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1918B -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1918B
TWI451918B TW099132750A TW99132750A TWI451918B TW I451918 B TWI451918 B TW I451918B TW 099132750 A TW099132750 A TW 099132750A TW 99132750 A TW99132750 A TW 99132750A TW I451918 B TWI451918 B TW I4519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ening
roller
rolls
steel sheet
straightening rol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2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5657A (en
Inventor
Keizo Abe
Toru Aoyama
Yutaka Kusanagi
Nobumasa Okazaki
Original Assignee
Jp Steel Plantech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79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357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79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5654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p Steel Plantech Co filed Critical Jp Steel Plantech Co
Publication of TW201125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5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1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19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00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 B21D1/02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by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08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e.g. using C-hooks; Replacing roll chocks on roll shafts
    • B21B31/10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e.g. using C-hooks; Replacing roll chocks on roll shafts by horizontally displacing, i.e. horizontal roll chan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1/00Rolling stand structures; Mounting, adjusting, or 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 B21B31/08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e.g. using C-hooks; Replacing roll chocks on roll shafts
    • B21B31/10Interchanging rolls, roll mountings, or stand frames, e.g. using C-hooks; Replacing roll chocks on roll shafts by horizontally displacing, i.e. horizontal roll changing
    • B21B31/106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rolls or roll chocks during horizontal roll chan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00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 B21D1/05Stretching combined with ro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aightening Metal Sheet-Like Bodie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Description

輥式矯直機
本發明涉及的是將被軋製機軋製的鋼板的翹曲或彎曲等進行矯直的輥式矯直機。
目前,將被軋製機軋製的鋼板搬送的同時進行矯直的輥式矯直機被廣泛利用。作為這種輥式矯直機,已知的有通過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而能夠對厚度存在差別的厚鋼板和薄鋼板的雙方進行矯直的輥式矯直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和2)。
專利文獻1和2所述的輥式矯直機,設有:在鋼板通過的軋製線的上側以固定的間距排列的六個上矯直輥,和在軋製線的下側以與上矯直輥相同的間距而排列的七個下矯直輥。在該輥式矯直機中,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夾著軋製線呈交錯狀地排列,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的間距為上矯直輥的間距的一半。另外,該輥式矯直機設有:使六個上矯直輥中的每隔一個而配置的三個上矯直輥上昇而使其從軋製線退避的退避機構、使七個下矯直輥中的每隔一個而配置的三個下矯直輥下降而使其從軋製線退避的退避機構、以及使七個下矯直輥向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或下游側移動的移動機構。
在該輥式矯直機中,如以下那樣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即,在該輥式矯直機中,首先,通過退避機構使六個上矯直輥中的三個上昇而使其從軋製線退避,同時,使七個下矯直輥中的三個下降而使其從軋製線退避。在該狀態下,未退避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得不均勻,從而存在無法適當地將鋼板進行矯直的危險。因此,在該輥式矯直機中,之後通過移動機構使七個下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僅移動上矯直輥的間距的一半,而使未退避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均勻。
另外,作為使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的退避機構,已知的有設有固定側的楔塊(固定側楔塊)和連接有汽缸的可動側的楔塊(可動側楔塊)的退避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其中,固定側的楔塊,被固定於將矯直輥的軸向上所排列的多個支承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的保持部件的頂面或底面上。在該退避機構中,固定側楔塊和可動側楔塊,在從鋼板的搬送方向觀察時形成為直角三角形,且其斜面彼此之間相互對接。另外,通過可動側楔塊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移動,幾個上矯直輥或下矯直輥向軋製線側移動、或從軋製線退避。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公報、特開平5-57350號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公報、特開昭62-203616號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5412968號說明書
<發明動機>
在專利文獻1和2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不通過移動機構使下矯直輥移動的話,則無法使未退避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均勻。也就是說,在該輥式矯直機中,需要用於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使未退避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均勻的移動機構。因此,在該輥式矯直機中,裝置的構成變得複雜。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在矯直輥的個數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較簡單的構成,而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略均勻。
<發明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輥式矯直機,是在將鋼板搬送的同時進行矯直的輥式矯直機,其特徵在於,在n為4以上的整數、m為2以上的整數時,設有:第一軋輥組、第二軋輥組、第一退避機構以及第二退避機構;其中,第一軋輥組具有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規定的第一間距排列的矯直用的n個第一矯直輥;第二軋輥組具有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第一間距排列的同時,相對於第一矯直輥呈交錯狀地配置的矯直用的n+1個第二矯直輥,並配置為夾著鋼板通過的軋製線而與第一軋輥組相對;第一退避機構,為了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第一矯直輥的個數,而使幾個第一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第二退避機構,為了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第二矯直輥的個數,而使幾個第二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第二軋輥組設有矯直用的第三矯直輥,該第三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至少一側上,相對於第二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第一間距或第一間距的m倍的間距而配置。
在本發明中,例如在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兩側上配置有第三矯直輥。另外,在該情況下,例如在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各側上,分別各配置有一個第三矯直輥。
在本發明的輥式矯直機中,第二軋輥組設有矯直用的第三矯直輥,其中,第三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以下,稱為“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至少一側上,相對於第二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以第一間距或第一間距的m倍的間距而配置。因此,在本發明中,即使在矯直輥的個數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僅通過使規定個數的第一矯直輥和規定個數的第二矯直輥退避,而利用第三矯直輥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未退避的第一矯直輥與第二矯直輥及第三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為略均勻。
例如,在第一軋輥組設有四個第一矯直輥,第二軋輥組設有五個第二矯直輥,且在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各側上分別相對於第二矯直輥而以第一間距各配置有一個第三矯直輥的情況下,使從搬送方向的上游側起第二個和第三個的兩個第一矯直輥退避,且使除了從搬送方向的上游側起第三個第二矯直輥以外的四個第二矯直輥退避的話,則能夠使配置於上游側的第三矯直輥與從上游側起第一個第一矯直輥在搬送方向的間距、從上游側起第一個第一矯直輥與從上游側起第三個第二矯直輥在搬送方向的間距、從上游側起第三個第二矯直輥與從上游側起第四個第一矯直輥在搬送方向的間距、以及從上游側起第四個第一矯直輥與配置於下游側的第三矯直輥在搬送方向的間距為略相等。
這樣,在本發明中,即使不存在使第一軋輥組或第二軋輥組向搬送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也能夠僅通過使規定個數的第一矯直輥和規定個數的第二矯直輥退避,而利用第三矯直輥,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為略均勻。因此,在本發明中,不需要用於使第一軋輥組或第二軋輥組向搬送方向移動的機構。其結果是,在本發明中,即使在矯直輥的個數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較簡單的構成而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矯直輥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為略均勻。
