩部81与第2钩部82彼此卡合,拉链链牙部41与左侧的拉链链牙4卡合(参照图1)。
根据上述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改变。加入到权利要求书的附图标记用于参考,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参照。
附图标记说明
1:拉链,
5:拉头,
6:止码,
7:第1部件,
8:第2部件,
10:第1基部,
11:磁铁或磁性体,
12:包容部,
13:第1外周部,
14:第1接触部,
20:第2基部,
21:磁铁或磁性体,
24:第2接触部。

Claims (21)

1.一种止码,其是拉链(1)用的能够分离的止码,其中,
该止码具备:
第1部件(7),其包括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拉头(5)的后端位置相比配置于后方的第1基部(10);以及
第2部件(8),其包括能够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插入所述拉头(5)内的插入部(40)、和与所述插入部(40)连结且能够与所述第1基部(10)重叠的第2基部(20),
所述第1基部(1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11)、包容所述磁铁或磁性体(11)的包容部(12)、设置于所述包容部(12)的外周的第1外周部(13)、和设置于所述第1外周部(13)的第1接触部(14),所述包容部(12)以从所述第1外周部(13)突出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2基部(20)包括:磁铁或磁性体(21),其能够与所述第1基部(10)的磁铁或磁性体(11)磁性结合;和第2接触部(24),其在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重叠时与所述第1接触部(14)接触,
所述第1接触部(14)和所述第2接触部(24)的形状形成为,在两者接触时,所述第1基部(10)和/或所述第2基部(20)相应于与在所述第1基部(10)和所述第2基部(20)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相应的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的间隔的减少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的包容部(12)和磁铁或磁性体(1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所述第1外周部(13)的宽度的1/2以上的宽度,并且/或者,所述第2基部(20)的磁铁或磁性体(21)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所述第2基部(20)的宽度的1/2以上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包容部(12)的顶面是平坦面,并且/或者,所述包容部(12)具有锥台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包容部(12)具有收容所述第1基部(10)的磁铁或磁性体(11)的第1收容空间(15),所述第1收容空间(15)的开口由第1盖部件(71)封闭,所述第1盖部件(71)卡定于所述第1外周部(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1外周部(13)的第1钩部(81),所述第2基部(20)还包括与所述第1钩部(81)卡合而阻止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分离的第2钩部(8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2基部(20)具有与所述包容部(12)的顶面接触的相对面(22)和设置于所述相对面(22)的外周的第2外周部(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相对面(22)是平坦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相对面(22)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所述第2基部(20)的宽度的1/2以上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2基部(20)具有收容所述第2基部(20)的磁铁或磁性体(21)的第2收容空间(25),所述第2收容空间(25)的开口由第2盖部件(72)封闭,所述第2盖部件(72)卡定于所述第2外周部(23)。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1外周部(13)的第1钩部(81),所述第2基部(20)还包括第2钩部(82),该第2钩部(82)设置于所述第2外周部(23),并与所述第1钩部(81)卡合而阻止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外周部(13)和所述第2外周部(23)分别具有第1辅助接触部(61)和第2辅助接触部(62),所述旋转的过程中的所述第1辅助接触部(61)与所述第2辅助接触部(62)的接触提供用于所述旋转的追加的接触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2接触部(24)具有沿着所述旋转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面(241),所述第1接触部(14)具有在所述倾斜面(241)上滑动的滑动部(14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2接触部(24)的所述倾斜面(241)包括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第1倾斜区域(241a)和第2倾斜区域(241b),以比所述第1倾斜区域(241a)大的角度倾斜的所述第2倾斜区域(241b)在所述旋转的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第1倾斜区域(241a)靠下游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滑动部(141)具有存在于与所述包容部(12)的顶面(121)实质上相同的高度或比所述包容部(12)的顶面(121)低的高度的顶面。
15.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在所述第1外周部(13)设置有第3接触部(34),在所述第2外周部(23)设置有第4接触部(44),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中的一者包括滑动面,所述第3接触部(34)和所述第4接触部(44)中的另一者包括在所述滑动面上滑动的滑动部。
16.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在所述第1外周部(13)设置有第3接触部(34),在所述第2外周部(23)设置有第4接触部(44),在所述第1接触部(14)与所述第3接触部(34)之间配置有所述包容部(12)。
17.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和所述第2基部(20)构成为使得决定所述插入部(40)的姿势的所述第1基部(10)与所述第2基部(20)之间的接触点的数量在所述旋转的过程中增加。
18.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具有壁(86),该壁(86)以在该壁(86)与所述包容部(12)之间形成槽(85)的方式设置,
所述壁(86)具有沿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87),
所述向下倾斜面(87)的下游端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拉头(5)的后端部更突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所述第1基部(10)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外周部(13)的外周的壁(86),
所述壁(86)具有沿与第1基部10和/或第2基部20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周向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87),
所述第1基部(10)和所述第2基部(20)分别具有比左右宽度(W10、W20)大的前后长度(L10、L20)。
20.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止码,其中,
从所述拉头(5)的后方插入所述拉头(5)内的插入部(31)与所述第1基部(10)连结,该与第1基部(10)连结的插入部(31)构成为将所述拉头(5)保持成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止码,其中,
与所述第1基部(10)连结的所述插入部(31)具有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的上表面区域(31m)和/或下表面区域(31n)。
CN201880098364.4A 2018-11-06 2018-11-06 拉链用的止码 Active CN1128049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1221 WO2020095364A1 (ja) 2018-11-06 2018-11-06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止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908A CN112804908A (zh) 2021-05-14
CN112804908B true CN112804908B (zh) 2022-08-16

