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6320B - A workpiece ejecting device and a workpiece suppl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workpiece - Google Patents

A workpiece ejecting device and a workpiece suppl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workpie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6320B
TWI566320B TW102123222A TW102123222A TWI566320B TW I566320 B TWI566320 B TW I566320B TW 102123222 A TW102123222 A TW 102123222A TW 102123222 A TW102123222 A TW 102123222A TW I566320 B TWI566320 B TW I5663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connecting piece
convex portion
push
concav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3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9600A (zh
Inventor
Kazumasa Ikushima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Engineer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Engineering Inc filed Critical Musashi Engineering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09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6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63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21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the substrates to be conveyed not be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or large planar substrates, e.g. chips, lead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61Tools for holding the circuit boards during processing; handling transport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Description

工件推出裝置及具備其之工件供給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自空出固定間隔而排列並收納數片板狀工件之容器即匣盒向處理裝置逐片地供給工件時使用的工件推出裝置及具備其之工件供給裝置。
於電氣‧電子製品之製造中,於利用自動機處理印刷基板或引線框架等板狀工件之情形時,多使用空出固定之間隔而排列並收納數片板狀工件之容器。該容器通常被稱為「匣盒」。於對工件進行某些處理,例如進行用以安裝零件之黏著劑之塗佈、或進行用以判斷是否正常地進行處理之檢查等之情形時,進行如下操作:自收納有未處理工件之匣盒內將工件逐片地供給至處理裝置,於處理結束後,將經處理之工件收納於相同之匣盒或另外之匣盒。此種操作中,於將工件自匣盒逐片地向處理裝置供給之操作中,使用自與處理裝置為相反側之匣盒之端面推出工件之裝置。
如圖16所示,最簡單且普遍地被使用之工件推出裝置係藉由氣壓等之作用而驅動具有前端設置有工件抵接構件88之桿87的驅動裝置86,從而推出工件85。為了確實地將工件85自匣盒84推出,通常,桿87之衝程係與匣盒84之寬度(深度)相同程度。於將此種習知之推出裝置與匣盒串聯配置之情形時,存在佔據匣盒寬度之2倍空間之問題。因此,為了減少推出裝置佔據之空間,至今為止有各種 提案。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引線框架或印刷基板之陸續送出裝置,其係於配設在匣盒支架之升降台側面之托架構件上設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縱向導引溝、及以經由圓弧狀導引溝而橫向延伸之方式連通於該縱向導引溝之上端的橫向導引溝,且使用板彈簧將剖面為弓型且構成為帶狀之突出構件以遍及縱向導引溝及橫向導引溝而於長度方向自如地移動之方式插入至該縱向導引溝及橫向導引溝,且將該突出構件之下端固接於沿著縱向導引溝上升及下降之往返移動頭而成;其特徵在於:使橫向導引溝自水平面朝向匣盒支架斜向下傾斜,且於該橫向導引溝中可上下調節地設置有將突出構件之中途向下按壓之按壓輥。
又,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推進器,其特徵在於具備:板彈簧;驅動手段,其夾持該板彈簧並使之於長度方向進退,並推動與其前端部對向之推動對象物;方向轉換部,其使進退之板彈簧之尾端部側相對於前端部側自推動方向彎折,使進退方向轉換;及導引手段,其於進退方向對以板彈簧之方向轉換部為邊界之前端部側及尾端部側進行引導;且板彈簧係於寬度方向上彎曲之形狀,又,前端部側及尾端部側之各導引手段至少具有組合有與板彈簧之寬度方向上之彎曲形狀適配之凹輥及凸輥之一組非圓筒輥對。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23878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平6-27566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742400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1-206510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裝置係藉由按壓輥使突出構件按壓變形,而調節其前端部之高度位置,因此,難以將前端部之高度保持為固定(無法對壓入工件賦予固定之水平之力)而產生與除壓入工件以外之場所(位於上段之工件之底面等)接觸等問題。突出距離越長,該問題越顯著。又,由於強制地使突出構件彈性變形,故而,於持續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本應藉由彈性而返回原來狀態之變形無法準確地返回原來狀態之問題。進而,於壓入如安裝有零件之印刷基板般較重之工件而並非壓入如引線框架般較輕之工件之情形時,存在突出構件彈性變形,而無法精度良好地壓入工件之問題。
