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924B -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924B
TWI651924B TW106114749A TW106114749A TWI651924B TW I651924 B TWI651924 B TW I651924B TW 106114749 A TW106114749 A TW 106114749A TW 106114749 A TW106114749 A TW 106114749A TW I651924 B TWI651924 B TW I6519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inverter
braking
control device
motor dr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4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2368A (zh
Inventor
田中正人
保坂康夫
萩原弘三
川東照明
加治屋裕人
栁岡太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微空間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太陽誘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微空間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太陽誘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微空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2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2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9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24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with additional mechanical or electromagnetic braking
    • B60L7/26Controlling the braking eff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09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for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46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2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generated by humans or anim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10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 B60L7/16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for vehicles comprising converters between the power source and th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22Dynamic electric resistor braking, combined with 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9/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 B60L9/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using ac induction motors
    • B60L9/18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using ac induction motors fed from dc supply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45Control or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M6/50Control or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detectors or sensors, or arrangement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06Rotor flux based control involving the use of rotor position or rotor speed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22Current control, e.g. using a current control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1/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s by vector control, e.g. by control of field orientation
    • H02P21/36Arrangements for braking or slowing; Four quadran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3/00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 H02P3/06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n individual dynamo-electric motor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
    • H02P3/18Arrangement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electric motors,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n individual dynamo-electric motor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 for stopping or slowing an a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12Bi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60L2240/429Cur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60L2240/547Volt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AC-mo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發明係不使再生電流流向電源而產生制動轉矩。 本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具有:(A)變頻器部,其驅動馬達;(B)分離開關,其用以將電源自變頻器部電性分離;及(C)控制部,其於檢測出未使再生電流自變頻器部流向電源而應實施制動之現象之情形時,以對分離開關指示將電源自變頻器部分離,進行與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切換之方式,控制變頻器部。

Description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馬達驅動控制裝置。
有時將電動自行車或電動汽車等之馬達不僅用於加速時等之動力運轉驅動,而且用於減速時進行發電使其電力返回至可充電之電池之再生制動。
然而,於如下之情形時,由於再生制動時之充電電流(以下亦稱作再生電流)受到限制,或完全無法流動,故無法施加再生制動,或無法產生充分之制動轉矩。
於電池充滿電之情形時、電池為低溫之情形時、因其他電池異常等而再生電流無法流動之情形時
例如,如住在坡道之上之人於自家將電池充滿電後突然下坡之情形時,因無法進一步充電,故最初無法使用再生制動。因此,下坡後於平地或爬坡等消耗電力,電池電容耗盡後方可使用再生制動。
又,即便於氣溫為冰點以下如電解液凍結般之溫度之情形時等,亦因無法對電池充電,而依然無法使用再生制動。再者,亦存在電磁檢測到其他異常,輸出顯示無法充電之信號之情形。
於除此以外之情形時,因可使用再生制動,故即便意圖施加相同之馬達制動時,亦因電池之狀況不同,而產生完全無法施加再生制動,或僅 施加較弱之再生制動之情形。
因此,視電池之狀況,根據所需之制動轉矩,使用與再生制動轉矩不足之量相應之機械制動。但,駕駛者必須以施加與不足之量相應之機械制動之方式應對,自進行剎車操作後方才發覺效應之差異,從而感受到要求瞬間之判斷與應答等較大之違和感。
因此,較理想為若駕駛者之操作相同,則不依據電池之狀況,始終產生相同之馬達制動。
又,即便使用無法充電之一次電池之情形或使用無法再生之外部電源之情形時等,亦存在尤佳為不拘於再生制動,而施加任意之制動轉矩之馬達制動之狀況。
即,例如自行車或汽車之例中,即便因陡峭之下坡等而速度或加速度變得過大之情形時,根據其傾斜自動且較輕地施加制動,使速度或加速度緩和較為有用。又,亦存在於某些異常時欲自動地施加制動之情形。
如此,即使不裝備機械式剎車伺服器亦僅以來自控制部之指示施加制動,又,與摩擦係數中存在較大之偏差之機械式剎車相比,以極其穩定之轉矩施加制動,因此存在即使無法使用再生制動之系統中,亦要求自動控制馬達之狀況。
對於此種問題,於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中,存在自動地施加與再生制動不足之量對應之機械制動之技術(例如專利文獻1)。然而,為實現此情況而具備電動剎車伺服器機構。於汽車之情形時,因原本具備剎車伺服器機構,故重量增加或成本增加並非太大之問題,但於較輕且低價之汽車等之情況下,重量增加與成本增加成為較大問題。
又,作為不流動再生電流之馬達制動(電磁制動),已知有短路制動。 然而,短路制動具有最大再生制動力之進而2倍之制動轉矩,無法調節,故無法與再生制動同等地使用。
作為消除此種缺點之方法,提出有交替切換3相全短路狀態與全斷路狀態,以其之切換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寬調變)負載比控制轉矩之方法(例如專利文獻2)。然而,該方法實際上無法控制。具體而言,流入至馬達線圈之電流於全斷路期間亦無法立即停止,且於每次開放時電流經由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場效電晶體)之寄生二極體自地面流向電池側,再生電流流入至電池中,故而,最終導致成為再生制動。
若假設藉由使用無寄生二極體之開關元件,消除寄生二極體之影響之電路上之設計(例如使用將FET每2個地反串聯而成者),而使再生電流不流向電池側,則於全斷路之瞬間導致開關元件被施加無限巨大之突波電壓而破損。
又,作為其他方法,亦有如下方法:藉由以另行設置之電阻等消耗由再生制動所得之電力,而總計實現不使再生電流流入至電池而產生制動轉矩之損耗制動。然而,因該電阻等之發熱量較大,故將設置高價之高耐電力電阻或較大之散熱片等,導致成本增加或重量增加。
進而,作為不使再生電流流入至電池而施加任意轉矩之電磁制動之方法,存在如下方法:藉由向量控制法,一邊將用以產生轉矩之轉矩電流保持與再生制動時相同,一邊使無助於轉矩之勵磁電流流動,藉此,於馬達內消耗電力,不改變制動轉矩而自如地控制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例如專利文獻3)。即,可藉由適當地控制驅動電壓或驅動提前角,而產生預期之制動轉矩,使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降低或為零。
然而,因藉由高度的控制而控制轉矩與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故 而,因馬達其他各種常數或環境狀態之偏差,故使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為零存在較多困難。即,需要高速且高精度之電流反饋控制,自制動開始時跟隨制動力變化、馬達轉數變化、及其他變動,始終將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確實地維持為零較為困難。因此,存在頻繁產生少量之再生電流流入至電池之狀況之虞,相應地對於電池存在不良影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863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9610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0-150702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於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用以不使電流流向電源而產生制動轉矩之馬達驅動控制技術。
本發明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具有:(A)變頻器部,其驅動馬達;(B)分離開關,其用以將電源自變頻器部電性分離;及(C)控制部,其於檢測出不使再生電流自變頻器部流向電源而應實施制動之現象之情形時,指示分離開關將電源自變頻器部分離,且以進行對應於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之切換之方式控制變頻器部。
1‧‧‧電動輔助自行車
101‧‧‧二次電池
102‧‧‧馬達驅動控制裝置
103‧‧‧踏板轉矩感測器
104‧‧‧剎車感測器
105‧‧‧馬達
107‧‧‧踏板旋轉感測器
301‧‧‧修正量產生部
302‧‧‧加法器
