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案主張2013年4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813,071號之權益,該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定義 「烷基」係具有1至10個碳原子(通常1至8個碳原子,或在某些實施例中1至6個、1至4個或2至6個碳原子)之飽和、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直鏈或分支鏈無環烴。代表性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正戊基及-正己基;而飽和分支鏈烷基包括-異丙基、-第二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異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2,3-二甲基丁基等。不飽和烷基之實例尤其包括(但不限於)乙烯基、烯丙基、-CH=CH(CH
3
)、-CH=C(CH
3
)
2
、-C(CH
3
)=CH
2
、-C(CH
3
)=CH(CH
3
)、-C(CH
2
CH
3
)=CH
2
、-C≡CH、-C≡C(CH
3
)、-C≡C(CH
2
CH
3
)、-CH
2
C≡CH、-CH
2
C≡C(CH
3
)及-CH
2
C≡C(CH
2
CH
3
)。烷基可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當描述文中所述之烷基「經取代」時,其等可經任何取代基或彼等見於本文所揭示之示例性化合物及實施例中的取代基,以及鹵素(氯、碘、溴或氟)、羥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胺基、烷基胺基、羧基、硝基、氰基、硫醇、硫醚、亞胺、醯亞胺、脒、胍、烯胺、胺基羰基、醯胺基、膦醯基、膦、硫羰基、磺醯基、碸、磺醯胺、酮、醛、酯、脲、胺基甲酸酯、肟、羥胺、烷氧基胺、芳烷氧基胺、N-氧化物、肼、醯肼、腙、疊氮化物、異氰酸酯、異硫氰酸酯、氰酸酯、硫氰酸酯、B(OH)
2
或O(烷基)胺基羰基取代。 「烯基」係具有2至10個碳原子,通常2至8個碳原子,且包括至少一個碳-碳雙鍵的直鏈或分支鏈無環烴。代表性直鏈及分支鏈(C
2
‑C
8
)烯基包括-乙烯基、-烯丙基、-1-丁烯基、-2-丁烯基、-異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3-甲基-1-丁烯基、-2-甲基-2-丁烯基、-2,3-二甲基-2-丁烯基、-1-己烯基、-2-己烯基、-3-己烯基、-1-庚烯基、-2-庚烯基、-3-庚烯基、-1-辛烯基、-2-辛烯基、-3-辛烯基等。烯基之雙鍵可係非共軛或共軛至另一不飽和基團。烯基可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 「環烷基」係具有單一環或多個稠合或橋接環且具有3至10個碳原子之飽和或部分飽和環狀烷基,其可視需要經1至3個烷基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具有3至8個環成員,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環碳原子的數量係3至5個、3至6個或3至7個。該環烷基包括(例如)單環結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1-甲基環丙基、2-甲基環戊基、2-甲基環辛基等;或多環或橋接環結構,如金剛烷基等。不飽和環烷基之實例尤其包括環己烯基、環戊烯基、環己二烯基、丁二烯基、戊二烯基、己二烯基。環烷基可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該經取代之環烷基包括(例如)環己酮等。 「芳基」係具有單環(例如,苯基)或多個稠合環(例如,萘基或蒽基)之6至14個碳原子的芳族碳環基團。在某些實施例中,芳基之環部分包含6至14個碳,且在其他實施例中包含6至12個或甚至6至10個碳原子。特定芳基包括苯基、聯苯基、萘基等。芳基可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短語「芳基」亦包括含有稠合環的基團,如稠合芳族-脂族環系統(例如,茚滿基、四氫萘基等)。 「雜芳基」係在雜芳族環系統中含有1至4個雜原子作為環原子之芳基環系統,其中剩餘原子係碳原子。在某些實施例中,雜芳基之環部分含有5至6個環原子,且在其他實施例中含有6至9個或甚至6至10個原子。適宜的雜原子包括氧、硫及氮。在某些實施例中,該雜芳基環系統係單環或雙環。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諸如下列之基團: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唑基、吡咯基、吡啶基、噠嗪基、嘧啶基、吡𠯤基、噻吩基、苯并噻吩基、呋喃基、苯并呋喃基(例如,異苯并呋喃-1,3-二亞胺)、吲哚基、氮雜吲哚基(例如,吡咯并吡啶基或1H-吡咯并[2,3-b]吡啶基)、吲唑基、苯并咪唑基(例如,1H-苯并[d]咪唑基)、咪唑并吡啶基(例如,氮雜苯并咪唑基、3H-咪唑并[4,5-b]吡啶基或1H-咪唑并[4,5-b]吡啶基)、吡唑并吡啶基、三唑并吡啶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二唑基、異噁唑并吡啶基、硫萘基、嘌呤基、黃嘌呤基、腺嘌呤基、鳥嘌呤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四氫喹啉基、喹噁啉基及喹唑啉基。 「雜環基」係其中1至4個環碳原子獨立地經選自由O、S及N組成之群的雜原子置換之芳族(亦稱為雜芳基)或非芳族環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環基包括3至10個環成員,而其他該等基團具有3至5個、3至6個或3至8個環成員。雜環基之任何環原子(即,雜環之任何碳原子或雜原子)亦可鍵結至其他基團。雜環基可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雜環基包括不飽和、部分飽和及飽和環系統,例如:咪唑基、咪唑啉基及咪唑啶基。短語雜環基包括稠合環種類,其包括彼等包含稠合芳族及非芳族基團者,例如:苯并三唑基、2,3-二氫苯并[l,4]二氧雜環己烯基及苯并[l,3]二氧環戊烯基。該短語亦包括含有雜原子之橋接多環環系統,例如(但不限於)奎寧環基。雜環基之代表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氮雜環丙基、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啶基、吡唑啶基、噻唑啶基、四氫噻吩基、四氫呋喃基、二氧環戊烯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吡咯啉基、咪唑基、咪唑啉基、吡唑基、吡唑啉基、三唑基、四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唑基、噻唑啉基、異噻唑基、噻二唑基、噁二唑基、哌啶基、哌嗪基、嗎啉基、硫嗎啉基、四氫哌喃基(例如,四氫-2H-哌喃基)、四氫硫哌喃基、噁噻烷、二氧雜環己基(dioxyl)、二噻烷基、哌喃基、吡啶基、嘧啶基、噠嗪基、吡𠯤基、三嗪基、二氫吡啶基、二氫二硫雜環己烯基(dihydrodithiinyl)、二氫二硫雜環己基(dihydrodithionyl)、高哌嗪基、奎寧環基、吲哚基、吲哚啉基、異吲哚基、氮雜吲哚基(吡咯并吡啶基)、吲唑基、吲嗪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噁二唑基、苯并噁嗪基、苯并二硫雜環己烯基、苯并氧硫雜環己烯基、苯并噻嗪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l,3]二氧環戊烯基、吡唑并吡啶基、咪唑并吡啶基(氮雜苯并咪唑基;例如,1H-咪唑并[4,5-b]吡啶基或1H-咪唑并[4,5-b]吡啶-2(3H)-酮基)、三唑并吡啶基、異噁唑并吡啶基、嘌呤基、黃嘌呤基、腺嘌呤基、鳥嘌呤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喹嗪基、喹噁啉基、喹唑啉基、
啉基、酞嗪基、萘啶基、蝶啶基、硫萘基、二氫苯并噻嗪基、二氫苯并呋喃基、二氫吲哚基、二氫苯并二氧雜環己烯基、四氫吲哚基、四氫吲唑基、四氫苯并咪唑基、四氫苯并三唑基、四氫吡咯并吡啶基、四氫吡唑并吡啶基、四氫咪唑并吡啶基、四氫三唑并吡啶基、及四氫喹啉基。代表性經取代之雜環基可經單取代或多次取代,例如(但不限於)經諸如彼等下文所列者之各種取代基2-、3-、4-、5-或6-取代或二取代之吡啶基或嗎啉基。 「環烷基烷基」係式-烷基-環烷基之基團,其中烷基及環烷基係如上所定義。經取代之環烷基烷基可在烷基、環烷基或該基團之烷基及環烷基部分上經取代。代表性環烷基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環戊基甲基、環戊基乙基、環己基甲基、環己基乙基及環己基丙基。代表性經取代之環烷基烷基可經單取代或多次取代。 「芳烷基」係式-烷基-芳基之基團,其中烷基及芳基如上所定義。經取代之芳烷基可在烷基、芳基或該基團之烷基及芳基部分上經取代。代表性芳烷基包括(但不限於)苄基及苯乙基及稠合(環烷基芳基)烷基,如4-乙基-茚滿基。 「雜環基烷基」係式-烷基-雜環基之基團,其中烷基及雜環基係如上所定義。經取代之雜環基烷基可在烷基、雜環基或該基團之烷基及雜環基部分上經取代。代表性雜環基烷基包括(但不限於)4-乙基-嗎啉基、4-丙基嗎啉基、呋喃-2-基甲基、呋喃-3-基甲基、吡啶-3-基甲基、(四氫-2H-哌喃-4-基)甲基、(四氫-2H-哌喃-4-基)乙基、四氫呋喃-2-基甲基、四氫呋喃-2-基乙基及吲哚-2-基丙基。 「鹵素」係氯、碘、溴或氟。 「羥烷基」係經一或多個羥基取代之上述烷基。 「烷氧基」係-O-(烷基),其中烷基係如上所定義。 「烷氧基烷基」係-(烷基)-O-(烷基),其中烷基係如上所定義。 「胺」基係式‑NH
2
之基團。 「羥胺」基係式‑N(R
#
)OH或‑NHOH之基團,其中R
#
係如文中所定義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環烷基、環烷基烷基、芳基、芳烷基、雜環基或雜環基烷基。 「烷氧基胺」基係式‑N(R
#
)O-烷基或‑NHO‑烷基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芳烷氧基胺」基係式‑N(R
#
)O-芳基或‑NHO‑芳基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烷基胺」基係式‑NH‑烷基或‑N(烷基)
2
之基團,其中各烷基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胺基羰基」係式‑C(=O)N(R
#
)
2
、‑C(=O)NH(R
#
)或‑C(=O)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如上所定義。 「醯胺基」係式‑NHC(=O)(R
#
)或‑N(烷基)C(=O)(R
#
)之基團,其中各烷基及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O(烷基)胺基羰基」係式‑O(烷基)C(=O)N(R
#
)
2
、-O(烷基)C(=O)NH(R
#
)或-O(烷基)C(=O)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N-氧化物」基團係式-N
+
-O
-
之基團。 「羧基」係式‑C(=O)OH之基團。 「酮」基係式‑C(=O)(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醛」基係式-CH(=O)之基團。 「酯」基係式‑C(=O)O(R
#
)或‑OC(=O)(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脲」基係式‑N(烷基)C(=O)N(R
#
)
2
、‑N(烷基)C(=O)NH(R
#
)、-N(烷基)C(=O)NH
2
、-NHC(=O)N(R
#
)
2
、-NHC(=O)NH(R
#
)或‑NHC(=O)NH
2 #
之基團,其中各烷基及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亞胺」基係式-N=C(R
#
)
2
或-C(R
#
)=N(R
#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醯亞胺」基係式-C(=O)N(R
#
)C(=O)(R
#
)或‑N((C=O)(R
#
))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胺基甲酸酯」基係式-OC(=O)N(R
#
)
2
、‑OC(=O)NH(R
#
)、-N(R
#
)C(=O)O(R
#
)或-NHC(=O)O(R
#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脒」基係式-C(=N(R
#
))N(R
#
)
2
、‑C(=N(R
#
))NH(R
#
)、-C(=N(R
#
))NH
2
、-C(=NH)N(R
#
)
2
、-C(=NH)NH(R
#
)、-C(=NH)NH
2
、‑N=C(R
#
)N(R
#
)
2
、-N=C(R
#
)NH(R
#
)、-N=C(R
#
)NH
2
、-N(R
#
)C(R
#
)=N(R
#
)、‑NHC(R
#
)=N(R
#
)、‑N(R
#
)C(R
#
)=NH或-NHC(R
#
)=NH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胍」基係式-N(R
#
)C(=N(R
#
))N(R
#
)
2
、‑NHC(=N(R
#
))N(R
#
)
2
、-N(R
#
)C(=NH)N(R
#
)
2
、-N(R
#
)C(=N(R
#
))NH(R
#
)、-N(R
#
)C(=N(R
#
)NH
2
、-NHC(=NH)N(R
#
)
2
、-NHC(=N(R
#
))NH(R
#
)、-NHC(=N(R
#
))NH
2
、‑NHC(=NH)NH(R
#
)、‑NHC(=NH)NH
2
、-N=C(N(R
#
)
2
)
2
、-N=C(NH(R
#
))
2
或-N=C(NH
2
)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烯胺」基係式-N(R
#
)C(R
#
)=C(R
#
)
2
、‑NHC(R
#
)=C(R
#
)
2
、-C(N(R
#
)
2
)=C(R
#
)
2
、-C(NH(R
#
))=C(R
#
)
2
、-C(NH
2
)=C(R
#
)
2
、‑C(R
#
)=C(R
#
)(N(R
#
)
2
)、-C(R
#
)=C(R
#
)(NH(R
#
))或-C(R
#
)=C(R
#
)(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肟」基係式-C(=NO(R
#
))(R
#
)、-C(=NOH)(R
#
)、‑CH(=NO(R
#
))或-CH(=NOH)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醯肼」基係式-C(=O)N(R
#
)N(R
#
)
2
、-C(=O)NHN(R
#
)
2
、-C(=O)N(R
#
)NH(R
#
)、-C(=O)N(R
#
)NH
