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0875A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0875A
TW202130875A TW110100972A TW110100972A TW202130875A TW 202130875 A TW202130875 A TW 202130875A TW 110100972 A TW110100972 A TW 110100972A TW 110100972 A TW110100972 A TW 110100972A TW 202130875 A TW202130875 A TW 2021308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late
knife
hole
needle
se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0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8371B (zh
Inventor
蒲原由美子
番場善孝
真船潤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0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3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05B37/08Cutting devices with rotatable tool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05B73/12Slides; Needl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In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使切斷部的加工良好。在縫紉機(10)中,多個針板孔(72)形成於針板(70)。這些針板孔(72)配置在分別與雕繡刀(60)的多個刀側旋轉位置對應的位置。由此,能夠將針板孔(72)形成為與刀部(64)的形狀對應的形狀,使針板孔(72)的朝向與在上側對置配置的刀部(64)的朝向一致。具體地說,在針板孔(72)中,能夠形成與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對應的直線狀的孔側切斷面(72A),在俯視觀察時使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在與兩者的面正交的方向上對置配置。由此,通過使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能夠利用刀側切斷面(64A)和孔側切斷面(72A)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剪切而切斷。因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Description

縫紉機
本發明涉及一種縫紉機。
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能夠對切割對象物(布)進行切割(切斷)而在切割對象物形成圖案等的縫紉機。具體地說,在針棒的下端部設有切斷針旋轉裝置,切斷針旋轉裝置的切斷針(雕繡刀)與針棒配置在同軸上,並且能夠繞針棒的軸旋轉。另外,在切斷針旋轉裝置的下側設有針板,在針板形成有針板孔。而且,切斷針與針棒一起下降,切斷針的刀部插入針板孔內,由此利用刀部及針板孔對切割對象物進行切割。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95491號公報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發明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縫紉機中,在以下所示的方面存在改善的餘地。即,在上述縫紉機中,由於切斷針繞針棒的軸旋轉,因此切斷針的朝向根據切斷針的旋轉位置而發生變化。而且,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雖然沒有特別言及針板孔的形狀,但為了對應切斷針的朝向的變化,通常針板孔的形狀形成為圓形。因此,在對切割對象物進行切割時,切割對象物被扯斷,存在切斷部形成為粗糙面的情況。由此,在上述縫紉機中,在使切斷部的加工良好這一方面存在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考慮上述事實,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切斷部的加工良好的縫紉機。
用於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特徵在於,具備:旋轉機構,其構成為包含基座和旋轉體,所述基座安裝在上下運動的針棒的下端部,所述旋轉體以能夠繞所述針棒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基座連結;雕繡刀,其設置於所述旋轉體,從所述旋轉體向下側伸出;以及針板,其設置於所述旋轉機構的下側,具有針板孔,所述針板孔通過所述雕繡刀的刀部插入從而與所述刀部協作地對切割對象物進行切斷,在使所述針板孔的朝向與所述雕繡刀的刀部一致的狀態下,使所述刀部向所述針板孔的內部插入。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中,通過鎖定機構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對所述旋轉體進行鎖定,所述雕繡刀配置在相對於所述針棒的軸線分離的位置,以所述針棒的軸線為中心,以與所述針棒的軸線和所述雕繡刀之間的分離距離相同的距離為半徑,每隔與所述鎖定機構的規定角度相同的角度形成有多個所述針板孔。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中,通過鎖定機構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對所述旋轉體進行鎖定,所述針板構成為包含:針板主體,其固定在縫紉機主體;以及旋轉針板,其以能夠繞所述針棒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針板主體連結,並構成為能夠每隔與所述鎖定機構的規定角度相同的角度被鎖定,並且形成有所述針板孔。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中,所述雕繡刀配置在與所述針棒同軸上。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中,所述雕繡刀及所述針板孔配置於從所述針棒的軸線分離相同距離的位置。
