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760B - Casting equipment - Google Patents

Casting equip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760B
TWI574760B TW104133753A TW104133753A TWI574760B TW I574760 B TWI574760 B TW I574760B TW 104133753 A TW104133753 A TW 104133753A TW 104133753 A TW104133753 A TW 104133753A TW I574760 B TWI574760 B TW I5747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casting
melt
supply
upper mol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3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6130A (zh
Inventor
Yukiyoshi Funakoshi
Keishiro KANEDA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36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7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5/00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 B22D35/04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into moulds, e.g. base plates, run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22D23/006Casting by filling the mould through rotation of the mould together with a molten metal holding recipient, about a comm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22C9/062Mechanisms for locking or open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7/00Treating the metal in the mould while it is molten or ductile ; Pressure or vacuum casting
    • B22D27/08Shaking, vibrating, or turning of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2Turning or transpos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46/00Controlling, supervising, not restricted to casting covered by a single main group, e.g. for safety reas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Description

鑄造設備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鑄造設備。
按,在專利文獻1、2中揭示有重力式傾動模具鑄造裝置。該等裝置具備能夠開閉且能夠傾動的上下模具,使閉模之上下模具旋轉傾動,利用重力將熔融金屬(熔液)澆注於上下模具中而鑄造產品。在該等裝置中採用上模具以從水平狀態成為直立狀態之方式張開近似90度之上模具上翻方式。在上模具上翻方式之裝置中,在上翻機構、閉模用之止動具、傾動機構、閉模機構、及各上下模具之脫模機構等分別設置有致動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31809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05359號公報
上述上翻機構因在閉模、脫模、或押出產品時被施加大的負荷,故採用具有足夠強度之高強度構件。又,因在上翻機構、止動具、傾動機構、閉模機構、及各上下模具之脫模機構等分別設置有致動器,故裝置整體之致動器數目多,且構造複雜。因此,在採用上模具上翻方式之情形下,裝置之尺寸變大、重量變重。其結果為在具備 上模具上翻方式之裝置的鑄造設備中,有必須要確保較大的裝置設置空間之虞。
因此,在本技術領域中,期望鑄造設備佔用空間之縮小化。
本發明之一個層面所涉及之鑄造設備具備:鑄造裝置,其係利用重力而被澆注熔液,並使用能夠開閉且能夠傾動之上模具與下模具而鑄造鑄件者;保持爐,其係儲存鑄造裝置所使用之熔液者;及供給熔液裝置,其係從保持爐向鑄造裝置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者;且鑄造裝置具備:安裝有上模具之上部框架;安裝有下模具之下部框架;閉模機構,其係設置於上部框架上而將上模具升降、或設置於下部框架上而將下模具升降者;一對主連桿構件,其係上端部與下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與前述下部框架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傾動旋轉軸;一對輔助連桿構件,其係與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且上端部與下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與前述下部框架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旋轉軸者;及驅動器件,其係與一對主連桿構件中之一者之旋轉軸相連結地設置,使上模具與下模具傾動或在水平方向上分隔者;且由上部框架、下部框架、主連桿構件及輔助連桿構件構成平行連桿機構。
在該鑄造設備之鑄造裝置中,安裝有上模具之上部框架與安裝有下模具之下部框架,由左右一對主連桿構件與左右一對副連桿構件連結而構成平行連桿機構,並在主連桿構件及副連桿構件各自之中央部設置有旋轉軸。而且,使上模具與下模具傾動或在水平方向使其分隔之驅動器件係與一對主連桿構件中之一者之旋轉軸相連結地設置。又,上模具或下模具藉由閉模機構而升降。由此,在閉模步驟中,藉由閉模機構而關閉上模具及下模具,在傾動步驟中,被關閉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藉由驅動器件及平行連桿機構而傾動,且在脫模、或押出產 品等步驟中,藉由驅動器件及平行連桿機構朝水平方向分隔被閉模機構所打開之上模具及下模具。如此,模具之閉模、脫模、或押出產品等鑄造步驟係在由平行連桿機構所連結之上下部框架內進行。進而,閉模、脫模、或押出產品時之力由平行連桿機構承受。因此,與上模具上翻方式之裝置相比,各構件之強度確保之構造變得簡單而能夠追求輕量化及簡略化。又,相對於在上模具上翻方式之裝置中,在開模等時向支承裝置之基座框架傳遞大的力,在該鑄造設備之鑄造裝置中,因係由平行連桿機構承受力,故能夠減輕傳遞至支承裝置之基座框架之力。因此,還能夠追求基座框架之輕量化及簡略化。如此,使鑄造裝置小型化之結果為能夠追求鑄造設備佔用空間之縮小化。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鑄造裝置具備澆斗,該澆斗係在內部區劃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且注液口連結於前述下模具之受液口、並安裝於前述下模具者,供給熔液裝置在上模具與下模具藉由閉模機構而成為被閉模之閉模狀態時,向澆斗供給熔液。該情形下,因為係在上模具與下模具成為閉模狀態時向澆斗供給熔液,故與在上模具與下模具成為閉模狀態之前向澆斗供給熔液之情形相比,係在向澆斗供給熔液之後,即將上模具及下模具設為傾動狀態,故能夠縮短至開始向上模具及下模具傾動澆注熔液之時間。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供給熔液裝置與鑄造裝置能夠通訊地連接,鑄造裝置在上模具與下模具成為閉模狀態之情形下,向供給熔液裝置輸出表示閉模狀態之資訊,而供給熔液裝置在未從鑄造裝置接收到資訊時,不向澆斗供給熔液。如此,由於在上模具與下模具為非閉模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為無法向澆斗供給熔液之構成,故遵守在鑄造裝置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從而提高安全性。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鑄造裝置具備澆斗,該澆斗係在 內部區劃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且注液口連接於前述下模具之受液口、並安裝於前述下模具者,供給熔液裝置在上模具與下模具藉由閉模機構被開模之後,藉由驅動器件使上模具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使下模具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在上模具及下模具成為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之第1分隔狀態時,向澆斗供給熔液。