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8668B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8668B
TWI608668B TW104110665A TW104110665A TWI608668B TW I608668 B TWI608668 B TW I608668B TW 104110665 A TW104110665 A TW 104110665A TW 104110665 A TW104110665 A TW 104110665A TW I608668 B TWI608668 B TW I6086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nector
housing
signal transmission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0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7127A (zh
Inventor
倉地崇樹
Original Assignee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7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7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8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86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9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mov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inearly, e.g. slid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訊號傳送媒體插入絕緣外殼之內部以進行電氣連接之電連接器。
一般而言,將電連接器構裝在用於各種電氣機器等之印刷配線基板,透過該電連接器將可撓性印刷電路(FPC)或可撓性平坦纜線(FFC)等各種訊號傳送媒體電氣連接於印刷配線基板,上述動作已廣泛地被進行。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記載之電連接器,將由FPC或FFC構成之訊號傳送媒體從構裝在印刷配線基板上之電連接器之插入口插入媒體收容通路之內部,在該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之插入完成後,藉由對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進行旋動操作或滑動操作,使導電接觸構件彈性位移,使該導電接觸構件之接點部壓接於訊號傳送媒體之電極部,藉此進行電氣連接。
另一方面,近年來,謀求傳送訊號之高頻化,必須施加將訊號傳送媒體至導電接觸構件之傳送路徑加以屏蔽之電磁波遮斷(EMI)對策,但在具備致動器之電連接器,由於致動器旋動或滑動,因此在絕緣外殼與致動器之間形成空間部分,會有不易獲得充分之電磁波遮斷功能之問題。針對上述問題,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已提出下述構成,即將開關絕緣外殼之上面之屏蔽殼體設置成可旋動,且在該屏蔽殼體之內方區域預先配置 致動器,在對致動器進行旋動操作後,對屏蔽殼體進行旋動操作,藉此以屏蔽殼體從上方覆蓋絕緣外殼與致動器之兩者。
然而,在上述習知電連接器,雖可獲得既定電磁波遮斷作用,但由於採用將致動器與屏蔽殼體之兩者支承成可旋動之機構,因此會有構成變複雜且兩構件之旋動操作耗時之問題。又,在電連接器之組裝步驟等,例如從上方側吸附電連接器之情形,亦會有覆蓋絕緣外殼之上面之屏蔽殼體妨礙而不易獲得高效率組裝性之問題。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1032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以簡單構成將訊號傳送媒體至導電接觸構件之傳送路徑加以良好地屏蔽且獲得高效率組裝性及良好操作性之電連接器。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係在內部配置有導電接觸構件之絕緣外殼可往復移動地安裝有致動器;使該致動器從初始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使插入該絕緣外殼之內部之訊號傳送媒體電氣連接於該導電接觸構件,藉此形成從該訊號傳送媒體通過該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傳送路徑,其特徵在於:在該絕緣外殼及致動器安裝有覆蓋該絕緣外殼及致動器之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由導電性金屬構件構成之屏蔽殼體;在使該致動器移動至作用位置時,該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與該絕緣外殼側之屏蔽殼體成為以連續地覆蓋從該訊號傳送媒體通過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該傳送路徑之方式接觸之配置關係。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藉由致動器移動至作用位置而 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與絕緣外殼側之屏蔽殼體接觸之簡單構成,連續地覆蓋從訊號傳送媒體通過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傳送路徑,可獲得良好之屏蔽性。
又,本發明中,該致動器能以從自該絕緣外殼之上面豎立之初始位置旋動至沿著該絕緣外殼之上面延伸之傾倒位置之方式構成。
又,本發明中,該致動器能以從自該絕緣外殼往沿著該印刷配線基板之方向離開之初始位置滑動移動至接觸該絕緣外殼之作用位置之方式構成。
又,本發明中,較佳為,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覆蓋該絕緣外殼及該致動器之兩屏蔽殼體彼此之一部分重疊。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與絕緣外殼側之屏蔽殼體無間隙地接觸,屏蔽殼體之電磁波遮斷作用進一步提升。
又,本發明中,可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接觸覆蓋該致動器之屏蔽殼體之接地構件。
又,本發明中,可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接觸插入該絕緣外殼之內部之訊號傳送媒體之接地構件。
又,本發明中,較佳為,在覆蓋該致動器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接觸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之接地構件。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藉由地電阻降低,可謀求地特性之提升。
