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6509A - 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6509A
TW201836509A TW106129939A TW106129939A TW201836509A TW 201836509 A TW201836509 A TW 201836509A TW 106129939 A TW106129939 A TW 106129939A TW 106129939 A TW106129939 A TW 106129939A TW 201836509 A TW201836509 A TW 2018365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upper stop
stopper
slider
sto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9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0883B (zh
Inventor
越湖智之
犬飼孝幸
吉本衣江
宮井真梨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0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08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6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650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且能夠將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上止擋之構成簡化之拉鏈。 本發明之拉鏈1之上止擋26具有上止擋正面部261、及與上止擋正面部261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271。上止擋正面部261附著於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上止擋背面部271附著於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上止擋背面部271於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該滑件4地與其對向配置。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拉鏈鏈齒排之一端部安裝有上止擋之拉鏈。
以往,於拉鏈中,已知有將合成樹脂製之上止擋射出成形於沿著拉鏈鏈布之對向側緣安裝之拉鏈鏈齒排之上端部而成的拉鏈(參照專利文獻1)。 該上止擋係具有位於拉鏈鏈布之正面側之正面部及位於拉鏈鏈布之背面側的背面部,並且跨及拉鏈鏈布之對向側緣而形成,因此,例如與無背面之上止擋相比,成為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構成。 又,上止擋具備作為將滑件止動之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構成。具體而言,於在拉鏈之左右方向上位於拉鏈鏈齒之嚙合頭部側之上止擋之外側面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外側鼓出的鼓出部,且於在左右方向上位於與上述外側面相反側之內側面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內側突出之突部。 於該上止擋中,於拉鏈之滑件滑動並配置於拉鏈鏈齒排之上端部之情形時,上止擋之鼓出部抵接於形成在滑件之主體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的引導柱,且上止擋之突部抵接於滑件之主體之左右的凸緣,藉此,限制滑件之滑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5023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且說,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拉鏈中,該上止擋係將用於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背面部、與上述鼓出部及突起部等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構成設為不同部分之構成而具有,因此有上止擋變大之傾向。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且能夠使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上止擋較以往小之拉鏈。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拉鏈之特徵在於:其係如下拉鏈,即具備具有拉鏈鏈布及沿著上述拉鏈鏈布之側緣部之拉鏈鏈齒排之一對拉鏈鏈帶、以及連結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之滑件,且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之一端部分別配置有上止擋,且上述上止擋具有上止擋正面部、及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上述上止擋正面部附著於上述拉鏈鏈布之正面,上述上止擋背面部附著於上述拉鏈鏈布之背面,上述上止擋背面部於上述滑件之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上述滑件地與其對向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拉鏈,上止擋具有附著於拉鏈鏈布之正面與背面之上止擋正面部與上止擋背面部,因此,例如與無上止擋背面部之上止擋相比,能夠使上止擋成為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構成。又,於滑件滑動並配置於拉鏈鏈齒排之一端部之情形時,於滑動方向上與滑件對向配置之上止擋背面部抵接於該滑件,因此能夠限制該滑件之滑動。如此,藉由上止擋背面部之構成,可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且能夠使其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因此,無需將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構成與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構成以不同部分構成,能夠使上止擋變小。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上止擋正面部具有嵌入有構成上述拉鏈鏈齒排之一端部之鏈齒之保持部、及於上述上止擋之厚度方向上與上述上止擋背面部對向之對向部,且上述保持部及上述對向部於上述滑動方向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 根據此種構成,將上止擋背面部與於滑動方向上配置於與保持部不同之位置之對向部之背面側對向配置,因此,能夠藉由上止擋背面部補強較嵌入有鏈齒之保持部更容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對向部,能夠抑制該對向部自拉鏈鏈布脫落。