專利文獻2之裝置為了方向轉換而將板彈簧彎折,並且為了進退移動而自彎曲之狀態向平坦之狀態進行彈性變形,因此,產生於持續使用中失去彈性,而無法使板彈簧相對於工件位於適當位置之問題。進入距離越長,該問題越顯著。又,於採用使於鉛垂方向上直立配置之板彈簧彎曲之構成時,難以縮小板彈簧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必需將以多段配置於匣盒內之工件之間隔設為固定以上。又,於壓入如安裝有零件之印刷基板般較重之工件之情形時,亦存在板彈簧彈性變形而無法精度良好地壓入工件之問題。進而,由於係利用直立之板彈簧之端面推出工件之1點的構成,故而,認為存在難以以相同姿勢精度良好地推出工件之情形。
因此,於本發明中,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解決上述課題 之工件推出裝置。
關於工件推出裝置之本發明係具備有推出構件、及於第一方向推出推出構件之驅動部,且推出構件於與第一方向不同之第二方向推出工件,其特徵在於:推出構件具備有複數個連結片、及可彎曲地連結複數個連結片之絲狀構件,具備有使推出構件方向轉換向第二方向之方向轉換部。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推出構件具備有由具有可撓性之薄板所構成、且包圍已連結之複數個連結片之對向之二側面的側面板。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連結片具備有貫通於與連結方向相同之方向上的插通孔,且於該插通孔中插通有上述絲狀構件。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連結片係為具有凸部及凹部之板狀構件,且係以各連結片之凸部與鄰接之另一連結片之凹部銜接之狀態加以連結。此處,板狀構件之厚度例如設為數mm~10數mm,較佳為設為3mm~10mm。
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上述連結片係為具有凸部及凹部之板狀構件,且係以各連結片之凸部與鄰接之另一連結片之凹部銜接之狀態加以連結,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凸部及凹部之厚度係為上述連結片之厚度之一半以下,且相對於連結片之側面之中心大致配置呈點對稱。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上述連結片係為具有凸部及凹部之板狀構件,且係以各連結片之凸部與鄰接之另一連結片之凹部銜接之狀態加以連結,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凸部及凹部之厚度係為上述連結片之厚度之一半以下,且相對於連結片之側面之上下方向之中心線大致配置呈線對稱。此處,較佳為上述連結片係於彎 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具備有凸部及配置於其上方之凹部、以及與其等對向而所設置之凸部及配置於其下方之凹部,而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外周之側則具備有凸部及與其對向而所設置之凹部;進而,較佳為上述連結片具備有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之二個凸部中所設置的連結孔、及設置於連結片上之掛線孔;進而較佳為,上述絲狀構件將一個連結孔與掛線孔連結,並且將該掛線孔與另一連結孔連結。
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驅動部具備:驅動裝置,其使直接或間接地連結有推出構件之移動體進行直線往返移動;及感測器裝置,其檢測對移動體施加有超負載之情況;且於感測器裝置檢測出超負載時停止驅動裝置。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上述方向轉換部係由包含以下之構件所構成:設置於上述推出構件之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且抵接於上述推出構件之側面的1個以上之輥;及設置於上述推出構件之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外周之側且抵接於上述推出構件之側面的1個以上之輥。於上述工件推出裝置之發明中,其特徵亦可在於:進而具備有自下方支撐方向轉換為第二方向之連結片的支撐輥。關於工件供給裝置之本發明係包括上述工件推出裝置、匣盒搭載部、及升降移動匣盒搭載部之升降裝置的工件供給裝置。
根據本發明,可縮小推出裝置之推出方向之寬度,並且可發揮以下之效果。(1)即便推出構件之推進距離較長彎曲亦較少。(2)可將進退動作時之推出構件前端之高度維持為固定。(3)於對推出構件進行方向轉換時,不伴隨主要構件之彈性變形,因此,壽命長。(4)可將推出構件構成為較薄,因此,可使重疊配置於匣盒內之工件彼此之間 隔變窄。
1‧‧‧推出裝置
2‧‧‧推出構件
3‧‧‧連結片
4‧‧‧接觸面
5‧‧‧插通孔
6‧‧‧第一凸部
7‧‧‧第二凸部
8‧‧‧第一凹部
9‧‧‧第二凹部
10‧‧‧厚度
11‧‧‧寬度
12‧‧‧連結線
13‧‧‧前端連結片
14‧‧‧後端側末端片
15‧‧‧側面板
15a‧‧‧側面板彎折部(前)
15b‧‧‧側面板彎折部(後)
16‧‧‧孔
17‧‧‧工件抵接構件
18‧‧‧突端
19‧‧‧凹狀溝
20‧‧‧固定用長孔
21‧‧‧固定構件(推出構件用)
22‧‧‧基底板
23‧‧‧驅動部
24‧‧‧驅動部安裝板
25‧‧‧管
26‧‧‧接頭
27‧‧‧配管
28‧‧‧流量調節旋鈕
29‧‧‧導軌
30‧‧‧移動體
31‧‧‧移動塊a
32‧‧‧移動塊b
33‧‧‧驅動塊a
34‧‧‧驅動塊b
35‧‧‧驅動用長孔
36‧‧‧超負載檢測機構
37‧‧‧彈簧
38‧‧‧感測器
39‧‧‧檢測板
40‧‧‧感測器光軸
41‧‧‧方向轉換部
42‧‧‧第一方向轉換輥
43‧‧‧第二方向轉換輥
44‧‧‧第三方向轉換輥
45‧‧‧方向轉換起點
46‧‧‧方向轉換中間點
47‧‧‧方向轉換結束點
48‧‧‧導引輥
49‧‧‧支撐輥
50‧‧‧支撐輥安裝板
51‧‧‧基底板彎折部
52‧‧‧固定構件(支撐輥部)
53‧‧‧裝載器
54‧‧‧匣盒
55‧‧‧工件
56‧‧‧匣盒升降裝置
57‧‧‧匣盒載置台
58‧‧‧匣盒固定構件
59‧‧‧升降塊
60‧‧‧外罩
61‧‧‧門
62‧‧‧推出構件進入口
63‧‧‧工件取出口
64‧‧‧匣盒開口面
65‧‧‧第三凸部
66‧‧‧第三凹部
67‧‧‧連結孔
68‧‧‧掛線孔a
69‧‧‧掛線孔b
70‧‧‧前連結片
71‧‧‧中連結片
72‧‧‧後連結片
73‧‧‧固定構件(連結片用)
74~82‧‧‧連結線之位置
83‧‧‧推出裝置
84‧‧‧匣盒
85‧‧‧工件
86‧‧‧驅動裝置
87‧‧‧桿
88‧‧‧工件抵接構件
89~92‧‧‧連結線之位置
93‧‧‧內側彎曲面
94‧‧‧外側彎曲面
95‧‧‧輔助連結線
96‧‧‧連結線之位置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之俯視圖。
圖2係圖1之A箭視圖,即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之側視圖。
圖3係圖1之B-B箭視圖,即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之局部剖面前視圖。
圖4係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所具備之連結片之放大立體圖。
圖5係說明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所具備之側面板(彎曲姿勢時)之立體圖。此處,(a)係將彎折部形成於上表面側之情形,(b)係將彎折部形成於下表面側之情形。
