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9174B - Electrical parts of the detent mechanism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parts of the detent mechanis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9174B
TWI469174B TW99141949A TW99141949A TWI469174B TW I469174 B TWI469174 B TW I469174B TW 99141949 A TW99141949 A TW 99141949A TW 99141949 A TW99141949 A TW 99141949A TW I469174 B TWI469174 B TW I4691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tweezers
concave
movable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41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5786A (en
Inventor
Hajime Fukushima
Taro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Cosmos Electr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Cosmos Electric filed Critical Tokyo Cosmos Electric
Publication of TW201135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5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9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91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4Operating parts, e.g. turn kno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1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with index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54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the operating part having at least five or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operative positions
    • H01H19/56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54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the operating part having at least five or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operative positions
    • H01H19/56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 H01H19/58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having only axial contact pressure, e.g. disc switch, wafer switch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lide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
該發明是關於,在旋轉操作的電氣零件或滑動操作的電氣零件中,操作時用來產生卡嗒感(節度感)的掣子機構。
作為習知的此種掣子機構,例如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1所記載,是使用滾珠或線圈彈簧。
第1圖顯示了具備有專利文獻1記載的掣子機構的旋轉開關的開關罩殼與可動板周邊的構造,第1圖中,1是表示開關罩殼,2是表示旋轉操作的操作軸,3是表示固定於操作軸2的可動板。4是與固定接點(沒有圖示)接觸的可動接點,5是將可動接點4對於固定接點彈壓,並且將可動板3對於開關罩殼1的內側上壁面彈壓的線圈彈簧。
掣子機構是由:在開關罩殼1的內周面形成的溝部1a、以及在可動板3的外周面的兩處插入安裝的滾珠6及線圈彈簧7所構成,讓藉由線圈彈簧7被朝開關罩殼1的內周面彈壓的滾珠6,與溝部1a卡合,藉此獲得卡嗒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實公平2-11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實公昭52-17096號公報
如上述習知例子,在滾珠彈性接觸於,在對象側的殼體排列形成的凹凸部的構造,滾珠為點接觸,藉此殼體會局部磨耗,所以耐久性會有問題。