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對向部於上述滑動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保持部更前方。 根據此種構成,能夠於滑件抵接於上止擋背面部之狀態下,將上止擋正面部中之於上述滑動方向上位於較對向部更後方之部分收容於滑件內。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與上述拉鏈鏈布之正面中之附著有上述保持部之部分對向的背面之部分顯露。 根據此種構成,能夠自嵌入有鏈齒而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之部位即保持部之背面側消除上止擋背面部,能夠使上止擋小型化。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上止擋正面部具有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面、及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面,且上述上止擋背面部係自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外側面側朝向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內側面側延伸而形成,上述上止擋背面部之前端於上述上止擋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內側面的位置。 根據此種構成,將上止擋背面部之前端於上止擋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之內側面之位置,因此,不形成上止擋正面部與上止擋背面部中之一者於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上相對於另一者突出之部分。由於不形成如此突出之部分,故而不存在附著於該突出之部分之拉鏈鏈布之部分未被上止擋正面部與上止擋背面部之另一者支撐而脫落的情況。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上止擋背面部隨著自其基端側朝向上述前端側而寬度變寬。 根據此種構成,上止擋背面部之前端側與上止擋正面部連續之基端側隔開,因此,雖與上止擋背面部之基端側相比,自拉鏈鏈布之脫落難度下降,但藉由使上止擋背面部之前端側之寬度尺寸變大而擴大對拉鏈鏈布之附著面積,能夠使上止擋背面部之前端側之部分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上止擋背面部成為隨著自其基端側朝向上述前端側於上述滑動方向上位於後方之形狀。 根據此種構成,當使滑件向將拉鏈閉合之滑動方向移動,並抵接於上述上止擋背面部時,於各上止擋產生其滑動方向前方側朝向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內側,並且其滑動方向後方側朝向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外側之旋轉力,由上止擋之滑動方向後方側彼此夾住滑件之引導柱部413,因此,能夠抑制滑件之晃動。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滑件具有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之背面側之下板部,且上述上止擋背面部具有於上述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上述下板部之上表面地與其對向之止擋部面,上述止擋部面成為沿著上述下板部之上表面之形狀。 根據此種構成,止擋部面成為沿著滑件之下板部之上表面之形狀,因此,能夠使止擋部面之整個面抵接於下板部之上表面。因此,能夠使滑件碰到上止擋時之衝擊分散至止擋部面之整個面,能夠減少上述止擋部面之破損等擔憂。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滑件具有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之正面側之上板部、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之背面側之下板部、及連接上述上板部與上述下板部之引導柱部,且於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正面外表面至上述拉鏈鏈布之背面之尺寸設為尺寸A,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正面外表面至上述上止擋背面部之背面外表面之尺寸設為尺寸B,將上述上板部之內表面至上述下板部之內表面之尺寸設為尺寸C的情形時,尺寸關係為A<C<B。 根據此種構成,於將滑件配置於拉鏈鏈齒排之一端部之情形時,能夠將上止擋正面部插入滑件之上板部與下板部間,並且能夠使上止擋背面部抵接於滑件之下板部而將該滑件止動。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上止擋正面部之外側面具有向上述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 根據此種構成,於拉鏈之閉鎖狀態下,能夠使上止擋之鼓出部與引導柱部之間隙變窄,並且使鼓出部抵接於引導柱部,藉此,能夠抑制滑件於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上之晃動。 進而,上止擋正面部與上止擋背面部之連續部分亦包含鼓出部,因此能夠使該連續部分變大,從而能夠提高上止擋之強度。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不易自拉鏈鏈布脫落,且能夠使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上止擋較以往小之拉鏈。
[本實施形態之構成]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圖1中,本實施形態之拉鏈1具備第一拉鏈鏈帶2、第二拉鏈鏈帶3、及可滑動地連結於第一拉鏈鏈帶2與第二拉鏈鏈帶3之滑件4,且第一拉鏈鏈帶2與第二拉鏈鏈帶3構成一對。 再者,各圖所示之X、Y、Z方向相互正交。於本實施形態中,X方向係沿著拉鏈1之長度方向之方向,Y方向係沿著拉鏈1之寬度方向之方向,Z方向係沿著拉鏈1之厚度方向之方向。又,所謂下述滑動方向,係連結於第一拉鏈鏈帶2與第二拉鏈鏈帶3之滑件4之可移動方向,所謂滑動方向之前方,係藉由使滑件4移動而拉鏈鏈齒排24、34卡合之方向,即圖1所示之X方向之上方。又,所謂滑動方向之後方,係藉由使滑件4移動而拉鏈鏈齒排24、34解除之方向,即圖1所示之X方向之下方。 第一拉鏈鏈帶2具有沿X方向延伸之拉鏈鏈布21、及沿著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外側(於圖1中為右側)之側緣部22之拉鏈鏈齒排24。於拉鏈鏈布21之側緣部22設置有芯繩部23。拉鏈鏈齒排24係合成樹脂製之線條拉鏈鏈齒25(鏈齒)沿著X方向並排複數個而構成,且線條拉鏈鏈齒25係利用縫線(省略圖示)而縫製於拉鏈鏈布21。 於拉鏈鏈齒排24之圖1所示之上端部24A(一端部)配置有合成樹脂製之上止擋26。於拉鏈鏈齒排24之圖1所示之下端部24B(另一端部)側配置有插銷28。 上止擋26及插銷28係藉由將聚醯胺、聚縮醛、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熱塑性樹脂射出成形而分別構成。 