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1126B - 水龍頭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水龍頭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1126B
TWI611126B TW102146716A TW102146716A TWI611126B TW I611126 B TWI611126 B TW I611126B TW 102146716 A TW102146716 A TW 102146716A TW 102146716 A TW102146716 A TW 102146716A TW I611126 B TWI611126 B TW I6111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water outlet
detection
sensor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6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1519A (zh
Inventor
中島高志
高橋良和
前田康成
中岡敬善
川原一成
若原嘉鶴人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71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57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068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58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57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5552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1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1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1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11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 E03C1/05Arrangements of devices on wash-basins, baths, sinks, or the like for remote control of taps
    • E03C1/055Electrical control devices, e.g. with push buttons, control panels or the like
    • E03C1/057Electrical control devices, e.g. with push buttons, control panels or the like touchless, i.e. using sensors

Abstract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水龍頭裝置,其中包含控制部,該控制部使自動出水模式開關;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在偵測到於偵測區域存在物體之狀態下,自出水口噴吐水,在未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存在物體之狀態下,即停止自出水口出水。控制部在藉由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於出水部之前側之偵測區域存在人體時,令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

Description

水龍頭裝置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水龍頭裝置,更詳細而言,係關於偵測出水口下側之物體,自動出水之水龍頭裝置。
日本專利公開編號2007-154587號(以下稱文獻1)中,記載有自動水龍頭。此自動水龍頭使用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伸出至出水口下方之使用者的手,恰於如此偵測使用者的手之期間自動出水。
又,如文獻1控制自動出水時,有例如人體偵測感測器誤偵測太陽光或洗滌途中於水槽內擱置之碗盤等,招致水龍頭誤作動之虞。在此,可考慮例如,可將僅在以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出水口下側之物體之狀態下出水之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由操作部之操作切換。然而,若如此,使用者轉移至自動出水模式時,需以手觸碰操作部。此時,使用者的手若因油或洗潔劑等污染或因水而潮濕,油或洗潔劑、水等即可能附著操作部。且此自動水龍頭中,使用者亦可能對使自動出水模式「開啟」之操作感到厭煩。
在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水龍頭裝置,可抑制人體偵測感測器因誤偵測誤作動,難以因使用者以手碰觸而污染出水部或水附著,且可輕易轉移至自動出水模式。
依本發明之水龍頭裝置包含:出水部,設有朝下側噴吐水之出水口;偵測部,以非接觸方式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及控制部,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在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自該出水口噴吐水,在未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停止自該出水口出水;該水龍頭裝置之特徵在於:更包含人體偵測感測器,該人體偵測感測器以該出水部之前側為偵測區域,以非接觸方式偵測此偵測區域中人體存在與否,該控制部以該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人體存在時令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包含操作部,該操作部用來在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時,以手動切換是否自該出水口出水。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出水部包含導管,於該導管之前端部設置該出水口,該導管設置成可相對於該出水部之設置處轉動,且設定為該人體偵測感測器之偵測區域不隨著該導管之轉動位置移動,經常位於該出水部之前側。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控制部在未藉由該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人體存在之狀態下,令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更包含通報部,該偵測部作為偵測用感測器,包含:第一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一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 及第二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二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且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一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一區域存在物體,且根據該第二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二區域存在物體時,自該出水口噴吐水,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一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一區域存在物體,且根據該第二感測器之輸出,未偵測到於該第二區域存在物體時,進行以該通報部通報之通報。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第一區域包含位於該第二區域之前側之區域。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第一感測器係測距感測器,該第二感測器係光電感測器。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偵測部包含第三感測器,該第三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三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該第三區域包含位於該第二區域之前側之區域,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三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三區域存在物體時,該控制部自該出水口噴吐水。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第三感測器係光電感測器。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偵測部包含偵測用感測器,該偵測用感測器偵測遠離該出水口且經限定之偵測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藉由該偵測用感測器,偵測到於該偵測區域存在物體時,自該出水口噴吐水, 其中,該水龍頭裝置包含通報部與距離偵測部,該距離偵測部以該偵測用感測器或其他感測器構成,於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時,輸出對應自該物體至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之距離而變化,該控制部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於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時,進行以該通報部通報之通報,進行此通報時,以該通報部通報之通報態樣對應該距離偵測部之輸出而變化。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包含第二距離偵測部,該第二距離偵測部以該距離偵測部或其他感測器構成,於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以外,且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時,輸出對應自該物體至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之距離而變化,該控制部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於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以外,且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時,進行以該通報部通報之通報,進行此通報時,以該通報部通報之通報態樣對應該第二距離偵測部之輸出而變化。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通報部係發出通報音之發聲部,因該通報部發出之通報音對應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物體之距離而變化。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距離偵測部以該偵測用感測器構成。
