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41143B -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 Google Patents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441143B
TW441143B TW088107146A TW88107146A TW441143B TW 441143 B TW441143 B TW 441143B TW 088107146 A TW088107146 A TW 088107146A TW 88107146 A TW88107146 A TW 88107146A TW 441143 B TW441143 B TW 4411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cell
item
shor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8107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rry Vourlis
Original Assignee
Eveready Batt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eady Battery Inc filed Critical Eveready Batter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441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4411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04Cells with 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6/06Dry cells, i.e. cells wherein the electrolyte is rendered non-fluid
    • H01M6/10Dry cells, i.e. cells wherein the electrolyte is rendered non-fluid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Primary Cell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Description

441143
五、發明說明(l)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電化學電池之 關於含有破壞性機構的電化學電池,二更特定地,係 受到内部或外部擾動孑時產生内部短路"。壤^生機構在電池 於具有軸繞之電極型態構造的鋰電化學電池1。明特別適用 高能鋰電池由於其再充電的特性,近年|典 種電池的市㉟由於使用可再充電電池包的話思可 式電腦及攝影機之銷售量增加而膨脹。此 ^ 池包通常包含一塑料殼、多個互連的電化 裝在塑膠外殼上的充電控制電路。 .、 鋰電池通常包含一個-以導電材料製成且具有一 一封,閉端的圓柱形電池外殼。將一軸繞的電極總^ 膠捲”組)Μ入圓柱形電池外殼的開口端,該電極總成由 對:軸交錯I繞的負t S、隔離層及正電極總成所〜構成。 接著_! ί電解質注入電池外殼,然後在電池外殼的開口端 裝上前蓋組將電池外殼密封,使前蓋組導電連接在其中一 個電極上,通常連接在正電極。該前蓋組包含—封^条及一 利用封條與圓柱形電池殼壁絕緣的導電蓋。 由於鋰電池可充電至很高的電壓,因此任何在軸繞的電 0 極總成内產生的短路電路皆會造成相當大的電流位準流動 於電池内部的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此種電流產生大量 熱’會造成電池溫度超過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的臨界溫度,
因而導致溫度過高、内壓力過大、排出濃煙、摺邊鬆脫及 /或電池解體。 A 由於内部短路電路有可能造成危險的反應,因此安全是
第6頁 4 41143 五、發明說明(2) ~ 設計及製造鋰電池時的主要顧慮。為評估鋰電池的安全 性,已發展出一些標準測試’包括壓毁測試、釘刺測試、 過度充電測試及熱誤用測試。在上述每一測試中,若發生 著火或爆炸,則該電池不合格。 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法,用以減小壓毀測試時鋰電池 可能發生的失控反應。例如’額外塗粘合材料(絕緣層)於 陰極和陽極上,及利用類似熱成型之鈍化技術使電極不易 起化學反應。然而,此類方法通常造成電池在容量、衰減 率、速率容量及循環使用壽命等方面較差的性能。 JP-A-10-116633發表.一·種轴繞的鋰電池構造,此電地 广、 中’將一個有一層導電粉末的粘結層夾在隔離層與電極板一 之一或兩電極板之間。該層導電粉末的作用是希望在電池 受外力變形時,穿透隔離層使電極板之間產生短路電路。 另一可行的作法是不使用導電粉末/粘結層,而是利用製 作條紋或在電極板表面塗覆金屬粉末,使其中一個電極或 兩個電極皆形成鼓起或凹陷《然而,導電粉末/粘結層、 條紋或電極板表面之金屬粉末塗層會在電池製造程序中引 入額外且困難的塗覆步驟。此外,由於使用很小的金屬粉 末’故此種機構所需之力量在誤用情況所產生的内力時, 將會太大。 q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電池構造,其必須至少能夠避免前 述已知電池構造的一些缺點。此外,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 的裡電池構造’能夠在電池性能特性方.面無負面影響的情 況下,通過前述的安全測試。
