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1154B -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1154B
TWI521154B TW101137710A TW101137710A TWI521154B TW I521154 B TWI521154 B TW I521154B TW 101137710 A TW101137710 A TW 101137710A TW 101137710 A TW101137710 A TW 101137710A TW I521154 B TWI521154 B TW I5211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bearing
bearing structure
holder
hol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5501A (zh
Inventor
Hajime Fukushima
Taro Fu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Cosmos Electr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Cosmos Electric filed Critical Tokyo Cosmos Electric
Publication of TW201335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5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1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11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0Adjustable resistors
    • H01C10/30Adjustable resistors the contact sliding along resistive element
    • H01C10/32Adjustable resistors the contact sliding along resistive element the contact moving in an arcuate path
    • H01C10/36Adjustable resistors the contact sliding along resistive element the contact moving in an arcuate path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14Operating parts, e.g. turn kno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213Combined operation of electric switch and variable impedance, e.g. resistor, capac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Description

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的軸承構造
本發明,主要係有關於作為如同無線機器一般之攜帶型電子機器的旋轉型開關或可變電阻器而被使用的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的軸承構造。
從先前技術起,在旋轉型開關或可變電阻器中所採用的軸承構造,例如係存在有如同日本專利第4759071號或日本實開昭62-168607號中所示一般的僅在軸承中而插入了軸之構造。因此,係並未設置有將軸之推力方向或徑方向之空隙(backlash)降低的構成,空隙係依據軸承和軸的尺寸精確度而被決定。
又,在日本專利第3698270號中,係揭示有一種轉動開關,其係具有在殼體之內壁面和轉動體之外周面之間包夾有用以防水之O型環的軸承構造。此軸承構造,雖然能夠對於徑方向之空隙作抑制,但是,係無法對於軸方向之空隙作抑制。
攜帶型電子機器之旋轉型開關,係對於小型化有所要求,同時,其之操作掐捏部,係使用具有能夠滿足操作容易性的程度之較大之物。因此,在掐捏操作位置處之軸空隙,係會由於掐捏部之較大的大小而更為增大,而無法對 於操作者來在掐捏操作時賦予平順的感觸。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之問題,而以提供一種能夠對於軸方向以及徑方向之空隙作抑制的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的軸承構造一事作為目的。
由本發明所致之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的軸承構造,係包含有:轉動操作軸,係包含圓柱狀之操作部、和從該操作部之其中一端起而形成階差部並將外徑設為小且朝向軸方向而延長之保持部、以及從該保持部起而更進而朝向軸方向作了延長之驅動部;和軸承,係具備使保持部作插通並且將其可自由轉動地作保持之軸孔,並且使其中一端與階差部相對向,在軸承之另外一端處,係被設置有藉由被固定在驅動部處之旋轉子的轉動而進行訊號控制之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在轉動操作軸處,係被形成有從階差部之半徑方向中間位置起而一直延伸至保持部之外周面處為止的第1錐狀面,在軸承處,係於其之其中一端而在軸孔之內周緣處,被形成有朝向外側而內徑成為大之第2錐狀面,並且被裝著有被包夾於第1以及第2錐狀面間並被作了切斷的環狀之環彈簧,藉由在被形成於保持部之驅動部側端部的外周處之環狀溝處裝著有固定環並與軸承之另外一端作卡合,而成為轉動操作軸之防脫落部。
