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6044B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6044B
TWI286044B TW095124684A TW95124684A TWI286044B TW I286044 B TWI286044 B TW I286044B TW 095124684 A TW095124684 A TW 095124684A TW 95124684 A TW95124684 A TW 95124684A TW I286044 B TWI286044 B TW I2860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substrate
layer
chamber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24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4273A (en
Inventor
Shunpei Yamazaki
Masakazu Murakami
Naomi Kawakami
Hisashi Ohtani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0704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4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6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60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4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vacuum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10K85/1135Polyethylene dioxythiophene [PEDOT]; Derivatives thereof

Description

1286044 “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裝置,以及,更明確的,涉及具有 在帶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形成的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以及 製造該發光裝置的方法。本發明還涉及具有包括安裝在有 機發光面板上的控制器的1C等的有機發光模組。本說明 書中,有機發光面板和有機發光模組都稱作發光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對於具有發光元件作爲自發光元件的發光裝 置的硏究已經加速,明確地,採用有機材料作爲E L材料 的發光裝置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種發光裝置還稱作EL 顯示器或發光二極體。 發光元件包括包含有機化合物的層(下文中稱作EL 層),其提供通過施加電場所産生的電致發光,陽極和陰 ® 極。有機化合物的發光包括從單重激發態恢復到正常態時 産生的光發射(螢光輻射)和從三重激發態恢復到正常態 時的光發射(磷光)。根據本發明形成膜的方法和用膜形 成裝置製造的發光裝置可應用於採用這些光發射的兩種情 形。 發光裝置的特徵在於,因爲是自發光型,在可見度的 角度上沒有限制,這不同於液晶顯不單兀。換言之,它作 爲要用在露天使用的顯示器比液晶顯示器優越,且已經建 議了各種方式的使用。 -5- (8) 1286044 和金屬材料形成的陰極通過蒸汽沈積形成,其中沈積材料 通過電阻加熱被加熱。 通過電阻加熱形成陰極之後測量TFT特性得到的結果 示於圖1A和1B。圖1A示出像素部分中p溝道型TFT的 電特性,圖1 B示出驅動器電路中p溝道型的電特性。圖 1A中,TFT通過EL層連接到陰極,而圖1B中,即使陰 極疊加地佈置在TFT上面,陰極和TFT也不互相連接。 ® 圖2A示出TFT沒有疊加在陰極上的部分的驅動器電路中 P溝道TFT的電特性。圖2B示出形成EL層之前測量的像 .素部分中P溝道型TFT的電特性。 如圖1 A和1 B所示,當通過電阻加熱形成陰極時,與 圖2B相比在TFT的特性中幾乎沒有發現變化。 陰極可以以包括多個層的疊層結構形成。例如,當陰 極形成爲兩層結構時,要與EL層接觸的陰極的第一層通 過電阻加熱形成,然後通過電子槍沈積形成第二層,從而 ^ 與陰極的第一層接觸。該情形中,通過電阻加熱形成的第 一層作爲阻擋層,並防止TFT被破壞。通過電阻加熱形成 的第一層的提供可以在通過電子槍沈積第二層的蒸汽沈積 中防止電荷局部地集中並消除電破壞。 涉及製造本說明書揭露的發光裝置的方法的本發明的 另一個結構是製造包括具有陰極、與陰極接觸的有機化合 物層、與有機化合物層接觸的陽極的發光二極體和與發光 二極體連接的TFT的發光裝置的方法,其中有機化合物層 和與有機化合物層接觸的陰極的下層通過蒸汽沈積形成, -12- (9) 1286044 其中沈積材料通過電阻加熱被加熱,陰極的上層通過 沈積形成,其中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用電子槍加 用上述製造方法得到的結構包括在本發明中,它 括具有陰極、與陰極接觸的有機化合物層、和與有機 物層接觸的陽極的發光二極體和與發光二極體接觸的 的發光裝置,其中陰極是層疊的層,包括通過其中金 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用電阻加熱被加熱的蒸汽沈積形成 和通過其中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用電子槍加熱 汽沈積形成的層。 上述結構特徵在於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由包 功函數的材料,典型地,屬於周期表中所示第一族或 族的金屬元素的合金形成。 本發明中’還可以應用的是在陰極上形成有機化 層’然後在有機化合物層上形成陽極。該情形中,本 提供包括具有陰極、與陰極接觸的有機化合物層、和 > 機化合物層接觸的陽極的發光二極體和與發光二極體 的TFT的發光裝置’其中陽極是層疊的層,包括通過 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用電阻加熱被加熱的蒸汽沈 成的層’和通過其中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用電子 熱的蒸汽沈積形成的層。 在上述結構中’金屬材料形成的沈積材料是導電 ’包括選自局功函數的材料,典型地,選自pt、Cr、 Ni、Zn、Sn、和In的一種或多種元素。 其中諸如氧或水的雜質可能混入到要沈積的el 蒸汽 熱。 是包 化合 TFT 屬材 的層 的蒸 含低 第二 合物 發明 與有 連接 其中 積形 槍加 材料 W、 材料 -13- (10) 1286044 或金屬材料中的可以想像的過程包括蒸汽沈積之前將EL 材料或金屬材料放進蒸汽沈積裝置的過程以及沈積過程。 通常,保存EL材料的容器是呈褐色的玻璃瓶子,其 由塑膠蓋(帽)封閉。可以想見的是保存EL材料的容器 之密封性是不夠的。 在相關的技術中,當通過蒸汽沈積形成膜時,取出包 含在容器(玻璃瓶)中預定量的沈積材料並轉移到佈置在 ® 蒸汽沈積裝置(典型地熔化坩鍋或蒸汽沈積船形器皿)中 與膜形成物體相對的位置的容器中,在該步驟中,雜質可 能在該轉移步驟中混入。換言之,可能引起發光元件退化 的氧、水或一些其他雜質可能在該步驟中混入。 當從玻璃瓶轉移到容器中時,例如,操作者可以用手 在蒸汽沈積裝置中配備有手套的預處理室中實施這種轉移 操作。然而,當在預處理室中提供手套時,轉移操作不能 在真空環境中實施,這樣,操作要在大氣壓下進行。即使 ^ 當操作可以在氮氣氛中進行時,也很難將預處理室中的水 和氧減少到可允許的程度。使用機器人也是可能的,但是 因爲沈積材料是粉末形式,很難製造能轉移這種粉末材料 的機器人。因而,很難建立堅固(consistent )密閉( closed )的系統,其中從在下電極上形成EL層的步驟到 形成上電極的步驟是全自動的,而避免雜質混入。 因此,本發明實現了 一種製造系統,其中EL材料或 金屬材料直接保存在要安裝於蒸汽沈積裝置中的容器中而 不使用傳統的容器,典型地,呈棕色的玻璃瓶子,作爲保 -14- (11) 1286044 存EL材料的容器,且蒸汽沈積在其傳送之後進行 實現防止雜質混入到高純度的沈積材料中去。當直 EL沈積材料時,還有可能不保存所得到的沈積材 分’而將材料直接昇華和純化到要安裝於蒸汽沈積 的容器中。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沈積材料的進一 。還可能將金屬材料直接保存在要安裝於蒸汽沈積 的容器中’並通過電阻加熱進行蒸汽沈積。 > 直接將沈積材料保存在要安裝於蒸汽沈積裝置 器中的操作最好是由使用蒸汽沈積裝置的發光裝置 廠(manufacture)向沈積材料的製造商或銷售者預定, 即使高純度的E L材料由材料製造商提供,只 關技術中那樣轉移E L材料的操作存在於發光裝置 (manufacturer)中,就可能使雜質混入其中,這樣 料的純化不能保持,或者EL材料的純化受到限制 ’根據本發明,通過發光裝置的製造商和考慮到: > E L材料中混入雜質的可能性的材料的製造商相互 可以從材料製造商那得到的非常高純度的EL材料 保持下來’且發光裝置的製造商可以進行蒸汽沈積 低其純度。 本說明書中揭露的本發明的結構是操作製造設 法,包括這些步驟··在第二容器中密封含有機材料 材料的第一容器、在具有真空泵浦單元的製造設備 基底、引入第二容器、將第一容器從第二容器中拿 置到位、用電阻加熱來加熱第一容器以允許在基底 ,從而 接保存 料的部 裝置中 步純化 裝置中 中的容 的製造 D 要像相 的製造 EL材 。然而 減少在 協作, 可以被 而不降 備的方 或金屬 中佈置 出並佈 上蒸汽 -15- (12) 1286044 沈積。 上述結構特徵在於有機材料在第一容器的內壁上昇華 並純化。上述結構還有特徵在於金屬材料是可以作爲發光 二極體的陰極或陽極的導電材料。 在相關技術中採用電阻加熱的蒸汽沈積裝置中,不利 地是,膜形成速率(rate)有可能比起電子槍沈積來得不 穩定。 ® 因此,爲了提高沈積材料的利用效率並提供均勻性和 産量優越的蒸汽沈積裝置,根據本發明,在蒸汽沈積中, 基底和沈積源之間的距離d減少到典型地20cm或更少, 從而沈積材料的利用效率和産量顯著的提高。減少基底和 沈積源之間的距離d可以減小膜形成室的尺寸。減小膜形 成室的尺寸可以減少其容積,這樣形成真空所需的時間周 期和存在於膜形成室中的雜質的總量可以減少,這可以實 現防止諸如水和氧的雜質混入到高純度的EL材料中。 ® 上述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特徵在於基底和容器之間的 距離不超過20cm,使得蒸汽沈積在基底之上進行。 此外,本發明特徵在於提供在膜形成室中旋轉基底的 機構和移動沈積源的機構,且在真空沈積中基底的旋轉和 沈積源的移動同時進行,從而可以得到厚度的均勻性優越 的膜形成。 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特徵在於蒸汽沈積中基底旋轉且 第一容器移動。 本發明還提供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包括在容器中保 -16- (13) 1286044 存有機材料或金屬材料的沈積材料的第一步驟,在蒸汽沈 積裝置中佈置基底並安裝容器以便與基底相對的第二步驟 ,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安裝在蒸汽沈積裝置中的容器並以 基底與容器之間的距離設定爲20cm或更少來進行蒸汽沈 積到基底上的第三步驟。 上述結構特徵在於在容器中保存有機材料或金屬材料 的沈積材料的第一步驟由材料製造商實施。 &上述結構特徵在於蒸汽沈積中基底旋轉且容器移動。 在上述結構中,有機材料在保存時可以直接昇華並純化到 容器中。 上述結構特徵在於形成帶有TFT的基底和連接到TFT 的第一電極,在於第三步驟包括通過電阻加熱形成與第一 電極接觸的有機材料的有機化合物層和通過電阻加熱形成 與有機化合物層接觸的金屬材料第二電極的步驟,從而製 造具有第一電極、有機化合物層和第二電極的發光二極體 在本發明的發光裝置中,驅動顯示器的方法不具體地 限制,可以採用點序驅動系統、線序驅動系統或平面序驅 動系統。典型地,採用線序驅動系統,且時分等級序列( time division gradation sequence)驅動或脈衝表面區域調 變(pulse-surface-area modulation)驅動系統可以按需要 使用。要供給發光裝置的源線中的視頻信號可以是類比信 號或數位信號的任何一個,驅動器電路可以對應視頻信號 按需要設計。 •17- (15) 1286044 機絕緣材料的絕緣膜1 4。 