且本發明之另一特徵中,該偵測用感測器係限定反射型之光電感測器,包含:投光部,對該偵測區域照射光;及 受光部,接收於該偵測區域反射之光;且該投光部之投光方向與該受光部之受光方向不同。
1‧‧‧水龍頭裝置
2‧‧‧流理台
3‧‧‧出水部
4‧‧‧水供給路
5‧‧‧閥
6‧‧‧偵測部
7‧‧‧控制部
10、10A‧‧‧通報部
11‧‧‧距離偵測部
12‧‧‧第二距離偵測部
20‧‧‧水槽
21‧‧‧上部
22‧‧‧上表面部
30‧‧‧基部
31‧‧‧導管
32‧‧‧設置部
60~62‧‧‧感測器
63‧‧‧人體偵測感測器
65‧‧‧物體偵測區域
80~83‧‧‧箭頭
90‧‧‧物體
91‧‧‧供水源
100‧‧‧發光部
101、101A‧‧‧發聲部
200‧‧‧底面
201‧‧‧上端部
300‧‧‧上表面部
310‧‧‧出水口
311‧‧‧基端部
600‧‧‧第一投光部
601‧‧‧第一受光部
602‧‧‧偵測區域
603‧‧‧非重複區域
610‧‧‧第二投光部
611‧‧‧第二受光部
612‧‧‧偵測區域
620‧‧‧第三投光部
621‧‧‧第三受光部
622‧‧‧偵測區域
623‧‧‧非重複區域
630‧‧‧偵測區域
更詳細記述本發明之較佳形態。藉由以下之詳細之記述及附圖可更理解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及優點。
【圖1】係設有第一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流理台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投光區域及受光區域之流理台之立體圖。
【圖3】係第一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系統構成圖。
【圖4】中圖4A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自動出水模式中之第一感測器之照射光之說明圖,圖4B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自動出水模式中之第二感測器之照射光之說明圖,圖4C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自動出水模式中之第三感測器之照射光之說明圖。
【圖5】係設有第二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流理台之立體圖。
【圖6】係設有第三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流理台之立體圖。
【圖7】係第三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系統構成圖。
【圖8】中圖8A係顯示第三實施形態中,僅第一感測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之說明圖,圖8B係顯示第三實施形態中,以第一~第三感測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縱剖面圖。
【圖10】係第四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之系統構成圖。
【圖11】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之第三投光部之發光脈衝與第三受光部之偵測電位之時序圖。
【圖12】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之第三受光部之偵測電壓與物體之自出水口起之距離之關係之曲線圖。
【圖13】係顯示第四實施形態中,發出物體位於位置P1~P4時之通報音之時期之說明圖。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
【第一實施形態】
圖1顯示設有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之流理台2。又,於以下,以將水龍頭裝置1設置於流理台2之狀態時之方向為基準說明。且於以下,以自流理台2觀察,使用者站立之一側為前方,以自流理台2觀察,與使用者站立之一側相反之一側為後方說明。
於流理台2之上部21,設有水槽20。水槽20朝流理台2之上方開口。水槽20之底面200(底部之上表面)大致水平。水龍頭裝置1具有自流理台2之上方朝水槽20噴吐水之功能。水槽20之底面200(底部)構成承接自水龍頭裝置1噴吐之水之水承接部。
水龍頭裝置1之使用者站立於流理台2之前(前側)。此使用者可利用自水龍頭裝置1噴吐之水,於水槽20內清洗被清洗物。作為此被清洗物,例如,可舉出餐具、烹飪器具、食材等。
圖3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之系統構成圖。水龍頭裝置1包含出水系統。出水系統包含出水部3、水供給路4、及閥5。
水供給路4設於流理台2之內部。於水供給路4之上游側,作為供水源91,連接水道管(不圖示)及熱水供給器(不圖示)。
水供給路4之下游側之端部連接出水部3。該水道管之水與由該熱水供給器產生之熱水混合。自水供給路4對出水部3供給如此混合之水(混合水)。
閥5設於水供給路4。閥5係可例如開合之電磁閥。閥5切換水供給路 4為可流通狀態與不可流通狀態。
開啟閥5後,水供給路4即呈可流通狀態,經由水供給路4對出水部3供給供水源91之水。關閉閥5後,即隔斷水供給路4,呈無法對出水部3供給水之狀態。亦即,閥5構成切換有無自出水部3(詳細而言係後述之出水口310)出水之出水切換部。
出水部3構成水龍頭裝置1之本體。出水部3如圖1所示,設於水槽20之後方之流理台2之上表面部22。又,出水部3亦可設於水槽20之後方之流理台2之上表面部22以外之處。例如,出水部3亦可設於自水槽20之上端部201朝後方突出之凸緣部上等。
出水部3包含自流理台2之上表面部22立起之縱長之基部30,與自基部30之上表面部300立起之導管31。
基部30構成自流理台2朝上方突出之出水部3之底部(根源部分)。基部30固定於流理台2,相對於流理台2無法轉動。設置導管31之基端部311(根源側之端部),俾可相對於基部30之上表面部300繞著縱軸轉動。藉此,導管31可相對於流理台2之上表面部22左右轉動。亦即,設置導管31,俾可相對於出水部3之設置處轉動。在此,該繞著縱軸意指轉動軸方向與上下方向平行。
導管31之轉動範圍設定於有限之範圍內,俾例如出水口310以俯視視之經常位在基部30之前側。又,於以下,除特別記載時外,如圖1所示,以導管31朝前方突出之狀態,亦即,以正前視之方式觀察基部30時,導管31配置於與基部30沿左右方向重疊之位置之狀態時之方向為基準說明。
導管31形成為側視視之,呈逆U字狀彎曲之管狀。亦即,導管31自基部30朝上方突出後於前側朝下方翻折。導管31以俯視視之,自基部30朝前方突出。導管31之前端部位於基部30之前方,且位於水槽20之上方。 於導管31之前端部,設有朝下方開口之出水口310。
於出水部3之內部,形成用來對出水口310供給水之出水路(不圖示)。出水路自基部30之下端部延伸至導管31之出水口310。
出水路之上游側之端部連接圖3所示之水供給路4之下游側之端部。處於閥5開啟之狀態時,自水供給路4對出水路供給水,自出水口310朝下方之水槽20噴吐此水。
水龍頭裝置1更包含偵測部6及控制部7。偵測部6以複數之偵測用感測器(感測器60~62)構成。控制部7具有作為出水模式(實行出水之方式)具有之自動出水模式。控制部7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自動出水模式用來實現省水。
水龍頭裝置1在自動出水模式處於「開啟」之狀態時,使用偵測部6,偵測出水口310之下側之區域65(參照圖1)中物體90(參照圖4)存在與否(物體90是否存在)。作為由偵測部6偵測之物體90,可舉出人體之一部分(使用者的手等)、碗盤等餐具、烹飪器具、食材等。以下,因應所需,記載區域65為物體偵測區域65。
使用偵測部6之該偵測在以控制部7控制之基礎下,於自動出水模式經常或間歇地進行。
物體偵測區域65係感測器60之偵測區域602、感測器61之偵測區域612、及感測器62之偵測區域622三者完全重疊之區域。
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於朝下側遠離出水口310且朝上方遠離水槽20之底面200(底部)之位置,位於在出水口310與水槽20之底部之間之上部。物體偵測區域65與自出水口310噴吐之水通過之區域(出水區域)的一部分重複。物體偵測區域65位於基部30之前方。
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藉由偵測部6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自動切換至自出水口310噴吐水之出水狀態。且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藉由偵測部6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時,自動切換至停止自出水口310出水之出水停止狀態。亦即,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藉由偵測部6未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自動切換至該出水停止狀態。
亦即,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僅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呈出水狀態。
如圖2所示,出水部3中,作為構成偵測部6之偵測用感測器,設有感測器60~62。於自動出水模式為控制閥5之開合使用感測器60~62。以下,因應所需,記載感測器60為第一感測器60,記載感測器61為第二感測器61,記載感測器62為第三感測器62。
第一感測器60係以三角測距方式測定至對象物之距離之測距感測器。詳細而言,第一感測器60係測距反射型光電感測器(距離設定型光電感測器)。
第一感測器60包含第一投光部600與第一受光部601。第一投光部600及第一受光部601設於基部30。
第一投光部600以投光元件構成。第一投光部600作為照射光,照射紅外線。又,第一投光部600不限於照射紅外線,亦可照射例如可見光。第一投光部600之光之照射方向設定為物體偵測區域65及水槽20之底部存在之前斜下方。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照射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而到達水槽20之底面200。
第一受光部601由位置檢測元件(例如PSD(Position Sensiteive Detector)構成。第一受光部601承接自物體偵測區域65及水槽20之底面200來的光。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因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或水槽20之底部等對象物反射後,到達第一受光部601。
第一感測器60之偵測區域602係第一投光部600之投光區域與第一受光部601之受光區域之重複部分。以下,因應所需,記載偵測區域602為第一區域602。第一區域602的一部分與物體偵測區域65重複。
