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4507B - Inductors and i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 Google Patents

Inductors and i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4507B
TWI384507B TW99104507A TW99104507A TWI384507B TW I384507 B TWI384507 B TW I384507B TW 99104507 A TW99104507 A TW 99104507A TW 99104507 A TW99104507 A TW 99104507A TW I384507 B TWI384507 B TW I3845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core
magnetic core
indu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04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2248A (en
Inventor
Juichi Oki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32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2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4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4507B/zh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Description

電感器以及電感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的是電感器以及電感器的製造方法。
作為將捲繞於電感器的磁芯的繞線的末端與端子進行連接的一般方法,已知的有將繞線的末端以數匝程度的匝數捲繞並捆紮於端子的延伸部上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已知的還有,在由板形磁芯、壺形磁芯、繞線以及端子構成的電感器中,將繞線嵌縫於端子的金屬線保持部而臨時固定之後,進而進行焊錫處理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6-245271號(0025段落等)
專利文獻2:日本公開公報、特開2005-159006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等)
<發明動機>
上述那樣的將繞線進行捆紮、或嵌縫而臨時固定的連接方法,在阻止末端和端子的連接脫落的方面上是有效的。其理由是因為,即使對捲繞於磁芯的繞線施加恢復力,也不會對被強制性地連接的末端和端子的連接狀態帶來任何壞影響,其中,恢復力是通過解繞的力發揮作用而欲恢復為原來的直線狀的形狀的力。但是,在製造電感器時,若採用這些連接方法的話,製造工序會複雜化。除此之外,在將繞線捆紮而進行連接的方法中,也會發生由於電線粗而變得無法進行捆紮的不良情況、或由於末端的捲繞凸起而抑制電感器的小型化的情況。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作成的,其課題在於提供能夠可靠地將繞線的末端和端子進行連接、並抑制因連接時的捲繞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產率高的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發明目的>
上述課題通過以下的本發明而達成。
即,本發明的電感器的特徵在於,設有: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捲繞於所述卷軸部的繞線,通過與所述第一磁芯組合而構成閉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個與所述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端子;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將所述繞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所述凹部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的上面開口部和位於該上面開口部與所述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所述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略垂直相交的側面開口部;所述繞線連接部被配置於,與從所述側面開口部和所述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上;在至少一個繞線連接部上設有切口部,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的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並且,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末端,在經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從所述第一磁芯側朝向外部側被引出的同時,以如所述一方末端的解繞力發揮作用那樣與所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而被固定。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一實施形態,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是170度~ 180度的範圍內為佳。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是80度~ 100度的範圍內為佳。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以所述第一磁芯與所述第二磁芯的組合,是從鼓形磁芯與環形磁芯的組合和T字形磁芯與壺形磁芯的組合中選擇的任意一種組合為佳。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以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繞線連接部和將電感器固定於底板時與所述底板相接觸的安裝部為佳。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其他實施形態,以所述切口部為U字狀、且所述U字狀切口部的最大深度大於等於所述繞線的直徑為佳。
本發明的電感器的製造方法,以至少經過(1)板部件形成工序、(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3)繞線捲繞工序、(4)端子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及(7)端子部分離工序而製作電感器,在所述繞線捲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將所述繞線的末端朝向與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在製作所述電感器時,具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於,與從所述凹部的側面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開口部接近的位置為佳,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件進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該板部件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將