本發明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施方式是一種縫紉機,其中,從所述針棒的軸向觀察,所述刀部具有形成為直線狀的刀側切斷面,所述針板孔具有與所述刀側切斷面對應的平面狀的孔側切斷面。
發明效果
根據上述結構的縫紉機,能夠使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瞭解並認同本發明。
(第一實施方式)
下面,使用圖1~圖4,對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10進行說明。此外,在圖中適當示出的箭頭UP、箭頭FR以及箭頭RH分別表示縫紉機10的上側、前側以及右側(寬度方向一側)。下面,在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的方向進行說明的情況下,表示縫紉機10的上下、前後、左右。
(關於縫紉機10的整體)
如圖1所示,縫紉機10具有縫紉機主體12,縫紉機主體12在從前側進行正面觀察時形成為向左側敞開的大致U字形狀。具體地說,縫紉機主體12構成為包含:腳柱部12A,其構成縫紉機主體12的右端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臂部12B,其從腳柱部12A的上端部向左側伸出;以及底座部12C,其從腳柱部12A的下端部向左側伸出。
在臂部12B的左端部的內部設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壓杆14,壓杆14的下端部從臂部12B向下側突出。壓杆14支承於未圖示的操作杆,通過操作操作杆而沿上下方向移動。
另外,在壓杆14的前側設有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的針棒16。針棒16的上端部設置於臂部12B的內部,針棒16的下端部從臂部12B向下側突出。針棒16與針棒驅動機構(省略圖示)連結,在縫紉機10工作時,通過針棒驅動機構使針棒16沿上下方向往復移動。另外,在針棒16的下端部設有用於固定後述的基座42的針棒固定部18。在針棒固定部18形成有固定孔(省略圖示),該固定孔形成為向下側敞開且截面呈大致D字形狀。
另外,縫紉機10構成為能夠對布等切割對象物90(參照圖4)進行切割(切斷)的縫紉機。具體地說,縫紉機10具有在切割時使用的刺繡框驅動裝置20、刺繡框22、針板70、按壓件80以及雕繡機構30。下面,對切割時使用的縫紉機10的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刺繡框驅動裝置20)
刺繡框驅動裝置20可裝卸地安裝在縫紉機主體12的底座部12C。刺繡框驅動裝置20構成為包含驅動臂20A和滑架20B。驅動臂20A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體狀,能夠在底座部12C的上側沿左右方向移動。滑架20B以能夠沿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在驅動臂20A。而且,通過刺繡框驅動裝置20的驅動部(省略圖示),使驅動臂20A及滑架20B移動。
(關於刺繡框22)
刺繡框22形成為大致矩形框狀。在刺繡框22的右側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右側突出的刺繡框固定部22A,刺繡框固定部22A固定在刺繡框驅動裝置20的滑架20B。由此,通過刺繡框驅動裝置20進行驅動,刺繡框22在針棒16的下側沿前後及左右移動。另外,刺繡框22由兩個部件構成,通過刺繡框22將切割對象物90沿上下夾住。由此,切割對象物90能夠與刺繡框22一起在針棒16的下側且在底座部12C的上側沿前後及左右移動。
(關於雕繡機構30)
如圖1及圖2所示,雕繡機構30構成為包含旋轉機構40、鎖定機構50以及雕繡刀60。
<關於旋轉機構40>
旋轉機構40具有基座42、旋轉體44以及支架46。
基座42具有基座板42A,基座板42A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圓板狀。在基座板42A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側突出的基座固定軸42B,基座固定軸42B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而且,基座固定軸42B從下側安裝在針棒固定部18的固定孔,通過固定螺釘S1固定在針棒固定部18。由此,基座42以無法相對移動的方式與針棒16連結。
基座42具有用於連結後述的旋轉體44的連結柱42C。連結柱42C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從基座板42A向下側伸出,與針棒16配置在同軸上。
在基座板42A的上表面,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上側突出的嵌合部42D。嵌合部42D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
並且,在基座板42A,相對於連結柱42C及嵌合部42D在徑向外側貫通形成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處)圓形的鎖定孔42E。鎖定孔42E配置在以針棒16的軸線AL為中心的架空圓上,並且繞軸線AL以等間隔(每隔22.5度)配置。該鎖定孔42E構成後述的鎖定機構50的一部分。
旋轉體44形成為向上側敞開的大致有底圓筒狀。具體地說,在旋轉體44的中央部形成有向上側敞開的連結凹部44A,連結凹部44A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圓形。而且,基座42的連結柱42C從上側插入連結凹部44A,旋轉體44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於連結柱42C。也就是說,旋轉體44與針棒16配置在同軸上,以能夠繞軸線AL旋轉的方式與基座42連結。
在旋轉體4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於收容後述的鎖定銷52的收容凹部44B。收容凹部44B形成為向上側敞開的凹狀,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圓形。另外,俯視觀察時的自軸線AL至收容凹部44B的距離與自軸線AL至鎖定孔42E的距離一致。由此,在旋轉體44的特定的旋轉位置,收容凹部44B及鎖定孔42E沿上下方向對置地配置。而且,將旋轉體44的位置設為旋轉體鎖定位置,所述旋轉體44沿上下方向對置地配置有收容凹部44B及鎖定孔42E。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繞軸線AL設定有16處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