圖6係說明設置於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中之超負載檢測機構之說明圖。此處,(a)係驅動部停止時,(b)係驅動部動作時,(c)係超負載檢測時。
圖7係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之推出構件進入時之俯視圖。
圖8係實施例1之裝載器之一部分透視立體圖。
圖9係說明實施例2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
圖10係說明實施例3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
圖11係說明實施例3之連結線之插通方法中之(a)直線性地牽拉連結線之情形之圖。
圖12係說明實施例3之連結線之插通方法中之(b)鋸齒狀地牽拉連結線之情形之圖。
圖13係說明實施例3之連結線之插通方法中之(c)直線性地牽拉連結線之情形之圖。
圖14係說明實施例4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
圖15係說明實施例5之側面板固定方法之說明圖。
圖16係說明習知之推出裝置之說明圖。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之一例。
<構成>
將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1之俯視圖示於圖1,於圖1中自箭頭A所表示之方向觀察之圖,即,將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1之側視圖示於圖2,於圖1中以B-B線切斷之情形之圖,即,將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1之局部剖面前視圖示於圖3。一面參照該等圖1至圖3一面對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1進行說明。再者,以下,為了方便說明,將圖1中之下側設為「前」,將上側設為「後」,將右側設為「右」,將左側設為「左」。又,將圖2中之右側及圖3中之上側設為「上」,將圖2中之左側及圖3中之下側設為「下」。
實施形態之推出裝置1係以(1)推出構件2、(2)驅動部23及(3)方向轉換部41為主要之構成要素。以下詳細說明該等要素。
(1)推出構件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推出構件2包括:由絲狀構件(連結線12)連接在一起之10個連結片3、前端側末端片13、後端側末端片14、及包圍其等之側面之大部分的側面板15。再者,連結片3之個數並不限於圖示之10個,可根據工件之長度之不同而適當變更,有未達10個之情形,亦有11個以上之情形。連結片3係板狀之構件,且包括第一凸部6、第二凸部7、第一凹部8及第二凹部9。如圖4所示,連結 片3係於長度方向之側面即一對對向之端面(接觸面4)分別具有凸部(6、7)及凹部(8、9),又,具有以連結該一對端面4之各中心之方式延伸之插通孔5。連結片3係連續設置複數個而使用,例如,藉由連結線12將6個以上、較佳為8個以上之連結片3連接在一起而使用。連結片3所具有之凸部(6、7)為半圓形狀(圓弧狀)。凸部(6、7)之厚度10為連結片3本體之厚度的約一半,寬度11小於連結片3本體之寬度的一半,於本實施形態中成為約3分之1。凹部(8、9)之形狀為凸部(6、7)緊密地重合之半圓形狀。凸部(6、7)及凹部(8、9)係以不與插通孔5重合之方式設置。再者,於圖4中,係將凸部(6、7)及凹部(8、9)設置於連結片3之上表面側,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凸部(6、7)及凹部(8、9)設置於上下中央或下表面側。
一連結片3之第一凸部6及第一凹部8分別嵌合在鄰接於一端之另一連結片3之第二凹部9及第二凸部7,且一連結片3之第二凸部7及第二凹部9分別嵌合在鄰接於另一端之另一連結片3之第一凹部8及第一凸部6。由於凸部(6、7)及凹部(8、9)構成為半圓形狀,故而可容易地進行方向轉換。又,於該圖之例中,凸部(6、7)及凹部(8、9)係形成於連結片3之上半部分,並將下表面側(凸部之底面及凹部之上表面)設為不存在凹凸之平滑之面,藉此,以不妨礙連結片3之方向轉換之方式滑動自如地支撐。凹部(8、9)對凸部(6、7)之支撐亦有助於防止推出構件2之撓曲。作為連結片3之材質,較佳為例如聚縮醛樹脂(POM)、聚醯胺樹脂(尼龍)、氟樹脂(PTFE)等易於滑動之樹脂。藉由使用易於滑動之樹脂,可順利地進行移動或方向轉換。
連結線12係連結上述複數個連結片3之絲狀構件。連結線12可使用具有伸縮性之樹脂系材料,亦包括包含數條之線、撚線 及針織線。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使用包含尼龍或氟樹脂纖維(聚偏二氟乙烯)之釣線。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一條連結線12插通至各連結片3之插通孔5中,且連結線12之兩端部分別與前端側末端片13及後端側末端片14接合。再者,連結線12與末端片13、14之連接只要以具有固定程度之強度之樣態進行即可,例如,亦可利用黏著、夾持固定而連接。
於連結線12之長度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複數個連結片3、前端側末端片13及後端側末端片14之凹部與凸部相互嵌合、且接觸面4相互接觸之姿勢,即,連結片等成為直線狀之姿勢時,自一端至另一端無鬆弛地牽拉。換言之,連結線12之長度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推出構件2之長度最短之情形時無鬆弛地牽拉,於推出構件2成為彎曲姿勢時連結線12拉伸。較佳為,連結線12係使用具有伸縮性之合成纖維線。其原因在於:因線本身具有伸縮性,故而於下述之方向轉換時,即便連結片間產生間隙,連結片彼此亦不會散亂,可保持連接在一起之狀態。又,藉由使上述長度最短且具有伸縮性,力以成為直線狀之姿勢之方式作用,且方向轉換後亦可保持直線之姿勢。
側面板15係由包圍複數個連結片3、前端側末端片13及後端側末端片14之側面之大致整體且具有可撓性之薄板構成的構件。側面板5之鉛垂方向之寬度(高度)係與連結片3大致相同。於推出構件2之彎曲姿勢時,側面板15亦如圖5所示般彎曲。側面板15係將一片板彎折,而對複數個連結片3、前端側末端片13及後端側末端片14進行鑲邊之方式形成,且於其後端,由將各板端彎折而構成之水平之板的側面板彎折部15a及15b以不重合之方式錯開位置而形成。此處,側面板彎折部15a及15b可如圖5(a)所示形成於上表面側,亦 可如圖5(b)所示形成於下表面側。於側面板彎折部15a及15b中,在與穿設於後端側末端片14上之長孔20對應之位置分別開設有長孔,並藉由固定構件21而安裝於後端側末端片14上。
側面板15之前端側係與前端側末端片13之前端之形狀一致而彎折。於前端側之經彎折之部分中之最短之部分設置有固定用孔16,且藉由固定構件(未圖示)而固定於前端側末端片13。該孔16例如係一個或複數個螺孔,且經由下述之工件抵接構件17而固定螺絲。側面板15係僅於後端側末端片14及前端側末端片13處得到固定,而於連結片3之側面未得到固定。藉此,於方向轉換時各連結片3之動作不會被限制,可順利地進行方向轉換。較佳為,側面板15係使用具有可撓性、且具有彈性之金屬之薄板,例如,使用不鏽鋼或黃銅。藉由以包圍連結片3及末端片13、14之大致全周之方式設置此種側面板15,即便於推出構件2進入時不存在特別之支撐,亦可使推出構件2難以向鉛垂下方彎曲。