在本發明中,以在k為0以上的整數時,第一軋輥組設有4+3k個第一矯直輥,第二軋輥組設有5+3k個第二矯直輥,第三矯直輥相對於第二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第一間距配置,第一退避機構使相鄰的兩個第一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從而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第一矯直輥的間距,第二退避機構使相鄰的兩個第二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從而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第二矯直輥的間距為佳。這樣構成的話,配置於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各側上的第三矯直輥發揮矯直鋼板的作用。因此,在通過以第一間距的3倍的間距而排列的第一矯直輥和第二矯直輥將鋼板進行矯直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利用第三矯直輥。
在本發明中,以輥式矯直機設有用於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的第一軋輥組的至少上游側上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上的第一保持輥和第二保持輥,且第一保持輥與第二保持輥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相互偏離的狀態而配置為佳。這樣構成的話,能夠根據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而分開使用第一保持輥和第二保持輥。因此,即使在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也能夠適當地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上。
在本發明中,以輥式矯直機設有第一保持部件、第二保持部件、第一移動機構以及第二移動機構,其中,第一保持部件將第一保持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第二保持部件將第二保持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第一移動機構使第一保持輥向軋製線移動,同時,使第一保持輥從軋製線退避,第二移動機構使第二保持輥向軋製線移動,同時,使第二保持輥從軋製線退避,且第二保持部件可轉動地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第二移動機構在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的同時使第二保持部件轉動為佳。這樣構成的話,不需要另外設置用於安裝第二保持部件和第二移動機構的部件。因此,能夠簡化輥式矯直機的構成。
如以上那樣,在本發明的輥式矯直機中,即使在矯直輥的個數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較簡單的構成,而在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矯直輥在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的間距變為略均勻。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一】
(輥式矯直機的概略構成)
第一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一涉及的輥式矯直機(1)的主要部分的構成的側剖面圖。第二圖是第一圖的E-E剖面的剖面圖。第三圖是表示從第一圖所示的狀態使上矯直輥(5)、(6)和下矯直輥(9)、(10)、(12)、(13)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第四圖是表示從第二圖所示的狀態使上矯直輥(6)和下矯直輥(10)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本形態的輥式矯直機(1),是在將被軋製機軋製的板狀或帶狀的鋼板(省略圖示)搬送的同時進行矯直的裝置。該輥式矯直機(1)構成為,通過改變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而能夠進行厚度存在差別的厚鋼板和薄鋼板的雙方的矯直。在本形態中,鋼板朝向第一圖的X1方向被搬送。也就是說,在本形態中,X1方向是鋼板的搬送方向。另外,在本形態中,X2方向側是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X1方向側是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下游側。以下,將X1方向作為“搬送方向”。另外,將X2方向側作為“上游側”,將X1方向側作為“下游側”。
如第一圖所示,輥式矯直機(1)設有配置於鋼板通過的軋製線(Passline)PL的上側的上軋輥組(2),和配置於軋製線PL的下側的下軋輥組(3)。也就是說,輥式矯直機(1),設有被配置成通過軋製線PL而相互相對的上軋輥組(2)和下軋輥組(3)。上軋輥組(2),具有在搬送方向上以間距P1排列的矯直用的四個上矯直輥(4)~(7)。下軋輥組(3),具有在搬送方向上以間距P1排列的矯直用的七個下矯直輥(8)~(14)。另外,以下在概括表示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4)時,記載為“矯直輥”。
上矯直輥(4)~(7)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下矯直輥(8)~(14)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另外,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9)~(13),夾著軋製線PL呈交錯狀地配置。也就是說,搬送方向上的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9)~(13)的間距P2,為間距P1的略一半。
另外,本形態的上矯直輥(4)~(7)為第一矯直輥,下矯直輥(9)~(13)為第二矯直輥。另外,本形態的上軋輥組(2)為第一軋輥組,下軋輥組(3)為第二軋輥組。進而,本形態的間距P1為規定的第一間距。另外,本形態的下矯直輥(8)、(14),是在上游側和下游側相對於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9)、(13)而在搬送方向上以第一間距P1配置的第三矯直輥。
另外,輥式矯直機(1),設有用於抑制上矯直輥(4)~(7)的撓曲的支承輥(back-up roll)(16)~(19)、和用於抑制下矯直輥(8)~(14)的撓曲的支承輥(20)~(26)。進而,輥式矯直機(1),設有第一保持輥(30)和第二保持輥(31)、作為第一退避機構的退避機構(29)、以及作為第二退避機構的退避機構(32)、(33),其中,第一保持輥(30)和第二保持輥(31)用於在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將鋼板保持在軋製線PL上,第一退避機構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第二退避機構使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
支承輥(16)~(19)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支承輥(16)~(19)的各個與上矯直輥(4)~(7)的各個的上端側相接,發揮抑制上矯直輥(4)~(7)的各個的撓曲的作用。另外,如第二圖所示,在上矯直輥(6)的軸向上,以規定的間距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8)。具體地說,在上矯直輥(6)的軸向上,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8)。同樣地,在上矯直輥(4)、(5)、(7)的軸向上,以規定的間距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6)、(17)、(19)。
支承輥(20)~(26)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支承輥(20)~(26)的各個與下矯直輥(8)~(14)的各個的下端側相接,發揮抑制下矯直輥(8)~(14)的各個的撓曲的作用。另外,如第二圖所示,在下矯直輥(10)的軸向上,以規定的間距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2)。具體地說,在下矯直輥(10)的軸向上,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2)。同樣地,在下矯直輥(8)、(9)、(11)~(14)的軸向上,以規定的間距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0)、(21)、(23)~(26)。
第一保持輥(30)與第二保持輥(31),以在搬送方向上相互偏離的狀態而配置。具體地說,在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第一保持輥(30)相比第二保持輥(31)配置於上游側,在上軋輥組(2)的下游側,第一保持輥(30)相比第二保持輥(31)配置於下游側。
第一保持輥(30),可旋轉地保持於形成為杆狀的第一保持部件(40)的一端側上。第一保持部件(40),可轉動地安裝於輥式矯直機(1)的主體機架上。另外,在第一保持部件(40)的另一端側上,安裝有作為第一移動機構的汽缸(省略圖示)的連杆的前端側,該汽缸的主體側安裝於輥式矯直機(1)的主體機架上。在本形態中,該汽缸進行工作的話,則第一保持部件(40)進行轉動,從而使第一保持輥(30)向軋製線PL移動(參照第三圖的實線)、或從軋製線PL退避(參照第三圖的雙點劃線)。另外,第一保持輥(30),在未進行鋼板的矯直時等從軋製線PL退避。
第二保持輥(31),可旋轉地保持於形成為杆狀的第二保持部件(41)的一端側上。第二保持部件(41),可轉動地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40)上。另外,在第二保持部件(41)的另一端側上,安裝有作為第二移動機構的汽缸(省略圖示)的連杆的前端側,該汽缸的主體側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40)。在本形態中,在第一保持輥(30)從軋製線PL退避的狀態下,該汽缸進行工作。另外,該汽缸進行工作的話,則第二保持部件(41)進行轉動,從而使第二保持輥(31)向軋製線PL移動(參照第一圖的實線)、或從軋製線PL退避(參照第一圖的雙點劃線)。另外,第二保持輥(31)如後述那樣,在較薄的鋼板未被矯直時等從軋製線PL退避。
如第三圖的實線所示,在本形態中,配置於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的第一保持輥(30)位於軋製線PL側時的、第一保持輥(30)與下矯直輥(8)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P3,是間距P1的約1.5倍。同樣地,配置於上軋輥組(2)的下游側的第一保持輥(30)位於軋製線PL側時的、第一保持輥(30)與下矯直輥(14)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P3,是間距P1的約1.5倍。
另外,如第一圖的實線所示,在配置於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的第二保持輥(31)位於軋製線PL側時,第二保持輥(31)被配置於下矯直輥(8)的上側。同樣地,在配置於上軋輥組(2)的下游側的第二保持輥(31)位於軋製線PL側時,第二保持輥(31)被配置於下矯直輥(14)的上側。
如第一圖、第二圖所示,退避機構(29)設有一個固定側楔塊(37)和連接有汽缸(38)的一個可動側楔塊(39),其中,固定側楔塊(37)被固定於將支承輥(17)、(18)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的保持架(36)上。固定側楔塊(37)與可動側楔塊(39),以傾斜面彼此之間相互接觸那樣而被配置。另外,支承輥(16)、(19),可旋轉地保持於載置上矯直輥(4)~(7)的上軋輥軸承座(roll carriage)(34)的框架(frame)上。
在本形態中,如第一圖、第二圖所示,在汽缸(38)的連杆突出時,支承輥(17)、(18)下降,上矯直輥(5)、(6)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另一方面,如第三圖、第四圖所示,在汽缸(38)的連杆推入時,支承輥(17)、(18)上昇,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另外,退避機構(29)設有用於將上矯直輥(5)、(6)的軸承部向上方提昇的汽缸(省略圖示)等的移動機構,在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時,該汽缸進行工作而使上矯直輥(5)、(6)上昇。
如第一圖、第二圖所示,退避機構(32)設有一個固定側楔塊(44)和連接有汽缸(45)的一個可動側楔塊(46),其中,固定側楔塊(44)被固定於將支承輥(21)、(22)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的保持架(43)上。固定側楔塊(44)與可動側楔塊(46),以傾斜面彼此之間相互接觸那樣而被配置。在本形態中,如第一圖、第二圖所示,在汽缸(45)的連杆突出時,支承輥(21)、(22)上昇,下矯直輥(9)、(10)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另一方面,如第三圖、第四圖所示,在汽缸(45)的連杆推入時,支承輥(21)、(22)下降,下矯直輥(9)、(10)從軋製線PL退避。
