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6999B -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6999B
TWI656999B TW104131153A TW104131153A TWI656999B TW I656999 B TWI656999 B TW I656999B TW 104131153 A TW104131153 A TW 104131153A TW 104131153 A TW104131153 A TW 104131153A TW I656999 B TWI656999 B TW I6569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rotatably connected
cylindrical member
support portion
stroll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1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5461A (zh
Inventor
宇佐修一郎
淺野順一
山口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5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9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2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bayonet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嬰兒車,是包含有筒狀構件;及端部部件,該端部部件是固定在筒狀構件的至少其中一個已開口的端部。端部部件具有:內部支持部,是由開口插入在筒狀構件內,且具有在圓周狀的區域與筒狀構件的內表面呈相對向的內部對向面;及外部支持部,具有在圓周狀的區域與筒狀構件的外表面呈相對向的外部對向面。

Description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包含有筒狀構件、以及固定在筒狀構件之端部的端部部件的嬰兒車。
發明背景
例如JP2014-73846A所揭示,當帶嬰幼兒出門時普遍會使用嬰兒車。大部分的嬰兒車都包含有筒狀部、典型而言是比強度較強的鋁合金管,來作為形成其構成要件的構件。筒狀構件在可實現輕量化及高剛性雙方的點上很適合使用於嬰兒車。且多數的情況中,筒狀構件的端部會固定有端部部件。端部部件通常是由樹脂形成物所形成,而可容易被賦予所期望的形狀。端部部件藉由具有預定之形狀來形成與其它構成要件的連接處來取代加工上有界限的筒狀構件。又,端部部件藉由覆蓋筒狀構件的端面,可改善嬰兒車的安全性及設計性。
順便一提,當將使用來作為嬰兒車之構成要件的筒狀構件予以輕量化時,可提高嬰兒車的操作性。然而,藉由厚度的減少及材料選擇來使筒狀構件輕量化時,嬰兒車於使用中會有筒狀構件破損之虞。
發明概要
本案發明者們反覆實驗的結果,將筒狀構件的厚度變薄的情況,以及將筒狀構件以輕量材料來製作的情況,筒狀構件會在其端部產生破裂而破損。另一方面,本案發明者們就端部部件對筒狀構件的固定方法重複深入研究的結果,發現藉由採用預定之固定方法,可有效防止筒狀構件之對端部的破裂的產生。本發明是基於本案發明者們的這些發現,而改善對筒狀構件之端部部件的固定方法,藉此通過筒狀構件的輕量化而達成嬰兒車的輕量化的目的。
本發明的嬰兒車,是具有:筒狀構件;及固定在前述筒狀構件的至少其中一經開口的端部的端部部件,且前述端部部件包含有:內部支持部,是插入於前述筒狀構件內者,且具有內部對向面,該內部對向面是與前述筒狀構件的內表面在圓周狀的區域呈相對向;及外部支持部,具有外部對向面,該外部對向面具有與前述筒狀構件之外表面於圓周狀的區域呈相對向。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端部部件亦可連接嬰兒車的其他構成要件。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筒狀構件是在設有前述端部部件的部分,連接有嬰兒車的其它構成要件。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端部部件亦可具有:第1構件,具有前述內部支持部、以及與前述內部支持部一體地形成的基部;及第2構件,是與前述第1構件分別地形成, 具有前述外部支持部及凸緣部,該凸緣部是由前述外部支持部的端部延伸出來且與前述筒狀構件的端面呈相對向。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端部部件是亦可具有:第1構件,是具有前述外部支持部、以及與前述外部支持部一體地形成的基部;及第2構件,是與前述第1構件分別地形成,具有前述內部支持部以及凸緣部,該凸緣部是由前述內部支持部的端部延伸出來而與前述筒狀構件的端面呈相對向。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端部部件亦可更具有與前述內部支持部及前述外部支持部兩者一體地形成的基部。
本發明的嬰兒車具有前腳、後腳及把手,前述筒狀構件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及前述把手中的一個以上的至少一個部分亦可。
