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6475A -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 Google Patents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6475A
TW202206475A TW110121578A TW110121578A TW202206475A TW 202206475 A TW202206475 A TW 202206475A TW 110121578 A TW110121578 A TW 110121578A TW 110121578 A TW110121578 A TW 110121578A TW 202206475 A TW202206475 A TW 2022064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vinyl
parts
copolymer
maleim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真典
西野広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6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47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08F212/10Styrene with 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7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 C08F27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on to polymers of conjugated dienes
    • C08F279/04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nitriles as the only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8/00Chemical modification by after-treatment
    • C08F8/30Introducing nitrogen atoms or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 C08F8/32Introducing nitrogen atoms or nitrogen-containing groups by reaction with 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12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unsaturated 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樹脂組成物,含有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55~65質量份,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5~27質量份,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3~15質量份,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0~20質量份,且該樹脂組成物於220℃、98N荷重之條件下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為3~23g/10min。

Description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本發明關於樹脂組成物。
自以往,就耐熱性優異之熱塑性樹脂而言,已有人研究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與氰化乙烯基系單體與馬來醯亞胺系單體的共聚物(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3-20541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就由熱塑性樹脂獲得之成形品而言,當於成形品上施以含有有機溶劑的塗裝時,有時會出現成形品發生裂紋等、或無法形成良好的塗裝面而造成外觀不良的情形。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能形成耐塗裝性優異之成形品的樹脂組成物及含有該樹脂組成物的樹脂成形品。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案發明人等發現溶劑會侵入成形品表面的微小裂紋中,且該溶劑於塗膜乾燥時會引發塗膜之膨脹、破損等是造成塗裝面之外觀不良的一個原因,乃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關於一種樹脂組成物,其含有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該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該接枝共聚物(B)係使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接枝聚合於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聚合物(b)而得;該乙烯基系共聚物(C)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且不具有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相對於上述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上述接枝共聚物(B)及上述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55.0~65.0質量份,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5.0~27.0質量份,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3.0~15.0質量份,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0.0~20.0質量份;且該樹脂組成物依JIS K 7210記載之方法測定的於220℃、98N荷重之條件下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為3~23g/10min。
如此之樹脂組成物,藉由將特定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以使各單體單元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且使熔體流動速率為上述範圍內的方式予以組合,而兼顧了高溫下之高流動性、與優異之耐熱性及耐藥品性。在使上述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流動而形成樹脂成形品時,樹脂成形品中不容易殘留應變,所以可充分地抑制因該應變所致之裂紋的發生。因此,依照上述樹脂組成物,因裂紋所致之塗裝面之外觀不良會充分地受到抑制,可實現耐塗裝性優異的樹脂成形品。
於一態樣中,上述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可包含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之含量為20.0質量%以上的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
於一態樣中,上述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含量以上述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可為5~40質量%。
於一態樣中,上述接枝共聚物(B)可包含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含量為45.0~65.0質量%的接枝共聚物(B-1)。
於一態樣中,上述接枝共聚物(B-1)之含量以上述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可為16~34質量%。
於一態樣中,上述乙烯基系共聚物(C)可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80.0質量%以上的乙烯基系共聚物(C-1)。
於一態樣中,上述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含量以上述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可為40~74質量%。
一態樣之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以上述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可為15~25質量%。
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係關於一種樹脂成形品,其含有上述樹脂組成物。 [發明之效果]
依照本發明,可提供能形成耐塗裝性優異之成形品的樹脂組成物及含有該樹脂組成物的樹脂成形品。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理想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含有: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的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使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接枝聚合於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聚合物(b)而得之接枝共聚物(B),以及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且不具有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的乙烯基系共聚物(C)。
又,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合計含量為55.0~65.0質量份,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為15.0~27.0質量份,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合計含量為3.0~15.0質量份,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合計含量為10.0~20.0質量份。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依JIS K 7210記載之方法測定的於220℃、98N荷重之條件下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為3~23g/10min。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係將特定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以使各單體單元之含量為上述範圍內且使熔體流動速率為上述範圍內的方式予以組合而得。藉此,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兼顧了高溫下之高流動性、與優異之耐熱性及耐藥品性。在使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流動而形成樹脂成形品時,樹脂成形品中不容易殘留應變,所以可充分地抑制因該應變所致之裂紋的發生。因此,依照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因裂紋所致之塗裝面之外觀不良會充分地受到抑制,可實現耐塗裝性優異的樹脂成形品。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所具有之各單體單元詳細說明。