2
、-C(=O)NHNH(R
#
)
2
或-C(=O)NH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肼」基係式-N(R
#
)N(R
#
)
2
、‑NHN(R
#
)
2
、‑N(R
#
)NH(R
#
)、-N(R
#
)NH
2
、-NHNH(R
#
)
2
或-NH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腙」基係式-C(=N-N(R
#
)
2
)(R
#
)
2
、‑C(=N‑NH(R
#
))(R
#
)
2
、-C(=N-NH
2
)(R
#
)
2
、-N(R
#
)(N=C(R
#
)
2
)或-NH(N=C(R
#
)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疊氮」基係式-N
3
之基團。 「異氰酸酯」基係式‑N=C=O之基團。 「異硫氰酸酯」基係式‑N=C=S之基團。 「氰酸酯」基係式‑OCN之基團。 「硫氰酸酯」基係式‑SCN之基團。 「硫醚」基係式-S(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硫羰基」係式-C(=S)(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亞磺醯基」係式-S(=O)(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碸」基係式-S(=O)
2
(R
#
)之基團,其中R
#
係如上所定義。 「磺醯胺基」係式-NHSO
2
(R
#
)或‑N(烷基)SO
2
(R
#
)之基團,其中各烷基及R
#
係如上所定義。 「磺醯胺」基係式-S(=O)
2
N(R
#
)
2
或‑S(=O)
2
NH(R
#
)或-S(=O)
2
NH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膦酸酯」基團係式-P(=O)(O(R
#
))
2
、‑P(=O)(OH)
2
、-OP(=O)(O(R
#
))(R
#
)或-OP(=O)(OH)(R
#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膦」基係式-P(R
#
)
2
之基團,其中各R
#
係獨立地如上所定義。 當文中所述之基團(烷基除外)被描述為「經取代」時,其等可經任何適當的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取代基之示例性實例係彼等見於文中所揭示之示例性化合物及實施例中者,以及鹵素(氯、碘、溴或氟);烷基;羥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胺基;烷基胺基;羧基;硝基;氰基;硫醇;硫醚;亞胺;醯亞胺;脒;胍;烯胺;胺基羰基;醯胺基;膦酸酯;膦;硫羰基;亞磺醯基;碸;磺醯胺;酮;醛;酯;脲;胺基甲酸酯;肟;羥胺;烷氧基胺;芳烷氧基胺;N‑氧化物;肼;醯肼;腙;疊氮化物;異氰酸酯;異硫氰酸酯;氰酸酯;硫氰酸酯;氧(═O);B(OH)
2
、O(烷基)胺基羰基;環烷基,其可係單環或稠合或非稠合多環(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或雜環基,其可係單環或稠合或非稠合多環(例如,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嗪基、嗎啉基或噻嗪基);單環或稠合或非稠合多環芳基或雜芳基(例如,苯基、萘基、吡咯基、吲哚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唑基、吡啶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吖啶基、吡𠯤基、噠嗪基、嘧啶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吩基或苯并呋喃基);芳氧基;芳烷基氧基;雜環基氧基;及雜環基烷氧基。 如文中所使用,術語「醫藥上可接受的鹽」係指由醫藥上可接受的非毒性酸或鹼(包括無機酸及鹼,及有機酸及鹼)製得的鹽。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適宜的醫藥上可接受的鹼加成鹽包括(但不限於)由鋁、鈣、鋰、鎂、鉀、鈉及鋅製得的金屬鹽或由離胺酸、N,N’-二苄基乙二胺、氯普魯卡因、膽鹼、二乙醇胺、乙二胺、葡甲胺(N-甲基葡糖胺)及普魯卡因製得之有機鹽。適宜的非毒性酸包括(但不限於)無機及有機酸,如乙酸、藻酸、鄰胺基苯甲酸、苯磺酸、苯甲酸、樟腦磺酸、檸檬酸、乙烯磺酸、甲酸、富馬酸、糠酸、半乳糖醛酸、葡糖酸、葡糖醛酸、穀胺酸、羥乙酸、氫溴酸、鹽酸、羥乙基磺酸、乳酸、馬來酸、蘋果酸、扁桃酸、甲磺酸、黏酸、硝酸、雙羥萘酸、泛酸、苯乙酸、磷酸、丙酸、水楊酸、硬脂酸、琥珀酸、磺胺酸、硫酸、酒石酸及對甲苯磺酸。特定非毒性酸包括鹽酸、氫溴酸、磷酸、硫酸及甲磺酸。特定鹽之實例因此包括鹽酸鹽及甲磺酸鹽。其他係此項技術中所熟知,參見(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8版,Mack Publishing, Easton PA (1990)或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第19版, Mack Publishing, Easton PA (1995)。 如文中所使用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則術語「籠形物」意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或其鹽係呈包含其中截留有客體分子(例如,溶劑或水)之空間(例如,通道)之晶格形式或其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客體分子之晶格形式。 如文中所使用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則術語「溶劑化物」意指另外包括藉由非共價分子間力結合之化學計量或非化學計量的溶劑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或其鹽。在一實施例中,該溶劑化物係水合物。 如文中所使用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則術語「水合物」意指另外包括藉由非共價分子間力結合之化學計量或非化學計量的水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或其鹽。 如文中所使用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則術語「前藥」意指可在生物條件下水解、氧化或另外反應(活體外或活體內)以提供活性化合物(尤其係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衍生物。前藥的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衍生物及代謝物,其包括生物可水解部分,如生物可水解醯胺、生物可水解酯、生物可水解胺基甲酸酯、生物可水解碳酸酯、生物可水解醯脲及生物可水解磷酸酯類似物。在某些實施例中,具有羧基官能基之化合物的前藥係羧酸之低碳數烷基酯。羧酸酯係方便藉由酯化分子上所存在之任何羧酸基團而形成。前藥通常可利用熟知方法製得,例如彼等由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第6版(Donald J. Abraham編輯, 2001, Wiley)及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rodrugs(H. Bundgaard編輯, 1985,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Gmfh)所描述者。 如文中所使用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則術語「立體異構體」或「立體異構體純的」意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一種立體異構體,其實質上不含該化合物之其他立體異構體。例如,具有一個對掌性中心之立體異構體純的化合物將實質上不含該化合物之相反對映異構體。具有二個對掌性中心之立體異構體純的化合物將實質上不含該化合物之其他非對映異構體。典型立體異構體純的化合物包含大於約80重量%之該化合物之一種立體異構體及小於約20重量%之該化合物之其他立體異構體,大於約90重量%之該化合物之一種立體異構體及小於約10重量%之該化合物之其他立體異構體,大於約95重量%之該化合物之一種立體異構體及小於約5重量%之該化合物之其他立體異構體,大於約97重量%之該化合物之一種立體異構體及小於約3重量%之該化合物之其他立體異構體。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具有對掌性中心,且可以外消旋物、個別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及其混合物形式存在。所有該等異構體形式係包含在本文所揭示之實施例中,包括其混合物。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的立體異構體純形式的用途,以及彼等形式之混合物的用途係涵蓋於本文所揭示之實施例中。例如,包含等量或非等量特定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對映異構體的混合物可用於本文所揭示之方法及組合物中。此等異構體可以不對稱方法合成或利用標準技術如對掌性管柱或對掌性離析劑來離析。參見(例如)Jacques, J.,等人., Enantiomers, Racemates and Resolutions (Wiley‑Interscience, New York, 1981);Wilen, S. H.,等人., Tetrahedron 33:2725 (1977);Eliel, E. L., Stereochemistry of Carbon Compounds(McGraw‑Hill, NY, 1962);及Wilen, S. H., Tables of Resolving Agents and Optical Resolutions p. 268 (E.L. Eliel, Ed.,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Notre Dame, IN, 1972)。 亦應注意,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包括E及Z型異構體或其混合物,以及順式及反式異構體或其混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單離成順式或反式異構體。在其他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順式及反式異構體之混合物。 「互變異構體」係指化合物之相互平衡的異構體形式。該等異構體形式之濃度將取決於該化合物所處的環境且可根據(例如)該化合物是固體還是呈有機或水溶液形式而不同。例如,在水溶液中,吡唑可呈現以下異構體形式,其等係稱為彼此的互變異構體:
。 熟習此項技術者容易理解各種官能基及其他結構可呈現互變異構性,且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所有互變異構體係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亦應注意,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中之一或多個原子可包含非天然比例之原子同位素。例如,該等化合物可經放射性同位素(例如:氚(
3
H)、碘-125(
125
I)、硫-35(
35
S)或碳-14(
14
C))放射性標記或可同位素富集(例如)氘(
2
H)、碳-13(
13
C)或氮-15(
15
N)。如文中所使用,「同位素異數體(isotopologue)」係同位素富集化合物。術語「同位素富集」係指原子的同位素組成不同於該原子之天然同位素組成。「同位素富集」亦可指含有至少一個同位素組成不同於天然同位素組成之原子的化合物。術語「同位素組成」係指指定原子所存在之各同位素之量。放射性標記及同位素富集化合物可用作治療劑,例如,癌症及炎症治療劑、研究試劑(例如,結合分析試劑)及診斷劑(例如,活體內顯影劑)。文中所述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所有同位素變體,無論是否為放射性,皆意欲涵蓋於本文所提供之實施例之範圍內。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同位素異數體,例如,該等同位素異數體係氘、碳-13或氮-15富集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 應注意,若描繪的結構與該結構之名稱之間存在差異,則更多以描繪的結構為準。 O
6
-烷基鳥嘌呤係由烷基化誘變劑誘導之DNA中的主要致癌損傷。此DNA加合物係被由MGMT基因編碼之修復蛋白O
6
-烷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移除。此蛋白質並非真實酶,因為其在化學計量反應中接受來自損傷的烷基,該活性酶在其經烷基化後沒有再生。該蛋白質中的甲基受體殘基係半胱胺酸(Kaina B, Christmann M, Naumann S, Roos WP (August 2007). DNA Repair (Amst.) 6 (8): 1079–99)。由於MGMT基因啟動子區域中之CpG位點的甲基化所致的MGMT蛋白表現降低允許烷基鳥嘌呤DNA積累,此在與胸腺嘧啶進行不正確鹼基配對後引發DNA損傷信號傳導及細胞死亡。MGMT啟動子甲基化係MGMT基因默化之關鍵機制。 文中所使用之「MGMT蛋白表現狀態」係指表現MGMT蛋白。在一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在一實施例中,MGMT蛋白表現係藉由(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法或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加以測定。 文中所使用之「MGMT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係指MGMT基因啟動子之甲基化。在一實施例中,該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一實施例中,該MGMT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係藉由(例如)24個相鄰CpG位點之甲基化特異性PCR(MSP)及亞硫酸氫鹽測序(BiSEQ)加以測定。 文中所使用之「治療」意指完全或部分緩解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或其症狀,或減緩或阻止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或其症狀之進一步發展或惡化。在一實施例中,該MGMT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另一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 文中所使用之「預防」意指完全或部分防止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或其症狀之發作、復發或擴散。