本發明的嬰兒車具有:前腳及後腳;扶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及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連接在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連接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連接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前述筒狀構件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以及前述第3連桿中一個以上的至少一個部分。
本發明的嬰兒車具有:一對前腳及一對後腳;一對扶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一對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一對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一對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後方連結材,是連結前述一對後腳;及連桿連結材,是連結前述一對第2連桿,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前述第3連桿、前述後方連結材及前述連桿連結材之中的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亦可。
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述第1連桿是形成把手的一部份亦可。
本發明的嬰兒車具有:前腳及後腳;扶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及把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一個以上連接,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一者連接,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一者連接,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一者連接,前 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前述第3連桿及前述把手中的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份亦可。
藉由改善對筒狀構件之端部部件的固定方法,可通過筒狀構件之輕量化而達到嬰兒車之輕量化的目的。
10‧‧‧嬰兒車
11‧‧‧嬰兒車本體
12‧‧‧本體框架
14‧‧‧前腳
15‧‧‧前方連結材
16‧‧‧後腳
17‧‧‧後方連結材17
19‧‧‧扶手
20‧‧‧第1連桿
21‧‧‧主連桿材
22‧‧‧上連接材
25‧‧‧第2連桿
26‧‧‧框體材
26a‧‧‧側部
26b‧‧‧連結部
27‧‧‧前連接材
28‧‧‧後連接材
29‧‧‧連桿連結材
30‧‧‧第3連桿
31‧‧‧主軸材
32‧‧‧端構件
34‧‧‧軸構件
38‧‧‧導引構件
41‧‧‧基架
42‧‧‧上方框架
43‧‧‧連結框架
45‧‧‧車輪
48‧‧‧把手
48a‧‧‧軸部
48b‧‧‧中間部
50‧‧‧筒狀構件
50a‧‧‧內表面
50b‧‧‧外表面
50c‧‧‧端面
50d‧‧‧貫通孔
50a1、50b1‧‧‧鄰接部分
51‧‧‧第1層
52‧‧‧第2層
53‧‧‧第3層
55‧‧‧碳纖維
56‧‧‧樹脂
60‧‧‧製造裝置
61‧‧‧模具
61a‧‧‧貫通孔
62‧‧‧心材
63、63a、63b、63c‧‧‧碳纖維供給裝置
64、64a、64b、64c‧‧‧樹脂組成物槽
65‧‧‧樹脂組成物
66‧‧‧拉出裝置
67‧‧‧切斷裝置
70‧‧‧端部部件
71‧‧‧第1構件
72‧‧‧第2構件
74‧‧‧基部
74a‧‧‧支持部間面
75‧‧‧內部支持部
75a‧‧‧內部對向面
75b‧‧‧貫通孔
76‧‧‧外部支持部
76a‧‧‧外部對向面
77‧‧‧凸緣部
78‧‧‧固定器具
81‧‧‧第1構件
82‧‧‧第2構件
83‧‧‧凸緣部
d1、d2、d3‧‧‧長度方向
dc‧‧‧圓周方向
dl‧‧‧軸線方向
dt‧‧‧厚度方向
圖1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的嬰兒車的全体構成的透視圖。
圖2是顯示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3是顯示處於摺疊狀態的嬰兒車的側面圖。
圖4是顯示筒狀構件、以及與筒狀構件連接的端部部件的剖面圖。
圖5是顯示筒狀構件及端部部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6是顯示端部部件的一個變形例的圖。
圖7是顯示端部部件的其他變形例的圖。
圖8是顯示端部部件的另外的變形例的圖。
圖9是顯示端部部件的另外的變形例的圖。
圖10是顯示嬰兒車的一個變形例的透視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一面參考圖式一面就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型態加以說明。