第7頁 441 143
首先在這方面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化學電池 包 因此 含: 一個電池外殼; 錐屉面積很大的電極總成,包含第-個電極、-隔 :層:和極性與第-個電極相反之第二個電極等之交錯 席,及 破衷丨生機構’用於在外力施加於此破壞性機構時, a 一個電極與第二個電極之間產生短路電路’其中,該 破壞ϋ機構包含一個或多個自第一個電極朝向第二個電極 突出的概片’以便在外·力施加時能夠穿透隔離層與第二個、 電極接觸。 '一 根據本發明之電池構造,包含一個控制電池破壞方式的 破壞控制機構,以便在電池可能會破壞的情況時,能夠避 免發生著火或爆炸的可能性。此外,此破壞控制機構並不 會對電池性能造成負面影響,且當電池處於破壞力或環境 時’能夠更安全地控制破壞。根據本發明之電池構造的另 一優點是,製程中,該破壞性機構不需要額外的塗覆步 驟’且簡單地修改現有設備就能容易地將它整合於電池 中。尚有另一優點是,該破壞性機構能夠在回應施加於電 = 池的内力或外力或兩種力同時作用時,提供有效的短路電^ 路。 根據本發明之電化學電池,包含一電池外殼及一表面積 很大的電極總成,此電極總成包含一正電極、一隔離層及 一個負電極等之交錯重疊或纏繞層。此電化學電池尚包含
第8頁 ι_^ 114 3 說明 “) ~ ' 一 一破壞性機構,此破壞性機構較佳的作法是鄰接於電池外 殼的内表面’以便在外力施加於破壞性機構時,穿透隔離 層之一部份而建立短路電路,此短路電路較佳的作法是在 電極總成之正電極最外層與負電極之間產生。 藉由將破壞性機構置於電池外殼中的適當位置,备外力 施加於電池外殼的外表面時,會有一内部短路電路^其它 内部短路電路先產生^該位置較佳的作法是靠近電池外殼 的部位以便有效地將内部產生的熱消散至電池外。若 =第一個短路電路在適當位置發生的可能性,可在軸^ 電極總成的開口中央插.入二心轴栓。 性:構包含一個或多個襯片’較佳的作法是成型於 力片時穿透其間的隔離層而產生内部 卜 此荨凸起毛頭襯片形成於導電箔片、長 其上塗覆靈敏電極材料的導電金属 /、妒 ,例如 盆嘈山ΛΑ如,1 J守电隹屬長條’較佳的作法杲白 Z 4〆自與此種塗覆長條接觸的導電翼片 片上的導電材料形成:或在襯片於短條或翼 長條上。應了解,可使用 * ’將翼片釘在 片產生夠尖銳或突何”的方法從導電長條或翼 反電極接觸而產生短路 ^便在外,作帛冑能夠與相 極之導電長條或翼片整 ^力,,此等襯片會構成一電 極或兩個電極上皆作襯片。、〜P份。視需要,可在任-電 較佳的作法是,剎田 J用將導電翼片釘在導電箔片露出的部 第9頁 4 4" 4 3 五、發明說明(5) ΪΓί電極的一部份(較佳的作法是負電極”要 產2的二他^頭襯片穿透隔離層時第一個内部短路電路 極部位(較二的作可Λ用露出的導電箱片構成襯片下面的電 夠提供較^的導電) ’使得襯片穿透隔離層時能 路體箱片連接起來以產生第-個短路電 具有ί能同時ϊ康壞’該短路電路將發生在電阻最低且不 低。ρ,.,之靈敏材料的部位,因此所產生的熱最 r =由參考下列附圖、可恿易了解本發明: 圖^::ίί發明之電化學電池構造的斷面圖; 部份組合構造透\月圖第個具體實施例之轴繞電極總成的 部份斷面根圖據本發明第一個具體實施例之轴'繞電極總成的 部份斷面圖據·本發明第二個具體實施例之軸繞電極總成的 口 6:對照的軸繞電極總成之部份斷面圖; 造,t/見圖說明對照的電池及根據本發明的電池構 其壓毁測試執行的方式; 部份纟且人根媒據义本發明第三個具體實施例之軸繞電極總成的 、q耩造透視圖; 部份%為乂板媒據&本發明第四個具體實施例之軸繞電極總成的 、σ構造透視圖;
I 第10頁 d41 1 4. 3 五、發明.說明(6) 一 -- 圖9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個具體實施例之鐘柱形電化學電 池的斷面圖;及 干 囷10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個具體實施例之稜柱形電化學電 池的斷面圖。 圖1所示為一根據本發明製成之電化學電池5 ^電池5包 含一具有封閉端12及開口端14的電池外殼1 〇。電池外殼 之形狀可為圓柱形或稜柱形且是以剛性(rigid)之導電 材料構成。電池外殼1 〇尚可包含一圓緣丨6,此為靠近開口 端14沿外殼罐1 〇圓周形成的凹口。圓緣j 6的作用是提供機 械支樓強度給裝置在電池外殼1 〇開口端的前蓋組2〇。前蓋、 組20係用以將電池密封並提供與電池外殼丨〇之殼壁絕緣之一 電性接觸。如此’外殼10之封閉端12及前蓋組2〇之前蓋18 所形成的接觸終端可作為極性相反的接觸端子。此型電化 學電池之前蓋組2 〇可為任何傳統的形式。 如圖所示’電化學電池5尚包含一軸繞的電極總成3〇, 由父錯之一負電極、一隔離層、一正電極和另一隔離層所 組成°前述各層可藉由將適當材料片段纏繞於一心軸上而 形成。轴繞的電極總成30可使用任何傳統方法以此種繞軸 心的方式纏繞。軸繞的電極總成3 〇纏繞完成以後,即可插 入電池外殼1 〇 ^然後可選擇性地將一心軸栓插入軸繞之電j 極總成3 0的中央,再將電解液注入電池外殼1 0之開口端 14 :下—步,將前蓋組20裝置在開口端14並將電池外殼10 指疊覆蓋前蓋組2〇之邊緣而固定之。以導電翼片66將前蓋 組2 0電性連接至正電極。
