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8681B - 投影機 - Google Patents

投影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8681B
TWI428681B TW100110473A TW100110473A TWI428681B TW I428681 B TWI428681 B TW I428681B TW 100110473 A TW100110473 A TW 100110473A TW 100110473 A TW100110473 A TW 100110473A TW I428681 B TWI428681 B TW I4286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ation device
air
duct portion
light
light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2473A (en
Inventor
Akira Egawa
Yasushi Tateno
Fumihide Sasaki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42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2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8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86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8Fire preventing or extinguish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Video 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For Color Tv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投影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投影機。
先前,已知有一種投影機,其具備根據圖像資訊對R(紅)、G(綠)、B(藍)之3色光進行調變之液晶面板等之3個光調變裝置、以及冷卻該等光調變裝置之冷卻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投影機中,為減小該投影機之厚度尺寸,而採用以下所示之冷卻裝置。
即,冷卻裝置係由配設於投影透鏡之側方之多葉送風機、及將多葉送風機排出之空氣導引至各光調變裝置之導管(流路)所構成。
導管係構成為俯視包圍將各光調變裝置所調變之各色光合成之合光稜鏡中之3個光入射面的U字狀。
而且,多葉送風機排出之空氣於導管內部流通,自光調變裝置之側方按照鄰接順序流通,從而冷卻3個光調變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281613號公報
然而,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冷卻裝置中,導管曲折且因導管內部配設有光調變裝置而使流路面積亦變小,故變成導管內之壓力損失較大之構造。即、由於導管內部之靜壓較高,故無法充分確保自多葉送風機排出至導管內部之空氣之風量。
特別是,3個光調變裝置中之配設於導管之流路最下游之光調變裝置中,送風之空氣之風量變少,空氣之溫度上升,故無法實現該光調變裝置之溫度降低。
因此,存在無法有效冷卻3個光調變裝置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冷卻光調變裝置之投影機。
本發明之投影機之特徵在於具備:複數之光調變裝置,其分別對複數之色光進行調變;及冷卻裝置,其冷卻上述光調變裝置;上述冷卻裝置具備吸入空氣並將其排出之冷卻送風機、及將來自上述冷卻送風機之空氣導引至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之導管,且上述導管具備自2個上述光調變裝置之側方依序使空氣流通之第1導管部、及連通於上述第1導管部且將上述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之一部分導引至其他上述光調變裝置的第2導管部。
於本發明中,向複數之光調變裝置中導引空氣之導管具備使空氣自2個光調變裝置之側方依序流通之第1導管部。
藉此,與先前之導管相比,可縮短第1導管部之流路長度,且第1導管部中配設之光調變裝置之數亦變少,故可減小第1導管部內部之靜壓。因此,可充分確保自冷卻送風機排出至第1導管部之空氣之風量,從而可藉由第1導管部內部中流通之空氣有效地冷卻2個光調變裝置。
又,導管除了具備上述第1導管部以外,還具備第2導管部,其係自第1導管部分支出,且將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之一部分導引至其他光調變裝置。
藉此,可經由第2導管部將外部之空氣直接導入其他光調變裝置,故亦可有效冷卻其他光調變裝置。
如上所述,藉由使第1導管部及第2導管部中流通空氣,可有效地冷卻所有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具備色合成光學裝置,其具有供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調變後之各色光入射之複數之光入射面且將上述各色光予以合成,上述第2導管部係以與交叉於上述複數之光入射面之上述色合成光學裝置之端面對向的方式而設置。
然而,於色合成光學裝置中,與複數之光入射面交叉之端面側(色合成光學裝置之上方側或下方側)就色合成光學裝置與投影透鏡之大小關係(投影透鏡較大)而言,易變成未配置其他構件之死角。
本發明中,第2導管部係以與色合成光學裝置之與複數之光入射面交叉之端面相對向的方式設置,故可將第2導管部配設於上述死角。因此,即便於將上述導管配設於投影機內部之情形時,亦不會機械干擾其他構件,無法變更其他構件之佈局。特別是,藉由配設於上述死角,不會妨礙投影機之薄型化。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具備調變紅色光之紅側光調變裝置、調變綠色光之綠側光調變裝置、及調變藍色光之藍側光調變裝置,且上述第1導管部使空氣流通於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及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上述第2導管部將空氣導引至上述紅側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中,藉由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而冷卻綠側光調變裝置及藍側光調變裝置,並藉由經第2導管部而送風之空氣來冷卻紅側光調變裝置。
例如,構成為與第2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之風量相比,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之風量變多。
