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7436A - 鑄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鑄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7436A
TW201927436A TW107145222A TW107145222A TW201927436A TW 201927436 A TW201927436 A TW 201927436A TW 107145222 A TW107145222 A TW 107145222A TW 107145222 A TW107145222 A TW 107145222A TW 201927436 A TW201927436 A TW 2019274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ember
mold
rotation shaft
fram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田圭之郎
舩越行能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7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4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4Bring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22C9/068Semi-permanent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22D23/006Casting by filling the mould through rotation of the mould together with a molten metal holding recipient, about a comm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2Turning or transpos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5/00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 B22D35/04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into moulds, e.g. base plates, run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41/00Casting melt-holding vessels, e.g. ladles, tundishes, cups or the like
    • B22D41/04Casting melt-holding vessels, e.g. ladles, tundishes, cups or the like til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鑄造裝置具備:上部框架、下部框架、開閉機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驅動部、基座框架、及退避機構。第1主連桿構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旋轉軸。第1副連桿構件與第1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第1副連桿構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軸承。驅動部連結於第1旋轉軸,且以第1旋轉軸為中心使第1主連桿構件旋轉。基座框架具有第2旋轉軸。第2旋轉軸藉由載置第1軸承,而經由第1軸承可旋轉地支持第1副連桿構件。退避機構使第2旋轉軸自可載置第1軸承之位置退避。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1主連桿構件及第1副連桿構件構成第1平行連桿機構。

Description

鑄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鑄造裝置。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重力式傾動模具鑄造裝置。該裝置具備:上部框架、下部框架、開閉機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驅動部。在上部框架安裝有上模具。在下部框架安裝有下模具。開閉機構藉由將上模具及下模具之任一者升降,而進行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閉模或開模。第1主連桿構件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旋轉軸。第1副連桿構件與第1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旋轉軸。驅動部連結於第1主連桿構件之旋轉軸,且以旋轉軸為中心使第1主連桿構件旋轉。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1主連桿構件及第1副連桿構件構成第1平行連桿機構。上模具及下模具在經閉模之狀態下藉由第1主連桿構件旋轉而傾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88079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鑄造裝置中,第1副連桿構件之旋轉軸被載置於基座框架上。因而,上模具及下模具雖然可朝第1副連桿構件自基座框架被舉起之旋轉軸之方向傾動,但無法朝反向傾動。
