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5659B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i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i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35659B TWI335659B TW096106872A TW96106872A TWI335659B TW I335659 B TWI335659 B TW I335659B TW 096106872 A TW096106872 A TW 096106872A TW 96106872 A TW96106872 A TW 96106872A TW I335659 B TWI335659 B TW I33565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dielectric film
- semiconductor device
- discontinuous
- lay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52 radio frequency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Substances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WOCIAKWEIIZHES-UHFFFAOYSA-N ruthenium(iv)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Ru]=O WOCIAKWEIIZH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3
-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Ruthenium Chemical compound [Ru]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955 niob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29910052707 rut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29910002113 barium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barium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Ba+2].[Ba+2].[O-][Ti]([O-])([O-])[O-] JRPBQTZRNDNN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10001925 ruthe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niob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b]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IATRAKWUXMZMIY-UHFFFAOYSA-N strontium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Sr+2] IATRAKWUXMZM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684 Ce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GWXLDORMOJMVQZ-UHFFFAOYSA-N 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 GWXLDORMOJMV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003 electron diff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SIWVEOZUMHYXCS-UHFFFAOYSA-N oxo(oxoyttriooxy)yttrium Chemical compound O=[Y]O[Y]=O SIWVEOZUMHYXC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70 Ur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JFALSRSLKYAFGM-UHFFFAOYSA-N uranium(0) Chemical compound [U] JFALSRSLKYAF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31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115 bismuth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20 cer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giant (T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oxo(oxoceriooxy)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O.O=[Ce]=O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367 SrTi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LBLBSQSYJYIFV-UHFFFAOYSA-N [O-2].[La+3].[O-2].[Y+3] Chemical compound [O-2].[La+3].[O-2].[Y+3] QLBLBSQSYJYIF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OQPTLCRWVZIQZ-UHFFFAOYSA-H bis[[2-(5-hydroxy-4,7-dioxo-1,3,2$l^{2}-dioxaplumbepan-5-yl)acetyl]oxy]lead Chemical compound [Pb+2].[Pb+2].[Pb+2].[O-]C(=O)CC(O)(CC([O-])=O)C([O-])=O.[O-]C(=O)CC(O)(CC([O-])=O)C([O-])=O HOQPTLCRWVZIQZ-UHFFFAOYSA-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55 magnetron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7 sputtering targe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84 stomac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2 stront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tantal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a]#N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LZRNZOLAXHGLL-UHFFFAOYSA-J tita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Ti](O)(O)O LLZRNZOLAXHGLL-UHFFFAOYSA-J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yttr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Y]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55—Capacitors with a dielectric comprising a perovskite structure material
- H01L28/56—Capacitors with a dielectric comprising a perovskite structure material the dielectric comprising two or more layers, e.g. comprising buffer layers, seed layers, gradient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65—Electrodes comprising a noble metal or a noble metal oxide, e.g. platinum (Pt), ruthenium (Ru), ruthenium dioxide (RuO2), iridium (Ir), iridium dioxide (IrO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Description
