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1247B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1247B
TWI621247B TW105121120A TW105121120A TWI621247B TW I621247 B TWI621247 B TW I621247B TW 105121120 A TW105121120 A TW 105121120A TW 105121120 A TW105121120 A TW 105121120A TW I621247 B TWI621247 B TW I6212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transistor
transmission transistor
diffusion layer
word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1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9400A (zh
Inventor
Nobuaki Okada
Toshiki Hisad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emo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emory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emor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29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9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1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12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08Address circuits; Decoders; Word-line control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8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having several storage transis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G11C16/14Circuits for erasing electrically, e.g. erase voltage switching circuits
    • G11C16/16Circuits for erasing electrically, e.g. erase voltage switching circuits for erasing blocks, e.g. arrays, words, group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26Sensing or reading circuits; Data output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提供一種不使晶片面積變大而防止發生寫入、抹除不良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第1區塊BLKa,其包含第1字元線與第2字元線;第2區塊BLKb,其包含第3字元線與第4字元線,且於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區塊之鄰近;第1電晶體群223A,其包含與上述第1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1電晶體及與上述第2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2電晶體,且在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與第2區塊之鄰近;及第2電晶體群223B,其包含與上述第3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3電晶體及與上述第4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4電晶體,且於上述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電晶體群之鄰近。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裝置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16-19265號(申請日:2016年2月3日)為基礎申請案之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之全部內容。
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
已知有記憶胞呈三維排列之NAND(Not And,反及)型快閃記憶體。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提供一種不使晶片面積變大而防止發生寫入、抹除不良之半導體記憶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具備:第1區塊,其包含第1字元線與第2字元線;第2區塊,其包含第3字元線與第4字元線,且於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區塊之鄰近;第1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1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1電晶體及與上述第2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2電晶體,且於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與第2區塊之鄰近;及第2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3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3電晶體及與上述第4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4電晶體,且於上述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電晶體群之鄰近。
20‧‧‧p型井區域
23‧‧‧配線層
24‧‧‧配線層
25‧‧‧配線層
27‧‧‧區塊絕緣層
28‧‧‧電荷記憶層
29‧‧‧穿隧絕緣層
31‧‧‧半導體層
32‧‧‧配線層
33‧‧‧N+型雜質擴散層
34‧‧‧P+型雜質擴散層
35‧‧‧接觸插塞
36‧‧‧配線層
37‧‧‧接觸插塞
38‧‧‧配線層
100‧‧‧周邊電路
110‧‧‧定序器
120‧‧‧電荷泵
130‧‧‧暫存器
140‧‧‧驅動器
200‧‧‧核心部
210‧‧‧記憶胞陣列
211‧‧‧NAND串
220‧‧‧列解碼器
220_0‧‧‧列解碼器
220_1‧‧‧列解碼器
221‧‧‧位址解碼器
222‧‧‧增壓電路
223A‧‧‧傳輸電晶體群
223A_0‧‧‧傳輸電晶體群
223A_1‧‧‧傳輸電晶體群
223B‧‧‧傳輸電晶體群
223B_0‧‧‧傳輸電晶體群
223B_1‧‧‧傳輸電晶體群
223C‧‧‧傳輸電晶體群
224‧‧‧引出配線
224A‧‧‧引出配線
224A_0‧‧‧引出配線
224A_1‧‧‧引出配線
224B‧‧‧引出配線
224B_0‧‧‧引出配線
224B_1‧‧‧引出配線
224C‧‧‧引出配線
225‧‧‧元件分離區域
226‧‧‧屏蔽閘極
230‧‧‧感測放大器
240‧‧‧源極線驅動器
250‧‧‧井驅動器
A(A0、A1、A2、…)‧‧‧輸入位址
BL(BL0~BL(K-1)‧‧‧位元線
BLK‧‧‧區塊
BLK0~BLK5‧‧‧區塊
BLKa‧‧‧區塊
BLKb‧‧‧區塊
CA‧‧‧接點
CB‧‧‧接點
CGSD‧‧‧控制閘極線
CGSS‧‧‧控制閘極線
G1‧‧‧閘極
G1A‧‧‧閘極
G1B‧‧‧閘極
G2‧‧‧閘極
G2A‧‧‧閘極
G2B‧‧‧閘極
MT‧‧‧記憶胞電晶體
MT0~MT7‧‧‧記憶胞電晶體
SD01_0A~SD01_3A‧‧‧擴散層區域
SD01_0B~SD01_3B‧‧‧擴散層區域
SD012_0A~SD012_3A‧‧‧擴散層區域
SD012_0B~SD012_3B‧‧‧擴散層區域
SD23_0~SD23_7‧‧‧擴散層區域
SD23_0A~SD23_3A‧‧‧擴散層區域
SD23_0B~SD23_3B‧‧‧擴散層區域
SD45_0A~SD45_3A‧‧‧擴散層區域
SD45_0B~SD45_3B‧‧‧擴散層區域
SD345_0A~SD345_3A‧‧‧擴散層區域
SD345_0B~SD345_3B‧‧‧擴散層區域
SD678_0A~SD678_3A‧‧‧擴散層區域
SD678_0B~SD678_3B‧‧‧擴散層區域
SGD‧‧‧選擇閘極線
SGD0~SGD3‧‧‧選擇閘極線
SGS‧‧‧選擇閘極線
SL‧‧‧源極線
ST1‧‧‧選擇電晶體
ST2‧‧‧選擇電晶體
SU0~SU3‧‧‧串單元
Vera‧‧‧抹除電壓
Viso‧‧‧電壓
Vpgm‧‧‧寫入電壓
VRDEC‧‧‧列解碼器用驅動電壓
WL‧‧‧字元線
WL0~WL7‧‧‧字元線
WT‧‧‧傳輸電晶體
WT0~WT7‧‧‧傳輸電晶體
WT1A‧‧‧傳輸電晶體
WT1B‧‧‧傳輸電晶體
WT2A‧‧‧傳輸電晶體
WT2B‧‧‧傳輸電晶體
WTSD‧‧‧傳輸電晶體
WTSS‧‧‧傳輸電晶體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方塊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記憶胞陣列之電路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記憶胞陣列之剖視圖。