在一實施例中,該MGMT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另一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 連同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一起使用之術語「有效量」意指能夠完全或部分緩解與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有關之症狀,或減緩或阻止彼等症狀之進一步發展或惡化,或治療或預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用量。例如醫藥組合物中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有效量可係將實現所需效果之含量;例如,在用於經口及非經腸投與之單位劑量中為約0.005mg/kg個體體重至約100 mg/kg患者體重。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預期文中所揭示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有效量可根據所治療之適應症之嚴重度而變化。 在一實施例中,該患者係罹患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人類。在一實施例中,該MGMT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另一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 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患者」及「個體」包括動物,其包括(但不限於)諸如牛、猴、馬、羊、豬、雞、火雞、鵪鶉、貓、狗、小鼠、大鼠、兔或豚鼠之動物,在一實施例中為哺乳動物,在另一實施例中為人類。在一實施例中,「患者」或「個體」係罹患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人類。在一實施例中,「患者」或「個體」係患有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之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人類,包括已在接受標準抗癌療法時惡化(或無法耐受標準抗癌療法)或未接受標準抗癌療法之個體。在一該實施例中,該標準抗癌療法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就特徵為MGMT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而言,治療可尤其藉由疾病進展之抑制、腫瘤生長之抑制、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減少、腫瘤相關症狀之減輕、生活品質提高、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延遲出現、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發展減緩、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發生減少、疾病繼發效應減緩或嚴重度降低、腫瘤生長停止或腫瘤消退加以評估。在某些實施例中,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治療可藉由在用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治療之前、期間及/或之後循環血細胞及/或腫瘤細胞及/或皮膚活組織切片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S6RP、4E-BP1及/或AKT之磷酸化抑制作用來評估。在其他實施例中,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治療可藉由在用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治療之前、期間及/或之後皮膚樣本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作用來評估,例如藉由評估作為DNA損傷路徑之生物標記物之pDNA-PK S2056的含量。在一實施例中,用UV光照射該皮膚樣品。在極端情況下,完全抑制在文中係稱為預防或化學預防。就此而言,術語「預防」包括完全防止臨床顯著GBM(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的發作或防止GBM癌(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臨床前顯著階段的發作。此定義亦意欲包括防止轉化成惡性細胞或阻止或逆轉惡化前細胞發展成惡性細胞。此包括預防性治療彼等具有發展成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風險的個體。 下文所述之程序、慣例及定義提供用於實施神經腫瘤反應評估(RANO)工作組關於高度神經膠質瘤反應標準之建議(Wen P.、Macdonald, DR.、Reardon, DA.等人. Updated respons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highgrade gliomas: 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working group. J Clin Oncol 2010; 28: 1963-1972)的指導。RANO標準針對時間點反應(TPR)標準之主要修改可包括添加操作慣例以界定糖皮質激素劑量之變化及移除個體的臨床惡化組分以專注於客觀放射學評估。基線MRI掃描係定義為在手術後休息期結束時於再開始化合物治療之前進行的評估。該基線MRI係用作評估完全反應(CR)及部分反應(PR)之參照。然而,於基線或後續評估中獲得之最小SPD(垂直直徑乘積總和)將被指定為最低點評估並用作測定進展之參照。在任何由方案所定義之MRI掃描前的5天內,個體不接受糖皮質激素或接受穩定劑量的糖皮質激素。穩定劑量之定義為MRI掃描前連續5天之相同日劑量。若規定的糖皮質激素劑量在基線掃描前的5天內有變化,則需要在糖皮質激素使用符合上述標準下進行新的基線掃描。將使用以下定義。 可測量病灶:可測量病灶係可經二維測量之對比增強病灶。測量值係由最大增強腫瘤直徑(亦稱為最長直徑,LD)組成。最大垂直直徑係在相同影像上加以測量。二維測量之十字線應交叉且計算此等直徑之乘積。 最小直徑:其中截面為5 mm並具有1 mm略過之T1加權影像。可測量病灶之最小LD係設定為5 mm x 5 mm。可能要求具有更大直徑以列入及/或指定為目標病灶。在基線後,變得小於最低測量要求或不再適合二維測量之目標病灶之低於5 mm的各直徑將被記錄為5 mm默認值。消失的病灶將被記錄為0 mm x 0 mm。 多中心病灶:被視為多中心(與連續性相反)的病灶係其中在兩個(或更多個)病灶之間存在正常介入性腦組織的病灶。就為增強性離散病灶之多中心病灶而言,方法係單獨測量符合納入標準之各增強病灶。若在兩個(或更多個)病灶之間無正常腦組織,則其等將被視為相同病灶。 不可測病灶:所有不符合如上所定義之可測量疾病標準之病灶以及所有非增強及其他確實不可測量的病灶將被視為不可測病灶。不可測病灶包括小於指定最小直徑(即,小於5 mm x 5 mm)之增強性病灶、非增強病灶(例如,如在T1加權造影後、T2加權或流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影像上所見)、出血性或主要囊性或壞死性病灶及軟腦膜腫瘤。出血性病灶經常具有可能被誤解為增強性腫瘤之內在T1加權高信號,且因此可檢查造影前T1加權影像以排除基線或間隔亞急性出血。 在基線下,病灶的分類方式如下:目標病灶:可選擇至多5個可測量病灶作為代表個體疾病之目標病灶,其中各目標病灶的測量值為至少10 mm x 5 mm;非目標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包括所有不可測病灶(包括質量效應及T2/FLAIR檢查結果)及任何未被選作目標病灶之可測量病灶。在基線下,目標病灶將如可測量病灶之定義中所述來測量,且所有目標病灶之SPD將經測定。將記錄所有其他病灶之存在。在所有治療後評估中,將保持目標病灶及非目標病灶之病灶基線分類且將以一致方式經時記錄及描述病灶(例如,在原始文件及eCRF上以相同順序記錄)。在研究持續期間,所有可測量及不可測病灶必須使用與在基線下相同的技術加以評估(例如,應在相同MRI掃描儀上或至少使用相同磁強度使個體成像)以降低解釋變化的困難。在各評估中,將測量目標病灶並計算SPD。將定性評估非目標病灶且若存在新病灶,則將單獨進行記錄。在各評估中,將測定目標病灶、非目標病灶及新病灶之時間點反應。即使僅評估了病灶子群,亦可證實腫瘤進展。然而,除非觀察到進展,否則只有在評估所有病灶後才可確定客觀狀態(穩定疾病、PR或CR)。 對CR及PR之總體時間點反應之確認評估將在下一次計劃評估中進行,但如果掃描間隔小於28天,則可不進行確認。包含確認要求的最佳反應將源自該一系列時間點。 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之治療可藉由在用TOR激酶抑制劑(例如,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治療之前、期間及/或之後循環血細胞及/或腫瘤細胞及/或皮膚活組織切片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S6RP、4E-BP1、AKT及/或DNA-PK之磷酸化抑制作用來評估。例如,在B細胞、T細胞及/或單核細胞中評估S6RP、4E-BP1、AKT及/或DNA-PK之磷酸化抑制作用。 在其他實施例中,癌症之治療可藉由在用TOR激酶抑制劑(例如,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治療之前、期間及/或之後皮膚樣本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作用來評估,例如藉由評估作為DNA損傷路徑之生物標記物之pDNA-PK S2056的含量。在一實施例中,用UV光照射該皮膚樣品。 在極端情況下,完全抑制在文中係稱為預防或化學預防。就此而言,術語「預防」包括完全防止臨床顯著GBM(其特徵為MGMT甲基化)的發作或防止GBM(其特徵為MGMT甲基化)之臨床前顯著階段的發作。此定義亦意欲包括防止轉化成惡性細胞或阻止或逆轉惡化前細胞發展成惡性細胞。此包括預防性治療彼等具有發展成特徵為MGMT甲基化之GBM之風險的個體。 二氫吡𠯤并吡𠯤 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係通常被稱為「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TOR激酶抑制劑。在一態樣中,該等TOR激酶抑制劑不包括雷帕黴素或雷帕黴素類似物(rapalog)。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包括具有下式(I)之化合物:
(I)
及其醫藥上可接受的鹽、籠形物、溶劑化物、立體異構體、互變異構體、前藥、代謝物及同位素異數體,其中: R
1
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烷基; R
2
係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環烷基烷基; R
3
係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 其中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不包括如下所示之7-(4-羥基苯基)-1-(3-甲氧基苄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例如,R
1
係苯基、吡啶基、嘧啶基、苯并咪唑基、1H-吡咯并[2,3-b]吡啶基、吲唑基、吲哚基、1H-咪唑并[4,5-b]吡啶基、1H-咪唑并[4,5-b]吡啶-2(3H)-酮基、3H-咪唑并[4,5‑b]吡啶基或吡唑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例如,甲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或吡唑基)、胺基羰基、鹵素(例如,氟)、氰基、羥烷基及羥基。在其他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例如,甲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鹵素、胺基羰基、氰基、羥烷基(例如,羥丙基)、-OR、及-NR
2
,其中各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視需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1H-吡咯并[2,3-b]吡啶基或苯并咪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及‑NR
2
,其中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
, 其中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例如,甲基);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例如,甲基)、鹵素(例如,氟)、氰基、-OR或-NR
2
;m係0至3;且n係0至3。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取代基R’可鍵接至稠合環系統中之任何環之任何適宜的原子。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
, 其中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鹵素、氰基、-OR或-NR
2
;m係0至3;且n係0至3。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R
2
係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環烷基。例如,R
2
係H、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異戊基、環戊基、環己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C
1‑4
烷基)-苯基、(C
1-4
烷基)-環丙基、(C
1‑4
烷基)-環丁基、(C
1‑4
烷基)-環戊基、(C
1‑4
烷基)-環己基、(C
1-4
烷基)-吡咯啶基、(C
1‑4
烷基)‑哌啶基、(C
1-4
烷基)-哌嗪基、(C
1-4
烷基)-嗎啉基、(C
1‑4
烷基)-四氫呋喃基或(C
1-4
