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8945B - Catalytic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 Google Patents
Catalytic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78945B TWI378945B TW097146468A TW97146468A TWI378945B TW I378945 B TWI378945 B TW I378945B TW 097146468 A TW097146468 A TW 097146468A TW 97146468 A TW97146468 A TW 97146468A TW I378945 B TWI378945 B TW I3789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acrylate
- copolymer
- olefinic hydrocarbon
- acrylate copolym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02—Carriers therefo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2—Eth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06—Metal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hydrides and other than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Boron halide or aluminium halide complexes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F4/26—Metal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hydrides and other than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Boron halide or aluminium halide complexes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of manganese, iron group metals or platinum group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AREA)
Description
137894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包 括金屬奈米觸媒的觸媒組成物,及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 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11月28日 於KIPO申請之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07-0122198號的 優先權,該案全文係以提及的方式倂入本文中。 【先前技術】 在1-烯屬烴(特別是乙烯)係與丙烯酸烷酯共聚單體 * 共聚之情況下,可形成具有在簡單聚乙烯中無法獲得之不 . 同物理性質的聚合物。該等物理性質包括附著強度、低溫 韌性等’且該等物理性質可依該丙烯酸烷酯共聚單體(類 )之含量增加而獲得大幅改善。因此,該包括彼此混合的 1-烯屬烴與其他共聚單體之共聚物的發展已備受關注。 • 在—般習知技術中,乙烯與丙烯酸烷酯共聚物係從高 1溫與高壓反應而得。因此揭示一種藉由使用管式反應器或 # 熱壓反應器,在1000 atm或更高與100 °c或更高之嚴苛條 件下,同時添加乙烯與丙烯酸酯單體之製造方法。在上述 條件下獲得之聚合物係包括以乙烯計爲3至35%之丙烯酸 •’ 酯單體(一種極性單體)之共聚物。 • 然而,爲了實現高溫與高壓條件,需要額外裝置諸如 第一壓縮機、第二壓縮機、特殊反應器等以確保工作人員 的安全。此外,由於該嚴苛處理條件緣故,爲了以所需方 -5- 1378945 向改變該共聚物之組成,存在許多限制。 另外’使用習知方法所得之乙稀共聚物包括少量極性 基。即’由於極性單體之含量不高,該共聚物中存在聚乙 儲之結晶性’因此該共聚物作爲光學材料(諸如透明膜等 )之用途有所限制。 此外’關於使用該高溫與高壓方法於習知管式反應器 或熱壓器中獲得之聚合物’主要係發展不會大幅影響透明 度之產物》 因此,仍然需要發展一種用於製造新穎極性共聚物之 方法,其中由於極性共聚單體的含量高,不需要高溫與高 壓之嚴苛聚合條件即能製造不具結晶性之共聚物。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本發明目的係提出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物之觸媒組成物,由於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極 性共聚單體含量高,故可用以製造不具結晶性之共聚物; 以及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其係不 需高溫與高壓之嚴苛聚合條件的200 atm或更低及150°c 或更低之溫和聚合條件的簡單方法,而且容易控制聚合物 之物理性質。 〔技術解決方法〕 本發明提出一種用於製備之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6- 1378945 物的觸媒組成物,其包括金屬奈米觸媒。 此外’本發明提出一種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 共聚物之方法,其包含在金屬奈米觸媒的存在下聚合1-烯 屬烴單體與丙烯酸酯共聚單體的步驟。
此外,本發明提出一種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 其係藉由使用一種用於製備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 的方法而製備。 此外,本發明提出一種包括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之光學膜。 〔有利功效〕 在本發明之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觸 媒組成物中,由於極性共聚單體含量高,其可用以製備無 結晶性之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用於製備該1-烯屬 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係不需高溫與高壓之聚合條件 的溫和聚合條件之簡易方法,而且容易控制物理性質。 〔最佳模式〕 —種根據本發明之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物的觸媒組成物包括如下式1所示的金屬奈米觸媒: 〔式1〕 M/NxOy 其中Μ係選自第3至第12族的過渡金屬, 1378945 反應性大幅降低之問題。 通常,該金屬奈米觸媒可藉由使用化學性物理吸附方 法或溶膠-凝膠法將金屬奈米粒子固定於無機材料擔體而 得。
如本說明所使用之術語,「共聚物」包括使用二或多 種共聚單體所得之所有共聚物。 根據本發明之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稀酸酯共聚物之 方法包含在金屬奈米觸媒的存在下聚合1-烯屬烴單體與丙 烯酸酯共聚單體的步驟,該金屬奈米觸媒係以下式1表示 較佳係金屬奈米觸媒的含量以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計 爲0.01至2〇〇莫耳%之範圍。在該金屬奈米觸媒之含量 少於0.01莫耳%的情況下,存在有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 共聚物中該1-烯屬烴單體的含量有減少的問題,而在該含 量多於200莫耳%之情況下’存在有於使用攪動聚合裝置 時攪動率降低的問題,此係不想要的情況。' 特別是,由於金屬奈米觸媒對於濕氣具有優良安定性 ,其係有效的且可再使用。 在該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中, 在聚合反應條件中,較佳爲壓力係在5至200 atm之範圍 ’及溫度係在30至150 °C之範圍。更佳係,其可在壓力爲 20至50 atm之範圍及溫度爲50至80 °C之範圍的條件下 反應。 在壓力低於5 atm之情況下,存在有該丨_烯屬烴-丙 1378945 烯酸酯共聚物之1-烯屬烴單體的含量減少的問題,而在壓 力大於200 tam之情況下,在製程中需要提供額外裝置。 