<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 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表示來自於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的結構單元(重複單元)。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可為具有碳-碳雙鍵及與該雙鍵直接鍵結的至少一個芳香環的單體,宜為於芳香環上鍵結有-C(R)=CH2 (R為氫原子或甲基)表示之基的單體。
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所具有之芳香環而言,宜為苯環或萘環,為苯環更佳。
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例如可列舉: 選自於由苯乙烯、及苯乙烯所具有之氫原子之一部分經取代基取代後得到的苯乙烯衍生物構成之群組中的苯乙烯系單體; 選自於由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及它們所具有之氫原子之一部分經取代基取代後得到的乙烯基萘衍生物構成之群組中的乙烯基萘系單體等。
作為各衍生物所具有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宜為氟原子或氯原子)、烷基(例如碳數1~16之烷基,宜為碳數1~8之烷基,更佳為碳數1~4之烷基)等。該等基也可更具有取代基(例如上述取代基)。
苯乙烯系單體宜為選自於由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第三丁基苯乙烯、氯苯乙烯及二氯苯乙烯構成之群組中的化合物,更佳為選自於由苯乙烯及α-甲基苯乙烯構成之群組中的化合物,又更佳為苯乙烯。
乙烯基萘系單體宜為選自於由1-乙烯基萘及2-乙烯基萘構成之群組中的化合物,更佳為2-乙烯基萘。
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宜為苯乙烯系單體。亦即,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宜為苯乙烯系單體單元。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55.0質量份以上,宜為56.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57.0質量份以上。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
又,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65.0質量份以下,宜為64.0質量份以下。藉此,會有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55.0~65.0質量份、55.0~64.0質量份、56.0~65.0質量份、56.0~64.0質量份、57.0~65.0質量份或57.0~64.0質量份。
<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 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表示來自於氰化乙烯基系單體的結構單元(重複單元)。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可為具有碳-碳雙鍵及與該雙鍵直接鍵結的至少一個氰基的單體。
作為氰化乙烯基系單體,例如可列舉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富馬腈、α-氯丙烯腈等。
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宜為丙烯腈。亦即,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宜為丙烯腈單元。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15.0質量份以上,宜為16.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7.0質量份以上,又更佳為18.0質量份以上。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
又,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27.0質量份以下,宜為2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5.0質量份以下。藉此,會有容易獲得耐熱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15.0~27.0質量份、15.0~26.0質量份、15.0~25.0質量份、16.0~27.0質量份、16.0~26.0質量份、16.0~25.0質量份、17.0~27.0質量份、17.0~26.0質量份、17.0~25.0質量份、18.0~27.0質量份、18.0~26.0質量份或18.0~25.0質量份。
<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 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表示來自於馬來醯亞胺系單體的結構單元(重複單元)。馬來醯亞胺系單體例如可為具有至少一個下列式(iii-1)表示之基的單體。此外,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並非一定係由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形成者,例如,也可為將後述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以氨或1級胺予以改性而形成者。 [化1]
Figure 02_image001
就馬來醯亞胺系單體而言,可列舉馬來醯亞胺、N-取代馬來醯亞胺(亦即,於氮原子上具有取代基的馬來醯亞胺)。作為N-取代馬來醯亞胺所具有之氮原子上之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烷基(例如碳數1~18之烷基,宜為碳數1~8之烷基,更佳為碳數1~4之烷基)、環烷基(例如碳數3~9之環烷基,宜為碳數4~8之環烷基,更佳為碳數5~7之環烷基)、芳基(例如碳數6~10之芳基,宜為苯基)等。該等基也可更具有取代基(例如,上述取代基、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宜為氟原子或氯原子)、烷氧基(例如碳數1~18之烷氧基,宜為碳數1~8之烷氧基,更佳為碳數1~4之烷氧基)等)。
作為N-取代馬來醯亞胺,例如可列舉: N-甲基馬來醯亞胺、N-乙基馬來醯亞胺、N-正丁基馬來醯亞胺、N-正辛基馬來醯亞胺等N-烷基馬來醯亞胺; 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等N-環烷基馬來醯亞胺; N-苯基馬來醯亞胺、N-(4-甲氧基苯基)馬來醯亞胺等N-芳基馬來醯亞胺; 等。
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宜為N-取代馬來醯亞胺,更佳為N-芳基馬來醯亞胺,又更佳為N-苯基馬來醯亞胺。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宜為N-取代馬來醯亞胺單元,更佳為N-芳基馬來醯亞胺單元,又更佳為N-苯基馬來醯亞胺單元。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3.0質量份以上,宜為3.5質量份以上。藉此,會有耐熱性更提升的傾向。
又,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15.0質量份以下,宜為1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1.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9.0質量份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3.0~15.0質量份、3.0~13.0質量份、3.0~11.0質量份、3.0~9.0質量份、3.5~15.0質量份、3.5~13.0質量份、3.5~11.0質量份或3.5~9.0質量份。
<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 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表示來自於共軛二烯系單體的結構單元(重複單元)。共軛二烯系單體可為具有共軛二烯的單體,宜為具有共軛二烯的烴。
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可具有碳-碳雙鍵,也可不具有碳-碳雙鍵。例如,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可為藉由共軛二烯系單體之聚合反應而形成的具有碳-碳雙鍵的單體單元,也可為藉由該單體單元與其它單體之反應而形成的不具有碳-碳雙鍵的單體單元。
共軛二烯系單體之碳數例如可為4~5。
共軛二烯系單體例如可列舉丁二烯、異戊二烯等。共軛二烯系單體更佳為丁二烯。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10.0質量份以上,宜為11.0質量份以上,也可為12.0質量份以上、13.0質量份以上或14.0質量份以上。藉此,樹脂組成物的強度會更提升,會有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
又,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為20.0質量份以下,宜為19.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8.0質量份以下,也可為17.0質量份以下、16.0質量份以下或15.0質量份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可為10.0~20.0質量份、10.0~19.0質量份、10.0~18.0質量份、10.0~17.0質量份、10.0~16.0質量份、10.0~15.0質量份、11.0~20.0質量份、11.0~19.0質量份、11.0~18.0質量份、11.0~17.0質量份、11.0~16.0質量份、11.0~15.0質量份、12.0~20.0質量份、12.0~19.0質量份、12.0~18.0質量份、12.0~17.0質量份、12.0~16.0質量份、12.0~15.0質量份、13.0~20.0質量份、13.0~19.0質量份、13.0~18.0質量份、13.0~17.0質量份、13.0~16.0質量份、13.0~15.0質量份、14.0~20.0質量份、14.0~19.0質量份、14.0~18.0質量份、14.0~17.0質量份、14.0~16.0質量份或14.0~15.0質量份。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也可更具有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
<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 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表示來自於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的結構單元(重複單元)。就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不飽和二羧酸及其酸酐(不飽和二羧酸酐)等。
