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9852A -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9852A
CN101819852A CN201010119284A CN201010119284A CN101819852A CN 101819852 A CN101819852 A CN 101819852A CN 201010119284 A CN201010119284 A CN 201010119284A CN 201010119284 A CN201010119284 A CN 201010119284A CN 101819852 A CN101819852 A CN 101819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ing
magnetic core
terminal
connecting portion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9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9852B (zh
Inventor
大木寿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19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9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9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9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绕线的末端和端子进行连接,并抑制因连接时的卷绕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产率高的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该电感器设有:具有卷轴部的磁芯(10A)、绕线(30)、磁芯(20A)以及端子(40);在磁芯(10A)、(20A)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设有两个以上能够将末端(32)引出的凹部(28),在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接近的位置上配置有绕线连接部(44),在至少一个绕线连接部(44)上设有切口部(46),切口部(46)设置为其切向相对于与卷轴部的轴线平行、且绕线连接部(44)的末端侧(44A)的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并且,末端(32)在经由凹部(28)和切口部(46)而从第一磁芯(10A)侧朝向外部侧被引出的同时,以如末端(32)的解绕力(R1)、(R2)发挥作用那样与切口部(46)的切面相接触的状态而被固定。

Description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将卷绕于电感器的磁芯的绕线的末端与端子进行连接的一般方法,已知的有将绕线的末端以数匝程度的匝数卷绕并捆扎于端子的延伸部上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已知的还有,在由板形磁芯、壶形磁芯、绕线以及端子构成的电感器中,将绕线嵌缝于端子的金属线保持部而临时固定之后,进而进行焊锡处理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6-245271号(0025段落等)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5-159006号(权利要求1等)
发明内容
上述那样的将绕线进行捆扎、或嵌缝而临时固定的连接方法,在阻止末端和端子的连接脱落的方面上是有效的。其理由是因为,即使对卷绕于磁芯的绕线施加恢复力,也不会对被强制性地连接的末端和端子的连接状态带来任何坏影响,其中,恢复力是通过解绕的力发挥作用而欲恢复为原来的直线状的形状的力。但是,在制造电感器时,若采用这些连接方法的话,制造工序会复杂化。除此之外,在将绕线捆扎而进行连接的方法中,也会发生由于电线粗而变得无法进行捆扎的不良情况、或由于末端的卷绕凸起而抑制电感器的小型化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绕线的末端和端子进行连接、并抑制因连接时的卷绕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产率高的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本发明而达成。
即,本发明的电感器的特征在于,设有:至少具有卷轴部的第一磁芯,卷绕于所述卷轴部的绕线,通过与所述第一磁芯组合而构成闭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绕线相连接的绕线连接部的端子;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设有至少两个凹部,该凹部能够将所述绕线的末端朝向与所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所述凹部具有:从其底部远离的方向的上面开口部和位于该上面开口部与所述底部之间、且开口面与所述上面开口部的开口面略垂直相交的侧面开口部;所述绕线连接部被配置于,与从所述侧面开口部和所述上面开口部选择的任意一方的开口部接近的位置上;在至少一个绕线连接部上设有切口部,该切口部被设置为其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的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并且,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末端,在经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从所述第一磁芯侧朝向外部侧被引出的同时,以如所述一方末端的解绕力发挥作用那样与所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触的状态而被固定。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一实施形态,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是170度~180度的范围内为佳。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其他实施形态,以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是80度~100度的范围内为佳。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其他实施形态,以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的组合,是从鼓形磁芯与环形磁芯的组合和T字形磁芯与壶形磁芯的组合中选择的任意一种组合为佳。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其他实施形态,以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绕线连接部和将电感器固定于底板时与所述底板相接触的安装部为佳。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其他实施形态,以所述切口部为U字状、且所述U字状切口部的最大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绕线的直径为佳。