1335659 Π)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相關於使用結晶金屬氧化膜當作 導體裝置,及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先前技術】 氮化矽(ShN4 )膜或氧化矽(Si〇2 )膜迄 用當作介電膜’該介電膜被用於製造電容器裝置 積體電路(下面稱作“LSI”)中的電晶體之閘極!, 當LSI逐漸變得密集時,需要降低電容器裝 的面積。另一方面’旨在使電容器的應用多樣化 電容器的成本,藉以適合更複雜的LSI功能,目 LSI外部的電容器已併入到LSI,出現LSI中的 之趨勢。爲了在限制電容器裝置的佔有面積之同 電容需求,使用具有高介電常數的材料當作形成 置的介電膜是有效的。 當作具有高介電常數的介電膜/進來已將注 氧化鉅(Ta205) ’氧化耠(Hf02),氧化結( 氧化銘(A!2〇3 )等。已積極發展將它們不僅應 絕緣膜而且也應用到當作電容器裝置的介電膜。 晶相使用這些材料。例如,雖然氧化鈴(Hf02 ) 晶’但是它們通常與諸如添加在其中的矽(Si) 起使用以防止它們的結晶作用。 這些材料的典型的介電常數圖示如下。這些 電膜之半
今已被使 和大規模 §緣膜。 置所佔用 並且降低 前爲止在 電容漸增 時也確保 電容器裝 意力放在 Zr02), 用到閘極 通常以非 等容易結 等元素一 是在非晶
L -4- 1335659 瓤 ~ - (2) 相中所獲得的大約値,因爲介電常數事實上視胃中的雜質 濃度和膜密度而定,可歸因於形成膜的材料。 [表格1] 材料名稱 介電常數 氧化矽(Si〇2) 約4 氮化砂(s i 3 N 4) 約7 氧化銘(Al2〇3) 約9 氧化錐(Zr02) 15 到 22 氧化鈴(Hf02) 15 到 22 氧化鉅(Ta203) 22 到 30
已知結晶介電膜當作顯現甚至比上述材料高的介電特 性之材料。例如’鈦酸緦(S r T i 0 3,下面簡稱作s T 0 ), 鈦酸鋇(BaTi03,下面簡稱作BTO),混合有BT0之晶 φ 體的鈦酸鋇緦(BaxSri-xTi03,下面簡稱作BST ),具有 絕佳鐵電特性之鈦酸锆鉛(PbzrxTh_x03,下面簡稱作 PZT )等。已在硏發中,並且據此,已朝實際的應用進行 硏究它們的物理特性。 這些結晶介電膜具有稱作鈣鈦礦結構的晶體結構,及 已知它們的介電常數視它們的晶性而定(見例如下面非專 利文件1 )。 [非專利文件 UTsuyoshi HORIKAWA,Noboru MIKAMI. Hiromi 1T0. Yoshikazu OHNO, Tetsuro (3) (3)1335659 MAKITA, Kazunao SATO,“ 用於 25 6 Mbit DRAM 的 (Β3〇.753Γ().25)Ή03膜”,IEICE (電子,資訊,及通訊工程 協會)TRANS ELECTRON, Vol. E77-C,No.3,pp.3 8 5 - 3 9 1, 1994 在鈣鈦礦結構中,較好的晶性呈現較高的介電常數。 此被認爲是離子極化的現象。因爲結晶介電膜的介電常數 分別呈現對晶性的相依性大,所以難以槪要地指定它們的 介電常數。然而,若該膜是如此結晶以致於它們呈現此種 能夠成爲高介電薄膜的絕佳性,則它們的介電常數大約是 5 0 到 1 0 0 〇 當欲藉由使用此種結晶介電膜形成具有高電容密度的 電容器裝置時,必須形成具有令人滿意的晶性之膜。爲了 如此,必須滿足兩要求。 第一要求是在夠高的溫度中形成膜,此乃任何晶性生 長共有的要求。雖然溫度與晶性的關係視所使用的材料而 定’但是已有許多報告說明在STO和BST膜的例子中, 它們的膜形成溫度通常大約500 - 8 00°C,包括隨後的熱 處理。 第二要求是膜與膜形成基體的表面材料之晶格匹配。 從此觀點考慮使用結晶介電膜的電容器裝置之形成,與結 晶介電膜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材料當作下電極的表 面材料最佳。通常,使用諸如鈾(Pt)或釕(Ru)等金屬 材料’或諸如氧化釕膜(Ru02 ),氧化緦釕(SrRu03 ) 等導電氧化膜等。已有揭示表示晶格常數和與下層的晶格 -6- (4) (4)1335659 之重要性的例子(見例如專利文件1 )。 [專利文件1]匹配日本專利申請出版號碼11-2〇4745 然而,即使使用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材料形成 下電極,已知結晶介電膜通常仍具有其晶性最初並不令人 滿意,但是之後在膜形成中經由其本身的晶格匹配逐漸提 高之傾向。因此,膜在其最初生長時呈現低的介電常數, 較少的結晶區,卻在其具有改良的晶性之上層中呈現高介 電常數。 形成旨在減少LSI的表面積之電容器裝置的方法包含 在互連處理之後已形成的層之間形成電容器裝置。藉由如 此作,甚至在電容器裝置下方可形成諸如電晶體等其他裝 置,因此,此種方法有效。再者,在層之間形成電容器裝 置能夠在使用現存互連或上及下電極的部分中容易形成 MIM (金屬絕緣體金屬)結構。此實施足夠低的互連電阻 ,因此有利於高頻裝置應用。 然而,在互連處理之後形成電容器裝置時,最大的裝 置形成溫度被限制,因此考慮到有關互連的可靠性和其他 裝置的性能波動之問題,必須在3 50 - 400 °C下形成裝置 。然而,在上述範圍內的溫度中,與在高溫所形成的結晶 介電膜之晶性比較,該結晶介電膜的晶性被削弱’因此介 電常數被降低。 如上述,具有鈣鈦礦結構之結晶介電膜呈現絕佳的介 電常數。爲了獲得此種結晶介電膜,已發展包含使用有機 材料之方法的技術,諸如化學汽相澱積(CVD )法(見例 (5) (5)1335659 如專利文件2) ’原子層澱積(ALD)法,及溶膠凝膠處 理(見例如專利文件3 )。 [專利文件2]日本專利申請出版號碼2002-3 5 3 208 [專利文件3 ]日本專利出版號碼3 1 5 2 1 3 5 儘管利用有機材料的這些膜形成法具有絕佳的步驟涵 蓋範圍,但是它們也具有諸如含在膜形成材料中的碳和氫 等有機成分餘留在膜中的問題。例如,在使用有機材料形 成介電膜時,一般都知道諸如碳和氫等雜質會增加漏流。 此外,此種雜質的存在會妨礙晶體生長,致使介電常數降 低。 因爲在低溫膜形成中,有機成分的餘留更明顯,所以 必須在高溫形成膜。但是,如此變得難以在現存互連處理 之後所產生的層之間形成電容器裝置,因爲包含高溫處理 。同時,由於能夠避免餘留的有機成分之影響,所以依據 濺鍍法的膜形成(見例如專利文件4)對晶體生長有效。 [專利文件4]日本專利申請出版號碼2003-224 1 23 結晶介電膜的晶性最初令人不滿意,但是之後在膜形 成中經由自身的晶格匹配逐漸改良。膜在其最初生長時呈 現低的介電常數,較少的結晶區,卻在其具有改良的晶性 之上層中呈現高介電常數。而且,已知結晶介電膜具有其 電流漏洩特性視晶性而定之傾向。例如,當將焦點放在當 作結晶介電材料的BST時,許多實驗例子報告隨著增加 的膜形成溫度介電常數增加,漏流也增加(見例如非專利 文件2 )。換言之,最初生長的膜呈現降低漏流的品質。 * 8 - (6) (6)1335659 在較低結晶介電膜形成溫度中,此傾向變得更加明顯。也 在已知當作絕佳低溫膜形成法的RF濺鑛法中觀察到類似 傾向。 [非專利文件 2]Tsuyoshi HORIKAWA,Junji TANIMURA, Takaaki KAWAHARA, Mikio YAMAMURA, Masayoshi TARUTANI, Kouichi ONO,“後退火對液體源 化學汽相澱積所備製的(Ba,Sr ) Ti03薄膜之介電特性的 影響”,IEICE (電子,資訊,及通訊工程協會)TRANS ELECTRON, Vol. E81-C, No. 4, pp. 497-504, 1 998 當欲使用結晶介電膜當作電容器絕緣膜形成電容器裝 置時,結晶介電膜的晶性(例如,B S T膜等)在下電極介 面和上電極介面不同,上電極介面中的晶性比下電極介面 中的晶性較令人滿意。因此出現電流漏洩特性對在電極上 施加偏壓的方向之相依性。從下電極注入電子之方向,即 在上電極上施加正偏壓的狀態被表示作“正偏壓”,反之, 在上電極上施加負偏壓之狀態被表示作“負偏壓”。 圖1圖示評估電流漏洩特性的電容器裝置之結構,圖 1是一般配置的橫剖面圖。圖3圖示依據偏壓方向的電子 注入方向。圖4圖示電流漏洩特性對偏壓的相依性之例子 〇 如圖1所示,電容器裝置具有BST膜130插入在下 電極120和上電極140之間的結構。使用在400°C或更低 溫度中所RF濺鍍的膜當作BST膜130,及使用鉑製造下 電極120和上電極140。再者,如圖3所示,有關偏壓方 -9- (7) (7)1335659 向和電子注入方向之間的關係,在正偏壓中,從下電極 120注入電子到上電極140,反之,在負偏壓中,從上電 極140注入電子到下電極12〇。此種電容器裝置的電流漏 洩特性被評估,及將結果圖示在圖4。 如圖4所示,電流漏洩特性呈現對偏壓方向明顯的相 依性。在正偏壓中,隨著電壓增加,在漏流/電容密度中 可見到溫和向上曲線,反之在負偏壓中,隨著電壓(絕對 値)增加,可見到漏流/電容密度突然增加。此說明由於 B ST膜的晶性所導致的傾向。 此外,圖2圖示進行上述量測的BST膜130之橫剖 面、傳輸電子顯微鏡(TEM)照片圖。BST膜130在其形 成的最初相(即在與下電極1 20的介面中)是非晶的,而 在其上層(即在與上電極140的介面中)是複晶的。 