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6838B -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 Google Patents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6838B
TWI546838B TW102120514A TW102120514A TWI546838B TW I546838 B TWI546838 B TW I546838B TW 102120514 A TW102120514 A TW 102120514A TW 102120514 A TW102120514 A TW 102120514A TW I546838 B TWI546838 B TW I5468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unevenness
rotating plate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0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7950A (zh
Inventor
Hajime Fukushima
Taro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Cosmos Electr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Cosmos Electric filed Critical Tokyo Cosmos Electric
Priority to TW102120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683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7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7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6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6838B/zh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本發明是關於:在可轉動操作的電子零件中,用來於操作時產生定位感(節制感)的掣子機構。
第10圖,顯示作為該種掣子機構之習知例的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構造。在第10圖中,1表示支承著開關之轉動操作軸的軸承,2表示轉動板。
軸承1具備:形成於外周的安裝部1a、及一體地形成於安裝部1a的其中一端的殼體部1b。在安裝部1a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貫穿的軸孔,在殼體部1b形成有「開口形成有軸孔」的凹部,且在該凹部的內周面,於周方向上形成有凹凸1c。
轉動板2被收容於殼體部1b,且在其上表面形成有凹部2a。在凹部2a收容配置著呈U字型的彈簧3,不僅如此還將形成短圓柱狀的掣子元件4分別收容配置於:分別於彈簧3之U字型的兩腳部相對向地形成於轉動板2的缺口2b。2個掣子元件4是由彈簧3的兩腳部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而分別彈接在形成於殼體部1b的 凹凸1c。
轉動操作軸貫穿轉動板2的軸孔2c,藉此,轉動板2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此時,掣子元件4沿著殼體部1b的凹凸1c移動,如此一來,成為可產生定位感的機構。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55718號公報
在第10圖所示的傳統掣子機構中,2個掣子元件4是位在轉動板2之彼此呈180°的位置,並由彈簧3的兩腳部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而滑動於殼體部1b之內周面的同一線上(相同的凹凸1c上)。
在該場合中,掣子元件4所滑動的凹凸1c,是相對於轉動板2的轉動中心形成點對稱,因此轉動360°的彈跳數(定位感的發生)必定成為偶數,並無法實現奇數的彈跳數,舉例來說,不可能形成「以360°的轉動獲得1次的彈跳數」。此外,譬如在欲將彈跳數設成奇數的場合中,則受到「必須採用不滿180°的轉動角度」的限制。
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有效地使用360°轉動的全域,且不會如同習知技術般受限於偶數,可自由地設定彈跳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
根據請求項1的發明,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由配置於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的彈簧、和「被配置在轉動板外周部之彼此形成180°的位置,且在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從外周部之彼此錯開的位置突出,而形成可進出的圓柱狀」的2個掣子元件、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的凹凸所形成,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2個掣子元件是由彈簧所彈推,而使周面部分分別彈接於上下2層的凹凸。
請求項2的發明,為請求項1的發明,其中彈簧形成U字型,並藉由該U字型的兩腳部將2個掣子元件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
請求項3的發明,為請求項1的發明,其中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的圓環狀,並藉由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將2個掣子元件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