在將操作軸進行旋轉操作的開關等的電氣零件,例如為了得到明確的卡嗒感,需要產生強力扭矩(階段扭矩),但是為了產生強力扭矩需要使用線徑較粗的線圈彈簧,線圈彈簧的外徑變大,會妨礙電氣零件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攜帶型電子機器所使用的旋轉操作型的開關,既需要小型化且操作旋鈕大型化,因此能達到良好的觸感且能明確地切換,且為了防止錯誤旋轉,需要掣子機構產生強力扭矩。
本發明的目的是鑒於這種狀況,要提供一種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具有良好且明確的卡嗒感,且耐久性優異,能讓其小型化。
藉由該發明的第一觀點,具有旋轉操作軸的電氣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配置在與旋轉操作軸一體旋轉的旋轉板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旋轉板的外周部配置成從外周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用來收容旋轉板的殼體的內周面,於其周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
藉由該發明的第二觀點,具有旋轉操作軸的電氣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在與旋轉操作軸一體旋轉的旋轉板的外周面,於其周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可出入地在殼體配置成從用來收容旋轉板的殼體的內周部突出的掣子塊、及配置在殼體的以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所構成;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
藉由該發明的第三觀點,具有滑動操作旋鈕的電氣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在與滑動操作旋鈕一體地滑動的可動體處配置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可動體的周緣部配置成從周緣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著可動體的凹部之殼體的上述凹部的內壁面,朝可動體滑動的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
藉由該發明,是使用:作成圓柱狀的掣子塊、與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與使用習知的滾珠與線圈彈簧的掣子機構相比,能達到小型化,能達到強力、良好且明確的卡嗒感。
與習知的點接觸滾珠不同,圓柱狀的掣子塊為線接觸,所以能減少對象側殼體的磨耗,藉此能獲得耐久性優異的掣子機構。
以下說明該發明的實施例。
第2圖是作為具備有該發明的掣子機構的電氣零件的一例,將旋轉操作型的開關構造分解成各部分顯示。開關是藉由:旋轉操作軸10、軸承20、環部30、旋轉板40、彈簧50、掣子塊60、中間板70、接觸著接觸頭的下側接觸頭座80、旋轉頭90、保持著接觸頭的上側接觸頭座100、外殼110、及鉚釘120所構成。
旋轉操作軸10具備有:操作部11、從操作部11的前端同軸地延長,直徑小於操作部11的保持部12、以及從保持部12的前端同軸地延長,直徑小於保持部12的驅動部13。在保持部12的前端側將環狀溝12a形成於外周面。在驅動部13形成有:與中心軸線平行地切落所形成的兩個互相平行的平面13a。旋轉操作軸10是樹脂或金屬製。
軸承20具有:在外周形成有安裝用螺紋的安裝部21、及在安裝部21的其中一端一體地形成的矩形的殼體部22。在安裝部21形成有軸孔23,該軸孔23用來可自由旋轉地插通旋轉操作軸10的保持部12。在殼體部22的上面側(安裝部21位置的面的相反面側),與軸孔23同軸地形成有圓形的凹部24,在其底面開口有軸孔23。在凹部24的內周面朝其周方向以預定間距排列形成有作成凹凸形狀的凹凸部25。在殼體部22的上面,在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22a,在另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22b。軸承20是以樹脂或金屬製。
旋轉板40是作成圓形,以樹脂或金屬形成。在旋轉板40的上面形成有:作成大致U字型的凹部41。在凹部41的作成U字型的兩腳部的部分,分別形成有:與凹部41連通而到達旋轉板40的外周面的缺口42,並且在兩腳部的較缺口42更前端側,分別形成有:較缺口42更淺的缺口43。凹部41的底面與缺口42的底面作成同一平面。
在旋轉板40的下面形成有:用來插入於軸承20的軸孔23的軸部44,在軸部44,雖然在第2圖沒有看到,是形成有軸孔45(參考第5圖(A)、第5圖(B)),該軸孔45用來插通旋轉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在旋轉板40的上面側,形成有:與軸部44的軸孔45連通且直徑大於軸孔45的軸孔46。在軸孔46形成有:從其內周的一處部位朝向中心突出,且朝軸方向延伸的卡合鍵47,在與卡合鍵47相對向的軸孔46的內周突出形成有:與在旋轉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處形成的平面13a的其中一方吻合的形狀的突出部48。軸孔46的直徑是作成能讓後述的旋轉頭90的旋轉軸91插入卡合的大小。
彈簧50作成U字型,在該例子中,是將寬度較窄的金屬板簧材彎曲成U字型而形成。
掣子塊60作成短圓柱狀,在該例子使用有兩個。掣子塊60是金屬或樹脂製。
中間板70是作成與軸承20的殼體部22相同的矩形,在中央形成有軸孔71。軸孔71的直徑是作成能讓後述的旋轉頭90的旋轉軸91自由旋轉地插通的大小。在中間板70形成有:與其一邊鄰接的兩個定位孔72a,在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72b,在另一組對角角部的下面分別形成有定位突起73。在第2圖中,其中一方的定位突起73被擋住而看不到。中間板70是作成例如樹脂製。
