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2813B - Wheel rim structure and wheel rim mount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Wheel rim structure and wheel rim mount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2813B
TWI232813B TW093105307A TW93105307A TWI232813B TW I232813 B TWI232813 B TW I232813B TW 093105307 A TW093105307 A TW 093105307A TW 93105307 A TW93105307 A TW 93105307A TW I232813 B TWI232813 B TW I2328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hub
hub body
side wall
col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05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2208A (en
Inventor
Hidetoshi Toyod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22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2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2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28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073Hubs characterised by sea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rotational damp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33Yieldability in gear tr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1232813 (1)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機車的輪圈構造及輪圏的組裝方法。 【先前技術】 就機車的輪圈結構而言,將從動鏈輪側與輪轂側配置 成可相對轉動,並在上述從動鏈輪與輪轂間配置可防止將 衝擊由從動鏈輪朝輪轂傳遞之輪圈緩衝器的後輪圈已爲大 眾所熟知(譬如專利文獻1 )。 根據本案的第26圖來說明專利文獻1的第3圖。此 外本案第26圖中的圖號也重新加以編號。第26圖是傳統 輪圈結構的剖面圖,其中所顯示的輪圈結構爲車軸40 1處 嵌有軸環402,後輪圈406則透過軸承403、404可自由 轉動地組裝於上述軸環402,蓋體408是利用螺栓41 1組 裝於輪轂407的其中一端部,而從動鏈輪413是透過緩衝 機構412連結於上述蓋體408。而415是指設置於軸環 402中央的大直徑軸環根部,416、417是設置於軸環402 根部4 1 5兩側的小直徑延伸部,4 1 8則是用來支撐車軸 401兩端的後叉。 上述後輪圈的組裝要領則以本案第2 7圖來進行說明 〇 第27圖是說明傳統輪圈組裝方法的作用圖。 當組裝後輪圈時,首先,利用螺栓4 1 1來結合輪轂 4 0 7與蓋體4 〇 8,接著將其中一個軸承4 0 4壓入到形成於 (2) (2)〖1232813 蓋體4 Ο 8的軸承孔4 2 1,並將軸環4 Ο 2的延伸部4 1 7嵌入 該軸承404。 接下來如箭頭所示地,將另一個軸承403壓入到形成 於輪轂4 0 7端部的軸承孔4 2 2,並將軸環4 0 2的延伸部 416嵌入軸承403的內面。 〔專利文獻1〕 曰本特公平8 -2.5 3 63號公報(第2-3頁,第3圖)。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在第27圖中,當軸承403壓入軸承孔422時,需要 一定的壓入荷重。而這個荷重將經由軸環402作用於另一 端的軸承403。倘若軸承403的壓入荷重與軸承404的壓 入荷重大致相同的話,由於軸承404難以支承壓入軸承 403時的壓入荷重,所以需要特別的措施來形成支承。 而輪轂407除了必須具備可對應上述軸承403之壓入 荷重的剛性之外,更必須具備對可充分承受車輛行走過程 中所作用之荷重的剛性。 爲了提高輪轂4 0 7的剛性,舉例來說’雖然可考慮增 加輪轂4〇7之板材厚度的方法’但由於必須變更模具的形 狀,故難以輕易地實施。此外’成本也將隨著大幅增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特別是針對具有輪轂的輪圈’ 且該輪轂是利用側壁構件封蓋設於輪圈其中一端之開口的 構造,提供一種可充分承受壓入軸承時之荷重與車輛行走 時作用之荷重的高剛性輪圈構造’且提供一種可輕易提高 -5- (3) (3)1232813 輪轂剛性,並且可抑制成本增加的輪圏組裝方法。 〔解決課題的手段〕 爲了達成上述的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是針對 由杯狀的輪轂本體與封蓋前述輪轂本體開口的側壁構件構 成輪圈的輪轂,該輪轂藉由設置於輪轂本體側的第1軸承 與設置於側壁構件側的第2軸承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於車軸 ’並在車軸上嵌合可保持第1、第2軸承間距離的筒狀內 軸環的輪圈構造,其特徵爲:隔著圍繞內軸環的筒狀外軸 環’使第1軸承抵接於側壁構件。 當第1軸承壓入輪轂本體孔時,作用於第1軸承的壓 入荷重可透過外軸環由側壁側部所支承。因此,相較於不 具外軸環而幾乎由輪轂承受壓入軸承時之荷重的習知技術 ’本發明可提高輪轂的剛性,並抑制輪轂本體的變形。 而藉由外軸環連結第1軸承與側壁構件,使得輪轂本 體與側壁構件在靠近車軸的位置形成連結,藉此也能提高 輪轂的剛性。因此能使可支承的荷重大於車輛行走時作用 於輪轂的荷重。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是針對由杯狀的輪轂本體與封 蓋前述輪轂本體開口的側壁構件構成輪圈的輪轂,該輪轂 藉由設置於輪轂本體側的第1軸承與設置於側壁構件側的 第2軸承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於車軸,並在車軸上嵌合可保 持第1、第2軸承間距離的筒狀內軸環的輪圈構造,其特 徵爲:圍繞內軸環的筒狀外軸環,是橫跨在輪轂本體與側 -6 - (4) (4)1232813 壁構件之間。 藉由在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之間具備外軸環,當第J 、2軸承壓入輪轂本體及側壁構件的其中一個時,可使作 用於第1、2軸承的壓入荷重經由外周環被輪轂本體與側 壁構件中的另一個所支承。藉此可提高輪轂的剛性,並且 能使可支承的荷重大於車輛行走時作用於輪轂的荷重。 申請專利範圔第3項,是將具備由略呈杯狀的輪轂本 體、及封蓋前述輪轂本體開口之側壁構件所構成之輪轂的 輪圈組裝於車軸的組裝方法,其特徵爲:是將側壁構件結 合於輪轂本體,再從開設於輪轂本體底部的輪轂本體孔將 筒狀的外軸環插入到輪轂本體內,並使該外軸環的前端抵 接於側壁構件,使第1軸承嵌合於輪轂本體孔,而從開設 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壁孔將筒狀的內軸環插入到外軸環內 ’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於第1軸承,使第2軸承嵌合於 側壁孔,並使第2軸承抵接於內軸環,使得車軸嵌合於上 述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第1軸承內。 