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52057B -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 Google Patents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52057B
TWI252057B TW093121078A TW93121078A TWI252057B TW I252057 B TWI252057 B TW I252057B TW 093121078 A TW093121078 A TW 093121078A TW 93121078 A TW93121078 A TW 93121078A TW I252057 B TWI252057 B TW I2520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buffer layer
conductive
buf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1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05285A (en
Inventor
Kenji Tanase
Ryuji Nishikaw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Publication of TW200505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05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2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20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11Phthalocyan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5205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種電場發光(以下稱EL)元件,尤1 是有關其上部電極。 【先前技術】 EL元件係因自發光元件明亮,視野角依存性低,並且 使用EL疋件之顯示裝置,係可與液晶顯示裝置同蓉或以上 =置薄型化、小型化’亦可抑制消耗電力。因此, 输世代的顯示裝置或光源,且研究正在發展中,如上 巾’於發光材料使用有機化合物之有機此元 Γ達:ί有機化合物的設計而可達成任意的發光色且容 易達成王%顯不等理由上特別的受到矚目。 構/二圖係顯示一般所提案之有錢元件之概略剖面 - ϊ成二不,有機a元件係在一方為陽極,另
=為陰極之下部電極2G與上部電極6G 備包含發光材料之至少一屌右祕麻&,且禮具 成。下邱雷朽心 發光元件層3〇而構
相亟20係例如使用IT〇(IndiumT 導電性透明金屬氧化物之透明電極,第_ = 在發光元件層3。之下層並可發揮陽極之功能。另=成 上部電極60係在第10圖之例中作為 声 3〇之上形成為使用A1#之金屬電極。在毛先兀件層 件層3〇係眾所週知為具備電荷(電洞 =;;b=能兩者之有機化合物之單層構造… —層與發光層之雙層或三層,或者是其以上之多 316008 5 1252057 層構造’弟1 0圖之例中产塔 例中極之下部電極20側分別依 序®層使用有機化合物而你士、+ +、 ,…工二電洞輸送層304、發光層 306以及電子輸送層只,嚴本 再者為由從陰極之上部電極60 棱咼朝笔子輸送層308之電子注入效率
子注入層310。 政羊之UF寻構成之I μ i° i ί構成之有機EL元件_,m分子$㈣化+ 才,作為構成舍光元件層30之有機材料之情形,發亦开件展 之各層係使用真空蒸鍍法而形成。此外,形成在發光元 件層30上之上部電極(此處為陰極)⑼,亦於發光元件層 30形成後,採用依同樣的真空蒸鍍法而形成之方法。 在此,眾所週知發光元件層3G所包含之有機化合物有 因水分或氧、其他不純物而容易產生惡化之情形,藉由形 成發光兀件層30後依連續蒸鍍而形成上部電極6〇,而不 會破壞形成發光元件層30時之真空氣體,亦即不會使發光 讀層30之上面暴露於外氣令而可形成上部電極並 可防止特性惡化。 然而’真空蒸㈣不僅成膜速度緩慢,尤其上部電極 6〇大多形成為比其他層更厚,而有由蒸鍍形成陰極之生產 性不良之問題。 又,由蒸鍍所形成之膜之形成面内中的均勻性及被覆 性較低。因而,容易產生有位在有機EL元件最上層,起因 於下層各個段差而引起由蒸鍍形成形成面之凹凸^大之上 部電極60時,在段差部分產生被覆不良等引起斷線等之 題。 、刁 316008 6 1252057 另一方面,使用濺鍍法而形成之膜的被覆性較高,且 成膜速度快。因而,由濺鑛法形成上部電極6 〇的話可避免 該等問題。但是,於由濺鍍法形成上部電極6〇時,會產生 高速電子線、中性的高能量原子或離子化之高能量原子、 紫外線等’由已形成於上部電極6Q下層之有機材料所形成 之發光元件層30亦受到由該等所引起的損傷。發光元件層 30受到損傷時,會產生發光不良點之所謂陰暗點等而降: 有機EL元件之發光特性。 上述專利文獻1巾,提案—種湘真空蒸鍍法形成有 上部電極^保護電極層與利用濺鑛法形成之主電極層之雙 S冓L藉由利用瘵鍍形成保護電極層之後利用濺鍍法形 成主電極層,而可保護下層之有機層以及提高生產性。 [專利文獻1]日本專㈣时u_162652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上所文獻1所記载’藉由利用蒸鏡在有機層之 造,相較於直接7極之層與利用濺_成之層之雙層構 之” Λ 濺鑛法在有機層之上形成上部電極60 :而有機層的保護’另-方面可提高生產性。 述的雙層構造之有H 果可獲得,採用如上 稍提高 =:成=之_比較,僅能㈣ 獲得預期的效果又 9有^生降低之情形,而無法 、卿果。可想而知這是無法防止利用蒸鑛所形成 316008 7 1252057 的保護電極層下層的發光元件層之損害之原因之一。 [用以解決發明之手段] ” ° 本發明係可達成電場發光元件 發光特性,且提高生產性。件之可祕,同時可提高 本發日种,在下部電極與上部電極之間具備包含 材料的發光元件声之兩纟日於 備" = : : 疋件中,前述上部電極係具 展自鳴先疋件層側由蒸鍍法所形成之 層,與由賤鍍法所形成之上部第再 部第一導電層與前述上部第二導電^ =在剛述上 弟一導電層以及其下層之雙層之緩衝層。 土㈣之另一態樣中’在下部電極 ,包含發光材料的發光元件層之電場發光元件中二:; 層,前述上部電====面側形成電荷注人 入層側利用蒸鍍法所形叙 2❿主 前述上部第二導前述上部第一導電層與 电層以及其下層之雙層之緩衝層。 于 鑛層本毛月之另一態樣中,前述緩衝層可採用有機薄膜蒸 述電行、ϊίίΓ之另—態#中,於上述電場發光元件, ::第:,緩和電子注入障壁之電子注入層, 有祛瘵鍍層,耵述上部第二導電層Υ 316008 8 1252057 金屬材料。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於上述電場 荷注入層係用以緩和電子注入障壁之q兀件’前述電 -導電層係光透過性之金屬層,前述:衝層二前述第 屬配位化合物之有機蒸鍍層,前述上 :3有機金 透明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材料。 弟…層係包含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於上述電場發光开株,一 衝層係具備防止前述上 ’刖述緩 刖述上部第一導電層之應變緩衝功能。 小至 一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於上述電場發光元件 部弟-導電層係於至少其發光元件層侧中,具備金 及與前述發光元件層之電子注人層所使用㈣ 之共同蒸鍍領域。 