第3圖(A)、第3圖(B)、第3圖(C)是顯示旋轉頭90的詳細情形,第3圖(A)是俯視圖,第3圖(B)是第3圖(A)的D-D線剖面圖,第3圖(C)是顯示底視圖。
旋轉頭90,是藉由嵌入成型一體化而形成有:旋轉軸91、位於旋轉軸91的長度方向中間,與旋轉軸91同軸的碟部92、以及保持於碟部92的滑動接觸片93。在第3圖(A)及第3圖(C)是在滑動接觸片93有加上點圖案。
在旋轉軸91形成有:與旋轉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卡合的軸孔94。並且在旋轉軸91的下端分別形成有:與旋轉板40的卡合鍵47及突出部48分別卡合的缺口95、96。缺口95、96在軸方向作成預定的長度,藉此將旋轉軸91以缺口95、96的軸方向長度插入旋轉板40的軸孔46。
滑動接觸片93是由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觸片93b所構成,是將一枚金屬板進行衝裁,如第3圖(B)所示藉由彎折所形成,將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觸片93b重疊。
上側接觸片93a,如第3圖(A)所示,在同心的互相鄰接的兩個環狀區域分別具有圓弧狀的接觸區域(露出區域)。在外側的環狀區域形成有:佔有預定角度範圍的一個接觸區域93a1,在內側環狀區域形成有:分別佔有預定的角度範圍的兩個接觸區域93a2、93a3。
另一方面,下側接觸片93b,如第3圖(C)所示,具有:與上側接觸片93a的兩個環狀區域相同(相同直徑)的兩個環狀區域、以及在內周側鄰接的另一個環狀區域。在外側的環狀區域形成有:分別佔有預定的角度範圍的四個接觸區域93b1、93b2、93b3、93b4,在中間的環狀區域形成有:分別佔有預定的角度範圍的兩個接觸區域93b5、93b6。在內側的環狀區域形成有環狀(360°)的接觸區域93b7。
第4圖(A)是顯示了上側接觸頭座100的上面、以及在組裝狀態的位於下側的旋轉頭90的上面。
在與殼體22同樣為矩形的上側接觸頭座100的下面,形成有:圓形的旋轉頭收容凹部101,在該旋轉頭收容凹部101的頂部形成有大致矩形的窗部102。在與上側接觸頭座100的其中一側邊鄰接的旋轉頭收容凹部101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面朝下側接觸頭座80的側邊突出的卡合凸部103、以及與該卡合凸部103鄰接而以相同寬度切下側壁部的卡合凹部104。在上側接觸頭座100的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105a,在另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105b。並且,在將端子107b、108b、109b導出的一側邊形成有鄰接的兩個定位突起106。
上側接觸頭座100是藉由嵌入成型而一起形成有:3個接觸頭107a、108a、109a、以及從其構造分別一體地延長,從上側接觸頭座100的一側面朝外突出的端子107b、108b、109b。三個接觸頭107a、108a、109a,從窗部102的緣部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在:在旋轉頭90的滑動接觸片93處限定的三個環狀區域上。在該例子中,各接觸頭107a、108a、109a分別具有兩個分歧腕部,在各環狀區域藉由兩點接觸而提高接觸的穩定性(可靠度)與使用壽命。
第4圖(B)是顯示,下側接觸頭座80的下面、與在組裝狀態位於上側的旋轉頭90的下面。
下側接觸頭座80的構造是與上側接觸頭座100的構造相同,可以將以相同零件所形成的接觸頭座改變上下方向而使用為上側用、下側用。
在下側接觸頭座80的上面形成有圓形的旋轉頭收容凹部81,在其旋轉頭收容凹部81的地板形成有大致矩形的窗部82。在與下側接觸頭座80的一側邊鄰接的旋轉頭收容凹部81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面朝上側接觸頭座100側突出的卡合凸部83、以及與該卡合凸部83鄰接而以相同寬度切下側壁部的卡合凹部84。在下側接觸頭座80的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85a,在另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85b。並且,在將端子87b、88b、89b導出的一側邊形成有鄰接的兩個定位突起86。
下側接觸頭座80,是藉由嵌入成形而一起形成有:3個接觸頭87a、88a、89a、以及從其構造分別一體地延長,從下側接觸頭座80的一側面朝外突出的端子87b、88b、89b。3個接觸頭87a、88a、89a從窗部82的緣部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於:在旋轉頭90的滑動接觸片93處限定的三個環狀區域上。各接觸頭87a、88a、89a分別具有兩個分歧腕部,在各環狀區域兩點接觸。
外殼110作成與中間板70相同形狀,與中間板70同樣地,具備有:軸孔111、兩個定位孔112a、兩個固定孔112b、以及兩個定位突起113。外殼110是例如樹脂製。
各部位的組裝是用以下方式進行。
旋轉操作軸10插通於軸承20,藉由將環部30安裝於:在保持部12的前端側形成的環狀溝12a,以防止脫離。
旋轉板40,在其軸部44的軸孔45及與其連通的軸孔46,插通旋轉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而被收容於軸承20的殼體部22的凹部24。在該狀態將彈簧50收容配置於旋轉板40的凹部41(參考之後說明的第5圖(A)、第5圖(B))。此時,將彈簧50的兩端部例如以銷栓組夾入,藉由將U字型變窄,則能容易地進入凹部41。而旋轉板40的缺口43則成為銷栓組的退避部。