烷基)-四氫哌喃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 在其他實施例中,R
2
係H、C
1-4
烷基、(C
1-4
烷基)(OR)、
, 其中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例如,甲基);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OR、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例如,甲基);且p係0至3。 在式(I)化合物之其他實施例中,R
2
係H、C
1-4
烷基、(C
1‑4
烷基)(OR)、
, 其中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2
烷基;R’在每次出現時獨立地為H、-OR、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2
烷基;且p係0至1。 在式(I)化合物之其他實施例中,R
3
係H。 在文中所述之某些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例如,R
1
係苯基、吡啶基、嘧啶基、苯并咪唑基、1H-吡咯并[2,3-b]吡啶基、吲唑基、吲哚基、1H‑咪唑并[4,5-b]吡啶、吡啶基、1H-咪唑并[4,5-b]吡啶-2(3H)-酮基、3H-咪唑并[4,5-b]吡啶基或吡唑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胺基羰基、鹵素、氰基、羥烷基及羥基。在其他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吡啶基: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鹵素、胺基羰基、氰基、羥烷基、-OR及-NR
2
,其中各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在其他實施例中,R
1
係視需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1H-吡咯并[2,3-b]吡啶基或苯并咪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及-NR
2
,其中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 在式(I)化合物之一實施例中,R
1
係苯基、吡啶基、嘧啶基、苯并咪唑基、1H-吡咯并[2,3-b]吡啶基、吲唑基或吲哚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或鹵素。在某些其他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鹵素、胺基羰基、羥烷基、-OR及-NR
2
,其中各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在某些其他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視需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1H-吡咯并[2,3-b]吡啶基或苯并咪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及-NR
2
,其中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R
2
係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環烷基。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R
2
係H、甲基、乙基、異丙基、環己基、(C
1‑4
烷基)-苯基、(C
1‑4
烷基)-環己基或(C
1-4
烷基)-四氫哌喃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 在R
2
之某些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苯基、吡啶基、嘧啶基、苯并咪唑基、1H-吡咯并[2,3-b]吡啶基、吲唑基或吲哚基,其等各視需要經取代。例如,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或鹵素。在某些其他該等實施例中,R
1
係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之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8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鹵素、胺基羰基、羥烷基、-OR及-NR
2
,其中各R係獨立地為H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
1-4
烷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式(I)化合物具有文中所列出之R
1
基團及文中所列出之R
2
基團。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抑制TOR激酶。在式(I)化合物之其他實施例中,該化合物抑制DNA-PK。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抑制TOR激酶及DNA-PK。 在式(I)化合物之某些實施例中,10 μM濃度之該化合物抑制TOR激酶、DNA-PK、PI3K或其組合達至少約50%。可在任何適宜的分析系統中證明式(I)化合物為以上激酶之抑制劑。 代表性式(I)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包括: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吡咯并[2,3-b]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乙基-7-(1H-吡咯并[3,2-b]吡啶-5-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苯并[d]咪唑-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吡咯并[2,3-b]吡啶-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順式-4-羥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順式-4-羥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四氫-2H-哌喃-4-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順式-4-羥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哚-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順式-4-羥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異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異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乙基-7-(5-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羥基吡啶-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異丙基-7-(4-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5-(8-異丙基-7-側氧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4-甲基吡啶醯胺; 7-(1H-吲唑-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胺基嘧啶-5-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胺基吡啶-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甲基胺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羥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1H-吡唑-3-基)苯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唑-4-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唑-6-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嘧啶-5-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甲氧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2-甲氧基乙基)-7-(1H-吡咯并[2,3-b]吡啶-5-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乙基-7-(1H-吡咯并[2,3-b]吡啶-5-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乙基-7-(1H-吲唑-4-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吡啶-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胺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甲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2-(2-羥丙烷-2-基)-5-(8-(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7-側氧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吡啶1-氧化物; 4-甲基-5-(7-側氧基-8-((四氫-2H-哌喃-4-基)甲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吡啶醯胺; 5-(8-((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7-側氧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4-甲基吡啶醯胺; 7-(1H-吡唑-4-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7-(4-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3-((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2-側氧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1(2H)-基)甲基)苯甲腈; 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7-(4-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3-(7-側氧基-8-(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苯甲醯胺; 5-(8-((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7-側氧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4-甲基吡啶醯胺; 3-((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2-側氧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1(2H)-基)甲基)苯甲腈;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R,3R)-3-甲氧基環戊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S,3R)-3-甲氧基環戊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S,3S)-3-甲氧基環戊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R,3S)-3-甲氧基環戊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唑-6-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2-嗎啉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反式-4-羥基環己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順式-4-羥基環己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2-嗎啉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異丙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咪唑并[4,5-b]吡啶-6-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7-(2-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反式-4-羥基環己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順式-4-羥基環己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4-(7-側氧基-8-(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5,6,7,8-四氫吡𠯤并[2,3-b]吡𠯤-2-基)苯甲醯胺; 