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進行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其中,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於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將所述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所述安裝部呈略垂直;(3)繞線捲繞工序:將繞線捲繞於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軸部;(4)端子部粘接工序:將捲繞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於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裝部上並與所述端子部粘接;(5)末端卡定工序:使從所述卷軸部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繞線的末端,以所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於該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樣,與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並卡定;(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對於捲繞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7)端子部分離工序:將所述連接部切斷而使所述端子部從所述板部件分離。
採用本發明的話,能夠提供可以將繞線的末端和端子可靠地進行連接、並抑制因連接時的捲繞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產率高的電感器及其製造方法。
(電感器)
第一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立體圖,且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朝向上方的狀態的示意圖。另外,第二圖是表示將第一圖所示的電感器分解而進行表示的狀態的立體圖。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設有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A)、環形磁芯(第二磁芯)(20A)、繞線(30)以及兩個端子(40A)、(40B)。
鼓形磁芯(10A),由捲繞繞線(30)的卷軸部(第一圖、第二圖中未圖示)和分別設置於該卷軸部的兩端的圓盤狀的上凸緣部(12A)及下凸緣部(14A)構成。該下凸緣部(14A),其直徑大於上凸緣部(12A)的直徑。另外,繞線(30)以與上凸緣部(12A)的直徑略一致的程度而捲繞於卷軸部。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且上凸緣部(12A)相對於下凸緣部(14A)所處的一側稱為“上方”或“上側”,將下凸緣部(14A)相對於上凸緣部(12A)所處的一側稱為“下方”或“下側”,將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或“左(右)側”,將上下方向稱為“縱向”,將左右方向稱為“橫向”的情況。另外,在第一圖中,箭頭A是指與卷軸部的軸線平行、且從下凸緣部(14A)側向上凸緣部(12A)側延伸的方向。
環形磁芯(20A),具有內徑稍大於上凸緣部(12A)、且與軸線垂直相交的面呈圓形的中空部(22),環形磁芯(20A)的外形是與下凸緣部(14A)的直徑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形狀。該環形磁芯(20A),以上凸緣部(12A)和捲繞有繞線(30)的卷軸部位於中空部(22)那樣,而被配置於鼓形磁芯(10A)的下凸緣部(14A)的上面(上表面)。而且,環形磁芯(20A)的高度,與鼓形磁芯(10A)的卷軸部的高度和上凸緣部(12A)的厚度的總和略相同。
另外,環形磁芯(20A)的外周面由四個平面(24)構成,其中,平面(24)形成為,構成環形磁芯(20A)的外周面的平面彼此之間垂直相交,且相互相對的平面彼此之間形成平行。而且,通過這些相互鄰接的兩個平面(24)而構成的四角部分,如與該兩個平面(24)以略45度的角度交叉那樣而被切削(以下,將該被切削的面稱為“角面”)。而且,在環形磁芯(20A)的下面側,以從四個角面(26)朝向中空部(22)貫通那樣而設有四個凹部(28)(但是,在第二圖中,四個中的一個凹部(28)未圖示)。該凹部(28),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的上面開口部(在第二圖中,朝向下側開口的部分),和位於上面開口部與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略垂直相交的側面開口部(例如,在第二圖中的凹部(28A)中,朝向紙面外側和內側(圖中未圖示)開口的部分)。
端子(40A)、(40B)由安裝部(42)和平板狀的繞線連接部(44)構成,其中,安裝部(42)由縱向長度與鄰接的兩個角面(26)之間的距離略相同的帶狀的平板構成,繞線連接部(44)是從該安裝部(42)的一端相對於安裝部(42)被垂直地彎折的部分。而且,在繞線連接部(44)上,以從末端側(44A)朝向安裝部(42)側切入那樣而設有切口部(46)。該切口部(46)的寬度設置為與末端(32A)、(32B)的直徑相等、或稍大於該直徑。
該端子(40A)、(40B),以將鼓形磁芯(10A)的下凸緣部(14A)的下面(底面)和安裝部(42)的繞線連接部(44)突出側的面進行粘合,而在鼓形磁芯(10A)上安裝兩個。此時,繞線連接部(44)被配置在與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第二圖中的角面(26)側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另外,繞線連接部(44),以其末端側(44A)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於上側那樣,與側面開口部接近而配置。通過這樣,設置於繞線連接部(44)的切口部(46)和環形磁芯(20A)的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成為位於與略垂直相交於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直線上。另外,安裝部(42)的與繞線連接部(44)突出側的面相反側的面,作為將電感器(1)安裝並固定於底板時的接合面而利用。
在此,捲繞於鼓形磁芯(10A)的卷軸部的繞線(30)的兩末端(32A)、(32B),通過環形磁芯(20A)的凹部(28A)、(28B)和繞線連接部(44)的切口部(46),而從卷軸部側朝向與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而被引出至電感器(1)的外側。因此,末端(32A)、(32B),其左右方向和下方被切口部(46)的切面包圍,上方被凹部(28A)、(28B)的底面包圍。
另一方面,在末端(32A)和末端(32B)的至少一方上,經常作用有朝向與繞線(30)相對於卷軸部捲繞的方向相反側的方向(第一圖、第二圖中的箭頭R1方向和/或R2方向)解繞的力。例如,在以繞線(30)的縱向的中央部附近作為起點,使末端(32A)側相對於卷軸部向順時針方向捲繞,同時,使末端(32B)向逆時針方向捲繞,而將繞線(30)捲繞於卷軸部的情況(所謂的“α捲繞”的情況)下,在末端(32A)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1方向解繞的力,在末端(32B)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
但是,在末端(32A)、(32B)的解繞力作用的R1、R2方向上,存在切口部(46)的切面的側壁側的部分。因此,末端(32A)、(32B),以與切口部(46)的切面的側壁側的部分相接觸的狀態而被穩定地固定。除此之外,末端(32A)、(32B)的周圍,其三方向(左右及下方)被切口部(46)的切面包圍,剩餘的一方向(上方)被凹部(28)的底面包圍。