接著,將兩個掣子塊60分別收容配置在旋轉板40的兩個缺口42。將掣子塊60壓入配置到藉由彈簧50與凹部24的內周面所圍繞的缺口42內。
中間板70,在其軸孔71插通驅動部13,從上面將收容有旋轉板40的殼體部22的凹部24封閉而被安裝於殼體部22的上面。此時,將中間板70的定位突起73嵌合於殼體部22的定位孔22a。
在中間板70的定位孔72a嵌合著下側接觸頭座80的定位突起86,在中間板70上定位固定著下側接觸頭座80。以從其上面將旋轉頭90的碟部92的大致下半部分配置在下側接觸頭座80的旋轉頭收容凹部81內的方式,將旋轉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插通於旋轉頭90的軸孔94,且將旋轉軸91的下端部通過中間板70的軸孔71而插入卡合於旋轉板40的軸孔46。
以將該旋轉頭90的碟部92的大致上半部分收容於上側接觸頭座100的旋轉頭收容凹部101的方式,從旋轉頭90上將上側接觸頭座100覆蓋,重疊固定於下側接觸頭座80。此時,將上側接觸頭座100的卡合凸部103與卡合凹部104分別嵌合於下側接觸頭座80的卡合凹部84與卡合凸部83,將其互相定位。
並且,將旋轉頭90的旋轉軸91的上端部插入到外殼110的軸孔111,將外殼110重疊於上側接觸頭座100上,將定位突起113嵌合於定位孔105a,在定位孔112a嵌合著定位突起106。藉此,下側接觸頭座80的接觸頭87a、88a、89a與旋轉頭90的碟部92的下面彈性接觸,上側接觸頭座100的接觸頭107a、108a、109a與旋轉頭90的碟部92的上面彈性接觸。
在將各部分合體的狀態,將兩支鉚釘120插通於:外殼110的固定孔112b、上側接觸頭座100的固定孔105b、下側接觸頭座80的固定孔85b、中間板70的固定孔72b、軸承20的固定孔22b,將鉚釘120的前端予以斂縫,將各部分互相固定一體化,將開關完成。
在如上述組成的開關,是藉由旋轉操作軸10的旋轉來讓旋轉板40及旋轉頭90一體地旋轉,在旋轉頭90的上側及下側接觸片93a、93b、與上側及下側接觸頭座100、80的各接觸頭107a、108a、109a及87a、88a、89a之間,因應旋轉角度進行接合分離,而獲得所需要的開關開閉訊號。
另一方面,配置在旋轉板40的外周部的缺口42,從外周部突出且可出入的兩個掣子塊60,是藉由作成U字型的彈簧50的兩腳部被朝互相相反方向彈壓,將其周面部份按壓到,在軸承20的凸緣部22的凹部24的內周面處形成的凹凸部25而彈性接觸。第5圖(A)、第5圖(B)是顯示其狀態,省略旋轉操作軸10的圖示。
以下參考第5圖(A)、第5圖(B),來說明該開關的掣子機構。
當伴隨著旋轉操作軸10的旋轉,而旋轉板40旋轉時,掣子塊60也會追隨旋轉板40旋轉。此時,掣子塊60沿著在軸承20的殼體部22的凹部24的內周面形成的凹凸部25移動,從旋轉板40朝出入方向進行動作,所以會產生卡嗒感。而由於掣子塊60只是以彈簧50被緊壓在形成有凹凸部25的內周面,所以是單獨一邊旋轉(自轉)一邊移動。
在該例子雖然使用圓柱狀的掣子塊60,而由於掣子塊60進行與習知的滾珠同樣的旋轉運動,所以可以獲得與滾珠同樣良好的卡嗒感。而相較於使用滾珠與線圈彈簧的習知的掣子機構,可以獲得如以下所示的效果。
藉由將掣子塊作成圓柱狀,則掣子塊與殼體的內周面成為線接觸,與滾珠點接觸的方式相比,能夠減少殼體的磨耗,藉此能讓耐久性提升。
藉由將掣子塊作成圓柱狀,例如即使將掣子塊的直徑方向的大小(圓柱直徑)作成與滾珠的直徑相同,也能讓掣子塊的軸方向的大小(圓柱的長度)小於滾珠,藉此能讓用來收容保持掣子塊的旋轉板變薄,而能達到掣子機構的小型化,而有助於電氣零件的小型化。
藉由使用板簧,則相對於線圈彈簧,能將旋轉板的軸方向的尺寸控制得較小,且能產生較強的扭矩。
在上述例子作為用來彈壓掣子塊的彈簧,雖然使用作成U字型的板簧,而彈簧並不限於此,也可以作成如第6圖(A)、第6圖(B)、第6圖(C)或第7圖(A)所示的構造。
第6圖(A)所示的彈簧51,是由板材所構成,作成一處缺口的圓環狀,為了產生較強扭矩,在一部分設置有寬度較寬的部分。
第6圖(B)所示的彈簧52,相對於第6圖(A)所示的彈簧51,沒有寬度較寬的部分。
第6圖(C)所示的彈簧53,不是板材,是使用線材,與第6圖(B)所示的彈簧52同樣地彎曲作成圓環狀。
第6圖(D)是顯示:收容配置有作成一處缺口的圓環狀的彈簧51、52、53的旋轉板40’的形狀,在該例子中,旋轉板40’是具備有:用來收容彈簧的圓環狀的凹部41’、以及配置掣子塊60的兩個缺口42,並且設置有:與凹部41’連通而到達旋轉板40’的外周面的另一個缺口49。
在該缺口49,在作成一處缺口的圓環狀的彈簧51、52、53的缺口的部分,有朝向外側突出延長的延長部51a、52a、53a位於該處。當將彈簧51(52、53)組裝入旋轉板40’時,例如以銷栓組將一對延長部51a(52a、53a)夾入,藉由使圓環變窄讓其能容易進入凹部41’,缺口49則成為此時對於銷栓組的退避部。當使用該彈簧51、52、53時,藉由圓環的隔著缺口的各半部將兩掣子塊60朝互相相反方向彈壓。當使用彈簧51時,則在凹部41’的底面形成有與寬度較寬部分對應的溝部。
如第7圖(A)所示的彈簧54,與彈簧50同樣地,作成U字型,而並不是板材,是將線材彎曲而形成,第7圖(B)是顯示用來收容彈簧54的旋轉板40”。
如以上說明,用來彈壓掣子塊60的彈簧,並不限於板材,也可將線材彎曲而形成,其彎曲形狀並不限於U字型,作成圓環狀也可以。
接著,針對第8圖所示的該發明的掣子機構的實施例來說明。
在該例子中,在與旋轉操作軸一體地旋轉的旋轉板210的外周面,朝其周方向排列形成有作成凹凸形狀的凹凸部211,在殼體220側配置有圓柱狀的掣子塊230及彈簧240。
在旋轉板210形成有:用來插通旋轉操作軸的軸孔212,將旋轉板210可自由旋轉地收容在殼體220的圓形凹部221。彈簧240是將板簧材彎曲成弓型所形成,將其收容在與殼體220的圓形凹部221鄰接的凹部222。