在本發明中,相對於形成階差部之角部,由於藉由錐狀面而對於環彈簧作推壓之外力由於係被分配至軸方向和半徑方向上,因此,係能夠對於軸方向以及半徑方向之空隙作抑制。
〔第1實施例〕
在圖1中,對於將由本發明所致之軸承構造作了適用的旋轉型開關之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作展示,並將其之軸方向剖面圖在圖2中作展示。
此旋轉型開關,係具備有圓柱狀之轉動操作軸10、和被插通有該轉動操作軸10之軸承20、和被裝著固定在轉動操作軸10處並被作轉動之旋轉子7、以及支持器6。轉動操作軸10,係藉由樹脂或金屬所形成,並以同軸而具備有:具備與軸方向相平行地而作了去角之外周面的圓柱狀之操作部11、和從操作部11之其中一端起而將直徑設為小並在軸方向上作了延長的圓柱狀之保持部12、以及從保持部12之其中一端起而將直徑設為更小並在軸方向上作了延長的圓柱狀之驅動部13。操作部11之保持部12側端面,係從操作部11之外周緣起而形成半徑方向之階差部10S,並被形成有從該階差部10S之半徑方向中間位置起而一直延伸至保持部12之外周面處的錐狀面10T。與保持部12之從操作部11而相反側之端面相鄰接地,而在外周被形成有環狀溝12a。驅動部13,係包夾軸中心線而使兩側被與軸方向相平行地作去角,故而,與軸中心線成直角之剖面,係具備有四邊形之相對向2邊被設為圓弧的形狀。
軸承20,係藉由樹脂或金屬所形成,並具備有:具有 較轉動操作軸10之操作部11的外徑而更小之內徑並且具備使保持部12作插通之軸孔24的圓筒部21、和在圓筒部21之其中一端處而被作一體形成的略直方體之外罩部22。在圓筒部21之外周面處,係被形成有用以安裝在旋轉型開關所被作使用之機器的框體上之螺絲。在圓筒部21之前端部處,於軸孔24之內周緣處,錐狀面20T係以相對於軸方向而隨著朝向軸孔24之外來使內徑逐漸變大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外罩部22處,係被形成有與軸孔24相通連並與軸孔24成同心而且直徑為較軸孔24更大之圓形的收容凹部23,並在與圓筒部21相反側之面處而被作開放。被形成在階差部10S處之錐狀面10T和被形成在圓筒部21處之錐狀面20T,係如圖2之剖面中所示一般,被設為朝向階差部10S而相互展開有角度的關係。
環狀之環彈簧3,其內徑為與保持部12之外徑略相等,外徑為較轉動操作軸10之操作部11的外徑更小,並為藉由金屬彈簧材所形成,且剖面為圓形,並且被作了切斷,該環狀之環彈簧3,係在錐狀面10T和20T之間而被彈性地作包夾並被裝著在轉動操作軸10處,保持部12,係被插通於軸承20之軸孔24中,在此狀態下,在突出於收容凹部23內的保持部12之端部之環狀溝12a處,係被嵌合有外徑為較軸孔24之內徑更大並且環被作了切斷的彈簧性金屬之固定環4,軸孔24和相鄰接之收容凹部23的底面23a係作卡合,轉動操作軸10係被作了防脫落措施。此時,被包夾在錐狀面10T和20T之間的環彈簧3, 係藉由錐狀面20T而被朝向階差部10S作彈性推壓,並以使被作了切斷的環打開的方式而作彈性變形。若是對於轉動操作軸10而賦予軸方向以及/或者是半徑方向之外力,則環彈簧3係被更朝向階差部10S而上推,並以使環更加打開的方式而變形,與此相抗衡地,將環作關閉之方向的彈性力,係使環彈簧3將錐狀面20T朝向軸方向而作回推,藉由此,來抵抗外力。藉由此,轉動操作軸10之相對於軸承20的軸方向以及半徑方向之空隙係被彈性地作抑制。故而,操作者係能夠得到順暢的轉動操作感。
旋轉子7係藉由樹脂所形成,並具備有:被形成有與轉動操作軸10之驅動部13的剖面相同之剖面形狀的軸孔7D之轉動軸7A、和被與轉動軸7A而同軸地一體形成並且在其之其中一端處而具有與軸方向成直角之板面的碟部7B,該旋轉子7,係可自由轉動的被配置在外罩部22之收容凹部23內。將金屬板作模切所形成的滑動接觸片7C,係在碟部7B之與軸承20相反側的板面處,以與該面成為同一平面的方式而藉由一體成形來作了安裝。
支持器6,係藉由樹脂所形成,與軸方向成直角之剖面形狀係與外罩部22相同而為直方體,並從旋轉子7之上而被被覆在外罩部22之上。如同圖3中之從外罩部22側而作了觀察的立體圖所示一般,支持器6係在外罩部22側之面上,以將其之收容凹部23作延長的方式而被形成有圓形之收容凹部6A,在其之中央處,係被形成有貫通支持器6之軸孔6D。從收容凹部6A之內周面起朝向內側 而突出有彈性接頭6C1、6C2和2個的彈性接頭6C3,彈性接頭6C1與其中一方之彈性接頭6C3所成的組和彈性接頭6C2與另外一方之彈性接頭6C3所成的組,係包夾軸孔6D而相互位置在相反側處,此些之彈性接頭6C1、6C2、6C3,係以使該些之前端部從收容凹部6A之開口而向外突出的方式,而被作彎折。彈性接頭6C1和6C2之另外一端,係從支持器6之側面而向外突出,並分別被作為端子6T1、6T2。2個的彈性接頭6C3,係使各別之另外一端成為一體,並作為端子6T3而從支持器6之側面向外突出。
將突出於收容凹部23內之驅動部13插通於旋轉子7之軸孔7D中並將旋轉子7之碟部7B配置在收容凹部23內,且使驅動部13之前端從支持器6之軸孔6D而可自由轉動地突出,並且從旋轉子7之上方而以將收容凹部23作閉塞的方式來載置支持器6,再將固定銷8插通於支持器6之固定孔6a、外罩部22之固定孔22a中,並將前端藉由鉚釘來作鉚接,而組裝旋轉型開關。
藉由使轉動操作軸10之操作部11轉動,旋轉子7係轉動。被設置在支持器6處之彈性接頭6C1和6C2、6C3之前端部,係位置在從轉動操作軸10之軸中心起而距離為相異之半徑位置處。亦即是,在此例中,將端子6T3作共有之2個的彈性接頭6C3,係包夾旋轉子7之轉動軸7A而位置於兩側處,在較該些而更靠半徑方向外側處,係分別位置有彈性接頭6C1和6C2之前端部,並藉由旋轉子7之轉動,而與被設置在碟部7B之板面處的滑動接觸片7C 作滑動接觸。滑動接觸片7C,係以在旋轉子7之第1特定旋轉角度範圍(亦可存在有複數)中而使端子6T1和6T3之間作導通,並且在旋轉子7之第2特定旋轉角度範圍(亦可存在有複數)中而使端子6T2和6T3之間作導通的方式,來對於滑動接觸片7C之數量、各別之圓弧角、半徑方向之位置和寬幅等作決定。