圖4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方塊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
圖6係表示比較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且係表示抹除動作中之施加電壓之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且係表示抹除動作中之施加電壓之圖。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變化例之佈局圖。
圖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
圖10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
圖11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圖。
圖12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變化例之佈局圖。
圖13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變化例之佈局圖。
圖14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佈局 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圖式中,對相同部分附註相同之參照符號。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1至圖7,對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此處,作為半導體記憶裝置,以三維積層型之NAND型快閃記憶體為例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中之整體構成例)
如圖1所示,半導體記憶裝置(NAND型快閃記憶體)具備核心部200及周邊電路100。
核心部200具備記憶胞陣列210、列解碼器220、感測放大器230、源極線驅動器240、及井驅動器250。
記憶胞陣列210具備複數個區塊BLK(BLK0、BLK1、BLK2、…)。各區塊BLK係複數個非揮發性記憶胞之集合。各非揮發性記憶胞藉由字元線及位元線建立關聯。區塊BLK係資料之抹除單位,同一區塊BLK內之資料被統一抹除。各區塊BLK具備複數個串單元(SU0、SU1、SU2、…)。各串單元SU係將記憶胞串聯連接而成之NAND串211之集合。記憶胞陣列210內之區塊數、及1個區塊BLK內之串單元數為任意。
再者,區塊BLK內之資料抹除並不限於統一進行,亦能以較區塊小之單位、例如半區塊(HBL)單位來抹除。以較區塊小之單位進行抹除之實例例如記載於名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且於2011年9月18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3/235,389號、及於2010年1月2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12/694,690號中。
列解碼器220解碼區塊位址或頁位址,選擇對應之區塊BLK之任 一條字元線。並且,列解碼器220對選擇字元線及非選擇字元線施加適當之電壓。列解碼器220之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
感測放大器230於資料之讀取時,感測自記憶胞讀取至位元線之資料。又,於資料之寫入時,將寫入資料傳輸至記憶胞。
源極線驅動器240對源極線施加電壓。
井驅動器250對形成NAND串211之井區域施加電壓。
周邊電路100具備定序器110、電荷泵120、暫存器130、及驅動器140。
定序器110控制NAND型快閃記憶體整體之動作。
電荷泵120對自外部賦予之電源電壓進行升壓,將所需之電壓供給至驅動器140。
驅動器140將資料之寫入、讀取、及抹除所需之電壓供給至列解碼器220、感測放大器230、源極線驅動器240、及井驅動器250。
暫存器130保存各種信號。例如,保存資料之寫入或抹除動作之狀態,藉此將動作是否正常結束通知給未圖示之控制器。又,暫存器130亦能夠保存各種表。
(第1實施形態中之記憶胞陣列之構成例)
圖2中示出有1個區塊BLK。
如圖2所示,區塊BLK例如包含4個串單元SU(SU0~SU3)。又,各個串單元SU包含複數個NAND串211。
各個NAND串211例如包含8個記憶胞電晶體MT(MT0~MT7)、及選擇電晶體ST1、ST2。記憶胞電晶體MT具備包含控制閘極及電荷記憶層之積層閘極,非揮發地保存資料。再者,記憶胞電晶體MT之個數不限於8個,亦可為16個或32個、64個、128個等,其數量不受限定。記憶胞電晶體MT0~MT7之電流路徑串聯形成。一端側之記憶胞電晶體MT7之一端與選擇電晶體ST1之一端連接,另一端側之記憶胞 電晶體MT0之一端與選擇電晶體ST2之一端連接。
串單元SU0~SU3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之各者與選擇閘極線SGD0~SGD3之各者共通連接。另一方面,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於複數個串單元間與同一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又,位於同一區塊BLK內之記憶胞電晶體MT0~MT7之控制閘極分別與字元線WL0~WL7之各者共通連接。
即,字元線WL0~WL7及選擇閘極線SGS於同一區塊BLK內之複數個串單元SU0~SU3間共通連接。另一方面,選擇閘極線SGD即使於同一區塊BLK內,亦為各串單元SU0~SU3之間分別獨立。
又,於記憶胞陣列210內配置成矩陣狀之NAND串211中,位於同一列之NAND串211之選擇電晶體ST1之另一端與任一條位元線BL(BL0~BL(K-1),(K-1)為1以上之自然數)共通連接。即,位元線BL於複數個串單元SU間共通連接NAND串211。又,選擇電晶體ST2之另一端與源極線SL共通連接。源極線SL例如於複數個區塊間共通連接NAND串211。
串單元SU0~SU3各自之選擇電晶體ST1之閘極與選擇閘極線SGD0~SGD3之各者共通連接。另一方面,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於複數個串單元間與同一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又,位於同一區塊內之記憶胞電晶體MT0~MT5之控制閘極分別與字元線WL0~WL5之各者共通連接。
即,字元線WL0~WL5及選擇閘極線SGS於同一區塊BLK內之複數個串單元SU0~SU3間共通連接,相對於此,選擇閘極線SGD0~SGD3即使於同一區塊,亦為於各串單元SU0~SU3之間分別獨立。
位於同一區塊內之記憶胞電晶體MT之資料例如被統一抹除。相對於此,資料之讀取及寫入係針對任一區塊之任一串單元SU中之與任一字元線WL共通連接之複數個記憶胞電晶體MT而統一地進行。將 該資料單位稱為「頁」。
如圖3所示,於半導體襯底之p型井區域20上設置複數個NAND串211。
更具體而言,於p型井區域20上,記憶柱MP於第3方向(積層方向)上延伸。記憶柱MP包含半導體層31、穿隧絕緣層29、電荷記憶層28、及區塊絕緣層27。半導體層31發揮作為NAND串211之電流路徑之功能,於記憶胞電晶體MT及選擇電晶體ST動作時形成通道。以覆蓋該半導體層31之周圍之方式依序設置穿隧絕緣層29、電荷記憶層28、及區塊絕緣層27。並且,以覆蓋區塊絕緣層27之周圍之方式自第3方向之下方側依序設置複數個配線層25、複數個配線層23、及複數個配線層24。
配線層25發揮作為選擇閘極線SGS之功能,配線層23發揮作為字元線WL之功能,配線層24發揮作為選擇閘極線SGD之功能。選擇閘極線SGD於第2方向(紙面內側之方向)上延伸。
由記憶柱MP及配線層25構成選擇電晶體ST2。又,由記憶柱MP及配線層23構成記憶胞電晶體MT。又,由記憶柱MP及配線層24構成選擇電晶體ST1。
再者,此處複數層(本例中為4層)配線層25電性共通連接,並且與同一選擇閘極線SGS連接。即,該4層配線層25實質上發揮作為1個選擇電晶體ST2之閘極電極之功能。選擇電晶體ST1(4層選擇閘極線SGD)中亦相同。
根據以上構成,於各NAND串211中,在井區域20上依序積層選擇電晶體ST2、記憶胞電晶體MT、及選擇電晶體ST1。由在第2方向上配置之複數個NAND串211構成串單元SU。
於記憶柱MP之上端設置發揮作為位元線BL之功能之配線層32。位元線BL於第1方向(紙面左右方向)上延伸,且與感測放大器230連 接。
進而,於p型井區域20之表面設置N+型雜質擴散層33及P+型雜質擴散層34。於N+型雜質擴散層33上設置接觸插塞35,於接觸插塞35上設置有發揮作為源極線SL之功能之配線層36。源極線SL與源極線驅動器240連接。又,於P+型雜質擴散層34上設置接觸插塞37,於接觸插塞37上設置發揮作為井配線CPWELL之功能之配線層38。井配線CPWELL與井驅動器250連接。配線層36、38形成於較選擇閘極線SGD更上層且較配線層32更下層。再者,發揮作為井配線CPWELL之功能之配線層38亦可不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內。
又,於p型井區域20與最下層之配線層25之間形成閘極絕緣層(穿隧絕緣層29),配線層25及閘極絕緣層形成至N+型雜質擴散層33附近為止。因此,當最下層之選擇電晶體ST2成為導通狀態時,通道不僅於半導體層31內形成,亦於井區域20之表面形成。即,藉由最下層之選擇電晶體ST2將其上方之選擇電晶體ST2與擴散層33電性連接。藉此,藉由對擴散層33(源極線SL)施加電壓,可對半導體層31之通道賦予電位。另一方面,半導體層31與井區域20連接。因此,亦可藉由對井區域20施加電壓,而對通道賦予電位。
