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7980B - A transistor,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 like - Google Patents

A transistor,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 lik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7980B
TWI447980B TW095132235A TW95132235A TWI447980B TW I447980 B TWI447980 B TW I447980B TW 095132235 A TW095132235 A TW 095132235A TW 95132235 A TW95132235 A TW 95132235A TW I447980 B TWI447980 B TW I4479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layer
transistor
organic semiconductor
a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32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29570A (en
Inventor
Shinichi Yamate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0729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29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7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79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91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s for the orientation or alignment of the layer to be deposit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a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a surface barrier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6Lateral bottom-gate IGFETs comprising only a single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50Forming devices by joining two substrates together, e.g. lamination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4Poly-phenylenevinyl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4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olefinic chains, e.g. poly N-vinylcarbazol, PVC or PTFE
    • H10K85/143Polyacetyl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20Carbon compounds, e.g. carbon nanotubes or fullerenes
    • H10K85/211Fullerenes, e.g. C6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11Phthalocyan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2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our rings, e.g. pyr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3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ive rings, e.g. pent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4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six or more rings

Description

電晶體,有機半導體元件及此等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晶體、有機半導體元件及此等之製造方法。
有機半導體元件係具有一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的元件。在如此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中,以往,活性層係依各種之方法所形成。例如,在有機半導體元件之代表例即場效電晶體中,已知活性層係依於絕緣層上蒸鍍粉體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方法、或於絕緣層上溶解於溶劑中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溶液進行旋塗、點澆或印刷之方法所形成者(非專利文獻1)。
又,於色粉基板上形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薄膜,藉由施加壓力與熱,而使此薄膜壓印於設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絕緣層上而進行轉印之方法亦已為人知(專利文獻1)。
進一步,於矽晶圓上形成一成為活性層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薄膜,再印至1~5mm厚之聚二甲基矽氧烷橡膠的押印上,再使每一押印貼黏於絕緣層,以形成活性層之方法已被報告(非專利文獻2)。進一步又,形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單結晶後,再貼合於設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絕緣層上之方法亦已為人知(非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5/0035374號說明書
非專利文獻1:Michael L.Chabinyc et 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Vol.126,p13928-p13929,2004非專利文獻2:Vikram C.Sundar et al,Science,Vol.303,p1644-p1646,2004非專利文獻3:Vikram C.Sundar et al,Science,Vol.303,p1644-p1646,2004
(發明之揭示)
在有機半導體元件中,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的特性對該元件之性能影嚮很大,但,例如,首先,如上述非專利文獻1記載般以蒸鍍或塗液之塗佈所產生的活性層之形成方法,如具有所希望之特性,很難形成活性層。又,如上述專利文獻1或非專利文獻2、3記載般之轉印或貼黏等之方法係有很難進行良好之轉印或貼黏的傾向。
例如,在如上述之電晶體中,為得到高的載體移動度,宜活性層進行配向已為人知。但,要藉塗佈或蒸鍍很難如此地形成配向之活性層。又,已預向配向之活性層係以往很難對絕緣層等進行充分之轉印或貼黏。
因此,本發明係有鑑於如此之事情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為具有所希望之特性的活性層,亦可良好地形成於為形成此活性層之面上的電晶體及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係又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依此如此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電晶體及有機半導體元件。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以及配置於該活性層與該閘極電極之間的絕緣層,其特徵在於包含:該活性層與該絕緣層之間介入施工液而與該活性層與該絕緣層貼合之貼黏步驟。
在如此之製造方法中,因活性層與該絕緣層之間介入施工液,故此等之接觸面被施工液潤濕,藉此活性層可良好地貼黏於絕緣層上。因此,即使為例如所配向之活性層,亦可良好地貼黏於絕緣層等之任意面上。又,藉使用施工液,即使當活性層有翹曲等之情形,亦可良好的貼合,製造之自由度會提高。又,以往,藉轉印或貼黏形成活性層時,對於形成此之面,為充分密接,必須過度地加壓,此恐會招致活性層之特性降低、或電晶體等之元件變形或不良的發生。然而,在本發明中,藉使用施工液,即使不加壓,亦可良好地貼黏活性層,超因於過剩加壓之如上述的問題發生變少。進一步,係藉施工液之使用,俾活性層與形成此之面的密接性提高。
又,在上述之製造方法中,介入施工液而使活性層與絕緣層貼合時,以免活性層之全部溶出於施工液中乃很重要。此係可很容易地藉由適當選擇施工液之量或施工液之溶解度進行控制。
施工液係宜與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更宜成為90度以下者,最宜成為60度以下者。若依如此之施工液,可更良好地澗濕絕緣層之表面,其結果,可更良好地進行活性層與絕緣層之貼合。
在貼黏步驟中貼合之活性層係宜使用於支撐膜上所形成者。亦即,宜使用於支撐膜上形成活性層之層合體,活性層配置成面向絕緣層,而於此等之間介入上述施工液的狀態,貼合活性層與絕緣層。如此一來,活性層預先被支撐於支撐膜,故很容易處理,可更容易地進行活性層與絕緣層之貼合。
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係宜貼黏步驟之後,實施除去施工液中之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此時,施工液亦可只由揮發成分所構成,亦可由揮發成分與不揮發成分所構成。又,揮發成分係亦可全部除去,亦可只除去一部分。施工液含有不揮發成分時,此不揮發成分係存在於活性層與絕緣層之界面附近,亦有時其一部分包含於活性層及/或絕緣層中。
在貼黏步驟中係亦可進行加熱及/或加壓。貼合之時以進行適度的加熱或加壓,可提昇活性層與絕緣層之密接性,或促進施工液之除去。但,在本發明中,如上述般,藉由介入施工液而可良好的貼合,故不須進行過剩之加熱或加壓。又,從更進一步提昇密接性或更促進施工液之除去的觀點,貼黏步驟亦可在減壓皮件下實施。
進而,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活性層係宜為已配向者。在本發明中,因使用施工液,即使為已配向之活性層,亦可良好地進行貼黏。繼而,若依本發明,可使活性層預先調整成所希望之配向,故在電晶體中容易得到良好的載體移動度。
上述本發明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係亦可適用於在絕緣層以外之層上形成一具有活性層之電晶體的情形。亦即,本發明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及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其特徵在於包含:只要使活性層對於形成此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而貼合之貼黏步驟即可。若依如此之製造方法,介入施工液,例如即使為已配向之活性層,亦可良好地貼黏於形成此之面上。
藉上述之本發明的製造方法所製作之電晶體係例如亦可於源極電極及/或汲極電極與活性層之間具有由與該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所構成的層者。藉進一步設有如此之層,可降低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且作為載體輸送層功能之活性層、與、源極及汲極電極之間接觸電阻。
又,含有一使用如上述之施工液的貼黏步驟之製造方法,係不限於電晶體,亦可應用於各種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亦即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具有一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其特徵在於包含:使活性層與鄰接於此之層,在此等之間介入施工液而貼合之貼黏步驟。