藉由以此方式構成,對於發熱量較少故利用較少風量變可充分冷卻之紅側光調變裝置而言,可藉由自第2導管部送風之較少風量之空氣而冷卻。又,對於發熱量較多故需要較多風量之綠側光調變裝置及藍側光調變裝置而言,可藉由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風量較多之空氣而冷卻。
因此,可對應於各光調變裝置之發熱量,而有效冷卻複數之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及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係自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上游側起按照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之順序而配設。
然而,通常綠側光調變裝置之發熱量相對於藍側光調變裝置之發熱量更多。但是,藍側光調變裝置之藉由冷卻而到達之目標溫度係設定為較綠側光調變裝置之目標溫度低。
於本發明中,係於第1導管部之流路上游側配設藍側光調變裝置,於流路下游側配設綠側光調變裝置。
藉此,利用溫度較低之空氣(未被光調變裝置加熱之空氣)冷卻目標溫度較低之藍側光調變裝置,藉此可使藍側光調變裝置接近目標溫度。又,對於目標溫度較藍側光調變裝置更高之綠側光調變裝置而言,藉由經藍側光調變裝置後之空氣進行冷卻,藉此亦可使綠側光調變裝置接近目標溫度。
因此,可有效地冷卻藍側光調變裝置及綠側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上述第2導管部具備:第1分支導管部,其係自上述第2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分支成,且將空氣導引至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及第2分支導管部,其將空氣導引至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的上述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中,由於第2導管部具備上述第1分支導管部及第2分支導管部,故可藉由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及經由第2分支導管部而送風之空氣之雙方,來冷卻配設於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的光調變裝置。
例如,於將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配設於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之情形時,由於綠側光調變裝置需要較多風量用於冷卻,故藉由使第2導管部為上述構成,可有效地冷卻綠側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具備遮蔽板,其區分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的上述光調變裝置及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中,由於具備上述遮蔽板,故可防止第1導管部中流通後之空氣、即冷卻配設於第1導管部之2個光調變裝置後之溫度較高的空氣迴繞至其他光調變裝置側。因此,可避免因第1導管部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導致其他光調變裝置之溫度上升,而可藉由經第2導管部之空氣有效地冷卻其他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上述第2導管部以如下方式設置:經由上述第2導管部而對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送風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係相交於經由上述第1導管部而流通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後之空氣的流通方向。
於本發明中,第2導管部係以如上所述之方式設置,故藉由經第2導管部而送風之空氣,防止第1導管部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迴繞至其他光調變裝置側。因此,可避免因第1導管部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導致其他光調變裝置之溫度上升,從而可藉由經第2導管部之空氣有效地冷卻其他光調變裝置。
於本發明之投影機中,較好的是,上述第2導管部之連通於上述第1導管部之連通口,於自該投影機之厚度方向俯視時,有一部分會與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上游側之上述光調變裝置疊合的方式而形成。
於本發明中,由於連通口係形成於上述位置處,故可經由連通口而將被第1導管部所配設之2個光調變裝置加熱前的空氣導入第2導管部。因此,可將溫度較低之空氣送風至其他光調變裝置,從而可有效地冷卻其他光調變裝置。
又,藉由於上述位置形成連通口,而成為易將第2導管部配設於上述死角(色合成光學裝置之上方側或下方側)之構成。因此,無須變更其他構件之佈局,且亦不會妨礙投影機之薄型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投影機之構成]
圖1係模式性表示投影機1之內部構成之平面圖。
再者,以下為便於說明,而將配置有下述投影透鏡36之側設為「前面」,將其相反側設為「背面」。
投影機1係根據圖像資訊而調變光束並於螢幕(省略圖示)上投影。如圖1所示,該投影機1具備構成外部之外部框體2、配設於外部框體2內部之光學單元3及冷卻裝置4(圖1中僅圖示部分構成構件(冷卻送風機5))。
[外部框體之構成]
如圖1所示,外部框體2具備頂面部(省略圖示)及底面部21、以及側面部22~25(以下將前面側之側面部稱為前面部22、將背面側之側面部稱為背面部23),且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
[光學單元之構成]
光學單元3係根據圖像資訊(圖像信號)而調變後進行投影者,如圖1所示,其具有沿背面部23延伸,且一端側朝向前面部22延伸之俯視大致L字形狀。
如圖1所示,該光學單元3具備:具有光源燈311及反射器312之光源裝置31、具有透鏡陣列321、322、偏光轉換元件323、及重疊透鏡324之照明光學裝置32、具有雙色鏡331、332、及反射鏡333之色彩分離光學裝置33、具有入射側透鏡341、中繼透鏡343、及反射鏡342、344之中繼光學裝置34、具有作為光調變裝置之3個液晶面板351、3個入射側偏光板352、3個出射側偏光板353、及作為色合成光學裝置之合光稜鏡354之光學裝置35、作為投影光學裝置之投影透鏡36、及將該等各構件31~35收納於內部且支持投影透鏡36之光學零件用框體37。
