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5187B - Imag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Imag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5187B
TWI355187B TW096140987A TW96140987A TWI355187B TW I355187 B TWI355187 B TW I355187B TW 096140987 A TW096140987 A TW 096140987A TW 96140987 A TW96140987 A TW 96140987A TW I355187 B TWI355187 B TW I3551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corded
phase difference
mode
subje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0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33092A (en
Inventor
Hisamo Sogawa
Shinichi Fujii
Kazumi Kageyama
Toshio Katayama
Masato Yam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33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33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5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51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5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includ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focus detection devices, e.g. both an active and a passive focus detec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03B19/02Still-picture cameras
    • G03B19/12Reflex cameras with single objective and a movable reflector or a partly-transmitting mi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28Circuitry to measure or to take account of the object contr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Description

1355187 Λ 九、發明說明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數位相機等之攝像裝置。 * 【先前技術】 於數位相機等攝像裝置中,存在有2種AF方式(例 如比較闻速的相位差AF方式及比較高精度的對比AF方 式)雙方都可實施的攝像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著,執行對比AF的模 式與主要執行相位差AF之模式是隨著操作者的設定操作 而切換選擇,以所選擇的模式來執行AF動作。此外,於 前者的模式中’若快門鈕是呈半按狀態則執行相位差AF ;於後者的模式中’若快門鈕是呈半按狀態則執行相位差 AF ’其後若快門鈕被全按則執行對比AF。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815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22951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述,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操作者係會切換關 於AF方式的設定。 可是在此同時,即使操作者進行切換操作,通常也不 知道此時點哪個AF方式較爲適切,要即時地切換至適切 的AF方式是有困難的。 -5- 1355187 此外,於專利文獻2中雖然記載著,隨應於溫度感應 器所測出之溫度來切換兩方式,但要適切地切換兩方式, 此種技術仍有不足。 " 於是’本發明的課題係於具有複數AF方式的攝像裝 - 置中,提供一種可適切地區別使用各AF方式的攝像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屬於攝像裝置,其特徵爲,具備:攝像元件 ,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所定之攝像面 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產 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前記 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 攝體的攝影狀況,在選擇性或複合#地使用前記相位差偵 測手段所致之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與前記攝影影像相關之 前記所定評價値的複數AF方式當中,決定出最佳AF方 式。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於具有複數AF方式的攝像裝置中 ,可隨著被攝體的攝影狀況來決定最佳AF方式,因此可 將各AF方式適切地區別使用。 rI355187 【實施方式】 以下,基於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 1.第1實施形態> < 1-1.構成槪要> 圖1及圖2係本發明之第丨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 1(1A)的外觀構成之圖示。此處,圖1係攝像裝置1的 正面外觀圖,圖2係攝像裝置〗的背面外觀圖。該攝像裝 置1A’係以鏡頭交換式單眼反射型的數位相機來構成。 如圖1所示’攝像裝置1A係具備相機本體部(相機 機身)2。對該相機本體部2,可裝卸交換式的攝影鏡頭單 元(交換鏡頭)3 » 攝影鏡頭單元3’主要是由鏡身36,以及鏡身36內 部設置的透鏡群37(參照圖3)及光圈等所構成。透鏡群 37 (攝影光學系)中’含有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而改變 焦點位置的對焦透鏡等。 相機本體部2’係在正面略中央具備用來安裝攝影透 鏡單元3的圓環狀掛接部Mt;拆卸攝影透鏡單元3用的 裝卸鈕89是具備在圓環狀掛接部Mt附近。 又’相機本體部2’在其正面左上部具備模式設定撥 盤82’在其正面右上部具備控制値設定撥盤86。藉由操 作模式設定撥盤82’就可進行相機的各種模式(包含各種 攝影模式(人物攝影模式、風景攝影模式、及全自動攝影 1355187 模式等)、將攝影之影像予以再生的再生模式、及與外部 機器之間進行資料交訊的通訊模式等)的設定動作(切換 動作)。又,若操作控制値設定撥盤86,則可設定各種攝 影模式中的控制値。 又,相機本體部2,在正面左端部具備用來讓攝影者 把持的握把部14。握把部14的上面設有用來指示開始曝 光的快門鈕11。握把部14的內部係設有電池收容室及記 憶卡收容室。電池收容室中係收納了作爲相機電源的例如 4顆單3形電池;記憶卡收容室中則有用來記錄攝影影像 之影像資料的記憶卡90 (參照圖3 )是以可裝卸式地收納 〇 快門鈕11,係爲可偵測初半按狀態(S1狀態)與全 按狀態(S2狀態)之2種狀態的2階段偵測按鈕。一旦 快門鈕11被半按而呈S1狀態,則關於被攝體之記錄用靜 止影像(正式攝影影像)之取得所需的準備動作(例如 AF控制動作及AE控制動作等)會被進行。又,一旦快門 鈕Π再被按到底而呈S2狀態,則該當正式攝影影像之攝 影動作(使用攝像元件5 (後述)來進行關於被攝體像( 被攝體之光像)的曝光動作,將該曝光動作所得到之影像 訊號施以所定之影像處理的一連串動作)會被進行。 於圖2中,相機本體部2的背面略中央上部,設有 AF模式的切換開關87。此切換開關87,係以3段式滑動 開關來構成,是可將複數模式(此處係爲3種模式MD1、 MD2、MD3 )之任一者選擇成爲AF模式的操作構件。具 -8- 1355187 體而言,隨應於該當切換開關87的滑動部的位置,可從 含有:固定採用相位差AF方式的相位差AF固定模式 MD1、固定採用對比AF方式的對比AF固定模式MD2、 可自動切換相位差AF方式與對比AF方式的自動切換模 式MD3之3種模式之中,設定所望之AF模式。 又,於圖2中,相機本體部2的背面略中央上部,設 有取景窗(接眼窗)1〇。攝影者係可藉由窺視取景窗10, 就能目視從攝影鏡頭單元3導入的被攝體之光像來進行構 圖決定。亦即,可使用光學取景器來進行構圖決定。 又,於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A中,被攝像元 件所取得之時間序列的複數影像(即時檢視影像),會被 顯示在背面監視器12(後述)。操作者係可使用動畫樣態 的即時檢視影像,來進行構圖決定。 此外,如後述,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與即 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係隨著在此時點上所採 用的AF方式等而切換。 於圖2中,在相機本體部2的背面之略中央,係設有 背面監視器1 2。背面監視器1 2,係例如以彩色液晶顯示 器(LCD)來構成。背面監視器12,係可顯示用來設定攝 影條件等的選單畫面,或是於再生模式中可再生顯示記憶 卡90中所記錄的攝影影像。又,隨應於AF模式的選擇狀 況,在背面監視器1 2中,被攝像元件5所取得之時間序 列的複數影像(亦即動畫像),會以「即時檢視影像」的 方式而被顯示。 -9- 1355187 在背面監視器12的左上部係設有主開關81 81係由2點滑動開關所成,若接點設定成左方的 位置則電源會關閉;若接點設定成右方的「ON 會打開電源。 在背面監視器12的右側係設有方向選擇鍵 向選擇鍵84係具有圓形的操作鈕,該操作鈕的上 方向之按壓操作,和右上、左上、右下及左下之 按壓操作,會被分別測出。此外,方向選擇鍵84 上記8方向的按壓操作外,中央部的按鈕之按壓 被測出。 背面監視器1 2的左側,係設有用來進行選 設定、影像刪除等的複數按鈕所成之設定鈕群83 < 1-2.機能區塊〉 接著,一面參照圖3,一面說明攝像裝置1, 槪要。圖3係攝像裝置1A之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3所示,攝像裝置1A係具備:相位差 (以下簡稱爲AF模組)20、測光感應器40、操4 全體控制部1 〇 1、鏡機構6、快門4、攝像元件5 換電路52、數位訊號處理電路50、及影像記憶體 AF模組20,係具有相位差偵測訊號,接受 體的光(詳細來說是經由鏡機構6而進入的光) 生隨應於被攝體像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測光感應器40係具有測定被攝體光的明亮 。主開關 「OFF」 」位置則 84。此方 下左右4 4方向之 ,係除了 操作也會 單畫面之 A的機能 AF模組 乍部8 0、 、A/D 轉 56等。 來自被攝 ,然後產 度之機能 -10- 1355187 ,換言之係具有測定來自被攝體之光的強度之機能。基於 測光感應器40的輸出來進行AE控制動作,調整攝影影像 的亮度。 操作部80,係具備包含快門鈕Π(參照圖1)之各種 按鈕及開關等所構成。全體控制部丨〇1會回應於使用者對 操作部80的輸入操作’實現各種作動。 全體控制部1〇1,係以微電腦來構成,主要具備CPU 、記憶體及ROM等。全體控制部101係將ROM內所儲存 的程式予以讀出,以CPU執行該當程式,藉此以實現各 種機能。 全體控制部1 〇 1,係藉由上述程式的執行,以實現AF 控制部120、顯示控制部125、警告控制部126及鏡控制 部1 2 7等之機能。 AF控制部120,係從複數AF方式中採用被判定爲對 於現時點之被攝體的攝影狀況爲最佳的AF方式,執行攝 影鏡頭驅動所伴隨之AF動作的控制部。AF控制部1 20, 係具有相位差AF控制部121、對比AF控制部122、判定 部123及驅動控制部124。 相位差AF控制部1 21,係進行相位差AF方式所致的 自動合焦(AF )動作。具體而言,相位差AF控制部121 ,係基於AF模組20所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來特定出合 焦時的攝影鏡頭(更詳言之是對焦透鏡)的位置(合焦透 鏡位置),進行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又,相位差AF 控制部1 2 1,係也和驅動控制部丨24合作,進行使攝影鏡 -11 - 1355187 頭(對焦透鏡)移動到該當合焦透鏡位置的AF驅動動作 (透鏡驅動動作)。 對比AF控制部122,係進行對比AF方式所致的自動 合焦(AF )動作。