藉由從輪轂本體孔將外軸環插入輪轂本體內,可輕易 地將外軸環裝入輪轂內,並可藉由外軸環輕易地提升輪轂 的剛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4,是將具備由略呈杯狀的輪轂本體 、及封蓋前述輪轂本體開口之側壁構件所構成之輪轂的輪 圏組裝於車軸的組裝方法,其特徵爲:一面使筒狀的外軸 環挾持於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之間,一面使輪轂本體與側 壁構件結合’使第1軸承嵌合在開設於輪轂本體底部的輪 (5) 1232813 轂本體孔,並從開設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壁子丨 軸環插入到外軸環內,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 ,使第2軸承嵌合於側壁孔,並使第2軸承担 ,使得車軸嵌合於上述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 〇 用來補強輪轂的外軸環,可於結合輪轂本 件之際裝入輪轂,可在不增加組裝步驟的狀態 【實施方式】 接下來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 內容是從符號的視角所見的內容。 第1圖是採用本發明輪圈構造的機車側面 車10是由:作爲骨架的車體框架U;和用來 前輪12而組裝於車體框架11前端的前輪操控 1 3 ;組裝於車體框架1 1之略中央部的水冷式ϊ 速機1 5 ;和用來懸吊後輪1 7而組裝於車體相 下方的後懸吊裝置1 8 ;及組裝於車體框架1 1 槽2 1與座墊2 2所構成。 車體框架1 1是由設於前端部的頭管3 1 ; 上部朝後方下側延伸的左右一對主框架3 2、 僅標示靠近的一側);和略由前述主框架3 2 後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座墊軌條33、33 (圖面 近的一側);和分別連接於上述座墊軌條3 3 主框架32、32的左右一對副框架34、34(匱 ,將筒狀的內 於第1軸承 丨接於內軸環 .第1軸承內 :體與側壁構 下完成。 而圖面中的 圖,其中機 操控·懸吊 •懸吊機構 5丨擎14與變 【架1 1後側 上部的燃料 和從頭管31 32 (圖面中 、3 2中央朝 中僅標示靠 、33後端與 面中僅標示 -8 - (6) 1232813 靠近的一側);及連結於從頭管3 1下部朝後方斜下側 伸後更朝後方延伸之主框架3 2、3 2下部的下框3 5所構 。而3 6爲補強用框。 前輪操控·懸吊機構1 3是由:可進行操控地組裝 頭管3 1的前叉41、和組裝於前叉4 1上端的握桿42、 組裝於前叉4 1下端的前輪1 2所構成。 引擎14與變速機15是設置成一體的動力單元,該 力單元是組裝於主框架32與下框35。 引擎14,具有從汽缸頭45起朝下方及後方延伸的 氣裝置46,變速機15則是經由鏈條47將動力傳遞至 輪17。 後懸吊裝置1 8是由:可擺動地組裝於主框架32後 下部的搖臂51、和組裝於前述搖臂51前方上部上端的 避震單元5 2、和分別連接於前述後避震單元5 2下端與 框架3 2下端之間的連桿機構5 3所構成。 而在燃料槽2 1下方設置成一體的空氣濾淸器5 6 ( 面中未顯示)則稍後說明。5 7爲主立架。 第2圖爲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重點部份側面圖,其 顯示搖臂5 1是藉由樞軸6 1組裝於主框架3 2的後方下 ,並在該搖臂51的上部設有左右—對的豎立壁62、62 圖面中僅標示靠近的一側),在前述豎立壁6 2、6 2之 具有作爲橫樑構件的避震托架63,後避震單元52的上 部是組裝於前述避震托架63,而該後避震單元52的下 部則經由連桿機構5 3組裝於主框架3 2的下端側。而 延 成 於 及 動 排 後 方 後 主 圖 中 側 ( 間 丄山 m 上山 m -9- 65 (7) 1232813 是將連桿機構5 3連結於主框架3 2下端的連結構件。 上述的豎立壁62、62及避震托架63,是構成支承後 避震單元52之上端支承構件60的零件。 後避震單元52是由:在內部收納著可自由移動之活 塞(圖面未顯示)的液壓缸6 6、和其中一端組裝於活塞 且朝液壓缸66外側延伸的活塞桿67、和設於活塞桿67 另一端的下端組裝構件6 8、和設置於液壓缸6 6上端的上 端組裝構件7 1、和分別介於設在液壓缸6 6外面的上部彈 簧承座72與設於下端組裝構件68之下部彈簧承座73間 的懸吊彈簧74、及透過儲備槽連接軟管76連接於液壓缸 66上部的儲備槽(圖面中未顯示,稍後詳細說明)所構 成,且上端組裝構件7 1是組裝於避震托架63,下端組裝 構件6 8連結於連結構件5 3。 當搖臂51朝下方擺動,將使活塞桿67進入液壓缸 6 6的油室內,導致油室內的容積減少,因此後避震單元 5 2具有可使油室內的油流入作爲另一個油室使用之儲備 槽內儲存的功能’此外,當搖臂51向下方擺動,將使活 塞桿67從液壓缸66的油室內朝外部退出,而使油室的容 積增加,因此後避震單元52具有可使儲存於儲備槽內的 油回流至液壓缸66之油室內的功能。 後避震單元52,附設有可藉由操作預負載操作部的 方式(圖面中未顯示,稍後說明),調整懸吊彈簧74之 預負載的預負載調整機構(圖面中未顯示,稍後說明), 並且透過彈簧預負載調整用油壓管7 7 (以下稱爲預負載 -10- (8) 1232813 調整用管77 )將預負載操作部連接於液壓缸66的上部。 連桿機構5 3,是由:其中一端組裝在設於搖臂5 1下 部之下部組裝部8 1的第1連桿8 2 ;及組裝於前述第1連 桿82另一端,其中一端連結於後避震單元52下端組裝部 6 8,且另一端連結於主框架3 2側支聯結構件6 5的第2連 桿所構成。而8 5、8 6、8 7、8 8爲連結銷。 第3圖是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重點部位平面圖,其中 顯示在搖臂5 1的前部形成有朝車體前後方向延伸的長孔 狀貫穿孔91,在該貫穿孔91的左右上部設有豎立壁62、 62,並藉由螺栓92··· (「...」表示複數之意,以下統一使 用)將避震托架63架設於前述豎立壁62、62,將後避震 單元52的上端組裝構件71組裝於避震托架63,使儲備 槽連接軟管76從避震托架63的後方豎起,並將該儲備槽 連接軟管76連接至組裝於搖臂5 1前面側部上方的儲備槽 93,使得預負載調整用管77從避震托架63的前方豎起。 而95是組裝於搖臂51前端作爲樞軸的組裝管,96用來 將上端組裝構件7 1固定於避震托架63上的螺帽。 如圖面所示,由於避震托架63是利用螺栓92...從側 方組裝於豎立壁62、62,因此可提高組裝的作業性。 回到第2圖,貫穿孔9 1在上部設有上方側形成開放 的傾斜部9 1 a,藉由該傾斜部9 1 a,可確實地防止液壓缸 66上之儲備槽連接軟管76的連接部在貫穿孔91的內面 形成干涉,此外,由於該傾斜部9 1 a僅形成於貫穿孔9 1 的上部,因此不會導致貫穿孔9 1整體形成大孔徑,可輕 -11 - (9) (9)1232813 易地確保搖臂5 1的剛性。 再者,亦可在後避震單元52的上端部,連接可將組 裝於後避震單元5 2之行程感應器訊號輸出的導線。 第4圖是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後避震單元上部與預負 載調整機構的剖面圖’其中後避震單元5 2的上端組裝構 件7 1,是由旋鎖結合於避震托架63的筒狀外殻1 0 1、和 收納於該外殻1 〇 1內的外輪1 〇2、和用來將前述外輪1 〇 固定於外殼1 〇 1內面而旋鎖結合於外輪固定螺帽1 、和 滑動於外輪1〇2內面的內輪104、及隔著隔板106將前述 內輪1 0 4固定於液壓缸6 6端部的內輪固定螺帽1 〇 7。 