退避機構(33)與退避機構(32)大致相同地構成。也就是說,退避機構(33)設有一個固定側楔塊(44)和連接有汽缸(45)的一個可動側楔塊(46),其中,固定側楔塊(44)被固定於將支承輥(24)、(25)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的保持架(47)上。與退避機構(32)同樣地,在汽缸(45)的連杆突出時,支承輥(24)、(25)上昇,下矯直輥(12)、(13)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另外,在汽缸(45)的連杆推入時,支承輥(24)、(25)下降,下矯直輥(12)、(13)從軋製線PL退避。另外,支承輥(20)、(23)、(26),被可旋轉地保持於載置下矯直輥(8)~(14)的框架(35)上。
(鋼板矯直時的矯直輥的配置)
在如以上那樣構成的輥式矯直機(1)中,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與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不同。也就是說,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所使用的矯直輥,與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所使用的矯直輥不同。
如第一圖所示,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所有的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4)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此時,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9)~(13)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也就是說,此時,鋼板的矯直所使用的上矯直輥(4)~(7)的間距和下矯直輥(9)~(13)的間距為間距P1。另外,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一圖的實線所示,第一保持輥(30)從軋製線PL退避,第二保持輥(31)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此時,第二保持輥(31)發揮在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第三圖所示,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上矯直輥(4)、(7)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另外,下矯直輥(8)、(11)、(14)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也就是說,此時,相鄰的兩個上矯直輥(5)、(6)、下矯直輥(9)、(10)以及下矯直輥(12)、(13),從軋製線PL退避。
另外,此時,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也就是說,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上矯直輥(4)、(7)的間距P4和下矯直輥(8)、(11)、(14)的間距P4,為間距P1的3倍。另外,搬送方向上的下矯直輥(8)與上矯直輥(4)的間距P5、上矯直輥(4)與下矯直輥(11)的間距P5、下矯直輥(11)與上矯直輥(7)的間距P5、以及上矯直輥(7)與下矯直輥(14)的間距P5,為間距P1的1.5倍。
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三圖的實線所示,第一保持輥(30)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第二保持輥(31)從軋製線PL退避。也就是說,此時,第一保持輥(30)發揮在上軋輥組(2)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的作用。
(本形態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形態中,除了相對於上矯直輥(4)~(7)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下矯直輥(9)~(13)之外,還在下矯直輥(9)的上游側配置有下矯直輥(8),在下矯直輥(13)的下游側配置有下矯直輥(14)。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使在矯直輥的總數為十一個這樣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僅通過使上矯直輥(5)、(6)和下矯直輥(9)、(10)、(12)、(13)退避,而利用下矯直輥(8)、(14)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8)、(11)、(14)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略固定。也就是說,在本形態中,即使不存在使下軋輥組(3)向搬送方向移動的現有那樣的移動機構,也能夠利用下矯直輥(8)、(14),而使呈交錯狀地排列的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8)、(11)、(14)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略固定。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使在矯直輥的個數較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較簡單的構成,而使改變了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時的、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8)、(11)、(14)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略固定。
在本形態中,上軋輥組(2)設有四個上矯直輥(4)~(7),下軋輥組(3)設有七個下矯直輥(8)~(14)。因此,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配置於最上游側的下矯直輥(8)和配置於最下游側的下矯直輥(14)發揮矯直鋼板的作用。因此,在本形態中,在使用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P4而排列的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14)來矯直鋼板時,能夠有效地利用配置於最上游側和最下游側的下矯直輥(8)、(14)。
另一方面,在例如上軋輥組(2)設有五個上矯直輥、下軋輥組(3)設有八個下矯直輥的情況下,使用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P4而排列的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來矯直鋼板時,配置於最上游側或最下游側的下矯直輥不發揮矯直鋼板的作用。也就是說,此時,無法有效地利用配置於最上游側或最下游側的下矯直輥。相對於此,在本形態中,由於在使用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P4而排列的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14)來矯直鋼板時,能夠有效地利用配置於最上游側和最下游側的下矯直輥(8)、(14),因此,能夠在簡化輥式矯直機(1)的構成的同時,進行利用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P4而排列的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14)的鋼板的矯直。
在本形態中,第一保持輥(30)和第二保持輥(31),以在搬送方向上相互偏離的狀態而配置。因此,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能夠利用第一保持輥(30)而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能夠利用第二保持輥(31)而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也就是說,能夠根據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而分開使用第一保持輥(30)和第二保持輥(31)。因此,在本形態中,即使在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矯直輥的間距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也能夠適當地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
在本形態中,第二保持部件(41)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40)上。另外,連杆的前端側安裝於第二保持部件(41)上的汽缸的主體側,也被安裝於第一保持部件(40)上。因此,在本形態中,不需要另外設置用於安裝第二保持部件(41)和該汽缸的部件。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簡化輥式矯直機(1)的構成。
(矯直輥個數的變形例)
在實施形態一中,上軋輥組(2)設有四個上矯直輥(4)~(7),下軋輥組(3)設有七個下矯直輥(8)~(14),但是,上軋輥組(2)所設有的上矯直輥的個數並不限定於四個,另外,下軋輥組(3)所設有的下矯直輥的個數並不限定於七個。
例如如第五圖所示,上軋輥組(2)設有七個上矯直輥(4)~(7)、(51)~(53),下軋輥組(3)設有十個下矯直輥(8)~(14)、(61)~(63)也可以。該情況下,上矯直輥(4)~(7)、(51)~(53)與下矯直輥(9)~(13)、(61)~(63),夾著軋製線PL呈交錯狀地配置。
另外,該情況下,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五圖(A)所示,上矯直輥(4)~(7)、(51)~(53)和下矯直輥(9)~(13)、(61)~(63)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五圖(B)所示,上矯直輥(5)、(6)、(51)、(52)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0)、(12)、(13)、(62)、(63)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7)、(53)和下矯直輥(8)、(11)、(61)、(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另外,例如如第六圖所示,上軋輥組(2)設有八個上矯直輥(4)~(7)、(51)~(54),下軋輥組(3)設有十一個下矯直輥(8)~(14)、(61)~(64)也可以。該情況下,上矯直輥(4)~(7)、(51)~(54)與下矯直輥(9)~(13)、(61)~(64),夾著軋製線PL呈交錯狀地配置。
另外,該情況下,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六圖(A)所示,上矯直輥(4)~(7)、(51)~(54)和下矯直輥(9)~(13)、(61)~(6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六圖(B)所示,上矯直輥(5)、(6)、(51)、(52)、(54)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0)、(12)、(13)、(62)、(63)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7)、(53)和下矯直輥(8)、(11)、(61)、(6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更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六圖(C)所示,上矯直輥(4)、(6)、(7)、(51)、(52)、(54)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2)、(61)~(64)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5)、(53)和下矯直輥(8)、(13)、(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進而,例如如第七圖所示,上軋輥組(2)設有十個上矯直輥(4)~(7)、(51)~(56),下軋輥組(3)設有十三個下矯直輥(8)~(14)、(61)~(66)也可以。該情況下,上矯直輥(4)~(7)、(51)~(56)與下矯直輥(9)~(13)、(61)~(66),夾著軋製線PL呈交錯狀地配置。