作為不飽和二羧酸,例如可列舉馬來酸、伊康酸等。作為不飽和二羧酸酐,例如可列舉馬來酸酐、伊康酸酐等。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15.0質量份以下,宜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又更佳為3.0質量份以下,又再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也可不具有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此時,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的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可謂為0質量份。
當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具有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時,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0.01質量份以上,宜為0.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1質量份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與塗膜之密接性優異的樹脂成形品。亦即,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0~15.0質量份、0~10.0質量份、0~5.0質量份、0~3.0質量份、0~1.0質量份、0.01~15.0質量份、0.01~10.0質量份、0.01~5.0質量份、0.01~3.0質量份、0.01~1.0質量份、0.05~15.0質量份、0.05~10.0質量份、0.05~5.0質量份、0.05~3.0質量份、0.05~1.0質量份、0.1~15.0質量份、0.1~10.0質量份、0.1~5.0質量份、0.1~3.0質量份或0.1~1.0質量份。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也可更具有除上述(i)~(v)以外的其它單體單元(x)。
作為其它單體單元(x),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單元、(甲基)丙烯酸乙酯單元、(甲基)丙烯酸丁酯單元、(甲基)丙烯酸單元、(甲基)丙烯醯胺單元等。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其它單體單元(x)之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15.0質量份以下,宜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也可為3.0質量份以下、2.0質量份以下或1.0質量份以下,也可為0質量份。
亦即,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上述單體單元(i)~(v)之合計含量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例如可為85.0質量份以上,宜為90.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95.0質量份以上,也可為97.0質量份以上、98.0質量份以上或99.0質量份以上,也可為100質量份。藉此,會更顯著地發揮上述效果。
各單體單元之含量可利用13 C-NMR法並以下列裝置及測定條件進行測定。 裝置名:JNM-ECX系列FT-NMR(日本電子(股)公司製) 溶劑:氘代氯仿 濃度:2.5質量% 溫度:27℃ 累積次數:8000次
然後,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所含有之各共聚物詳細說明。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為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及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的共聚物。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玻璃轉移溫度(Tg1 )例如為153℃以上,宜為157℃以上,更佳為163℃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熱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玻璃轉移溫度(Tg1 )例如為193℃以下,宜為188℃以下,更佳為183℃以下。藉此,於樹脂組成物中的分散性會提升,會更容易製作均勻的樹脂組成物。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玻璃轉移溫度(Tg1 )例如可為153~193℃、153~188℃、153~183℃、157~193℃、157~188℃、157~183℃、163~193℃或163~188℃、163~183℃。
此外,本說明書中,玻璃轉移溫度(Tg1 )係指依循JIS K-7121並利用下列裝置及測定條件測定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之外插玻璃轉移開始溫度(Tig)。 裝置名:差示掃描熱量計 Robot DSC6200(Seiko Instruments(股)公司製) 升溫速度:10℃/分鐘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50000以上,宜為70000以上,更佳為80000以上。藉此,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170000以下,宜為160000以下,更佳為150000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可為50000~170000、50000~160000、50000~150000、70000~170000、70000~160000、70000~150000、80000~170000、80000~160000或80000~150000。
此外,本說明書中,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利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的聚苯乙烯換算值,可依下列條件進行測定。 測定名:SYSTEM-21 Shodex(昭和電工(股)公司製) 管柱:PL gel MIXED-B(Polymer Laboratories公司製)3根串聯 溫度:40℃ 檢測:差示折射率 溶劑:四氫呋喃 濃度:2質量% 檢量線:使用標準聚苯乙烯(PS)(Polymer Laboratories公司製)製成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各單體單元之含量,能夠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中之較佳含量範圍的方式,以滿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較佳特性的方式,又,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之較佳特性的方式適當地變更。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40.0質量%以上,宜為43.0質量%以上,更佳為45.0質量%以上。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58.0質量%以下,宜為55.0質量%以下,更佳為52.0質量%以下。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40.0~58.0質量%、40.0~55.0質量%、40.0~52.0質量%、43.0~58.0質量%、43.0~55.0質量%、43.0~52.0質量%、45.0~58.0質量%、45.0~55.0質量%或45.0~52.0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5.0質量%以上,宜為6.0質量%以上,更佳為7.0質量%以上。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20.0質量%以下,宜為18.0質量%以下,更佳為15.0質量%以下。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5.0~20.0質量%、5.0~18.0質量%、5.0~15.0質量%、6.0~20.0質量%、6.0~18.0質量%、6.0~15.0質量%、7.0~20.0質量%、7.0~18.0質量%或7.0~15.0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例如可為35.0質量%以上,宜為37.0質量%以上,更佳為39.0質量%以上。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例如可為50.0質量%以下,宜為47.0質量%以下,更佳為44.0質量%以下。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例如可為35.0~50.0質量%、35.0~47.0質量%、35.0~44.0質量%、37.0~50.0質量%、37.0~47.0質量%、37.0~44.0質量%、39.0~50.0質量%、39.0~47.0質量%或39.0~44.0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也可更具有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例如可為10.0質量%以下,宜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又,當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具有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時,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例如可為0.5質量%以上,也可為1.0質量%以上。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例如可為0~10.0質量%、0~5.0質量%、0~2.0質量%、0.5~10.0質量%、0.5~5.0質量%、0.5~2.0質量%、1.0~10.0質量%、1.0~5.0質量%或1.0~2.0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中,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之比(v/i),按莫耳比計,例如可為0.25以下,宜為0.14以下,更佳為0.06以下。又,上述比(v/i)例如可為0.01以上,也可為0.02以上。亦即,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相對於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之比(v/i),按莫耳比計,例如可為0~0.25、0~0.14、0~0.06、0.01~0.25、0.01~0.14、0.01~0.06、0.02~0.25、0.02~0.14或0.02~0.06。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也可更具有其它單體單元(x)。作為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所具有之其它單體單元(x),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醯胺等。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其它單體單元(x)之含量例如可為15.0質量%以下,宜為10.