前端側末端片13係構成推出構件2之前端部分之板狀構件。雖然於前端連結片13之後端之側面設置有凹部及凸部,但於前端之側面並未設置凹部及凸部,於與孔16對應之位置設置有固定用之未圖示之孔(螺孔)。於前端連結片13之前端之側面,隔著側面板15而安裝有工件抵接構件17。較佳為,工件抵接構件17具有二個以上之接點,而成為推出工件55之形狀。本實施形態之工件抵接構件17俯視時為U字形,於U字之兩突端18形成有側視時為凹狀之溝19(參照圖3)。較佳為,以工件55抵接於該凹狀溝19之最深部分之方式使溝19之寬度(上下間隙)大於工件55之厚度。再者,工件55例如為印刷基板或引線框架等小型薄板狀,並不限於矩形者。
後端側末端片14係構成推出構件2之後端部分之板狀構件。雖然於後端側末端片14之前端之側面設置有凹部及凸部,但於後端之側面未設置凹部及凸部。於後端側末端片14中,在鉛垂方向上穿設有兩處固定用長孔20。於該長孔20中插通螺栓等固定構件21,並將後端側末端片14及側面板15固定於下述之驅動塊b34上。藉此,推出構件2可藉由驅動部23而移動。再者,後端側末端片14不必由一個構件構成,亦可由各具有一處長孔20之二個構件構成。即便分為二個構件,亦可固定於下述之驅動塊b34上。於分為二個之情形時,藉由調節前後方向(長孔20之長度方向)之位置,可調節側面板15之張力。藉由調節側面板15之張力,可調節推出構件2之方向轉換後之姿勢。
如上所述,藉由將推出構件2分為複數個小片,並將其等利用一條連結線12連接在一起,且將側面設為安裝具有可撓性及彈性之側面板15之構成,而可將推出構件2整體構成為較薄(例如平均厚度為數mm~10mm左右),又,即便不存在特別之支撐,亦可使其難以向鉛垂下方彎曲。又,由於係藉由具有相當之厚度且剛性較高之板狀構件構成推出構件2,因此,即便為如安裝有零件之印刷基板般較重之工件,亦可無彈性變形地壓入。
(2)驅動部
如圖2及圖3所示,驅動部23係以基底板22、驅動部安裝板24、管25、導軌29、驅動塊a33及驅動塊b34為主要之構成要素。於基底板22上垂直連接有驅動部安裝板24。於驅動部安裝板24上安裝有平行配置之管25及導軌29。管25與導軌29係由具有移動體30之驅動 塊a33而連結。
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管25及藉由壓縮空氣之作用而沿著管25直線移動之移動體30的氣缸係構成驅動裝置。壓縮空氣係藉由在管25之兩端由接頭26連結之2根配管27而被供給及排出。於接頭26上設置有流量調節旋鈕28,藉由操作流量調節旋鈕28而調節壓縮空氣之流量,從而可調節移動體30之移動速度。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於驅動裝置中使用有氣缸,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進行直線動作之裝置,可使用任意者,例如,亦可藉由馬達而驅動滾珠螺桿或皮帶等。
移動塊a31、b32可移動地設置於導軌29上,且導引驅動塊a33、b34。即,固定於驅動塊a33上之移動塊a31及固定於驅動塊b34上之移動塊b32係於各驅動塊直線運動時進行引導。利用導軌29而輔助各驅動塊,藉此,減少對驅動部23之負載,且可使推出構件2精度良好地直線運動。
驅動塊a33及驅動塊b34分別構成側視L字形,且以各自之內側二面抵接之方式配置。此處,驅動塊a33與驅動塊b34藉由彈簧37(拉伸彈簧)之施力而可相離地連結。較佳為,連結驅動塊a33及驅動塊b34之彈簧37係選擇於驅動塊b34及移動塊b32、推出構件2及工件55之合計重量W之荷重下不會伸展之強度(彈簧常數)者。換言之,較佳為,於超過上述之合計重量W之荷重之力、即推出工件55之力以上之力的作用下開始伸展之彈簧。其原因在於:可檢測施加於推出構件2上之超負載(詳情於下文進行敍述)。
驅動塊b34之上端(檢測板39之相反端)自設置於基底板22上之驅動用長孔35伸出,後端側末端片14(推出構件2)藉由固定構 件21而固定於該上端。驅動用長孔35與管25及導軌29平行地且遍及與移動體30之衝程大致相同之長度而設置。即,管25、導軌29及驅動用長孔35相互平行地配置於相同平面上,且具有與移動體30之衝程大致相同之長度。再者,各驅動塊(33、34)之形狀並不限於側視L字形,可適當變更。
對超負載檢測機構36之構成進行說明。於驅動塊a33中設置有感測器38,於驅動塊b34中設置有檢測板39,其等構成超負載檢測機構36。本實施形態中使用之感測器38係於光被遮蔽時變為ON(接通)之光感測器。但是,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於光入射時變為ON之光感測器、光纖感測器或近接感測器等其他種類的感測器。
對超負載檢測機構36之作用進行說明。於圖6中表示描繪超負載檢測機構36之動作之詳情之圖。於驅動部23停止時,為(a)之狀態。若為了工件推出動作而使驅動部23動作,則如(b)所示,驅動塊a33與驅動塊b34成為一體而向箭頭之方向移動。此處,驅動塊a33與驅動塊b34成為一體而移動之原因在於,其係由彈簧37連結。如此,於通常之推出動作下,自(a)向(b)之狀態轉變。
(c)係表示超負載檢測時之狀態者。例如,若因工件55於匣盒54內卡住等而導致工件荷重以上之力(超負載)施加於推出構件2,則彈簧37伸展,驅動塊b34與驅動塊a33相離。若變為該狀態,則設置於驅動塊b34中之檢測板39遮蔽設置於驅動塊a33中之感測器38之光軸40,使感測器38為ON。若感測器38變為ON,則控制部(未圖示)立即停止驅動裝置(氣缸)之動作,且利用光或聲音等對操作員發出警報。若可如此檢測超負載並及早停止動作,則可防止損傷工件55或匣盒54,進而,可防止驅動裝置(氣缸)或推出構件2之故障或破損。
(3)方向轉換部
方向轉換部41係包括以夾持推出構件2之方式設置之第一方向轉換輥42、第二方向轉換輥43及第三方向轉換輥44,且設置於基底板22上。輥42~44能以安裝軸為中心旋轉,且可一面使推出構件2受力一面使之順利地移動。又,關於輥之配置亦不限定於圖示者,亦可如下述之導引輥48般對向設置。再者,藉由增加輥之個數,可進行更穩定之方向轉換,因此,較佳為設置三個以上之輥。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方向轉換輥42位於推出構件2之左側且自方向轉換起點45向前偏移約半個連結片3大小之附近。又,第一方向轉換輥42與推出構件2之接觸位置較左側之三個導引輥48之接觸位置更靠右側。藉此,使推出構件2受到向右側傾斜之力,並使推出構件2開始進行方向轉換。第二方向轉換輥43位於推出構件2之右側且為方向轉換中間點46附近。又,第二方向轉換輥43與推出構件2之接觸位置係較右側之三個導引輥48之接觸位置更靠右側。藉此,使推出構件2受到向左斜前方擠壓之力,使推出構件2之姿勢呈圓弧狀地變形,藉此,可使通過輥43之連結片3順利地進行方向轉換。
第三方向轉換輥44係位於推出構件2之前側(與輥42相同之側)且為自方向轉換結束點47向右偏移約兩個連結片3大小之附近。輥44使推出構件2受到向後方(圖1之上側)擠壓之力。其原因在於:於推出構件2中插通有連結線12,藉由其伸縮性,而使如變為直線姿勢之力(即,以方向轉換起點45為中心朝向前方回旋並欲回到原來狀態之力)發揮作用。因存在該第三方向轉換輥44,故可維持將推出構件2向與驅動方向不同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正交之方向)轉換之 姿勢。於本實施形態中,供輥42~44之軸嵌設之安裝用孔係為了可向各自之力所波及之方向調整位置而設為長孔(參照圖1之虛線)。沿著長孔調節輥42~44之位置,並利用固定具進行固定,藉此,可將到達推出構件2之力之大小調節為較佳之強度。