再者,記憶胞陣列210之構成亦可為其他構成。即,記憶胞陣列210之構成例如記載於名為“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之於2009年3月19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007,403號中。又,記載於名為“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之於2009年3月18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006,524號、名為“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之於2010年3月25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679,991號、名為“半導體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之於2009年3月23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532,030號中。該等專利申請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第1實施形態中之列解碼器之構成例)
於圖4中,表示來自記憶胞陣列210中之1個區塊BLK之1個串單元SU之字元線WL0~WL7與列解碼器220之連接。
如圖4所示,列解碼器220具備位址解碼器221、增壓電路222、及傳輸電晶體WT(WT0~WT7、WTSS、WTSD)。
位址解碼器221根據輸入位址A(A0、A1、A2、…)而選擇區塊BLK。增壓電路222對傳輸電晶體WT之閘極供給升壓電壓。對增壓電路222供給列解碼器用驅動電壓VRDEC。
傳輸電晶體WT0~WT7之一端(源極或汲極中之一者)分別與字元線WL0~WL7之各者電性連接。又,傳輸電晶體WT0~WT7之另一端(源極或汲極中之另一者)分別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電性連接。傳輸電晶體WTSD、WTSS之一端(源極或汲極中之一者)分別與選擇閘極線SGD、SGS之各者電性連接。又,傳輸電晶體WTSD、WTSS之另一端(源極或汲極中之另一者)分別與控制閘極線CGSD、CGSS之各者電性連接。傳輸電晶體WT0~WT7與傳輸電晶體WTSD、WTSS亦可為相同之構成。
於圖5中,與圖4同樣地對具有8條字元線WL0~WL7之情形進行說明。又,此處示出記憶胞陣列210中之6個區塊BLK0~BLK5。
如圖5所示,列解碼器220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
傳輸電晶體群223A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B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A沿著通道寬度方向配置於記憶胞陣列21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之間。
傳輸電晶體群223A係連接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 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另一方面,傳輸電晶體群223B係連接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
傳輸電晶體群223A具備擴散層區域SD(SD01_0A~SD01_3A、SD23_0A~SD23_3A、SD45_0A~SD45_3A)。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沿著通道寬度方向排列。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尺寸相當於2個區塊。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0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1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
同樣地,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2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3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又,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4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5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
即,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位於區塊BLK0與區塊BLK1之間。又,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與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位於區塊BLK3與區塊BLK4之交界。
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中之擴散層區域SD上分別設置閘極G1A、G2A、及接點CA。閘極G1A、G2A沿著通道寬度方向延伸,且沿著通道長度方向排列。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1A構成傳輸電晶體WT1A,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2A構成傳輸電晶體WT2A。即,藉由於1個擴散層區域SD上配置2個閘極G1A、G2A而構成於通道長度方 向上相鄰之2個傳輸電晶體WT。換言之,藉由於通道長度方向上相鄰之2個傳輸電晶體WT而共有1個擴散層區域SD。
於擴散層區域SD之一側(源極)分別經由接點CA電性連接控制閘極線CG(未圖示)之各者。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之另一側(汲極)分別電性連接區塊BLKa之字元線WL之各者。例如,來自區塊BLK1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再者,其等之連接關係為任意。
同樣地,來自區塊BLK3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傳輸電晶體群223B具有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相同之構成。
更具體而言,傳輸電晶體群223B具備擴散層區域SD(SD01_0B~SD01_3B、SD23_0B~SD23_3B、SD45_0B~SD45_3B)。於擴散層區域SD上分別設置閘極G1B、G2B、及接點CB。閘極G1B、G2B沿著通道寬度方向延伸,且沿著通道長度方向排列。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1B構成傳輸電晶體WT1B,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2B構成傳輸電晶體WT2B。
於傳輸電晶體群223B中之擴散層區域SD之一側(源極)分別經由接點CB電性連接控制閘極線CG(未圖示)之各者。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之另一側(汲極)分別電性連接區塊BLKb之字元線WL之各者。例如,來自區塊BLK2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 接。再者,其等之連接關係為任意。
同樣地,來自區塊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45_0B~SD45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又,於擴散層區域SD間設置屏蔽閘極226。對屏蔽閘極施加0V左右之電壓。藉此,可進一步防止於元件分離區域流動之擊穿電流(punch through leak current)。
又,傳輸電晶體群223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例如擴散區域SD01_3A與擴散區域SD01_0B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之寬度較理想為大於其他元件分離區域之寬度。例如,傳輸電晶體群223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之寬度較理想為7OOnm~1.0μm左右。藉此,可防止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流動之擊穿電流。又,亦可設置未圖示之保護環。
又,較理想為傳輸電晶體WT較記憶胞電晶體MT為高耐壓。更具體而言,傳輸電晶體WT之閘極絕緣膜之膜厚較理想為較記憶胞電晶體MT之穿隧絕緣膜之膜厚厚2倍以上,為25nm~50nm左右。其原因在於:即使將記憶胞電晶體MT之寫入電壓Vpgm及抹除電壓Vera設定為25V以下,且對傳輸電晶體WT之閘極施加25V左右之電壓,亦不會破壞傳輸電晶體WT之閘極絕緣膜。
(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圖6所示,於比較例中,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沿著通道寬度方向排列,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沿著通道寬度方向排列。又,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之各者與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之各者沿著通道長度方向排列。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01_0 ~SD01_7、SD23_0~SD23_7上分別設置沿著通道寬度方向延伸之閘極G1及閘極G2。由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SD23_0~SD23_7與閘極G1構成傳輸電晶體WT1,由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SD23_0~SD23_7與閘極G2構成傳輸電晶體WT2。