具體而言,對比Af控制部122係執行 :在不同的透鏡位置關於各自對應之複數攝影影像分別求 出被攝體像之對比所相應之評價値的評價値算出動作、和 將該當評價値最佳化(例如最小化)之透鏡位置特定成爲 合焦透鏡位置的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又,對比AF控 制部1 22,係也和驅動控制部1 24合作,進行使攝影鏡頭 (對焦透鏡)移動到該當合焦透鏡位置的AF驅動動作。 又’判定部123,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在包 含使用相位差偵測方式之相位差AF方式與使用關於攝影 影像之評價値的對比AF方式的複數AF方式之中,決定 出最佳的AF方式。判定部1 2 3所作的判定結果(亦即最 佳AF方式是哪一方式),係在背面監視器1 2以「推薦顯 示(建議顯示)」等而顯示之,讓操作者可以目視確認。 此外,判定部1 23中的決定動作將詳述於後。 驅動控制部1 24,係爲控制鏡頭驅動的控制部。驅動 控制部1 2 4,係而從複數A F方式中採用被判定部1 2 3判 定爲對於現時點之被攝體的攝影狀況爲最佳的AF方式, 與相位差AF控制部1 2 1及/或對比AF控制部1 22合作, 實際地驅動攝影鏡頭。 相位差AF控制部121及對比AF控制部122,係透過 驅動控制部1 24而與攝影鏡頭單元3的鏡頭側控制部3 1 -12- 1355187 通訊,傳達控制訊號以驅動鏡頭驅動部38。又,對焦透鏡 的位置’係被攝影鏡頭單元3的透鏡位置偵測部3 9所測 出’表示對焦透鏡位置的資料是從鏡頭側控制部31送往 本體側的全體控制部1 0 1。 顯示控制部1 25,係控制著背面監視器1 2等之顯示部 上的顯示內容。例如,上述的推薦顯示,係在該顯示控制 部125的控制下而被顯示。 警告控制部126,係發出「AF方式被切換」意旨之警 告的控制部。警告控制部1 2 6,係例如和顯示控制部1 2 5 合作而控制著警告顯示。具體而言,現時點所採用的AF 方式,和快門鈕11半按狀態S1時所採用之預定AF方式 不同的狀況下,則對背面監視器12輸出用來向操作者( 攝影者)報知該當狀況的顯示》操作者係藉由該警告,就 可得知AF方式被切換。又,由後述可知,若基於AF方 式與構圖決定方式之對應關係,則AF方式被切換,也就 意味著構圖決定方式被切換。因此,AF方式被切換之意 旨的警告,係相當於構圖決定方式被切換之意旨的警告。 鏡控制部1 27係控制著,鏡機構6從光路退避開來的 狀態(舉鏡狀態)和鏡機構6遮斷光路的狀態(降鏡狀態 )之狀態切換。鏡控制部1 2 7,係藉由將鏡切換用馬達( 未圖示)加以驅動,就可切換舉鏡狀態與降鏡狀態。 攝像元件(此處係爲CCD感應器(亦簡稱爲CCD) )5,係將其攝像面所受光的被攝體像藉由光電轉換作用 而轉換成電訊號,生成關於正式攝影影像的影像訊號。攝 -13- 1355187 像元件5,係亦可表現爲攝影影像取得用之感應器(影像 感應器)。 攝像元件5,係回應於從時序控制電路(未圖示)輸 ' 入的驅動控制訊號(累積開始訊號及累積結束訊號),進 '- 行已被成像在受光面(攝像面)之被攝體像的曝光(光電 • 轉換所致之電荷累積),生成關於該當被攝體像的影像訊 號。
φ 攝像元件5所取得的影像訊號(類比訊號)係被a/D 轉換電路52轉換成數位訊號。被轉換成數位訊號的影像 訊號,係被輸入至數位訊號處理電路50» 數位訊號處理電路50,係對從A/D轉換電路52輸入 之影像訊號進行數位訊號處理。具體而言係進行黑位準補 償處理、白平衡(WB)處理、r補償處理等之訊號處理 。該當訊號處理後的影像訊號(影像資料)係被儲存在記 憶體5 6中。 # 影像記憶體5 6,係用來將所生成的影像資料予以暫時 記憶的可高速存取之影像記憶體,具有可儲存複數畫格份 . 量之影像資料的容量。 正式攝影時,被暫時記憶在影像記憶體56中的影像 資料,係於全體控制部101中施行適宜的影像處理(壓縮 處理等)後,被記憶至記憶卡90。 < 1-3.各構圖決定之際的各構件之配置> 接著說明該攝像裝置1A中的包含構圖決定動作之攝 -14- 1355187 影動作。如上述,於該攝像裝置1中,除了可使用取景器 光學系等所構成的光學取景器(亦稱爲光學檢視取景器( OVF))來進行構圖決定(畫框化),還可使背面監視器 12上所顯示的即時檢視影像來進行構圖決定。此外,利用 攝像元件5及背面監視器1 2所實現的取景器機能,係將 被攝體的光像轉換成電子資料後使其可視覺化,因此也稱 作電子檢視取景器(EVF)。 此外,於該攝像裝置1A中,若操作者操作切換開關 87而選擇了 AF模式,則除了隨應該選擇結果來設定AF 模式,同時還隨著已被選擇之AF模式來自動地決定構圖 決定方式。 具體而言,當相位差AF固定模式MD1已被選擇時, 則相位差AF方式是被固定地選擇成爲AF方式,而總是 用光學取景器進行構圖決定動作。此外,此時係無法進行 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 又,當對比AF固定模式MD2已被選擇時,則對比 AF方式是被固定地選擇成爲AF方式,而總是進行即時檢 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此外,此時係無法進行光學 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 又,當自動切換模式MD3被選擇時,則攝像裝置1 A 會隨著被攝體的攝影狀況來選擇適切的AF方式。然後, 隨著已被選擇的AF方式,構圖決定方式也會被決定。具 體而言,於相位差AF動作進行期間,係僅有光學取景器 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可被進行,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 -15- 1355187 決定動作是無法進行。另一方面’於對比af動作進行期 間,係僅有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可被進行, 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是無法進行。 於攝像裝置1A上,AF方式與構圖決定方式之間係存 在如上述的對應關係。 圖4及圖5係爲攝像裝置1A的剖面圖◊圖4係表示 使用光學取景器(OVF )之構圖決定動作,圖5係表示使 用即時檢視顯示(EVF )的構圖決定動作。 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被進行時,直到快門 鈕1 1變成全按狀態爲止’鏡機構6係被配置成降鏡狀態 (參照圖4 )。 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在從攝影鏡頭單元3至攝像 元件5的光路(攝影光路)上,配置著鏡機構6。鏡機構 6,係具有將來自攝影光學系的光往上方反射的主鏡61 ( 主反射面)。該主鏡61,例如係以半透過鏡而構成,會讓 來自攝影光學系的一部份光穿透。又,鏡機構6,係還具 有將透過主鏡6 1的光予以反射的副鏡62 (副反射面)。 被副鏡62反射至下方的光,係被引導至AF模組20而入 射,測出相位差偵測訊號。 如圖4所示,一旦鏡機構6的主鏡61及副鏡62是被 配置在來自攝影鏡頭單元3之被攝體像的光路上,則被攝 體像是經由主鏡61與五面鏡65與接目透鏡67而被引導 至取景窗10。如此,含有主鏡61與五面鏡65與接目透鏡 67的取景器光學系,係可將來自攝影光學系的光束也就是 -16- 1355187 被主鏡61反射之光束的觀察用光束,引導至取景窗10° 此外,抵達被配置在五面鏡65與接目透鏡67之間的光學 元件68 (半透過鏡)的一部份光,係被該當光學元件68 所反射,抵達測光感應器40。 另一方面,在進行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 時,直到快門鈕11變成全按狀態爲止,鏡機構6係被配 置成舉鏡狀態(參照圖5)。然後,此時,來自攝影鏡頭 單元3的被攝體像,係入射至攝像元件5。 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鏡機構6係從攝影光路中退 避。詳言之,是以不遮住來自攝影光學系之光(被攝體像 )的方式,將主鏡61與副鏡62往上方退避。然後,來自 攝影鏡頭單元3的光係通過已開放的快門4而抵達攝像元 件5,攝像元件5係藉由光電轉換,基於受光之光束而生 成被攝體的影像訊號。如此,來自被攝體的光係經由攝影 鏡頭單元3而被引導至攝像元件5,獲得關於被攝體的攝 影影像(攝影影像資料)。 攝像元件5,係基於入射光而以所定之時間間隔取得 關於被攝體像的攝影影像。即時檢視顯示係使用該時間序 列之攝影影像來進行。又,於對比AF動作時,係隨著不 同透鏡位置所拍攝到的複數攝影影像爲依據,而進行AF 動作。 又,無論構圖決定是用哪種方式進行,一旦快門鈕n 變成全按狀態S2,則鏡機構6係會被配置成舉鏡狀態( 參照圖5),而開始曝光動作。藉此,就會執行關於被攝 -17- 1355187 體的記錄用靜止影像(亦稱作正式攝影影像)的取得動作 〇 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在曝光時,鏡機構6係從攝 影光路中退避。詳言之,是以不遮住來自攝影光學系之光 (被攝體像)的方式,將主鏡61與副鏡62往上方退避, 來自攝影鏡頭單元3的光便配合著快門4的開放時序而抵 達至攝像元件5。攝像元件5,係藉由光電轉換,基於所 接受的光束以生成被攝體的影像訊號。如此,來自被攝體 的光係經由攝影鏡頭單元3而被引導至攝像元件5,獲得 關於被攝體的攝影影像(攝影影像資料)。 < 1-4.動作> <槪要> 圖6〜圖11係爲攝像裝置1A上之動作的流程圖。圖 6係表示全體動作的流程圖,圖7〜圖1 1係分別爲部份( 步驟SP11、 SP30、 SP40、 SP12、 SP14)詳細動作的流程 圖。 首先,參照圖6,說明動作的槪要。 圖6的動作係假設爲,藉由主開關81的操作而使電 源打開同時藉由模式設定撥盤82的操作而設定了「攝影 模式」之狀態的動作》 還有’關於AF模式選擇設定、推薦模式顯示(推薦 顯示)設定、及警告設定,也是假設隨應於所定之操作’ 各設定內容是已被預先決定(更新)。 -18- 1355187 具體而言,如上述,隨著操作者的AF模式選擇操作 ,AF模式選擇設定便被決定(更新)。 此外,在此處雖然是例示了用切換開關87來進行AF 模式的選擇設定,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使用如圖12所 示的顯示畫面(AF模式選擇設定畫面)G1和方向選擇鍵 84的AF模式選擇操作,來更新AF模式選擇設定。於圖 12的畫面G1中係圖示了,從含有:固定採用相位差AF 方式的相位差AF固定模式(圖中標示爲「相位差AF方 式」)MD1、固定採用對比AF方式的對比AF固定模式 (圖中標示爲「視訊AF方式」)MD2、可自動切換包含 相位差AF方式與對比AF方式之複數AF方式的自動切換 模式(圖中係標示爲「自動選擇方式」)MD3的3種模式 之中,選擇出自動切換模式MD3之狀態。 又,於此攝像裝置1A中,係隨應於使用了圖13所示 的顯示畫面(關於推薦顯示設定的設定畫面)G2與方向 選擇鍵84的推薦顯示選擇操作,來決定(更新)推薦顯 示設定。具體而言,藉由方向選擇鍵84的左右上下方向 之按鈕操作而使游標CR移動以選擇畫面G2內的選擇項 目,然後藉由按下方向選擇鍵84中央的按鈕,就可選擇 所望的選擇項目。於圖13中係圖示了,將推薦顯示設定 成ON的狀態。 同樣地,關於警告顯示(後述)的ON. OFF相關設 定(警告設定),也是隨著操作者的設定操作而被更新。 在進行過如以上之各種設定的狀態下,執行圖6的動 -19- 1355187 作。 如圖6所示,直到步驟SP17中被判定爲快門鈕u 呈半按狀態S1爲止’會一直反覆執行步驟SP11〜SP16 動作。直到步驟SP17中被判定爲快門鈕11是呈半按狀 S1爲止,換言之’在反覆執行步驟SP11〜步驟SP16的 間,驅動攝影鏡頭的AF驅動動作係不會進行。另一方 ’ 一旦被判定爲快門鈕1 1是已呈半按狀態S 1,則執行 際驅動攝影鏡頭的AF驅動動作(步驟SP18)。其後, 步驟SP19中判定快門鈕1 1是否成爲全按狀態S2。若 定爲尙未變成全按狀態S2,則再度返回步驟SP11,反 步驟SP11〜SP18的動作。另一方面,若判定爲已呈全 狀態S2’則進入步驟SP20,執行伴隨曝光動作的正式 影動作。 <AF方式之判定處理> 首先,於圖6的步驟SP11中,進行最佳Af方式的 定處理。在步驟SP11中,相應於反映出被攝體攝影狀 的各種偵測結果,判定複數AF方式當中的哪個AF方 是最佳AF方式。關於該判定處理的內容將詳述於後。 <AF方式之修正處理> 於步驟SP12中,隨著已被AF模式選擇操作而決定 AF模式選擇設定之設定內容,來修正步驟SPn的判定 果,決定步驟SP 1 8之AF驅動動作中所要實際利用的 是 的 態 期 面 實 在 判 覆 按 攝 判 況 式