上止擋26如圖2~圖5所示,具有上止擋正面部261、及與上止擋正面部261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271,且如圖5所示,跨及拉鏈鏈布21之側緣部22而形成為剖面大致C字狀。上止擋正面部261將Z方向上之厚度形成得較上止擋背面部271厚。 上止擋正面部261具有於Z方向上相互對向之正面外表面262與正面內表面263、及配置於正面外表面262與正面內表面263之周緣之外側面264、內側面265、上端面266與下端面267。外側面264與內側面265於Y方向上相互對向配置,外側面264配置於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外側,內側面265配置於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內側。上端面266與下端面267於X方向上相互對向配置。 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內表面263中之位於較側緣部22更靠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部分附著於拉鏈鏈布21的正面21A。又,上止擋正面部261具有保持構成拉鏈鏈齒排24之上端部24A之線條拉鏈鏈齒25之保持部268、及於上止擋26之厚度方向上與上止擋背面部271對向之對向部269。於保持部268之內部嵌入有上述線條拉鏈鏈齒25。對向部269於圖2中相對於保持部268配置於X方向之上方。 上止擋背面部271係自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內表面263中之與外側面264側上部連續之基端272側的連續部分273朝向內側面265側沿著Y方向延伸而形成。上止擋背面部271之上表面274於上止擋26之厚度方向上沿著上止擋正面部261之上端面266配置,上止擋背面部271之前端275於上止擋26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261之內側面265的位置。又,上止擋背面部271之下表面係作為抵接於滑件4之下述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的止擋部面276而構成。止擋部面276於X方向上位於較上述保持部268更上方。 該上止擋背面部271之背面內表面278附著於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 進而,上止擋背面部271隨著自其基端272側朝向前端275側而寬度變寬。藉此,相較於基端272側將前端275側之於拉鏈鏈布21之附著面積擴大。 於上止擋正面部261之外側面264形成有向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264A,於該鼓出部264A配置有上述連續部分273。因此,上止擋正面部261與上止擋背面部271之連續部分273構成向拉鏈鏈布2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264A。 第二拉鏈鏈帶3具有沿X方向延伸之拉鏈鏈布31、及沿著拉鏈鏈布31之寬度方向外側(於圖1中為左側)之側緣部32之拉鏈鏈齒排34。於拉鏈鏈布31之側緣部32設置有芯繩部33。拉鏈鏈齒排34係合成樹脂製之線條拉鏈鏈齒35(鏈齒)沿著X方向並排複數個而構成,線條拉鏈鏈齒35係利用縫線(省略圖示)而縫製於拉鏈鏈布31。 於拉鏈鏈齒排34之圖1所示之上端部34A(一端部)配置有合成樹脂製之上止擋36。於拉鏈鏈齒排34之圖1所示之下端部34B(另一端部)側配置有筒銷38及開尾筒39。 上止擋36、及筒銷38與開尾筒39係藉由將聚醯胺、聚縮醛、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熱塑性樹脂射出成形而分別構成。 再者,由筒銷38與開尾筒39及上述插銷28構成開合件。 上止擋36如圖2所示,與上述上止擋26大致相同且左右反向地構成,但使X方向上之尺寸小於上止擋26。 該上止擋36如圖2、3所示,具有上止擋正面部361、及與上止擋正面部361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371,且形成為剖面大致C字狀。上止擋正面部361係將Z方向上之厚度形成得較上止擋背面部371厚。 上止擋正面部361具有於Z方向上相互對向之正面外表面362與正面內表面363、及配置於正面外表面362與正面內表面363之周緣之外側面364、內側面365、上端面366與下端面367。外側面364與內側面365係於Y方向上相互對向而配置,外側面364配置於拉鏈鏈布31之寬度方向外側,內側面365附著於拉鏈鏈布31之正面31A。又,上止擋正面部361具有保持構成拉鏈鏈齒排34之上端部34A之線條拉鏈鏈齒35之保持部368、及於上止擋36之厚度方向上與上止擋背面部371對向之對向部369。於保持部368之內部嵌入有上述線條拉鏈鏈齒35。對向部369於圖2中,相對於保持部268配置於X方向之上方。 上止擋背面部371係自上止擋正面部361之正面內表面363中之與外側面364側上部連續之基端372側之連續部分373朝向內側面365側沿著Y方向延伸而形成。上止擋背面部371之上表面374於上止擋36之厚度方向上沿著上止擋正面部361之上端面366配置,上止擋背面部371之前端375於上止擋36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361之內側面365的位置。又,上止擋背面部371之下表面係作為抵接於滑件4之下述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的止擋部面376而構成。止擋部面376於X方向上位於較上述保持部368更上方。 該上止擋背面部371之背面內表面(省略圖示)附著於拉鏈鏈布31之背面31B。 進而,上止擋背面部371隨著自其基端372側朝向前端375側而寬度變寬。藉此,相較於基端372側將前端375側之於拉鏈鏈布21之附著面積擴大。 於上止擋正面部361之外側面364形成有向拉鏈鏈布3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364A,於該鼓出部364A配置有上述連續部分373。因此,上止擋正面部361與上止擋背面部371之連續部分373構成向拉鏈鏈布3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364A。 滑件4如圖6~圖9所示,具備主體41、柱42、及拉片43。柱42形成於下述上板部411之外表面411A,且將上述拉片43安裝於該柱42。 主體41具有於Z方向上配置於拉鏈鏈齒排24、34之正面側之上板部411、於Z方向上配置於拉鏈鏈齒排24、34之背面側之下板部412、及將上板部411與下板部412連接之引導柱部413。於上板部411之內表面411B與下板部412之內表面412B間形成有供拉鏈鏈齒排24、34插通之插通槽45。 上板部411之上表面411C中之較圖6所示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更左側部分係由成為向左下傾斜的彎曲面形成。此處,上止擋正面部261之上端面266亦如圖6所示般由成為向左下傾斜之彎曲面形成,因此,於將上止擋26插入插通槽45之狀態下,能夠構成上端面266沿著上表面411C之左側部分之設計。 上板部411之上表面411C中之較圖6所示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更右側部分係由成為向右下傾斜的彎曲面形成。此處,上止擋正面部361之上端面366亦如圖6所示般由成為向右下傾斜之彎曲面形成,因此,於將上止擋36插入插通槽45之狀態下,能夠構成上端面366沿著上表面411C之右側部分之設計。 又,於上板部411之寬度方向(Y方向)上之兩緣部形成有凸緣411D(參照圖9)。 