如圖4A所示,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因物體90反射後,如箭頭80所示前進,到達第一受光部601。此時,於第一受光部601之第一投光部600側之位置形成光點。另一方面,於物體偵測區域65(詳細而言係第一區域602)不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又,如此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之光因水槽20之底面200反射,此後,如箭頭81所示前進,到達第一受光部601。此時,於第一受光部601遠離第一投光部600之位置形成光點。亦即,形成於第一受光部601之光點之位置對應自第一投光部600至對象物之距離變化。因此,藉由以第一感測器60檢測形成於第一受光部601之光點之位置,可測定至對象物之距離。
圖2中以雙短劃虛線表示感測器61、62之投光區域或受光區域。第二感測器61係透射型光電感測器,以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構成。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為獲得較強的受光輸出,投受光之指向角度小。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中,投光軸與受光軸以相對較大的角度交叉。因此,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之動作區域限定於投光光芒(自投光部出射之光芒)與受光光芒(以受光部受光之光芒)交叉之區域(限定區域)。
第二感測器61包含圖2所示之第二投光部610與第二受光部611。第二投光部610設於設置部32。設置部32設於導管31之前端側部分。設置部32自導管31朝下方翻折之前部往後方突出。設置部32位於出水口310 附近。
第二投光部610以投光元件構成。第二投光部610作為照射光,朝下方照射紅外線。又,第二投光部610不限於照射紅外線,亦可照射例如可見光。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穿越第二投光部610之投光區域。
第二受光部611以受光元件構成。第二受光部611設於出水部3之基部30。第二受光部611位於較第二投光部610更後側。設置第二受光部611,俾承接自前斜下方來的光。亦即,第二受光部611之受光方向設定為水槽20之底部存在之前斜下方。
第二投光部610之投光軸與第二受光部611之受光軸大致於水槽20之底部之上表面交叉。亦即,第二感測器61之動作區域限定於水槽20之底部之上表面附近。第二感測器61之動作區域自第二投光部610觀察位於較物體偵測區域65更遠方。
藉由第二感測器61偵測物體90存在與否之偵測區域612係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通過之區域。亦即,第二投光部610,與於水槽20之底面200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照到的部分之間之區域係偵測區域612。且於水槽20之底面200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照到的部分,與第二受光部611之間之區域亦係偵測區域612。以下,因應所需,記載偵測區域612為第二區域612。
第二投光部610之投光區域的一部分與第一區域602重複。且第一區域602包含位於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區域之前側且不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非重複區域603。
如圖4B所示,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因物體90,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被遮蔽。因此,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難以到達水槽20之底面200,亦難以到達第二受光部611。
另一方面,於第二區域612不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而抵達水槽20之底部。又,如此抵達水槽20之底部之光如箭頭82所示,因水槽20之底面200而朝第二受光部611側反射。因此,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易於到達第二受光部611。
因此,第二受光部611之受光量(由第二受光部611承接之光量)對應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變化。藉此,藉由檢測第二受光部611之受光量之變化,可判定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
第三感測器62係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以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構成。第三感測器62包含圖2所示之第三投光部620與第三受光部621。第三投光部620設於設置部32。第三投光部620位於第二投光部610之後方。
第三投光部620以投光元件構成。第三投光部620作為照射光,朝前斜下方照射紅外線。又,第三投光部620不限於照射紅外線,亦可照射例如可見光。
第三投光部620自第二投光部610之後側朝前斜下方照射光,俾穿越自第二投光部610朝下方照射之光。於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區域不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照射水槽20之底面200。此光於水槽20之底面200,到達第二投光部610之照射光照射之區域之前側。
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穿越自第三投光部620朝下方照射之光之照射區域。又,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於水槽20之底面200亦可與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之照射區域重複。
第三受光部621以受光元件構成。第三受光部621設於出水部3之基部30。第三受光部621位於第三投光部620之後側。設置第三受光部621, 俾承接自存在於前斜下方之物體偵測區域65來的光。亦即,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方向設定為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之前斜下方。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方向係下側,相對於此,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方向係前側,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方向與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方向不同。
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軸與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軸於物體偵測區域65交叉。亦即,第三感測器62之動作區域(偵測區域)限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
第三感測器62之偵測區域622係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區域與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區域重疊之區域。亦即,第三感測器62之偵測區域622與第三感測器62之動作區域重複。以下,因應所需,記載偵測區域622為第三區域622。
第三區域622位於出水口310之下側,朝下側遠離出水口310。第三區域622包含位於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區域之前側且不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非重複區域623。非重複區域623的一部分與第一區域602之非重複區域603重複。
第三區域622之上方、下方、前方、後方、左方、及右方係自第三感測器62之動作區域(偵測區域622)排除在外之非偵測區域。本實施形態中,第三區域622設定於沿上下方向自出水口310起之距離在100mm以上150mm以下之範圍。且第三區域622之左右寬及前後寬設定為50mm。又,第三區域622自出水口310起之距離,或第三區域622之左右寬及前後寬不限於此。
如圖4C所示,於第三區域622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因存在於第三區域622之物體90而反射。如此因物體90反射之光如箭頭83所示朝第三受光部621側前進。因此,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易於到達第三受光部621。
另一方面,於第三區域622不存在物體90之狀態下,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而抵達水槽20之底部。因此,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難以到達第三受光部621。亦即,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量對應第三區域622中物體90存在與否而變化。因此,藉由檢測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量之變化,可偵測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經常或間歇地自第一投光部600朝水槽20之底部照射光,同時監視第一受光部601之輸出。且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與該來自第一投光部600之光之照射同時或偏移極短時間,自第二投光部610朝水槽20之底部照射光,同時監視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且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與該來自第二投光部610之光照射同時或偏移極短時間,自第三投光部620朝物體偵測區域65照射光,同時監視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又,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根據藉由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及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以及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判定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又,利用自動出水模式以外者時,不以感測器60~62偵測物體90。
表1顯示以控制部7判定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判定基準。
【表1】
Figure TWI611126BD00001
表1中之「有」意指感測器60~62之輸出顯示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之值。且表1中之「無」意指感測器60~62之輸出顯示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時之值。