另外,在旋轉體44沿上下方向貫通形成有固定孔44C,所述固定孔44C用於固定後述的雕繡刀60。固定孔44C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沿旋轉體44的周向(旋轉方向)相對於收容凹部44B分離180度地配置。
支架46在從左右方向進行側面觀察時形成為向後側敞開的大致U字形板狀。具體地說,支架46構成為包含上壁46A、從上壁46A的前端部向下側伸出的前壁46B、以及從前壁46B的下端部向後側伸出的下壁46C。
而且,上壁46A與基座42的基座板42A的上側相鄰地配置,下壁46C與旋轉體44的下側相鄰地配置,基座42及旋轉體44被支架46沿上下方向夾住。由此,通過支架46限制旋轉體44向下側移動。
在上壁46A貫通形成有嵌合孔46D。嵌合孔46D與基座42的嵌合部42D對應地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而且,嵌合部42D嵌入嵌合孔46D內。由此,限制支架46相對於基座42繞軸線AL相對旋轉。
下壁46C形成為大致圓環板狀,與針棒16配置在同軸上。下壁46C的外徑設定為大於旋轉體44的外徑。另外,下壁46C的內徑設定為大於自軸線AL至固定孔44C的距離L。即,從下側觀察,固定孔44C配置在下壁46C的內側部分。
<關於鎖定機構50>
鎖定機構50構成為鎖定(阻止)旋轉體44的旋轉的機構。鎖定機構50構成為包含形成於前述的基座42的鎖定孔42E、鎖定銷52以及施力彈簧54。
鎖定銷52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圓柱狀。鎖定銷52以能夠沿上下方向進行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旋轉體44的收容凹部44B內。鎖定銷52的上端部構成為卡合部52A,卡合部52A形成為向上側凸出的半球狀。另外,鎖定銷52的直徑設定為大於基座42的鎖定孔42E的直徑。
施力彈簧54構成為壓縮線圈彈簧。施力彈簧54在壓縮變形的狀態下與鎖定銷52一起收容在收容凹部44B內。具體地說,施力彈簧54配置於鎖定銷52的下側,施力彈簧54的下端部卡止於收容凹部44B的底面,施力彈簧54的上端部卡止於鎖定銷52的下表面。由此,鎖定銷52被施力彈簧54向上側施力。
而且,在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鎖定銷52的卡合部52A的頂部配置在鎖定孔42E內,卡合部52A與鎖定孔42E的緣部抵接,鎖定銷52與鎖定孔42E卡合。由此,鎖定(阻止)旋轉體44的旋轉。
並且,在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通過對旋轉體44施加規定值以上的旋轉力,解除鎖定機構50對於旋轉體44的鎖定狀態。即,通過對旋轉體44施加規定值以上的旋轉力,使鎖定銷52克服施力彈簧54的施力力而向下側移動,解除鎖定銷52與鎖定孔42E的卡合狀態。然後,使旋轉體44相對旋轉至下一個旋轉體鎖定位置,鎖定銷52與鎖定孔42E再次卡合,由此通過鎖定機構50使旋轉體44恢復到鎖定狀態。即,通過鎖定機構50,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2.5度)對旋轉體44進行鎖定。
<關於雕繡刀60>
也如圖3所述,雕繡刀60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軸向的大致棒狀。雕繡刀60的上部構成為刀側固定部62,刀側固定部62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與旋轉體44的固定孔44C對應的大致D字形狀。而且,刀側固定部62從下側嵌入旋轉體44的固定孔44C內,雕繡刀60固定於旋轉體44。由此,在限制雕繡刀60相對於旋轉體44相對旋轉的狀態下,雕繡刀60在俯視觀察時配置在從軸線AL分離(偏心)距離L的量的位置。也就是說,通過旋轉體44繞軸線AL旋轉,使雕繡刀60在相對於軸線AL偏心的位置繞軸線AL旋轉。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上的雕繡刀60的位置稱為刀側旋轉位置。由此,在雕繡機構30中,繞軸線AL的軸設定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處)刀側旋轉位置,通過鎖定機構50,將雕繡刀60保持在特定的刀側旋轉位置。
雕繡刀60的下端部構成為用於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的刀部64。刀部64從下側觀察形成為大致D字形狀。具體地說,刀部64在俯視剖視觀察時構成為包含:刀側切斷面64A,其在旋轉體44的徑向上以直線狀延伸;以及刀側彎曲面64B,其彎曲為向繞軸線AL一側(圖3的箭頭A方向側且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一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另外,在刀部64中,刀側切斷面64A主要具有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的功能。即,雕繡刀60在俯視剖視觀察時形成為至少包含構成刀側切斷面64A的直線部的非圓形。
另外,在刀部64的刀側彎曲面64B的下端部形成有傾斜面64C。傾斜面64C的下端與刀側切斷面64A的下端一致,從旋轉體44的徑向觀察,傾斜面64C隨著朝向上側而向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一側傾斜。
(關於針板70)
如圖1及圖3所示,針板70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針板70可裝卸地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2上的底座部12C的上部,並且配置在雕繡機構30的下側。而且,由刺繡框22夾住的切割對象物90載置在針板70的上側(參照圖4)。
在針板70貫通形成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處)針板孔72。多個針板孔72在俯視觀察時配置在以針棒16的軸線AL為中心且半徑為R的基準圓C上。另外,針板孔72繞軸線AL(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以等間隔(每隔22.5度)配置。即,多個針板孔72沿著雕繡刀(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排列配置。而且,自軸線AL至雕繡刀60的距離L與自軸線AL至針板孔72的距離(即,基準圓C的半徑R)一致。