藉由將環狀溝12a之軸方向位置(伴隨於此,固定環4之軸方向位置)設定為所期望之位置,由於係能夠將錐狀面20T所賦予至環彈簧3處之推壓力設定為所期望之推壓力,因此,係能夠將在錐狀面10T和20T間的與環彈簧3之間的摩擦力設定為所期望之摩擦力,而能夠對於操作者賦予適當之轉動操作感覺。
〔第2實施例〕
圖1、2、3,係對於將本發明之軸承構造適用在旋轉型開關中的第1實施例作了展示,但是,在圖4中,對於適用在可變電阻器中的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作展示,並在圖5中對於其之軸方向剖面作展示。此可變電阻器,係具備有轉動操作軸10、和軸承20、和旋轉子7’、和支持器6’、和環彈簧3、和固定環4、以及固定銷8,相較於圖1、2、3之第1實施例,係僅在旋轉子7’和支持器6’處有所差異。故而,以下係以相異之部分為中心來作說明,關於共通部分之說明,係盡可能地作省略。
旋轉子7’,雖係與圖1之旋轉子7相同的而具備有轉 動軸7A和碟部7B,但是,代替圖1中之滑動接觸片7C,係在碟部7B之板面處安裝有滑動接觸片7’C。滑動接觸片7’C,係以彈性金屬板而藉由衝壓加工所形成,並具備有略半月狀之基部7’Cb、和從基部7’Cb之轉動軸7A側的側緣起而以包夾轉動軸7A的方式來延長並且以從碟部7B之板面而分離的方式來作彎折之2個的接頭7’C1、和在2個的接頭7’C1之外側處而從基部7’Cb之前述側緣起作了延長並且以從碟部7B之板面而分離的方式來作彎折之接頭7’C2。
基部7’Cb,係在被形成於基部處之固定孔7’Aa中,而將從碟部7B之板面所突出的未圖示之突起作壓入並固定。接頭7’C1、7’C2之前端部,係被朝向碟部7B之板面側而作反折,而在支持器6’側處被形成有凸的屈曲部7’C1a、7’C2a,而成為各接頭之滑動點。此些之屈曲部7’C1a、7’C2a,係並排為與旋轉中心線相正交之直線狀,2個接頭7’C1之屈曲部7’C1a,係鄰接於轉動軸7A並位置在兩側處,在較其中一方之接頭的屈曲部7’C1a而更靠半徑方向外側處,係位置有接頭7’C2之屈曲部7’C2a。
在圖6A中,對於從旋轉子7’側而對支持器6’作了觀察的立體圖作展示,並於圖6B中對於其之平面圖作展示,如同該些圖中所示一般,在收容凹部6A之底面6B上,係被安裝有:以包圍軸孔6D的方式而藉由金屬板之衝壓加工所形成的共通導體環6C、和在該共通導體環6C之外側處空出有間隔地而設置為同心狀之圓弧帶狀的電阻 體6R。電阻體6R之兩端,係分別被與端子6T1、6T2作連接。通過電阻體6R之兩端間而從共通導體環6C起一體性地延長出端子6T3。
在將支持器6’被覆在外罩部22上的狀態下,滑動接觸片7’C之2個接頭7’C1的屈曲部7’C1a,係與共通導體環6C作彈性接觸,接頭7’C2之屈曲部7’C2a,係與電阻體6R作彈性接觸。故而,若是旋轉子7’轉動,則端子6T1和6T3之間的電阻以及端子6T2和端子6T3之間的電阻係改變。
在此第2實施例中,亦如同在圖5中對於軸方向之剖面作展示一般,由於係能夠以使在軸承20之圓筒部21的前端部處而被形成於軸孔24之內周緣處的錐狀面20T將環彈簧3作推壓擴廣的方式而作變形,因此,係能夠抑制相對於軸承20之轉動操作軸10的軸方向以及徑方向之空隙。
〔變形例〕
在第2實施例中,如同圖6A中所示一般,係在支持器6’之收容凹部6A的底面6B處,設置電阻體6R和共通導體環6C,並在旋轉子7’之碟部7B處,設置具備有接頭7’C1、7’C2之滑動接觸片7’C。相反的,作為變形例,係如圖7中所示一般,在旋轉子7’之碟部7B的板面上,設置圓弧帶狀之電阻體7R,並在其內側設置共通導體環7Cc,作為支持器,係使用圖2之支持器6,並相對於彈 性接頭6C1、6C3而分別使電阻體7R、共通導體環7Cc作滑動接觸。但是,係並不設置彈性接頭6C2和端子6T2。於此情況,在旋轉子7’處,電阻體7R之其中一端係被與共通導體環7Cc作連接。
〔第3實施例〕
在圖8中,對於將由本發明所致之軸承構造適用在日本專利第4759071號所揭示的旋轉型開關中之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作展示,並將該旋轉型開關之軸方向剖面圖在圖9中作展示。此實施例之旋轉型開關,係在圖1、2、3之旋轉型開關中,以在轉動操作軸10之所期望的旋轉角度間隔之每一者處而對於操作者賦予刻度感並且使開關數增加的方式來作了構成者。
如圖8中所示一般,此旋轉型開關,係由轉動操作軸10、和環彈簧3、和軸承20、和按壓圓板30、和刻度彈簧40、和刻度彈簧支持板50、和下側支持器80、和旋轉子70、和上側支持器60、和蓋體90、以及其他之零件所構成者。將上側支持器60和蓋體90作了組合者,係對應於圖1中之支持器6,在此實施例中,係更進而設置具備有彈性接頭之下側支持器80,而使開關數作了增加。
轉動操作軸10,係為與圖1之轉動操作軸10相同的構造,具備有對金屬棒作加工而形成為圓柱狀之操作部11、和從其之前端起而同軸地延長並且直徑為較操作部11更細之保持部12、以及從保持部12之前端而同軸地延長 並且直徑為較保持部12更細之驅動部13。與保持部12之前端相鄰接地,而在外周面處被形成有環狀溝12a。在驅動部13處,係被形成有藉由與中心軸線平行地切下所形成的至少1個的平面13a。在圖之例中,係被包夾轉動操作軸10之旋轉中心而相對稱地被形成有2個互相平行之平面。
軸承20,係具備在外周處被形成有安裝用螺絲之圓筒部21、和在圓筒部21之其中一端處而被一體性地形成的矩形之外罩部22。在軸承20處,係貫通圓筒部21而形成有軸孔24,在軸孔24之中心係可自由轉動地插通有轉動操作軸10之保持部12。在外罩部22之上面,係於一組之對角角部處被形成有固定孔22a,並在另外一組之對角角部處被形成有定位孔22b。進而,在外罩部22之上面中央處,係與圓筒部21同軸地而被形成有圓形之收容凹部23,並於其之底面處同心地開通有軸孔24。在環彈簧3以與轉動操作軸10之錐狀面10T對接的方式而被作了裝著的狀態下,被插通於軸承20中之轉動操作軸10的保持部12之前端部係從收容凹部23之底面而突出,在其之前端部的環狀溝12a處裝著固定環4,而設為防脫落之構造。