上述的外輪1 02,其筒狀構件的內面形成部分的凹球 面且鄰接於具有相同形狀的外輪半體l〇2a、102a,內輪 1 04其筒狀構件的外面則形成部分的凸球面。 上述的外輪102與內輪104,是構成球面軸承(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 108 的構件。而 111 是用來防 止塵埃等附著於外輪102與內輪104間之滑動部的防塵封 件。 預負載調整機構1 1 4是由預負載操作部1 1 5、與透過 預負載調整用管77連接於該預負載操作部1 1 5的動作部 1 16所構成,可調整懸吊彈簧74 (請參考第2圖)的預負載 ,也就指可在將後避震單元52(請參考第2圖)的全長設定 成特定長度時調整懸吊彈簧74的荷重,換言之,預負載 調整機構1 1 4是用來調整懸吊彈簧74的組裝長度。 舉例來說,當機車1 〇 (請參考第1圖)的乘客從1 -12- (10) (10)1232813 名變成2名時,可抑制因爲預負載變大所導致的車體下沉 〇 預負載操作部115,是由液壓缸部118、和可自由移 動地收納於前述液壓缸部1 1 8內的活塞1 2 1、和其中一端 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於前述活塞1 2 1的螺栓構件1 2 2、和利 用螺絲1 2 3組裝於前述螺栓構件1 2 2另一端的調整鈕1 2 4 、和爲了封閉液壓缸部1 1 8的開口而旋鎖結合於液壓缸部 1 1 8並且旋鎖結合於螺栓構件1 2 2的端部密封構件1 2 6所 構成。127是液壓缸部118與活塞121的油室。 端部密封構件1 2 6在側面設有孔部1 2 8,並於該孔部 1 2 8內收納著彈簧1 3 1與螺栓1 3 2,藉由以彈簧1 3 1將螺 栓132按壓於設在調整鈕124內面的凹部124a··.,可使 調整鈕1 24對液壓缸部1 1 8形成階段性的旋轉,也就是在 調整鈕1 24旋轉時產生喀搭感。此外,1 3 3爲Ο型環。 動作部1 1 6是由:可自由移動地設置於液壓缸66之 軸方向的上部彈簧承座72與液壓缸66之間設有油室66a 、和在液壓缸66的第1側部突出部66b處設置成可連通 油室66a的油路66c、及可對該油路66c形成節流作用的 節流閥66d所構成。而,135、135爲0型環,137是爲 了連接設於液壓缸66上端部之儲備槽連接軟管76而從液 壓缸66朝側方突出的第2側方突出部。 接下來,說明上述預負載調整機構1 1 4的作用。 當以手旋轉調整鈕1 24時,螺栓構件1 22將與調整鈕 124同步旋轉,可藉由設於螺桿構件122的公螺紋122a -13- (11) 1232813 與設於端部密封構件126的母螺紋126a之間的螺合關係 ,使活塞1 2 1從圖示的位置下降。 藉此,可使充滿於液壓缸1 1 8之油室1 2 7內的油經由 預負載調整用管77,並通過油路66c抵達油室66a,使得 油室6 6 a的容積增加。 這樣一來,可藉由上部彈簧承座72相對於液壓缸66 向下方產生移動的方式,縮短懸吊彈簧的組裝長度,進而 提升懸吊彈簧的預負載。 回到第4圖,倘若調整鈕1 24形成與上述方向相反的 旋轉時,將使活塞121上昇,由於油室66a內的油將通過 油路66c與預負載調整用管77抵達油室127內,故可減 少油室66a內的容積,並由於上部彈簧承座72相對於液 壓缸66朝上方移動,可增加懸吊彈簧的組裝長度,並降 低懸吊彈簧的預負載。 第5圖爲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搖臂側面圖,搖臂5 i 在其前端組裝有組裝管95,並在包含組裝管95的前方上 部組裝有豎立壁62、62,在下部組裝有下部組裝部8 1, 在後端部形成有作爲車軸組裝部之可供後輪1 7 (請參考 第1圖)車軸組裝的車軸組裝孔5 2 a。而6 2 a、6 2 a形成 於豎立壁62、62上,供組裝壁震托架63 (請參考第2圖 )之螺栓92、92 (請參考第3圖)貫穿的的貫穿孔。 第6圖是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搖臂平面圖,搖臂5 i 是由:設於前部且於平面視角上略呈梯形的基座部1 4 1 ; 和一體地從該基座部1 4 1朝後方延伸的左右一對臂部1 4 2 -14- (12) 1232813 62 • 41 裝 固 因 由 材 下 之 材 與 材 局 插 面 插 6 1 於 軸 軸 、143 ;和組裝於基座部;的組裝管95、豎立壁62、 及下部組裝部8 1 (請參考第5圖)所構成,基座部1 是形成有貫穿孔9 1的構件。 如.上述第5、6圖所示地,由於豎立壁6 2、6 2的組 範圍直到加裝於基座部1 4 1的組裝管9 5處,因此可堅 地組裝豎立壁6 2、6 2 ’並由於可提高搖臂5 1的剛性, 此在獲得一定剛性時,可減輕搖臂5 1的重量。 第7圖是第6圖中的7-7線剖面圖,搖臂5 1是藉 熔接:形成頂面且一體形成豎立壁62、62的上部板 1 4 5 ’和形成有貫穿孔91的筒狀材1 4 6 ;和作爲底面的 部板材1 4 7 ;和作爲上述上部板材丨4 5與下部板材1 4 6 左右側面的左側板材1 4 8與右側板材1 5 1 ;和與左側板 148形成角型管之具有〔型剖面的左c字型材152;及 右側板材1 5 2形成角型管之具有c型剖面的右〔字型 1 5 3所接合而成。 第8圖是顯示本發明之機車搖臂前端部的剖面圖( 部平面視角)’其中是分別將球面滑動軸承1 6 1、1 6 1 入組裝管95之中空部95a的兩端部,並爲了使上述球 滑動軸承161、161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將內管162 入中空部9 5 a ’利用扣環1 6 3、1 6 3防止球面滑動軸承1 、161從中空部95a內脫落,再使軸環164、164緊鄰 球面滑動軸承1 6 1、1 6 1的外側,而將螺栓所形成的樞 6 1插入上述球面滑動軸承1 6 1、1 6 1 ;和內管1 6 2 ;和 環1 6 4、1 6 4 ;及設於主框架3 2的組裝孔3 2 a、3 2 a內 -15- (13) 1232813 藉由將螺帽旋入形成於樞軸61先端的公螺紋,將搖臂5 1 組裝於左右的主框架3 2、3 2。此外,1 6 5、1 6 5爲防塵封 件。 球面滑動軸承1 6 1是由:嵌合於組裝管9 5的外輪 167、與外面可自由滑動地嵌合於前述外輪167且內面前 合於樞軸61的內輪168所構成。 第9圖是本發明機車之排氣裝置的平面圖,排氣裝置 46是直列4汽缸引擎用的排氣裝置,該直列4汽缸引擎 是由:於汽缸頭4 5 (請參考第1圖)處組裝於每個汽缸 的第1排氣管171、第2排氣管172、第3排氣管173、 第4排氣管174 ;和連結第1、2排氣管171、172的左集 合管1 76 ;和連結於該左集合管1 76後端的左觸媒組裝管 1 7 7 ;和組裝於該左觸媒組裝管1 7 7後端的左後部排氣管 1 7 8 ;和蓮結於該左後部排氣管1 7 8後端的左消音器1 8 1 :和連結第3、4排氣管1 7 3、1 74的右集合管1 8 3 ;和連 結於該右集合管1 83後端的右觸媒組裝管1 84 ;和組裝於 該右觸媒組裝管1 84後端的右後部排氣管1 86 ;和組裝於 該右後部排氣管1 8 6後端的右消音器1 8 7 ;和分別連通前 述左集合管176與右集合管183的前連通管188;及分別 連通前述左後部排氣管1 7 8與右後部排氣管1 8 6的後連通 管1 9 1所構成。 第1 〇圖爲本發明機車之觸媒組裝管的剖面圖,是針 對第9圖所示的左觸媒組裝管1 7 7作進一步說明。而右觸 媒組裝管1 8 4的結構與左觸媒組裝管1 7 7相同。 -16 - (14) 1232813 左觸媒組裝管1 7 7是由:管部1 9 3 ;和收納於該 193內的觸媒194;及分別設於前述管部193與觸姨 之間的間隔件1 9 5、1 9 5所構成,藉由縮小管部1 9 3 端並隔著間隔件1 9 5、1 9 5可保持觸媒1 9 4。