因此,在對電感器(1)施加了使末端(32A)、(32B)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動這樣的某種外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末端(32A)、(32B)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脫落而將繞線連接部(44)與末端(32A)、(32B)的連接永久性地切斷。具體地說,在將繞線(30)捲繞於鼓形磁芯(10A)並安裝了環形磁芯(20A)之後,直至將末端(32A)、(32B)和繞線連接部(44)進行焊接或軟釺焊之前的期間,能夠進行臨時固定(temporarily fix)。或者,在將繞線(30)捲繞於鼓形磁芯(10A)之後,直至將末端(32A)、(32B)和繞線連接部(44)進行焊接或軟釺焊之前的期間,能夠進行臨時固定。因此,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不需要如專利文獻1、2等所示的現有電感器那樣將繞線的末端進行捆紮、或嵌縫(caulking)於端子的金屬線保持部而進行臨時固定,從而能夠減少製造工序的工序數量。因此,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相比現有的電感器生產率高。另外,由於不需要為了連接而將末端(32A)、(32B)進行捆紮,因此,也能夠抑制因連接時的捲繞凸起而引起的電感器(1)的大型化。另外,在電感器(1)中,如上所述利用末端(32A)、(32B)的解繞力,將末端(32A)、(32B)相對於繞線連接部(44)穩定地固定。
另外,在以繞線(30)的縱向的末端(32A)附近側作為起點,使末端(32B)側如將末端(32A)附近側的繞線(30)部分覆蓋那樣而相對於卷軸部向逆時針方向進行捲繞,而將繞線(30)捲繞於卷軸部的情況下,僅在末端(32B)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相反地,在以繞線(30)的縱向的末端(32B)附近側作為起點,使末端(32A)側如將末端(32B)附近側的繞線(30)部分覆蓋那樣而相對於卷軸部向順時針方向進行捲繞,而將繞線(30)捲繞於卷軸部的情況下,僅在末端(32A)上作用有朝向箭頭R1方向解繞的力。在以該兩種形態中的任意一種形態將繞線(30)捲繞於卷軸部的情況下,只要至少在作用有解繞力的末端側使用具有設有切口部(46)的繞線連接部(44)的端子即可。
另外,如第三圖所例示,末端(32A),也可以以其末端部分與繞線連接部(44)的外面(繞線連接部(44)的與安裝部(42)側相反側的面)接觸那樣而彎折。通過這樣,能夠使繞線連接部(44)和末端(32A)的連接更穩定且可靠。另外,對於末端(32B)也可以同樣地如第三圖所例示那樣進行彎折。
另外,角面(26)的形狀不限於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形態,可以形成為各種形狀,例如如第四圖所示,角面(26)也可以由第一面(26A)和第二面(26B)構成,其中,第一面(26A)與該角面(26)所鄰接的一方的平面(24A)相平行、且與另一方的平面(24B)垂直相交,第二面(26B)相對於兩平面(26A)、(24A)以例如45度左右的角度傾斜地交叉。該情況下,可以以側面開口部位於第一面(26A)的下部那樣而設置凹部(28)(圖中未圖示)。另外,端子(40)(第四圖中為端子(40A))設置為,其繞線連接部(44)與第一面(26A)相對。
凹部(28)的數量也可以如第二圖所示那樣為四個,但是只要是至少為兩個以上即可。另外,設有兩個凹部(28)時,既可以是以卷軸部的軸線(中空部(22)的中心軸)為起點而形成9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如,第二圖中的凹部(28A)、(28B)),也可以是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如,第二圖中的凹部(28A)、(28C))。另外,凹部(28)配置於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時,不是如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那樣將端子(40A)和端子(40B)進行組合而使用,而是使用兩個端子(40A)(或使用兩個端子(40B))。該情況下,能夠將各個端子(40A)(或端子(40B))的繞線連接部(44)配置於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因此,在凹部(28)配置於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時,僅準備一種端子即可。另外,在凹部(28)的數量如第二圖所示那樣以卷軸部的軸線為起點每90度便設置一個凹部(28)、合計設置四個的情況下,可以從該四個凹部(28)中選擇兩個作為將末端(32A)、(32B)從卷軸部側朝向電感器(1)的外部引出的位置。因此,在組裝電感器(1)時,能夠以0.25旋轉單位對繞線(30)的匝數進行微調。
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形狀沒有特別地限定,如第五圖所示可以選擇各種形狀。例如,側面開口部的形狀既可以如第五圖(A)所示的凹部(28D)那樣為方形,也可以如第五圖(B)所示的凹部(28E)那樣將方形的凹部的底面側進一步切成V字狀後的形狀(五角形),也可以如第五圖(C)所示的凹部(28F)那樣為半圓形。
切口部(46)的形狀,只要是在經常作用有解繞力的末端(32A)、(32B)的外周面與切面相接觸的狀態下,末端(32A)、(32B)能夠穩定地固定於相同位置的形狀,便沒有特別地限定。例如,既可以如第六圖(A)所示的端子(40C)那樣切口部(46A)具有U字形狀,也可以如第六圖(B)所示的端子(40D)那樣,切口部(46B)在切向(切口方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狀,也可以如第六圖(C)所示的端子(40E)那樣切口部(46C)具有方形。另外,在具有與末端(32A)、(32B)的剖面形狀相同形狀或相似形狀的部分的點上,以U字形狀的切口部(46A)為佳。
另外,第六圖所示的切口部(46A)、(46B)、(46C)的切向(切口方向)(第六圖中以點劃線所表示的箭頭C)和與卷軸部(第六圖中未圖示)的軸線平行、且繞線連接部(44)的末端側(44A)的方向(第六圖中以實線表示的箭頭A(與第一圖中所示的箭頭A相同))所形成的角度θ(以下,有時稱為“切角(切口角度)θ”),為180度。但是,切口部(46A)、(46B)、(46C)能夠以切角θ為45度~180度的範圍而設置於繞線連接部(44)。另外,從切口部(46)的形狀加工的容易度等實用方面的觀點出發,切角θ以170度~180度或80度~100度為佳,以180度或90度為更佳。另外,所謂“切向”,更正確地說是指以最短距離從切口部(46)的開口部側朝向底部側的方向。
另外,在切角θ為45度以上且小於135度時,端子(40)被安裝為使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繞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在45度以內。通過這樣,能夠利用切口部(46)的底部附近側的切面可靠地阻止作用於末端(32A)、(32B)的解繞力。因此,能夠可靠地將繞線(30)和端子(40)進行連接。例如如第七圖所示,若切角θ為90度、且是第七圖中的具有從右側朝向左側切成U字狀的切口部(46D)的端子(40F)的話,便可以取代第一圖或第二圖中的左側的端子(40B)而安裝該端子(40F)。該情況下,第一圖中的作用有從右側向左側方向(箭頭R2方向)解繞的力的末端(32B),以與U字狀的切口部(46D)的呈半圓狀的底部側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而被穩定地固定。
另外,在切角θ為45度以上且小於135度時,與切角θ為1.35度以上且180度以下的情況相比,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繞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小、為0度~45度左右。因此,在對電感器(1)施加振動或外力時,即使末端(32A)、(32B)欲朝向從切口部(46)脫出的方向移動,也能夠將末端(32A)、(32B)可靠地保持於切口部(46)內。能夠得到這樣的效果的理由為以下兩個。即,作為第一理由可以舉出,末端(32A)、(32B)如朝向橫向脫出那樣而從切口部(46)內跳出(jump)時,由於其跳出方向與解繞方向為相反方向,因此跳出力和作用於解繞方向的力相抵消。另外,作為第二理由可以舉出,末端(32A)、(32B)欲朝向縱向脫出時,末端(32A)、(32B)與切口部(46)的側壁側的切面發生碰撞,從而末端(32A)、(32B)的移動被抑制。