入材枓 本發明之另—態樣巾,於上述電場發光元件,前述緩 衝層係由包含有機金屬配位化合物之多層構造之有機蒸铲 層所構成。 '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於上述電場發光元件,前述緩 衝層係多層構造,各層係蒸鍍層,於前述多層構造中之至 少一層使用有與其他層不同的緩衝材料。 該多層構造之緩衝層係例如在第一緩衝層與前述上部 第二導電層之間,可設為具有使用比前述第一緩衝層的材 料更高耐濕性的材料之第二緩衝層之構成。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前述多層構造之緩衝層係在第 一緩衝層與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之間,具有使用比前述第 9 316008 1252057 一緩衝層材料更高耐濕性的材料之第二緩衝層。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於顯示領域内複數具備電場發 之電場發光面板,此電場發光元件係在下部電極與 。屯極之間具備包含發储料之發光元件層 發光元件之前述上部電極俜且 j 21 所形成之上部第—導發先70件層側由蒸 第二導雷厚,再:二“層’與由錢鍍法所形成之上部 導電声二門上部第一導電層與前述上部第二 、求二: 衝層,於前述顯示領域之周邊部,前 u h極之各層係覆蓋前述發光 發光元件層延伸至外側之而报A 、, ^ 、而邛而攸该 在比前述上部第一導;::=,亚且前述緩衝層係終結 置更内側處丄::Γ=部第二導電層之終端位 ⑴逆上邛弟一導電層及前述 係在終端部附近直接互相接觸。 卩L導電層 本么明之另一態樣中,於上述電場發光 ^ 衝層係為具備具有耐機鑛性或耐電 =述緩 衝層係多層構造,於前述多層構造中之至所述緩 其他層不同的緩衝材料。 τ之至乂 —層使用有與 本發明之另-態樣中,於上 衝層係具有包含銅歌菁配位衍生化=二牛,前述緩 含綱·配位衍生化合物之第二緩衝ΓΓ層?包 ==於前述第-緩衝層與上 之間,於削述顯示領域之周邊 罘一¥电層 前述第一緩衝岸之玖i A —、,羑衝層係延伸至較 層之終端部更外侧處,亦可覆蓋該第-緩衝 316008 10 1252057 層之終端部。 本發明之另-態樣中,於上述電場發光元件或電場發 ,面板,前述上部第一導電層及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係^ 含鋁,前述緩衝層係包含銅酞菁配位衍生化合物。、匕 此外,前述發光元件層係亦可具備包含具有電洞輸送 功月b之聯苯胺衍生化合物之層。 ·、 [發明之效果] 根,本發明’藉由如上述藉由利用蒸鑛將上部電極設 =上部第一導電層,利用濺鍍法將緩衝層設為上部第二^ ::之宜層構造,可提高對發光元件層之電子或電洞等之 電荷’主入效率,又,有機材料等對濺鍍環境耐性低的發光 7件層不會受_傷,而可生產性良好地形成被覆性極均 :ί·生^好或充分厚的導電層。因而,可達成提高發光元件 之可Λ性,同時提升發光特性及生產性。 又,於緩衝層,例如A1層等所產生的突起會使另一 等變形亦即產生突起,或產生於不同金屬層彼此間之 :、力等’可使具有上述第一及第二導電層間之應變緩衝 此,藉此可更加提高元件之可靠性。 以緩衝層來說,亦可採用多層構造,於各層使用不同 j才=’亦可達成以不同材料的組合提高多層緩衝層整體 P功能。例如以第一緩衝層來說使用高耐濺鍍性或耐電漿 在該第―緩衝層與上部第二導電層之間形成耐 、同勺罘一緩衝層,藉此即使為第一緩衝層之耐濕性比 上部第二導電層低之情形’也藉由在上部第二導電層之間 316008 11 1252057 設置而十濕性高的第二緩衛厣会 , 乐、友衡層以緩衝層整體來說不僅是耐 濺鍍性或耐電漿性,亦可提高耐濕性。 夕二具ΐ具備如本發明上述上部電極之電場發光元件 = 猎由在其周邊部以上述上部電極覆蓋發光元件 =之::部’可確實地防止水分等從面板端部附近侵入發 又:尤其是使上部電極之緩衝層於比; —一ν包層及弗二導電層之終端位置更内側終端, 藉由構成直接相接上部第一導電# m、·〜, 可達成上部電極之低電阻化層與弟-導電層之領域’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用以實施本 下稱實施形態)。 取彳土办心(以 [整體構成]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能 剖面構成,談m心之电%發先70件之概略 透明其# 1 η ΛΛ 70牛係在形成於例如玻璃或塑膠等 透月基板10之上方之下立β + 目供^人 万之下σ卩電極20與上部電極40之層間, 八備包,發光材料之至少一層發光元件層3〇而構成。 :=極2〇係形成於發光元件層⑽之下層,例如與 〇 = t圖之例同樣地由濺鑛法成膜m(Indium Tln 電性之透明金屬氧化物’圖案化成所需形狀而 月電極’並作為陽極。另一方面,上部電極4〇 Θ之例中’作為陰極,且形成於發光元件層30 射性(3將於後述之叠層構造,第1圖之例中使用光反 (不透明)的金屬材料作為主成分。 316008 12 1252057 發光元件層3 0係可採用包含具傷電7 ^ 輸送功能與發光功能二者之有機化合物电之二(電:電子) 備電荷輸送層與發光層之雙層或三層,早¥構造,及具 造。第1圖之例中’依序疊層從乙陽;多層構 側起,分別使用有機化合物而形成之第=電極 312、苐二電洞輸送層314、發光層316及電^輪^層 與更用以緩和從作為陰極之上部電極4〇至雷 側之電子注入障壁而提高電子注入效率之^子、、主㈣層318 320。發光元件層3〇之各層 包/入層 蒸鏟層。另外’第一電洞輸送層法所形成之< 發光層316及電子輪镁禺cjh私吐 勒k層314、 m入此士層所使用之有機化合物為低八 子系化合物時,雖藉由上勿為低刀 用高分子化合物日丰刀別形成,然而採 形成。形成於發光元件層3〇與上部電極方法所 注入層320係大多产田, 1 —4υ之界面之電子 f大夕知用氟化鋰(LiF)等,而形成誃展々m 大多係採用真空蒗铲牛卜 q曰之除, ^“、、鍍去。揲淪在由任一方法形成之愔來 -、、件層3G也包含有機化合物,又與例如 供養 所形成之金屬膜或盔 α鍍法 成。 …、械、、、巴緣肤專相比較,而利用軟的膜構 本實施形態中,# ,η ^ 形成於發光元件層30之上之上卹带』 40係具備由蒗鍍半 上邛电極 …、錢去所形成之上部第一導電層42,及出、 法所形成之上部第_ 及由歲鍍 42與上部第二導㉟44 °再者’在上部第—導電層 更下層,亦即此處V用 間具備比上部第二導電層44 处馬用以保護上部第一導電層42及其下層 316008 13 1252057 之發光元件層30之雙層之緩衝層46。 具體而έ ’在發光元件層30之由LiF所構成之電子注 入層320上,以上部第一導電層42來說,利用真空蒸鍍法 以5nm至50η度之厚度,一例為1〇nm而將M層(A1蒸鍍 層)與電子注入層320連續形成。 ' 在上部第一導電層42上,連續利用真空蒸鍍法以5_ 至50ηιΐ]程度的厚度(一例為1〇nR1之厚度)形成包含cupu (銅酞菁配位化合物)之有機層作為緩衝層46。 3在該緩衝層46上,利用濺鍍法以〇· 2nm至4〇〇nm程度 =厚度(一例為300nm之厚度)形成金屬層,例如M或M ^ 或、Ti、Cr荨之咼熔點金屬材料或其合金等之金 屬t ^為上部第二導電層44。本實施形態中,以該上部第 一 ^包層44來說,具體地為使用Αι層。 =電極4G之各層的厚度並未限定於上述厚度,^ :弟-導電層42係由蒸鍍所形成,因此太厚的話則無、} :生產性’若太薄的話由於蒸鑛膜的覆蓋性及平滑性^ 係需領域均勾地形成。