此外,在溫度低於30°C之情況下,存在有起始劑未被活化 之問題,而在溫度高於150 °C之情況下,存在有程序控制 之問題。 如上述,本發明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物的方法可藉由使用式1之金屬奈米觸媒在200 atm或更 低與150°C或更低之溫和條件下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而不像習知技術需要使用高溫與高壓之嚴苛條件。 因此,在本發明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 方法中,製程簡單,且其中所使用之金屬奈米觸媒在聚合 作用之後可僅藉由使用過濾裝置而容易地 10 0%回收且可 再使用,因此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另外,由於對濕氣與空 氣之安定性優良,故效率高,且可簡化該聚合法。因而, 其工業應用性高。 因此,容易控制使用該用以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酸 酯共聚物的方法所得之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物理 性質。 在本發明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方 法中所使用的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包括以下式2表示之化合 物。
-10- 1378945 〔式2〕
R H C^C\^ HjC C IIo O'
R
Ri 其中Ri、R2與R3各獨立爲氫原子,或爲包括一 原子與1至30個碳原子之單價烴基;及 R4爲氫原子或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 此時,較佳係該烴基爲烷基、烯基、環烷基、炔 降莰基或芳基。 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可選自包括<^-(:12直鏈或支 基之丙烯酸烷酯;包括(^-012直鏈或支鏈烷基之甲基 酸烷酯:及包括(^-(:12直鏈或支鏈烷基之丁基丙烯酸 (alkyl butacrylate) ° 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可另外包括一或多種選自下 共聚單體: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羥基烷酯、丙烯酸羧 酯、乙烯酯、丙烯酸 '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酐與 化碳。 較佳的是,本發明之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 共聚物的方法中所使用之丙烯酸酯共聚單體的量以該 屬烴單體與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之總量計爲30至99 °/〇的範圍。更佳係,可包括之丙烯酸酯共聚單體的量f 至95莫耳%。在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含量少於30莫 的情況下,存在有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附 個雜 基、 鍵院 丙烯 烷酯 列的 基院 一氧 酸醋 1-烯 莫耳 I 50 耳% 著性 -11 - 1378945 質之問題,而在該含量多於99莫耳%之情況下’存 易斷裂之問題,此係不想要之情況。 在本發明之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方法中所使用之爲極性單體的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含 之情況下,可避免結晶性(爲1-烯屬烴單體(諸如 固有物理性質),如此可製得無結晶性之共聚物。 知技術難以製造無結晶性之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由於可使用本發明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 聚物的方法而製造之共聚物不具結晶性、具有高透 以及優良附著性質,故其可作爲光學材料。特別是 其包括許多極性官能基,故對金屬之附著強度優良 有用地應用於電子元件。 本發明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 中所使用的1-烯屬烴單體可選自乙烯、丙烯、1-丁 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 嫌。 至於該1-烯屬烴單體之降莰烯,包括以下式3 之化合物。 〔式3〕 在有容 聚物的 量提高 乙烯) 藉由習 物。 酸酯共 明度, ,由於 ,因而 的方法 烯、1- 與降莰 所表示
其中m爲0至4範圍之整數, 非極性 、R/、R?"與R广各獨立包括極性官能基或 -12- 一 1378945 官能基, R·7' R/、R7"與r7"·可彼此連接以形成飽和或不飽和 之具有4至12個碳原子的環狀基或具有6至24個碳原子 之芳族環。 該非極性官能基可選自氫;鹵素;具有1至20個碳 原子·之直鏈或支鏈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 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 、齒稀基' 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 '鹵芳烷基、 院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 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 或支鏈烯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 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 _炔基 '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 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 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 基與矽烷氧基;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炔基 ’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 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 基、鹵芳基、芳院基、鹵芳院基、院氧基、鹵院氧基、羰 氧基、鹵鑛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砂院基與砂院氧 基;具有3至12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 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 诀基、齒垸基、鹵嫌基、鹵快基、芳基、_芳基、芳院基 、鹵方院基、院氧基、鹵院氧基、鑛氧基、齒類氧基、芳 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6至40個 -13- 1378945
碳原子之芳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 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 、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 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 烷基與矽烷氧基及具有7至15個碳原子之芳烷基,其 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 、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 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 、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 此外,該極性官能基係非烴的極性基,其包括至少一 個氧、氮、磷、硫、矽或硼且選自下列化式所示的基團 :-R8OR9、-OR9、-0C(0)0R9、-R80C(0)0R9、-C(0)R9 、-R8C(0)0R9、-C(0)0R9、-R8C(0)R9、-0C(0)R9、· R80C(0)R9、-(R80)k-0R9 (k 係在 1 至 10 範圍之整數) 、-(OR8)k-OR9 (k係在1至10範圍之整數)、