而且,於光學單元3中,藉由上述構成,自光源裝置31出射並經由照明光學裝置32後之光束藉由色彩分離光學裝置33而分離為R、G、B之3色光。又,經分離之各色光藉由各液晶面板351而對應於圖像資訊分別被調變。經調變之各色光藉由稜鏡354而合成,並藉由投影透鏡36而投影於螢幕。
再者,於圖1中,為便於說明而將R色光側之液晶面板351、入射側偏光板352、及出射側偏光板353稱為R側構件350R,G色光側及B色光側亦同樣地稱為G側構件350G及B側構件350B。之後的圖中亦相同。
又,於圖1中,將R、G、B之各色光側之各液晶面板351分別稱為液晶面板351R(紅側光調變裝置)、351G(綠側光調變裝置)、351B(藍側光調變裝置)。之後的圖中亦相同。
[冷卻裝置之構成]
圖2或圖3係模式性表示冷卻裝置4之構成之圖。具體而言,圖2係自背面上方側(外部框體2之頂面部側)觀察冷卻裝置4之立體圖,圖3係於圖2中將導管6之蓋體92拆下後之圖。
如圖1所示,冷卻裝置4係靠近投影透鏡36而設置,將空氣送風至光學裝置35而使其冷卻。如圖1至圖3所示,該冷卻裝置4具備冷卻送風機5、及導管6(圖2、圖3)。
[冷卻送風機之構成]
冷卻送風機5係由具有相對於送風機旋轉方向而向前彎曲之複數之葉片之所謂的多葉送風機所構成,且自前面側觀察,其係配設於投影透鏡36之右側方。
更具體而言,如圖2或圖3所示,冷卻送風機5係以吸入空氣之吸入口51朝向上方側、排出空氣之排出口52自前面側觀察為朝向左斜後方(B側構件350B之前面側)的方式而配設。
[導管之構成]
圖4係模式性表示導管6之構成之圖。具體而言,圖4係自背面下方側(底面部21側)觀察導管6之立體圖。
導管6將冷卻送風機5排出之空氣送風至各構件350R、350G、350B。如圖2至圖4所示,該導管6具備作為第1導管部之主導管部7A、及作為第2導管部之輔助導管部7B。
[主導管部之構成]
如圖2至圖4所示,主導管部7A具備導入側導管部8、及主流路形成部9。
導入側導管部8具有筒形狀,且如圖2至圖4所示,形成為一端(用以使空氣導入導管6內部之導入口)係連接於冷卻送風機5之排出口52,且沿排出口52之空氣之排出方向而延伸。而且,導入側導管部8之另一端係連接於主流路形成部9,且連通於主流路形成部9內部。
主流路形成部9使自冷卻送風機5排出後經由導入側導管部8之空氣按照B側構件350B、G側構件350G之順序流通。如圖2至圖4所示,該主流路形成部9具備本體部91、蓋體92(圖2、圖4)。
如圖2至圖4所示,本體部91係形成為具有內周壁91A(圖3、圖4)、外周壁91B、及底壁91C之容器狀。
內周壁91A具有包圍稜鏡354之使R、G、B之各色光入射之各光入射面354R、354G、354B(圖1、圖3)的俯視大致U字形狀。
於該內周壁91A上形成有用以使經由各構件350R、350G、350B之各R、G、B之各色光入射至稜鏡354之3個開口部911(參照圖4,圖4中僅圖示R色光側之開口部911)。
而且,如圖2或圖3所示,於內周壁91A上以與各光入射面354R、354G、354B分別對向之方式,經由支持構件355而分別安裝液晶面板351及出射側偏光板353。
又,內周壁91A之前面側之端部彼此係以覆蓋稜鏡354之使合成後之圖像出射之光出射面354E(圖1、圖3)之方式,藉由連接壁91D(圖3、圖4)而連接。
於該連接壁91D上形成有用以使經稜鏡354合成之光通過之開口部913(參照圖5)。
該連接壁91D具有如下功能:僅使經稜鏡354合成之光經由開口部913而通過,遮蔽無用光(洩漏光)而防止其入射至投影透鏡36。
外周壁91B相對於內周壁91A而位於G、B之各色光之入射側,且具有與內周壁91A大致平行之俯視大致L字形狀。
於該外周壁91B上形成有用以使經由各入射側偏光板352之G、B之各色光通過的2個開口部912(參照圖4,圖4中僅圖示G色光側之開口部912)。
而且,如圖2或圖3所示,於外周壁91B上以經由各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356B閉塞2個開口部912之方式分別配設有2個入射側偏光板352。
此處,如圖2或圖3所示,各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356B係以相同方式構成。以下,僅對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進行說明。
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係藉由中央處具有開口部3561之板體所構成。而且,入射側偏光板352係以閉塞開口部3561之方式而安裝於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
該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中,如圖2或圖3所示,於上方側之端部設置有具有向光入射側彎折且朝上方凸出之彎曲形狀的位置調整部3562。
更具體而言,位置調整部3562係以成為以入射至入射側偏光板352之色光之光軸為中心之圓弧狀的方式而彎曲。
該位置調整部3562雖省略具體之圖示,但其可滑動地載置於光學零件用框體37之上面所設之調整支承部上。而且,入射側偏光板352藉由位置調整部3562於上述調整支承部上滑動,而以入射之色光之光軸為中心旋轉。即,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除了具有保持入射側偏光板352之功能以外,亦具有調整入射側偏光板352之位置之功能。
又,如圖2或圖3所示,R色光側之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具有與上述各偏光板保持構件356G、356B大致相同之構成,以下為不同點。
即,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中,自R色光之入射側觀察於左側之端部如圖2或圖3所示,形成有作為向光出射側彎折之遮蔽板之大致矩形狀之遮蔽部3563。
因此,於配設有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之狀態下,藉由遮蔽部3563,而區分液晶面板351G(G側構件350G)及液晶面板351R(R側構件350R)。
如圖4所示,底壁91C形成為將內周壁91A及外周壁91B之下方側之各端部彼此連接,並且沿底面部21於水平方向延伸,且閉塞稜鏡354之下方側。
[輔助導管部之構成]
如圖4所示,輔助導管部7B係安裝於底壁91C之外面,且將主導管部7A內部之流路C2(參照圖5)中流通之空氣之一部分導引至R側構件350R。
該輔助導管部7B係由中空構件所構成,形成為自一端7B1(圖4)朝向另一端7B2(圖4)而沿底壁91C之外面延伸。
更具體而言,自鉛垂方向俯視時,一端7B1係配置於B側構件350B之前面側之端部位置處。又,自鉛垂方向俯視時,輔助導管部7B係自一端7B1朝向稜鏡354之大致中心位置延伸,進而沿與光入射面354R正交之方向呈直線狀延伸。而且,自鉛垂方向俯視時,另一端7B2係配置於R側構件350R之前後方向(自前面朝向背面之方向)之大致中心位置。
上述輔助導管部7B中,如圖4所示,一端7B1側之上面部分係經由連通口7C而與主導管部7A內部(流路C2)連通。
自鉛垂方向俯視時,該連通口7C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狀,即斜邊沿冷卻送風機5之排出方向,其他各邊與光入射面354B及光出射面354E大致平行(參照圖5)。