的 結 AF -20- 1355187 方式。 具體而言,如圖10所示,於AF模式選擇設 設定了相位差AF固定模式MD1或對比AF固定 '的情況下,則不會反映出步驟SP11中的判定處 • 既定的AF方式,當成實際AF控制動作(步驟 所用的AF方式而採用之。具體而言,若相位差 模式MD1已被設定的情況下,則作爲實際的AF (步驟SP18 )時所用的AF方式,係會決定爲相 方式(步驟SP51、SP54)。又,若對比AF固定; 已被設定的情況下,則作爲實際的 AF控制動· SP1 8 )時所用的AF方式,係會決定爲對比AF 驟 SP51、SP55) 〇 另一方面,於AF模式選擇設定中若設定了 模式MD3,則步驟SP1 1中的判定處理之結果會 。詳言之,若步驟SP 11中是決定了相位差AF方 AF方式時,則作爲實際的AF控制動作(步驟 所用的AF方式,係會決定爲「相位差AF方式 SP51、SP52、SP54)。又,若步驟 SP11中是決 AF方式爲最佳AF方式時,則作爲實際的AF控 步驟SP18)中所用的AF方式,係會決定爲「對 式j (步驟SP51、SP53、SP55)。再者,若步驟 是決定了倂用方式(下述)爲最佳AF方式時, 際的AF控制動作(步驟SP18 )中所用的AF方 決定爲倂用AF方式(步驟SP51、SP56)。. 定中,已 漠式MD2 理,而將 SP 1 8 )中 AF固定 控制動作 丨位差A F 漠式MD2 作(步驟 方式(步 自動切換 直接採用 式爲最佳 SP18)中 」(步驟 定了對比 制動作( 比AF方 SP 1 1 中 則作爲實 式,係會 -21 ^55187 此處,「倂用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相位差AF方式 與對比AF方式雙方倂用的方式。作爲倂用方式所做的AF 動作係可舉例爲,在執行了相位差AF方式的AF驅動動 作(參照圖4 )後,變更鏡機構6的配置,執行對比AF 方式的AF驅動動作(參照圖5 )。 此「併用方式」係亦可表現成,將AF模組20所致之 相位差偵測訊號與相應於對比之評價値加以複合地使用之 方式。相對於此,「相位差AF方式」係亦可表現成,在 AF模組20所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與相應於對比之評價値 當中,選擇性地使用AF模組20所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的 一種AF方式。又,「對比AF方式」係亦可表現成,在 AF模組20所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與相應於對比之評價値 當中,選擇性地使用相應於對比之評價値的一種AF方式 <推薦顯示> 再次參照圖6。一旦進行了步驟SP11、SP12的處理 ,則「推薦顯示設定」是被設定成ON的條件下,會進行 推薦顯示(步驟 SP13、SP14 )。此外,「推薦顯示設定 」被設定成OFF的情況下,則不進行推薦顯示。 圖11係推薦顯示處理(步驟SP14)之詳細動作的流 程圖。步驟SP14中,步驟SP11中的判定結果係會被顯示 在背面監視器1 2 ^ 如圖1 1所示,若判定爲「相位差AF是最佳AF方式 -22- 1355187 」的情況下,則將最佳AF方式係爲「相位差AF」之意旨 ’顯示在背面監視器12(步驟SP61、SP64) » 又’若判定爲「對比AF是最佳AF方式」的情況下 ’則將最佳AF方式係爲「對比AF」之意旨,顯示在背面 監視器12(步驟SP62、SP65)。 又’若判定爲「相位差AF與對比AF加以倂用的倂 用方式是最佳AF方式」的情況下,則將最佳AF方式係 爲「倂用方式(相位差AF +對比AF )」之意旨,顯示在 背面監視器12(步驟SP63、SP66)。 圖14係「推薦顯示」之一例的圖示。於圖14中,在 背面監視器12的上緣部附近的顯示欄D1中,顯示著「相 位差AF」的文字,表示「相位差AF」係爲推薦AF方式 。當即時檢視顯示被執行時,則該「相位差AF」的文字 會重疊在即時檢視影像上顯示。另一方面,若以光學取景 器進行構圖決定時,則顯示欄D1以外的部份亦可顯示出 各種攝影資訊。 又,當其他方式是推薦AF方式的情況下,同樣地, 該推薦AF方式的名稱會被顯示在顯示欄D1。 此外,「推薦顯示」係並非限定於此種樣態。例如亦 可圖15所示,在3種選項全部顯示後,各選項的左邊附 帶勾選欄中標上勾選標記(例如紅點),來表示有勾選標 記的選項是已被選擇。或者,亦可如圖16所示,在3種 選項全部顯示後,將其中已被選擇的選項放至最大顯示’ 來表示已被選擇的選項。 -23- 1355187 若藉由此種推薦顯示,則操作者係可得知隨著現在的 被攝體攝影狀況而哪一方式是最佳AF方式,因此可適切 地切換AF方式。 例如,當相位差AF固定模式MD1或對比AF固定模 式MD2是被選擇時,則在藉由判定部123而求出最佳AF 方式後,可將其判定結果亦即最佳AF方式予以推薦顯示 ,催促操作者的切換操作。若此,則在相位差AF固定模 式MD1或對比AF固定模式MD2被選擇的情況下,當有 較現在選擇中的AF模式所對應之AF方式更爲合適的AF 方式存在時,則可藉由操作者的切換操作,切換成將該當 最佳AF方式的其他種AF方式加以固定選擇的模式。 又,於自動切換模式MD 3中也是,由於可知以哪種 AF方式來執行AF動作,因此可因應需要而進行往相位差 AF固定模式MD1或對比AF固定模式MD2的切換動作。 <警告顯示> 在其後的步驟SP15中,判定警告顯示設定是否爲on 。當警告顯示設定爲ON時,則步驟SP16中係進行警告 顯示’當警告顯示設定爲OFF時,則不進行警告顯示而進 入步驟SP17。步驟SP16的警告動作,係僅在自動切換模 式MD3被選擇時才會執行,其他模式MD1、MD2被選擇 時則不會執行警告動作》 又’於此攝像裝置1A中,作爲自動切換模式MD3下 的主要之構圖決定動作’是要使用即時檢視顯示或是使用 -24- 1355187 光學取景器,這是可藉由另外的設定操作來加以設定 下的說明中,假設藉由操作者的設定操作等,選擇了 方的所望之構圖決定動作。 該攝像裝置1A中,如圖5所示,在進行即時檢 示之際,需要使鏡機構6的主鏡61及副鏡62從光路 避開來而使來自被攝體的光抵達攝像元件5。又,AF 20,在圖4之狀態下雖可測出相位差訊號,但於圖5 置狀態下係無法測出相位差偵測訊號。因此,於該攝 置1A中,無法同時執行即時檢視顯示動作與相位言 方式的AF動作。於該攝像裝置1A中,當已被設定 動切換模式MD3且在步驟SP1 1中判定爲相位差AF 是最佳AF方式的情況下,一旦在即時檢視顯示中回 快門鈕1 1的半按操作而開始了 AF動作,則從即時檢 示執行狀態(圖5 )往相位差AF進行狀態(圖4 )的 動作會被執行,而將即時檢視顯示予以中斷。 於是,此攝像裝置1 A,係在即時檢視顯示執行 (圖5)下,被設定成自動切換模式MD3且在步驟 中判定爲相位差AF方式是最佳AF方式時,發出AF 被切換成相位差AF方式之意旨的警告(亦即,即時 顯示中斷的警告)。若依據此警告,回應於快門鈕1 半按操作而開始了 AF動作,則操作者可以預測到即 視顯示會中斷這件事。因此可以避免即時檢視顯示突 斷的「意外感」。 又,於此攝像裝置1A中,當主鏡61是從光路中 。以 任一 視顯 中退 模組 的配 像裝 i AF 成自 方式 應於 視顯 變遷 狀態 SP1 1 方式 檢視 1的 時檢 然中 退避 -25- 1355187 開來時(圖5),就無法透過取景窗10來目視確認被攝體 像。換言之,爲了進行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 如圖4所示,必須要將鏡機構6的主鏡61及副鏡62配置 在光路上而使來自被攝體的光經過五面鏡65而射往取景 窗10。只不過,攝像元件5在圖5的狀態下係無法獲得被 攝體像,在圖4的狀態下來自被攝體的光係不會抵達攝像 元件5而攝像元件5係無法得到被攝體像。因此,於該攝 像裝置1A中,係同時執行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 作與對比AF方式所致之AF動作。因此,於該攝像裝置 1A中,當已被設定成自動切換模式且在步驟SP11中判定 爲對比AF方式是最佳AF方式的情況下,一旦在光學取 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執行中回應於快門鈕U的半按操作 而開始了 AF動作,則從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執行 狀態(圖4 )往對比AF進行狀態(圖5 )的變遷動作會被 執行,而無法用光學取景器做構圖決定。 於是,此攝像裝置1A,係在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 決定執行狀態(圖4)下,被設定成自動切換模式且在步 驟SP1 1中判定爲對比AF方式是最佳AF方式時,發出 AF方式被切換成對比AF方式之意旨的警告(亦即,光學 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中斷的警告)。若依據此警告,回 應於快門鈕1 1的半按操作而開始了 AF動作,則操作者可 以預測到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將會無法進行這件事 。因此可以避免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突然變成無法 進行的「意外感」。 -26- 1355187 又,圖14中係圖示了警告顯示之一例。圖14 欄D1的右邊係設有點狀光源模樣的略圓形之警告I 藉由該當警告欄D2的點狀光源部份亮起(甚至閃 就可進行上述之警告顯示。 此外,圖4的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 作者要目視背面監視器12是有困難的。因此,讓 警告顯示能透過取景窗10來目視確認,而在光學 所致之被攝體像的目視領域周圍附設警告顯示燈等 理想》或者,亦可不是進行「警告」的顯示而是進 輸出。 又,於攝像裝置1A中,若倂用相位差AF方 比AF方式之自動合焦動作(AF動作)被執行,則 狀態與圖5的狀態雙方會被依序實現。因此,無論 狀態是處於圖4狀態及圖5狀態之任一者,都會產 進行其中一種構圖決定的期間。於是,在此實施形 在決定了倂用方式作爲最佳AF方式時,也會發出 的警告。 < AF驅動動作及攝影動作> 其後,步驟SP17中,一旦被判定爲快門鈕11 半按狀態s 1,則執行實際驅動攝影鏡頭的AF驅動 步驟S P 1 8 )。 該AF驅動動作,係依照步驟SP12中所決定之 式來作爲實際使用之AF方式而執行。例如,當步尾 的顧$ i * 燦)’ 時,操 另外的 ,較爲 行聲音 式與對 圖4的 現在的 生只能 態中, 如上記 是已呈 動作( AF方 緊 SP12 -27- 1355187 中選擇了相位差AF時,則此步驟SP18中係執行相位差 AF所致之AF驅動動作(參照圖4 )。又,當步驟SP12 中選擇了對比AF時,則此步驟SP18中係執行對比AF所 致之AF驅動動作(參照圖5)。又,當步驟SP12中選擇 了倂用方式時,則此步驟SP 1 8中係執行倂用方式所致之 AF驅動動作。
如此,隨著相應於被攝體攝影狀況的最佳AF方式, 實現驅動對焦透鏡的AF驅動動作,因此可適切地切換AF 方式。 其後,直到步驟SP19中判定爲快門鈕11變成全按狀 態S2爲止,係再度返回步驟SP1 1,反覆進行步驟SP1 1〜 SP18之動作。另一方面,若步驟SP19中判定爲快門鈕11 已呈全按狀態S2,則進入步驟SP20,於圖5的狀態下, 執行伴隨曝光動作的正式攝影動作。 < 1-5.判定處理〉 <相應於AF方式的分歧處理> 接著,關於步驟SP11的判定處理,一邊參照圖7的 詳細流程圖一邊加以說明。若依據此判定處理,則可隨著 現在的被攝體攝影狀況來決定最佳的AF方式。此外,如 上述’此判定處理的判定結果’係被「推薦顯示」(步驟 SP14 )、警告動作(步驟SP1 6 )、及AF驅動動作(步驟 SP18)所利用。 首先,於步驟SP21、SP22中,判定是處於可進行相 -28- 1355187 位差AF之狀態,或是處於可進行對比AF之狀態。 如上述,此攝像裝置1A中,藉由操作者的設定操作 ,以設定使用光學取景器或是使用即時檢視顯示’來作爲 主要的構圖決定動作。然後,直到快門鈕11被半按狀態 S1爲止,會進行相應於此設定內容的構圖決定動作。 當用光學取景器進行構圖決定之意旨是被設定時,則 如圖4所示,使用AF模組20的相位差偵測方式所做的合 焦透鏡位置之決定處理係爲可進行。若簡單來說,就是相 位差AF是可進行的狀態。只不過,圖4的狀態(降鏡狀 態)下,由於來自被攝體的光係不會入射至攝像元件5, 因此要使用入射至攝像元件5之被攝體光的對比方式所致 之合焦透鏡位置決定處理是無法進行。若簡單來說,就是 對比AF是不可進行的狀態。 另一方面,當用即時檢視顯示進行構圖決定之意旨是 被設定時,則如圖5所示,使用入射至攝像元件5之被攝 體光的對比方式所做的合焦透鏡位置之決定處理係爲可進 行。若簡單來說,就是對比AF是可進行的狀態。只不過 ,圖5的狀態(舉鏡狀態)下,由於來自被攝體的光係不 會入射至AF模組20,因此使用AF模組20的相位差偵測 方式所致之合焦透鏡位置決定處理是無法進行。若簡單來 說,就是相位差AF是不可進行的狀態。 然後,當攝像裝置1A具有圖4的狀態時(用光學取 景器進行構圖決定之意旨是被設定等之情況下),則於步 驟SP21中判定相位差AF是可進行,進入步驟SP30。 -29- 1355187 另一方面,,當攝像裝置1A具有圖5的狀態時(用 即時檢視顯示進行構圖決定之意旨是被設定等之情況下) ,則於步驟SP21中判定對比AF是可進行’進入步驟 SP40 ° 此外,雖然在圖4的狀態與圖5的狀態之兩狀態間的 變遷中,會有非常微小的時間存在’但仍存在著相位差 AF與對比AF皆不可進行的期間。此微小期間中,係判定 爲「AF不可」(步驟SP23 )而進行例外處理。例如,當 被判定爲「AF不可」時,則只要不進行以降的推薦顯示 及警告顯示即可。 又,於該攝像裝置1A,在自動切換模式MD3下快門 鈕11被變成半按狀態S1後,步驟SP12中所決定的AF 方式會被採用。然後,當相位差AF被採用時攝像裝置ία 係變更成圖4的狀態,當對比AF被採用時攝像裝置! a 係變更成圖5的狀態,分別執行AF驅動動作。因此,在 快門鈕11變成半按狀態S1的期間,便會隨著步驟SP12 所決定的AF方式,來決定是要進入步驟SP30還是進入步 驟 SP40。 此外,此處係在快門鈕1 1的半按狀態S 1被解除後, 再度恢復成藉由操作者之設定操作所決定的主要的構圖 '决 定動作’並隨應於恢復後的狀態是圖4的狀態還是圖5的 狀態,來決定要進入步驟SP30還是進入步驟SP40。 〈步驟SP30 > -30- 1355187 接著,參照圖8來說明步驟SP30的詳細動作。 該步驟SP30,係在攝像裝置1A具有圖4的狀態時執 行。