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9703B - 止血敷材 - Google Patents

止血敷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9703B
TWI549703B TW103144877A TW103144877A TWI549703B TW I549703 B TWI549703 B TW I549703B TW 103144877 A TW103144877 A TW 103144877A TW 103144877 A TW103144877 A TW 103144877A TW I549703 B TWI549703 B TW I5497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hemostatic dressing
woven fabric
protective sheet
fab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4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9103A (zh
Inventor
倉田修平
Original Assignee
瑞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9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9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7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22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15/28Polysaccharid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01Non-adhesive bandages or dressings
    • A61F13/01021Non-adhesive bandages or dres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dressing
    • A61F13/01029Non-adhesive bandages or dres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dressing made of multiple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00Compositions of polysaccharides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1/00 or C08L3/00
    • C08L5/04Alginic acid; Derivativ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089Wound bandages
    • A61F2013/00217Wound bandages not adhering to the wound
    • A61F2013/00229Wound bandages not adhering to the wound with algin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361Plasters
    • A61F2013/00365Plasters use
    • A61F2013/00463Plasters use haemost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400/00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A61L2400/04Materials for stopping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Description

止血敷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止血敷材。
出血中的皮膚創傷部位為可利用止血敷材來加以止血。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由具有可溶性止血敷材層、黏合層、及固定用薄片所積層而成的三層構造之止血敷材。黏合層為用來黏合可溶性止血敷材層與固定用薄片。當可溶性止血敷材層被敷置於創傷部位時,該可溶性止血敷材層就會因為吸收血液而一邊膨潤一邊溶解。此種已溶解的止血敷材為可促進血液凝固因子的活性化、以及血液凝固觸媒的生成。利用該種血液凝固觸媒,使得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迅速變化成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形成凝血塊,其結果,可使得創傷面被止血。