7-(1H-吲唑-5-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吡咯并[2,3-b]吡啶-5-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四氫-2H-哌喃-4-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1S,3R)-3-甲氧基環戊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1R,3R)-3-甲氧基環戊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1R,3S)-3-甲氧基環戊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1S,3S)-3-甲氧基環戊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哚-5-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乙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1H-吲哚-6-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2-羥丙烷-2-基)苯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四氫-2H-哌喃-4-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7-(2-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順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2-甲氧基乙基)-7-(4-甲基-2-(甲基胺基)-1H-苯并[d]咪唑-6-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7-甲基-2-側氧基-2,3-二氫-1H-苯并[d]咪唑-5-基)-1-((四氫-2H-哌喃-4-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4-(4H-1,2,4-三唑-3-基)苯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2-甲氧基乙基)-7-(4-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苄基-7-(2-甲基-4-(4H-1,2,4-三唑-3-基)苯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3-氟-4-(4H-1,2,4-三唑-3-基)苯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3-氟-4-(4H-1,2,4-三唑-3-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3-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5-氟-2-甲基-4-(4H-1,2,4-三唑-3-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3-氟-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2-甲氧基乙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環戊基甲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2-羥丙烷-2-基)苯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S)-7-(6-(1-羥乙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R)-7-(6-(1-羥乙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四氫-2H-哌喃-4-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2-羥丙烷-2-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4-(三氟甲基)苄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3-(三氟甲基)苄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3-甲氧基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2-甲氧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四氫-2H-哌喃-4-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甲基-2-(甲基胺基)-1H-苯并[d]咪唑-6-基)-1-((四氫-2H-哌喃-4-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胺基-4-甲基-1H-苯并[d]咪唑-6-基)-1-((四氫-2H-哌喃-4-基)甲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R)-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甲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S)-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甲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3-二甲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胺基-4-甲基-1H-苯并[d]咪唑-6-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2-甲基-4-(1H-1,2,4-三唑-3-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7-(4-(1H-1,2,4-三唑-5-基)苯基)-1-(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1-(1-羥丙烷-2-基)-7-(2-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及 1-(2-羥乙基)-7-(2-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 及其醫藥上可接受的鹽、籠形物、溶劑化物、立體異構體、互變異構體、前藥、代謝物及同位素異數體。 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可藉由熟知的標準合成方法來獲得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參見(例如)March, J.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第4版, 1992。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及其中間物之起始材料係可購得或可使用已知合成方法及反應物由市售材料製得。 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特定方法係揭示於2012年2月7日發佈之美國專利案第8,110,578號及2013年10月29日發佈之美國專利案第8,569,494號中,其等各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使用方法 本文提供治療或預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之方法,其包括向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具有局部晚期、復發性或轉移性GBM之患者,該GBM之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且不適合進行治癒性手術切除。在另一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具有GBM且已接受過至少一種前線鉑基化學療法(例如,替莫唑胺)之患者,該GBM之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具有GBM(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且顯示DNA-PK過度表現)之患者。 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患者。 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MGMT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其他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用於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中實現完全反應、部分反應或穩定疾病之神經腫瘤反應評估(RANO)工作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 在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中抑制S6RP、4E-BP1及/或AKT磷酸化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磷酸化之抑制作用係在患者之生物樣本(例如,循環血細胞及/或腫瘤細胞、皮膚活組織切片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或抽出物)中加以評估。在該等實施例中,磷酸化之抑制量係藉由比較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前後之磷酸-S6RP、4E-BP1及/或AKT的量加以評估。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中測量S6RP、4E-BP1或AKT之磷酸化抑制作用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測量該患者中之磷酸化S6RP、4E BP1及/或AKT量,及比較該磷酸化S6RP、4E BP1及/或AKT量與該患者在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的磷酸化S6RP、4E BP1及/或AKT量。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抑制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患者之生物樣本中之S6RP、4E-BP1及/或AKT磷酸化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比較在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及之後獲得的患者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S6RP、4E-BP1及/或AKT的量,其中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後獲得的該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S6RP、4E-BP1及/或AKT比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獲得的該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S6RP、4E-BP1及/或AKT量更少係指示抑制作用。 在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中抑制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方法,其包括向該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DNA-PK抑制作用係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的皮膚中(在一實例中,於該患者之UV光照射皮膚樣本中)加以評估。在另一實施例中,DNA-PK抑制作用係在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患者的腫瘤活組織切片或抽出物中加以評估。在一實施例中,抑制作用係藉由測量投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前後的磷酸化DNA-PK S2056(亦稱為pDNA-PK S2056)的量來評估。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測量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患者之皮膚樣本中之DNA-PK S2056之磷酸化抑制作用的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測量該皮膚樣本中存在的磷酸化DNA-PK S2056量及比較該磷酸化DNA-PK S2056量與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前該患者之皮膚樣本中的磷酸化DNA-PK S2056量。在一實施例中,該皮膚樣本係經UV光照射。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抑制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患者之皮膚樣本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比較在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及之後獲得的患者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DNA-PK的量,其中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後獲得的該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DNA-PK比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獲得的該生物樣本中的磷酸化DNA-PK量更少係指示抑制作用。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文中所述之化合物。在一實施例中,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化合物1(文中所述之分子式為C
16
H
16
N
8
O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實施例中,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化合物2(文中所述之分子式為C
21
H
27
N
5
O
3