又,本發明中,較佳為,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接觸該導電接觸構件之接地構件。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本發明,構成地電路之電氣路徑成為多點接觸狀態,地電阻降低。
如上述說明,本發明之電連接器,藉由由導電性金屬構件構成之屏蔽殼體覆蓋絕緣外殼及致動器之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使移動至作用位置之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接觸絕緣外殼側之屏蔽殼體,連續地覆蓋從訊號傳送媒體通過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傳送路徑,藉由致動器之移動使兩屏蔽殼體接觸,以上述簡單構成獲得對傳送路徑之良好屏蔽性,因此可獲得高效率組裝性及良好操作性,可低價且大幅地提升電連接器之可靠性。
10‧‧‧插座連接器
11‧‧‧絕緣外殼(絕緣體)
11a‧‧‧前方側插入口
11b‧‧‧媒體收容通路
11c‧‧‧外殼殼體(屏蔽殼體)
11c1‧‧‧固定孔
11c2‧‧‧固定突起
11d‧‧‧前端地接觸片(接地構件)
11e‧‧‧側端地接觸片(接地構件)
11f‧‧‧上面地接觸片(接地構件)
11g‧‧‧接觸彈簧構件(接地構件)
12,13‧‧‧導電接觸件(接觸構件)
12a,13a‧‧‧可動接觸樑
12a1,13a1‧‧‧端子接觸凸部
12a2,13a2‧‧‧凸輪作用部
12b,13b‧‧‧固定接觸樑
12b1,13b1‧‧‧基板接合端子部
12c,13c‧‧‧連結支柱部
14‧‧‧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
14a‧‧‧旋動軸
14b‧‧‧旋動操作框體
14c‧‧‧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
14d‧‧‧狹縫
14e‧‧‧鈎狀突起部
14e1‧‧‧按壓凸輪部
14f‧‧‧側端地接觸片
14g‧‧‧旋動臂
15‧‧‧鎖固構件
24‧‧‧致動器
24b‧‧‧滑動操作框體
24c‧‧‧致動器殼體
24e‧‧‧鈎狀突起部
24e1‧‧‧止脫突部
24e2‧‧‧按壓凸輪部
24f‧‧‧微起伏
24g‧‧‧下面地接觸片
F‧‧‧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
F1‧‧‧卡合定位部
F2‧‧‧導電路
圖1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中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上方顯示致動器豎立至初始位置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係從連接器背面側之上方觀察圖1所示之電連接器時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係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下方觀察圖1及圖2所示之電連接器時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4係圖1~圖3所示之電連接器之平面說明圖。
圖5係圖1~圖4所示之電連接器之正面說明圖。
圖6係沿著圖5中之VI-VI線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7係沿著圖5中之VII-VII線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8係顯示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之終端部分插入圖1~圖7所示之位於「初始位置」之電連接器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9係顯示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之終端部分插入圖1~圖7所示之位於「初始位置」之電連接器之狀態之相當於圖7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10係圖8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倒至「傾倒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11係圖9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倒至「傾倒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7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12係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上方顯示圖10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入至「作用位置」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3係從連接器背面側之上方觀察圖12所示之電連接器時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4係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下方觀察圖12及圖13所示之電連接器時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5係圖10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入至「作用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16係圖11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入至「作用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7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17係顯示連接於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之一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8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中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上方顯示 致動器豎立至初始位置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9係從連接器背面側之上方觀察圖18所示之電連接器時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0係圖18及圖19所示之電連接器之平面說明圖。