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具有止血效果、能夠維持適合於創傷治癒之濕潤狀態的傷部包覆材。此種傷部包覆材係能夠將褐藻酸鹽集合體固定在創傷部位上。褐藻酸鹽集合體為可在創傷部位良好地凝膠化、並維持濕潤狀態。根據專利文獻2,為了提高褐藻酸鹽集合體的吸水性,因而將褐藻酸鹽集合體之不織布等的表觀密度設定為3.5-2g/cm3以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9-2947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7-136240號公報。
含褐藻酸鹽的不織布為具有優越的止血效果。然而,根據本申請案發明者實施試驗的結果,可知當將不織布敷置於出血中的創傷部位上,再於止血後由創傷部位取下不織布時,因為不織布不易從在創傷部位已凝固的血液創傷部位剝離開,以致不織布有時帶給患者疼痛感的情況。因此,從減少帶給患者疼痛感的觀點來看,對於含褐藻酸鹽的不織布方面,仍還有改善的空間。
在專利文獻1中已列舉有做為可溶性止血敷材層之一例子,例如,以氧化織維素、氧化膠原蛋白、鈉纖維素、或褐藻酸鈣等所形成的織物狀、不織布狀、或海綿狀之層。然而,在專利文獻並未提到有關在將不織布適用於創傷部位時所給予患者的疼痛感。從而,於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的止血敷材並非一種為了能減少給予患者疼痛感所改良而成的止血敷材。
在專利文獻2中,亦未提到有關在將褐藻酸鹽集合體之不織布適用於創傷部位時所給予患者的疼痛感。再者,由於專利文獻2的不織布之表觀密度(容積密度)為3.5×10-2g/cm3以下,因此,構成不織布之纖維中之大多數的纖維係可被配向在不織布的厚度方向的。其結果,不織布的表面就成為多數纖維端部朝向外側的狀態,也就是形成細毛纖毛直立的狀態。另外,在不織布的表面,朝向外側之複數條纖維的端部為相互交纏、及/或成為束狀,進而形成多數個纖維塊。當血液凝固時,該纖維塊就將容易被併入到凝血塊內。此外,由於該纖維塊係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因此,其剛性與斷裂強度高。故而,當想要由創傷部位取下傷部包覆材時,就不易由凝血塊將不織布剝離下來,除了帶給患者疼痛感以外,還會有因自創傷部位剝下凝血塊而引起出血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難以使得創傷部位產生疼痛感的止血敷材。
根據本發明一形態所提供的一種止血敷材,其係包含不織布,前述不織布為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具有平滑的正面,在該正面實質上未存在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所提供的一種止血敷材,其係包含不織布,前述不織布為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的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
根據本發明之再另一形態,則可提供一種製造前述止血敷材的方法。該方法係包含:藉由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由厚度方向加壓前述不織布的步驟。
本發明所提供的止血敷材,可使創傷部位難以產生疼痛感。
1‧‧‧止血敷材
10‧‧‧不織布
11‧‧‧正面
12‧‧‧背面
20‧‧‧保護片
21‧‧‧內面
30‧‧‧接合層
40‧‧‧膠帶
圖1為一實施形態之止血敷材的斷面圖。
圖2為已將圖1之止血敷材貼在創傷部位的斷面圖。
圖3為實施例之不織布的一部分經放大的照片。
圖4為比較例之不織布的一部分經放大的照片。
圖5為比較例之不織布的一部分經放大的照片。
圖6為比較例之不織布的模式圖。
〔1〕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的止血敷材係包含有不織布,前述不織布為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具有平滑的正面,在該正面實質上未存在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
在此,所謂的「不織布的正面」係指使用於患者時,該不織布之與創傷部位接觸的表面。所謂的「實質上未存在纖維塊」係指,當將特定寬度的不織布對折而使其長度成為一半時,由彎折處起向著外側之纖維塊的數量為該彎折長度每5cm小於5塊。該種纖維塊的數量較佳為該彎折長度每5cm小於1塊。
藉由本止血敷材,由於在不織布的正面實質上未存在纖維塊,因此在血液凝固後由創傷部位將止血敷材剝離時,不織布難以拉扯剝離凝血塊。藉此,就難以因凝血塊自創傷部位剝離而發生出血或造成疼痛感。
〔2〕根據本發明之其他形態,前述不織布為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的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
此種形態下的止血敷材,為難以使創傷部位產生疼痛感。
本案發明者確認:當不織布的容積密度小於4.0×10-2g/cm3時,在不織布的正面將形成多數的細毛,亦即形成朝向外側的纖維之端部,亦會形成多數個纖維塊,相對於此,當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時,在不織布的正面幾乎不會形成細毛,且亦實質上未存在纖維塊。其理由,推斷為如下所示。當不織布之容積密度低時,在構成不織布的纖維之中,於不織布的厚度方向、也就是配向成與不織布表面交叉之纖維數為多於容積密度高的情況。該等纖維的端部就容易於不織布表面上形成細毛及朝向外側的纖維塊。相對於此,藉由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的軋延加工等,在厚度方向加壓等方法來提高不織布的容積密度後,就容易將構成不織布的纖維配向成與不織布表面平行。其結果,朝向外側的纖維之端部就減少,且使纖維塊解開分離。