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實施例中,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化合物3(文中所述之分子式為C
20
H
25
N
5
O
3
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實施例中,化合物1係1-乙基-7-(2-甲基-6-(1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或其互變異構體,例如,1-乙基-7-(2-甲基-6-(4H-1,2,4-三唑-3-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或1-乙基-7-(2-甲基-6-(1H-1,2,4-三唑-5-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在一實施例中,化合物2係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r,4r)-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其另外命名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反式)-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或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1-((1R*,4R*)-4-甲氧基環己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在另一實施例中,化合物3係1-((反式)-4-羥基環己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其另外命名為1-((1r,4r)-4-羥基環己基)-7-(6-(2-羥丙烷-2-基)吡啶-3-基)-3,4-二氫吡𠯤并[2,3-b]吡𠯤-2(1H)-酮。在一實施例中,化合物3係化合物2之代謝物。 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與放射療法或外科手術組合。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正在接受放射療法、先前已接受放射療法或將要接受放射療法之患者。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投與至已接受過GBM切除手術之患者。 本文另外提供用於治療先前已接受過針對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但對標準療法(例如,使用替莫唑胺)無反應之患者及彼等先前未經過治療者之方法。本文另外提供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外科手術以試圖治療待解決之病症之患者及彼等未接受過外科手術者之方法。由於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可具有異質臨床表現及不同臨床結果,因此給予患者之治療可根據其預後而變化。熟練的臨床醫師將能夠在無需過度實驗下容易地確定可有效用於治療個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其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患者之特定第二藥劑、外科手術之類型及非藥物型標準療法之類型。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方法另外包括投與替莫唑胺。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該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具有替莫唑胺抗性。 在一實施例中,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係其中PI3K/mTOR路徑被活化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係其中PI3K/mTOR路徑因ERBB2突變、PTEN突變或損失、NF1突變或損失、PIK3Ca突變、EGFR突變或過度表現、Met擴增、PDGFRa活化或擴增、AKT擴增或其組合而被活化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一實施例中,該EGFR突變係EGFRviii突變。 醫藥組合物及投與途徑 本文提供包含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的組合物;及包含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或媒劑的組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文中所述之醫藥組合物係適用於經口、非經腸、經黏膜、經皮或局部投與。 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以習知製劑形式(如膠囊、微膠囊、錠劑、粒劑、粉劑、片劑、丸劑、栓劑、注射液、懸浮液及糖漿)經口或非經腸投與至患者。適宜的調配物可藉由常用方法利用習知的有機或無機添加劑來製備,例如:賦形劑(例如,蔗糖、澱粉、甘露醇、山梨糖醇、乳糖、葡萄糖、纖維素、滑石、磷酸鈣或碳酸鈣)、黏合劑(例如,纖維素、甲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聚丙基吡咯啶酮、聚乙烯基吡咯啶酮、明膠、阿拉伯膠、聚乙二醇、蔗糖或澱粉)、崩解劑(例如,澱粉、羧甲基纖維素、羥丙基澱粉、低取代度羥丙基纖維素、碳酸氫鈉、硫酸鈣或檸檬酸鈣)、潤滑劑(例如,硬脂酸鎂、輕質無水矽酸、滑石或月桂基硫酸鈉)、調味劑(例如,檸檬酸、薄荷醇、甘胺酸或橘子粉)、防腐劑(例如,苯甲酸鈉、亞硫酸氫鈉、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安定劑(例如,檸檬酸、檸檬酸鈉或乙酸)、懸浮劑(例如,甲基纖維素、聚乙烯基吡咯啶酮或硬脂酸鋁)、分散劑(例如,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稀釋劑(例如,水)及基質蠟(例如,可可油、白礦脂或聚乙二醇)。該醫藥組合物中之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係將實現所需效果之含量;例如,在用於經口及非經腸投與之單位劑量中為約0.005 mg/kg患者體重至約10 mg/kg患者體重。 欲投與至患者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的劑量可相當廣泛地變化且可依從醫療保健從業者之判斷。通常,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每天投與至患者一至四次,劑量為約0.005 mg/kg患者體重至約10 mg/kg患者體重,但上述劑量可根據患者之年齡、體重及醫療狀況及投與類型適當地變化。在一實施例中,該劑量係約0.01 mg/kg患者體重至約5 mg/kg患者體重、約0.05 mg/kg患者體重至約1 mg/kg患者體重、約0.1 mg/kg患者體重至約0.75 mg/kg患者體重、約0.25 mg/kg患者體重至約0.5 mg/kg患者體重或約0.007 mg/kg患者體重至約1.7 mg/kg患者體重。在一實施例中,每天給藥一次。在另一實施例中,每天給藥二次。在任何特定情況下,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的投與量將取決於諸如活性組分溶解度、所用調配物及投與途徑之因素。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治療或預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患者投與約0.375 mg/天至約750 mg/天、約0.75 mg/天至約375mg/天、約3.75 mg/天至約75mg/天、約7.5mg/天至約55 mg/天、約18 mg/天至約37 mg/天、約0.5 mg/天至約60 mg/天或約0.5 mg/天至約128 mg/天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治療或預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方法,其包括向有此需要之患者投與約0.5 mg/天至約1200 mg/天、約10 mg/天至約1200 mg/天、約100 mg/天至約1200 mg/天、約400 mg/天至約1200 mg/天、約600 mg/天至約1200 mg/天、約400 mg/天至約800 mg/天或約600 mg/天至約800 mg/天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揭示之方法包括向有此需要之患者投與0.5 mg/天、1 mg/天、2 mg/天、4 mg/天、8 mg/天、10 mg/天、15 mg/天、16 mg/天、20 mg/天、25 mg/天、30 mg/天、45 mg/天、60 mg/天、90 mg/天、120 mg/天或128 mg/天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單位劑量調配物,其包含約0.1 mg至約2000 mg、約1 mg至200 mg、約35 mg至約1400 mg、約125 mg至約1000 mg、約250 mg至約1000 mg或約500 mg至約1000 mg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 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單位劑量調配物,其包含約0.1 mg、0.25 mg、0.5 mg、1 mg、2.5 mg、5 mg、7.5 mg、10 mg、15 mg、20 mg、30 mg、35 mg、45 mg、50 mg、60 mg、70 mg、75 mg、100 mg、125 mg、140 mg、150 mg、175 mg、200 mg、250 mg、280 mg、300 mg、350 mg、400 mg、500 mg、560 mg、600 mg、700 mg、750 mg、800 mg、1000 mg或1400 mg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單位劑量調配物,其包含2.5 mg、5 mg、7.5 mg、8 mg、10 mg、15 mg、20 mg、30 mg、45 mg、50 mg、60 mg或100 mg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單位劑量調配物,其包含5 mg、7.5 mg或10 mg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 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每天投與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或更多次。 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循環投與至患者。循環療法包括投與活性劑達一段時間,然後停止一段時間,及重複此連續投與。循環療法可減少抗性的發展、避免或減少副作用及/或提高治療效力。 在一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每日以單劑量或分劑量投與並持續約3天、約5天、約1週、約2週、約3週、約4週(例如,28天)、約5週、約6週、約7週、約8週、約10週、約15週或約20週,然後停止約1天至約10週。在一實施例中,文中所提供之方法涵蓋約1週、約2週、約3週、約4週、約5週、約6週、約8週、約10週、約15週或約20週之循環治療。在某些實施例中,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以單劑量或分劑量投與約3天、約5天、約1週、約2週、約3週、約4週(例如,28天)、約5週或約6週,且停止期為約1、2、3、4、5、6、7、8、9、10、12、14、16、18、20、22、24、26、28、29或30天。在某些實施例中,停止期1天。在某些實施例中,停止期係3天。在某些實施例中,停止期係7天。在某些實施例中,停止期係14天。在某些實施例中,停止期係28天。給藥循環之頻率、數量及長度可增加或減小。 為了方便,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可經口投與。在一實施例中,當經口投與時,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隨膳食及水一起投與。在另一實施例中,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分散於水或果汁(例如
,
蘋果汁或橘子汁)中並作為懸浮液經口投與。在另一實施例中,當經口投與時,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係在空腹狀態下投與。 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亦可經皮內、肌內、腹膜內、經皮、靜脈內、皮下、鼻內、硬膜外、舌下、腦內、陰道內、穿皮、經直腸、經黏膜、藉由吸入法投與或局部投與至耳、鼻、眼睛或皮膚。投與方式係由醫療保健從業者來判斷且可部分取決於醫學病症之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且不含其他載劑、賦形劑或媒劑之膠囊。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有效量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或媒劑之組合物,其中醫藥上可接受的載劑或媒劑可包含賦形劑、稀釋劑或其混合物。在一實施例中,該組合物係醫藥組合物。 該等組合物可呈錠劑、可咀嚼錠劑、膠囊、溶液、非經腸溶液、片劑、栓劑及懸浮液等形式。組合物可調配成包含日劑量或日劑量之方便部分(呈劑量單位,其可係單一錠劑或膠囊或液體之方便體積)。在一實施例中,該等溶液係由水溶性鹽(如鹽酸鹽)製得。通常,所有組合物係根據醫藥化學中之已知方法製得。膠囊可藉由混合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適宜的載劑或稀釋劑並在膠囊中填充適量該混合物而製得。常用的載劑及稀釋劑包括(但不限於)惰性粉末物質,例如許多不同種類的澱粉、粉狀纖維素(尤其係結晶及微晶纖維素)、糖(如果糖、甘露醇及蔗糖)、穀物粉及類似可食用粉末。 錠劑可藉由直接壓縮、濕式製粒或乾式製粒製得。其調配物通常併入稀釋劑、黏合劑、潤滑劑及崩解劑以及該化合物。典型稀釋劑包括(例如)各種類型的澱粉、乳糖、甘露醇、高嶺土、磷酸鈣或硫酸鈣、無機鹽(如氯化鈉)及糖粉。亦可使用粉狀纖維素衍生物。在一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不含乳糖。典型的錠劑黏合劑係諸如澱粉、明膠及糖(如乳糖、果糖、葡萄糖等)之物質。天然及合成膠亦係方便,包括阿拉伯膠、藻酸鹽、甲基纖維素、聚乙烯基吡咯啶等。聚乙二醇、乙基纖維素及蠟亦可用作黏合劑。 