而1 9 5 a 成間隔件1 9 5的內周端部的段差部,爲抵接於觸媒1 端部194a的部分。 間隔件1 9 5,是採用不鏽鋼製鋼索編織成略呈筒 構件,並且具有彈性。 換言之,由於可利用間隔件1 9 5彈性地保持管哉 內的觸媒1 94,因此可緩和當觸媒1 94產生熱膨脹或 1 9 3縮徑時作用於觸媒1 94的外力。 此外,間隔件1 9 5亦可採用陶瓷製的纖維形成。 第1 1圖是本發明之機車消音器的剖面圖’是針 9圖所示的左消音器181進行說明。而右消音器187 構與左消音器1 8 1相同。 左消音管1 8 1是由:入口管1 9 8、和一體形成於 口管1 9 8後部的中間管2 0 1、和一體形成於該中間管 後部的後部管202、及連結於中間管201的外筒203 成。 入口管198是設有閥組裝部205的部分’該閥組 2 0 5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有用來調整排氣懕的排氣閥( 中未顯示)。 中間管20 1爲雙層管,是由形成有複數個通 206a的內管2 0 6、及設於該內管206外側的外管207 :管部 ί 194 的兩 是形 94之 狀的 ;193 管部 對第 的結 該入 201 所形 裝部 圖面 氣孔 所構 •17- (15) 1232813 成,而形成於內管2 Ο 6與外管2 Ο 7間的環狀室2 Ο 8是塞滿 形成纖維狀不鏽鋼之不鏽鋼絨的部分。 藉由上述的不鏽鋼絨,可保持來自於內管206並通過 通氣孔206a...後進入環狀室2 0 8之排氣的溫度,可防止通 過內管206之排氣溫度的下降。 後部管2 0 2爲收納觸媒2 1 1的部分,是由管部2 1 2 ; 和觸媒2 1 1 ;及分別設於上述觸媒2 1 1與管部2 1 2之間的 間隔件2 1 3、2 1 3所構成,間隔件2 1 3具有與第1 〇圖所示 之間隔件1 95相同的材料與結構,藉由縮小管部2 1 2並隔 著間隔件2 1 1可彈性地保持觸媒2 1 1。此外,2 1 5是形成 於管部2 1 2後端的管部出口。 在中間管20 i處被抑制溫度下降的排氣,由於在後部 管2 02內與觸媒21 1形成高溫接觸,因此可促進觸媒反應 〇 接下來說明上述左觸媒組裝管1 1 7的組裝要領。 第1 2圖是顯示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觸媒組裝管的組裝 要領作用圖,根據左觸媒組裝管1 77來說明組裝要領的流 程。而STx X是表示步驟編號。 ST0 1…是將間隔件嵌合於觸媒。亦即是由圓柱狀之觸 媒194的端部194a、194a側將間隔件195嵌合於觸媒 194的外周部194b,製造出觸媒組裝體217。 上述狀態的嵌合,是使間隔件1 9 5的內徑D 4小於觸 媒1 9 4的外徑D 3,並藉由彈力將間隔件丨9 5壓入觸媒 1 9 4。據此’由於壓入後間隔件1 9 5不易從觸媒1 9 4脫落 -18- (16) 1232813 ’故易於執行後續的作業。 ST02…是將觸媒組裝體嵌合於管部。亦即是將 ST01…所製成的觸媒組裝體217插入筆直的管部193A並 加以定位。 上述的嵌合爲鬆配合(loose fit)或壓入。 ST03…是縮小管部。亦即是縮小管部193A的兩端部 ’並藉由縮徑後的管部193彈性地保持觸媒194。 如上所述地’由於是隔著間隔件1 9 5彈性保持著觸媒 194 ’因此可防止縮徑加工時觸媒194的端部194a與外周 部194b等角部損傷,並能由間隔件195吸收觸媒194的 熱膨脹,除此之外,更不必擔心當觸媒1 9 4因溫度下降而 收縮時發生固著於管部193內的情形。管部193A的兩端 部,可單獨縮小其中一端,或同時縮小兩端。當兩端同時 縮小時,可降低製造工數並提高生產性。 接下來說明上述前連通管1 8 8的作用。 第13圖爲顯不本發明機車之連通管作用的作用圖。 大部分從引擎流經左集合管176的排氣,通常是通過 左觸媒組裝管177的觸媒195後流入左後部排氣管ι78。 而大部分從引擎流經右集合管1 83的排氣,通常是通 過右觸媒組裝管1 8 4的觸媒1 9 5後流入右後部排氣管1 8 6 〇 舉例來說,當右觸媒組裝管1 8 4側的觸媒1 9 5因遭到 炭污染而導致通氣性低於左觸媒組裝管1 77側的觸媒1 95 時,右集合管1 8 3內的部分排氣’將通過前連通管〗8 8抵 -19- (17) 1232813 達左集合管176,並於通過左觸媒組裝管177的觸媒195 後流入左後部排氣管178。 相反地,當左觸媒組裝管1 7 7側的觸媒1 9 5因遭到炭 污染而導致通氣性低於右觸媒組裝管1 84側的觸媒1 95時 ,左集合管176內的部分排氣,將通過前連通管188抵達 右集合管183,並於通過右觸媒組裝管184的觸媒195後 流入右後部排氣管1 8 6。 如上所述地,排氣裝置46可藉由前連通管188,縮 小因觸媒1 9 5受到炭污染而導致左右排氣管所產生的排氣 壓差而使排氣壓的最大値下降,可長保所期待的輸出特性 。而前連通管188,在左集合管176與右集合管183之間 形成傾斜組裝,藉由改變該傾斜的角度,可調整前連通管 1 88的管長,並可提升引擎的輸出特性。 第14(a) 、 (b)圖是顯示本發明機車之觸媒組裝 管的變形例剖面圖。 (a )圖中顯示嵌合於觸媒1 9 4的筒狀間隔件2 1 8、 218 ° 間隔件2 1 8 ’是由不鏽鋼製的鋼索編織而成的構件, 可彈性地保持觸媒1 9 4。 (Μ圖中是顯示觸媒194與間隔件218、218插入管 部後,縮小管部兩端而形成觸媒組裝管2 1 9。 筒狀的間隔組裝件2 1 8,其端部是沿著縮徑後之管部 1 93的內面朝內側彎折’並圍繞著觸媒i 94的角部形成彈 性地保持。 -20- (18) 1232813 第1 5圖是顯示關於本發明機車之空氣濾淸器的剖面 圖,空氣濾淸器56,是由燃料槽21的底板21a、與在底 板21a上組裝成覆蓋該底板21a下方的半殻體221形成空 氣濾淸器外殼222,並以過濾器224覆蓋設於該空氣濾淸 器外殼222內的通風筒223,且在半殼體221的前部組裝 有進氣口 55。 此外,226是組裝於引擎14之汽缸頭45的進氣歧管 ,227是組裝於進氣歧管226且形成通氣筒223之組裝部 的進氣管,22 8是組裝於進氣管227的燃料噴射器。 如此一來,由於燃料槽2 1的底板2 1 a形成空氣濾淸 器外殻222的一部份,故能有效地利用燃料槽2 1下方的 空間,並可形成更小型的機車,此外,更能減輕空氣濾淸 器外殻222的重量。 第16圖是關於本發明機車之輪圈的剖面圖,其中是 針對構成後輪1 7的輪圈加以說明。 輪圈231是由··組裝於車軸2 3 2側的輪轂2 3 3、和從 該輪轂2 3 3朝外側略呈放射狀延伸的複數條輪幅2 3 4、及 設於該輪幅23 4前端的輪緣23 6所構成。 輪轂23 3是由:設置於具有開口 23 7之凹部23 8的輪 轂本體23 9、和作爲封閉開口 2 3 7之側壁構件的橡膠支承 構件267、和將該橡膠支承構件267組裝於輪轂本體239 的複數個螺栓242、及配置於輪轂本體239與橡膠支承構 件2 67內的外軸環247所構成。 上述的輪轂本體2 3 9、輪幅2 3 4及輪緣2 3 6,是構成 -21 - (19) 1232813 單一結構鍛造之輪圈本體2 4 1的構件。 以下說明輪圈2 3 1的支承結構。 輪圈2 3 1的支承,是經由作爲第2軸承的左 及作爲采1軸承的右軸承2 4 5,可自由轉動地將 本體23 9、及構成輪圈緩衝器243 (稍後詳述) 承構件2 6 7的輪轂2 3 3組裝於車軸2 3 2,並在左 244、245之間配置可使左、右軸承244、245保 離的內軸環246,在橡膠支承構件267與右軸承 配置外軸環2 4 7。 如此一來,由於輪轂本體2 3 9與外軸環2 4 7 的兩個構件,相較於傳統上輪轂與外軸環形成一 ,本發明可利用輪轂本體23 9的鍛造提高加工性 可提高凹部2 3 8內的加工性,進而提高生產性。 