由上述理由可知,在此種形態的止血敷材中,於不織布的正面實質上未存在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其結果,當由創傷部位剝離止血敷材時,將難以因凝血塊自創傷部位剝離所造成的疼痛感。
上述不織布的容積密度之上限並未特別限定。然而,為了實現能夠充分吸收血液、及能夠容易貼合於創傷部位之適度的柔軟性,則不織布之容積密度的上限較佳為20.0×10-2g/cm3,更佳為10.0×10-2g/cm3,更理想為8.0×10-2g/cm3
〔3〕在前述止血敷材中,前述不織布的厚度較佳為包含在1.0~3.5mm的範圍。
此種形態的止血敷材,由於除了能夠吸收適當的血液量而發揮優異的止血效果以外,還能夠無須強壓至創傷部位便可容易貼合,因此能夠更加地抑制在創傷部位之疼痛感的產生。
上述不織布的厚度較佳為包含在1.5~3.0mm的範圍,更佳為包含在1.9~2.7mm的範圍。
〔4〕在前述止血敷材中,前述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較佳為包含於80~200g/m2的範圍。
此種形態的止血敷材,由於除了能夠吸收適當的血液量而發揮優異的止血效果以外,還能夠不必強壓至創傷部位便可容易貼合,因此能夠更加地抑制在創傷部位之疼痛感的產生。
上述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較佳為包含在100~170g/m2的範圍,更佳為包含在120~145g/m2的範圍。
〔5〕較佳者是:前述止血敷材為薄片狀,前述止血敷材為更進一步包含有積層於前述不織布的保護片,前述保護片之液體透過性為低於前述不織布之液體透過性。
根據此種形態的止血敷材,由於即使不織布因吸收體液而導致膨潤、溶解,仍可藉由保護片而使止血敷材維持在創傷部位,因此能夠保護創傷部位。此外,由於保護片具有較低的液體透過性,因此可抑制而不使被不織布所吸收的體液漏出至外部,其結果,得以防止患者的衣服等受到污損。
保護片較佳為以加熱熔合、熱熔接合劑等之接合劑或黏著劑等而固定在不織布上。接合劑之塗覆量等的接合條件較佳為設定成:對於乾燥狀態的不織布為能夠確實固定保護片,而對於已吸收體液的不織布則能夠以較弱的力來剝離保護片。藉此,乾燥狀態的止血敷材之處置就變容易,且在由創傷部取下止血敷材之際,還能夠容易地將保護片自不織布剝離下來。
〔6〕製造前述止血敷材的方法,其包含藉由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以便將前述不織布由厚度方向進行加壓的步驟。
當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以從其厚度方向加壓時,則構成不織布的纖維便容易被配向成與不織布表面平行。其結果,就可抑制在不織布的表面形成細毛,甚至抑制複數條纖維的端部聚集成束狀及/或相互交纏而形成纖維塊。
〔7〕前述方法亦可更進一步地包含在前述不織布的單面上積層保護片的步驟,積層前述保護片的步驟係可在由厚度方向進行加壓前述不織布的步驟以前、以後、或與由厚度方向加壓前述不織布的步驟同時地實施。
上述的加壓步驟,可以對不織布僅實施一次,或者也可以實施複數次。在實施複數次加壓工程的情況,加壓步驟為能夠在積層前述保護片以前、積層以後、與積層同時、或彼等之任意的組合來實施。
接著參照圖1,針對止血敷材1的一形態進行說明。
止血敷材1的主要用途為覆蓋已出血的創傷部位200(參照圖2),以使創傷部位200止血。止血敷材1為薄片狀,並具備容易貼合至皮膚的柔軟性。止血敷材1之一例子,其為由不織布10、接合層30、及保護片20依序積層而成,並具有經由接合層30而將不織布10與保護片20相互固定的積層構造。
當不織布10敷於創傷部位200時,將吸收自創傷部位200所流出的體液。因吸收體液而使得不織布10的一部分溶解與凝膠化、釋出鈣離子等。體液主要為包含血液與滲出液。不織布10係以纖維狀之褐藻酸鹽所形成。構成褐藻酸鹽的陽離子,例如包含鈣、鈉、或是彼等之兩者。
不織布10較佳為具備容易貼合至皮膚的柔軟性。此種之不織布10的機能,主要是由於不織布10具有較佳範圍之容積密度與厚度所致。不織布10的正面11為顯露出來。當止血敷材1用於使創傷部位200止血時,不織布10的正面11為與創傷部位200貼合。
保護片20的作用在於:防止已被不織布10吸收的體液由不織布10的背面12滲出、及防止外部的液體等侵入至創傷部位200。此種之保護片20的機能係由於保護片20的材料為具有較低的液體透過性。保護片20之液體透過性的一例子,為低至使保護片20實質上不透過液體的程度。
保護片20較佳為具備有容易貼合於皮膚的柔軟性、及能充分維持不織布10的強度。構成保護片20之材料的例子,舉例來說,例如,樹脂膜、布帛、不織布、及彼等之一部分或全部所組合而成的材料。樹脂膜的例子,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烯烴系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等)、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或聚胺酯系樹脂等之薄膜。該等薄膜較佳為具有使止血敷材1容易貼合於皮膚的伸縮性。保護片20的厚度並未有特別限定,可考慮柔軟性、強度等而適當地加以設定。保護片20的厚度例如可設定在25~30μm。