另外,該情況下,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七圖(A)所示,上矯直輥(4)~(7)、(51)~(56)和下矯直輥(9)~(13)、(61)~(66)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七圖(B)所示,上矯直輥(5)、(6)、(51)、(52)、(54)、(55)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0)、(12)、(13)、(62)、(63)、(65)、(66)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7)、(53)、(56)和下矯直輥(8)、(11)、(61)、(64)、(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更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七圖(C)所示,上矯直輥(4)、(6)、(7)、(51)、(52)、(54)~(56)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2)、(61)~(64)、(66)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5)、(53)和下矯直輥(8)、(13)、(65)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另外,在如第一圖、第五圖、第七圖所示那樣,上軋輥組(2)的上矯直輥的個數為4+3k(k為0以上的整數)個,且下軋輥組(3)的、相對於上矯直輥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下矯直輥的個數為5+3k個的情況下,如第三圖、第五圖(B)、第七圖(B)那樣使相鄰的兩個上矯直輥和相鄰的兩個下矯直輥退避的話,則配置於最上游側的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8)和配置於最下游側的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如第六圖(B)所示那樣配置矯直輥時、和/或如第七圖(C)所示那樣配置矯直輥時,由於下矯直輥(14)未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因此也可以使下矯直輥(14)從軋製線PL退避。
(第三矯直輥的配置的變形例)
在實施形態一中,在相對於上矯直輥(4)~(7)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9)~(13)的上游側和下游側上,分別配置有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8)、(14),但是,也可以僅在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的上游側或下游側的一側上,配置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例如如第八圖所示,也可以僅在相對於上矯直輥(4)~(7)、(51)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下矯直輥(9)~(13)、(61)的上游側上,配置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8)。
該情況下,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八圖(A)所示,上矯直輥(4)~(7)、(51)和下矯直輥(9)~(13)、(61)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八圖(B)所示,上矯直輥(5)、(6)、(51)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61)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在實施形態一中,在相對於上矯直輥(4)~(7)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9)~(13)的上游側和下游側上,分別各配置有一個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8)、(14),但是,也可以在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的上游側和下游側上,分別配置有兩個以上的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例如如第九圖所示,也可以在相對於上矯直輥(4)~(7)、(51)、(52)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下矯直輥(9)~(13)、(61)、(62)的上游側上,配置有作為第三矯直輥的兩個下矯直輥(68)、(8),在下矯直輥(9)~(13)、(61)、(62)的下游側上,配置有作為第三矯直輥的兩個下矯直輥(14)、(69)。
該情況下,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九圖(A)所示,上矯直輥(4)~(7)、(51)、(52)和下矯直輥(9)~(13)、(61)、(62)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九圖(B)所示,上矯直輥(5)、(6)、(51)、(52)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9)、(10)、(12)、(13)、(62)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61)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外,在進行更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九圖(C)所示,上矯直輥(5)~(7)、(51)從軋製線PL退避,同時,下矯直輥(8)~(11)、(13)、(61)、(62)、(14)從軋製線PL退避,上矯直輥(4)、(52)和下矯直輥(68)、(12)、(69)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另外,在第九圖所示的矯直輥的配置中,也可以沒有下矯直輥(8)、(14)。也就是說,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68),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上游側的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9)以間距P1的2倍的間距而配置,作為第三矯直輥的下矯直輥(69),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下游側的作為第二矯直輥的下矯直輥(62)以間距P1的2倍的間距而配置也可以。即使在該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形態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即使在該情況下,也能夠如第九圖(C)所示那樣僅通過使上矯直輥(5)~(7)、(51)和下矯直輥(9)~(11)、(13)、(61)、(62)退避,而利用下矯直輥(68)、(69),使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上矯直輥(4)、(52)與下矯直輥(68)、(12)、(69)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為略固定。
同樣地,第三矯直輥也可以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上游側的第二矯直輥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而配置,同時,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下游側的第二矯直輥以間距P1的3倍的間距而配置。也就是說,第三矯直輥,也可以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上游側的第二矯直輥以間距P1的m(m為2以上的整數)倍的間距而配置,同時,相對於被配置於最下游側的第二矯直輥以間距P1的m倍的間距而配置。
(其他變形例)
在實施形態一中,上軋輥組(2)設有四個上矯直輥(4)~(7),下軋輥組(3)設有七個下矯直輥(8)~(14),但是,上軋輥組(2)設有七個上矯直輥、下軋輥組(3)設有四個下矯直輥也可以。
在實施形態一中,作為使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的第二退避機構的退避機構(32)、(33),通過一個固定側楔塊(44)和一個可動側楔塊(46)等而構成,但是,第二退避機構也可以是如第十圖所示那樣通過一個固定側楔塊(74)和兩個可動側楔塊(76)等而構成的退避機構(72),其中,固定側楔塊(74)具有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略V形的傾斜面。該情況下,兩個可動側楔塊(76)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並列地配置,且在兩個可動側楔塊(76)上分別連接有汽缸(75)。另外,第二退避機構也可以是如第十一圖所示那樣通過多個油壓式等的汽缸(85)而構成的退避機構(86)。
同樣地,在實施形態一中,作為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的第一退避機構的退避機構(29),通過一個固定側楔塊(37)和一個可動側楔塊(39)等而構成,但是,第一退避機構也可以與第十圖所示的退避機構(72)同樣地,通過一個固定側楔塊(74)和兩個可動側楔塊(76)等而構成。另外,第一退避機構也可以與第十一圖所示的退避機構(86)同樣地,通過多個汽缸(85)而構成。另外,第一退避機構的形式與第二退避機構的形式不同也可以。
在實施形態一和第十圖所示的變形例中,在可動側楔塊(39)、(46)、(76)上連接有汽缸(38)、(45)、(75),但是,也可以在可動側楔塊(39)、(46)、(76)上連接電動機等的其他的驅動源。
在實施形態一中,輥式矯直機(1)設有用於將鋼板保持於軋製線PL上的第一保持輥(30)和第二保持輥(31),但是,輥式矯直機(1)也可以僅設有第一保持輥(30)。也就是說,輥式矯直機(1)不設置第二保持輥(31)也可以。
【實施形態二】
(輥式矯直機的概略構成)
第十二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二涉及的輥式矯直機(101)的主要部分的構成的側剖面圖。第十三圖是第十二圖的F-F剖面的剖面圖。第十四圖是表示從第十二圖所示的狀態使上矯直輥(5)、(6)和下矯直輥(9)、(10)、(12)、(13)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第十五圖是表示從第十三圖所示的狀態使上矯直輥(5)和下矯直輥(9)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在實施形態二的輥式矯直機(101)和實施形態一的輥式矯直機(1)中,使矯直輥從軋製線退避的退避機構的構成不同。因此,以下以該不同點為中心而對實施形態二的輥式矯直機(101)的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於與輥式矯直機(1)的構成共同的輥式矯直機(101)的構成賦予相同的符號,同時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輥式矯直機(101),與輥式矯直機(1)同樣地設有上軋輥組(2)和下軋輥組(3)。上軋輥組(2)設有四個上矯直輥(4)~(7),下軋輥組(3)設有七個下矯直輥(8)~(14)。另外,輥式矯直機(101),與輥式矯直機(1)同樣地設有支承輥(16)~(26)。進而,輥式矯直機(101),設有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的第一退避機構(129)、使下矯直輥(9)、(10)從軋製線PL退避的第二退避機構(130)、以及使下矯直輥(12)、(13)從軋製線PL退避的第二退避機構(131)。
支承輥(16)~(19)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另外,如第十三圖所示,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規定的間距P6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7)。具體地說,在矯直輥的軸向上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7)。同樣地,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16)、(18)、(19)。另外,支承輥(16)~(19)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相互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說,支承輥(16)~(19)的各個,被排列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相互重疊。
支承輥(20)~(26)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依次配置。另外,如第十三圖所示,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1)。具體地說,在矯直輥的軸向上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1)。同樣地,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呈交錯狀地排列有多個支承輥(20)、(22)~(26)。另外,支承輥(20)~(26)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相互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說,支承輥(20)~(26)的各個,被排列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相互重疊。