再者,藉由改變方向轉換輥之位置或個數,可使之向與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方向(右方向)相反的方向(左方向)進行方向轉換。又,亦可使之以與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角度不同之角度進行方向轉換。例如,若為0~90度之間,則可利用本發明之構成而合理地進行方向轉換。如上所述,藉由變得可進行方向轉換、及將驅動部23及推出構件2配設於相同平面上,可減小推出裝置1整體之佔有空間。
(4)附加構成
作為附加構成,亦可設置如下構成。為了輔助推出構件2之直線移動,沿著基底板22上之驅動用長孔35設置數組對向之導引輥48(參照圖1)。該等輥48係與上述之方向轉換輥42~44同樣,能以安裝軸為中心旋轉,且可一面向推出構件2施力,一面使之順利地移動。導引輥48係以夾入推出構件2之方式成對地設置於驅動用長孔35之兩側,且各導引輥48對與推出構件2之移動方向垂直之方向施力。藉此,推出構件2以保持直線姿勢之方式工作,且可使移動變得順利。再者,於導引輥48中,亦與上述之方向轉換輥42~44同樣,為了可向施力之方向調節位置,較佳為,將供安裝軸嵌設之安裝用孔設為長孔(參照圖1之虛線)。原則上,該安裝用孔只要僅將任一側之導引輥行設為長孔便足夠。其原因在於:藉由相對於安裝用孔未成為長孔(位置已被固定)之側的導引輥行,按壓成為長孔之側之導引輥行,而使推出構件2 成為直線姿勢。
藉由設置側面板15,即便不存在特別之支撐亦可使之難以向鉛垂下方撓曲,但為了使之更確實地難以撓曲,較佳為於第三方向轉換輥44之附近設置支撐輥49(參照圖2及圖3)。支撐輥49可旋轉地設置於俯視時為L字狀之支撐輥安裝板50上。而且,支撐輥安裝板50係固定於形成在基底板22右端之基底板彎折部51。藉此,使得支撐輥49之上端與推出構件2之底面接觸。除設置有側面板15以外,且使支撐輥49支撐推出構件2之底面,因此,於推出構件2進入時,可使其更難以向鉛垂下方撓曲。又,支撐輥49係設置為可於與推出構件2之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轉,因此,不會妨礙推出構件2之移動。
<動作>
對具有以上所說明之構成的推出裝置1之動作、尤其是推出構件2之動作進行說明。推進動作係自圖1之狀態開始,向圖7之狀態前進。若使驅動裝置(氣缸)動作,則推出構件2經由驅動塊a33、b34而開始向前方移動。此處,著眼於一個連結片3進行說明。位於驅動用長孔35之前端上之連結片3隨著推出構件2向前方之移動,不久到達第一方向轉換輥42。於是,以連結片3之第二凸部7為支點,藉由第一方向轉換輥42之作用而向右側傾斜。此時,該連結片3與其他連結片3係藉由具有伸縮性之連結線12而保持連接之狀態。
若該連結片3進而移動並到達第二方向轉換輥43,則連結線12進而伸長,並以第二凸部7為支點越來越傾斜。而且,於該連結片3到達第三方向轉換輥44時,朝向與最初之移動方向正交之方向。在該狀態下,連結線12收縮,並且連結片3受到保持直線姿勢之 力的作用。該連結片3通過第三方向轉換輥44之後,藉由連結線12及側面板15之作用而在保持其姿勢之狀態下推進移動。如此,複數個連結片3一個接一個地向前方移動,推出構件2進入移動,且將工件55自匣盒54推出。若移動體30結束相當於該衝程之移動,則推出構件2之進入動作亦結束。後退動作係按照與上述動作相反之順序。
以下,藉由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詳情,但本發明並不受任何實施例限定。
[實施例1]
實施例1係關於具備本發明之推出裝置1之裝載器(loader)。於圖8中表示實施例1之裝載器之一部分透視立體圖。本實施例之裝載器53具有如下基本構造:藉由升降裝置56使匣盒54升降移動,並藉由推出裝置1而自匣盒54逐片地推出工件55,且依序向處理裝置供給。
匣盒54係於其內部空出固定之間隔而多段地排列並收納數片板狀工件55。於匣盒54之內側面,對向地設置有支撐工件55之兩側端之凹陷。上下配置之工件間未由板(基底)隔開。於匣盒54之一側面設置有工件投入口,於與該側面對向之側面設置有工件排出口。
匣盒54係載置於匣盒載置台57上,且由匣盒固定構件58固定。匣盒載置台57係設置於藉由匣盒升降裝置56而升降移動之升降塊59上。藉由調節匣盒載置台57之高度,而使匣盒54及推出裝置1處於近接之位置。再者,於本實施例中,揭示有具備一個匣盒載置台57之構成,但亦可設置複數個匣盒載置台57,使之可搭載複數個匣盒54。
匣盒54及其升降移動之範圍係由外罩60覆蓋。於外罩 60之前面設置有可開閉之門61,於側面對向地設置有推出構件進入口62及工件取出口63。於朝向門61之左側之外罩側面外側,配設有實施例之推出裝置1。推出裝置1之構成係與圖1所示者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再者,推出構件2之厚度約為4mm。推出裝置1係經由開設於外罩60上之推出構件進入口62而使推出構件2進退移動。於對向之右側之外罩側面上,開設有用以供由推出裝置1推出之工件55通過的孔即工件取出口63。
工件55之供給係以如下順序進行。首先,操作匣盒升降裝置56,使推出裝置1之推出構件2之水平位置與匣盒54內之工件55之水平位置一致。繼而,使推出裝置1之推出構件2進行進入動作而將工件55自匣盒54推出,藉此,自工件取出口63供給工件55。於繼續取出另外的工件55之情形時,藉由匣盒升降裝置56使匣盒54上升或下降相當於一個工件55大小,使得與推出裝置1之推出構件2之位置一致,使推出裝置1進行動作。於進而繼續取出另外的工件55之情形時,只要重複上述動作即可。若使用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例之推出裝置1,則可將推出構件2構成為較薄,因此,可使匣盒54之段間隔較窄。又,即便將推出裝置1與升降裝置56並列配置,亦可抑制裝載器之寬度。
[實施例2]
於圖9中表示說明實施例2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與圖4之連結片相比,實施例2之連結片3之凹部及凸部之位置不同。具體而言,將第一凹部8及第二凸部7形成於連結片3之下半部分。該連結片3亦藉由插通於插通孔5中之連結線12而連結有複數個。關於其他之構成,係與實施形態(圖1~7)中所說明之構成同樣,因此省 略說明。根據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與圖4之連結片相比,向鉛垂方向之耐變形性、例如是相對於向上下方向之擺動或以進入方向為軸之扭動的耐性變強。
[實施例3]
於圖10中表示說明實施例3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與由一條連結線12連結之圖4或圖9之連結片相比,本實施例係用以進而增強向鉛垂方向之耐變形性、例如是相對於向上下方向之擺動或以推進方向為軸之擺動的耐性。
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主要於具有第三凸部65及第三凹部66之方面與圖4或圖9之連結片不同。第三凸部65形成於第一凹部8之下方,自上方觀察時構成大致圓形。於第三凸部65之圓之中心,開設有上下貫通於第三凸部65之連結孔67。第三凹部66形成於第二凸部7之下方,自下方觀察時構成大致圓形。換言之,後面側之凸部7及凹部66係成為使前面側之第一凹部8及第三凸部65位置上下反轉的形狀。於凸部7之圓形部分之中心,與第三凸部65同樣,開設有貫通於第二凸部7之連結孔67。設置於連結片3之內周側之凸部(7、65)上之連結孔67、67係以凸部7與凸部65銜接之狀態成為同心。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凸部65及第三凹部66及連結孔67係設置於方向轉換之側(彎曲之推出構件2之內周側)。其係為了作為連結片3改變方向時之支點。然而,並不限定於僅設置於方向轉換之側(內周側),亦可於連結片3之兩側(右側及左側)之凸部設置連結孔67,以可選擇將連結線12插通至哪一側之連結孔67(向哪一側進行方向轉換)。