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中之較圖7所示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更右側部分係由成為向右下傾斜的彎曲面形成。此處,上止擋背面部271之止擋部面276亦如圖7所示般由成為向右下傾斜之彎曲面形成,因此,於將上止擋26插入插通槽45之狀態下,止擋部面276沿著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之右側部分抵接。 藉由上止擋背面部271之止擋部面276沿著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抵接,能夠於止擋部面276之整個面分散接受滑件4與止擋部面276抵接時之衝擊,能夠減少止擋部面276之破損等擔憂。 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中之較圖7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更左側部分係由成為向左下傾斜的彎曲面形成。此處,上止擋背面部371之止擋部面376亦如圖7所示般由成為向左下傾斜之彎曲面形成,因此,於將上止擋36插入插通槽45之狀態下,止擋部面376沿著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之左側部分抵接。 藉由上止擋背面部371之止擋部面376沿著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抵接,能夠於止擋部面376之整個面分散接受滑件4與止擋部面376抵接時之衝擊,能夠減少止擋部面376之破損等擔憂。 又,於下板部412之寬度方向(Y方向)上之兩緣部形成有凸緣412D(參照圖8)。 引導柱部413如圖8所示,形成於上板部411與下板部412間之上部且圖8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位置。引導柱部413將插通槽45劃分為供拉鏈鏈齒排24插通之於圖8中為左側之插通槽45A、及供拉鏈鏈齒排34插通之於圖8中為右側之插通槽45B。 於如圖8所示將上止擋26、36分別插入插通槽45A、45B之狀態下,引導柱部413與上止擋26、36之間隙藉由鼓出部264A、364A而變窄。再者,鼓出部264A、364A亦可抵接於引導柱部413。藉此,滑件4於左右方向上之晃動得到抑制。 如圖9所示,於將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外表面262至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之Z方向上的尺寸(保持部268之正面外表面至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之尺寸)設為尺寸A,將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外表面262至上止擋背面部271之背面外表面277之Z方向上的尺寸(對向部269之正面外表面至上止擋背面部271之背面外表面之尺寸)設為尺寸B,將上板部411之內表面411B至下板部412之內表面412B之Z方向上的尺寸設為尺寸C之情形時,尺寸關係為A<C<B。 又,於將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外表面262至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之Z方向上的尺寸(保持部268之正面外表面至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之尺寸)設為尺寸A1,將上止擋正面部261之正面外表面262至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之Z方向上的尺寸(對向部269之正面外表面至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之尺寸)設為尺寸B1,將上板部411之內表面411B至拉鏈鏈布21之正面21A之Z方向上的尺寸設為尺寸C1之情形時,尺寸關係為A1=B1<C1(再者,亦可為B1<A1<C1)。 進而,於將上止擋背面部271之背面外表面277至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之Z方向上的尺寸設為尺寸B2,將下板部412之內表面412B至拉鏈鏈布21之背面21B之Z方向上的尺寸設為尺寸C2之情形時,尺寸關係為C2<B2。 再者,於在上止擋26之厚度方向上與保持部268(參照圖4)對向之背面側之部分無下述變化例中之滑件插入部,因此,該部分中之上止擋背面部之厚度尺寸A2為「0」。又,於有滑件插入部之情形時,尺寸關係成為A2<C2<B2。 因此,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於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該滑件4之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地與其對向配置。 由於如此設定尺寸關係,故而上止擋26之上止擋正面部261插入插通槽45A,上止擋背面部271之止擋部面276抵接於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又,與上述相同,上止擋36之上止擋正面部361插入插通槽45B,上止擋背面部371之止擋部面376抵接於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藉由該等抵接部限制滑件4向較上止擋26、36更靠滑動方向前方之滑動,藉由該限制將滑件4止動。 [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1)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拉鏈1之特徵在於:其係如下拉鏈1,即具備具有拉鏈鏈布21、31及沿著拉鏈鏈布21、31之側緣部22、32之拉鏈鏈齒排24、34之一對拉鏈鏈帶2、3、以及連結於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滑件4,且於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上端部24A、34A分別配置有上止擋26、36,且上止擋26、36具有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及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上止擋正面部261、361附著於拉鏈鏈布21、31之正面21A、31A,上止擋背面部271、371附著於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於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該滑件4地與其對向配置。 由於具有上述構成,故而上止擋26、36具有附著於拉鏈鏈布21、31之正面21A、31A與背面21B、31B之上止擋正面部261、361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因此,例如與不具有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上止擋相比,能夠使上止擋26、36成為不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之構成。