在第1分隔狀態下,下模具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並且與此相伴澆斗成為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狀態。因此,由於縮短了供給熔液裝置搬送熔液之距離,故能減輕供給熔液裝置之負擔。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供給熔液裝置與鑄造裝置能夠通訊地連接,鑄造裝置在上模具與下模具為第1分隔狀態之情形下,向供給熔液裝置輸出表示第1分隔狀態之資訊,而供給熔液裝置在未從鑄造裝置接收到資訊時,不向澆斗供給熔液。如此,由於在上模具與下模具為非第1分隔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為無法向澆斗供給熔液之構成,故遵守在鑄造裝置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從而提高安全性。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澆斗在上模具與下模具傾動之傾動方向上以傾斜狀態安裝於下模具。該情形下,熔液從澆斗被傾動澆注於上模具及下模具中時,因不易捲入空氣及氧化膜,故能夠提高鑄件之品質。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供給熔液裝置在鑄造裝置成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之前開始搬送熔液。該情形下,與供給熔液裝置在上模具與下模具成為閉模狀態或成為第1分隔狀態此一移動狀態之後向鑄造裝置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之情形相比,生產率獲得提高。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鑄造設備具備複數個鑄造裝置,且供給熔液裝置可構成為從保持爐分別向複數個鑄造裝置之各者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因如上述般使各鑄造裝置小型化,故能夠縮小各鑄 造裝置相互間的距離而配置。因此,能夠減輕供給熔液裝置之負擔。又,在各鑄造裝置中當有操作人員操作時,例如操作人員在收置模芯於模具內之操作時等,能夠減輕操作人員在各鑄造裝置間移動之負擔。
在一實施形態中,可行的是,供給熔液裝置具備從上模具接收鑄件之接收部,接收部之構成可為在上模具與下模具藉由閉模機構被開模之後,藉由驅動器件使上模具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下模具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在上模具及下模具成為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之第2分隔狀態時從上模具接收鑄件。該情形下,供給熔液裝置具備接收部,且兼作為接收器件,故與另行具備接收器件之情形相比,能夠追求鑄造設備佔用空間的進一步縮小化。
根據本發明之多個層面及實施形態,能夠追求鑄造設備佔用空間之縮小化。
1‧‧‧上模具
1s‧‧‧上模具之內面
2‧‧‧下模具
2a‧‧‧受液口
2s‧‧‧下模具之內面
3‧‧‧上模座
4‧‧‧下模座
5‧‧‧上部框架
5a‧‧‧上部框架之一對側面
6‧‧‧下部框架
6a‧‧‧下部框架之一對側面
7‧‧‧主連桿構件
8‧‧‧副連桿構件、輔助連桿構件
9‧‧‧傾動旋轉軸承
10‧‧‧傾動旋轉軸
11‧‧‧主連桿上部旋轉軸
12‧‧‧主連桿下部旋轉軸
13‧‧‧副連桿上部旋轉軸
14‧‧‧副連桿下部旋轉軸
15‧‧‧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
16‧‧‧旋轉制動器
17‧‧‧基座框架
18‧‧‧基台
19‧‧‧驅動側支持框架
20‧‧‧從動側支持框架
21‧‧‧閉模機構
22‧‧‧閉模缸體
23‧‧‧導引桿
24‧‧‧導引筒
25‧‧‧澆斗
25a‧‧‧注液口
26‧‧‧押出銷
27‧‧‧回位銷
28‧‧‧押出板
29‧‧‧按壓棒
30‧‧‧押出缸體
31‧‧‧押出構件
32‧‧‧導引桿
33‧‧‧導引筒
34‧‧‧模芯
35‧‧‧定位鍵
36‧‧‧定位鍵槽
50‧‧‧鑄造裝置
50A‧‧‧鑄造裝置
52‧‧‧保持爐
53‧‧‧輸送機
54‧‧‧模芯成型裝置
60‧‧‧供給熔液裝置
60A‧‧‧供給熔液裝置
61‧‧‧臂
62‧‧‧盛桶
65‧‧‧叉部、接收部
66‧‧‧安裝部
67‧‧‧臂
70‧‧‧中央控制器
71‧‧‧通訊部
72‧‧‧中央處理單元
73‧‧‧儲存裝置
74‧‧‧操作輸入部
75‧‧‧輸出部
77‧‧‧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
78‧‧‧鑄造裝置控制器
79‧‧‧感測器
100‧‧‧鑄造設備
100A‧‧‧鑄造設備
X‧‧‧水平方向
Y‧‧‧水平方向
Z‧‧‧垂直方向
圖1係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平面圖。
圖2係圖1之鑄造設備之一部分構成之側視圖。
圖3係圖1所示之鑄造裝置之正視圖。
圖4係圖3之鑄造裝置之側視圖。
圖5係顯示圖3中之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
圖6係圖1之鑄造設備的機能方塊圖。
圖7係顯示利用圖1之鑄造設備之鑄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8係圖3之A-A箭頭方向視圖,係用於說明初始狀態之圖。
圖9係上下模具因平行連桿機構之動作而滑動成為第2分隔狀態之圖。
圖10係用於說明使上模具與下模具閉模之閉模狀態之圖。
圖11係使閉模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轉動90°之圖。
圖12係將上模具拉引至中途位置之圖。
圖13係上模具及下模具滑動成為第1分隔狀態之圖。
圖14係將上模具自圖13之狀態拉引至上升端之圖。
圖15係顯示利用第2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鑄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16係第3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的一部分構成之側視圖。
圖17係圖16所示之叉部之平面圖。
圖18係第4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鑄造裝置的正視圖。
圖19(a)~圖19(c)係說明第5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鑄造裝置之澆斗的圖。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並且,在圖式之說明中對相同的元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又,圖式之尺寸比例未必完全與說明者一致。另外,「上」、「下」、「左」、「右」等措辭係基於圖示之狀態而便於說明者。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及圖2說明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一例。圖1係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平面圖。圖2係圖1之鑄造設備之一部分構成之側視圖。圖中之X方向及Y方向係水平方向,Z方向係垂直方向。如圖1及圖2所示,鑄造設備100具備鑄造裝置50、保持爐52、供給熔液裝置(供給熔液用機器人)60、輸送機53及模芯成型裝置54。又,鑄造設備100可不包含輸送機53及模芯成型裝置54。另外,鑄造設備100可包含未圖示之前步驟或後步驟之裝置(例如產品冷卻裝置、落砂裝置、產品加工裝置等)。
在本實施形態中鑄造設備100之一例具備3個鑄造裝置50。各鑄 造裝置50之一例係橫向並排(X方向)地配置為一行。在鑄造裝置50與保持爐52之間配置有供給熔液裝置60。又,相對鑄造裝置50在保持爐52之相反側配置有模芯成型裝置54。鑄造設備100之一例具備分別與3個鑄造裝置50相對應之3個模芯成型裝置54。在鑄造裝置50與模芯成型裝置54之間設置有操作人員之操作空間。又,在鑄造裝置50與模芯成型裝置54之間配置有輸送機53。輸送機53沿例如各鑄造裝置50之排列而配置於X方向。輸送機53延伸至例如後步驟之裝置。
鑄造裝置50係利用重力而被澆注熔融金屬,並使用能夠開閉且能夠傾動的上模具1及下模具2(參照圖3)來鑄造鑄件,即所謂之重力式傾動模具鑄造裝置。所澆注之熔融金屬之材質沒有限制。使用例如鋁合金及鎂合金等作為熔融金屬。鑄造裝置50具有後述之控制器,以能夠控制構成元件之動作而構成。後文將闡述鑄造裝置50之詳細說明。
保持爐52係儲存鑄造裝置所使用之熔液之裝置。保持爐52具有例如將熔液保持為規定溫度之機能。保持爐52亦可具有作為使金屬熔解而成為熔融金屬之熔解爐之機能。
供給熔液裝置60係從保持爐52向鑄造裝置50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之裝置。在本實施形態中,供給熔液裝置60從保持爐52分別向複數個鑄造裝置50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供給熔液裝置60係例如具備臂61及盛桶62之機器人。臂61具有例如多關節構造,並能夠按照後述之控制器之信號而採取多種姿態。盛桶62安裝於臂61之前端。藉由臂61之動作將保持爐52之熔液汲取至盛桶62中並搬送至鑄造裝置50,向鑄造裝置50供給熔液。