然後,如圖3 B所示,形成用於形成發光元件的有機 化合物層(EL層)。 首先,進行陽極1 3的清潔作爲預處理。陽極的表面 通過在真空中照射紫外光或通過氧電漿處理來清潔。作爲 氧化處理,紫外光必須只在包括氧的氣氛中加熱到1 〇〇 -1 20 °C時照射,其在陽極是諸如ITO的氧化物的情形中有 ® 效。作爲熱處理,必須只進行在不小於50°C的溫度下的加 熱,這是基底可以在真空中耐得住的溫度,最好是在65 °C 和1 5 0 °C之間,該熱處理除去附著在基底上諸如氧和水的 雜質、或形成於基底之上的膜中諸如氧和水的雜質。尤其 是,因爲EL材料由於諸如氧和水的雜質受到退化,所以 蒸汽沈積之前在真空中加熱是有效的。 接下來,沈積源傳送到配備有沈積源的膜形成室中而 避免暴露於空氣中,電洞傳送層、電洞注入層、或發光層 ^ 作爲有機化合物層疊的第一層適當地形成於陽極1 3上。 這裏,沈積源通過電阻加熱被加熱以沈積形成電洞注入層 15、發光層(R) 16、發光層(G) 17、和發光層(B) 18 。發光層(R)發紅光、發光層(G)發綠光、發光層(B )發藍光。 接下來,陰極19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並沈積沈積源 而形成。用電阻加熱形成陰極19允許發光元件的完成而 不改變TFT的特性。在像素部分,當比較示出用電阻加熱 形成陰極之後TFT特性的圖1A和示出形成EL層之前 -19 - (16) 1286044 TFT特性的圖2B時幾乎沒有看見什麽變化。通過測量三 個任意的TFT得到的臨限値是-〇·44 ( V ) 、-0·51 ( V ) 和- 0.59(V) ,S 値是 〇.214(V/dec) 、0.287 (V/dec) 和0·26 ( V/dec ),如圖1A所示,是極好的。 形成陰極1 9的材料最好是小功函數金屬(典型地, 屬於周期表中第一族或第二族的金屬元素)或包含這些金 屬元素的合金。功函數變得越小,發光效率提高的越多, ® 這樣含是鹼金屬之一的Li (鋰)的合金材料最好是作爲要 用於陰極的材料。陰極還作爲所有像素共同的線路,並通 過連接線路在輸入端子具有端子電極。因而,如圖3B所 示,可以有一些TFT在驅動器電路中重疊在陰極19上的 情形。重疊在陰極1 9上的TFT特性的測量結果示於圖1 B 中〇 當陰極用電子槍沈積而不是電阻加熱形成時,電特性 不僅在像素部分中的TFT中變化,而且在驅動器電路中與 ® 陰極重疊的TFT中變化。陰極由電子槍沈積形成的情形中 TFT的電特性示於圖13A、13B、14A和14B。測量像素部 分中任意三個TFT時得到的Vth分別是-7.69 ( V )、-7.07 (V )和-7.15 ( V ) ,S 値是 0.54 1 ( V/dec )、0.5 59 ( V/dec )和 0.566 ( V/dec ),如圖 13 A 所示。 接下來,最好是用保護膜、密封片、或密封罐(tin ) 封裝來將發光元件完全從外界隔離,以便於防止可能促進 由氧化引起的EL層退化的諸如水或氧的物質從外界進入 。使用乾燥劑也是可用的。 -20- (19) 1286044 示沈積遮罩、參考編號55表示沈積遮罩物(沈積擋板) ’參考編號57表示沈積源支架,參考編號58表示沈積材 料、以及參考編號5 9表示蒸發的沈積材料。 在抽真空到5xl(T3Torr(0.665Pa)或更低,更理想的到 1(Γ4 一 l(T6Pa的膜形成室51中進行真空沈積。沈積時,沈 積材料已經用電阻加熱蒸發,並在蒸汽沈積中擋板(沒有 示出)打開時飛濺向基底53。蒸發材料59向上飛濺,並 ^ 通過形成於沈積遮罩54上的開口選擇地沈積在基底53之 上。 在上述蒸汽沈積裝置中,沈積源支架包括融化罐( melting pot)、通過燃燒構件(burning member)佈置在 融化罐之外的加熱器、配備在加熱器之外的絕熱層、容納 這些元件的外部燃燒室(outer cylinder )、置於外部燃燒 室周圍的冷卻管、和用來打開或關閉包括融化罐開口的外 部燃燒室開口的擋板單元。本說明書中,融化罐是圓筒容 ^ 器,其具有由燒結BN、複合燒結的BN/AIN、石英、或石 墨形成的相對大的開口,其耐高溫、高壓和減壓。 最好是以這樣的方式適配蒸汽沈積裝置,使得膜形成 速度可以用微電腦通過控制配備在沈積源支架52上的加 熱器來調節。 圖5A和5B所示的蒸汽沈積裝置中,基底53和沈積 源支架57之間的距離d減少到典型地不超過20cm,更理 想的在5 cm和1 5 cm之間,以明顯地提高沈積材料的利用 效率和産量。 -23- (20) 1286044 此外,基底支架52配備有旋轉基底53的機構。沈積 源支架57配備有能在X或γ方向移動膜形成室51而保 持水平狀態的機構。 圖5Α和5Β所示蒸汽沈積裝置特徵在於厚度均勻性優 越的膜的形成可以通過蒸汽沈積中同時實施基底53的旋 轉和沈積源支架5 7的移動來實現。 在採用相關技術的電阻加熱的蒸汽沈積裝置中,與電 子槍沈積相比,膜形成率(rate )容易不穩定。然而,圖 5A和5B所示的蒸汽沈積裝置在均勻性和産量上是優越的 〇 還可以應用的是在可移動的沈積源支架57上配備沈 積擋板。置於單個沈積支架上的有機化合物需要不是僅一 個,而可以是多個。 由於基底5 3和沈積源支架5 7之間的距離d減少到典 型地不超過2 0 c m、更理想的在5 c m和1 5 c m之間的値,沈 積遮罩54也可以被加熱。因而,沈積遮罩54最好是由具 有低熱膨脹係數的金屬材料形成,這樣阻止了熱形變(例 如,具有高熔點的金屬,諸如鎢、鉅、鉻、鎳、和鉬,或 包括這些元素的合金,或諸如不銹鋼、鉻鎳鐵合金( Inconel)和海司特合金(Hastelloy)的材料)。爲了冷卻 被加熱的沈積遮罩,沈積遮罩可以配備有允許冷卻介質( 冷卻水、冷卻氣體)循環的機構。 當選擇地形成沈積膜時使用沈積遮罩54,這樣當在整 個表面上形成沈積膜時不是特別地必要。 -24- (21) 1286044 基底支架5 2配備有永久磁鐵以便於用磁力固定金屬 (meal )形成的沈積遮罩,且要插入其間的基底53也被 牢固的支撐。儘管這裏示出一個實例,其中沈積遮罩與基 底53緊密接觸,還有可能提供並固定基底支架和沈積遮 罩支架於一定的距離。 膜形成室與可抽真空處理室連接以在膜形成室中形成 真空。可抽真空的處理室配備有磁懸浮渦輪分子泵、低溫 泵或驅動泵(drive pump)。因此,達到傳送室中10 — 5-1 0 _ 6Pa的最終真空度,並可以控制雜質從泵和抽氣系統 中反向飛濺。引入諸如氮氣和稀有氣體的惰性氣體以防止 雜質引入到裝置中。要引入到裝置中的這類氣體在引入到 裝置之前用氣體純化裝置高度純化。因而,需要提供氣體 純化裝置以允許氣體在高度純化之後引入到膜形成裝置中 。因此,諸如氧或水或其他包含在氣體中的雜質可以預先 除去,這樣可以防止這類雜質被引入到裝置中。 還可能通過在其中提供電漿産生單元、在沒有佈置於 其中的基底時在膜形成室中産生電漿、並蒸發附著在膜形 成室內壁、附加保護(attachment proof shield )、或沈積 遮罩上所沈積的物質以抽空膜形成室來清潔膜形成室5 1。 以這種方式,膜形成室的內部可以在維護服務的時間清潔 而不暴露於大氣中。清潔過程中蒸發的有機化合物可以用 抽氣系統(真空泵)收集並再利用。 本實施例可以按需要與第一實施例組合。用圖5A和 5B所示的蒸汽沈積裝置,可以改善基底表面上膜的均勻 -25- 1286044 (22) 性’且可以用電阻加熱形成金屬層或有機化合物層的陰極 或陽極。 (第三實施例) 圖6A和6B是說明本發明製造系統的解釋性圖。 圖6A和6B中,參考編號61a表示第一容器(融化罐 )'參考編號61b表示從大氣中隔離第一容器以保護第一 ’容器不被污染的第二容器。參考編號62表示高度純化粉 末狀態的EL材料。參考編號63表示可抽真空的處理室, 編號64表示加熱單元、編號65表示沈積物體、編號66 表不沈積的膜。參考編號68表示製造和純化作爲沈積材 料的有機化合物材料的製造商(典型地,原材料零售商) ’參考編號69表示發光裝置製造商,其具有蒸汽沈積裝 置’它是發光裝置製造商(典型地製造工廠)。 本發明的製造系統的流程將在下面說明。 B 首先,發光裝置製造商69向材料製造商68開出訂單 60°材料製造商68根據訂單60製備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 。材料製造在潔淨室中將超高純度的EL材料62純化或保 存於第一谷器61a中,同時充分注意使得雜質(氧、水等 )不混入。接下來,材料製造商6 8最好是在潔淨室中以 第一容器61b將第一容器61a密封使得沒有多餘的雜質附 著在第一容器的內部或外部。當密封時,第二容器6ib的 內部最好是抽真空或用惰性氣體塡充。第一容器6丨a和第 二容器6 I b最好是在純化或保存超高純度的EL材料62之 -26- (23) 1286044 前被清潔。 本發明中,當以後進行蒸汽沈積時第一容器6 1 a還是 原樣放置在室中。儘管第二容器61b可以是具有用來阻止 氧或水混入的阻擋層的特性的密封膜,最好是採用圓柱型 或盒子形狀的固體容器,並具有擋光的效應,以便於能夠 自動的取出。 接下來,第一容器6 1 a在密封於第二容器6 1 b的狀態 • 下從材料製造商68那裏傳送67到發光裝置製造商69那 裏。 然後,第一容器6 1 a在密封於第二容器6 1 b的狀態下 被引入到可抽真空的處理室63中。處理室63是具有加熱 單元64和佈置於其中的基底支架(沒有示出)的蒸汽沈 積室。處理室63抽真空且達到氧和水最少化的清潔狀態 之後,第一容器61a從第二容器61b中取出並安裝在加熱 單元64上而不釋放(release )真空態,從而製備沈積源 ® 。安裝沈積物體(該情形中是基底)65使其與第一容器 6 1 a相對。 接下來,沈積材料通過電阻加熱用加熱單元64加熱 以在所提供的沈積物體65的表面上形成沈積膜66以便於 與沈積源相對。這樣得到的沈積膜66不含雜質,因而用 該沈積膜66完成的發光二極體實現了高可靠性和高強度 〇 如上所述,第一容器61a只一次引入到可抽真空的處 理室6 3中而不暴露於大氣中,並允許保持沈積材料6 2如 -27- (24) 1286044 材料製造商保存時那樣的純度時蒸汽沈積。通過由材料製 造商將EL材料62直接保存到第一容器61a中,只提供給 發光裝置製造商所需數量的材料,從而相對昂貴的EL材 料可以有效地利用。 儘管相關技術中用電阻加熱的沈積方法在材料的效率 上較低’但是有如下所示提高利用效率的方法。第一蒸汽 沈積在其中新的EL材料在蒸汽沈積裝置的維護服務中放 • 入融化罐的狀態下進行之後,還留著沒有被沈積的殘餘材 料。因而,當進行下一次蒸汽沈積時,EL材料加入到殘 餘材料中,這種補充重複到下一次維護服務,從而在從這 裏起的蒸汽沈積中利用的效率可以得到改善。然而,在該 方法中,殘餘的材料可能引起污染。此外,由於補充是由 操作者執行的,氧或水可能混入到沈積材料中,由此沈積 材料的純度可能降低。爲蒸汽沈積用了幾次的融化罐在維 護服務的時候要被廢棄。爲了防止由於雜質引起的污染, ® 可能的是將新EL材料放進融化罐用於蒸汽沈積,並在每 次蒸汽沈積之後廢棄融化罐,但結果是提高了製造成本。 在相關技術中用於保存沈積材料的玻璃瓶可被去除, 且將沈積材料從玻璃瓶中傳送到融化罐中的過程,其可以 通過採用前面所說的製造系統防止雜質混入。此外,産量 也增加了。 本發明實現了其中産量增加的完全自動化製造系統和 堅固密閉的系統,其可以防止雜質混入到由材料製造商6 8 純化的沈積材料62中。 -28- (25) 1286044 儘管EL材料在上面作爲實例舉出,被採用作爲陰極 或陽極的金屬層可以通過本發明中的電阻加熱用蒸汽沈積 來沈積。用電阻加熱形成陰極可以形成發光元件而不改變 TFT12的電性質(開電流、關電流、Vth、S値等)。 帶有金屬材料的沈積膜還可以用與預先在第一容器中 保存金屬材料、將第一容器原樣引入到蒸汽沈積裝置中、 並用電阻加熱蒸發材料同樣的方式形成。 • 本實施例可以按需要與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組合 。當使用第二實施例中所示的蒸汽沈積裝置時,作爲陰極 或陽極的金屬層即使通過電阻加熱也可以均勻的形成。 (第四實施例) 雖然第一實施例中示出一個實例,其中頂部閘極型 TFT (更具體地,平面型TFT)用作TFT 12、22,本實施 例中使用TFT 72代替TFT 12、22。本實施例中所用的 TFT 72是底部閘極型TFT (更具體地,反轉交錯型TFT) ,其可以根據已知的製造過程製造。 如圖7A所示,底部閘極型TFT 72根據已知的製造過 程形成於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7 1上。這裏所示的實例中 ,金屬層(包含一個或多個選自Pt、Cr、W、Ni、Zn、Sn 、和In的元素)形成的陽極73在TFT形成之後形成於矩 陣中。 接下來,形成無機絕緣材料或有機絕緣材料的絕緣膜 74以便於覆蓋陽極73的末端。 -29- 1286044 (27) 細說明。 (實例1 ) 本實例中,將說明多室系統製造設備,其中圖8所示 的製造直到上電極的過程完全自動化。 圖 8 中,參考編號 100a— i〇〇k、100m — ΙΟΟρ、和 100r — lOOu表示門,編號101表示充電室、編號119表示 • 取出室、編號102、104a、108、114和118表示傳送室、 編號105、107和111表示傳遞(pass)室、編號106R、 106B、106G、109、110、112、113 表示膜形成室、.