圖1~圖5是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嬰兒車的一個實施型態的圖。其中,圖1~圖3是顯示嬰兒車的全體構造。 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具有折疊且具有腳14、16的嬰兒車本體11。雖省略了圖式,但是於嬰兒車本體11安裝有可拆裝的具緩衝功能的座椅材料。嬰幼兒就座於該座椅材料上。嬰兒車本體11具有:具前腳14及後腳16的本體框架12;及與本體框架12連接成可相對於本體框架12搖動的把手48。在後腳14及後腳16的下端以可旋轉的方式保持有車輪45。
本實施型態中,嬰兒車10如同一般普及的(例如,JP2006-117012A)構成為可折疊。又,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中,藉由使把手48相對於本體框架12搖動,可供以下兩種方式:操作者(保護者)由嬰幼兒的背面側把持把手48而操縱嬰兒車10,並以嬰幼兒朝向進行方向之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走(參考圖1的把手48的位置);及操作者由與嬰幼兒面對的前腳側的位置把持把手48而操縱嬰兒車10,並以嬰兒車10的後腳側為進行方向之前方的方式使嬰兒車10行走(參考圖2的把手48的位置)。
在此,本說明書中,對於嬰兒車及其構成要件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等用語,在沒有特別指示的情況中,是意味以乘坐在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及其構成要件的嬰幼兒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進一步詳細說明,所謂「前後方向」是指圖1的紙面連結左下與右上的方向,且相當於圖2中紙面的左右的方向。並且,沒有特別指示時,所謂的「前」使指已乘車的嬰幼兒所面向的側,圖1之紙面的左下側而且圖2的紙面的左側是為前側。 另一方面,所謂「上下方向」是指與前後方向正交並且與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當接地面為水平面時,所謂「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又,「横方向」是指寬度方向,「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都是指正交的方向。
首先,作為嬰兒車的全體構成,就嬰兒車本體11加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全體是以沿著前後方向的横方向中心面為中心呈大致對稱的構造。如上所述,嬰兒車本體11具有本體框架12及把手48。其中本體框架12,如圖1所示,具有: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前腳14;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後腳16;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扶手19;及分別配置於左右的一對第1連桿20。
如圖1及圖2所示,前腳14的上端部分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配置在對應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同樣地,後腳16的上端部分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配置在對應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又,第1連桿20的上方部分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配置在對應側(左側或者右側)的扶手19的後方部分。如圖2所示,圖示的例子中,第1連桿20具有主連桿材21、以及固定在主連桿材21之上端部分的上連接材22。主連桿材21是例如使用鋁合金形成為筒狀。上連接材22的一部分是插入至主連桿材21內。第1連桿20是在上連接材22中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扶手19的後端部分。
如圖1及圖2所示,本體框架12具有以可旋動(可 搖動)的方式連接於前腳14的第2連桿25、以及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後腳16的第3連桿30。第1連桿20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第2連桿25及第3連桿30的至少一者。第2連桿25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第1連桿20及第3連桿30的至少一者。第3連桿30是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第1連桿20及第2連桿25的至少一者。
如圖1所示,在圖示的例子中,設有框體材26、以及固定在框體材26的前連接材27及後連接材28來做為形成第2連桿25的構件。框體材26是在鋁合金製管施行彎曲加工而形成的筒狀構件所形成。前連接材27及後連接材28是由例如樹脂形成物所形成。後連接材28的一部分是被插入至由筒狀構件形成的框體材26內。框體材26形成為U字形,且具有延伸於前後方向的一對側部26a、以及以一對側部26a間為前方而進行連結的連結部26b。前連接材27之其中一端部分是可旋動地與前腳14連接,而另一端部分是固定在側部26a的前方部分。後連接材28是固定在側部26a的後端部分。該例子中,右側的第2連桿25是藉由位於的框體材26的側部26a、以及固定在該右側之側部26a的右側的前連接材27及後連接材28所形成。同樣地,左側的第2連桿25是藉由位於左側的框體材26的側部26a、以及固定在該左側的側部26a之左側的前連接材27及後連接材28所形成。