供給熔液裝置60與鑄造裝置50以能夠通訊的方式連結。例如,供給熔液裝置60與鑄造裝置50以規定的通訊標準連結於通訊之網路,雙向地進行資訊收發。
輸送機53係搬送由鑄造裝置50所鑄造之鑄件(鑄件產品)的裝置。輸送機53係例如帶式輸送機、板式輸送機等。輸送機53例如將鑄件向後步驟之裝置搬送。
模芯成型裝置54係朝模具吹入模芯砂而使模芯成型之裝置。作為模芯成型裝置54,具體而言,可列舉殼型機、冷箱成型機、及濕砂模模芯成型機等。以模芯成型裝置54所成型之模芯係由配備於鑄造裝置50與模芯成型裝置54之間之作業空間的操作人員而裝設於鑄造裝置50之規定位置上。
繼而,參照圖3及圖4說明鑄造裝置50之構成。圖3係圖1所示之鑄造裝置之正視圖。圖4係圖3之鑄造裝置之側視圖。
如圖3及圖4所示,鑄造裝置50具備基座框架17、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閉模機構21、左右一對主連桿構件7、左右一對副連桿構件(輔助連桿構件)8、旋轉致動器(驅動器件)16及澆斗25。
基座框架17具有基台18、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基台18係藉由組合複數個構件而構成之呈大致平板狀之構件,且被水平設置於鑄造設備100之設置面上。驅動側支持框架19與從動側支持框架20係在基台18上以於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對向之方式直立設置,且固定於基台18上。在驅動側支持框架19之上端部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之上端部上設置有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
上部框架5配置於基座框架17之上方。在上部框架5上安裝有上模具1。具體而言,在上部框架5之下面隔著上模座3安裝有上模具1。在上部框架上設置有使上模具1升降之閉模機構21。具體而言,上部框架5內置有閉模機構21,且藉由閉模機構21能夠升降地保持上模具1。
閉模機構21具有閉模缸體22、左右一對導引桿23、及左右一對導引筒24。閉模缸體22之下端部安裝於上模座3之上面。閉模缸體22 藉由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此處係Z方向)上伸長而隔著上模座3使上模具1下降,且藉由在上下方向上縮短而隔著上模座3使上模具1上升。導引桿23穿過安裝於上部框架5之導引筒24而被安裝於上模座3之上面。
下部框架6配置於基座框架17之上方、上部框架5之下方。在下部框架6安裝有下模具2。具體而言,在下部框架6之上面隔著下模座4安裝有下模具2。在圖3及圖4所示之狀態中,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在上下方向上係相互對向。同樣,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上下方向上係相互對向。
一對主連桿構件7分別能夠轉動地在上部框架5連結其上端部、在下部框架6連結其下端部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傾動旋轉軸10。具體而言,一對主連桿構件7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係X方向)上對向配置,且分別連結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主連桿構件7在中央部具有傾動旋轉軸10;在上端部具有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且在下端部具有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
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中央部經由一對傾動旋轉軸10能夠旋轉地連結於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上端部經由一對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能夠旋轉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之一對側面5a。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下端部經由一對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能夠旋轉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之一對側面6a。主連桿構件7在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之安裝位置係設定為: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閉模時,在與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之深度方向(Y方向)上,主連桿構件7位於上模具1及下模具2各自中心之位置。
一對副連桿構件8與主連桿構件7平行配置,分別能夠轉動地在上部框架5連結其上端部、在下部框架6連結其下端部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具體而言,一對副連桿構件8 在左右方向上對向配置,且連結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一對副連桿構件8在上端部具有一對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在下端部具有一對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且在中央部具有一對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一對副連桿構件8以與一對主連桿構件7平行之方式配設於一對側面5a及一對側面6a上。副連桿構件8之長度係與主連桿構件7之長度相同。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主連桿構件7及副連桿構件8構成平行連桿機構。
一對副連桿構件8之上端部隔著一對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能夠旋轉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之一對側面5a。副連桿構件8之下端部隔著一對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能夠旋轉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之一對側面6a。副連桿構件8之安裝位置相對於主連桿構件7位於配置有澆斗25之側。在圖3及圖4之狀態下,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為載置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之上面之狀態。
旋轉致動器16配置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上。旋轉致動器16設置為與一對主連桿構件7中之一者之傾動旋轉軸10相連結。旋轉致動器16作為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傾動或在水平方向上使其分隔之驅動器件發揮機能。旋轉致動器16可藉由電動、油壓、氣壓中任一者而動作。
如此,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主連桿構件7及副連桿構件8構成平行連桿機構,主連桿構件7之傾動旋轉軸10在左右一對平行連桿機構的外側由傾動旋轉軸承9保持於基座框架17上,且副連桿構件8之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載置於基座框架17上,並在主連桿構件7之一者之傾動旋轉軸10上安裝有旋轉致動器16。
澆斗25位於下模具2之側面,且安裝於與供給熔液裝置60相對向之側面的上端部。澆斗25在內部區劃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其注液口25a(參照圖8)連接於下模具2之受液口2a(參照圖8)。
圖5係顯示圖3中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此處顯示在下模 具2之上面收置有複數個模芯34之狀態。如圖5所示,上模具1內置有與一對押出銷26、一對回位銷27連結之押出板28。複數個按壓棒29貫通上模座3而被配設於上部框架5之下面。按壓棒29之長度被設定為在閉模缸體22縮短而上模具1成為上升端時,按下押出板28之長度。並且,所謂上升端係指上模具1藉由閉模缸體22縮短而可採取的最上方之位置。
在下部框架6中內置有押出缸體30。押出缸體30其上端部安裝於押出構件31之下面。左右一對導引桿32穿過安裝於下部框架6之導引筒33而安裝於押出構件31之下面。
下模具2與上模具1同樣內置有與一對押出銷26、一對回位銷27相連結之押出板28。在下模具2中,押出構件31藉由押出缸體30之伸長動作而上升,而上推押出板28,藉而一對押出銷26與回位銷27成為上升之位置關係。並且,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回位銷27在閉模時,藉由與回位銷27之前端對向之模具之對合面或對向之回位銷27之前端而被推回。與此相伴,連結於押出板28之押出銷26亦被推回。又,在閉模時,押出構件31因押出缸體30之縮短動作而成為下降端之位置。並且,所謂下降端係指下模具2藉由押出缸體30縮短而可採取的最下方之位置。