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以至少经过(1)板部件形成工序、(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3)绕线卷绕工序、(4)端子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及(7)端子部分离工序而制作电感器,在所述绕线卷绕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设有至少两个凹部,该凹部能够将所述绕线的末端朝向与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在制作所述电感器时,具有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被配置于,与从所述凹部的侧面开口部和上面开口部选择的任意一方开口部接近的位置为佳,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通过将金属的板状部件进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该板部件设有:具有平板状的安装部和在该安装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与绕线相连接的绕线连接部的两个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将所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所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的一个以上端子部具有一个以上的设有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其中,该切口部被设置为,其切向相对于与从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向绕线连接部和安装部被连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将所述绕线连接部弯折成与所述安装部呈略垂直;(3)绕线卷绕工序:将绕线卷绕于至少具有卷轴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轴部;(4)端子部粘接工序:将卷绕有所述绕线的第一磁芯配置于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装部上并与所述端子部粘接;(5)末端卡定工序:使从所述卷轴部朝向与所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绕线的末端,以所述绕线的末端的解绕力相对于该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样,与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触并卡定;(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对于卷绕有所述绕线的第一磁芯构成闭合磁路那样而配置第二磁芯;(7)端子部分离工序:将所述连接部切断而使所述端子部从所述板部件分离。
采用本发明的话,能够提供可以将绕线的末端和端子可靠地进行连接、并抑制因连接时的卷绕凸起而引起的大型化、且生产率高的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立体图,是使未被进行表面安装的面朝向上方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电感器分解而进行表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末端向绕线连接部的卡定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角面的形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凹部的侧面开口部的形状的一例的模式图。在此,图5(A)是表示侧面开口部为方形的情况的一例的模式图,图5(B)是表示侧面开口部为将图5(A)所示的侧面开口部呈方形的凹部的底面侧进一步切成V字状形状的、情况的一例的模式图,图5(C)是表示侧面开口部为半圆形的情况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状的一例的立体图。在此,图6(A)是切口部为U字形的情况的示意图,图6(B)是切口部在切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的情况的示意图,图6(C)是切口部为方形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切口部的形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切口部46的开口部两端48A、48B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在此,图9(A)是将下凸缘部的直径大于上凸缘部的直径的鼓形磁芯和环形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图9(B)是将上凸缘部的直径与下凸缘部的直径相同的鼓形磁芯和环形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图9(C)是将下凸缘部的直径小于上凸缘部的直径的鼓形磁芯和环形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在此,图10(A)是将凸缘部的直径等于壶形磁芯的直径的T字形磁芯和壶形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B)是将凸缘部的直径稍小于壶形磁芯的中空部的内径的T字形磁芯和壶形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以将电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状态来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立体图。在此,图11的上段部分是构成电感器的第一磁芯的示意图,图11的下段部分是构成电感器的第二磁芯及端子的示意图。
图12是对图11所示的电感器中的凹部和切口部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2、3、4、5、6      电感器
10A、10B、10C、10F    鼓形磁芯(第一磁芯)
10D、10E              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
12A、12B              上凸缘部
14A、14B              下凸缘部
16                    卷轴部
18、18A、18B          凹部
20A、20B、20C、20F    环形磁芯(第二磁芯)
20D、20E                  壶形磁芯(第二磁芯)
22                        中空部
24、24A、24B              平面
26                        角面
26A                       第一面
26B                       第二面
28、28A、28B、28C、28D、28E、28F    凹部
28X                       底面
28Y                       侧壁面
30                        绕线
32、32A、32B              末端
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    端子
42                        安装部
44                        绕线连接部
44A                       末端侧
46、46A、46B、46C、46D    切口部
48A、48B                  开口部端
具体实施方式