圖面中的251爲碟煞裝置用的碟煞盤,252 承2 5 3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於車軸23 2的鏈輪支 2 5 4是利用螺栓2 5 5與螺帽2 5 6組裝於鏈輪支承 的從動鏈輪,2 5 7、2 5 8爲防塵封件,261是設: 233底部可供右軸承245壓入及外軸環247嵌合 體孔,262則是防止右軸承24 5脫落的扣環。 輪圈緩衝器243是當驅動力由第1圖所示庄 與變速機1 5經由鏈條47與第6圖所示的從動鏈: 遞至輪圈23 1時,用來緩和衝擊以避免過度的衝 鏈輪2 5 4傳遞至輪圈2 3 1的裝置,該輪圈緩衝器 :設置於鏈輪支承構件2 5 2的複數個突出部2 6 5 軸承244 具備輪轂 之橡膠支 、右軸承 持一定距 2 4 5之間 形成獨立 體的結構 ,特別是 是利用軸 承構件, 構件2 5 2 置於輪轂 的輪轂本 引擎14 輪2 5 4傳 擊由從動 243是由 、和鄰接 -22- (20) 1232813 於前述突出部265的橡膠片266、及支承該橡膠片 橡膠支承構件2 6 7所構成,而驅動力是按以下的順 傳遞:從動鏈輪2 54—鏈輪支承構件252—突出部 橡膠片266->橡膠支承構件267->輪轂本體239。 倘若衝擊性的驅動力傳遞至從動鏈輪2 5 4時, 會由被突出部265按壓而形成壓縮的橡膠片266所 在本案中,271是設於外軸環247其中一端部 用來抵接橡膠支承構件267之角部272的段差部, 用來嵌合於輪轂本體孔261之外軸環247的另一 δ 是設於橡膠支承構件267上作爲側壁孔的支承構件 供左軸承的壓入及外軸環247之段差部271前端的 接下來根據第1 7〜1 9圖說明上述將輪圈2 3 1組 軸2 3 2的組裝要領。 第1 7圖是顯示本發明之輪圈組裝要領的第1 〇 首先,利用螺栓242將橡膠支承構件267組裝 本體2 3 9的開口 2 3 7側。這樣一來,可由輪轂本體 橡膠支承構件267形成輪轂組裝體27 8。 第1 8 ( a ) 、 ( b )圖爲顯示本發明之輪轂組 的第2作用圖。 在(〇圖中,外軸環247是由輪轂本體239 本體孔261插入輪轂組裝體278內,且外軸環247 部271抵接於橡膠支承構件267的角部2 72。 在(b)圖中’右軸承245是壓入輪轂本體孔 266的 序進行 2 65 — 衝擊將 吸收。 2 73處 274是 諸,2 7 5 孔,可 嵌合。 裝於車 作用圖 於輪轂 23 9及 裝要領 的輪轂 的段差 2 6 1內 -23- (21) 1232813 直到抵接於外軸環2 4 7之另一端2 7 4。 此時,由於形成外軸環247抵接於橡膠支承構件267 的狀態,因此右軸承245的壓入荷重可經由外軸環247由 橡膠支承構件2 6 7所承接,並可防止輪轂2 3 3產生變形。 此外,扣環2 6 2可嵌合在形成於輪轂本體孔2 6丨的環 狀溝2 6 1 a。 第1 9 ( a ) 、 ( b )圖爲顯示本發明之輪穀組裝要領 的第3作用圖。 在(a)圖中,內軸環246是由橡膠支承構件267的 支承構件孔275插入外軸環247內’且內軸環246的前端 抵接於右軸承2 4 5。 在(b )圖中,左軸承244是壓入支承構件孔275內 直到抵接於內軸環246。 接著,在第16圖中,是將預先壓入軸承253並組裝 著從動鏈輪2 5 4的鏈輪支承構件2 5 2結合於橡膠支承構件 2 6 7側,並將防塵封件2 5 7嵌入鏈輪支承構件2 5 2的端部 ,再將防塵封件2 5 8嵌入輪轂本體2 3 9的端部,並將車軸 232依序插入軸承253、左軸承244、內軸環246及右軸 承2 4 5內。 這樣便完成將輪圈2 3 1組裝於車軸2 3 2的組裝步驟。 第2 0圖是顯不本發明之輪圈組裝方法的流程圖,並 再度根據第17〜19圖說明輪圈的組裝要領。STxx是表示 步驟編號。 S 丁 1 1…是將橡膠支承構件組裝於輪轂本體。 -24- (22) 1232813 ST 12...是從輪轂本體孔將外軸環插入輪轂組裝體內直 到抵接於橡膠支承構件。 ST 13...是將右軸承壓入輪轂本體孔。 ST14...是將扣環嵌入輪轂本體。 ST 15...是從支承構件孔將內軸環插入外軸環內直到抵 接於右軸承。 ST1 6...是將左軸承壓入支承構件孔內。 ST17...是使車軸嵌合於左軸承、內軸環、及右軸承內 〇 根據上述的說明,可完成輪圈的組裝方法。 第2 1圖是顯示本發明輪圈之外軸環變形例的剖面圖 ’其中顯示在內面281設有形成環狀之突部282的外軸環 2 8 3 ° 如上所述地,由於外軸環2 8 3的內面設有突部2 8 2, 因此可將插入外軸環2 8 3內的內軸環 246配置在外軸環 2 8 3之橫剖面的中央附近,可更輕易地使車軸2 3 2 (請參 考第16圖)通過內軸環246。 第22圖是顯示本發明機車之輪圈的另一實施型態剖 面圖’與第1 6圖所示之實施型態結構相同的部分,則標 示相同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輪圈2 8 5 ’具有設於車軸2 3 2側的輪轂2 8 6。 輪轂2 8 6是由:輪轂本體2 8 7、和作爲側壁構件來封 閉該輪轂2 8 7之開口 2 3 7的橡膠支承構件2 8 8、和將該橡 膠支承構件2 8 8組裝於輪轂本體2 8 7的複數個螺栓2 4 2、 -25- (23) 1232813 及配置於輪轂本體287與橡膠支承構件288內的外軸環 2 8 9所構成。 輪轂2 8 7,是形成於供外軸環2 8 9之其中一端部291 插入的環狀溝2 9 2內面,橡膠支承構件2 8 8則形成於供外 軸環289之另一端部293插入的環狀溝294內面。 上述的輪轂本體287、輪幅234及輪緣236是構成單 一結構鍛造而成之輪圈本體2 9 5的構件。 接下來,說明將上述輪圈2 8 5組裝於車軸2 3 2的組裝 要領。 首先,一邊將外軸環289的其中一端部291插入輪轂 本體2 8 7的環狀溝2 9 2並將外軸環2 8 9的另一端部2 9 3插 入橡膠支承構件2 8 8的環狀溝2 9 4,一邊利用螺栓2 4 2將 橡膠支承構件2 8 8組裝於輪轂本體2 8 7的開口 23 7側。如 此一來,可由輪轂本體2 87與橡膠支承構件2 8 8構成輪轂 組裝體296。 接著,將右軸承245壓入形成於輪轂本體287底部的 輪轂本體孔2 9 7。 此外’將扣環262嵌合在形成於輪轂本體孔297的環 狀溝29 8內。 然後’從形成於橡膠支承構件2 8 8中央部作爲側壁孔 的支承構件孔301將內軸環246插入外軸環2 8 9內,而形 成內軸環246的前端抵接於右軸承245。 接著將左軸承244壓入支承構件孔3〇丨直到抵接於內 軸環246 。 -26- (24) 1232813 接下來,將第16圖中預先壓入軸承253 動鏈輪2 5 4的鏈輪支承構件2 5 2,結合於橡 2 8 8側,並將防塵封件2 5 7嵌入鏈輪支承構件 ’再將防塵封件2 5 8嵌入輪轂本體2 8 7的端部 232依序插入軸承253、左軸承244、內軸環 承245內。 這樣便完成將輪圈2 8 5組裝於車軸2 3 2的 第23圖是顯示本發明輪圏之其他實施型 法流程圖,並再度根據第22圖所顯示的輪圈 的組裝要領。STx X是表示步驟編號。 ST2 1..·是將外軸環卡合於輪轂本體與橡膠 間’並將橡膠支承構件組裝於輪穀本體。 ST22...是將右軸承壓入輪轂本體孔。 ST23...是將扣環嵌入輪轂本體。 ST2 4··。是從支承構件孔將內軸環插入外軸 接於右軸承。 ST25…是將左軸承壓入支承構件孔內。 ST26…是使車軸嵌合於左軸承、內軸環、 〇 根據上述的說明,可完成輪圈的組裝方法 第24圖是顯示有關本發明機車之腳踏支 面圖(箭號(front)表示車身前方),其中; 3 2的後方下部組裝有腳踏承座3 2 1,並利用螺 踏3 2 2組裝於前述腳踏承座3 2 1,並且在利用! 及組裝著從 膠支承構件 25 2的端部 ,並將車軸 246及右軸 組裝步驟。 態的組裝方 來說明輪圈 支承構件之 環內直到抵 及右軸承內 〇 承構造的側 顯示主框架 栓3 1 5將腳 螺栓3 1 5組 -27- (25) 1232813 裝之腳踏3 2 2更內側處,可自由擺動地組裝著煞車 3 23 0 腳踏承座321具備:用來組裝於主框架32的上 3 2 i a與下臂部3 2 1 b、和用來組裝右消音器丨8 7的後 伸部3 2 1 c。 