編號 103表示預處理室、編號117表示密封基底裝載室、編號 115表示分配室、編號116表示密封室、編號120a和 12 0b表示盒子(cassette )室、編號121表示托盤安裝台 (tray mounting stage ) 〇 下面是輸送預先配備有TFT 12和陽極13的基底到圖 ® 8所示的製造設備和形成圖3B所示的疊層結構的程序。 首先,配備有TFT 12和陽極13的基底放置在盒子室 12 0a或在盒子室120b中。當基底是大基底(例如, 300mm X 3 60mm)時,它放置在盒子室120b中。另一方 面,當是正常基底(例如,127mm X 127mm)時,傳送到 托盤安裝台121上,且在托盤上(例如,300mm X 360mm )安裝幾個基底。 接下來,基底從配備有基底傳送機構的傳送室]1 8中 傳送到充電室1 〇 1中。 •31 - (28) 1286044 充電室1 0 1連接到可抽真空的處理室,這樣最好是在 形成真空之後通過引入惰性氣體恢復大氣壓力。然後基底 傳送到連接到充電室1 0 1的傳送室1 02中。傳送室真空化 並保持在真空化的狀態,使得在傳送室中水或氧的存在最 小化。 傳送室1 02連接到可抽真空的處理室以在傳送室中形 成真空。可抽真空的處理室配備有磁懸浮渦輪分子泵、低 Φ 溫泵或乾燥泵。因此,傳送室中達到1 0 - 5 — 1 0 _ 6Pa的最 終真空度,並可以控制雜質從泵和抽氣系統中反向飛濺。 引入諸如氮氣和稀有氣體的惰性氣體以防止雜質引入到裝 置中。這種要引入到裝置中的氣體在進入到裝置中之前用 氣體純化裝置高度純化。因而,需要提供氣體純化裝置以 允許氣體在高度純化之後引入到膜形成室中。因此,包含 在氣體中諸如氧或水的雜質或其他雜質可以預先除去,這 樣可以防止這類雜質引入到裝置中。 ^ 最好是,在真空中進行除氣的退火以除去包含在基底 中的水或其他氣體,這樣基底傳送到連接到傳送室1 02的 預處理室103中以在這裏退火。如果有必要清潔陽極的表 面,基底傳送到連接到傳送室1 02的預處理室1 03中以在 這裏清潔。 還可能在整個陽極之上形成高聚合物有機化合物層。 膜形成室U 2用於形成高聚合物有機化合物層。本實例中 ,作爲電洞注入層15起作用的聚(亞乙基二氧基噻吩/聚 (苯乙綠填酸鈉)(poly ( ethylene dioxythiophen/poly ( -32- (29) 1286044 styrene sodiumsulfonate ) ) ( PEDOT/PSS )溶液形成於整 個表面上。當用旋塗法、噴墨法、或濺射法在膜形成室 112中形成有機化合物層時,在大氣壓下放置基底,使膜 形成表面向上。本實例中,傳遞室105配備有翻轉機構, 這樣基底按需要翻轉。膜用溶液形成以後,最好是,基底 傳送到預處理室1 03中,在真空中進行加熱處理以蒸發水 分。儘管本實例中形成高聚合物電洞注入層1 5,可以通過 # 電阻加熱由蒸汽沈積形成低聚合物有機材料的電洞注入層 。沒有必要必須形成電洞注入層1 5。 然後.,基底l〇4c從傳送室102中傳送到傳遞室105 中而不將基底暴露於大氣中,基底104c傳送到傳送室104 中,然後用傳送機構104b傳送到膜形成室106R中,其中 發紅光的EL層按需要形成於陽極13上。本情形中,EL 層16通過電阻加熱用蒸汽沈積形成。基底的膜形成表面 在放置於膜形成室10 6R中之前在傳遞室105中轉向下。 # 膜形成室最好是在基底傳送到其中之前真空化。 例如,蒸汽沈積在真空化到不超過 5x1 CT 3Torr(0.665Pa ),更理想的,1〇_4 一 l(T6pa的膜形成室 10 6R中進行。當發生蒸汽沈積時,有機化合物已經預先 用電阻加熱蒸發,且當擋板(沒有示出)打開來沈積時飛 濺向基底。蒸發的有機化合物向上飛濺,並通過形成於金 屬遮罩(沒有示出)上的開口(沒有示出)沈積於基底上 。當進行蒸汽沈積時,基底的溫度(T!)通過加熱基底保 持在50 — 200°C,更理想的,65 — 1 5 0°C的範圍。 -33- (30) 1286044 本實例中’沈積材料已經由材料製造商保存於其中的 融化罐放置在膜形成室106R、l〇6B、106G、110中。_ 化罐最好是放置而不暴露於大氣中,並最好是在由材料製 造商傳送時以密封在第二容器中的狀態引入到膜形成室中 。最好是,提供具有真空泵浦單元的室,與膜形成室 1 0 6R相連,從而融化罐在真空或惰性氣體氣氛中從第二 容器中拿出並放置到膜形成室中。因此,可以防止融化罐 # 和保存在融化罐中的EL材料被污染。 本情形中,爲了使膜全色,在膜形成室1 〇 6 R中形成 膜之後依次在膜形成室106 G和.106B中實施膜形成,從而 發紅、綠和藍光的有機化合物層16 - 18適當形成。 當電洞注入層1 5和所需的EL層在陽極1 3上得到時 ,基底從傳送室l〇4a傳送到傳遞室107中而不暴露於大 氣中,然後,基底又從傳遞室107中傳送到傳送室108中 而不將基底暴露於大氣中。 ® 接下來,當基底用配備在傳送室108中的傳送機構傳 送到膜形成室110中時,其中金屬層陰極19適當通過電 阻加熱由蒸汽沈積形成。這裏膜形成室110是蒸汽沈積裝 置,其使用Li和A1作爲沈積源以通過電阻加熱蒸汽沈積 〇 如圖3 A所示的疊層結構發光二極體根據迄今所說明 的過程形成。 接下來,基底從傳送室1 08中傳送到膜形成室1 1 3中 而不暴露於大氣中,其中形成氮化矽膜或氮氧化矽膜形成 -34- (31) 1286044 的保護膜。該情形中,設備是膜形成室1 1 3中配備有矽靶 (target )、氧化矽靶、或氮化矽靶的噴鍍設備(spatter device )。例如,氮化矽膜可以通過用矽靶並將膜形成室 中的氣氛變成氮化物氣氛或含氮化物和氬的氣氛形成。 然後,所形成帶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從傳送室108傳 送到傳遞室1 1 1中並從傳遞室1 1 1到傳送室1 1 4中而不暴 露於大氣中。 所形成帶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從傳送室114中傳送到 密封室1 1 6中。最好是製備密封室1 1 6,帶有配備有密封 材料的密封基底。 密封基底從外面放置到密封基底裝載室1 1 7a中。爲 了除去諸如水的雜質,最好是預先在真空中進行退火,例 如,在密封基底裝載室117中進行退火。當在密封基底上 形成密封材料時,傳送室108設置爲大氣壓,然後密封基 底從密封基底裝載室傳送到分配室1 1 5中,其中形成用於 黏結到所形成帶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的密封材料,且所形 成的帶有密封材料的密封基底傳送到密封室n 6中。 爲了對所形成帶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除氣,在真空或 在惰性氣體氣氛中退火,然後,所形成帶有密封材料的密 封基底和所形成帶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互相黏結。密封的 密閉空間用氫或惰性氣體塡充。該實例中,密封材料形成 於密封基底上。然而,不限於此,密封材料還可以形成於 配備有發光二極體的基底上。 接下來,UV光通過配備在密封室i 16中的UV光照 -35- (32) 1286044 射機構照射到一對黏結的基底上以固化密封材料。該情形 中,紫外固化樹脂被用作密封材料,但不限於此,只要是 黏結劑就行。 然後,一對黏結的基底從密封室1 1 6傳送到傳送室 1 1 4中,並從傳送室1 1 4中到取出室1 1 9中以將其取出。 通過使用圖8所示的製造設備,發光二極體完全的被 保護不暴露於外界空氣中,直到被密封進密封的密閉空間 Φ 中,可以得到高可靠性的發光裝置。由於預先容納沈積材 料的融化罐必須唯一被設置,沈積材料的放置可以是自動 化的。傳遞室1 1 4在真空化狀態和大氣壓的氮氣氛之間重 複轉換,而傳遞室102、104a、108最好是固定的保持在 真空狀態。 還有可能採用直列系統(in-line system)的膜形成裝 置° 下面是將具有TFT和上面的陽極的基底預先傳送到圖 ^ 8所示的製造設備中,並形成圖7C所示的疊層結構的程 序。 與形成圖3 A所示疊層結構的情形一樣的方式,配備 有TFT和陽極73的基底預先放置在盒子室12 0a和盒子室 120b 中 〇 接下來,基底從配備有基底傳送機構的傳送室1 1 8中 傳送到充電室1 0 1中。然後基底傳送到連接到充電室1 0 1 的傳送室102中。 最好是,用來除氣的退火在真空中進行以除去包含在 -36- (33) 1286044 基底中的水或其他氣體,這樣基底傳送到連接到傳送 102的預處理室103中以在此退火。如有必要清潔陽極 表面,基底傳送到連接到傳送室1 02的預處理室1 03中 在此清潔。 還有可能在整個陽極之上形成高聚合物有機化合物 。膜形成室Π 2用來形成高聚合物有機化合物層。例如 作爲電洞注入層75起作用的聚亞乙基二氧基噻吩/聚苯 ® 烯璜酸鈉溶液(PEDOT/PSS )可以形成在整個表面上。 用旋塗法、噴墨法或濺射法在膜形成室112中形成有機 合物層時,在大氣壓下放置基底,使膜形成面朝上。傳 室105配備有基底翻轉機構,這樣基底可以按需要翻轉 膜用溶液形成之後,最好是,基底傳送到預處理室1 03 ,在真空中進行加熱處理以蒸發介質成分^ 然後,基底l〇4c從傳送室102傳送到傳遞室105 而不將基底暴露於大氣中之後,基底104c傳送到傳送 ^ 1〇4中,然後用傳送機構104b傳送到膜形成室106R中 其中發紅光的EL層根據需要形成於陽極73上。本情形 ,EL層16通過電阻加熱用蒸汽沈積形成。 本情形中,爲了使膜全色,在膜形成室106R中形 膜之後,依次在膜形成室1 06G和1 06B中進行膜形成, 而適當的形成發紅、綠和藍光的有機化合物層76 - 78。 當在陽極73上得到電洞注入層75和所需的EL層 一 78時,基底從傳送室1〇4a傳送到傳遞室107中而不 基底暴露於大氣中,然後,基底又從傳遞室107傳送到 室 的 以 層 乙 當 化 遞 〇 中 中 室 中 成 從 7 6 將 傳 •37- (34) 1286044 送室108中而不將基底暴露於大氣中。 接下來,基底用配備在傳輸室(transmitting) 108中 的傳送機構傳送到膜形成室1 1 0中,由非常薄的無機膜( 通過共沈積由諸如MgAg、Mgln、AlLi、CaN的合金或屬 於周期表中第一或第二族的元素或鋁形成的膜)形成的陰 極(下層)79a通過電阻加熱用蒸汽沈積形成。形成薄金 屬層的陰極(下層)79a之後,基底傳送到膜形成室109 ® 中,透明氧化物導電塗層(ITO (氧化銦一氧化錫合金) 、氧化銦一氧化鋅合金(In2〇3 - ZnO)、氧化鋅(ZnO) 等).的陰極(上層)用噴鍍法形成,從而包括薄金屬層和 透明導電層的疊層的陰極79a和79b分別適當的形成。儘 管作爲發光二極體陰極起作用的層是薄金屬層,包括薄金 屬層和透明導電塗層的疊層膜在本說明書中稱作陰極。 圖7C所示疊層結構的發光二極體根據迄今所說明的 過程形成。圖7C所示疊層結構的發光二極體在圖中箭頭 ^ 所示的方向發光,這是與圖3B所示發光二極體相反的方 向。 由於從現在起的過程與製造具有圖3A所示疊層結構 的發光裝置的過程一樣,這裏將不再說明。 如迄今所說明的,帶有圖8所示的製造設備時’圖 3B和圖7C所示的疊層結構可以不同。 該實例可以按需要與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的任何一個 組合。 -38- (35) 1286044 (實例2 ) 圖9是EL模組俯視圖的外部。圖中,在配備了數個 TFT的基底(還稱作TFT基底)405之上,形成用於顯示 的像素部分400、用來驅動像素部分的像素的驅動器電路 401a和40 1b、用來連接形成於EL層上的電極和引線的連 接部分、和FP C附連到上面以連接外部電路到此的終端部 分402。並且,使用密封有機發光裝置且密封構件404的 • 基底406以獲得密封的狀態。 圖3B的橫截面圖是所應用諸如保護膜或密封基底的 密封步驟假定是圖9所示像素部分橫截面圖的一個實例, 但是不特別地受到限制。 絕緣膜形成於基底上,像素部分和驅動電路形成於絕 緣膜的上側,像素部分由電流控制TFT和包括與電流控制 TFT的漏電連接的像素電極的一些像素形成。驅動電路由 與η溝道TFT和p溝道TFT組合的CM0S電路形成。 ^ 這些TFT可以用下面的步驟形成。 對於基礎絕緣膜的下層,由SiH4、NH3、和N20作爲 原料氣體形成的氧氮化矽(silicon oxynitride)膜(組成 比·· Si = 3 2°/〇、0 = 2 7%、N = 24%、H=1 7°/。)在具有 0.7mm 厚 度的耐熱玻璃基底(第一基底)上以5〇nm(最好是10-20 0nm)的厚度和用電漿CVD在40〇°C的膜沈積溫度下形成 。然後,在表面用臭氧水清潔之後,表面上的氧化物膜通 過稀氫氟酸(1/100稀釋)除去。其次,對於基礎絕緣膜 的上層’由Sih和Να作爲原料氣體形成的氧氮化氫矽 -39- (36) 1286044 (silicon hydride oxynitride)膜(組成比:Si = 32°/〇、 0 = 59% > N = 7% ' H = 2% )以 l〇〇nm 的厚度(最好是 50 — 200nm)和用電漿CVD在40(TC的膜沈積溫度下在上面形 成以便由此形成疊層。另外,不暴露於大氣的條件下,用 SiH4作爲膜沈積氣體且在3 00 °C的膜沈積條件下用電漿 CVD形成具有非晶結構的半導體膜(本情形中,非晶矽膜 )以具有54nm(最好是25-80nm)的厚度。 > 本實施例中,基礎絕緣膜以兩層結構的形式示出,但 是可以採用包含矽作爲其主要成分的絕緣膜的單層或其中 其兩層或多層層疊的結構。另外,對半導體膜的材料沒有 限制。然而,半導體膜最好是用已知的方式(濺射、 LPCVD、電獎 CVD 等)由矽或鍺矽(Si】.xGex(X = 0.000 1 -〇· 02))合金形成。另外,電漿CVD設備可以是單晶片型 或批量型。此外,基礎絕緣膜和半導體膜可以在同樣的膜 形成室中連續地形成而不暴露於大氣中。 > 接下來,具有非晶結構的半導體膜的表面被清潔之後 ,具有大約2nm厚度非常薄的氧化物膜由臭氧水在表面上 形成。然後,爲了控制TFT的臨限値,進行微量雜質元素 (硼或磷)的摻雜。這裏,使用離子摻雜方法,其中硼烷 ‘ (B2H6 )受電漿激發而不發生質量分離,且硼在以下摻雜 條件下被加入到非晶矽膜中:15kV的加速電壓;30sccm 的用氫稀釋到I %的乙硼烷的氣流速率;以及2x10 12/cm2 的劑量。 然後,含1 Oppm重量鎳的醋酸鎳鹽溶液用旋轉器塗敷 •40- (37) 1286044 。代替塗敷,還可以用通過濺射將鎳元素噴射到整個表面 上的方法。 然後,進行熱處理以實施晶化,從而形成具有結晶結 構的半導體膜。可以進行使用電爐或強光照射的加熱過程 用於該熱處理。在使用電爐的加熱過程的情形中,可以在 5 00 — 65 0°C進行4- 24小時。這裏,進行用來除氫的加熱 處理之後(5 00 °C 1小時),進行用於晶化的加熱過程( • 5 5 0 〇C 4小時),從而得到具有結晶結構的矽膜。注意, 儘管晶化通過使用電爐的加熱過程進行,晶化還可以通過 燈退火設備實施。還要注意,儘管使用鎳作爲促進矽晶化 的金屬元素的晶化技術在這裏被使用,也可以使用其他已 知的晶化技術,例如,固相生長方法和雷射晶化方法。 其次,具有結晶結構的矽膜表面上的氧化物膜用稀氫 酸等除去之後,在大氣或氧氣氛中進行雷射(XeCl: 3 0 8nm的波長)照射以提高晶化速率並修復保留在晶粒中 ® 的缺陷。帶有400nm或更短波長的激分子雷射,或YAG 雷射器的二次諧波或三次諧波用於雷射。任意情形中,使 用帶有大約1〇 - 1 000Hz重複頻率的脈衝雷射,脈衝雷射 用光學系統會聚到 l〇〇— 500mJ/cm2,照射在90 - 95 %的 重疊比下進行,由此可以掃描矽膜表面。這裏,第一雷射 的照射在大氣中以30Hz的重複頻率和470mJ/cm2的能量 密度進行。注意,由於照射在大氣或在氧氣氛中進行’氧 化物膜通過第一雷射照射形成於表面上。儘管這裏示出使 用脈衝雷射器的實例,還可以使用連續振盪雷射器。當進 -41 - (38) 1286044 行非晶半導體膜的晶化時,最好是用能夠連續振盪的固體 雷射器提供基波的二次到四次諧波以得到大晶粒尺寸的晶 體。典型地,最好是應用Nd:YV04雷射器(l〇64nm的基 波)的二次諧波(5 3 2nm的厚度)或三次諧波(3 5 5 nm的 厚度)。具體地’發自10W輸出的連續振盪型YV〇4雷射 器的雷射光束用非線性光學元件轉換成諧波。還有,通過 將YV 〇4的晶體和非線性光學元件應用到諧振器中的發射 ^ 諧波的方法。然後,更理想的,通過光學系統形成雷射光 束以具有矩形形狀或橢圓形狀,由此照射要處理的物質。 這時,需要大約 0·01 - 100MW/cm2 (最好是 0.1 -lOMW/cm2 )的能量密度。半導體膜相對於雷射光束以大 約1 0 — 2000cm/s的速率移動以照射半導體膜。 儘管這裏實施在使用鎳作爲促進晶化的金屬元素的熱 處理之後進行照射雷射的技術,非晶矽膜的晶化還可以用 連續振盪層(YV04雷射器的二次諧波)實施而不摻雜鎳 •。 用該雷射照射形成的氧化物膜和用臭氧水處理1 2 0秒 形成的氧化物膜一起組成具有1 - 5nm總厚度的阻擋層。 雖然阻擋層在這裏用臭氧水形成,還可以用其他方法,諸 如在氧氣氛中進行紫外光照射或氧化物電漿處理以氧化具 有結晶結構的半導體膜表面。此外,作爲形成阻擋層的另 一個方法,具有大約lnm - ΙΟηχη厚度的氧化物膜可以用 電漿CVD法、濺射法、蒸發法等沈積。本說明書中,術 語阻擋層指具有在吸取步驟中允許金屬元素通過的膜質量 -42- (39) 1286044 或膜厚度以及在除去作爲吸取位元起作用的層的步驟中作 爲蝕刻阻擋物起作用的層。 在阻擋層上,含氬元素的非晶矽膜用濺射形成到50 -400nm的厚度,本實施例中是I50nm,作爲吸取位。本實 施例中通過濺射的膜形成條件包括設定膜形成壓力爲 0.3Pa、氣體(Ar)流速爲50sccm、膜形成功率爲3kW、 及基底溫度爲1 50°C。在上述條件下形成的非晶矽膜包含 籲 3xl02。- 6xl02°/cm3原子濃度的氬元素,並包含ΙχΙΟ】9 一 3xl019/cm3原子濃度的氧。之後,電爐在550 °C用於熱處 理4小時,以吸取來減少具有結晶結構的半導體膜中鎳的 濃度。可以用燈退火設備代替電爐。 接下來,含氬元素的非晶矽膜,其是吸取位,用阻擋 層作爲蝕刻阻擋物被選擇的除去,然後,阻擋層用稀氫氟 酸被選擇的除去。注意,有一種趨勢是在吸取中鎳容易移 動到高氧濃度的區域,這樣,理想的是氧化物膜組成的阻 β擋層在吸取之後被除去。 然後,在所得到具有結晶結構的矽膜(也稱作多晶矽 膜)表面上用臭氧水形成薄的氧化物膜之後,形成抗蝕劑 構成的遮罩,並在此進行蝕刻過程以得到所需的形狀,從 而形成彼此分開的島狀半導體層。在半導體層的形成之後 ’除去抗蝕劑構成的遮罩。 然後,用含氫氟酸的腐蝕劑除去氧化物膜,同時,清 潔矽膜的表面。之後,形成含矽作爲其主要成分的絕緣膜 ’其變成閘極絕緣膜。本實施例中,氧氮化矽膜(成分比 -43- (40) 1286044 :Si = 32%、0 = 59%、N = 7%、H = 2% )用電漿 CVD 1 1 5nm的厚度。 其次’在鬧極絕緣膜上’ 20 — lOOnm厚度的第一 膜和1 00 — 400nm厚度的第二導電膜疊層形成。本實 中,50nm厚氮化鉅膜和370nm厚鎢膜依次層疊在閘 緣膜上並根據下面說明的過程進行圖形化,然後形成 閘極電極和每個線路。 I 作爲形成第一導電膜和第二導電膜的導電材料, 選自包含Ta、W、Ti、Mo、A1、和Cu的元素或包含 元素作爲其主要成分的化合物材料或合金材料。另外 摻雜了諸如磷的雜質元素的多晶矽膜爲代表的半導體 或AgPdCu合金可以用作第一導電膜和第二導電膜。 ’本發明不限於兩層結構。例如,可以採用三層結構 中50nm厚鎢膜、500nm厚度鋁和矽(Al— Si)的合 、和3 Onm厚氮化鈦膜依次層疊。此外,在三層結構 t 形中’氮化鎢可以用來代替第一導電膜的鎢,鋁和 Al-Ti )的合金膜可以用來代替第二導電膜的鋁和矽 Si)的合金膜,鈦膜可以用來代替第三導電膜的氮化 。此外,還可以採用單層結構。 ICP (誘導耦合電漿)蝕刻方法可以最好是用於 第一和第二導電膜的蝕刻過程(第一和第二蝕刻過程 使用ICP蝕刻方法,適當地調節蝕刻條件(施加到線 電極上的電能、施加到基底側上電極的電能、基底側 極的溫度等),由此膜可以被蝕刻以具有所需的錐形 形成 導電 施例 極絕 每個 採用 上述 ,以. 膜, 另外 ,其 金膜 的情 鈦( (A1- 鈦膜 上述 )° 圈型 上電 形狀 -44- (41) 1286044 。本實施例中,形成遮罩之後,700W的RF ( 13·56ΜΗζ) 功率在1 Pa的壓力下施加到線圈型電極上作爲第一蝕刻條 件,CF4、Cl2、和02適當地用作蝕刻氣體。每種氣體流 速設爲 2 5/25/1 0 ( seem ),150W 的 RF ( 13.56MHz)功率 還施加到基底(樣品台)以基本上施加負的自偏壓。注意 ,基底側上電極面積是12.5cm X 12.5cm,線圈型電極( 這裏用包括線圈的石英盤)具有25cm直徑。在第一蝕刻 ® 條件下,蝕刻W膜以將第一導電層的末端部分形成爲錐 形形狀。之後,除去抗蝕劑遮罩,採用第二蝕刻條件。 CF4和Cl2用作蝕刻氣體,氣體的流速設爲3 0/30seem, 5 00 W的RF ( 1 3.5 6 MHz )功率在IPa的壓力下施加到線圈 型電極上以産生電漿,由此實施蝕刻大約30秒。20W的 RF ( 13.5 6MHz )功率還施加到基底側(樣品台)以基本 上施加負的自偏壓。在第二蝕刻條件下,其中CF4和Cl2 混合,W膜和TaN膜都以同樣的水平蝕刻。這裏,第一蝕 ^ 刻條件和第二蝕刻條件稱作第一蝕刻處理。 不除去抗蝕劑遮罩進行第二鈾刻處理。這裏,CF4和 Cl2用作蝕刻氣體,氣體的流速設爲3 0/3 0 seem,5 00W的 RF ( 1 3.56MHz )功率在1 Pa的壓力下施加到線圈型電極 上以産生電漿,由此實施蝕刻大約6〇秒。20W的RF ( 13.5 6MHz)功率還施加到基底側(樣品台)以基本上施加 負的自偏壓。之後,不除去抗蝕劑遮罩進行第四蝕刻處理 ,CF4、Cl2、和 〇2用作蝕刻氣體,氣體流速設爲 20/20/20sccm,500W 的 RF ( 13·56ΜΗζ)功率在 IPa 的壓 -45- (42) 1286044 力下施加到線圈型電極上以産生電漿,由此實施蝕刻大約 20秒。20W的RF ( 13·5 6ΜΗζ )功率還施加到基底側(樣 品台)以基本上施加負的自偏壓。這裏,第三蝕刻條件和 第四蝕刻條件稱作第二蝕刻處理。這個階段,形成閘極電 極和由作爲下層的第一導電層和作爲上層的第二導電層組 成的電極。 除去抗蝕劑遮罩之後,進行第一摻雜處理以用閘極電 ^ 極作爲遮罩摻雜到整個表面上。第一摻雜處理採用離子摻 雜或離子注入。在離子摻雜中,劑量設爲1.5xl014原子 /cm2,加速電壓設爲60-lOOkeV。典型地,.磷(P )或砷( As )用作給出η型導電性的雜質元素。第一雜質區(ιΓ區 )以自對準的方式形成。 接下來,形成新的遮罩。形成遮罩以覆蓋溝道形成區 或用來形成像素部分的開關TFT的半導體層部分以減少開 關TFT的關態電流。形成遮罩以保護溝道形成區或用來形 ^ 成驅動電路的P溝道TFT的半導體層或其周圍區域。此外 ,形成遮罩以覆蓋用來形成像素部分電流控制TFT 404的 半導體層或其周圍部分。 其次,用上述抗蝕劑遮罩通過選擇性的進行第二摻雜 處理形成與閘極電極的部分重疊的雜質區(r區)。第二 摻雜處理可以用離子摻雜方法或離子注入方法進行。本實 施例中,在以下條件實施離子摻雜方法,3〇Sccm的用氫 稀釋到5%的三氫化磷(PH3)的氣體流速,1·5χ1Ό14原子 /cm2的劑量和90keV的加速電壓。抗蝕劑遮罩和第二導電 -46 - (43) 1286044 膜作爲對η型摻雜雜質元素的遮罩起作用,並形成第二雜 質區。1χ1〇]6-1χ1〇17原子/cm3密度範圍的η型摻雜雜質元 素加入到雜質區。本實施例中,與第二雜質區同樣濃度範 圍的區域稱作ιΓ區。 不除去抗蝕劑構成的遮罩進行第三摻雜處理。第三摻 雜處理可以用離子摻雜法或離子注入法進行。作爲η型摻 雜雜質兀素’典型的可以用磷(ρ)或砷(As)。本實施 I 例中’離子摻雜法在以下條件下進行:40sccin的用氫稀 釋到5%的三氫化磷(PH3 )的氣體流速,2x1 015原子/cm2 的劑量,80keV的加速電壓。本情形中,抗蝕劑遮罩,第 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層起η型摻雜雜質元素的遮罩作用, 並形成第三雜質區。lxl 02G-1 xlO21原子/cm3密度範圍的η 型摻雜雜質元素加入到第三雜質區。本實施例中,與第三 雜質區同樣密度範圍的區域稱作η +區。 除去抗蝕劑遮罩之後,形成由抗蝕劑構成的遮罩以進 I 行第四摻雜處理。通過第四摻雜處理,形成第四雜質區和 第五雜質區,這是形成用來形成其中加入Ρ型摻雜雜質元 素的Ρ溝道型TFT的半導體層的半導體層。 lxl 〇2 xlO21/cm3密度範圍的ρ型摻雜雜質元素加入 到第四雜質區。注意,在第四雜質區中,磷(P)在前面 的步驟中(11_區)已經加入,但是ρ型摻雜雜質元素以高 出磷1.5-3倍的密度加入。這樣,第四雜質區具有ρ型導 電性。本實施例中,與第四雜質區同樣密度範圍的區域稱 作P +區。 - 47- (44) 1286044 形成第五雜質區以與第二導電層的錐形部分重疊,並 用P型雜質元素以lxlO]8-lxl〇2()/cm3的密度範圍加入。本 實施例中,與第五雜質區同樣密度範圍的區域稱作〆區。 通過上述步驟,在相應的半導體層中形成具有η型或 Ρ型摻雜雜質元素的雜質區。導電層變成TFT的閘極電極 〇 其次,形成基本上覆蓋整個表面的絕緣膜(沒有示出 ® )。本實施例中,50nm厚氧化矽膜用電漿CVD形成。當 然,絕緣膜不限於氧化矽膜,其他含矽的絕緣膜可以用在 單層或疊層結構中。 然後,進行啓動加入到相應半導體層中的雜質元素的 步驟。該啓動步驟中,採用使用燈光源的快速熱退火( RTA )法、從背表面照射發自 YAG雷射器或激分子雷射 器的光的方法、使用爐子的熱處理或它們的組合。 另外,儘管本實施例中示出其中絕緣膜在啓動之前形 ^ 成的實例,形成絕緣膜的步驟也可以在進行啓動之後進行 〇 其次,第一夾層絕緣膜由氮化矽膜形成,並實施熱處 理(3 00 - 5 5 0 °C,1-12小時),從而進行氫化半導體層的 步驟。該步驟是用包含在第一夾層絕緣膜中的氫終結半導 體層懸掛鍵的步驟。無論氧化矽膜形成的絕緣膜(沒有示 出)的存在與否,半導體層都能被氫化。作爲氫化的另一 種方式,可以進行電漿氫化(用電漿激發的氫)。 其次,在第一夾層絕緣膜上形成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 -48- (45) 1286044 的第二夾層絕緣膜。