又,自鉛垂方向俯視時,連通口7C係設置於有一部分會與液晶面板351B疊合之位置處(參照圖5)。
進而,輔助導管部7B中,如圖4所示,於另一端7B2側之上面部分形成有用以將經由連通口7C而導入之空氣排出至外部之排出口7B3。
[導管之流路]
圖5及圖6係用以說明導管6之流路之圖。具體而言,圖5係自上方側觀察藉由通過內周壁91A或外周壁91B之水平面切斷導管6之剖面之圖,圖6係自前面側觀察藉由通過輔助導管部7B之鉛垂面切斷導管6之剖面之圖。
再者,於圖5及圖6中,為便於說明,而省略構成光學裝置35之各出射側偏光板353及各支持構件355之圖示。
其次,對上述導管6之流路進行說明。
首先,於主導管部7A內部藉由蓋體92而閉塞本體部91之上方側,藉此如圖5所示形成流路C1、C2。
即,自冷卻送風機5排出之空氣沿導入側導管部8內部之流路C1而流通,導入至主導管部7A內部並向液晶面板351B之側方(前面側之端部)送風。
而且,導入至主導管部7A內部之空氣沿俯視L字狀之流路C2,自各構件350B、350G之側方起按照B側構件350B、G側構件350G之順序流通。沿流路C2之空氣係於各液晶面板351B、351G之光入射側及光出射側流通,從而冷卻各構件350B、350G。
又,輔助導管部7B經由連通口7C而與流路C2連通,藉此如圖5或圖6所示,於內部形成流路C3。
即,導入至主導管部7A內部且沿流路C2之空氣之一部分,如圖5或圖6所示,經由連通口7C而於流路C3處分支,並被導入R側構件350R之下方側,且自排出口7B3排出至輔助導管部7B外部。
而且,排出至輔助導管部7B外部之空氣對液晶面板351R之下方側端部進行送風,自下方側朝向上方側而於液晶面板351R之光入射側及光出射側流通,從而冷卻R側構件350R。
根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具有以下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向各構件350R、350G、350B中導入空氣之導管6具備使空氣自2個液晶面板351B、351G之側方依序流通之主導管部7A。
藉此,與先前之導管相比,可縮短主導管部7A之流路長度,且配設於主導管部7A之液晶面板351之數亦變少,故可減小主導管部7A內部之靜壓。因此,可充分確保自冷卻送風機5排出至主導管部7A之空氣之風量,從而可藉由沿流路C1、C2之空氣有效地冷卻各構件350G、350B。
又,導管6除了具備主導管部7A以外,還具備輔助導管部7B,其係自主導管部7A分支出,且將沿流路C2之空氣之一部分導引至R側構件350R。
藉此,可將經由輔助導管部7B之空氣送風至R側構件350R,從而亦可有效地冷卻R側構件350R。
如上所述,藉由使空氣於主導管部7A及輔助導管部7B中流通,可有效地冷卻所有構件350R、350G、350B。
又,輔助導管部7B係設置於稜鏡354之下方側,故可將輔助導管部7B配設於死角。因此,即便於將導管6配設於投影機1內部之情形時,亦可不機械干擾其他構件,無須變更其他構件之佈局。特別是,藉由於死角配設輔助導管部7B,不會妨礙投影機1之薄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主導管部7A及輔助導管部7B之構成,主導管部7A中流通之空氣之風量較輔助導管部7B中流通之空氣之風量更多。
而且,於主導管部7A配設有G側構件350G及B側構件350B,藉由自輔助導管部7B送風之空氣而冷去R側構件350R。
藉此,對於因發熱量較少故較少風量便可充分冷卻之R側構件350R而言,可藉由自輔助導管部7B送風之較少風量之空氣而冷卻。又,對於因發熱量較多故需要較多風量之各構件350B、350G而言,可藉由主導管部7A中流通之風量較多之空氣而冷卻。
因此,可對應於各構件350R、350G、350B之發熱量,而有效地冷卻各構件350R、350G、350B。
又,主導管部7A中,於流路C2之上游側配設有B側構件350B,且於下游側配設有G側構件350G。
藉此,利用溫度比較低之空氣(未被各構件350B、350G加熱之空氣)而冷卻目標溫度較低之液晶面板351B(B側構件350B),藉此可使液晶面板351B接近目標溫度。又,對於目標溫度較液晶面板351B更高之液晶面板351G(G側構件350G)而言,利用經由B側構件350B之空氣而進行冷卻,藉此亦可使液晶面板351G接近目標溫度。
因此,可有效地冷卻G側構件350G及B側構件350B。
進而,由於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具備遮蔽部3563,故可防止主導管部7A中流通後之空氣、即冷卻G側構件350G及B側構件350B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迴繞至R側構件350R側。因此,可避免因主導管部7A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導致R側構件350R之溫度上升,從而可利用經由輔助導管部7B之空氣而有效地冷卻R側構件350R。
又,連通口7C係形成於自鉛垂方向俯視時有一部分會與液晶面板351B疊合之位置處,故可經由連通口7C而將被各構件350G、350B加熱前之空氣導入至輔助導管部7B。因此,可將溫度較低之空氣送風至R側構件350R,從而可有效地冷卻R側構件350R。
進而,藉由使連通口7C形成於上述位置處,而成為易將輔助導管部7B配設於上述死角(稜鏡354之下方側)之構成。因此,無須變更其他構件之佈局,且亦不會妨礙投影機1之薄型化。
[第2實施形態]
其次,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以下之說明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及相同構件附上相同符號,且省略或簡化其詳細說明。
圖7係模式性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構成之圖。具體而言,圖7係自背面下方側觀察導管6之立體圖。
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僅在於輔助導管部7B之構成。除此之外之構成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者。
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輔助導管部7B自一端7B1側朝向另一端側分支為2個,具備第1分支導管部11、及第2分支導管部12。
如圖7所示,第1分支導管部11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另一端7B2側相同之構成,且具有排出口7B3(以下稱為第1排出口7B3)。
如圖7所示,第2分支導管部12形成為自鉛垂方向俯視時,形成為自一端7B1起大致直線狀延伸至G側構件350G之配設位置之左右方向(自前面側觀察為左右方向)之大致中心位置為止。
而且,上述第2分支導管部12中,如圖7所示,前端側之上面部分係經由第2排出口7B4而與連通主導管部7A內部(流路C2)。
自鉛垂方向俯視時,該第2排出口7B4係形成為位於液晶面板351G之左右方向(自前面側觀察為左右方向)之大致中心位置。
其次,對第2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流路進行說明。