303‧‧‧乘法器
304‧‧‧除法器
305‧‧‧下限限制部
306‧‧‧延遲器
307‧‧‧多工器
1010‧‧‧第3溫度感測器
1020‧‧‧控制部
1021‧‧‧運算部
1022‧‧‧踏板旋轉輸入部
1023‧‧‧踏板轉矩輸入部
1024‧‧‧車速輸入部
1025‧‧‧剎車輸入部
1026‧‧‧溫度輸入部
1027‧‧‧第1AD輸入部
1028‧‧‧第2AD輸入部
1029‧‧‧PWM調變部
1030‧‧‧變頻器部
1031‧‧‧第2溫度感測器
1040、1040a~1040a‧‧‧分離開關
1041a~1041c‧‧‧MOSFET
1042a、1042b‧‧‧二極體
1045、1046‧‧‧二極體
1050‧‧‧平滑開關
1051‧‧‧第1溫度感測器
2100‧‧‧分離控制部
2201‧‧‧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
2202‧‧‧驅動參數產生部
2203‧‧‧電壓FB控制部
2204‧‧‧驅動波形產生部
2206‧‧‧載波產生部
2207‧‧‧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
2210~2213‧‧‧加法器
2301‧‧‧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
2302‧‧‧驅動參數產生部
2303‧‧‧電壓FB控制部
2304‧‧‧不同頻率產生部
2305‧‧‧基諧波產生部
2306~2308‧‧‧加法器
2309~2311‧‧‧乘法器
2313‧‧‧載波產生部
2314‧‧‧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
9001‧‧‧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
9002‧‧‧驅動參數產生部
9003‧‧‧驅動波形產生部
9004‧‧‧調變部
9005‧‧‧加法器
9006‧‧‧電池平均電流檢測部
9007‧‧‧電流補償暫存器
9008‧‧‧加法器
10211‧‧‧記憶體
0A~4A‧‧‧等電流線
-4A~-1A‧‧‧等電流線
Dnx‧‧‧目標平均負載比
Do‧‧‧平均負載比
Du、Dv、Dw‧‧‧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
Gnd‧‧‧接地電位
Suh‧‧‧高側FET
Sul‧‧‧低側FET
Svh‧‧‧高側FET
Svl‧‧‧低側FET
Swh‧‧‧高側FET
Swl‧‧‧低側FET
Vm‧‧‧平均馬達驅動電壓
Vo‧‧‧變頻器電源電壓
△V‧‧‧修正量
(a)‧‧‧充電限制旗標
(b)‧‧‧電池電壓
(c)‧‧‧變頻器斷開指示旗標
(d)‧‧‧分離控制信號
(e)‧‧‧制動目標轉矩
(f)‧‧‧提前角
(g)‧‧‧修正後平均負載比
(h)‧‧‧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
(i)‧‧‧變頻器電源電壓
(j)‧‧‧制動模式旗標
圖1係表示向量控制下之損耗制動之安裝例之圖。
圖2A係表示向量控制中之轉矩相對於平均負載比與提前角之組合之 關係之圖。
圖2B係表示向量控制中之電源(電池)電流相對於平均負載比與提前角之組合之關係之圖。
圖3A係表示馬達轉數及制動轉矩與提前角之關係之圖。
圖3B係表示馬達轉數及制動轉矩與預設平均負載比之關係之圖。
圖4係表示電動輔助自行車之外觀之圖。
圖5係馬達驅動控制裝置之功能區塊圖。
圖6A係表示利用運算部實現之分離控制部之圖。
圖6B係表示分離開關之第1例之圖。
圖6C係表示分離開關之第2例之圖。
圖6D係表示分離開關之第3例之圖。
圖6E係表示分離開關之第4例之圖。
圖7A係表示電源連接方法之第1例之圖。
圖7B係表示電源連接方法之第2例之圖。
圖7C係表示電源連接方法之第3例之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功能構成例之圖。
圖9A係表示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與制動轉矩之關係之圖。
圖9B係表示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與變頻器電源電壓之關係之圖。
圖10係表示電壓FB控制部之功能構成例之圖。
圖11係用以對△V之產生進行說明之圖。
圖12(a)至(c)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追加功能之圖。
圖13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功能構成例之圖。
圖14A(a)至(c)係表示包含60°A斷開期間之120°構矩形波之例之圖。
圖14B(a)至(c)係表示連續之120°之矩形波之例之圖。
圖14C(a)至(c)係表示連續之180°之矩形波之例之圖。
圖14D(a)至(c)係表示連續之240°之矩形波之例之圖。
圖15(a)至(j)係表示再生制動中轉換為損耗制動模式時之信號變化之圖。
圖16(a)至(j)係表示自損耗制動模式轉換為再生制動時之信號變化之圖。
圖17(a)至(d)係表示驅動波形之變動之圖。
圖18係表示用以產生圖17(d)所示之驅動波形之構成例之圖。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基礎技術]
首先,針對基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基礎技術即向量控制之損耗制動進行說明。
於向量控制之損耗制動中,使與產生制動轉矩之電流即用於再生制動之電流相同之第1電流(亦稱作轉矩電流)、與用以藉由馬達線圈內之電阻成分而消耗電力之第2電流即自第1電流偏移90°之相位之電流(亦稱作勵磁電流)同時地流動
藉由此種第1電流可獲得期望之制動轉矩。而且,因第2電流偏移90°相位,故第2電流之轉矩以電流頻率之2倍之頻率正負交替地產生,平均轉矩成為零。又,若為3相馬達,則分別具有120°相位差之3相電流之各者產生之轉矩亦具有120°相位差,因此,第2電流之3相轉矩之合計即使不取時間平均,任何瞬間亦成為零轉矩。
即使為零轉矩,只要電流流動,則消耗該電流之平方×線圈電阻量之電力。因此,若控制第2電流則可自如地控制該第2電流之消耗電力,故整體而言,可一邊施加與再生制動時相同之轉矩之制動,一邊自如地控制最終之再生電力。即,若使第2電流之消耗電力與第1電流之再生電力相等,則流向電池之再生電流成為零。
此時,作為第2電流之控制方法,存在使第2電流以相對於第1電流為提前方向即+90°相位差流動之弱勵磁電流法、及使第2電流以相對於第1電流為延遲方向以-90°相位差流動之強勵磁電流法。
於以+90°相位差流動之弱勵磁電流法之情形時,存在因馬達線圈自身之自感及線圈間之互感之影響,賦予至馬達線圈端子之合計電壓驅動波形成為低電壓之特徵。又,因流入至電源用平滑電容器之AC漣波電流變小,故亦存在平滑電容器之容許漣波電流較小即可,又,耐壓亦較小即可之優點。
但,若+90°相位差控制相對於速度之急劇變化延遲而相位偏移,則產生於原本應為零轉矩之處產生轉矩之現象。即,存在速度之變化於更放大之方向反映於轉矩之傾向,轉矩與速度容易變得不穩定,從而容易產生振動,故謀求高速且高精度之控制。
另一方面,於以-90°相位差流動之強勵磁電流法之情形時,相反存在合計電壓驅動波形成為高電壓之特徵。因此,導致電壓高於電池電壓而產生無法適當地控制之情形,或流入至電源用平滑電容器之AC漣波電流變大,從而存在採用電源用平滑電容器之容許漣波電流較大者之問題。
但,-90°相位差控制相對於速度之急劇變化延遲而產生之轉矩進而存在速度之變化於被緩和之方向上反映於轉矩之情形,從而具有轉矩與速 度穩定之優點。
實際上,鑒於製品構成上之各種情況,選擇該等2個方法之任一者。
又,於第1電流之驅動波形、第2電流之驅動波形均為正弦波之情形時,該合計電壓驅動波形亦成為僅其振幅或相位不同之正弦波。即,可藉由控制單一之正弦波之振幅(即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而控制第1及第2電流。
因此,預先於每一速度中求出產生與目標再生制動轉矩相同之損耗控制轉矩之平均負載比與提前角,且基於具有該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合計電壓驅動波形之信號,使驅動馬達之變頻器進行切換,藉此,實現產生與再生制動轉矩相同之轉矩之損耗制動。
將基於此種向量控制實現損耗制動之安裝例表示於圖1。
該安裝例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具有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9001、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驅動波形產生部9003、調變部9004、加法器9005、電池平均電流檢測部9006、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及加法器9008。
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9001若藉由剎車操作等而受到制動請求,則根據車速等速度,將預設之制動目標轉矩輸出至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再者,對於應輸出之制動目標轉矩,應參照例如國際專利公開公報2012/086459A1等。將該國際專利公開公報及對應美國專利申請編入本案中。
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根據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輸出預設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
對於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應輸出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使用圖2A至圖3B進行說明。
於圖2A中,橫軸表示平均負載比,縱軸表示提前角,且於某一馬達轉數(例如2400rpm)中,以等轉矩線表示產生相同轉矩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具體而言,自0Nm至18Nm為止,每隔2Nm表示等轉矩線,再者,將電池與驅動馬達之變頻器部保持著連接,測定可採用使勵磁電流相對於轉矩電流以-90°相位差流動之強勵磁電流法之範圍。
另一方面,於圖2B中,橫軸表示平均負載比,縱軸表示提前角,且於某一馬達轉數(例如2400rpm)中,以等電流線表示相同之電流流入至電池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具體而言,每隔1A表示自電流未流動之0A(虛線)至電流自電池向放電方向流動之4A為止之等電流線、及電流於朝向電池之充電方向(亦稱作再生方向)上流動之-4A為止之等電流線。此處,亦將電池與變頻器部保持著連接,測定與圖2A相同之範圍。
圖2B之虛線表示電流未流動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圖2A中亦同樣地表示。損耗制動係未自電池放電亦未對電池充電之0A狀態,故於圖2A中,根據表示0A之虛線與等轉矩線交叉之點,確定可進行損耗制動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與該情形之制動轉矩。
藉由對於各速度進行該損耗制動,而獲得如圖3A及圖3B所示之關係。
圖3A係表示馬達轉數及制動轉矩與提前角之關係,圖3B係表示馬達轉數及制動轉矩與預設平均負載比之關係。
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基於圖3A及圖3B,輸出與被輸入之速度(與馬達之轉數等效)及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之關係。
若根據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輸出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驅動變頻器,則基本實現損耗制動,但因各要素之常數之偏差或變動,再生電流 無法正確地成為零。因此,以再生電流成為零之方式進行反饋控制。
電池平均電流檢測部9006檢測流入至電池之電流之平均值,輸出對應於該平均值之值。加法器9008將電池平均電流檢測部9006之輸出、與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之輸出(1單位時間前之值。但初始值例如為零)相加,且將相加結果輸出至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存儲加法器9008之輸出。如此,將與利用電池平均電流檢測部9006檢測所得之電流之平均值對應之值儲存於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
而且,加法器9005自來自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之預設平均負載比減去儲存於電流偏移暫存器9007之值。藉此,將流入至電池之電流之平均值負反饋。由加法器9005產生之修正後平均負載比係輸出至驅動波形產生部9003。
驅動波形產生部9003基於來自驅動參數產生部9002之提前角、與來自加法器9005之修正後平均負載比,產生具有與該提前角及修正後平均負載比對應之振幅之例如正弦波之信號,且輸出至調變部9004。藉由驅動波形產生部9003產生之信號於3相馬達之情形時,表示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Du、Dv及Dw
調變部9004根據驅動波形產生部9003之輸出進行例如PWM調變,且將對於變頻器部中所含之開關之切換信號輸出。
如上所述,藉由將流入至電池之電流負反饋,而以使流入至電池之電流為零之方式進行控制,但任何瞬間均不成為零,而於零前後略微變動。
[實施形態]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使再生電流確實地不流向電池而實現損耗 制動。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以電動輔助自行車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適用對象不限於電動輔助自行車。
圖4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動輔助車即電動輔助自行車之一例之外觀圖。該電動輔助自行車1裝載有馬達驅動裝置。馬達驅動裝置具有二次電池101(基礎電源)、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踏板轉矩感測器103、踏板旋轉感測器107、剎車感測器104、及馬達105。再者,電動輔助自行車1亦具有操作面板、飛輪及變速機。