在殼體220的圓形凹部221與凹部222之間,形成有將其連通的溝部223,將掣子塊230配置於該溝部223。掣子塊230分別從圓形凹部221的內周面及凹部222的內壁面突出,且可出入。掣子塊230被彈簧240彈壓,讓其周面部分彈性接觸於旋轉板210的外周面的凹凸部211。
在該例子,與第5圖(A)、第5圖(B)所示的掣子機構相反地,為在固定側(殼體側)配置有掣子塊230及彈簧240的構造,因應於電氣零件的構造也可採用這種掣子機構。
以上,雖然針對具有旋轉操作軸的電氣零件的掣子機構加以說明,而該發明的掣子機構也能適用於具有滑動操作旋鈕的直動型的電氣零件。第9圖(A)、第9圖(B)顯示該構造,在第9圖(A)、第9圖(B)中,310表示滑動操作旋鈕,320表示殼體。
圓柱狀的掣子塊330及由板簧材所構成的U字型的彈簧340,配置在可動體350。可動體350一體形成於滑動操作旋鈕310,與滑動操作旋鈕310一體滑動。可動體350,在該例子中作成圓板狀,在其中一面形成凹部351,在直徑方向相互相反側形成有:從該凹部351到外周面的缺口352。
彈簧340收容配置於可動體350的凹部351,兩個掣子塊330分別配置於周緣部的缺口352。掣子塊330從可動體350的周緣部突出,且可出入。
在殼體320形成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可動體350的矩形形狀的凹部321,並且在與形成有殼體320的凹部321的面鄰接的面,形成有:與凹部321的底面側連通的細長形狀的開口322。可動體350配置於凹部321,滑動操作旋鈕310,從開口322朝外部突出,可朝向開口322的長軸方向滑動。
在沿著與滑動操作旋鈕310一起滑動的可動體350的滑動方向的凹部321的內壁面,朝滑動方向排列而分別形成有作成凹凸形狀的凹凸部323,兩個掣子塊330藉由彈簧340互相被朝相反方向彈壓,而分別與凹凸部323彈性接觸。
在該例子中,藉由這種構造,伴隨著滑動操作旋鈕310的滑動操作,而獲得卡嗒感。在第9圖(A)、第9圖(B)雖然省略圖示,而伴隨著滑動操作旋鈕310的操作而動作的開關或可變電阻,是配置在:形成有殼體320的凹部321的面側,其可動部分與可動體350一體地滑動。
第10圖(A)、第10圖(B)是顯示,相對於第9圖(A)、第9圖(B)所示的構造,改變滑動操作旋鈕310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例子,也能採用這種構造。在與第9圖(A)、第9圖(B)對應的部分是用相同圖號。
10...旋轉操作軸
11...操作部
12...保持部
13...驅動部
20...軸承
21...安裝部
22...殼體部
23...軸孔
24...凹部
25...凹凸部
30...環部
40...旋轉板
41...凹部
42...缺口
43...缺口
44...軸部
45...軸孔
46...軸孔
47...卡合鍵
48...突出部
49...缺口
50...彈簧
51...彈簧
52...彈簧
53...彈簧
54...彈簧
60...掣子塊
70...中間板
71...軸孔
73...突起
80...下側接觸頭座
81...旋轉頭收容凹部
82...窗部
83...卡合凸部
84...卡合凹部
86...定位突起
90...旋轉頭
91...旋轉軸
92...碟部
93...滑動接觸片
94...軸孔
95、96...缺口
100...上側接觸頭座
101...旋轉頭收容凹部
102...窗部
103...卡合凸部
104...卡合凹部
106...定位突起
110...外殼
111...軸孔
113...定位突起
120...鉚釘
210...旋轉板
211...凹凸部
212...軸孔
220...殼體
221...圓形凹部
222...凹部
223...溝部
230...掣子塊
240...彈簧
310...滑動操作旋鈕
320...殼體
321...凹部
322...開口
323...凹凸部
330...掣子塊
340...彈簧
350...可動體
351...凹部
第1圖是用來說明習知的掣子機構的圖面。
第2圖是具備有該發明的掣子機構的一實施例的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A)是第2圖的旋轉頭的俯視圖,第3圖(B)是第3圖(A)的D-D線剖面圖,第3圖(C)是第2圖的旋轉頭的底視圖。
第4圖(A)是顯示第2圖的上側接觸頭座與位於其下側的旋轉頭的俯視圖,第4圖(B)是顯示第2圖的下側接觸頭座與位於其上側的旋轉頭的底視圖。
第5圖(A)是顯示第2圖的掣子機構的俯視圖,第5圖(B)是顯示第2圖的掣子機構的立體圖。
第6圖(A)是顯示彈簧的其他形狀例子的立體圖,第6圖(B)是顯示彈簧的其他形狀例子的立體圖,第6圖(C)是顯示彈簧的其他形狀例子的立體圖。第6圖(D)是顯示與第6圖(A)、第6圖(B)、第6圖(C)的彈簧對應的旋轉板的形狀的立體圖。
第7圖(A)是顯示彈簧的其他形狀例子的立體圖,第7圖(B)是顯示與第7圖(A)的彈簧對應的旋轉板的形狀的立體圖。
第8圖是用來說明該發明的掣子機構的其他實施例的圖面。
第9圖(A)是對於具有滑動操作旋鈕的電氣零件來說明該發明的掣子機構的實施例的圖面,第9圖(B)是第9圖(A)的中央縱剖面圖。
第10圖(A)是對於第9圖(A),顯示將滑動操作旋鈕的突出方向改變的實施例的圖面,第10圖(B)是第10圖(A)的中央縱剖面圖。
20...軸承
22...殼體部
25...凹凸部
40...旋轉板
41...凹部
42...缺口
43...缺口
45...軸孔
46...軸孔
47...卡合鍵
48...突出部
50...彈簧
60...掣子塊

Claims (6)