-c(o)-o-c(o)r9、-r8c(o)-o-c(o)r9、-sr9、-r8sr9、-ssr9、-r8ssr9、-s(=o)r9、-r8s( = o)r9、-r8c( = s)r9、-r8c(:s)sr9、-r8so2r9、-so2r9、-r8〇so2r9、-r8so3r9 、-S03R9、-R80S03R9、-R8N = C = S、-N = C = S、-NCO、 •R8-NCO、-CN、-R8CN、-NNC( = S)R9、-RsNNC( = S)R9、-N02、-R8N〇2與下列極性基: -14- 1378945
R12 0 II -SR« II R13 0 \R13 R12 /R12 —N v R13 \ R13 /R12 -R”N( \R13 严 —OC(0)N^ \R13 〇 || 〇 || 0 0 —R11SR12 II -OSR12 _ II -R11〇SR12 — || OSOR12 II II 〇 11 〇 II 〇 0 ,R12 \R13 OR12 nor13 /R12 -R^B; 、0R13 R12 0 〇 -^N-C-R13 -N-C-OR13 /R12 -c(〇)n( -R110C(0)< 0 -RHO^OR12
II
O ,OR12 -B; 、0R13 -R”c(o)r R12 0 _ti—C_R13 R12 0 -^N-C-OR13 八广 八,R14 —c—c/ -R11C-C, \r13 R'2 0 R12〇 II I II C-N-C-OR13 Q R12〇 if i II — p'•R11C-N—C-OR'3 ^\pi3
R 12
_R11P \
-OP OR13 /OR12\〇R13 R12 R13 /OR12 .0R12 ’ -R11P’ 、R13 V3 P、OR13 \〇R13 .OR12 -R11OP、 -\〇R13 -P nor13 3 〇R12 -R11P; \〇R13
^ yR12 Π/OR12 _Riip/ -OP; R \〇Ri3 N〇R13 〇 R12 Riz
Rn〇p/〇R12 -Si-R13 -R11Sl-R13
R 〇P、0R13 、R14 V OR« -O-RH-Si-OR13 \ OR14 OR12 OR12 R12 -si —OR13 -RUgi^OR13 _ 〇 -R11 -S|^-R13
\〇R14 'OR14 RH 15- 1378945 R12
OR 12 • R11 13
R 14 OR14 0 R12 II / -C-O-R^-si-R13 、 R14 OR12 C-O-RH-Si-OR13 \ 〇R14 i? R12 i? OR^ —R11-C—0-R11 —SI — R13 -R11-C-0-RH _si_〇r13
Rw 〇ri4 R12
◦ RU 〇Ri^ R12 OR'? -0 - R»1 -C- 0 - R11 - Si — R'3 _ 〇 - rii -C- 〇 -RH- si — OR13 R14 OR,4
O -R11_Q -R11 _Q_ 〇 — R11_Sj^pi3 一R11-0 —R” 一C_ 〇 _R11_Si —〇R13 R14 OR14 R12 OR12 -R11-0 -R'1- O -m1-Si-R13 -R,1-0-R11-0-R^-Si —OR13 R14 OR14 R12 OR12
R11-NH-R11-Si —R13 -Rii_NH-RH-Si-OR 13 R14 OR14 -16- 1378945 〇 /R12 ο 〇R12 -R11 - C- ΝΗ- Ri1 -Si^— R13 - rh _ q_ nh_ ri i_ S|·^ 〇 r 13 R14 、〇R14 O OR12 R12 R12 II I I / -C-〇-CH2—CH —CH2 — N —RH-Si^—R13 R14 O OR12 R12 OR12 -C-O-CH — CH — CH2— N - Rn _Sj/ 〇Ri3 \
OR14 O OR12 R12 R12 II I I / -R11 -C-O-CH —CH—C^ — N — Rii-Si —R13 R14 O OR12 Ri2 OR12 II I I / -R'h-C-0-CH2—CH—— N —RH_Sj<_〇Ri3 OR14 cr R12 R12 Cl R12 〇R12 -R11-NI-f-R11-N-Rii-Si—R13 -RH-NH2-R"-i\i_Rti_Si<l〇Ri3
\ \ R14 〇Rl4 )12 14
Cl 一 NH7—Ru-N —Rii-Si—R13
R cr Ri2 or12 -NH2-^-N-Rn-si-〇R13 \ OR14 〇 在該極性官能基中,R8與R11係相同或彼此不同,且 各爲具有1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伸烷基,其係經 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 基、燃基、炔基、_院基、鹵烧基、鹵快基、芳基、齒芳 -17- 1378945 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 簾氧基、方氧基、鹵芳氧基、甲砂院基與砂焼氧基;具有 2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伸烯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 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 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 、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 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2至20個 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伸炔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 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 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 基、烷氧基、鹵院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 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3至12個碳原子之 伸環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 經取代:鹵素、烷基 '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 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 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 與矽烷氧基;具有6至40個碳原子之伸芳基,其係經一 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 、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 、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 '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 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7 至15個碳原子之伸芳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 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 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 -18- 1378945 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 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伸烷氧基,其係經一或多 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締 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 院基、齒芳院基、院氧基、_院氧基、幾氧基、_鑛氧基* 、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或伸羰氧基 ,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 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 