在此實施例中,外罩部22係收容按壓圓板30。按壓圓板30,係於其之中心部具備有軸部31,在該軸部31之外側的上面,係藉由以輻射狀而延伸之凸條32,而在周方向上被配列形成有凹凸。在軸部31處,係於軸方向被形成有使旋轉子70之轉動軸71作插入的軸孔33,並被形成 有從此軸孔33之內周的一個場所而朝向中心突出並且朝向軸方向延伸的卡合鍵34。卡合鍵34之朝向中心的前端面,係被設為與驅動部13之平面13a作接觸卡合的平面,若是轉動操作軸10轉動,則被插通於軸孔33中之驅動部13的平面13a和卡合鍵34之前端平面係卡合,並使刻度圓板30轉動。
環狀之刻度彈簧40,係將彈簧性之金屬板作打穿形成,在環狀部之1個的直徑上之2個場所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刻度圓板30而突出之卡合突起41,進而,係具備有從與該直徑成直角之另外1個直徑上的2個場所而在該直徑之延長線上相互朝向外側作了延長之2個的固定端子42。固定端子42,係在中間部處而相對於板面來以略45°而朝向與刻度圓板30相反側作彎折。此刻度彈簧40,係被作45°之彎折,藉由此,能夠將後述之相對於刻度彈簧支持板50的卡止溝55之卡合變淺,故而,係能夠使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厚度變薄。
刻度彈簧40,係被安裝在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下面。圖10A、圖10B,係對於刻度彈簧40之安裝前和安裝後的立體圖作展示。但是,於此,係將圖8中之刻度彈簧40和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組,以中心線5X為中心而作180°之旋轉來作展示。刻度彈簧支持板50,係與外罩部22相同而為矩形,在其之下面處,係被形成有承受環狀之刻度彈簧40的環狀凹部52,並於中央處被形成有軸孔51。軸孔51之直徑,係被設為能夠將後述之旋轉子70的 轉動軸71可自由轉動地作插通之直徑。鄰接於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其中一邊,而被形成有2個的定位孔53b,在一組之對角角部近旁處,係分別被形成有固定孔53a,在另外一組之對角角部近旁的下面處,係分別被形成有定位突起54。
刻度彈簧40之2個的固定端子42,係被插入卡止於卡止溝55中,該卡止溝55,係從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固定孔53a起朝向中心方向延伸地而被形成。在該狀態下,刻度彈簧支持板50係在其之軸孔51中而使驅動部13作插通,並將收容了刻度圓板30之收容凹部23從上方來作閉塞地而安裝在外罩部22之上面。此時,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定位突起54,係被壓入固定在外罩部22之上面的定位孔22b中。
圖11A,係對於旋轉子70之上面圖作展示,圖11B,係為沿著圖11A中之11B-11B線的剖面圖,圖11C,係對於以圖11A中之11B-11B線作為中心而作了180°旋轉的下面圖作展示。在此實施例中,係為了增加能夠使用的開關數,而在旋轉子之碟部的其中一面和另外一面之雙方處而分別構成為能夠進行彈性接頭和滑動接觸片之接觸、脫離。亦即是,旋轉子70,係將轉動軸71、和位置於轉動軸7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處並與轉動軸71同軸之碟部72、和被保持在碟部72處之滑動接觸片7C,一體性地藉由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而形成之。在轉動軸71處,係被形成有與刻度圓板30之軸孔33相同剖面形狀的軸孔 73。進而,係形成有將轉動軸71之下端的一圓弧部從下端起而在軸方向上作了預先所決定之長度的切除之切缺部74。此切缺部74,係使轉動軸71通過軸孔51而與刻度圓板30之軸孔33內的卡合鍵34作嵌合,藉由此,轉動軸71,係以切缺部74之軸方向長度的量而插入至軸孔33a中。
滑動接觸片7C,係由上側接觸片7C1和下側接觸片7C2所成,並如圖12A中所示一般,為將1枚之金屬板作打穿所得到的相互作了連結之上側、下側接觸片7C1、7C2的圖案,如同圖12B一般地而在連結部7Cc處作彎折,且將下側接觸片7C2重合於上側接觸片7C1之下側處,藉由此,來形成者。
在此實施例中,上側、下側接觸片7C1、7C2,係形成與在圖12B中以虛線所示的共通之圓C1相內接之圖案,並規定出具備有藉由與該圓C1同心地而直徑依序變小的圓C2、C3、C4而分別被作包夾的寬幅之相互鄰接的環狀帶B1、B2、B3,將在此些環狀帶B1、B2、B3內而分別於周方向上將所期望之長度(角度範圍)的所期望之數量的圓弧區域分別作為接觸片區域之接觸片的圖案預先作決定。
在圖11A之上側接觸片7C1處,環狀帶B1,係藉由預先所決定的角度範圍之1個的接觸片區域C1a、和剩餘之角度範圍的空區域G1a,而被作填滿。環狀帶B2,係分別藉由預先所決定之角度範圍之2個的接觸片區域 C1b1、C1b2,和該些之2個的接觸片區域之鄰接間的空區域G1b1、G1b2,而被作填滿。環狀帶B3,係藉由1個(360°)的空區域G1c而被作填滿。接觸片區域C1a、C1b1、C1b2,係為接觸片7C1之金屬表面作露出的區域,空區域G1a、G1b1、G1b2、G1c,係為與接觸片區域之表面位於同一面內的碟部72之絕緣體表面。