並且,多個針板孔72配置在與雕繡刀60的刀側旋轉位置對應的位置。換言之,以保持於刀側旋轉位置的雕繡刀60與針板70的任一針板孔72沿上下方向對置地配置的方式,設定多個針板孔72的位置。
另外,針板孔72形成為與雕繡刀60的刀部64對應的形狀。具體地說,針板孔72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與刀部64呈相似形狀的大致D字形狀,針板孔72的外形設定為比刀部64的外形稍大。更為詳細而言,針板孔72構成為包含:孔側切斷面72A,其與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對應且在俯視觀察時在旋轉體44的徑向上以直線狀延伸;以及孔側彎曲面72B,其與刀部64的刀側彎曲面64B對應且在俯視觀察時彎曲為向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一側(圖3的箭頭A方向側)凸出的大致圓弧狀。由此,在俯視觀察時,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的針板孔72與刀部64的朝向一致。
而且,通過雕繡刀60與針棒16一起下降,使雕繡刀60的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的內部而切斷切割對象物90。具體地說,在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的內部時,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與針板孔72的孔側切斷面72A在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上以大致沒有間隙的狀態對置地配置。由此,通過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與針板孔72的孔側切斷面72A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剪切,而切斷切割對象物90。
此外,針板孔72只要與雕繡刀60的刀部64對應地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至少包含孔側切斷面72A的非圓形即可。因此,本發明中的“在使針板孔的朝向與雕繡刀的刀部一致的狀態下使刀部向針板孔的內部插入”是指,以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與針板孔72的孔側切斷面72A對置的方式,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
(關於按壓件80)
如圖1及圖4所示,按壓件80構成為包含按壓板部82和按壓件固定部84。按壓板部82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圓板狀。按壓件固定部84從左側觀察形成為大致L字形塊狀,按壓件固定部84的下端部與按壓板部82的後端部連接。而且,按壓件固定部84的上端部通過固定螺釘S2固定在壓杆14的下端部。而且,通過操作未圖示的操作杆,使按壓件80與壓杆14一起向下側移動,從上側按壓切割對象物90。
另外,在按壓板部82,在與針板70的針板孔72對應的位置貫通形成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處)插通孔82A。插通孔82A形成為與針板孔72呈相似形狀的截面大致D字形狀。另外,插通孔82A的內周面隨著朝向下側而向插通孔82A的內側傾斜。即,插通孔82A的外形的大小設定為隨著朝向下側而變小。並且,插通孔82A的下端的外形設定為大於針板孔72的外形。而且,在針棒16下降時,雕繡刀60的刀部64一邊由插通孔82A的內周面引導一邊在插通孔82A內插通,並且從上側插入針板孔72內(參照圖4)。
(作用效果)
在如上述所示構成的縫紉機10中,基座42安裝在針棒16的下端部,旋轉體44以能夠繞針棒16的軸線AL旋轉的方式與基座42連結。在旋轉體44設有雕繡刀60,雕繡刀60在從軸線AL偏心距離L的量的位置從旋轉體44向下側伸出。另外,在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通過鎖定機構50限制旋轉體44的旋轉,雕繡刀60保持在多個刀側旋轉位置中的任一個。
另外,在旋轉體44的下側設有針板70。在針板70形成有供雕繡刀60的刀部64插入的多個針板孔72,多個針板孔72沿著雕繡刀60(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排列配置。具體地說,多個針板孔72在雕繡刀60的多個刀側旋轉位置分別配置在對應的位置。更為詳細而言,多個針板孔72分別配置在雕繡刀60的正下方,所述雕繡刀60配置在刀側旋轉位置,雕繡刀60(刀部64)與針板孔72沿上下方向對置地配置。由此,針棒16下降,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由此通過刀部64及針板孔72,對載置在針板70的上側的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
在此,在針板70中,多個針板孔72形成為與刀部64的形狀對應的形狀,各針板孔72的朝向與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的刀部64的朝向一致。具體地說,針板孔72具有與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對應的孔側切斷面72A,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形成為平面狀。另外,在刀部64向針板孔72插入時,以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對置的方式,設定針板孔72的朝向。由此,在通過刀部64和針板孔72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時,能夠通過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剪切並切斷切割對象物90。其結果,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即,例如,在背景技術所記載的縫紉機(下面,將該縫紉機稱為比較例的縫紉機)中,雕繡刀與針棒配置在同軸上,雕繡刀繞針棒的軸每隔規定旋轉角度旋轉。因此,在比較例的縫紉機中,在雕繡刀繞針棒的軸每隔規定旋轉角度旋轉的情況下,在雕繡刀相對於針板的相對位置不變的狀態下,雕繡刀相對於針板繞針棒的軸進行相對旋轉。即,在雕繡刀的刀部相對於針板的相對位置變化的狀態下,刀部相對於針板的朝向發生變化。