若依如此之製造方法,與上述電晶體之情形相同地,藉由介入施工液而貼黏,可良好地形成具有優異特性之活性層。即使在此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中,適宜條件(對於施工液之為鄰接之層的接觸角、活性層之構成等)係與電晶體之製造的情形相同。
如此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係電晶體之外,可舉例如二極體、光二極體、太陽電池,發光二極體、記憶體、發光電晶體、感測器等。又,本發明之電晶體係無特別限制,含有雙極電晶體、靜電感應型電晶體、場效型電晶體等。
本發明係又,提供一種可依上述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電晶體及有機半導體元件。亦即,本發明之電晶體,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以及於活性層與閘極電極之間所配置的絕緣層,其特徵在於:活性層及絕緣層係於此等之間介入施工液而貼合者。
如此之電晶體係如上述般,亦可未必具有絕緣層。亦即,本發明之電晶體,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及可控制通過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其特徵在於:只有使活性層對於形成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所貼合者即可。
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係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其特徵在於:活性層係對於形成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所貼合者。
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及有機半導體元件係活性層介入施工液而貼合於任意之面(絕緣層之面等)者,故即使為於貼黏之前被配向者等,活性層亦直接維持其特性而良好地形成者。因此,例如電晶體之情形,成為可藉活性層之配向以發揮優異之載體移動度者。
在上述本發明之電晶體及有機半導體元件中,施工液係宜與形成活性層之面(例如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更宜為90度以下者。又,活性層宜為已配向之活性層。
進一步本發明之電晶體,亦可進一步於源極電極及/或汲極電極與活性層之間具有由與有該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所構成的層者。藉此,如上述般,可降低源極及汲極電極與活性層之間的接觸電阻。
若依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電晶體或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即使為含有一可預先賦予特定特性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活性層,亦可良好地形成於為形成此活性層之面上。若依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依如此之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到之電晶體或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而說明有關本發明之適宜實施形態。又,在圖面之說明中,於同一要素係賦予同一符號,省略重覆之說明。又,圖面係為容易地理解,使其一部分誇張描繪,尺寸比率未必與說明者一致。
此處,說明有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形態作為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的一例。電晶體係使電流增幅或開關動作之半導體元件,只要為具備一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制而可適用。繼而,電晶體係具有一至少具備活性層、及與此活性層鄰接之其他的層之構成,活性層係形成於一可形成於上述其他之層中的該活性層之面上者。如此之電晶體,可舉例如雙極電晶體、靜電感應型電晶體、場效電晶體等。
再者,在以下之說明中,係特別地說明有關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而該電晶體係具備: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可抑制通過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以及、依需要而配置於活性層與閘極電極之間的絕緣層。即使具有如此構成之電晶體,例如場效電晶體之情形,可舉例如平面型、逆交錯型、交錯型等之各種構造者。
首先,參照圖1~圖6,而說明有關第1~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構成。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圖1所示之電晶體100係具備如下者:基板10、形成於基板10之閘極電極12、被覆閘極電極12而形成於基板10上之絕緣層14、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以被覆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之方式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活性層20。
圖2係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圖2所示之電晶體105係具備如下者:閘極電極12、形成於閘極電極12上之絕緣層14、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以被覆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之方式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活性層20。又,在此電晶體105中之閘極電極12係亦兼具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00中的基板10之功能。
圖3係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圖3所示之電晶體110係具備如下者:閘極電極12、形成於閘極電極12之兩面之絕緣層14、形成於一者之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以被覆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之方式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活性層20、形成於活性層20上之支撐膜52。又,在此電晶體110中之閘極電極12係亦兼具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00中的基板10之功能。
圖4係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圖4所示之電晶體115係具備如下者:閘極電極12、形成於閘極電極12上之絕緣層14、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活性層20、形成於活性層20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
圖5係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此電晶體120係靜電感應型有機薄膜電晶體。圖5所示之電晶體120係具備如下者:基板10、形成於基板10之源極電極16、形成於源極電極16上之活性層20、複數(此處為4個)形成於活性層20上之閘極電極12、以被覆此等之閘極電極12之方式形成於活性層20上之活性層24、及形成於此活性層24上之汲極電極18。在此電晶體120中,2個活性層20及24係可為以同一材料所構成之層,亦可為以相異之材料所構成之層。
圖6係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此電晶體125係具備如下者:基板10、形成於基板10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以被覆此等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之方式形成於基板10上之活性層20、形成於活性層20上之絕緣層14、及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閘極電極12。
在上述第1~第4及第6實施形態的電晶體中,任一者活性層20係均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層,成為源極電極16與汲極電極18之間的電流通路(Cannnel)。又,閘極電極12係藉由施加電壓,以控制通過在活性層20中之電流通路(Channel)的電流。
又,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中係活性層20及24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成為源極電極16與汲極電極18之間的電流通路。閘極電極12係與上述同樣地控制通過電流通路之電流。
以下,說明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以及電晶體之更詳細構成。
(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首先,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元件基板30,其係具備如下者:基板10、形成於基板10上之閘極電極12、被覆閘極電極12而形成於基板10上之絕緣層14、及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圖7(a))。又,與此不同地,另外準備一為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半導體膜22(圖7(b))。
基板10係可使用不阻礙作為場效電晶體之特性者,可舉例如矽基板、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不鏽鋼箔基板。絕緣層14係由電絕緣性高之材料所構成者,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鉭、絕緣性聚合物等。此處,絕緣性聚合物可舉例如聚醯亞胺、聚(乙烯基酚)、聚酯、甲基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對亞苯基二甲基(parylene)等。
絕緣層14係其表面亦可藉各種方法進行物理性/化學性修飾。物理性修飾方法可舉例如以臭氧UV或O2 電漿所進行之處理。又化學性修飾方法可舉例如以矽烷偶合劑等之表面處理劑所進行的處理。表面處理劑可舉例如烷基氯矽烷類、烷基烷氧基矽烷類、氟化烷基氯矽烷類、氟化烷基烷氧基矽烷類、六甲基二矽氨烷等之甲矽烷基胺化合物等。此表面處理係例如使絕緣層14接觸於上述表面處理劑的溶液或氣體,使表面處理劑被絕緣層14之表面吸附。於表面處理前係亦可以臭氧UV或O2 電漿處理一進行絕緣層14之表面處理的面。
在基板10上之絕緣層14的形成方法可舉例如電漿CVD法、熱蒸鍍法、熱氧化法、陽極氧化法、旋塗法、澆鑄法、微凹版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桿塗法、輥塗法、絲條塗佈法、浸塗法、噴塗法、網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噴墨印刷法等之方法。
閘極電極12、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係由導電材料所構成。導電性材料可例示鋁、金、鉑、銀、銅、鉻、鎳、鈦等之金屬、ITO等之導電性氧化物、聚(3,4-乙撐二氧噻吩)與聚苯乙烯磺酸之混合高分子等的導電性高分子。又,亦可為金屬微粒子、碳黑、石墨微粉分散於黏結劑中之導電性材料。
具有上述構成之元件基板30係可以公知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製造,可舉例如可適用已記載於美國專利6107117號說明書之方法。
