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583B - 產業車輛 - Google Patents
產業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83583B TWI583583B TW105103425A TW105103425A TWI583583B TW I583583 B TWI583583 B TW I583583B TW 105103425 A TW105103425 A TW 105103425A TW 105103425 A TW105103425 A TW 105103425A TW I583583 B TWI583583 B TW I58358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pright wall
- weight body
- frame
- bolt
- we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8—Tractors hav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overturning or tipping
- B62D49/085—Counterweigh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F9/07554—Counterweigh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8—Counterwe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產業車輛。
日本專利第5066872號揭露一種堆高車作為產業車輛。該堆高車包括在其前後方向上延伸之框架、以及連接至框架之後部的配重。框架包括藉由焊接複數個鋼零件所製成之前框架、及藉由鑄造所製成之後框架。後框架藉由螺栓被固定於前框架之後部,而成為一體之結構。配重藉由螺栓被固定至後框架之後部。
在此堆高車中,可以視需要選擇不同重量的配重。此結構幫助了促進框架之共同使用,其中允許具有不同之最高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ies)的複數個堆高車模組能以低成本來製造。
然而,由於配重是車輛的重零件,在藉由螺栓將配重固定至框架之前,將配重相對於框架正確地定位是困難的。因此,此固定操作是麻煩的且耗時的。為了要正確地定位配重,可以使用特殊工具。在此例中,在固定配重之操作期間,需要使用專用的工具。因此,改進製造產業車輛之產率是困難的,且難以降低其成本。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之問題而研發者,目的在提供改進產率且減低製造成本之產業車輛。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產業車輛,包括一框架、以及連接至該框架之後部的一配重。該框架包括一框體及從該框體向上延伸的一直立壁。該配重藉由一螺栓被固定至該直立壁。該配重具有一接合部,以覆蓋該直立壁的部分並與該直立壁接合。
本發明之其他態樣及優點,將藉由本發明原理的例子之例示並參照所附的圖式,從下述之敘述而更加明顯。
1‧‧‧車體
3‧‧‧配重
5‧‧‧驅動裝置
7‧‧‧前輪
9‧‧‧後輪
11‧‧‧控制器
11A‧‧‧儀表板
11B‧‧‧方向盤
11C‧‧‧拖桿
11D‧‧‧操作桿單元
13‧‧‧駕駛座
15‧‧‧框架
17‧‧‧右擋泥板
19‧‧‧左擋泥板
21‧‧‧油箱
23‧‧‧側板
25‧‧‧前擋板
27‧‧‧罩體
28‧‧‧中央板
29‧‧‧底板
31‧‧‧配重本體
31A‧‧‧後表面
31B‧‧‧第一安裝部
31C‧‧‧第二安裝部
31D‧‧‧左腳部
31E‧‧‧右腳部
31F‧‧‧底面
31G‧‧‧底面
33‧‧‧第一蓋件
35‧‧‧第二蓋件
37‧‧‧開口
37A‧‧‧中央部
37B‧‧‧直線部
39A‧‧‧尾燈
39B‧‧‧尾燈
51‧‧‧後輪軸
53A‧‧‧葉片彈簧懸吊裝置
53B‧‧‧葉片彈簧懸吊裝置
55A‧‧‧軸架
55B‧‧‧軸架
57A‧‧‧軸架
57B‧‧‧軸架
61A‧‧‧第一螺栓蓋件
61B‧‧‧第二螺栓蓋件
63A‧‧‧凸部
63B‧‧‧凸部
63C‧‧‧凸部
63D‧‧‧凸部
65A‧‧‧保持板
65B‧‧‧保持板
100A‧‧‧螺栓
100B‧‧‧螺栓
100C‧‧‧螺栓
100D‧‧‧螺栓
150‧‧‧框體
151‧‧‧左直立壁
151A‧‧‧第一上部
151B‧‧‧第二上部
151C‧‧‧傾斜部
151D‧‧‧螺栓孔
151E‧‧‧螺栓孔
152‧‧‧右直立壁
310‧‧‧堤邊部
311‧‧‧第一凹部
312‧‧‧第二凹部
313‧‧‧第一接合部
314‧‧‧第二接合部
315‧‧‧第一引導凹部
316‧‧‧第二引導凹部
317‧‧‧第一接觸部
318‧‧‧第二接觸部
331‧‧‧垂直部
332‧‧‧水平部
333‧‧‧連接部
391‧‧‧剎車燈
392‧‧‧方向指示燈
510‧‧‧軸殼
511A‧‧‧剎車鼓
511B‧‧‧剎車鼓
512A‧‧‧輪轂
512B‧‧‧輪轂
530‧‧‧葉片彈簧
630A‧‧‧平接觸部
630B‧‧‧平接觸部
631A‧‧‧螺紋螺栓孔
631B‧‧‧螺紋螺栓孔