相對於此,在切角θ為135度以上且180度以下時,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繞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大、為45度~90度左右。因此,末端(32A)、(32B)如朝向縱向脫出那樣而從切口部(46)內跳出時,其跳出方向是與解繞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因此,跳出力無法與作用於解繞方向上的力相抵消。除此之外,縱向的一側成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側。因此,在對電感器(1)施加的外力或衝擊大的情況下,末端(32A)、(32B)變得容易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脫出。為了確實地防止這樣的情況,以繞線連接部(44)如其末端側(44A)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於上側那樣而與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接近而配置為佳。
另外,為了防止末端(32A)、(32B)向切口部(46)外脫落,也可以將繞線連接部(44)配置為,在與設有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面平行的面上,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位於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外。第八圖是表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48A)、(48B)與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位置關係的一例的模式圖。另外,圖中對末端(32)省略了記載。例如,在具有如第六圖(A)所示以切角θ呈180度那樣而設置的切口部(46A)的繞線連接部(44)中,如第八圖(A)所示,能夠使開口部兩端(48A)、(48B)相比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底面(28X)更位於上方側。另外,例如在具有如第七圖所示以切角θ呈90度那樣而設置的切口部(46D)的繞線連接部(44)中,如第八圖(B)所示,能夠使開口部兩端(48A)、(48B)相對於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側壁面(28Y)而位於側面開口部的相反側。通過這樣,末端(32)的周圍通過切口部(46)的切面和側壁面(28Y)而被包圍。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末端(32)本來如向切口部(46)外脫落那樣而跳出時,由於跳出的末端(32)必然與切口部(46)的切面或側壁面(28Y)發生碰撞,因此也無法向切口部(46)外脫出。
另外,在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中,作為第一磁芯而使用鼓形磁芯(10A),作為第二磁芯而使用環形磁芯(20A),但是,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形狀或這兩個磁芯的組合,只要是能夠構成閉合磁路便沒有特別地限定。例如,作為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組合,除了第一圖等所例示的鼓形磁芯和環形磁芯的組合之外,下述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的組合等也可以作為一例而舉出。另外,所謂由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組合而形成的閉合磁路,不僅指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之間無間隙而完全地形成閉合磁路的狀態,也指雖然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之間存在細微的間隙,但是實際上形成閉合磁路的狀態。以下,對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組合或形狀的變形進行說明。
第九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具體地說,表示將鼓形磁芯(第一磁芯)和環形磁芯(第二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變形。另外,第十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具體地說,表示將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和壺形磁芯(第二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變形。在此,在第九圖(A)~ 第九圖(C)及第十圖(A)~ 第十圖(B)中,圖面的左半部分表示電感器的模式剖面圖,圖面的右半部分表示電感器的側面外觀圖。
第九圖(A)是在第一圖和第二圖中也作為立體圖和分解圖表示的電感器(1)的示意圖。相對於此,第九圖(B)所示的電感器(2)和第九圖(C)所示的電感器(3),改變了電感器(1)所使用的鼓形磁芯(10A)的上凸緣部或下凸緣部的直徑。具體地說,相對於電感器(1)使用下凸緣部的直徑大於上凸緣部的鼓形磁芯(10A),在電感器(2)中使用上凸緣部的直徑與下凸緣部的直徑相同的鼓形磁芯(10B),在電感器(3)中使用下凸緣部的直徑小於上凸緣部的鼓形磁芯(10C)。另外,在電感器(2)中,鼓形磁芯(10B)配置於與其高度相等的環形磁芯(20B)的中空部。另外,在電感器(3)中,鼓形磁芯(10C)被配置為,在具有與鼓形磁芯(10C)的下凸緣部的厚度和卷軸部的高度的總和相等的高度的環形磁芯(20C)的中空部中,通過鼓形磁芯(10C)的上凸緣部將環形磁芯(20C)的上部蓋住。另外,作為第九圖中所示的環形磁芯(20A)、(20B)、(20C),例如也可以將使其分為兩部分後呈半圓形狀的部分組合而使用。
第十圖(A)所示的電感器(4),與第九圖(A)所示的電感器(1)相比,在將T字形磁芯(10D)和壺形磁芯(20D)進行組合上具有特徵,其他的構成實際上與電感器(1)相同,其中,T字形磁芯(10D)由將電感器(1)的鼓形磁芯(10A)的上凸緣部拆除後的形狀構成,壺形磁芯(20D)是在電感器(1)的環形磁芯(20A)的上面形成有蓋後的形狀。第十圖(B)所示的電感器(5)是將T字形磁芯(10E)和壺形磁芯(20E)進行組合,基本的構成與第十圖(A)所示的電感器(4)相同。但是,電感器(5)與電感器(4)相比,在使T字形磁芯(10E)的凸緣部的直徑縮小至能夠收容於壺形磁芯(20E)的中空部的程度,且T字形磁芯(10E)包括其凸緣部也被配置於壺形磁芯(20E)的中空部內的方面上,具有特徵。
接著,對與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不同、且凹部不是設置於第二磁芯側而是設置於第一磁芯側的形態的電感器的一例進行說明。第十一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立體圖,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朝向上方、且將電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狀態的示意圖。另外,在第十一圖中,對繞線省略了記載。第十一圖所示的電感器(6),設有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F)、環形磁芯(第二磁芯)(20F)、繞線(第十一圖中未圖示)以及兩個端子(40G)、(40H)。