二次電池101為鋰離子二次電池,但亦可為其他種類之電池例如鋰離子聚合物電池、鎳氫蓄電池等。
踏板轉矩感測器103係設置於安裝於曲柄軸之輪圈上,且檢測駕駛者對踏板之踏力,將該檢測結果輸出至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又,踏板旋轉感測器107係與踏板轉矩感測器103相同,設置於安裝於曲柄軸之輪圈上,將對應於旋轉之脈衝信號輸出至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
馬達105例如為眾所周知之三相無刷馬達,且例如安裝於電動輔助自行車1之前輪。馬達105係使前輪旋轉,且以轉子對應前輪之旋轉而旋轉之方式,將轉子直接或經由減速器等連結於前輪。進而,馬達105具備霍耳元件等旋轉感測器,且將轉子之旋轉資訊(即霍耳信號)輸出至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
剎車感測器104係檢測駕駛者之剎車操作,且將有關剎車操作之信號輸出至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
將與此種電動輔助自行車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關聯之構成表示於圖5。馬達驅動控制裝置102具有控制部1020、變頻器部1030、分離開 關1040、及平滑電容器1050。於變頻器部1030中包含對馬達105之U相進行切換之高側FET(Suh)及低側FET(Sul)、對馬達105之V相進行切換之高側FET(Svh)及低側FET(Svl)、及對馬達105之W相進行切換之高側FET(Swh)及低側FET(Swl)。有時亦將高側稱作上側,將低側稱作下側。於變頻器1030中設有第2溫度感測器1031,於馬達105設有第1溫度感測器1051,且第2溫度感測器1031及第1溫度感測器1051分別連接於控制部1020。
又,變頻器部1030係連接於平滑電容器1050之一端,且平滑電容器1050之另一端接地。平滑電容器1050之電容相對較大,雖未於圖5表示,但大於設置於較分離開關1040更靠二次電池101側之電容器。
分離開關1040係設置於變頻器部1030與二次電池101之間,且根據來自控制部1020之指示(分離控制信號),以將二次電池101自變頻器部1030分離之方式作動。再者,於二次電池101中設有第3溫度感測器1010,且第3溫度感測器1010連接於控制部1020。
又,控制部1020具有運算部1021、車速輸入部1024、剎車輸入部1025、踏板旋轉輸入部1022、踏板轉矩輸入部1023、溫度輸入部1026、第1AD(Analog/Digital:類比/數位)輸入部1027、第2AD輸入部1028、及PWM調變部1029。再者,於控制部1020亦包含對PWM調變部1029輸出載波信號之載波產生部,但此處省略圖示。
運算部1021係使用來自踏板旋轉輸入部1022之輸入、來自踏板轉矩輸入部1023之輸入、來自車速輸入部1024之輸入、來自剎車輸入部1025之輸入、來自第1AD輸入部1027之輸入、來自第2AD輸入部1028之輸入、及來自溫度輸入部1026之輸入,進行以下所述之運算,且對於PWM調變部1029輸出信號。
再者,運算部1021具有記憶體10211,記憶體10211係存儲用於運算之各種資料及處理中之資料等。進而,亦存在運算部1021藉由處理器執行程式而實現之情形,且於該情形時亦存在該程式記錄於記憶體10211之情形。又,亦存在記憶體10211與運算部1021分開設置之情形。
踏板旋轉輸入部1022係將來自踏板旋轉感測器107之表示踏板旋轉相位角及旋轉方向之信號數位化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車速輸入部1024係根據馬達105輸出之霍耳信號算出當前車速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踏板轉矩輸入部1023係將相當於來自踏板轉矩感測器103之踏力之信號數位化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剎車輸入部1025係根據來自剎車感測器104之信號,將表示未自剎車感測器104接收表示存在剎車之信號之無剎車狀態、及自剎車感測器104接收到表示存在剎車之信號之剎車狀態的任一者之信號輸出至運算部1021。溫度輸入部1026係將來自第1溫度感測器1051、第2溫度感測器1031及第3溫度感測器1010之溫度資訊數位化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第1AD輸入部1027係將分離開關1040之二次電池101側之電壓即二次電池101之輸出電壓數位化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第2AD輸入部1028係將分離開關1040之變頻器部1030側之電壓數位化後,輸出至運算部1021。
再者,為容易進行以下之說明,而將分離開關1040之變頻器部1030側之端子稱作變頻器電源端子,且將該變頻器電源端子中之電壓稱作變頻器電源電壓。
又,亦存在自二次電池101,不僅將來自第3溫度感測器1010之溫度資訊,而且將含有充滿電狀態之充電位準之資訊、表示因其他原因而無法充電之信號傳遞至控制部1020之情形。
本實施形態係於不使再生電流流入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而產生制動轉矩之損耗制動模式中,將分離開關1040斷開,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自變頻器部1030分離之後,利用以下所述之驅動控制法產生制動轉矩。藉此,於確實保證流向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再生電流成為零之後,產生適當之波形(基諧波之波形、提前角、以振幅確定之波形)之信號(第1信號),且基於該信號產生及輸出對於變頻器部1030之切換驅動信號(第2信號),使變頻器部1030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任意之制動轉矩。
此處,使用圖6A至圖6E,預先敍述損耗制動模式下成為主要功能之分離開關1040之變化。首先,使用圖6A預先說明對分離開關1040輸出分離控制信號於運算部1021中實現之分離控制部2100。
運算部1021中實現之分離控制部2100係基於二次電池101之溫度、二次電池101為充滿電之狀態、及其他無法充電狀態之通知等各種輸入,檢測損耗制動模式(應實施損耗制動之現象),輸出使分離開關1040斷開之分離控制信號。
再者,存在分離控制部2100被輸入例如於運算部1021內部(例如圖8所示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207或2314等)計算所得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之情形,且如以下詳細說明,若動力運轉目標轉矩成為閾值以下,則輸出使分離開關1040斷開之分離控制信號。亦於因其他原因而應保護電池或電路等時,存在輸出使分離開關1040斷開之分離控制信號之情形。
又,若分離控制部2100檢測出損耗制動模式,則制動模式旗標亦表示損耗制動模式。另一方面,若分離控制部2100根據各種輸入判斷為再生制動模式而並非損耗制動模式,則以表示再生制動模式之方式輸出信號。同樣,若分離控制部2100檢測出再生制動模式,則制動模式旗標亦 表示再生制動模式。藉由制動模式旗標,進行PWM載波頻率、PWM調變之調變形式、模式切換時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計算切換等。
以下說明之圖6B至圖6E係僅表示圖5之左側之二次電池101、分離開關1040、變頻器部1030、及與其關聯之構成要素。
圖6B係表示分離開關1040a包含N通道之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1041a與二極體1042a之例。即,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連接有MOSFET1041a之源極,且於平滑電容器1050及變頻器部1030連接有汲極。又,二極體1042a之陽極係連接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陰極係連接於平滑電容器1050及變頻器部1030。二極體1042a有為寄生二極體之情形,亦有連接有二極體其本身之情形。MOSFET1041a之閘極係連接於運算部1021。
若MOSFET1041a根據分離控制信號斷開,則將自變頻器部1030流向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電流截斷。但,即便於此期間,若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電壓高於變頻器電源電壓,則自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流向變頻器1030之電流亦經由二極體1042a流動。
亦存在以其他目的設置此種分離開關1040a之情形。即,於馬達105過度旋轉,反電動勢超過二次電池101之輸出電壓之情形時,藉由斷開分離開關1040a,而防止無意再生制動時多餘地施加再生制動,從而用於保護電池。又,電池或電路、及其他之異常時亦強制地斷開,保護該電池或電路。
圖6C係表示分離開關1040b包含N通道之MOSFET1041b與二極體1042b之例。即,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連接有MOSFET1041b之汲 極,且於平滑電容器1050及變頻器部1030連接有源極。又,二極體1042b之陰極係連接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且陽極連接於平滑電容器1050及變頻器部1030。二極體1042b有為寄生二極體之情形,亦有連接有二極體其本身之情形。MOSFET1041b之閘極係連接於運算部1021。
若MOSFET1041b根據分離控制信號斷開,則將自變頻器部1030流向二次電池101等之基礎電源之電流遮斷。但,即使MOSFET1041b根據分離控制信號斷開,若變頻器電源電壓高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電壓,則電流經由二極體1042b自變頻器部1030流向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
此種分離開關1040b亦存在因其他目的而設置之情形。即,安裝該二次電池101後,藉由將接通分離開關1040b之期間逐漸延長,而於直至變頻器電源電壓充分上升之期間,防止巨大之突入電流流入至變頻器部1030側,破壞變頻器部1030。
圖6D係表示分離開關1040c為無寄生二極體,且可斷開雙向之電流之開關之例。即,使用將自二次電池101流向變頻器部1030之電流、及自變頻器部1030流向二次電池101之電流同時遮斷之開關。可藉由單獨之開關實現此種開關,但亦可如圖6E所示,將MOSFET1041a及1041b併用而實現。即,分離開關1040d包含二極體1042a及1042b、MOSFET1041a及MOSFET1041b。而且,若將MOSFET1041a及MOSFET1041b串聯連接,且同時將該等斷開,則可斷開雙向之電流。但,MOSFET1041a與MOSFET1041b之連接順序亦可相反。
於圖6E之情形時,若保持著接通MOSFET1041b之狀態,斷開MOSFET1041a,則與圖6B相同地作用。又,若保持著接通 MOSFET1041a之狀態,斷開MOSFET1041b,則與圖6C相同地作用。
再者,以分離開關1040中使用N通道之MOSFET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使用P通道之MOSFET、接面之FET、雙極電晶體、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閘極型雙極電晶體)、繼電器等開關元件。
再者,於圖5中,對於如何獲得控制部1020等之電源省略說明。使用圖7A至圖7C,針對獲得控制部1020等之電源之方法之變化進行說明。再者,不僅存在控制部1020之情形,亦存在包含燈之情形,上述燈係與設置電動輔助自行車1等之馬達之裝置連接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又,關於燈等,亦存在進行如圖7A至圖7C之連接之情形。
圖7A之例係控制部1020等藉由分離開關1040而自二次電池101側獲得電源。若二次電池101為可放電之狀態,則可獲得相對穩定之電壓。
圖7B之例係控制部1020等藉由分離開關1040而自變頻器部1030側獲得電源。即使二次電池101放盡電或拆除,若進行行駛,則藉由馬達105之發電與變頻器部1030之反升壓效應而獲得電源。又,藉此,亦可正確地再生控制變頻器部1030,將二次電池101充電。然而,存在穩定性之問題等,亦存在必須進行高電壓對策之情形。
於圖7C之例中,若藉由於分離開關1040之兩側連接二極體之陽極(圖7C係二極體1045或1046),且將二極體1045及1046之陰極連接於控制部1020等而構成二極體OR,則對控制部1020等,以二次電池101之輸出電壓與變頻器電源電壓中較高者之電壓供給電力。若為連接有二次電池101且可放電、或行駛中之任一者,則可獲得電源,於無電池殘留量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再生而進行充電。然而,亦存在必須進行高電壓對策之情形。
[實施形態1]
此處,以分離開關1040中採用圖6D或圖6E所示之開關為前提,針對用以進行更適當之損耗控制之構成,使用圖8至圖11進行說明。
圖8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以運算部1021實現之功能區塊構成例。
藉由運算部1021實現之損耗制動控制功能具有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201、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電壓FB控制部2203(FB:Feedback:反饋)、及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且控制PWM調變部1029與載波產生部2206。再者,運算部1021具有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207,且與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聯動地亦實施動力運轉驅動。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207係根據踏板轉矩輸入及車速等而產生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且將產生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輸出至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係於無以下所述之制動請求之情形時,使用動力運轉目標轉矩及車速,產生並輸出動力運轉用參數。對於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之產生,例如藉由踏板轉矩輸入×輔助比(但,輔助比亦存在依據法律等具有對應於車速之限制之情形)而算出。更具體而言,例如參照國際專利公開公報2012/0864591A等。將該國際專利公開公報及對應美國專利申請編入於本案中。又,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於存在制動請求之情形時,進行下述處理。