如圖1所示,圖示的例子中,第3連桿30具有可旋動地連接於後腳16的主軸材31、以及固定在主軸材31之上端部分的端構件32。主軸材31是由例如鋁合金管所形成。 端構件32的一部分是插入至主軸材31內。主軸材31是在下端部分可旋動地與後腳16連接。
圖示的例子中,第1連桿20、第2連桿25及第3連桿30是使用同樣的軸構件34可相互旋動地連接。該軸構件34是貫通第1連桿20的主連桿材21、第3連桿30的端構件32、以及形成第2連桿25的後連接材28。藉由該構造,第1連桿20、第2連桿25及第3連桿30是可以藉由軸構件34定義的同樣的軸線為中心,相互旋動。
又,圖示的例子中,如圖1及圖2所示,本體框架12更具有、基架41及上方框架42、以及連接基架41與上方框架42的連結框架43。於框體材26及基架41伸展設置有基底布材料(未圖示)。基底布材料是同時支持框體材26、基架41、上方框架42、及連結框架43、以及緩衝功能的座椅材料(未圖示)。基架41及上方框架42是一起形成為U字形。基架41在其兩端部貫通於軸構件34。並且,基架41形成為可相對於框體材26或者其他構成要件旋動(可搖動)。上方框架42是在其兩端部可旋動(可搖動)地與扶手19的後端部分連接。相對於上方框架42的扶手19的旋動軸線是與相對於第1連桿20之扶手19的旋動軸線位在同一線上。在基架41及上方框架42之間,已於横方向離間的方式設有一對連結框架43。連結框架43在其兩端是以可旋動的方式與基架41及上方框架42連接。
如圖1所示,本體框架12具有連結一對前腳14間的前方連結材15、以及連結一隊後腳16間的後方連結材17 來做為延伸於横方向的構成要件。前方連結材15是作為腳踏來發揮功能。又,一對後連接材28之間設有連桿連結材29。藉由前方連結材15、後方連結材17及連桿連結材29可抑制嬰兒車10朝横方向的變形。進而,在一對扶手19間已可拆裝的方式設有具可撓性的導引構件38。
把手48係對由以上之構造所形成的本體框架12,以可搖動的方式連結。如圖1所示,本實施型態中,把手48包含有相互呈大致平行延伸的一對軸部48a、以及連結一對軸部48a間的中間部48b。把手48具有全體大致呈U字形的形狀。把手48是在U字形的兩端部以可旋動(可搖動)的方式連接於本體框架12。把手48是使用軸構件34以可旋動的方式與本體框架12連接。因此,第1連桿20、第2連桿25、第3連桿30、基架41及把手48是以藉由軸構件34定義的同一軸線為中心,形成為可相對於彼此旋動。
該嬰兒車本體11中,把手48形成為可在側面視點由較垂直軸朝後方傾斜的第1位置(後推位置)、以及較垂直軸朝前方傾斜的第2位置(面對面推進位置)之間搖動。在圖1中,把手48是配置在第1位置。圖2中,把手48是配置在第2位置。
具有以上構造的嬰兒車10藉由使構成構件相對旋動而可進行折疊。具體而言,先將配置在第1位置的把手48朝後上方拉起,之後再朝下方壓下,藉此使第3連桿30相對於後腳16朝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旋動。隨著這樣的操作,扶手19及第2連桿25會相對於第1連桿20朝圖2中順時針方 向旋動。藉由這樣的操作,可於側面視點大致平行地配置把手48與前腳14,並且使把手48的配置位置下降。如同以上為之,如圖3所示,可折疊嬰兒車10。在圖3的已摺疊狀態下,可小型化沿著嬰兒車10的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另一方面,在將嬰兒車10由摺疊狀態展開的方面,只要經歷與前述摺疊操作反向的程序即可。
順道一提,比強度如同上述,納入筒狀構件、典型上是比強度較強的鋁合金管來做為用以形成嬰兒車10的大部分的構成要件的構件。筒狀構件在可實現輕量化及高剛性兩者的點上很適合使用在嬰兒車。又多數的情況中,於筒狀構件之端部固定有端部部件。端部部件通常會由樹脂形成物形成,而容易賦予所期望的形狀。端部部件是藉由具有預定形狀而形成與其他構成要件的連接處以取代加工上有限制的筒狀構件等。又,端部部件藉由覆蓋筒狀之構件的端面,來改善嬰兒車的安全性或者設計性。圖示的嬰兒車10中,例如,形成第1連桿20的主連桿材21相當於筒狀構件,而上連接材22相當於端部部件。又,形成第2連桿25的框體材26相當於筒狀構件,後連接材28相當於端部部件。進而,第3連桿30的主軸材31相當於筒狀構件,端構件32相當於端部部件。
當將作為嬰兒車之構成要件來使用的筒狀構件予以輕量化時,可優化嬰兒車的搬運特性及操縱特性。但是,當藉由厚度的減少或者材料的選擇來將筒狀構件加以輕量化時,會有嬰兒車在使用中筒狀構件破損的疑慮。就 這一點本案的發明者們經過反覆實驗的結果,確認當筒狀構件的厚度被薄化後,並且,當將筒狀構件的材料變更為低強度輕量材料後的情況中,會在筒狀構件的端部產生破裂,而該筒狀構件會破損。
另一方面,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如同下面所說明,是致力於有效防止產生對筒狀構件的端部的破裂。亦即,本實施型態的嬰兒車10中,使用筒狀構件50作為形成上述各構成要件之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的構件,且致力於改善對該筒狀構件50之端部製品70的固定方法。具體而言,是致力改善對於筒狀構件50的端部製品70的固定方法,該筒狀構件50是被作為上述嬰兒車10的前腳14、後腳16、後方連結構件17、形成第1連桿20的主連桿材21、形成第2連桿25的框體材26、連桿連結材29、形成第3連桿30的主軸材31、基架41、上方框架42、及連結框架43、及把手48的任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的構件來使用者。