鼓形磁芯(10F),由捲繞未圖示的繞線的卷軸部(16)和分別設置於該卷軸部的兩端的圓盤狀的上凸緣部(12B)及下凸緣部(14B)構成。該下凸緣部(14B),其直徑小於上凸緣部(12B)的直徑。另外,繞線以與下凸緣部(14B)的直徑略一致的程度而捲繞於卷軸部(16)。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卷軸部(16)的軸線方向、且上凸緣部(12B)相對於下凸緣部(14B)所處的一側稱為“上方”或“上側”,將下凸緣部(14B)相對於上凸緣部(12B)所處的一側稱為“下方”或“下側”,將與軸線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或“左(右)側”的情況。另外,存在將上下方向稱為“縱向”,將左右方向稱為“橫向”的情況。
環形磁芯(20F),具有內徑稍大於下凸緣部(14B)的直徑、且與軸線垂直相交的面的形狀為圓形的中空部(22),環形磁芯(20F)的外形為與上凸緣部(12B)的直徑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形狀。鼓形磁芯(10F)被配置為,下凸緣部(14B)和捲繞有繞線的卷軸部(16)位於該環形磁芯(20F)的中空部(22),且上凸緣部(12B)從上方側將中空部(22)蓋住。而且,環形磁芯(20F)的高度,與鼓形磁芯(10F)的卷軸部(16)的高度和下凸緣部(14B)的厚度的總和略相同。另外,該環形磁芯(20F),除了不具有凹部(28)這一點之外,具有與環形磁芯(20A)略相同的形狀。
另外,在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的電感器(1)中,凹部(28)設置於第二磁芯(20A)側,但是,在第十一圖所示的電感器(6)中,凹部(18)設置於第一磁芯(10F)側,這一點不同。如第十一圖所示,該凹部(18)設置為,以使側面開口部(另外,所謂該“側面”是指與上凸緣部(12B)的上面和下面相一致的面)的形狀呈U字狀那樣而從上凸緣部(12B)的側面側進行切割。凹部(18),在以卷軸部(16)的軸線為起點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第十一圖中的凹部(18A)、(18B))上設有兩個。而且,鼓形磁芯(10F),以兩個凹部(18A)、(18B)與環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對的角面(在第十一圖中,相對於以符號(26)表示的角面,在環形磁芯(20F)的圓周方向上位於90度的位置的角面)一致那樣,而配置於環形磁芯(20F)的中空部(22)。另外,凹部(18)也可以沿著上凸緣部(12B)的圓周方向而等間隔地設有四個。另外,凹部(18)的側面開口部的形狀,可以如第五圖所示那樣適當地選擇各種形狀。
端子(40G)、(40H),由平板狀的安裝部(第十一圖中未圖示)、和從該安裝部的端部相對於安裝部被垂直地彎折的平板狀的一個繞線連接部(44)構成。而且,在繞線連接部(44)的末端部分上,以從末端側(44A)向安裝部側切入那樣而設有切口部(46)。該切口部(46)的寬度設置為與繞線的末端(第十一圖中未圖示)的直徑相等、或稍大於該直徑。另外,繞線連接部的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長度,被設置為稍長於環形磁芯(20F)的高度。
端子(40G)和端子(40H)被配置為,在環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對的兩個角面(26)部分上,繞線連接部(44)與角面(26)相對,同時,切口部(46)相比環形磁芯(20F)的上面更位於上側。另外,這些端子(40G)、(40H)的安裝部,與環形磁芯(20F)的底面粘合而固定。此時,繞線連接部(44)被配置在與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所謂該“上面”是指與上凸緣部(12B)的側面相一致的面)接近的位置。另外,繞線連接部(44),以其末端側(44A)相比上凸緣部(12B)的上面更位於稍高的位置那樣,而與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接近而配置。通過這樣,設置於繞線連接部(44)的切口部(46)和鼓形磁芯(10F)的凹部(18)的上面開口部,位於與卷軸部的軸線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
接著,對第十一圖所示的電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狀態進行說明。第十二圖是對電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32)的配置狀態進行說明的模式圖,第十二圖(A)表示從上方觀察第十一圖所示的電感器的俯視圖,第十二圖(B)是從箭頭X3方向側觀察第十二圖(A)中以點劃線表示的X1-X2之間切斷的面的模式圖。
繞線(30)的末端(32),在沿著上凸緣部(12B)的底面從卷軸部(第十二圖中未圖示)側朝向繞線連接部(44)側被引出之後,沿著凹部(18)的底面朝向上方彎折成略直角(以下,將該彎曲稱為“第一彎曲”),並如從凹部(18)的底面側通過上面開口部、切口部(46)而向電感器(6)的外部引出那樣,在凹部(18)底面的中央再次朝向橫向彎折成略直角(以下,將該彎曲稱為“第二彎曲”)。另外,在第十二圖中,α1表示第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2表示第二彎曲中的彎曲角度。
在通過這樣而被引出至電感器(6)的外部的末端(32)上,在左右方向上作用有解繞的力(在第十二圖中,在箭頭R所示的方向上作用有解繞的力)。但是,末端(32),以利用切口部(46)的側壁側的切面阻止該解繞的力那樣,而在與切口部(46)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下被穩定地固定。另外,通過對電感器(6)施加強的外力或衝擊,而對位於切口部(46)內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時,末端(32)有可能脫落至切口部(46)外。為了確實地防止這樣的情況的發生,也可以作用使末端(32)朝向下側移動那樣的力(第十二圖中的箭頭D方向)。通過這樣,即使在對位於切口部(46)內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該跳出力抵消,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末端(32)脫落至切口部(46)外。
另外,作為對末端(32)賦予使其朝向下側移動的作用力的方法,可以舉出例如在第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1為90度時,使第二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2超過90度的方法,或在第二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2為90度時,使第一彎曲中的彎曲角度α1小於90度的方法。另外,利用這樣的方法而被賦予末端(32)的朝向下側移動的作用力,與作用於繞線(30)解繞的方向上的力同樣地是半永久性的。這是因為,無論第一彎曲還是第二彎曲,都將繞線(30)彎折成略直角,因此,一旦被彎折之後便保持彎折的狀態,其中,略直角是超過以金屬為主材料的繞線(30)能夠可逆地變形的彈性變形的界限的彎曲角度。
另外,在對位於切口部(46)內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況下,作為抑制末端(32)向切口部(46)外脫落的其他方法,也可以將端子(40G)的切口部(46)的切角θ,如第七圖所示的一例那樣形成為80度~100度。進而,也可以如第三圖所例示那樣通過將末端(32)向下方彎折而施加作用於箭頭D方向的力。
以上第一圖~第十二圖中舉例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所使用的繞線(30)的粗細並沒有特別地限定,可以採用一般的電感器所使用的繞線的粗細。另一方面,考慮到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中的繞線連接部(44)和末端(32)的連接穩定性,通過利用末端(32)的解繞力而實現的話,可以認為末端(32)的解繞力越強越佳。考慮到這點的話,作為繞線(30)的直徑以0.07mm以上為佳,以0.50mm以上為更佳。
(電感器的製造方法)