圖21係圖18~圖20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位於「初始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22係顯示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之終端部分插入圖21所示之位於「初始位置」之電連接器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23係從連接器正面側之上方顯示圖22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入至「作用位置」之狀態之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4係圖22所示之電連接器之致動器壓入至「作用位置」之狀態之相當於圖6之橫剖面說明圖。
圖25係顯示吸附區域之一例之平面說明圖。
圖26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中顯示在外殼殼體(屏蔽殼體)設有可彈性變形之接地構件之實施形態之相當於圖10之橫剖面說明圖。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關於連接器整體構造)
首先,圖1~圖7所示之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10,係由構裝在省略圖示之印刷配線基板上使用之插座連接器構成,具備由細長狀延伸之絕緣性構件構成之絕緣外殼(絕緣體)11。此絕緣外殼11由呈平面大致長方形狀之薄厚之中空狀筐體形成,在該絕緣外殼11彼此對向之長邊側兩端 緣之一方側(圖6及圖7左端側)、亦即在連接器前端緣部分,供由可撓性印刷電路(FPC)或可撓性平坦纜線(FFC)等訊號傳送媒體F(參照圖17)插入之前方側插入口11a係設成具有橫細長狀之開口形狀。
又,在與該前方側插入口11a相反側(圖6及圖7右端側)之另一端緣側、亦即在連接器後端緣部分,設有用以安裝後述導電接觸件12,13或作為連接操作手段之致動器14之後方側開口部,在從上述前方側插入口11a至後方側開口部間之部分形成有供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插入而收容之媒體收容通路11b。
以下,將相當於上述絕緣外殼11之長邊方向之方向稱為「連接器長邊方向」,且將前方側插入口11a與後方側開口部對向之方向稱為「連接器前後方向」,又,將與此等「連接器長邊方向」及「連接器前後方向」之兩者正交之方向稱為「連接器上下方向」。
另一方面,在上述絕緣外殼11安裝有覆蓋該絕緣外殼11之外表面之由導電性之板狀金屬構件構成之外殼殼體(屏蔽殼體)11c。此外殼殼體11c安裝在從絕緣外殼11之外表面之上面部分至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側壁面之部位,在配置成覆蓋上述前方側插入口11a、後方側開口部、及底面部以外之部位之狀態下,貫通形成在該絕緣外殼11c之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端之側壁板之複數個固定孔11c1卡合於突設在絕緣外殼11之外表面之固定突起11c2,藉此進行外殼殼體11c整體之固定。
在上述外殼殼體(屏蔽殼體)11c之連接器前端緣部分,與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上側表面彈性接觸之由彈簧狀構件構成之前端地接觸片(接地構件)11d沿著連接器長邊方向設有複數個。此等各前端地 接觸片11d係形成為朝向前方側插入口11a之內方側下折,形成為從該前方側插入口11a之內方側進一步朝向連接器後方側折返。
再者,在上述外殼殼體(屏蔽殼體)11c之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側部具有配置成從省略圖示之印刷配線基板豎立之側壁部,但在此等各側壁部之後端部分一體地形成有朝向連接器內方側(連接器中心側)突出之由彈簧狀構件構成之側端地接觸片(接地構件)11e,11e。此等各側端地接觸片11e朝向連接器後方側折返地延伸,構成為與後述致動器殼體14c之一部分電氣接觸。
(關於導電接觸件)
又,在設在絕緣外殼11之媒體收容通路11b之內部,具有大致H字形狀直角橫向倒下之側面形狀之複數個導電接觸件(接觸構件)12,13往連接器前後方向延伸般地插入。此等各導電接觸件12,13由薄板狀之金屬製構件形成,配置成在絕緣外殼11之橫寬方向(連接器長邊方向)以適當間隔凹設之安裝槽內呈多極狀並列。此等導電接觸件12,13呈彼此不同形狀者交互配置之所謂錯開排列構成,如後述,一方之導電接觸件12之前端部分(圖6之左端部分)焊接於印刷配線基板(省略圖示)上,且另一方之導電接觸件13之後端部分(圖6之右端部分)焊接於印刷配線基板上,藉此使用為訊號傳送用或屏蔽用之任一者。
上述導電接觸件12,13之各個,如上述,安裝成從連接器前端側及後端側朝向連接器後方側(圖6之右方側)及前方側(圖7之左方側)壓入,在與由形成在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表面或背面之訊號傳送用導電路(訊號線)或屏蔽用導電路(屏蔽線)之任一者構成之導電路對應之位 置配置有該導電接觸件12,13之各個。此等各導電接觸件12,13分別具有沿著訊號傳送媒體F之插拔方向(圖6及圖7之左右方向)延伸之由一對細長狀樑構件構成之可動接觸樑12a,13a及固定接觸樑12b,13b。
此等可動接觸樑12a,13a及固定接觸樑12b,13b,在設在上述絕緣外殼11之媒體收容通路11b之內方側空間,配置成在連接器上下方向相隔適當間隔彼此對向之狀態,沿著連接器前後方向(圖6及圖7之左右方向)呈細長狀地延伸。其中之固定接觸樑12b,13b配置成沿著上述絕緣外殼11之底部內壁面延伸,在該絕緣外殼11之內部保持成大致不動狀態。
在該固定接觸樑12b,13b,在連接器前後延伸方向(圖6及圖7之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分之稍微後方側(圖6及圖7之右方側)一體地連結有往大致鉛垂方向(圖6及圖7之上下方向)延伸之細寬板狀之連結支柱部12c,13c。此外,在該連結支柱部12c,13c之上端部分,上述可動接觸樑12a,13a往連接器前後方向(圖6及圖7之左右方向)延伸般地一體地連結。此可動接觸樑12a,13a以連結支柱部12c,13c之附近為中心彈性變形,藉此,可動接觸樑12a,13a對固定接觸樑12b,13b具有彈性可撓性。此等各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彈性變形在包含圖6及圖7之紙面之延伸平面內進行,該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延伸方向之兩端部分構成為在圖示上下方向彈性位移。
再者,在上述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前端部分(圖6及圖7之左端側部分),作為連接於由形成在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圖示上面側之訊號傳送用或屏蔽用之導電路F2(參照圖17)之任一者構成之導電路之接點部,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係設成呈朝向圖示下方之突形狀。此外,在設在此可動接觸樑12a,13a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與配置成和其 正下方位置對向之固定接觸樑12b,13b彼此之間挾持上述訊號傳送媒體F。