接合層30為具有使保護片20穩固地與不織布10的背面12接合的作用。然而,當不織布10因體液而凝膠化時,該接合層30係仍可容許將保護片20容易地自不織布10剝離。接合層30係形成在不織布10的背面12與保護片20的內面21之間,以使不織布10與保護片20相互接合。接合層30為例如以像是合成橡膠系熱熔接合劑的接合劑所構成。合成橡膠系熱熔接合劑之一例子,為包含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在此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上述接著劑形成層狀,然而本發明所採用的上述接合劑,只要是能夠相互固定不織布10與保護片20之物皆可,也可以是任何一種之形態,而沒有限定於使用層狀之物。例如,可以是在保護片20上指定圖案的線狀或點狀塗覆接合劑,也可以是經由該接合劑而將不織布10與保護片20加以相互固定。
針對不織布10的結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0的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不織布10之容積密度的較佳範圍為4.0×10-2~20.0×10-2g/cm3。容積密度之上限較佳為10.0×10-2g/cm3,更佳為8.0×10-2g/cm3
不織布10之厚度的較佳範圍為1.0~3.5mm,更佳為1.5~3.0mm,最佳為1.9~2.7mm。不織布10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的較佳範圍為80~200g/m2,更佳為100~170g/m2,最佳為120~145g/m2。在不織布10的厚度及每平方公尺的重量分別是在上述較佳範圍的情況,由於除了能夠發揮適當的止血效果以外,還不需要將止血敷材1強力按壓至創傷部位200便能夠容易地貼合,因此在創傷部位200將難以產生疼痛感。
參照圖2,說明止血敷材1的使用方法。
根據止血敷材1之使用方法的一例子,為了將止血敷材1覆蓋至創傷部位200而以膠帶40貼附在皮膚上。由於止血敷材1被貼合於皮膚上,因而不織布10的正面11接觸至創傷部位200及其周邊部位。不織布10吸 收自創傷部位200所流出的體液。不織布10因吸收體液而膨潤、凝膠化。不織布10隨著凝膠化而釋出鈣離子。由於該種鈣離子,因而可促進創傷部位200之血液的凝固。
倘若創傷部位200已止血,便以如下的順序而將止血敷材1由皮膚剝離下來。最初,先從皮膚上剝離膠帶40。接著,由創傷部位200剝離保護片20與不織布10。此時,由於不織布10的正面11實質上未存在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因此,可順利地自創傷部位200取下不織布10。不織布10中已凝膠化之一部分的纖維則與保護片20或不織布10中之其他纖維分離而殘留於創傷部位200。之後,以生理食鹽水來洗掉殘留於創傷部位200的不織布10。
利用止血敷材1,將可獲得以下效果。
(1)不織布10為具有平滑的正面11,在該正面11實質上未存在由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
根據止血敷材1,不織布10的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本案發明者確認到:在該不織布10的正面11上,幾乎沒有形成較大的直立狀細毛,且表面為平滑的。其理由,推斷為如下所述。當藉由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的軋延加工等,在厚度方向加壓等方法來提高不織布的容積密度時,則構成不織布的纖維就容易配向成與不織布表面平行。其結果,就可抑制而不在不織布的表面形成細毛,進而可抑制而不致使複數條纖維的端部聚集成束狀及/或相互交纏形成纖維塊。
較佳者為上述一對滾輪之中,至少與不織布10之正面11抵接的滾輪具有平滑狀表面。在此種情況下,將可使不織布10之正面11更加平滑。
(2)藉由止血敷材1,在由創傷部位200剝離止血敷材1之際,將可抑制在創傷部位200之疼痛感的產生。其理由,推斷為如下所述。由於 在止血敷材1之不織布10的正面11上並未實質存在由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因此,在由創傷部位200取下止血敷材1之際,不織布10就可容易自凝血塊剝離下來。其結果,不織布10就難以拉扯剝離凝血塊,因而可抑制而不致因凝血塊自創傷部位200剝離而引起的疼痛感。
(3)藉由止血敷材1,由於不織布10所含的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因而將可獲得充分的止血效果。
不織布10的容積密度為20.0×10-2g/cm3以下。此外,不織布10的厚度為1.0mm以上,不織布10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80g/m2以上。本案發明者確認:滿足該等條件的不織布10具有可吸收需要止血處之創傷部位200所流出的血液等之足夠的吸水性,且用以止血所需要之足夠量的纖維為溶解而凝膠化。因此,可藉由止血敷材1而適當地使創傷部位200止血。
(4)止血敷材1為具備有容易貼合於皮膚上的柔軟性。
不織布10的容積密度為20.0×10-2g/cm3以下。此外,不織布10的厚度為3.5mm以下,不織布10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200g/m2以下。本案發明者確認到:滿足該等條件的不織布10為具備有貼合於創傷部位200之皮膚上所需要之充分的柔軟性。因此,當不織布10的正面11接觸於創傷部位200的創傷面時,由於可抑制而不致給予正面11過於強力按壓至創傷面,因而能夠更加進一步地抑制而不使在創傷部位200之疼痛感的產生。