在上模具1之下部周圍安裝有一對定位鍵35。在下模具2之上部周圍,對應該一對定位鍵35而安裝有一對定位鍵槽36。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閉模時,定位鍵35嵌合於定位鍵槽36。因藉由該等定位鍵35與定位鍵槽36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上模具1與下模具2,故能夠抑制上模具1與下模具2相偏離地閉模。
圖6係圖1之鑄造設備的機能方塊圖。如圖6所示,鑄造設備100具備中央控制器70、操作輸入部74、輸出部75、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鑄造裝置控制器78及感測器79。中央控制器70、供給熔液裝置控 制器77與鑄造裝置控制器78以能夠雙方向通訊之方式連接於區域網路(LAN(Local Area Network))等之網路。
中央控制器70控制鑄造設備100整體之動作。中央控制器70具有例如通訊部71、CPU(中央處理單元)72及儲存裝置73。
通訊部71實現利用所連接之網路中之通訊。通訊部71係例如網路卡等之通訊裝置。通訊部71係從操作輸入部74及鑄造裝置控制器78接收資訊,且向輸出部75、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及鑄造裝置控制器78發送資訊。CPU 72控制中央控制器70之動作。儲存裝置73係例如ROM(唯讀記憶體)、RAM(隨機存取記憶體)、或硬碟等。
操作輸入部74係例如鍵盤等之輸入裝置。輸出部75係例如顯示器等之輸出裝置。
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控制供給熔液裝置60之動作。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具有未圖示之通訊部、CPU及儲存裝置。在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所具備之儲存裝置中儲存例如定義汲取動作、搬送動作、注入動作等之姿態之工作。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之CPU藉由執行工作而控制臂61之姿態。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經由中央控制器70而間接地或直接地與鑄造裝置控制器78通訊。並且,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利用未圖示之感測器可構成為能夠檢測臂61之姿態。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可向中央控制器70發送關於臂61之姿態之資訊。
鑄造裝置控制器78控制鑄造裝置50之動作。鑄造裝置控制器78具有未圖示之通訊部、CPU及儲存裝置。鑄造裝置控制器78及感測器79例如針對每個鑄造裝置50而設置。在鑄造裝置控制器78具備之儲存裝置中儲存定義例如後述閉模狀態、初始狀態、第1分隔狀態及第2分隔狀態等之姿態之工作。鑄造裝置控制器78之CPU藉由執行工作而控制鑄造裝置50之姿態。感測器79檢測鑄造裝置50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狀態,並向鑄造裝置控制器78發送顯示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狀態之 資訊。具體而言,感測器79檢測上模具1與下模具2為後述之閉模狀態、初始狀態、第1分隔狀態及第2分隔狀態等,並向鑄造裝置控制器78發送顯示各狀態之資訊。
鑄造裝置控制器78經由中央控制器70而間接地或直接地與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通訊。例如,鑄造裝置控制器78向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發送顯示鑄造裝置50為後述之閉模狀態、初始狀態、第1分隔狀態及第2分隔狀態等之資訊。
藉由上述構成,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及鑄造裝置控制器78藉由中央控制器70之控制(或中央控制器70不介入)而進行資訊交換並協同鑄造鑄件。又,中央控制器70能將鑄造設備100之作動資訊等儲存於儲存裝置73。中央控制器70接受輸入操作輸入部74之管理者之操作並向輸出部75輸出對應於操作之資訊。並且,未圖示之構成元件也可連接於網路。例如,未圖示之模芯成型裝置54之控制器可連接於網路而構成為能夠與中央控制器70等通訊。
繼而,參照圖7~圖14說明利用鑄造設備100之鑄造方法之例。圖7係顯示利用鑄造設備之鑄造方法之例的流程圖。圖8係圖3之A-A箭頭方向視圖,係用於說明初始狀態之圖。圖9係上下模具因平行連桿機構之動作而滑動成為第2分隔狀態之圖。圖10係用於說明使上模具與下模具被閉模之閉模狀態之圖。圖11係使閉模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轉動90°之圖。圖12係將上模具拉引至中途位置之圖。圖13係上模具及下模具滑動成為第1分隔狀態之圖。圖14係將上模具從圖13之狀態拉引至上升端之圖。
如圖7及圖8所示,首先,使鑄造裝置50處於一系列鑄造步驟之初始狀態(S11)。在初始狀態下,上模具1位於上升端,主連桿構件7與副連桿構件8垂直於鑄造設備100之設置面。
繼而,如圖7及圖9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以順時針 旋轉方向旋轉。在本實施形態中,將順時針旋轉方向之旋轉作為右旋轉且將反向旋轉作為左旋轉。與此相伴,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相反方向上以圓弧軌跡滑動(S12)。具體而言,相互對向之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軸進行右旋轉之圓周運動,藉此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之方式移動。此時,上模具1成為移動至供給熔液裝置60(參照圖1)側之狀態(第2分隔狀態)。在本實施形態中,將下模具2移動至供給熔液裝置60側之狀態作為第1分隔狀態,且將上模具1移動至供給熔液裝置60側之狀態作為第2分隔狀態。換言之,第1分隔狀態(參照圖13)係藉由旋轉致動器16,使上模具1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60之方向移動且下模具2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之方向移動,而上模具1及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呈分隔之狀態。第2分隔狀態(參照圖9)係藉由旋轉致動器16,使上模具1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之方向移動且下模具2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60之方向移動,而上模具1及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上呈分隔之狀態。
次之,藉由模芯成型裝置54而成型之模芯34係被收置於下模具2之規定之位置(S13)。收置模芯34之設定模芯操作由例如操作人員進行。在第2分隔狀態下,下模具2為上方被打開之狀態,且安裝於下模具2之澆斗25成為與上模具1不接觸之狀態。如此,因下模具2之上方被打開,故能夠將模芯安全地收置於下模具2中。
繼而,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左旋轉而暫且恢復至圖8之初始狀態(S14)。繼而,如圖7及圖10所示,鑄造裝置50伸長閉模缸體22而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S15)。此時,上模具1之定位鍵35與下模具2之定位鍵槽36相嵌合而固定上模具1於下模具2。又,藉由閉模,主連桿構件7及副連桿構件8、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及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不會旋轉,而使上模具1、下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主連桿構件7及副連桿 構件8一體化。
次之,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被閉模之閉模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60(參照圖1)向澆斗25供給熔液(S16)。詳細而言,在上述S14之步驟中,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恢復至圖8之初始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60從保持爐52(參照圖2)朝鑄造裝置50搬送熔液。亦即,供給熔液裝置60利用盛桶62(參照圖2)汲取保持爐52之熔液,並使盛桶62移動至能夠向澆斗25注入熔液之位置,從而進行供給熔液之準備工作。其後,在上述S16之步驟中,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60向澆斗25注入盛桶62之熔液。如此,供給熔液裝置60在鑄造裝置50成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之前即開始搬送熔液。