圖8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流路之圖。具體而言,圖8係自上方側觀察藉由通過內周壁91A或外周壁91B之水平面切斷導管6之剖面的圖。
再者,以下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導管6之流路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經由連通口7C而使空氣流入輔助導管部7B之流路C3,藉由上述各分支導管部11、12而分支為2個流路C31、C32。
沿流路C31之空氣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如圖8所示,被導引至R側構件350R之下方側端部,並經由第1排出口7B3而送風至液晶面板351R之下方側端部。
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沿流路C32之空氣被導引至液晶面板351G之下方側,並經由第2排出口7B4而流入流路C2。
而且,流入流路C2之空氣被送風至液晶面板351G之下方側端部,自下方側朝向上方側而於液晶面板351G之光入射側及光出射側流通,從而冷卻G側構件350G。
此處,流路C32因上述第2分支導管部12之形狀,自鉛垂方向俯視時,如圖8所示,形成為與流入目標之流路C2成銳角而交叉。因此,沿流路C32且經由第2排出口7B4而排出至輔助導管部7B外部之空氣順暢地流入流路C2。
根據上述第2實施形態,除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以外,還有以下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導管部7B具備各分支導管部11、12,故可藉由主導管部7A中流通之空氣、及經由第2分支導管部12而送風之空氣之雙方,而冷卻G側構件350G。
特別是,G側構件350G需要較多之風量用於冷卻,故藉由使輔助導管部7B為上述構成,故可有效地冷卻G側構件350G。
[第3實施形態]
其次,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以下之說明中,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及相同構件附上相同符號,且省略或簡化其詳細說明。
圖9係模式性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構成之圖。具體而言,圖9係自背面下方側觀察導管6之立體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僅在於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之構成、及輔助導管部7B之形狀。除此之外的其他構成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者。
具體而言,第3實施形態之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中省略了遮蔽部3563(參照圖10)。
又,自鉛垂方向俯視時,第3實施形態之輔助導管部7B係形成為自一端7B1起沿與光入射面354R正交之方向呈直線狀延伸,且另一端7B2側於背面側延伸(參照圖10)。
而且,形成於另一端7B2側之排出口7B3自鉛垂方向俯視時係配置於R側構件350R之前面側(參照圖10)。
其次,對第3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流路進行說明。
圖10係用以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導管6之流路之圖。具體而言,圖10係自上方側觀察藉由通過內周壁91A或外周壁91B之水平面而切斷導管6之剖面的圖。
再者,以下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導管6之流路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0所示,沿流路C3之空氣被導引至R側構件350R之下方側端部,並經由排出口7B3而送風至液晶面板351R之下方側端部。
而且,送風至液晶面板351R之下方側端部之空氣藉由上述輔助導管部7B之另一端7B2側之彎曲形狀,自下方側遍及上方側,自前面側朝向背面側而於液晶面板351R之光入射側及光出射側中流通,從而冷卻R側構件350R。
即,經由流路C3而送風至液晶面板351R之空氣之流通方向D1,如圖10所示,係與經由流路C2後之空氣之流通方向D2相交叉。
根據上述第3實施形態,除了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以外,還有以下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導管部7B係以經由流路C3而送風至液晶面板351R之空氣之流通方向D1,與經由主導管部7A後之空氣之流通方向D2相交叉的方式而設置。
藉此,藉由經輔助導管部7B而送風之空氣,可防止主導管部7A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迴繞至R側構件350R側。因此,可避免因主導管部7A中流通後之溫度較高之空氣導致R側構件350R之溫度上升,從而可藉由經輔助導管部7B之空氣有效地冷卻R側構件350R。
因此,無須於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設置遮蔽部3563,從而實現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之形狀之簡單化。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形、改良等亦屬於本發明。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採用多葉送風機作為冷卻送風機5,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採用具有相對於送風機旋轉方向而朝後彎曲之複數之葉片之渦輪送風機、或沿送風機旋轉軸而吸入及排出空氣之軸流送風機。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輔助導管部7B係配設於稜鏡354之下方側,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配設於稜鏡354之上方側。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主導管部7A中係自流路C2之上游側起按照B側構件350B、G側構件350G之順序進行配設,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按照G側構件350G、B側構件350B之順序進行配設。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將本發明之遮蔽板設置於偏光板保持構件356R上,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設置於其他構件、例如R色光側之支持構件355、或光學零件用框體37上。