(5)藉由止血敷材1,則將不會有因來自創傷部位200的體液而導致污損患者衣服等之虞。
於此種止血敷材1中,在不織布10的背面上為積層有保護片20。該保護片20的液體透過性為低於不織布10,因此,已被不織布10所吸收的體液將被保護片20所遮斷,進而抑制而不致發生往外部滲漏之事。其結果,就沒有因體液而造成患者衣服等污損之虞。此外,在為了促進止血 而以手或手指壓迫創傷部位的情況,亦沒有手指會因來自創傷部位200之體液而受到污損之虞。
〔實施例〕
本案發明者使用了實施例的止血敷材1與比較例的止血敷材,來實施用以確認不織布之種類與患者感受到的疼痛感之間的關係之比較試驗。
〔實施例1〕
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構造為如下所述。褐藻酸鹽的種類為褐藻酸鈣。厚度為1.9mm。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125g/m2。容積密度為6.58×10-2g/cm3
實施例1之保護片20為厚度30μm的低密度聚乙烯製薄膜。此種保護片20為以熱熔接合劑接合在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背面12。採用的熱熔接合劑為合成橡膠系接合劑。
〔實施例2〕
實施例2之不織布10的構造為如下所述。褐藻酸鹽的種類為褐藻酸鈣。厚度為2.7mm。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120g/m2。容積密度為4.44×10-2g/cm3
利用與實施例1之接合劑相同種類的接合劑,將與實施例1之保護片20相同材質、且相同厚度的保護片20接合於實施例2之不織布10的背面12上。
〔實施例3〕
實施例3之不織布10的構造為如下所述。褐藻酸鹽的種類為褐藻酸鈣。厚度為1.9mm。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145g/m2。容積密度為7.63×10-2g/cm3
利用與實施例1之接合劑相同種類的接合劑,將與實施例1之保護片20相同材質、且相同厚度的保護片20接合於實施例3之不織布10的背面12上。
〔比較例1〕
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構造為如下所述。褐藻酸鹽的種類為褐藻酸鈣。厚度為3.8mm。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145g/m2。容積密度為3.82×10-2g/cm3
利用與實施例1之接合劑相同種類的接合劑,將與實施例1之保護片20相同材質、且相同厚度的保護片接合於不織布A的背面上。
〔比較例2〕
比較例2之不織布B的構造為如下所述。褐藻酸鹽的種類為褐藻酸鈣。厚度為4.3mm。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145g/m2。容積密度為3.37×10-2g/cm3
利用與實施例1之接合劑相同種類的接合劑,將與實施例1之保護片20相同材質、且相同厚度的保護片接合於不織布B的背面上。
不織布之厚度為以下述方式測定。
準備10片之以裁刀將原坯不織布裁切成100mm×120mm大小的試料。接著,堆疊上述10片試料、測定其高度,由該測定結果來求出1片不織布的厚度。
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以下述方式測定。
準備3片之以裁刀將原坯不織布裁切成100mm×100mm大小的試料。接著,以電子秤測定各試料的重量。算出將該測定結果乘以100之值的平均值。將該平均值設為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
確認不織布表面的平滑度,也就是確認在不織布表面是否存在有纖維塊,其為以下述方式進行。
由原坯不織布取得長度200mm×寬度100mm的試料,將其對折而使該試料的正面朝外且使其長度成為一半。接著,從垂直於不織布一方表面的方向,以照相機拍攝已對折的不織布之彎折處。接著,使用所得的影像,以目視觀察在彎折處之纖維的外觀,測定存在於彎折處之長度每5cm的纖維塊之數量。
圖3的照片為顯示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彎折處之正面11的一例子。對於實施例2與實施例3之各個不織布10的彎折處進行攝影的結果,所得到的照片幾乎與圖3所示之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照片相同。
圖4的照片為顯示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彎折處之正面A1的一例子。對於比較例2之不織布B的彎折處進行攝影的結果,所得到的照片幾乎與圖4所示的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照片相同。
如同圖3與圖4的照片所示,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正面11之平滑度、與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正面A1之平滑度之間,在目視可確認程度之範圍內,兩者之平滑度是不同的。由該等照片,可確認具有如下所述之相異點。
在實施例1中,於不織布10之彎折處的正面11,形成有少數的細毛為豎起之部分。然而,細毛已豎起的纖維比周圍的纖維還更往外側突出之長度,是比較短的,而細毛已豎起的纖維的數量也是少的。在該正面11上為實質上未存在有纖維塊。如此,實施例1之不織布10之彎折處的正面11,整體上為呈現平滑狀。此等之特徴亦同樣存在於實施例2與實施例3中之各個不織布10。