在諸如以低溫形成的BST膜等結晶介電膜中,從最 初生長的區和之後在膜形成中所生長的上層之間的晶性差 可明顯看出其電流漏洩特性對偏壓的相依性。如此,負壓 中的電流漏洩特性之退化引起可靠性的問題。再者,其對 偏壓方向的相依性也引起諸如在RF (射頻)帶的信號失 真等問題。因此需要改良電流漏洩特性。若可藉由不引起 電容器裝置的單元電容降低之方法改良電流漏洩特性’則 因爲不削弱結晶介電膜的性能,所以此種方法是適當的。 【發明內容】 鑑於在使用結晶介電膜當作電容器絕緣膜的電容器裝 -10- * (8) 13.35659 置中單元電容是電極的漏洩特性之權衡交換,故欲解決的 問題係在維持單元電容的同時提高電流漏洩特性之困難。 本發明的目的係藉由在維持單元電容的同時減少負偏 壓的漏流以提高破壞電壓。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 ’半導體裝置設置有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在結 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中,半導體裝置至少具有晶性經 g 此變得不連續的不連續介面。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連 續介面被設置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因此,例如 ,當施加負偏壓在電極的其中之一時,在不連續介面中阻 隔注入來自電極的其中之一的電子到相對的電極,藉以減 少電流漏拽。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有製造在第一電極和 第二電極之間設置有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之半導 φ 體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形成結晶介電膜時,在結晶 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中形成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連 續介面的步驟。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在形成結晶介電膜時,將 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的不連續介面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的柱 狀晶體部位。因此,例如,當施加負電壓在電極的其中之 一上時,形成結晶介電膜,其中在不連續介面中阻隔注入 來自電極的其中之一的電子到相對的電極,藉以能夠製造 降低電流漏洩的半導體裝置。 -11 - (9) (9)1335659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連 續介面被設置在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之柱狀晶體 區。因此’在本發明的結晶介電膜中,與具有相同厚度的 單層結晶介電膜比較,能夠降低漏流。結果,具有能夠實 施可靠性高的電容器裝置之優點。而且,藉由設置一層結 晶介電膜(例如複晶膜)在不連續介面之上,可減少漏流 卻不會使單元電容退化。而且,可降低負偏壓中的漏流, 並且在正及負偏壓二者中可獲得大體上相同的漏洩特性。 因此,不僅可提高電容器裝置的可靠性,並且也能夠由於 RF (射頻)帶的抑制信號失真獲得穩定的性能。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 連續介面形成在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之柱狀晶體 區。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 連續介面形成在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之柱狀晶體 區。因此,在本發明的結晶介電膜中,與具有相同厚度的 單層結晶介電膜比較,可降低漏流。結果,能夠形成可靠 性高的電容器裝置。而且,藉由形成一層結晶介電膜(如 、複晶膜)在不連續介面之上,可減少漏流卻不會使單元 電容退化。而且,在所製造的半導體裝置中’可降低負偏 壓中的漏流,並且在正及負偏壓二者中可獲得大體上相同 的漏洩特性。因此,不僅可提高電容器裝置的可靠性,並 且也能夠由於RF (射頻)帶的抑制信號失真獲得穩定的 性能。 -12- (10) 1335659 【實施方式】 將參考圖5及6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 )。圖5爲當作電容器裝置的例子之電容器的槪 圖’及圖6爲圖5的部位A之放大TEM照片圖。 如圖5及6所示,第一電極20形成在基體 圖示)。考量到其電容器絕緣膜3 0的晶體生長 格匹配’此第一電極20的至少一表面係由金屬 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較佳。金屬材料包括 及釕(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 i Ta) ’及鈮(Nb)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l) 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 ,氧化緦釕(SrRU〇3 ),及含鑭氧化物(如'
La, -xSrxMn03 )。需注意基體10可具有形成在 體電路,及因此諸如電晶體的裝置和互連可形成 極20下面的層中。再者,第一電極2〇的底層理 是絕緣膜(未圖示)’諸如藉由化學機械拋光( 平面化者等。 電容器絕緣膜30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上。此 緣膜30主要係由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 如鈦酸緦(SrTi〇3,下面簡稱作STO),鈦酸鋇 ,下面簡稱作BTO),鈦酸鋇緦(BaxSn.xTi03 稱作BST) ’或駄酸鉻鉛(PbzrxTh.xO;,下ΐ ΡΖΤ )等。在下面說明中,採用BST當作例子 製成的此電容器絕緣膜30是例如i00nm厚。並 一實施例 要橫剖面 1 0上(未 期間之晶 材料,合 鉑(pt) ),鉅( 所備製以 (Ru〇2) 其上的積 在第一電 想上可以 CPM)所 電容器絕 形成,諸 (BaTi03 ,下面簡 S簡稱作 。由 BST 且,重要 -13- 1335659 ' ' (11) 的是其膜形成溫度不會導致可靠性退化或在膜之育 的互連及電晶體之性能波動。通常,溫度是350 . 或更低’但是也視基體結構而定。 在電容器絕緣膜3 0中,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 續介面3 3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也 ’電容器絕緣膜30的主要部位具有疊層結構,該 構係由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下面稱作“第一層’’) φ 連續介面33,及結晶介電膜的第二層(下面稱作‘ ”)34所形成。再者’在第一層32下面,形成當 —層32時所產生的非晶層31。因此,電容器絕g 實際上是含有非晶層3 I的膜。 第二電極40形成在電容器絕緣膜30上。面對 絕緣膜30的此第二電極40之至少一側係由與電容 膜30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膜形成。此種膜 由金屬材料,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金屬 φ 括鉑(Pt )及釕(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 ),鉅(Ta),及鈮(Nb)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 Ru02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 La】.xSrxMn〇3)。 因此,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40的整個部分 述金屬材料或導電氧化物製成。 當在400°C或更低的溫度中形成電容器絕緣膜 ,膜的晶性最初被削弱,但是之後在膜形成處理中 所形成 -4 00 °C 之不連 就是說 疊層結 32,不 第二層 生長第 会膜30 電容器 器絕緣 可例如 材料包 鎳(Ni (A1 ) 化釕( 、 可由上 30時 逐漸提 -14- 13.35659 .. (12) 高。因此’電容器絕緣膜30的最下層(面對第一電極2〇 的一側)是非晶層3 1。從此非晶層31出現漏流對偏壓的 相依性。而且,在極低溫度中(如、5 01或更低),主要 形成電容器絕緣膜3 0的結晶介電膜之隨後晶體生長變得 非常慢或甚至不再進行。因此,爲了獲得結晶介電膜的鐵 電特性之優點,包括後處理之膜形成的溫度是200 t或更 筒較佳。 