又,於滑件4滑動並配置於拉鏈鏈齒排24、34之上端部24A、34A之情形時,於滑動方向上與滑件4對向配置之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抵接於該滑件4,因此能夠限制該滑件4之滑動。如此,藉由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構成,可不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且能夠使其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因此,無需將不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之構成與作為止擋部而發揮功能之構成以不同部分構成,能夠使上止擋26、36變小。 (2)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具有嵌入有構成拉鏈鏈齒排24、34之上端部24A、34A之線條拉鏈鏈齒25、35之保持部268、368、及於上止擋26、36之厚度方向上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對向之對向部269、369,且保持部268、368與對向部269、369於滑動方向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 因此,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與於滑動方向上配置於與保持部268、368不同之位置之對向部269、369之背面側對向配置,因此,能夠藉由上止擋背面部271、371補強較嵌入有線條拉鏈鏈齒25、35之保持部268、368更容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之對向部269、369,能夠抑制對向部269、369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 (3)對向部269、369於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配置於較保持部268、368更前方。 因此,能夠於滑件4抵接於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狀態下,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中之於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位於較對向部269、369更後方之部分收容於滑件4內。 (4)與拉鏈鏈布21、31之正面21A、31A中之附著有保持部268、368之部分對向的背面21B、31B之部分顯露。 因此,能夠自嵌入有線條拉鏈鏈齒25、35而不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之部位即保持部268、368之背面側消除上止擋背面部271、371,能夠使上止擋26、36小型化。 (5)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具有配置於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面264、364、及配置於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面265、365,且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係自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外側面264、364側朝向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側延伸而形成,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於上止擋26、36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的位置。 因此,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於上止擋26、36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的位置,因此,不形成上止擋正面部261、361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中之一者於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上相對於另一者突出之部分。由於不形成如此突出之部分,故而不存在附著於該突出之部分之拉鏈鏈布21、31之部分不被上止擋正面部261、361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另一者支撐而脫落的情況。 (6)上止擋背面部271、371隨著自基端272、372側朝向前端275、375側而寬度變寬。 因此,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側遠離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連續之基端272、372側,因此,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基端272、372側相比,自拉鏈鏈布21、31之脫落難度下降,但藉由使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側之寬度尺寸變大而擴大對拉鏈鏈布21、31之附著面積,能夠使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側之部分不易自拉鏈鏈布21、31脫落。 (7)上止擋背面部271、371隨著自其基端272、372側朝向前端275、375側於滑動方向上位於後方,如圖7所示,若將滑動方向後方設為下方,則成為向下傾斜之形狀。 因此,當使滑件4向將拉鏈1閉合之滑動方向移動,並抵接於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時,於各上止擋26、36產生其滑動方向前方側朝向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內側,並且其滑動方向後方側朝向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外側之旋轉力,由上止擋26、36之下部彼此夾住滑件4之引導柱部413,因此,能夠抑制滑件4之晃動。 (8)滑件4具有配置於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背面側之下板部412,且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具有於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地與其對向之止擋部面276、376,止擋部面276、376成為沿著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之形狀。 因此,止擋部面276、376成為沿著滑件4之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之形狀,因此,能夠使止擋部面276、376之整個面抵接於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因此,能夠使滑件4碰到上止擋26、36時之衝擊分散至止擋部面276、376之整個面,能夠防止上止擋26、36之破損。 (9)滑件4具有配置於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正面側之上板部411、配置於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背面側之下板部412、及將上板部411與下板部412連接之引導柱部413,且於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正面外表面262、362至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之尺寸設為尺寸A,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正面外表面262、362至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背面外表面277、377之尺寸設為尺寸B,將上板部411之內表面411B至下板部412之內表面412B之尺寸設為尺寸C的情形時,尺寸關係為A<C<B。 因此,於將滑件4配置於拉鏈鏈齒排24、34之上端部24A、34A之情形時,能夠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插入滑件4之上板部411與下板部412間,並且能夠使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抵接於滑件4之下板部412而將該滑件4止動。 (10)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外側面264、364具有向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264A、364A。 因此,於拉鏈1之閉鎖狀態下,能夠使上止擋26、36之鼓出部264A、364A與引導柱部413之間隙變窄,並且使鼓出部264A、364A抵接於引導柱部413,藉此,能夠抑制滑件4於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上之晃動。 進而,上止擋正面部261、361與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連續部分273、373亦包含鼓出部264A、364A,因此,能夠使該連續部分273、373變大,從而能夠提高上止擋26、36之強度。 [變化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之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構成者,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化例包含於本發明中。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背面部271、371自基端272、372側延伸,並將前端275、375於Z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之位置,但並不限於此。例如,前端275、375亦可相對於內側面265、365配置於Y方向外側或Y方向內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係由延伸形成為條(bar)狀之整個部分形成止擋部面276、376,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滑件插入部設置於與上述保持部268、368對向之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側,該滑件插入部係將使滑件4接近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時能夠插入插通槽45A、45B之厚度形成得較薄。進而,使除滑件插入部以外之上止擋背面部271、371較滑件插入部向相對於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之垂直方向突出,突出之該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可抵接於滑件4之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地於滑動方向上與該上表面412C對向配置。又,突出之該上止擋背面部可配置於靠近基端272、372,又,亦可配置於靠近前端275、375。 藉由具備滑件插入部,使滑件4抵接於上止擋26、36時,滑件插入部嵌入至插通槽45A、45B,使上止擋26、36與滑件4內部之間隙變小,藉此能夠抑制滑件4於拉鏈1之厚度方向上之晃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係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對向部269、369對向配置,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亦與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保持部268、368對向配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正面部261、361構成鼓出部264A、364A,但亦可不構成該鼓出部264A、364A。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26、36之上端面266、366成為沿著滑件4之上板部411之上表面411C的彎曲形狀,但並不限於此,亦可設為不同之形狀而構成各種設計。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止擋26、36為合成樹脂製,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金屬製。
1‧‧‧拉鏈
2‧‧‧拉鏈鏈帶
3‧‧‧拉鏈鏈帶
4‧‧‧滑件
21‧‧‧拉鏈鏈布
21A‧‧‧正面
21B‧‧‧背面
22‧‧‧側緣部
23‧‧‧芯繩部
24‧‧‧拉鏈鏈齒排
24A‧‧‧上端部
24B‧‧‧下端部
25‧‧‧線條拉鏈鏈齒
26‧‧‧上止擋
28‧‧‧插銷
31‧‧‧拉鏈鏈布
31A‧‧‧正面
31B‧‧‧背面
32‧‧‧側緣部
33‧‧‧芯繩部
34‧‧‧拉鏈鏈齒排
34A‧‧‧上端部
34B‧‧‧下端部
35‧‧‧線條拉鏈鏈齒
36‧‧‧上止擋
38‧‧‧筒銷
39‧‧‧開尾筒
41‧‧‧主體
42‧‧‧柱
43‧‧‧拉片
45‧‧‧插通槽
45A‧‧‧插通槽
45B‧‧‧插通槽
261‧‧‧上止擋正面部
262‧‧‧正面外表面
263‧‧‧正面內表面
264‧‧‧外側面
264A‧‧‧鼓出部
265‧‧‧內側面
266‧‧‧上端面
267‧‧‧下端面
268‧‧‧保持部
269‧‧‧對向部
271‧‧‧上止擋背面部
272‧‧‧基端
273‧‧‧連續部分
274‧‧‧上表面
275‧‧‧前端
276‧‧‧止擋部面
277‧‧‧背面外表面
278‧‧‧背面內表面
361‧‧‧上止擋正面部
362‧‧‧正面外表面
363‧‧‧正面內表面
364‧‧‧外側面
364A‧‧‧鼓出部
365‧‧‧內側面
366‧‧‧上端面
367‧‧‧下端面
368‧‧‧保持部
369‧‧‧對向部
371‧‧‧上止擋背面部
372‧‧‧基端
373‧‧‧連續部分
374‧‧‧上表面
375‧‧‧前端
376‧‧‧止擋部面
377‧‧‧背面外表面
411‧‧‧上板部
411A‧‧‧外表面
411B‧‧‧內表面
411C‧‧‧上表面