相對於此,在比較例1之不織布A之彎折處的正面A1上,則形成有多數細毛為豎起的部分A2。再者,相較於各個實施例的不織布10的情況,比較例1之細毛已豎起的纖維比周圍的纖維還更往外側突出之長度,為皆比各個實施例的不織布10的情況還更長,而細毛已豎起的纖維的數量 也是較多的。在該正面A1上,彎折處長度每5cm便存在有10個以上之多數個纖維塊A3。
圖5的照片為將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正面A1更進一步放大顯示的照片。如圖5的照片所示,由於複數條纖維之端部為形成束狀,且有一部分的纖維還交纏在一起,因而形成各纖維塊A3。各纖維塊A3之端部,在不織布的表面為朝向外側。構成一纖維塊A3之複數條纖維的數量,例如為10以上,具體而言為數十以上。纖維塊A3的粗細大小,也就是在與纖維塊之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中之纖維塊A3的寬度,為100μm以上,具體而言為約200~2000μm。
如此,在與各實施例之不織布10的彎折處的正面11相互比較之下,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彎折處的正面A1整體上是比較粗糙的。此等之特徴亦同樣出現在比較例2之不織布B中。
為了確認不織布的種類與適用在患者創傷部位時的疼痛感之間的關係,因而進行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與各比較例之止血敷材的比較實驗。各實施例的止血敷材1為:含實施例1之不織布10的止血敷材1、含實施例2之不織布10的止血敷材1、以及含實施例3之不織布10的止血敷材1。各比較例的止血敷材為:含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止血敷材、以及含比較例2之不織布B的止血敷材。
複數名患者使用了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或各比較例之止血敷材。在此所稱之使用為包含:從將止血敷材敷置於已出血的創傷部位、到止血後之將止血敷材自皮膚剝離為止的行為。藉由止血敷材的使用,以訪問調查來確認各個患者所感受到的疼痛感。
根據訪問調查的結果可知:使用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的全數患者,皆未因使用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而感受到有引起疼痛感。另一方面,使用各比較例之止血敷材的全數患者,則因使用各比較例之止血敷材 皆感受到有造成疼痛感(由創傷部位取下各比較例之止血敷材時的疼痛感)。如此,由訪問調查的結果顯示出:各實施例之不織布10與各比較例之不織布比較之下,前者將可使患者所受的疼痛感消失、或是減輕。
圖6為顯示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模式圖。參照該模式圖以及上述比較實驗的結果,不織布A為比各實施例的不織布10還更容易使患者感受到疼痛感的理由,可推測為如下所述。
在不織布A的正面A1上,存在有多數的細毛為豎起的部分A2與多數的纖維塊A3。由於纖維塊A3係由複數條纖維強力交纏、或是形成為束狀所構成,因此,剛性及斷裂強度為比其他有細毛豎起的纖維還高。
比較例1的不織布A敷置於創傷部位200後,不織布的纖維便因為吸收滲出液而膨潤、溶解。由已溶解的不織布纖維釋出鈣離子,使得創傷部位200的血液凝固。由於細毛豎起部分A2與纖維塊A3為存在於不織布A的正面A1,因此該等部分將嵌入至凝血塊內。
當創傷部位200止血後,由創傷部位200剝離包含比較例1之不織布A的止血敷材。此時,由於細毛為豎起的部分A2與纖維塊A3已嵌入至凝血塊內,因此與不織布A的一部分結合之凝血塊的部分,將連同細毛為豎起的部分A2與纖維塊A3自創傷部位200剝離。此時,雖然細毛為豎起的部分A2的纖維較細而比較容易被切斷,但是因為由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A3由於斷裂強度較高,所以就不易被切斷。因此,由於凝血塊有一部分會連同不織布A一起自創傷部位200剝離,以致造成患者感受到強烈的疼痛感,甚至有出血的情況發生。
相對於此,由於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的不織布10,具有實質上未存在有纖維塊之平滑狀的正面11,因此,當血液凝固之際,纖維塊將不被嵌入至凝血塊內。從而,當由創傷部位200剝離該止血敷材1之際, 將容易從創傷部位200剝離不織布10。其結果,患者將不感受到因為使用各實施例之止血敷材1所引起之疼痛感。
在上述實施例1至實施例3中,採用容積密度為4.44×10-2~7.63×10-2g/cm3的不織布10。不過,不織布之容積密度亦可為8.0×10-2g/cm3以上、或是10.0×10-2g/cm3以上。不織布之容積密度較佳為設定在20.0×10-2g/cm3以下。如此,就可獲得與不織布之容積密度、厚度、或是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相應之優異的止血效果或與皮膚的貼合性。
〔變形例〕
本發明所提供的止血敷材,並未限定在上述實施形態與實施例。在可達成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止血敷材係可採用不同於上述實施形態與實施例的各種形態。以下所示之變形例,為可適用根據本發明的止血敷材之各種形態的一例。