此時,與上述可動接觸樑12a,13a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對應地,在固定接觸樑12b,13b側,亦可將連接於形成在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圖示下面側之訊號傳送用或屏蔽用之導電路(省略圖示)之任一者之端子接觸凸部設成呈朝向圖示上方之突形狀。又,此等端子接觸凸部彼此亦可將彼此之位置往連接器前方側(圖示左方側)或連接器後方側(圖示右方側)錯開配置。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固定接觸樑12b,13b基本上雖保持成不動狀態,但為了使與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接觸壓力穩定等,亦可例如以該固定接觸樑12b,13b之前端部分從絕緣外殼11之底壁面稍微浮起之方式形成,構成為可彈性位移。
在上述固定接觸樑12b之連接器前端側部分(圖6之左端側部分)及固定接觸樑13b之連接器後端側部分(圖7之右端側部分)形成有焊接於形成在上述印刷配線基板上之導電路(省略圖示)之基板接合端子部12b1,13b1,透過該基板接合端子部12b1,13b1進行對印刷配線基板之電氣連接。
再者,在固定接觸樑12b,13b及可動接觸樑12a,13a之連接器後端部分,如後述,一體地設在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之旋動軸14a係以夾在兩接觸樑12,13彼此間之部分之方式保持成可旋轉。更具體而言,固定接觸樑12b,13b之連接器後端部分之上端緣形成為呈大致水平延伸之平坦面,在由該平坦面構成之固定接觸樑12b,13b之後端側上緣部分,致動器14之旋動軸14a係配置成可從上方側旋轉且滑動自如地接觸。
另一方面,在可動接觸樑12a,13a之下端緣,側視時朝向下方側呈大致山形狀突出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分別設在連接器後端部分。 此外,在此等凸輪作用部12a2,13a2具有之連接器前方側(圖6及圖7之左方側)之彎曲狀端緣部分與該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彎曲狀端緣部分和可動接觸樑12a,13a之下端緣連續之部位間之部分,上述致動器14之旋動軸14a係配置成可旋轉。
如上述,設在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將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之旋動軸14a支承成可旋轉,但藉由設有該凸輪作用部12a2,13a2,致動器14之旋動軸14a不會朝向連接器後方側脫落而保持,且可在朝向連接器前方側之方向滑動。亦即,此致動器14之旋動軸14a可相對於可動接觸樑12a,13a之下端緣及固定接觸樑12b,13b之上端緣滑動移動,藉此,致動器14整體可朝向連接器前方側移動。關於此點,在之後詳細說明。
此時,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之旋動軸14a之軸方向之兩端部分係以可旋動且可在連接器前後方向往復移動之方式支承在設在絕緣外殼11之軸承部(省略圖示),藉此,致動器14,從自絕緣外殼11朝向上方豎立之「初始位置」(參照圖1~圖9),以朝向連接器後方側壓倒之方式旋動至沿著絕緣外殼11大致水平延伸之「傾倒位置」(參照圖10及圖11),且旋動至到達該「傾倒位置」後之致動器14朝向連接器前方側(圖6及圖7之左方側)壓入,藉此,滑動移動至後述「壓入作用位置」。
接著,如上述,藉由進行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從「傾倒位置」朝向連接器前方側壓入至「壓入作用位置」之操作,進行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彈性位移,在該可動接觸樑12a,13a與固定接觸樑12b,13b之間挾持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關於此點,在之後詳細說明。
(關於鎖固構件)
另一方面,在絕緣外殼11之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亦即在上述導電接觸件12,13之兩側外方部分,進行插入該絕緣外殼11之內部之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止脫之一對鎖固構件15,15係安裝成從連接器前端側朝向後方側壓入。
此等各鎖固構件15亦分別具有沿著訊號傳送媒體F之插入方向(圖6及圖7之右方向)延伸之由一對細長狀樑構件構成之可動鎖固樑及固定鎖固樑(省略圖示)。構成此等各鎖固構件15之可動鎖固樑及固定鎖固樑,在絕緣外殼11之媒體收容通路11b之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側部分,配置成在上下方向相隔適當間隔彼此對向之狀態,配置成在連接器前後方向(圖6及圖7之左右方向)細長狀延伸。在該可動鎖固樑之連接器前端部分設有嵌合於訊號傳送媒體F之卡止鎖固爪。
另一方面,以上述方式插入設在絕緣外殼11之媒體收容通路11b之內部空間之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具備例如圖17所示之構成,其寬度方向(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端緣部插入上述鎖固構件15之固定鎖固樑與可動鎖固樑間之部分。與設在該鎖固構件15之卡止鎖固爪對應地,在訊號傳送媒體F之終端部分,在該訊號傳送媒體F之寬度方向(連接器長邊方向)兩側之端緣部分,分別形成有由缺口狀之凹部構成之卡合定位部F1,F1。
此外,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朝向連接器內側(圖6及圖7之右方側)壓入,該訊號傳送媒體F之插入方向之前端緣部抵接上述鎖固構件15之連結支柱部而停止時,設在該訊號傳送媒體F之卡合定位部 F1係設定成配置在設在鎖固構件15之卡止鎖固爪之正下方位置之位置關係,從該訊號傳送媒體F之抵接停止狀態如圖10及圖11所示旋動至「傾倒位置」之致動器14,如圖12~圖16所示,進行壓入至連接器前方側之「壓入作用位置」之操作,藉此,鎖固構件15之卡止鎖固爪下降,成為卡合於訊號傳送媒體F之卡合定位部F1之狀態(鎖固狀態),藉此進行訊號傳送媒體F之止脫。
(關於致動器)
上述作為連接操作手段之致動器14具備由絕緣材料形成為細長狀之旋動操作框體14b與安裝成覆蓋該旋動操作框體14b之外表面之一部分之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14c。在旋動操作框體14b之基端部分,如上述設有往連接器長邊方向延伸之旋動軸14a,該旋動軸14a係安裝成沿著絕緣外殼11之連接器後方側之端緣部分(圖6及圖7之右端部分)旋動自如。又,由細寬之板狀構件構成之旋動臂14g從該旋動軸14a朝向旋動軸14a之旋動半徑外方測呈梳狀延伸,在此等旋動臂14g之延伸方向(旋動半徑外方向)之前端部分一體地連結有上述由板狀構件構成之旋動操作框體14b。