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又,當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具有其它單體單元(x)時,其它單體單元(x)之含量例如可為0.5質量%以上,也可為1.0質量%以上。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中之其它單體單元(x)之含量例如可為0~15.0質量%、0~10.0質量%、0~5.0質量%、0.5~15.0質量%、0.5~10.0質量%、0.5~5.0質量%、1.0~15.0質量%、1.0~10.0質量%或1.0~5.0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宜包含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為20.0質量%以上的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中之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宜為25.0質量%以上,更佳為30.0質量%以上。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5質量%以上,宜為7質量%以上,更佳為9質量%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熱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質量%以下,宜為28質量%以下,更佳為23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5~40質量%、5~28質量%、5~23質量%、7~40質量%、7~28質量%、7~23質量%、9~40質量%、9~28質量%或9~23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可為例如5質量%以上,宜為7質量%以上,更佳為9質量%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熱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質量%以下,宜為28質量%以下,更佳為23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5~40質量%、5~28質量%、5~23質量%、7~40質量%、7~28質量%、7~23質量%、9~40質量%、9~28質量%或9~23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例如可將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及馬來醯亞胺系單體之單體成分供於聚合反應來製造。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例如也可將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及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之單體成分供於聚合反應,形成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及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聚合物(A’),並將該聚合物(A’)中之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至少一部分改性成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而製造。
聚合反應之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塊狀聚合、溶液聚合、懸浮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
聚合反應可藉由單體成分與聚合起始劑之反應實施。就聚合起始劑而言,只要是可使單體成分之聚合反應開始的起始劑,則不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的聚合起始劑。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例示有機過氧化物、偶氮系化合物等。
有機過氧化物例如可列舉:1,1-雙(第三丁基過氧化)-3,3,5-三甲基環己烷、2,2-雙(4,4-二第三丁基過氧化環己基)丙烷、1,1-雙(第三丁基過氧化)環己烷等過氧化縮酮系;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過氧化乙酸第三丁酯等過氧化酯系;二異丙基苯過氧化氫、異丙苯過氧化氫、第三丁基過氧化氫等過氧化氫系等。
偶氮系化合物例如可列舉:2,2-偶氮雙異丁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2-甲基丁腈)等。
聚合反應也可使用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就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而言,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習知品,例如可使用第三(十二烷基)硫醇、正十二烷基硫醇等硫醇類、萜品油烯(terpinolene)、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等。
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改性,例如可藉由聚合物(A’)與氨及/或1級胺之反應(以下,也稱為改性反應。)來進行。
改性反應之反應溫度例如可為120℃~250℃,宜為150℃~230℃。
改性反應也可在觸媒的存在下實施。觸媒例如宜為三甲胺、三乙胺等3級胺,尤其宜為三甲胺。觸媒之量例如相對於氨及1級胺之合計量100質量份,可為0.01~2質量份。
<接枝共聚物(B)> 接枝共聚物(B)係使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接枝聚合於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聚合物(b)而得之共聚物。亦即,接枝共聚物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及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
接枝共聚物(B)的來自於聚合物(b)之低溫側之玻璃轉移溫度(Tg2 ),例如為-40℃以下,宜為-50℃以下,更佳為-70℃以下。藉此,容易獲得在低溫環境下的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
接枝共聚物(B)中之各單體單元之含量,能夠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中之較佳含量範圍的方式,以滿足接枝共聚物(B)之較佳特性的方式,又,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之較佳特性的方式適當地變更。
接枝共聚物(B)中之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例如可為45.0質量%以上,宜為47.0質量%以上,更佳為50.0質量%以上。又,接枝共聚物(B)中之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例如可為65.0質量%以下,宜為63.0質量%以下,更佳為60.0質量%以下。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之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例如可為45.0~65.0質量%、45.0~63.0質量%、45.0~60.0質量%、47.0~65.0質量%、47.0~63.0質量%、47.0~60.0質量%、50.0~65.0質量%、50.0~63.0質量%或50.0~60.0質量%。
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例如可為35.0質量%以上,宜為37.0質量%以上,更佳為40.0質量%以上。又,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例如可為55.0質量%以下,宜為53.0質量%以下,更佳為50.0質量%以下。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例如可為35.0~55.0質量%、35.0~53.0質量%、35.0~50.0質量%、37.0~55.0質量%、37.0~53.0質量%、37.0~50.0質量%、40.0~55.0質量%、40.0~53.0質量%或40.0~50.0質量%。
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24.0質量%以上,宜為25.0質量%以上,更佳為27.0質量%以上。又,本態樣中,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41.0質量%以下,宜為39.0質量%以下,更佳為37.0質量%以下。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24.0~41.0質量%、24.0~39.0質量%、24.0~37.0質量%、25.0~41.0質量%、25.0~39.0質量%、25.0~37.0質量%、27.0~41.0質量%、27.0~39.0質量%或27.0~37.0質量%。
接枝共聚物(B)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9.0質量%以上,宜為10.0質量%以上,更佳為11.0質量%以上。又,本態樣中,接枝共聚物(B)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18.0質量%以下,宜為17.0質量%以下,更佳為16.0質量%以下。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9.0~18.0質量%、9.0~17.0質量%、9.0~16.0質量%、10.0~18.0質量%、10.0~17.0質量%、10.0~16.0質量%、11.0~18.0質量%、11.0~17.0質量%或11.0~16.0質量%。
接枝共聚物(B)中,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相對於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之比(ii/i),按質量比計,例如可為0.67以下,宜為0.54以下,更佳為0.49以下。又,上述比(ii/i)例如可為0.25以上,也可為0.3以上。亦即,上述比(ii/i)例如可為0.25~0.67、0.25~0.54、0.25~0.49、0.3~0.67、0.3~0.54或0.3~0.49。
接枝共聚物(B)也可更具有除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以外的其它單體單元(y)。
作為上述單體單元(y),可列舉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上述單體單元(x)等,該等之中,宜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醯胺等。
接枝共聚物(B)中之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7.0質量%以下,宜為5.0質量%以下,更宜為3.0質量%以下。又,當接枝共聚物(B)具有上述單體單元(y)時,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0.2質量%以上,也可為0.5質量%以上。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之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0~7.0質量%、0~5.0質量%、0~3.0質量%、0.2~7.0質量%、0.2~5.0質量%、0.2~3.0質量%、0.5~7.0質量%、0.5~5.0質量%或0.5~3.0質量%。