(电感器)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一例的立体图,且是使未被进行表面安装的面朝向上方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电感器分解而进行表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设有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A、环形磁芯(第二磁芯)20A、绕线30以及两个端子40A、40B。
鼓形磁芯10A,由卷绕绕线30的卷轴部(图1、2中未图示)和分别设置于该卷轴部的两端的圆盘状的上凸缘部12A及下凸缘部14A构成。该下凸缘部14A,其直径大于上凸缘部12A的直径。另外,绕线30以与上凸缘部12A的直径略一致的程度而卷绕于卷轴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卷轴部的轴线方向、且上凸缘部12A相对于下凸缘部14A所处的一侧称为“上方”或“上侧”,将下凸缘部14A相对于上凸缘部12A所处的一侧称为“下方”或“下侧”,将与卷轴部的轴线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或“左(右)侧”,将上下方向称为“纵向”,将左右方向称为“横向”的情况。另外,在图1中,箭头A是指与卷轴部的轴线平行、且从下凸缘部14A侧向上凸缘部12A侧延伸的方向。
环形磁芯20A,具有内径稍大于上凸缘部12A、且与轴线垂直相交的面呈圆形的中空部22,环形磁芯20A的外形是与下凸缘部14A的直径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形状。该环形磁芯20A,以上凸缘部12A和卷绕有绕线30的卷轴部位于中空部22那样,而被配置于鼓形磁芯10A的下凸缘部14A的上面(上表面)。而且,环形磁芯20A的高度,与鼓形磁芯10A的卷轴部的高度和上凸缘部12A的厚度的总和略相同。
另外,环形磁芯20A的外周面由四个平面24构成,其中,平面24形成为,构成环形磁芯20A的外周面的平面彼此之间垂直相交,且相互相对的平面彼此之间形成平行。而且,通过这些相互邻接的两个平面24而构成的四角部分,如与该两个平面24以略45度的角度交叉那样而被切削(以下,将该被切削的面称为“角面”)。而且,在环形磁芯20A的下面侧,以从四个角面26朝向中空部22贯通那样而设有四个凹部28(但是,在图2中,四个中的一个凹部28未图示)。该凹部28,具有从其底部远离的方向的上面开口部(在图2中,朝向下侧开口的部分),和位于上面开口部与底部之间、且开口面与上面开口部的开口面略垂直相交的侧面开口部(例如,在图2中的凹部28A中,朝向纸面外侧和内侧(图中未图示)开口的部分)。
端子40A、40B由安装部42和平板状的绕线连接部44构成,其中,安装部42由纵向长度与邻接的两个角面26之间的距离略相同的带状的平板构成,绕线连接部44是从该安装部42的一端相对于安装部42被垂直地弯折的部分。而且,在绕线连接部44上,以从末端侧44A朝向安装部42侧切入那样而设有切口部46。该切口部46的宽度设置为与末端32A、32B的直径相等、或稍大于该直径。
该端子40A、40B,以将鼓形磁芯10A的下凸缘部14A的下面(底面)和安装部42的绕线连接部44突出侧的面进行粘合,而在鼓形磁芯10A上安装两个。此时,绕线连接部44被配置在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图2中的角面26侧的开口部)接近的位置。另外,绕线连接部44,以其末端侧44A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于上侧那样,与侧面开口部接近而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于绕线连接部44的切口部46和环形磁芯20A的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成为位于与略垂直相交于卷轴部的轴线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直线上。另外,安装部42的与绕线连接部44突出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作为将电感器1安装并固定于底板时的接合面而利用。
在此,卷绕于鼓形磁芯10A的卷轴部的绕线30的两末端32A、32B,通过环形磁芯20A的凹部28A、28B和绕线连接部44的切口部46,而从卷轴部侧朝向与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而被引出至电感器1的外侧。因此,末端32A、32B,其左右方向和下方被切口部46的切面包围,上方被凹部28A、28B的底面包围。
另一方面,在末端32A和末端32B的至少一方上,经常作用有朝向与绕线30相对于卷轴部卷绕的方向相反侧的方向(图1、图2中的箭头R1方向和/或R2方向)解绕的力。例如,在以绕线30的纵向的中央部附近作为起点,使末端32A侧相对于卷轴部向顺时针方向卷绕,同时,使末端32B向逆时针方向卷绕,而将绕线30卷绕于卷轴部的情况(所谓的“α卷绕”的情况)下,在末端32A上作用有朝向箭头R1方向解绕的力,在末端32B上作用有朝向箭头R2方向解绕的力。
但是,在末端32A、32B的解绕力作用的R1、R2方向上,存在切口部46的切面的侧壁侧的部分。因此,末端32A、32B,以与切口部46的切面的侧壁侧的部分相接触的状态而被稳定地固定。除此之外,末端32A、32B的周围,其三方向(左右及下方)被切口部46的切面包围,剩余的一方向(上方)被凹部28的底面包围。
因此,在对电感器1施加了使末端32A、32B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这样的某种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末端32A、32B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脱落而将绕线连接部44与末端32A、32B的连接永久性地切断。具体地说,在将绕线30卷绕于鼓形磁芯10A并安装了环形磁芯20A之后,直至将末端32A、32B和绕线连接部44进行焊接或软钎焊之前的期间,能够进行临时固定(temporarily fix)。或者,在将绕线30卷绕于鼓形磁芯10A之后,直至将末端32A、32B和绕线连接部44进行焊接或软钎焊之前的期间,能够进行临时固定。因此,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2等所示的现有电感器那样将绕线的末端进行捆扎、或嵌缝(caulking)于端子的金属线保持部而进行临时固定,从而能够减少制造工序的工序数量。因此,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相比现有的电感器生产率高。另外,由于不需要为了连接而将末端32A、32B进行捆扎,因此,也能够抑制因连接时的卷绕凸起而引起的电感器1的大型化。另外,在电感器1中,如上所述利用末端32A、32B的解绕力,将末端32A、32B相对于绕线连接部44稳定地固定。
另外,在以绕线30的纵向的末端32A附近侧作为起点,使末端32B侧如将末端32A附近侧的绕线30部分覆盖那样而相对于卷轴部向逆时针方向进行卷绕,而将绕线30卷绕于卷轴部的情况下,仅在末端32B上作用有朝向箭头R2方向解绕的力。相反地,在以绕线30的纵向的末端32B附近侧作为起点,使末端32A侧如将末端32B附近侧的绕线30部分覆盖那样而相对于卷轴部向顺时针方向进行卷绕,而将绕线30卷绕于卷轴部的情况下,仅在末端32A上作用有朝向箭头R1方向解绕的力。在以该两种形态中的任意一种形态将绕线30卷绕于卷轴部的情况下,只要至少在作用有解绕力的末端侧使用具有设有切口部46的绕线连接部44的端子即可。
另外,如图3所例示,末端32A,也可以以其末端部分与绕线连接部44的外面(绕线连接部44的与安装部42侧相反侧的面)接触那样而弯折。通过这样,能够使绕线连接部44和末端32A的连接更稳定且可靠。另外,对于末端32B也可以同样地如图3所例示那样进行弯折。