又,鑄造裝置50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為閉模狀態之情形下,向供給熔液裝置60輸出顯示閉模狀態之資訊。供給熔液裝置60在未從鑄造裝置50接收到資訊時,並不向澆斗25供給熔液。藉此,即便於存在裝置誤動作或裝置誤操作之情形下,亦遵守在鑄造裝置50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60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如此般所謂之連鎖機能藉由感測器79、鑄造裝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0、及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之協作而實現。並且,連鎖機能在中央控制器70不介入之下亦可實現。
繼而,如圖7及圖11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大致左旋轉90°而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傾動狀態(S17)。藉此,從載置有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之基座框架17之上面抬起。與此相伴,閉模並一體化之上模具1、下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主連桿構件7及副連桿構件8作出旋轉而澆斗25中之熔液傾動澆注於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之間形成之模腔中(S18)。
上述S18之步驟結束後,在規定時間內保持圖11之狀態而等待所注入之熔液凝固。又,如上所述,此處旋轉致動器16大致左旋轉90 °,但亦可以45°~130°之範圍內之所需角度(45°~90°為佳)旋轉。
繼而,使旋轉致動器16右旋轉而暫且恢復至圖11之狀態(S19)。繼而,同時進行從下模具2之脫模及開模(S20)。如圖7及圖12所示,進行開模,同時進行從模具2之脫模。開模係藉由鑄造裝置50使閉模缸體22動作而開始。具體而言,鑄造裝置50藉由縮短閉模缸體22而使上模具1上升,開始上模具1與下模具2之開模。而且,與閉模缸體22之縮短動作同時開始伸長押出缸體30。藉由伸長押出缸體30而押出內置於下模具2中之押出銷26(參照圖5)。藉此,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中熔液凝固而成之鑄件(未圖示)從下模具2脫模,而成為由上模具1保持之狀態。然後,鑄造裝置50使上模具1上升至規定之位置而完成開模。規定之位置係指按壓棒29之前端不與上模具1之押出板28之上面接觸之位置。換言之,規定之位置係按壓棒29之前端與上模具1之押出板28之上面之間存在間隙之位置。
其次,如圖7及圖13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左旋轉(S21)。伴隨於此,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鑄造裝置50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圓弧軌跡滑動而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分隔。此時,上模具1為移動至輸送機53(參照圖2)側之狀態,亦即,下模具2成為移動至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參照圖1)之方向之第1分隔狀態。此時之旋轉致動器16之左旋轉角度係使上模具1之下方成為開放狀態之30°~45°左右。
其次,如圖7及圖14所示,鑄造裝置50藉由縮短閉模缸體22而使上模具1上升至上升端。藉此,按壓棒29之前端經由內置於上模具1中之押出板28,而相對於上模具1相對地押出押出銷26(參照圖5)。其結果為由上模具1保持之鑄件從上模具1脫模(S22)。從上模具1脫模之鑄件落下且在設置於上模具1下方之輸送機53(參照圖2)上被接收。其後,鑄件藉由輸送機53而被搬送至例如產品冷卻裝置、落砂裝置、及進行去毛刺之產品加工裝置等。如以上所述,完成一系列鑄造步驟, 鑄件藉由鑄造設備100而鑄造。又,藉由重複以上之鑄造步驟而能夠連續地鑄造鑄件。
又,進行模具更換時,首先,使上模具1從圖8所示之狀態下降,且如圖10所示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繼而,解除上部框架5對上模具1之安裝且將上模具1從上模座3拆下。次之,若進行縮短閉模缸體22之動作而使上模座3上升,則成為上模具1裝載於下模具2上之狀態。若從該狀態使旋轉致動器16右旋轉45°左右,則合模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上方成為開放狀態。在該狀態下,只要將下模具2從下模座4拆下,即能夠從鑄造裝置50取出成為一體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進而,在取出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狀態下將其他之成為一體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安裝於下模座4,只要進行相反的動作,即能夠安全且容易地進行模具更換。
如以上說明,鑄造設備100之鑄造裝置50將安裝有上模具1之上部框架5、安裝有下模具2之下部框架6、左右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左右一對副連桿構件8連結而構成平行連桿機構。又,在主連桿構件7之中央部設置傾動旋轉軸10,且在副連桿構件8之中央部設置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進而,傾動旋轉軸10由設置於左右一對平行連桿機構之外側之傾動旋轉軸承9保持於基座框架17,且將副連桿中央部旋轉軸15載置於基座框架17上,並在驅動側支持框架19側之傾動旋轉軸10上安裝旋轉致動器16。
藉此,模具之閉模、脫模、或押出產品等鑄造步驟全部在由平行連桿機構連結之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內進行。因閉模、脫模、或押出產品時之力僅由平行連桿機構承受,故與上模具上翻方式裝置相比,各構件之強度確保之構造變得簡單並能夠追求輕量化及簡略化。
又,相對於在上模具上翻方式之裝置中,在開模等時,朝支承裝置之基座框架傳遞較大的力,在本實施形態之鑄造設備100之鑄造 裝置50中,因由平行連桿機構承受力,故能夠減輕傳遞至支承裝置之基座框架17之力。藉此,還能夠追求基座框架17之輕量化及簡略化。進而,因採用平行連桿機構,故與上模具上翻方式裝置相比,能夠減少致動器之數目。並且,由於藉由上模具1之上升動作而能夠使鑄件從上模具1脫模,故亦能夠減少致動器之數目。如此,使鑄造裝置50小型化之結果為能夠追求鑄造設備佔用空間之縮小化。又,與此相伴,能夠降低鑄件之生產成本。
又,鑄造設備100具備複數個鑄造裝置50,且供給熔液裝置60可從保持爐52分別向複數個鑄造裝置50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如上所述,因使各鑄造裝置50小型化,故能夠縮小各鑄造裝置相互間的距離而配置。其結果為能夠減輕供給熔液裝置60之負擔,且能夠減輕操作人員在各鑄造裝置間移動之負擔。亦即,對於供給熔液裝置60而言,在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時,因在複數個鑄造裝置50並排之橫方向上縮短了移動之距離,故能夠減輕負擔。又,對於操作人員而言,在對各鑄造裝置50進行設定模芯之操作時、及在進行各鑄造裝置50之模具更換時等,因在橫方向上縮短了步行距離,故能夠減輕負擔。例如,2台鑄造裝置50之配置間隔縮短600mm時,操作人員進行設定模芯操作時之步行距離較先前就縮短600mm×2(1個往返)。又,在3台鑄造裝置50之情形下,操作人員進行設定模芯操作時之步行距離較先前就縮短1200mm×2(1個往返)。
又,根據此鑄造裝置50,與上模具上翻方式裝置相比,能夠安全且容易地進行模具更换。進而,因上模具1與下模具2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而滑動,故能夠在下模具2之上方為開放狀態下安全地收置模芯。
又,供給熔液裝置60係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時,向澆斗25供給熔液。因此,與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之前 向澆斗25供給熔液之情形相比,向澆斗供給熔液之後即將上模具1及下模具2設為傾動狀態,能夠縮短至開始向上模具1及下模具2傾動澆注熔液之時間。
又,鑄造設備100具有藉由感測器79、鑄造裝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0、及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而實現之連鎖機能。由於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為非閉模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60為無法向澆斗25供給熔液之構成,故遵守在鑄造裝置50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60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從而提高安全性。