錠劑調配物中可能需要潤滑劑以防止錠劑及沖模在模具中黏連。該潤滑劑可選自諸如滑石、硬脂酸鎂及硬脂酸鈣之光滑固體、硬脂酸及氫化植物油。錠劑崩解劑係在潤濕時膨脹,從而使錠劑分解並釋放該化合物之物質。其等包括澱粉、黏土、纖維素、藻膠及膠質。更具體言之,可使用(例如)玉米及馬鈴薯澱粉、甲基纖維素、瓊脂、膨潤土、木質纖維素、天然海綿粉、陽離子交換樹脂、藻酸、瓜耳膠、柑橘渣及羧甲基纖維素以及月桂基硫酸鈉。錠劑可經糖(作為調味劑及密封劑)塗覆或經成膜保護劑塗覆以改變該錠劑之溶解性質。該等組合物亦可調配成可咀嚼錠劑,例如藉由在調配物中使用諸如甘露醇之物質。 當希望以栓劑形式投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時,可使用典型基質。可可油係傳統栓劑基質,其可藉由添加蠟經改質以小幅提升其熔點。尤其包含各種分子量之聚乙二醇之水混溶性栓劑基質被廣泛使用。 可藉由適當調配來延遲或延長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作用。例如,可製備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緩溶性顆粒並將其併入錠劑或膠囊中或作為緩釋可移植裝置。該技術亦包括製造具有若干種不同溶解速率之顆粒並用該等顆粒之混合物填充膠囊。錠劑或膠囊可經抵抗溶解達一段可預期時間之薄膜塗覆。甚至非經腸製劑亦可藉由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溶解或懸浮於允許其緩慢分散於血清中之油性或乳化媒劑中而變得長效。 在某些實施例中,化合物2係以2013年6月6日公開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3-0142873號中所述之調配物形式投與,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具體言之,參見段落[0323]至段落[0424]及段落[0636]至段落[0655])。在其他實施例,化合物2係以2013年5月29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828,506號中所述之調配物形式投與,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具體言之,參見段落[0246]至段落[0403]及段落[0571]至段落[0586])。 在某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係以2013年4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813,064號中所述之調配物形式投與,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具體言之,參見段落[0168]至段落[0189]及段落[0262]至段落[0294])。在其他實施例,化合物1係以2013年12月3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911,201號中所述之調配物形式投與,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具體言之,參見段落[0170]至段落[0190]及段落[0264]至段落[0296])。 套組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套組。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監測患者對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反應的裝置之套組。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患者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特定實施例中,所測得之患者反應為疾病進展之抑制、腫瘤生長之抑制、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減少、腫瘤相關症狀之減輕、生活品質提高、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延遲出現、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發展減緩、原發性及/或繼發性腫瘤之發生減少、疾病繼發效應減緩或嚴重度降低、腫瘤生長停止或腫瘤消退。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測量患者中之S6RP、4E-BP1及/或AKT之磷酸化抑制量的裝置之套組。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套組包含用於測量患者之循環血細胞或腫瘤細胞及/或皮膚活組織切片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S6RP、4E-BP1及/或AKT之磷酸化抑制作用之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測量磷酸化抑制量之裝置的套組,該磷酸化抑制量係藉由比較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期間及/或之後的磷酸-S6RP、4E-BP1及/或AKT的量而加以評估。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患者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測量患者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量的裝置之套組。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套組包含用於測量患者之皮膚樣本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量的裝置。在一實施例中,該等套組包含用於測量患者之皮膚樣本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pDNA-PK S2056含量的裝置。在一實施例中,該皮膚樣本係經UV光照射。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套組,其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測量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期間及/或之後的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量的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套組,其包含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用於測量投與該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前、期間及/或之後的磷酸化DNA-PK S2056含量的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患者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套組包含可有效治療或預防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之含量的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套組包含化合物1。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之套組另外包含使用說明書,例如用於投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及/或監測患者對投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之反應的說明書。 實例 化合物調配物 可用於文中所提供之方法中的示例性化合物1調配物係列於下表1中。 表1:示例性錠劑調配物
可用於文中所提供之方法中的示例性化合物2調配物係列於下表2-5中。 表2
表3
表4
表5
生物實例 生物化學分析
mTOR HTR-FRET 分析
:以下係可用於測定測試化合物之TOR激酶抑制活性之一分析實例。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溶解於DMSO中並製備成10 mM原液並適當稀釋以供實驗用。試劑製備方法如下: 「Simple TOR緩衝液」(用於稀釋高甘油TOR部分):10 mM Tris pH7.4、100 mM NaCl、0.1%Tween-20、1 mM DTT。將Invitrogen mTOR(目錄號PV4753)稀釋於此緩衝液中達0.200 µg/mL之分析濃度。 ATP/底物溶液:0.075 mM ATP、12.5 mM MnCl
2
、50 mM Hepes(pH7.4)、50 mM β-GOP、250 nM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0.25 mM EDTA、5 mM DTT及3.5 µg/mL GST-p70S6。 檢測試劑溶液:50 mM HEPES(pH 7.4)、0.01%Triton X-100、0.01%BSA、0.1 mM EDTA、12.7 µg/mL Cy5-αGST Amersham (目錄號PA92002V)、9 ng/mL α-磷酸p70S6(Thr389) (Cell Signaling小鼠單株#9206L)、627 ng/mL α-小鼠Lance Eu (Perkin Elmer目錄號AD0077)。 將0.5 µL測試化合物DMSO溶液添加至20 µL Simple mTOR緩衝液中。將5 µL ATP/底物溶液添加至20 µL Simple TOR緩衝溶液中(對照)及如上所製備的化合物溶液中,以引發反應。60分鐘後,藉由添加5 µL之60 mM EDTA溶液停止該分析;然後添加10 µL檢測試劑溶液並使該混合物靜置至少2小時,接著在設定成檢測LANCE Eu TR-FRET(在320 nm下激發及在495/520 nm下發射)之Perkin-Elmer Envision微板讀數儀上讀數。 在mTOR HTR‑FRET分析中測試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且發現該等化合物在其中具有活性,其中某些化合物在該分析中具有低於10 μM的IC
50
,某些化合物具有介於0.005 nM與250 nM之間的IC
50
,其他化合物具有介於250 nM與500 nM之間的IC
50
,其他化合物具有介於500 nM與1 µM之間的IC
50
,且其他化合物具有介於1 μM與10 μM之間的IC
50
。
DNA-PK 分析
:DNA-PK分析係利用Promega DNA-PK分析套組(目錄號V7870)中所提供之程序進行。DNA-PK酶可自Promega購得(Promega目錄號V5811)。 文中所述之選定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在此分析中具有或有望具有低於10 μM之IC
50
,其中某些文中所述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具有低於1 μM之IC
50
,且其他化合物具有低於0.10 μM之IC
50
。 基於細胞之分析
特徵為 MGMT 蛋白表現及 / 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GBM) 之生長抑制分析。
可以如下方式測試化合物:將測試化合物(文中所述之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溶解於二甲亞碸(DMSO)中,以製備10 mM原液。進行連續滴定以產生1.5 μM至10 mM之操作濃度範圍。經由聲分配器(EDC ATS-100)將產生1.5 nM至10 μM最終濃度之等分試樣點入空的384孔板中。以10點連續稀釋方式(3倍稀釋)將該測試化合物點入該平板中並重複進行。DMSO濃度保持不變以使最終分析濃度為0.1%DMSO。複製平板以供不同GBM細胞(例如GBM細胞株或患者來源樣本)及測試期使用。在複製化合物平板之後,密封所有平板(Agilent ThermoLoc)並在-20°C下儲存至多1個月。當準備好測試時,自冷凍器取出平板,解凍並在即將添加測試細胞之前啟封。在測試前,在培養燒瓶中生長及擴展細胞,以提供足量的起始材料。然後,將細胞稀釋至適當密度並直接添加至該等點有測試化合物之384孔板中。允許細胞在37ºC/5%CO
2
下生長72小時。在添加測試化合物時的時間點下(t
0
),經由活力分析(Cell Titer-Glo),藉由量化活細胞中存在的ATP所產生之發光水平來評估初始細胞數。72小時後,經由Cell Titer-Glo及發光測量評估經測試化合物處理之細胞的細胞活力。在至少3個獨立測試中分析測試化合物對細胞株之生長抑制作用。各分析中包含對照細胞株。密切監測此對照細胞株之測試化合物反應,以允許比較分析期內所產生的數據。將所有數據歸一化並表示成DMSO處理細胞之百分比。然後結果係表示為GI
50
值。GI
50
值校正0時間點下的細胞計數。MGMT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係藉由(例如)24個相鄰CpG位點之甲基化特異性PCR(MSP)及亞硫酸氫鹽測序(BiSEQ)加以測定。另外,MGMT蛋白表現可藉由(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法或西方墨點法加以測定。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對特徵為MGMT啟動子低甲基化之GBM細胞顯示生長抑制作用。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對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之GBM細胞顯示生長抑制作用。
特徵為 MGMT 蛋白表現及 / 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 GBM 細胞之細胞凋亡分析。
在測試前,在培養燒瓶中生長及擴展GBM細胞,以提供足量的起始材料。然後,將細胞稀釋至其所需密度並直接添加至點有測試化合物之384孔板中。允許細胞在5%CO
2
/37°C下生長24小時。藉由量化處理細胞及對照細胞中之卡斯蛋白酶3及卡斯蛋白酶7(Caspase 3/7-Glo)在24小時時間點之活性來評估細胞凋亡反應。將所有數據歸一化並表示成相對於DMSO處理細胞之值。然後結果係表示為CalX,其係使卡斯蛋白酶3/7含量為彼等DMSO處理細胞在其處理期內之卡斯蛋白酶3/7含量的兩倍的最低測試化合物濃度。 MGMT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係藉由(例如)24個相鄰CpG位點之甲基化特異性PCR(MSP)及亞硫酸氫鹽測序(BiSEQ)加以測定。另外,MGMT蛋白表現係藉由(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法或西方墨點法加以測定。 在一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對特徵為MGMT啟動子低甲基化之GBM細胞顯示細胞凋亡作用。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對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之GBM細胞顯示細胞凋亡作用。