因此,在比較例的縫紉機中,為了防止雕繡刀的刀部向針板孔插入時刀部與針板孔發生干涉,例如需要將針板孔形成為比較大型的圓形。也就是說,在針板孔中,無法形成與刀部的刀側切斷面對應的平面狀的孔側切斷面。由此,在比較例的縫紉機中,無法利用刀部和針板孔通過剪切來切斷切割對象物90,刀部以扯斷的方式切斷切割對象物90。因此,存在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成為粗糙面的可能性。
與此相對,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雕繡刀60構成為能夠繞針棒16的軸線AL旋轉,配置於相對於軸線AL相隔距離L的位置處。因此,在雕繡刀60繞軸線AL旋轉時,雕繡刀60相對於針板70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並且刀部64相對於針板70的朝向發生變化。由此,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中,通過在針板70形成多個與雕繡刀60的各刀側旋轉位置對應的針板孔72,能夠使配置於刀側旋轉位置的雕繡刀60與針板孔72一一對應。即,使各針板孔72的形狀為與刀部64對應的形狀,並且能夠使各針板孔72的朝向與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的刀部64的朝向一致。其結果,如上所述,在通過刀部64和針板孔72切斷切割對象物90時,能夠通過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剪切切割對象物90來進行切斷。因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另外,雕繡機構30具有鎖定機構50,通過鎖定機構50使旋轉體44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鎖定。另外,雕繡刀60在從軸線AL分離距離L的位置設置於旋轉體44。並且,在針板70形成有多個針板孔72。多個針板孔72配置在以軸線AL為中心的半徑R的基準圓C上,半徑R與距離L設定為相同。由此,在針板70形成使朝向相對於雕繡刀60一致的針板孔72,能夠對切割對象物90實施雕繡,所述雕繡刀60保持於相對於軸線AL偏心的多個刀側旋轉位置。
另外,雕繡刀60的刀部64具有從下側觀察形成為直線狀的刀側切斷面64A,針板孔72具有與刀側切斷面64A對應的平面狀的孔側切斷面72A。具體地說,針板孔72具有在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時在雕繡刀60的旋轉方向上對置配置的孔側切斷面72A。由此,如上所述,在通過刀部64和針板孔72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時,能夠通過刀側切斷面64A及孔側切斷面72A剪切切割對象物90來進行切斷。因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第二實施方式)
下面,使用圖5及圖6,對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100進行說明。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0中,除了以下所示的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同樣地構成。此外,在圖5及圖6中,對於與縫紉機10同樣地構成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即,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針板70構成為包含針板主體74和旋轉針板76。另外,在針板70設有針板鎖定機構110。下面,對於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針板70及針板鎖定機構110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針板主體74>
針板主體74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狀,在雕繡機構30的下側可裝卸地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2的底座部12C的上部。在針板主體74,在針棒16的下側貫通形成用於使後述的旋轉針板76露出的露出孔74A,露出孔74A形成為圓形,並且與針棒16配置在同軸上。
另外,在針板主體74,在露出孔74A的前側形成有用於收容後述的針板鎖定部件112的收容槽74B。收容槽74B在俯視觀察時沿前後方向(露出孔74A的徑向)延伸,收容槽74B的後端部與露出孔74A連通。
<關於旋轉針板76>
旋轉針板76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的大致圓板狀。而且,旋轉針板76插入針板主體74的露出孔74A內,可旋轉地支承於露出孔74A。由此,旋轉針板76以能夠繞軸線AL旋轉的方式與針板主體74連結。此外,在旋轉針板76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省略圖示),該凸緣與露出孔74A的緣部的下側相鄰地配置。由此,限制旋轉針板76向上側移動。另外,旋轉針板76被設置於針板主體74的板簧(省略圖示)向上側施力。由此,限制旋轉針板76向下側移動。
在旋轉針板76的外周部形成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16處)鎖定槽76A。鎖定槽76A形成為向旋轉針板76的徑向外側敞開的大致V字形狀,沿旋轉針板76的周向等間隔(每隔22.5度)配置。而且,鎖定槽76A構成後述的針板鎖定機構110的一部分。
在旋轉針板76的外周側的部分貫通形成有1處針板孔72。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針板孔72配置在以軸線AL為中心的半徑R的基準圓C上。另外,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針板孔72構成為包含:孔側切斷面72A,其沿旋轉體44的徑向延伸;以及孔側彎曲面72B,其以向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一側凸出的方式彎曲。
<關於針板鎖定機構110>
針板鎖定機構110構成為包含形成在前述的旋轉針板76的鎖定槽76A、針板鎖定部件112以及施力彈簧114。