判定部123,係使用可在該當狀態下利用之感應器( 具體而言係爲AF模組20及測光感應器40)所作的測出 資訊來判定被攝體的攝影狀況,決定相應於該當攝影狀況 的最佳AF方式》 首先,於步驟SP31中係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 的受光量小於所定閎値ΤΗ 1,且測光感應器40的受光量 是小於所定閾値TH2」此一條件C 1。然後,若滿足該當 條件C1,則會辦定爲被攝體的攝影狀況是非常地暗,而 進入步驟SP36,決定相位差AF方式爲最佳AF方式。若 藉此,則當被攝體較暗時,可將較能適應光量不足的相位 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尤其是,以AF模組20 與測光感應器40,接受來自被攝體的複數不同部份的光線 時,藉由使用該當複數不同部份的亮度來進行判定,就可 更爲正確地判斷對比AF方式所致之合焦動作是否會因亮 度不足而有困難。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時,則進 入步驟SP32。 於步驟SP32中,判定是否滿足「藉由AF模組20的 相位差偵測訊號所測出的合焦透鏡位置是複數存在」此一 條件C2。例如若對格子狀的被攝體採用相位差AF方式, 則由於相位差AF方式的原理上,因接近格子部份的影響 而導致無法適切地特定出其合焦透鏡位置,作爲合焦透鏡 位置會有複數候補位置並存。於是,當滿足條件C2時, -31 - 1355187 就判定爲發生了此種狀況,進入步驟SP37,將對比AF方 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若依據對比AF方式,則可較相 位差AF方式更爲正確地特定合焦透鏡位置。若此,則當 被攝體是格子狀物體之情況等,被攝體的色階値是呈高頻 (空間頻率)週期性變化時,可將對比AF決定爲最佳AF 方式。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C2時,則進入步驟 SP33 ° 於步驟SP33中,判定是否滿足「離焦量DF大於所定 閎値TH3」此一條件C3。具體而言,將使用AF模組20 之相位差AF方式而被當作合焦透鏡位置所特定出來的透 鏡位置、和攝影鏡頭的現在之透鏡位置的差(偏差),當 作離焦量DF而算出。然後,判定該當離焦量DF是否大 於所定閾値TH3。當滿足條件C3時,就考慮離焦量DF是 較大的此一被攝體之攝影狀況,進入步驟SP36,將比較 高速的相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若依此,則 被攝體的焦點模糊狀態是較大,直到抵達合焦狀態爲止, 透鏡位置是以較大距離移動的情況下,可將比較高速的相 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可實現高速的AF動作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3時,則進入步驟SP34。 於步驟SP34中,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所受光 的被攝體像的對比是大於所定閾値TH4」此一條件C4。 當滿足條件C4時,就判斷爲AF模組20所致之被攝體像 是比較鮮明的影像且相位差AF方式也能充分特定出合焦 透鏡位置,而進入步驟SP36,將比較高速的相位差AF方 -32- 1355187 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4時 ,則進入步驟SP35 » 於步驟SP35中,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所受光 '的被攝體像的對比是小於所定閩値TH5 ( < TH4 )(低對 - 比)」此一條件C5。當滿足條件C5時,就判斷爲AF模 組20所致之被攝體像是不鮮明的影像,因此相位差AF方 式無法特定出合焦透鏡位置,而進入步驟SP37,將較爲 高精度的對比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另一方面, 若不滿足條件C5時,則進入步驟SP38。 進入步驟s P 3 8,係當判定爲,A F模組2 0所致之被攝 體像雖然沒有不鮮明到無法採用相位差AF方式之程度, 但並非鮮明到只以相位差AF方式就能充分進行合焦判定 之程度的情形。亦即,是AF模組20所致之被攝體像的鮮 明度是在中等程度的情形。 於步驟SP:38中,判定係爲此種情形,而將「併用方 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 此外,於步驟SP18的AF驅動動作中若採用「倂用方 式」時,則例如進行以下動作。首先採用相位差AF方式 來求出合焦透鏡位置而將攝影鏡頭移動至該當對焦透鏡位 置附近,其後採用對比AF方式來移動對焦透鏡。 詳言之,於圖4的狀態下使對焦透鏡移動至相位差 AF方式所致之合焦透鏡位置的稍微前方之位置後’將鏡 機構6的配置變更成圖5的狀態。然後,一面繼續移動對 焦透鏡,一面求出在該當各透鏡位置上的對比AF用之評 -33 - 1355187 價値,將對比AF用之評價値的變化曲線之峰値所對應的 透鏡位置(峰値透鏡位置)決定爲最終的合焦透鏡位置, 將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峰値透鏡位置。如此,就可用比較 * 高速的相位差AF來使攝影鏡頭移動至原本的合焦透鏡位 '* 置附近,然後再以對比AF來微調透鏡位置,就可進行更 - 有效率的AF動作。
又,在AF模式是被設定成自動切換模式MD3的情況 φ 下,當步驟SP30中決定了「相位差AF方式」是最佳AF 方式(步驟SP36)時,步驟SP18的AF驅動動作中也不 須變更鏡機構6的狀態,因此不必變更構圖決定方式。另 —方面,於此步驟SP30中當「對比AF方式」或是「倂用 方式」被決定爲最佳AF方式(SP37、SP38)時,於步驟 SP1 8的AF驅動動作中鏡機構6的狀態也會從圖4的狀態 變更成圖5的狀態,因此構圖決定方式也會被變更。若藉 由如上述的警告動作,則可預測此種狀態變更。 〈步驟SP40 > 接著,參照圖9來說明步驟SP40的詳細動作。 該步驟SP40,係在攝像裝置1A具有圖5的狀態時執 ' 行。判定部1 23,係使用可在該當狀態下利用之感應器( 具體而言係爲攝像元件5 )所作的測出資訊來判定被攝體 的攝影狀況,決定相應於該當攝影狀況的最佳AF方式。 首先,於步驟SP41中,判定是否滿足「攝像元件5 的受光量是小於所定閾値TH6」此一條件C6。然後,若 -34- 1355187 滿足該當條件C6,則會辦定爲被攝體的攝影狀況是非常 地暗,而進入步驟SP36,決定相位差AF方式爲最佳AF 方式。若藉此,則當被攝體較暗時,可將較能適應光量不 β 足的相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另一方面’若 - 不滿足該當條件C6時,則進入步驟SP42。 於步驟SP42中,藉由攝像元件5而針對在某時點所 取得之1張攝影影像(被攝體光束),將2種類的空間頻 率的差分濾波器所致之對比資訊加以取得。然後,使用高 頻差分濾波器FA所致之對比資訊(高頻對比成分)與低 頻差分濾波器FB所致之對比資訊(低頻對比成分)的比 較結果來測出被攝體的合焦程度,判定合焦程度是否大於 所定位準。關於該判定手段係於後述。 當滿足「基於此一比較結果而判定爲合焦程度是大於 所定位準」此一條件C7時,就進入步驟SP37,將對比 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若依據對比AF方式,則可 使攝影鏡頭更往正確的合焦透鏡位置移動。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C7時,則進入步驟 SP43,原則上會採用相位差AF方式。因此,當合焦程度 是小於所定位準時,原則上,比較高速的相位差AF方式 會被決定成爲最佳AF方式。 於步驟SP43中,判定是否滿足「攝像元件5所受光 的被攝體像的對比是小於所定閾値TH8 (低對比)」此一 條件C 8。 若不滿足條件C7且不滿足條件C8,則進入步驟 -35- 1355187 SP38,將不只利用相位差AF方式而是也會利用f 方式的倂用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7但滿足條件C8時 ^ 於攝像元件5所致之被攝體像係爲不鮮明,因此判 * 用攝像元件5所致之被攝體像的對比AF方式中無 出合焦透鏡位置,而進入步驟SP36,將相位差AF 定爲最佳AF方式。 又,在AF模式是被設定成自動切換模式MD3 下,當步驟SP40中決定了「對比AF方式」是最佳 式(步驟SP37)時,步驟SP18的AF驅動動作中 變更鏡機構6的狀態,因此不必變更構圖決定方式 方面,於此步驟SP40中當「相位差AF方式」或是 方式」被決定爲最佳AF方式(SP37、SP38)時, SP1 8的AF驅動動作中鏡機構6的狀態也會從圖4 變更成圖5的狀態,因此構圖決定方式也會被變更 由如上述的警告動作,則可預測此種狀態變更。 <基於異種對比資訊的合焦判定動作> 此處說明,使用從1張攝影影像取得的2種類 資訊(低頻成份及高頻成份)來判定合焦程度的手 驟 SP42 )。 圖17係此判定手法的詳細動作(步驟SP70) 圖。圖18係表示數値例的圖,圖19係表示關於該 例的圖形。又’圖20係表示對應於合焦程度的高 ί比 AF ,則由 斷爲使 法特定 方式決 的情況 AF方 也不須 。另一 「倂用 於步驟 的狀態 。若藉 之對比 法(步 的流程 當數値 頻對比 -36- 1355187 成分與低頻對比成分之關係。 如圖17所示,一旦取得攝影影像G (步驟SP71), 則對攝影影像G施以比較高頻之差分濾波器(亦稱高頻濾 波器)FA所致之過濾處理以取得資料DA (步驟SP72) ,並且對攝影影像G施以比較低頻之差分濾波器(亦稱低 頻濾波器)FB所致之過濾處理以取得資料〇Β (步驟SP 7 3 )。然後,求出資料DA中的最大値與資料DB中的最大 値之比値RC (步驟SP74 )。 若滿足該比値RC小於閾値THe,且資料DA的代表 値(例如最大値)是大於閾値T H d此一條件時,則判定合 焦程度是大於所定位準(簡單來說是在合焦附近)(步驟 SP75、SP76、SP77)。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則 判定爲合焦程度是低於所定位準(簡單來說則是並非在合 焦附近)(步驟SP78)。 圖18係表示3個透鏡位置之個別的影像狀態的數値 例。此處,爲了簡化,而圖示了 1次元的像素排列。 圖1 8最左側的欄L1中係表示「合焦狀態」的數値例 。又’中央的欄L2係表示稍微模糊之狀態(8「稍微模糊 狀態」)的數値例,最右側的欄L 3係表示更加模糊之狀 態(8「模糊狀態」)的數値例。 例如在欄L1當中的最左側列中係表示了,從第丨個 像素位置至第1 5個像素位置的像素値(色階値),分別 變化成30,45,68,…,38的樣子。圖19的圖形中,該合 焦狀態的像素排列是表示爲曲線L C 1。又,對此像素排列 -37- 1355187 施以高頻濾波器FA ( 1,0,- 1 )所致之過濾處理所得到的 資料DA,係除了表示在圖18的欄L1之中央列以外,還 表示成圖19的曲線LH1。再者,對曲線LC1的像素排列 施以低頻濾波器FB(1,0, 〇,0,-1)所致之過濾處理所得 到的資料DB,係除了表示在圖1 8的欄L1之最右側列以 外’還表示成圖19的曲線LL1。又,此合焦狀態下的資 料DA的最大値(具體而言係爲285 )、和資料DB的最 大値(具體而言係爲4 1 1 )的比値RC (値1.44 )是被表 示在圖18的欄L1的下面倒數第2行。 同樣地,在欄L2當中的最左側列中係表示了,從第 1個像素位置至第1 5個像素位置的像素値(色階値)。圖 1 9的圖形中,「稍微模糊狀態」的像素排列是表示成曲線 LC2 °又,對此像素排列施以高頻濾波器FA所致之過濾 處理所得到的資料DA,係除了表示在圖18的欄L2之中 央列以外,還表示成圖19的曲線LH2。再者,對曲線 LC2的像素排列施以低頻濾波器FB所致之過濾處理所得 到的資料D B,係除了表示在圖1 8的欄L2之最右側列以 外’還表示成圖19的曲線LL2。又,此「稍微模糊狀態 」下的資料DA的最大値(具體而言係爲129)、和資料 DB的最大値(具體而言係爲195 )的比値RC (値1.51 ) 是被表示在圖18的欄L2的下面倒數第2行。 又’在欄L 3當中的最左側列中係表示了,從第1個 像素位置至第1 5個像素位置的像素値(色階値)。圖1 9 的圖形中,「模糊狀態」的像素排列是表示成曲線LC3。 -38-