本發明以及其目的及優點,係可藉由參考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下列詳細敘述,並參照所附的圖式,而被最佳地理解,其中:第1圖是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產業車輛之透視圖;第2圖是顯示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框體、擋泥板及等等之分解圖;第3圖是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分解圖;第4圖是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透視圖,顯示其中配重被連接至框架的連接狀態;第5圖是局部放大圖,顯示其中配重被連接至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直立壁之狀態;第6圖是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配重之透視圖;
第7圖是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配重之底視圖;第8圖是局部放大圖,顯示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接合部及接觸部;第9圖是左側視圖,顯示其中配重被連接至第1圖之產業車輛的驅動裝置之安裝狀態;第10圖沿著第5圖之線A-A的局部放大剖面圖;以及第11圖沿著第5圖之線B-B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以下,將參照第1~11圖,敘述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曳引機。
參照第1~3圖,根據本實施例之曳引機包括車體1、配重3、驅動裝置5、一對前輪7、一對後輪9、控制器11、及駕駛座13。在第1圖中的三個雙箭頭指出曳引機之車體1的各種位置及方向。尤其,前輪7及後輪9設置在曳引機的左側,雖然在圖式中未顯示,類似的前輪及後輪7、9設置在曳引機的相對右側。再者,配重3設置在車體1的後側,與設置在車體1的前側之前擋板相對向。垂直之雙箭頭指出上側及下側。在第2~11圖中也有同樣狀況。
如第4圖所示,車體1包括框架15、右擋泥板17、左擋泥板19、油箱21、側板23、以及前述之前擋板25。如第1圖所示,車體1更包括罩體27、中央板28、底板29、前述的前輪7、引擎(在圖式中未顯示)、及變速器(在圖式中未顯示)。
框架15包括框體150(第2圖),以及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第4圖)。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對應於本發明之直立壁。
如第2圖所示,框體150係由共同連接之複數個長鋼零件所形成,且具有一框架形狀,在曳引機的前後方向上延伸。框體150配置在車體1的下方位置,並且支承引擎及變速器。引擎可以用電子馬達來替代。為了敘述方便起見,第2圖顯示框體150之簡要形狀,且省略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的圖解。
如第4圖所示,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係由平鋼板所形成。左直立壁151連接至框體150的左後部且延伸至框體150的上部。右直立壁152連接至框體150的右後部且延伸至框體150的上部。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是彼此對稱的。
以下將基於左直立壁151敘述該結構。由第4圖中的鏈結雙破折線X所圍繞的區域,於第5圖中以較大尺度顯示。如第5圖所示,左直立壁151通常是矩形之形狀,在其上部具有階梯狀。左直立壁151具有位於其左側的第一上部151A、位於其右側且在比第一上部151A較高水平上的第二上部151B、以及連續地連接第一上部151A及第二上部151B之傾斜部151C。第一上部151A對應於本發明之上表面。
如第11圖所示,左直立壁151具有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貫穿螺栓孔151D及151E。
如第2圖所示,右擋泥板17係安裝在框體150的右前部,且左擋泥板19係安裝在框體150的左前部。油箱21安裝在框體150的右部且位於右擋泥板17的後部。側板23係於左擋泥板19之後方的位置安裝在框體150的左部。前擋板25係於其前端安裝在框體150。如第1圖所示,罩體27安裝在右擋泥板17及左擋泥板19之間。中央板28及底板29安裝在油箱21及側板23之間。
前輪7分別地配置在左擋泥板19及右擋泥板17的下方,並且由框體150所支承。
如第3圖所示,配重3包括配重本體31、第一蓋件33、第二蓋件35、第一螺栓蓋件61A、及第二螺栓蓋件61B。
如第6圖所示,配重本體31係由利用鑄造所製成之單獨零件所形成。堤邊部(bank portion)310向上地延伸而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後部。堤邊部310之後部是向下及向後傾斜的。如第1圖所示,駕駛座13安裝在配重本體31之左前部。儘管沒有在圖式中顯示,拖桿裝置(drawbar device)係設置在配重本體31的後端部之底部,以將曳引機與貨運卡車連接。