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 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 基,且二或多個R11可彼此相同或不同,及 R9、R12、R13與R14係彼此相同或不同,且各爲選自 以下之任一者:氫;鹵素;具有1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 或支鏈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 未經取代:鹵素、烷基 '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 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 院氧基、羯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砂院 基與矽烷氧基;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烯基 ,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 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 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 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 基;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之直鏈或支鏈炔基,其係經一 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 -19- 1378945 、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 、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 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3 至12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 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 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 、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 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具有6至40個碳原子之芳 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 :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 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 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 氧基;具有7至15個碳原子之芳烷基,其係經一或多種 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烷基、烯基 、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芳基、芳烷 基、鹵芳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羰氧基、鹵羰氧基、 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烷氧基,其係 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取代:鹵素、 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基、芳基、鹵 方基、方垸基、齒方院基、院氧基、_垸氧基、類氧基、 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矽烷氧基;或 羰氧基,其係·經一或多種選自下列之取代基所取代或未經 取代:鹵素、烷基、烯基、炔基、鹵烷基、鹵烯基、鹵炔 基、芳基、鹵芳基、芳烷基、鹵芳烷基 '烷氧基、鹵烷氧 -20- 1378945 基、羰氧基、鹵羰氧基、芳氧基、鹵芳氧基、甲矽烷基與 矽烷氧基。 此處,除非特別指明,烷基、烷氧基與羰基較佳係具 有1至20個碳原子,烯基與炔基較佳係具有2至20個碳 原子,芳基較佳係具有6至40個碳原子,且芳烷基較佳 係具有7至15個碳原子。 式3所示之化合物包括選自下列一或多者:5_乙基酯· 2-降莰烯、5-降莰烯-2-羧酸第三丁酯(NB-TBE) 、5-降 莰烯-2-甲基-2-羧酸甲酯(NB-MMA) 、5-亞甲基-2-降莰 烯及5-正丁基-2-降莰烯。 此外,本發明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 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添加聚合起始劑。較隹情況係該聚合起 始劑包括選自下列一或多者:過氧化物與偶氮化合物。此 時,該聚合起始劑可以預定方式包括在該1-烯屬烴-丙烯 酸酯共聚物中,例如以純形式、以溶解於適當溶劑之形式 、及以與單體或共聚單體進料流混合之形式。 此外,較佳係該聚合起始劑之含量以該丙烯酸酯共聚 單體計在0.001至0.1莫耳%之範圍。在該聚合起始劑之 含量少於0.001莫耳%之情況下,產率低,而在該含量多 於〇·1莫耳%之情況下,存在有因過量聚合起始劑而產生 低分子量之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問題。 過氧化物之實例包括例如,過氧化氫、過氧化二癸醯 基、過氧新癸酸第三丁酯、過氧三甲基乙酸第三丁酯、過 氧化3,5,5 -二甲基己釀基、過氧化二乙基、過氧-2-乙基己 -21 - 1378945 酸第三丁酯、過氧異丁酸第三丁酯、過氧化苯甲醯基、過 氧醋酸第三丁酯、過氧苯甲酸第三丁酯、過氧化二第三丁 基、過氧新癸酸第三戊酯、過氧三甲基乙酸第三戊酯、過 氧2-乙基己酸第三戊酯與氫過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 鹼金屬過硫酸鹽、鹼金屬過硼酸鹽與鹼金屬過碳酸鹽。 該偶氮化合物之實例包括偶氮二異丁腈(AIBN ; azo bisisobutyronitrate)。 在本發明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燃酸醋共聚物之方 法中,較佳係該聚合反應係在一或多種選自下列的溶劑中 進行:甲苯、苯、氯苯、正己烷、四氫呋喃、氯仿、乙醇 、甲醇、丙酮與二氯甲烷。 作爲本發明用於製造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 方法的具體實例,較佳的條件是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係甲 基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甲酯,該1-烯屬烴單體係乙烯或降 莰烯,該金屬奈米觸媒之金屬係過渡金屬,反應壓力在5 至60 atm之範圍,反應溫度在50至80 °c之範圍,及包括 AIBN作爲聚合起始劑。 此外,本發明提出一種1-烯屬烴-丙稀酸酯共聚物, 其係藉由使用該用於製備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 方法而製備。 與習知技術相比,使用本發明之觸媒組成物所得之1- 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所得之膜具有優良撓性與耐熱性 詳細地說,由於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係1-嫌 -22- 0 1378945 屬烴單體與極性單體之無規共聚物,並具有極高含量 基,故無乙烯之結晶性,因而藉由使用聚合膜處理之後, 該聚合物之透明度不受影響。因此,其可作爲光學材料。 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包括玻璃轉化溫度爲20 至170°C範圍之降莰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玻璃轉化溫度 爲50至130°C之範圍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玻 璃轉化溫度爲-50至20C之範圍的乙稀-丙稀酸甲醒共聚物 ,及玻璃轉化溫度爲〇至150 °C之範圍的乙烯-丙烯酸甲 酯-降莰烯三元共聚物。 較佳情況係,在該1-烯屬烴-丙燃酸酯共聚物中,數 量平均分子量爲5,000至1 5 0,000之範圍,且重量平均分 子量爲10,000至500,000之範圍。在數量平均分子量低於 5,000或重量平均分子量低於1〇, 〇〇〇之情況下,由於該低 分子量之故’根據應用領域,可能存在有物理性質方面的 問題,而在數量平均分子量高於150,000或重量平均分子 量高於500,〇〇〇之情況下,就處理觀點來看,可能存在問 題。