煞車踏板3 23是由:隔著軸承組裝於螺栓315的 部3 2 3 a、和設於前端的踩踏部3 2 3 b、及設於後端的 連結部3 2 3 c所構成,而汽缸連結部3 2 3 c連結於主 3 2 5 ° 第2 5圖是第2 4圖中2 5 - 2 5線的剖面圖,可供主 3 2 5連結於煞車踏板3 2 3的連結構件3 2 7,是由:組 煞車踏板3 2 3之汽缸連結部3 23 c (請參考第24圖) 長構件3 2 8、和插入該延長構件3 2 8與主汽缸3 25之 端構件3 3 1的螺栓3 3 2、和旋鎖於該螺栓3 3 2端部的 3 3 3、及設置於位在螺栓3 3 2中間之延長構件3 2 8與 端構件3 3 1之間的扣環3 3 4所構成。 桿前端構件3 3 1,是組裝在延伸自主汽缸3 2 5內 之活塞桿3 3 6的構件。 3 3 7是設於腳踏承座321之可供連接構件3 27貫 踏承座321的貫穿孔。 而,在本發明第22圖所示的實施型態中,雖然 環2 89爲外徑大致相同的筒狀物,卻不以此爲限,譬 亦可加大中央部的外徑形成筒狀的大直徑部,並將該 徑部兩側的外徑縮小成小於該大直徑部的筒狀小直徑 踏板 臂部 方延 基座 汽缸 汽缸 汽缸 裝於 的延 桿前 螺帽 桿前 活塞 穿腳 外軸 如, 大直 部, -28- (26) (26)1232813 並分別使各小直徑部嵌合於輪轂本體孔2 6 1與支承構件孔 3 0 1,並使與位於大直徑部及小直徑部間的軸形成垂直的 面,分別抵接於輪轂本體287與橡膠支承構件288。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可由上述內容獲得以下的效果。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輪圈構造,由於第1軸承可隔 著圍繞內軸環的筒狀外軸環抵接於側壁構件,當第1軸承 壓入輪轂本體時,可經由外軸環以側壁構件隻承作用於第 1軸承的壓入荷重。據此,相較於不具外軸環而幾乎由輪 轂承受壓入軸承時之荷重的習知技術,本發明可提高輪轂 的剛性,並抑制輪轂本體的變形。 此外,藉由以外軸環連結第1軸承與側壁構件,使得 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在靠近車軸的位置形成連結,藉此也 能提高輪轂的剛性。因此能使可支承的荷重大於車輛行走 時作用於輪轂的荷重。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輪圈構造,由於圍繞內軸環的 筒狀外軸環架設於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之間,當第丨、2 軸承壓入輪轂本體及側壁構件的其中一個時,可使作用於 第1、2軸承的壓入荷重經由外周環被輪轂本體與側壁構 件中的另一個所支承。藉此可提高輪轂的剛性,並可於壓 入第1、2軸承時抑制輪轂本體或側壁構件的變形。並且 能使可支承的荷重大於車輛行走時作用於輪轂的荷重。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輪圈組裝方法,是將側壁構件 -29- (27) (27)1232813 結合於輪轂本體,再從形成於輪轂本體底部的輪轂本體孔 將筒狀的外軸環插入輪轂本體內,並使該外軸環的前端抵 接於側壁構件,使第1軸承嵌合於輪轂本體孔,而從形成 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壁孔將筒狀的內軸環插入外軸環內, 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於第1軸承,使第2軸承嵌合於側 壁孔,並使第2軸承抵接於內軸環,使得車軸嵌合於上述 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第1軸承內,因此可藉由從輪轂本 體孔將外軸環插入輪轂本體的方式輕易地將外軸環裝入輪 轂內,並可藉由外軸環輕易地提升輪轂的剛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輪圈組裝方法,由於是使筒狀 的外軸環挾持於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之間進而使輪轂本體 與側壁構件結合,使第1軸承嵌合在形成於輪轂本體底部 的輪轂本體孔,並從形成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壁孔將筒狀 的內軸環插入外軸環內,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於第1軸 承’使第2軸承嵌合於側壁孔,並使第2軸承抵接於內軸 環’使得車軸嵌合於上述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第1軸承 內’因此用來補強輪轂的外軸環,可於結合輪轂本體與側 壁構件之際裝入輪轂,可在不增加組裝步驟的狀態下完成 。據此,可抑制成本的上揚。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採用本發明輪圈之機車的側面圖。 第2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重點部位側面圖。 第3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重點部位平面圖。 -30- (28) 1232813 第4圖:顯示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後避震器上部與預 負載調整機構的剖面圖。 第5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搖臂側面圖。 第6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搖臂平面圖。 第7圖:第6圖中7 - 7線剖面圖 第8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搖臂前端部剖面圖(局 部平面剖面圖)。 第9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排氣裝置平面圖。 第1〇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觸媒安裝管剖面圖。 第11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消音器剖面圖。 第12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觸媒安裝管的安裝要領 說明圖。 第1 3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連通管的作用說明圖。 第14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觸媒安裝管的變形例剖 面圖。 第1 5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空氣濾淸器剖面圖。 第1 6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輪圈的剖面圖。 第1 7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輪圈組裝要領的第1作 用圖。 第1 8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輪圈組裝要領的第2作 用圖。 第1 9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輪圈組裝要領的第3作 用圖。 第20圖:本發明之輪圈的組裝方法流程圖。 -31 - (29) 1232813 第2 1圖:本發明輪圈之外軸環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22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輪圏的其他實施型態剖 面圖。 第23圖:本發明輪圈之其他實施型態的組裝方法流 程圖。 第24圖:本發明相關之機車的腳踏支承構造側面圖 〇 第2 5圖:第2 4圖中2 5 - 2 5線剖面圖。 第2 6圖:傳統輪圈結構的剖面圖。 第2 7圖:傳統輪圈的組裝方法作用圖。 〔圖號說明〕 2 3 1、2 8 5 :輪圈 232 :車軸 233 ' 286 :輪轂 237 :開口 239、287:輪轂本體_ (左軸承) (右軸承) 244 :第2軸承 2 4 5 :第1軸承 2 4 6 :內軸環 247 、 289 : 261 、 297 : 267 、 288 : 275 、 301 : 外軸壤 輪轂本體孔 側變構件 側檗孔(支承構件孔) -32-