根據請求項4的發明,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由配置於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的彈簧、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的凹凸所形成,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該U字型的兩腳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 向外側,且在前述軸心方向上彼此錯開的突出部,突出部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上下2層的凹凸。
根據請求項5的發明,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由配置於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的彈簧、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的凹凸所形成,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的圓環狀,且在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且在前述軸心方向上彼此錯開的突出部,突出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上下2層的凹凸。
根據請求項6的發明,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在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的轉動板,於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配置成重疊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的2個彈簧、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的凹凸所形成,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2個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2個彈簧之彼此位於相反側的U字型的腳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的突出部,突出部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上下2層的凹凸。
根據請求項7的發明,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由「在與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的 轉動板,於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配置成重疊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的2個彈簧、及「在用來收容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的凹凸所形成,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2個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的圓環狀,且在隔著2個彈簧之缺口而互相位於相反側的半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的突出部,突出部從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上下2層的凹凸。
請求項8的發明,為請求項4~7之其中任一項的發明,其中突出部形成U字型,且是將彈簧予以彎折所形成。
請求項9的發明,為請求項4~7之其中任一項的發明,其中突出部為樹脂製,且一體成形於彈簧。
請求項10的發明,為請求項1~9之其中任一項的發明,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遍及前述內周面一周,並以特定的間距形成奇數。
請求項11的發明,為請求項1~9之其中任一項的發明,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形成於前述內周面的一處,且上下2層之凹凸的凸部,位在彼此呈180°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由於用來產生定位感的2個掣子元件、或者一體形成於彈簧的2個突出部,滑動於彼此不同的凹凸上,因此可自由地設定彈跳數,且能有效地利 用360°轉動的全域。
1‧‧‧軸承
1a‧‧‧安裝部
1b‧‧‧殼體部
1c‧‧‧凹凸
2‧‧‧轉動板
2a‧‧‧凹部
2b‧‧‧缺口
2c‧‧‧軸孔
3‧‧‧彈簧
4‧‧‧掣子元件
5‧‧‧殼體
10‧‧‧轉動操作軸
11‧‧‧操作部
12‧‧‧保持部
12a‧‧‧環狀溝
13‧‧‧驅動部
13a‧‧‧平面
20‧‧‧軸承
21‧‧‧安裝部
22‧‧‧凸緣
23‧‧‧軸孔
24‧‧‧凹部
25‧‧‧卡合凹部
26‧‧‧定位突起
27‧‧‧定位突起
28‧‧‧固定孔
29‧‧‧環
30‧‧‧殼體
30’‧‧‧殼體
31‧‧‧開口
32‧‧‧凹凸
32’‧‧‧凸部
33‧‧‧凹凸
33’‧‧‧凸部
34a‧‧‧定位孔
34b‧‧‧定位孔
35‧‧‧定位孔
36‧‧‧定位孔
37‧‧‧卡合凸部
40‧‧‧轉動板
40A‧‧‧轉動板
40B‧‧‧轉動板
40C‧‧‧轉動板
41‧‧‧凹部
41’‧‧‧凹部
42‧‧‧缺口
42’‧‧‧缺口
42”‧‧‧缺口
43‧‧‧窗
44‧‧‧軸部
45‧‧‧軸孔
46‧‧‧軸孔
47‧‧‧卡合鍵