接枝共聚物(B)宜包含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為45.0~65.0質量%的接枝共聚物(B-1)。
接枝共聚物(B)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6質量%以上,宜為18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藉此,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接枝共聚物(B)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34質量%以下,宜為32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接枝共聚物(B)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6~34質量%、16~32質量%、16~30質量%、18~34質量%、18~32質量%、18~30質量%、20~34質量%、20~32質量%或20~30質量%。
接枝共聚物(B-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6質量%以上,宜為18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藉此,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接枝共聚物(B-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34質量%以下,宜為32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有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的傾向。亦即,接枝共聚物(B-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6~34質量%、16~32質量%、16~30質量%、18~34質量%、18~32質量%、18~30質量%、20~34質量%、20~32質量%或20~30質量%。
(聚合物(b)) 聚合物(b)為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聚合物。聚合物(b)可為共軛二烯系單體的均聚物,也可為共軛二烯系單體與其它單體的共聚物。
聚合物(b)中之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例如可為60.0質量%以上,宜為80.0質量%以上,更佳為90.0質量%以上,也可為100質量%。
聚合物(b)可更具有除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以外的其它單體單元(y’)。
作為聚合物(b)所具有之單體單元(y’),可列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上述單體單元(y)等,該等之中,宜為苯乙烯等。
聚合物(b)中之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40.0質量%以下,宜為20.0質量%以下,更宜為10.0質量%以下。又,當聚合物(b)具有上述單體單元(y’)時,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1.0質量%以上,也可為2.0質量%以上。亦即,聚合物(b)中之上述單體單元(y’)之含量例如可為0~40.0質量%、0~20.0質量%、0~10.0質量%、1.0~40.0質量%、1.0~20.0質量%、1.0~10.0質量%、2.0~40.0質量%、2.0~20.0質量%或2.0~10.0質量%。
聚合物(b)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將包含共軛二烯系單體之單體成分供於聚合反應來製造。
實施用以製造聚合物(b)之聚合反應所需之聚合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
聚合反應可藉由單體成分與聚合起始劑之反應來實施。就聚合起始劑而言,只要是可使單體成分之聚合反應開始的起始劑,則不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的聚合起始劑。
聚合起始劑可例示:過氧化物(例如,過硫酸鉀、異丙苯過氧化氫等)、將過氧化物與促進其分解之還原劑組合而得之氧化還原系觸媒、偶氮系化合物、有機鋰起始劑、將過渡金屬化合物與有機鋁組合而得之觸媒等。
聚合反應也可使用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就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而言,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習知品(例如上述者)。
(接枝聚合) 接枝共聚物(B)可藉由使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接枝聚合於聚合物(b)來製造。
接枝聚合可將聚合物(b)、與包含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之單體成分供於聚合反應來實施。
接枝聚合之聚合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乳化聚合、塊狀聚合、溶液聚合等公知的聚合方法。
接枝聚合可藉由聚合物(b)與單體成分與聚合起始劑之反應來實施。就聚合起始劑而言,只要是可使聚合物(b)與單體成分之反應開始的起始劑,則不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的聚合起始劑。
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例示:上述有機過氧化物、上述偶氮系化合物、將有機過氧化物與促進其分解之還原劑組合而得之氧化還原系觸媒等。
聚合反應也可使用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就鏈轉移劑或分子量調整劑而言,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習知品(例如上述者)。
接枝聚合中,聚合物(b)中之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所具有之碳-碳雙鍵可全部與單體成分反應,也可僅其中一部分與單體成分反應(亦即,接枝共聚物(B)中有碳-碳雙鍵殘留)。
接枝共聚物(B)中,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可包含不具有碳-碳雙鍵之單體單元(iv-1)(亦即,在接枝聚合時經與單體成分反應而得之單體單元)、及具有碳-碳雙鍵之單體單元(iv-2)(亦即,在接枝聚合時未與單體成分反應的單體單元)。
<乙烯基系共聚物(C)> 乙烯基系共聚物(C)為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且不具有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的共聚物。
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玻璃轉移溫度(Tg3 )例如為97℃以上,宜為100℃以上,更佳為103℃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熱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玻璃轉移溫度(Tg3 )例如為115℃以下,宜為112℃以下,更佳為110℃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玻璃轉移溫度(Tg3 )例如可為97~115℃、97~112℃、97~110℃、100~115℃、100~112℃、100~110℃、103~115℃、103~112℃或103~110℃。
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50000以上,宜為70000以上,更佳為80000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為200000以下,宜為180000以下,更佳為160000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可為50000~200000、50000~180000、50000~160000、70000~200000、70000~180000、70000~160000、80000~200000、80000~180000或80000~160000。
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各單體單元之含量,能夠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中之較佳含量範圍的方式,以滿足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較佳特性的方式,又,以滿足樹脂組成物之較佳特性的方式適當地變更。
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60.0質量%以上,宜為65.0質量%以上,更佳為67.0質量%以上。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80.0質量%以下,宜為77.0質量%以下,更佳為75.0質量%以下。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例如可為60.0~80.0質量%、60.0~77.0質量%、60.0~75.0質量%、65.0~80.0質量%、65.0~77.0質量%、65.0~75.0質量%、67.0~80.0質量%、67.0~77.0質量%或67.0~75.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20.0質量%以上,宜為23.0質量%以上,更佳為25.0質量%以上。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40.0質量%以下,宜為35.0質量%以下,更佳為33.0質量%以下。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例如可為20.0~40.0質量%、20.0~35.0質量%、20.0~33.0質量%、23.0~40.0質量%、23.0~35.0質量%、23.0~33.0質量%、25.0~40.0質量%、25.0~35.0質量%或25.0~33.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也可更具有除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以外的其它單體單元(z)。
作為上述單體單元(z),可列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上述單體單元(x)等,該等之中,宜為單體單元(x),更佳為選自於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單元、(甲基)丙烯酸乙酯單元、(甲基)丙烯酸丁酯單元、(甲基)丙烯酸單元及(甲基)丙烯醯胺單元構成之群組中之單體單元。