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通口7C之形成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所說明之位置,亦可形成於任意位置。再者,於考慮R側構件350R之冷卻效率之情形時,較好的是構成連通於B側構件350B與冷卻送風機5之間之流路C1、C2。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採用合光稜鏡354作為將各構件350R、350G、350B出射之R、G、B之各色光合成的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使用複數之雙色鏡之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投影機1構成為具備3個液晶面板351,但並不限定於此。即,對於使用2個、或4個以上之液晶面板之投影機亦可應用本發明。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作為光調變裝置,除可採用透過型之液晶面板以外,亦可採用反射型之液晶面板。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僅列舉前投影型之投影機之例,但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具備螢幕且自該螢幕之背面側進行投影之後投影型之投影機。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利用於簡報或家庭影院等所使用之投影機。
1...投影機
2...外部框體
3...光學單元
4...冷卻裝置
5...冷卻送風機
6...導管
7A...主導管部(第1導管部)
7B...輔助導管部(第2導管部)
7B2...另一端
7B3...排出口
7B4...第2排出口
7C...連通口
8...導入側導管部
9...主流路形成部
11...第1分支導管部
12...第2分支導管部
35...光學裝置
36...投影透鏡
37...光學零件用框體
51...吸入口
52...排出口
91...本體部
91A...內周壁
91B...外周壁
91C...底壁
91D...連接壁
92...蓋體
350B...B側構件
350G...G側構件
350R...R側構件
351...液晶面板
351B...液晶面板(藍側光調變裝置)
351G...液晶面板(綠側光調變裝置)
351R...液晶面板(紅側光調變裝置)
352...入射側偏光板
353...出射側偏光板
354...合光稜鏡(色合成光學裝置)
354B、354G、354R...光入射面
354E...光出射面
356B、356G、356R...偏光板保持構件
911、912、913...開口部
3561...開口部
3563...遮蔽部(遮蔽板)
C1~C3、C31、C32...流路
D1、D2...流通方向
圖1係模式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投影機之內部構成之平面圖。
圖2係模式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冷卻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3係模式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冷卻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4係模式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構成之圖。
圖5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流路之圖。
圖6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流路之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構成之圖。
圖8係用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流路之圖。
圖9係模式性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構成之圖。
圖10係用以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導管之流路之圖。
1...投影機
4...冷卻裝置
6...導管
7A...主導管部(第1導管部)
7B...輔助導管部(第2導管部)
7B2...另一端
7B3...排出口
7C...連通口
8...導入側導管部
91...本體部
91A...內周壁
91B...外周壁
91C...底壁
91D...連接壁
350B...B側構件
350G...G側構件
350R...R側構件
351B...液晶面板(藍側光調變裝置)
351G...液晶面板(綠側光調變裝置)
351R...液晶面板(紅側光調變裝置)
352...入射側偏光板
354...合光稜鏡(色合成光學裝置)
354B、354G、354R...光入射面
354E...光出射面
356B、356G、356R...偏光板保持構件
911、912、913...開口部
3561...開口部
3563...遮蔽部(遮蔽板)
C1~C3...流路

Claims (8)

  1. 一種投影機,其特徵在於具備:複數之光調變裝置,其分別調變複數之色光;及冷卻裝置,其冷卻上述光調變裝置;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具備對應第1色光之第1光調變裝置、對應第2色光之第2光調變裝置、及對應第3色光之第3光調變裝置,上述冷卻裝置具備吸入空氣並將其排出之冷卻送風機、及將來自上述冷卻送風機之空氣導引至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之導管,且上述導管具備使由上述冷卻送風機排出且冷卻了上述第1光調變裝置的空氣流通至上述第2光調變裝置之第1導管部、及連通於上述第1導管部且將上述第1導管部中流通之空氣之一部分導引至上述第3光調變裝置之第2導管部。
  2. 如請求項1之投影機,其中具備色合成光學裝置,其具有供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所調變之各色光入射之複數之光入射面且將上述各色光予以合成,上述第2導管部係以與交叉於上述複數之光入射面之上述色合成光學裝置之端面相對向的方式而設置。
  3. 如請求項1之投影機,其中上述複數之光調變裝置具備 調變紅色光之紅側光調變裝置、調變綠色光之綠側光調變裝置、及調變藍色光之藍側光調變裝置,且上述第1導管部使空氣流通於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及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上述第2導管部將空氣導引至上述紅側光調變裝置。