本實施例中,1.6 μηι厚度丙烯酸樹脂 膜用塗覆法形成。另外,200nm厚度氮化矽膜用濺射法形 成。本實施例中,示出在1·6μηι厚度丙烯酸樹脂膜上沈積 氮化矽膜的實例。絕緣膜的材料或厚度不受限制。在電容 形成於閘極電極和閘極電極上所形成的功率源電流線之間 的情形中,有機絕緣膜和無機絕緣膜的厚度可以是0.5 μηι 一 2.0 μιη 〇 Φ 其次,形成像素電極,其接觸到包括ρ溝道TFT的電 流控制TFT的汲極區以接觸並與以後要形成的連接電極重 疊。本實施例中,像素電極作爲有機發光裝置的陽極起作 用,且是透明導電膜以讓光從有機發光裝置穿過到像素電 極。 形成到達要做閘極電極或閘極線路的導電層的接觸孔 和到達每個雜質區的接觸孔。本實施例中,依次實施多個 蝕刻處理。本實施例中,第三夾層絕緣膜用第二夾層絕緣 ® 膜作爲鈾刻阻擋物蝕刻,在第二夾層絕緣膜用第一夾層絕 緣膜作爲蝕刻阻擋物被蝕刻之後第一夾層絕緣膜被蝕刻。 之後,電極用 Al、Ti、Mo、W等形成。具體的,形 成源極線路、功率源供給線、提取電極(extraction e 1 e c t r 〇 d e )和連接電極。作爲電極和線路的材料,使用具 有包括Ti膜(1 10nm厚)和矽的A1膜(3 5 0nm厚)和Ti 膜(50nm厚)的疊層。並實施圖形化。這樣,適當的形 成源極電極、源極線路、連接電極、提取電極和功率源供 給線。另外,用來與重疊在夾層絕緣膜上的閘極線路接觸 -49- (46) 1286044 的提取電極配備在閘極線路的邊緣部分。其中配備了用來 與外部電路和外部功率源連接的多個電極的輸入一輸出終 端部分形成於每個線路的另一邊緣部分。與先前形成的像 素電極接觸並重疊的連接電極與電流控制TFT的汲極區接 觸。 如上所述,形成具有η溝道T F T、p溝道T F T、組合 互補的η溝道TFT和ρ溝道TFT的CMOS電路的驅動電 • 路和在一個像素中配備有多個η溝道TFT或多個ρ溝道 TFT的像素部分。 另外,像素電極作爲有機發光元件的陽極起作用。形 成稱作圍堤(bank)的絕緣體以便與像素電極邊緣部分重 疊,而有機化合物層和發光元件的陰極在像素電極上形成 〇 陰極還作爲在所有像素中共同連接的線路起作用。通 過連接線路陰極電連接到FPC的終端上。像素部分和閘極 ® 驅動器電路中包含的所有裝置用陰極和保護膜覆蓋。覆蓋 元件(要密封的基底)和基底可以用黏結劑接合在一起。 可以在覆蓋元件中形成凹陷(depression )以容納乾燥劑 (實例3 ) 配合第三實施例說明的第二容器的實例在本實施例中 示於圖1 0中。 圖10是其中保存第一容器的第二容器的橫截面視圖 -50- (47) 1286044 圖10中’參考編號301表示第一容器,典型的,融 化罐,其中保存EL材料3 02。融化罐301適於用融化罐 蓋子3 03鬆弛地密閉。第二容器包括兩部分,上部分3〇4a 和下部分304b,其用〇環305密封地密閉。上部分304a 配備有彈簧306,使得上蓋307能夠移動。下部分304b也 配備有彈簧308,使得下蓋309能夠移動。融化罐301插 ® 在上蓋307和下蓋309之間。形成下蓋309帶有凸起(沒 有示出)來固定融化罐301,且使融化罐蓋子3 03被上蓋 3 07支撐。融化罐蓋子和上蓋可以整體形成。 第二容器3 04a、3 04b塡充有惰性氣體(典型的,氮 氣)。 當第二容器置於可抽真空的處理室且在處理室中形成 真空時,第二容器的上部分304a由於內壓和外壓的不同 由彈簧的恢復力離開(come off)。因此,融化罐301用 # 彈簧的恢復力衝開。以這種方式,圖1 0所示第二容器是 能夠通過從大氣壓中形成真空而相對容易的被打開的容器 。因而,打開後的操作,例如,除去上部分3 04a或融化 罐蓋子3 03的操作或取出第一容器的操作可以由機器人等 實施。圖10所示的第二容器可以是抗震並因而適於傳送 的容器。 本實例可以按需要與第一到第四實施例、實例1和實 例2中的任何一個組合。 -51 - (50) (50)
1286044 【圖式簡單說明】 圖1A和1B是示出陰極通過電 TFT特性的圖; 圖2A和2B是示出TFT特性的 圖3A和3B是本發明(第一實 圖4A — 4C是本發明(第一實方{ 圖5A和5B是示出製造設備( 圖6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圖; 圖7A — 7C是示出第四實施例序 圖8是示出製造設備(實例1 ) 圖9是發光裝置(實例2)的併 圖10是不出第三實例的圖; 圖11A - 11F是示出電子設備養 圖1 2 A - 1 2 C是示出電子設備I 圖13A和13B是示出當陰極通 實例)之TFT特性的圖;以及 圖14A和14B是示出TFT特性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2 :薄膜電晶體 1 〇 a :像素部分 10b :驅動器電路 1 1 :基底 阻加熱形成的情形中之 圖; 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例)的橫截面視圖; 第二實施例)的圖; J圖; 的圖; ί視圖; Σ例的圖; f例的圖; 過電子槍形成時(對比 的圖(對比實例)。 - 54- (51) 1286044 13 :陽極 1 4 :絕緣膜 1 5 :電洞注入層 1 6 :發光層(R ) 1 7 :發光層(G ) 18 :發光層(B ) 1 9 :陰極 > 21 :基底 22 : TFT: 2 3 :陽極 24 :絕緣膜 25 :電洞注入層 26 :發光層(R) 2 7 :發光層(G ) 28 :發光層(B ) b 29a :陰極(下層) 29b :陰極(下層) 5 1 :膜形成室 5 2 :基底支架 53 :基底 54 :沈積遮罩 5 7 :沈積源支架 5 8 :沈積材料 59 :蒸發材料 -55- (52) 1286044 60 :訂單 6 1 a :第一容器 61b :第二容器 6 2 : E L材料 63 :處理室 64 :加熱單元 65 :沈積物體
66 :沈積的膜 6 7 :傳送 68 :材料製造商 69:發光裝置製造商 71 :基底
72 : TFT 73 :陽極 74 :絕緣膜 75 :電洞注入層 76 :發光層(R) 77 :發光層(G) 78 :發光層(B ) 79a :陰極 79b :陰極 100a — 100k、100m — 100p、1 00r~ 1 00u :門 1 0 1 :充電室 102、 104a、 108、 114、 118:傳送室 -56· (53) 1286044 1 0 3 :預處理室 105 、 107 、 111 :傳遞室 106R、 106B、 106G、 109、 110、 112、 113:膜形成 室
1 1 5 :分配室 1 1 6 :密封室 1 1 7 :密封基底裝載室 1 1 9 :取出室 120a,·· 120b:盒子室 121 :表示托盤安裝台 301 :第一容器 302 : EL材料 3 03 :融化罐蓋子 3 0 4 a :上部分 3 0 4 b :下部分 305 : Ο 環 3 0 6 :彈簧 3 0 7 :上蓋 3 0 8 :彈簧 3 09 :下蓋 4 0 0 :像素部分 401a,401b :驅動器電路 402 :終端部分 404 :密封構件 -57- (54) 1286044
405 :基底 4 0 6 :基底 2 0 0 1 :主體 2 0 0 2 :影像輸入部分 2 0 0 3 :顯示部分 2004 :鍵盤 21 01 :主體 2 1 0 2 :顯示部分 2103:聲音輸入部分 2 104 :操作開關 2 105:電池 2 1 0 6 :影像接收部分 2 2 0 1 :主體 2202 :相機部分 2203 :影像接收部分 2 2 0 4 :操作開關 2205 :顯示部分 2301 :主體 23 02 :顯示部分 2 3 0 3 :臂部分 2401 :主體 2 4 0 2 :顯示部分 2403 :揚聲器部分 2 4 0 4 :記錄媒體 (55) (55)
1286044 2405 :操作開關 250 1 :主體 2502:顯示部分 2 5 0 3 :取景器 2 5 0 4 :操作開關 290 1 :主體 2902:聲音輸出部分 2903 :聲音輸入部分 2904:顯示部分 2905 :操作開關 2 9 0 6:天線 2 9 0 7 :影像輸入部分 3001 :主體 3002,: 3003:顯示部分 3 0 0 4 :記錄媒體 3 0 0 5 :操作開關 3 0 0 6 :天線 3101 :主體 3 102 :支撐部分 3 103 :顯示部分 -59

Claims (1)

1286044 ⑴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512468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民國96年1月26日修正 ^ 1. 26 年月Π 修(更)正本 1 · 一種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包括: 將第一容器密封在第二容器中,其中有機材料或金屬 材料保存在第一容器中; 在包含真空泵浦單元、室及加熱單元的製造裝置中設 置基底; 將第二容器引入到製造設備中;
將第一容器從該室中之該第二容器取出並將第一容器 設置於該加熱單元中;以及 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第一容器以允許蒸汽沈積在基底 上。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其 中有機材料在第一容器的內壁上被昇華並純化。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其 中金屬材料是作爲發光元件的陽極或陰極的導電材料。 4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其 中基底和容器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cm,從而蒸汽沈積在 基底上實施。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製造設備的方法,其 中在蒸汽沈積期間旋轉基底且移動第一容器。 6·—種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包括: 將弟一谷器幣封在第一容器中’其中有機材料或金屬 材料保存在第一容器中; 在包含真空泵浦單元、室及加熱單元的蒸汽沈積裝置 1286044 (2) 中設置基底; 安裝第二容器使其對著基底; 將第一容器從該室中之該第二容器取出並將第一容器 設置於該加熱單元中;以及 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安裝在蒸汽沈積裝置中的第一容 器以在基底之上基底和第一容器之間的距離設爲20cm或 更少時實施蒸汽沈積。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其 中在蒸汽沈積期間旋轉基底且移動容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進 一步包含: 形成薄膜電晶體和要連接到薄膜電晶體上的第一電極 於基底之上,且 其中在加熱步驟中,與第一電極接觸的EL層和與EL 層接觸的金屬材料的第二電極通過電阻加熱以形成具有第 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一與第二電極之間的EL層的發光 元件。 9·一種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包括: 將第一容器密封在第二容器中,其中有機材料保存在 第一容器中; 將第三容器密封在第四容器中,其中金屬材料保存在 第三容器中; 在蒸汽沈積裝置中設置基底; 個別地安裝第二與第四容器於第一室與第二室中; -2- 1286044 (3) 將第一容器從第一室中之第二容器取出並將第一容器 設置於第一室中; 將第三容器從第二室中之第四容器取出並將第三容器 設置於第二室中; 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第一容器以形成發光層在基底上 ;以及 通過電阻加熱來加熱第三容器以形成第二電極在發光 層上。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製造發光裝置的方法, 其中在蒸汽沈積期間旋轉基底且移動第一容器。
-3- 1286044 第95124684號專利申請案中文圖式修正本民國96年1月26日修正 日修(更)正本
【5A/CNJs】3d^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0 322222111118642 747868-1 VG(V) 圖ΙΑ 斤形成之 1E-01
【SA/csig】UJu.ilooooooooooo 086 42086 4200000 322222111118^42