控制部7在以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在既定距離以下,且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例如偵測電壓)在預先設定之第一臨界值以下時(以下記載為第一情形),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有物體90。且控制部7在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例如偵測電壓)為超過第二臨界值之值時(以下記載為第二情形),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有物體90。且控制部7於此等二例以外之情形下,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無物體90。亦即,控制部7在皆非第一情形及第二情形中任一情形時,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無物體90。
該既定距離係較自第一投光部600至水槽20之底部之距離短,且較自第一投光部600至物體偵測區域65之距離長之值。且該第一臨界值係較第二投光部610之照射光因水槽20之底面200反射時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偵測電壓值)小的值。且第一臨界值係較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因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反射時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偵測電壓值)大的值。且該第二臨界值係較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因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反射時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偵測電壓值)小的值。且第二臨界值係較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 65而到達水槽20之底部時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大的值。例如,第二臨界值(參照圖12中X1)可設定為250mV。
在此,作為測距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之第一感測器60相較於對應受光量之變化檢測物體90存在與否之第二感測器61或第三感測器62,適於檢測反射率低的物體90存在與否。然而,第一感測器60偵測感度高,故於第一區域602存在水蒸氣等時,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可能因水蒸氣等反射而抵達第一受光部601,以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在既定距離以下。然而,此時,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超過第一臨界值,且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係第二臨界值以下的值。因此,控制部7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無物體90。
且設定第三感測器62之受光區域較第二感測器61之受光區域廣,第三感測器62相較於第二感測器61,對反射率低的物體90之偵測感度低。因此,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反射率低的物體90時,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可能為第二臨界值以下之值。然而,此時,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因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反射而抵達第一受光部601,以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在既定距離以下。且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由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遮蔽,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在第一臨界值以下。因此,控制部7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有物體90。
且第一感測器60之受光區域及第二感測器61之受光區域較第三感測器62之受光區域狹窄。因此,即使於出水口310之下側存在小的物體90或將其握持的手,自第一投光部600照射之光亦可能照不到物體90,以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超過既定距離。且此時,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亦可能照不到物體90,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超過第一臨界值。然而,此時第三感測器62之受光區域廣,故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由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反射,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為超過第二臨界值之值。因此,控制部7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有物體90。
且在水槽20之底部上置放有鍋子等載置物時,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之光可能由載置物遮蔽,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第二受光部611之輸出卻在第一臨界值以下。然而,此時以第一感測器60測定之至對象物之距離超過既定距離。且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為第二臨界值以下之值。因此,控制部7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無物體90。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根據該偵測結果,亦即,根據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判定結果,切換出水部3之出水有無(自出水口310是否噴吐水)。控制部7驅動圖3所示之閥5,切換閥5之開合,藉此切換此出水之有無。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之際,開啟閥5,自出水口310對水槽20噴吐水。使用者可藉由使如此自出水口310噴吐之水沖擊伸入出水口310之下方之手或碗盤等物體90,清洗物體90。且,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判定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之際,關閉閥5,停止自出水口310出水。
又,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時,自出水部3可出水,亦可不可出水。在此,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時可自出水部3出水之際,例如使用者藉由以手動操作設於出水部3之操作部,可切換自出水部3出水之有無。又,此操作部亦可設於基部30或導管31中任一者。且此操作部亦可設於出水部3以外之處。
如圖1所示,於出水部3之基部30之前面部,設有人體偵測感測器63。為自動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使用人體偵測感測器63。
人體偵測感測器63係例如反射型光電感測器。雖省略圖示,但人體偵測感測器63包含:投光部,照射紅外線或可見光;及 受光部,接收自投光部照射後因人體反射之光。
又,人體偵測感測器63可係與第二感測器61或第三感測器62相同之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亦可係限定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以外之感測器。
人體偵測感測器63位於較導管31更下方。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630係與基部30之前面部對向之區域。亦即,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630係自基部30遠離前側,站在水槽20之前側之使用者存在之區域。以下,因應所需,記載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630為人體偵測區域630。
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固定於流理台2之基部30。因此,人體偵測區域630經固定。亦即,設定人體偵測感測器63,俾不依導管31之轉動位置,人體偵測區域630經常位於出水部3之前側。因此,水龍頭裝置1在導管31之轉動位置變更為任何位置時,皆可使用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出水部3之前側之人體偵測區域630中人體存在與否。
控制部7無關於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經常或間歇地自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投光部照射光,同時監視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受光部之輸出。控制部7在以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受光部檢測之受光量超過預先設定之臨界值時,判定於人體偵測區域630有人體,在臨界值以下時,判定於人體偵測區域630無人體。亦即,根據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受光部之輸出,偵測於基部30之前側之人體偵測區域630是否存在人體。
控制部7根據以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之偵測結果,自動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具體而言,控制部7藉由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到於人體偵測區域630存在人體之狀態下,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轉移至自動出水模式)。且控制部7未偵測到於人體偵測區域630存在人體之狀態下,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藉此,自動出水模式僅在偵測到於人體偵測區域630存在人體時為「開啟」。
因此,使用者僅於利用流理台2時站在流理台2之水槽20之前側,即可使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且使用者僅結束流理台2之利用,移動至遠離水槽20之前側之位置,即可使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