φ 在上述半導體裝置1中,設置不連續介面33插入在 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之間的疊層結構。也就是說,不連 續介面33形成在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的柱狀晶體中。 此處,關於如圖1所示的未具有不連續介面之習知技術結 構和根據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1之結構,檢查漏流/電容 密度與電壓的關係。 將參考圖7說明該結果。需注意的是,BST膜被使用 當作它們的結晶介電膜。習知技術的結晶介電膜是1 〇 〇 n m φ 厚’而本發明的結晶介電膜是總共是1 OOnm厚,包括第 —層32的70nm和第二層34的30nm。需注意的是,最 初以膜形成處理所形成之它們的非晶層具有相同厚度。 如圖7所示’在正偏壓中,根據習知技術的結構和根 據本發明的結構二者大體上呈現相等的洩漏電流特性,而 在負偏壓中,根據本發明的結構呈現對偏壓的相依性之提 高,及獲得的漏流位準大體上與正偏壓中所獲得的漏流位 準相同。此處’若漏洩破壞電壓被定義當作正或負偏壓到 達lxl(T2(lE-2)nA/pF的漏洩電流/電容密度之電壓,則 -15- (13) (13)1335659 從習知技術結構所獲得的漏洩破壞電壓大約是15V,而從 半導體裝置1可獲得30V (絕對値)或更高。 此處,分別檢査在不連續介面3 3的上面和下面所形 成之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的晶體結構。將參考圖8A-8D 說明該結果。圖8A爲電容器絕緣膜3 0的橫剖面之明視 場TEM照片圖;圖8B爲電容器絕緣膜30的橫剖面之暗 視場TEM照片圖;圖8C爲圖8A的部位A之電子繞射照 片圖;及圖8D爲圖8A的部位B之電子繞射照片圖。 如圖8A-8D所示,部位A是第一層32的一部分,及 部位B是第二層34的一部分。因此,經由傳輸電子顯微 鏡觀察形成在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之間的不連續介面 33之上和之下的區域中之兩點。從圖8C及8D可知’在 兩觀察點發現繞射光點,表示兩部位被結晶化。此外’從 繞射圖型中所發現的明顯差異又可看出第一層32和第二 層34之間的晶體取向之差異。因此,可在具有不連續介 面3 3當作邊界的結晶介電膜中發現不同的晶體取向之條 件上形成不連續介面3 3。再者,從圖8 B所示的暗視場照 片圖,甚至在焦點放在電子繞射分析之不連續介面的上面 和下面之鄰近柱狀晶體區之間可發現反差明顯不同’因此 ,又可看出它們晶體取向的差異。 因此,可在形成在不連續介面33上面的第二層34係 由具有晶體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並且第二層34的至少一 部分(或第一層32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晶體取向不同於 第一層32 (或第二層34)的區域之條件上形成不連續介 -16- (14) (14)1335659 面33。再者,藉由以延伸在由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做 爲邊界的整個區域上之方式形成不連續介面33,可提高 漏洩破壞電壓。 此外,在不連續介面的上面和下面之兩層被結晶化的 疊層之優點之一是單元電容不會降低。此處’習知技術的 結構與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比較有關漏洩破壞電壓和單元 電容。將參考圖9說明該結果。 如圖9所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以實心圓形和實 心方形表示)呈現出大體上等於習知技術的結構之單元電 容的單元電容,而習知技術的結構(以空心圓形和空心方 形表示)呈現出漏洩破壞電壓從大約15V提高到30V » 再者,負偏壓中的漏流如何有效降低則視不連續介面 3 3的所在位置而定。尤其是,不連續介面3 3上面的結晶 介電膜部位具有最小的厚度要求。因此,檢查漏洩破壞電 壓與結晶介電膜的第二層厚度之關係。圖圖示結果。 在圖10中,縱座標表示漏洩破壞電壓及橫座標表示第二 層的厚度。而且,使用BST結晶介電膜。在第一層和第 二層的組合厚度是l〇〇nm之下’第二層的厚度被改變以 進行漏洩破壞電壓的量測。而且,類似上述’漏洩破壞電 壓被定義作正或負偏壓到達lx〗〇'2 ηΑ/pF的漏洩電流/電 容密度之電壓。 如圖10所示,漏洩破壞電壓隨著第二層的厚度增加 而提高。可看出當第二層是20nm厚時漏洩破壞電壓大約 是2:7V。因此,若最小厚度被設定成20nm或更多,則能 -17- (15) (15)1335659 夠有效降低負偏壓中的漏流。需注意的是’當第一層的厚 度是0時(即當只有第一層時)’這是習知技術的結構之 例子。在此例中,漏洩破壞電壓大約是15V。因此,藉由 在第一和第二層之間設置不連續介面和設定第二層的厚度 爲2 Onm或更多,漏洩破壞電壓大約提高到習知技術的結 構所提供的漏洩破壞電壓兩倍。當考慮到使用結晶介電膜 當作電容器裝置的介電膜時’並且因爲膜充作電容器絕緣 膜的厚度通常大約是200nm或更少’所以可從200nm或 更少之結晶介電膜的總厚度決定第二層的最大厚度。順便 —提的是,當第一層是7 〇nm厚時,第二層應是13 Onm厚 或更少。 再者,第二層比第一層越厚(即膜中的第二層之百分 比比第一層月大),則漏洩破壞電壓越好。從上面圖10 可見,第二層的厚度是第一和第二層的組合厚度之至少 20%或更多較佳。 而且,在形成第一層3 2期間,將非晶膜3 1形成在第 一電極20上。雖然因爲非晶膜3 1會降低介電常數,所以 此非晶膜31理想上是薄的,但是從漏洩破壞電壓的角度 看來其理想上應具有特定厚度。因此,檢查漏洩破壞電壓 與非晶膜的厚度之關係,圖】1圖示結果。類似上述,漏 洩破壞電壓被定義當作正或負偏壓到達lxl〇_2 nA/pF的漏 洩電流/電容密度之電壓。 如同從圖1 1所見一般’當非晶層是2 8 n m厚時,漏 洩破壞電壓到達3 0 V。因此’從漏洩破壞電壓角度看來, -18 - (16) (16)13.35659 非晶層大約3 Onm厚是足夠的。即使非晶層薄於此,藉由 形成不連續介面仍可確保大約30V的漏洩破壞電壓。此 外,由於在4 0 0 °C或更低的低溫中形成結晶介電膜產生此 種非晶層31。最重要的是,藉由在具有鈣鈦礦結構之結 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中具有不連續介面之疊層結構實現漏 流的降低。因此’甚至藉由在以高溫所形成的結晶介電膜 之柱狀晶體中形成不連續介面,仍可提供類似優點。 因此其中一技術係形成複數不連續介面。此外,形成 例如具有組成類似於結晶介電膜或諸如導電化合物膜等金 屬膜或金屬導電膜的組成之非晶層的不連續介面,確實保 證漏洩破壞電壓。下面將說明這些技術。 首先,將參考圖示一般配置的槪要橫剖面之圖12說 明具有複數不連續介面之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2之第二實 施例。圖1 2所示的結構是複數不連續介面的例子,尤其 是,例如此處形成兩不連續介面。 儘管上面已說明在結晶介電膜的兩層中插入不連續介 面的疊層結構,但是藉由增加不連續介面的層數也可獲得 類似優點。而且,儘管上述實施例已說明以低溫所形成的 膜之例子,但是本發明最重要的是藉由設置在具有鈣鈦礦 結構之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中形成不連續介面之疊層結 構實現漏流的降低。因此,甚至藉由以高溫形成的柱狀晶 體也可提供類似優點。例如,如圖1 2所示,在未形成非 晶層3〗之以高溫形成膜的例子中,柱狀晶體生長在整個 厚度方向的區域上。然後,藉由分別形成不連續介面6 1 -19- - (17) 1335659 ,62接近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40,能夠在維持單元電 容的同時降低兩偏壓中的漏流。下面將特別說明該配置。 第一電極20形成在基體】0上(未圖示)。考量其在 電容器絕緣膜5 0的晶體生長期間之晶格匹配,此第一電 極20的至少一表面係由金屬,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 形成較佳。金屬材料包括鉑(Pt )及釕(RU )。合金材料 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鉬(Ta ),及鈮(Nb )的至 g 少其中一種與鋁(A1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 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Ru02 ),氧化緦釕(SrRu03 ), 及含鑭氧化物(如、La|-xSrxMn03)。需注意基體1〇可 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積體電路,及因此諸如電晶體的裝置和 互連可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下面的層中。再者,第一電極 20的底層理想上可以是絕緣膜(未圖示),諸如藉由化 學機械拋光(CPM)所平面化者等。 電容器絕緣膜50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上。