如第4圖所示,配重本體31具有垂直地延伸在其中的開口37。開口37包括在堤邊部310之寬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央部37A,以及與中央部37A連續地形成且從後端朝配重本體31之前端直線地延伸之直線部37B。開口37實質上是十字線形狀。開口37之形狀可以根據設計需求而改變。
第一凹部311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左前部。第二凹部312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右前部。第一接合部313於配重本體31之左前部形成在第一凹部311之左側。第二接合部314於配重本體31之右前部形成在第二凹部312之右側。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對應於本發明之接合構件。
參照顯示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的第7圖,配重本體31在其背面31A的前端具有第一引導凹部315、第二引導凹部316、第一接觸部317、及第二接觸部318。第一接觸部317及第二接觸部318對應於本發明之接觸部。
參照以放大圖式顯示第7圖中的區域Y之第8圖,第一引導凹部315位於第一接合部313之後方。第一引導凹部315沿著左直立壁151之傾斜部151C的形狀而形成在配重本體31的背面31A。具體而言,第一引導凹部315是從中央部朝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往左傾斜的形狀。
第一接觸部317係以實質矩形形狀而形成,且位於第一引導凹部315的左側上。亦即,第一接觸部317於與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不同之位置,形成於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上。第一接觸部317係從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向下延伸而形成。
如第7圖所示,第二引導凹部316向後地位於第二接合部314之後方。第二引導凹部316具有相對第一引導凹部315之對稱形狀,且從中央朝配重本體31
之背面31A往右傾斜。如同第一接觸部317,第二接觸部318具有實質矩形之形狀。第二接觸部318位於第二引導凹部316之右側上。亦即,第二接觸部318也是於與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不同之位置,形成於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上。第二接觸部318也是從背面31A朝配重本體31之下方側向下延伸而形成。
第一安裝部31B於一下方位置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左後側。第二安裝部31C於一下方位置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右後側。如第3圖所示,左腳部31D於一下方位置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左前側且向下地延伸。右腳部31E於一下方位置形成在配重本體31之右前側。如第3圖所示,軸架57A藉由螺栓(圖未示)安裝在左腳部31D之底面31F(亦顯示於第7圖),並且軸架(bracket)57B藉由螺栓(圖未示)安裝在右腳部31E之底面31G(亦顯示於第7圖)。
如第8圖所示,凸部63A及63B係從左腳部31D突起而形成。凸部63A在其上方及下方方向上實質地位於左腳部31D之中央。凸部63B位於相鄰於左腳部31D及第一凹部311之上端的位置。平接觸部630A形成在凸部63A的前端。平接觸部630B形成在凸部63B的前端。如第11圖所示,螺紋螺栓孔631A形成在凸部63A並且在前後方向上延伸。螺紋螺栓孔631B形成在凸部63B並且在前後方向上延伸。
如第7圖所示,凸部63C及63D係從右腳部31E凸部而形成。凸部63C具有與凸部63A之相同組態。凸部63D具有與凸部63B之相同組態。
如第6圖所示,第一蓋件33係由壓製的金屬板所形成。第一蓋件33具有:垂直部331,位於第一蓋件33的下方側上且實質垂直地延伸;水平部332,位於第一蓋件33的上方側上並且在第一蓋件33的前後方向上水平地延伸;及連接部333,連續地連接至垂直部331及水平部332。連接部333沿著堤邊部310之後方形狀而從水平部332朝垂直部331向下地傾斜。
尾燈39A及39B分別地安裝在垂直部331的左及右側上。尾燈39A、39B之各個是將剎車燈391及方向指示燈392相結合之組合燈。
在第3圖中顯示的第二蓋件35也是由壓製的金屬板所形成。第二蓋件35係形成為平的並且在左及右方向上延伸。第一及第二蓋件33、35可以根據設計需求而改變。因此,第一及第二蓋件33、35可以由樹脂所製成。
如第6圖所示,第一蓋件33係藉由複數個螺栓而安裝至堤邊部310的後方。如第1圖所示,第二蓋件35係藉由複數個螺栓(圖未示)而安裝至堤邊部310的前方。因此,第一及第二蓋件33、35形成堤邊部310之外部形狀並且覆蓋開口37之中央部37A。如第6圖所示,在第一及第二蓋件33、35安裝至配重本體31的狀態下,開口37之直線部37B的後端暴露在外面。藉由第一蓋件33安裝在堤邊部310之後側,而尾燈39A、39B配置在配重3之後方。