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201若被輸入制動請求,則根據來自車速輸入部1024之車速,將制動目標轉矩輸出至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制動請求係例如藉由自剎車感測器104接收到表示存在制動之信號而自剎車輸入部1025輸出。又,例如對應於車速預先設定有制動目標轉矩。亦可與車速以外之條件建立對應地預先設定制動目標轉矩。再者,關於制動目標轉矩,應參照例如國際專利公開公報2012/086459A1等。又,即便未人為 地藉由剎車操作等賦予制動指示之情形時,出現較陡下坡或過大速度之情形時等自動進行再生制動時之制動目標轉矩亦應參照國際專利公開公報2014/200081A1等。將該國際專利公開公報及對應美國專利申請編入於本案中。
若亦於損耗制動移行時採用與再生制動時相同之制動目標轉矩,則駕駛者可於無違和感且相同之制動感之下持續進行駕駛。再者,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201可將與再生制動時相同之制動目標轉矩持續地輸出,但於由第1溫度感測器1051檢測之馬達105之溫度,或由第2溫度感測器1031檢測之變頻器部1030之溫度過度上升之情形時,亦可使制動目標轉矩較再生時降低。又,若為因某些狀況而將制動移行時之制動目標轉矩抑制為較低之狀態,則亦存在可向損耗制動模式移行後使制動目標轉矩逐漸上升之情形。
若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損耗制動模式,則根據車速及制動目標轉矩,輸出用於損耗制動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另一方面,若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再生模式,則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根據車速及制動目標轉矩,輸出用於再生制動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如上所述,損耗制動模式係於檢測出二次電池101為充滿電狀態、或二次電池101之溫度為低溫、或因產生其他異常而再生電流無法流向二次電池101之現象之情形時,藉由分離控制部2100而判定,且以制動模式旗標表示。對於用於損耗制動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隨後詳述,但基本上以損耗制動模式下獲得制動目標轉矩之方式設定。
若電壓FB控制部2203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損耗制動模式,則進行用以將自第2AD輸入部1028輸入之變頻器電源電壓設為特定之目標電 壓之反饋控制。但,對於電壓FB控制部2203,若就變頻器部1030或平滑電容器1050等之驅動電路耐壓而言不存在問題,則亦可不設置。對於電壓FB控制部2203之詳情隨後進行敍述。
電壓FB控制部2203之輸出即修正後平均負載比係輸出至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且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與來自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之提前角一併使用,產生具有與該平均負載比對應之振幅及提前角之例如正弦波(一般而言不限於正弦波)之信號,且將該信號輸出至PWM調變部1029。藉由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而產生之信號係於3相馬達之情形時,表示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Du、Dv及Dw
PWM調變部1029係對於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之輸出,基於自載波產生部2206輸出之信號進行PWM調變,且將對於變頻器部1030中所含之開關元件之切換驅動信號輸出。但,亦存在調變不僅為PWM,亦為PNM(Pulse Number Modulation:脈波調數)、PDM(Pulse Density Modulation:脈衝密度調變)、PFM(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脈波調頻)等之情形。
於本實施形態中,分離開關1040根據用以斷開之分離控制信號而斷開,變頻器部1030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成為被分離之狀態。於成為此種情形時,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與制動轉矩及變頻器電源電壓之關係成為如圖9A及圖9B所示。
於圖9A中,縱軸表示提前角,橫軸表示平均負載比,且於某一車速下,將相同之制動轉矩所產生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以等轉矩線表示。具體而言,於自0.5Nm至4Nm為止,表示0.5Nm刻度之等轉矩線。如圖9A可知,即使平均負載比產生變化,制動轉矩亦不變化,且若提前 角減少則制動轉矩增加。
另一方面,於圖9B中,縱軸表示提前角,橫軸表示平均負載比,且於某一車速下,將相同之變頻器電源電壓所產生之平均負載比及提前角之組合以等電壓線表示。具體而言,於自10V至100V為止,以10V刻度表示等電壓線。如圖9B可知,變頻器電源電壓大致與平均負載比成反比地變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藉由分離開關1040將變頻器部1030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分離,而強制性使再生電流成為零,且變頻器部1030於再生時作為1/平均負載比之升壓變頻器進行作用。因再生電流未流動,故若平均負載比改變則變頻器電源電壓改變,僅產生對應於提前角之制動轉矩。
再者,圖9A及圖9B係表示某車速下之關係,而於其他車速下,可獲得具有如上述特徵之其他關係。
如此,若為藉由分離開關1040將變頻器部1030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分離而賦予車速,則確定用以獲得制動目標轉矩之提前角。又,亦可根據電路其他各種情況(包含採用強勵磁電流法與弱勵磁電流法之任一者),任意設定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因此,根據車速及提前角確定與其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對應之平均負載比即可。
就圖9A及圖9B而言,亦可不嚴格地設定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於該情形時,亦如上所述不使用電壓FB控制部2203,而以變頻器電源電壓達到某一程度之寬度之方式選擇平均負載比即可。
如此,與向量控制中進行電流反饋控制,使再生電流為零之情形相比,因採用損耗制動模式下被斷開之分離開關1040,故用於損耗制動之 控制之自由度變得極高。
使用圖10及圖11,說明例如時間常數固定且較佳為進行線性控制之實例中之電壓FB控制部2203之構成例。
電壓FB控制部2203包含修正量產生部301、加法器302、乘法器303、除法器304、下限限制部305、延遲器306、及多工器307。
修正量產生部301係根據變頻器電源電壓Vo,算出每1處理單位時間(框)之修正量△V。修正量△V係例如根據圖11決定。於圖11中,橫軸表示變頻器電源電壓Vo,縱軸表示△V。由圖11可知,若變頻器電源電壓處於自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偏離正負dV之寬度中,則△V以較小傾斜度變化,若變頻器電源電壓脫離該寬度,則△V急劇變化至△V上限或△V下限。即,於變頻器電源電壓自目標電壓背離程度不大之情形時,以較小增益負反饋,於大幅背離之情形時,以較大增益負反饋。但,此種曲線為一例,亦可採用單純之直線。
加法器302係算出變頻器電源電壓Vo+△V=Vn,且輸出至除法器304。另一方面,乘法器303係算出自延遲器306輸出之上次輸出平均負載比Do與變頻器電源電壓Vo之積即推測平均馬達驅動電壓Vm,且輸出至除法器304。
除法器304係藉由Vm/Vn(=Vo*Do/(Vo+△V))算出目標平均負載比Dnx。若目標平均負載比Dnx為下限值以下,則下限限制部305輸出下限值,若為下限值以上,則輸出目標平均負載比Dnx。為防止平均負載比過度降低,變頻器部1030之輸出電壓較設想更上升,而對負載比設定下限值。下限值係例如使用以下2個值中之較大者。
(1)轉換率限制前之速度之相當於電動勢之負載比之75%
(2)作為固定負載比之20%
下限限制部305之輸出Dn係輸出至延遲器306,延遲器306係於1處理單位時間後,將該輸出Dn作為上次平均負載比Do輸出。再者,於延遲器306中設定有預設平均負載比作為初始值。
又,下限限制部305之輸出Dn亦輸出至多工器307,且若多工器307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損耗制動模式,則將來自下限限制部305之輸出Dn作為修正後平均負載比輸出。另一方面,於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再生模式之情形時,多工器307將預設平均負載比作為修正後平均負載比輸出。
亦可非此種構成,而簡單地採用如將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相對目標電壓之背離量負反饋之電壓FB控制部2203。
[實施形態2]
此處,對於分離開關1040中採用圖6B之構成之情形進行敍述。
亦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損耗制動模式下斷開分離開關1040a之MOSFET1041a,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自變頻器部1030分離。
並且,進行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控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有目的地以較第1實施形態之平均負載比更低之平均負載比進行控制,且有目的地始終將變頻器電源電壓設為高於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
如此,因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與變頻器電源電壓之電位差,損耗制動模式下電流不流入至分離開關1040a之二極體1042a,從而實質上可發揮與將圖6D及圖6E所示之雙向電流遮斷之分離開關1040c或1040d相同之作用。
即使平均負載比不同,亦因電流自身為零,故流入至馬達105之電流 波形不改變,僅變頻器電源電壓不同,制動轉矩與第1實施形態之制動轉矩相同。
即便存在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之變動或其他各種常數之偏差等之情形時,亦只要保證變頻器電源電壓至少高於電池電壓且為電路耐壓以下即可,故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可不進行變頻器電源電壓之控制,亦可大致對目標電壓進行反饋控制。
但,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為於可使用之平均負載比之範圍內,維持變頻器電源電壓高於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而採用向量控制法中之強勵磁電流法。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不採用高價之分離開關,且於因其他目的而於相同位置設置相同開關之情形時,亦可直接使用該開關,故硬體之成本較低即可。
又,於採用圖6B之構成之情形、或於圖6E之構成中僅斷開MOSFET1041a從而實質上以與圖6B相同之狀態使用之情形時,即便並非損耗制動模式之動力運轉狀態下,亦可阻止意外之再生電流。
具體而言,使用圖12說明。圖12(a)至(c)之縱軸表示電池電流,橫軸表示時間。
於動力運轉狀態下,如圖12(a)中虛線所示,電流平均地於正方向即放電方向流動。但,例如因速度或電流等之檢測誤差、電動輔助自行車1中踏板轉矩感測器103之檢測誤差、或因路面狀況產生之振動或雜訊之檢測誤差、使用該等之驅動參數(提前角、平均負載比)之計算時之捨入誤差等之影響,而同時流入隨機之AC漣波電流。
如加速時或爬坡時等動力運轉目標轉矩較大之情形時,如圖12(a)所 示,即使AC漣波,亦始終成為放電方向之電流,不會特別產生問題。
但,於巡航時等以低轉矩行駛中,如圖12(b)所示,導致電流瞬間且頻繁地於負方向即充電方向流動。如此,若對二次電池101反覆進行放電與充電之頻繁切換,則對電池壽命有不良影響。因此,典型而言,限制低轉矩動力運轉時之最低輔助轉矩。即,於某一值以上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之情形時,稍多地進行輔助,且於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低於該某一值之情形時,立即斷開輔助,儘可能不使意外之瞬間再生電流流入。但,若進行此種對策,則損及輔助轉矩之線性,從而低轉矩巡航時對駕駛者賦予不流暢之輔助感,或進行較多輔助而電池消耗變多。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以未達特定閾值之低轉矩動力運轉進行巡航時,藉由以與損耗制動模式相同之方式,斷開分開開關1040a之MOSFET1041a而阻止再生電流。如此,如圖12(c)所示,電池電流確實地僅於放大方向上流動。
再者,於該情形時,與一般之動力運轉時相比,較佳為以分離開關1040a之二極體1042a之相當於順向下降電壓量,施加較高電壓之方式,對用於動力運轉驅動之平均負載比加上補償。二極體1042a之順向下降電壓於巡航時為低電流時與電池電壓相比極小,故下降損耗完全不成問題。繼而,因無需如上述之較多輔助,反而電力損耗減少,亦確保輔助轉矩之線性,從而可獲得自然之輔助感覺。