此電容器絕 φ 緣膜50主要係由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形成,諸 如鈦酸緦(SrTi03,下面簡稱作STO ),鈦酸鋇(BaTi03 ,下面簡稱作BTO ),鈦酸鋇緦(BaxSn.xTiCh,下面簡 稱作BST ),或鈦酸鍩鉛(PbzrxTi^Ch,下面簡稱作 PZT)等。在下面說明中,採用BST當作例子。由BST 製成的此電容器絕緣膜50是例如l〇〇nm厚。重要的是, 其膜形成溫度不會導致可靠性退化或在膜之前所形成的互 連及電晶體之性能波動。通常,溫度是350— 400 °C或更 低,但是也視基體結構而定。 -20- 1335659 • - (18) 在電容器絕緣膜50中,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複數 (此處爲二)不連續介面61’ 62分別形成在接近第一和 . 第一電極20 ’ 40的結晶介電膜之柱狀晶體部位。這些不 連續介面61 ’62分別位在距離第—和第二電極2〇,4〇 20nm或更多之處。類似於早先參考圖1〇所說明的例子。 因此’電容器絕緣膜5 0的主要部位具有疊層結構, 該疊層結構係由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下面稱作“第—層,, φ ) 5 1 ’不連續介面61,結晶介電膜的第二層(下面稱作“ 第二層”)52,不連續介面62,及結晶介電膜的第三層( 下面稱作“第三層”)53所形成。 第二電極40形成在電容器絕緣膜50上。面對電容器 絕緣膜50的此第二電極40之至少一側係由與電容器絕緣 膜5 0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膜形成。此種膜可例如 由金屬材料,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金屬材料包 括鉑(Pt )及釕(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φ ),钽(Ta ),及鈮(Nb )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1 )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 Ru02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
La 卜 xSrxMn〇3)。 因此,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40的整個部分可由上 述金屬材料或導電氧化物製成。 在上述半導體裝置2中’設置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 51,第二層52,及第三層53分別插入不連續介面61,62 之疊層結構以減少負偏壓中的漏流。也就是說’不連續介 -21 - (19) 1335659 面61 ’ 62形成在第一層51到第三層53的柱 中。因此,以不連續介面61,62提高漏洩破 者’因爲第一層51到第三層53由結晶介電膜 當與電容器絕緣膜50被形成當作單層結晶介 比較時,疊層結構呈現單元電容幾乎未減少》 接著’將參考圖示一般配置的槪要橫剖隹 說明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3之第三實施例。圖 結構是不連續介面由非晶層形成之例子。 如圖13所示,第一電極20形成在基體] 示)。考量到其電容器絕緣膜30的晶體生長 匹配’此第一電極20的至少一表面係由金屬 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較佳。金屬材料包括 釕(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及鈮(Nb )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 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l )。需注意基體1〇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積體 此諸如電晶體的裝置和互連可形成在第一電極 層中。再者,第一電極20的底層理想上可以 未圖示),諸如藉由化學機械拋光(CPM)所 〇 電容器絕緣膜30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上。 緣膜30主要係由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 如鈦酸緦(SrTi〇3 ’下面簡稱作STO ),鈦酸 狀晶體部位 壞電壓。再 組成,所以 電膜之結構 δ圖之圖1 3 I 13所示的 【〇上(未圖 期間之晶格 材料,合金 鉑(Pt)及 ),鉅(Ta 所備製以匹 (Ru〇2), 3i-xSrxMn〇3 電路,及因 20下面的 是絕緣膜( 平面化者等 此電容器絕 膜形成,諸 鋇(BaTi03 -22- (20) (20)1335659 ’下面簡稱作BTO ),鈦酸鋇緦(BaxSri-xTi03,下面簡 稱作 BST ),或鈦酸銷鉛(PbzrxTinCh,下面簡稱作 PZT )等》在下面說明中,採用BST當作例子。由BST 製成的此電容器絕緣膜30是例如lOOnm厚。並且,重要 的是’其膜形成溫度不會導致可靠性退化或在膜之前所形 成的互連及電晶體之性能波動。通常,溫度是3 50 - 4 00 °C或更低,但是也視基體結構而定。 在電容器絕緣膜3 0中,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非晶 層3 5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此非晶層3 5的 組成類似於結晶介電膜的組成。因此,電容器絕緣膜30 的主要部位具有疊層結構,該疊層結構由結晶介電膜的第 一層32,非晶層35,及結晶介電膜的第二層34形成。 第二電極40形成在電容器絕緣膜30上。面對電容器 絕緣膜30的此第二電極40之至少一側係由與電容器絕緣 膜3 0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膜形成。此種膜可例如 由金屬材料,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金屬材料包 括鉑(Pt )及釕(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鉬(Ta ),及鈮(Nb )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1 )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 Ru02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 Lai.xSrxMn〇3)。 因此,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40的整個部分可由上 述金屬材料或導電氧化物製成。 在上述半導體裝置3中,設置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 -23- (21) (21)1335659 3 2和第二層3 4插入不連續介面的非晶層3 5之曼層結構 以減少負偏壓中的漏流。也就是說,不連續介面的非晶層 35形成在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的柱狀晶體部位中。因 此,以非晶層35提高漏洩破壞電壓。再者,因爲第一層 32和第二層34由結晶介電膜組成,所以當與電容器絕緣 膜30被形成當作單層結晶介電膜之結構比較時,疊層結 構呈現單元電容幾乎未減少。 接著’將參考圖示一般配置的槪要橫剖面圖之圖14 說明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4之第四實施例。圖14所示的 結構是不連續介面由金屬導電膜形成之例子。 如圖14所示’第一電極20形成在基體1〇上(未圖 示)。考量到其電容器絕緣膜3 0的晶體生長期間之晶格 匹配,此第一電極20的至少一表面係由金屬材料,合金 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較佳。金屬材料包括鈾(Pt)及 釕(Ru)。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钽(Ta ),及鈮(Nb)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丨)所備製以匹 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Ru02 ), 氧化總I了( SrRu〇3 ),及含鑭氧化物(如、La^xSrxMnC^ )。需注意基體10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積體電路,及因 此諸如電晶體的裝置和互連可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下面的 層中。