因而,在本技術領域中,較理想為可將上模具及下模具朝兩個方向傾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層面係一種利用重力而被澆注熔液並使用可開閉且可傾動之上模具與下模具而鑄造鑄件之鑄造裝置。鑄造裝置具備:上部框架、下部框架、開閉機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驅動部、基座框架、及退避機構。在上部框架安裝有上模具。在下部框架安裝有下模具。開閉機構藉由使上模具及下模具之任一者升降,而進行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閉模及開模。第1主連桿構件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旋轉軸。第1副連桿構件與第1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軸承。驅動部連結於第1旋轉軸,且以第1旋轉軸為中心使第1主連桿構件旋轉。基座框架具有第2旋轉軸。第2旋轉軸藉由載置有第1軸承而經由第1軸承可旋轉地支持第1副連桿構件。退避機構使第2旋轉軸自可載置第1軸承之位置退避。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1主連桿構件及第1副連桿構件構成第1平行連桿機構。
在此鑄造裝置中,第1副連桿構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軸承。基座框架具有第2旋轉軸。第2旋轉軸藉由載置有第1軸承而經由第1軸承可旋轉地支持第1副連桿構件。由於退避機構使第2旋轉軸自可載置第1軸承之位置退避,而上模具及下模具不僅可朝第1軸承自第2旋轉軸被舉起之方向也可朝反向傾動。
退避機構可設置於基座框架。此時,由於基座框架不會藉由驅動部旋轉,故與退避機構設置於藉由驅動部旋轉之部分之情形相比,能夠抑制對於驅動部之負載。
退避機構可使第2旋轉軸在其軸向移動。此時,退避機構可容易地使第2旋轉軸自可載置第1軸承之位置退避。
第1軸承可具有可抵接於第2旋轉軸之外周面之周向之一半以下的槽部。此時,第1軸承被容易地載置於第2旋轉軸上。
該鑄造裝置可具備第2主連桿構件、及第2副連桿構件。可行的是,第2主連桿構件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3旋轉軸。可行的是,第2副連桿構件與第2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2軸承。基座框架可更具有第4旋轉軸。第4旋轉軸可藉由載置有第2軸承而經由第2軸承可旋轉地支持第2副連桿構件。退避機構可使第4旋轉軸自可載置第2軸承之位置退避。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2主連桿構件及第2副連桿構件可構成第2平行連桿機構。此時,第2副連桿構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2軸承。基座框架具有第4旋轉軸。第4旋轉軸藉由載置有第2軸承而經由第2軸承可旋轉地支持第2副連桿構件。由於退避機構使第4旋轉軸自可支持第2副連桿構件之位置退避,而上模具及下模具不僅可朝第2軸承自第4旋轉軸被舉起之方向也可朝反向傾動。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設定為可將上模具及下模具朝兩個方向傾動。
以下,參照附圖針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此外,在圖式之說明中對同一要素賦予同一符號,且省略重複之說明。又,圖式之尺寸比率未必與說明一致。又,「上」「下」「左」「右」等措辭係基於圖示之狀態而便於說明者。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及圖2針對鑄造裝置50之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之前視圖。圖2係圖1之鑄造裝置之側視圖。圖中之X方向及Y方向係水平方向,Z方向係垂直方向。以下,也將X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將Z方向稱為上下方向。
鑄造裝置50係利用重力被澆注熔融金屬並使用可開閉且可傾動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而鑄造鑄件的所謂之重力式傾動模具鑄造裝置。被澆注之熔融金屬之材質無限制。作為熔融金屬係使用例如鋁合金及鎂合金等。鑄造裝置50具有控制器,而構成為可控制要素之動作。
如圖1及圖2所示,鑄造裝置50例如具備:基座框架17、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開閉機構21、左右一對主連桿構件7(第1主連桿構件7a、第2主連桿構件7b)、左右一對副連桿構件8(第1副連桿構件8a、第2副連桿構件8b)、旋轉致動器16(驅動部)、退避機構40及澆斗25。
基座框架17具有:基台18、驅動側支持框架19、從動側支持框架20、及一對旋轉軸41(第2旋轉軸及第4旋轉軸)。基台18係藉由組合複數個構件而構成之成大致平板狀之構件,被水平設置於鑄造裝置50之設置面上。驅動側支持框架19與從動側支持框架20在基台18上夾著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彼此對向地豎立設置(配置)。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外側配置有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在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之外側配置有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驅動側支持框架19與從動側支持框架20被固定於基台18。
在驅動側支持框架19之上端部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之上端部上設置有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在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連結有後述之一對傾動旋轉軸10。一對旋轉軸41在與一對傾動旋轉軸10相同之高度位置設置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一對旋轉軸41通常配置於較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更靠一對副連桿構件8側且為可載置後述之軸承42之載置位置。一對旋轉軸41相互同軸。一對旋轉軸41具有與一對傾動旋轉軸10之軸向平行之軸向。一對傾動旋轉軸10及一對旋轉軸41之軸向係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為X方向)。一對旋轉軸41例如係圓柱狀之構件。
上部框架5配置於基座框架17之上方。在上部框架5上安裝有上模具1。具體而言,在上部框架5之下表面經由上模基座3而安裝有上模具1。在上部框架5上設置有升降上模具1之開閉機構21。具體而言,上部框架5內置有開閉機構21,且藉由開閉機構21而可升降地保持上模具1。