以下,主要參考圖4及圖5,就端部部件70之對筒狀構件50的固定方法加以說明。然而,圖4及5所示的筒狀構件50以及端部部件70會被組合而成為圖1~圖3所示的前腳14。該前腳14是在端部部件70連接於扶手19,並且於筒狀構件50的下端安裝有用以保持車輪45的腳輪。
如圖1~圖4所示,端部部件70是固定在筒狀構件50的其中一經開口的端部。如圖4及圖5所示,端部部件70是具有第1構件(主構件)71、及與第1構件71分別形成的第2構件(其他構件、輔助構件)72。亦即,端部部件70是由兩個 構件所形成。
如圖4及圖5所示,第1構件71具有基部74、以及與基部74一體而形成的內部支持部75。圖示的例子中,基部74是形成與扶手19連接的部位。內部支持部75是形成筒狀或者柱狀,而由基部74延伸出來。內部支持部75是由筒狀構件50的其中一開口插入至筒狀構件50內。圖示的例子中,內部支持部75是形成為圓筒狀。形成內部支持部75的圓筒的外周面形成有內部對向面75a,該內部對向面75a是由筒狀構件50的厚度方向dt之內側,在圓周狀之區域與在筒狀構件50之內表面50a之中的與筒狀構件50之端面50c鄰接的部分50a1(參考圖4)呈相對向。
如圖4及圖5所示,第2構件72具有外部支持部76、與外部支持部76一體地形成的凸緣部77。外部支持部76是形成為筒狀,筒狀構件50的其中一端部是插入於外部支持部76內。圖示的例子中,外部支持部76是對應於筒狀構件50之圓筒狀的形狀而形成為圓筒狀。形成外部支持部76的圓筒的內周面形成有外部對向面76a,該外部對向面76a是由筒狀構件50之厚度方向dt中的外側,以於圓周狀的區域,與在筒狀構件50之外表面中之與筒狀構件50之端面50c鄰接的部分50b1(參考圖4)呈相對向。凸緣部77是由外部支持部76的端部向筒狀構件50之厚度方向dt的內側延伸出來。凸緣部77是由筒狀構件50之軸線方向dl的外側與筒狀構件50的端面50c呈相對向。又,如圖4所示,凸緣部77是形成為圓周狀。第1構件71的內部支持部75是貫通第2構件72, 且延伸進入至筒狀構件50內。凸緣部77是挾持在第1構件71之基部74與筒狀構件50之端面50c之間。
在此,關於筒狀構件50的軸線方向dl,是指連結筒狀構件50之一對開口的方向(參考圖5)。關於筒狀構件50的厚度方向dt,如圖5所示,是指正交於軸線方向dl的方向。在圖5所示的圓筒狀的筒狀構件50中,其是與正交於軸線方向dl的剖面中由筒狀構件50之中心朝放射方向延伸出的方向一致。
如圖5所清楚顯示,端部部件70之內部支持部75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5b。又,於筒狀構件50亦形成有一對貫通孔50d。在將端部部件70安裝在筒狀構件50之端部的狀態下,端部部件70之一對貫通孔75b與筒狀構件50之一對貫通孔50d是排列在一直線上。並且,如圖4所示,引腳或鉚釘等所形成的固定器具78是貫通貫通孔75b、50d並且固定於筒狀構件50。成為以上的構造,則端部部件70是固定在筒狀構件50的端部。
如同上述,端部部件70是包含有:內部支持部75,具有在圓周狀區域與筒狀構件50之內表面50a呈相對向的內部對向面75a;以及外部支持部76,具有在圓周狀區域與筒狀構件50之外表面50b呈相對向的外部對向面76a。本案發明者們所確認的結果,藉由將該端部部件70安裝於筒狀構件50之端部,可有效防止筒狀構件50之破裂,而該筒狀構件50之破裂是從筒狀構件50的端面50c裂開所產生。端部部件70所達成的破裂防止的功能的詳細理由還不明瞭,但 在與筒狀構件50之端面50c鄰接的區域中,藉由外部支持部76可限制筒狀構件50膨脹,並且藉由內部支持部75可限制筒狀構件50壁部朝向內側傾倒(屈曲)被推測為其中一重要原因。
當可藉由端部部件70來有效防止筒狀構件50之破裂時,可薄型化筒狀構件50的厚度。經過薄型化的筒狀構件50可實現嬰兒車10的輕量化,而可改善嬰兒車10的操作性。
又,形成筒狀構件50的材料選擇自由度也增加。因此,藉由使用較輕的素材來形成筒狀構件50,可實現嬰兒車10的輕量化。舉一具體例子,包含碳纖維及樹脂的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所形成的筒狀構件,就可應用於嬰兒車10的構成要件的其中任一個以上。由碳纖維強化塑膠所形成的筒狀構件不只質量輕,亦具有優越的柔軟性。因此,對碳纖維強化塑膠所形成的筒狀構件50採用上述端部部件70的固定方法,藉此可達到嬰兒車10的輕量化,並且進而可以提高嬰兒車10的振動吸收功能。首先振動吸收功能的改善藉由嬰兒車10本身的輕量化就可實現,因此藉由組合由質量輕的碳纖維強化塑膠所形成的筒狀構件50、以及上述端部部件70的固定方法兩者,可相得益彰地將嬰兒車10之振動吸收功能由構成要件之輕量化及柔軟化兩方面來加以改善。
若藉由以上的實施型態,嬰兒車10具有:筒狀構件50;及固定在筒狀構件50的至少其中一已開口之端部的 端部部件70。端部部件70具有:內部支持部75,具有在圓周狀之區域與筒狀構件50之內表面呈相對向的內部對向面75a;及外部支持部76,具有在圓周狀之區域與筒狀構件50之外表面呈相對向的外部對向面76a。藉由組合這樣的筒狀構件50與端部部件70,可有效防止對筒狀構件50之破裂之產生。因此,藉由採用厚度薄化或者輕量化素材,來將筒狀構件50予以輕量化,而可達到嬰兒車10的輕量化。
然而,關於上述的實施型態,在本發明的要旨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以下一面參考圖示,一面就變形例的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以下的說明以及以下說明所使用的圖式中,就與上述實施型態可同樣構成的部分,對於在與上述實施型態中之對應部分已使用的符號則使用相同符號,並且省略重複的說明。