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上述單體單元(z)之含量例如可為15.0質量%以下,宜為10.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又,當乙烯基系共聚物(C)具有上述單體單元(z)時,上述單體單元(z)之含量例如可為0.5質量%以上,也可為1.0質量%以上。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中之上述單體單元(z)之含量例如可為0~15.0質量%、0~10.0質量%、0~5.0質量%、0.5~15.0質量%、0.5~10.0質量%、0.5~5.0質量%、1.0~15.0質量%、1.0~10.0質量%或1.0~5.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宜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為80質量%以上的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乙烯基系共聚物(C-1)中之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合計含量,宜為90.0質量%以上,更佳為95.0質量%以上,也可為10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質量%以上,宜為45質量%以上,更佳為55質量%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74質量%以下,宜為72質量%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74質量%、40~72質量%、40~70質量%、45~74質量%、45~72質量%、45~70質量%、55~74質量%、55~72質量%或55~7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質量%以上,宜為45質量%以上,更佳為55質量%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74質量%以下,宜為72質量%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40~74質量%、40~72質量%、40~70質量%、45~74質量%、45~72質量%、45~70質量%、55~74質量%、55~72質量%或55~70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乙烯基系共聚物(C),例如可將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之單體成分供於聚合反應來製造。
用以製造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聚合反應的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為和用以製造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聚合反應同樣的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中,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90質量%以上,宜為95質量%以上,更佳為98質量%以上,也可為100質量%。
<其它成分>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可更含有除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以外的其它聚合物(X)。
聚合物(X)可為具有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及上述單體單元(x)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的聚合物,也可為不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及上述單體單元(x)的聚合物。
上述聚合物(X)之含量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0質量%以下,宜為5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下,也可為0質量%。
又,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也可更含有上述以外的其它成分。其它成分例如可列舉:耐衝擊改質材、流動性改質材、硬度改質材、抗氧化劑、消光劑、阻燃劑、阻燃助劑、防滴劑(anti-dripping agent)、滑動性賦予劑、塑化劑、潤滑劑、脫模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菌劑、防黴劑、抗靜電劑、顏料、染料等。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於220℃、98N荷重之條件下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為3g/10min以上,宜為5g/10min以上,更佳為8g/10min以上。如此之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更加優異,所以會更顯著地發揮上述效果。
又,上述熔體流動速率為23g/10min以下,宜為21g/10min以下,更佳為19g/10min以下。依照如此之樹脂組成物,可獲得耐熱性及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上述熔體流動速率例如可為3~23g/10min、3~21g/10min、3~19g/10min、5~23g/10min、5~21g/10min、5~19g/10min、8~23g/10min、8~21g/10min或8~19g/10min。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宜為15質量%以上,更佳為17質量%以上,又更佳為19質量%以上。藉此,會容易獲得耐衝擊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
又,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宜為25質量%以下,更佳為24質量%以下,又更佳為22質量%以下。藉此,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會更好,會容易獲得耐塗裝性更優異之樹脂成形品。亦即,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以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例如可為15~25質量%、15~24質量%、15~22質量%、17~25質量%、17~24質量%、17~22質量%、19~25質量%、19~24質量%或19~22質量%。
另外,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係按下列方法測定。 <凝膠分率之測定> (1)精秤試樣1.5g至100mL附有栓塞之三角燒瓶中。(s) (2)加入甲乙酮(MEK)30mL,放置一晩。 (3)放置一晩後,以振盪機振盪10分鐘。 (4)精秤SUS製之50mL離心管。(b) (5)將試樣溶液移至離心管中,以MEK清洗三角燒瓶內的殘液並將其加入至離心管中。 (6)使用離心分離機,以24000rpm進行40分鐘離心分離。 (7)離心分離後,取出離心管,將上清液廢棄。然後,將少量的MEK加入至離心管中,將上清液廢棄。 (8)將離心管於熱風乾燥機內(70℃~75℃)進行4小時以上之預乾燥。 (9)預乾燥後,以真空乾燥機(70℃、76cmHg)進行15小時以上之真空乾燥。 (10)真空乾燥後,於乾燥器內冷卻至常溫,並進行精秤。(a) (11)依下列計算式,算出凝膠分率。 凝膠分率(%)=100×(a-b)/s [式中,a表示真空乾燥後之重量(乾燥凝膠+離心管之重量)(g),b表示空的離心管之重量(g),s表示試樣之重量(g)。]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也可與無機材料混合而製成複合材料使用。作為無機材料,例如可列舉玻璃纖維、滑石、雲母等無機填充材、散熱材、電磁波吸收材等。又,無機材料尚可例示碳黑、氧化鈦、顏料等。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將上述各成分於高溫下進行混合而製造。
混合時之溫度為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可流動並混合的溫度即可。例如,令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之玻璃轉移溫度(Tg1 )、接枝共聚物(B)之玻璃轉移溫度(Tg2 )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玻璃轉移溫度(Tg3 )之中最高的玻璃轉移溫度為Tg0 時,混合溫度宜為Tg0 以上,更佳為Tg0 +60℃以上,又更佳為Tg0 +100℃以上。又,混合溫度例如可為Tg0 +150℃以下,也可為Tg0 +130℃以下。亦即,混合溫度例如可為Tg0 ~Tg0 +150℃、Tg0 ~Tg0 +130℃、Tg0 +60℃~Tg0 +150℃、Tg0 +60℃~Tg0 +130℃、Tg0 +100℃~Tg0 +150℃、或Tg0 +100℃~Tg0 +130℃。
混合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從使用了單軸擠壓機、雙軸擠壓機、班布里混合機、捏合機等的公知方法中適當地選擇。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可單獨或以與無機材料混合而得之複合材料的形式使用於樹脂成形品之製造。亦即,藉由使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流動並予以成形,來製造樹脂成形品。
成形時之溫度為樹脂組成物可流動並成形的溫度即可。例如,令樹脂組成物之維卡(Vicat)軟化點為V1 (℃)時,成形溫度宜為V1 +100℃以上,更佳為V1 +120℃以上,又更佳為V1 +130℃以上。
又,成形溫度例如可為V1 +170℃以下,宜為V1 +160℃以下,更佳為V1 +150℃以下。以往,樹脂組成物之成形溫度低的話,會有成形品中容易殘留應變,容易造成裂紋的發生及因該裂紋所致之塗裝面之外觀不良的傾向。又,成形溫度高的話,會有出現分解氣體之產生、色相之惡化、模具之變形等各種問題的疑慮。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優異,所以即便成形溫度低,也不容易殘留應變,可充分地抑制裂紋之發生及因該裂紋所致之塗裝面之外觀不良。因此,依照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能抑制分解氣體之產生、色相之惡化、模具之變形等各種問題,並且可製造出耐塗裝性優異的樹脂成形品。亦即,成形溫度例如可為V1 +100℃~V1 +170℃、V1 +100℃~V1 +160℃、V1 +100℃~V1 +150℃、V1 +120℃~V1 +170℃、V1 +120℃~V1 +160℃、V1 +120℃~V1 +150℃、V1 +130℃~V1 +170℃、V1 +130℃~V1 +160℃、或V1 +130℃~V1 +150℃。
成形方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從擠壓成形、射出成形、吹塑成形、發泡成形等公知的成形方法中適當地選擇。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於高溫下的流動性優異,所以成形性優異,尤其適合於射出成形。
含有本實施形態之樹脂組成物的樹脂成形品之用途不特別限定,例如可理想地使用於汽車內外裝零件、家電製品、辦公設備零件、建材等用途。