  1. 一種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是具有旋轉操作軸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配置在與上述旋轉操作軸一體旋轉的旋轉板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上述旋轉板的外周部配置成從外周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用來收容上述旋轉板的殼體的內周面,於其周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上述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使用U字型的彈簧作為上述彈簧。
  2. 一種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是具有旋轉操作軸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配置在與上述旋轉操作軸一體旋轉的旋轉板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上述旋轉板的外周部配置成從外周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用來收容上述旋轉板的殼體的內周面,於其周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上述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 使用一處缺口的圓環狀的彈簧作為上述彈簧。
  3. 一種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是具有滑動操作旋鈕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在與上述滑動操作旋鈕一體地滑動的可動體處配置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上述可動體的周緣部配置成從周緣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著上述可動體的凹部之殼體的上述凹部的內壁面,朝上述可動體滑動的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上述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使用U字型的彈簧作為上述彈簧。
  4. 一種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是具有滑動操作旋鈕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在與上述滑動操作旋鈕一體地滑動的可動體處配置的由板材或線材所構成的彈簧、可出入地在上述可動體的周緣部配置成從周緣部突出的掣子塊、以及在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收容著上述可動體的凹部之殼體的上述凹部的內壁面,朝上述可動體滑動的方向排列形成的凹凸部,所構成; 上述掣子塊作成圓柱狀,藉由上述彈簧彈壓讓其周面部分與上述凹凸部彈性接觸;使用一處缺口的圓環狀的彈簧作為上述彈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中具備有兩個上述掣子塊,上述彈簧藉由其U字型的兩腳部,將上述兩個掣子塊朝互相相反方向彈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4項的電氣零件之掣子機構,其中具備有兩個上述掣子塊,上述彈簧藉由隔著該缺口的各半部,將上述兩個掣子塊朝互相相反方向彈壓。
TW99141949A 2010-02-03 2010-12-02 Electrical parts of the detent mechanism TWI469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1869A JP4755718B2 (ja) 2010-02-03 2010-02-03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5786A TW201135786A (en) 2011-10-16
TWI469174B true TWI469174B (zh) 2015-01-11

Family

ID=44355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41949A TWI469174B (zh) 2010-02-03 2010-12-02 Electrical parts of the detent mechanism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8552325B2 (zh)
JP (1) JP4755718B2 (zh)
KR (1) KR101662825B1 (zh)
CN (1) CN102334170B (zh)
HK (1) HK1162741A1 (zh)
TW (1) TWI469174B (zh)
WO (1) WO20110961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9993A1 (de) * 2010-03-02 2011-09-08 Pas Deutschland Gmbh Blende für ein Haushaltsgerät mit Drehschalter, sowie Haushaltsgerät
US8766121B2 (en) * 2011-05-26 2014-07-01 Motorola Solutions, Inc. Rotary control switch