另一方面,在圖11C所示之下側接觸片7C2處,環狀帶B1,係分別藉由預先所決定了的角度範圍之4個的接觸片區域C2a1、C2a2、C2a3、C2a4,和該些之4個的接觸片區域之鄰接間的空區域G2a1、G2a2、G2a3、G2a4,而被作填滿。環狀帶B2,係分別藉由預先所決定之角度範圍之2個的接觸片區域C2b1、C2b2,和該些之2個的接觸片區域之鄰接間的空區域G2b1、G2b2,而被作填滿。環狀帶B3,係藉由1個(360°)的接觸片區域C2c而被作填滿。接觸片區域C2a1、C2a2、C2a3、C2a4、C2b1、C2b2、C2c,係為接觸片之金屬表面作露出的區域,空區域G2a1、G2a2、G2a3、G2a4、G2b1、G2b2,係為與接觸片區域之表面位於同一面內的碟部72之絕緣體表面。
在此實施例中,上側支持器60和下側支持器80,係為完全相同之構造,而可將作為相同之零件所形成的支持器,對於上下之方向作改變地而作為上側用、下側用來使用之。同樣的,蓋體90和刻度彈簧支持板50,係為完全相同之構造。如此這般,藉由設為相同之構造,係能夠將 開關之製造成本降低。
圖13A,係對於下側支持器80之下面、和於其上所能夠看到之旋轉子70的下面之一部份作展示。在下側支持器80之上面,係被形成有圓形之旋轉子收容凹部82,在該旋轉子收容凹部82之底部,係被形成有略矩形之窗81。在鄰接於下側支持器80之其中一側邊的旋轉子收容凹部82之側壁部處,係被形成有從其之下面起而突出於上側支持器60之側的卡合凸部85(亦參考圖8)、和鄰接於該卡合凸部85並以相同之寬幅而將側壁部作了切下之卡合凹部86(亦參考圖8)。在下側支持器80之一組的對角角部近旁處,係被形成有固定孔84a,在另外一組之對角角部近旁處,係被形成有定位孔84b。進而,係與端子8T1、8T2、8T3所被作導出的其中一側邊相鄰接地,而被形成有2個的定位突起83。
下側支持器80,係將3個的彈性接頭8C1、8C2、8C3,和從該些起而一體性地延長並且從下側支持器80之其中一側面起向外突出之端子8T1、8T2、8T3,一同藉由嵌件成型而形成之,3個的彈性接頭8C1、8C2、8C3,係從窗81之邊緣起而朝向內側延伸,該些之前端,係分別位置在被規定於旋轉子70之滑動接觸片7C處的環狀帶B1、B2、B3之上。各彈性接頭8C1、8C2、8C3,係分別具備有2個的分歧腕,並藉由在各環狀帶處作2點接觸,而將接觸之安定性(信賴性)和壽命提高。
圖13B,係對於上側支持器60之上面、和於其下所 能夠看到之旋轉子70的上面之一部份作展示。如同前述一般,上側支持器60之構造,係和下側支持器80完全相同。在與外罩部22相同之略矩形的上側支持器60之下面,係被形成有圓形之旋轉子收容凹部62,在該旋轉子收容凹部62之頂板處,係被形成有略矩形之窗61。在鄰接於上側支持器60之其中一側邊的旋轉子收容凹部62之側壁部處,係被形成有從其之下面起而突出於下側支持器80之側的卡合凸部65、和鄰接於該卡合凸部65並以相同之寬幅而將側壁部作了切下之卡合凹部66。在上側支持器60之一組的對角角部處,係被形成有固定孔64a,在另外一組之對角角部處,係被形成有定位孔64b。進而,係與端子6T1、6T2、6T3所被作導出的其中一側邊相鄰接地,而被形成有2個的定位突起63。
上側支持器60,係將3個的彈性接頭6C1、6C2、6C3,和從該些起而一體性地延長並且從上側支持器60之其中一側面起向外突出之端子6T1、6T2、6T3,一同藉由嵌件成型而形成之,3個的彈性接頭6C1、6C2、6C3,係從窗61之邊緣起而朝向內側延伸,該些之前端,係分別位置在被規定於旋轉子70之滑動接觸片7C處的環狀帶B1、B2、B3之上。在此例中,各彈性接頭6C1、6C2、6C3,係分別具備有2個的分歧腕,並在各環狀帶處作2點接觸。
回到圖8,下側支持器80之定位突起83(參考圖13A),係被嵌合在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定位孔53b中, 下側支持器80係被定位並固定在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上。從其之上,以使旋轉子70之碟部72的略下半部會被配置在下側支持器80之旋轉子收容凹部82內的方式,來將轉動操作軸10之驅動部13插通於旋轉子70之軸孔73中,並且,將轉動軸71之下端部,通過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軸孔51而插入卡合於刻度圓板30之軸孔33中。
以將該旋轉子70之碟部72的略上半部收容於上側支持器60之旋轉子收容凹部62中的方式,來從旋轉子70之上而被覆上側支持器60,並重疊固定於下側支持器80處。此時,上側支持器60之卡合凸部65和卡合凹部66(參考圖13B),係分別與下側支持器80之卡合凹部86和卡合凸部85相嵌合,並相互被作定位。進而,將旋轉子70之轉動軸71的上端部插入至蓋體90之軸孔91中,而從上側支持器60之上來將蓋體90作重疊,並將定位突起94嵌合於定位孔64b中,且將定位突起63嵌合於定位孔93b中。藉由此,下側支持器80之彈性接頭8C1、8C2、8C3,係與旋轉子70之碟部72的下面彈性地作接觸維持,上側支持器60之彈性接頭6C1、6C2、6C3,係與旋轉子70之碟部72的上面彈性地作接觸維持。
在如此這般地將零件作了合體的狀態下,在蓋體90之固定孔93a、上側支持器60之固定孔64a、下側支持器80之固定孔84a、刻度彈簧支持板50之固定孔53a、軸承20之固定孔22a處,插通2根的固定銷8,並將銷8的前端藉由鉚釘來壓潰,來相互地固定為一體。
藉由如此這般地組裝旋轉型開關,驅動部13,係被插通在插通於刻度圓板30、刻度彈簧支持板50中的旋轉子70之轉動軸71的軸孔73中,並在蓋體90之軸孔91內而被作支持。與旋轉子70之軸孔73的軸心成直角之剖面,係與驅動部13之剖面相同的而設為將圓的弧以直線來作了切下的形狀,故而,藉由轉動操作軸10之轉動,旋轉子70係被作轉動,並且刻度圓板30亦被作轉動。其結果,被固定在刻度彈簧支持板50處之刻度彈簧40的突起41,係與作轉動之刻度圓板30的輻射狀凹凸相卡合,在轉動操作軸10之轉動操作時,係能夠產生刻度感,又,係能夠在旋轉子70之上側以及下側面的接觸片7C1、7C2和上側以及下側支持器之彈性接頭6C1、6C2、6C3以及8C1、8C2、8C3之間產生滑動接觸、乖離。