於比較例中,來自各區塊BLK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與於通道寬度方向上排列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例如,區塊BLK1之字元線WL0~WL7與於通道寬度方向上排列之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上之傳輸電晶體WT2電性連接。又,區塊BLK2之字元線WL0~WL7與於通道寬度方向上排列之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上之傳輸電晶體WT1電性連接。
此處,於抹除動作中,考慮區塊BLK1為抹除選擇區塊,除此以外之區塊BLK為抹除非選擇區塊之情形。此時,於抹除選擇區塊(區塊BLK1)中,藉由於記憶胞電晶體之通道與閘極(字元線WL)間產生較大之電壓差而抹除資料。因此,將例如0V左右之電壓VISO自控制閘極CG經由接點C及傳輸電晶體WT2施加至字元線WL。因此,對與區塊BLK1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上之傳輸電晶體WT2施加電壓VISO。
另一方面,於抹除非選擇區塊(例如區塊BLK2)中,記憶胞電晶體之通道與閘極間不產生電壓差,而將資料保存。更具體而言,對記憶胞電晶體之通道施加抹除電壓Vera,字元線WL變為浮動。因此,藉由記憶胞電晶體之通道及接觸插塞35與字元線WL之間的電容耦合,而對字元線WL及與字元線WL連接之傳輸電晶體WT1施加高電壓之抹除電壓Vera。因此,對與區塊BLK2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上之傳輸電晶體WT1施加電壓Vera。
如此,若與區塊BLK1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上之傳輸電晶體WT2和與區塊BLK2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上之 傳輸電晶體WT1之間產生較大之電壓差,則於其等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流動擊穿電流。結果產生抹除不良。為了消除該問題,可藉由擴大元件分離區域225而抑制擊穿電流,但晶片面積會變大。
寫入動作時亦會產生同樣之問題。於寫入動作中,考慮區塊BLK1為寫入選擇區塊,除此以外之區塊BLK為寫入非選擇區塊之情形。此時,對與區塊BLK1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上之任一寫入對象之傳輸電晶體WT2施加寫入電壓Vpgm。另一方面,與區塊BLK2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上之非寫入對象之傳輸電晶體WT1變為浮動。
如此,若與區塊BLK1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01_0~SD01_7上之寫入對象之傳輸電晶體WT2和與區塊BLK2連接之擴散層區域SD23_0~SD23_7上之非寫入對象之傳輸電晶體WT1之間產生較大之電壓差,則於其等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流動擊穿電流。結果寫入電壓Vpgm不會充分上升至假定電壓,而產生寫入不良。
相對於此,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設置傳輸電晶體群223A、223B。並且,來自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例如,來自區塊BLK1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與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及傳輸電晶體群223A內之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電性連接。另一方面,來自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例如,來自區塊BLK1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與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及傳輸電晶體群223B內之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電性連接。
此處,如圖7所示,於抹除動作中,考慮區塊BLK1為抹除選擇區塊,除此以外之區塊BLK為抹除非選擇區塊之情形。此時,對傳輸電晶體群223A內之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及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施加電壓VISO。另一方面,對傳輸電晶體群223B內之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及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施加電壓Vera。
藉此,對隔著元件分離區域225之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施加相同電壓,而不產生電壓差。又,對隔著元件分離區域225之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與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施加相同電壓,而不產生電壓差。藉此,不會於元件分離區域225流動擊穿電流。因此,可不使晶片面積變大,而防止發生抹除不良。
又,於寫入動作中,對隔著元件分離區域225之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及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任一者(寫入對象之電晶體)施加寫入電壓Vpgm,除此以外被施加特定電壓。該特定電壓係即便隔著元件分離區域225與寫入電壓Vpgm相鄰,亦不會於元件分離區域225流動擊穿電流之程度之電壓,例如為2.0V左右。又,隔著元件分離區域225之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與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非寫入對象之電晶體)成為浮動。藉此,不會於元件分離區域225流動較大之擊穿電流。因此,可不使晶片面積變大,而防止產生寫入不良。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列解碼器之變化例 之佈局圖。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區塊BLKa與區塊BLK1、BLK3、BLK5對應,來自其等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另一方面,區塊BLKb與區塊BLK0、BLK2、BLK4對應,來自其等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即,區塊BLKa與區塊BLKb每隔1個區塊排列。
相對於此,於變化例中,區塊BLKa與區塊BLKb每隔2個區塊排列。
更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區塊BLKa與區塊BLK2、BLK3對應,區塊BLKb與區塊BLK0、BLK1、BLK4、BLK5對應。傳輸電晶體群223A連接區塊BLKa(區塊BLK2、BLK3)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另一方面,傳輸電晶體群223B連接區塊BLKb(BLK0、BLK1、BLK4、B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
例如,來自區塊BLK2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同樣地,來自區塊BLK3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又,來自區塊BLK1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_0B~SD01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之汲極之各者電性 連接。
同樣地,來自區塊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23_0B~SD23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45_0B~SD45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9對第2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再者,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相同點省略說明,主要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第2實施形態中之列解碼器之構成例)
如圖9所示,第2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係傳輸電晶體群223A、23B於通道長度方向上偏移半個區塊。此處,傳輸電晶體群223A、23B向圖式上方向偏移半個區塊。
更具體而言,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1之中央附近處於同一位置。又,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1之中央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3之中央附近處於同一位置。又,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3之中央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5之中央附近處於同一位置。