開閉機構21具有:第1油壓致動器22、左右一對導引桿23、及左右一對導引筒24。第1油壓致動器22藉由使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任一者升降而進行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閉模或開模。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油壓致動器22使上模具1升降。第1油壓致動器22之下端部被安裝於上模基座3之上表面。上模基座3與上模具一起升降。第1油壓致動器22藉由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此處係Z方向)伸長而經由上模基座3使上模具1下降,且藉由在上下方向縮短而經由上模基座3使上模具1上升。第1油壓致動器22作為一例係油壓缸。導引桿23通過被安裝於上部框架5上之導引筒24而被安裝於上模基座3之上表面上。
下部框架6配置於基座框架17之上方、上部框架5之下方。在下部框架6安裝有下模具2。具體而言,在下部框架6之上表面經由下模基座4而安裝有下模具2。在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下,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對向。同樣地,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對向。開閉機構21藉由使上模具1升降而進行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閉模或開模。
圖3(a)係顯示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3(a)係自驅動側支持框架19側觀察該等構件之圖,驅動側支持框架19係以一點鏈線表示。圖3(b)係顯示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圖3(b)係自圖2之右側觀察該等構件之圖。如圖1~圖3所示,第1主連桿構件7a係長條狀構件。第1主連桿構件7a例如為剖面矩形狀之棒狀構件。第1主連桿構件7a之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第1主連桿構件7a之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第1主連桿構件7a在其中央部具備傾動旋轉軸10(第1旋轉軸、第3旋轉軸)。第1主連桿構件7a在其上端部具有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及在其下端部具有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第2主連桿構件7b與第1主連桿構件7a為同一構成。一對主連桿構件7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為X方向)對向配置。一對主連桿構件7分別連結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此處,一對主連桿構件7夾著上模具1及下模具2平行地對向配置。
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中央部經由一對傾動旋轉軸10可旋轉地連結於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上端部經由一對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可旋轉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之一對側面5a。一對主連桿構件7之下端部經由一對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可旋轉地連接於下部框架6之一對側面6a。在將上模具1及下模具2閉模時,在與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之深度方向(Y方向)上,以一對主連桿構件7分別位於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各自中心之位置之方式,設定一對主連桿構件7對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安裝之安裝位置。
第1副連桿構件8a係長條狀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8a例如係剖面矩形狀之棒狀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8a與第1主連桿構件7a平行地配置。第1副連桿構件8a之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第1副連桿構件8a之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第1副連桿構件8a在其中央部具備軸承42(第1軸承)。第1副連桿構件8a在其上端部具有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及在其下端部具有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第2副連桿構件8b(未圖示)與第1副連桿構件8a為同一構成。第2副連桿構件8b與第2主連桿構件7b平行地配置。第2副連桿構件8b之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第2副連桿構件8b之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第2副連桿構件8b在其中央部具備軸承42(第2軸承)。一對副連桿構件8在左右方向對向配置,且連結上部框架5與下部框架6。一對副連桿構件8與一對主連桿構件7平行地配置於一對側面5a及一對側面6a。副連桿構件8之長度係與主連桿構件7之長度相同。
軸承42具有可抵接於旋轉軸41之外周面之周向之一半以下的槽部43。槽部43配置於軸承42之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側。槽部43例如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為X方向)延伸,呈剖面半圓狀。槽部43包含彎曲面。軸承42以槽部43與旋轉軸41抵接之方式被載置於旋轉軸41上。如上述般,旋轉軸41通常配置於載置位置。配置於載置位置之旋轉軸41藉由軸承42被載置於旋轉軸41上而經由軸承42可旋轉地支持第1副連桿構件8a。