第11頁 4 41 14 3 五、發明說明(7) 雖然圖示之電極總成為繞軸心纏繞之電極結構,但應了 例如可Ϊ:Ϊ:其它表面積很大的電極結構實作本發;。 電極構可由整疊或折疊交錯的電極層構成。且亦 i二解’根據本發明原理之電化學電池構造可為 或第二(可再充電)電池。 电 概略說明根據本發明之電化學電池構造之後,以下將參 及圖3詳述-軸燒電極總成3〇之較佳實例。轴繞電極 =成30較佳的作法是以螺旋方式繞心軸纏繞四層伸長的材 長條》該四片材料長條包括一負電極5〇、一正電極及 第一與第二隔離層70及;^ D·隔離層7〇及?2位於負電極與正〇 電極50及60之間以防止其間任何實體之接觸。隔離層7〇及」 2之寬度較佳的作法是大於正電極和負電極5〇及6〇以防止 電極與電池外殼1〇之内壁或前蓋組2〇任何可能的實質接 觸。 為使適當電極能夠與前蓋組2 〇或電池外殼1 〇電性連接, 故分別將導電翼片56及66接在正電極和負電極50及60 上’使其從軸繞電極總成3 〇之相對端向外延伸^較佳的作 法是’正導電翼片66連至前蓋組20之接觸端而負導電翼片 56實體且電性接觸電池外殼丨〇之封閉端2 2。 一 負電極5 0之構成較佳的作法是在導電箔片兩侧皆塗含有J 靈敏負電極材料(如添加鋰的碳)與粘結劑的混合物^亦可 添加導電劑。較佳的作法是,構成負電極5 〇之導電箔片 54的全長兩側’除負電極5〇尾端惰性區以外(亦即,與悍 接時放在心轴上相對的一端),皆塗覆此混合物。負導電
第12頁 Λ/Π 1 43
佬的2接至'此負電極50露出之惰性區54上。導電翼片56較 胳钱、+、法是以焊接的方式連至露出的箔片上。然後,理由 Μ「’〔於下’以釘袈程序打孔穿透導電翼片5 6及露出之惰 :而形多個從箔片54的表面向外突出的襯片58。
”負電極50相似’正電極6〇之構成是在導電箔片全長兩 2導電翼片66的區域以外,皆塗含有一種靈敏材料6 2 ' 口物如金屬氧化鐘(例如LiCo02、LiMn204或LiNi02) 。此種情況下’與導電翼片66連接的露出導電箔片位於正 電極60的前緣。較佳的作法是,將導電翼片66焊在正電極 6〇露出的前緣上,且不·以導電翼片56釘在負電極50上的方 如圖2及圖3之最佳具體實施例所示,正電極6〇尚包含另 口個在其後緣露出之惰性區6 4。藉由正電極6 〇後緣之露出 區域64,若襯片58穿透隔離層72並接觸露出區域64而產生 内部短路電路,由於位置最靠近襯月58之正電極6〇部位為 惰性區64,因而有最低電阻量。雖然有些本發明之有些優 點可在不提供露出區域使襯片58在穿透隔離層72時能g接 觸正電極60靈敏部位的情況下達成(如圖4之具體實施例所 示),然而襯片58接觸正電極60靈敏部位時所出現的電阻 仍遠大於襯片58直接與導電箔片接觸所產生者。此外,藉 助露出區域64,襯片可能接觸的電極60面積上不會有可能 發生反應的電化學靈敏材料。由於此接觸面積上電阻狼低 且無靈敏材料,因此圖2及圖3所示之第一個具體實施^所 產生的熱較不會像圖4具體實施例中短路電路所產生的熱
第13頁 d41 143 〜 五、發明說明(9) ' 7 一樣多。 然而請注意’雖然第二個具體實施例中,襯片58與正電 極6 0靈敏部位接觸所產生的電阻遠大於第一個具體實施例 所產生者,此電阻仍然遠小於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靈敏部位 因隔離層70及72裂開而接觸所產生的電阻。因此,與傳統 的構造比較’根據第二個具體實施例之電化學電池構造較 不會因為内部短路電路而造成失控反應。 ▲如圖2至4所不之襯片58,係用以控制無可避免的電池破 壞。較佳的作法是安排前述襯片之方向使其能夠穿透至少 層隔離材料’使得在-壓力施加於襯片時產生内部短路電._、 路。如圖3及圖4所示,此種壓力可利用在電池外殼上施加^ 外力或施以内力而產生。假設使襯片58穿透一隔離層所需 ^力量小於在電池其它位置發生内部短路電路所需之力 量,則襯片5=將會是電池内第一個内部短路電路發生的原 因。因此,藉由在電池内最希望發生第一次短路電路之處 建構此種破壞性機構,可顯著降低電池内其它位 路電路之負面影響。 藉由在軸繞的電極中將襯片58置於會造成正電極和負電 極^外層之間產生短路電路的位置,電池外殼1 〇可作為 熱益以便在發生此種短路電路時能夠更快地散熱。由於此、j 内部短可能產生的熱量足以造成電解物質自燃,因此儘速 從電池内消散内部產生之熱以免電池爆炸及著火是报重要 的0 亦可將襯片58置於其中一個未塗覆敏感材料之電極的一
第14頁 4.41 14 Ί 五、發明說明(10) Γί路;=片,於電極50…,,造成短 低於負電極和正電極之靈敏部位52 控制短路電路之處需要有低電阻,原 何其它可能發生内部短路電路之位置所 J放的此量,因為任何内部電流傾向流經電阻最低之路 Μ 如圖7及圖8所示,可於惰性區54形成兩列(或更多)襯片 W。圖7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有兩列襯片,每列釘裝6 個,圖8中,兩列襯片,每列各釘裝j 2個。可在電極上釘 裝第二個翼片而構成第‘A列襯片58。該第二個翼片之長度厂 可作成小於翼片5 6的長度,使其不會成為前蓋组或電池外 殼的導電連接器。利用形成兩列襯片58 ,可使此兩列襯片 58互相偏離一段足夠距離,以便在電極纏繞完成之後,它 們的角度配置相差9 〇 °c以此方式,襯片造成内部任何第一 個紐路電路的可能性將會增加,特別是在施於電池之力量 與單列襯片相差9 0。高漕鋁曲,p。
為驗證本發明在裡電池中採用破壞性機構的優點,製造 了十批不同的電池,並以標準壓毁試驗破壞每—電池構 。壓毀試驗之結果如下表1所示: J 壓毀測試破壞百分比
第15頁 441 14 3 五、發明說明(π) 1_________________ 無心軸栓 有心軸栓 I 控制組 批號1 I 批號2 49.2% 12. 5% 58/118 5/40 | 一列襯片-正電極之尾端無 批號3 批號4 惰性區 85/% 10% * 35/40 4/40 兩列概片-正電極之尾端無 批號5 批號6 惰性區 4.3 % 3. 8% 5/116 3/80 兩列襯片於單一翼片上-正 批號7 批號8 電極之尾端無惰性區 57¾ 7,5% ____________ _ 23/40 3/40 兩列各6個襯片於兩個翼片 批號9 " 1 上-正電極之尾端有惰性區 0% 0/40 兩列各12個襯片於兩個翼片 批號10 上-正電極之尾端有惰性區 0% 〇/4〇 — _1