48‧‧‧突出部
49‧‧‧缺口
50‧‧‧彈簧
51‧‧‧彈簧
51a‧‧‧突出部
52‧‧‧彈簧
52a‧‧‧突出部
52b‧‧‧板彈簧
53‧‧‧彈簧
53a‧‧‧突出部
53b‧‧‧折彎部
54‧‧‧彈簧
54a‧‧‧突出部
54b‧‧‧延長部
55‧‧‧彈簧
55a‧‧‧突出部
55b‧‧‧延長部
56‧‧‧彈簧
56a‧‧‧突出部
56b‧‧‧板彈簧
56c‧‧‧延長部
60‧‧‧掣子元件
61‧‧‧掣子元件
61a‧‧‧大徑部
61b‧‧‧小徑部
70‧‧‧中間板
71‧‧‧軸孔
72a‧‧‧定位孔
72b‧‧‧固定孔
73‧‧‧定位突起
80‧‧‧下側接觸片承座
81‧‧‧轉子收容凹部
82‧‧‧窗
83‧‧‧卡合凸部
84‧‧‧卡合凹部
85a‧‧‧定位孔
85b‧‧‧固定孔
86‧‧‧定位突起
87a‧‧‧接觸片
87b‧‧‧端子
88a‧‧‧接觸片
88b‧‧‧端子
89a‧‧‧接觸片
89b‧‧‧端子
90‧‧‧轉子
91‧‧‧轉動軸
92‧‧‧碟盤部
93‧‧‧滑動接觸片
93a‧‧‧上側接觸片
93a1‧‧‧接觸領域
93a2‧‧‧接觸領域
93a3‧‧‧接觸領域
93b‧‧‧下側接觸片
93b1‧‧‧接觸領域
93b2‧‧‧接觸領域
93b3‧‧‧接觸領域
93b4‧‧‧接觸領域
93b5‧‧‧接觸領域
93b6‧‧‧接觸領域
93b7‧‧‧接觸領域
94‧‧‧軸孔
95‧‧‧缺口
96‧‧‧缺口
100‧‧‧上側接觸片承座
101‧‧‧轉子收容凹部
102‧‧‧窗
103‧‧‧卡合凸部
104‧‧‧卡合凹部
105a‧‧‧定位孔
105b‧‧‧固定孔
106‧‧‧定位突起
107a‧‧‧接觸片
107b‧‧‧端子
108a‧‧‧接觸片
108b‧‧‧端子
109a‧‧‧接觸片
109b‧‧‧端子
110‧‧‧蓋
111‧‧‧軸孔
112a‧‧‧定位孔
112b‧‧‧固定孔
113‧‧‧定位突起
120‧‧‧鉚釘
130‧‧‧下側箱體
131‧‧‧集電體圖型
132‧‧‧電阻元件圖型
133a‧‧‧端子
133b‧‧‧端子
133c‧‧‧端子
140‧‧‧上側箱體
141‧‧‧集電體圖型
142‧‧‧集電體圖型
142a‧‧‧OFF部(OFF領域)
143a‧‧‧端子
143b‧‧‧端子
143c‧‧‧端子
150‧‧‧下側轉子
151‧‧‧滑動元件
160‧‧‧上側轉子
161‧‧‧滑動元件
第1圖:是具備「本發明中掣子機構之其中一個實施例」之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A為第1圖中轉子的俯視圖,B為A圖中的D-D線剖面圖,C為其仰視圖。
第3圖:A是顯示第1圖中上側接觸片承座、及位於其下側之轉子的俯視圖,B則顯示第1圖中下側接觸片承座、及位於其上側之轉子的仰視圖。
第4圖:A是顯示第1圖中掣子機構的俯視圖,B為其立體圖。
第5圖:A、B是顯示轉動板與掣子元件之其他構造例的立體圖。
第6圖:A~C是顯示具備突出部之彈簧的形狀例的立體圖。
第7圖:A~C是顯示具備突出部之彈簧的其他形狀例的,D是顯示對應於A~C之彈簧的轉動板形狀的立體圖。
第8圖:為具備「本發明中掣子機構的其他實施例」之具有開關的可調式電阻之重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A是第8圖中下側箱體的俯視圖,B為第8圖中上側箱體的俯視圖。
第10圖:是用來說明傳統掣子機構之其中一種構造例的圖。
參考圖面並根據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圖中,就具備本發明中掣子機構之電子零件的其中一例而言,顯示了轉動操作型之開關的構造。開關是由:轉動操作軸10、軸承20、環29、殼體30、轉動板40、彈簧50、掣子元件60、中間板70、保持著接觸片的下側接觸片承座80、轉子90、保持著接觸片的上側接觸片承座100、蓋110以及鉚釘120所構成。
轉動操作軸10具備:操作部11;和從操作部11的前端延伸成同軸狀,且孔徑小於操作部11的保持部12;及從保持部12的前端延伸成同軸狀,且孔徑小於保持部12的驅動部13。在保持部12的前端側,環狀溝12a形成於外周面。在驅動部13形成有:與中心軸線保持平行地切除而形成,且彼此平行的2個平面13a。轉動操作軸10為樹脂或金屬製。
軸承20具有:安裝用螺紋形成於外周的安裝部21、及一體地形成於安裝部21其中一端的矩形凸緣22。在安裝部21,於中心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10的保持部12自由轉動地貫穿」的軸孔23。在凸緣22的上表面側,與軸孔23同軸地形成有圓形的凹部24,在其底 面開口形成有軸孔23。在鄰接於凸緣22之其中一側邊的凹部24的側壁部,形成有將側壁部予以切除的卡合凹部25。在凸緣22的上表面,鄰接於「與形成有卡合凹部25之側邊相對向的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突起26、27。定位突起26形成圓柱狀,定位突起27則形成長圓柱狀。不僅如此,在凸緣22之上表面的一組對角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28。軸承20為樹脂或者金屬製。
殼體30形成與軸承20之凸緣22相同的矩形,而成為「在中央具有與凸緣22之凹部24相同直徑的開口31」的構件。在開口31的內周面,以特定的間距排列形成有:上下2層段,且在周方向上形成山谷形狀的凹凸。上層的凹凸32與下層的凹凸33形成:在周方向上,凹凸彼此略形成反向地偏移(錯位)。在殼體30的上表面,分別於一組對角的角部形成定位孔34a,並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固定孔34b。此外,在與軸承20之定位突起26、27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35、36。不僅如此,嵌合於軸承20之卡合凹部25的卡合凸部37是突出形成於下表面。殼體30為樹脂或者金屬製。
轉動板40形成圓形,且是由樹脂或金屬所形成。在轉動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略呈U字型的凹部41。在凹部41中成為U字型的其中一個腳部的部分,形成有「與凹部41連通,且到達轉動板40外周面」的缺口42,並且在成為U字型的另一個腳部的部分,形成「與凹部41連通,且到達轉動板40外周面」的窗43。上述的 缺口42與窗43形成在:轉動板40之外周部上彼此形成180°的位置。而缺口42位於轉動板40的上表面側,窗43則位於轉動板40的下表面側,所在的高度形成相互錯開。