更具體而言,上述旋動操作框體14b由沿著旋動軸14a之軸方向(連接器長邊方向)細長狀延伸之板狀構件形成,在該旋動操作框體14b內方側之端面、亦即與上述絕緣外殼11側對向之端面與旋動軸14a之間,複數個旋動臂14g,14g,…配置成在連接器長邊方向相隔既定間隔並列。此等各旋動臂14g雖配置在與上述導電接觸件12,13間之部分,但在連接器長邊方向相鄰之一對旋動臂14g,14g彼此間之部分、亦即在與導電接觸件12,13對應之位置,用以避免與此等兩導電接觸件12,13干涉之複數個狹縫14d 係以相同間隔形成為呈梳狀。
如上述,旋動臂14g及狹縫14d係設成呈梳狀,藉此,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對導電接觸件12,13中尤其是可動接觸樑12a,13a不產生干涉而旋動操作,從圖1~圖9所示之朝向大致鉛垂上方處於豎設狀態之「初始位置」旋動操作至圖10及圖11所示之朝向連接器後方側(圖示右方側)壓倒之「傾倒位置」。
又,梳狀設在上述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之旋動操作框體14b之各狹縫14d,朝向上述絕緣外殼11側開口,且從該開口部朝向旋動操作框體14b之旋動半徑方向之外方側延伸,但在形成該狹縫14d之內部空間之內側之壁面設有鈎狀突起部14e。此鈎狀突起部14e由如上述以從狹縫14d之內側之璧面朝向旋動操作框體14b之旋動中心即旋動軸14a接近之方式懸臂樑狀延伸之板狀構件形成,該鈎狀突起部14e之延伸側、亦即旋動操作框體14b之旋動半徑方向之內方側之前端部分形成有按壓凸輪部14e1。
此時,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在位於圖10及圖11所示之往連接器後方側(圖示右方側)壓倒之「傾倒位置」之狀態下,成為上述鈎狀突起部14e從連接器後方側與可動接觸樑12a,13a及固定接觸樑12b,13b之後端部分對向之配置關係。更詳細而言,成為設在該鈎狀突起部14e之延伸側之前端部分之按壓凸輪部14e1相對於設在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後端部分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在連接器前後方向(水平方向)稍微分離對向之配置關係。
此外,如上述,從按壓凸輪部14e1相對於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分離對向狀態,以使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整體朝向連接器前方側 滑動移動之方式賦予操作力,藉此鈎狀突起部14e往連接器前方側前進後,構成該鈎狀突起部14e之按壓凸輪部14e1之傾斜面抵接於構成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傾斜面。接著,藉由在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傾斜面產生之往上方向之分力,可動接觸樑12a,13a之連接器後端側部分往上方側被舉起般地位移,伴隨此,設在連接器前端側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被往下方下壓。
亦即,在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位於「初始位置」之狀態下(參照圖1~圖9),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通過絕緣外殼11之前方側插入口11a插入媒體收容通路11b之內部,之後,施加致動器14朝向連接器後方側傾倒之操作,旋動至成為大致水平狀態之「傾倒位置」(參照圖10及圖11)。接著,對上述處於水平狀態之致動器14賦予往連接器前方側之壓入操作力,往連接器前方側滑動移動至最終位置即「壓入作用位置」,藉此,導電接觸件12,13之可動接觸樑12a,13a如上述彈性變形,維持上述可動接觸樑12a,13a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壓接於形成在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表面之訊號傳送用或接地用之各導電路F2(參照圖17)之任一者之狀態,藉此進行對印刷配線基板之電氣連接。
又,覆蓋上述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14之旋動操作框體14b之外表面之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14c由導電性之金屬板狀構件形成,在致動器14旋動至「傾倒位置」之狀態下(參照圖10及圖11),安裝成從該旋動操作框體14b之上面覆蓋相當於連接器後端面之外表面。
此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14c之配置,係朝向絕緣外殼11側對向之內方側之端緣部分,在上述「傾倒位置」,與上述絕緣外殼11之外 殼殼體(屏蔽殼體)11c之後端緣部分在連接器前後方向形成既定間隙。此外,致動器14,在滑動移動至上述最終之「壓入作用位置」時,該致動器殼體14c之半徑方向內端緣部從上方側重疊於外殼殼體11c之後端緣部,成為電氣接觸狀態。
再者,在上述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14c之內方側之端緣部分,在連接器長邊方向之兩側部分形成有往大致直角下方彎折之側端地接觸片14f,14f。此等各側端地接觸片14f係彎折成在「傾倒位置」朝向下方延伸,更具體而言,致動器14,在滑動移動至上述最終之「壓入作用位置」時,成為該致動器殼體14c之側端地接觸片14f,14f從連接器內方側(連接器中心側)電氣接觸於設在絕緣外殼11之外殼殼體11c之側端地接觸片11e,11e之配置關係。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本實施形態,從「初始位置」旋動至「傾倒位置」之致動器14,往連接器前方側滑動移動至最終位置即「壓入作用位置」,藉此,導電接觸件12,13電氣連接於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操作完成,但在該時點,安裝在致動器14之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14c從上方側重疊於安裝在絕緣外殼11之外殼殼體(屏蔽殼體)11c而成為電氣接觸狀態。其結果,從訊號傳送媒體F通過導電接觸件12,13至印刷配線基板之傳送路徑被外殼殼體11c與致動器殼體14c連續地覆蓋,得到良好之屏蔽性。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在致動器14朝向絕緣外殼11側壓入之狀態下,覆蓋絕緣外殼11及致動器14之兩屏蔽殼體11c,14c彼此之一部分重疊,因此兩屏蔽殼體11c,14c之電磁波遮斷作用進一步提 升。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10之組裝步驟,使用既定治具從上方側吸附該插座連接器10之情形,可對覆蓋絕緣外殼11之上面之外殼殼體11c、例如對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圖25之斜線所示之區域(吸附區域)直接進行治具之吸附,其結果,可獲得良好之組裝性。