膠質瘤神經球 (Gliomasphere) 細胞數量分析。
使源自原發性患者之GBM腫瘤樣本離散並在產生膠質瘤神經球之培養條件(即補充有B27、20 ng/mL bFGF、50 ng/mL EGF、盤尼西林(penicillin)/鏈黴素、L-穀胺醯胺及5 ug/mL肝素之DMEM/F12培養基)下接種於平板上。以5000個細胞/孔之密度將細胞接種於平板上並允許其在37°C下適應環境過夜。在第2天,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添加至培養物中,且使細胞在培養物中保持到第9天。在第9天,用PFA/甲醇固定細胞且在第二天使用(例如)SYTO-9螢光DNA染料評估細胞數量。48小時後,用雷射掃描成像器讀取平板的結果。化合物1之結果係顯示於表6中。IC
50
值代表與DMSO對照相比之50%細胞數量。如表6中所見,化合物1對具有MGMT蛋白表現之GBM細胞及具有低甲基化MGMT啟動子之GBM細胞顯示活性。
表 6 :化合物 1 及化合物 2 處理對細胞數量之效應 膠質瘤神經球形成分析。
使源自原發性患者之GBM腫瘤樣本離散並在產生膠質瘤神經球之培養條件(即補充有B27、20 ng/mL bFGF、50 ng/mL EGF、盤尼西林/鏈黴素、L-穀胺醯胺及5 ug/mL肝素之DMEM/F12培養基)下接種於平板上。以50個細胞/孔之密度將細胞接種於平板上並允許其在37°C下適應環境過夜。第2天,將二氫吡𠯤并吡𠯤化合物添加至培養物中,且每隔7天補充一次。EGF及FGF亦每隔7天補充一次。當最小的球體大於60微米時(通常為3至5週),用PFA/甲醇固定細胞。用PFA/甲醇固定細胞且在第二天使用(例如)SYTO-9螢光DNA染料評估細胞數量。48小時後,用雷射掃描成像器讀取平板的結果。IC
50
值代表與DMSO對照相比之50%球體形成。如表7中所見,化合物1對具有MGMT蛋白表現之GBM細胞顯示活性。
表 7. 在化合物 1 及化合物 2 存在下之球體形成能力 球體再形成分析。
在腫瘤球培養條件下培養之患者來源GBM細胞株保持高度異質的細胞群體,其包括球體起始細胞及具有有限增殖能力之更定向祖細胞。為確定化合物1是否特異性靶向球體起始細胞群體,吾人在化合物1預處理後進行了球體再形成分析。用指定劑量的化合物1處理500,000個細胞/10 mL腫瘤球培養基7天。沖洗在此7天處理中存活之細胞以移除化合物1,使其離散成單個細胞,且以選殖密度接種於平板上以用於不含化合物1之球體形成分析。圖1顯示:就患者來源GBM細胞株206、217、254及282而言,由在各種劑量之化合物1預處理中存在之細胞所形成的球體數量並未顯著不同於由對照未處理細胞所形成的球體數量,此表明球體起始細胞在患者來源GBM細胞株之總細胞群體中的百分比未被化合物1處理改變。化合物1可靶向球體起始細胞及更定向祖細胞,因此球體起始細胞在培養物中的百分比在化合物1處理後保持不變。在用500 nM化合物1處理細胞株254後,無腫瘤球再形成,此表明500 nM化合物1對細胞株254之球體起始細胞具有細胞毒性。細胞株282未在100 nM或500 nM濃度的化合物1下經測試。
化合物 1 及替莫唑胺 (TMZ) 對 TMZ 抗性及 TMZ 敏感性患者來源 GBM 細胞株之組合效應。
TMZ係將甲基傳遞給DNA之嘌呤鹼基(O
6
-鳥嘌呤、N
7
-鳥嘌呤及N
3
-腺嘌呤)之烷基化劑。由TMZ導致的細胞毒性損傷O
6
-甲基鳥嘌呤(O
6
-MeG)可藉由甲基鳥嘌呤甲基轉移酶(MGMT)經由直接修復而直接移除,且亦可活化錯配修復(MMR)機制。MMR之無效循環導致形成雙股DNA斷裂及由DNA-PK介導的雙股斷裂修復機制的活化。由於化合物1抑制mTORC1及mTORC2(PI3K激酶信號傳導路徑之組分)以及DNA-PK(介導雙股DNA修復之NHEJ路徑的酶),因此測試化合物1及TMZ之組合治療對患者來源GBM細胞株之TMZ殺死的增強作用。 收集在腫瘤球培養條件下生長的腫瘤球,使其離散成單個細胞並以5,000個細胞/孔接種於96孔平板中。同時投與TMZ及化合物1且處理12孔/劑量組合7天,然後進行細胞計數。當實際抑制%除以基於求和算得之抑制%的值>1時等於協同作用;~1時等於累加作用;<1時等於拮抗作用。
表 8 : TMZ 及化合物 1 之並存組合對患者來源 GBM 細胞株 206 之分數乘積計算值
50、100及200 µM TMZ對細胞生存之最低抑制效應證明表現高mRNA水平的MGMT的細胞株206係抗TMZ(表8)。25 µM或50 µM TMZ與低劑量化合物1(例如50 nM)之並存治療協同抑制GBM細胞生存。在更高劑量之化合物1下,化合物1及TMZ之並存治療產生累加效應(表8)。此結果表明化合物1與TMZ之組合對抗TMZ性GBM具有協同效應,此可係劑量依賴性。
表 9 : TMZ 及化合物 1 之並存組合對患者來源 GBM 細胞株 217 之分數乘積計算值
亦測試化合物1與TMZ之組合治療對TMZ敏感性細胞株217之作用。25、50及100 µM下的TMZ治療抑制細胞生存分別達69%、73%及77%(表9),此顯示細胞株217係TMZ敏感性細胞株。就細胞株217而言,利用化合物1與TMZ之不同劑量組合進行的並存治療產生累加效應(表9),此表明化合物1在TMZ敏感性細胞株中既不增強亦不拮抗由TMZ誘導的細胞殺死。 活體內分析 利用患有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及/或表現狀態之GBM腫瘤之小鼠進行異種移植研究。在SCID小鼠或裸小鼠之右後肢上方的測面區域中皮下接種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及/或表現狀態之GBM細胞。在對動物進行接種後,允許該等腫瘤在隨機分組之前生長至約150至200 mm
3
。將測試化合物調配於0.5%CMC及0.25%Tween 80水溶液中(呈懸浮液)。向該等動物經口投與媒劑(CMC-Tween)或測試化合物,每天一次(QD),持續26至40天。測試化合物的劑量可介於1與5 mg/kg之間。利用卡尺測量腫瘤兩次/週並利用公式W
2
x L/2(其中「W」係腫瘤寬度且「L」係腫瘤長度)計算腫瘤體積。
患者來源膠質母細胞瘤神經球及異種移植腫瘤中之化合物 1 及化合物 2 療效研究。
將源自新製手術樣本之GBM神經球株移植到免疫功能不全小鼠(裸小鼠NCRNU-M, TACONIC)中。該細胞株之特徵如下:
在預期第一動物變為有症狀之時的四週前開始患者來源異種移植物(PDX)治療。從星期一至星期五,經由口飼法投與5 mg/kg及10 mg/kg劑量之化合物1或化合物2一次/天。對照動物僅投與媒劑。利用一種劑量之各化合物處理目標命中定群並在2及24小時後殺死(n=3/組)。若需要,投與流體及補充性食物以減輕體重損失。
結果:
化合物1單藥療法顯著提高HF2354 PDX之生存。未觀察到化合物2對生存的效應(參見圖2)。 臨床研究
進行 1B 階段多中心非盲劑量探索研究以評估經口投與至患有特徵為 MGMT 蛋白表現及 / 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 GBM 之受試者之化合物 1 的安全性、耐受性、藥物動力學及初步療效 研究目標
該研究之主要目標係測定:在將化合物1經口投與至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患者時,(1)化合物1之安全性及耐受性;(2)化合物1之不耐受劑量(NTD);(3)化合物1之最大耐受劑量(MTD);及(4)化合物1之藥物動力學(PK)。 該研究之次要目標係:(1)在用化合物1治療之前及期間,當血液、皮膚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可用時,評估其中的S6RP及/或4E-BP1(針對mTORC1活性)及AKT及/或其他相關生物標記物(針對mTORC2活性)之磷酸化抑制程度;(2)在用化合物1治療之前及期間,使用pDNA-PK S2056及/或DNA損傷路徑之其他相關生物標記物評估經UV光照射之皮膚樣本及/或腫瘤活組織切片/抽出物中之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之抑制作用;及(3)評估化合物1之療效。 該研究之探索性目標係:(1)評估用化合物1治療期間的葡萄糖體內平衡;(2)探索化合物1曝露於血液中與具有反應(mTOR及DNA-PK生物標記物之抑制)之腫瘤之間的關係;(3)探索化合物1曝露於血液中與具有臨床結果及不良事情(AE)之腫瘤之間的關係;(4)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的腫瘤活組織檢查可用時,探索化合物1對生物標記物的作用,包括細胞凋亡及/或增殖抑制作用;(5)研究對化合物1的反應可否藉由蛋白質表現不同或遺傳變異加以解釋,包括(但不限於)研究PI3K/AKT/mTOR路徑之組分、DNA損傷反應路徑及p53基因家族;(6)識別化合物1在血漿及尿液中的主要代謝物;及(7)分析所回收之CTC中mTOR及DNA-PK生物標記物的分子異常及變化。
研究設計
在此研究中,將化合物1經口投與至罹患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之患者。 受試者將以10 mg BID開始服用化合物1。將在每兩個/三個治療週期後評估受試者的安全性及抗腫瘤活性。
研究群體
18歲或以上的患有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的男性及女性,且包括已在接受標準抗癌療法時惡化(或無法耐受標準抗癌療法)或未接受過其他批准療法之受試者。
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為:(1)在進行任何研究相關性評估/程序之前,理解並自願簽署知情同意文件;(2)患有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之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的18歲或以上男性及女性;(3)同意篩選腫瘤活組織切片;(4) ECOG PS為0或1;(5)具有以下實驗值:(i)絕對嗜中性白血球計數(ANC)≥ 1.5 x 109/L;(ii)血紅蛋白(Hgb) ≥ 9 g/dl;(iii) 血小板(plt) ≥ 100 x 109/L;(iv)鉀在正常範圍內或可補充校正;(v) AST/SGOT及ALT/SGPT ≤ 2.5 x 正常值上限(ULN)或≤ 5.0 x ULN(若存在肝腫瘤);(vi)血清總膽紅素≤ 1.5 x ULN;(vii)血清肌酐≤ 1.5 x ULN或24小時清除率≥50 mL/min;及(viii)在開始研究治療前72小時內,育齡女性血清或尿妊娠測試為阴性;(6)能遵循研究訪問計劃及其他方案要求;(7)受試者同意恢復福馬林固定石蠟包埋(FFPE)的檔案腫瘤組織(呈腫瘤塊或切片/固定樣本);(8)組織學確診的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之GBM;(9)接受過先前治療,包括放射及/或化學療法,其中放射係在第1天之大於12週前完成;(10)在第15±7天計劃進行腫瘤切除搶救手術,且預期產生≥300 mg腫瘤組織。不需要篩選腫瘤活組織切片;(11)先前未接受或無計劃接受Gliadel
®
薄片移植,除非評估區域及計劃切除係在先前移植區域之外;(12)先前未接受過間質性近距離放射療法或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手術,除非評估區域及計劃切除係在先前治療區域之外;(13)在第1天之前的14天內未服用過酶誘導型抗癲癇藥(EIAED),例如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苯妥因(phenytoin)、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或撲癲酮(primidone);(14)能夠接受重複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可擴大定群以錄取最少5名患有DNA-PK過度表現型腫瘤之受試者。
研究長度
受試者以10 mg BID開始服用化合物1,每天接受治療,且週期為28天。當出現腫瘤進展跡象時,可停止服用化合物1,但受試者可繼續接受研究藥物,只要研究者認為其等在獲益即可。當出現不可接受的毒性或受試者決定退出研究時,停止治療。 招募預計將花費約30個月時間完成。反應受試者之延長治療及隨訪可再持續3至6個月。
研究治療
化合物1將以口服用膠囊形式提供或經由胃內/空腸飼管(若適用)提供。大多數受試者將以10 mg BID開始服用化合物1。
療效評估概述
所有經治療受試者將被列入療效分析中。主要療效變數係腫瘤反應,其係基於使用神經腫瘤反應評估(RANO)工作組針對GBM進行之研究者評估。亦將調查補充性療效變數(例如,CTC量化)。
安全評估概述
此研究之主要及探索性安全變數包括AE、綜合組別的臨床實驗室變數(包括血液學、化學、免疫學及甲狀腺功能及評估葡萄糖體內平衡之分析物)、集中分析的12導程三重心電圖(ECG)、左心室射血分率(LVEF)評估、身體檢查、ECOG體能狀態(ECOG PS)及生命徵象。 安全審查委員會(SRC)將確定適當劑量、劑量或計劃表。SRC將繼續定期審查安全數據並對研究持續性作出適當建議。
藥物動力學評估概述
化合物1及任何檢測到的主要代謝物之PK特性將在可獲得連續血液及尿液收集物(包括腫瘤組織)時自其測定,且若可能,係與PD結果相互關聯。
藥效評估概述
探索性終點包括:在可獲得的循環血細胞及其他腫瘤細胞及/或組織及抽出物中mTOR及DNA-PK生物標記物之抑制作用;皮膚中經UV刺激的DNA-PK活性;組織病理學反應及與藥物基因組學發現的相關性。在大多數具有被研究者確定為可接受活組織檢查之腫瘤病灶之受試者中進行成對(治療前及治療期間)腫瘤活組織檢查。分析亦將包括血液、皮膚及/或腫瘤樣本(在可獲得時)中之細胞凋亡及增殖生物標記物。
預測性生物標記物評估概述
探索包括(但不限於)PI3K/mTOR、DNA損傷修復及p53路徑之相關路徑中組分之突變及/或蛋白質水平以識別潛在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接受本文所提供之臨床方案之GBM患者顯示積極腫瘤反應,例如腫瘤生長之抑制或腫瘤尺寸減小。在某些實施例中,接受本文所提供之臨床方案之患者顯示神經腫瘤反應評估(RANO)工作組之改善。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該等患者之GBM的特徵為MGMT蛋白表現及/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在一該實施例中,該MGMT啟動子係低甲基化。在另一實施例中,該MGMT蛋白係經表現。 本文已引用諸多參考文獻,其揭示內容係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在範圍上不欲受該等實例中所揭示之特定實施例限制,該等特定實施例僅意欲說明所揭示實施例之一些態樣,且任何功能等效實施例係涵蓋於本發明中。實際上,除彼等文中所展現及描述者以外,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各種改變將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明瞭且意欲涵蓋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