【第二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關於第二實施形態。又,以下說明中,就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共通之功能之要素,使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名稱及相同之符號說明,就與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事項重複之事項省略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中,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基部30。然而,本實施形態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如圖5所示,設於導管31。
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導管31自上部朝下側突出之部分之前面部。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人體偵測區域630)係與導管31之前面部對向之區域。亦即,人體偵測區域630係導管31之前側,站在水槽20之前側之水龍頭裝置1之使用者存在之區域。
又,第一實施形態中,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固定於流理台2之基部30。因此,人體偵測區域630不依導管31之轉動位置,經常位於出水部3之前側。然而,本實施形態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可轉動之導管31。因此,人體偵測區域630可能伴隨著導管31之轉動,自出水部3之前側之區域偏離。在此,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人體偵測感測器63,採用較第一實施形態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區域630更廣之感測器。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人體偵測區域630較第一實施形態之人體偵測區域630左右寬更大。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導管31轉動至其轉動範圍內之任一位置時,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630亦經常包含出水部3之前側。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人體偵測區域630亦不依導管31之轉動位置,經常設定於出水部3之前側。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人體偵測感測器63雖設於相對於流理台2可轉 動之導管31,但可偵測站在出水部3之前側之使用者存在與否,輕易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
【第三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關於第三實施形態。又,以下說明中,就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共通之功能之要素,使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名稱及相同之符號說明,就與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事項重複之事項省略說明。
圖6顯示設有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之流理台2。水龍頭裝置1如圖7所示,包含通報部10。具體而言,水龍頭裝置1中,作為通報部10,包含發光部100及發聲部101。
如圖6所示,發光部100設於導管31之上表面部。又,發光部100亦可設於出水部3之其他處,或出水部3以外處。
發光部100以例如發光色為橘色之發光二極體構成。發光部100可變更為點亮狀態、閃爍狀態、及熄滅狀態中任一者。由控制部7變更發光部100之點亮狀態、閃爍狀態、及熄滅狀態。
發聲部101設於例如基部30。又,發聲部101可設於導管31,亦可設於出水部3以外處。發聲部101例如以喇叭構成。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根據自動出水模式中以監視之方式檢測之感測器60~62之輸出,如以下控制發光部100及發聲部101。
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及第三區域622不存在物體90之際,進行第一通報。亦即,停止自出水口310出水之狀態下,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不存在物體90之際,進行第一通報。且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且偵測到於 第一區域602及第三區域622不存在物體90之際,進行第二通報。且控制部7在該二例以外時不以發光部100及發聲部101通報。亦即,第一通報及第二通報中任一者皆未進行時,熄滅發光部100,不自發聲部101發出聲音。
該第一通報中,發光部100以橘色之發光色點亮,同時自發聲部101發出聲音。此時,自發聲部101發出之聲音催促例如使用者變更物體90之位置及方向,俾物體90由所有感測器60~62偵測到。
進行第一通報時,假定物體90如圖8A所示,存在於第一區域602中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之非重複區域603。且假定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之光照到物體90而朝第三受光部621側以外之方向反射。因此,第一通報中自發聲部101產生之聲音宜催促將物體90移動至有物體偵測區域65之後側,且朝有第三受光部621之後側傾斜之動作。
如上述第一通報中,發光部100點亮,且自發聲部101發出聲音。因此,使用者可認知到物體90雖存在於第一區域602,但不存在於第二區域612及第三區域622。
且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且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及第三區域622不存在物體90之際進行之第二通報中,發光部100以橘色之發光色閃爍。亦即,發光部100以與第一通報時相同之發光色閃爍。如此第二通報中,變更發光部100之發光狀態。因此,使用者可認知到物體90雖存在於第二區域612,但不存在於第一區域602及第三區域622。又,第二通報之際,發聲部101不發出聲音。
進行第二通報時,假定第二投光部610之照射光由置放於水槽20之底面200之碗盤等物體90,或置放於流理台2之上表面部22之碗盤等物體90遮蔽。因此,使用者確認發光部100之閃爍時,將置放在水槽20之底面或流理台2上之碗盤等物體90移動至第二區域612以外處等,可呈藉由感 測器60~62之偵測可適當自動出水之狀態。
又,第二通報之際,發聲部101亦可發出聲音。作為於第二通報之際發出聲音之例,可舉出發出催促例如使用者將處於第二區域612之物體90移動至他處之聲音等。
【第四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關於第四實施形態。又,以下說明中,就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共通之功能之要素,使用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名稱及相同之符號說明,就與於第一實施形態說明之事項重複之事項省略說明。
圖9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於物體90經配置在接近第三區域622之位置之際以通報部10A(參照圖10)進行通報。又,此通報僅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時進行。亦即,僅於自動出水模式中不出水時,物體90經配置於接近第三區域622之位置之際,以通報部10A進行通報。
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包含圖10所示之通報部10A、與距離偵測部11、及第二距離偵測部12。以下,因應所需,記載距離偵測部11為第一距離偵測部11。
水龍頭裝置1中,作為通報部10A包含圖10所示之發聲部101A。發聲部101A以例如喇叭構成。發聲部101A設於導管31或基部30。又,發聲部101A只要處於可通報水龍頭裝置1之使用者之位置,亦可設於出水部3以外處。
第一距離偵測部11在於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對應自此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距離變化輸出。本實施形態之第一距離偵測部11以第三感測器62構成。
第二距離偵測部12於在第三區域622以外,且在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對應自此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距離變化輸出。本實施形態之第二距離偵測部12以第三感測器62構成。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根據第三感測器62之輸出判定物體90是否經配置於接近第三區域622之位置。具體而言,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偵測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際,自第三感測器62之第三投光部620發出如圖11所示之脈衝信號。且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監視第三受光部621之輸出。使第三投光部620以一定光量脈衝發光,藉此發出脈衝信號。
圖11顯示表示第三投光部620之發光脈衝,與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位之時序圖。圖11所示之P1~P4顯示於各圖9所示之P1~P4配置物體90時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
第三受光部621中之受光量依存在於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區域或此投光區域附近之物體90之位置變化。因此,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亦如圖11所示依物體90之位置變化。
自圖11明白可知,存在於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區域或其附近之物體90愈遠離第三區域622之中心部,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量愈小。因此,自圖12明白可知,物體90愈遠離第三區域622,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愈小。因此,自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可測定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中心部之距離、或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距離、出水口310至物體90之距離。又,圖12所示之曲線圖中之P1~P4係將於各圖9所示之P1~P4配置物體90時之資料點描者。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根據以偵測部6偵測之偵測結果(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及作為第三感測器62之輸 出之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控制發聲部101A。