因而,上部第—導電層4 子的❹對於後述之電子注入層320為可確實地注入, 程度:二厚度來說,最好係例如如上述為5咖至5 — 層更下^層46係、最好由真空蒸鑛法形成,俾不會對比鑛 有可發揮成損傷’因此不會降低生產性,並卫 提高上心^之'^等功能所需要的厚度,此外以 電接40整體的電阻且不損傷電子注入功能的; 316008 14 1252057 層之上部第二導電層44 m層等產生特有之突起時,由 於Z突起亦即膜的變形(歪斜)而在上部第一導電層42 ,二子注入層32〇之界面也會產生變形或應力(歪斜)。由 提问兀件的發光效率的觀點來看,有機乩元 極到發光元件層⑽之電子注人效率也很重要,於_ = 光兀件層30之界面必須防止產生起因於突起之 力等之歪斜。 飞應 44盘有,歪斜,、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在上部第二導電層 與^部第一導電層42之層間設有由有機材料所構成之曰 、v,肯層46 ’如上述之有機緩衝層係與由濺錢法等所形 屬層或热機保護膜等相比較,較為柔軟且具有應力 、、友ϋ,、即歪斜緩衝功能。因而,藉由該緩 一電層42盥筮-道恭’丨衣在弟 ”弟—V笔層44之層間,在第二導電層44所產 :大起會傳導至第一導電層42,而可防止於第一導電層 42產生突起或變形等。 再者’由有機材料所構成之緩衝層46絲了防止上述 〜傳達之外,亦可發揮所謂應力所引起之歪斜緩和功
:二::::1蒸鍍層之上部第一導電層42之上直接利用 士鑛去形成Mo等高炫點金屬材料作為上部第二導電層44 τ ’則比蒸鍍A1声f為玄紅A 發熱量大之二二?在熱膨脹率及元件驅動時 °卩弟一泠琶層44與上部第一導電層42之 ^ 44應力。然而,如本實施形態所述,在上部第二導 ^之緩H部第一導電層42之間,介設有比第二導電層 衝層46,藉此可緩和該應力。 316008 16 1252057 緩衝層46所採用的有播妯判^ , 各入仏 7百械材科係為如上述之金屬配位 =由尤其最好多少具備電荷輸送(注入)功能 T中,緩衝層46係形成非常薄,因此即使沒有電荷輪 Γ★使介設於上部第-及第二導電層42、44之間之情 ::==礙從第二導電層44至第-導電層42之電 粗^ 7 ' 然而,若為具備電荷輸送功能之有機材 二 ’ 芴σ又,亚可降低緩衝層Μ之介 »又所引起的7C件的驅動·之上升 機EL元件之發光效率。 者了有助於“有 成上Ϊ第如上二述’緩衝層46之重要功能係利用濺鍍法形 一 ρ ¥琶層44之際,用以保護發光元件層30。若 護功能時,並未限定於使緩衝層46介設在上部 二 與上部第一㈣層42之層間之構成,例如 °又在作為發光兀件層3〇最上層之由LiF構成之 电子'入層320與上部第一導電層42之層間。 上邻第—、/二申。月人研究結果發現’於電子注入層320與 濺鍍二=二:間:::—' 發光效率。 也無法大幅改善有機此元件之 42傀方面,如第1圖所示’蒸鍍形成上部第-導電層 盘第Γ二子二層咖相接,使在該上部第-導電層42 有機EL元V之二層J介設緩衝層46而構成’藉此可使 提高。先效率及耐久性,並使所有生產性大幅地 316008 17 1252057 域’可更加提南從上部電極4Q至發光元件層3G之電子注 入效率。 在如上述祝明之構造之有機EL元件中,從陽極側注入 電洞,從陰極側注入電子,藉由已注入有電洞及電子之再 結合能量激發發光層316中之有機發光材料,並利用回到 基底狀態之際所獲得之光。在此,第i圖所示之有機EL 兀件中’在上部電極4〇之上部第一導電層42及上部第二 導電層46之兩者分別使用光反射性(不透明)之金屬材— 料一因此在發光層316獲得之進入到透明的下部電極 之f係透過(前進至上部電極4〇側之光係在上部電極初 暫時予以反射而前進至下部電極2〇),又由透過透明的兩 極或塑膠等所構成之基板1()而射出至外部並加以辨識。 ,使用如上述之有機EL元件以構成發光顯示裝置之情 形於各晝素没置有機EL元件、以及作為用以個別控制在 口亥$機EL兀件之發光之開關元件之薄膜電晶體(丁打)的 厂“主動矩陣型顯不裝置,係可達成高精細且高晝質的顯 :件^上述之主動矩陣型顯示裝置中,在基板1Q與有機e τ部電極20之間,亦即在有機EL元件形成前,形 八用以驅動該有機EL元件之畫素的TFT。如第!圖所 :徠:有機EL元件之下部電極2〇側透過基板而射;光之 查,頒示I置,係稱為底發光型元件或顯示裝置,於夂 :^成有:上述之ΤΠ等時’該TFT之非形成領域來: 凡牛之光係以從基板10射出至外部之方式 TFT及有機EL元件。 飞配置 316008 19 1252057 口部之圖案層’因此從ίτο等之透明電 低,而可作為透過光之所謂半透過性之率較 導電層52之上形成有緩衝層%,在該緩;; 成由™ 或 mUind㈣ Zlnc0xlde) =56 上形 屬氧化物所構成之透明的第二導電声54丄月的導電性金 層之厚度係可設成與上述第】圖所示曰之上部:電^各 =,但同樣由蒸錢之_所構成之緩“各層 由m所構成之上部第二導電 y為: 至lOOnra程度之厚度。 了叹為80nm 藉由如上述之構成,可將發光元件層30 —、泰徂^ / 濺鍍之損傷,一邊可於最上厚以兩* 邊保護受到 部笫-、 9系要之厚度形成透明的上 #弟一導電層54’又,為達成有效率 =月的上 層30而將由必要的 ,入备光兀件 第—導電層構t之半透過金屬層作為上部 成。又,為使該上^ 件層30直接接觸之方式形 變薄mlD/弟一¥電層52設為半透過性,而必須 :二…置開口部’因此若僅在上部 f 電極50時’電極之電阻會提高 二層:構成- 56而形成在上部第— _ = f 54可於其間夾住緩衝層 低電阻化。 、电^之上’藉此可達成電極之 在此’如第2圖所示之有機乩元 上部電極50設為光透過性 猎由如上述將 過上部電極50而於外部取出光/先層316所獲得之光透 光係如上述將透明材料 到下部電極20側之 月材科使用於下部電極2〇之情形,亦成為 316008 21 1252057 從下部電極20側透過基板 在上下兩面之顯示。另一方面射出至外部’藉此可成為 與基板1G之間形2圖所示在下部電極 層316進入下邱雷朽如 寺之先反射層22,藉此從發光 22反射、之光係在下部電極20下之反射層 22反射,亚可從上部電極5 發光型有機EL元件之情形,/ _ 且,於上述之頂 分γτ 4 π Λ、△ 7在凡件下層亦形成有TFT等, 一 W錢亦可作為發 另外,若省略光反射展99 t '、^丨、領#/,丨尺用。 皆可射出光,板10惻及上部電極5。惻 又传了兩面顯示之元件。 2圖:著二明緩衝層之構成例。以上,雖如第1圖及第 單衝層46及56係以使用例如CuPc或心等之 採用多展Mi , 友衝層亚未限定於單層構造,亦可 構造。多層構造係可例如雙層 : 之璺層構造。以多層構生 飞,、以上 緩衝層所要求之特性相同f層之材料來說,與對上述 ==仏之_有耐性,且耐祕高,最好有歪錢 層獲為單層構造時’該等所有要求係期望以單 古^於^ ^用多層構造時,作成例如耐濺锻性特別 :讀層與对濕性特別高之緩衝層之叠層等,使於久 刀:發揮不同的最大特性變得容易,不僅可提升多二 =綾衝層全體之功能,並且可提高各緩衝層所使用:材: 的選擇之自由度。 T便用之材科 316008 22 1252057 _第3圖仏有關採用多層構造之緩衝層糊時之有機乩 几件之構成’亚頒不與第丨圖相同之底發光型有機el元件 〇忒有機EL元件係具備以下部電極20、發光元件層 上邛私極40之順序疊層之構造,形成於由構成上部電 ^ 40之蒸鑛所形成之上部第一導電層^,與由減鍵所形 後:士邛罘一導電層44之間之緩衝層460為疊層構造之點 '小六布A圖及第2圖所示之元件不同。 第3圖中’緩衝層46〇係具有從上部第一導電層u 側依序由真空蒸鍍法連續形成第—緩衝層術、第二緩衝 層464之雙層構造。以各緩衝層^、綱之材料來說,可 抓用上述單層構造之緩衝層亦可採用之⑽或叫3等之 有機金屬絡合物。所採用之材料、疊層順序及疊層數雖未 特別限定,但最好至少具備耐濺鍍性良好之緩衝層(者缺 亦可知用耐濕性也良好之材料)’與耐濕性良好之緩衝芦 (亦可採用耐濺鍍性也良好之材料)。 曰 如上所述,以將耐濺鍍性良好之CuPc使用於複數 層内之-層之情形為例時,以提高耐濕性之觀點來看:二 了使用CuPc之緩衝層之外,至少在以M濺鍍層 : 之上部第二導電層44之接觸界面側,最好也形成比⑽成. ,耐濕性更良好之緩衝層。