再者’第一電極20的底層理想上可以是絕緣膜( 未圖示),諸如藉由化學機械拋光(CPM)所平面化者等 〇 電容器絕緣膜30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上。此電容器絕 -24 - (22) 1335659 緣膜30主要係由具有耗欽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形成,諸 如鈦酸緦(S r T i Ο 3,下面簡稱作S Τ Ο ),鈦酸鋇(B a T i 0 3 ,下面簡稱作Β Τ Ο ) ’鈦酸鋇緦(B a x S r , · x T i Ο 3,下面簡 稱作 BST),或鈦酸锆鉛(PbzrxTh.x03,下面簡稱作 PZT)等。在下面說明中,採用BST當作例子。由BST 製成的此電容器絕緣膜30是例如l〇〇nm厚。並且,重要 的是’其膜形成溫度不會導致可靠性退化或在膜之前所形 B 成的互連及電晶體之性能波動。通常,溫度是3 50 - 4 00 °C或更低,但是也視基體結構而定。 在電容器絕緣膜3 0中,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金屬 導電膜3 6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此金屬導 電膜36由例如金屬膜,導電氧化膜等製成。例如,可使 用諸如鈾(Pt)及釕(Ru)等金屬材料,或係藉由混合選 自鎳(Ni),鉬(Ta),及鈮(Nb)的至少其中一種與 鋁(A1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之合金材料,或諸 φ 如氧化釕(RU〇2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 物(如、La|.xSrxMn03)等導電氧化物。 因此,電容器絕緣膜30的主要部位具有疊層結構, 該疊層結構係由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32,金屬導電膜36 ’及結晶介電膜的第二層34所形成》 第二電極40形成在電容器絕緣膜30上。面對電容器 絕緣膜30的此第二電極40之至少一側係由與電容器絕緣 膜3 0呈現令人滿意的晶格匹配之膜形成。此種膜可例如 由金屬材料,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金屬材料包 -25- (23) (23)1335659 括鉑(Pt)及釕(Ru)。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鉅(Ta),及鈮(Nb)的至少其中—種與鋁(A1)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 Ru02 )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
Lai.xSrxMn〇3 )。 因此,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40的整個部分可由上 述金屬材料或導電氧化物製成。 在上述半導體裝置4中,設置結晶介電膜的第一層 32和第二層34插入不連續介面的金屬導電膜36之疊層 結構以減少負偏壓中的漏流。也就是說,不連續介面的金 屬導電膜36形成在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的柱狀晶體部 位中。因此,以金屬導電膜36提高漏洩破壞電壓。再者 ,因爲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由結晶介電膜組成,所以當 與電容器絕緣膜3 0被形成當作單層結晶介電膜之結構比 較時,疊層結構呈現單元電容幾乎未減少。 接著,將參考稍早圖示的圖5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第五實施例)。 如圖5所示,第一電極20形成在基體10上(未圖示 )。考量到其電容器絕緣膜3 0的晶體生長期間之晶格匹 配,此第一電極20的至少一表面係由金屬材料,合金材 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較佳。金屬材料包括鉑(Pt)及钌 (Ru )。合金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 ),鉅(Ta ) ,及鈮(Nb)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1)所備製以匹配 它們的晶格常數。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Ru〇2 ),氧 -26- (24) (24)1335659 化緦釕(SrRu〇3 ),及含鑭氧化物(如、Lai-xSrxMn03 ) 。需注意基體1〇可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積體電路,及因此 諸如電晶體的裝置和互連可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下面的層 中。再者,第一電極20的底層理想上可以是絕緣膜(未 圖示),諸如藉由化學機械拋光(CPM)所平面化者等。 然後,電容器絕緣膜30形成在第一電極20上。此電 容器絕緣膜30主要係由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形 成,諸如鈦酸緦(SrTi03,下面簡稱作STO ),鈦酸鋇( BaTi03,下面簡稱作BTO),鈦酸鋇緦(BaxSr】-xTi03, 下面簡稱作BST),或鈦酸鍩鉛(PbzrxTh-xC^,下面簡 稱作PZT )等。在下面說明中,採用 BST當作例子。由 BST製成的此電容器絕緣膜30是例如lOOnm厚。並且, 重要的是,其膜形成溫度不會導致可靠性退化或在膜之前 所形成的互連及電晶體之性能波動。通常,溫度是350 -4〇〇°C或更低,但是也視基體結構而定。 在此溫度範圍內所形成的BST膜之晶性最初令人不 滿意,但是之後由於如早先參考圖4所示一般其漏流對偏 壓的相依性出現而逐漸改善。然而,在極低溫度中,其接 下來的晶體生長甚至無法進行。在此例中,無法獲得結晶 介電膜的鐵電特性之優點,因此,包括後處理的膜形成之 溫度爲200°C或更高較佳。 在電容器絕緣膜30中,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連 續介面3 3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下面將說 明形成此不連續介面3 3之方法。 -27- • (25) 1335659 如下獲得不連續介面3 3。在 ,在欲形成不連續介面的位置暫時 度下降。下降大約20 °C是足夠的 介電膜的形成,如此獲得不連續f 用到下面技術》 在結晶介電膜的形成期間,加 10。並且’當中斷膜形成時,從膜 g 基體溫度。之後,將基體再次放入 晶介電膜的形成。可藉由將基體完 效實施從膜形成室取出基體的處理 產力和污染角度看來此技術並不理 他有效的技術,包括取出基體到諸 以降低基體溫度,將基體放入溫度 度之另一處理室,及冷卻基體支撐 需注意的是,在降低台溫度的例子 Φ 時,藉由設置在台內的台加熱機構 在降低基體溫度的這些技術中 電膜的溫度變化有關之熱收縮,熱 製緊接在中斷膜形成之前的膜形成 開始結晶介電膜的膜形成時,這是 成之前和之後可有效在結晶介電膜 不連續表面之原因。 如上述,基體的有效溫度變化 中斷結晶介電膜的形成然後重新開 結晶介電膜的形成期間 停止膜形成,及基體溫 。之後,重新開始結晶 <面3 3。尤其是,可利 熱形成膜在其上的基體 形成室取出基體以降低 膜形成室以重新開始結 全從膜形成室取出以有 步驟,但是從基體的生 想。鑑於此,可利用其 如真空隔絕室等運送室 低於系統中的膜形成溫 台以降低基體溫度等。 中,在重新開始膜形成 使台可加熱較理想。 ,由於與基體和結晶介 膨脹等,所以要忠實複 條件是困難的。當重新 爲什麼在重新開始膜形 的介面中有效形成結晶 是藉由在形成期間首先 始形成以形成用以減少 -28- (26) (26)1335659 漏流之兩層結構的因素之一。例如,在電漿的電子溫度等 影響之下’基體的表面溫度在膜形成期間比在一開始高。 在處理的此刻,暫時中斷膜形成。然後,變得極難以忠實 準確恢復中斷之前調整表面溫度的相同條件。此溫度變化 是形成具有不連續介面在結晶介電膜的柱狀晶體部位之疊 層結構的因素之一。爲了獲得本實施例所說明的漏洩破壞 電壓之提高,在膜形成的中斷和重新開始之間以20 t或 以上降低基體的有效表面溫度較佳。 如上述,用以形成具有晶性是不連續之介面的疊層結 構之一有效技術係在結晶介電膜的形成期間改變膜形成溫 度。若例如膜形成系統使用電阻發熱型台式加熱器當作基 體加熱機構,則當以自然冷卻將不連續介面形成在疊層結 構中時,可能大幅削弱生產力。例如,若甚至在基體被自 然冷卻30分鐘時仍無法充分降低漏流,則基體需要被冷 卻更久。此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使用諸如具有較小熱容量的 台式加熱器,或具有高冷卻效率的台式結構等,諸如藉由 在台內循環冷卻劑(如、冷卻水,冷卻氣體,液化氣體等 )等。 而且,也可使用在膜形成期間和膜形成中斷期間可改 變冷卻劑的流率之機構,或在膜形成中斷期間藉由諸如冷 卻扇等機構增加溫度變化之機構。並且,甚至以現存系統 可採用諸如在膜形成中斷期間關掉靜電夾盤或利用運送機 構暫時從台舉起基體等之措施。 同時,藉由以燈加熱可實施有效的溫度變化。