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中,預先設定作為第三受光部621之偵測電壓之判定基準之第三臨界值及第四臨界值。設定第三臨界值為較第二臨界值低的值,設置第四臨界值為較第三臨界值低的值。
以下,詳述關於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以控制部7控制發聲部101A。控制部7在根據感測器60~62之偵測結果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不以發聲部101A進行通報。且根據感測器60~62之偵測結果,未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時,即使在以第三受光部621偵測到的電壓未滿第四臨界值之際,亦不以發聲部101A通報。
控制部7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時,以第三受光部621偵測到的電壓在第四臨界值以上未滿第三臨界值之際進行第一通報。此第一通報中,發聲部101A每經過預先設定之第一既定時間即發出聲音。因此,例如物體90經配置於圖9中之P1或P4所示之位置時,進行第一通報。藉此,使用者聽到自發聲部101A發出之聲音,可認知物體90處於某程度接近第三區域622之位置。
且控制部7於以第三受光部621偵測到的電壓在第三臨界值以上且未滿第二臨界值時,進行與第一通報不同之第二通報。此第二通報中,發聲部101A每經過預先設定之第二既定時間即發出聲音。該第二既定時間較該第一既定時間短。
例如物體90經配置於圖9中之P2或P3所示之位置時,進行第二通報。藉此,使用者聽到自發聲部101A發出之聲音,可認知物體90處於較進行第一通報時更接近第三區域622之位置。
具體而言,物體90存在於圖9中之P1~P4所示之位置時,如圖13所示,自發聲部101A發出聲音。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中,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進行不同之通報,故可催促使用者使物體90接近第三區域622。
以上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包含出水部3、偵測部6與控制部7。出水部3中設有朝下側噴吐水之出水口310。偵測部6以非接觸方式偵測出水口310之下側之區域65(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控制部7可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以偵測部6偵測到物體90存在之狀態下,自出水口310噴吐水,未以偵測部6偵測到物體90存在之狀態下,停止自出水口310出水。水龍頭裝置1更包含人體偵測感測器63。人體偵測感測器63以出水部3之前側為偵測區域630(人體偵測區域630),以非接觸方式偵測偵測區域630中人體存在與否。控制部7在以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到人體存在之際,使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此水龍頭裝置1可防止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偵測部6誤偵測太陽光或擱置於水槽20內之碗盤等。因此,可抑制水龍頭裝置1之誤作動發生。且水龍頭裝置1之自動出水模式僅使用者進入出水部3之前側之人體偵測區域630即為「開啟」。此時,使用者不需在使自動出水模式「開啟」之際觸碰出水部3。因此,附著於使用者的手之油或洗潔劑、水等難以附著出水部3。
且各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宜包含用來在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時,以手動切換自出水口310出水之有無之操作部。
且水龍頭裝置1如各實施形態,出水部3宜包含導管31,於導管31之前端部設有出水口310,設置導管31,俾相對於設有出水部3之設置處(流理台2)可轉動。此水龍頭裝置1中,使用者可轉動導管31至便利性佳之位置。且此時,宜設定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630(人體偵測區域630),俾不依導管31之轉動位置經常處於出水部3之前側。藉此,即使使用者轉動導管31至任一位置,人體偵測感測器63亦可偵測出水部3之前側之人體存在與否。亦即,使用者可不依導管31之轉動位置輕易切換自動 出水模式之開關。
且水龍頭裝置1中如各實施形態,控制部7宜在未以人體偵測感測器63偵測到於人體偵測區域630存在人體之狀態下使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此水龍頭裝置1中,使用者僅自出水部3之前側之人體偵測區域630移動至其他處,即可簡單地使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
且水龍頭裝置1如各實施形態,宜具有以下構成。亦即,偵測部6具有偵測遠離出水口310且經限定之第三區域622(偵測區域)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第三感測器62(偵測用感測器)。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中,藉由第三感測器62偵測到於第三區域622存在物體90之際自出水口310噴吐水。此水龍頭裝置1在於第三區域622(詳細而言係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之非重複區域623)存在物體90時,以第三感測器62偵測此物體90,藉此可自出水口310噴吐水。
且水龍頭裝置1中如各實施形態,第一感測器60宜係測距感測器,第二感測器61及第三感測器係光電感測器。此水龍頭裝置1可活用作為測距感測器之第一感測器60之特性、及作為光電感測器之第二感測器61及第三感測器62之特性,適當偵測物體90。
具體而言,依各實施形態之第二感測器61係透射型光電感測器。亦即,第二感測器61包含:第二投光部610,光照射區域設定於較物體偵測區域65設於更遠方之反射物,照射光通過物體偵測區域65;及第二受光部611,接收自第二投光部610照射而因反射物反射之光。
且第三感測器62係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亦即,第三感測器62包含:第三投光部620,朝物體偵測區域65照射光;及第三受光部621,接收自第三投光部620照射,因存在於物體偵測區域65之物體90反射之光。
在此,作為測距感測器之第一感測器60相較於第二感測器61或第三感測器62,適於檢測反射率低的物體90存在與否。且第二感測器61及第三感測器62即使於檢測區域存在水蒸氣等亦可檢測到於檢測區域不存在物體90,於此點較第一感測器60優異。因此,使用感測器60~62可正確偵測物體偵測區域65中物體90存在與否。例如於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水蒸氣時,可根據第二感測器61及第三感測器62之輸出,偵測到於物體偵測區域65不存在物體90。且作為透射型光電感測器之第二感測器61其偵測感度較作為反射型光電感測器之第三感測器62優異。因此,無法以第三感測器62偵測到出水口310之下側之物體90存在時,可以第一感測器60及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此物體90存在,正確偵測物體90之存在。
且水龍頭裝置1如第三實施形態宜具有以下構成。水龍頭裝置1更包含通報部10。偵測部6作為偵測用感測器,包含第一感測器60與第二感測器61。第一感測器60偵測出水口310之下側之第一區域602中物體90存在與否。第二感測器61偵測出水口310之下側之第二區域612中物體90存在與否。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第一感測器60之輸出,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根據第二感測器61之輸出,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之際,自出水口310噴吐水。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第一感測器60之輸出,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根據第二感測器61之輸出,未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時,以通報部10進行第一通報。此水龍頭裝置1可根據兩感測器60、61之輸出,正確偵測到於出水口310之下側之物體偵測區域65存在物體90。又,可根據此偵測結果,適當自出水口310出水。且使用者可藉由發光部100被點亮或自發聲部101發出聲音,認知到物體90雖存在於第一區域602,但於第二區域612不存在。因此,希望出水開始之使用者可輕易理解未出水之原因。因此,使用者可移動物體90,俾以第一感測器60及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物體90,或使物體90變更方向,俾由第三感測器62偵測到,以迅速開始出水。
且如第三實施形態,第一區域602(詳細而言係非重複區域603)宜包 含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之區域。藉此,在第一區域602中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之區域(詳細而言係非重複區域603)配置物體90時,進行第一通報。因此,使用者例如於出水口310之下側手或碗盤等物體90自前側伸入等之際,首先可藉由第一通報,認知到物體90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且使用者亦可藉由第一通報,認知到物體90處於接近可以第一感測器60及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的區域之位置。藉此,使用者可移動此物體90至自使用者觀察作為內側之後側等,簡單地將物體90定位於可以第一感測器60及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的區域。因此,使用者可自水龍頭裝置1輕易噴吐水。
且水龍頭裝置1如第三實施形態,第三區域622宜包含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之區域。藉此,於第二偵測區域612之前側(非重複區域623)存在物體90時,可以第三感測器62偵測之,自出水口310噴吐水。
且水龍頭裝置1如第四實施形態,宜具有以下構成。偵測部6包含偵測遠離出水口310且經限定之第三區域622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第三感測器62(偵測用感測器)。水龍頭裝置1於自動出水模式中,以第三感測器62偵測到於第三區域622存在物體90之際自出水口310噴吐水。水龍頭裝置1包含通報部10A與第一距離偵測部11。第一距離偵測部11以第三感測器62構成,於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對應自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距離變化輸出。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在於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以通報部10A進行通報,此通報之際,對應第一距離偵測部11之輸出使以通報部10A通報之通報態樣變化。利用此水龍頭裝置1之使用者自出水口310進行出水時定位物體90於第三區域622之際,可藉由以發聲部101A通報之通報態樣之變化,輕易認知物體90接近第三區域622。亦即,第三區域622位於遠離出水口310之位置且經限定。因此,使用者雖有難以認知第三區域622之位置之虞,但可改善此點。因此,可改善水龍頭裝置1之便利性。