另外,角面26的形状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形态,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角面26也可以由第一面26A和第二面26B构成,其中,第一面26A与该角面26所邻接的一方的平面24A相平行、且与另一方的平面24B垂直相交,第二面26B相对于两平面26A、24A以例如45度左右的角度倾斜地交叉。该情况下,可以以侧面开口部位于第一面26A的下部那样而设置凹部28(图中未图示)。另外,端子40(图4中为端子40A)设置为,其绕线连接部44与第一面26A相对。
凹部28的数量也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为四个,但是只要是至少为两个以上即可。另外,设有两个凹部28时,既可以是以卷轴部的轴线(中空部22的中心轴)为起点而形成9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如,图2中的凹部28A、28B),也可以是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例如,图2中的凹部28A、28C)。另外,凹部28配置于以卷轴部的轴线为起点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时,不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将端子40A和端子40B进行组合而使用,而是使用两个端子40A(或使用两个端子40B)。该情况下,能够将各个端子40A(或端子40B)的绕线连接部44配置于以卷轴部的轴线为起点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因此,在凹部28配置于以卷轴部的轴线为起点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时,仅准备一种端子即可。另外,在凹部28的数量如图2所示那样以卷轴部的轴线为起点每90度便设置一个凹部28、合计设置四个的情况下,可以从该四个凹部28中选择两个作为将末端32A、32B从卷轴部侧朝向电感器1的外部引出的位置。因此,在组装电感器1时,能够以0.25旋转单位对绕线30的匝数进行微调。
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形状没有特别地限定,如图5所示可以选择各种形状。例如,侧面开口部的形状既可以如图5(A)所示的凹部28D那样为方形,也可以如图5(B)所示的凹部28E那样将方形的凹部的底面侧进一步切成V字状后的形状(五角形),也可以如图5(C)所示的凹部28F那样为半圆形。
切口部46的形状,只要是在经常作用有解绕力的末端32A、32B的外周面与切面相接触的状态下,末端32A、32B能够稳定地固定于相同位置的形状,便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既可以如图6(A)所示的端子40C那样切口部46A具有U字形状,也可以如图6(B)所示的端子40D那样,切口部46B在切向(切口方向)的前端部分呈V字形状,也可以如图6(C)所示的端子40E那样切口部46C具有方形。另外,在具有与末端32A、32B的剖面形状相同形状或相似形状的部分的点上,以U字形状的切口部46A为佳。
另外,图6所示的切口部46A、46B、46C的切向(切口方向)(图6中以点划线所表示的箭头C)和与卷轴部(图6中未图示)的轴线平行、且绕线连接部44的末端侧44A的方向(图6中以实线表示的箭头A(与图1中所示的箭头A相同))所形成的角度θ(以下,有时称为“切角(切口角度)θ”),为180度。但是,切口部46A、46B、46C能够以切角θ为45度~180度的范围而设置于绕线连接部44。另外,从切口部46的形状加工的容易度等实用方面的观点出发,切角θ以170度~180度或80度~100度为佳,以180度或90度为更佳。另外,所谓“切向”,更正确地说是指以最短距离从切口部46的开口部侧朝向底部侧的方向。
另外,在切角θ为45度以上且小于135度时,端子40被安装为使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绕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在45度以内。通过这样,能够利用切口部46的底部附近侧的切面可靠地阻止作用于末端32A、32B的解绕力。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绕线30和端子40进行连接。例如如图7所示,若切角θ为90度、且是图7中的具有从右侧朝向左侧切成U字状的切口部46D的端子40F的话,便可以取代图1或图2中的左侧的端子40B而安装该端子40F。该情况下,图1中的作用有从右侧向左侧方向(箭头R2方向)解绕的力的末端32B,以与U字状的切口部46D的呈半圆状的底部侧的切面相接触的状态而被稳定地固定。
另外,在切角θ为45度以上且小于135度时,与切角θ为135度以上且180度以下的情况相比,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绕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小、为0度~45度左右。因此,在对电感器1施加振动或外力时,即使末端32A、32B欲朝向从切口部46脱出的方向移动,也能够将末端32A、32B可靠地保持于切口部46内。能够得到这样的效果的理由为以下两个。即,作为第一理由可以举出,末端32A、32B如朝向横向脱出那样而从切口部46内跳出(jump)时,由于其跳出方向与解绕方向为相反方向,因此跳出力和作用于解绕方向的力相抵消。另外,作为第二理由可以举出,末端32A、32B欲朝向纵向脱出时,末端32A、32B与切口部46的侧壁侧的切面发生碰撞,从而末端32A、32B的移动被抑制。
相对于此,在切角θ为135度以上且180度以下时,切向C和末端32A、32B的解绕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大、为45度~90度左右。因此,末端32A、32B如朝向纵向脱出那样而从切口部46内跳出时,其跳出方向是与解绕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因此,跳出力无法与作用于解绕方向上的力相抵消。除此之外,纵向的一侧成为切口部46的开口部侧。因此,在对电感器1施加的外力或冲击大的情况下,末端32A、32B变得容易向切口部46的外部脱出。为了确实地防止这样的情况,以绕线连接部44如其末端侧44A相比凹部28的底面更位于上侧那样而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接近而配置为佳。
另外,为了防止末端32A、32B向切口部46外脱落,也可以将绕线连接部44配置为,在与设有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面平行的面上,切口部46的开口部两端位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外。图8是表示切口部46的开口部两端48A、48B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模式图。另外,图中对末端32省略了记载。例如,在具有如图6(A)所示以切角θ呈180度那样而设置的切口部46A的绕线连接部44中,如图8(A)所示,能够使开口部两端48A、48B相比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底面28X更位于上方侧。另外,例如在具有如图7所示以切角θ呈90度那样而设置的切口部46D的绕线连接部44中,如图8(B)所示,能够使开口部两端48A、48B相对于凹部28的侧面开口部的侧壁面28Y而位于侧面开口部的相反侧。通过这样,末端32的周围通过切口部46的切面和侧壁面28Y而被包围。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末端32本来如向切口部46外脱落那样而跳出时,由于跳出的末端32必然与切口部46的切面或侧壁面28Y发生碰撞,因此也无法向切口部46外脱出。