另外,支承輥(16)~(19)的各個與支承輥(20)~(26)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支承輥(16)~(19)的各個與支承輥(20)~(26)的各個被排列為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支承輥(16)~(26)的各個,被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軸(132)(參照第十三圖)上。保持支承輥(16)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4)支撐,保持支承輥(19)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5)支撐。保持支承輥(17)的固定軸(132)和保持支承輥(18)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6)支撐。保持支承輥(20)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7)支撐,保持支承輥(23)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8)支撐,保持支承輥(26)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39)支撐。保持支承輥(21)的固定軸(132)和保持支承輥(22)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40)支撐,保持支承輥(24)的固定軸(132)和保持支承輥(25)的固定軸(132),被軸支撐架(141)支撐。
軸支撐架(134)、(135),被固定於載置上矯直輥(4)~(7)的上軋輥軸承座(143)上,軸支撐架(136)可昇降地保持於上軋輥軸承座(143)上。軸支撐架(137)~(139),被固定於載置下矯直輥(8)~(14)的下輥架(roll frame)(144)上,軸支撐架(140)、(141)可昇降地保持於下輥架(144)上。
如第十三圖所示,在軸支撐架(136)上,形成有支撐固定軸(132)的兩端側的多個軸支撐部(136a)。具體地說,在軸支撐架(136)上,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形成有多個軸支撐部(136a)。同樣地,如第十三圖所示,在軸支撐架(140)上,支撐固定軸(132)的兩端側的多個軸支撐部(140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形成。另外,在軸支撐架(134)、(135)、(137)~(139)、(141)上,也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形成有支撐固定軸(132)的兩端側的多個軸支撐部。
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相互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說,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被排列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相互重疊。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相互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說,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被排列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相互重疊。
另外,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說,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被排列為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第一退避機構(129),設有形成為梳形的固定側凹凸部件(147)、形成為梳形的可動側凹凸部件(148)、以及汽缸(149)、(150)。第二退避機構(130)和第二退避機構(131)被同樣地構成。與第一退避機構(129)同樣地,第二退避機構(130)、(131)也設有形成為梳形的固定側凹凸部件(151)、形成為梳形的可動側凹凸部件(152)、以及汽缸(153)、(154)。關於第一退避機構(129)和第二退避機構(130)、(131)的詳細的構成,之後進行敍述。
在如以上那樣構成的輥式矯直機(101)中,與實施形態一同樣地,在進行較薄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十二圖所示,所有的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4)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此時,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9)~(13)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另一方面,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如第十四圖所示,上矯直輥(4)、(7)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另外,下矯直輥(8)、(11)、(14)被配置於軋製線PL側,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另外,此時,上矯直輥(4)、(7)和下矯直輥(8)、(11)、(14)被使用於鋼板的矯直。
另外,在進行較厚的鋼板的矯直時,第一退避機構(129)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第二退避機構(130)使下矯直輥(9)、(10)從軋製線PL退避,第二退避機構(131)使下矯直輥(12)、(13)從軋製線PL退避。
(第一退避機構和第二退避機構的構成)
如上述那樣,第一退避機構(129)設有固定側凹凸部件(147)、可動側凹凸部件(148)、以及汽缸(149)、(150)。
固定側凹凸部件(147)形成於上軋輥軸承座(143)的上框架(143a)。如第十三圖所示,在該固定側凹凸部件(147)上,形成有多個朝向下方突出的固定側凸部(147a)。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排列。另外,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的各個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的各個被排列為,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4)、(135)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36a)的各個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固定側凸部(147a),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長方形的長方體狀。另外,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的各個的高度呈略相同。另外,除了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固定側凸部(147a)之外,其他的固定側凸部(147a)形成為相同的形狀。相比其他的固定側凸部(147a),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固定側凸部(147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寬度變窄。固定側凸部(147a)的前端(下端),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該固定側凸部(147a)的前端成為固定側對接面(147b)。
可動側凹凸部件(148),與軸支撐架(136)的頂面對接而被配置。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可動側凹凸部件(148)的一端上,連接有作為移動機構的汽缸(149),從而可動側凹凸部件(148)能夠向矯直輥的軸向移動。如第十三圖所示,在可動側凹凸部件(148)上,形成有多個朝向上方突出的可動側凸部(148a)。多個可動側凸部(148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排列。
可動側凸部(148a),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長方形的長方體狀。另外,多個可動側凸部(148a)的各個的高度呈略相同。另外,除了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可動側凸部(148a)之外,其他的可動側凸部(148a)形成為相同的形狀。相比其他的可動側凸部(148a),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可動側凸部(148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寬度變窄。可動側凸部(148a)的前端(上端),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該可動側凸部(148a)的前端成為可動側對接面(148b)。
汽缸(150)配置於上矯直輥(5)、(6)的軸向的兩端側。如第十三圖所示,汽缸(150)的連杆,連接於將上矯直輥(5)、(6)的兩端側分別進行支撐的軸承部(156)上。另外,汽缸(150)的主體側,以連杆朝向下方突出那樣而固定於上軋輥軸承座(143)上。
在本形態中,在上矯直輥(5)、(6)位於軋製線PL側時,如第十三圖所示固定側對接面(147b)與可動側對接面(148b)對接。另外,如第十五圖所示,在使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時,通過汽缸(149)的動力而可動側凹凸部件(148)向矯直輥的軸向移動,從而可動側凸部(148a)移動至固定側凸部(147a)之間,固定側凸部(147a)移動至可動側凸部(148a)之間。另外,通過汽缸(150),上矯直輥(5)、(6)被提昇,從而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也就是說,在上矯直輥(5)、(6)從軋製線PL退避時,可動側凸部(148a)被配置於固定側凸部(147a)之間,固定側凸部(147a)被配置於可動側凸部(148a)之間。
如上述那樣,第二退避機構(130)、(131)設有固定側凹凸部件(151)、可動側凹凸部件(152)以及汽缸(153)、(154)。
固定側凹凸部件(151)形成於下輥架(144)的底面側。如第十三圖所示,在該固定側凹凸部件(151)上,形成有多個朝向上方突出的固定側凸部(151a)。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排列。另外,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的各個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排列於略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說,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的各個被排列為,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37)~(139)、(141)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40a)的各個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固定側凸部(151a),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長方形的長方體狀。另外,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的各個的高度呈略相同。另外,除了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固定側凸部(151a)之外,其他的固定側凸部(151a)形成為相同的形狀。相比其他的固定側凸部(151a),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固定側凸部(151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寬度變窄。固定側凸部(151a)的前端(上端),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該固定側凸部(151a)的前端成為固定側對接面(151b)。
可動側凹凸部件(152),與軸支撐架(140)、(141)的底面對接而被配置。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可動側凹凸部件(152)的一端上,連接有作為移動機構的汽缸(153),從而可動側凹凸部件(152)能夠向矯直輥的軸向移動。另外,可動側凹凸部件(152)被可移動地保持於軸支撐架(140)、(141)上。如第十三圖所示,在可動側凹凸部件(152)上,形成有多個朝向下方突出的可動側凸部(152a)。多個可動側凸部(152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間距P6而排列。
