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6509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6509A
CN114496509A CN202111319397.7A CN202111319397A CN114496509A CN 114496509 A CN114496509 A CN 114496509A CN 202111319397 A CN202111319397 A CN 202111319397A CN 114496509 A CN114496509 A CN 114496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terminal electrode
coil component
separated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93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本慎吾
竹泽香织
山本滋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96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6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8Shielding
    • H01F27/2885Shielding with shields 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能够不易从端子电极向线材传递热。线圈部件(10)具备:芯体(20);设置于芯体(20)的第一凸缘部(22)的第一端子电极(12a);以及具有卷绕于芯体(20)的卷芯部(21)的卷绕部和第一端部(51)的第一线材(31)。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第一端部(51)的局部与第一端子电极(12a)分离。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有线材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有线材的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在该线圈部件中,在芯体的凸缘部设置有端子电极,在该端子电极上电连接有线材的端部。
对将线材的端部与端子电极电连接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例如,通过热压接将线材的端部临时固定于端子电极。在该状态下将构成端子电极的金属熔化,由此生成熔珠。能够通过该熔珠将线材的端部与端子电极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8078号公报
在将构成端子电极的金属熔化而生成熔珠的情况下,端子电极的热也向在该端子电极临时固定了端部的线材传递。而且,向线材传递的热量越多,线材所受的损伤越大。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其具有卷芯部和与上述卷芯部的在该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端连接的凸缘部;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凸缘部;以及线材,其具有端部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部。上述端部与上述端子电极电连接。上述端部的局部与上述端子电极分离。
根据上述结构,线材的端部的局部与端子电极分离。因此,与线材的端部整体与端子电极接触的情况相比,不易从端子电极向线材传递热。
根据本公开,能够不易从端子电极向线材传递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该线圈部件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该线圈部件中线材的端部与端子电极之间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该线圈部件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制造该线圈部件时将线材的端部临时固定于端子电极的情况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圈部件;12a~12d…端子电极;132…侧壁部分;133…连接部分;133a…基准面;133b…内侧端;20…芯体;21…卷芯部;22、23…凸缘部;31、41…线材;50…卷绕部;51、52…端部;51b…分离部分;53、54…引出部;56…弯曲部分;60…熔珠;61…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5对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理解附图而有时放大表示结构元件。结构元件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尺寸或者其他图中尺寸不同。另外,虽在剖视图中标注了剖面线,但为了便于理解而有时省略局部结构元件的剖面线。
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芯体20和卷绕于芯体20的多个线材31、41。线圈部件10例如为共模扼流线圈。
芯体20例如含有电绝缘材料。具体而言,芯体20含有氧化铝或树脂之类的非磁性体、铁氧体或含磁粉树脂之类的磁性材料。优选芯体20由氧化铝、铁氧体之类的烧结体构成。
芯体20具有卷芯部21、与卷芯部21的在轴线方向Z1上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凸缘部22、以及与卷芯部21的在轴线方向Z1上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凸缘部23。即,在沿轴线方向Z1排列配置的一对凸缘部22、23之间配置有沿轴线方向Z1延伸的卷芯部21。轴线方向Z1为卷芯部21的中心轴线F的延伸方向。
将各凸缘部22、23的侧面中的在将线圈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对应的侧面称为安装面25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轴线方向Z1正交的方向中,将沿着安装面25a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Z2,将与安装面25a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Z3。
各凸缘部22、23向比卷芯部21靠第一方向Z2上的外侧伸出,并且向比卷芯部21靠第二方向Z3上的外侧伸出。安装面25a为凸缘部22、23的靠第二方向Z3上的第一侧的侧面。
在各凸缘部22、23的第一方向Z2上的两侧形成有凹陷部26。通过设置凹陷部26,从而,作为侧面,各凸缘部22、23具有与安装面25a连接的纵侧面25b和与纵侧面25b连接的横侧面25c。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侧面25b形成为纵侧面25b与安装面25a所成的角为直角。横侧面25c为与安装面25a平行的平面。其中,纵侧面25b与安装面25a所成的角为大体直角即可,该角也可以不为“90°”。横侧面25c与安装面25a大体平行即可,横侧面25c也可以与安装面25a不严格地平行。
线圈部件10具备在第一凸缘部22设置的第一端子电极12a和第二端子电极12b、在第二凸缘部23设置的第三端子电极12c和第四端子电极12d。第一端子电极12a和第三端子电极12c分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Z2上比中心轴线F靠第一侧处。第二端子电极12b和第四端子电极12d分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Z2上比中心轴线F靠第二侧处。第二端子电极12b在轴线方向Z1上位于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相同位置。第四端子电极12d在轴线方向Z1上位于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相同位置。
各端子电极12a~12d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构成的。即,各端子电极12a~12d具有在第一方向Z2上位于比凹陷部26靠内侧处的基部131。另外,各端子电极12a~12d具有沿着纵侧面25b配置的侧壁部分132。侧壁部分132与基部131连接。另外,各端子电极12a~12d具有配置于横侧面25c上的连接部分133。连接部分133连结于侧壁部分132。即,可以说侧壁部分132从它与连接部分133之间的连接位置向第二方向Z3延伸突出。此外,各连接部分133大体沿轴线方向Z1延伸。
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芯体20的卷芯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叠卷绕将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即,在卷芯部21上直接卷绕第一线材31,从其上将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而且,第一线材31向卷芯部21的卷绕圈数与第二线材41向卷芯部21的卷绕圈数实质上数目相同。