Claims (1)

  1. (1) 1232813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輪圈構造,是由杯狀的輪轂本體與封蓋前述輪 轂本體之開口的側壁構件來構成輪圈的輪轂,將前述輪轂 藉由設置於前述輪轂本體側的第1軸承與設置於前述側壁 構件側的第2軸承組可自由轉動地裝於車軸,並在前述車 軸上嵌合一可保持前述第1、第2軸承間之距離的筒狀內 軸環的輪圈構造, 其特徵爲:前述第1軸承,係隔著圍繞前述內軸環的 筒狀外軸環抵接於前述側壁構件。 2.—種輪圈構造,是由杯狀的輪轂本體與封蓋前述輪 轂本體之開口的側壁構件來構成輪圈的輪轂,將前述輪轂 藉由設置於前述輪轂本體側的第1軸承與設置於前述側壁 構件側的第2軸承可自由轉動地組裝於車軸,並在前述車 軸上嵌合一可保持前述第1、第2軸承間之距離的筒狀內 軸環的輪圈構造, 其特徵爲:圍繞前述內軸環的筒狀外軸環,是橫跨前 述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 3 . —種輪圈組裝方法,是將具備由略呈杯狀的輪轂本 體、及封蓋前述輪轂本體之開口的側壁構件所構成之輪轂 的輪圈組裝於車軸的組裝方法, 其特徵爲:將側壁構件結合於前述輪轂本體’ 從開設於前述輪轂本體底部的輪轂本體孔將筒狀的外 軸環插入到輪轂本體內,並使該外軸環的前端抵接於前述 側壁構件, -33- (2) 1232813 使第1軸承嵌合於前述輪轂本體孔, 從開設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壁孔將筒狀的內軸環插入 到前述外軸環內,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於第i軸承, 使第2軸承嵌合於前述側壁孔,並使第2軸承抵接於 前述內軸環, 使車軸嵌合於前述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第1軸承內 〇 4 . 一種輪圈組裝方法,是將具備由略呈杯狀的輪轂本 體、及封蓋前述輪轂本體之開口的側壁構件所構成之輪轂 的輪圈組裝於車軸的組裝方法, 其特徵爲:一面使筒狀的外軸環挾持於前述輪轂本體 與側壁構件之間,一面使輪轂本體與側壁構件結合, 使第1軸承嵌合在開設於輪轂本體底部的輪轂本體孔 從開設於側壁構件中央的側嬖孔將筒狀的內軸環插入 到前述外軸環內,並使內軸環的前端抵接於第1軸承, 使第2軸承嵌合於前述側壁孔,並使第2軸承抵接於 前述內軸環, 使車軸嵌合於前述的第2軸承、內軸環及第1軸承內 -34-
TW093105307A 2003-03-19 2004-03-01 Wheel rim structure and wheel rim mounting method TWI23281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74938A JP4108513B2 (ja) 2003-03-19 2003-03-19 ホイール構造及びホイール組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2208A TW200422208A (en) 2004-11-01
TWI232813B true TWI232813B (en) 2005-05-21

Family

ID=32959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05307A TWI232813B (en) 2003-03-19 2004-03-01 Wheel rim structure and wheel rim mount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097259B2 (zh)
JP (1) JP4108513B2 (zh)
CN (1) CN1310776C (zh)
BR (1) BRPI0400715B1 (zh)
DE (1) DE102004013489B4 (zh)
IT (1) ITTO20040180A1 (zh)
TW (1) TWI2328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72772B2 (en) * 2003-02-20 2009-01-06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rear cushion
JP4130395B2 (ja) * 2003-09-09 2008-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US7210748B1 (en) * 2005-03-15 2007-05-01 Isaac Velazquez Motorcycle hub adapter
JP2007118684A (ja) * 2005-10-26 2007-05-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ホイ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21801B2 (ja) 2006-02-01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SI22709A (sl) * 2008-01-21 2009-08-31 DIVERSE:INŽENIRING Gregor Bizjak s.p. Kolo za visokozmogljiva vozila
US7896381B2 (en) * 2008-03-20 2011-03-01 Trek Bicycle Corporation Bicycle wheel assembly
KR100925959B1 (ko) * 2008-08-06 2009-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리어 차체구조
US7954905B2 (en) * 2009-01-26 2011-06-07 Salim Wakim Modular motorcycle hub system
JP5261825B2 (ja) * 2009-03-31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ITMI20111985A1 (it) * 2011-11-03 2013-05-04 Pz5 S R L Giunto mozzo-corona flangiata di una ruota da motocicletta.
ES2482567B2 (es) * 2012-06-20 2015-04-30 Fersa Innova, S.L.U. Conjunto de rodamiento con casquillo de seguridad y procedimiento de inserción