  4. 如請求項3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及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係自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上游側起按照上述藍側光調變裝置、上述綠側光調變裝置之順序進行配設。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第2導管部具備由上述第2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分支且將空氣導引至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之第1分支導管部、及將空氣導引至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之上述光調變裝置的第2分支導管部。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投影機,其中具備遮蔽板,其區分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下游側之上述光調變裝置與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第2導管部係以如下方式設置:經由上述第2導管部而送風至上述其他光調變裝置之空氣之流通方向係相交於經由上述第1導管部而流通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後之空氣之流通方向。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投影機,其中上述第2導管部之連通於上述第1導管部之連通口係以如下方式形成:自該投影機之厚度方向俯視時,有一部分會與上述2個光調變裝置中之上述第1導管部之流路上游側之上述光調變裝置疊合。
TW100110473A 2010-03-29 2011-03-25 投影機 TWI428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5014A JP5407982B2 (ja) 2010-03-29 2010-03-29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2473A TW201142473A (en) 2011-12-01
TWI428681B true TWI428681B (zh) 2014-03-01

Family

ID=44063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473A TWI428681B (zh) 2010-03-29 2011-03-25 投影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57811B2 (zh)
EP (1) EP2375283B1 (zh)
JP (1) JP5407982B2 (zh)
KR (1) KR20110109941A (zh)
CN (1) CN102207665B (zh)
TW (1) TWI4286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9152B2 (ja) * 2013-03-26 2017-08-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222305A (ja) * 2014-05-22 2015-12-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画像投影装置
JP6726401B2 (ja) * 2016-08-23 2020-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装置、画像投写装置、及び光源装置の配置方法
US20220078381A1 (en) * 2019-01-17 2022-03-1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module,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element, light shielding plat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JP2020201303A (ja) * 2019-06-06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201426A (ja) 2019-06-12 2020-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88648B2 (ja) 2019-07-10 2021-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11348977U (zh) * 2020-02-07 2020-08-2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机模块与投影机
CN113219719B (zh) * 2021-04-23 2023-06-30 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208B2 (ja) 1998-12-28 2008-01-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6481854B1 (en) 1998-12-28 2002-11-19 Fujitsu Limite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arrangement
JP2000231154A (ja) 1999-02-10 2000-08-22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光学系部
JP2001133885A (ja) * 1999-08-26 2001-05-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1188305A (ja) 1999-12-28 2001-07-10 Canon Inc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3673692B2 (ja) 2000-03-29 2005-07-20 Nec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構造
JP2002090875A (ja) * 2000-09-18 2002-03-27 Sony Corp 投影型映像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冷却装置
CN1605930A (zh) * 2001-06-21 2005-04-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器装置
JP3639271B2 (ja) * 2002-07-30 2005-04-20 株式会社東芝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送風装置