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製造方法並沒有特別地限定,但是,從確保生產率的觀點出發,以利用能夠成為電感器的端子的端子部使用與框架部分相連的兩個以上板部件的製造方法為佳。該情況下,以至少一個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為佳,其中,該切口部,其切向相對於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另外,作為使用了這樣的板部件的電感器的製造方法,具體地說以具有以下(1)~ (7)所示的工序為佳。
(1)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件進行起模(rapping)而形成板部件的板部件形成工序,其中,該板部件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將上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上述框架部進行連接的連接部;上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其中,該切口部,其切向相對於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
另外,所謂“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是指與在下述的(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中,將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安裝部呈略垂直、且將端子安裝於電感器主體時,第一圖或第六圖所示的箭頭A所指示的方向相當的方向。
(2)將上述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上述安裝部呈略垂直的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
(3)將繞線捲繞於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的上述卷軸部的繞線捲繞工序。
(4)將捲繞有上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於上述板部件的上述安裝部並與上述端子部粘接的端子部粘接工序。
(5)使從上述卷軸部朝向與上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上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上述繞線的末端,以上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於該切口部的切面作用那樣,與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並卡定的末端卡定工序。
(6)以相對於捲繞有上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的第二磁芯配置工序。
(7)將上述連接部切斷而使上述端子部從上述板部件分離的端子部分離工序。
但是,在(3)繞線捲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其中,該凹部能夠將上述繞線的末端朝向與上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上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另外,在利用上述(1)~ (7)所示的工序製作電感器時,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於,與從上述凹部的側面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
另外,除了上述(1)~ (7)所示的各工序之外,也可以根據需要而實施其他的工序。例如,可以在實施了(5)末端卡定工序之後的任意的時間,實施將卡定於切口部的末端和繞線連接部進行焊錫的焊錫工序。另外,上述(1)~ (7)所示的各工序,既可以以該順序依次實施,也可以對一部分工序進行其實施順序的調換。例如,(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也可以在工序(7)之後進行實施。另外,(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也可以在從工序(1)結束後至工序(4)開始前的任意時間進行實施。另外,工序(1)和工序(3),既可以調換實施順序,也可以同時進行實施。
(1)、(2)、(3)、(4)、(5)、(6)...電感器
(10A)、(10B)、(10C)、(10F)...鼓形磁芯(第一磁芯)
(10D)、(10E)...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
(12A)、(12B)...上凸緣部
(14A)、(14B)...下凸緣部
(16)...卷軸部
(18)、(18A)、(18B)...凹部
(20A)、(20B)、(20C)、(20F)...環形磁芯(第二磁芯)
(20D)、(20E)...壺形磁芯(第二磁芯)
(22)...中空部
(24)、(24A)、(24B)...平面
(26)...角面
(26A)...第一面
(26B)...第二面
(28)、(28A)、(28B)、(28C)、28D)、(28E)、(28F)...凹部
(28X)...底面
(28Y)...側壁面
(30)...繞線
(32)、(32A)、(32B)...末端
(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端子
(42)...安裝部
(44)...繞線連接部
(44A)...末端側
(46)、(46A)、(46B)、(46C)、(46D)...切口部
(48A)、(48B)...開口部端
第一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立體圖,是使未被進行表面安裝的面朝向上方的狀態的示意圖。
第二圖是表示將第一圖所示的電感器分解而進行表示的狀態的立體圖。
第三圖是表示末端向繞線連接部的卡定的一例的立體圖。
第四圖是表示角面的形狀的一例的立體圖。
第五圖是表示凹部的側面開口部的形狀的一例的模式圖。在此,第五圖(A)是表示側面開口部為方形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第五圖(B)是表示側面開口部為將第五圖(A)所示的側面開口部呈方形的凹部的底面側進一步切成V字狀形狀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第五圖(C)是表示側面開口部為半圓形的情況的一例的模式圖。
第六圖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狀的一例的立體圖。在此,第六圖(A)是切口部為U字形的情況的示意圖,第六圖(B)是切口部在切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的情況的示意圖,第六圖(C)是切口部為方形的情況的示意圖。
第七圖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狀的其他例的立體圖。
第八圖是表示切口部(46)的開口部兩端(48A)、(48B)與凹部(28)的側面開口部的位置關係的一例的模式圖。
第九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在此,第九圖(A)是將下凸緣部的直徑大於上凸緣部的直徑的鼓形磁芯和環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第九圖(B)是將上凸緣部的直徑與下凸緣部的直徑相同的鼓形磁芯和環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第九圖(C)是將下凸緣部的直徑小於上凸緣部的直徑的鼓形磁芯和環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十圖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圖。在此,第十圖(A)是將凸緣部的直徑等於壺形磁芯的直徑的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第十圖(B)是將凸緣部的直徑稍小於壺形磁芯的中空部的內徑的T字形磁芯和壺形磁芯進行組合的電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十一圖是以將電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狀態來表示本實施形態的電感器的其他例的立體圖。在此,第十一圖的上段部分是構成電感器的第一磁芯的示意圖,第十一圖的下段部分是構成電感器的第二磁芯以及端子的示意圖。