另外,為成為活性層20之半導體膜22係亦可只由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所構成,亦可進一步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以外之添加成分。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可舉例如低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或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添加成分可舉例如摻雜物、調整活性層20內之載體的調整成材、用以提昇活性膜之機械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等。又,活性膜22係亦可為複數種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或含有複數種之添加成分者。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就得到良好成膜性之觀點,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優於低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又,用以形成活性層20之活性膜22,係亦可由此等之化合物的單結晶所構成。即使為由單結晶所構成之活性薄膜22,亦可介入施工液之貼黏以容易地形成活性層20。
低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或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分別可舉例如下述所例示之化合物。又,在本發明之電晶體中的活性層20中所含有的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未必限定於以下所例示者。
低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可舉例如蔥、丁省、戊省、苯並戊省、二苯並戊省、四苯並戊省、萘並戊省、己省、庚省、壬省等之聚省化合物;菲、二萘並苯、雷烯(Fulminene)、芘、二苯並芘(anthanthrene)、二苯並苝、暈苯(coronene)、苯並暈苯、二苯並暈苯、六苯並暈苯、苯並二暈苯、乙烯基暈苯等之暈苯化合物;苝、特麗綸(Terylene)、二苝、四特麗綸(quaterylene)等之苝化合物;聯三萘、庚芬、聯十苯(Ovalene)、玉紅省(rubicene)、蒽酮紫染料(violanthrone)、異蒽酮紫染料、苯並菲、循環蒽、雙安天、傑士蘭(Zethrene)、七傑士蘭(heptazethrene)、芘蔥、雙奧蘭天、異雙奧蘭天、聯苯基、三鄰亞苯基、聯三基、聯四基、沙科聯苯基、柯庫連、酞菁、卟吩、富勒烯(C60、C70)四硫富瓦烯化合物、醌化合物、四氰基醌二甲烷化合物、聚噻吩之寡聚物、聚吡咯之寡聚物、聚苯之寡聚物、聚苯撐基吡喃之寡聚物、聚噻吩基吡喃基之寡聚物、噻吩與苯撐基之共聚合物寡聚物、噻吩與芴之共聚合物寡聚物等。又,亦可使用此等之低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衍生物。如此者例如丁省之苯環加成衍生物的紅熒烯等。又,亦可例示使富勒烯類之共軛系擴張之碳奈米管。
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可舉例如聚噻吩、聚苯、聚苯胺、聚苯撐基吡喃、聚噻吩基吡喃、聚乙炔、聚二乙炔、聚三苯基胺、三苯基胺與苯撐基吡喃之共聚合物、噻吩與苯撐基之共聚合物、噻吩與芴之共聚合物等。又,亦可使用此等之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衍生物。如此者可例示如聚噻吩之烷基取代基的聚(3-己基噻吩)等。
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具體上可例示具有如下述之構造者。
上述式(1a)~(1i)中,R1 、R2 、R3 、R4 、R5 、R6 、R7 、R8 及R9 係分別獨立地表示烷基、烷氧基、烷基硫、芳基、芳基氧基、芳基硫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烷基硫基、芳基烯烴基、芳基炔烴基、胺基、取代胺基、甲矽烷基、取代甲矽烷基、甲矽烷基氧基、取代甲矽烷基氧基、1價之雜環基、鹵原子或氰基。n為1以上之整數。
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以外之添加成分即摻雜物可舉例如受體性之摻雜物與施體性之摻雜物。
首先,受體性之摻雜物係可例示碘、溴、氯、氯化碘、溴化碘等之鹵素;硫酸、無水硫酸、二氧化硫、硫酸鹽等之氧化硫化合物;硝酸、二氧化氮、硝酸鹽等之氧化氮化合物;過氯酸、次亞氯酸等之鹵素化合物;四氟硼酸、四氟硼酸鹽、磷酸、磷酸鹽、三氟醋酸等之酸或其鹽;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氯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氟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氰基亞乙烯、二氯氰基亞乙烯、二氯二氰基醌、四氯醌、碳酸氣體、氧等。
供給性之摻雜物係可例示四硫富瓦烯、四甲基四硫富瓦烯、四硒硫富瓦烯;二苯基苯二胺、四苯基苯二胺、四苯基二胺基二苯基、聚乙烯基咔唑等之胺化合物、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金屬或此等之金屬與有機化合物之錯合物等。
其他,調整活性層20內之載體的調整材料,可舉例如具有導電性之材料、例如鋁、鐵、銅、鎳、鋅、銀、鉑、金等之過渡金屬或此等之微粒子。
進一步,用以提高活性膜22之機械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可舉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化乙烯、聚矽氧烷等。
在如此之活性膜22製造中,例如首先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或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及此以外之添加成分溶解分散於有機溶劑而形成溶液。然後,將此溶液例如塗佈於聚四氟乙烯樹脂板上後,使有機溶劑揮發。藉此,可得到活性膜22。又,使用此活性膜22時,係宜從聚四氟乙烯樹脂板剝離活性膜22。
用以製造活性膜22之溶液所使用的有機溶劑可舉例如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苯等之氯系溶劑;四氫呋喃等之醚系溶劑;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四氫化萘、正丁基苯等之芳香族烴系溶劑;茴香醚等具有烷氧基的芳香族系溶劑等。
溶液之塗佈方法可例示旋塗法、澆鑄法、微凹版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桿塗法、輥塗法、絲條塗佈法、浸塗法、噴塗法、網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噴墨印刷法等。
在具有一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電晶體中,係若此活性層20具有配向性,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分子朝一方向排列,故電晶體之特性(載體移動度)有提昇之傾向。因此,活性層20宜被配向處理。
為得到如此所配向之活性層20,亦宜在活性膜22之階段配向。用以配向之方法,首先,可舉例使活性膜22延伸之方法。延伸方法係可例示單軸延伸、雙軸延伸、液中膨潤延伸、使用輥之延伸等的方法。
單軸延伸係使呈四角形的活性膜22的1對之對邊分別被挾具挾住,朝相反方向拉張、延伸之方法。此時,亦可在室溫下拉張,一邊適度地加熱一邊拉張。又,拉張係在氮氣等之特定的氣體環境下進行。
又,雙軸延伸係使呈四角形的活性膜22的2對之對邊分別被挾具挾住,同時地,或,依序朝2個對邊方向使薄膜拉張、延伸之方法。此時,亦可在室溫下拉張,一邊適度地加熱一邊拉張。又,拉張係在氮氣等之特定的氣體環境下進行。
進一步,所謂液中膨潤延伸係活性膜22不溶解而膨潤之適當溶液中,浸漬活性膜22,在其中,藉上述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而使薄膜拉張、延伸之方法。此時,拉張係亦可在室溫下進行,一邊適度地加熱一邊進行。
在第1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如上述般,準備元件基板30及活性膜22後,於活性膜22與元件基板30中之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實施貼合此等之貼黏步驟(圖7(c))。此絕緣層14中之活性膜22被貼黏之面相當於形成活性層20之面。
在貼黏步驟中所使用之施工液40係具有可澗濕絕緣層14與活性膜22兩者的性質之液狀物質(液體)。如此之施工液40係宜與形成絕緣層14之活性層20的面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更宜成為90度以下者,最宜成為60度以下者。此處,「接觸角」係謂在空氣中於絕緣層14上形成施工液40之液滴的情形,從此等3相之接觸點引至施工液40的接線與絕緣層14之表面構成的角中,含有施工液40者的角度。
較適的施工液40係宜依絕緣層14之種類(與絕緣層之接觸角)而適當選擇。例如絕緣層14之表面為氧化矽(SiO2 等)的情形,或烷基三氯矽烷(十八烷基三氯矽烷等)所修飾之氧化矽的情形,氮化矽的情形,有機系絕緣膜的情形等,施工液40係適宜為甲醇、乙醇、異丙醇等之碳數1~8之醇系溶劑、丙酮等之酮系溶劑、二乙基醚等之醚系溶劑、氯仿等之鹵系溶劑(更佳係混合醇等者)、甲苯等之芳香族烴系溶劑(更佳係混合醇等者)、己烷、庚烷、辛烷等之脂肪族烴系溶劑、水(更佳係含有界面活性劑者)、乙腈等之腈系溶劑、醋酸乙酯等之酯系溶劑、含有氨水等之胺系化合物的溶劑等。
施工液40係亦可進一步含有用以調節對絕緣層14之潤濕性之界面活性劑等的添加物、或可調節以活性層20所產生的電晶體特性之摻雜物、用以調節活性層20中之載體的濃度之材料等。又,例示作為施工液40之上述溶劑係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2種以上或其以上而使用。
於活性膜22與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而貼合此等之方法,可舉例如於活性膜22及絕緣層14之中的一者表面上塗佈施工液40後,使另一者層合於此施工液40上之方法。又,如此外之方法係使活性膜22與絕緣層14之間間隔特定之間距(間隙)而保持,於此間距中注入施工液40的方法。在此等之方法中,施工液40如上述般若為與絕緣層14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可有效率地潤濕絕緣層14之表面,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貼合。
又,介由施工液40之貼合時,係為免活性膜22之全部溶出至施工液40中。若活性膜22會全部溶出,因很難形成均一之活性層20。為避免活性膜22之溶出,施工液40宜使用具有與活性膜22之溶解度參數(SP值)相異之溶解度參數者。又,在貼合中,活性膜22係只要全部不溶解即可,即使一部分產生溶解,亦無問題。
在貼黏步驟中,亦可進行加熱或加壓。藉此,除可提昇活性膜22與絕緣膜14之密接性,尚可促進在後述之除去步驟的揮發成分的除去。加熱或加壓係亦可只進行其一者,亦可進行兩者。又,進行兩者之情形,亦可同時地進行加熱及加壓,亦可先進行任一者,另一者於後面進行。又,貼黏步驟係除上述加熱及/或加壓外,為了密接性之更一步提昇,或進一步促進施工液之除去亦可在減壓條件下進行。又,依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種類亦有時在大氣下產生不希望之特性變化,故貼黏步驟係依需要而減壓下之外,亦可在氮氧等之惰性環境下、被遮光之光等的條件下、或水分、氧等被控制的環境下實施。
但,貼黏步驟中之加熱或加壓係若在過剩的條件下實施,活性膜22之特性(例如配向性)等產生變化,恐很難得到具有所希望特性之活性層20。因此,加熱或加壓係宜在適當的條件下實施。適宜的加熱條件,可舉例如為室溫以上,貼合之絕緣層14或形成此等之元件基板30等不產生變形之程度的溫度條件。可舉例如活性膜22由高分子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所構成時,宜為其液晶相或等方相轉移溫度以下之溫度。又,即使為超過此之溫度,若為不產生上述不佳情形之程度的短時間加熱,均可實施。
又,加壓係朝活性膜22與絕緣層14之層合方向實施,但亦可從活性膜22之上施加荷重,亦可使用輥而加壓活性膜22與元件基板30之全體。加壓時之壓力係宜為不產生活性膜22、或構成元件基板30之絕緣層14、基板10、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之變形或不良的程度。
繼而,以以上之方法實施貼黏步驟後,依需要而實施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藉此除去步驟以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可得到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00(圖7(d))。又,在此除去步驟中,施工液40亦可完全除去,亦可一部分殘留。可舉例如只要絕緣層14與活性層20之接着性良好地保持即可,亦可全部除去施工液40。