1355187 又,對此像素排列施以高頻濾波器FA所致之過濾處3 得到的資料DA,係除了表不在圖18的欄L3之中央; 外,還表示成圖19的曲線LH3。再者,對曲線LC3 t 素排列施以低頻濾波器F B所致之過濾處理所得到的】 DB,係除了表不在圖18的欄L3之最右側列以外,$ 示成圖19的曲線LL3。又,此「模糊狀態」下的資料 的最大値(具體而言係爲51)、和資料DB的最大値 體而言係爲82)的比値RC (値1.60)是被表示在圖 的欄L3的下面倒數第2行。 圖20係伴隨透鏡位置變更而來的資料DA與資料 之變化的樣子的槪念圖。如圖20所示,當透鏡位置是 合焦透鏡位置XP附近時,資料DA與資料DB會變成tt 接近的値’相對於此,當透鏡位置是從合焦透鏡位置 起逐漸遠離時,資料DA與資料DB的差會越來越大。 此透鏡位置會從合焦透鏡位置XP起越來越偏離,高劈 比成分與低頻對比成分的比會變大。例如,作爲2個獎 對比成份的代表値例如若採用最大値,則高頻對比成分 最大値MA與低頻對比成分的最大値MB的比値RC ( MB/MA) ’係隨著透鏡位置從合焦透鏡位置XP偏離関 而逐漸變大。在圖18中也是表示了,比値RC,在合角 態下係爲値1.44 ’相對於此,隨著合焦程度降低,會拭 1.51、1.60而爲逐漸變大的値。 於是,此處係利用上述此種原理,若該當比値RC 小於所定閾値THe (例如1 · 5 0 ),則判定爲合焦程度是 所 I以 像 料 表 DA 具 18 DB 在 較 XP 因 :對 率 的 來 ;狀 I爲 是 :大 -39- 1355187 於所定位準。 又,此處係還要考慮,資料DA的代表値(此處係最 大値)是大於閩値THd的條件。若此,則亦可確認攝影影 像是具有比較高的對比。在圖20中雖然表示將閩値THd 設成可變値的情形,但閩値THd亦可採用固定値。 此外’於上記中,雖然作爲各頻率對比成份的代表値 是採用例如最大値的情形加以例示,但並非限定於此,作 爲該當代表値亦可採用各頻率對比成份的合計値。圖18 的最下段係將資料DA的合計値與資料DB的合計値的比 値RD ’針對各狀態而分別加以表示。若該比値rd是小於 所定閾値THe (例如1 · 5 7 )時,則亦可判定爲處於合焦狀 態。 < 2.第2實施形態> < 2 -1 ·構成> 上記第1實施形態中是例示了,相位差AF與對比AF 無法同時執行之構成的攝像裝置1A。於本第2實施形態 中則是例示,相位差AF與對比AF可同時執行之構成的 攝像裝置1 B。以下,就與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爲中心 來加以說明。 圖21係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B的槪要構成 之剖面圖;圖22係攝像裝置1B之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21及圖22所示,此攝像裝置1B’係在取景器 光學系的一部份,還具備有攝像元件(副影像感應器)7 -40- 1355187 。該攝像元件7,係與身爲主影像感應器的攝像元件5分 離而另外設置的攝像元件。藉由使用該攝像元件7的攝影 影像,就可實現即時檢視顯示及對比AF。 攝像裝置1 B,係於快門鈕1 1被變成全按狀態S2之 前的期間中,亦即於構圖決定動作時,是呈圖21所示的 狀態。具體而言,和圖4同樣地,在從攝影鏡頭單元3至 攝像元件5的光路(攝影光路)上,配置著主鏡61,主鏡 61的反射光係在五面鏡65中再被改變其行進方向,而抵 達取景窗10。因此,可用光學取景器進行構圖決定動作。 又,攝像裝置1B係在從五面鏡65至取景窗10的光 路上,具備光學元件(半透過鏡)68»主鏡61的反射光 ’係在被五面鏡65改變了其行進方向後,在光學元件68 將其一部份光的路徑加以改變而往有別於取景窗1 0的方 向行進’穿透光學元件(半透過鏡)69而抵達攝像元件7 。此外,抵達光學元件69的一部份光,係被該當光學元 件69所反射,抵達測光感應器40。 攝像元件7,係具有和攝像元件5同樣之構成,是被 用於生成即時檢視用影像訊號(動畫像)所需。只不過, 攝像元件7係不需要具有和攝像元件5同樣數目的像素數 ’可以較少於攝像元件5之數目的像素來構成。 對於已被攝像元件7取得的影像訊號,也是施予和攝 像元件5所取得之影像訊號同樣的訊號處理。亦即,被攝 像元件7所取得的影像訊號,係在A/D轉換電路52中轉 換成數位資料後,被數位訊號處理電路50施以所定之影 -41 - 1355187 像處理,儲存在影像記憶體56中。 被儲存在影像記憶體5 6中的時間序列之攝影影像, 係從影像記憶體56中依次讀出,並依序顯示在背面監視 器12。藉此可實現動畫樣態的顯示(即時檢視顯示)。亦 即,可用即時檢視顯示進行構圖決定動作。 又’針對攝像元件7所致之複數攝影影像,求出關於 對比的評價値’就可實現求出將該當評價値予以最佳化的 透鏡位置以作爲合焦透鏡位置的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 和使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聚焦透鏡位置的AF驅動動作。 亦即,攝像裝置1 Β ’係可用攝像元件7所取得的攝影影 像,來進行對比AF。 又’穿透過主鏡61的光,係被副鏡62往下方反射, 被引導至AF模組20而入射。AF模組20,係使用入射光 來產生相位差偵測訊號》藉由使用此相位差偵測訊號,就 可實現求出合焦透鏡位置之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和使 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聚焦透鏡位置的AF驅動動作。亦即 ’攝像裝置1Β,係可用AF模組20所取得之相位差偵測 訊號,來進行相位差AF。 如以上,直到快門鈕1 1被變成半按狀態S 2以前的期 間內,可同時實現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和光 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動作。又,於同期間內,可採用 相位差AF方式與對比AF方式雙方之AF方式。 又,一旦快門鈕Π變成全按狀態S 2,則和圖5同樣 地,鏡機構6係會被配置成舉鏡狀態,而可進行攝像元件 -42-
1355187 5的曝光動作。攝像元件5,係將配合著快門4 序而受光的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生成被撮 訊號。如此一來’就可取得關於被攝體的正式撮 攝影影像資料)。 < 2 -1 ·動作> 圖23及圖24係爲攝像裝置1B上之動作庄 圖23係表示全體動作的流程圖,圖24係爲窗 S P 8 0 )詳細動作的流程圖。 圖23的動作,雖然和第丨實施形態(參照β 樣的動作,但在取代步驟SP 1 1的處理改爲步驟 理這點,以及不執行步驟SP15、SP16之處理道 第1實施形態的動作不同。 該攝像裝置1Β,由於具有如上述之構成, 切換AF方式時也不需要改變構圖決定動作的戈 ,在第2實施形態中係設計成,如圖23所示, 告動作(步驟SP15、SP16)。 又,於此第2實施形態的攝像裝置1B中, 上述2種構圖決定方式當中的哪一種構圖決定戈 可使用AF模組20所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與關於 之對比評價値兩者。於是,在第2實施形態中’ 最佳AF方式的判定處理,是採用步驟SP80的處 步驟SP 1 1的處理)》 以下,一面參照圖24,一面說明步驟SP80 的開放時 體的影像 影影像( I流程圖。 丨份(步驟 S 6 )是同 SP80之處 :點,是和 因此即使 式。於是 不進行警 無論採用 '式時,就 •攝像影像 作爲決定 :理(異於 之處理。 -43- 1355187 此外,步驟SP 8 0的處理,基本上係基於優先採用相位差 AF方式的槪念。此外,於對比AF方式中,由於必須要在 夾著合焦透鏡位置的其前後範圍內移動,因此被攝體像變 得非常鮮明後,會進行一度稍微模糊然後再度調回非常鮮 明的動作(簡單來說是一種往返動作)。相對於此,於相 位差AF方式中,不會進行此種往返動作。因此,相位差 AF方式對操作者造成的異樣感較少。又,相位差AF方式 係有較對比AF方式更爲高速之優點。 步驟SP81,雖然是和步驟SP3 1同樣的處理,但除了 考慮AF模組20的受光量及測光感應器40之受光量以外 ,還考慮到攝像元件7的受光量,這點是不同的。具體而 言,係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的受光量小於所定閾値 ΤΗ1,且測光感應器40的受光量是小於所定閾値ΤΗ2,且 攝像元件7的受光量是小於所定閾値ΤΗ 1 1」此一條件 C 1 1。然後,若滿足該當條件C 1 1,則會辦定爲被攝體的 攝影狀況是非常地暗,而進入步驟SP88,決定相位差AF 方式爲最佳AF方式。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C11 時,則進入步驟SP82。 步驟SP 82中,係進行和步驟SP32同樣的處理。當滿 足「藉由AF模組20之相位差偵測訊號所測出的合焦透鏡 位置是複數存在J此—上述條件C2時’就進入步驟SP8 9 ,將對比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若依據對比AF方 式,則可較相位差AF方式更爲正確地特定合焦透鏡位置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該當條件C2時,則進入步驟SP3 3 -44 - 1355187 步驟SP83中,係進行和步驟SP33同樣的處理。判定 是否滿足「離焦量DF大於所定閾値TH3」此一條件C3。 當滿足條件C3時,進入步驟SP88,將比較高速的相 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若依此,則被攝體的 焦點模糊狀態是較大的情況下,可將比較高速的相位差 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可實現高速的AF動作。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3時,則進入步驟SP84。 步驟S P 8 4中,係進行考慮2個條件的判定處理。 首先,1個條件是,判定是否滿足「離焦量DF是小 於所定閾値ΤΗ 1 2 ( < TH3 )」此一條件C 1 2。如上述,離 焦量DF,係將使用AF模組20之相位差AF方式而被當 作合焦透鏡位置所特定出來的透鏡位置、和攝影鏡頭的現 在之透鏡位置的差(偏差)予以算出。此條件C12係亦可 表現爲,用來判定是藉由相位差AF方式的合焦狀態所用 的條件。此外,閾値TH12係可和閩値TH3爲相同値。 又,另一個條件則爲,判定是否滿足「基於上述2種 類的空間頻率濾波器FA、FB所致之各對比資訊而判定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此一條件C 1 3。該條件C 1 3係亦 可表現爲,使用異種(此處係爲2種)的對比資訊,來判 定是處於非合焦狀態還是合焦狀態之用來進行合焦判定動 作的條件。 然後,判定是否滿足「同時滿足條件C 1 2與條件C 1 3 兩者」此一條件 CM。當滿足條件 C14時,進入步驟 -45- 1355187 SP89,將對比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此外,所謂 滿足條件C 1 4,具體而言係意指,基於AF模組2 0所致之 相位差偵測結果,離焦量DF是小於閾値ΤΗ 12,且基於2 種類的空間頻率濾波器FA、FB所致之各對比資訊而判定 爲合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形。簡單來說,亦可表現 成,被判定爲依相位差AF方式而處於合焦狀態,且基於 異種對比資訊之合焦判定動作而被判定爲處於非合焦狀態 之情形。 藉由考慮條件C 1 2,就可降低對比AF方式的採用頻 繁度(換言之,可增大相位差AF方式的利用頻繁度)。 例如,若以相位差AF方式所算出之離焦量DF是大於閾 値ΤΗ 1 2而被判定爲處於非合焦狀態之情況下,於步驟 SP84〜SP87之判定中,原則上會採用相位差AF。 又,藉由再考慮條件C1 3,則可更加降低對比AF方 式的採用頻繁度。當基於異種對比資訊之合焦判定動作而 判定爲處於合焦狀態的情況下,由於是充分地進入合焦範 圍,因此嘗試用對比AF方式進行AF動作的必要性較少 。於是,作爲最佳AF方式,原則上不採用對比Af而是 採用相位差AF,以此方向來進行處理。另一方面,基於 異種對比資訊而藉由合焦判定動作判定爲處於非合焦狀態 的情況下,則可藉由採用較相位差AF方式爲正確的對比 AF方式,來嘗試改善合焦程度。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14時,則進入步驟SP85 -46- 1355187 步驟SP85,係爲和步驟SP34同樣的處理。具體而言 ,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所受光的被攝體像的對比是 大於所定閩値TH4」此一條件C4。當滿足條件C4時,進 入步驟SP88,將相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另 —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4時,則進入步驟SP86。 步驟SP86,係爲和步驟SP43同樣的處理。具體而言 ,於步驟SP 86中,判定是否滿足「攝像元件7所受光的 被攝體像的對比是小於所定閩値ΤΗ 1 6 (低對比)」此一 條件C 1 6。當滿足條件C 1 6時,則由於攝像元件7所致之 被攝體像係爲不鮮明,因此判斷爲使用攝像元件7所致之 被攝體像的對比AF方式中無法特定出合焦透鏡位置,而 進入步驟SP88,將相位差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 另一方面,若不滿足條件C16時,則進入步驟SP 87。 步驟SP87,係爲和步驟SP35同樣的處理。具體而言 ,於步驟SP87中,判定是否滿足「AF模組20所受光的 被攝體像的對比是小於所定閾値TH5(<TH4)(低對比 )」此一條件C5。當滿足條件C5時,就判斷爲AF模組 20所致之被攝體像是不鮮明的影像,因此相位差AF方式 無法特定出合焦透鏡位置,而進入步驟SP 89,將較爲高 精度的對比AF方式決定爲最佳AF方式。另一方面,若 不滿足條件C5時,則進入步驟SP90。 於步驟SP 90中,將不只相位差AF方式而是也會利用 對比 AF方式的倂用方式,決定爲最佳 AF方式。步驟 SP 90中所決定的「倂用方式」,係可使用和步驟SP3 8中 -47- 1355187 所決定之「倂用方式」相同樣態者。又,於上記步驟 SP38中,雖然說明了相位差AF與對比AF無法同時執行 時的倂用方式,但不限於此,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的相位 '差AF與對比AF可同時執行的情況下,亦可採用如下的 * 併用方式。 