即,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位於區塊BLK1之中央附近。又,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與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之間的元件分離區域225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位於區塊BLK3之中央附近。
因此,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字元線側接點(傳輸電晶體WT2A與引出配線224A之連接端子)及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字元線側接點(傳輸電晶體WT1A與引出配線224A之連接端子)於通道長度方向上存在於區塊BLK1之寬度內。同樣地,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字元線側接點及擴散層區域SD45_0A~SD45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字元線側接點於通道長度方向上存在於區塊BLK3之寬度內。
(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以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元件分離區域225之位置與區塊BLK之交界一致之方式配置傳輸電晶體WT。於此情形時,必須將來自區塊BLKa之字元線WL之引出配線224A連接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區塊BLKb之寬度內之傳輸電晶體WT之字元線WL側接點。即,與引出配線224A連接之傳輸電晶體WT之字元線側接點存在於在通道長度方向上與區塊BLKa不同之位置。例如,來自區塊BLK1之字元線WL之引出配線224A與擴散層區域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之字元線WL側接點連接。因此,作為引出配線224A,不僅需要通道寬度方向之配線,亦需要通道長度方向之配線。結果,引出配線224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配線存在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區塊BLKb之寬度內。藉此,來自區塊BLKb之字元線WL之引出配線224B受阻,其引出根數受到制約。
相對於此,於第2實施形態中,傳輸電晶體群223A、223B於通道長度方向上偏移半個區塊。藉此,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區塊BLKa之寬度內存在所要連接之傳輸電晶體WT之字元線側接點。例如,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區塊BLK1之寬度內存在擴散層區域SD01_0A~SD01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字元線側接點、及擴散層區域 SD23_0A~SD23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字元線側接點。因此,作為引出配線224A,無需通道長度方向上之配線,僅利用通道寬度方向之配線便能夠連接。因此,引出配線224A不存在於通道長度方向上之區塊BLKb之寬度內。結果,引出配線224A不會妨礙引出配線224B,引出配線224B之根數不受到制約。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10對第3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再者,於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相同點省略說明,主要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第3實施形態中之列解碼器之構成例)
如圖10所示,第3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係並非2個電晶體/2個區塊構成,而是2個電晶體/3個區塊構成。而且,於第3實施形態中,設置3個傳輸電晶體群223A、223B、223C。
更具體而言,列解碼器220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0、BLK3、BLK6)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區塊BLKb(區塊BLK1、BLK4、BLK7)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及區塊BLKc(區塊BLK2、BLK5、BLK8)。
傳輸電晶體群223A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B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C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B之鄰近。
傳輸電晶體群223A連接區塊BLKa(區塊BLK0、BLK3、BLK6)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又,傳輸電晶體群223B連接區塊BLKb(區塊BLK1、BLK4、BLK7)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進而,傳輸電晶體群223B連接區塊BLKC(區塊BLK2、BLK5、BLK8)之字元線WL0~WL7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
傳輸電晶體群223A具備擴散層區域SD(SD012_0A~SD012_3A、SD345_0A~SD345_3A、SD678_0A~SD678_3A)。擴散層區域SD012_0A~SD012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尺寸相當於3個區塊之量。擴散層區域SD012_0A~SD012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0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012_0A~SD012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2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
同樣地,擴散層區域SD345_0A~SD3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3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345_0A~SD345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5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又,擴散層區域SD678_0A~SD678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上端與區塊BLK6之上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擴散層區域SD678_0A~SD678_3A之通道長度方向之下端與區塊BLK8之下端附近處於同一位置。
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中之擴散層區域SD之一側(源極)經由接點CA電性連接控制閘極線CG(未圖示)之各者。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之另一側(汲極)分別電性連接區塊BLKa之字元線WL之各者。例如,來自區塊BLK3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2_0A~SD012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2A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345_0A~SD345_3A上之傳輸電晶體WT1A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傳輸電晶體群223B、223C具有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相同之構成。
更具體而言,傳輸電晶體群223B具備擴散層區域SD(SD012_0B~SD012_3B、SD345_0B~SD345_3B、SD678_0B~SD678_3B)。於擴散層區域SD上分別設置閘極G1B、G2B、及接點CB。閘極G1B、G2B沿著通道寬度方向延伸,且沿著通道長度方向排列。由擴散層區 域SD與閘極G1B構成傳輸電晶體WT1B,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2B構成傳輸電晶體WT2B。