另外,在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中,作为第一磁芯而使用鼓形磁芯10A,作为第二磁芯而使用环形磁芯20A,但是,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形状或这两个磁芯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构成闭合磁路便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作为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组合,除了图1等所例示的鼓形磁芯和环形磁芯的组合之外,下述T字形磁芯和壶形磁芯的组合等也可以作为一例而举出。另外,所谓由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组合而形成的闭合磁路,不仅指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之间无间隙而完全地形成闭合磁路的状态,也指虽然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之间存在细微的间隙,但是实际上形成闭合磁路的状态。以下,对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组合或形状的变形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具体地说,表示将鼓形磁芯(第一磁芯)和环形磁芯(第二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变形。另外,图10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模式图,具体地说,表示将T字形磁芯(第一磁芯)和壶形磁芯(第二磁芯)进行组合的电感器的变形。在此,在图9(A)~图9(C)及图10(A)~图10(B)中,图面的左半部分表示电感器的模式剖面图,图面的右半部分表示电感器的侧面外观图。
图9(A)是在图1和图2中也作为立体图和分解图表示的电感器1的示意图。相对于此,图9(B)所示的电感器2和图9(C)所示的电感器3,改变了电感器1所使用的鼓形磁芯10A的上凸缘部或下凸缘部的直径。具体地说,相对于电感器1使用下凸缘部的直径大于上凸缘部的鼓形磁芯10A,在电感器2中使用上凸缘部的直径与下凸缘部的直径相同的鼓形磁芯10B,在电感器3中使用下凸缘部的直径小于上凸缘部的鼓形磁芯10C。另外,在电感器2中,鼓形磁芯10B配置于与其高度相等的环形磁芯20B的中空部。另外,在电感器3中,鼓形磁芯10C被配置为,在具有与鼓形磁芯10C的下凸缘部的厚度和卷轴部的高度的总和相等的高度的环形磁芯20C的中空部中,通过鼓形磁芯10C的上凸缘部将环形磁芯20C的上部盖住。另外,作为图9中所示的环形磁芯20A、20B、20C,例如也可以将使其分为两部分后呈半圆形状的部分组合而使用。
图10(A)所示的电感器4,与图9(A)所示的电感器1相比,在将T字形磁芯10D和壶形磁芯20D进行组合上具有特征,其他的构成实际上与电感器1相同,其中,T字形磁芯10D由将电感器1的鼓形磁芯10A的上凸缘部拆除后的形状构成,壶形磁芯20D是在电感器1的环形磁芯20A的上面形成有盖后的形状。图10(B)所示的电感器5是将T字形磁芯10E和壶形磁芯20E进行组合,基本的构成与图10(A)所示的电感器4相同。但是,电感器5与电感器4相比,在使T字形磁芯10E的凸缘部的直径缩小至能够收容于壶形磁芯20E的中空部的程度,且T字形磁芯10E包括其凸缘部也被配置于壶形磁芯20E的中空部内的方面上,具有特征。
接着,对与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不同、且凹部不是设置于第二磁芯侧而是设置于第一磁芯侧的形态的电感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其他例的立体图,是使未被进行表面安装的面朝向上方、且将电感器分解而表示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1中,对绕线省略了记载。图11所示的电感器6,设有鼓形磁芯(第一磁芯)10F、环形磁芯(第二磁芯)20F、绕线(图11中未图示)以及两个端子40G、40H。
鼓形磁芯10F,由卷绕未图示的绕线的卷轴部16和分别设置于该卷轴部的两端的圆盘状的上凸缘部12B及下凸缘部14B构成。该下凸缘部14B,其直径小于上凸缘部12B的直径。另外,绕线以与下凸缘部14B的直径略一致的程度而卷绕于卷轴部1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卷轴部16的轴线方向、且上凸缘部12B相对于下凸缘部14B所处的一侧称为“上方”或“上侧”,将下凸缘部14B相对于上凸缘部12B所处的一侧称为“下方”或“下侧”,将与轴线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或“左(右)侧”的情况。另外,存在将上下方向称为“纵向”,将左右方向称为“横向”的情况。
环形磁芯20F,具有内径稍大于下凸缘部14B的直径、且与轴线垂直相交的面的形状为圆形的中空部22,环形磁芯20F的外形为与上凸缘部12B的直径略相同程度的略正方形状。鼓形磁芯10F被配置为,下凸缘部14B和卷绕有绕线的卷轴部16位于该环形磁芯20F的中空部22,且上凸缘部12B从上方侧将中空部22盖住。而且,环形磁芯20F的高度,与鼓形磁芯10F的卷轴部16的高度和下凸缘部14B的厚度的总和略相同。另外,该环形磁芯20F,除了不具有凹部28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环形磁芯20A略相同的形状。
另外,在图1和图2所示的电感器1中,凹部28设置于第二磁芯20A侧,但是,在图11所示的电感器6中,凹部18设置于第一磁芯10F侧,这一点不同。如图11所示,该凹部18设置为,以使侧面开口部(另外,所谓该“侧面”是指与上凸缘部12B的上面和下面相一致的面)的形状呈U字状那样而从上凸缘部12B的侧面侧进行切割。凹部18,在以卷轴部16的轴线为起点而形成180度的角度的位置(图11中的凹部18A、18B)上设有两个。而且,鼓形磁芯10F,以两个凹部18A、18B与环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对的角面(在图11中,相对于以符号26表示的角面,在环形磁芯20F的圆周方向上位于90度的位置的角面)一致那样,而配置于环形磁芯20F的中空部22。另外,凹部18也可以沿着上凸缘部12B的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设有四个。另外,凹部18的侧面开口部的形状,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适当地选择各种形状。
端子40G、40H,由平板状的安装部(图11中未图示)、和从该安装部的端部相对于安装部被垂直地弯折的平板状的一个绕线连接部44构成。而且,在绕线连接部44的末端部分上,以从末端侧44A向安装部侧切入那样而设有切口部46。该切口部46的宽度设置为与绕线的末端(图11中未图示)的直径相等、或稍大于该直径。另外,绕线连接部的与卷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长度,被设置为稍长于环形磁芯20F的高度。
端子40G和端子40H被配置为,在环形磁芯20F的相互相对的两个角面26部分上,绕线连接部44与角面26相对,同时,切口部46相比环形磁芯20F的上面更位于上侧。另外,这些端子40G、40H的安装部,与环形磁芯20F的底面粘合而固定。此时,绕线连接部44被配置在与凹部18的上面开口部(所谓该“上面”是指与上凸缘部12B的侧面相一致的面)接近的位置。另外,绕线连接部44,以其末端侧44A相比上凸缘部12B的上面更位于稍高的位置那样,而与凹部18的上面开口部接近而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于绕线连接部44的切口部46和鼓形磁芯10F的凹部18的上面开口部,位于与卷轴部的轴线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
接着,对图11所示的电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图12是对电感器6中的凹部18和切口部46附近的末端32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的模式图,图12(A)表示从上方观察图11所示的电感器的俯视图,图12(B)是从箭头X3方向侧观察图12(A)中以点划线表示的X1-X2之间切断的面的模式图。