退避機構40使旋轉軸41自載置位置退避。退避機構40使旋轉軸41退避之退避位置係在軸承42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旋轉時旋轉軸41不干涉軸承42之位置。退避機構40藉由使旋轉軸41在其軸向移動而使旋轉軸41退避。退避機構40設置於基座框架17。退避機構40例如具有設置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之一對油壓致動器。一對油壓致動器包含在前端設置有旋轉軸41之油壓缸。退避機構40藉由油壓致動器之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為X方向)之伸長動作而將旋轉軸41配置於載置位置,且藉由油壓致動器之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此處為X方向)之縮短動作而使旋轉軸41朝退避位置退避。
一對副連桿構件8之上端部經由一對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可旋轉地連結於上部框架5之一對側面5a。副連桿構件8之下端部經由一對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可旋轉地連結於下部框架6之一對側面6a。副連桿構件8之安裝位置相對於主連桿構件7位於配置有澆斗25之側。
如此,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1主連桿構件7a及第1副連桿構件8a構成平行連桿機構(第1平行連桿機構)。同樣地,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2主連桿構件7b及第2副連桿構件8b構成平行連桿機構(第2平行連桿機構)。2個平行連桿機構夾著上模具1及下模具2相互對向地平行配置。
一對傾動旋轉軸10經由設置於第1平行連桿機構及第2平行連桿機構之外側之一對傾動旋轉軸承9由基座框架17保持(支持)。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之旋轉中心與包含經閉模或開模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的旋轉體之重心一致。第2主連桿構件7b之傾動旋轉軸10之旋轉中心與包含經閉模或開模之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的旋轉體之重心一致。此處,所謂「一致」係意味著並不限定於兩者完全一致之情形,也包含因上模具1之重量與下模具2之重量之差異而具有誤差之情形。
旋轉致動器16配置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上。旋轉致動器16連結於一對主連桿構件7中一者之傾動旋轉軸10,且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使一對主連桿構件7中一者旋轉。在本實施形態中,旋轉致動器16連結於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且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使第1主連桿構件7a旋轉。旋轉致動器16可藉由電動、油壓、氣壓中任一者而動作。作為一例,旋轉致動器16係伺服馬達。伺服馬達連接於電源,藉由被供給電力而動作。旋轉致動器16用作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傾動或在水平方向分開之驅動部而發揮功能。
上模具1與下模具2之傾動係藉由在利用開閉機構21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之狀態下利用旋轉致動器16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旋轉45゚~130゚而完成。上模具1與下模具2朝水平方向之分開係藉由在利用開閉機構21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開模之狀態下利用旋轉致動器16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旋轉特定角度而完成。上模具1與下模具2朝水平方向之分開係藉由第1平行連桿機構利用旋轉致動器16發揮作用而實現。此時,與第1平行連桿機構之移動相配對應地第2平行連桿機構也作用。此外,第2平行連桿機構並非必須。例如,可僅以第1平行連桿機構與第2主連桿構件7b連結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可僅以第1平行連桿機構與第2副連桿構件8b連結上部框架5及下部框架6。
澆斗25被安裝於下模具2之側面之上端部。在澆斗25之內部形成有儲存熔液之儲存部。澆斗25之澆注口25a(參照圖6)連接於下模具2之受液口2a(參照圖6)。
圖4係顯示圖1中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此處顯示在下模具2之上表面收納有複數個模芯34之狀態。如圖4所示,鑄造裝置50具備押出機構37,該押出機構37具有:押出板28(上押出板)、一對押出銷26(上押出銷)、一對復位銷27、及複數個按壓棒29(規制構件)。押出機構37設置於上部框架5。
押出板28配置於形成於上模具1之上端側之內部之內部空間。押出板28以升降自如之狀態被收容於內部空間。各押出銷26設置於押出板28之下表面。各押出銷26在自上模具1之內部空間朝形成鑄件之模腔(上模腔)貫通之孔升降。各押出銷26以其前端押出模腔內之鑄件。各復位銷27設置於與押出板28之下表面之押出銷26不同之位置。各復位銷27在自上模具1之內部空間朝上模具1之下表面貫通之孔升降。各復位銷27在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之過程中藉由其前端碰觸下模具2之上表面而使押出板28上升。
各按壓棒29設置於上部框架5之下表面。各按壓棒29貫通上模基座3而配置於上部框架5之下表面。各按壓棒29在插入自上模具1之上表面朝內部空間貫通之孔之狀態下,其前端配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之押出板28之上方。各按壓棒29之長度被設定為在第1油壓致動器22縮短而上模具1成為上升端時按下押出板28之長度。此外,所謂上升端係藉由第1油壓致動器22縮短而上模具1可採取之最上方之位置。亦即,各按壓棒29通過自上模具1之上表面朝形成於上模具1之上部位置之內部空間貫通之孔進入該內部空間內特定長度,而阻止押出板28之上升。