於傳輸電晶體群223B中之擴散層區域SD之一側(源極)分別經由接點CB電性連接控制閘極線CG(未圖示)之各者。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之另一側(汲極)分別電性連接區塊BLKb之字元線WL之各者。例如,來自區塊B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2_0B~SD012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2B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345_0B~SD345_3B上之傳輸電晶體WT1B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又,傳輸電晶體群223C具備擴散層區域SD(SD012_0C~SD012_3C、SD345_0C~SD345_3C、SD678_0C~SD678_3C)。於擴散層區域SD上分別設置閘極G1C、G2C、及接點CC。閘極G1C、G2C沿著通道寬度方向延伸,且沿著通道長度方向排列。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1C構成傳輸電晶體WT1C,由擴散層區域SD與閘極G2C構成傳輸電晶體WT2C。
於傳輸電晶體群223C中之擴散層區域SD之一側(源極)分別經由接點CC電性連接控制閘極線CG(未圖示)之各者。並且,於擴散層區域SD之另一側(汲極)分別電性連接區塊CLKb之字元線WL之各者。例如,來自區塊C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C分別與擴散層區域SD012_0C~SD012_3C上之傳輸電晶體WT2C之汲極及擴散層區域SD345_0C~SD345_3C上之傳輸電晶體WT1C之汲極之各者電性連接。
(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
第3實施形態為2個電晶體/3個區塊構成,設置傳輸電晶體群223A、223B、223C。並且,來自區塊BLKa(區塊BLK0、BLK3、BLK6)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內 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又,來自區塊BLKb(區塊BLK1、BLK4、BLK7)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進而,來自區塊BLKc(區塊BLK2、BLK5、BLK8)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C與傳輸電晶體群223C內之傳輸電晶體WT電性連接。藉此,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第4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11對第4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再者,於第4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相同點省略說明,主要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第4實施形態中之列解碼器之構成例)
如圖11所示,於第4實施形態中,在記憶胞陣列210之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0,在另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1。
列解碼器220_0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0。
傳輸電晶體群223A_0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B_0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_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A_0沿著通道寬度方向配置於記憶胞陣列21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_0之間。
傳輸電晶體群223A_0自一側連接來自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_0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另一方面,傳輸電晶體群223B_0自一側連接來自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_0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
列解碼器220_1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 輸電晶體群223A_1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1。
傳輸電晶體群223A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B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A_1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A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配置於記憶胞陣列21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B_1之間。
傳輸電晶體群223A_1自另一側連接來自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A_1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另一方面,傳輸電晶體群223B_1自另一側連接來自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之字元線WL0~WL7之引出配線224B_1之各者與控制閘極線CG0~CG7之各者。
即,傳輸電晶體群223A_0、223B_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_1、223B_1相對於記憶胞陣列210呈鏡面對稱。
再者,因為傳輸電晶體群223A_0、223B_0、223_1、223_1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第4實施形態之效果)
上述第4實施形態係於記憶胞陣列210之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0,於另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1。列解碼器220_0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0,列解碼器220_1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1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1。即,對各區塊BLK之字元線WL,自兩側施加電壓。藉此,與對字元線WL自單側之列解碼器220施加電壓之情形相比,可縮短字元線之升壓及降壓之時間。
再者,於第4實施形態中,示出有於記憶胞陣列210之兩側設置 傳輸電晶體群,且對全部區塊BLK之全部字元線WL自兩側施加電壓之例,但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如圖12所示,對各區塊BLK之字元線WL4~WL7僅自一側施加電壓,對各區塊BLK之字元線WL0~WL3僅自另一側施加電壓。即,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經由引出配線224A_0與區塊BLKa之字元線WL4~WL7連接,另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1經由引出配線224A_1與區塊BLKa之字元線WL0~WL3連接。另一方面,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B_0經由引出配線224B_0與區塊BLKb之字元線WL4~WL7連接,另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B_1經由引出配線224B_1與區塊BLKb之字元線WL0~WL3連接。
又,亦可如圖13所示,對區塊BLKa之字元線WL0~WL7僅自一側施加電壓,對區塊BLKb之字元線WL0~WL7僅自另一側施加電壓。即,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經由引出配線224A與區塊BLKa之字元線WL0~WL7連接。另一方面,另一側之傳輸電晶體群223B_0經由引出配線224B與區塊BLKb之字元線WL0~WL7連接。
<第5實施形態>
以下,利用圖14對第5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行說明。第5實施形態係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例。於第5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之相同點省略說明,主要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第5實施形態中之列解碼器之構成例)
如圖14所示,第5實施形態中,列解碼器220_1之構成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不同。更具體而言,傳輸電晶體群223B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記憶胞陣列210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A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設置於傳輸電晶體群223B_1之鄰近。傳輸電晶體群223B_1沿著通道寬度方向配置於記憶胞陣列21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_1之間。