第十二圖是對第十一圖所示的電感器中的凹部和切口部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狀態進行說明的模式圖。
(10A)...鼓形磁芯(第一磁芯)
(12A)...上凸緣部
(14A)...下凸緣部
(20A)...環形磁芯(第二磁芯)
(22)...中空部
(24)...平面
(26)...角面
(28)、(28A)、(28B)、(28C)...凹部
(30)...繞線
(32)、(32A)、(32B)...末端
(40)、(40A)、(40B)...端子
(42)...安裝部
(44)...繞線連接部
(44A)...末端側
(46)...切口部
(R1)...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作用的方向
(R2)...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作用的方向

Claims (5)

  1. 一種電感器,其特徵在於,設有: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捲繞於所述卷軸部的繞線,通過與所述第一磁芯組合而構成閉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個與所述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端子;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將所述繞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所述凹部具有:從其底部遠離的方向的上面開口部和位於該上面開口部與所述底部之間、且開口面與所述上面開口部的開口面略垂直相交的側面開口部;所述繞線連接部被配置於,與從所述側面開口部和所述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的開口部接近的位置上;在至少一個繞線連接部上設有切口部,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並且,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的末端,在經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從所述第一磁芯側朝向外部側被引出的同時,以如所述一方的末端的解繞力發揮作用那樣與所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觸的狀態而被固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感器,其中,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為170度~ 180度的範圍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感器,其中,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對於與所述軸線平行、且所述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為80度~ 100度的範圍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磁芯與所述第二磁芯的組合,是從鼓形磁芯與環形磁芯的組合和T字形磁芯與壺形磁芯的組合中選擇的任意一種組合。
  5. 一種電感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至少經過(1)板部件形成工序、(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3)繞線捲繞工序、(4)端子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及(7)端子部分離工序而製作電感器;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通過將金屬的板狀部件進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該板部件設有:具有平板狀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與繞線相連接的繞線連接部的兩個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將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進行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兩個以上的端子部的一個以上端子部具有一個以上的設有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其中,該切口部被設置為,其切向相對於與從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向繞線連接部和安裝部被連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繞線連接部的末端側方向,而形成45度~ 180度的範圍;(2)繞線連接部彎曲工序:將所述繞線連接部彎折成與所述安裝部呈略垂直;(3)繞線捲繞工序:將繞線捲繞於至少具有卷軸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軸部;(4)端子部粘接工序:將捲繞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配置於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裝部上並與所述端子部粘接;(5)末端卡定工序:使從所述卷軸部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繞線的末端,以所述繞線的末端的解繞力相對於該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樣,與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觸並卡定;(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對於捲繞有所述繞線的第一磁芯構成閉合磁路那樣而配置第二磁芯;(7)端子部分離工序:將所述連接部切斷而使所述端子部從所述板部件分離;在所述繞線捲繞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設有至少兩個凹部,該凹部能夠將所述繞線的末端朝向與所述卷軸部的軸線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遠離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在製作所述電感器時,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繞線連接部被配置於,與從所述凹部的側面開口部和上面開口部選擇的任意一方開口部接近的位置。
TW99104507A 2009-02-27 2010-02-11 Inductors and i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TWI384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6858A JP5161136B2 (ja) 2009-02-27 2009-02-27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2248A TW201032248A (en) 2010-09-01
TWI384507B true TWI384507B (zh) 2013-02-01

Family