且水龍頭裝置1如第四實施形態,宜具有以下構成。水龍頭裝置1包 含第二距離偵測部12。第二距離偵測部12以第一距離偵測部(第三感測器62)構成。第二距離偵測部12在於第三區域622以外,且在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對應自物體90至第三區域622之距離變化輸出。控制部7於自動出水模式中,於第三區域622以外,且在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以通報部10進行通報。且控制部7在此通報之際,對應第二距離偵測部12之輸出使以通報部10通報之通報態樣變化。此水龍頭裝置1之使用者即使在於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90時,亦可輕易認知物體90接近第三區域622。又,所謂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以外之區域係在第三區域622附近,存在於第三區域622之下方、前方、後方、左方、及右方之區域。
且水龍頭裝置1如第四實施形態,宜具有以下構成。通報部10A係發出通報音之發聲部101A,由通報部10A發出之通報音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變化。此水龍頭裝置1中,藉由自通報部10A發出之通報音,可催促使用者使物體90接近第三區域622。且使用者可藉由自通報部10A發出之通報音之變化輕易認知物體90接近第三區域622。
且如第四實施形態,第一距離偵測部11宜以第三感測器62構成。藉此,可不設置與第三感測器62不同之感測器,判定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根據此使通報態樣變化。
且如第四實施形態,第三感測器62宜係限定反射型之光電感測器。亦即,第三感測器62宜包含:第三投光部620,對第三區域622照射光;及第三受光部621,接收於第三區域622反射之光;第三投光部620之投光方向與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方向不同。
藉此,可根據第三受光部621之受光量之變化,偵測於第三區域622是否存在物體90。
又,各實施形態中,亦可根據第一感測器60之輸出,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根據第二感測器61之輸出,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之際,自出水口310出水。且此時之出水態樣可與以第一感測器60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以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時不同,亦可相同。作為不同時之例,舉例而言,相較於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時,自出水口310每單位時間之出水量較少。
且各實施形態之第一區域602之不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非重複區域623雖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前側,但亦可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側方或後側。且第三區域622之不與第二區域612重複之非重複區域623也亦可位於第二區域612之側方或後側。
且感測器60~63不限於各實施形態,亦可使用自例如以往即知之其他感測器。
且各實施形態中,雖設置導管31,俾可相對於固定於流理台2之基部30轉動,但出水部3之整體亦可相對於流理台2轉動。亦即,此時設置導管31,俾固定於基部30,基部30可相對於流理台2左右轉動。又,導管31可相對於出水部3之設置處任意轉動時,如上述亦包含出水部3整體可相對於流理台2轉動之情形。且如上述出水部3整體可相對於流理台2轉動時,亦宜藉由擴張設於導管31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區域,使人體偵測區域630不依出水部3之轉動位置設定於出水部3之前側。
且各實施形態中,導管31雖可相對於流理台2轉動,但導管31亦可無法相對於基部30轉動。
且依各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亦可包含用來通報目前的自動出水模式處於「開啟」或「關閉」之哪一狀態之通報部。又,此通報部於第三實施形態或第四實施形態中,在通報部10或通報部10A之外另外設置。作為 此通報部,可舉出設於例如出水部3之基部30之上表面部300,顯示目前的自動出水模式處於「開啟」或「關閉」之哪一狀態之顯示部。藉由設置如此之通報部,使用者可輕易認知自動出水模式處於「開啟」或「關閉」中哪一狀態。例如,通報部係該顯示部時,可目視確認顯示部,認知自動出水模式處於「開啟」或「關閉」中哪一狀態。
且各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僅包含一個人體偵測感測器63。然而,水龍頭裝置1亦可包含複數個人體偵測感測器63,根據此等複數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結果,偵測偵測區域630中人體存在與否。作為一例,舉例而言,人體偵測感測器63設於導管31與基部30。此時,控制部7根據設於導管31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結果,與設於基部30之人體偵測感測器63之偵測結果,判定於出水部3之前側人體存在與否,根據此判定結果,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
且第一~第三實施形態中,亦可省略第三感測器62。此時,例如於自動出水模式中,僅在以第一感測器60偵測到於第一區域602存在物體90,且以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於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之際出水即可。
且第三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雖包含發光部100與發聲部101,但作為通報部10,亦可僅包含發光部100或是僅包含發聲部101。且發聲部101不限於發出聲音,亦可發出信號音等。且此外,通報部10亦可係顯示文字或圖形之顯示部等。且第三實施形態之出水部3亦可相對於流理台2可任意轉動。
且以依第三實施形態之通報部10通報之第一通報催促使用者將物體90移動至可由所有第一感測器60、第二感測器61、第三感測器62偵測到之區域。然而,此通報亦可催促將其移動至僅可以第一感測器60及第二感測器61偵測到的區域。
且第三實施形態及第四實施形態中,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亦可使基 部30可任意轉動,於導管31設置人體偵測感測器63。
且第四實施形態中,雖進行第一通報與第二通報通報之二階段之通報,但亦可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進行三階段以上之通報。
且第四實施形態中,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使自發聲部101A發出通報音之間隔(時期)不同。然而,使通報音變化之態樣不限於此,亦可以例如音量或聲音之不同等使通報音變化。且第四實施形態之通報部10A雖係發聲部101A,但亦可藉由聲音以外之手段等進行通報,例如亦可以光進行通報,或藉由顯示文字或圖形進行通報。且亦可藉由聲音以外之手段,與聲音之組合進行通報。當然,此等情形下,亦可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使以通報部10A通報之通報態樣不同。
且第四實施形態中,根據用來偵測第三區域622中物體90存在與否之第三感測器62之輸出(輸出量),判定(測定)自第三區域622至物體90之距離。然而,亦可使用與第三感測器62不同之感測器測定自第三區域622至物體90之距離。亦即,第一距離偵測部11及第二距離偵測部12分別亦可係與第三感測器62不同之感測器。例如,作為第一距離偵測部11及第二距離偵測部12,亦可設置1個或複數之別的感測器。
且第四實施形態之水龍頭裝置1中,物體90存在於第三區域622以外之區域時(除於第一區域602及第二區域612存在物體90時外),以通報部10A通報之通報態樣會變化。然而,水龍頭裝置1亦可僅於物體90存在於第三區域622以外,在第三區域622與出水口310之間之區域時,對應第三區域622與物體90之距離,使以發聲部101A通報之通報態樣變化。
且本發明亦可適用於設置在例如洗臉台等流理台2以外者之水龍頭裝置。
且雖已藉由數種較佳實施形態記述本發明,但可由熟悉該技藝者在不 逸脫本發明原來的精神及範圍,亦即申請範圍之情形下,進行各種修正及變形。
1‧‧‧水龍頭裝置
2‧‧‧流理台
3‧‧‧出水部
20‧‧‧水槽
21‧‧‧上部
22‧‧‧上表面部
30‧‧‧基部
31‧‧‧導管
32‧‧‧設置部
63‧‧‧人體偵測感測器
65‧‧‧物體偵測區域
200‧‧‧底面
201‧‧‧上端部
300‧‧‧上表面部
310‧‧‧出水口
311‧‧‧基端部

Claims (13)

  1. 一種水龍頭裝置,包含:出水部,設有朝下側噴吐水之出水口;偵測部,以非接觸方式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及控制部,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在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自該出水口噴吐水;而在未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停止自該出水口出水;該水龍頭裝置之特徵在於更包含:人體偵測感測器,該人體偵測感測器以該出水部之前側為偵測區域,以非接觸方式偵測此偵測區域中人體存在與否;及通報部,其中,於該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人體存在時,該控制部令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該偵測部作為偵測用感測器,包含:第一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一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及第二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二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且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一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一區域存在物體,且根據該第二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二區域存在物體時,自該出水口噴吐水,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一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一區域存在物體,且根據該第二感測器之輸出,未偵測到於該第二區域存在物體時,即由該通報部進行通報。