轉動板40的下表面形成有可插入軸承20之軸孔23的軸部44,雖然在第1圖中看不見,但在軸部44形成有可供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的軸孔45(請參考第4圖)。在轉動板40的上表面側形成有:與軸部44的軸孔45連通,且孔徑較軸孔45更大的軸孔46。在軸孔46形成有:從其內周的一處朝向中心突出,且延伸於軸方向的卡合鍵47,在與卡合鍵47相對向之軸孔46的內周,突出形成有「形狀與形成於轉動操作軸10之驅動部13的平面13a之其中一個一致」的突出部48。而,軸孔46的孔徑形成:可供後述轉子90的轉動軸91插入卡合的尺寸(大小)。
彈簧50形成U字型,在該例子中是將寬度狹窄的金屬板彈簧材予以彎折成U字型所形成。
掣子元件60形成短的圓柱狀,且使用2個。掣子元件60為金屬或者樹脂製。
中間板70形成與軸承20之殼體部22相同的矩形,且在中央形成有軸孔71。軸孔71的孔徑形成:後述轉子90的轉動軸91可自由轉動地貫穿的尺寸(大小)。中間板70在鄰近其中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孔72a,並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72b,在另 一組對角之角部的下表面分別形成定位突起73。中間板70譬如為樹脂製。
第2圖中顯示轉子90的細部,第2圖A為俯視圖,第2圖B為第2圖A中D-D線的剖面圖,第2圖C為仰視圖。
轉子90是由轉動軸91;和位於轉動軸91之長度方向中間,且與轉動軸91同軸的碟盤部92;及被碟盤部92所保持的滑動接觸片93,藉由嵌入成型而形成一體化。而在第2圖A及第2圖C中,對滑動接觸片93標示點的圖形以作為辨識。
在轉動軸91形成有:與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卡合的軸孔94。不僅如此,在轉動軸91的下端形成有:分別與轉動板40的卡合鍵47及突出部48卡合的缺口95、96。缺口95、96在軸方向上形成特定的長度,藉此可供轉動軸91僅能以缺口95、96的軸方向長度,插入轉動板40的軸孔46。
滑動接觸片93是由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觸片93b所形成,這是藉由對1張金屬板施以衝裁,並如同第2圖B所示地予以彎折而形成,上側接觸片93a與下側接觸片93b形成重疊。
上側接觸片93a如第2圖A所示,在同心且彼此鄰接的2個環狀領域,分別具有圓弧狀的接觸領域(露出領域)。在外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1個接觸領域93a1,在內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分 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2個接觸領域93a2、93a3。
另外,下側接觸片93b如第2圖C所示,具有:與上側接觸片93a的2個環狀領域相同(相同圓徑)的2個環狀領域;及鄰接於更內周側的另1個環狀領域。在外側的環狀領域,形成分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4個接觸領域93b1、93b2、93b3、93b4,在中間的環狀領域形成有分別佔據特定角度範圍的2個接觸領域93b5、93b6。此外,在內側的環狀領域形成有環狀(360°)的接觸領域93b7。
第3圖A中,顯示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上表面、與在經組裝後的狀態下位於下側之轉子90的上表面。
在形成與殼體部22相同之矩形的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下表面,形成有圓形的轉子收容凹部101,在該轉子收容凹部101的頂面形成有大致呈矩形的窗102。在轉子收容凹部101鄰接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其中一側邊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表面朝下側接觸片承座80側突出的卡合凸部103;及與該卡合凸部103鄰接,且採用相同的寬度切除側壁部的卡合凹部104。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105a,並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105b。不僅如此,鄰接於導出有端子107b、108b、109b的那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突起106。
上側接觸片承座100,是藉由3個接觸片 107a、108a、109a;及從上述3個接觸片一體地延長,而從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其中一側面朝外突出的端子107b、108b、109b,一起嵌入成型而形成。3個接觸片107a、108a、109a是從窗102的邊緣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於「轉子90的滑動接觸片93所限定的3個環狀領域上」。在該例子中,各接觸片107a、108a、109a各自具有2個分歧腕,藉由在各環狀領域形成2點接觸,可提高接觸的安定性(可靠性)與壽命。
第3圖B中,顯示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下表面、與在經組裝後的狀態下,位於上側之轉子90的下表面。
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構造與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構造相同,可將採用相同零件所形成的接觸片承座改變其上下方向,而作為上側用、下側用來使用。