又,供給熔液裝置60在鑄造裝置50成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之前即開始搬送熔液。藉此,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之前,熔液被搬送至能夠向澆斗25供給熔液之位置,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時,向澆斗25供給熔液。因此,與供給熔液裝置60係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狀態後朝鑄造裝置50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之情形相比,生產率獲得提高。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之基本構成相同。第2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相比,鑄造裝置50及供給熔液裝置60之動作不同。以下,以第2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並省略共通之說明。
圖15係顯示利用第2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之鑄造方法之流程圖。如圖15所示,首先,進行S31~S33之步驟。S31~S33之步驟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方法之S11~S13之步驟相同。繼而,如圖14及圖15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左旋轉,而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左方向上以圓弧軌跡滑動(S41)。此時,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下模具2移動至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參照圖1)之方向之第1分 隔狀態。
次之,供給熔液裝置60(參照圖1)向澆斗25供給熔液(S42)。詳細而言,在上述S41之步驟中,供給熔液裝置60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第1分隔狀態時,向鑄造裝置50供給熔液。並且,供給熔液裝置60在成為第1分隔狀態之前,可利用盛桶62(參照圖2)汲取保持爐52之熔液,並移動盛桶62至能夠使熔液注入澆斗25之位置,進行供給熔液之準備。
又,鑄造裝置50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為第1分隔狀態之情形下,向供給熔液裝置60輸出顯示第1分隔狀態之資訊。供給熔液裝置60在未從鑄造裝置50接收到資訊之時,並不向澆斗25供給熔液。藉此,即便於存在裝置誤動作或裝置誤操作之情形下,亦遵守在鑄造裝置50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60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如此般所謂之連鎖機能藉由感測器79、鑄造裝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0、及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之協作而實現。並且,連鎖機能在中央控制器70不介入之下亦可實現。
繼而,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右旋轉而恢復至圖8之初始狀態(S43)。次之,如圖10及圖15所示,鑄造裝置50伸長閉模缸體22而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S44)。
繼而,如圖15所示,進行S47~S52之步驟。S47~S52之步驟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方法之S17~S22之步驟相同。如以上所述,完成一系列鑄造步驟,鑄件藉由鑄造設備而鑄造。又,藉由重複以上鑄造步驟而能夠連續地鑄造鑄件。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中,供給熔液裝置60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藉由閉模機構21被開模之後,在藉由旋轉致動器16使下模具2成為移動至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之方向之第1分隔狀態時,向澆斗25供給熔液。因此,下模具2向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之 方向移動,且與此相伴澆斗25成為靠近供給熔液裝置60之狀態。因此,因縮短了供給熔液裝置60搬送熔液之距離,故能減輕供給熔液裝置60之負擔。
又,供給熔液裝置60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開模之後並成為第1分隔狀態時,向澆斗25供給熔液。因此,因縮短了供給熔液裝置60搬送熔液之距離,故能減輕供給熔液裝置60之負擔。
又,鑄造設備具有藉由感測器79、鑄造裝置控制器78、中央控制器70、及供給熔液裝置控制器77而實現之連鎖機能。由於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為非第1分隔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60為無法向澆斗25供給熔液之構成,故遵守在鑄造裝置50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姿態)之時供給熔液裝置60才能供給熔液之程序,從而提高安全性。
(第3實施形態)
次之,參照圖16及圖17說明第3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圖16係第3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的一部分構成之側視圖。圖17係圖16所示之叉部之平面圖。
如圖16及圖17所示,第3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A除在供給熔液裝置60A具備從上模具1接收鑄件之叉部(接收部)65之點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不同外,其他均相同。叉部65在盛桶62之上方,藉由安裝部66安裝於臂61。叉部65具有從安裝部66分為兩股且平行延伸之一對臂67。另外,叉部65之形狀配合於鑄件之形狀,可由例如平板構件、在上面形成有凹部之構件等構成。
在利用鑄造設備100A之鑄造方法中,至圖7所示之S20之步驟係與利用鑄造設備100之鑄造方法同樣地進行。在圖7所示之S21之步驟中,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右旋轉來代替使其左旋轉。與此相伴,上模具1成為移動至供給熔液裝置60側之第2分隔狀態。此時,供給熔液裝置60A以各臂67與上模具1之下面平行之方式,將叉部65配 置於上模具1之下方。次之,與圖7所示之S22之步驟相同,鑄件從上模具1脫模。從上模具1脫模之鑄件落下且由叉部65接收而取代由輸送機53接收。如此,叉部65在上模具1成為第2分隔狀態時,從上模具1接收鑄件。供給熔液裝置60A向例如設置於鑄造設備100A之設置空間中之規定的放置場所搬送已接收之鑄件。鑄件可藉由輸送機等搬送器件從特定的放置場所搬送至產品加工裝置等。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設備100A中,供給熔液裝置60具備叉部65而接收鑄件。因此,與另行具備接收器件之情形相比,能夠追求鑄造設備100A佔用空間的進一步縮小化。
(第4實施形態)
圖18係第4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裝置之概要構成正視圖。如圖18所示,第4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裝置50A與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裝置50不同之點主要係將使下模具2升降之閉模機構21安裝於下部框架6且押出缸體30安裝於上部框架5。藉此,在鑄造裝置50A中,下模具2將能夠升降。
另外,進行模具更換時,首先,從圖18所示之狀態使下模具2上升而使下模具2與上模具1成為閉模狀態。繼而,解除上部框架5對上模具1之安裝,且將上模具1從上模座3上拆下。次之,按照以下程序即能夠進行模具更換:在上模具1載置於下模具2之狀態下下降下部框架6之後,利用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使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相對地朝反方向移動,將上模具1及下模具2從下部框架6上拆下,並將其他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安裝於下部框架6上。
(第5實施形態)