可動側凸部(152a),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長方形的長方體狀。另外,多個可動側凸部(152a)的各個的高度呈略相同。另外,除了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可動側凸部(152a)之外,其他的可動側凸部(152a)形成為相同的形狀。相比其他的可動側凸部(152a),配置於矯直輥的軸向的兩端上的可動側凸部(152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寬度變窄。可動側凸部(152a)的前端(下端),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該可動側凸部(152a)的前端成為可動側對接面(152b)。
汽缸(154)配置於下矯直輥(9)、(10)、(12)、(13)的軸向的兩端側上。如第十三圖所示,汽缸(154)的連杆,分別連接於矯直輥的軸向上的軸支撐架(140)、(141)的兩端側上。另外,汽缸(154)的主體側,以連杆朝向上方突出那樣而固定於下輥架(144)上。
在本形態中,如第十三圖所示,在下矯直輥(9)、(10)、(12)、(13)位於軋製線PL側時,固定側對接面(151b)與可動側對接面(152b)相對接。另外,如第十五圖所示,在使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時,通過汽缸(153)的動力而可動側凹凸部件(152)向矯直輥的軸向移動,從而可動側凸部(152a)移動至固定側凸部(151a)之間,固定側凸部(151a)移動至可動側凸部(152a)之間。另外,下矯直輥(9)、(10)、(12)、(13),在與汽缸(154)的上推力保持平衡的同時因自重而從軋製線PL退避。也就是說,在下矯直輥(9)、(10)、(12)、(13)從軋製線PL退避時,可動側凸部(152a)被配置於固定側凸部(151a)之間,固定側凸部(151a)被配置於可動側凸部(152a)之間。
(本形態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形態中,在上矯直輥(5)、(6)位於軋製線PL側時,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固定側對接面(147b)與可動側對接面(148b)相對接。另外,在下矯直輥(9)、(10)、(12)、(13)位於軋製線PL側時,形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固定側對接面(151b)與可動側對接面(152b)相對接。也就是說,在矯直鋼板時,固定側對接面(147b)與可動側對接面(148b)對接,固定側對接面(151b)與可動側對接面(152b)對接。因此,假如在進行鋼板的矯直時,相同大小的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上下方向的高度略相同的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和可動側凸部(148a)的各個上的話,則能夠使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和可動側凸部(148a)在鋼板的矯直時的變形量為略固定。另外,假如在進行鋼板的矯直時,相同大小的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和可動側凸部(152a)的各個上的話,則能夠使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和可動側凸部(152a)在鋼板的矯直時的變形量為略固定。
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151a)和可動側凸部(148a)、(152a)在鋼板的矯直時的變形量的波動。也就是說,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矯直反作用力起作用的部件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變形量的波動。其結果是,在本形態中,即使上矯直輥(5)、(6)和下矯直輥(9)、(10)、(12)、(13)能夠從軋製線PL退避,也能夠抑制矯直鋼板時的上下方向上的矯直輥的間隙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發生波動的情況。特別是在本形態中,由於能夠在軋製線PL的上下兩側上,抑制矯直反作用力起作用的部件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變形量的波動,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矯直鋼板時的上下方向上的矯直輥的間隙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發生波動的情況。
在本形態中,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固定側凸部(147a)被排列為與軸支撐部(136a)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因此,變得容易將作用於支承輥(17)、(18)上的矯直反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和可動側凸部(148a)上。特別是在本形態中,由於固定側凸部(147a)與軸支撐部(136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相同的間距P6而排列,因此,作用於支承輥(17)、(18)上的矯直反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多個固定側凸部(147a)和可動側凸部(148a)上。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支承輥(17)、(18)時的軸支撐架(136)或可動側凹凸部件(148)等的變形。
同樣地,在本形態中,由於在從搬送方向觀察時,固定側凸部(151a)被排列為與形成於軸支撐架(141)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40a)在上下方向上重疊,且形成於軸支撐架(141)上的軸支撐部及軸支撐部(140a)與固定側凸部(151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相同的間距P6而排列,因此,作用於支承輥(21)、(22)、(24)、(25)上的矯直反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多個固定側凸部(151a)和可動側凸部(152a)上。因此,在本形態中,能夠抑制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支承輥(21)、(22)、(24)、(25)時的軸支撐架(140)、(141)或可動側凹凸部件(152)等的變形。
(實施形態二的變形例)
在實施形態二中,第一退避機構(129)通過固定側凹凸部件(147)、可動側凹凸部件(148)、以及汽缸(149)、(150)而構成,第二退避機構(130)、(131)通過固定側凹凸部件(151)、可動側凹凸部件(152)、以及汽缸(153)、(154)而構成,但是,第一退避機構(129)或第二退避機構(130)、(131)的任意一個,也可以與實施形態一同樣地由固定側楔塊和可動側楔塊等構成。
在實施形態二中,固定側凸部(147a)與軸支撐部(136a),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相同的間距P6而排列,但是,例如固定側凸部(147a)以間距P6的一半的間距而排列、軸支撐部(136a)以間距P6排列也可以。該情況下,可動側凸部(148a)以例如間距P6的一半的間距而排列。同樣地,例如固定側凸部(151a)以間距P6的一半的間距而排列,形成於軸支撐架(141)上的軸支撐部和軸支撐部(140a)以間距P6排列也可以。該情況下,可動側凸部(152a)以例如間距P6的一半的間距而排列。
在實施形態二中,固定側凸部(147a)、(151a)和可動側凸部(148a)、(152a),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長方形,但是,固定側凸部(147a)、(151a)和/或可動側凸部(148a)、(152a),例如既可以形成為從搬送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正方形,也可以形成為呈梯形。
在實施形態二中,固定側凹凸部件(147)配置於上側,可動側凹凸部件(148)配置於下側,但是,固定側凹凸部件(147)配置於下側、可動側凹凸部件(148)配置於上側也可以。該情況下,固定側凹凸部件(147)例如形成於軸支撐架(136)上。同樣地,在上述形態中,固定側凹凸部件(151)配置於下側,可動側凹凸部件(152)配置於上側,但是,固定側凹凸部件(151)配置於上側、可動側凹凸部件(152)配置於下側也可以。該情況下,固定側凹凸部件(151)例如形成於軸支撐架(140)、(141)上。
在實施形態二中,在可動側凹凸部件(148)、(152)上連接有汽缸(149)、(153),但是,也可以在可動側凹凸部件(148)、(152)上連接有電動機等的驅動源。也就是說,也可以通過電動機等的其他的驅動源而構成使可動側凹凸部件(148)、(152)移動的移動機構。
在實施形態二中,支承輥(16)~(26)被可旋轉地保持於固定軸(132)上,但是,支承輥(16)~(26)也可以固定於旋轉軸上。該情況下,該旋轉軸的兩端側,被可旋轉地支撐於軸支撐架(134)~(141)的軸支撐部上。
在實施形態二中,排列有四個上矯直輥(4)~(7)和七個下矯直輥(8)~(14),但是,排列的上矯直輥的個數並不限定於四個,另外,排列的下矯直輥的個數並不限定於七個。例如,也可以僅排列有四個上矯直輥(4)~(7)、以及相對於上矯直輥(4)~(7)呈交錯狀地配置的五個下矯直輥(9)~(13)。另外,排列的上矯直輥的個數也可以多於下矯直輥的個數。
(從實施形態二能夠掌握的技術思想)
以下,對從實施形態二能夠掌握的技術思想進行敍述。
(1)一種在將鋼板搬送的同時進行矯直的輥式矯直機,其特徵在於,設有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規定的間距排列的多個矯直輥,和為了改變所述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所述矯直輥的間距,而使幾個所述矯直輥從所述鋼板通過的軋製線退避的退避機構;所述退避機構設有固定側凹凸部件、可動側凹凸部件以及移動機構,所述固定側凹凸部件具有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以規定的第一間距而排列的多個固定側凸部,所述可動側凹凸部件具有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以所述第一間距排列的多個可動側凸部,所述移動機構使所述可動側凹凸部件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移動;所述固定側凸部的前端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固定側對接面,所述可動側凸部的前端成為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可動側對接面;在所述矯直輥位於所述軋製線側時,所述固定側對接面與所述可動側對接面對接;在所述矯直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時,所述可動側凹凸部件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移動,從而所述可動側凸部被配置於所述固定側凸部之間,所述固定側凸部被配置於所述可動側凸部之間。
在上述專利文獻3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固定於保持支承輥的保持部件的頂面或底面上的固定側楔塊,在從鋼板的搬送方向觀察時形成為直角三角形。另外,與固定側楔塊對接的可動側楔塊,在從鋼板的搬送方向觀察時也形成為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說,矯直輥的軸向上的固定側楔塊的厚度和可動側楔塊的厚度並不是固定的。
因此,在該輥式矯直機中,矯直鋼板時的反作用力作用於保持部件所保持的多個支承輥上的話,即使作用於多個支承輥的各個上的反作用力相同,也存在固定側楔塊的變形量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波動的危險。同樣地,矯直鋼板時的反作用力作用於保持部件所保持的多個支承輥上的話,即使作用於多個支承輥的各個上的反作用力相同,也存在可動側楔塊的變形量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波動的危險。也就是說,在該輥式矯直機中,即使矯直鋼板時的反作用力在矯直輥的軸向上均勻地起作用,也存在接受矯直時的反作用力的部件的變形量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波動的危險。因此,在該輥式矯直機中,存在矯直鋼板時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矯直輥與下矯直輥的間隙在矯直輥的軸向上波動很大的危險,其結果是,存在無法適當地矯直鋼板的危險。
相對於此,在上述(1)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退避機構設有:具有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第一間距排列的多個固定側凸部的固定側凹凸部件、和具有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第一間距排列的多個可動側凸部的可動側凹凸部件。另外,在該輥式矯直機中,在矯直輥位於軋製線側時,固定側凸部的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固定側對接面,與可動側凸部的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可動側對接面相對接。也就是說,在矯直鋼板時,與上下方向略垂直相交的平面狀的固定側對接面和可動側對接面對接。