電晶體100中之活性層20的厚度宜為10nm以上,更宜為40nm以上,最宜為200nm以上。若活性層20之厚度為10nm以上,可得到非常良好的電晶體特性,形成更厚之活性層20,俾易得到移動度更高之電晶體。又,增加活性層20之厚度,有很難產生於製造時受到之物理損傷等的不佳情形之傾向。為得到所希望之厚度的活性層20,宜在活性膜22之階段適當調整厚度。又,活性層之適當厚度在下述之第2及第3實施形態的電晶體中亦適用。
(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較佳製造方法。
圖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元件基板32,其係具備如下者:閘極電極12、形成於閘極電極12上之絕緣層14、及形成於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圖8(a))。此處,閘極電極12亦兼具作為基板之功能者。如此之閘極電極12例如適宜為高濃度摻雜矽或鋁等之金屬基板。絕緣層14、源極及汲極電極16、18係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形成。
又,與元件基板32之製造同時地,準備一為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活性膜22(圖8(b))。繼而,在活性膜22與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而進行貼合此等之貼黏步驟(圖8(c))。此等之步驟,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實施。
繼而,實施上述之貼黏步驟後,依需要而實施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藉此可得到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05(圖8(d))。
(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圖9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元件基板34,其係具備如下者:閘極電極12、形成於閘極電極12之兩面之絕緣層14、與形成於一者之絕緣層14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圖9(a))。與此不同地,另外準備層合體50(於支撐膜52上層合活性膜22者)(圖9(b))取代第1實施形態中之活性膜22。又在元件基板34中之絕緣層14、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係可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形成。
在層合體50中之支撐膜52係亦可例示無機材料、有機材料中任一者所構成者。例示如聚矽氧烷、氟系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甲基戊烯樹脂、聚碳酸酯、聚醯亞胺、聚醯胺、氯化乙烯、偏氯乙烯、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尼龍、聚酯、聚乙烯醇等。
此處,使活性膜22與絕緣層14貼合之前配向時,可想到單獨使活性膜22配向之方法、與層合體50之形成後配向之方法。後者之情形,支撐膜52宜為可延伸等之配向操作者。如此之支撐膜52適宜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甲基戊烯樹脂、聚碳酸酯、聚醯亞胺、聚醯胺、氯化乙烯、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樹脂、尼龍、聚酯、聚乙烯醇等。
又,支撐膜52係亦可具備一具有可促進與層合於支撐膜52之活性膜22的剝離之功能性的層。例如,如此之層可舉例如具有將光變換成熱之功能的層或藉熱進行膨脹之層等。此等之層係可藉熱促進支撐膜52與活性膜22之剝離。因此,支撐膜52具有此等之層時,貼合層合體50與絕緣層14之貼黏步驟後,藉由進行光之照射或加熱而可容易地使支撐膜52從活性層20剝離。
進一步,支撐膜52具有如上述之具有將光變換成熱之功能的層或具有藉熱進行膨脹之層之情形,係有時活性層20之圖案化成為很容易。亦即,使層合體50貼合於絕緣層14後,對活性膜22之特定部分介由支撐膜52而照射光,或以熨斗進行之加熱。如此一來,活性膜之光照射部分或加熱部分可轉印至絕緣層14上,另外,此以外之部分易與支撐膜52同時剝離。其結果,只活性膜22之上述特定部分殘留於絕緣層14上,藉此,形成被圖案化之活性層20。
層合體50係可藉由支撐膜52與預先所形成之活性膜22的貼合、或於支撐膜52直接地賦予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於支撐膜52直接塗佈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溶液來形成。於支撐膜52直接賦予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例如固有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情形,可藉於支撐膜52上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蒸鍍、熔融物之噴塗、賦予昇華等來實施。又單結晶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時係可適用於支撐膜52上之自然密接或使用接著劑之貼合的方法。
於支撐膜52直接塗佈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溶液係可藉由例如旋塗法、澆鑄法、微凹版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桿塗法、輥塗法、絲條塗佈法、浸塗法、噴塗法、網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噴墨印刷法等來進行。
使活性膜22於貼黏在絕緣層14之前配向時,係可以層合體50之狀態進行。配向係例如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藉單軸延伸、雙軸延伸、液中膨潤延伸等來實施。此時,與半導體膜22同時地支撐膜52亦被延伸。
又,構成活性膜22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具有液晶性時,係以延伸外,亦可以已知作為液晶之配向方法的其他方法進行活性膜22之配向。如此之方法可舉例如記載於「液晶之基礎與應用」(松本正一、角田市良共田者、工業調查會1991年)第5章、「強介電性液晶之構造與物性」(福田敦夫、足添秀男共者、Corona公司、1990年)第7章、「液晶」第3卷第1號(1999)年3~16頁等之方法等。
如此之配向方法例如摩擦法、光配向法、均勻法(剪切應力施加法)或拉起塗佈法為簡便且有用尤其易進行利用。
所謂摩擦法係以布等輕輕擦拭支撐膜52之方法。擦拭支撐膜52之布,係可使用紗布或聚酯、綿花、尼龍、縲縈等之布。用於摩擦之布係可符合配向之膜而適當選擇。此時,若於支撐膜52上另外形成配向膜,則配向性能更高。此配向膜可舉例如聚醯亞胺、聚醯胺、聚乙烯基醇、聚酯、尼龍等,亦可適用市售之液晶用配向膜。配向膜係可以旋塗法或柔版印刷等形成。
所謂光配向法係於支撐膜52上形成配向膜,藉由使偏光UV光照射或UV光斜入射照射而具有配向功能之方法。配向膜可舉例如聚醯亞胺、聚醯胺、聚乙烯基桂皮酸酯等,亦可適用市售之液晶用配向膜。
藉由如此之摩擦法或光配向法而於施予上述處理之支撐膜52上所層合的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活性膜22)配向。此配向係於支撐膜52上以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成為液晶相或等方相的溫度之方式而產生。又,即使藉由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賦予至已實施配向處理後之支撐膜52上,亦可使形成於支撐膜52上之活性膜22配向。
進一步,於支撐膜52上塗佈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時,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載置於支撐膜52上,使塗佈設定成顯示其Tg以上或液晶相或等方相之溫度,以桿等朝一定方向進行塗佈來實施,俾可產生配向。又,亦可以調整一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溶解於有機溶劑之溶液,再以旋塗或柔版印刷等進行塗佈。又,即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為不具有結晶性時,若為可蒸鍍者,使此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磊晶性地蒸鍍於已配向處理之支撐膜52上,可得到由被配向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所構成的層(活性膜22)。
又,所謂均勻法係於載置在支撐膜52上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上載置另一基板,有機半導體化合物在成為液晶相或等方相之溫度下使上方之基板朝一方向偏移的方法。此時,支撐膜52若使用一具有以上述摩擦法或光配向法所記載之配向處理的支持層者,可得到配向度更高之活性膜22。上方之基板,可舉例如玻璃或高分子膜等,亦可為金屬製之桿等。
進一步,所謂拉起塗佈法係使支撐膜52浸漬於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溶液中,以拉起,使已配向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層(活性膜22)形成於支撐膜52上之方法。用於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溶液的有機溶劑、或支撐膜52之拉起速度等的條件無特別限定,但宜符合所希望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的調配度而進行選擇、調整。
以上,說明一些有關活性膜22的配向方法,但,即使在第1~第6實施形態的任一者中,就簡便性或有用之觀點,配向宜藉延伸實施。
然後,準備元件基板34及層合體50之後,在層合體50與元件基板34中之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而實施貼合活性層22與絕緣層14之貼黏步驟(圖9(c))。
此貼黏步驟係以活性層22朝向絕緣層14側之方式配置層合體50,在此層合體50與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以外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做法。又,在貼黏步驟中係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進行加熱及/或加壓,亦可在減壓條件等實施。
繼而,即使在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中,即使貼黏步驟之後可依需要而實施除去此施工液40之不需要揮發成分之步驟。藉此,可得到支撐膜52層合於活性層20上之狀態的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10(圖9(d))。又,此電晶體110完成後,支撐膜52係亦可除去,若實用上無問題,亦可直接層合。層合支撐膜52時,此支撐膜52係宜適用一兼備可遠離降低活性層20之特性的因素(受物理損傷、大氣等所造成的氣體影響、帶電等)而進行保護之功能。
(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圖10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第一元件基板36,其係具備閘極電極12、與形成於此上之絕緣層14(圖10(a))。此閘極電極12係兼具作為基板之功能。閘極電極12及絕緣層14之構成及製造方法係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實施。
又,與第一元件基板36之製造同時,準備一為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活性膜22(圖10(b))。繼而,在活性膜22與第一元件基板36中之絕緣層14之間介入施工液40而實施貼合此等之貼黏步驟(圖10(c))。貼黏步驟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實施,又在貼黏步驟中,亦可使用第3實施形態之層合體50取代活性膜22。此時,貼黏後,除去層合體50中之支撐膜52後進行如下之操作。