ο 圖1B 的電特性(由電 疊加在TFT上) 計算參數 通娜式 i Ρ 1 L [umj ! 6.0 W [umj ! 410.0 相對電容率 _I__ 4.1 氣化物膜之摩度 f— ! 110 1 lon.2 計算結果 1.00Ε>16ί 1.00Ε-16 ΓΑ]丨 ιοοε-ιβ! l〇ff.2 j 9.35Ε-09Ι 8.79Ε-Ό9 fA] ! 9 00Ε-09: Shift. 1[V] i 1.036: 1.0βΒ ! I.OOBI Vth -2.21 i -2.0Β M丨丨 -2.201 S-valuc I 0.2Β4! 0.280 [V/dec] ! 0.2Β9! U FE(i»\»ji) ! 91.5; 81.7 [cm2/Vs] i 92 7! 1286044 IE-01 IE-02 IE-03 IE-04 IE-05 IE-06 IE-07 IE-08 IE-09 IE-10 IE-11 1E-12 IE-13
【SA/ze3】3d4 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0 3 Λ/» 9C 9W 1— If 1— 1— 1— oo AD CVJ •is -10 -5 10 IS -20 VG(V) 20 圖2A 驅動器電路中之TFT的電特性(由電 阻加熱所形成之陰極未叠加在TFT上)
1E-13
【SA/zg】UJdr/ 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0 ot 9W 9-te ot 1— 1— 1— 1— 1— oo Rw JH A/k 計算參數 通道型式 P L【um] 1 60 W [um) : 82 0 相對電容率 ! 4 1 氧化物膜之厚度 fnm)' no 計算結果 I〇n.2 :' 1006-16’ 100€·16 ΓΑ1卜 1OOE-16: loff 2 j 181E-C9. 204E-09 fA] 1 157E-09; Shift. 1[V]: 0.739 0 773 I 0 629' Vth •2.121 -1 98 rvl ; -2.37. S—value 0.282! 0 259 Γν/dec] 0.278: μ FE(mas) * 110 1! 104 1 [cm2/Vs] "0 4! m 2B 在形成EL層之前所測得之TFT像 Η 素部分的電特性 計算參败 通道賊 P L【um】 815 W【um】 j 7.0 相對鼋容率 4 1 氧化物膜之厚度 『nm】j 110 計算結▲ l〇n.2 1.1 IE-05! 1.06E-05 Γα] 1 04E-05! 105E-05 l〇ff.2 1 | 5.35Ε·12ί 4.75E-12 ΓΑ1 1 400E-12: 4.40E-I2 Shifi.UV】I | omi 0·07β 1 0 009' 0.063 Vth -1 45| -1.5B [Vl i •1.53! -1.57 S-v^lu· | 0.249I 0252 fV/dec]' 0.2241 0.261 U FE(max) j 104.8! 101.2 [cm2/Vs]丨 99 7】 100.5 1286044 I "7^ Η
Μ
:) 1 e • · s ^zz ----------is;;
vs <Όοι ω丽 1286044
1286044
圖5B 1286044
68 " ^-62 j、61a i ^藉由昇華之 純化 61b\ r ^61a u^62 ' _ 〆 儲存 60
67UJ 〇
1286044
1286044
1286044
1286044
圖10 1286044 2001
1286044
圖12A 3004
3101
圖12C 1286044 1^1 IE-01 IE-02 IE-03 IE-04 IE-05 IE-06 IE-07 IE-08 IE-09 IE-10 IE-11 IE-12 IE-13
【SA/z5】3Li.rr 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0 322222111118642 -15 •10 -5 15 -20 0 VG(V) o 2 圖13 A謅鬵由溫積所形成之
20
【SA/CSJ5】STy 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 o OJ 7» 9U ot ot 1— n 1. «I 1. oo Co 4 "麗雖_______________ !—…V—· L (um) 6.0 W (um] I 410.0 相對重容率 I ! 氧化物联之厚度 hm】 丨 MO 計算結果 Ion 2 100Ε-1β: 1 OOE-16 [A] io〇E-tei loff 2 1.22E-08! 1.20E-0B fA] 1 07E-OB! Shift J【V】 -1 712; -1 758 -1 7061 Vth -5.73' •5 81 [V] -5.41 · S-valu· 0.345· 0.347 fV/dec] 0.352; u FE(ma·) 87.0: 79 3 [cm2/Vs] 54 3:
【SA/z5】LUdT/ ooooooooooo 086420864200000 elw oc β/fc 1— 1 1— 1— 1— Do cu CVJ 1286044 -20 -15 -10 -5 0 5 10 15 VG(V) 圖14A薇|蠢雰»潺積所形成之 計算參败 通道型式 P L [umj 6.0 W[um] B2 0 相對電容率 4 1 氧化物膜之厚度 f— no 計算結杲 Ιοη.2 ; 1.00Ε-1β 1.00E-16 [A] 1 006-16 loff.2 . 1 696-09 1 83E-09 fA] 1.93E-09 Shift J(V] ί 0 09B 0035 0095 Vth ! ·2 4B -2.69 M -2 19 S-valuc 0244 0.235 fV/dec] 0.231 U FE(m«i) 69 8 BS.2 fcm2/Vs} 115 4 1E-011E-021E-03 0 8 6 4 3 2 2 2
圖14B VG(V) 在形成EL層之前所測得之TFT 的電特性 計算參败 k逢i式 P L [um] 83.5 W【um] 70 相對電容率 4 1 氣化物腴之厚度一 1 110 St算結果 Ιοπ.2 ! 1.13Ε-05 1.14E-0S ΓΑ] 1 13Ε-05 114E-05 ]〇ff.2 1 1.91E-I2 234E-12 ΓΑ) ί 1 73Ε-12 1.63E-12 Shift. 1 [V]丨 -0.452 -0.417 '! -0.3BB -0 389 Vth ί -1.70 -1.6B [V] 1 -1.64 -1.62 S-v*kic 0.223 0.225 fV/dee) 0.229 0.229 i/FE(m») ; "15 1113 【Cffl2/Vs】: 110 3 m.o
TW095124684A 2002-02-22 2003-02-19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I28604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6816 2002-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4273A TW200704273A (en) 2007-01-16
TWI286044B true TWI286044B (en) 2007-08-21

Family

ID=2780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24684A TWI286044B (en) 2002-02-22 2003-02-19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092103437A TWI285515B (en) 2002-02-22 2003-02-19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3437A TWI285515B (en) 2002-02-22 2003-02-19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7378126B2 (zh)
KR (1) KR100931936B1 (zh)
CN (2) CN100449771C (zh)
TW (2) TWI2860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17551B2 (en) * 2000-05-12 2009-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275319B (en) * 2002-02-05 2007-03-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SG113448A1 (en) * 2002-02-25 2005-08-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abrication system and a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309269B2 (en) * 2002-04-15 2007-12-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JP3690380B2 (ja) * 2002-08-02 2005-08-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材料の配置方法、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AU2003263609A1 (en) 2002-09-20 2004-04-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abrication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123332B2 (en) * 2003-05-12 2006-10-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62463B2 (en) 2003-07-25 2007-08-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istor including a deposited channel region having a doped portion
EP1521316B1 (en) 2003-10-03 2016-05-2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light emitting element
US7541734B2 (en) 2003-10-03 2009-06-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layer with a metal oxide and a benzoxazole derivative
KR100786071B1 (ko) 2003-12-08 2007-12-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7282782B2 (en) * 2004-03-12 2007-10-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bined binary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211825B2 (en) * 2004-06-14 2007-05-01 Yi-Chi Shih Indium oxide-base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circuits
US7948171B2 (en) * 2005-02-18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838347B2 (en) * 2005-08-12 2010-11-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JP5250960B2 (ja) * 2006-01-24 2013-07-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WO2009034916A1 (ja) * 2007-09-10 2010-12-24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蒸気放出装置、有機薄膜蒸着装置及び有機薄膜蒸着方法
KR101460184B1 (ko) * 2008-03-03 2014-1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기판의제조 방법
WO2010036776A2 (en) * 2008-09-24 2010-04-01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Thin film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onductive and transparent gas and moisture permeation barriers