第16頁 441 14 3 五'發明說明(12) — 批號1及批號2為對照控制組。每一控制組之電池具有長 度為490·2 mm之正電極及和5461咖之負電極。正電極 (較佳的作法是具有導電鋁箔長條)以LiC〇〇2塗覆,而負電 極(較佳的作法疋具有導電銅箔長條)塗覆mes〇phaSe碳纖 維。電極與隔離層繞心軸纏繞而形成軸繞的電極總成,並 將它插入18650 (4/3 A)尺寸的電池外殼中。加入電解 質’封裝電池’接著充電至4. 1伏特。然後,如圖6所示, 將每一電池5置於堅固的金屬塾7上並以壓桿9向下施力, 直至偵侧到短路電路使電壓從4,1伏特降至〇. 1伏特或以 下。 .… 若被壓鍍的電池釋出濃煙、著火、摺邊鬆脫或解體,則 該電池未通過壓毀測試。否則’該電池通過測試。控制批 號2與控制批號1之不同處在於控制批號2有一心轴栓插入 軸繞的心軸中央。用於該控制批號電池及根據本發明之電 池構造的心轴栓為直徑3. 175 mm、長度55.245、厚度 0.508 mm的不錄鋼管。 批號3及4分別與批號^及2之不同處為,藉由在其負電極 尾端上釘裝一寬度為3.175 mm之翼片而構成一列襯片。每 一翼片包含6個間隔6· 35 mm的釘裝。批號5及批號6分別與 批號3及批號4之不同處為,正電極總長度520. 5 mm,正^ 極尾端25-30 mra寬度部位無塗覆靈敏正電極材料的混合 物。批號7及批號8與批號3及批號4之不同處為,其在針f 於負電極上、寬度為6.350 ram的單一導電翼片上具有兩歹j 襯片,如圖7及圖8所示。批號9及批號10與批號7不同處
441 14 3 五、發明說明(13) ~ ' 為’其負電極的兩個導電翼片上分別釘裝間隔10.7 (11111的 襯片,此外,另一不同之處為,其正電極尾端有一惰性 區。批號9與批號10互相不同之處為,批號9每列釘裝6 個,而批號1 0每列1 2個。 由表1可知’在緊接負電極尾端之處配置襯片通常會增 加電池通過壓毁測試的可能性。由批號5之結果可知,最 明顯的的改善為,在正電極尾端有一惰性區讓負電極上的 襯片接觸的情況。此外,有插入心軸栓者(批號6 ),僅 3. 8 %的此種電池構造未通過壓毁測試。由表一亦可得知, 提供兩列釘裝且在正電,極尾端有惰性區者,無未通過測試(〕 的電池。因此,利用此種構造,不需要再加入心轴栓以進 一步改善通過壓毁測試的成效。 除改善電池通過壓毀測試的結果以外,本發明亦增進此 種電化學電池通過過度充電誤用及過熱誤用兩種測試的可 月包性。當一電化學電池在充電或暴露於高熱的環境溫度 時’電池内的軸繞電極總成會膨脹。此種膨脹會產生内 力’將軸繞電極的最外層推向電池外殼之内壁,造成負電 極尾端之襯片刺穿相鄰隔離層使短路電路發生在其它失控 反應之前。為驗證對熱誤用及過度充電誤用測試結果之改^ 善’又製造額外的電池,其負容量對正容量比值大於 、一 0.8 :1 ’構造同前述之批號5。 將這些電池其中之一部分以1 C速率(1. 3 5 A固定電流) 過度充電1 5 0分鐘。在2丨的溫度下進行測試。過度充電 期間’均勻膨脹形成均勻的力量,使襯片刺穿相鄰突起隔
第18頁 441 14 3 — I__ 五、發明說明(14) 電期的短路電路’而提供低電阻於正電極與負 112八鐘内受此試驗之電池’ #外表溫度在充電 大约叮或更高突然降至l每-電池 Γ 5 4- . ΓΤΓΝ ,町搜刀減低間歇的電池電壓恢復 (至大約4. 5 V)及最終永久之短级曾 體。 、水久之短路電路,但不會著火或解 熱誤用測試方面,蔣其此搞姑士 2欠& Μ Φ f Μ Μ ^ ν ^將某二根據本發明製造的電池置於烘 =將蚁勒以超過25分鐘的時間逐漸升溫至15〇它。在 ς八 电&及"皿度大約3. 8V及125 °c。在150 t:的 5刀鐘内,電池發生突麸無政常 ^ 大A短路電路且電池電壓降至零。解 剖電池發現此等短路電路彳3 I i 起,盆中,鲁雷w t 本發明之破壞性機構所引 電極陪Μ:ι^Ϊ如上的襯片穿透相鄰之隔離層,在正 仍铁ί=ΐ Γΐ 短路電路。每一電池上皆有漁麗押 仍然無著火且暴露的電池也沒#㈣。 ’職仏 為確認破壞性機構之出現對於電 響,每-批號之電池都接不會有負面影 u 楼史傳統的電池性能測試。,lf笪油丨 ^顯試不論是電池之循環使用受命、衰退速率,或是容量 等各方面,皆無負面影響。 一 量 雖然此應用所揭示之破壞性機 : ;電極50上惰性區54所構成的襯片58而J導; 藝者皆應了解’亦可利用χ 4 + π =風仏熟知此技 如,可切斷其中-個(咬所不有m =破壞性機構。例 獲得許多毛頭。此外有之尾端而沿其邊緣 電池外破1 0之接縫可作成具有銳利
ί 4 41 14 3 五、發明說明(15) - 邊緣或多個從外殼内壁向内伸出的襯片。尚有另—種方法 為’在導電翼片56上提供一個或多個具有襯片的邊緣。' 如圖9及圖1 〇所示’本發明之破壞性機構可用於具有稜 柱形構造的電池中。圖9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稜柱形 電池1 0 0含有一外殼11 0 ’其中配置一個軸繞的電極總成 130。電極總成130包含一導電翼片156,翼片156釘在負電 極152前端而構成襯片158。正電極在前緣與襯片158相反 的一側有一惰性£164,且在尾端有一導電翼片166。利用 此構造,一施加於電極總成13〇的外力將會造成襯片158刺 穿一隔離層(未晝出)並與.悵性區164電性接觸而形成短路& 電路》 Υ 在圖10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一稜柱形電池2〇〇含有外 殼210,此外殼中配置一個軸繞的電極總成23〇。盥稜柱形 電池100相似,複柱形電池2 00含有一正電極導電翼片266 及一負電極導電翼片25 6b。稜柱形電池2〇〇與稜柱形電池 100不同之處為,襯片25 8位於第二個釘在負電極25 2尾端 的翼片25 6a上,且正電極之尾端,而不是前端,具 抵 擋襯片258之惰性區264。藉由將襯片258置於靠近外殼21〇 殼壁之處,任何因襯片造成之短路電路而產生的熱將能更 快地请散至電池外。或者,可省掉惰性區264吏’概· 能夠刺穿-隔離層(未晝出)而與外殼⑴電矣^ 中,外殼210與正電極電性接觸。 啊具
第20 ¥ O:\58\58290.PTD

Claims (1)