在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中,較佳係在熱重力 分析中所得之初始重量的50%被分解之溫度(Td50,半數 中毒量)爲350至500 °C之範圍,且Td 50係根據該1-烯 屬烴單體之含量而改變。在獲得未經共聚合而僅爲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同元聚合物之情況下,Td50低於 3 5 0〇C。 此外’較佳係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光學透 -23- 1378945 明度爲80至100 %之範圍。當該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 物之光學透明度局時’就作爲光學材料(諸如光學膜)觀 點來看其係較爲有利。 此外’本發明提出一種包括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之光學膜》 由於該光學膜係使用具有高光學透明度之丙條酸醒共 聚物所製備’該光學膜可具有該高光學透明度,且由於具 有極性官能基之單體含量高,故附著性質優良。因此,其 適於用作層狀膜,諸如偏光板。詳細地說,其可經由拉伸 而製造具有雙折射的延遲補償膜,或可經由碘溶液的後處 理而製造偏光膜,且其可作爲各種光學膜。 【實施方式】 按照由下述用以說明之下列實施例可更暸解本發明, 但該等實施例不應被視爲限制本發明。 在該聚合作用所需要的有機劑與溶劑係由 Aldrich, Co.,Ltd.所製,且經由使用標準方法純化,而乙烯係在藉 由Applied Gas Technology,Co.,Ltd.所製之高純度產物通 過濕氣與氧過濾裝置後使用。 爲了確認聚合物觸媒之結構,使用 Varian, Co.,Ltd. 所製之5 0 0 MHz NMR。聚合物之玻璃轉化溫度係使用ΤΑ Instrument, Co.,Ltd.所製之 DSC Q100 測量,且使用同一 公司所得之Td50作爲TGA。 分子量與分子量分佈係經由Waters,Co.,Ltd所得之 -24- 1378945 GPC (凝膠滲透層析術)分析獲得。分析溫度爲25°C,使 用四氫呋喃(THF )作爲溶劑,並使用聚苯乙烯進行標準 化以獲得數量平均分子量(Μη)與重量平均分子量(Mw <實施例1> 在125 mL之高壓反應裝置抽成真空後,塡入氬。於 該氬氣氛之反應器,置入釕含量爲0_1重量%之金屬奈米 觸媒(2.86 g,28.05 mmol ) 、23 mL之甲苯、與甲基丙 烯酸甲酯(2.81 g,28.05 mmol)。此外,添加量爲0.056 mmol之溶解於甲苯中的起始劑 AIBN。然後,裝入在30 巴之乙烯後,將反應器之溫度升高至70 °C,使用速率爲 5 00 rpm之磁性棒進行攪動,並將彼等聚合18小時以製備 該聚合物溶液。 該聚合反應完成後,將反應溫度降至常溫,並使用過 濾作用回收該金屬奈米觸媒。然後,將移除該金屬奈米觸 媒的聚合物溶液滴在非溶劑乙醇上,以便該聚合物以固體 形式沉澱。將該固相沉澱以去除上層清液,於其中添加乙 醇’將彼等再清洗一次,於其中添加水,並將彼等攪動以 使粒子結實,以及將彼等過濾以回收該共聚物。如此獲得 之共聚物係在真空爐中以8 0°C加以乾燥。 <實施例2 >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25- 1378945 造共聚物,但使用釕含量爲1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3>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釕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4>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鈀含量爲0.1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5>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鈀含量爲1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6>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鈀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7>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鈀含量爲10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8>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26- 1378945 造共聚物,但使用鈾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9>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銥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1 0 >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铑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1 1>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銅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媒。 實施例1至11之特定實驗條件與結果係描述於下表1 -27- 1378945 〔表1〕 部分 金屬奈米 觸媒 金屬 含量 (莆骨%·» 觸媒/MMA 谟耳比) AIBN/ MMA (莫耳比) 壓力 (巴) CC) 時間 (猶) 乙餘含量 (吴耳〇/〇) Tg (°C) 所回收之 棘觸媒( 莆景%) 實施例1 Ru/AJ2〇3 0.1 1 0.002 30 70 18 11.5 114 99% 實施例2 R11/AI2O3 1 1 0.002 30 70 18 13.6 111 98% 實施例3 Ru/A1203 5 1 0.002 30 70 18 22.2 88 99% 實施例4 Pd/Al203 0.1 1 0.002 30 70 18 9.3 1Π 99% 實施例5 Pd/Al203 1 1 0.002 30 70 18 13.2 112 98% 實施例ό Pd/Al203 5 1 0.002 30 70 18 16.8 99 99% 實施例7 Pd/Al203 10 1 0,002 30 70 18 8.7 119 99% 實施例8 Pt/AI70, 5 1 0.002 30 70 18 11,5 115 97% 實施例9 Ir/Al2〇3 5 1 0.002 30 70 18 11.9 116 98% 實施例10 Rh/Al203 5 1 0.002 30 70 18 13,8 110 99% 實施例11 Cu/A1203 5 1 0.002 30 70 18 12.7 113 99% <比較例1 > 在125 mL之高壓反應裝置抽成真空後,塡入氬。於 該氬氣氛之反應器,置入氧化鋁(2.86 g,28.05 mmol) 、甲苯(23 mL)與甲基丙烯酸甲酯(2·81 g,28.05 mmol )。此外,添加量爲 0.056 mmol之溶解於甲苯中的起始 劑AIBN。然後,裝入在30巴之乙烯後,將反應器之溫度 升高至70°C,使用速率爲5 00 rpm之磁性棒進行攪動,並 將彼等聚合18小時以製備該聚合物溶液。 該聚合反應完成後,將反應溫度降至常溫,並使用過 濾作用回收該氧化鋁。然後,將移除該氧化鋁的聚合物溶 液滴在非溶劑乙醇上,以便該聚合物以固體形式沉澱。將 該固相沉澱以去除上層清液,於其中添加乙醇,將彼等再 清洗一次,於其中添加水,並將彼等攪動以使粒子結實, •28- 1378945 以及將彼等過據以回收該共聚物。如此獲得之共聚物係在 真空爐中以80°C加以乾燥。 <比較例2> 使用與對照實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 製造共聚物’但使用5.72 g之氧化銘, 實施例1至2之特定實驗條件與結果係描述於下表2 〔表2〕 部分 氧化鋁 AI2O3/MMA (莫耳比) AIBN/MMA (莫耳比) 壓力 (巴) 溫度 CC) 時間 (小時) 乙稀含量 (莫耳%) Tg(°c) 比較例1 Al2〇3 1 0.002 30 70 18 9.5 112 比較例2 AI2O3 2 0.002 30 70 18 10.5 110 <實施例12> 在125 mL之高壓反應裝置抽成真空後,塡入氬。於 該氬氣氛之反應器’置入釕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 媒(2.86 g’ 28.05 mmol) 、23 mL之甲苯、與甲基丙烯 酸甲酯(2_41 g,28.05 mmol)。此外,添加量爲0.056 mmol之溶解於甲苯中的起始劑AIBN。然後,裝入在30 巴之乙烯後’將反應器之溫度升高至70 °C,使用速率爲 5 00 rpm之磁性棒進行攪動,並將彼等聚合18小時以製備 該聚合物溶液。然後,使用與實施例1之相同方法進行聚 合後處理製程以製造共聚物》 -29 - 1378945 <實施例13>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製 造共聚物,但使用0.0 28 mmol之起始劑含量。 實施例12至13之特定實驗條件與結果係描述於下表 〔表3〕