US8915908B2 (en) * 2009-03-20 2014-12-23 Atricure, Inc. Cryogenic probe
JP2010249935A (ja) 2009-04-13 2010-11-04 Sony Corp 表示装置
CA2808849A1 (en) 2010-08-20 2012-02-23 Rhodia Operations Polymer compositions, polymer films, polymer gels, polymer foam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containing such films, gels, and foams
KR20120092923A (ko) * 2011-02-14 2012-08-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어레이 테스트 방법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2791A (en) * 1976-06-16 1977-06-28 Gte Sylvania Incorporated Fluorescent screen and method of making
EP0104846B1 (en) * 1982-09-27 1987-03-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2145384A (ja) 1988-11-28 1990-06-04 Canon Inc 光学的記録媒体の作成方法
US5118986A (en) * 1989-06-30 1992-06-02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E69129907T2 (de) * 1990-11-30 1998-12-10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sche elektroluminszente vorrichtung
JP2707041B2 (ja) * 1993-05-25 1998-01-2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El用蛍光体の製造方法
JPH07176745A (ja) * 1993-12-17 1995-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素子
US5505986A (en) * 1994-02-14 1996-04-09 Planar Systems, Inc. Multi-source reactive depositio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lue light emitting phosphor layers for AC TFEL devices
JPH0822891A (ja) * 1994-07-06 1996-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855974A (ja) 1994-08-12 1996-02-27 Tdk Corp 完全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US5550066A (en) * 1994-12-14 1996-08-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TFT-EL pixel
US5688551A (en) * 1995-11-13 1997-1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JPH09160180A (ja) * 1995-12-08 1997-06-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完全遮光性写真感光材料用包装材料とこれを用いた写真感光材料用遮光袋
JP3552401B2 (ja) * 1996-03-22 2004-08-11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ルツボの洗浄方法
US5869134A (en) * 1996-06-21 1999-02-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VD of metals capable of receiving nickel or alloys thereof using iodide
US5902688A (en) * 1996-07-16 1999-05-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5817366A (en) * 1996-07-29 1998-10-06 Td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815004B2 (ja) * 1996-10-30 1998-10-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69723538T2 (de) 1996-11-29 2004-06-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tes Bauteil
JPH10162959A (ja) 1996-11-29 1998-06-19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856510B2 (ja) 1996-12-05 2006-12-1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059946B2 (ja) 1996-12-06 2008-03-12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有機薄膜形成装置及び有機材料の再利用方法
JP3530362B2 (ja) * 1996-12-19 2004-05-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自発光型画像表示装置
US5904961A (en) * 1997-01-24 1999-05-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depositing organic layer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6049167A (en) * 1997-02-17 2000-04-11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king the same
JP3571171B2 (ja) 1997-05-08 2004-09-2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0321374A (ja) * 1997-05-20 1998-12-04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JP3525034B2 (ja) * 1997-07-31 2004-05-1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154287A (ja) * 1997-08-07 1999-02-26 Pioneer Electron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154268A (ja) * 1997-08-08 1999-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0517424C (zh) * 1997-08-21 2009-07-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H1161386A (ja) * 1997-08-22 1999-03-05 Fuji Electric Co Ltd 有機薄膜発光素子の成膜装置
TW432896B (en) * 1997-10-15 2001-05-01 Siemens Ag Preparation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izing elements
US6337102B1 (en) * 1997-11-17 2002-01-08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Low pressure vapor phase deposition of organic thin films
GB9803763D0 (en) * 1998-02-23 1998-04-15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Display devices
JP3203227B2 (ja) 1998-02-27 2001-08-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266573B2 (ja) 1998-04-08 2002-03-18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109751B2 (ja) 1998-06-11 2008-07-02 中外炉工業株式会社 Pvd装置における蒸発原料の充填方法
JP2000012218A (ja) * 1998-06-23 2000-01-14 Tdk Corp 有機el素子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US6140763A (en) * 1998-07-28 2000-10-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terfacial electron-injecting layer formed from a doped cathode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structure
JP2000104172A (ja) 1998-07-28 2000-04-11 Toshiba Corp 成膜方法,成膜装置及び固形原料
US20010003603A1 (en) 1998-07-28 2001-06-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vd film for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molded solid body and the molded solid body
JP2000068055A (ja) * 1998-08-26 2000-03-03 Tdk Corp 有機el素子用蒸発源、この有機el素子用蒸発源を用いた有機el素子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3389888B2 (ja) * 1998-11-09 2003-03-24 東レ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DE69941729D1 (de) * 1998-12-17 2010-01-07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Umineszenten vorrichtungen
CN1966607A (zh) * 1998-12-28 2007-05-23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用于有机场致发光装置的材料
JP4066547B2 (ja) 1999-01-25 2008-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4312289B2 (ja) 1999-01-28 2009-08-12 キヤノンアネルバ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形成装置