  1. 441 1 ^ 3 六、申請專利範圍 1.—種電化學電池’包含: 一電池外殼; 一大表面積之電極總成’包括含有一個第一電極、一 隔離層及一極性與該第一個電極相反之第二電極等之交錯 層;及 —破壞性機構’用以在外力施加於該破壞性機構時, 在該第一個與第二電極之間產生一内部短路電路,其中該 破壞性機構包含一個或多個自該第一電極朝向該第二電極 突出的襯片’以便穿透隔離層並在外力作用時與該第二電 極接觸β . 機構設 電極之 3. 如 近該第 4. 如 施力Π於 住何其 5. 如 導電翼 6. 如 極包含 性材料 7. 如 曱請專 於鄰近 最外層 申請專 一電極 申請專 該電池 它内部 申請專 片釘於 申請專 一導電 ’且該 申請專 電池内 產生内 利範圍 的一端 利範圍 外表面 短路電 利範圍 該在第 利範圍 條片, 導電翼 利範圍
    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破壞性 表面之處,以便在該第一電極與第二 部短路電路。 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襯片鄰 〇 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當外力 時’破壞性機構的位置能夠在電池肉 路產生以前,產生一内部短路電路。 第3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襯片係將 一電極之一端而形成。 第5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第一電 其上除一露出之部位以外,皆塗覆活 f針於該露出部位而構成襯片。 第5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釘裝之 六、申請專利範圍 導電翼片係位於該第—與第二電極的最外層之間。 /口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 向朝内。 機?:Π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破壞性 於該電池外殼一外表面之毁壞力量會產生反 ^產/彳接近該電池外殼—内部表面的電極最外層之 間產生任何内部短路電路的第一短路電路。 Α如二專:範圍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第-及 2 塗覆活性材料的拉長導電條片,該第- 彳片i接於此;該第二電極有另-露出的部位,靠 露出部位在第-個電極的第一露出的的第二個 -電極具有朝向第二電極之第二域’該第 用以在外力施加於其上時,㈣穿過:3出的襯片, 的第二個露出部位電性接觸。 〃該第二電極 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化 電極上的襯片及該第二電極的第二個 ’,、中該第— 總成之最外層。 仰露出部位係位於電極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化 成為輛繞之電極總成,包含該第一 、中該電極總 極等之纏繞交錯層。 電極、隔離層及第二電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2項之電 轴繞電極總成核心之心銷。 學電池,尚包含插入
    > ;,4 41 1^3 六、申請專利範圍 -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電池外 殼和電極總成為圓柱形或稜柱形。 1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電化學 電池為一次電池或可再充電之電池。 1 6.如申請專利範第1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第一電極 為負電極而該第二電極為正電極。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之電化學電池,其中該正電 極含有鋰金屬氧化物而該負極含有添加鋰的碳。
    第23頁
TW088107146A 1998-05-08 1999-05-03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TW44114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9/074,831 US6054233A (en) 1998-05-08 1998-05-08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41143B true TW441143B (en) 2001-06-16

Family

ID=22121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8107146A TW441143B (en) 1998-05-08 1999-05-03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6054233A (zh)
EP (1) EP1080505B1 (zh)
JP (1) JP4084926B2 (zh)
CN (1) CN1143402C (zh)
AT (1) ATE216134T1 (zh)
AU (1) AU3663899A (zh)
CA (1) CA2329520A1 (zh)
DE (1) DE69901244T2 (zh)
HK (1) HK1031045A1 (zh)
TW (1) TW441143B (zh)
WO (1) WO19990592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8352B2 (en) * 1999-03-07 2004-11-16 Teijin Limite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separator, cell pack, and charging method