即,第5實施形態中,傳輸電晶體群223A_1、223B_1之位置關係 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反。換言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223B_0與傳輸電晶體群223A_1、223B_1並非相對於記憶胞陣列210呈鏡面對稱,而為相對於記憶胞陣列210向相反側平行移動之構成。
(第5實施形態之效果)
根據上述第5實施形態,於記憶胞陣列210之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0,於另一側配置列解碼器220_1。列解碼器220_0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0,且傳輸電晶體群223A_0及傳輸電晶體群223B_0自記憶胞陣列210側依序配置。另一方面,列解碼器220_1具備區塊BLKa(區塊BLK1、BLK3、BLK5)用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1及區塊BLKb(區塊BLK0、BLK2、BLK4)用之傳輸電晶體223B_1,且傳輸電晶體群223B_1及傳輸電晶體群223A_1自記憶胞陣列210側依序配置。
並且,區塊BLKa之各字元線WL自一側之距離相對較近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0及另一側之距離相對較遠之傳輸電晶體群223A_1被施加電壓。又,區塊BLKb之各字元線WL自一側之距離相對較遠之傳輸電晶體群223B_0及另一側之距離相對較近之傳輸電晶體群223B_1被施加電壓。藉此,可減少來自區塊BLKa之引出配線224A_0、224_1與來自區塊BLKb之引出配線224B_0、224B_1之間的電阻偏差。結果,可減少區塊BLKa及區塊BLKb間之動作速度之偏差。
已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示例而提出,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加以實施,且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中,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Claims (5)

  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具備:第1區塊,其包含第1字元線與第2字元線;第2區塊,其包含第3字元線與第4字元線,且於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區塊之鄰近;第1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1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1電晶體及與上述第2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2電晶體,且於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與第2區塊之鄰近;及第2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3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3電晶體及與上述第4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4電晶體,且於上述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電晶體群之鄰近;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而具備第3區塊,該第3區塊包含第5字元線與第6字元線,且於上述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2區塊之鄰近;上述第1電晶體群進而包含與上述第5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5電晶體及與上述第6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6電晶體;且上述第1、2電晶體群於上述第1方向上未鄰接。
  2.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其具備:第1區塊,其包含第1字元線與第2字元線;第2區塊,其包含第3字元線與第4字元線,且於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區塊之鄰近;第1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1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1電晶體及與上述第2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2電晶體,且於正交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與第2區塊之鄰近;及第2電晶體群,其包含與上述第3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3電晶體 及與上述第4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4電晶體,且於上述第2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1電晶體群之鄰近;上述半導體記憶裝置進而具備第3區塊,該第3區塊包含第5字元線與第6字元線,且於上述第1方向上設置於上述第2區塊之鄰近;且上述第2電晶體群進而包含與上述第5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5電晶體及與上述第6字元線電性連接之第6電晶體。
  3.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晶體與上述第2電晶體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鄰而設置,上述第3電晶體與上述第4電晶體於上述第1方向上相鄰而設置。
  4. 如請求項3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進而具備元件分離區域,該元件分離區域設置於上述第1電晶體與上述第2電晶體之間、及上述第3電晶體與上述第4電晶體之間。
  5. 如請求項1或2之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上述第1字元線與上述第1電晶體之連接端子及上述第2字元線與上述第2電晶體之連接端子於上述第1方向上存在於上述第1區塊之寬度內。
TW105121120A 2016-02-03 2016-07-04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621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9265A JP6559590B2 (ja) 2016-02-03 2016-02-03 半導体記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00A TW201729400A (zh) 2017-08-16
TWI621247B true TWI621247B (zh) 2018-04-11

Family

ID=5938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1120A TWI621247B (zh) 2016-02-03 2016-07-04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8647B2 (zh)
JP (1) JP6559590B2 (zh)
CN (1) CN107039074B (zh)
TW (1) TWI6212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5596B (zh) * 2019-03-29 2021-07-06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3d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1052084A (ja) 2019-09-25 2021-04-01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CN114186524A (zh) * 2020-08-28 2022-03-1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晶圆探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4900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Dai Nakamur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US20110019477A1 (en) * 2009-07-22 2011-01-27 Toshifumi Hashimoto Nand type flash memory
US20120212989A1 (en) * 2011-02-18 2012-08-23 Yu Hak-Soo Memory core and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50187428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6880A (ja) 1998-08-27 2000-03-1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6084820A (en) * 1999-01-06 2000-07-04 Virage Logic Corporation Dual port memory device with vertical shielding