JP2013118159A (ja) * 2011-11-04 2013-06-13 Tokyo Cosmos Electric Co Ltd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JP2013229193A (ja) * 2012-04-26 2013-11-07 Tokyo Cosmos Electric Co Ltd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CN103236366A (zh) * 2013-05-07 2013-08-07 广州岳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数字式编码开关pcb板及含有其的数字式编码开关
WO2014196085A1 (ja) 2013-06-07 2014-12-11 東京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CN105103255B (zh) 2013-06-07 2018-06-29 东京Cosmos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TWI584329B (zh) * 2014-01-29 2017-05-21 Switch body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543630B2 (en) 2017-02-27 2020-01-28 Boa Technology Inc. Reel based closure system employing a friction based tension mechanism
US20230290586A1 (en) * 2020-08-05 2023-09-14 Tokyo Cosmos Electric Co., Ltd. Rotary electric compon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01Y2 (zh) * 1982-06-18 1990-03-28
JPH07220576A (ja) * 1994-01-31 1995-08-1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
JP2006179394A (ja) * 2004-12-24 2006-07-06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クリック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7096Y2 (zh) 1972-11-30 1977-04-18
JPS5217096A (en) 1975-07-30 1977-02-08 Sanden Corp Primary/secondary vending machine
DE3211638A1 (de) * 1982-03-30 1983-10-13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Elektrochrome anzeigevorrichtung mit reflektierendem hintergrund
JPH0614431B2 (ja) 1985-05-07 1994-02-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コ−ドプレ−ヤ等の操作ツマミ装置
JPH0545858Y2 (zh) 1985-12-23 1993-11-29
US4855541A (en) * 1986-10-08 1989-08-08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Electronic component having improved rotary switch detent spring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d terminal seal structure
JPH0211701A (ja) 1988-06-29 1990-01-16 Showa Denko Kk Fe−Si合金粉の製造法
JPH0581926A (ja) 1990-12-05 1993-04-02 Shin Etsu Chem Co Ltd セラミツク耐熱絶縁塗膜の形成方法
JP2684890B2 (ja) 1991-08-08 1997-12-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レイアウトスキャナ
JP2504046Y2 (ja) * 1991-11-14 1996-07-03 杉本電器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の開閉節度機構
JP2574697Y2 (ja) * 1992-04-07 1998-06-1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型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US5546067A (en) * 1994-12-14 1996-08-13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Rotary potentiometer assembly for a push-pull switch
JP3726400B2 (ja) * 1997-02-25 2005-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スター
US6374696B1 (en) * 1999-12-17 2002-04-23 Trw Inc. Detent assembly