前述之第一螺栓蓋件61A係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左前端。因此,第一螺栓蓋件61A覆蓋第一凹部311、第一接合部313、及螺栓100A(將在稍後敘述)。第二螺栓蓋件61B係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右前端。因此,第二螺栓蓋件61B覆蓋第二凹部312、第二接合部314、及螺栓100C(將在稍後敘述)。第一及第二螺栓蓋件61A、61B對應於根據本發明之蓋件。
如第3圖所示,驅動裝置5包括後輪軸51、葉片彈簧懸吊裝置(leaf spring suspensions)53A、53B,其分別地設置在後輪軸51之左側及右側,作為吸震器(shock absorber)。可使用吸震構件作為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53B。
後輪軸51包括:差動齒輪(圖未示),其容納在軸殼510中;軸桿(axle shaft);以及剎車鼓511A、511B及輪轂512A、512B,分別地設置在軸桿之左側及右側。
後輪軸51透過變速器而連接至引擎,以將驅動力傳送至後輪9(第1圖),後輪9係透過個別的輪轂512A、512B而安裝至後輪軸51。因此,後輪軸51驅動後輪9,以使得曳引機行進。
如第9圖所示,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53B之各個係由層疊之葉片彈簧530所製成,且在前後方向上延伸。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在其後端透過軸架55A而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第一安裝部31B,且在其前端透過軸架57A而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左腳部31D。如第3圖所示,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B在其後端透過軸架55B
而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第二安裝部31C(第7圖),且在其前端上透過軸架57B而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右腳部31E。因此,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53B安裝在配重本體31的左下部及右下部,且驅動裝置5係在其下部透過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53B,直接地安裝至配重本體31。
在第1圖中所顯示的控制器11包括儀表板11A、方向盤11B、拖桿(drawbar lever)11C、及操作桿單元11D(第3圖)。如第1圖所示,儀表板11A及方向盤11B係安裝至車體1。拖桿11C係安裝至配重本體31之後部且連接至拖桿裝置,以使得控制拖桿裝置。如第3圖所示,操作桿單元11D係安裝至配重本體31且在駕駛座13之右側的位置。操作桿單元11D係安裝以使得覆蓋開口37之直線部37B的前端。
如第4圖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曳引機之配重3,藉由分別地利用螺栓100A、100B及螺栓100C、100D將配重本體31固定至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而被連接至框架15之後部。
下述將敘述用於將配重本體31固定至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之程序。在將配重本體31固定至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時,配重本體31藉由使用適當的機構例如:起重機或夾具(圖未示),而被移動靠近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一邊如第5圖所示使左直立壁151的傾斜部151C定位在配重本體31之左側的第一引導凹部315,一邊如第10圖所示第一接觸部
317與左直立壁151之第一上部151A相接觸。因此,第一接合部313係與左直立壁151接合,以此方式使得第一接合部313在相鄰於傾斜部151C之位置,覆蓋左直立壁151之上端的部分,如第5圖所示。因此,左直立壁151相對於配重本體31被適當地定位。
同樣地,一邊使左直立壁151的傾斜部151C定位在配重本體31之右側的第二引導凹部316,一邊使第二接觸部318與右直立壁152之第一上部151A相接觸。因此,第二接合部314係與右直立壁152接合,以此方式使得第二接合部314覆蓋右直立壁152之上端的部分,如第4圖所示。因此,右直立壁152相對於配重本體31被適當地定位。
如上所述,由於左直立壁151及右直立壁152相對於配重本體31被適當地定位,左直立壁151的右側,或是相鄰於第二上部151B之部分係位於第一凹部311,如第5圖所示。再者,如第11圖所示,個別的凸部63A、63B之接觸部630A、630B被設置為與左直立壁151接觸。右直立壁152也有同樣狀況。