Family

ID=70610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364.4A Active CN112804908B (zh) 2018-11-06 2018-11-06 拉链用的止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87108B2 (zh)
CN (1) CN112804908B (zh)
TW (1) TWI692325B (zh)
WO (1) WO20200953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075937U (zh) * 2020-09-17 2021-12-10 理想(广东)拉链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拉链的止动端装配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4109A (ja) * 2002-05-20 2003-11-25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AU2003261595A1 (en) * 2003-09-12 2005-04-06 Ykk Corporation Fastener and attached body with this fastener
CN102894555A (zh) * 2011-07-25 2013-01-30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及拉链
CN107404979A (zh) * 2015-01-12 2017-11-28 Kmk有限公司 拉链
CN107495546A (zh) * 2016-09-30 2017-12-22 Ykk株式会社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2430A (en) * 1979-03-15 1980-11-11 Friedberg Martin F Device for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 separable zipper
JPH1156414A (ja) * 1997-08-28 1999-03-02 Michiko Shinohara 磁石付き衣類用留め具
JP2000232908A (ja) 1999-02-15 2000-08-29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4301431B2 (ja) * 2002-11-01 2009-07-22 株式会社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モデル バッチ処理装置、バッチ処理方法、及びバッチ処理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バッチ処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4109A (ja) * 2002-05-20 2003-11-25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CN1522619A (zh) * 2003-02-19 2004-08-25 Ykk��ʽ���� 拉链的可分式底端止动件
AU2003261595A1 (en) * 2003-09-12 2005-04-06 Ykk Corporation Fastener and attached body with this fastener
CN102894555A (zh) * 2011-07-25 2013-01-30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及拉链
CN107404979A (zh) * 2015-01-12 2017-11-28 Kmk有限公司 拉链
CN107495546A (zh) * 2016-09-30 2017-12-22 Ykk株式会社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87108B2 (ja) 2022-06-20
TWI692325B (zh) 2020-05-01
TW202017499A (zh) 2020-05-16
WO2020095364A1 (ja) 2020-05-14
CN112804908A (zh) 2021-05-14
JPWO2020095364A1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2602B2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JP4762108B2 (ja)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A2785375C (en) Reverse opening slide fastener
JP4152216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KR10106591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384958B (zh) zipper
JP2006149824A (ja) ファスナー
JP3621006B2 (ja)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JP2006346364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EP2904922B1 (en) Slide fastener
CN112804908B (zh) 拉链用的止码
KR20110070901A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
TW201206362A (en) Slide fastener
TWI662916B (zh) 止擋及包含其之拉鏈
CN112804907B (zh) 拉链用的止码
JP2004283300A (ja)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46520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KR20190042661A (ko) 슬라이더 및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16456858A (zh) 分体式上止
TWI520692B (zh) 拉鍊用滑件及其設計方法
CN114641219B (zh) 拉链
CN218474251U (zh) 一种磁铁扣
TW201836509A (zh) 拉鏈
CN110740658B (zh) 拉链用拉头的主体和拉头
KR20170038277A (ko) 쉽게 잠가지는 신형지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