在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上表面形成有圓形的轉子收容凹部81,並在該轉子收容凹部81的地板面形成有略呈矩形的窗82。在轉子收容凹部81鄰接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其中一側邊的側壁部形成有:從其下表面突出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側的卡合凸部83;及與該卡合凸部83鄰接,且採用相同的寬度切除側壁部的卡合凹部84。下側接觸片承座80在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定位孔85a,在另一組對角的角部分別形成有固定孔85b。不僅如此,鄰接於導出有端子87b、88b、89b的一側邊,形成有2個定位突起86。
下側接觸片承座80,是由3個接觸片87a、88a、89a;及從該3個接觸片一體延伸,而從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其中一側面朝外側突出的端子87b、88b、89b一起利用嵌入成型所形成。3個接觸片87a、88a、89a是從窗82的邊緣朝內側延伸,其前端分別位於轉子90的滑動接觸片93所限定的3個環狀領域上。各接觸片87a、88a、89a各自具有2個分歧腕,且在各環狀領域形成2點接觸。。
蓋110形成與中間板70相同的形狀,且與中間板70相同,具備軸孔111、2個定位孔112a、2個固定孔112b及2個定位突起113。蓋110譬如為樹脂製。
各部的組裝是採下述的方式所執行
使轉動操作軸10貫穿軸承20,並藉由將環29安裝在「形成於該保持部12之前端側的環狀溝12a」,而防止轉動操作軸10被抽出。
將殼體30搭載於軸承20的凸緣22上。此時,使凸緣22的定位突起26、27嵌合於殼體30的定位孔35、36,並更進一步使殼體30的卡合凸部37嵌合於凸緣22的卡合凹部25。
轉動板40,是將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其軸部44的軸孔45、及與該軸孔45連通的軸孔46,而被收容於殼體30的開口31、及連接於開口31之軸承20的凹部24。接著,在該狀態下,將2個掣子元件60分別收容於轉動板40的缺口42與窗43。然後,將彈 簧50收容配置於轉動板40的凹部41。此時,譬如是利用鑷子夾入彈簧50的兩端部,藉由使U字變窄,可輕易地進入凹部41。而掣子元件60對缺口42的配置,亦可在使彈簧50進入凹部41後執行。2個掣子元件60形成被夾入彈簧50與殼體30之開口31內周面的狀態。
中間板70,其軸孔71被驅動部13所貫穿,且從上方封蓋收容著轉動板40之殼體30的開口31,而被安裝於殼體30的上表面。此時,中間板70的定位突起73被嵌合於殼體30的定位孔34a。
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定位突起86嵌合於中間板70的定位孔72a,使下側接觸片承座80被定位固定於中間板70上。採用「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約下半部,從上方配置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之轉子收容凹部81內」的方式,使轉動操作軸10的驅動部13貫穿轉子90的軸孔94,並且使轉動軸91的下端部通過中間板70的軸孔71,而插入卡合於轉動板40的軸孔45。
採用「使該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約上半部收容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之轉子收容凹部101」的方式,從轉子90的上方覆蓋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並重疊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而形成固定。此時,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卡合凸部103與卡合凹部104,分別嵌合於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卡合凸部83與卡合凹部84,並互相形成定位。
不僅如此,將轉子90之轉動軸91的上端部 插入蓋110的軸孔111使蓋110重疊於上側接觸片承座100上,並將定位突起113嵌合於定位孔105a,而使定位突起106嵌合於定位孔112a。藉此,使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接觸片87a、88a、89a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下表面形成彈接,使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接觸片107a、108a、109a與轉子90之碟盤部92的上表面形成彈接。
如此一來,在將各部予以組合的狀態下,藉由將2支鉚釘120貫穿蓋110的固定孔112b、上側接觸片承座100的固定孔105b、下側接觸片承座80的固定孔85b、中間板70的固定孔72b、殼體30的固定孔34b、軸承20的固定孔28,並對鉚釘120的前端予以鉚合,可使各部彼此固定形成一體化,而形成開關。
在形成上述構造的開關中,是藉由轉動操作軸10的轉動而使轉動板40與轉子90一體地轉動,而在轉子90的上側及下側接觸片93a、93b;與上側及下側接觸片承座100、80的各接觸片107a、108a、109a及87a、88a、89a之間,執行對應於轉動角度的接合與分離,而獲得所需要的開關開閉信號。
另外,分別位於轉動板40之外周部的缺口42及窗43,且在轉動操作軸10的軸心方向上從外周部之彼此錯開的位置突出,並且形成可進出的2個掣子元件60,是藉由呈U字型的彈簧50之U字型的兩腳部而彼此朝相反方向彈推,將其各自的周面部分按壓在「形成於殼體30之開口31的內周面」之上層的凹凸32與下層的凹 凸33,而形成彈接。第4圖是顯示上述狀態的圖面,其中省略了轉動操作軸10的圖示。
以下,參考第4圖,說明該開關中的掣子機構。。
一旦伴隨著轉動操作軸10的轉動而使轉動板40轉動時,2個掣子元件60也將隨著轉動板40而形成轉動。此時,其中一個掣子元件60沿著「形成於殼體30之開口31的內周面」之上層的凹凸32移動,另一個掣子元件60則沿著「形成於開口31的內周面」之下層的凹凸33移動。由於兩個掣子元件60在「從轉動板40進出」的方向上產生動作,因此產生定位感。