如同由以上之說明而能夠理解一般,在此第3實施例中,由於係能夠在旋轉子70之碟部的上側面和下側面處,而分別在半徑方向上而於相異之環狀區域中,分別各自在360°內而決定接觸片區域,因此係有著設計自由度為高之優點。亦即是,係能夠因應於複數之開關的開閉之角度範圍、相對時序的要求來作設計,自由度係為高。
在上述之第3實施例中,雖係針對對於旋轉子70之上側以及下側面的接觸片7C1、7C2而共通地對環狀帶B1、B2、B3作了規定的情況而作展示,但是,當然的,亦可對於環狀帶之數量以及寬幅,對於上側以及下側而分別地作規定,並將上側支持器60以及下側支持器80之彈 性接頭的數量以及配置,配合於各別之側的環狀帶來作決定。
〔第4實施例〕
圖14,係對於由本發明所致的旋轉型開關之第4實施例作展示。在前述之第3實施例中,由於係在將下側支持器80與彈性接頭8C1、8C2、8C3一同地而藉由嵌件成型來一體性形成,之後再於窗81內而將彈性接頭8C1、8C2、8C3彎折為所期望之角度,因此,係將下側支持器80和刻度彈簧支持板50設為相獨立之個體,但是,當能夠在將彈性接頭8C1、8C2、8C3預先彎折成特定之角度的狀態下而將下側支持器80作嵌件成型的情況時,係亦可如圖14中所示一般,將下側支持器80和刻度彈簧支持板50作為相互成為一體之下側支持器(第1支持器)80’來形成之。同樣的,在第3實施例中之上側支持器60和蓋體90,亦可如圖14中所示一般,作為相互成為一體之上側支持器(第2支持器)60’來形成之。其他之構成,由於係和第3實施例相同,因此係省略說明。
〔發明之概念〕
圖15,係為對於為了將適用有由本發明所致之軸承構造的前述之各種實施例以及變形例作概念化而作說明的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之構成圖作展示。圓柱狀之轉動操作軸10,係具備有接受轉動操作之操作部110、和直徑被設為 較操作部110而更小並以同軸而作了延長之保持部120、和外徑被設為較保持部120而更小並且以同軸來作了延長之驅動部130,操作部110和保持部120之邊界,係形成階差部100S。保持部120,係從軸承200之其中一端側起而可自由轉動地插通於軸承之軸孔230中,被固定在保持部120之後端部外周上的固定環400,係在軸承200之另外一端處而與軸孔230之外周緣相卡合。從保持部120而作了延長突出的驅動部130,係使被設置在軸承200之另外一端處的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600內之旋轉子700轉動。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600,係包含有藉由旋轉子700之轉動而產生由接頭和電阻體之間的滑動所導致之電阻變化的可變電阻機構、或者是進行由彈性接頭和接觸滑動片之間的接觸、脫離所致的開關動作之旋轉開關機構,並藉由電性機械性控制來對於被賦予至端子6T處之訊號作控制。
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600,係該當於包含有在圖1以及圖4之實施例中的支持器6、6’和旋轉子7、7’以及將其作收容之外罩部22的構成,並該當於包含有在圖8、14之實施例中的上側支持器80、80’和下側支持器60、60’以及被收容在該些之間的旋轉子70之構成。
本發明之軸承構造,係被形成有在轉動操作軸100之階差部100S的半徑方向中間位置起而一直延伸至保持部120之外周面處的錐狀面100T,又,係設為藉由被形成在與階差部100S相對向之軸承端面處的軸孔240之內周緣 處的朝向外側而直徑變大之錐狀面200T,來將環彈簧300朝向錐狀面100T作推壓之構成。錐狀面100T和200T,係以在其之軸方向剖面而朝向階差部100S展開的方式而相互具有角度。
藉由對於錐狀面100T、200T之傾斜角度作改變,係能夠對於將從錐狀面200T所賦予至環彈簧300處之外力分配至軸方向成分和半徑方向成分的比例作改變。
3‧‧‧環彈簧
4‧‧‧固定環
5X‧‧‧中心線
6‧‧‧支持器
6’‧‧‧支持器
6a‧‧‧固定孔
6A‧‧‧收容凹部
6C‧‧‧共通導體環
6D‧‧‧軸孔
6C1‧‧‧彈性接頭
6C2‧‧‧彈性接頭
6C3‧‧‧彈性接頭
6D‧‧‧軸孔
6R‧‧‧電阻體
6T1‧‧‧端子
6T2‧‧‧端子
6T3‧‧‧端子
7‧‧‧旋轉子
7’‧‧‧旋轉子
7A‧‧‧轉動軸
7’Aa‧‧‧固定孔
7B‧‧‧碟部
7C‧‧‧滑動接觸片
7C1‧‧‧上側接觸片
7C2‧‧‧下側接觸片
7Cc‧‧‧共通導體環
7’C‧‧‧滑動接觸片
7’C1‧‧‧接頭
7’C2‧‧‧接頭
7’Cb‧‧‧基部
7’C1a‧‧‧屈曲部
7’C2a‧‧‧屈曲部
7D‧‧‧軸孔
7R‧‧‧電阻體
8‧‧‧固定銷
8C1‧‧‧彈性接頭
8C2‧‧‧彈性接頭
8C3‧‧‧彈性接頭
8T1‧‧‧端子
8T2‧‧‧端子
8T3‧‧‧端子
10‧‧‧轉動操作軸
10S‧‧‧階差部
10T‧‧‧錐狀面
11‧‧‧操作部
12‧‧‧保持部
12a‧‧‧環狀溝
13‧‧‧驅動軸
13a‧‧‧平面
20‧‧‧軸承
20T‧‧‧錐狀面
21‧‧‧圓筒部
22‧‧‧外罩部
22a‧‧‧固定孔
22b‧‧‧定位孔
23‧‧‧收容凹部
23a‧‧‧底面
24‧‧‧軸孔
30‧‧‧刻度圓板
31‧‧‧軸部
32‧‧‧凸條
33‧‧‧軸孔
34‧‧‧卡合鍵
40‧‧‧刻度彈簧
41‧‧‧卡合突起
42‧‧‧固定端子
50‧‧‧刻度彈簧支持板
51‧‧‧軸孔
52‧‧‧環狀凹部
53a‧‧‧固定孔
53b‧‧‧定位孔
54‧‧‧定位突起
55‧‧‧卡止溝
60‧‧‧上側支持器
60’‧‧‧上側支持器
61‧‧‧窗
62‧‧‧旋轉子收容凹部
63‧‧‧定位突起
64a‧‧‧固定孔
64b‧‧‧定位孔
65‧‧‧卡合凸部
66‧‧‧卡合凹部
70‧‧‧旋轉子
71‧‧‧旋轉軸
72‧‧‧碟部
73‧‧‧軸孔
74‧‧‧切缺部
80‧‧‧下側支持器
80’‧‧‧下側支持器
81‧‧‧窗
82‧‧‧旋轉子收容凹部
83‧‧‧定位突起
84a‧‧‧固定孔
84b‧‧‧定位孔
85‧‧‧卡合凸部
86‧‧‧卡合凹部
90‧‧‧蓋體
91‧‧‧軸孔
93a‧‧‧固定孔