於連結片3之大致中央設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表面貫通之掛線孔a68及掛線孔b69。掛線孔a68係設置於連結第一凹部8與第 二凸部7之線的大致中央,掛線孔b69係設置於連結第一凸部6與第二凹部9之線的大致中央。掛線孔a68及掛線孔b69於內周面刻有螺紋,且於利用固定構件73接合連結線12時使用。就固定構件73而言,低頭螺絲或螺栓較適合。進而,連結片3具有遍及一對接觸面4之間而貫通並於中心延伸之插通孔5。
就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而言,除於插通孔5中牽拉一條連結線12之方法以外,組合圖11~圖13所示之三種牽拉連結線12之方法而連結。以下,一面參照圖11~圖13,一面對藉由一條或數條連結線12而將一個連結孔與掛線孔連結、並且將該掛線孔與另一連結孔連結之連結方法進行說明。再者,於圖11中,為了進行說明,連結線12係以鬆弛之方式描繪,但實際上,於各孔間連結線12係繃緊之狀態。
(a)利用直線性地牽拉之數條連結線12之連結(圖11)
著眼於作為基本之二個連結片(70、71)進行說明。連結線12之一端捲附於固定構件73,將該固定構件73安裝於前連結片70之掛線孔a68內,並藉由繫緊而接合(符號74)。該連結線12之另一端通過前連結片70之第二凸部與中連結片71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67而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符號75)。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之連結線12係通過中連結片71之第二凸部與後連結片72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67,並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上表面(符號76)。而且,被導向上表面之連結線12之另一端捲附於固定構件73,將該固定構件73安裝於中連結片71之掛線孔a68,並藉由繫緊而接合(符號77)。以連結該2個連結片之方法為基本,藉由重複實施該操作而連結必需之個數的連結片3。藉由該方法,如圖中之中空箭頭所 示,向後方拉伸之力發揮作用而提拉推出構件2,可防止推出構件2向鉛垂方向下垂。尤其是,於推出構件2之右側(內周側)有效果。再者,於使用該連結方法之情形時,掛線孔a68亦可並非貫通孔。
(b)利用鋸齒狀地牽拉之連結線12之連結(圖12)
著眼於作為基本之二個連結片(70、71)而進行說明。自前連結片70之下表面通過掛線孔b69而被引導至上表面的連結線12(符號78)係通過前連結片70之第二凸部與中連結片71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67而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符號79)。被引導至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之連結線12通過中連結片71之掛線孔b69而被導向上表面(符號80)。而且,被導向上表面之連結線12通過前連結片70之第二凸部與中連結片71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67而再次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符號81)。再次被導向下表面之連結線12通過中連結片71之掛線孔b69而再次被導向上表面(符號82)。以該連結方法為基本,藉由重複實施該操作而連結必需之個數的連結片3。再者,於該方法中,連結線12之兩端分別接合於未圖示之前端連結片13及後端側末端片14。藉由該方法,如圖中之中空箭頭所示,將掛線孔b69向連結孔67側拉伸之力發揮作用而提拉推出構件2,可防止推出構件2向鉛垂方向下垂。尤其是,於推出構件2之左側(外周側)有效果。
(c)利用直線性地牽拉之連結線12之連結(圖13)
與上述(a)同樣,直線性地牽拉連結線12,但於連結線為一條之方面不同。著眼於作為基本之二個連結片(70、71)進行說明。通過前連結片70之第二凸部與中連結片71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而被導向中連結片71之下表面之連結線12(符號89)係通過中連結片71 之第二凸部與後連結片72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而被導向上表面(符號90)。而且,連結線12自上表面圍繞連結片外側(彎曲內周側)而自相同的孔67(符號90)之下表面再次被導向上表面。即,圍繞連結孔67一周。而且,再次被導向上表面之連結線係圍繞螺固於中連結片71之掛線孔a68中之固定構件73(符號91),並通過中連結片71之第二凸部與後連結片72之第三凸部重合之部分的連結孔67而被導向下表面(符號92)。而且,連結線12係自下表面圍繞連結片外側(彎曲內周側)而自相同的孔67(符號92)之上表面再次被導向下表面。即,圍繞連結孔67一周。以該連結方法為基本,藉由重複實施該操作而連結必需之個數的連結片3。再者,於該方法中,與上述(b)同樣,連結線12之兩端分別與未圖示之前端連結片13及後端側連結片14接合。藉由該方法,如圖中之中空箭頭所示,向後方拉伸之力發揮作用而提拉推出構件2,可防止推出構件2向鉛垂方向下垂。尤其是,於推出構件2之右側(內周側)有效果。再者,於使用該連結方法之情形時,掛線孔a68亦可並非貫通孔。
以上所說明之(a)、(b)或(b)、(c)之方法亦可組合,於此情形時,向推出構件2之左右兩側拉伸之力發揮作用而提拉推出構件2,因此,可更有效果地防止推出構件2向鉛垂方向下垂。又,由於係自兩側拉伸,故而亦可防止扭曲。上述(a)、(b)、(c)之方法較佳為與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於插通孔5中牽拉一條連結線12之方法併用,但亦可單獨地使用上述(a)、(b)、(c)之方法。根據以上所說明之連結片之連結方法,可實現向鉛垂方向之耐變形性、例如是相對於向上下方向之擺動或以進入方向為軸之扭動更強的耐性。
[實施例4]
於圖14中表示說明實施例4之連結片之概略立體圖。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係與實施例3(圖10)之連結片3之基本構成相同,因此,省略對於相同部分之說明,以下說明不同之部分。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係使與側面板15對向之二個面形成沿方向轉換時之曲線之彎曲面。即,藉由平緩之凹狀之曲面93而形成方向轉換時成為內側之側面,藉由平緩之凸狀之曲面94而形成方向轉換時成為外側之側面。凸部6及凹部9係具有銳角之圓弧狀。具有由如上述之曲面構成之左右之側面的本實施例之連結片3中,於方向轉換時側面板15變得易於沿著連結片3,可使推出構件2之動作更順利。
[實施例5]