[實施形態3]
於本實施形態中,針對採用圖6C所示之分離開關1040b之情形進行敍述。
即便該情形時,亦於損耗制動模式下斷開分離開關1040b之 MOSFET1041b,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自變頻器部1030分離。此後,進行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控制。
但,有目的地以較第1實施形態之平均負載比更高之平均負載比進行控制,有目的地始終維持較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更低之變頻器電源電壓。
因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與變頻器電源電壓之電位差,而於損耗制動模式下電流不流入至分離開關1040b之二極體1042b,從而實質上可實現與使用圖6C或圖6D之分離開關1040之第1實施形態之損耗制動模式相同之作用。
即使變頻器部1030之平均負載比不同,亦因電流自身為零,故流入至馬達105之電流波形不改變,僅變頻器電源電壓不同,從而控制轉矩成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即使於存在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之變動或其他各種常數之偏差等之情形時,亦只要維持變頻器電源電壓低於最低限度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即可,故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可不進行變頻器電源電壓之控制,亦可大致對目標電壓進行反饋控制。
但,於第3實施形態中,因於可使用之平均負載比之範圍中維持變頻器電源電壓低於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故較佳為使用向量控制法中之弱勵磁電流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也亦可不採用高價之分離開關,且於因其他目的而於相同位置設置相同開關之情形時,可直接使用該開關,故硬體之成本較便宜即可。
[實施形態4]
於向量控制之損耗制動中,使用用以產生制動轉矩且回收制動之機械能量之第1電流(轉矩電流)、與用於因馬達線圈內之電阻成分而消耗該機械能量之第2電流(與第1電流為90°相位差之同一頻率之電流(勵磁電流))。
與此相對,亦可與第1至第3實施形態相同地,採用分離開關1040,且第2電流中使用與第1電流不同頻率之電流。
與基諧波不同之頻率之成分(以下稱作不同頻率成分)之轉矩成為反電動勢之基諧波與不同頻率成分之乘積,故得出基諧波與不同頻率成分之和頻率及差頻率之轉矩成分。藉此,只要使用與基諧波不同之頻率,便不會產生DC轉矩成分,而僅產生AC漣波轉矩。進而,於3相馬達且其AC轉矩成分具有以+/-120°為單位之相位差之情形時,3相之合計轉矩成為零,故不產生作為馬達之AC振動轉矩。
因此,作為與基諧波不同之頻率,可為高於基諧波之頻率(例如高次諧波),亦可為低於基諧波之頻率。
將基於此種想法而利用運算部1021實現之功能構成例表示於圖13。
藉由運算部1021實現之損耗制動控制功能具有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301、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電壓FB控制部2030、不同頻率產生部2304、基諧波產生部2305、加法器2306至2308、及乘法器2309至2311,且控制PWM調變部1029與載波產生部2313。再者,運算部1021具有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314,且與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聯動地亦實施動力運轉驅動。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314係與圖8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207相同。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係於無剎車請求之情形時,使用動力運轉目標轉矩及車速,產生並輸出動力運轉用參數。關於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之產生,與驅動參數產生部2202之處理相同。又,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係於 存在制動請求之情形時,進行下述處理。
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301若被輸入制動請求,則根據來自車速輸入部1024之車速,將制動目標轉矩輸出至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301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再生制動目標轉矩產生部2201相同。
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係根據車速及制動目標轉矩,確定並輸出用於再生制動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與用以產生消耗與再生電力相同之電力之不同頻率成分之不同頻率含有率。於本實施形態中,不拘於制動模式旗標,而與向量控制相同地輸出用於再生制動之提前角及預設平均負載比。另一方面,於制動模式旗標表示再生模式之情形時,不同頻率含有率成為零。
此處,若設為線圈電阻R、線圈電感L、不同頻率成分之角頻率ωrf、不同頻率成分之實效電流Irf、實效電壓Erf,則不同頻率成分之消耗電力P成為如下所述。
P=Irf 2×R=[Erf/{R2+(L ωrf)2}1/2]2×R=Erf 2×R/{R2+(L ωrf)2}
如此,不同頻率成分之消耗電力P與實效電壓Erf之平方成正比地增加,故亦可謂與不同頻率成分之實效電壓相對於基諧波之實效電壓之比率即不同頻率含有率之平方成正比地增加。
藉此,預先確定並設定不同頻率成分之消耗電力P與藉由再生制動所得之電力一致之實效電壓Erf、及不同頻率含有率,且與基諧波不同之頻率之波形若其頻率與基諧波之頻率不一致則為任意波形。
若電壓FB控制部2303藉由制動模式旗標檢測出為損耗制動模式,則對預設平均負載比進行對應於變頻器電源電壓之反饋,產生且輸出修正後平均負載比。電壓FB控制部2303之處理亦可與電壓FB控制部2203之處理相同。
基諧波產生部2305係對於3相之各相,產生且輸出具有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輸出之再生用提前角之振幅1之基諧波(一般不限於正弦波)。
又,不同頻率產生部2304對於3相之各相,產生且輸出具有與驅動參數產生部2302輸出之不同頻率含有率對應之振幅的不同頻率成分之波形。
繼而,加法器2306至2308將來自基諧波產生部2305之輸出與來自不同頻率產生部2304之對應之輸出相加後輸出。乘法器2309至2311進行加法器2306至2308之輸出與修正後平均負載比之相乘,產生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Du、Dv及Dw
PWM調變部1029係對於乘法器2309至2311之輸出,基於自載波產生部2313輸出之信號進行PWM調變,將朝向變頻器1030中所含之開關元件之切換驅動信號輸出。PWM調變部1029及載波產生部2313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PWM調變部1029及載波產生部2206相同。
藉由進行此種處理,而可進行損耗制動。
再者,亦可以此方式與分離開關之導入無關地安裝使用不同頻率成分(及包含下述之高次諧波之情形)消耗由再生制動回收之電力之技術性要素。即,若可以對於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再生電流始終為零之方式進行控制,則不設置分離開關亦可安裝上述技術性要素。
[實施形態5]
於第4實施形態中,導入了產生與不同頻率含有率對應之不同頻率成分之波形之不同頻率產生部2304,但亦可不使用該不同頻率產生部2304,而於基諧波產生部2305中產生較多地含有高次諧波之非正弦波。
於該情形時,因不同頻率含有率成為固定,故無法進行第4實施形態之控制。因此,於採用充分含有高次諧波成分之波形作為驅動波形後,並用第1實施形態之提前角及平均負載比之制動轉矩及變頻器電源電壓控制。
具體而言,將圖8之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中產生之信號之波形變更為圖14A至圖14D所示之非正弦波。於圖14A至圖14D中,縱軸表示電壓,橫軸表示時間。
圖14A至圖14D(d)至(c)係表示U相、V相及W相之信號波形例。圖14A之例係基本上為120°之矩形波,但於上升前及下降後,設置60°斷開期間(高阻抗)之間歇驅動之例。若為產生此種波形之信號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則可無變更且容易地進行安裝。
再者,圖14B之例係亦於圖14A中設置之60°斷開期間設為接地且連續地通電驅動者。於可產生如圖14A之波形之情形時,不難產生圖14B之波形之信號。
又,圖14C係表示180°矩形波且180°接地之例,圖14D係表示240°矩形波且120°接地且連續通電驅動之例。
藉由採用此種波形,與基諧波為同一頻率且90°相位差之電力消耗用電流較第1至第3實施形態減少相當於對應於高次諧波成分流動之高次諧波電流量,故而提前角誤差造成之轉矩變動變少。即,容易進行穩定之控制。但,存在容易聽到因高次諧波電流成分造成之線圈鳴聲、即雜訊之方 面,但可藉由隔音措施進行緩和。
如本實施形態,若採用包含高次諧波之畸變之波形,則可進而進行電力消耗。
[關於其他技術性要素A]
針對損耗控制模式之分離控制部2100等之詳細控制時序及信號變化,使用圖15及圖16進行說明。於圖15及圖16中,縱軸表示電壓,橫軸表示時間。
首先,使用圖15,說明朝向損耗制動模式移行時之動作。
分離控制部2100係若檢測出因二次電池101之充滿電狀態等原因而無法使再生電流流入至二次電池101之現象,則如圖15(a)所示,將內部之充電限制旗標自關閉(許可)設為開啟(禁止)(時序(1))。
其後,分離控制部2100係若再生制動中充電限制旗標開啟,則如圖15(c)所示,將內部之變頻器關閉指示旗標設為高(關閉),使變頻器部1030成為高阻抗狀態(時序(2))。其原因係再生制動之驅動參數與損耗制動模式之驅動參數不同,故無法將過渡狀態輸出至馬達105。
其後,如圖15(d)所示,分離控制部2100指示將分離控制信號斷開(分離),對於分離開關1040將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分離(時序(3))。例如,若為圖6D則斷開MOSFET1041c。如此,於時序(2)後進行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之分離之原因係若並非變頻器部1030成為斷開後則存在硬體破損之可能性。本實施形態係於時序(3),如圖15(j)所示,分離控制部2100將制動模式旗標自表示再生模式變更為表示損耗制動模式。
如此一來,如圖15(h)所示,設定損耗制動模式之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如圖15(f)所示,設定用於與車速及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損耗 制動之提前角,且如圖15(g)所示,修正後平均負載比產生變化(時序(4))。再者,如圖15(b)所示,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不變,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e)所示,於再生制動中與損耗制動模式中,制動目標轉矩不變。
其後,如圖15(c)所示,分離控制部2100將變頻器關閉指示旗標設為低(開啟),進行損耗制動模式中之變頻器部1030之控制(時序(5))。如此一來,如圖15(i)所示,變頻器電源電壓變化為接近目標電壓。
如此一來,可安全地自再生制動朝向損耗制動進行模式轉換。
繼而,使用圖16,說明向再生制動轉換時之動作。
若分離控制部2100檢測出因二次電池101之充電狀態等原因而無法使再生電流流入至二次電池101之現象,則如圖16(a)所示,將內部之充電限制旗標自開啟(禁止)設為關閉(許可)(時序(1))。
其後,分離控制部2100係若充電限制旗標關閉,則如圖16(h)所示將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設為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圖16(b))(時序(2))。其原因在於將分離開關1040之例如MOSFET1041c接通之情形時突入電流不流動。
如此,如圖16(g)所示,修正後平均負載比例如上升,且如圖16(i)所示,變頻器電源電壓逐漸朝向與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相同之電位變化。
其後,若分離控制部2100檢測出變頻器電源電壓與二次電池101之電池電壓成為相同電位,則如圖16(c)所示,將變頻器關閉指示旗標自低(開啟)設為高(關閉),將變頻器部1030設為高阻抗狀態(時序(3))。其原因在於未將模式轉換時之過渡狀態輸出至馬達105。
其後,分離控制部2100指示將分離控制信號設為接通(連接),且對於分離開關1040連接二次電池101等基礎電源(時序(4))。例如,圖6(D)中將MOSFET1041c設為接通。如此,時序(3)後進行二次電池101之連接之原因在於若並非變頻器部1030成為斷開後則存在硬體破損之可能性。本實施形態係於時序(4),如圖16(j)所示,分離控制部2100將控制模式旗標自表示損耗制動模式變更為表示再生模式。
其後,設置用於再生制動之提前角及平均負載比,且如圖16(g)及圖16(f)所示,提前角及修正後負載比產生變化(時序(5))。
至此為止準備結束,故如圖16(c)所示,分離控制部2100將變頻器關閉指示旗標自高(關閉)設為低(開啟),進行再生制動中之變頻器部1030之控制(時序(6))。
藉由進行此種動作,而安全地自損耗制動向再生制動進行模式轉換。
動力運轉與再生係因目標轉矩不同而提前角及平均負載比不同,故作為控制模式作成為相同之處理。
再者,分離控制信號與制動模式旗標於圖15及圖16中成為相同形態,但實際不相同,制動模式旗標為邏輯信號位準,分離控制信號係藉由分離開關之類型而控制之極性、輸出電位或振幅不同。於該例中,統一為N通道之MOSFET用進行表示。