411D‧‧‧凸緣
412‧‧‧下板部
412B‧‧‧內表面
412C‧‧‧上表面
412D‧‧‧凸緣
413‧‧‧引導柱部
A‧‧‧尺寸
A1‧‧‧尺寸
A2‧‧‧尺寸
B‧‧‧尺寸
B1‧‧‧尺寸
B2‧‧‧尺寸
C‧‧‧尺寸
C1‧‧‧尺寸
C2‧‧‧尺寸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前視圖。 圖2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拉鏈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拉鏈之主要部分之後視圖。 圖4係沿著圖3所示之IV-IV線之剖視圖。 圖5係沿著圖3所示之V-V線之剖視圖。 圖6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拉鏈之上止擋及滑件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圖6所示之上止擋及滑件之後視圖。 圖8係表示圖6所示之上止擋及滑件之剖視圖。 圖9係沿著圖8所示之IX-IX線之剖視圖。

Claims (10)

  1.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其係拉鏈(1),且具備具有拉鏈鏈布(21、31)及沿著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側緣部(22、32)之拉鏈鏈齒排(24、34)之一對拉鏈鏈帶(2、3)、以及連結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滑件(4),且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一端部(24A、34A)分別配置有上止擋(26、36),且 上述上止擋(26、36)具有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及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連續之上止擋背面部(271、371), 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附著於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正面(21A、31A),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附著於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於上述滑件(4)之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上述滑件(4)地與其對向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 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具有:保持部(268、368),其等嵌入有構成上述拉鏈鏈齒排(24、34)之一端部(24A、34A)之鏈齒(25、35);及對向部(269、369),其等於上述上止擋(26、36)之厚度方向上與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對向;且 上述保持部(268、368)及上述對向部(269、369)於上述滑動方向上配置於不同之位置。
  3. 如請求項2之拉鏈,其中 上述對向部(269、369)於上述滑動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保持部(268、368)更前方。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其中 與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正面(21A、31A)中之附著有上述保持部(268、368)之部分對向的背面(21B、31B)之部分顯露。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拉鏈,其中 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具有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面(264、364)、及配置於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面(265、365),且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係自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外側面(264、364)側朝向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側延伸而形成,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前端(275、375)於上述上止擋(26、36)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沿著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內側面(265、365)的位置。
  6. 如請求項5之拉鏈,其中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隨著自其基端(272、372)側朝向上述前端(275、375)側而寬度變寬。
  7. 如請求項5或6之拉鏈,其中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成為隨著自其基端(272、372)側朝向上述前端(275、375)側於上述滑動方向上位於後方之形狀。
  8. 如請求項5或6之拉鏈,其中 上述滑件(4)具有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背面側之下板部(412),且 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具有於上述滑動方向上可抵接於上述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地與其對向之止擋部面(276、376), 上述止擋部面(276、376)成為沿著上述下板部(412)之上表面(412C)之形狀。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拉鏈,其中 上述滑件(4)具有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正面側之上板部(411)、配置於上述各拉鏈鏈齒排(24、34)之背面側之下板部(412)、及將上述上板部(411)與上述下板部(412)連接之引導柱部(413),且 於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正面外表面(262、362)至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背面(21B、31B)之尺寸設為尺寸A,將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正面外表面(262、362)至上述上止擋背面部(271、371)之背面外表面(277、377)之尺寸設為尺寸B,將上述上板部(411)之內表面411B至上述下板部(412)之內表面(412B)之尺寸設為尺寸C的情形時,尺寸關係為A<C<B。