針板鎖定部件112形成為以上下方向為板厚方向且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而且,針板鎖定部件112以能夠沿前後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針板主體74的收容槽74B內。此外,在針板鎖定部件112的左右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兩側突出的凸緣(省略圖示),該凸緣與收容槽74B的緣部的下側相鄰地配置。由此,限制針板鎖定部件112向上側移動。另外,針板鎖定部件112被設置於針板主體74的板簧(省略圖示)向上側施力。由此,針板鎖定部件112的凸緣與針板主體74的下表面抵接,針板鎖定部件112保持於針板主體74。
針板鎖定部件112的後端部構成為卡合部112A。卡合部112A與旋轉針板76的鎖定槽76A對應,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向後側凸出的大致V字形狀。
施力彈簧114構成為壓縮線圈彈簧。施力彈簧114在壓縮變形的狀態下與針板鎖定部件112一起收容在鎖定槽76A內。具體地說,施力彈簧114的一端部卡止於針板鎖定部件112的前端部,施力彈簧114的另一端部卡止於收容槽74B的底部,針板鎖定部件112被施力彈簧114向後側(旋轉針板76側)施力。
而且,針板鎖定部件112的卡合部112A插入旋轉針板76的鎖定槽76A內並與鎖定槽76A卡合,從而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鎖定(阻止)旋轉針板76的旋轉。下面,將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鎖定(阻止)的旋轉針板76的位置稱為針板鎖定位置。
另外,通過對旋轉針板76施加規定值以上的旋轉力,解除針板鎖定機構110對旋轉針板76的鎖定狀態。即,通過對旋轉針板76施加規定值以上的旋轉力,使針板鎖定部件112克服施力彈簧114的施力力而向前側移動,解除針板鎖定部件112與鎖定槽76A的卡合狀態。然後,通過旋轉針板76旋轉到下一個針板鎖定位置,針板鎖定部件112與鎖定槽76A再次卡合,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使旋轉針板76恢復為鎖定狀態。即,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使旋轉針板76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2.5度)鎖定。換言之,通過鎖定機構50鎖定旋轉體44的旋轉角度與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鎖定旋轉針板76的旋轉角度一致。
而且,在旋轉針板76的針板鎖定位置,以針板孔72與保持於刀側旋轉位置的雕繡刀60(刀部64)能夠沿上下方向對置地配置的方式,設定繞軸線AL的針板孔72相對於旋轉針板76的位置。即,通過使旋轉針板76旋轉至針板鎖定位置,使針板孔72與雕繡刀60(刀部64)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所述針板鎖定位置與雕繡刀60的刀側旋轉位置(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對準。
而且,如上所述,針板孔72構成為包含:孔側切斷面72A,其沿旋轉體44的徑向延伸;以及孔側彎曲面72B,其以向旋轉體44的旋轉方向一側凸出的方式彎曲。因此,以使針板孔72與雕繡刀60(刀部64)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的方式,對準旋轉針板76的針板鎖定位置與旋轉體44的旋轉體鎖定位置,由此在使雕繡刀60的刀部64的朝向與針板孔72的朝向一致的狀態下,能夠使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也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針板70構成為包含旋轉針板76和針板主體74,旋轉針板76可旋轉地支承於針板主體74。另外,通過針板鎖定機構110將旋轉針板76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進行鎖定,並保持於針板鎖定位置。由此,在針板70形成1處針板孔72的情況下,在使雕繡刀60的刀部64的朝向與針板孔72的朝向一致的狀態下,也能夠將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
(第三實施方式)
下面,使用圖7,對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200進行說明。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縫紉機200中,除了以下所示的方面以外,與第二實施方式的縫紉機100同樣地構成。此外,在圖7中,對與縫紉機100同樣地構成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即,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縫紉機200中,雕繡刀60在與成為針棒16同軸上的位置固定於旋轉體44。即,旋轉體44的固定孔44C(在圖7中未圖示)形成於旋轉體44的中央部。由此,在雕繡刀60的各刀側旋轉位置,刀部64相對於旋轉針板76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但刀部64相對於旋轉針板76的朝向發生變化。
另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與雕繡刀60的位置對應地,針板孔72形成於旋轉針板76的中央部。即,在上下方向上,針板孔72與雕繡刀60(刀部64)對置地配置。並且,以旋轉針板76的針板鎖定位置的針板孔72的朝向與任一刀側旋轉位置的雕繡刀60的刀部64的朝向一致的方式,設置繞軸線AL的針板孔72相對於旋轉針板76的位置。即,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通過使旋轉針板76旋轉,能夠使刀部64與針板孔72的朝向一致。
由此,以使針板孔72的朝向與雕繡刀60的刀部64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使旋轉針板76旋轉至規定的針板鎖定位置,在使刀部64的刀側切斷面64A與針板孔72的孔側切斷面72A對置配置的狀態下,能夠使刀部64插入針板孔72內。因此,與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也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另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雕繡刀60與針棒16配置在同軸上。由此,能夠使通過雕繡刀60對切割對象物90進行切斷時的從針棒16輸入雕繡刀60的按壓力高效地作用於切割對象物90。由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更加良好。