绕线30的末端32,在沿着上凸缘部12B的底面从卷轴部(图12中未图示)侧朝向绕线连接部44侧被引出之后,沿着凹部18的底面朝向上方弯折成略直角(以下,将该弯曲称为“第一弯曲”),并如从凹部18的底面侧通过上面开口部、切口部46而向电感器6的外部引出那样,在凹部18底面的中央再次朝向横向弯折成略直角(以下,将该弯曲称为“第二弯曲”)。另外,在图12中,α1表示第一弯曲中的弯曲角度,α2表示第二弯曲中的弯曲角度。
在通过这样而被引出至电感器6的外部的末端32上,在左右方向上作用有解绕的力(在图12中,在箭头R所示的方向上作用有解绕的力)。但是,末端32,以利用切口部46的侧壁侧的切面阻止该解绕的力那样,而在与切口部46的切面相接触的状态下被稳定地固定。另外,通过对电感器6施加强的外力或冲击,而对位于切口部46内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时,末端32有可能脱落至切口部46外。为了确实地防止这样的情况的发生,也可以作用使末端32朝向下侧移动那样的力(图12中的箭头D方向)。通过这样,即使在对位于切口部46内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跳出力抵消,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末端32脱落至切口部46外。
另外,作为对末端32赋予使其朝向下侧移动的作用力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在第一弯曲中的弯曲角度α1为90度时,使第二弯曲中的弯曲角度α2超过90度的方法,或在第二弯曲中的弯曲角度α2为90度时,使第一弯曲中的弯曲角度α1小于90度的方法。另外,利用这样的方法而被赋予末端32的朝向下侧移动的作用力,与作用于绕线30解绕的方向上的力同样地是半永久性的。这是因为,无论第一弯曲还是第二弯曲,都将绕线30弯折成略直角,因此,一旦被弯折之后便保持弯折的状态,其中,略直角是超过以金属为主材料的绕线30能够可逆地变形的弹性变形的界限的弯曲角度。
另外,在对位于切口部46内的末端32作用朝向上方跳出的力的情况下,作为抑制末端32向切口部46外脱落的其他方法,也可以将端子40G的切口部46的切角θ,如图7所示的一例那样形成为80度~100度。进而,也可以如图3所例示那样通过将末端32向下方弯折而施加作用于箭头D方向的力。
以上图1~图12中举例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所使用的绕线30的粗细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采用一般的电感器所使用的绕线的粗细。另一方面,考虑到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中的绕线连接部44和末端32的连接稳定性,通过利用末端32的解绕力而实现的话,可以认为末端32的解绕力越强越佳。考虑到这点的话,作为绕线30的直径以0.07mm以上为佳,以0.50mm以上为更佳。
(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从确保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以利用能够成为电感器的端子的端子部使用与框架部分相连的两个以上板部件的制造方法为佳。该情况下,以至少一个端子部具有一个以上的设有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为佳,其中,该切口部,其切向相对于与从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向绕线连接部和安装部被连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另外,作为使用了这样的板部件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具体地说以具有以下(1)~(7)所示的工序为佳。
(1)通过将金属的板状部进行起模(rapping)而形成板部件的板部件形成工序,其中,该板部件设有:具有平板状的安装部、和在该安装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与绕线连接的绕线连接部的两个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将上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和上述框架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上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的一个以上端子部具有一个以上的设有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其中,该切口部,其切向相对于与从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向绕线连接部和安装部被连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
另外,所谓“与从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向绕线连接部和安装部被连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是指与在下述的(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中,将绕线连接部弯折成与安装部呈略垂直、且将端子安装于电感器主体时,图1或图6所示的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相当的方向。
(2)将上述绕线连接部弯折成与上述安装部呈略垂直的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
(3)将绕线卷绕于至少具有卷轴部的第一磁芯的上述卷轴部的绕线卷绕工序。
(4)将卷绕有上述绕线的第一磁芯配置于上述板部件的上述安装部并与上述端子部粘接的端子部粘接工序。
(5)使从上述卷轴部朝向与上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上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上述绕线的末端,以上述绕线的末端的解绕力相对于该切口部的切面作用那样,与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触并卡定的末端卡定工序。
(6)以相对于卷绕有上述绕线的第一磁芯构成闭合磁路那样而配置第二磁芯的第二磁芯配置工序。
(7)将上述连接部切断而使上述端子部从上述板部件分离的端子部分离工序。
但是,在(3)绕线卷绕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设有至少两个凹部,其中,该凹部能够将上述绕线的末端朝向与上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上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另外,在利用上述(1)~(7)所示的工序制作电感器时,具有上述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被配置于,与从上述凹部的侧面开口部和上面开口部选择的任意一方的开口部接近的位置。
另外,除了上述(1)~(7)所示的各工序之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实施其他的工序。例如,可以在实施了(5)末端卡定工序之后的任意的时间,实施将卡定于切口部的末端和绕线连接部进行焊锡的焊锡工序。另外,上述(1)~(7)所示的各工序,既可以以该顺序依次实施,也可以对一部分工序进行其实施顺序的调换。例如,(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也可以在工序(7)之后进行实施。另外,(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也可以在从工序(1)结束后至工序(4)开始前的任意时间进行实施。另外,工序(1)和工序(3),既可以调换实施顺序,也可以同时进行实施。