JP4126862B2 (ja) * 2000-10-05 2008-07-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電池及び固体電解質電池
DE60030131T2 (de) * 2000-10-25 2007-03-01 Maxwell Technologies Sa Aus übereinander gewickelten Bändern bestehende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20030215700A1 (en) * 2002-04-04 2003-11-20 Kenichiro Hosod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0509606B1 (ko) * 2003-02-19 2005-08-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젤리-롤형의 전지부와, 이의 와인딩 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하여 제조된 리튬 이차 전지
ITBO20040120A1 (it) * 2004-02-27 2004-05-27 Arcotronics Italia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componenti elettrici, di tipo elettrostatico o elettrochimico, ad accumulo di energia, macchina che attua tale procedimento e componenti secondo il procedimento
JP4657001B2 (ja) * 2004-05-25 2011-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75194B (en) * 2004-10-08 2007-03-01 Lg Chemical Lt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n improved safety
JP4848860B2 (ja) * 2006-01-13 2011-1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
DE102006025117A1 (de) * 2006-05-30 2007-12-06 Fujitsu Siemens Computers Gmbh Verfahren und Messspitze für eine zerstörungbehaftete Kurzschlussprüfung einer Batteriezelle
US8163409B2 (en) * 2006-12-15 2012-04-24 Panasonic Corpora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safety upon battery internal short circuit, evaluation device for safety upon battery internal short circuit,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JP4539658B2 (ja) 2007-01-23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
JP2008192497A (ja) * 2007-02-06 2008-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内部短絡安全性評価方法及び内部短絡安全性評価装置並びに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08192496A (ja) * 2007-02-06 2008-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の内部短絡評価方法並びに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法
JP5209896B2 (ja) * 2007-04-24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の内部短絡安全性評価方法
JP5526488B2 (ja) * 2008-03-26 2014-06-18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CN101683733B (zh) * 2008-09-28 2012-09-26 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离合装置
US9214703B2 (en) 2011-03-01 2015-12-1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for testing secondary cell
DE102011015829A1 (de) * 2011-04-01 2012-10-04 Li-Tec Battery Gmbh Elektrochemische Energiespeicherzelle mit Stromunterbrechungseinrichtung