又,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在覆蓋致動器14之屏蔽殼體14c,在該致動器14朝向絕緣外殼11側壓入之狀態下,可彈性變形地設有作為接觸印刷配線基板上之導電路之接地構件之側端地接觸片11e,11e,因此可謀求地特性之提升。
(關於第2實施形態)
另一方面,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構件賦予相同符號之圖18~圖24之第2實施形態中採用之致動器24,並非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般進行旋動操作,而是滑動移動操作之構成。更具體而言,致動器24從配置成與絕緣外殼11之後端緣部往連接器後方側離開之「初始位置」滑動移動至往連接器前方側壓入之「壓入作用位置」。
在以下說明,關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省略其說明,主要說明不同之構成。
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24之滑動操作框體24b,設成朝向連接器前方側(圖21及圖22之左方側)突出之鈎狀突起部24e係以進入絕緣外殼11之內方側之方式延伸。此外,在此鈎狀突起部24e位於往連接器後方側引出之「初始位置」之狀態下,該鈎狀突起部24e之延伸側之前端部分、亦即設在往絕緣外殼11之內方側延伸之部分(內端部分)之 止脫突部24e1進入可動接觸樑12a,13a與固定接觸樑12b,13b間之部分。亦即,成為上述鈎狀突起部24e之止脫突部24e1從連接器前方側接觸設在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後端部分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配置關係,藉此,致動器24被保持成不會往連接器後方側脫落。
又,在此時之鈎狀突起部24e,在從上述止脫突部24e1至連接器後方側之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之山形狀之按壓凸輪部24e2。此外,位於「初始位置」之致動器24整體,在往連接器前方側滑動般地移動操作時,上述鈎狀突起部24e之按壓凸輪部24e2之傾斜面從後方側抵接於可動接觸樑12a,13a之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傾斜面,藉由在該凸輪作用部12a2,13a2之傾斜面產生之往上方向之分力,可動接觸樑12a,13a之連接器後端側部分被往上方側舉起般地彈性位移,伴隨此,設在連接器前端側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被往下方下壓。
亦即,在致動器24位於「初始位置」之狀態下(參照圖21及圖22),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通過絕緣外殼11之前方側插入口11a插入媒體收容通路11b之內部,之後,對致動器24賦予往連接器前方側之壓入操作力,藉此往連接器前方側滑動移動至最終位置即「壓入作用位置」後,導電接觸件12,13之可動接觸樑12a,13a如上述彈性變形,維持上述可動接觸樑12a,13a之端子接觸凸部12a1,13a1壓接於形成在訊號傳送媒體F之表面之訊號傳送用或接地用之導電路(省略圖示)之任一者之狀態,藉此進行對印刷配線基板之電氣連接。
又,在安裝在絕緣外殼11之外殼殼體11c形成有朝向媒體收容通路11b往下方切開之由懸臂樑狀之彈性構件構成之複數個上面地接 觸片11f。此等各上面地接觸片11f係配置成對插入媒體收容通路11b內之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F之上側表面接地。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24亦以覆蓋滑動操作框體24b之外表面之一部分之方式設有致動器殼體24c,但在致動器24引出至「初始位置」之狀態下,致動器殼體24c之連接器前方側之端緣部係配置在從上述安裝在絕緣外殼11之外殼殼體11c之後端緣部往連接器後方側離開之位置。此外,致動器24,在以往連接器前方側滑動至上述最終之「壓入作用位置」之方式移動時,成為該致動器殼體24c之前端緣部從下方側抵接於外殼殼體11c之後端緣部之位置關係。
如上述,每當致動器殼體24c抵接於外殼殼體11c時,致動器殼體24c之前端緣部分從下方側重疊於外殼殼體11c之後端緣部分而成為面接觸狀態。此時,在致動器殼體24c之前端緣部分形成有複數個由往上方突出之小突起構成之微起伏24f,此等各微起伏24f從下方側確實地抵接於外殼殼體11c。
又,在上述致動器殼體24c之下壁部分、亦即與印刷配線基板(省略圖示)對向之壁面形成有複數個由懸臂樑狀之彈性構件構成之下面地接觸片24g。此等下面地接觸片24g係配置成對形成在印刷配線基板上之導電路接地。
在具有上述構成之第2實施形態,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作用/效果。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之插座連接器10之組裝步驟,使用既定治具從上方側吸附該插座連接器10之情形,可對覆蓋絕緣外殼11之上面之外殼殼體11c之例如圖25之斜線所示之區域(吸附區域)在 空間充足之狀態下直接進行治具之吸附,其結果,可獲得良好之組裝性。
另一方面,在圖26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在覆蓋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絕緣外殼11之外殼殼體(屏蔽殼體)11c之上部壁部,可彈性變形之接觸彈簧構件(接地構件)11g係以朝向下方突出之方式切開而形成。此接觸彈簧構件11g,在往下方側之突出頂點部分具有地接點部,配置成從上方側彈性接觸於構成接地構件之導電接觸件12之可動接觸樑12a。
根據具有上述構成之實施形態,構成地電路之電氣路徑成為多點接觸狀態,地電阻相對應地降低。
以上,根據實施形態具體地說明了本發明人之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要旨之範圍內當然可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作為固定在電連接器之訊號傳送媒體,雖採用可撓性印刷電路(FPC)或可撓性平坦纜線(FFC),但本發明同樣地亦可適用於使用其他訊號傳送用媒體等之情形。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電連接器雖使用形狀不同之導電接觸件,但即使是使用形狀相同之導電接觸件,本發明同樣地亦可適用。
本發明可廣泛地適用於使用在各種電氣機器之各種電連接器。
10‧‧‧插座連接器
11‧‧‧絕緣外殼(絕緣體)
11a‧‧‧前方側插入口
11c‧‧‧外殼殼體(屏蔽殼體)
11d‧‧‧前端地接觸片(接地構件)
12‧‧‧導電接觸件(接觸構件)
12a1‧‧‧端子接觸凸部
12a2‧‧‧凸輪作用部
12b1‧‧‧基板接合端子部
12c‧‧‧連結支柱部
14‧‧‧致動器(連接操作手段)
14a‧‧‧旋動軸
14b‧‧‧旋動操作框體
14c‧‧‧致動器殼體(屏蔽殼體)
14e‧‧‧鈎狀突起部
14e1‧‧‧按壓凸輪部
F‧‧‧訊號傳送媒體(FPC或FFC等)

Claims (7)