Ru觸媒/MA 谟耳比) AIBN/MA 溟耳比) 壓力 (巴) m CC) 時間 (循) 乙烯含量 (莫耳%) Tg (°C) Td50 (°C) Mw PDI 實施例12 1 0.002 30 70 18 23.8 88 409.2 93500 2.1 實施例13 1 0.001 30 70 18 24.2 81 405.3 94700 2.2 <實施例14> 在125 mL之高壓反應裝置抽成真空後,塡入氬。於 該氬氣氛之反應器,置入釕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 媒(4.13 g,14.03 mmol) 、23 mL之甲苯、甲基丙稀酸 甲酯(2.81 g,28.05 mmol)與 56.1 mmol 之降莰烯。此 外,添加量爲0.056 mmol之溶解於甲苯中的起始劑AIBN 。然後,將反應器之溫度升高至60 °C,使用速率爲500 rpm之磁性棒進行攪動,並將彼等聚合1 8小時以製備該 聚合物溶液。然後,使用與實施例1之相同方法進行聚合 後處理製程以製造共聚物。 <實施例15> 使用與實施例14相同之聚合反應條件與後處理製程 製造共聚物,但該溫度爲65°C。 -30- 1378945 <實施例16> 在125 mL之高壓反應裝置抽成真空後,塡入氬。於 該氬氣氛之反應器,置入釕含量爲5重量%之金屬奈米觸 媒(2.86 g,28.05 mmol) 、23 mL之甲苯、甲基丙嫌酸 甲醒(2.81 g,28.05 mmol)與 56.1 mmol 之降茨稀。此 外,添加量爲0.056 mmol之溶解於甲苯中的起始劑AIBN 。然後’將反應器之溫度升高至70°C,使用速率爲500 rpm之磁性棒進行攪動,並將彼等聚合18小時以製備該 聚合物溶液。然後,使用與實施例1之相同方法進行聚合 後處理製程以製造共聚物。 實施例14至16之特定實驗條件與結果係描述於下表 4 〇 〔表4〕 部分 Ru觸媒/MA (莫耳比) AIBN/MA (莫耳比) MA/Nb (莫耳比) 溫度 CC) 時間 (小時) 乙烯含量 (莫耳%) Tg ro Td50 CO Mw PDI 實施例14 0.5 0.002 0.5 60 18 25.1 73.4 430.2 21400 2 3 實施例15 0.5 0.002 0.5 65 18 25.3 75.1 435.5 30300 24 實施例16 1 0.002 0.5 70 18 28.5 84.2 446.7 53600 2.1
使用磁核共振光譜分析所有實施例1至16所得之共 聚物的結構。在每一種所得共聚物中,未確認出乙烯或降 莰烯之同元聚合物,但產生無規共聚物。 實施例3與對照實例丨之NMR測量結果與DSC測 量係示於圖1至4。如圖1與2所示,由於金屬奈米觸媒 -31 - 1378945 之活性高於金屬之氧化物,故乙烯之含量係提高。此外, 如圖3與4所示’未觀察到習知聚烯烴中所顯示之熔融溫 度,但觀察到玻璃轉化溫度(Tg) —次。因此,未確認同 元聚合物,且由實施例所得之共聚物係當溫度改變時其中 之相不改變的無結晶共聚物。 此外,在實施例12至15所得之共聚物的情況下,顯 示之Td50爲400°C或更高,其高於對應於習知PMMA之 Td50的3 50°C。因此,在高溫條件下使用彼之實例中,由 於熱所造成之變形風險降低,其可應用於需要熱之電子裝 置。 此外,在使用習知高溫與高壓法獲得之LDPE (低密 度聚乙烯)與EVA (乙烯乙酸乙烯酯)之實例中,分子量 分佈寬且logMw値爲4或更高。然而,可看出使用本發明 之觸媒組成物的自由基聚合法所得的共聚物與在實施例12 至16中所得之共聚物均具有小於2.5之窄分子量分佈( PDI )。如上述,在聚合物具有窄分子量分佈之情況下, 可改善各種物理性質。 此外,如實施例1至1 1所示,幾乎100%的金屬奈米 觸媒被回收,且對於空氣與濕氣之安定性優良,因此其可 再使用。 〔工業應用性〕 在用於製備本發明的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觸 媒組成物中’由於極性共聚單體含量高,其可用以製備無 -32- 1378945 結晶性之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用於製備該卜烧屬 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係不需高溫與高壓之聚合條件 的溫和聚合條件之簡易方法’且該方法容易控制物理性質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實施例3所得之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氫 磁核共振光譜(iH-NMR光譜); 圖2係比較例1所得之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氫 磁核共振光譜(iH-NMR光譜); 圖3係實施例3所得之共聚物的示差掃描量熱計( DSC )圖;及 圖4係比較例1所得之共聚物的示差掃描量熱計( DSC )圖。 '33-
Claims (1)
1378945 附件5A ••第097146468號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Γ- i—SSa._ 评1顯^紗_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觸媒組 成物,其包括: 1-烯屬烴單體; 丙烯酸酯共聚單體,而其量以該1-烯屬烴單體與該丙 烯酸酯共聚單體之總量計爲30至99莫耳%;及 如下式1所示的金屬奈米觸媒,而其量以該丙烯酸酯 共聚單體計爲0.01至200莫耳% : 〔式1〕 M/NxOy 其中Μ係選自第3至第12族的過渡金屬,且其粒子 尺寸爲2至200 nm, N係選自第3至第14族的原子, 〇爲氧原子,且X與y係由N之氧化態而決定, X與y各獨立爲1至20範圍之整數,以及 Μ爲奈米粒子,且是由NxOy所得的擔體所環繞,或 是以吸附於該擔體表面的狀態結合及固定,及該金屬奈米 觸媒之Μ含量係以該金屬奈米觸媒總含量計爲0.1至1〇 重量%的範圍。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 酸酯共聚物的觸媒組成物,其中該NxOy包括一或多種選 1378945 自下列的金屬氧化物:氧化鋁(ai2o3)、氧化釔(Υ2〇3 )、氧化鉻(Zr02 )、氧化給(Hf02 )、氧化矽(Si〇2 ) 、氧化硼(B2〇3)、氧化鈽(Ce02)、氧化鏑(Dy203) 、氧化餌(Er203 )、氧化銪(Eu203 )、氧化釓(Gd203 )、氧化鈥(Ho2〇3 )、氧化鑭(La2 03 )、氧化餾( Lu2〇3 )、氧化銨(Nd203 )、氧化镨(Pr6〇,,)、氧化釤 (Sm203 )、氧化铽(Tb203 )、氧化钍(Th407 )、氧化 錶(Tm203)、氧化鏡(Yb203) 、Dy3Al50I2' Y3A15012 與 CeAlH〇18 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稀 酸酯共聚物的觸媒組成物,其中Μ包括一或多種選自下列 的奈米粒子:Ru、Rh、Pd、Pt、Ir、Co、Cu、Sm、Au、 Ag、Re、Ni、Fe、Os 與 Sc 〇 4. 一種用於製備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方法, 該方法包含在金屬奈米觸媒的存在下聚合1-烯屬烴單體與 丙烯酸酯共聚單體的步驟,該金屬奈米觸媒係以下式1表 示: 〔式1〕 M/NxOy 其中Μ係選自第3至第12族的過渡金屬,且其粒子 尺寸爲2至200 nm, N係選自第3至第14族的原子, 0爲氧原子,且X與y係由N之氧化態而決定, -2- 1378945 Μ爲奈米粒子,且是由NxOy所得的擔體所環繞,或 是以吸附於該擔體表面的狀態結合及固定, 其中該金屬奈米觸媒的含量以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計 爲0.01至200莫耳%, 其中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的含量以該1-烯屬烴單體與 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之總量計爲30至99莫耳%;及 其中於聚合反應條件中,壓力係在5至200 atm之範 圍,及溫度係在30至150°C之範圍。