此外,将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的方法也可以不为重叠卷绕。例如,可以通过双线卷绕将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也可以形成有通过重叠卷绕将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的区域和通过双线卷绕将第一线材31和第二线材41卷绕于卷芯部21的区域这双种区域。
各线材31、41具有卷绕部50、第一端部51、第二端部52、第一引出部53以及第二引出部54。卷绕部50为线材31、41的卷绕于卷芯部21的部分。在图1中仅图示了卷绕部50的局部。第一端部51为线材31、41的在轴线方向Z1上位于与第一凸缘部22相同位置的部分。第二端部52为线材31、41的在轴线方向Z1上位于与第二凸缘部23相同位置的部分。第一引出部53为线材31、41的将卷绕部50与第一端部51连结的部分。第二引出部54为线材31、41的将卷绕部50与第二端部52连结的部分。
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电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即,利用通过使构成第一端子电极12a的金属熔化而形成的熔珠60,将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电连接于连接部分133。即,将第一端子电极12a与第一线材31电连接的熔珠60含有构成第一端子电极12a的金属。
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电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12b的连接部分133。即,利用通过使构成第二端子电极12b的金属熔化而形成的熔珠60,将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电连接于连接部分133。即,将第二端子电极12b与第二线材41电连接的熔珠60含有构成第二端子电极12b的金属。
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电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12c的连接部分133。即,利用通过使构成第三端子电极12c的金属熔化而形成的熔珠60,将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电连接于连接部分133。即,将第三端子电极12c与第一线材31电连接的熔珠60含有构成第三端子电极12c的金属。
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电连接于第四端子电极12d的连接部分133。即,利用通过使构成第四端子电极12d的金属熔化而形成的熔珠60,将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电连接于连接部分133。即,将第四端子电极12d与第二线材41电连接的熔珠60含有构成第四端子电极12d的金属。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端子电极12a~12d与线材31、41的端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详述。此外,在图2~图4中,对第一端子电极12a与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之间的电连接进行图示。图2为从图1所示的空心的箭头A1观察第一凸缘部22的情况下的线圈部件10的侧视图的局部。图4为从图1所示的空心的箭头A2观察第一凸缘部22的情况下的线圈部件10的侧视图的局部。箭头A1为沿第一方向Z2延伸的箭头。箭头A2为沿第二方向Z3延伸的箭头。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端部51的局部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分离。具体而言,第一端部51的顶端51a配置于熔珠60内。熔珠60位于轴线方向Z1上的比第一凸缘部22的中心靠卷芯部21相反侧处。在将第一端部51中的与连接部分133分离的部分设为“分离部分51b”的情况下,分离部分51b在轴线方向Z1上配置于熔珠60与卷芯部21之间。即,分离部分51b与第一线材31的第一引出部53连结。在分离部分51b与第一引出部53之间的边界设置有变更第一线材31的延伸方向的弯曲部分56。
此外,将连接部分133的表面设为基准面133a。在该情况下,基准面133a与第一线材31之间的间隔可以为第一线材31的直径D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隔大于第一线材31的直径D。
如图2所示,基准面133a中的在轴线方向Z1上的比熔珠60靠卷芯部21侧的部分为与分离部分51b对置的对置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部分51b在沿着基准面133a的方向上延伸。即,分离部分51b与基准面133a平行。
而且,将连接部分133的在轴线方向Z1上的两端中靠卷芯部21侧那端称为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在该情况下,第一线材31与内侧端133b不接触。
如图3所示,分离部分51b与基准面133a的位置关系优选满足以下的关系式(式1)。在关系式(式1)中,“X1”为熔珠6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在将熔珠60的在第二方向Z3上离开基准面133a最远的部分设为熔珠60的顶端61的情况下,熔珠6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为基准面133a与顶端61在第二方向Z3上的间隔。即,熔珠60在第二方向Z3上的尺寸为“X1”。另外,在关系式(式1)中,“X2”为与高度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Z3上的从基准面133a至分离部分51b的尺寸。
0<X2≤X1·4/5···(式1)
由此,在第二方向Z3上,在熔珠60的顶端61与基准面133a之间配置第一线材31的弯曲部分56。并且,在第二方向Z3上,在隔着弯曲部分56而与顶端61相反侧,配置第一线材31的第一引出部53。
如图4所示,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侧壁部分132不接触。即,分离部分51b在第一方向Z2上位于比侧壁部分132靠外侧处。
此外,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与第三端子电极12c之间的电连接状态、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与第二端子电极12b之间的电连接状态、以及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与第四端子电极12d之间的电连接状态与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之间的电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5对将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沿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通过按压部件100将第一端部51的顶端部分511按压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此时,热与按压力一起被赋予至顶端部分511。由此,通过热压接将顶端部分511临时固定于连接部分133。此时,对第一端部51中的除顶端部分511以外的部分不赋予按压力。因此,第一端部51中的除顶端部分511以外的部分与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在第二方向Z3上分离。即,形成分离部分51b。
若这样临时固定结束,则通过向构成第一端子电极12a的金属照射激光,从而该金属熔融。此时,第一端部51中的与第一端子电极12a接触的部分以及其周边熔融。由此,生成熔珠60。这样一来,如图2所示那样通过熔珠60将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在图3中,第一线材3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为在生成熔珠60时熔融的部分。
若将激光照射于第一端子电极12a,则激光的照射所引起的热产生于第一端子电极12a。此时,在为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整体与第一端子电极12a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从第一端子电极12a向第一线材31传递的热量变多,第一线材31所受的损伤变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的局部与第一端子电极12a不接触。由此,在形成熔珠60时,能够减少从第一端子电极12a向第一线材31传递的热量。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线材31所受的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端子电极12a~12d与线材31、41的分离部分51b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电路基板上焊接安装线圈部件10时,焊料绕回至端子电极12a~12d与线材31、41的分离部分51b之间。由此,能够增大将线圈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的连接强度。