首先,具有內部支持部75以及外部支持部76的端部部件70不限定於圖4及圖5所示的例子,而可以各種型態應用於嬰兒車10。例如,如圖4及圖5所示的端部部件70是具有包含基部74及內部支持部75的第1構件71、以及包含外部支持部76及凸緣部77的第2構件72,但不限於這樣的例子,如圖6所示,端部部件70亦可具有包含基部74及外部支持部76的第1構件81、以及包含內部支持部75及凸緣部83的第2構件82。圖6所示的例子中,第1構件81的基部74及外部支持部76是一體地形成,而外部支持部76是形成有外部對向面76a。又,第2構件82的內部支持部75及凸緣部83是一體 地形成,而內部支持部75形成有內部對向面75a。第2構件82的內部支持部75形成為筒狀或者円柱狀。第2構件82的凸緣部83是由內部支持部75的端部向筒狀構件50之厚度方向中的外側延伸出去。凸緣部83是配置為與筒狀構件50的端面50c呈相對向。第1構件81的外部支持部76是形成為筒狀。第2構件82是配置在形成為筒狀的外部支持部76的內部。基部74具有底面部74b,該底面部74b是在與筒狀構件50的端面50c之間挾持第2構件82的凸緣部83。另,如圖4及圖5所示的例子中,外部支持部76較內部支持部75短,但是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外部支持部76是較內部支持部75長。第1構件81是透過固定器具78固定在筒狀構件50,第1構件81是在與筒狀構件50之間挾持第2構件82。藉由如圖6所示的端部部件70亦可達到與上述之實施型態相同的作用效果,亦即有效防止筒狀構件50之破裂的效果。
圖4~圖6所示的端部部件70雖具有另外個別形成之第1構件71及第2構件72,但不限於此例,如圖7及圖8所示,端部部件70亦可作為單一的構件來被形成。圖7或圖8所示的端部部件70中,內部支持部75及外部支持部76雙方是由基部74突出。筒狀構件50的端面50c是形成為與形成在內部支持部75與外部支持部76之間的支持部間面74a呈相對向。然而,圖7所示的例子中,雖然內部支持部75較外部支持部76長,但如圖8所示的例子,內部支持部75亦可較外部支持部76短。藉由像這樣的端部部件70,亦可達到與上述實施型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亦即,可有效防止筒狀構件 50之破裂。
又,在上述端部部件70與筒狀構件50的組合中,是顯示筒狀構件50是透過端部部件70與其他的構成要件例如扶手19連接的例子。但是,亦可為如圖9所示,是透過用以將端部部件70固定於筒狀構件50的固定器具79,使筒狀構件50與其他構成要件連接。亦即,圖9所示的筒狀構件50是在設有端部部件70的部分與嬰兒車10的其他構成要件連接。圖9所示的例子中,筒狀構件50是形成圖1~圖3所示的把手48的軸部48a,而端部部件70是構成塞住筒狀構件50之端部之開口的蓋體材。在這樣的筒狀構件50亦有在使用中會由端面50c裂開而產生破裂的可能性。並且,藉由圖9所示的端部部件70,亦可達到與上述實施型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亦即,有效防止筒狀構件50的破裂。
進而,上述的實施型態中所說明的嬰兒車10的全體構成只是單一個例子。例如亦可將嬰兒車構成為,像是日本特許公開2011-148454所揭示的嬰兒車一般,可在摺疊使前後方向小型化後進而摺疊使寬度方向亦小型化。具體而言,延伸於嬰兒車10之寬度方向的構件,亦即,把手48的中間部48b、前方連結材15、後方連結材17、連桿連結材29、基架41及上方框架42等具有樞紐(曲折點),而可使該等構件在摺疊為如上所述於前後方向小型化後,進而以樞紐為中心彎折亦可。
進而,在上述實施型態中所說明的嬰兒車10中,是顯示構成為使把手48可在後推位置(後方位置)與面對面 推進位置(前方位置)之間搖動的例子。亦即,前述實施型態中,顯示了構成使把手48與第1連桿20分開設置,且把手48可相對於嬰兒車本體11的本體框架12搖動的例子。但是,例如圖10所示,構成為把手48固定在後方位置,而不可由後推位置進行搖動的嬰兒車10亦可。圖10所示的例子中,藉由相當於把手48的軸部48a的下端部的部分,構成一對的第1連桿20。換言之,第1連桿20構成為跨越與扶手19的連結處進而延伸而構成把手48的一部分。
然而,對於以上所述的實施型態已說明了幾個變形例,但當然亦可適當組合複數個變形例而加以應用。

Claims (8)

  1. 一種嬰兒車,具有:筒狀構件;及端部部件,固定在前述筒狀構件的至少其中一已開口的端部,且前述端部部件具有:內部支持部,插入在前述筒狀構件內,且具有內部對向面,前述內部對向面是在圓周狀的區域與前述筒狀構件之內表面呈相對向;及外部支持部,具有在圓周狀的區域與前述筒狀構件之外表面呈相對向的外部對向面,且前述端部部件包含有:第1構件,具有前述內部支持部、以及與前述內部支持部一體地形成的基部;及第2構件,是與前述第1構件做為分別之個體而形成,且具有前述外部支持部、以及由前述外部支持部之端部延伸出來而與前述筒狀構件之端面呈相對向的凸緣部,前述凸緣部被夾持於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基部與前述筒狀構件的端部之間。
  2. 一種嬰兒車,具有:筒狀構件;及端部部件,固定在前述筒狀構件的至少其中一已開口的端部,且前述端部部件具有:內部支持部,插入在前述筒狀構件內,且具有內部對向面,前述內部對向面是在圓周狀的區域與前述筒狀構件之內表面呈相對向;及外部支持部,具有在圓周狀的區域與前述筒狀構件之外表面呈相對向的外部對向面,且前述端部部件包含有:第1構件,具有前述外部支持部、以及與前述外部支持部一體地形成的基部;第2構件,是與前述第1構件分開個別形成,且具有前述內部支持部、以及由前述內部支持部之端部延伸出來而與前述筒狀構件之端面呈相對向的凸緣部,前述凸緣部被夾持於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基部與前述筒狀構件的端部之間。