在下部框架6內置有第2油壓致動器30。第2油壓致動器30作為一例係油壓缸。第2油壓致動器30之上端部被安裝於押出構件31之下表面。左右一對導引桿32通過被安裝於下部框架6上之導引筒33而被安裝於押出構件31之下表面。
下模具2與上模具1同樣地內置有押出板28(下押出板)。在押出板28連結有一對押出銷26(下押出銷)及一對復位銷27。在下模具2中,藉由因第2油壓致動器30之伸長動作而押出構件31上升並推升押出板28,而一對押出銷26與復位銷27成為上升之位置關係。各押出銷26以其前端押出模腔(下模腔)內之鑄件。此外,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復位銷27在閉模時,藉由復位銷27之前端對向之模具之結合面或對向之復位銷27之前端而被推回。伴隨於此,連結於押出板28之押出銷26亦被推回。又,在閉模時,因第2油壓致動器30之縮短動作而押出構件31位於下降端之位置。此外,所謂下降端係藉由第2油壓致動器30縮短而下模具2可採取之最下方之位置。
在上模具1之下部周圍(側面下端部)安裝有一對定位鍵35。一對鍵槽36與一對定位鍵35可嵌合地設置於下模具2之上部周圍(側面上端部)。定位鍵35與鍵槽36構成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定位之定位部。根據該定位部,由於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定位,而能夠抑制上模具1與下模具2偏移地被閉模。
繼而,參照圖5~圖17針對鑄造裝置50之鑄造方法之例進行說明。如圖5及圖6所示,鑄造裝置50在電源啟動時,上模具1為上升端,一對主連桿構件7與一對副連桿構件8相對於鑄造裝置50之設置面構成垂直(裝置啟動狀態:步驟S11)。一對旋轉軸41為配置於載置位置之狀態。上模具1之重心設定為位於較傾動旋轉軸10更靠旋轉軸41側。因而,軸承42以承接朝向下方之力,而將槽部43朝旋轉軸41之外周面按壓之方式被載置於旋轉軸41上。藉此,旋轉軸41成為經由軸承42支持副連桿構件8之狀態(參照圖3)。
此外,鑄造裝置50配置於作業空間(未圖示)與供給熔液裝置(未圖示)之間。鑄造裝置50配置為澆斗25在Y方向與作業空間(未圖示)對向。作業空間係用於供操作人員進行模芯收置等作業之空間。供給熔液裝置係對澆斗25供給熔液之裝置。又,在鑄造裝置50與作業空間之間配置有例如輸送機(未圖示)。輸送機係搬送由鑄造裝置50鑄造之鑄件(鑄件產品)之裝置。輸送機延伸至例如後工序之裝置(例如產品冷卻裝置、落砂裝置、及產品加工裝置等)。
繼而,如圖5、圖7及圖8所示,鑄造裝置50被設為一系列鑄造工序之初始狀態(步驟S12)。鑄造裝置50自圖6所示之狀態朝圖7所示之初始狀態變更。在步驟S12中,旋轉致動器16驅動,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朝順時針旋轉方向旋轉。在本實施形態中,將順時針旋轉方向之旋轉設為右旋轉,將反向旋轉設為左旋轉。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相反之方向上以圓弧軌跡滑動。具體而言,藉由相互對向之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進行右旋轉之圓周運動,而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在水平方向上分開之方式移動。此時,上模具1成為朝供給熔液裝置側移動之狀態(第2分開狀態)。該第2分開狀態係一系列鑄造工序之初始狀態。在本實施形態中,將下模具2朝供給熔液裝置側移動之狀態設為第1分開狀態,將上模具1朝供給熔液裝置側移動之狀態設為第2分開狀態。即,第1分開狀態(參照圖15)係藉由旋轉致動器16而上模具1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下模具2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並且上模具1及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分開之狀態。第2分開狀態(參照圖7)係藉由旋轉致動器16而上模具1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且下模具2朝遠離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並且上模具1及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分開之狀態。
其次,將模芯34(參照圖4)收置於下模具2之特定之位置(步驟S13)。收置模芯34之模芯收置例如由操作人員進行。模芯34例如藉由模芯成型機(未圖示)成型。在第2分開狀態下,下模具2為上方開放之之狀態,且被安裝於下模具2之澆斗25為與上模具1非接觸之狀態。如此,因下模具2之上方開放,故能夠將模芯34安全地收置於下模具2。
繼而,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左旋轉,暫時返回圖6之裝置啟動狀態(步驟S14)。繼而,如圖5及圖9所示,鑄造裝置50將第1油壓致動器22伸長,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步驟S15)。此時,上模具1之定位鍵35與下模具2之鍵槽36嵌合,而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在水平方向固定。又,藉由閉模,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主連桿上部旋轉軸11、主連桿下部旋轉軸12、副連桿上部旋轉軸13、及副連桿下部旋轉軸14不會旋轉,而將上模具1、下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一體化。
其次,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成為閉模之閉模狀態時,供給熔液裝置對澆斗25供給熔液(步驟S16)。繼而,如圖5、圖10及圖11所示,鑄造裝置50藉由退避機構40使旋轉軸41自載置位置朝退避位置退避。之後,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右旋轉大致10゚,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設為右旋轉之傾動狀態(步驟S17)。藉此,軸承42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右旋轉,移動至較旋轉軸41所設置之高度位置更下方。此外,在圖11中,槽部43之軌跡係以兩點鏈線表示。