Claims (5)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至少具有卷轴部的第一磁芯,卷绕于所述卷轴部的绕线,通过与所述第一磁芯组合而构成闭合磁路的第二磁芯,以及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绕线相连接的绕线连接部的端子;
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的磁芯上,设有至少两个凹部,该凹部能够将所述绕线的末端朝向与所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引出;
所述凹部具有:从其底部远离的方向的上面开口部和位于该上面开口部与所述底部之间、且开口面与所述上面开口部的开口面略垂直相交的侧面开口部;
所述绕线连接部被配置于,与从所述侧面开口部和所述上面开口部选择的任意一方的开口部接近的位置上;
在至少一个绕线连接部上设有切口部,该切口部被设置为其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并且,
所述末端的至少一方的末端,在经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切口部而从所述第一磁芯侧朝向外部侧被引出的同时,以如所述一方的末端的解绕力发挥作用那样与所述切口部的切面相接触的状态而被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为170度~180度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的切向,相对于与所述轴线平行、且所述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为80度~100度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的组合,是从鼓形磁芯与环形磁芯的组合和T字形磁芯与壶形磁芯的组合中选择的任意一种组合。
5.一种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经过(1)板部件形成工序、(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3)绕线卷绕工序、(4)端子部粘接工序、(5)末端卡定工序、(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及(7)端子部分离工序而制作电感器;
其中,(1)板部件形成工序:通过将金属的板状部件进行起模而形成板部件,该板部件设有:具有平板状的安装部和在该安装部的至少一方端部上与绕线相连接的绕线连接部的两个以上的端子部、框架部以及将所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和所述框架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所述两个以上的端子部的一个以上端子部具有一个以上的设有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其中,该切口部被设置为,其切向相对于与从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向绕线连接部和安装部被连接的部分延伸的方向平行、且绕线连接部的末端侧方向,而形成45度~180度的范围;
(2)绕线连接部弯曲工序:将所述绕线连接部弯折成与所述安装部呈略垂直;
(3)绕线卷绕工序:将绕线卷绕于至少具有卷轴部的第一磁芯的所述卷轴部;
(4)端子部粘接工序:将卷绕有所述绕线的第一磁芯配置于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安装部上并与所述端子部粘接;
(5)末端卡定工序:使从所述卷轴部朝向与所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被引出的所述绕线的末端,以所述绕线的末端的解绕力相对于该切口部的切面而作用那样,与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的切口部相接触并卡定;
(6)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以相对于卷绕有所述绕线的第一磁芯构成闭合磁路那样而配置第二磁芯;
(7)端子部分离工序:将所述连接部切断而使所述端子部从所述板部件分离;
在所述绕线卷绕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配置工序中所使用的第二磁芯的至少一方磁芯上,设有至少两个凹部,该凹部能够将所述绕线的末端朝向与所述卷轴部的轴线略垂直相交的方向、且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方向而引出;
在制作所述电感器时,具有所述切口部的绕线连接部被配置于,与从所述凹部的侧面开口部和上面开口部选择的任意一方开口部接近的位置。
CN2010101192848A 2009-02-27 2010-02-04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819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6858 2009-02-27
JP2009046858A JP5161136B2 (ja) 2009-02-27 2009-02-27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9852A true CN101819852A (zh) 2010-09-01
CN101819852B CN101819852B (zh) 2012-08-22

Family

ID=42654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92848A Active CN101819852B (zh) 2009-02-27 2010-02-04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161136B2 (zh)
KR (1) KR101091750B1 (zh)
CN (1) CN101819852B (zh)
TW (1) TWI38450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223A (zh) * 2011-08-11 2013-04-17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CN10406431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92827A (zh) * 2013-08-15 2015-03-04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6409478A (zh) * 2013-03-25 2017-02-1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
CN110088860A (zh) * 2017-02-24 2019-08-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10619995A (zh) * 2018-06-19 2019-12-27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TWI774943B (zh) * 2019-03-19 2022-08-21 群田工業有限公司 繞線磁芯電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1315U (ja) 2011-07-25 2011-10-2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KR101179259B1 (ko) 2011-08-18 2012-09-03 아비코전자 주식회사 인덕터 제조 장치