因此,假如在進行鋼板的矯直時,相同大小的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在矯直輥的軸向上以第一間距排列的多個固定側凸部和可動側凸部的各個上的話,則能夠使多個固定側凸部和可動側凸部在鋼板的矯直時的變形量為略固定。因此,能夠抑制多個固定側凸部和可動側凸部在鋼板的矯直時的變形量的波動。也就是說,能夠抑制矯直反作用力起作用的部件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變形量的波動。其結果是,在該輥式矯直機中,即使幾個矯直輥能夠從鋼板通過的軋製線退避,也能夠抑制矯直鋼板時的上下方向上的矯直輥的間隙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發生波動的情況。
(2)如(1)所述的輥式矯直機,其特徵在於,設有多個支承輥和多個軸支撐部,其中,多個支承輥用於抑制所述矯直輥的撓曲,多個軸支撐部,支撐將所述支承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的固定軸的兩端側、或與所述支承輥一同旋轉的旋轉軸的兩端側;所述軸支撐部配置為,在從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觀察時與所述固定側凸部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在(2)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變得容易將作用於支承輥上的矯直反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多個固定側凸部和可動側凸部上。因此,能夠抑制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支承輥時的、固定側凹凸部件或可動側凹凸部件等的變形。
(3)如(2)所述的輥式矯直機,其特徵在於,多個所述支承輥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以所述第一間距排列,多個所述軸支撐部在所述矯直輥的軸向上以所述第一間距排列。
在(3)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作用於支承輥上的矯直反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多個固定側凸部和可動側凸部上。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矯直反作用力作用於支承輥時的、固定側凹凸部件或可動側凹凸部件等的變形。
(4)如(1)~(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輥式矯直機,其特徵在於,作為多個所述矯直輥,設有多個第一矯直輥和多個第二矯直輥,多個所述第一矯直輥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規定的間距排列,同時配置於上下方向的一方向側上,多個所述第二矯直輥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規定的間距排列,同時配置於上下方向的另一方向側上;作為所述退避機構,設有第一退避機構和第二退避機構,所述第一退避機構,為了改變所述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所述第一矯直輥的間距,而使幾個所述第一矯直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所述第二退避機構,為了改變所述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所述第二矯直輥的間距,而使幾個所述第二矯直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
在(4)所述的輥式矯直機中,能夠在上下方向的兩側上抑制矯直反作用力起作用的部件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的變形量的波動。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矯直鋼板時的上下方向上的矯直輥的間隙在矯直輥的軸向上發生波動的情況。
1、101‧‧‧輥式矯直機
2‧‧‧上軋輥組(第一軋輥組)
3‧‧‧下軋輥組(第二軋輥組)
4~7、51~56‧‧‧上矯直輥(第一矯直輥)
8、14、68、69‧‧‧下矯直輥(第三矯直輥)
9~13、61~66‧‧‧下矯直輥(第二矯直輥)
16~19、20~26‧‧‧支撐輥
29、129‧‧‧退避機構(第一退避機構)
30‧‧‧第一保持輥
31‧‧‧第二保持輥
32、33、72、86、130、131‧‧‧退避機構(第二退避機構)
34、143‧‧‧上軋輥軸承座
35‧‧‧框架
36、43、47‧‧‧保持架
37、44、74‧‧‧固定側楔塊
38、45、75、85、149、150、153、154‧‧‧汽缸
39、46、76‧‧‧可動側楔塊
40‧‧‧第一保持部件
41‧‧‧第二保持部件
132‧‧‧固定軸
134~141‧‧‧軸支撐部
143a‧‧‧上框架
144‧‧‧下輥架
147、151‧‧‧固定側凹凸部件
147a、151a‧‧‧固定側凸部
147b、151b‧‧‧固定側對接面
148、152‧‧‧可動側凹凸部件
148a、152a‧‧‧可動側凸部
148b、152b‧‧‧可動側對接面
156‧‧‧支撐的軸承部
P1‧‧‧第一間距
P2‧‧‧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9~13的間距
P3‧‧‧第一保持輥30與下矯直輥8在搬送方向上的間距
P4‧‧‧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上矯直輥4、7的間距
P5‧‧‧搬送方向上的下矯直輥8與上矯直輥4的間距
P6‧‧‧規定的間距
PL‧‧‧軋製線
X1‧‧‧鋼板的搬送方向
X2‧‧‧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
第一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一涉及的輥式矯直機的主要部分的構成的側剖面圖。
第二圖是第一圖的E-E剖面的剖面圖。
第三圖是表示從第一圖所示的狀態使幾個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四圖是表示從第二圖所示的狀態使幾個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五圖是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矯直輥的配置的示意圖。
第六圖是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矯直輥的配置的示意圖。
第七圖是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矯直輥的配置的示意圖。
第八圖是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矯直輥的配置的示意圖。
第九圖是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矯直輥的配置的示意圖。
第十圖是用於說明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第二退避機構的構成的概略圖。
第十一圖是用於說明實施形態一的變形例涉及的第二退避機構的構成的概略圖。
第十二圖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二涉及的輥式矯直機的主要部分的構成的側剖面圖。
第十三圖是第十二圖的F-F剖面的剖面圖。
第十四圖是表示從第十二圖所示的狀態使幾個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十五圖是表示從第十三圖所示的狀態使幾個上矯直輥和下矯直輥退避後的狀態的剖面圖。
1‧‧‧輥式矯直機
2‧‧‧上軋輥組(第一軋輥組)
3‧‧‧下軋輥組(第二軋輥組)
4~7‧‧‧上矯直輥(第一矯直輥)
8、14‧‧‧下矯直輥(第三矯直輥)
9~13‧‧‧下矯直輥(第二矯直輥)
16~19、20~26‧‧‧支承輥
29‧‧‧退避機構(第一退避機構)
30‧‧‧第一保持輥
31‧‧‧第二保持輥
32、33‧‧‧退避機構(第二退避機構)
34‧‧‧上軋輥軸承座
35‧‧‧框架
36、43、47‧‧‧保持架
37、44‧‧‧固定側楔塊
39、46‧‧‧可動側楔塊
40‧‧‧第一保持部件
41‧‧‧第二保持部件
P1‧‧‧第一間距
P2‧‧‧上矯直輥4~7與下矯直輥9~13的間距
PL‧‧‧軋製線
X1方向‧‧‧鋼板的搬送方向
X2方向側‧‧‧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

Claims (3)

  1. 一種輥式矯直機,在將鋼板搬送的同時進行矯直,其特徵在於,設有:第一軋輥組、第二軋輥組、第一退避機構以及第二退避機構,所述第一軋輥組,具有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規定的第一間距排列的矯直用的4+3k個第一矯直輥,所述第二軋輥組,具有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所述第一間距排列的同時,相對於所述第一矯直輥呈交錯狀地配置的矯直用的5+3k個第二矯直輥,並被配置為夾著所述鋼板通過的軋製線而與所述第一軋輥組相對,所述k為0以上的整數,所述第一退避機構,使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矯直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從而改變所述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所述第一矯直輥的間距,所述第二退避機構,使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矯直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從而改變所述鋼板的矯直中所使用的所述第二矯直輥的間距;所述第二軋輥組設有矯直用的第三矯直輥,所述第三矯直輥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各側上,相對於所述第二矯直輥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以所述第一間距而被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輥式矯直機,其設有用 於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軋輥組的至少上游側上,將所述鋼板保持於所述軋製線上的第一保持輥和第二保持輥;所述第一保持輥與所述第二保持輥,以在所述鋼板的搬送方向上相互偏離的狀態而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輥式矯直機,其設有:第一保持部件、第二保持部件、第一移動機構以及第二移動機構,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將所述第一保持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將所述第二保持輥可旋轉地加以保持,所述第一移動機構使所述第一保持輥向所述軋製線移動,同時,使所述第一保持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所述第二移動機構使所述第二保持輥向所述軋製線移動,同時,使所述第二保持輥從所述軋製線退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可轉動地安裝於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所述第二移動機構,在安裝於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的同時,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轉動。
TW099132750A 2010-01-29 2010-09-28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TWI451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7989A JP5435724B2 (ja) 2010-01-29 2010-01-29 ローラレベラ
JP2010017988A JP2011156542A (ja) 2010-01-29 2010-01-29 ローラレベ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5657A TW201125657A (en) 2011-08-01
TWI451918B true TWI451918B (zh) 2014-09-11

Family

ID=43913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2750A TWI451918B (zh) 2010-01-29 2010-09-28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103047A1 (zh)
EP (1) EP2529848B1 (zh)
KR (1) KR101394522B1 (zh)
CN (2) CN102139297A (zh)
BR (1) BR112012012922B1 (zh)
CA (1) CA2765486C (zh)
RU (1) RU2507020C1 (zh)
TW (1) TWI451918B (zh)
WO (1) WO20110927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5887B (zh) * 2015-06-29 2017-11-21 Straighten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03047A1 (en) * 2010-01-29 2012-05-03 Jp Steel Plantech Co. Roller leveler