實施例5之推出構件2具備用以防止當施加超負載等時設計值以上之力發揮作用之情形時、側面板15脫離連結片3的構成。圖15係說明實施例5之側面板固定方法之說明圖。連結片3係與實施例3(圖10)之連結片3相同之構成。於本實施例中,使用與連結線12單獨地準備之輔助連結線95。輔助連結線95可由與連結線12相同之材料構成,但因於方向轉換時輔助連結線95會與側面板15摩擦,故而,較佳為使用耐磨耗性優異之氟樹脂纖維。
輔助連結線95係於與推出構件2之移動方向(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寬度方向)按以下之順序牽拉。首先,輔助連結線95自連結片3之上表面通過掛線孔b69而被導向下表面。被導向下表面之輔助連結線95圍繞連結片3及側面板15之外周側而被導向上表面,且通過掛線孔b69再次被導向下表面。被導向下表面之輔助連結線95通過連結片3之下表面,且圍繞連結片3及側面板15之內周側而被導向上表面。而且,輔助連結線95之兩端部結合於掛線孔a68附近(符號 96)。再者,亦可並非於符號96之位置扣結輔助連結線95,而是藉由利用固定構件73接合而進行固定。藉由對各連結片利用輔助連結線95進行固定,而將側面板15以多點固定於連結片3。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例之推出構件2即便於施加超負載等時設計值以上之力發揮作用之情形時,亦可藉由輔助連結線95而防止側面板15脫離連結片3。
1‧‧‧推出裝置
2‧‧‧推出構件
3‧‧‧連結片
12‧‧‧連結線
13‧‧‧前端連結片
14‧‧‧後端側末端片
15‧‧‧側面板
17‧‧‧工件抵接構件
18‧‧‧突端
20‧‧‧固定用長孔
21‧‧‧固定構件(推出構件用)
35‧‧‧驅動用長孔
41‧‧‧方向轉換部
42‧‧‧第一方向轉換輥
43‧‧‧第二方向轉換輥
44‧‧‧第三方向轉換輥
45‧‧‧方向轉換起點
46‧‧‧方向轉換中間點
47‧‧‧方向轉換結束點
48‧‧‧導引輥
50‧‧‧支撐輥安裝板
52‧‧‧固定構件(支撐輥部)

Claims (13)

  1. 一種工件推出裝置,其具備有推出構件、及於第一方向推出推出構件之驅動部,且推出構件於與第一方向不同之第二方向推出工件,其特徵在於:推出構件具備有複數個連結片、及可彎曲地連結複數個連結片之具有伸縮性的絲狀構件,具備有使推出構件方向轉換向第二方向之方向轉換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推出構件具備有由具有可撓性之薄板所構成、且包圍已連結之複數個連結片之對向之二側面的側面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連結片具備有貫通於與連結方向相同之方向的插通孔,且於該插通孔中插通有上述絲狀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連結片係為具有凸部及凹部之板狀構件,且以各連結片之凸部與鄰接之另一連結片之凹部銜接之狀態加以連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凸部及凹部之厚度係為上述連結片之厚度之一半以下,且相對於連結片之側面之中心大致配置呈點對稱。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凸部及凹部之厚度係為上述連結片之厚度之一半以下,且上述凸部及凹部係相對於連結片之側面之上下方向之中心線大致配置呈線對稱。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連結片係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具備有凸部及配置於其上方之凹部、以及與 其等對向而所設置之凸部及配置於其下方之凹部,而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外周之側則具備有凸部及與其對向而所設置之凹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連結片具備有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之二個凸部中所設置的連結孔、及設置於連結片中之掛線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絲狀構件係將一個連結孔與掛線孔連結,並且將該掛線孔與另一連結孔連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驅動部包括:驅動裝置,其使直接或間接地連結有推出構件之移動體進行直線往返移動;及感測器裝置,其檢測對移動體施加有超負載之情況;且於感測器裝置檢測出超負載時停止驅動裝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中,上述方向轉換部係由包含以下之構件所構成:設置於上述推出構件之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內周之側且抵接於上述推出構件之側面的1個以上之輥、及設置於上述推出構件之於彎曲姿勢時成為外周之側且抵接於上述推出構件之側面的1個以上之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其進而具備有自下方支撐方向轉換為第二方向之連結片的支撐輥。
  13. 一種工件供給裝置,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工件推出裝置;匣盒搭載部;及升降移動匣盒搭載部之升降裝置。
TW102123222A 2012-06-29 2013-06-28 A workpiece ejecting device and a workpiece suppl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workpiece TWI566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240A JP5992229B2 (ja) 2012-06-29 2012-06-29 ワーク押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ワーク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600A TW201409600A (zh) 2014-03-01
TWI566320B true TWI566320B (zh) 2017-01-11

Family

ID=49783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3222A TWI566320B (zh) 2012-06-29 2013-06-28 A workpiece ejecting device and a workpiece suppl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workpiec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JP (1) JP5992229B2 (zh)
KR (1) KR102070744B1 (zh)
CN (1) CN104395037B (zh)
HK (1) HK1203889A1 (zh)
MY (1) MY171474A (zh)
SG (1) SG11201408744UA (zh)
TW (1) TWI566320B (zh)