在變形例的止血敷材1中,保護片20為具有比不織布10還大的面積。從而,保護片20的一部分為延伸至不織布10的外側。延伸至不織布10外側之保護片20的部分,在其內面21為具有可黏合於皮膚的黏合層。因此,利用包含本變形例之保護片20的止血敷材1,則無須使用膠帶40便能夠將止血敷材1貼附於皮膚上。
根據另一變形例所提供的止血敷材1,其中之保護片20為以不同於熱熔接合劑的其他接合劑、或黏著劑而接合於不織布10上。
根據又一變形例所提供的止血敷材1,其中省略保護片20與接合層30。亦即,僅以不織布10來構成止血敷材1。在此種情況下,不織布10便能夠形成以薄片狀與條狀為主的各種形狀。
1‧‧‧止血敷材
10‧‧‧不織布
11‧‧‧正面
12‧‧‧背面
20‧‧‧保護片
21‧‧‧內面
30‧‧‧接合層

Claims (8)

  1. 一種止血敷材,其包含有不織布,其特徵在於,前述不織布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具有平滑的正面,在該正面實質上未存在以複數條纖維所形成的纖維塊,當將不織布於長度方向對折時,從彎折處起朝向外側之纖維塊的數量為該彎折長度每5cm少於5塊。
  2. 一種止血敷材,其包含有不織布,其特徵在於,前述不織布包含纖維狀之褐藻酸鹽,前述不織布的容積密度為4.0×10-2g/cm3以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止血敷材,其中前述不織布的厚度為包含在1.0~3.5mm的範圍。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止血敷材,其中前述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包含在80~200g/m2的範圍。
  5.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止血敷材,其中前述不織布之每平方公尺的重量為包含在80~200g/m2的範圍。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止血敷材,其中前述止血敷材為片狀,前述止血敷材更包含積層於前述不織布的保護片,前述保護片之液體透過性為低於前述不織布之液體透過性。
  7. 一種製造止血敷材之方法,其為用於製造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止血敷材;該方法包含:藉由使不織布通過一對滾輪之間,而由厚度方向加壓前述不織布的步驟。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方法,其係進一步包含:於前述不織布之單面上積層保護片之步驟; 積層前述保護片之步驟係在由厚度方向加壓前述不織布之步驟以前、以後、或與由厚度方向加壓前述不織布的步驟同時地實施。
TW103144877A 2013-12-27 2014-12-23 止血敷材 TWI549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3059 2013-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9103A TW201529103A (zh) 2015-08-01
TWI549703B true TWI549703B (zh) 2016-09-21

Family

ID=53478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4877A TWI549703B (zh) 2013-12-27 2014-12-23 止血敷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18680B2 (zh)
CN (1) CN105848688A (zh)
TW (1) TWI549703B (zh)
WO (1) WO20150990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7716B2 (ja) * 2015-09-17 2018-04-25 株式会社瑞光 絆創膏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064283A (ko) * 2016-12-05 2018-06-14 주식회사 삼양바이오팜 섬유 웹, 피브릴상 섬유 또는 부직포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그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섬유 웹, 피브릴상 섬유 또는 부직포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20992U (zh) * 2010-12-29 2011-08-10 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敷料
CN102851878A (zh) * 2012-09-24 2013-01-02 淄博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海藻纤维可吸收医用辅料及其制作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7945A (en) * 1988-05-31 1993-03-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lginate wound dressing of good integrity