  1. 一種電連接器,具備絕緣外殼,在內部配置有導電接觸構件;致動器,可往復移動地安裝於該絕緣外殼;以使該致動器從初始位置移動至作用位置,使插入該絕緣外殼之內部之訊號傳送媒體電氣連接於該導電接觸構件,藉此形成從該訊號傳送媒體通過該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傳送路徑之方式構成,該致動器之作用位置,於該訊號傳送媒體之插入方向上,位於該絕緣外殼之外方側,其特徵在於:具備屏蔽殼體,該屏蔽殼體由以覆蓋該絕緣外殼及致動器之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安裝於該絕緣外殼及致動器之導電性金屬構件構成;以該致動器從自該絕緣外殼往沿著該印刷配線基板之方向離開之初始位置,滑動移動至接觸該絕緣外殼之作用位置之方式構成,在使該致動器移動至作用位置時,該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與該絕緣外殼側之屏蔽殼體接觸,成為連續覆蓋從該訊號傳送媒體通過導電接觸構件至印刷配線基板之該傳送路徑,且該致動器側之屏蔽殼體覆蓋該絕緣外殼中之該訊號傳送媒體之插入方向之開口端部之配置關係。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致動器係可從自該絕緣外殼之上面豎立之初始位置,旋動至沿著該絕緣外殼之上面延伸之傾倒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覆蓋該絕緣外殼及該致動器之兩屏蔽殼體彼此之一部分重 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接觸覆蓋該致動器之屏蔽殼體之接地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接觸插入該絕緣外殼之內部之訊號傳送媒體之接地構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覆蓋該致動器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在該致動器移動至該作用位置之狀態下接觸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之接地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連接器,其中,在覆蓋該絕緣外殼之屏蔽殼體可彈性變形地設有接觸該導電接觸構件之接地構件。
TW104110665A 2014-04-28 2015-04-01 電連接器 TWI608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3102A JP5907207B2 (ja) 2014-04-28 2014-04-28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7127A TW201547127A (zh) 2015-12-16
TWI608668B true TWI608668B (zh) 2017-12-11

Family

ID=5299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0665A TWI608668B (zh) 2014-04-28 2015-04-01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66681B2 (zh)
EP (1) EP2940802A1 (zh)
JP (1) JP5907207B2 (zh)
KR (1) KR101668186B1 (zh)
CN (1) CN105048204B (zh)
TW (1) TWI6086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03538B2 (en) * 2015-10-07 2018-02-27 Smk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LED module substrate
JP6643154B2 (ja) * 2016-03-10 2020-0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65095B2 (ja) * 2016-11-14 2019-02-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807028B2 (ja) * 2017-12-20 2021-01-06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6947195B2 (ja) * 2019-02-20 2021-10-13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1817070B (zh) * 2020-07-17 2024-05-03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fpc连接器的自动锁扣结构
CN114665306B (zh) * 2022-03-25 2024-02-20 鹤山市得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600A (en) * 1898-06-28 Furnace
JP2006032243A (ja) * 2004-07-21 2006-02-02 P-Two Industries Inc 電磁干渉(emi)を防止できる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コネクタ
US20080188115A1 (en) * 2007-02-02 2008-08-0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icro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9272256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3156B2 (ja) * 1996-02-21 1999-06-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機構付き中継コネクタ
JP3196018B2 (ja) * 1997-03-31 2001-08-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機構付き中継コネクタ
JP4152019B2 (ja) 1998-09-30 2008-09-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JP4152083B2 (ja) * 2001-02-22 2008-09-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0361352C (zh) * 2001-05-25 2008-01-0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4063401A (ja) 2002-07-31 2004-02-26 Molex Inc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5268018A (ja) * 2004-03-18 2005-09-29 Smk Corp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JP2008027707A (ja) * 2006-07-20 2008-02-07 Taiko Denki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のコネクタ