接著,如第11圖所示,螺栓100A被插入通過左直立壁151之螺栓孔151D,且被螺入至凸部63B之螺紋螺栓孔631B,以及螺栓100B被插入通過左直立壁151之螺栓孔151E,且被螺入至左腳部31D之螺紋螺栓孔631A。藉由利用個別的螺栓100A、100B而將左直立壁151固定至左腳部31D之凸部63B及凸部63A,左直立壁151被固定至配重本體31。之後,保持板(retainer
plate)65A被安裝至左直立壁151,如第5圖所示。因此,保持板65A限制螺栓100B之軸向移動,使得防止螺栓100B從左直立壁151及左腳部31D脫離。
同樣地,利用螺栓100C、100D而將右直立壁152固定至右腳部31E,藉此將右直立壁152固定至配重本體31,如第4圖所示。保持板65B被安裝至右直立壁152,以限制螺栓100D之軸向移動,使得防止螺栓100D從右直立壁152及右腳部31E脫離。
接著,前述之第一及第二螺栓蓋件61A、61B被安裝至配重本體31。因此,第一凹部311、第一接合部313、及螺栓100A被第一螺栓蓋件61A覆蓋且隱蔽。第二凹部312、第二接合部314、及螺栓100C被第二螺栓蓋件61B覆蓋且隱蔽。
如第11圖所示,由於第一螺栓蓋件61A被安裝至配重本體31,第一螺栓蓋件61A位於螺栓100A之前方。即便螺栓100A在軸向方向上移動大於一限制值的距離時,螺栓100A也會與第一螺栓蓋件61A相接觸,使得軸向移動被限制了。同樣地,螺栓100C的軸向移動被第二螺栓蓋件61B所限制。因此,分別地防止螺栓100A、100C從左直立壁151及左腳部31D脫離,以及從右直立壁152及右腳部31E脫離。此完成了用於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固定至配重本體31之程序,且配重3被連接至框架15之後部。
在根據上述之本實施例的曳引機中,其中配重本體31之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係分別地與左
及右直立壁151、152相接合,左及右直立壁151、152相對於配重本體31被正確地定位。因此,藉由螺栓100A、100B、100C、100D而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固定至配重本體31之結構,促進了此定位。
根據本實施例的曳引機之結構,其中第一及第二接觸部317、318係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之個別的第一上部151A相接觸,促進了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相對於配重本體31定位。第一及第二接觸部317、318之各個具有從配重本體31之背面31A向下地延伸之形狀,或是朝左及右直立壁151、152之第一上部151A延伸之形狀。因此,第一及第二接觸部317、318可以達成與個別的第一上部151A輕易地接觸。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曳引機中,其中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係分別地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相接合,防止左及右直立壁151、152相對於配重本體31位移。因此,一旦在第一及第二接合部313、314已經分別地與左及右直立壁151、152相接合之後,可以省略用以避免位移的夾具。
根據本實施例的曳引機具有改良之產率,且因此可以降低製造成本。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曳引機中,隱蔽第一凹部311、第一接合部313及螺栓100A之第一螺栓蓋件61A、以及隱蔽第二凹部312、第二接合部314及螺栓100C之第二螺栓蓋件61B之提供,幫助改進曳引機之外觀。第一及第二螺栓蓋件61A、61B也可以作為分別地限制螺
栓100A、100C的軸向移動之用。因此,根據可以省略例如保持板65A、65B之零件之本實施例的曳引機,可以減低零件之數量。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之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旨趣之範圍內,可以各種各樣地實行,如同上面之例示。
儘管在上述實施例中已經敘述曳引機作為產業車輛,產業車輛可以包括堆高車。
框體150可以設置有安裝個別的葉片彈簧懸吊裝置53A、53B之安裝部(mountings),且驅動裝置5可以被安裝至框體150之後部。
配重本體31可以由零件之組合所形成。
本發明可以應用於產業車輛,例如曳引機及堆高車。
Claims (2)
- 一種產業車輛,包含:一框架(15);以及一配重(3),連接至該框架(15)的後部,其特徵在於:該框架(15)包括一框體(150)及從該框體(150)向上延伸的一直立壁(151、152),其中該配重(3)藉由一螺栓(100A、100B、100C、100D)被固定至該直立壁(151、152),且其中該配重(3)具有一接合部(313、314),以覆蓋該直立壁(151、152)的部分並與該直立壁(151、152)接合,該配重(3)具有一蓋件(61A、61B),以覆蓋該螺栓(100A、100B、100C、100D)並限制該螺栓(100A、100B、100C、100D)的軸向移動。