繼而,如圖5、圖12及圖13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左旋轉大致100゚,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設為左旋轉之傾動狀態(步驟S18)。伴隨於此,經閉模並一體化之上模具1、下模具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對主連桿構件7及一對副連桿構件8旋轉而澆斗25內之熔液被傾動澆注於在上模具1與下模具2之間形成之模腔(步驟S19)。軸承42以傾動旋轉軸10為中心左旋轉,移動至較旋轉軸41所設置之高度位置更上方。此外,在圖13中,槽部43之軌跡係以兩點鏈線表示。
在上述步驟S19之工序結束後,在特定時間內保持圖12之狀態,等待經澆注之熔液之凝固(冷卻)(步驟S20)。此外,如上述般,此處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左旋轉大致100゚,但可以45゚~130゚之範圍內之所需之角度旋轉,也可以45゚~90゚之範圍內之所需之角度旋轉。
繼而,鑄造裝置50利用退避機構40將旋轉軸41配置於載置位置。之後,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右旋轉大致90゚,暫時返回圖9之狀態(步驟S21)。繼而,並行地進行從下模具2之脫模及開模(步驟S22)。如圖5及圖14所示般進行開模,同時也進行從下模具2之脫模。開模藉由鑄造裝置50使第1油壓致動器22動作而開始。而且,與第1油壓致動器22之縮短動作同時地,開始第2油壓致動器30之伸長動作。藉由第2油壓致動器30伸長,而押出內置於下模具2之押出銷26(參照圖4)。藉此,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內熔液凝固而成之鑄件(未圖示)成為從下模具2脫模而由上模具1保持之狀態。而且,鑄造裝置50使上模具1上升至特定之位置而完成開模。特定之位置係按壓棒29之前端與上模具1之押出板28之上表面非接觸之位置。換言之,特定之位置係按壓棒29之前端與上模具1之押出板28之上表面之間存在間隙之位置。
其次,如圖5、圖15及圖16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左旋轉(步驟S23)。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作用,鑄造裝置50使上模具1與下模具2以圓弧軌跡滑動且在水平方向分開。此時,成為上模具1移動至輸送機側之狀態、亦即下模具2朝靠近供給熔液裝置之方向移動之第1分開狀態。此時之旋轉致動器16之左旋轉之角度設為使上模具1之下方成為開放狀態之30゚~45゚左右。
其次,如圖5及圖17所示,鑄造裝置50藉由縮短第1油壓致動器22而使上模具1上升至上升端。藉此,按壓棒29之前端經由內置於上模具1之押出板28,而相對於上模具1相對地押出押出銷26(參照圖4)。其結果為由上模具1保持之鑄件從上模具1脫模(步驟S24)。從上模具1脫模之鑄件落下且在設置於上模具1下方之輸送機上被接收。亦即,輸送機也作為接收鑄件之接收部而發揮功能。其後,鑄件藉由輸送機而被搬送至例如產品冷卻裝置、落砂裝置、及進行去毛刺之產品加工裝置等。
繼而,如圖5所示,鑄造裝置50使旋轉致動器16驅動而使第1主連桿構件7a之傾動旋轉軸10右旋轉(步驟S25)。藉此,鑄造裝置50返回初始狀態(參照圖7)。如以上所述,完成一系列鑄造工序,鑄件藉由鑄造裝置50而鑄造。又,在連續進行鑄造工序時,藉由自步驟S13之模芯設置工序重複處理而能夠連續鑄造鑄件。
(第2實施形態)
圖18係第2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之前視圖。如圖18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50A主要在將升降下模具2之開閉機構21設置於下部框架6之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50不同。藉由將開閉機構21設置於下部框架6,而在鑄造裝置50A中可升降下模具2。以下,以第2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50A與第1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50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且省略共通之說明。
圖19係顯示圖18中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如圖19所示,在鑄造裝置50A中,第2油壓致動器30設置於上部框架5,押出機構37設置於下部框架6。在鑄造裝置50A中,押出板28配置於形成於下模具2之下端側之內部之內部空間。各押出銷26設置於押出板28之上表面。各押出銷26在自下模具2之內部空間朝形成鑄件之模腔貫通之孔升降。各押出銷26以其前端押出模腔內之鑄件。各復位銷27設置於與押出板28之上表面之押出銷26不同之位置。各復位銷27在自下模具2之內部空間朝下模具2之上表面貫通之孔升降。各復位銷27在將上模具1與下模具2閉模之過程中藉由其前端碰觸上模具1之下表面而使押出板28下降。
各按壓棒29設置於下部框架6之上表面。各按壓棒29貫通下模基座4而配置於下部框架6之上表面。各按壓棒29在插入自下模具2之下表面朝內部空間貫通之孔之狀態下,其前端配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之押出板28之下方。各按壓棒29之長度被設定為在縮短第1油壓致動器22而下模具2成為下降端時推升押出板28之長度。亦即,各按壓棒29通過自下模具2之下表面朝形成於下模具2之下部位置之內部空間貫通之孔進入該內部空間內特定長度,而阻止押出板28之下降。
在鑄造裝置50A之鑄造方法中,在上述步驟S22中,並行地進行從上模具1之脫模及開模。具體而言,鑄造裝置50A利用設置於下部框架6之開閉機構21使下模具2下降,開始上模具1與下模具2之開模。與其同時地,開始設置於上部框架5之第2油壓致動器30之伸長動作。藉由第2油壓致動器30之伸長,而押出內置於上模具1之押出銷26。藉此,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內熔液凝固而成之鑄件(未圖示)成為從上模具1脫模而由下模具2保持之狀態。又,在上述工序S23中,進行從下模具2之脫模。具體而言,利用開閉機構21使下模具2下降至下降端。藉此,按壓棒29之前端經由內置於下模具2之押出板28,而相對於下模具2相對地押出押出銷26。其結果為,由下模具2保持之鑄件從下模具2脫模。