於圖15及圖16中,變頻器電源電壓之目標電壓與根據其變化之變頻器電源電壓係於該例中將圖6B、圖6D或圖6E設為與圖6B或圖6D等效之使用方法之情形之例。因此,分離開關為斷開(分離)狀態時變頻器電源電壓較電池電壓成為高電壓。
與此相對,於將圖6C之連接或圖6E設為與圖6C等效之使用方法之情形時,若與圖15及圖16同樣地進行動作,則於分離開關為斷開(分離)時,變頻器電源電壓相反較電池電壓成為低電壓。
藉此,與分離開關並聯之二極體亦成為分離狀態,實質上可進行與雙向二極體之開關等效之動作。
[關於其他技術性要素B]
於損耗制動模式中,用以以馬達線圈消耗電力之第2電流(勵磁電流)或包含不同頻率成分之電流等極其大於一般動力運轉時或再生制動時,且該極大之電流流入至變頻器部1030內之複數個開關元件,故該等之發熱量與電流之平方成正比地飛躍性增加。
因此,變頻器部1030中之切換頻率藉由載波產生部2206或2313而設定,故根據模式改變該頻率。具體而言,若成為損耗制動模式,則例如分離控制部2100指示載波產生部2206或2313使用較一般動力運轉時或再生制動時之切換頻率更低之頻率。如此一來,可減少開關元件造成開關損耗之發熱。
若採用較低之切換頻率,則因馬達線圈之感抗成分之增加而電流衰減量減少,從而切換頻率之漣波電流成分增加,故於一般動力運轉時或再生制動時驅動效率降低因而不佳。但,於損耗制動模式中,原本之目的係以馬達線圈等使電力消耗,因此不產生問題。
[關於其他技術性要素C]
使用3相馬達之情形時,一般而言,利用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之波形產生方法,有如圖17(a)所示,產生以接地電位(Gnd0%)與電源電壓(電源100%)之中點為中心(50%)之3相交流電壓之3線調變3相驅動法,與如圖 17(b)所示,於各瞬間將成其3線之最低電壓之線的電位始終偏移固定於接地電位,且其他2線亦僅偏移相同電位驅動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再者,圖17中,雖表示正弦波驅動之例,但想法為非正弦波驅動亦相同。再者,圖17中,縱軸表示電壓,橫軸表示時間。
3線間之相對電位差之自由度原本僅為2,任一驅動下相對電位差波形亦相同,因此採用任一驅動方法都無妨。典型而言,調變開關次數少至2/3,於不必要的輻射或開關損耗降低之處有利,3線間之最大電位差成為與電源電壓相同,因此使用需要較廣電壓範圍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之情形較多。
但,損耗制動模式中,流入至變頻器部1030所含之開關元件之電流極大,因該接通電阻損耗之發熱與電流之平方成正比地增加,故而變得極大。
此時,於2線調變3相驅動法中,不僅以接地電位與電源電壓之中點為中心,亦以接地電位為基準而驅動,故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之平均變得極低之情形較多。因此,電流流入至變頻器部1030之下側開關元件(圖5之Sul、Svl及Swl)之時間比極大,下側開關元件與上側開關元件(圖5之Suh、Svh及Swh)之發熱平衡大幅崩潰,下側開關元件之發熱成為問題。
因此,作為第1方法,考慮以下方法:藉由於再生制動時或動力運轉時使用2相調變3相驅動法(圖17(b))而最高效率化,僅於損耗制動模式時使用中點中心之3線調變3相驅動法(圖17(a)),從而對上側及下側開關元件之發熱取得平衡,使下側開關元件之發熱最小化。
又,作為第2方法,若與圖17(b)相反,可產生如以電源電壓為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圖17(c))之波形,則以充分長於變頻器部1030之開 關週期且充分短於熱時間常數之週期(例如1至十幾秒左右),切換接地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與電源電壓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從而亦可於保持發揮2線調變3相驅動法之長處之狀態下,取得上側及下側開關元件之發熱平衡。再者,接地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之實施期間與電源電壓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法之實施期間可不相同,亦可動態變更。
再者,作為第3方法,根據平均負載比輸入而補償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從而如圖17(d)所示,亦可將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之平均始終維持在50%左右。該情形時,驅動波形與2線調變3相驅動之波形相同,但由於電位保持於接地電位之時間消失,故實質上與3線調變3相驅動法相同。
採用第3方法之情形時,例如只要變更成如圖18所示之構成即可。具體而言,追加加法器2210至2213。
並且,加法器2213中,運算50%-平均負載比並產生補償,藉由加法器2210至2212,對驅動波形產生部2204產生之2線調變3相驅動波形瞬間負載比加上補償,從而產生如圖17(d)所示之波形。
根據該等方法,藉由使上側及下側開關元件之發熱平衡並最小化,而可抑制特定之開關元件之溫度上升,且可最大限度地確保較長可繼續損耗制動之時間。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選擇性使用將各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技術性要素部分除外,或任意之技術性要素,或組合複數個實施形態。再者,亦有對上述之實施形態加上其它技術性要素而實施之情形。
控制部1020之具體構成為一例,亦可採用可根據運算部1021之其他 構成實現同樣功能之各種構成。對於運算部1021,亦可藉由專用電路、執行特定程式之微處理器與專用電路之組合等而實現上述構成。再者,於圖8及圖13中,作為適用於電動輔助自行車之例,說明了以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2207及2314將對應於利用人力之踏板轉矩輸入及車速等之輔助目標轉矩作為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但本實施形態之適用對象並非限定於此種電動輔助自行車。即,亦可適用於具有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之一般電動車輛其他電動裝置,其中上述動力運轉目標轉矩產生部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取代踏板轉矩輸入,產生對應於油門踏板或油門手柄或油門桿等之作動量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或以自動地控制速度或加速度之方式產生動力運轉目標轉矩。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適用於電動輔助自行車之例,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利用由電動輔助自行車等(對應於人力之馬達等電動機(亦稱作動力裝置)之輔助而移動之移動體(例如貨車、車椅、升降機等。亦稱作電動輔助裝置)),於電動摩托車、電動車椅、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電車、纜車、電梯、其他機械類等使用馬達之所有機器中,可適用於欲自如地施加馬達控制之情形。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使用電池作為基礎電源之例,但作為基礎電源,不僅係電池,亦可適用於一次電池、或以電線連接者、以架空線供給於移動體之外部之直流電源裝置、直流電源線之情形等情形。
再者,如對於二次電池或線路亦可再生之直流電源般一般可再生者,不僅可適用於暫時無法再生之情形,亦可適用於使用原本無法充電之一次電池之情形,或根據使用二極體整流之變電站等之情況,電車或無軌電車等作為對於電力供給架空線無法再生之直流線路供給之情形等一般無 法再生之情形。
適用於該等之情形亦可不使用其他電力消耗裝置,不會破壞一次電池或電源裝置,或帶來不良印象,又不會對連接於相同電源之其他機器帶來不良影響,而自如地控制轉矩並施加馬達控制。
若總結上述之實施形態,則可如下表述。
本實施形態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具有:(A)變頻器部,其驅動馬達;(B)分離開關,其用以將電源自變頻器部電性分離;及(C)控制部,其於檢測出不自變頻器部對電源流動再生電流而應實施制動之現象之情形時,以將電源自變頻器部分離之方式對分離開關指示,以進行對應於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之開關之方式控制變頻器部。
藉由導入如上述動作之分離開關,而不會向電池等電源流動再生電流,可進行如對馬達自身消耗電力般之控制。
再者,亦有上述之分離開關為如下開關情形:(b1)用以將自電源流向變頻器部之電流與來自變頻器部之電流遮斷之開關,(b2)用以將自電源流向變頻器部之電流與自變頻器部流向電源之電流選擇性或同時遮斷之開關,(b3)用以將自變頻器部流向電源之電流遮斷之開關,(b4)用以將自電源流向變頻器部之電流遮斷之開關。
若為(b1),則可使再生電流及放電電流為零,對於一次電池亦可安全使用。再者,即使變頻器部側之電壓為高電壓亦或低電壓亦可對應。若可遮斷(b2)中選擇之一電流,則亦可活用於其他用途(例如動力運轉時或再生制動時)。對於(b3)及(b4)亦可於各者之制約條件下使用。
再者,可遮斷充電方向之電流之情形時,上述之控制部於利用未達特定閾值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之動力運轉時,亦可以將自變頻器部流向電 源之電流遮斷之方式對分離開關指示。如此,可防止因動力運轉時亦可能產生之瞬間再生電流之電池的劣化。
再者,本馬達驅動控制裝置亦可較分離開關於變頻器部側進而具有平滑電容器。此種平滑電容器之電容大於設置於電源側之其他電容器之電容。
又,本馬達驅動控制裝置中,亦有對於連接於控制部或設置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以藉由分離開關自變頻器部側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之情形。再者,亦有對於連接於控制部或設置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以藉由分離開關自電源側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之情形。再者,亦有對於連接於控制部或設置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自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與分離開關之電源側中電壓較大之一者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之構成。
再者,上述之控制部亦可具有(d1)第1產生部,其產生對應於速度及控制目標轉矩之第1信號;及(d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第1產生部產生之第1信號,產生用以對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該情形時,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根據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設定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與對應於平均負載比之振幅中至少任一者。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採用分離開關,而相對於提前角及平均負載比之控制中自由度提高。
再者,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根據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僅設定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係因亦有亦可不控制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之電壓之情形之故。
又,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基於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之目標電壓,設定平均負載比。再者,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基於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之 當前之電壓及目標電壓,調整或控制平均負載比。如此,可適當地控制變頻器電源電壓。
再者,上述控制部亦可具有(d3)第1產生部,其產生對應於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之第1信號;及(d4)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第1產生部產生之第1信號,產生用以對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該情形時,上述第1信號亦可包含與再生制動用之特定基諧波不同頻率之成分。如此,可以與基諧波不同頻率之成分,以馬達線圈等消耗被回收之機械能量。
又,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基於對應於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之不同頻率含有率,設定上述不同頻率之成分。藉此可調整消耗電力。
再者,上述(d3)之第1產生部亦可基於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之目標電壓,設定第1信號之平均負載比,或基於分離開關之變頻器部側之當前之電壓及目標電壓,調整第1信號之平均負載比。如此,可適當地控制變頻器電源電壓。
再者,上述第1信號亦可包含再生制動用之特定基諧波之高次諧波成分。係有於控制上高次諧波較佳之情形之故。又,亦有上述第1信號為非正弦波波形(例如矩形波)之信號之情形。損耗變多而可消耗電力因而較佳。
第1信號包含與基諧波不同頻率之成分之情形時等,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根據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設定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與對應於平均負載比之振幅中至少任一者。藉此可適當地控制制動轉矩或消耗電力。