ID=4265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04507A TWI384507B (zh) 2009-02-27 2010-02-11 Inductors and i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161136B2 (zh)
KR (1) KR101091750B1 (zh)
CN (1) CN101819852B (zh)
TW (1) TWI384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36050B2 (en) * 2010-07-23 2015-09-15 Cyntec Co., Ltd. Magnet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171315U (ja) 2011-07-25 2011-10-2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KR101244439B1 (ko) * 2011-08-11 2013-03-18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KR101179259B1 (ko) 2011-08-18 2012-09-03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인덕터 제조 장치
CN106409478B (zh) * 2013-03-25 2019-11-12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
JP6263900B2 (ja) * 2013-08-15 2018-01-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KR20180087989A (ko) * 2017-01-26 2018-08-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US11037726B2 (en) * 2017-02-24 2021-06-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mmon-mode choke coil
US11424070B2 (en) * 2018-06-19 2022-08-23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TWI774943B (zh) * 2019-03-19 2022-08-21 群田工業有限公司 繞線磁芯電感
KR102382326B1 (ko) 2021-10-19 2022-04-05 금호전자(주) 인덕터 구조체
CN114420447B (zh) * 2022-03-29 2022-08-16 绵阳聚贤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网络滤波器的自动绕脚生产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13348A (en) * 2005-09-12 2007-04-01 Sumida Corp Indu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06Y2 (zh) * 1988-06-29 1993-06-25
JP2567186Y2 (ja) * 1992-03-31 1998-03-30 株式会社光輪技研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3655517B2 (ja) * 1999-12-09 2005-06-02 東京コイ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ポットリベット型コア表面実装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6041418A (ja) * 2004-07-30 2006-02-09 Toko Inc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4343871B2 (ja) * 2005-04-27 2009-10-1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4483820B2 (ja) * 2006-03-31 2010-06-1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837485B2 (ja) * 2006-08-07 2011-12-1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01188341Y (zh) * 2008-05-08 2009-01-28 胜美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一种面安装型电感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13348A (en) * 2005-09-12 2007-04-01 Sumida Corp Indu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61136B2 (ja) 2013-03-13
CN101819852B (zh) 2012-08-22
CN101819852A (zh) 2010-09-01
KR101091750B1 (ko) 2011-12-08
JP2010205783A (ja) 2010-09-16
KR20100098330A (ko) 2010-09-06
TW201032248A (en) 201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4507B (zh) Inductors and inductors are manufactured
EP3104378A1 (en) Common mode choke coil
TWI395238B (zh) Magnetic parts
US20150137928A1 (en) Transformer coil
KR101388797B1 (ko) 코일 부품과 그 실장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JP6468424B2 (ja) コイル装置
EP2919251B1 (en) Coil terminal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584040B2 (ja) コイル用端子
CN106505321B (zh) 天线线圈
JP2017152534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14496509A (zh) 线圈部件
JP6813089B2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4983389B2 (ja) コイル部品
JP5151432B2 (ja) 巻線部品のボビン
JP2012119554A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
JP4259020B2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23630B1 (ko) 공통모드 필터 및 제작 방법
JP5384907B2 (ja) ラインフィルタ
JP429354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5212751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端子電極の実装構造
JP560499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5133372A (ja) コイル装置
JP5212752B2 (ja) 端子金具の継線構造及び継線方法
JP4603728B2 (ja) 磁心及びコイル部品
JP2007207788A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筒状ボビ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