此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按壓件80的插通孔82A與雕繡刀60的位置對應地形成於按壓板部82的中央部。另外,插通孔82A形成為雕繡刀60的刀部64能夠插通的圓形。
(關於雕繡刀60的刀部64及針板孔72的形狀的變形例)
如圖8(A)所示,在變形例1中,雕繡刀60的刀部64形成為與第一~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形狀。另一方面,針板孔72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軌道形狀。即,針板孔72由孔側切斷面72A、與孔側切斷面72A平行配置的第一內周面72C、以及連接孔側切斷面72A及第一內周面72C的彎曲為圓弧狀的一對第二內周面72D構成。而且,在該情況下,通過使針板孔72的朝向與刀部64的朝向一致,在刀部64向針板孔72內插入時,由於孔側切斷面72A與刀側切斷面64A對置配置,因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如圖8(B)所示,在變形例2中,雕繡刀60的刀部64形成為截面大致軌道形狀。具體地說,刀部64由刀側切斷面64A、與刀側切斷面64A平行配置的第一外周面64D、以及連接刀側切斷面64A及第一外周面64D的彎曲為圓弧狀的一對第二外周面64E構成。另外,與變形例1的針板孔72同樣地,變形例2的針板孔72在俯視觀察時形成為大致軌道形狀。即,針板孔72由孔側切斷面72A、與孔側切斷面72A平行配置的第一內周面72C、以及連接孔側切斷面72A及第一內周面72C的彎曲為圓弧狀的一對第二內周面72D構成。而且,在該情況下,通過使針板孔72的朝向與刀部64的朝向一致,在刀部64向針板孔72內插入時,由於孔側切斷面72A與刀側切斷面64A對置配置,因此能夠使切割對象物90的切斷部的加工良好。
此外,在不脫離發明範圍的範圍內,能夠對第一~第三實施方式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其變形也包含在本發明中。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本發明〕 10:縫紉機 100:縫紉機 110:針板鎖定機構 112:針板鎖定部件 112A:卡合部 114:施力彈簧 12:縫紉機主體 12A:腳柱部 12B:臂部 12C:底座部 14:壓杆 16:針棒 18:針棒固定部 20:刺繡框驅動裝置 20A:驅動臂 20B:滑架 200:縫紉機 22:刺繡框 22A:刺繡框固定部 30:雕繡機構 40:旋轉機構 42:基座 42A:基座板 42B:基座固定軸 42C:連結柱 42D:嵌合部 42E:鎖定孔 44:旋轉體 44A:連結凹部 44B:收容凹部 44C:固定孔 46:支架 46A:上壁 46B:前壁 46C:下壁 46D:嵌合孔 50:鎖定機構 52:鎖定銷 52A:卡合部 54:施力彈簧 60:雕繡刀 62:側固定部 64:刀部 64A:刀側切斷面 64B:刀側彎曲面 64C:傾斜面 64D:第一外周面 64E:第二外周面 70:針板 72:針板孔 72A:孔側切斷面 72B:孔側彎曲面 72C:第一內周面 72D:第二內周面 74:針板主體 74A:露出孔 74B:收容槽 76:旋轉針板 76A:鎖定槽 80:按壓件 82:按壓板部 82A:插通孔 84:按壓件固定部 90:切割對象物 A:箭頭 AL:軸線 C:基準圓 L:距離 R:半徑 S1:固定螺釘 S2:固定螺釘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2]是對圖1所示的雕繡機構進行分解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針板及雕繡刀的立體圖; [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通過所示圖1所示的雕繡刀和針板的針板孔對切割對象物進行切斷的狀態的縱剖視圖; [圖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主要部分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6]是放大表示圖5所示的針板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主要部分的從左斜前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8(A)]是表示圖3所示的針板孔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8(B)]是表示圖3所示的雕繡刀的刀部及針板孔的其他變形例的立體圖。
10:縫紉機
12:縫紉機主體
12A:腳柱部
12B:臂部
12C:底座部
14:壓杆
16:針棒
18:針棒固定部
20:刺繡框驅動裝置
20A:驅動臂
20B:滑架
22:刺繡框
22A:刺繡框固定部
30:雕繡機構
40:旋轉機構
42:基座
42A:基座板
42D:嵌合部
44:旋轉體
46:支架
46D:嵌合孔
60:雕繡刀
70:針板
72:針板孔
80:按壓件
82:按壓板部
82A:插通孔
84:按壓件固定部
AL:軸線
S1:固定螺釘
S2:固定螺釘

Claims (6)

  1. 一種縫紉機,其包含: 旋轉機構,其構成為包含安裝於上下運動的針棒的下端部的基座、以及以能夠繞所述針棒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基座連結的旋轉體; 雕繡刀,其設置於所述旋轉體,從所述旋轉體向下側伸出;以及 針板,其設置於所述旋轉機構的下側,具有針板孔,所述針板孔通過插入所述雕繡刀的刀部而與所述刀部協作地對切割對象物進行切斷, 在使所述針板孔的朝向與所述雕繡刀的刀部一致的狀態下,使所述刀部向所述針板孔的內部插入。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通過鎖定機構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對所述旋轉體進行鎖定, 所述雕繡刀配置於相對於所述針棒的軸線分離的位置, 以所述針棒的軸線為中心,以與所述針棒的軸線和所述雕繡刀之間的分離距離相同的距離為半徑,每隔與所述鎖定機構的規定角度相同的角度形成有多個所述針板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通過鎖定機構每隔規定的旋轉角度對所述旋轉體進行鎖定, 所述針板構成為包含: 針板主體,其固定於縫紉機主體;以及 旋轉針板,其以能夠繞所述針棒的軸旋轉的方式與所述針板主體連結,並構成為能夠每隔與所述鎖定機構的規定角度相同的角度被鎖定,並且形成有所述針板孔。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所述雕繡刀與所述針棒配置在同軸上。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所述雕繡刀及所述針板孔配置於從所述針棒的軸線分離相同距離的位置。