再者,亦有上述馬達為3相馬達(例如3相線圈驅動馬達)之情形。該情形時,上述控制部亦可具有(d1)第1產生部,其產生對應於速度及制動目 標轉矩之第1信號;及(d2)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第1產生部產生之第1信號,產生用以對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並且,亦有上述第1信號為基於2線調變3相驅動對信號加上特定補償值之信號之情形。藉此,易平衡變頻器部之開關元件之發熱。
又,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於檢測上述現象期間,基於2線調變3相驅動,將信號作為上述第1信號產生。即使使用此種方法,亦易平衡變頻器部之開關元件之發熱。
再者,上述第1產生部亦可藉由反覆切換基於以接地為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與以電源電壓為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產生第1信號。即使使用此種方法,亦易平衡變頻器部之開關元件之發熱。
再者,上述控制部亦可使利用變頻器部之切換頻率與檢測上述現象前之切換頻率相比下降。藉此可削減變頻器部之發熱量。
進而,上述制動目標轉矩亦可與進行再生制動時之制動目標轉矩相同。如此,只要駕駛者不感到違和感即可。此處所謂之相同,包含駕駛者實質感到相同之範圍。
進而,再生制動中檢測上述現象之情形時,亦可將再生制動中之制動目標轉矩作為檢測上述現象不久之後之制動目標轉矩使用,之後的制動目標轉矩圓滑地變化。圓滑地轉換為損耗制動模式後,為削減發熱量,亦可逐漸降低制動目標轉矩,於制動轉矩較小之狀態下,轉換為損耗制動模式之情形時,亦可逐漸增加制動目標轉矩。
此種構成並非限定於實施形態所述之事項,亦有以實質奏效相同效果之其他構成實施之情形。
又,有對於馬達驅動控制裝置之一部分或全部,以專用電路實現之 情形,亦有藉由微處理器執行程式,而實現如上功能之情形。

Claims (30)

  1. 一種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具有:變頻器部,其驅動馬達;分離開關,其用以將電源自上述變頻器部電性分離;及控制部,其於檢測出不使再生電流自上述變頻器部流入至上述電源而應實施制動之現象之情形時,指示上述分離開關將上述電源自上述變頻器部分離,且以進行與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切換之方式控制上述變頻器部。
  2.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電源為電池。
  3.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分離開關係用以將自上述電源流向上述變頻器部之電流與自上述變頻器部流向上述電源之電流遮斷之開關。
  4.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分離開關係用以將自上述電源流向上述變頻器部之電流與自上述變頻器部流向上述電源之電流選擇性或同時地遮斷之開關。
  5.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分離開關係用以將自上述變頻器部流向上述電源之電流遮斷之開關。
  6. 如請求項4或5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於未達特定之閾值之動力運轉目標轉矩所進行之動力運轉時,指示上述分離開關將自上述變頻器部流向上述電源之電流遮斷。
  7.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分離開關係用以將自上述電源流向上述變頻器部之電流遮斷之開關。
  8.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於較上述分離開關更靠上述變頻器部側進而具有平滑電容器。
  9.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對於上述控制部或連接於設置上述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以藉由上述分離開關自上述變頻器部側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
  10.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對於上述控制部或連接於設置上述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以藉由上述分離開關自上述電源側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
  11.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對於上述控制部或連接於設置上述馬達之裝置且消耗電力之構成要素,以自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變頻器部側與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電源側之中電壓較大者供給電力之方式進行連接。
  12.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產生部,其產生與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第1信號;及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上述第1產生部而產生之上述第1信號,產生用以使上述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上述第1產生部係根據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設定上述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與對應於平均負載比之振幅中至少任一者。
  13. 如請求項12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根據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僅設定上述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
  14. 如請求項12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基於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變頻器部側之目標電壓,設定上述平均負載比。
  15. 如請求項12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基於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變頻器部側之當前電壓及目標電壓,調整上述平均負載比。
  16.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產生部,其產生與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第1信號;及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上述第1產生部而產生之上述第1信號,產生用以使上述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上述第1信號包含與再生制動用之特定基諧波不同之頻率之成分。
  17. 如請求項16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基於與上述速度及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不同頻率含有率,設定上述不同之頻率之成分。
  18. 如請求項16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信號包含再生制動用之特定基諧波之高次諧波之成分。
  19. 如請求項18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信號係非正弦波波形之信號。
  20. 如請求項17至19中任一項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根據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設定上述第1信號之波形之提前角、與對應於平均負載比之振幅中之至少任一者。
  21.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馬達係3相馬達,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產生部,其產生與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第1信號;及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上述第1產生部而產生之上述第1信號,產生用以使上述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上述第1信號係對基於2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加上特定之補償值所得之信號。
  22.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馬達係3相馬達,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產生部,其產生與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第1信號;及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上述第1產生部而產生之上述第1信號,產生用以使上述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上述第1產生部係於檢測上述現象之期間,產生基於3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作為上述第1信號。
  23.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馬達係3相馬達,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產生部,其產生與上述速度及上述制動目標轉矩對應之第1信號;及第2產生部,其基於藉由上述第1產生部而產生之上述第1信號,產生用以使上述變頻器部進行切換之第2信號;上述第1產生部係藉由反覆切換基於以接地為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與基於以電源電壓為基準之2線調變3相驅動之信號,而產生上述第1信號。
  24.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使上述變頻器部之切換頻率相較檢測上述現象前之切換頻率下降。
  25.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制動目標轉矩係與進行再生制動時之制動目標轉矩相同。
  26.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於再生制動中檢測出上述現象之情形時,將上述再生制動中之制動目標轉矩用作剛檢測出上述現象之後之制動目標轉矩,之後之制動目標轉矩係平滑變化。
  27. 如請求項26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之後之制動目標轉矩逐漸降低。
  28. 如請求項16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基於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變頻器部側之目標電壓,設定上述第1信號之平均負載比。
  29. 如請求項16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產生部係基於上述分離開關之上述變頻器部側之當前電壓及目標電壓,調整上述第1信號之平均負載比。
  30. 一種電動裝置,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5、7至19、及21至29中任一項之馬達驅動控制裝置。
TW106114749A 2016-05-17 2017-05-04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TWI651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9073 2016-05-17
JP??2016-099073 2016-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2368A TW201742368A (zh) 2017-12-01
TWI651924B true TWI651924B (zh) 2019-02-21

Family

ID=603251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4749A TWI651924B (zh) 2016-05-17 2017-05-04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TW107143260A TWI697195B (zh) 2016-05-17 2017-05-04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3260A TWI697195B (zh) 2016-05-17 2017-05-04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0355B2 (zh)
EP (1) EP3460989A4 (zh)
JP (2) JP6915788B2 (zh)
CN (2) CN109247055B (zh)
TW (2) TWI651924B (zh)