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包含操作部,該操作部用來在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時,以手動切換是否自該出水口出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出水部包含導管,於該導管之前端部設置該出水口,該導管設置成可相對於該出水部之設置處轉動,且設定為該人體偵測感測器之偵測區域 與該導管之轉動位置無關,經常位於該出水部之前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在未藉由該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人體存在之狀態下,該控制部令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關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第一區域包含位於該第二區域之前側之區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器係測距感測器,該第二感測器係光電感測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偵測部包含第三感測器,該第三感測器用來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第三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該第三區域包含位於該第二區域之前側之區域,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根據該第三感測器之輸出,偵測到於該第三區域存在物體時,該控制部自該出水口噴吐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第三感測器係光電感測器。
  9. 一種水龍頭裝置,包含:出水部,設有朝下側噴吐水之出水口;偵測部,以非接觸方式偵測該出水口之下側之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及控制部,切換自動出水模式之開關,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在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自該出水口噴吐水;而在未藉由該偵測部偵測到物體存在之狀態下,停止自該出水口出水;該水龍頭裝置之特徵在於更包含:人體偵測感測器,該人體偵測感測器以該出水部之前側為偵測區域,以非接觸方式偵測此偵測區域中人體存在與否;通報部;及距離偵測部,其中,於該人體偵測感測器偵測到人體存在時,該控制部令該自動出水模式為開啟, 該偵測部包含偵測用感測器,該偵測用感測器偵測與該出水口分隔且在限定之偵測區域中物體存在與否,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藉由該偵測用感測器,偵測到於該偵測區域存在物體時,自該出水口噴吐水,該距離偵測部係由該偵測用感測器或其他感測器構成,於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存在物體時,依照自該物體至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為止之距離而改變其輸出,該控制部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間之區域存在物體時,由該通報部進行通報,進行此通報時,依照該距離偵測部之輸出而改變該通報部所進行之通報態樣。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更包含第二距離偵測部,該第二距離偵測部係由該距離偵測部或其他感測器構成,於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以外的區域,且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時,依照自該物體至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為止之距離而改變其輸出,該控制部於該自動出水模式中,於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以外之區域,且在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出水口之間之區域以外之區域存在物體時,由該通報部進行通報,進行此通報時,依該第二距離偵測部之輸出而改變由該通報部進行之通報態樣。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通報部係發出通報音之發聲部,因該通報部發出之通報音對應該偵測用感測器之該偵測區域與該物體之距離而變化。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距離偵測部以該偵測用感測器構成。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水龍頭裝置,其中該偵測用感測器係限定反射型之光電感測器,包含:投光部,對該偵測區域照射光;及受光部,接收於該偵測區域反射之光; 且該投光部之投光方向與該受光部之受光方向不同。
TW102146716A 2012-12-19 2013-12-17 水龍頭裝置 TWI6111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7151A JP6175722B2 (ja) 2012-12-19 2012-12-19 水栓装置
JP2012-277151 2012-12-19
JP2013-006814 2013-01-18
JP2013006814A JP5945852B2 (ja) 2013-01-18 2013-01-18 水栓装置
JP2013045726A JP6155523B2 (ja) 2013-03-07 2013-03-07 水栓装置
JP2013-045726 2013-03-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519A TW201441519A (zh) 2014-11-01
TWI611126B true TWI611126B (zh) 2018-01-11

Family

ID=50977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6716A TWI611126B (zh) 2012-12-19 2013-12-17 水龍頭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0723B (zh)
TW (1) TWI611126B (zh)
WO (1) WO20140975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6973B (zh) * 2014-08-15 2016-08-17 胡良娟 一种感应式洗手盆装置
JP6391032B2 (ja) * 2015-09-30 2018-09-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自動水栓及び自動水栓用センサブロック
CN109714872A (zh) * 2018-02-02 2019-05-03 武汉慧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即插即用的水龙头感应式照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7252U (zh) * 1985-10-18 1987-05-18
JPH026770U (zh) * 1988-06-23 1990-01-17
JP2001227018A (ja) * 2000-02-18 2001-08-24 Toto Ltd 自動吐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6599A (ja) * 2001-03-05 2002-09-11 Inax Corp 自動給液装置
CN2552447Y (zh) * 2002-07-19 2003-05-28 林创标 一种自动感应盥洗缸
JP2004092219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an-Ei Faucet Mfg Co Ltd 自動水栓
EP1841924B1 (en) * 2005-01-13 2009-02-18 Ideal Standard International BVBA Proximity faucet having selective automatic and manual modes
JP2010035836A (ja) * 2008-08-06 2010-02-18 Toto Ltd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CN201757211U (zh) * 2010-05-19 2011-03-09 浙江经立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感应多功能水龙头
CN201787166U (zh) * 2010-08-26 2011-04-06 泉州丽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感应水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7252U (zh) * 1985-10-18 1987-05-18
JPH026770U (zh) * 1988-06-23 1990-01-17
JP2001227018A (ja) * 2000-02-18 2001-08-24 Toto Ltd 自動吐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1519A (zh) 2014-11-01
CN104870723A (zh) 2015-08-26
WO2014097592A1 (ja) 2014-06-26
CN104870723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75723B2 (ja) 水栓装置
TWI611126B (zh) 水龍頭裝置
JP6715199B2 (ja) 水栓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水栓
JP6186660B2 (ja) 水栓装置
JP2013024740A (ja) 検出装置
JP5455593B2 (ja) 流体の吐出装置
JP4509810B2 (ja) 便座装置及びトイレ装置
JP2010007263A (ja) 自動水栓
JP6175722B2 (ja) 水栓装置
JP5945852B2 (ja) 水栓装置
JP6796269B2 (ja) 小便器装置
JP2017166154A (ja) 水周り装置
JP2675352B2 (ja) 自動水栓装置
JP5891397B2 (ja) 自動水栓
JP6519914B2 (ja) 自動水栓
JP2019019594A (ja) 小便器
JP7389956B2 (ja) 洗面化粧台
JP6508596B2 (ja) 自動水栓
JP2010035836A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2016199852A (ja) 自動水栓
JP5268033B2 (ja) 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2012127155A (ja) 自動水栓装置
JP2001329583A (ja) 自動水栓
JP6601755B2 (ja) 自動水栓
JP5991613B2 (ja) 自動水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