以具備耐濕性比c u p c更良^ C 緩衝層之材料來說可例舉上述A 1如。 之 構成易吸濕之緩衝層與上部第二導電層44之金屬贽 鑛層相接時’由於吸濕而於緩衝層引錢形或變質,此= 容易從緩衝層產生金屬濺鍍層之剝離。因而,至少在^丄 316008 23 1252057 屬濺鍍層之界面側形成使用耐濕性良好之材料之緩衝層, 上:之剝離’可防止從剝離之部分侵入水分或氧 导對舍先兀件層造成不良影響之物質。亦即,以至少虚上 部第二導電層44接觸之緩衝層來說,不僅有與下層之親和 性,而最好採用耐濕性良好之緩衝材料。 ” 作為CuPc之單獨緩衝層之情形,該㈣層因多少都 會吸濕’园此在由CuPc層與以賤錢彩成《ai等所構成之 上部第二導電層44之接觸界面會有引起上部第二導電層 44之剝離之情形。 但是,使用CuPc作為第—緩衝層術,在該第一緩衝 層462與上部第二導電層44之間,形成採用耐濕性比㈣ 更良好之Alq3之第二緩衝層464,藉此可使元件之耐久性 大幅提高。另夕卜,當_具備具有上述第1圖及第2圖所 示之CuPc之單獨緩衝層之有機乩元件相比較時,並未限 定自上部第-導電層42依序疊層使用CuPc之第一緩衝層 462、使用Aids之第二緩衝層464之構造,相反地使用 形成第一緩衝層462,使用CuPc形成第二緩衝層464亦可 提高緩衝層之功能。但是’功能之提高程度係如上述以
CuPc之第一緩衝層462與Aids之第二缓衝層464之疊層構 造較高。 構成多層構造之各緩衝層46〇之厚度係將由蒗鍍所形 成之緩衝層可以短時間成膜之薄度,另—方面,為確保被 覆性、平滑性以及均勻性而發揮保護功能,必須作成所需 之厚度,且最好分別設為5nm至5〇nm之範圍。第3圖所示 316008 24 1252057 =例中,將由CuPc構成之第一緩衝層462、由Alch構成之 第、、爰衝層464皆設為i〇nm之厚度,藉此不會降低生產性 而可充分發揮必要之保護功能。 ^另外,该®層構造之緩衝層460並不限於底發光型有 機EL tl件’於第2圖所示之頂發光型有機乩元件,採用 =其上部電極5〇之緩衝層56,藉此可獲得相同的效果。 丨』浚如丄处於上部弟一導電層52側形成由CuPc構成之第 :緩衝層,於其上形成由Aids構成之第二緩衝層,藉此提 咼疋件之發光效率的同時,可提高耐濺鍍性,且大幅提高 耐濕性。 [評價例] (評價例1 ) 評價例1中,如第丨圖所示,分別顯示在發光元件層 上直接形成A1之濺鍍層作為上部電極之有機EL元件(比 較例1),與在發光元件層上作為上部電極,形成由Μ之 条鍍層構成之上部第一導電層、由CuPc構成之緩衝層、及 由A1之濺鍍層構成之上部第二導電層之有機el元件(實 施例1)之特性之各評價結果。在此,以電洞輸送層來說, 亚非為上述第1圖所示之多層構造(不限於多層構造),此 用單層構造,而以該單層之電洞輸送層之材料來說,具備 包洞輸送層之聯苯胺衍生化合物(以別的表現為三苯胺之 二聚物化合物),尤其是使用其萘置換體之ΝΡβ (a naphthyl-substituted benzidine derivativc:N,N,- di(naphthalene-i—yl) —N,N,—dipheny卜benzidene)。 316008 25 1252057 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有機EL元件皆為下部電極" 電洞輸送層//發光層//電子注入層"上部電極之疊層構 造,比較例1中於各層之材料使用ΙΤ〇//Νρβ//且曰
Alq3//LiF//Al (賤錄層)。實施例i之有機el元件芦 材料係採用(蒸鑛層)《 曰 衝層VAU濺鑛層)。帛4圖係以相對於功率密度(?心 之發光效率Ud/A)之不同分別顯示實施们與比較例1 之有機ELS件之效率。由第4圖明顯可知,即使在使供认 至有機EL元件之電力之功率㈣以例如1㈠8、⑴ =之情形,於所有條件中,實施们之有機EL元件之發 —效率係比比較例1之有機EL元件之發光效率高,如上述 1 牛構成’且於評價的範圍内,可知可達成提高 12倍之發光效率。 弟5圖中’係以相對於功率密度”之驅動電壓 勺不同來表示實施例與比較例之有機el元件之效率。 圖使供給至有機EL元件之電力的功率密度變 1匕為例如1 · 4、6 8、1 ? q +纟主竹/ j 2. 3之h形,於所有條件中,實施例 元件之驅動電壓係亦可比比較例1之有機乩 •1£動电壓低’如上述元件構成,且於評價的範圍 了達成降低m至82%程度之驅動電塵。 居,έ又人由以上結果可理解,藉由組合使用CuPc作為緩衝 曰組合使用A1作為上邱楚社十、· 的效要、, 為上σ卩弟一及弟二導電層,可獲得優良 Γ 亚且可採用ΝΡβ作為電洞輸送層。 (坪價例2) 316008 26 1252057 評價例2中,針對上述比較例】(直接在發光元件層 上豐層A1 _層)之元件、上述實施例i (採用單層構^ ,緩衝層)之元件、與如上述第3圖所示採用多層:造=’ 綾衝層之元件(實施例2),評價元件之穩定性(可靠性)。 ▲比較例1及實施例1之元件構造及使用材料係如上述 Γί例卜而實施例2之元件中,於實施例1之元件構造以 六夜衝層並非CiiPc之單層,具有從Ai蒸鍍層(上部第一 導電層)側依序疊層CuPc層、^〜層之雙層構造。 ^第6圖係將該等實施例1及實施例2、比較例丨之有孀 機EL το件之穩定性,以任意單位評價將各元件置放於託 °C、85%濕度下,隨著經過時間(h〇ur)之邊緣成長,亦即, 凡件中的膜剝離之成長情況之結果。由第6圖可知,採用 雙層構造之緩衝層之實施例丨與比較例丨中,即使置放43 小%後膜剝離也保持〇之狀態,但於實施例〗之元件中, 攸评價試驗開始後即產生膜剝離,可知43小時後為上⑽ 之狀悲。其結果可得知,從提高元件之物理性的耐久性之 觀點來看,上部電極之構成要素以在蒸鍍層與濺鍍層之間φ 形成之緩衝層來說,僅為CuPc層並不足夠,至少要從 側作成CuPc層與Alq3層之雙層構造。 第7圖係顯示在玻璃基板上分別形成層、cupc 層、Alq3層、A1 (錢鍍)層後’將該基板在高溫高濕度下 (85°C、85%濕度)置放20小時後之剝離程度。形成於玻 璃基板上之各層中,NPB層係2〇小時後,其層面積之%% 會產生剝離,於CuPc層之層面積也會產生8%之剝離。相 316008 27 1252057 對於此,Alq3層及Ai層並未完全產生剝離。 序^ /头力上述四種類中膜之耐濕性之高低係依 序為h、Alq3>CuPc>>則。因而,在高溫高渴度下, f部弟二導電層由幾乎不會吸濕之A"賤鑛層所構成時,以 導電層相接之糊來說,藉由採叫 ^ 5 Ai層與Alq3層剝離(當然以與上部第二導 電層相接之緩衝層來說,採心Pc較ΝΡβ為佳)。一 [面板周邊部] ^ ”本實_態之電場發光面板周邊部之構 成。弟8圖及第9圖伟顯干 視構&。笛《 ι 周邊部之概略剖視及俯 :構,#8圖係雖顯示具備如上述第3圖所 每之綾衝層460的有機EL面板周邊: 但緩衝層係亦可為H m b 。 概略剖面構造, 于丌了馮弟!圖及第2圖所示之 面板周邊部之構造係如第8 二 才 造。 U吓不较衝層為早層以外之構 已知有機EL元件之發光元件層 因水分或氧而惡化,為防 ^ 木用之有機材料會 美阿仗下部電極側與上部 而 侧面方向,尤其是面板之周St敝性’並且在元件之 侧面侵入。 °卩必須防止從發光元件層之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中 私層、緩衝層、濺鍍之第-導帝 丨罘^ 極m ^ 弟一層之豐層構造作為上部電 高的材J Γ:價例2說明所示’在任一層皆採用❹性 材科。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於*板周邊部將構成^ 316008 28 1252057 等上部電極之各層形成比發光元件 以該上部電極層覆蓋發光元 y 7員域更外側, 1光70件層終端部之側面。 於各晝素具備有機EL元件,及用 EL元件之TFT等之η II - a x光控制該有機 形,如H 牛之所謂❹料型面板之情 極2〇係形成為各晝素之個別之下部電 層朴下部電極2〇與上部電第僅二的二光元件 之绍铋* 丁 *八 、不。