WO (1) WO20171996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322B (zh) * 2021-08-25 2023-06-11 瑞士商巴柏斯特麥克斯合資公司 包裝材料處理機及用於操作包裝材料處理機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0144B2 (ja) * 2016-09-09 2020-07-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コンポーネント、および、その通信部
JP7189421B2 (ja) * 2018-09-21 2022-12-1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回路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
US10889285B2 (en) * 2019-02-04 2021-01-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ntrol of AC electric machine using average synchronous frame currents
JP2020141546A (ja) 2019-03-01 2020-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及び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TWI715205B (zh) * 2019-09-25 2021-01-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裝置以及用於電池裝置的控制方法
CN112622851B (zh) * 2019-10-08 2021-12-10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根据路面摩擦特性的刹车控制方法
JP7191807B2 (ja) * 2019-11-29 2022-1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診断装置および診断方法
CN114930669A (zh) * 2020-03-30 2022-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自行车用的电池组和具备该电池组的电动自行车
JP2022081336A (ja) * 2020-11-19 2022-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DE102021201220A1 (de) * 2021-02-09 2022-08-11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Vorrichtung zum drahtlosen Übertragen von Energie in Richtung eines elektrischen Verbrauchers mittels induktiver Kopplung, Vorrichtung und System
WO2023025752A1 (de) * 2021-08-25 2023-03-02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systems eines elektrofahrrads
IT202100032618A1 (it) * 2021-12-24 2023-06-24 Brembo Spa Sistema di gestione del flusso di potenza elettrica in pacchi batteria di un veicolo elettrico o ibrido
CN116915029B (zh) * 2023-09-11 2023-12-19 深圳市省油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6104A (ja) * 2011-03-18 2012-10-11 Ntn Corp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5186382A (ja) * 2014-03-25 2015-10-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WO2016002744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マイクロスペース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信号生成方法
EP3009295A1 (en) * 2013-06-14 2016-04-20 Microspace Corporation Motor drive contro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1106A (en) * 1992-11-23 1994-03-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ingle current regulator for controlled motoring and braking of a DC-fed electric motor
JP3232823B2 (ja) * 1993-11-16 2001-1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自動車の回生制動制御方法
US6121740A (en) * 1994-06-27 2000-09-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trol of regeneration energy from an electric motor
JP3262257B2 (ja) * 1996-04-26 2002-03-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車用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3173397B2 (ja) 1996-11-15 2001-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出力装置
JP3724344B2 (ja) * 2000-06-29 2005-12-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制御装置
JP4158715B2 (ja) * 2004-02-12 2008-10-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2相変調方式
JP5183594B2 (ja) * 2009-07-31 2013-04-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システム
JP5617306B2 (ja) * 2010-03-29 2014-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過電圧保護装置
JP5045799B2 (ja) * 2010-08-27 2012-10-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21914B2 (ja) * 2010-09-02 2014-06-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2086459A1 (ja) 2010-12-22 2012-06-28 マイクロスペース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GB2477229B (en) * 2011-03-25 2012-01-25 Protean Electric Ltd An electric mo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eof
CN104025450B (zh) * 2011-12-27 2016-08-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机逆变装置
JP2013146142A (ja) * 2012-01-13 2013-07-25 Denso Corp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962591B2 (ja) * 2013-06-03 2016-08-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6157752B2 (ja) * 2014-09-09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相交流モータ駆動用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10098779A (zh) * 2014-11-14 2019-08-0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逆变器控制装置
JP6022130B1 (ja) * 2015-01-29 2016-1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169203B1 (ja) * 2016-02-16 2017-07-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動機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6104A (ja) * 2011-03-18 2012-10-11 Ntn Corp モータ駆動装置
EP3009295A1 (en) * 2013-06-14 2016-04-20 Microspace Corporation Motor drive control device
JP2015186382A (ja) * 2014-03-25 2015-10-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WO2016002744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マイクロスペース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信号生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322B (zh) * 2021-08-25 2023-06-11 瑞士商巴柏斯特麥克斯合資公司 包裝材料處理機及用於操作包裝材料處理機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99661A1 (ja) 2019-03-14
JP2021168592A (ja) 2021-10-21
EP3460989A1 (en) 2019-03-27
JP6915788B2 (ja) 2021-08-04
EP3460989A4 (en) 2020-01-22
TW201742368A (zh) 2017-12-01
TW201921836A (zh) 2019-06-01
CN115411993A (zh) 2022-11-29
US10870355B2 (en) 2020-12-22
CN109247055B (zh) 2022-10-28
TWI697195B (zh) 2020-06-21
WO2017199661A1 (ja) 2017-11-23
US20190084426A1 (en) 2019-03-21
CN109247055A (zh) 2019-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924B (zh) 馬達驅動控制裝置及電動裝置
US7133602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motor drive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mounted thereon
JP5029915B2 (ja) 回転電機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車両駆動システム
US8558492B2 (en) Apparatus for driving motor of electric vehicle
US7702432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performing regenerative braking
US8975857B2 (en) Inverter apparatus and inverter control method
JP4946100B2 (ja) 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電動車両ならびにモータ駆動制御方法
JP3644174B2 (ja) 電気自動車用制御装置
JP4211788B2 (ja) 電動機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車両
US20090279337A1 (en) Load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10081251B2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converters
US20180366970A1 (en) Junction temperature compensated gate driver
JP2013247754A (ja) 電動機の駆動制御装置
JP5029914B2 (ja) 回転電機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車両駆動システム
JP4765939B2 (ja) 電動車両
JP2011155788A (ja) 電源システム
JP2010193665A (ja) 交流機制御装置
JP7424058B2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7439003B2 (ja) 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電動車両システム
JP2017093135A (ja) 自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