然後,依需要而進行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形成一於元件基板36上形成活性層20之第2元件基板60(圖10(d))。繼而,於此第二元件基板60中之活性層20上,進行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做法而形成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藉此,得到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15(圖10(e))。
(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圖11及12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第一元件基板38,其係具備基板10、與形成於此上之源極電極16(圖11(a))。
又,與此不同地,另外準備一為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活性膜22(圖11(b))。對此半導體膜22而進行延伸或其他配向操作。然後,進行使此活性膜22與在第一元件基板38中之源極電極16之間介入施工液40而實施貼合此等之第一貼黏步驟(圖11(c))。如此之第一貼黏步驟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實施,然後,依需要而進行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第一除去步驟,藉此於第一元件基板38上形成活性層20(圖11(d))。其次,於此活性層20上,形成複數(此處為4個)的閘極電極12,藉此,得到第二元件基板62(圖11(e))。此閘極電極12亦可適用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者。
再者,與此第二元件基板62(圖12(e))同時地,另外準備一為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4的活性膜26(圖12(f))。構成此活性膜26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亦可適用與上述活性層20同樣者,亦可適用相異者。然後,實施一使此活性膜26與在第2層合基板62中之活性層20之間介入施工液40,貼合此等之第二貼黏步驟(圖12(g))。藉此,活性膜26以使閘極電極12被覆於活性層20上之方法貼黏。此第二貼黏步驟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地實施。又,在第2貼黏步驟所使用之施工液40,係亦可為與第一貼黏步驟相同者,亦可為相異者。
其後,依需要而進行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第二除去步驟,使活性膜26以挾住閘極電極12之方式對活性層20密接,形成活性層24(圖12(h))。於如此所形成之活性層24上,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做法而形成汲極電極18,藉此,可得到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20。又,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步驟中,活性層20及24之中的任一者係亦可例如藉特開2004-006476號公報記載之方法而形成。又,在第1或第2之貼黏步驟中,係亦可使用第3實施形態之層合體50取代活性膜22。此時,貼黏後,除去層合體50中之支撐膜52後進行其後之操作。
(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有關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
圖13及14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在此製造方法中,係首先準備元件基板64,其係具備基板10、與形成於此上之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圖13(e))。此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係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的方法而形成。
又,元件基板64之製造同時地,準備一應成為含有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20的活性膜22(圖13(b))。其後,進行在活性膜22與元件基板64中之基板10之間介入施工液40,貼合此等之貼黏步驟(圖13(c))。此貼黏步驟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做法而實施。
其後,依需要而進行除去施工液40中之不需要的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於元件基板64上以被覆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之方式形成活性層20(圖13(d))。然後,於此活性層20上與第1實施形態等同樣做法而形成絕緣層14(圖14(e))。繼而,於如此做法所形成之絕緣層14上,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而形成閘極電極12,藉此,得到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125(圖14(f))。
又,即使在此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中,在貼黏步驟中亦可使用如第3實施形態之層合體50取代活性膜22。此時,貼黏後,除去層合體50中之支撐膜52後進行其後之操作。又,支撐膜52為兼具作為絕緣層14之功能的情形,係不除去支撐膜52,亦可直接進行形成絕緣層14。
以上,就適宜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之例,雖已說明第1~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但本發明中之電晶體或其製造方法未必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亦可為適當變更者。
例如,首先,在各實施形態之電晶體中的活性層20(在第5實施形態係活性層20及24),不須分別為單一層者,亦可為由複數層所構成者。活性層20、24為複數層者之情形,此等之複數的層係可分別由相同之材料所構成者,亦可為由相異之材料所構成者。由如此之複數層所構成的活性層20、24係於用以形成活性層20、24之半導體膜22、26上,依需要而除去殘存於其上之支撐膜等之後,可進一步層合相同或相異種類之半導體膜來形成。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任一者均成為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與活性層20或24直接接觸之構造,但不限定於此,而於源極電極16及/或汲極電極18與活性層20、24之間,亦可介入由與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所構成之層。藉此,可降低源極電極16及汲極電極18、與活性層20、24之間的接觸電阻,可進一步提升電晶體之載體移動度。與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可舉例如施體性之化合物、受體性之化合物、具有硫醇基之化合物等。
此處,施體性之化合物係可舉例如四硫富瓦烯、四甲基四硫富瓦烯、四硒硫富瓦烯;二苯基苯二胺、四苯基苯二胺、四苯基二胺基二苯基、聚乙烯基咔唑等之胺化合物;鹼金屬、鹼土族金屬、稀土族金屬或此等之金屬與有機化合物之錯合物等。
又,受體性之化合物係可例示碘、溴、氯、氯化碘、溴化碘等之鹵素;硫酸、無水硫酸、二氧化硫、硫酸鹽等之氧化硫化合物;硝酸、二氧化氮、硝酸鹽等之氧化氮化合物;過氯酸、次亞氯酸等之鹵素化合物;四氟硼酸、四氟硼酸鹽、磷酸、磷酸鹽、三氟酯酸等之酸或其鹽;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氯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氟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氰基亞乙烯、二氯氰基亞乙烯、二氯二氰基醌、四氯醌等。
進一步,具有硫醇基之化合物可舉例如烷基硫醇類、氟化烷基硫醇類等之烷基硫醇化合物、芳香族硫醇類、氟化烷基芳香族硫醇類、氟化芳香族硫醇類、硝基芳香族硫醇類、胺基芳香族硫醇類等之芳香族硫醇化合物。
由此等之化合物所構成的層係例如使上述化合物之溶液或氣體接觸於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的表面,而使上述化合物被此接觸表面吸附來形成。
又,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電晶體中,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的厚度並別特別限定。但,如第1~第3及第5實施形態,於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上形成活性層20或24等之情形係與活性層20、24之密接性更良好,源極電極16或汲極電極18係宜在無損作為此等電極之功能的範圍儘可能地薄。
進一步,第1~第6實施形態的電晶體係完成上述之元件構成後進行密封,可形成密封電晶體。藉此,電晶體被遮阻隔遠離大氣外,尚亦被保護以免來自物理損傷等,可抑制電晶體之特性的降低。
密封之方法係使元件構成以絕緣性聚合物、UV硬化樹脂、熱硬化樹脂或無機之氧化矽膜或氮化矽膜等進行覆蓋之方法,對於元件構成,以UV硬化樹脂或熱硬化樹脂等貼合玻璃板或薄膜之方法等。為有效地進行與大氣之阻隔,宜製成電晶體後,至密封之步驟不會曝露於大氣中(例如,在已乾燥之氮氣環境中、真空中進行保管)。
本發明之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係只要為具有一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而且,此活性層介由施工液而與鄰接層貼合者極可,不限定於上述之電晶體。如此之有機半導體元件係電晶體之外,可舉例如二極體、光二極體、太陽電池,發光二極體、記憶體、發光電晶體、感測器等。
進一步又,上述之電晶體係較宜適用於半導體裝置。半導體裝置係可舉例如無線標籤、顯示器、大面積感測器等。在半導體裝置中,例如電晶體係可藉由單獨或與其它之電晶體複數組合而構成之邏輯電路。具體地,係適宜作為半導體裝置之顯示器的像素之開關用電晶體、訊號驅動器電路元件、記憶體電路元件、訊號處理電路元件等。顯示器係可廣泛應用於電子紙、液晶或有機LED等。
實施例
以下,依據實施例及比較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係不被以下之實施例任何限定。
<有機半導體化合物>
聚(3-己基噻吩)及聚(3-辛基噻吩)係自Aldrich公司所購入者。又,使用此等之聚(3-己基噻吩)及聚(3-辛基噻吩)係使用區域規則性者。
(實施例1:依第3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的電晶體形成與物性評估)
依據上述之第3實施形態的電晶體之製造方法而製造電晶體。圖15係表示實施例1之電晶體的製造步驟之圖。亦即,首先,如圖15(a)所示般,於使呈兼具基板之閘極電極的高濃度被摻雜之正型矽基板1的表面藉熱氧化,而使用形成一成為絕緣層3之矽氧化膜200nm者作為支撐基板。其次,如圖15(b)所示般,於此基板之一者的絕緣層3表面,藉真空蒸鍍法使金蒸鍍成厚50nm,形成一具有引出線與墊極之源極電極4a及汲極電極4b。此時之電極的通道寬為500 μ m、通道長為20 μ m。
繼而,參照文獻(S.R.Wasserman,et.al.,Langmuir,Vol.5,p1074,1989)之方法,而使絕緣層3的表面浸漬於辛基三氯矽烷的辛烷溶液(6mmol/l)24小時而修飾,藉此形成元件基板6。
另外,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調整聚(3-己基噻吩)的氯仿溶液(0.5wt%)。但,聚(3-己基噻吩)之秤量係在大氣中實施。其後,在氮氣環境的手套箱內,使聚(3-己基噻吩)之氯仿溶液,於支撐膜7之聚乙烯膜上,以旋塗法(1000rpm)塗佈。藉此,如圖15(c)所示般,於聚乙烯之支撐膜7上形成一層合聚(3-己基噻吩)膜8之層合體5。
然後,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如圖15(d)所示般,於形成源極電極4a及汲極電極4b之絕緣層3上,以滴管放置甲醇之液滴作為施工液9。其後,使層合體5,以其聚(3-己基噻吩)膜8介入施工液9而面對絕緣層3之方式,以夾具載置,直接靜置至乾燥除去甲醇。此時,施工液9與絕緣層3之接觸角為40度。