以上,已針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製造> 按下列方法製造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 於配備有攪拌機之容積120公升之高壓釜中,加入苯乙烯25質量份、丙烯腈9質量份、馬來酸酐3質量份、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0.05質量份、甲乙酮12質量份,將氣相部分進行氮氣置換後,邊攪拌邊歷時40分鐘升溫至90℃。升溫後在保持90℃的狀態下,歷時10小時連續地添加將馬來酸酐23質量份及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0.2質量份溶解於甲乙酮75質量份而得之溶液及苯乙烯33質量份。進一步在馬來酸酐添加結束後,歷時2小時連續地添加苯乙烯7質量份。苯乙烯添加後,升溫至120℃,反應1小時並使聚合結束。之後,於聚合液中加入苯胺24質量份、三乙胺0.4質量份,並於140℃反應7小時。將反應結束後之醯亞胺化反應液投入至排氣型螺桿式擠壓機中,除去揮發成分,得到丸粒狀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 獲得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Tg為169℃,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41000。 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為50.5質量%,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為8.2質量%,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為39.8質量%,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為1.5質量%。
<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2)之製造> 按下列方法製造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2)。 於配備有攪拌機之容積120公升之高壓釜中,加入苯乙烯65質量份、馬來酸酐7質量份、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0.2質量份、甲乙酮25質量份,將系內進行氮氣置換後,將溫度升溫至92℃,並歷時7小時連續地添加將馬來酸酐28質量份及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0.18質量份溶解於甲乙酮100質量份而得之溶液。添加後,進一步添加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0.03質量份並升溫至120℃,反應1小時並使聚合結束。之後,於聚合液中加入苯胺32質量份、三乙胺0.6質量份並於140℃反應7小時。將反應結束後之醯亞胺化反應液投入至排氣型螺桿式擠壓機中,除去揮發成分,得到丸粒狀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2)。 獲得之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2)之Tg為186℃,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10000。 又,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2)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為51.9質量%,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iii)之含量為46.4質量%,不飽和二羧酸系單體單元(v)之含量為1.7質量%。
<接枝共聚物(B1)> 按下列方法製造接枝共聚物(B1)。 接枝共聚物(B1)係利用乳化接枝聚合法製作。於配備有攪拌機之反應罐中加入平均粒徑為0.3μm且固體成分濃度為49質量%之聚丁二烯乳膠126質量份、平均粒徑為0.5μm且苯乙烯之含量為24質量%、固體成分濃度為69質量%之苯乙烯-丁二烯乳膠17質量份、硬脂酸鈉1質量份、羥甲亞磺酸鈉0.2質量份、伸乙二胺四乙酸四鈉0.01質量份、硫酸鐵(II)0.005質量份、及純水150份,並加熱升溫至50℃。於此以6小時連續地分批添加苯乙烯75質量%及丙烯腈25質量%之單體混合物45質量份、第三(十二烷基)硫醇1.0質量份、異丙苯過氧化氫0.15質量份。分批添加結束後,升溫至65℃,進一步歷時2小時使聚合完結,得到接枝共聚物(B1)之乳膠。針對獲得之乳膠,使用硫酸鎂與硫酸作為凝固劑,以使凝固時之漿體之pH成為6.8的方式實施凝固,並予以洗淨脫水後,進行乾燥,藉此得到粉末狀之接枝共聚物(B1)。 獲得之接枝共聚物(B1)之Tg為-85℃。 又,接枝共聚物(B1)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為31.9質量%,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為10.6質量%,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iv)之含量為57.5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1)> 按下列方法製造乙烯基系共聚物(C1)。 乙烯基系共聚物(C1)係利用連續式之塊狀聚合製作。使用1個完全混合槽型攪拌槽作為反應器,以20L之容量進行聚合。製作苯乙烯58質量%、丙烯腈22質量%、乙苯20質量%之原料溶液,並將其以6.5L/h之流量連續地供給至反應器。又,將作為聚合起始劑之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作為鏈轉移劑之正十二烷基硫醇連續地添加至原料溶液之供給管路中,使得相對於原料溶液,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達到150ppm、正十二烷基硫醇達到400ppm之濃度。反應器之反應溫度調整成144℃。將從反應器連續地取出之聚合物溶液供給至附設預熱器的真空脫揮槽中,將未反應之苯乙烯及丙烯腈、乙苯分離。以使脫揮槽內的聚合物溫度達到235℃的方式調整預熱器之溫度,且脫揮槽內之壓力設為0.4kPa。利用齒輪泵將聚合物從真空脫揮槽抽出,予以擠壓成股線狀並於冷卻水中冷卻後,將其切斷而得到丸粒狀之乙烯基系共聚物(C1)。 獲得之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Tg為108℃,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45000。 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1)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為73.9質量%,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為26.1質量%。
<乙烯基系共聚物(C2)> 按下列方法製造乙烯基系共聚物(C2)。 乙烯基系共聚物(C2)係利用連續式之塊狀聚合製作。使用1個完全混合槽型攪拌槽作為反應器,以20L之容量進行聚合。製作苯乙烯48質量%、丙烯腈29質量%、乙苯23質量%之原料溶液,並將其以6.5L/h之流量連續地供給至反應器。又,將作為聚合起始劑之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作為鏈轉移劑之正十二烷基硫醇連續地添加至原料溶液之供給管路中,使得相對於原料溶液,過氧化異丙基單碳酸第三丁酯達到200ppm、正十二烷基硫醇達到1300ppm之濃度。反應器之反應溫度調整成145℃。將從反應器連續地取出之聚合物溶液供給至附設預熱器的真空脫揮槽中,將未反應之苯乙烯及丙烯腈、乙苯分離。以使脫揮槽內之聚合物溫度成為225℃的方式調整預熱器之溫度,且脫揮槽內之壓力設為0.4kPa。利用齒輪泵將聚合物從真空脫揮槽抽出,予以擠壓成股線狀並於冷卻水中冷卻後,將其切斷而得到丸粒狀之乙烯基系共聚物(C2)。 獲得之乙烯基系共聚物(C2)之Tg為108℃,重量平均分子量為91000。 又,乙烯基系共聚物(C2)中,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之含量為67.9質量%,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ii)之含量為32.1質量%。
上述獲得之各共聚物中含有的各單體單元之含量,係利用13 C-NMR法並以下列裝置及測定條件進行測定而得之值。 裝置名:JNM-ECX系列FT-NMR(日本電子(股)公司製) 溶劑:氘代氯仿 濃度:2.5質量% 溫度:27℃ 累積次數:8000次
(實施例1) 按下列方法製備實施例1之樹脂組成物。 將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接枝共聚物(B1)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1)按表1所示之摻合比例(質量%)摻混後,使用雙軸擠壓機TEM-35B(東芝機械(股)公司製)進行擠壓,得到經丸粒化的樹脂組成物。 針對獲得之樹脂組成物,依下列方法進行熔體質量流動速率、夏丕(Charpy)衝擊強度、維卡軟化點及凝膠分率之測定、以及耐塗裝性之評價。結果示於表1。
[熔體質量流動速率之測定] 依循JIS K7210,以220℃、98N荷重之條件進行測定。
[夏丕衝擊強度之測定] 依循JIS K-7111,使用有缺口的試驗片,打擊方向係採用沿邊方向(edgewise),並於相對濕度50%、環境溫度23℃下進行測定。此外,測定設備係使用數位式衝擊試驗機(東洋精機製作所(股)公司製)。
[維卡軟化點之測定] 依循JIS K7206,以50法(荷重50N、升溫速度50℃/小時),使用10mm×10mm、厚度4mm之試驗片進行測定。另外,測定設備係使用HDT&VSPT試驗裝置(東洋精機製作所(股)公司製)。
[凝膠分率之測定] 樹脂組成物之凝膠分率係按下列方法測定。 (1)精秤試樣1.5g至100mL附有栓塞之三角燒瓶中。(s) (2)加入甲乙酮(MEK)30mL,放置一晩。 (3)放置一晩後,以振盪機振盪10分鐘。 (4)精秤SUS製之50mL離心管。(b) (5)將試樣溶液移至離心管中,以MEK清洗三角燒瓶內的殘液並將其加入至離心管中。 (6)使用離心分離機,以24000rpm進行40分鐘離心分離。 (7)離心分離後,取出離心管,將上清液廢棄。然後,將少量的MEK加入至離心管中,將上清液廢棄。 (8)將離心管於熱風乾燥機內(70℃~75℃)進行4小時以上之預乾燥。 (9)預乾燥後,以真空乾燥機(70℃、76cmHg)進行15小時以上之真空乾燥。 (10)真空乾燥後,於乾燥器內冷卻至常溫,並進行精秤。(a) (11)依下列計算式,算出凝膠分率。 凝膠分率(%)=100×(a-b)/s [式中,a表示真空乾燥後之重量(乾燥凝膠+離心管之重量)(g),b表示空的離心管之重量(g),s表示試樣之重量(g)。]
[耐塗裝性之評價] 使用射出成型機,以缸筒溫度220℃、模具溫度50℃之條件成型75mm×75mm×3mm之方板。對於該方板使用一般以車輛外裝為對象而用於ABS樹脂之塗裝的泛用的胺甲酸酯系塗料,並依下列方法實施耐塗裝性評價。 底塗:HIURETHANE No.5000(金屬黑)(日本油脂(股)製) 面塗:HIURETHANE No.5300(透明)(日本油脂(股)製) 膜厚:底塗15~17μm、面塗22~25μm 乾燥時間:75℃、25分鐘 針對獲得之塗裝成形品之表面狀態,依下列基準以目視進行評價。 AA:塗裝表面無凹凸。 A:確認到塗裝表面有少許凹凸。 C:確認到塗裝表面有許多凹凸。
(實施例2~7) 將聚合物之種類及摻合比按照表1所示進行變更,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得樹脂組成物。又,針對獲得之樹脂組成物,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6) 將聚合物之種類及摻合比按照表2所示進行變更,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製得樹脂組成物。又,針對獲得之樹脂組成物,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測定及評價。結果示於表2。
[表1]
Figure 02_image003
[表2]
Figure 02_image005

Claims (9)