DE102018103367A1 (de) 2018-02-15 2019-08-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ageranordnung für ein Hinterrad eines Kraftrads sowie Hinterrad mit der Lageranordnung
DE102018108388A1 (de) 2018-04-10 2019-10-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ageranordnung für ein Hinterrad eines Kraftrads sowie Hinterrad mit der Lageranordnung
DE102018116438A1 (de) 2018-07-06 2020-01-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ageranordnung für ein Hinterrad eines Kraftrads sowie Hinterrad mit der Lager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74192A (en) * 1930-11-12 1932-08-30 Kay Brunner Steel Products Inc Hub construction for truck wheels
US4424981A (en) * 1982-01-25 1984-01-10 Maxwell Iii William H High strength light weight bike axle
JPH0825363B2 (ja) 1987-05-20 1996-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ホイ−ル
JPH01309801A (ja) * 1988-06-09 1989-12-14 Yamaha Motor Co Ltd 小径車輪
US4880280A (en) * 1988-06-27 1989-11-14 Custom Chrome, Inc. Motorcycle wheel hub and flange assembly
DE9113955U1 (de) * 1991-11-09 1992-01-02 Maschinenbau Wiedemann & Schmieding GmbH, 4703 Bönen Fahrradnabe
CN2148692Y (zh) * 1993-03-27 1993-12-08 胡锡华 汽车防松轮毂总成装置
US5757084A (en) * 1995-09-15 1998-05-26 Consolidated Metco, Inc. Wheel hub assembly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hub on an axle
US5992943A (en) * 1997-07-17 1999-11-30 Dana Corporation Wheel end assembly
US6149244A (en) * 1998-05-29 2000-11-21 Consolidated Metco Inc. Wheel hub assembly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hub on an axle
US6591956B1 (en) * 2002-04-29 2003-07-15 Cane Creek Cycling Components, Inc. Bicycle freewheel hub supported on a central drive cylin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2208A (en) 2004-11-01
CN1310776C (zh) 2007-04-18
CN1532077A (zh) 2004-09-29
ITTO20040180A1 (it) 2004-06-17
DE102004013489A1 (de) 2004-10-07
BRPI0400715B1 (pt) 2012-09-04
JP4108513B2 (ja) 2008-06-25
BRPI0400715A (pt) 2005-01-11
US20040222693A1 (en) 2004-11-11
DE102004013489B4 (de) 2006-08-24
US7097259B2 (en) 2006-08-29
JP2004276875A (ja) 2004-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2813B (en) Wheel rim structure and wheel rim mounting method
US20020029916A1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EP1953077B1 (en) Swing arm type suspension for vehicle
US6845836B2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JP4825715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CN105209734B (zh) 骑乘式车辆的操作部结构
JP6309326B2 (ja) 車輪支持機構
JP446703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構造
JP2007091103A (ja) 鞍乗り型自動二輪車
JP2007296926A (ja) 車両の懸架構造
US20080066986A1 (en) Motorcycle
JP446703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JP2005255163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動力ユニット支持構造
JP2006021626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4278497A (ja) 排気装置の触媒固定方法及び同触媒固定構造
JP2006021625A (ja) 自動二輪車
JP3422321B2 (ja) 2人乗りが可能な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568249B1 (ja) ホイールダンパ構造
JPS645678Y2 (zh)
JP3300042B2 (ja) 自動二,三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6094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504058B2 (ja) 車両用出力軸支持構造
ITTO20060442A1 (it) Sospensione posteriore per motociclo.
JP2005271608A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
JP613424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懸架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