在已燈 -29- (27) (27)1335659 加熱的例子中,溫度變化如此平順,使得這成爲有效形成 不連續介面的有效機構。尤其是,當中斷膜形成時減少燈 的輸出或暫時關掉燈,並且藉由如此作,可快速且有效地 降低基體的有效溫度。 當作在更高可控制性之下用以形成不連續介面之另一 機制,在結晶介電膜的兩層之間形成晶性令人極度不滿意 的薄膜是有效的。例如早先參考圖1 3所說明的薄非晶層 35形成在結晶介電膜(第一層32和第二層34之間)之 結構。 用以形成此非晶層3 5的技術係降低例如RF磁控管 濺鍍系統的RF功率。尤其是,將RF功率降到2/3或更 低。當降低功率時,膜形成率也同樣降低。因此,當非晶 層35是厚的時,生產力明顯退化。而且,爲了在抑制單 元電容減少的同時獲得充分降低漏流的優點,此非晶層 35理想上被形成至少不低於3nm厚也不大於l〇nm厚。 若此非晶層3 5小於3 nm厚,則厚度的可控制性被削弱, 反之若其大於I 〇nm,則介電常數大幅下降。因此’非晶 層35的厚度在上述範圍較佳。 而且,也可使用除了 RF功率之外的參數形成非晶層 。例如,藉由改變膜形成溫度或真空程度以有效形成非晶 層35。尤其是,若真空程度下降很快,則用以濺鍍目標 的氬(Ar)粒子之入射速度或從目標釋出的濺鍍粒子之能 量降低,因此能夠形成較少的結晶膜。 可利用另一技術形成比非晶層更完全的不連續介面。 -30- (28) 1335659 也就是說’在中斷結晶介電膜(第一層32)的膜形成之 後’使用例如金屬材料’合金材料,或導電氧化物形成金 屬導電膜36。金屬材料包括鉑(Pt)及釕(RU)。合金 材料係藉由混合選自鎳(Ni),鉅(Ta),及鈮(Nb) 的至少其中一種與鋁(A1 )所備製以匹配它們的晶格常數 °導電氧化物包括氧化釕(Ru02 ),氧化緦釕(SrRu03 ),及含鑭氧化物(如、Lai-xSrxMn03 )。之後,在金屬 φ 導電膜36上,再次形成結晶介電膜(第二層34),藉以 可形成更明顯的不連續介面。此技術有效消除由於形成非 晶層35時所發生的介電常數之降低所導致的單元電容之 降低的問題。爲了獲得不連續性形成金屬導電膜3 6,因 此其理想上是50nm厚或更少。甚至大約5nm厚或更少的 金屬導電膜36可提供充分降低漏流的優點。 儘管在各個上述實施例中已說明結晶介電膜由BST 製成的例子,但是尤其他材料製成的結晶介電膜也可提供 φ 類似於BST所提供的優點之優點。 本發明包含有關日本專利局於2006,2,28發表的日 本專利申B靑遗碼]Ρ2006·051895之主題,併入其全文做爲 參考。 【圖式簡單說明】 從下面連同附圖的本發明之例子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可更容易明白本發明,其中: 圖1爲習知技術的電容器裝置結構之配置的槪要橫剖 -31 - (29) (29)1335659 面圖; 圖2爲習知技術的電容器裝置結構之TEM橫剖面照 片圖; 圖3爲依據偏壓方向的電子注入之方向圖; 圖4爲習知技術中與偏壓有關的漏流/電容密度圖; 圖5爲實施例(第一實施例)的槪要橫剖面圖; 圖6爲圖5的部位A之放大TEM照片圖; 圖7爲本發明和習知技術之間的比較之與偏壓有關的 漏流/電容密度圖; 圖8A爲電容器絕緣膜的一區之明視場TEM照片圖; 圖8B爲電容器絕緣膜的該區之暗視場TEM照片圖; 圖8C爲圖8A的部位A之電子繞射照片圖; 圖8D爲圖8A的部位B之電子繞射照片圖: 圖9爲比較本發明與習知技術的漏洩破壞電壓和單元 電容之圖; 圖10爲漏洩破壞電壓與第二層的厚度之圖; 圖Π爲漏洩破壞電壓與非晶層的厚度之圖; 圖12爲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的槪要橫 剖面圖, 圖13爲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槪要橫 剖面圖;及 圖14爲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之第四實施例的槪要橫 剖面圖。 -32 - (30) 1335659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半導體裝置 2 :半導體裝置 3 :半導體裝置 4 :半導體裝置 10 :基體
20 :第一電極 3 0 :電容器絕緣膜 3 1 :非晶層 32 :第一層 3 3 :不連續介面 34 :第二層 3 5 :非晶層 36 :金屬導電膜 40 :第二電極 5 0 :電容器絕緣膜 5 1 :第一層 52 :第二層 53 :第三層 6 1 :不連續介面 62 :不連續介面 ]2 0 :下電極 1 3 0 :鈦酸鋇緦膜 1 4 0 :上電極 -33
Claims (1)
1335659 乃年K月%曰修正本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6 1 068 7 2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9年5月4日修正 1-—種半導體裝置,其在第一和第二電極之間設置 有具有#5欽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在該結晶介電膜的柱狀 晶體部位中’該半導體裝置包含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 φ 連續介面, 其中該不連續介面的至少一部分係由非晶層形成。 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疊 層在該不連續介面之上的區域具有晶體結構,及 具有該晶體結構的該區域之厚度是20 nm或更多,及 該結晶介電膜的總厚度是200 nm或更少。 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疊 層在該不連續介面之上的區域具有晶體結構,及 9 在該不連續介面之下的區域和之上的該區域之至少一 部分具有晶體方向不同的區域。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 不連續介面的至少一部分係由金屬膜或導電氧化膜形成。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形 成複數不連續介面。 6.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將 非晶膜形成在該第一電極和該結晶介電膜之間。 7. 一種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包括在第一電極和 1335659 第二電極之間形成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結晶介電膜之步驟, 該方法包含在形成該結晶介電膜時,在該結晶介電膜的柱 狀晶體部位中形成晶性經此變得不連續之不連續介面的步 驟。 8.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法,其中該不連續介面係由在形成該結晶介電膜期間暫時 減少溫度,然後恢復該形成加以形成。
9·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法’其中該不連續介面係由在以RF濺鍍法形成該結晶介 時’在該結晶介電膜形成期間改變膜形成壓力加以形 成。 iO·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 ’其中將具有晶體結構的區域形成在該不連續介面之上 ,及
將晶體方向不同的區域形成在該不連續介面之下的區 域和之上的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 n.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法’其中該不連續介面的至少一部分係由非晶層形成。 1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法’其中該不連續介面的至少一部分係由金屬導電膜形成 1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 & 中形成複數不連續介面 14.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 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f 7項之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 -2- 133.5659 法,其中以400°C或更低形成具有該不連續介面之該結晶 介電膜,及 將非晶膜形成在該第一電極和該結晶介電膜之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51895A JP2007234726A (ja) | 2006-02-28 | 2006-02-28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42037A TW200742037A (en) | 2007-11-01 |
TWI335659B true TWI335659B (en) | 2011-01-01 |
Family