圖中為電極50、 ,因此下部電極2〇之端部係以由絕緣性樹 :’冓:之千坦化絕緣層24所覆蓋,藉 24可於畫素間及書辛邊綾邱彳八你τ * 化、、巴、、象層 «之間確實地絕緣'。礼使下部電極2〇與上部電極 在面板之顯示部,位最外位置之晝素之下部 ;端部亦以上述平坦化絕緣層24所覆蓋。該例中,發光元 層3〇係除了發光層316之其他層(312、314、318、320 ) 相對於各晝素共同形成,俾跨越平坦化絕緣層24,又, =顯^之端部至少形成至平坦化絕緣層24之上。依有機 以Γ ㈣,或所採用之有機材料等,亦有將發光層316 /之特定的層或全層形成為獨立於各畫素之圖案之情 ^無論何種情形,發光元件3{)皆形成至配置有畫素之顯 I 4之端部附近’在該顯示部端部附近,發光元件層如 又到來自外界等水分之侵人的可能性會變高。 々本實施形態中’發光㈣層3()形成後,如上述形成 等之真空瘵鍍層作為上部第一導電層42。另外,如第2 圖所不之頂發光型有機EL元件之情形,形力&等之真空 316008 29 1252057 蒸鑛層作為上部第-導電層52。蒸鑛形成該上部第 層42時’本實施形態中’使用開口至比發光元件犀如: 形成範圍更外側之金屬遮罩等。藉此,如第8圖及曰 :不:覆蓋發光元件層30之顯示領域中的端部而形 乐一導電層42。 接著,在該上部第一導電層42之上連續第一 462與第二緩衝層464,益且鬥曰 丨〜爪丨〜处罩(至少開口圖案 $同-遮罩)而蒸鍍形成。緩衝層形成之際,使用開口圖 :比上部第-導電層以遮罩小的遮罩,藉此緩衝層偏 係在比上部第-導電層42之端部更内側處形成終端。另 外:如上述於第二緩衝層464使用Α11之情形,該A】 之第二緩衝層464係比使用CuPc之第一緩衝層術之❹ 性良好’因此以覆蓋第一緩衝層462之端部之方式,亦即 最好形成為比第一緩衝層462更大。 一使用與第一緩衝層462之成膜遮罩同一遮罩而欲將第 二緩衝層464形成為比第—緩衝層似更廣的面積,使用 比開口圖案更大之遮罩即可。但是,即使使用同—遮罩 一開口圖案)亦可形成。 使用同-遮罩之情形,於真空蒸鍍室,將蒸鑛源與基 ^反之間所設之遮罩位置形成為比第一緩衝層462形成時從 蒸鑛源側亦即基板稍遠離之位置即可。蒸鍵源不論是點狀 或線狀之情形,由於蒸錢物質皆會以相對於蒸鏟源之法線 方向夕^的飛散角度從蒸鍍源飛散,因此將遮罩遠離基板 的話,會成為可能在基板上形成大的圖案之蒸鑛層。為降 316008 30 1252057 低因增加疊層數所造成的製造成本,最好連遮罩也傳可能 為共同化。因而’從削減製造成本的觀點來看,最好如上 述使用同-遮罩並調整來自基板之遮罩位置,藉此以覆苗 第一緩衝層462端部之方式形成第二緩衝層464。 緩衝層460形成後,在比該緩衝層46〇更大,且與已 經形成之上部第-導電層42大致相同大小之㈣上,彻 濺鑛形成上部第二導電層44。如上所述,在比上部第一话 第二導電層42、44之終端位置更内側處使緩衝層46〇形: 終端’猎此在面板周邊部使上部第一導電層42盥上部 導電層44直接接觸。 ^ — 因而,第-及第二導電層42、44之層間,如上述雖呈 有電荷輸送性,但㈣插人與金屬材料崎而使用高電阻 之有機金屬配位化合物材料等之緩衝層46〇之構造 於與發光元件層30相接以注入電荷(在此為電子)之上邛 第-導電層42’亦可供給充分地電力。另外,上部第—導 電層42與上部第二導電層44係隔著形成於面板上之端、 子,連接於未圖示之外部電源(Vc)。 在此,緩衝層460係至少將於下層形成有發光元㈣ 3〇之領域及其終端部之上方予以完全覆蓋㈣成,為& 保護下層之上部第一導電層42及發光元件層3〇之兩者件 需者。另一方面’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在未於下層名 在發光元件層3G之顯示部之端部附近中,即使無緩衝層 460也可確保在兩導電層間電性連接。因而,於面板周^ 4,緩衝層460係可在比上部第一及第二導電層42、w 316008 31 1252057 之終端位置更内側處形成終端。上部第_導電層42與上呷 第二導電層44之接觸距離係例如只要有3〇〇//111程度即可 充分進行電性連接,此種情形,使緩衝層46〇在從上 ΐτ電層42之終端位置300 // m程度之内側形成終端即 可。 在此,第8圖中,雖顯示底發光型有機乩元件之面板 周邊部構造,但當然即使是如第2圖所示之頂發光型有機 EL面板,藉由於面板周邊部,由蒸鑛所形成之上部第一導 電層52與由濺鍍所形成之IT〇等構成之上部第二導電層 54直接接觸之方式將緩衝層56設為稍小之圖案,且 电極5 0之任形成為覆盍發光元件層3 0之終端部,亦可 獲得相同的效果。
又,雖以於各晝素具備開關元件之主動矩陣型有機EL 元件為例說明,但本實施形態之上部電極構造及面板周邊 卩構U係亦可採用在各畫素無開關元件之被動矩陣型面板 中,藉此可獲得效果。 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有機EL元件中,雖將下部 電極20設為陽極’將上部電極4〇、5〇、6〇設為陰極使用, 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下部電極設為陰極,將上部電極 設為陽極。在此種情形下,發光元件層3G係作成從下層側 依序為例如屯子/主入層、電子輸送層、發光層、電洞輸送 層、電洞注入層等之疊層構造即可。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電場發光元件係可用於自發光元件顯示裝置 316008 32 1252057 30 發光元件層 40、 50、60 上部電極 42 上部第 一導電層 44 上部第二導電層 46 > 56 緩衝層 52 上部第 一導電層 (半透過金屬層) 54 上部第 二導電層 (透明導電層) 306 >316 發光層 308 ^ 318 電子輸送層 312 第一電洞輸送層 314 電洞輸送層 320 電子注入層 460 緩衝層(多層構造) 462 第一緩衝層 464 第二缓衝層 34 316008

Claims (1)

  1. 瞬负2〇5:7電」」 日修德)正本丨 i ' i \ 第93 121078號專利申…ϋ 申請專利範圍修正4得? Μέ「; f;:嘗:ν / V ' *'·**..- ••M·.·· if»-- ^ , • ' *·;--ν)^^.· > .*;< Κ--..Γ.3.-. rw〇*fc-.. . K —種電場發光元# (94年9月16日) 備包含發件’#'於下部電極與上部電極之間呈 ,+先材料之發光元件層,其特徵為: 鑛法:二電:述發光元件層側由蒸 上部第二導電厚·卢认义 及由歲鍍法所形成之 部第二導電層 ^上4乐一導電層與前述上 電層及其下;之Λ β ^ 保。又刖述上部第一導 广層之兩層之緩衝層。 2 ·如申睛專利範圍第1項之又一 緩衝展扁士 、 劳备光元件,发中,俞、十、 後衝層係有機薄膜蒸鍍層。 /、中則述 3.種电場發光元件,係於下部帝先 備包含發光# _ 包η /、上部電極之間具 在:,之發光元件層,其特徵為: 在人剛述發光元件層之前述 面侧形成有電荷注入層, 。卩电極之接觸界 前述上部電極係具備從前述發 :何注入層側由蒸錄法所形成:件層之前述 由濺鑛法所形成之上部第二導❹.h-導電層,及 :!電層與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二:於:述上部第 瘦丽述上部第一導電層及其 θ 具備用以保 4 如φ—主車心 ’、 “之兩層之緩振爲 •如申-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場發 之綾衝層。 緩衝層係有機薄膜蒸鍍層。 ,其中,前述 如申叫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場發光元株 別义电何注入層係用以緩和 T 毛何〉主入障壁之電 316008(修正版) 1252057 子注入層, 前述上部第一導電岸 毛盾係包含金屬材料, 刖达、友衝層係包含有 蒸鍍層, 、’-位化合物之有機 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係包含金屬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 -Γ、+、+ 又兒场發先凡件,立中, 刖述電荷注入層係用以緩 八甲 子注入層, 电何左入障壁之電 前述上部第一導電層 前述缓衝厗先丰透過性之金屬層, 蒸鑛層W層係包含有機金屬配位化合物之有機 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声伤 氧化物材料。 匕3透明的導電性金屬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至第 元件,其中,前述 員中任—項之電場發光 -導電…I t 具備用以防止前述上部第 -h層所產生之應變傳導至前 酋丨弟 之應變緩衝功能。 。卩弟 V電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至 元件,其中,前述上部第^任—項之電場發光 件層側,具備全層係至少於其發光元 、、主入声所佶田 4及與河述發光元件層之電子 注入層所使用之電子注入材 曰之电子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至第6::问劇域。 元件,其令,前述緩衝層係由2任—項之電場發光 物之多層構迕之右換η匕3有機金屬配位化合 曰偁k之有機蒸鍍層所 1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至第 、中任一項之電場發光 3 16008(修正版) 2 元件,其中 ,前述緩衝層係多層構造,各; 在前述多層構造中之至少—層使用與他;不::層’ 衝材料 緩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 剛述 多層構造之緩衝層係於第一緩衝層與前述上邙一 導電層之間,具有使用有比前述第一緩衝層白^才^ 濕性更高的材料之第二緩衝層。 十耐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場發光元件,其中,矿 述夕層構4之緩衝層係於第一緩衝層與前述上部第 二導電層之間,具有使用有比前述第一緩衝層的材料 耐濕性更高的材料之第二緩衝層。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述 緩衝層係具有··包含銅酞菁配位衍生化合物之第_^ 衝層;以及包含經基喹琳鋁配位衍生化合物 (aluminum quinolinol complex derioated compound ; Alq3 )之第二緩衝層。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緩衝層係具有:包含銅駄菁配位衍生化合物之第一 緩衝層;以及包含羥基喹啉鋁配位衍生化合物 (aluminum quinolinol complex derioated compound ; Alq3 )之第二緩衝層。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第二緩衝層係形成於前述第一緩衝層與前述上部 第二導電層之間。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項之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 3 316008(修正版) ㈣5邠57 述第—緩衝層係形成 第二導電層之間。…-緩衝層與前述上部 17.—種電場發光面板,係於 發光元# ^ ^ ,.、、、不7頁或内具備複數個電^ 發光元件係於下部電極與上部; 前=彻料之發光元件層,其特徵為 則述電場發光元件《前述上部^ 述發光元件層側由蒸鍍法 糸/、備攸珂 a ^ 观次所形成之上部第一導帝 層、及由濺鍍法所形成之上 :⑨ 上部第一導電層與前述 ;::層,復於前述 緩衝層, 、上“一導電層之層間具備 前述顯示領域之周邊部Φ, 係覆蓋前述發光元件層之”上部電極之各層 延伸至外側而形成, 而。亚攸该發光元件層 #及5二!述:緩衝層係終結在比前述上部第-導電 二弟二導電層之終端位置更内側處,前述 上部弟一導電層及前述 处引述 附近互相直接接觸。 n电層係在終端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 述緩衝層係具備具有耐其中’前 或兩者的材料之蒸鍍層。 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或 其中,前述緩衝層係多層構V:之十電場發光面板, 在丽述多層椹1告中夕 至>、一層使用與他層不同的緩衝材料。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電場發光面板, 前述緩衝層係具有包含銅耿菁配位衍生化合物 316008(修正版) 4 _幽.: —…纘 之第、、爰衝層’與包含羥基喹啉鋁配位衍生化合物之 第二緩衝層, 刚述第二緩衝層係形成於前述第一緩衝層與前 述上部第二導電声夕pq , w ^ 續之間,在耵述顯示領域之周邊部, 該第二緩衝層係延# 5 A — 甲至比刖述弟一緩衝層之終端部 更外側處而覆蓋兮笛 1 亥乐一緩衝層之終端部。 21·::請::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項之電場發光 包含Γ述上部第—導電層及前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係 前述緩衝層係包含 22如申嗜真刺梦m _ 酞月配位衍生化合物〇 以·女甲明專利乾圍弟17項至 光面板,其中, 、 員中任一項之電場發 剷述上部弟一導電声及i 包含鋁 〖呂, ^層及則述上部第二導電層係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前述發光元件層復具有包含二其中, 如本胺衍生化合物之層。 /、脊电洞輪送功能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 述發光元件層復具有包含具備光面板,其中,前 胺衍生化合物之層。 /、电’同輪送功能之聯苯 3】600从鉻ί£版) 5
TW093121078A 2003-07-25 2004-07-15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TWI25205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80254 2003-07-25
JP2003400714A JP4567962B2 (ja) 2003-07-25 2003-11-28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05285A TW200505285A (en) 2005-02-01
TWI252057B true TWI252057B (en) 2006-03-21

Family

ID=34137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1078A TWI252057B (en) 2003-07-25 2004-07-15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47984B2 (zh)
JP (1) JP4567962B2 (zh)
KR (1) KR20050012669A (zh)
CN (1) CN100433356C (zh)