KR100436673B1 (ko) * 2001-05-28 2004-07-02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410984B1 (ko) * 2001-06-04 2003-1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 장치의 불량 구제 방법
KR100399351B1 (ko) * 2001-08-07 2003-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유된 선택 라인 구조를 갖는 낸드형 플래시 메모리 장치
JP2003242773A (ja) * 2002-02-14 2003-08-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5039016A (ja) 2003-07-18 2005-02-10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電子カード及び電子装置
JP2005191413A (ja) 2003-12-26 2005-07-14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4817615B2 (ja) * 2004-05-31 2011-11-16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8084457A (ja) 2006-09-28 2008-04-10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TW200845003A (en) * 2007-05-01 2008-11-16 Nanya Technology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mory circuit layout method
KR100897603B1 (ko) * 2007-06-20 2009-05-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JP2009141278A (ja) 2007-12-10 2009-06-25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245556A (ja) * 2008-03-31 2009-10-2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0118580A (ja) * 2008-11-14 2010-05-27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0199235A (ja) * 2009-02-24 2010-09-09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1060899B1 (ko) * 2009-12-23 2011-08-30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KR101784999B1 (ko) * 2011-04-08 2017-1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것의 행 디코더
US8730754B2 (en) * 2011-04-12 2014-05-20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mory apparatus and system with shared wordline decoder
JP2013157050A (ja) * 2012-01-30 2013-08-15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4063556A (ja) * 2012-09-24 2014-04-10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4170598A (ja) * 2013-03-01 2014-09-1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2154851B1 (ko) * 2013-08-26 2020-09-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것의 워드라인 전압 인가 방법
KR102293136B1 (ko) * 2014-10-22 2021-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저장 장치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EP3345108B1 (en) * 2015-09-01 2020-11-04 Flex Logix Technologies, Inc. Block memory layout and architecture for programmable logic ic,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JP2017157255A (ja) * 2016-02-29 2017-09-07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半導体記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4900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Dai Nakamur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US20110019477A1 (en) * 2009-07-22 2011-01-27 Toshifumi Hashimoto Nand type flash memory
US20120212989A1 (en) * 2011-02-18 2012-08-23 Yu Hak-Soo Memory core and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50187428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00A (zh) 2017-08-16
CN107039074B (zh) 2020-10-16
CN107039074A (zh) 2017-08-11
JP6559590B2 (ja) 2019-08-14
JP2017139329A (ja) 2017-08-10
US20170221564A1 (en) 2017-08-03
US10068647B2 (en)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41842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JP5626812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9212687A (ja) 半導体メモリ
US9773555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JP2015216179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0839913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JP4764142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1150295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9212691A (ja) 半導体メモリ
TWI621247B (zh)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330762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10861865B2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9947620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20140241063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111725211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TWI651723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11744067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466378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JP2021044315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9272000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テスト方法
JP2009141278A (ja)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5792878B2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TWI797988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10885984B1 (en) Area effective erase voltage isolation in NAND memory
JP2024035989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