甲醇乾燥除去後,層合體5係以被覆源極電極4a與汲極電極4b之方式於絕緣層3上自然地密接。然後,為進一步除去甲醇,在氮氣環境60℃下進行加熱處理15分鐘。藉此,可得到一具備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的活性層2之電晶體(圖15(e))。
對如此做法所製成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4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其結果,所得到良好之I-V特性(圖17中(a)之曲線),在VG =-60V、VS D =-40V中,可得到汲極電流-約9μA。又,從I-V特性所得到之移動度係2.3×10 2 cm2 /Vs,電流之ON/OFF比係105
(比較例1:不使用施工液之情形的電晶體之形成與物性評估)
繼續圖15(a)~(c)所示之步驟而進行圖16(a)及(b)所示之步驟,藉此,製造比較例1之電晶體。亦即,首先,依照圖15(a)、(b)所示之製造步驟,而與實施例1記載之方法相同做法而製成元件基板6。
又,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調整聚(3-己基噻吩)的氯仿溶液(0.5wt%)。但,聚(3-己基噻吩)之秤量係在大氣中實施。
其後,在氮氣環境的手套箱內,使聚(3-己基噻吩)之氯仿溶液,於支撐膜7之聚乙烯膜上,以旋塗法(1000rpm)塗佈,於聚乙烯之支撐膜7上形成一層合聚(3-己基噻吩)膜8之層合體5(圖15(c))。
然後,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於形成源極電極4a及汲極電極4b之絕緣層3上,使層合體5,以其聚(3己基噻吩)膜8面對絕緣層3之方式,以夾具載置(圖16(a))。藉此,可得到一具備由聚(3-己基噻吩)作為活性層2之電晶體(圖16(b))。對如此做法所製成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4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但不作動,無法得到I-V特性。
(比較例2:藉澆鑄法形成活性層之電晶體之形成與物性評估)
元件基板6係依據實施例1記載之方法而製作。又,在大氣下,秤量聚(3-己基噻吩),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調整其氯仿溶液(0.1wt%)。
然後,在氮氣環境之手套箱內,於形成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絕緣層3上,藉澆鑄法塗佈聚(3-己基噻吩)之氯仿溶液,形成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之活性層2。然後,為除去溶劑,在氮氣環境60℃下進行加熱處理15分鐘。藉此,製作具有圖16(c)所示之構造之電晶體。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4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其結果,可得到圖17中(b)之曲線所示之I-V特性,在VG =-60V、VS D =-40V中,可得到汲極電流-1 μA。又,從I-V特性所得到之移動度係1.5×10 3 cm2 /Vs,電流之ON/OFF比係103
將實施例1及比較例1~2所製作之電晶體的特性歸納表示於表1。首先,不使用施工液而貼合之方法(比較例1)所得到之電晶體係不作動。又,實施例1之電晶體者與比較例2比較,移動度明顯提高。從此,若依本發明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可知可良好地形成一具有優異之載體移動度的活性層。
(實施例2~9:使用各種施工液之電晶體的形成與物性之評估)
除了以下之點,係與實施例1同樣做法而製造一具備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之活性層的電晶體。亦即,首先,於元件基板6之製作中,形成厚65nm之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又,使十八烷基三氯矽烷於辛烷溶液(6mmol/升)的浸漬時間為19.5小時。進一步,在層合體5之製作中,係調製聚(3-己基噻吩)之氯仿溶液(2wt%)而使用。繼而,使用表2所示之各種液體取代甲醇作為施工液9而進行層合體5之貼黏。又,施工液之乾燥除去係只以在25℃下靜置之條件下實施。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6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藉此,求出各電晶體之移動度。將所得到之結果表示於表2中。又,表2中,將在各實施例所使用之施工液的絕緣層3之接觸角(°)一併表示出。對於施工液之接觸角,使用其施工液所得到之電晶體所得到的移動度作圖之曲線表示於圖18中。
在各電晶體之製造中,係與絕緣層3之接觸角很小之施工液9,易潤濕絕緣層3之表面,易使層合體5對絕緣層3貼合。繼而,如表2及圖15所示般,若使用接觸角小之施工液9,可知移動度高,且可得到高品質之電晶體。
(實施例10:於貼黏步驟中進行加熱之電晶體的形成與物性之評估)
在貼合層合體5與元件基板6之步驟中,施工液(乙腈)之乾燥除去後,將貼黏層合體5之元件基板6載置於加熱板上,氮氣環境下,以80℃加熱處理60分鐘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8同構做法而製造一具備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的活性層之電晶體。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6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藉此,求出各電晶體之移動度。將所得到之結果表示於表3中。又,表3中,可知於貼黏步驟中進行加熱,可得到良好的移動度。
(實施例11:使用已配向之活性膜之電晶體的形成與物性之評估)
層合體5之形成後,於此層合體5實施延伸操作,如此之延伸操作後的貼合層合體5與元件基板6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8同構做法而進行一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的活性層電晶體之製作。延伸操作係層合體5之形成後,再於氮氣環境下,以100℃單軸延伸2.5倍來進行。又,貼合係延伸後之層合體5的延伸方向以與連接元件基板6中之源極電極4a與汲極電極4b之方向成為平行之方式來實施。
此處,如以下所示般作法而確認出在延伸後之層合體5中之聚(3-己基噻吩)膜8的配向狀態。亦即,首先,切取延伸後之層合體5之一部分,再如其聚(3-己基噻吩)膜8面接觸之方式,壓接於以加熱板加熱至60℃之載玻璃。其後,只以鑷子剝離支撐膜7,俾使聚(3-己基噻吩)膜8轉印至載玻璃上。藉偏光顯微鏡觀察此所轉印之聚(3-己基噻吩)膜8。其結果,聚(3-己基噻吩)膜8係可確認出朝上述層合體5之延伸方向配向。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電壓VS D -6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藉此,求出各電晶體之移動度。將所得到之結果表示於表3中。又,表3中,可確認出對活性層賦予配向,可得到良好的移動度。
(實施例12:於電極與活性層之間設有層之電晶體的形成與物性之評估)
就元件基板而言,除使用一於元件基板6中之源極電極4a與汲極電極4b上,進一步形成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層500的元件基板216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8同樣做法而製造由聚(3-己基噻吩)所構成的活性層電晶體。藉此,如圖19所示般,得到於源極電極4a及汲極電極4b與活性層2之間具有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層500的電晶體。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層500係元件基板6形成後,再浸漬於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乙醇溶液(1mmol/升)中0.5小時來形成。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4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源極-汲極電壓VS D -6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藉此,求出各電晶體之移動度。將所得到之結果表示於表3中。又,表3中,可確認出藉設有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層500,可得到良好的移動度。
(實施例13~18:具有各種厚度之活性層之電晶體的形成與物性之評估)
除使用聚(3-辛基噻吩)取代聚(3-己基噻吩),且以60℃、30分之條件進行貼黏步驟中的加熱處理以外,其餘係與實施例10相同做法而製造具備由聚(3-辛基噻吩)所構成的活性層之電晶體。在實施例13~18中係改變層合體5形成時之聚(3-辛基噻吩)的氯仿溶液之濃度,形成具有各種膜厚的活性層2。
對如此做法所得到之電晶體,以矽基板1作為閘極電極,而於氮氣之環境下,施加閘極電壓VG +20~-60V,於源極-汲極間施加源極-汲極電壓VS D -60V,而測定電晶體特性,藉此,求出各電晶體之移動度。將所得到之結果表示於表4中。又,表4中,使各實施例之電晶體分別具有之活性層2的厚度一併表示出。
表4中,可知活性層的膜厚愈大,愈可得到高的移動度。
1...n型矽基板
2...活性層
3...絕緣層
4a...源極電極
4b...汲極電極
5...層合板
6...元件基板
7...支撐膜
8...聚(3-己基噻吩)膜
9...施工液
10...基板
12...閘極電極
14...絕緣層
16...源極電極
18...汲極電極
20...活性層
24...活性層
22...活性膜
26...活性膜
30...元件基板
32...元件基板
34...元件基板
64...元件基板
36...第一元件基板
38...第一元件基板
40...施工液
50...層合板
52...支撐膜
60...第2元件基板
62...第2元件基板
100...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105...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110...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115...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120...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125...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500...4-(三氟甲基)苯硫酚之層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2係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3係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4係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5係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6係第6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模式截面圖。
圖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9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0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1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2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3係表示第6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4係表示第6施形態之電晶體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15係表示實施例1之電晶體之製造步驟的圖。
圖16係表示比較例1及比較例2之電晶體的製造步驟之一部分的圖。
圖17係表示實施例1及比較例2所使用之電晶體的I-V特性圖。
圖18係表示對於施工液之接觸角且使用其施工液所得到之電晶體所得到的移動度之圖。
圖19係實施例12所得之電晶體之模式截面圖。
10...基板
12...閘極電極
14...絕緣層
16...源極電極
18...汲極電極
20...活性層
22...活性膜