TW (1) TWI2520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7500B2 (ja) * 2003-08-20 2012-12-26 公益財団法人国際科学振興財団 蒸着装置
JP2005285395A (ja) * 2004-03-29 2005-10-13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配線構造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US7202504B2 (en) 2004-05-20 2007-04-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7270894B2 (en) * 2004-06-22 2007-09-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al compound-metal multilayer electrodes for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JP4548121B2 (ja) * 2005-01-14 2010-09-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6286401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dk Corp 有機el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表示装置
JP5177960B2 (ja) * 2005-04-11 2013-04-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GB0510282D0 (en) * 2005-05-20 2005-06-29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Top-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comprising cathode bus bars
JP2007096270A (ja) * 2005-09-01 2007-04-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286637B2 (ja) * 2006-01-25 2013-09-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KR100838088B1 (ko) * 2007-07-03 2008-06-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1114701B (zh) * 2007-08-16 2012-03-14 清华大学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2009245787A (ja) * 2008-03-31 2009-10-2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26620B1 (ko) * 2008-06-24 2017-04-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1352237B1 (ko) * 2008-08-13 2014-01-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2010056211A (ja) * 2008-08-27 2010-03-11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51973A1 (en) * 2008-08-28 2010-03-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11119233A (ja) * 2009-11-04 2011-06-16 Canon Inc 有機el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5183716B2 (ja) * 2009-12-21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5673335B2 (ja) * 2011-05-06 2015-02-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130146875A1 (en) * 2011-12-13 2013-06-13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Split electrode for organic devices
US9153729B2 (en) * 2012-11-26 2015-10-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CN104124361A (zh) * 2013-04-24 2014-10-2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01928B (zh) * 2016-12-02 2018-04-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装置
WO2020221415A1 (en) * 2019-04-29 2020-11-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Improved top emission device with active organic film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a substrate
TWI750698B (zh) * 2020-06-17 2021-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12567T2 (de) * 1993-11-01 1999-02-04 Hodogaya Chemical Co., Ltd., Tokio/Tokyo Aminverbindung und sie enthaltend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US5834894A (en) * 1995-09-14 1998-11-10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rrier injection typ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hich emits light in response to an application of a voltage
JP3290375B2 (ja) * 1997-05-12 2002-06-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H11162652A (ja) * 1997-12-02 1999-06-18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81552B1 (en) * 1999-03-23 2001-08-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s having ldd regions