JP5997285B2 (ja) 2011-10-14 2016-09-28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KR101483686B1 (ko) * 2011-11-02 2015-01-1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JP5957239B2 (ja) * 2012-02-21 2016-07-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818030B2 (ja) * 2013-01-10 2015-11-18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の応答特性の測定方法
CN104078717B (zh) * 2014-06-24 2016-08-24 清华大学 电池内短路的测试装置及触发方法
CN104882640B (zh) * 2015-05-25 2017-07-28 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全锂离子电池
CN108615924B (zh) * 2015-12-14 2021-04-2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采用电芯的锂离子电池
EP3236513A1 (de) * 2016-04-22 2017-10-2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denanordnung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WO2019063082A1 (de) * 2017-09-28 2019-04-04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denanordnung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DE102018204382A1 (de) * 2018-03-22 2019-09-26 Audi Ag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für ein elektromotoris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DE102018107289A1 (de) 2018-03-27 2019-10-02 Tdk Electronics Ag 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densators
DE102018107292A1 (de) * 2018-03-27 2019-10-02 Tdk Electronics Ag 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densators
WO2019220982A1 (ja) * 2018-05-14 2019-11-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KR102453053B1 (ko) 2018-11-02 2022-10-1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내부 단락 평가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9686A (en) * 1977-11-16 1978-12-12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Pronged anode collector for internally shorting galvanic cells
JPS62229761A (ja) * 1986-03-31 1987-10-08 Toshiba Battery Co Ltd 円筒形非水電解液電池の渦巻状電極
JP3373934B2 (ja) * 1994-05-25 2003-02-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渦巻電極体を備えた非水電解質電池
CA2129558C (en) * 1994-08-05 2001-04-24 Ulrich Von Sacken Battery with improved safety during mechanical abuse
JPH0850916A (ja) * 1994-08-05 1996-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円筒密閉型電池
JP3200340B2 (ja) * 1994-09-27 2001-08-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
WO1996010273A1 (en) * 1994-09-27 1996-04-04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type cell
JP3178586B2 (ja) * 1995-01-27 2001-06-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
CN1148827C (zh) * 1995-01-27 2004-05-05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电池