JP2001243849A (ja) 2000-03-01 2001-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型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構造
JP3358176B2 (ja) * 2000-03-14 2002-12-16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ネクタ及び充電器
JP4005766B2 (ja) * 2000-09-28 2007-11-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EP1239503A3 (en) * 2001-03-05 2004-07-14 Alps Electric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switching device capable of producing good feeling of click
JP2004047990A (ja) * 2003-06-16 2004-02-12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装置
JP4635774B2 (ja) * 2005-08-03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
JP4720515B2 (ja) * 2006-01-18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JP2007328974A (ja) 2006-06-07 2007-12-20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4700630B2 (ja) * 2007-02-08 2011-06-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節度切換式スイ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01Y2 (zh) * 1982-06-18 1990-03-28
JPH07220576A (ja) * 1994-01-31 1995-08-1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
JP2006179394A (ja) * 2004-12-24 2006-07-06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クリック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62741A1 (zh) 2012-08-31
CN102334170B (zh) 2014-08-27
JP4755718B2 (ja) 2011-08-24
US20130306458A1 (en) 2013-11-21
US20130299329A1 (en) 2013-11-14
JP2011159562A (ja) 2011-08-18
WO2011096118A1 (ja) 2011-08-11
KR20120113173A (ko) 2012-10-12
US20120000758A1 (en) 2012-01-05
US8772663B2 (en) 2014-07-08
KR101662825B1 (ko) 2016-10-05
TW201135786A (en) 2011-10-16
US8552325B2 (en) 2013-10-08
CN102334170A (zh) 201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9174B (zh) Electrical parts of the detent mechanism
US10211012B2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TWI604488B (zh) power switch button
KR100803959B1 (ko) 회전형 전기 부품
JP2005259634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WO2013065447A1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JP2012221654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MXPA06010658A (es) Mecanismo de indicacion.
JP6485592B2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
JP5740317B2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JP4439225B2 (ja) レンズバリヤ装置
WO2015033373A1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5070310B2 (ja)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TWI546838B (zh)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JP2007179882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H07288063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7066638A (ja)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