KR102709246B1 (ko) * 2017-01-26 2024-09-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JP7354715B2 (ja) * 2019-09-19 2023-10-03 Tdk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素子
KR102382326B1 (ko) 2021-10-19 2022-04-05 금호전자(주) 인덕터 구조체
CN114420447B (zh) * 2022-03-29 2022-08-16 绵阳聚贤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网络滤波器的自动绕脚生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06Y2 (zh) * 1988-06-29 1993-06-25
JP2567186Y2 (ja) * 1992-03-31 1998-03-30 株式会社光輪技研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JP3655517B2 (ja) * 1999-12-09 2005-06-02 東京コイ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ポットリベット型コア表面実装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6041418A (ja) * 2004-07-30 2006-02-09 Toko Inc 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4343871B2 (ja) * 2005-04-27 2009-10-1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4810167B2 (ja) * 2005-09-12 2011-11-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JP4483820B2 (ja) * 2006-03-31 2010-06-1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837485B2 (ja) * 2006-08-07 2011-12-14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01188341Y (zh) * 2008-05-08 2009-01-28 胜美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一种面安装型电感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223A (zh) * 2011-08-11 2013-04-17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CN104064319A (zh) * 2013-03-21 2014-09-24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64319B (zh) * 2013-03-21 2017-01-11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09478A (zh) * 2013-03-25 2017-02-1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
CN106409478B (zh) * 2013-03-25 2019-11-12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
CN104392827A (zh) * 2013-08-15 2015-03-04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04392827B (zh) * 2013-08-15 2017-04-1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0088860A (zh) * 2017-02-24 2019-08-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10088860B (zh) * 2017-02-24 2021-02-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10619995A (zh) * 2018-06-19 2019-12-27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10619995B (zh) * 2018-06-19 2022-04-29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TWI774943B (zh) * 2019-03-19 2022-08-21 群田工業有限公司 繞線磁芯電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9852B (zh) 2012-08-22
KR20100098330A (ko) 2010-09-06
JP2010205783A (ja) 2010-09-16
TW201032248A (en) 2010-09-01
KR101091750B1 (ko) 2011-12-08
TWI384507B (zh) 2013-02-01
JP5161136B2 (ja) 201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9852B (zh) 电感器以及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CN104681991B (zh) 三轴线天线
CN100543887C (zh) 磁性元件
JP4737464B2 (ja) 縦型コイル部品
EP2387048B1 (en) Coil component, reacto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il component
US8736412B2 (en) Magnetic element
CN107591233B (zh) 线圈装置
CN102428526A (zh) 表面安装磁性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50248967A1 (en) Magnetic core, magnetic component and design method of magnetic core
JP6465253B2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WO2018190075A1 (ja) 結合インダクタ
CN107123519B (zh) 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1699584B (zh) 一种电子变压器
JP5247083B2 (ja) 磁性素子
JP6813089B2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6593069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06505321A (zh) 天线线圈
JP5381610B2 (ja) コイル
CN102007554B (zh) 变压器及变压器的组装方法
CN201060741Y (zh) 一种变压器绕线筒改良结构
CN101779257B (zh) 复合磁性元件
CN103106954A (zh) 线缆组件
CN101996746B (zh) 磁性元件
CN101770848B (zh) 线路滤波器
CN202816538U (zh) 电感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