具體而言,除了使對焦透鏡移動至被相位差AF所特 定出來的合焦透鏡位置附近,同時還在移動中取得各透鏡 位置上的對比AF用之評價値。然後,將對比AF用之評 價値的變化曲線之峰値所對應的透鏡位置,決定爲最終的 聚焦透鏡位置,並使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峰値透鏡位置。 當即使抵達了相位差AF所特定出來的合焦透鏡位置後仍 未測出對應於評價値之峰値的峰値透鏡位置的情況下,則 繼續進行對比AF動作。亦即,再次一面使透鏡移動一面 進行評價値算出動作,進行偵測峰値透鏡位置的 AF驅動 動作。另一方面,若在抵達被相位差AF所特定出來的合 焦透鏡位置以前就有測出峰値透鏡位置時,則令其移動至 該峰値透鏡位置而結束AF驅動動作。若藉此,則可更高 速地完成AF驅動動作。 亦可採用此種倂用方式來進行AF動作。 < 3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係和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例示了具 有可同時執行相位差AF與對比AF之構成的攝像裝置》 以下,就與第2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爲中心來加以說明。 -48 - 1355187 圖25係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C的槪要構成 之剖面圖。於攝像裝置1C中,係不設置光學取景器,構 圖決定係用即時檢視顯示來進行。 攝像裝置1C,係於快門鈕11被變成全按狀態S2之 前的期間中,亦即於構圖決定動作時,是呈圖25所示的 狀態。具體而言,在從攝影鏡頭單元3至攝像元件5的光 路(攝影光路)上,配置著主鏡61,主鏡61的反射光係 在五面鏡65中再被改變其行進方向,而抵達攝像元件5。 攝像元件5,係對於從攝影鏡頭單元3至攝像元件5的光 路(攝影光路)呈平行配置,對於來自主鏡61之反射光 之光軸呈垂直地配置。 攝像裝置1C,係於構圖決定狀態中,可常時取得攝 像元件5所致之攝影影像。攝像裝置1 C,係使用該攝像 元件5所致之攝影影像來進行即時檢視顯示。 又’針對攝像元件5所致之複數攝影影像,求出關於 對比的評價値,就可實現求出將該當評價値予以最佳化的 透鏡位置以作爲合焦透鏡位置的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 又’亦可實現使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聚焦透鏡位置的AF 驅動動作。亦即,攝像裝置1 C,係可用攝像元件5所取 得的攝影影像,來進行對比AF。 又,穿透過主鏡61的光,係被副鏡62往下方反射, 被引導至AF模組20而入射。AF模組20,係使用入射光 來產生相位差偵測訊號。藉由使用此相位差偵測訊號,就 可實現求出合焦透鏡位置之合焦透鏡位置特定動作,和使 -49- 1355187 對焦透鏡移動至該當聚焦透鏡位置的AF驅動動作。亦 ,攝像裝置1B,係可用AF模組20所取得之相位差偵 訊號,來進行相位差AF。此外,在副鏡62與AF模組 之間設置光學元件(半透過鏡)72,抵達該當光學元件 * 的一部份光線,係被該當光學元件72反射,抵達測光 應器40。又,測光感應器40,係並非限定如此,亦可 從主鏡61往攝像元件5之光的一部份加以受光。 如以上,直到快門鈕1 1被變成全按狀態S2爲止的 間內,可採用相位差AF方式與對比AF方式雙方之AF 式。 —旦快門鈕1 1變成全按狀態S2,則攝像元件5, 將配合著快門4的開放時序而受光的被攝體像,進行光 轉換,生成被攝體的影像訊號。如此一來,就可取得關 被攝體的正式攝影影像(攝影影像資料)。 又,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C的動作,基 上和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 B相同。只不過, 是利用攝像元件7所取得的攝影影像,而是利用攝像元 5所取得的攝影影像,來進行即時檢視顯示及對比AF 點,是和第2實施形態不同。 藉由此種攝像裝置1 C,也可獲得和第2實施形態 述之攝像裝置1B同樣的效果。 < 4 .變形例>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本 即 測 20 72 感 將 期 方 係 電 於 本 不 件 這 所 發 -50- 1355187 明係並非限定於上記說明的內容。 例如’上記第1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了使用被設置 在攝影鏡頭單元3側的鏡頭驅動部38,來驅動攝影鏡頭單 元3的透鏡群37之情形’但並非限定於此。具體而言, • 如圖26所示’亦可在攝像裝置1C的本體側設置機械驅動 部(機械性驅動機構)48,藉由驅動該當機械驅動部48, 來驅動攝影鏡頭單元3內的透鏡群37。 又,於上記各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了,自動切換模式 是被選擇爲AF模式的情況下,以判定部丨23求出最佳AF 方式後,將其判定結果亦即最佳AF方式進行推薦顯示, 並且自動地採用該當最佳AF方式來進行AF控制動作時 的情形,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爲,在以判定部123 求出最佳AF方式後’不將判定結果進行推薦顯示,而自 動地採用該當最佳AF方式來進行AF控制動作。或者, 在以判定部123求出最佳AF方式後,僅進行判定結果的 推薦顯示。 又,上記各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了,將AF模組20所 致之相位差偵測訊號與相應於對比之評價値分別予以選擇 性採用的「相位差AF方式」及「對比AF方式」,和將 兩者複合採用的「倂用方式」的這3種AF方式當中,決 定出最佳AF方式的情形,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 從「相位差AF方式」及「對比AF方式」之2個AF方式 之中,決定出最佳AF方式。或者,亦可從「相位差AF 方式」及「倂用方式」之2個AF方式之中,決定出最佳 -51 - 1355187 AF方式。或者,反之,亦可從「對比AF方式」及「倂用 方式」之2個AF方式之中,決定出最佳AF方式。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攝像裝置的正面外觀圖。 〔圖2〕攝像裝置的背面外觀圖。 〔圖3〕攝像裝置之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圖4〕攝像裝置(〇VF時)的剖面圖。 〔圖5〕攝像裝置(EVF時)的剖面圖。 〔圖6〕攝像裝置中之全體動作的流程圖。 〔圖7〕步驟81>11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 〔圖8〕步驟SP30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 〔圖9〕步驟SP40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6 〔圖10〕步驟SP12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 〔圖1 1〕步驟s P 1 4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 〔圖12〕AF模式的選擇設定畫面之圖示。 〔圖13〕推薦顯示設定畫面之圖示。 〔圖14〕含有推薦顯示與警告顯示之顯示畫面之圖示 〔圖15〕關於推薦顯示的變形例之圖示。 〔圖16〕關於推薦顯示的其他變形例之圖示。 〔圖1 7〕基於1張影像的對比來判定合焦程度之動作 的流程圖。 〔圖1 8〕數値例之圖示。 -52- 1355187 〔圖19〕關於圖18之數値例的圖形之圖示。 〔圖20〕表示對應於合焦程度的高頻對比成分與低頻 對比成分之關係圖。 〔圖21〕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的槪要構成之 剖面圖。 〔圖22〕攝像裝置之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圖23〕攝像裝置中之全體動作的流程圖。 〔圖24〕步驟SP 8 0的詳細動作之流程圖。 〔圖25〕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的槪要構成之 剖面圖。 〔圖26〕變形例所述之攝像裝置的槪要構成之剖面圖 〇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A,1B,1C :攝像裝置 2 :相機本體部 3 :攝影鏡頭單元 5,7 :攝像元件 6 :鏡機構 Μ :取景窗 1 1 :快門鈕 1 2 :背面監視器 2 0 : A F模組 4 〇 :測光感應器 -53- 1355187 61 : 62 : 65 : 67 : 87 : 主鏡 副鏡 五面鏡 接目透鏡 (AF模式)切換開關
-54-

Claims (1)

  1. I3S5187 I碎^月修正本 第096140987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100年7月22日修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攝像元件’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 所定之攝像面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 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 ’產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 前記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 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而從前記相 位差偵測手段所致之使用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之第1種 AF方式與使用前記所定評價値之第2種AF方式之中,判 定出最佳AF方式; 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無法同時執行被攝體像之即時 檢視顯示動作與前記使用相位差偵測訊號之第1種AF方 式所致之AF動作之構成; 前記攝像裝置,係當藉由前記判定手段而在前記被攝 體像的即時檢視顯示中判定前記第1種AF方式是前記最 佳AF方式時,則切換構圖決定方式,從前記被攝體像的 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變成光學取景器所致 之構圖決定方式。 1355187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更具備顯示手段,係顯示前記判定手段所作之判定結 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更具備:驅動控制手段,係採用已被前記判定手段所 判定爲最佳AF方式之AF方式來驅動前記攝影鏡頭,以 執行AF動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更具備:測光感應器,係測定來自前記被攝體之光線 的強度; 前記判定手段,係當判定爲前記相位差偵測手段中的 受光量與前記測光感應器中的受光量雙方皆小於各閾値的 情況下,則將前記第1種AF方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 方式。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HU記判定手段,係當前記相位差偵測手段所測出的合 焦透鏡位置是複數存在時’則將前記第2種AF方式,決 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2- 1355187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現在的透鏡位置、與依照 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而被特定成合焦透鏡位置的透鏡位置 之間的偏移是大於所定閾値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1種 AF方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大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2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1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中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現在的透鏡位置、與依 照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而被特定成合焦透鏡位置的透鏡位 置之間的差是小於所定閩値,且,使用前記攝影影馋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2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1355187 ίο.