93b‧‧‧定位孔
94‧‧‧定位突起
100‧‧‧轉動操作軸
100T‧‧‧錐狀面
100S‧‧‧階差部
110‧‧‧操作部
120‧‧‧保持部
130‧‧‧驅動部
200‧‧‧軸承
200T‧‧‧錐狀面
230‧‧‧軸孔
300‧‧‧環彈簧
400‧‧‧固定環
600‧‧‧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
700‧‧‧旋轉子
B1‧‧‧環狀帶
B2‧‧‧環狀帶
B3‧‧‧環狀帶
C1‧‧‧圓
C2‧‧‧圓
C3‧‧‧圓
C4‧‧‧圓
C1a‧‧‧接觸片區域
C2a1‧‧‧接觸片區域
C2a2‧‧‧接觸片區域
C2a3‧‧‧接觸片區域
C2a4‧‧‧接觸片區域
C1b1‧‧‧接觸片區域
C1b2‧‧‧接觸片區域
C2b1‧‧‧接觸片區域
C2b2‧‧‧接觸片區域
C2c‧‧‧接觸片區域
G1a‧‧‧空區域
G2a1‧‧‧空區域
G2a2‧‧‧空區域
G2a3‧‧‧空區域
G2a4‧‧‧空區域
G2b1‧‧‧空區域
G2b2‧‧‧空區域
G1b1‧‧‧空區域
G1b2‧‧‧空區域
G1c‧‧‧空區域
〔圖1〕將本發明作了適用的第1實施例之旋轉型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圖2〕圖1的實施例之軸方向剖面圖。
〔圖3〕在圖1中之支持構件6的從收容凹部23側來作了觀察之立體圖。
〔圖4〕身為將本發明作了適用的第2實施例之可變電阻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5〕圖4的實施例之軸方向剖面圖。
〔圖6A〕在圖5中之支持器6’的從收容凹部23側來作了觀察之立體圖。
〔圖6B〕在圖5中之支持器6’的從收容凹部23側來作了觀察之平面圖。
〔圖7〕對於圖5之實施例的變形例作展示之旋轉子7’的立體圖。
〔圖8〕將本發明作了適用的第3實施例之旋轉型開 關的分解立體圖。
〔圖9〕圖8的旋轉開關之軸方向剖面圖。
〔圖10A〕圖9中之棘輪彈簧和在將其作安裝前之棘輪彈簧支持板的立體圖。
〔圖10B〕將棘輪彈簧作了安裝後之棘輪彈簧支持板的立體圖。
〔圖11A〕圖9中的旋轉子之上面圖。
〔圖11B〕圖9中的旋轉子之剖面圖。
〔圖11C〕圖9中的旋轉子之下面圖。
〔圖12A〕對於圖9中之上側以及下側接觸片的連結形態作展示之圖。
〔圖12B〕對於將連結形態作了對折重疊所形成的滑動接觸片作展示之圖。
〔圖13A〕下側支持器之下面圖。
〔圖13B〕上側支持器之上面圖。
〔圖14〕由本發明所致的旋轉型開關之第2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15〕用以對於本發明之軸承構造作概念性說明的模式圖。
6T‧‧‧端子
100‧‧‧轉動操作軸
100T‧‧‧錐狀面
100S‧‧‧階差部
110‧‧‧操作部
120‧‧‧保持部
130‧‧‧驅動部
200‧‧‧軸承
200T‧‧‧錐狀面
230‧‧‧軸孔
300‧‧‧環彈簧
400‧‧‧固定環
600‧‧‧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
700‧‧‧旋轉子

Claims (7)

  1. 一種旋轉操作型電子零件的軸承構造,其特徵為,包含有:轉動操作軸,係包含圓柱狀之操作部、和從上述操作部之其中一端起而形成階差部並將外徑設為小且朝向軸方向而延長之保持部、以及從上述保持部起而更進而朝向軸方向作了延長之驅動部;和軸承,係具備使上述保持部作插通並且將上述保持部可自由轉動地作保持之軸孔,並且使其中一端與上述階差部相對向,在上述軸承之另外一端處,係被設置有藉由被固定在上述驅動部處之旋轉子的轉動而進行訊號控制之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在上述轉動操作軸處,係被形成有從上述階差部之半徑方向中間位置起而一直延伸至上述保持部之外周面處為止的第1錐狀面,在上述軸承處,係於其之上述其中一端而在上述軸孔之內周緣處,被形成有朝向外側而內徑成為大之第2錐狀面,並且被裝著有被包夾於上述第1以及第2錐狀面間並被作了切斷的環狀之環彈簧,藉由在被形成於上述保持部之上述驅動部側端部的外周處之環狀溝處裝著有固定環並與上述軸承之另外一端作卡合,而成為上述轉動操作軸之防脫落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 中,上述第1以及第2錐狀面,係以朝向上述階差部而展開的方式而相互形成有角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中,上述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係包含轉動開關機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中,上述電性機械訊號控制部,係包含可變電阻機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中,上述環彈簧係藉由金屬彈簧材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中,上述環彈簧係藉由金屬彈簧材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軸承構造,其中,上述環彈簧係藉由金屬彈簧材所形成。
TW101137710A 2011-11-04 2012-10-12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TWI521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1999 2011-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5501A TW201335501A (zh) 2013-09-01
TWI521154B true TWI521154B (zh) 2016-02-11