US20100255705A1 (en) * 2007-11-29 2010-10-07 Kunihiro Higuchi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SG155083A1 (en) 2008-02-27 2009-09-30 Mea Technologies Pte Ltd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4669529B2 (ja) * 2008-04-23 2011-04-13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0205576A (ja) * 2009-03-04 2010-09-16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5016635B2 (ja) * 2009-06-02 2012-09-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33019B2 (ja) 2009-08-05 2013-11-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847569B2 (ja) * 2009-10-01 2011-12-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36557B2 (ja) 2010-06-23 2014-07-0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132002B2 (ja) 2010-09-07 2013-0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9153888B2 (en) * 2010-10-22 2015-10-06 Fci High spee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US9184531B2 (en) * 2011-11-18 2015-11-10 Tyco Electronics Holdings (Bermuda) No. 7 Ltd. Receptacle connector
JP5779078B2 (ja) 2011-11-28 2015-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96562B2 (ja) 2012-06-29 2016-03-3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437182B2 (ja) * 2013-05-17 2018-12-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90341B2 (ja) * 2015-01-09 2017-03-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600A (en) * 1898-06-28 Furnace
JP2006032243A (ja) * 2004-07-21 2006-02-02 P-Two Industries Inc 電磁干渉(emi)を防止できる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コネクタ
US20080188115A1 (en) * 2007-02-02 2008-08-0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icro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9272256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66681B2 (en) 2018-05-08
KR101668186B1 (ko) 2016-10-20
CN105048204B (zh) 2018-03-23
EP2940802A1 (en) 2015-11-04
US20150311640A1 (en) 2015-10-29
KR20150124387A (ko) 2015-11-05
TW201547127A (zh) 2015-12-16
JP5907207B2 (ja) 2016-04-26
CN105048204A (zh) 2015-11-11
JP2015210990A (ja)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8668B (zh) 電連接器
JP6593471B2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05226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N101971429B (zh) 电缆连接器
JP6256426B2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29973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623161B (zh) 電連接器
TWI525939B (zh) 連接器
TW201315037A (zh) 電連接器
TW201711293A (zh) 電連接器
TWI596844B (zh) 電連接器
JP4851355B2 (ja) 外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589195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274137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20449B (zh) 電連接器
CN109792122B (zh) 连接器组件
TWI625008B (zh) 電連接器
JP2013258131A (ja) 電子部品用ソケット
JP201507956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7494698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TWI496366B (zh) 電連接器
JP2016095953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00604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313487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719946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