- 如請求項1之產業車輛,其中,該配重(3)具有一接觸部(317、318),該接觸部(317、318)係在與該接合部(313、314)不同的一位置朝該直立壁(151、152)延伸並與該直立壁(151、152)的一上表面(151A)接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20141A JP6197805B2 (ja) | 2015-02-04 | 2015-02-04 | 産業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4324A TW201634324A (zh) | 2016-10-01 |
TWI583583B true TWI583583B (zh) | 2017-05-21 |
Family
ID=55236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03425A TWI583583B (zh) | 2015-02-04 | 2016-02-03 | 產業車輛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23918B2 (zh) |
EP (1) | EP3053871B1 (zh) |
JP (1) | JP6197805B2 (zh) |
CN (1) | CN105835953B (zh) |
TW (1) | TWI5835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97737B2 (ja) * | 2015-06-18 | 2019-04-10 |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 建設機械におけるカウンタウエイト支持構造 |
DE102018101539A1 (de) * | 2018-01-24 | 2019-07-25 | Jungheinrich Aktiengesellschaft | Grundrahmen für einen Schubmaststapler |
KR102129688B1 (ko) * | 2018-12-19 | 2020-07-08 | 주식회사 두산 | 산업차량의 프레임 구조 |
CN110028023B (zh) * | 2019-05-17 | 2024-07-30 | 谢瑞同 | 一种电动搬运车及其工作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61034A (en) * | 1960-11-29 | 1962-10-30 | Clark Equipment Co | Counterweight positioning means |
US4029340A (en) * | 1976-03-15 | 1977-06-14 | Towmotor Corporation | Combined towing and mounting member for vehicle counterweight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4807U (zh) * | 1976-09-22 | 1978-04-17 | ||
DE2658696C2 (de) * | 1976-12-23 | 1986-11-06 | Still Gmbh, 2000 Hamburg | Gegengewichthublader mit einem Rahmen |
JPS55161781U (zh) * | 1979-05-11 | 1980-11-20 | ||
US4580811A (en) * | 1983-12-01 | 1986-04-08 | Deere & Company | Rear counterweigh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arrying a front mounted implement |
JPS63231973A (ja) | 1987-03-20 | 1988-09-28 | Fujitsu Ltd | プリンタの印字品質制御装置 |
JP3253148B2 (ja) * | 1992-12-16 | 2002-02-04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ルーフアンテナ取付け装置 |
GB2352704B (en) * | 1999-08-04 | 2004-02-11 | Agco Gmbh & Co | Ballast weight arrangement |
JP2002211895A (ja) * | 2001-01-11 | 2002-07-31 | Nippon Yusoki Co Ltd | フォークリフ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4196375B2 (ja) * | 2003-02-04 | 2008-12-1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カウンタウエイト |
US20070221600A1 (en) * | 2003-03-11 | 2007-09-27 | Davis Daniel E | Pipelayer and method of loading pipelayer or excavator for transportation |