30...元件基板
40...施工液
100...第1實施形態之電晶體

Claims (20)

  1. 一種電晶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以及配置於該活性層與該閘極電極之間的絕緣層,其特徵在於包含:該活性層與該絕緣層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與該活性層與該絕緣層貼合之貼黏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施工液係與該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施工液係與該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90度以下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貼黏步驟中貼合之活性層係形成於支撐膜上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貼黏步驟之後,進一步具有除去該施工液中之揮發成分的除去步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貼黏步驟中進行加熱及/或加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活性層係已配向之活性層。
  8. 一種電晶體之製造方法,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 之活性層、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其特徵在於包含:使該活性層對於形成該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貼合之貼黏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8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電晶體係於該源極電極及/或該汲極電極與該活性層之間具有由與該有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所構成的層者。
  10. 一種有機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其特徵在於包含:使該活性層對於形成該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貼合之貼黏步驟。
  11. 一種電晶體,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以及於該活性層與該閘極電極之間所配置的絕緣層,其特徵在於:該活性層及該絕緣層係於此等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貼合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晶體,其中該施工液係與該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120度以下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晶體,其中該施工液係與該絕緣層之接觸角成為90度以下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3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其中該活性層係已配向之活性層。
  15. 一種電晶體,係具有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成為此等之電極間的電流通路且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及可控制通過該電流通路之電流的閘極電極,其特徵在於:使該活性層對於形成該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所貼合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3、15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其中於該源極電極及/或該汲極電極與該活性層之間具有由與有該機半導體化合物相異之化合物所構成的層者。
  17. 一種有機半導體元件,係具有含有機半導體化合物之活性層,其特徵在於包含:使該活性層對於形成該活性層之面,在與該面之間介入施工液的同時所貼合者。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其中該活性層係已配向之活性層。
  19. 一種半導體裝置,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6項中任一項之電晶體。
  20. 一種半導體裝置,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之有機半導體元件。
TW095132235A 2005-08-31 2006-08-31 A transistor,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 like TWI4479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1684 2005-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29570A TW200729570A (en) 2007-08-01
TWI447980B true TWI447980B (zh) 2014-08-01

Family

ID=37808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32235A TWI447980B (zh) 2005-08-31 2006-08-31 A transistor,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 lik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77149B2 (zh)
KR (1) KR20080047543A (zh)
CN (1) CN101253610A (zh)
DE (1) DE112006002268T5 (zh)
GB (1) GB2444439B (zh)
TW (1) TWI447980B (zh)
WO (1) WO20070267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3125B1 (en) 2004-04-16 2007-08-07 Novellus Systems, Inc. Method to improv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low-k dielectric film using modulated UV exposure
US9659769B1 (en) 2004-10-22 2017-05-23 Novellus Systems, Inc. Tensile dielectric films using UV curing
US8030645B2 (en) * 2004-10-25 2011-10-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making use thereof
US8454750B1 (en) 2005-04-26 2013-06-04 Novellus Systems, Inc. Multi-station sequential curing of dielectric films
US8980769B1 (en) 2005-04-26 2015-03-17 Novellus Systems, Inc. Multi-station sequential curing of dielectric films
US8889233B1 (en) 2005-04-26 2014-11-18 Novellus System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stress in porous dielectric films
JP4934995B2 (ja) * 2005-06-03 2012-05-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半導体材料、有機半導体構造物及び有機半導体装置
US8465991B2 (en) 2006-10-30 2013-06-18 Novellus Systems, Inc. Carbon containing low-k dielectric constant recovery using UV treatment
US10037905B2 (en) 2009-11-12 2018-07-31 Novellus Systems, Inc. UV and reducing treatment for K recovery and surface clean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JP5462998B2 (ja) * 2007-08-10 2014-04-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US8211510B1 (en) 2007-08-31 2012-07-03 Novellus Systems, Inc. Cascaded cure approach to fabricate highly tensile silicon nitride films
US9050623B1 (en) 2008-09-12 2015-06-09 Novellus Systems, Inc. Progressive UV cure
JP5269533B2 (ja) 2008-09-26 2013-08-21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ー
JP5360959B2 (ja) 2008-10-24 2013-12-04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バリア膜とドレイン電極膜およびソース電極膜が高い密着強度を有す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ー
US8563851B2 (en) * 2012-03-19 2013-10-22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to increase field effect mobility of donor-acceptor semiconductors
US8558109B2 (en) 2012-03-19 2013-10-15 Xerox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composi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organic devices
US8575477B1 (en) 2012-12-27 2013-11-05 Xerox Corporation Diketopyrrolopyrrole-based polymers containing a diene group for semiconductors
EP3066701B1 (en) * 2013-11-06 2020-10-07 Yed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Nanotube based transistor structure, method of fabrication and uses thereof
US9745658B2 (en) 2013-11-25 2017-08-2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Chamber undercoat preparation method for low temperature ALD films
US9328416B2 (en) 2014-01-17 2016-05-03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he reduction of defectivity in vapor deposited films
CN104300005A (zh) * 2014-09-25 2015-0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JP6116018B2 (ja) * 2015-01-29 2017-04-19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有機半導体素子
CN104616838B (zh) 2015-02-10 2018-02-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器件的制作方法及电子器件