JP2000340364A (ja) * 1999-05-25 2000-12-08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US6660409B1 (en) * 1999-09-16 2003-12-09 Panasonic Communication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6475648B1 (en) 2000-06-08 2002-11-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US6579629B1 (en) * 2000-08-11 2003-06-17 Eastman Kodak Company Cathode layer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s
JP2002359086A (ja) * 2001-06-01 2002-12-13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7071615B2 (en) * 2001-08-20 2006-07-04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electrodes
US6750609B2 (en) * 2001-08-22 2004-06-15 Xerox Corporation OLEDs having light absorbing electrode
US20030129447A1 (en) 2001-09-19 2003-07-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Sputtered cathode having a heavy alkaline metal halide-in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structure
JP2003123990A (ja) 2001-10-17 2003-04-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0474891B1 (ko) * 2001-12-20 2005-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el 디스플레이 소자
JP2003303681A (ja) * 2002-04-09 2003-10-24 Sharp Corp 有機led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有機led表示装置
US7045954B2 (en) * 2003-06-17 2006-05-1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reduction of ambient-light-reflection by disposing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ver a semi-transparent cath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12669A (ko) 2005-02-02
US7247984B2 (en) 2007-07-24
CN1585584A (zh) 2005-02-23
JP2005063928A (ja) 2005-03-10
TW200505285A (en) 2005-02-01
US20050035710A1 (en) 2005-02-17
CN100433356C (zh) 2008-11-12
JP4567962B2 (ja)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52057B (en)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TWI363579B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stabiltiy
KR100875099B1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070222370A1 (en) Flexibl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CN104218058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101816967B1 (ko)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040104172A (ko) 저저항 캐소드를 사용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2003197368A (ja)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KR10072157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036327B1 (ko) 유기발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60051032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KR20150045329A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JPH07192866A (ja) 有機薄膜型電界発光素子
JP2006228570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JP2006228573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0305349A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101292144B1 (ko) 콤포지트 투명 상단 전극이 마련된, 조명 또는 이미지를 디스플레이하는 발광 패널
JP200233479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40008215A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419518A (zh)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02198182A (ja) 有機el素子
JP672860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車両用灯具
JP631930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Hyung et al. Flexible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ing semi-transparent multi-metal layers
JP6330543B2 (ja) 透明電極、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