圖19係說明第5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裝置之圖。此處,考慮到易於說明理解而用虛擬形狀顯示上模具1之內面1s及下模具2之內面2s。圖19(a)所示之澆斗25係相對下模具2而被水平安裝。與此相對, 如圖19(b)所示,第5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裝置之澆斗25係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傾動之傾動方向上以傾斜狀態安裝於下模具2。所謂傾動方向係指澆斗25中之熔液在傾動澆注於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內時,上模具1及下模具2傾動之方向。此處為左旋轉之方向。亦即,以澆斗25之注液口25a與下模具2之受液口2a之連接部分為中心使澆斗25左旋轉之方向。澆斗25從圖19(a)之狀態左旋轉至圖19(b)之狀態時之旋轉角度對應於澆斗25相對下模具2之安裝角度。澆斗25之安裝角度係在例如5°~30°之範圍內設定為對應鑄造方案之適宜的角度。
在向以如此傾斜狀態安裝之澆斗25供給熔液時,如圖19(c)所示,澆斗25設為水平狀態。亦即,第5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方法在對應第1實施形態所涉及之鑄造方法之上述S15步驟之步驟與對應上述S16步驟之步驟之間,係進一步包含使旋轉致動器16右旋轉而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傾動狀態之步驟。該步驟之旋轉致動器16之右旋轉角度設定為例如上述安裝角度。
以如此傾斜狀態安裝澆斗25,藉此在熔液從澆斗25被傾動澆注於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內時,熔液從澆斗25經由注液口25a及受液口2a以沿下模具2之內面2s之方式被澆注於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內。因此,不易捲入空氣及氧化膜。其結果為能夠提高鑄件之品質。
以上,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係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者。例如,可用彈簧將押出板28甲出來取代藉由押出缸體30而進行從上模具1或下模具2之鑄件之脫模。該情形下,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閉模時,藉由上模具1而押下下模具2之回位銷27並降下押出銷26,閉模力被回位銷27之押下力的部分抵消,從而能夠減少致動器之數目。
又,閉模缸體22及押出缸體30可為藉由電動、油壓、氣壓之任一者而動作者,從處理熔融金屬之觀點而言,可為藉由電動、氣壓、 或不使用可燃性工作油之油壓而動作者。又,只要利用供給熔液裝置60、60A能夠供給熔液,則不受各鑄造裝置50、50A之配置之限制,例如,可按包圍供給熔液裝置60、60A之方式配置為圓形。又,鑄造裝置50、50A,保持爐52,模芯成型裝置54,及供給熔液裝置60、60A之數目可分別為1個以上。又,設定模芯操作可不由操作人員進行,而利用例如具備多關節構造之臂之設定模芯用機器人而進行。
50‧‧‧鑄造裝置
52‧‧‧保持爐
53‧‧‧輸送機
54‧‧‧模芯成型裝置
60‧‧‧供給熔液裝置
100‧‧‧鑄造設備
X‧‧‧水平方向
Y‧‧‧水平方向
Z‧‧‧垂直方向

Claims (9)

  1. 一種鑄造設備,其具備:鑄造裝置,其係利用重力而被澆注熔液、並使用能夠開閉且能夠傾動之上模具與下模具而鑄造鑄件者;保持爐,其係儲存前述鑄造裝置所使用之熔液者;及供給熔液裝置,其係從前述保持爐向前述鑄造裝置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者;且前述鑄造裝置具備:上部框架,其係安裝有前述上模具者;下部框架,其係安裝有前述下模具者;閉模機構,其係設置於前述上部框架上而將前述上模具升降,或設置於前述下部框架上而將前述下模具升降者;一對主連桿構件,其係上端部與下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與前述下部框架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旋轉軸者;一對輔助連桿構件,其係與前述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上端部與下端部分別可轉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與前述下部框架並對向配置,且在中央部具備旋轉軸者;及驅動器件,其係與前述一對主連桿構件中之一者之旋轉軸相連結地設置,使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傾動或在水平方向上分隔者;且由前述上部框架、前述下部框架、前述主連桿構件及前述輔助連桿構件構成平行連桿機構。
  2. 如請求項1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鑄造裝置具備澆斗,該澆斗係在內部區劃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且注液口連接於前述下模具 之受液口、並安裝於前述下模具者;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利用前述閉模機構而成為被閉模之閉模狀態時,向前述澆斗中供給熔液。
  3. 如請求項2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供給熔液裝置與前述鑄造裝置能夠通訊地連接;前述鑄造裝置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為前述閉模狀態之情形下,向前述供給熔液裝置輸出表示前述閉模狀態之資訊;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在未從前述鑄造裝置接收到前述資訊時,不向前述澆斗供給熔液。
  4. 如請求項1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鑄造裝置具備澆斗,該澆斗係在內部區劃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且注液口連接於前述下模具之受液口、並安裝於前述下模具者;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藉由前述閉模機構而被開模之後,藉由前述驅動器件使前述上模具朝遠離前述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前述下模具朝靠近前述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在前述上模具及前述下模具成為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之第1分隔狀態時,向前述澆斗中供給熔液。
  5. 如請求項4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供給熔液裝置與前述鑄造裝置能夠通訊地連接;前述鑄造裝置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為前述第1分隔狀態之情形下,向前述供給熔液裝置輸出表示前述第1分隔狀態之資訊;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在未從前述鑄造裝置接收到前述資訊時,不向前述澆斗供給熔液。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澆斗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傾動之傾動方向上以傾斜狀態安裝於前述下模 具。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在鑄造裝置成為能夠接受熔液的狀態之前開始搬送熔液。
  8.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鑄造設備,其中具備複數個前述鑄造裝置;且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從前述保持爐分別向複數個前述鑄造裝置之各者搬送熔液及供給熔液。
  9.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鑄造設備,其中前述供給熔液裝置具備從前述上模具接收鑄件之接收部;前述接收部在前述上模具與前述下模具藉由前述閉模機構被開模之後,藉由前述驅動器件使前述上模具朝靠近前述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前述下模具朝遠離前述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在前述上模具及前述下模具成為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之第2分隔狀態時,從前述上模具接收鑄件。
TW104133753A 2015-04-14 2015-10-14 Casting equipment TWI5747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2564A JP5880759B1 (ja) 2015-04-14 2015-04-14 鋳造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130A TW201636130A (zh) 2016-10-16
TWI574760B true TWI574760B (zh) 2017-03-21

Family

ID=55453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753A TWI574760B (zh) 2015-04-14 2015-10-14 Casting equipment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9868152B2 (zh)