US7073912B2 (en) * 2003-02-13 2006-07-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parts casing and projector
JP4036874B2 (ja) * 2005-07-19 2008-01-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4093268B2 (ja) * 2005-12-26 2008-06-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用の光学ユニット装置
JP4728928B2 (ja) * 2006-10-23 2011-07-20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晶型画像表示器の冷却装置とその冷却方法、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4513820B2 (ja) * 2007-03-28 2010-07-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281351B (zh) * 2007-04-05 2010-09-29 深圳华强三洋技术设计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其棱镜光学部件的冷却风道
JP5383030B2 (ja) * 2007-04-05 2014-01-08 三洋科技中心(深▲セン▼)有限公司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64997B2 (ja) * 2007-12-19 2013-12-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5501591B2 (ja) 2008-09-22 2014-05-21 株式会社ミツバサンコーワ 充電方法及び充電装置
JP5381449B2 (ja) 2009-07-22 2014-0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81466B2 (ja) 2009-07-30 2014-0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10025948A1 (en) * 2009-07-31 2011-02-03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Patterned volume diffuser elements
JP2011039140A (ja) * 2009-08-07 2011-02-2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499558B2 (ja) 2009-08-10 2014-05-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2473A (en) 2011-12-01
JP2011209400A (ja) 2011-10-20
EP2375283A1 (en) 2011-10-12
EP2375283B1 (en) 2018-01-17
KR20110109941A (ko) 2011-10-06
CN102207665A (zh) 2011-10-05
JP5407982B2 (ja) 2014-02-05
US20110234984A1 (en) 2011-09-29
US8757811B2 (en) 2014-06-24
CN102207665B (zh)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8681B (zh) 投影機
JP2008257175A (ja) 電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8511833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JP5140379B2 (ja) 光学部品冷却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95786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67845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6499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623286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265314B2 (ja) ルーバ付ダクト、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216298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8257173A (ja) 光源ランプ冷却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47170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0652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6091143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446748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565253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7025406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5031212B2 (ja)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373524A (ja) 光源装置、その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50023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399246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の光学部品冷却構造
JP201107597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0175589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35580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120953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