JP3286880B2 (ja) * 1995-03-14 2002-05-27 株式会社京浜理化工業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3614495B2 (ja) * 1995-03-17 2005-01-26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3702497B2 (ja) * 1995-08-17 2005-10-05 東レ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H09180761A (ja) * 1995-12-27 1997-07-11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スパイラル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H10116633A (ja) * 1996-08-22 1998-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216134T1 (de) 2002-04-15
CN1143402C (zh) 2004-03-24
CA2329520A1 (en) 1999-11-18
EP1080505B1 (en) 2002-04-10
JP4084926B2 (ja) 2008-04-30
DE69901244D1 (de) 2002-05-16
DE69901244T2 (de) 2002-10-24
WO1999059213A1 (en) 1999-11-18
AU3663899A (en) 1999-11-29
HK1031045A1 (en) 2001-05-25
US6054233A (en) 2000-04-25
JP2002515637A (ja) 2002-05-28
CN1299522A (zh) 2001-06-13
EP1080505A1 (en) 2001-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41143B (en) Destruction controlling mechanis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US7785736B2 (en) Jelly-roll typ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TWI469420B (zh) 新結構蓋組及使用其之圓柱形電池
JP5101613B2 (ja) 二次バッテリー用の安全性キット
TWI392131B (zh) 安全性提升之電池蓋組及使用其之柱狀二次電池
JP5342304B2 (ja) キャップ組立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RU2340983C1 (ru)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имеющая повышенную защиту
JP2010199069A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5031210B2 (ja) 内部短絡時の安全性に優れた大容量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49241A (ja) 二次電池
CN102687331A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24005587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apable of preventing overcharge,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KR100900412B1 (ko) 향상된 안전성과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이차전지
KR101890844B1 (ko) 최외곽 전극의 구조 및 집전체의 재질에 의해 사용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CA2129558C (en) Battery with improved safety during mechanical abuse
US20180219208A1 (en) Lithium storage battery with integrated circuit-breaker for improved operating safety
JP6505998B2 (ja) 絶縁ケース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JP346801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190229362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310486B1 (ko) 실테이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070096651A (ko) 원통형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원통형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2178237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956862B (zh) 二次电池
CN112072010A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KR20190060636A (ko) 최외곽 전극의 구조 및 집전체의 재질에 의해 사용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