EP (1) EP3162465B1 (zh)
JP (1) JP5880759B1 (zh)
KR (1) KR101836785B1 (zh)
CN (1) CN106660114B (zh)
BR (1) BR112017003749A2 (zh)
DE (1) DE112015006447T5 (zh)
MX (1) MX2017003120A (zh)
PL (1) PL3162465T3 (zh)
RU (1) RU2686132C1 (zh)
TW (1) TWI574760B (zh)
WO (1) WO2016166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02450A2 (pt) * 2014-12-24 2017-12-05 Sintokogio Ltd dispositivo de fundição e método de substituição de molde para dispositivo de fundição
TWI633953B (zh) * 2017-02-15 2018-09-01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射蠟機之成品產出量的計算方法
AT519681B1 (de) * 2017-03-02 2021-02-15 Fill Gmbh Gießvorrichtung zum Gießen von Formteilen
CN107538662B (zh) * 2017-09-05 2019-06-14 青岛海思威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树脂基蜡模快速成型模具
JP6720947B2 (ja) 2017-09-26 2020-07-08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非常停止方法
JP6863306B2 (ja) * 2018-01-31 2021-04-21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ばらし方法及び鋳型ばらし装置
CN108480603A (zh) * 2018-04-25 2018-09-04 河南摩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浇筑用机械手
CN112276049B (zh) * 2020-11-09 2021-11-09 山西建邦集团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高合金铸钢件内浇口根部产生裂纹的铸造装置
CN112846145B (zh) * 2021-02-06 2022-09-02 常州市宏汇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轴承铸件加工方法
WO2022168311A1 (ja) * 2021-02-08 2022-08-11 Tpr株式会社 鋳造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5622A (ja) * 1996-02-23 1997-09-02 Aisin Takaoka Ltd 鋳造方法及び装置
TW537939B (en) * 2001-06-18 2003-06-21 Kwc Ag Low-pressure die casting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its operation
JP2003205359A (ja) * 2002-01-10 2003-07-22 Sintokogio Ltd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JP2007054850A (ja) * 2005-08-23 2007-03-08 Metal Eng Kk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JP2010005649A (ja) * 2008-06-26 2010-01-14 Sintokogio Ltd 鋳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29659C1 (ru) * 1991-10-22 1995-02-27 Натфуллин Зифер Литейная линия
CN1246111C (zh) * 2001-01-16 2006-03-22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重力型可倾斜的金属模铸造机械
JP4277265B2 (ja) * 2003-10-14 2009-06-10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設備における金型鋳造装置
JP4674141B2 (ja) * 2005-09-26 2011-04-20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可傾鋳造装置
CN202655610U (zh) * 2012-06-20 2013-01-09 南京法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在铸造机上使用的可平移和翻转的开合模具机构
CN203526546U (zh) * 2013-11-04 2014-04-09 安徽省新方尊铸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金属型重力铸造机的检测反馈系统
BR112017002450A2 (pt) * 2014-12-24 2017-12-05 Sintokogio Ltd dispositivo de fundição e método de substituição de molde para dispositivo de fundiçã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5622A (ja) * 1996-02-23 1997-09-02 Aisin Takaoka Ltd 鋳造方法及び装置
TW537939B (en) * 2001-06-18 2003-06-21 Kwc Ag Low-pressure die casting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its operation
JP2003205359A (ja) * 2002-01-10 2003-07-22 Sintokogio Ltd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JP2007054850A (ja) * 2005-08-23 2007-03-08 Metal Eng Kk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JP2010005649A (ja) * 2008-06-26 2010-01-14 Sintokogio Ltd 鋳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25226A1 (en) 2017-08-10
US9868152B2 (en) 2018-01-16
EP3162465A4 (en) 2018-05-02
EP3162465A1 (en) 2017-05-03
CN106660114B (zh) 2019-07-30
EP3162465B1 (en) 2019-05-01
JP2016198813A (ja) 2016-12-01
TW201636130A (zh) 2016-10-16
DE112015006447T5 (de) 2017-12-28
WO2016166903A1 (ja) 2016-10-20
JP5880759B1 (ja) 2016-03-09
RU2686132C1 (ru) 2019-04-24
MX2017003120A (es) 2017-05-12
KR20170077155A (ko) 2017-07-05
CN106660114A (zh) 2017-05-10
KR101836785B1 (ko) 2018-03-08
PL3162465T3 (pl) 2019-10-31
BR112017003749A2 (pt)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4760B (zh) Casting equipment
TW201622847A (zh) 鑄造裝置及鑄造裝置之模具交換方法
TWI656925B (zh) 資料管理系統
TW201927436A (zh) 鑄造裝置
EP1905523B1 (en) Flask unit, cope and drag molding device, and molding line
JP2007083293A (ja) 可傾鋳造装置
CN1806962B (zh) 三维铸造机及三维铸造方法
US7464745B2 (en) Metal mold casting device using metal cope and metal drag and device for moving metal cope relative to metal drag
JP5880792B1 (ja)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JP4305843B2 (ja) 重力式傾動鋳造装置
JP6844578B2 (ja) 鋳造装置
JP4228779B2 (ja) 低圧鋳造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