—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爲, 具備: 攝像元件,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 所定之攝像面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 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 ,產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 前記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 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而從前記相 位差偵測手段所致之使用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之第1種 AF方式與使用前記所定評價値之第2種AF方式之中,判 定出最佳AF方式;和 主反射面,係可退避地配置在來自前記攝影鏡頭之被 攝體像的光路上:和 顯示手段,係在前記主反射面已從前記光路退避開來 的狀態下,將前記攝像元件就時間序列上取得之複數影像 ,逐次加以顯示; 前記相位差偵測手段,係於前記主反射面是從前記光 路退避開來的狀態下不偵測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於前記 主反射面是被配置在前記光路上之狀態下,使用透過了前 記主反射面之一部份的光線來偵測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 前記攝像裝置,係在前記主反射面從前記光路退避開 1355187 來的狀態下,前記複數影像是被前記顯示手段依序顯示的 情況下,藉由前記判定手段而判定前記第1種AF方式是 前記最佳AF方式時,則切換構圖決定方式,從使用了前 記複數影像之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變成光 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 11.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爲, 具備= 攝像元件,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 所定之攝像面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 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 ,產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 前記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 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而從前記相 位差偵測手段所致之使用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之第1種 AF方式與使用前記所定評價値之第2種AF方式之中,判 定出最佳AF方式; 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無法同時採用光學取景器所致 之構圖決定方式與前記第2種AF方式之構成; 前記攝像裝置,係當前記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 方式是被採用的情況下,藉由前記判定手段而判定前記第 2種AF方式是前記最佳AF方式時,則切換構圖決定方式 -5- 1355187 ,從前記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變成前記被攝 體像之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大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2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 中,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1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13.—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爲, 具備: 攝像元件,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 所定之攝像面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 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 ,產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 前記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 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而從前記相 位差偵測手段所致之使用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之第1種 -6- 1355187 AF方式與使用前記所定評價値之第2種AF方式之中,判 定出最佳AF方式; 前記攝像裝置,係具有無法同時採用光學取景器所致 之構圖決定方式與前記第2種AF方式之構成、 前記攝像裝置,係當前記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 方式是被採用的情況下,藉由前記判定手段而判定前記第 2種AF方式是前記最佳AF方式時,則切換構圖決定方式 ,從前記光學取景器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變成前記被攝 體像之即時檢視顯示所致之構圖決定方式; 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現在的透鏡位置、與依 照前記相位差偵測訊號而被特定成合焦透鏡位置的透鏡位 置之間的差是小於所定閩値,且,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第2種AF方 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14.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攝像元件,係將來自被攝體的光,透過攝像鏡頭而用 所定之攝像面加以接受,將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以生成 攝影影像;和 相位差偵測手段,係將來自前記被攝體的光加以接受 ,產生相應於前記被攝體像之合焦程度的相位差偵測訊號 :和 評價値算出手段,係基於前記攝影影像而求出相應於 前記被攝體像之對比的所定評價値;和 1355187 判定手段,係隨應於被攝體的攝影狀況,在選擇性或 複合性地使用前記相位差偵測手段所致之前記相位差偵測 訊號與前記攝影影像相關之前記所定評價値的複數AF方 式當中,判定出最佳AF方式;和 顯示手段,係將前記判定手段所做的判定結果,在 AF動作前加以顯示;和 決定手段,係隨應於操作者所做的操作,而從前記複 數AF方式之中,決定實際AF控制動作時所採用的Af方 式。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 中,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大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使用所定評價 値的AF方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攝像裝置,其 中,前記判定手段,係若判定爲,使用前記攝影影像中的 低頻對比成分與高頻對比成分的比較結果所偵測出來的合 焦程度是小於所定位準的情況下,則將前記使用相位差偵 測訊號之AF方式,決定成前記最佳AF方式。 -8-
TW096140987A 2006-11-17 2007-10-31 Imaging apparatus TWI35518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1729A JP4349407B2 (ja) 2006-11-17 2006-11-1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33092A TW200833092A (en) 2008-08-01
TWI355187B true TWI355187B (en) 2011-12-21

Family

ID=39417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0987A TWI355187B (en) 2006-11-17 2007-10-31 Imag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03642B2 (zh)
JP (1) JP4349407B2 (zh)
CN (1) CN101184163A (zh)
TW (1) TWI35518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6442B (zh) * 2012-09-13 2015-08-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影像處理方法與影像顯示裝置
TWI510085B (zh) * 2012-09-20 2015-11-21 Htc Corp 視訊及多張靜態影像平行產生方法以及使用此方法的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75890A (ja) * 2007-04-27 2008-11-13 Olympus Imaging Corp レンズ交換式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844176B2 (en) * 2007-08-01 2010-11-30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ing device
JP2009069170A (ja) * 2007-08-22 2009-04-0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0263254A (ja) * 2007-08-29 2010-11-18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JP5264131B2 (ja) * 2007-09-14 2013-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8405759B2 (en) * 2007-09-27 2013-03-26 Olympus Imagining Corp. Imaging device with contrast AF,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ing device with contrast AF
JP5499432B2 (ja) * 2007-10-05 2014-05-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071044B2 (ja) * 2007-10-26 2012-1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169144B2 (ja) * 2007-10-29 2013-03-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171433B2 (ja) * 2008-01-22 2013-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CN101952759B (zh) * 2008-02-22 2012-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EP2270571B1 (en) * 2008-04-21 2017-05-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body, and camera system
KR101436836B1 (ko) * 2008-05-30 2014-09-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영상 처리기에서 포커스 오차 보정 장치 및 방법