WO (1) WO20140030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4081B2 (ja) * 2020-01-30 2022-07-20 株式会社鈴木 ワーク供給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5741U (zh) * 1985-05-14 1986-11-19
JPS63144946U (zh) * 1987-03-16 1988-09-26
JP2001048346A (ja) * 1999-08-17 2001-02-20 Musashi Eng Co Ltd ワークフィーダの過負荷検出装置
EP1248046A2 (de) * 2001-04-05 2002-10-09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Gargerät
US6692214B1 (en) * 1999-10-01 2004-02-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sher, puller loader, unloader, and work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42400Y1 (zh) 1968-12-09 1972-12-21
JPS606115Y2 (ja) * 1980-03-18 1985-02-26 神鋼アルフレツシユ株式会社 改装建物用支持枠装置
JPS62216243A (ja) * 1986-03-17 1987-09-22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ウエ−ハ押し出し装置
JP3238786B2 (ja) * 1993-03-23 2001-12-17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リードフレーム又はプリント基板の繰り出し装置
JP2000298099A (ja) * 1999-04-15 2000-10-24 Citizen Watch Co Ltd 部品検査方法、部品管理方法および部品選別方法
KR100750413B1 (ko) * 1999-12-16 2007-08-21 지멘스 악티엔게젤샤프트 조립될 기판을 위한 다수의 이송 라인을 포함하는 조립장치
US20030002964A1 (en) * 2001-06-27 2003-01-02 Hee Wee Boon Handler system incorporating a semi-automatic tray replac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JP4278584B2 (ja) * 2004-08-03 2009-06-17 日新工機株式会社 プール床の昇降装置
EP2287082B1 (en) * 2009-08-17 2012-04-18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Multilayer sheet packaging material for producing sealed packages of pourable food produc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5741U (zh) * 1985-05-14 1986-11-19
JPS63144946U (zh) * 1987-03-16 1988-09-26
JP2001048346A (ja) * 1999-08-17 2001-02-20 Musashi Eng Co Ltd ワークフィーダの過負荷検出装置
US6692214B1 (en) * 1999-10-01 2004-02-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sher, puller loader, unloader, and working device
EP1248046A2 (de) * 2001-04-05 2002-10-09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Gargerä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70744B1 (ko) 2020-01-29
JP2014008567A (ja) 2014-01-20
CN104395037B (zh) 2017-02-22
CN104395037A (zh) 2015-03-04
JP5992229B2 (ja) 2016-09-14
TW201409600A (zh) 2014-03-01
HK1203889A1 (zh) 2015-11-06
WO2014003029A1 (ja) 2014-01-03
KR20150021130A (ko) 2015-02-27
MY171474A (en) 2019-10-15
SG11201408744UA (en) 2015-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0131B2 (ja) 線材輸送装置
US8278599B2 (en) Belt drive for feeding welding wire
EP2793030A2 (en) Test tube gripper, test tube labeling unit, and test tube prepa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607695B2 (en) Strap driving device for a strapping machine
EP2332719B1 (en) Cloth bonding apparatus
JPS6034211A (ja) 電線定寸切断装置
CN108972610A (zh) 机械手臂夹爪和机械手
TWI566320B (zh) A workpiece ejecting device and a workpiece supply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workpiece
JP5794103B2 (ja) 電線交換機構付き電線調尺装置
JP2009023169A (ja) クランプ部材および記録装置
KR102365098B1 (ko) 기판 가공 장치
US20050077673A1 (en) Working station of a machine processing plate elements
KR101478049B1 (ko) 튜브 삽입장치
CN212126965U (zh) 防变形送布装置
JP2024512920A (ja) ケーブルスタッカ
JP2010113940A (ja) 電線布線用ヘッド装置及び電線布線装置
KR102336620B1 (ko) 주행대차용 텔레스코픽 포크장치
CN112425019B (zh) 管线导向装置
KR102365097B1 (ko) 기판 가공 장치
JP6074956B2 (ja) 布接着装置
WO2021119963A1 (zh) 一种放料一体式柔性薄膜物料裁切装置
JP2007332502A (ja) 繊維束供給装置
CN219715344U (zh) 风机叶片超声波检测伸缩机构
JP2000062713A (ja) 自動結束装置
JP4801402B2 (ja) 移動式t溝使用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