JP4123229B2 (ja) * | 2004-12-24 | 2008-07-23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カウンタウェイト装置 |
JP5066872B2 (ja) | 2006-09-08 | 2012-11-0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カウンタバランス型荷役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US7618062B2 (en) * | 2006-12-04 | 2009-11-17 | Deere & Company | Three point hitch ballast assembly for working machine |
US8131433B2 (en) * | 2007-05-23 | 2012-03-06 | Cnh America Llc | Device for longitudinally balancing an agricultural vehicle |
JP5490739B2 (ja) * | 2011-02-25 | 2014-05-14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
2015
- 2015-02-04 JP JP2015020141A patent/JP61978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1-27 EP EP16152876.5A patent/EP30538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2-02 CN CN201610074133.2A patent/CN10583595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2-03 US US15/014,511 patent/US96239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03 TW TW105103425A patent/TWI58358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61034A (en) * | 1960-11-29 | 1962-10-30 | Clark Equipment Co | Counterweight positioning means |
US4029340A (en) * | 1976-03-15 | 1977-06-14 | Towmotor Corporation | Combined towing and mounting member for vehicle counterweight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41332A (ja) | 2016-08-08 |
EP3053871A1 (en) | 2016-08-10 |
US9623918B2 (en) | 2017-04-18 |
TW201634324A (zh) | 2016-10-01 |
JP6197805B2 (ja) | 2017-09-20 |
CN105835953B (zh) | 2019-04-26 |
US20160221616A1 (en) | 2016-08-04 |
CN105835953A (zh) | 2016-08-10 |
EP3053871B1 (en) | 2018-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83583B (zh) | 產業車輛 | |
TWI583614B (zh) | 產業車輛 | |
CN112292278A (zh) | 车辆用电池组支撑装置 | |
US9061718B2 (en) | Working vehicle assembly | |
KR20110112388A (ko) | 작업 차량 | |
TWI583573B (zh) | 產業車輛 | |
US8641065B2 (en) | Battery-powered towing tractor | |
US10024026B2 (en) | Front loader frame, front loader equipped with front loader frame, and work vehicle equipped with front loader | |
JP4161788B2 (ja) | 産業車両のアクスル支持構造、および、産業車両 | |
JP2021084604A (ja) | バッテリブラケット | |
JP2012224216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560027B2 (ja) | トラクタ | |
WO2016024320A1 (ja) | トラクタ | |
JP6156351B2 (ja) | 車両のパワートレイン支持構造 | |
CN113950416A (zh) | 具有不对称布置的制动缸的车轴结构 | |
JP2010201989A (ja) | 作業車両 | |
JPS61127600A (ja) | 荷役車輛 | |
JP2015067211A (ja) | 作業車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