  3. 如請求項1或2的嬰兒車,其中,前述端部部件更具有與前述內部支持部及前述外部支持部雙方一體地形成的基部。
  4. 如請求項1或2的嬰兒車,其更具有前腳、後腳及把手,前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及前述把手中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5. 如請求項1或2的嬰兒車,其包含有:前腳及後腳;扶手,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第1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第2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第3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中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6. 如請求項1或2的嬰兒車,其包含有:一對前腳及一對後腳;一對扶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一對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一對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一對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後方連結材,是連結前述一對後腳;及連桿連結材,是連結前述一對第2連桿,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前述第3連桿、前述後方連結材及前述連桿連結材中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7. 如請求項6的嬰兒車,其中前述第1連桿式形成前述把手的一部分。
  8. 如請求項1或2的嬰兒車,其包含有:前腳及後腳;扶手,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及前述後腳連接;第1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扶手連接;第2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前腳連接;第3連桿,可旋動地與前述後腳連接;及把手,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中之至少一個以上連接,前述第1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2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2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3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第3連桿是可旋動地與前述第1連桿及前述第2連桿的至少其中一者連接,前述筒狀構件是形成前述前腳、前述後腳、前述第1連桿、前述第2連桿、前述第3連桿及前述把手中一個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TW104131153A 2014-09-22 2015-09-21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TWI656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3081 2014-09-22
JP2014193081A JP6415912B2 (ja) 2014-09-22 2014-09-22 乳母車および乳母車に用いられる筒状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461A TW201615461A (zh) 2016-05-01
TWI656999B true TWI656999B (zh) 2019-04-21

Family

ID=5558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1153A TWI656999B (zh) 2014-09-22 2015-09-21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15912B2 (zh)
KR (1) KR102384481B1 (zh)
CN (1) CN106715237B (zh)
TW (1) TWI656999B (zh)
WO (1) WO201604740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26095A (en) * 1988-12-14 1990-06-20 Raleigh Industries Ltd Mounting of tubular elements