如以上所述,在該例子中,2個掣子元件60滑動於彼此不同的凹凸32、33上。因此,第10圖所示的2個掣子元件,並不會如同滑動於相同凹凸上(相同線上)的習知例般「轉動360°的彈跳數(定位感的產生)被限制成偶數」可自由地設定彈跳數。在上述的例子中形成以下的構造:上層及下層的凹凸32、33,同時使凹凸中的凸部遍及殼體30的開口31之內周面一周地以特定的間距形成15個,也就是指構成:反覆15次地配列形成凹凸,如此一來,實現了轉動360°的彈跳數=15。
第5圖,是顯示轉動板及掣子元件之其他形狀的例子。在第5圖A中,2個掣子元件61形成:由大徑部61a與小徑部61b所形成且具有段差的圓柱狀,為了可以收容配置這些掣子元件61,在轉動板40A外周面之 彼此錯開180°的位置,形成與掣子元件61之形狀對應的缺口42’。2個掣子元件61彼此配置成上下相反,大徑部61a分別與殼體30的凹凸32、33形成彈接。相對於第1圖所示的轉動板40,第5圖B所示的轉動板40B則形成以下的構造:在形成有窗43之該部分的上方,追加「到達轉動板40B之上表面」的缺口43a。
雖然在上述的例子中,2個掣子元件、與「將該掣子元件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的彈簧是形成不同的獨立個體,但也可以形成以下的構造:使突出部一體地形成於彈簧,並使該突出部彈接在「形成於殼體30的凹凸32、33」,而不使用掣子元件。第6圖中顯示以上所述之「一體形成有突出部的彈簧」的各種構造例。
第6圖A中顯示採用2個「一體形成有突出部之U字型的彈簧51」的例子,突出部51a是朝外側突出地一體形成於彈簧51之U字型的其中一個腳部。彈簧51的寬度約為第1圖所示之彈簧50寬度的1/2,是將金屬板彈簧材予以彎折所形成,突出部51a是形成:將彈簧51予以彎折而成為U字型狀。2個彈簧51是在轉動板40的凹部41配置成上下2層重疊,此時,2個彈簧51的突出部51a是彼此位於U字型之腳部的相反側地形成重疊。
2個彈簧51的突出部51a分別位於轉動板40之外周部的缺口42及窗43,從外周部突出而分別彈接於殼體30之上下2層的凹凸32、33。在該例子中,一體形成於彈簧51的突出部51a,是沿著凹凸32、33移動,並 且藉由在「從轉動板40進出」的方向上產生動作,而產生定位感。
第6圖B中顯示「與殼體30的凹凸32、33形成彈接」的突出部為樹脂製的製品,在該例子中,突出部52a形成:一體形成於呈U字型的板彈簧52b。2個突出部52a形成:在上下方向(板彈簧52b的寬度方向)上形成錯開。分別於殼體30的凹凸32、33形成彈接之突出部52a的前端面,形成半圓筒面。
第6圖C中顯示在1個U字型的彈簧53上彎折形成2個突出部53a的例子。在該例中,U字型的兩腳部被切開而在寬度方向上分成二個半部,突出部53a是被彎折成U字型地形成於其中一個半部。其中一個突出部53a則如第6圖C所示,形成於「在寬度方向被切開成2個部分的腳部」的上半部,另一個突出部53a則形成於「另一個在寬度方向上被切開成2個半部的腳部」的下半部。而在該例子中,在形成有突出部53a之各個腳部的該半部的前端,形成有跨越至另一半部之寬幅的折彎部53b,藉此成為能有效地利用彈簧53之彈性彈推力的構件。
雖然在以上所說明的例子中,所有的彈簧皆形成U字型,但是彈簧的形狀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具有如第7圖所示的形狀。第7圖A所示的彈簧54是由金屬板彈簧材所形成,是成為「將其中一處予以切除」之圓環狀的彈簧,在隔著缺口的各個半部,與殼體30之凹凸 32、33彈接的突出部54a彼此形成向外。其中一個突出部54a的形成部分如第7圖A所示,將寬度方向的下半部切除而形成窄幅,另一個突出部54a的形成部分則將寬度方向的上半部切除而形成窄幅,藉此,2個突出部54a在彈簧54的寬度方向上(指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彼此錯開。
第7圖B所示的彈簧55與前述第6圖A所示的彈簧51相同,在上下形成重疊而採用2個,相對於第6圖A所示的彈簧51,彈簧55的形狀與第7圖A的相同,是形成將其中一處予以切除的圓環狀彈簧。2個彈簧55是使突出部55a彼此位於圓環的相反側而形成重疊。
第7圖C所是的彈簧56則非板材,而是採用線材,與第7圖B所示的彈簧55相同,是彎折形成圓環狀,並彎折出突出部56a而形成一體的彈簧。
第7圖D中顯示用來收容配置第7圖A~C所示之「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之圓環狀的彈簧」之轉動板40C的形狀,在該例子中,轉動板40C具備:用來收容彈簧的圓環狀凹部41’、及可收容彈簧之突出部的2個缺口42”。並且還設有一個與凹部41’連通且到達轉動板40C外周面的缺口49。
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之圓環狀的彈簧54~56,在被切除的部分朝外側突出延長的延長部54b、55b、56b,是位在上述的缺口49。在將彈簧54(55、56)裝入轉動板40C時,是利用鑷子將一對延長部54b (55b、56b)夾入,藉由使圓環縮小而可容易地進入凹部41’。缺口49在上述的操作期間成為鑷子的退出部。
如同以上的說明,亦可採用一體形成「與殼體30的凹凸32、33彈接之突出部」的彈簧,來取代「採用掣子元件與彈簧」的構造。此時,彈簧可以是1個,也可以是採用2個重疊的構造。突出部也可以是將彈簧予以彎折而形成,或亦可由樹脂而一體形成於彈簧。此外,彈簧的形狀並不侷限於U字型,也可以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的圓環狀。除此之外,彈簧也不侷限於板材,亦可採用線材來形成。
接著,說明基於第8圖所示之發明的掣子機構的其他實施例。
該例子是將掣子機構設置於具有開關的可調式電阻。第8圖中僅顯示重要的結構,第8圖中未顯示的轉動操作軸10、軸承20、環29及鉚釘120,是採用與第1圖相同的構件。該例子與第1圖相同,將彈簧50與2個掣子元件60收容配置於轉動板40。
該例子具備下側箱體130及上側箱體140,並具備下側轉子150與上側轉子160。如第9圖A所示,在下側箱體130內形成有作為可調式電阻用圖型的集電體圖型131與電阻元件圖型132。集電體圖型131呈環狀,電阻元件圖型132則形成圓弧狀,且形成於集電體圖型131的外側。在第9圖A中,133a~133c是表示與上述圖型連接且被導出至外部的端子。