JP3576857B2 (ja) 1999-03-12 2004-10-13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el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TW512543B (en) * 1999-06-28 2002-1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optical device
TW504941B (en) * 1999-07-23 2002-10-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EL display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thin film
JP3942770B2 (ja) 1999-09-22 2007-07-1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JP2001093844A (ja) 1999-09-22 2001-04-06 Rohm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093848A (ja) 1999-09-22 2001-04-06 Rohm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641933B1 (en) 1999-09-24 2003-11-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 display device
TW480722B (en) 1999-10-12 2002-03-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TW468283B (en) 1999-10-12 2001-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384427B1 (en) 1999-10-29 2002-05-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1148291A (ja) 1999-11-19 2001-05-29 Sony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27029B2 (ja) 1999-11-29 2011-07-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El表示装置、電気器具及びel表示装置用の半導体素子基板
TW490714B (en) * 1999-12-27 2002-06-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film
EP1132493A3 (en) * 2000-03-09 2001-09-19 Junji Kido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of organic compound and refinement method of organic compound
TW521226B (en) * 2000-03-27 2003-02-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Electro-optical device
US7525165B2 (en) * 2000-04-17 2009-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517551B2 (en) * 2000-05-12 2009-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286338B (en) * 2000-05-12 2007-09-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790896B2 (ja) * 2000-05-26 2011-10-12 エーユー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トップゲート型tftを含む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US6342103B1 (en) * 2000-06-01 2002-01-29 The Boc Group, Inc. Multiple pocket electron beam source
US7339317B2 (en) * 2000-06-05 2008-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triplet and singlet compound in light-emitting layers
US6872604B2 (en) * 2000-06-05 2005-03-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2082772A (ja) * 2000-06-28 2002-03-22 Hitachi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タッチパネルを用いた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US6664732B2 (en) * 2000-10-26 2003-12-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522577B (en) * 2000-11-10 2003-03-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646284B2 (en) * 2000-12-12 2003-1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717359B2 (en) 2001-01-29 2004-04-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20139303A1 (en) * 2001-02-01 2002-10-03 Shunpei Yamazaki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deposition method
US6753654B2 (en) 2001-02-21 2004-06-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JP4906018B2 (ja) * 2001-03-12 2012-03-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成膜方法、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及び成膜装置
US20030015140A1 (en) * 2001-04-26 2003-01-23 Eastman Kodak Company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organic layers using tubular sources for mak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6797314B2 (en) * 2001-07-03 2004-09-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handling organic material in mak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030026601A1 (en) * 2001-07-31 2003-02-06 The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Vapor deposition and in-situ purification of organic molecules
US6876350B2 (en) 2001-08-10 2005-04-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US6852997B2 (en) * 2001-10-30 2005-02-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250498B (en) 2001-12-07 2006-03-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ic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SG114589A1 (en) * 2001-12-12 2005-09-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m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film formation method and cleaning method
TWI275319B (en) * 2002-02-05 2007-03-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US6649436B2 (en) * 2002-02-11 2003-1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Using organic materials in mak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SG113448A1 (en) * 2002-02-25 2005-08-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abrication system and a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4273A (en) 2007-01-16
US20120175620A1 (en) 2012-07-12
CN1440221A (zh) 2003-09-03
US20090001896A1 (en) 2009-01-01
KR100931936B1 (ko) 2009-12-15
KR20030069896A (ko) 2003-08-27
CN101409259B (zh) 2011-05-18
US7378126B2 (en) 2008-05-27
TW200303699A (en) 2003-09-01
US20030219530A1 (en) 2003-11-27
CN100449771C (zh) 2009-01-07
CN101409259A (zh) 2009-04-15
US8138670B2 (en) 2012-03-20
US8536784B2 (en) 2013-09-17
TWI285515B (en) 2007-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6044B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WI324184B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294305B2 (ja) 成膜装置および成膜方法
JP5111287B2 (ja) 成膜方法
TWI284487B (en) Fabrication system and a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336905B (en) Evaporation method, eva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378133B2 (en) Fabrication system,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compound-containing layer
JP5322354B2 (ja) 製造装置
TW200306131A (en) Manufacturing system, manufacturing method, method of operating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558277B2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04006311A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