Family

ID=4819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710A TWI521154B (zh) 2011-11-04 2012-10-12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5852669B2 (zh)
KR (1) KR101900897B1 (zh)
CN (1) CN103843094B (zh)
HK (1) HK1194201A1 (zh)
TW (1) TWI521154B (zh)
WO (1) WO20130655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29310B1 (ko) * 2017-03-02 2021-03-17 도쿄코스모스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회전 조작 부품
JP7006227B2 (ja) * 2017-12-15 2022-01-24 ヤマハ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CN109411285A (zh) * 2018-11-27 2019-03-01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式开关结构
WO2023210221A1 (ja) * 2022-04-25 2023-11-02 東京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849B2 (ja) * 1986-01-20 1995-03-2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板圧延における形状制御方法
JP2530005Y2 (ja) * 1990-07-13 1997-03-26 北陸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型電子部品
JPH0452704U (zh) * 1990-09-10 1992-05-06
JP3698270B2 (ja) * 1995-04-13 2005-09-21 朝日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スイッチ
JP2000082360A (ja) * 1998-07-07 2000-03-21 Yazak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の操作内容表示装置
JP2003272487A (ja) * 2002-03-19 2003-09-26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JP2006147403A (ja) * 2004-11-22 2006-06-08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操作型電気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65507A1 (ja) 2015-04-02
CN103843094A (zh) 2014-06-04
KR20140096026A (ko) 2014-08-04
JP5852669B2 (ja) 2016-02-03
HK1194201A1 (zh) 2014-10-10
TW201335501A (zh) 2013-09-01
WO2013065507A1 (ja) 2013-05-10
KR101900897B1 (ko) 2018-09-21
CN103843094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0756B (zh) Rotary switch
TWI521154B (zh)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US8552325B2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US10211012B2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JP4891654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TWI505312B (zh) Rotary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the bearing structure
EP1342983B1 (en) Rotary sensor
JP2005317337A (ja) 多方向押圧型スイッチ
JP7317356B2 (ja) 自動復帰機構ユニット
JP6376837B2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
TWI546838B (zh) Electronic parts of the detent institutions
JP7187066B2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用摺動子
JP5180725B2 (ja) 回転型摺動子連結体及び回転式電子部品
JP3870040B2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2007335240A (ja) 多機能型電子部品
JP2019114621A (ja) 2連形接触式ポテンショメータ
JP2008159907A (ja) 回転式電子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