JP5883455B2 (ja) * 2011-09-14 2016-03-15 スチールプラ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ローラレベ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板材の矯正方法
CN102371236B (zh) * 2011-11-08 2013-12-04 深圳市浩能科技有限公司 涂布机烘干机及其基材整形校正机构和方法
JP5856535B2 (ja) * 2012-04-26 2016-02-09 スチールプラ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ローラレベ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板材の矯正方法
EP2926919B1 (en) * 2012-11-29 2017-04-19 JP Steel Plantech Co. Leveler equipment and correction method for plate material
TWI485013B (zh) * 2012-12-28 2015-05-21 Metal Ind Res & Dev Ct 整平機
DE102015213788A1 (de) * 2015-07-22 2017-01-26 Sms Group Gmbh 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seitigen von Planheitsfehlern eines metallischen Flachprodukts
CN105197761A (zh) * 2015-10-29 2015-12-30 苏州市天隆链条有限公司 一种扶梯梯级链链板矫平装置
AT15583U1 (de) * 2016-04-08 2018-03-15 Progress Holding Ag Rollenrichtvorrichtung
US11731182B2 (en) * 2017-01-03 2023-08-22 Coe Press Equipment Corp. Integrated straightener head modifications and improvements
CN109128687A (zh) * 2018-11-15 2019-01-04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钢管修复装置
CN111944968B (zh) * 2020-08-06 2021-12-10 东北大学 一种板带钢淬火矫直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98873B (zh) * 2021-06-16 2024-01-12 河南利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铝板整平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1549A (en) * 1981-11-13 1987-03-24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Method for correcting rolled material
JPH0557350A (ja) * 1991-08-28 1993-03-09 Nippon Steel Corp ロールピツチ可変ローラレベ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49748A1 (ru) * 1961-11-10 1961-11-30 Е.Ю. Гельфенбейн Способ установки в многовалковых правильных машинах валков
DE1279604B (de) * 1965-03-23 1968-10-10 Sundwiger Eisen Maschinen Verfahren zur Vermeidung von Wickelbruechen beim Ablaufen von zu ringfoermigen Bunden gewickeltem Metallband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GB1279247A (en) * 1968-09-30 1972-06-28 United Eng Foundry Co Crown control in a rolling mill or calender
US3559441A (en) * 1968-11-01 1971-02-02 Mesta Machine Co Roll changing device for roll leveler, straightener and the like
US3648505A (en) * 1970-08-05 1972-03-14 Blaw Knox Foundry Mill Machine Multiple center straightener
DE2824217A1 (de) * 1978-06-02 1979-12-06 Schloemann Siemag Ag Richtmaschine fuer bleche und baender
US4454738A (en) * 1981-06-29 1984-06-19 The Paxson Machine Company Roller level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JPS6028765B2 (ja) * 1981-11-04 1985-07-06 小名浜堺化学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硫酸バリウムの製造方法
JPH0628765B2 (ja) * 1986-02-28 1994-04-2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ロ−ラレベラ
JPS62203616A (ja) 1986-03-03 1987-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ロ−ラレベラ−装置
JPS62214825A (ja) * 1986-03-17 1987-09-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ロ−ラレベラ
US4730472A (en) * 1986-07-10 1988-03-15 United Engineering, Inc. Hydraulic contouring means for a hot or cold leveler machine
JPH01113122A (ja) 1987-10-26 1989-05-01 Kawasaki Steel Corp ローラレベラ
SU1532116A1 (ru) * 1988-03-24 1989-12-30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190 Листоправильна машина
JPH0824958B2 (ja) * 1991-04-23 1996-03-13 鋼板剪断機械株式会社 ローラーレベラー
DE4200922A1 (de) 1992-01-16 1993-07-22 Schloemann Siemag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richten von blech
US5758533A (en) * 1994-04-15 1998-06-02 Clecim Imbricated roll planisher and process for its use
FR2718661B1 (fr) 1994-04-15 1996-07-12 Clecim Sa Installation de planage d'une bande métallique.
RU2205082C2 (ru) * 2001-05-23 2003-05-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олпин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еталлургическ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Листоправильная машина
CN1193836C (zh) * 2001-10-19 2005-03-23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板带材变辊距矫直机
DE10236139A1 (de) * 2002-08-07 2004-02-26 harwi GmbH, Schweiß- und Automatisierungstechnik Rollenrichter
JP2006255712A (ja) * 2005-03-15 2006-09-28 Kohan Sendan Kikai Kk ローラレベラ
US7637132B2 (en) * 2006-02-06 2009-12-29 Butech Bliss Work roll scraper for roller levelers
US7637133B2 (en) * 2006-07-13 2009-12-29 Butech Bliss Cassette roller leveler with common back-up rolls
CN201147783Y (zh) * 2007-11-22 2008-11-12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热钢板矫直机的弯辊机构
JP2013503752A (ja) * 2009-09-09 2013-02-04 シーメンス ヴェ メタル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スアーエス 複数のローラを備えたレベリング機械
US20120103047A1 (en) * 2010-01-29 2012-05-03 Jp Steel Plantech Co. Roller level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1549A (en) * 1981-11-13 1987-03-24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Method for correcting rolled material
JPH0557350A (ja) * 1991-08-28 1993-03-09 Nippon Steel Corp ロールピツチ可変ローラレベ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5887B (zh) * 2015-06-29 2017-11-21 Straighte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9848A1 (en) 2012-12-05
US9248486B2 (en) 2016-02-02
CA2765486A1 (en) 2011-08-04
US20120103047A1 (en) 2012-05-03
TW201125657A (en) 2011-08-01
WO2011092754A1 (ja) 2011-08-04
BR112012012922B1 (pt) 2020-10-27
EP2529848B1 (en) 2020-05-27
CN201815566U (zh) 2011-05-04
BR112012012922A2 (pt) 2017-03-07
CN102139297A (zh) 2011-08-03
KR20120080662A (ko) 2012-07-17
EP2529848A4 (en) 2015-04-15
US20150143864A1 (en) 2015-05-28
RU2507020C1 (ru) 2014-02-20
KR101394522B1 (ko) 2014-05-13
CA2765486C (en) 201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1918B (zh) Roller Straightening Machine
JP2013220440A (ja) 矯正機
CN112090997A (zh) 组合式钢管矫直辊及其矫直装置
JP7309129B2 (ja) 電動リフト装置及び電動リフト装置を備えたロールプレス装置
JP2002282943A (ja) H形鋼の曲がり矯正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矯正設備列
JPH0824958B2 (ja) ローラーレベラー
US8794045B2 (en) Cluster-type multistage rolling mill
KR20140035937A (ko) 정밀 공차의 챔버 치수를 갖는 금속 섹션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JP2013215754A (ja) 矯正機
JP5435724B2 (ja) ローラレベラ
JPH11226645A (ja) 形鋼の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1104608A (ja) 金属板の粗圧延機
CN220617148U (zh) 一种输料皮带动态矫正装置
JP2011156542A (ja) ローラレベラ
KR101332780B1 (ko) 무구동 각도 교정기
RU2256521C1 (ru) Листоправильный стан
JPH0233444B2 (zh)
JPH08290217A (ja) 形鋼のローラ矯正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207232A (ja) 形鋼圧延機
JP2001162322A (ja) 金属板のロール式矯正レベラ
JP2024008111A (ja) ベンディングロール
JP3133809B2 (ja) 形鋼の矯正装置
JP2006181610A (ja) H形鋼の矯正方法
JPH0576388B2 (zh)
JP2001179323A (ja) 上反り防止装置及び上反り防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