如第9圖B所示,在上側箱體140內形成有作為開關用圖型的集電體圖型141、142。集電體圖型141呈環狀,另一個集電體圖型142則形成部分被切斷的環狀,且形成於集電體圖型141的外側。該集電體圖型142的缺口部分,形成作為開關的OFF部(OFF領域)142a。在第9圖B中,143a~143c是表示與上述圖型連接且導出至外部的端子。
在下側轉子150及上側轉子160分別安裝有滑動元件151、161,滑動元件151與下側箱體130的可調式電阻用圖型形成滑接,滑動元件161則與上側箱體140的開關用圖型形成滑接。在該例子中,可藉由轉動操作軸10的轉動而獲得所需要的開關開閉訊號(ON/OFF訊號),並且可獲得電阻值的變化輸出。然後,成為在開關切換開閉狀態時,可獲得定位感的裝置,也就是指成為:能以360°的轉動而產生1次的定位感。
在殼體30’之開口31的內周面,為了使轉動360°的彈跳數形成1次,而將凹凸的凸部設置於一處。上層的凸部32’與下層的凸部33’彼此位在錯開180°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根據該例子,可以實現「傳統上無法實現轉動360°的彈跳數=1」的效果。
10‧‧‧轉動操作軸
11‧‧‧操作部
12‧‧‧保持部
12a‧‧‧環狀溝
13‧‧‧驅動部
13a‧‧‧平面
20‧‧‧軸承
21‧‧‧安裝部
22‧‧‧凸緣
23‧‧‧軸孔
24‧‧‧凹部
25‧‧‧卡合凹部
26、27‧‧‧定位突起
28‧‧‧固定孔
29‧‧‧環
30‧‧‧殼體
31‧‧‧開口
32、33‧‧‧凹凸
34a‧‧‧定位孔
34b‧‧‧固定孔
35、36‧‧‧定位孔
37‧‧‧卡合凸部
40‧‧‧轉動板
41‧‧‧凹部
42‧‧‧缺口
43‧‧‧窗
44‧‧‧軸部
46‧‧‧軸孔
47‧‧‧卡合鍵
48‧‧‧突出部
50‧‧‧彈簧
60‧‧‧掣子元件
70‧‧‧中間板
71‧‧‧軸孔
72a‧‧‧定位孔
72b‧‧‧固定孔
73‧‧‧定位突起
80‧‧‧下側接觸片承座
81‧‧‧收容凹部
82‧‧‧窗
83‧‧‧卡合凸部
84‧‧‧卡合凹部
85a‧‧‧定位孔
85b‧‧‧固定孔
87b、88b、89b‧‧‧端子
90‧‧‧轉子
91‧‧‧轉動軸
92‧‧‧碟盤部
93‧‧‧缺口
94‧‧‧軸孔
95‧‧‧缺口
100‧‧‧上側接觸片承座
102‧‧‧窗1
105a‧‧‧定位孔
105b‧‧‧固定孔
106‧‧‧定位突起
107b、108b、109b‧‧‧端子
110‧‧‧蓋
111‧‧‧軸孔
112a‧‧‧定位孔
112b‧‧‧固定孔
113‧‧‧定位突起
120‧‧‧鉚釘

Claims (15)

  1.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彈簧、2個掣子元件、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配置於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該2個掣子元件,被配置在前述轉動板外周部之彼此形成180°的位置,且在前述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從前述外周部之彼此錯開的位置突出,而形成可進出的圓柱狀,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前述2個掣子元件是由前述彈簧所彈推,而使周面部分分別彈接於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彈簧形成U字型,並藉由該U字型的兩腳部將前述2個掣子元件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而具有缺口的圓環狀,並藉由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將前述2個掣子元 件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彈推。
  4.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配置於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前述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該U字型的兩腳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且在前述軸心方向上彼此錯開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
  5.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由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彈簧,是由配置於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之轉動板的板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 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前述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而具有缺口的圓環狀,且在隔著該缺口的各個半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且在前述軸心方向上彼此錯開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
  6.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2個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2個彈簧是由:在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的轉動板,於前述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配置成重疊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前述2個彈簧形成U字型,且在前述2個彈簧之彼此位於相反側的U字型的腳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