如以上說明所說明般,在鑄造裝置50、50A中,一對副連桿構件8分別在其中央部具備軸承42。基座框架17具有旋轉軸41,旋轉軸41藉由載置有軸承42而經由軸承42可旋轉地支持副連桿構件8。退避機構40由於使旋轉軸41自載置位置退避,而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不僅能夠朝軸承42自旋轉軸41被舉起之方向(亦即因左旋轉所示之傾動)也能夠朝反向傾動。
退避機構40設置於基座框架17。基座框架17由於不會藉由旋轉致動器16旋轉,故與退避機構40設置於藉由旋轉致動器16旋轉之部分之情形相比,能夠抑制對於旋轉致動器16之負載。
退避機構40由於使旋轉軸41在其軸向移動,而能夠使旋轉軸41容易地自載置位置退避。
軸承42具有可抵接於旋轉軸41之外周面之周向之一半以下的槽部43。因而,軸承42被容易地載置於配置於載置位置之旋轉軸41上。又,由於被載置於旋轉軸41上之軸承42伴隨著傾動旋轉軸10之左旋轉自旋轉軸41被容易地舉起,而上模具1及下模具2能夠容易地傾動。
以上,針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例如,在鑄造裝置50、50A中,退避機構40只要能夠使旋轉軸41退避至退避位置即可,則可使旋轉軸41在軸向以外移動。旋轉軸41並不限定於驅動側支持框架19及從動側支持框架20,可設置於基座框架17之其他部分。
上述步驟S17可省略。亦即,上模具1與下模具2可在設為經閉模之閉模狀態後,不設為右旋轉之傾動狀態,而設為左旋轉之傾動狀態。此時,軸承42自旋轉軸41被舉起,且上模具1與下模具2傾動。
可藉由第2油壓致動器30以彈簧押出押出板28而取代進行鑄件從上模具1或下模具2之脫模。此時,在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閉模時利用上模具1按下下模具2之復位銷27而降低押出銷26。因而,雖然閉模力被抵消復位銷27之按下力份額,但能夠減少致動器數目。
又,可配置複數個鑄造裝置50、50A。此時,若可利用供給熔液裝置供給熔液,則鑄造裝置50、50A之配置無限制。又,模芯收置可不由操作人員進行,而例如利用具備多關節構造之臂之模芯收置用機器人進行。又,開閉機構21可使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兩者升降。
1‧‧‧上模具
2‧‧‧下模具
2a‧‧‧受液口
3‧‧‧上模基座
4‧‧‧下模基座
5‧‧‧上部框架
5a‧‧‧側面
6‧‧‧下部框架
6a‧‧‧側面
7‧‧‧主連桿構件
7a‧‧‧第1主連桿構件
7b‧‧‧第2主連桿構件
8‧‧‧副連桿構件
8a‧‧‧第1副連桿構件
9‧‧‧傾動旋轉軸承
10‧‧‧傾動旋轉軸
11‧‧‧主連桿上部旋轉軸
12‧‧‧主連桿下部旋轉軸
13‧‧‧副連桿上部旋轉軸
14‧‧‧副連桿下部旋轉軸
16‧‧‧旋轉致動器
17‧‧‧基座框架
18‧‧‧基台
19‧‧‧驅動側支持框架
20‧‧‧從動側支持框架
21‧‧‧開閉機構
22‧‧‧第1油壓致動器
23‧‧‧導引桿
24‧‧‧導引筒
25‧‧‧澆斗
25a‧‧‧澆注口
26‧‧‧押出銷
27‧‧‧復位銷
28‧‧‧押出板
29‧‧‧按壓棒
30‧‧‧第2油壓致動器
31‧‧‧押出構件
32‧‧‧導引桿
33‧‧‧導引筒
34‧‧‧模芯
35‧‧‧定位鍵
36‧‧‧鍵槽
37‧‧‧押出機構
40‧‧‧退避機構
41‧‧‧旋轉軸
42‧‧‧軸承
43‧‧‧槽部
50‧‧‧鑄造裝置
50A‧‧‧鑄造裝置
A-A‧‧‧箭頭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圖1之鑄造裝置之側視圖。
圖3(a)係顯示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3(b)係顯示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
圖4係顯示圖1中之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
圖5係顯示圖1之鑄造裝置之鑄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6係圖1之A-A箭頭方向視圖,且係用於說明裝置啟動狀態之圖。
圖7係顯示藉由平行連桿機構之動作而上下模具滑動之第2分開狀態,且用於說明製造工序之初始狀態之圖。
圖8(a)係顯示第2分開狀態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8(b)係顯示第2分開狀態之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
圖9係用於說明將上模具與下模具閉模之閉模狀態之圖。
圖10係使經閉模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藉由右旋轉而傾動之圖。
圖11(a)係顯示右旋轉之傾動狀態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11(b)係顯示右旋轉之傾動狀態之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
圖12係使經閉模之上模具及下模具藉由左旋轉而傾動之圖。
圖13(a)係顯示左旋轉之傾動狀態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13(b)係顯示左旋轉之傾動狀態之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
圖14係將上模具拉升至中途位置之圖。
圖15係上模具及下模具滑動成為第1分開狀態之圖。
圖16(a)係顯示第1分開狀態之第1主連桿構件、第1副連桿構件及旋轉軸之圖。圖16(b)係顯示第1分開狀態之第1副連桿構件、旋轉軸及驅動側支持框架之圖。
圖17係將上模具自圖15之狀態拉升至上升端之圖。
圖18係第2實施形態之鑄造裝置之前視圖。
圖19係顯示圖18中之上模具及下模具之剖面之圖。

Claims (5)

  1. 一種鑄造裝置,其係利用重力而被澆注熔液並使用可開閉且可傾動之上模具與下模具而鑄造鑄件者,且該鑄造裝置具備: 上部框架,其安裝有前述上模具; 下部框架,其安裝有前述下模具; 開閉機構,其藉由使前述上模具及前述下模具之任一者升降而進行前述上模具及前述下模具之閉模及開模; 第1主連桿構件,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旋轉軸; 第1副連桿構件,其與前述第1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1軸承; 驅動部,其連結於前述第1旋轉軸,且以前述第1旋轉軸為中心使前述第1主連桿構件旋轉; 基座框架,其具有藉由載置有前述第1軸承而經由前述第1軸承可旋轉地支持前述第1副連桿構件的第2旋轉軸;及 退避機構,其使前述第2旋轉軸自可載置前述第1軸承之位置退避;且 前述上部框架、前述下部框架、前述第1主連桿構件及前述第1副連桿構件構成第1平行連桿機構。