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 酸酯共聚物之方法,其中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包括以下式 2表示之化合物: 〔式2〕 H.C 4 R-C ο R CHO C, R -R 其中Rl、R_2與R3各獨立爲氣原子,或爲包括一個雜 原子與1至30個碳原子之單價烴基;及 R4爲氫原子或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稀 酸酯共聚物之方法,其中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係選自包括 Ci-Cu直鏈或支鏈烷基之丙烯酸烷酯;包括CrCu直鏈或 支鏈烷基之甲基丙烯酸烷酯;及包括Ci-C12直鏈或支鏈院 基之丁基丙稀酸院醋(alkyl butacrylate)。 -3 - 1378945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1 _烯屬烴-丙烯 酸醋共聚物之方法,其中該丙烯酸酯共聚單體另外包括一 或多種選自下列的共聚單體: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羥基烷 醋、丙烯酸羧基烷酯、乙烯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 丁烯二酸酐與一氧化碳。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烯屬烴-丙烯 酸酯共聚物之方法’其中該1-烯屬烴單體包括一或多種選 自下列者:乙烯、丙烯、1-丁烯、丨_戊烯、丨_己烯、丨_庚 嫌、1-辛燃' 1-壬烯、1-癸烯及以下式3所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m爲〇至4範圍之整數, R7、R/、R/’與R7"'各獨立包括極性官能基或非極性 官能基, R7 ' R/、117”與r7"'可彼此連接以形成飽和或不飽和 之具有4至12個碳原子的環狀基或具有6至24個碳原子 之芳族環。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烯 酸酯共聚物之方法,其另外包含: 添加聚合起始劑。 1378945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造1-烯屬烴-丙 稀酸酯共聚物; 、尔糊Z万法’其中該聚合反應係在—或多種選自 下列的溶劑中進行.田壤;_ ^ Tie L彳了 ’甲本、本、氯本、正己院、四気呋喃 、氯仿、乙醇、甲醇、丙酮與二氯甲烷。 11. 一種丨-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係藉由使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用於製備丨_烯屬烴_丙烯酸酯共 聚物的方法而製備。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u項之N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其中該1_燏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包括玻璃轉化溫 度爲20至170 °C之降莰焴-丙嫌酸甲酯共聚物。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u項之丨_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其中該1 -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包括玻璃轉化溫 度爲50至130 °C之乙燦-甲基丙嫌酸甲醋共聚物。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丨_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其中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包括玻璃轉化溫 度爲-50至2〇°C之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之1 -烯屬烴-丙烯酸酯共 聚物’其中該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包括玻璃轉化溫 度爲0至150 °C之乙嫌-丙稀酸甲酯-降莰稀三元共聚物。 16. —種光學膜’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 1-烯屬烴-丙烯酸酯共聚物。 -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70122198A KR101070542B1 (ko) | 2007-11-28 | 2007-11-28 | 1-알켄-아크릴레이트계 공중합체 제조용 촉매 조성물 및1-알켄-아크릴레이트계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40573A TW200940573A (en) | 2009-10-01 |
TWI378945B true TWI378945B (en) | 2012-12-11 |
Family
ID=4067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46468A TWI378945B (en) | 2007-11-28 | 2008-11-28 | Catalytic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32357B2 (zh) |
JP (1) | JP5395090B2 (zh) |
KR (1) | KR101070542B1 (zh) |
CN (1) | CN101878232B (zh) |
TW (1) | TWI378945B (zh) |
WO (1) | WO2009069973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G194484A1 (en) * | 2011-04-14 | 2013-12-30 | Mitsui Chemicals Tohcello Inc | Resin sheet for sealing solar cell, solar cell module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
CN108409894B (zh) * | 2017-02-09 | 2020-12-25 | 浙江工业大学 | 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催化乙烯基单体聚合反应的方法 |
CN106832118B (zh) * | 2017-02-17 | 2019-05-07 | 宁波工程学院 | 降冰片烯类和碳酸亚乙烯酯二元共聚催化剂以及二元共聚方法 |
EP3733725B1 (en) * | 2017-12-25 | 2024-06-12 | Japan Polyethylene Corporation | Multi-component, polar-group-containing olefin copolymer |
CN109395711B (zh) * | 2018-11-30 | 2020-05-19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硼钪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合成2,6-二甲基苯酚中的应用 |
CN112791722B (zh) * | 2019-11-13 | 2022-07-12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聚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丁二烯调聚制备2,7-辛二烯醇-1的方法 |
CN113292732B (zh) * | 2021-04-21 | 2022-06-03 | 安徽清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改性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3546622B (zh) * | 2021-06-03 | 2022-06-10 | 南京大学 | 一种低温高活性催化氧化甲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860B2 (ja) * | 1987-03-27 | 1996-02-14 |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 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0319332A (ja) * | 1999-05-14 | 2000-11-21 | Mitsui Chemicals Inc | α−オレフィン/極性基含有ビニルモノマー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072654A (ja) * | 1999-07-05 | 2001-03-21 | Toagosei Co Ltd | 遷移金属錯体の製造方法 |