ID=38479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6106872A TWI335659B (en) | 2006-02-28 | 2007-02-27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i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93471B2 (zh) |
JP (1) | JP2007234726A (zh) |
KR (1) | KR20070089638A (zh) |
CN (1) | CN100570899C (zh) |
TW (1) | TWI3356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96804B2 (en) * | 2008-04-22 | 2014-08-05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Forming sensing elements above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US20130001809A1 (en) * | 2009-09-29 | 2013-01-03 | Kolpak Alexie M | Ferroelectric Devices including a Layer having Two or More Stable Configurations |
JP2011155033A (ja) * | 2010-01-26 | 2011-08-11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デバイス |
JP5499811B2 (ja) | 2010-03-19 | 2014-05-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キャパシタ及び半導体装置 |
US8847196B2 (en) | 2011-05-17 | 2014-09-30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Resistive memory cell |
US10453913B2 (en) * | 2017-04-26 | 2019-10-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apaci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capacitor and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31325B1 (en) * | 1994-09-30 | 2001-12-1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BST) thin films using boron |
JPH11204745A (ja) | 1998-01-08 | 1999-07-30 | Taiyo Yuden Co Ltd | 誘電体素子 |
JP2002353208A (ja) | 2001-05-28 | 2002-12-06 | Fujitsu Ltd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3615188B2 (ja) | 2002-01-28 | 2005-01-26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3986859B2 (ja) * | 2002-03-25 | 2007-10-0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薄膜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06
- 2006-02-28 JP JP2006051895A patent/JP2007234726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2-21 US US11/708,467 patent/US789347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2-27 TW TW096106872A patent/TWI33565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2-28 KR KR1020070020222A patent/KR20070089638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7-02-28 CN CNB2007101006217A patent/CN10057089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34722A (zh) | 2007-09-12 |
JP2007234726A (ja) | 2007-09-13 |
CN100570899C (zh) | 2009-12-16 |
KR20070089638A (ko) | 2007-08-31 |
US20070212843A1 (en) | 2007-09-13 |
US7893471B2 (en) | 2011-02-22 |
TW200742037A (en) | 2007-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35659B (en)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i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 |
JP4020364B2 (ja) | 金属強誘電体絶縁体半導体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0703966B1 (ko) | 미세 전자 소자의 다층 유전막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TW425691B (en) | Thin film capacitor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 |
JP3209175B2 (ja) | 薄膜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01511600A (ja) | 層状超格子材料を製造し、かつ酸素に曝さずに層状超格子材料を含む電子装置を作製するための工程 | |
US6507060B2 (en) | Silicon-based PT/PZT/PT sandwic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4488661B2 (ja) | 強誘電体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 |
JPH11177048A (ja) | 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294214B2 (ja) | 薄膜キャパシタ | |
JP2001077309A (ja) | 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0247474B1 (ko) | 피지티 강유전체 캐패시터 제조 방법 | |
JPH10340994A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3120568B2 (ja) | 薄膜キャパシタ | |
US7504680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sk pattern | |
JP2001189422A (ja) | 薄膜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 |
US20240178299A1 (en) | Conductive oxygen barrier for complex oxides | |
JPH0380562A (ja) | 薄膜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
JP2001028426A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59772B2 (ja) | 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H06326309A (ja)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H10242393A (ja) | 誘電体薄膜キャパシタ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3286218B2 (ja) | 薄膜誘電体素子 | |
JP2002198324A (ja) | Framおよびdram用途のための高温電極およびバリア構造物 | |
JPH11297945A (ja) | 強誘電体メモリ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