(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线材31、41与端子电极12a~12d的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不接触。由此,同线材31、41与内侧端133b接触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线材31、41断线。
(3)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电极12a~12d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与线材31、41的分离部分51b之间的间隔大于线材31、41的直径D。因此,同分离部分51b与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相比,不易从端子电极12a~12d的连接部分133向线材31、41传递热。
(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Z3上,线材31、41的分离部分51b配置于熔珠60的顶端61与基准面133a之间。由此,在形成熔珠60而将线材31、41与端子电极12a~12d电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连接不良的产生。
(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线材31、41中的端部51、52与引出部53、54所成的角θ大于“90°”且小于“180°”。由此,与角θ为“90°”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线材31、41上的应力。由此,在形成熔珠60而将线材31、41与端子电极12a~12d电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连接不良的产生。
(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线材31、41与端子电极12a~12d的侧壁部分132也不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端子电极12a~12d的连接部分133向线材31、41传递的热量。
(7)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上述关系式(式1)。由此,在形成熔珠60而将线材31、41与端子电极12a~12d电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连接不良的产生。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更例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相互组合实施。
·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中任一者也可以与端子电极12a、12c的侧壁部分132接触。
·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中任一者也可以与端子电极12b、12d的侧壁部分132接触。
·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也可以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不平行。
·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也可以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不平行。
·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也可以与第二端子电极12b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不平行。
·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也可以与第四端子电极12d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不平行。
·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满足上述关系式(式1)。
·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满足上述关系式(式1)。
·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与第二端子电极12b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满足上述关系式(式1)。
·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与第四端子电极12d的连接部分133的基准面133a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满足上述关系式(式1)。
·第一线材31的第一引出部53也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弯曲部分56而与基准面133a相反侧的部分。
·第一线材31的第二引出部54也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弯曲部分56而与基准面133a相反侧的部分。
·第二线材41的第一引出部53也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弯曲部分56而与基准面133a相反侧的部分。
·第二线材41的第二引出部54也可以具有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弯曲部分56而与基准面133a相反侧的部分。
·第一线材31中的设置于第一端部51与第一引出部53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分56也可以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基准面133a而与熔珠60的顶端61相反侧处。
·第一线材31中的设置于第二端部52与第二引出部54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分56也可以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基准面133a而与熔珠60的顶端61相反侧处。
·第二线材41中的设置于第一端部51与第一引出部53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分56也可以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基准面133a而与熔珠60的顶端61相反侧处。
·第二线材41中的设置于第二端部52与第二引出部54之间的边界的弯曲部分56也可以在第二方向Z3上位于隔着基准面133a而与熔珠60的顶端61相反侧处。
·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的至少局部与基准面133a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小于第一线材31的直径D。
·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的至少局部与基准面133a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小于第一线材31的直径D。
·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的分离部分51b的至少局部与基准面133a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小于第一线材31的直径D。
·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的分离部分51b的至少局部与基准面133a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小于第一线材31的直径D。
·也可以第一线材3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的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接触。
·也可以第一线材31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的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接触。
·也可以第二线材41与第二端子电极12b的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接触。
·也可以第二线材41与第四端子电极12d的连接部分133的内侧端133b接触。
·只要能够在第一线材31的第一端部51形成分离部分51b,那么也可以通过与使用熔珠60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例如,也可以使用焊料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
·只要能够在第一线材31的第二端部52形成分离部分51b,那么也可以通过与使用熔珠60将第二端部52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电连接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将第二端部52与第三端子电极12c电连接。例如,也可以使用焊料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