US9828672B2 (en) 2015-03-26 2017-11-28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inimizing radical recombination using ALD silicon oxide surface coating with intermittent restoration plasma
CN104731413B (zh) * 2015-04-02 2018-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单元及其制作方法和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US10023956B2 (en) 2015-04-09 2018-07-17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Eliminating first wafer metal contamination effect in high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ystems
US9847221B1 (en) 2016-09-29 2017-12-1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Low temperature formation of high quality silicon oxide film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US10211099B2 (en) 2016-12-19 2019-02-1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Chamber conditioning for remote plasma process
WO2019046335A1 (en) * 2017-08-28 2019-03-0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STA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DEVICES
WO2019113351A1 (en) 2017-12-07 2019-06-13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Oxidation resistant protective layer in chamber conditioning
US10760158B2 (en) 2017-12-15 2020-09-01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Ex situ coating of chamber components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CN110148616B (zh) * 2019-05-22 2021-04-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制作显示基板的设备
CN112951998B (zh) * 2019-11-26 2023-11-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基于电极/半导体界面修饰的可拉伸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CN112117333A (zh) * 2020-09-24 2020-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264A (ja) * 2002-03-05 2003-09-12 Sangaku Renkei Kiko Kyushu:Kk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ー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積層体
JP2004146430A (ja) * 2002-10-22 2004-05-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有機tft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5101520A (ja) * 2003-09-24 2005-04-14 Lucent Technol Inc 凹凸パターン化を伴う半導体層
JP2005123290A (ja) * 2003-10-15 2005-05-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7117A (en) 1996-12-20 2000-08-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making an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US6596569B1 (en) * 2002-03-15 2003-07-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Thin film transistors
JP4411575B2 (ja) 2002-04-25 2010-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の製造装置
JP4234952B2 (ja) 2002-05-31 2009-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縦型有機トランジスタ
JP4635410B2 (ja) * 2002-07-02 2011-0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85024B2 (en) * 2002-09-27 2005-04-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Devices with organic crystallite active channels
US6887300B2 (en) 2003-01-24 2005-05-03 Cms Technology Holdings, Inc. Cyclic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58264A (ja) * 2002-03-05 2003-09-12 Sangaku Renkei Kiko Kyushu:Kk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ー、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ー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積層体
JP2004146430A (ja) * 2002-10-22 2004-05-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有機tft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5101520A (ja) * 2003-09-24 2005-04-14 Lucent Technol Inc 凹凸パターン化を伴う半導体層
JP2005123290A (ja) * 2003-10-15 2005-05-1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78116A1 (en) 2009-11-12
CN101253610A (zh) 2008-08-27
DE112006002268T5 (de) 2008-07-24
WO2007026778A1 (ja) 2007-03-08
GB2444439A (en) 2008-06-04
GB2444439B (en) 2012-04-25
KR20080047543A (ko) 2008-05-29
GB0804216D0 (en) 2008-04-16
US7977149B2 (en) 2011-07-12
TW200729570A (en) 200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7980B (zh) A transistor,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the like
TWI416633B (zh) A transistor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hoi et al. Polymers for flexible displays: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to device applications
JP2009021297A (ja) 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半導体素子及び有機半導体装置
EP1995799A2 (en) Organic insulator composition including a hydroxyl group-containing polymer, dielectric film and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using the same
JP2005093921A (ja) 電界効果型有機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7099690A1 (ja) 有機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079195A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밀봉 방법
KR100668615B1 (ko) 표면개질층을 가지는 유기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80043239A (ko) 유기 강유전체막의 형성 방법, 기억 소자의 제조 방법,기억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4433746B2 (ja) 有機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96288A (ja) 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JPWO2006129718A1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JP2004179542A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40768A (ja) 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半導体素子
JP5254540B2 (ja) トランジスタ、有機半導体素子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0238869A (ja) 有機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2006060079A (ja) 半導体層の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電子素子、電子素子アレイ、表示装置
JP5630364B2 (ja) 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半導体素子
JP2006269476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TWI664758B (zh) 有機半導體薄膜的形成方法,以及使用了該方法之有機半導體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Barzic et al. Materials for Organic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JP5223294B2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2006278804A (ja) 有機トランジスタの形成方法
Jo et al. Fabrication of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 (OTFT) Array by Using Nanoprinting Proc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