CN1408737A (zh) * | 2002-09-23 | 2003-04-09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用于乙烯与丙烯酸酯共聚合的催化体系 |
JP4342183B2 (ja) * | 2003-01-15 | 2009-10-14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担持型触媒を用いた(メタ)アクリル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
US7931969B2 (en) * | 2006-01-13 | 2011-04-26 |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Molecular fan |
KR100863412B1 (ko) * | 2006-03-13 | 2008-10-1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1-알켄-아크릴레이트계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
JP2007302765A (ja) * | 2006-05-10 | 2007-11-22 |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 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
2007
- 2007-11-28 KR KR1020070122198A patent/KR10107054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
- 2008-11-28 US US12/745,274 patent/US8232357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1-28 CN CN200880118391XA patent/CN101878232B/zh active Active
- 2008-11-28 TW TW097146468A patent/TWI378945B/zh active
- 2008-11-28 JP JP2010535883A patent/JP539509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1-28 WO PCT/KR2008/007056 patent/WO2009069973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069973A2 (en) | 2009-06-04 |
US20100324235A1 (en) | 2010-12-23 |
CN101878232B (zh) | 2013-05-22 |
TW200940573A (en) | 2009-10-01 |
KR20090055330A (ko) | 2009-06-02 |
KR101070542B1 (ko) | 2011-10-05 |
JP2011504959A (ja) | 2011-02-17 |
JP5395090B2 (ja) | 2014-01-22 |
WO2009069973A3 (en) | 2009-09-03 |
CN101878232A (zh) | 2010-11-03 |
US8232357B2 (en) | 2012-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78945B (en) | Catalytic composition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1-alkene and acrylates copolymer | |
KR100925322B1 (ko) | 알켄, 아크릴레이트 및 불포화 유기산을 포함하는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5048750B2 (ja) | 1−アルケン−アクリレート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 |
TWI402282B (zh) | 聚合物、包括該聚合物之薄膜形成組成物、用該組成物形成之絕緣膜及電子裝置 | |
JP5877507B2 (ja) | 耐硬化収縮性の硬化性組成物、当該硬化性組成物を硬化させた硬化物、及び方法 | |
CN109593160A (zh) | 一种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 |
CN100503686C (zh) | 一种两亲性大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05113049A (ja) | 新規な脂環式ビニルエーテル類の重合体 | |
JP2008150472A (ja) | エチレン−プロピレン共重合体 | |
CN105001610A (zh) |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5406179B2 (ja) | アルケン、アクリレート、および不飽和酸無水物を含む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4217792A (ja) | 担持型触媒を用いた(メタ)アクリル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 |
KR100880519B1 (ko) | 올레핀-아크릴레이트-말레산 무수물-노보넨 4원 공중합체및 상기 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 |
KR101009106B1 (ko) | 분자량 분포를 제어한 알켄-아크릴레이트계 공중합체의제조방법 | |
Wu et al. | C 60 end-functionalized four-armed polymers: synthesis and optical limiting properties | |
JP4251641B2 (ja) | 高分子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 |
JP5021751B2 (ja) | エチレン−アクリレート系共重合体を含んで成る酸素遮断性フィルム及び容器 | |
KR101037008B1 (ko) | 환형올레핀, 아크릴레이트 및 불포화 유기산을 포함하는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10077331A (ja) |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 |
KR102705506B1 (ko) | 극성 작용기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필름용 그라디언트 공중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24136962A (ja) | 微多孔膜およ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 |
KR101083173B1 (ko) | 알켄, 아크릴레이트 및 스티렌을 포함하는 공중합체, 및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필름 | |
Buasri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ol-gel processed PMMA/SiO2 hybrid materials | |
Yu et al. | Synthesis of mid-dicarboxy polystyrene by ATRP and formation of ionic-bonded supramolecules | |
JP2006290906A (ja) | オレフィ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から得られる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