·只要能够在第二线材41的第一端部51形成分离部分51b,那么也可以通过与使用熔珠60将第一端部51与第二端子电极12b电连接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将第二端部52与第二端子电极12b电连接。例如,也可以使用焊料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
·只要能够在第二线材41的第二端部52形成分离部分51b,那么也可以通过与使用熔珠60将第二端部52与第四端子电极12d电连接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将第二端部52与第四端子电极12d电连接。例如,也可以使用焊料将第一端部51与第一端子电极12a电连接。
·只要线材31、41的端部的局部与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分133分离,那么也可以线材31、41的端部的剩余部分与连接部分133接触。
·线圈部件也可以将仅1根线材卷绕于芯体。
·线圈部件也可以不为共模扼流线圈。

Claims (9)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
芯体,其具有卷芯部和与所述卷芯部在该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端连接的凸缘部;
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以及
线材,其具有端部和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卷绕部,
所述端部与所述端子电极电连接,
所述端部的局部与所述端子电极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通过含有构成所述端子电极的金属的熔珠将所述端子电极与所述线材的所述端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将所述端子电极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与所述卷芯部接近那侧的端设为内侧端的情况下,
所述线材与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内侧端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材的所述端部中的与所述端子电极分离的部分亦即分离部分与所述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线材的直径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材具有将所述端部与所述卷绕部连结的引出部,
在所述线材中的所述端部与所述引出部之间的边界设置有变更该线材的延伸方向的弯曲部分,
将所述端子电极的面中的形成有所述熔珠的面设为基准面,
将与所述基准面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
将所述熔珠的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离开所述基准面最远的部分设为顶端的情况下,
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熔珠的所述顶端与所述基准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引出部位于隔着所述弯曲部分而与所述熔珠的所述顶端相反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将所述线材的所述端部中的与所述端子电极分离的部分设为分离部分的情况下,
在将所述熔珠的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X1,将所述基准面与所述分离部分之间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X2的情况下,满足:
0<X2≤X1·4/5。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将所述端子电极中同所述线材的所述端部中的与所述端子电极分离的部分亦即分离部分对置的面设为对置面的情况下,
所述分离部分与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对置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具备:具有所述基准面的连接部分和从与所述连接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向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突出的侧壁部分,
所述线材的所述端部的至少局部与所述侧壁部分分离。
CN202111319397.7A 2020-11-12 2021-11-09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144965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8962A JP7264144B2 (ja) 2020-11-12 2020-11-12 コイル部品
JP2020-188962 2020-1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6509A true CN114496509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54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9397.7A Pending CN114496509A (zh) 2020-11-12 2021-11-09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48792A1 (zh)
JP (1) JP7264144B2 (zh)
CN (1) CN11449650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21587S1 (en) * 2019-01-23 2021-06-08 Sumida Corporation Core
USD920911S1 (en) * 2019-01-23 2021-06-01 Sumida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5605B2 (ja) 2017-03-07 2021-04-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6733580B2 (ja) 2017-03-07 2020-08-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20123707A (ja) 2019-01-31 2020-08-13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141077A (ja) 2019-02-28 2020-09-03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7899A (ja) 2022-05-24
JP7264144B2 (ja) 2023-04-25
US20220148792A1 (en)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4378B1 (en) Common mode choke
JP6015588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
CN114496509A (zh) 线圈部件
JP6065122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3952971B2 (ja)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545515B (zh) 线圈部件
JP5804628B2 (ja) コイル部品
US10867737B2 (en) Drum core and coil component
JP4532167B2 (ja) チップコイルおよびチップコイルを実装した基板
US20150137928A1 (en) Transformer coil
CN110364334B (zh) 表面安装电感器
JP4263471B2 (ja) 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CN113284717A (zh) 电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342559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CN111128513A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器件
KR102484848B1 (ko) 박막형 칩 전자부품
JP4983389B2 (ja) コイル部品
US11869704B2 (en) Coil device
US20210287838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JP7268638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13187319A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10319942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23067949A1 (ja) インダクタ
US20220148791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US20210287846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