  2. 如請求項1之鑄造裝置,其中前述退避機構設置於前述基座框架。
  3. 如請求項1或2之鑄造裝置,其中前述退避機構使前述第2旋轉軸在其軸向移動。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軸承具有可抵接於前述第2旋轉軸之外周面之周向之一半以下的槽部。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鑄造裝置,其更具備: 第2主連桿構件,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3旋轉軸;及 第2副連桿構件,其與前述第2主連桿構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下部框架,在其中央部具備第2軸承;且 前述基座框架更具有藉由載置前述第2軸承而經由前述第2軸承可旋轉地支持前述第2副連桿構件的第4旋轉軸; 前述退避機構使前述第4旋轉軸自可載置前述第2軸承之位置退避; 前述上部框架、前述下部框架、前述第2主連桿構件及前述第2副連桿構件構成第2平行連桿機構。
TW107145222A 2017-12-14 2018-12-14 鑄造裝置 TW2019274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9652A JP6798480B2 (ja) 2017-12-14 2017-12-14 鋳造装置
JP2017-239652 2017-1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436A true TW201927436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819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222A TW201927436A (zh) 2017-12-14 2018-12-14 鑄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4154B2 (zh)
JP (1) JP6798480B2 (zh)
CN (1) CN111465459A (zh)
DE (1) DE112018005843T5 (zh)
TW (1) TW201927436A (zh)
WO (1) WO20191171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72284B1 (ko) * 2020-12-23 2022-12-09 주식회사 남일유엔티 알루미늄 중력식 주조기
CN112893817B (zh) * 2020-12-23 2022-04-05 吴江市岐海铸造有限公司 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CN113102737A (zh) * 2021-04-16 2021-07-13 青岛祥地源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铸造机床工作台的模具
US12002265B2 (en) 2021-06-24 2024-06-04 Xerox Corporation Characterizing liquid reflective surfaces in 3D liquid metal prin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8082A (ja) * 2003-03-07 2004-09-30 Fujino Gijutsu Consultant:Kk 傾動鋳造装置及び鋳造方法
JP4674141B2 (ja) 2005-09-26 2011-04-20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可傾鋳造装置
JP5880792B1 (ja) 2014-12-24 2016-03-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WO2016103763A1 (ja) * 2014-12-24 2016-06-30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JP6786113B2 (ja) 2017-09-27 2020-11-18 光生アルミニュー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力式鋳造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17161A1 (ja) 2019-06-20
JP2019104041A (ja) 2019-06-27
CN111465459A (zh) 2020-07-28
JP6798480B2 (ja) 2020-12-09
US20210069779A1 (en) 2021-03-11
DE112018005843T5 (de) 2020-07-30
US11014154B2 (en)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53252B1 (en) Casting device and mold replacement method for casting device
TW201927436A (zh) 鑄造裝置
TWI574760B (zh) Casting equipment
JP4033230B2 (ja) 上下金型を用いる金型鋳造装置及び下金型に関して上金型を移動させる装置
JP6720947B2 (ja) 鋳造装置及び非常停止方法
JP5880792B1 (ja)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CN111050949A (zh)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方法
JP3966353B2 (ja) 造型機のための鋳枠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造型方法
JP6844578B2 (ja) 鋳造装置
US10173259B2 (en) Machine for producing sand moulds
JP2004344943A (ja) 低圧鋳造機
JP6743793B2 (ja) 遮熱カバー及び鋳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