  6. 如請求項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縫紉機,其中, 從所述針棒的軸向觀察,所述刀部具有形成為直線狀的刀側切斷面, 所述針板孔具有與所述刀側切斷面對應的平面狀的孔側切斷面。
TW110100972A 2020-02-07 2021-01-11 縫紉機 TWI8083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9495A JP7429557B2 (ja) 2020-02-07 2020-02-07 ミシン
JP2020-019495 2020-0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875A true TW202130875A (zh) 2021-08-16
TWI808371B TWI808371B (zh) 2023-07-11

Family

ID=77178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0972A TWI808371B (zh) 2020-02-07 2021-01-11 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4461B2 (zh)
JP (1) JP7429557B2 (zh)
TW (1) TWI8083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99898S (zh) * 2021-02-26 2021-11-15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5350A (en) * 1970-11-23 1973-10-16 C Sztari Sewing machine conversion assembly
DE502009000498D1 (de) 2008-09-04 2011-05-12 Bernina Int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chneiden von textilen und nicht-textilen Flächengebilden
CN102560925B (zh) * 2010-12-15 2014-03-26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刺绣系统的控制方法
JP2014189938A (ja) * 2013-03-28 2014-10-06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縫製動作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195491A (ja)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切断針回転装置及びミシン
CN103590205B (zh) * 2013-11-27 2015-12-09 诸暨市新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雕孔绣花机
CN206591268U (zh) * 2017-01-21 2017-10-27 朱月眉 一种绣珠给料装置及具有该给料装置的绣花机
CN109208201B (zh) * 2018-11-19 2024-01-1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凸面浮雕刺绣品及其加工方法
CN110578211B (zh) * 2019-09-02 2024-03-29 诸暨轻工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电脑绣花机高速雕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22619A (ja) 2021-08-30
TWI808371B (zh) 2023-07-11
US11384461B2 (en) 2022-07-12
JP7429557B2 (ja) 2024-02-08
US20210246587A1 (en) 2021-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30875A (zh) 縫紉機
JP2010030008A (ja) ホールカッター
TW201125679A (en) Tool holder which connects to a tool without noise
JP4747742B2 (ja) ミシンの針棒駆動装置及びミシン
US10934648B2 (en) Needle mounting device and sewing machine
TWI764500B (zh) 針板及具備該針板的縫紉機
JP4940799B2 (ja)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CN212560679U (zh) 布料切割装置和缝纫机
JPH0994366A (ja) 押え切断装置
CN105177877B (zh) 包缝缝纫机
JP2008017923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195532B2 (ja)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US5692447A (en) Knife mechanism drive for a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US4248166A (en) Sewing machine attachment
JP4410507B2 (ja) 遊技盤の取付構造
JP3467992B2 (ja) 切断機のブレード保持装置
JPS6021004Y2 (ja) 二重環縫ミシン
JP4410839B2 (ja) 遊技盤の取付構造
JPS6022929Y2 (ja) ミシンの下糸切り機構
US5775239A (en) Double cam drives for a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CN105463715A (zh) 缝纫机
US918651A (en) Veneer-cutting machine.
JP2532194Y2 (ja) 縁かがり縫ミシンの布案内装置
JPH02135Y2 (zh)
TW201642997A (zh) 刀夾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