CN2690255Y (zh) * 2003-11-09 2005-04-06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婴儿车收折关节结构及婴儿车骨架结构
CN202624303U (zh) * 2009-03-31 2012-12-26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TW201348045A (zh) * 2012-03-16 2013-12-01 Combi Corp 嬰兒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0809U (zh) * 1986-04-18 1987-10-29
JPH11310086A (ja) * 1998-04-27 1999-11-09 Joto Kogyo Kk パイプジョイント装置
JP2001171011A (ja) 1999-12-21 2001-06-26 Nitto Denko Corp 難燃性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部材
JP4275494B2 (ja) * 2003-09-10 2009-06-10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JP5061813B2 (ja) 2007-09-25 2012-10-31 東レ株式会社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EP2240359B1 (en) 2008-01-10 2016-11-16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One-hand fold stroller frame
JP2009247590A (ja) 2008-04-07 2009-10-29 Mizuno Technics Kk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01767602B (zh) * 2008-12-26 2012-07-04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婴儿车及其手把高度调整机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26095A (en) * 1988-12-14 1990-06-20 Raleigh Industries Ltd Mounting of tubular elements
CN2690255Y (zh) * 2003-11-09 2005-04-06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婴儿车收折关节结构及婴儿车骨架结构
CN202624303U (zh) * 2009-03-31 2012-12-26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TW201348045A (zh) * 2012-03-16 2013-12-01 Combi Corp 嬰兒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47407A1 (ja) 2016-03-31
TW201615461A (zh) 2016-05-01
KR102384481B1 (ko) 2022-04-08
JP6415912B2 (ja) 2018-10-31
CN106715237A (zh) 2017-05-24
CN106715237B (zh) 2019-10-01
JP2016064686A (ja) 2016-04-28
KR20170063579A (ko) 2017-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4990B (zh) 轉換式滑行車
KR101938094B1 (ko) 안장을 구비한 접이식 전동 킥보드
US8668222B2 (en) Foldable stroller
US8579319B2 (en) Baby carriage
TW201618991A (zh) 嬰兒車
JP2017169942A (ja) 車椅子
WO2018051807A1 (ja) ベビーカー
JP6654460B2 (ja) ベビーカー
TWI656999B (zh) 嬰兒車及用於嬰兒車的筒狀構件
JP6407703B2 (ja) 乳母車
JP3181390U (ja) 車椅子兼用自転車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TWI654109B (zh) Stroller and tubular member for stroller
JP6544723B2 (ja) 折り畳み式キックスケーター
KR102488862B1 (ko) 유모차
JP6334953B2 (ja) 背対面切替式乳母車
JP2009050613A (ja) 歩行補助装置
KR102477428B1 (ko) 유모차
CN212313659U (zh) 一种婴儿车架和婴儿车
JP2018184102A (ja) 乳母車
JP5613345B2 (ja) 車椅子兼用自転車
CN112046593A (zh) 一种婴儿车架和婴儿车
JP6255278B2 (ja) 背対面切替式乳母車
JP6150885B2 (ja) ゴルフカート
JP2010105575A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手操作移動車用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