JP2010122301A (ja) * 2008-11-17 2010-06-03 Hitachi Ltd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CN102308241A (zh) * 2009-02-18 2012-01-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5328526B2 (ja) * 2009-07-03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2032723A (ja) 2010-08-03 2012-02-16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素子、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743519B2 (ja) * 2010-12-10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37600A (ja) * 2010-12-27 2012-07-19 Sony Corp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861257B2 (ja) * 2011-02-21 2016-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396566B2 (ja) 2011-03-30 2014-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CN103403599B (zh) 2011-03-31 2015-09-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对焦控制方法
JP2012226247A (ja) * 2011-04-22 2012-11-15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27491B2 (ja) * 2011-04-28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93054B2 (ja) * 2011-06-09 2014-05-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立体動画像及び平面動画像を撮像する撮像素子及びこの撮像素子を搭載する撮像装置
JP5973708B2 (ja) * 2011-10-21 2016-08-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内視鏡装置
TWI440951B (zh) * 2011-11-09 2014-06-11 Altek Corp 鏡頭致動裝置及其鏡頭致動方法
US8848094B2 (en) * 2011-12-01 2014-09-30 Sony Corporation Optimal blur matching selection for depth estimation
JP5910073B2 (ja) * 2011-12-26 2016-04-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191566B2 (en) * 2012-03-30 2015-1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ethod for image pickup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WO2014038258A1 (ja) * 2012-09-06 2014-03-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WO2014083914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TWI578080B (zh) * 2013-05-29 2017-04-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鏡片驅動系統及方法
JP5934843B2 (ja) * 2013-09-05 2016-06-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WO2015083539A1 (ja) 2013-12-03 2015-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253424B2 (ja) * 2014-01-27 2017-12-27 株式会社 日立産業制御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WO2015122061A1 (ja) * 2014-02-13 2015-08-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JP2016006449A (ja) 2014-06-20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381416B2 (ja) * 2014-11-17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10142533B2 (en) * 2015-03-27 2018-11-2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controlling user access to image sensors of a camera device
US9420164B1 (en) * 2015-09-24 2016-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noise reduction
US9804357B2 (en) 2015-09-25 2017-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using masked and unmasked photodiodes
CN105791682A (zh) * 2016-02-29 2016-07-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534666A (zh) * 2016-10-11 2017-03-2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相位对焦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0012210B (zh) * 2018-01-05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2915B2 (ja) 1994-05-25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H0894916A (ja) 1994-09-28 1996-04-12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
JPH1026725A (ja) 1996-05-10 1998-01-27 Nikon Corp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JP3738795B2 (ja) 1997-02-17 2006-01-2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6453124B2 (en) * 2000-03-27 2002-09-17 Minolta Co., Ltd. Digital camera
JP3634232B2 (ja) 2000-03-30 2005-03-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US7133077B2 (en) * 2001-07-02 2006-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 focus camera,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with a vibration motor drive
JP4393034B2 (ja) 2002-04-11 2010-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節方法、自動焦点調節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4109690A (ja) * 2002-09-19 2004-04-08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
JP2004191674A (ja) 2002-12-11 2004-07-08 Kyocera Corp 自動合焦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JP2005221602A (ja) 2004-02-04 2005-08-18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JP4612800B2 (ja) 2004-03-31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影システム
JP4042748B2 (ja) 2005-02-09 2008-02-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6442B (zh) * 2012-09-13 2015-08-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影像處理方法與影像顯示裝置
TWI510085B (zh) * 2012-09-20 2015-11-21 Htc Corp 視訊及多張靜態影像平行產生方法以及使用此方法的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49407B2 (ja) 2009-10-21
US8203642B2 (en) 2012-06-19
CN101184163A (zh) 2008-05-21
JP2008129174A (ja) 2008-06-05
US20080118238A1 (en) 2008-05-22
TW200833092A (en) 200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5187B (en) Imaging apparatus
US8723985B2 (en) Camera, camera system and lens apparatus
JP5233720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057510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855980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4309915A (ja) 撮像装置
JP534121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625441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4760894B2 (ja) 撮像装置
JP2004333924A (ja) カメラ
JP5217942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125055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2010147612A (ja) 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079526B2 (ja) カメラ
JP6005955B2 (ja) 測光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H1020392A (ja) 銀塩撮影および電子撮像兼用カメラ
JP4576175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515589B2 (ja) 測光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07538B2 (ja) カメラ、およびフォーカス検出領域表示プログラム
JP2004312432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0321486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自動焦点カメラ
JP4635776B2 (ja) カメラ
JPH06110107A (ja) モニター付きカメラ
JP2010190925A (ja) カメラ
JP200700635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