  7. 一種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是具有轉動操作軸之 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特徵為:是由2個彈簧、及凹凸所形成,該2個彈簧是由:在與前述轉動操作軸一體地轉動的轉動板,於前述轉動操作軸的軸心方向上配置成重疊的板材或線材所形成,該凹凸,是在用來收容前述轉動板之殼體的內周面,於前述軸心方向上形成上下2層,且分別形成於周方向上,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在前述周方向上彼此的凹凸形成錯開,前述2個彈簧形成其中一處被切除的圓環狀,且在隔著前述2個彈簧之缺口而互相位於相反側的半部,一體形成有:彼此朝向外側的突出部,前述突出部從前述轉動板的外周部突出,並分別彈接於前述上下2層的凹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6或7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突出部形成U字型,且是將前述彈簧予以彎折所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6或7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突出部為樹脂製,且一體成形於前述彈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5、6或7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遍及前述內周面一周,並以特定的間距形成奇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5、6或7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形成於前述內周面的一處,且前述上下2層之凹凸的凸部,位在彼此呈180°的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遍及前述內周面一周,並以特定的間距形成奇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遍及前述內周面一周,並以特定的間距形成奇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形成於前述內周面的一處,且前述上下2層之凹凸的凸部,位在彼此呈180°的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電子零件的掣子機構,其中前述凹凸的凸部形成於前述內周面的一處,且前述上下2層之凹凸的凸部,位在彼此呈180°的位置。
TW102120514A 2013-06-10 2013-06-10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TWI546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514A TWI546838B (zh) 2013-06-10 2013-06-10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514A TWI546838B (zh) 2013-06-10 2013-06-10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950A TW201447950A (zh) 2014-12-16
TWI546838B true TWI546838B (zh) 2016-08-21

Family

ID=52707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0514A TWI546838B (zh) 2013-06-10 2013-06-10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6838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950A (zh) 2014-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59071B2 (ja) 回転型スイッチ
JP4755718B2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TW200939272A (en) Push-button switch
US10211012B2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TWI521154B (zh)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TWI546838B (zh)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JP4391306B2 (ja)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TWI310198B (zh)
JP2008152966A (ja) 回転体復帰機構
JP5852668B2 (ja)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の軸受構造
JP5740317B2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WO2013065447A1 (ja) 電気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JP2008159907A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