EP0344913B1 (en) * 1988-05-31 1997-09-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lginate wound dressing of good integrity
US5080657A (en) * 1988-12-03 1992-01-14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lginic
JPH04263855A (ja) * 1991-02-19 1992-09-18 Terumo Corp 創傷被覆材
JPH07136240A (ja) * 1993-11-12 1995-05-30 Kuraray Co Ltd アルギン酸塩集合体を使用した創傷被覆材
JPH09279462A (ja) * 1996-04-17 1997-10-28 Agency Of Ind Science & Technol アルギン酸系繊維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H09294765A (ja) * 1996-05-02 1997-11-18 Mic Kk 創傷面保護可溶性止血材
JP2001190597A (ja) * 2000-01-06 2001-07-17 Uni Charm Corp 水解性の吸収性物品
WO2005000372A1 (ja) * 2003-06-26 2005-01-06 Zuiko Corporation 創傷被覆材および創傷被覆材キット
CN102648985B (zh) * 2011-02-24 2014-03-26 温州中科应急急救包有限公司 壳聚糖急救止血材料
CN102774063B (zh) * 2011-05-11 2015-08-12 博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海藻酸盐膜层的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50005A (zh) * 2011-10-25 2012-02-15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医用湿性复合敷料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20992U (zh) * 2010-12-29 2011-08-10 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敷料
CN102851878A (zh) * 2012-09-24 2013-01-02 淄博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海藻纤维可吸收医用辅料及其制作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99017A1 (ja) 2015-07-02
JPWO2015099017A1 (ja) 2017-03-23
CN105848688A (zh) 2016-08-10
TW201529103A (zh) 2015-08-01
JP6718680B2 (ja) 2020-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96476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204971881U (zh) 吸收性物品的伸缩结构
JP7350473B2 (ja) 伸張可能なドレッシング
EP3254653B1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13242726A (zh) 具有硅酮伤口接触层的超吸收性伤口敷料
EP2589357A1 (en) Thin absorbent article
CN113242727A (zh) 具有硅酮伤口接触层的超吸收性伤口敷料
JPWO2005000372A1 (ja) 創傷被覆材および創傷被覆材キット
TWI603722B (zh) Absorbent article
US10413451B2 (en) Wound dressing
CN104797224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3154087A1 (ja) 吸収性物品
JP4566640B2 (ja) 被覆材固定補助材
EP3053557A2 (en) Absorbent article
TWI549703B (zh) 止血敷材
KR101432238B1 (ko) 압박밴드
US20020132545A1 (en) Wound dressing and/or compress with one or more nonwoven layers
JP4514956B2 (ja) 絆創膏
JP2002126000A (ja) 吸収性物品
JPH0615648U (ja) 使い捨てフェイスマスク
JP3187099U (ja) 吸収性物品
JP386872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2120707A (ja) 吸収性物品
JP6317716B2 (ja) 絆創膏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796747C2 (ru) Влажная раневая повязка с клейкой кромко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