  10. 如請求項9之拉鏈,其中 上述上止擋正面部(261、361)之外側面(264、364)具有向上述拉鏈鏈布(21、31)之寬度方向外側鼓出之鼓出部(264A、364A)。
TW106129939A 2017-03-28 2017-09-01 zipper TWI630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3090A JP6894739B2 (ja) 2017-03-28 2017-03-28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7-063090 2017-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0883B TWI630883B (zh) 2018-08-01
TW201836509A true TW201836509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67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9939A TWI630883B (zh) 2017-03-28 2017-09-01 zippe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894739B2 (zh)
CN (1) CN110520008B (zh)
GB (1) GB2574965B (zh)
TW (1) TWI630883B (zh)
WO (1) WO20181794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9367B (zh) * 2021-08-24 2022-11-15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上止装置、拉链及一种制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2406A (en) * 1974-09-04 1976-03-19 Nippon Steel Corp Sutoritsupukoirunokoonbatsuchishodonhoho
JPS5149604U (zh) * 1974-10-14 1976-04-14
JPS5637608Y2 (zh) * 1975-12-29 1981-09-03
JPH03191897A (ja) * 1989-12-21 1991-08-21 Hitachi Ltd 高速炉の炉心
JP3191897B2 (ja) * 1994-02-15 2001-07-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警報音発生装置
JP3621040B2 (ja) * 2000-10-31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逆開き開離嵌挿具
JP2002253307A (ja) * 2001-02-28 2002-09-10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上止具
TW497390U (en) * 2001-08-29 2002-08-01 Shindan Corp Co Ltd Structure of nylon zipper with top/bottom stop and pulltab
JP3736750B2 (ja) * 2001-12-21 2006-01-18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556968Y (zh) * 2002-06-24 2003-06-25 吴明儒 尼龙开口拉链的上止
JP3957071B2 (ja) * 2003-02-25 2007-08-0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726726B2 (ja) * 2005-07-19 2011-07-20 Ykk株式会社 線条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上止
CN103281926B (zh) * 2010-12-24 2016-10-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EP2692262B1 (en) * 2011-03-30 2016-10-1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CN104053378B (zh) * 2012-01-30 2016-11-16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
WO2014167654A1 (ja) * 2013-04-09 2014-10-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3191897U (ja) * 2014-05-07 2014-07-1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
WO2016203620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0883B (zh) 2018-08-01
CN110520008B (zh) 2022-05-13
GB201913595D0 (en) 2019-11-06
GB2574965A (en) 2019-12-25
JP6894739B2 (ja) 2021-06-30
WO2018179461A1 (ja) 2018-10-04
GB2574965B (en) 2021-12-08
JP2018164605A (ja) 2018-10-25
CN110520008A (zh) 2019-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TWI418314B (zh) zipper
TWI418315B (zh) zipper
US20130232736A1 (en) Slide Fastener
TWI481358B (zh) zipper
TWI363603B (zh)
TWI457090B (zh) Lacquers and sliders with simple locking mechanism
TWI433653B (zh) zipp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432152B (zh) zipper
TWI673021B (zh) 拉鏈
EP1745713B1 (en) Slide fastener
CN109549294B (zh) 拉链中包含的止动件
TWI428100B (zh) zipper
TW201446175A (zh) 拉鏈及其使用方法
TWI630883B (zh) zipper
TWI711398B (zh) 拉鏈
TWI617256B (zh) 滑件及拉鏈
TWI641333B (zh) zipper
TW201526819A (zh) 拉鏈鏈條及拉鏈
WO201418485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217232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201433277A (zh) 拉鏈開合件及鏈條
TWI459912B (zh) zipper
CN115175585A (zh) 拉头及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