  1. 一種樹脂組成物,含有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接枝共聚物(B)、及乙烯基系共聚物(C); 該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 該接枝共聚物(B)係使選自於由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構成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接枝聚合於具有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聚合物(b)而得; 該乙烯基系共聚物(C)具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且不具有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 相對於該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該接枝共聚物(B)及該乙烯基系共聚物(C)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55.0~65.0質量份,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5.0~27.0質量份,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3.0~15.0質量份,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10.0~20.0質量份; 且該樹脂組成物依JIS K 7210記載之方法測定的於220℃、98N荷重之條件下的熔體質量流動速率為3~23g/10min。
  2. 如請求項1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包含馬來醯亞胺系單體單元之含量為20.0質量%以上的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
  3. 如請求項2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馬來醯亞胺系共聚物(A-1)之含量以該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為5~40質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接枝共聚物(B)包含共軛二烯系單體單元之含量為45.0~65.0質量%的接枝共聚物(B-1)。
  5. 如請求項4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接枝共聚物(B-1)之含量以該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為16~34質量%。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乙烯基系共聚物(C)包含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單元及氰化乙烯基系單體單元之合計含量為80.0質量%以上的乙烯基系共聚物(C-1)。
  7. 如請求項6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該乙烯基系共聚物(C-1)之含量以該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為40~74質量%。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樹脂組成物,其凝膠分率以該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基準計,為15~25質量%。
  9. 一種樹脂成形品,含有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樹脂組成物。
TW110121578A 2020-07-13 2021-06-15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TW2022064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884 2020-07-13
JP2020-119884 2020-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475A true TW202206475A (zh) 2022-02-16

Family

ID=79555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578A TW202206475A (zh) 2020-07-13 2021-06-15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0270A1 (zh)
EP (1) EP4174098A4 (zh)
JP (1) JP7206436B2 (zh)
KR (1) KR20230037494A (zh)
CN (1) CN115667394A (zh)
TW (1) TW202206475A (zh)
WO (1) WO20220142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65288A1 (en) * 2020-09-09 2023-08-24 Denka Company Limited Heat resistance resin composition and injection molded body thereof
KR20230083312A (ko) * 2020-10-07 2023-06-09 덴카 주식회사 내열성 수지 조성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7550B2 (ja) 1989-05-30 1997-10-27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3513543B2 (ja) * 1994-11-21 2004-03-31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959481A (ja) * 1995-08-24 1997-03-04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耐熱マスターバッ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
JP2001055449A (ja) * 1999-08-20 2001-02-27 Nippon Shokubai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樹脂成形品
JP4190873B2 (ja) * 2002-12-02 2008-12-03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ランプハウジング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及び電装パーツの製造方法
JP2006045252A (ja) * 2004-07-30 2006-02-16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5242093B2 (ja) * 2006-08-03 2013-07-24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5776391B2 (ja) * 2010-07-15 2015-09-09 東レ株式会社 耐熱・耐塗装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15145479A (ja) * 2014-02-04 2015-08-13 東レ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6218344B1 (ja) * 2017-01-25 2017-10-25 ユーエムジー・エービーエス株式会社 熱板溶着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樹脂接合体
JP7017333B2 (ja) * 2017-07-18 2022-02-08 テクノUmg株式会社 塗装用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WO2020217687A1 (ja) * 2019-04-26 2020-10-29 デンカ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14206A1 (zh) 2022-01-20
US20230250270A1 (en) 2023-08-10
EP4174098A1 (en) 2023-05-03
EP4174098A4 (en) 2023-12-20
WO2022014206A1 (ja) 2022-01-20
KR20230037494A (ko) 2023-03-16
JP7206436B2 (ja) 2023-01-17
CN115667394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08794C (en) High flow engineering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TW202206475A (zh) 樹脂組成物及樹脂成形品
JPH03205411A (ja)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503374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これを適用した成形品
JPS63146960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7245334B2 (ja) マレイミド系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
JPH08333503A (ja)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用樹脂組成物
JP2005298776A (ja) 耐熱付与材、そ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
JP3080217B2 (ja) 熱可塑性共重合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TWI531608B (zh) 橡膠改質聚苯乙烯系樹脂及其製備方法
JP7129583B2 (ja) マレイミド系共重合体及び樹脂組成物
JPS62100551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S63162750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S63241058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3221554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6071498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WO2023171531A1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熱可塑性樹脂成形品及び塗装部品
WO2021205985A1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S63146956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3020384A (ja) 艶消し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成形してなる均一な艶消し面を有する艶消し性樹脂成形品
JP2004161933A (ja) 艶消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623293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258514A (ja) 熱可塑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14111688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726093A (ja)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