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6579A -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 Google Patents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6579A
TW202106579A TW108137563A TW108137563A TW202106579A TW 202106579 A TW202106579 A TW 202106579A TW 108137563 A TW108137563 A TW 108137563A TW 108137563 A TW108137563 A TW 108137563A TW 202106579 A TW202106579 A TW 2021065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cover
cover
blade
protrusion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7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名越雅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6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657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B65D83/0005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piston or with a movable bottom or partition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ection as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12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 B26D1/2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 B26D1/2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 B26D1/28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and rotating continuously in one direction during cutting
    • B26D1/29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and rotating continuously in one direction during cutting with cutting member mounted in the plane of a rotating disc, e.g. for slicing b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3/00Cutting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cut made; 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3/00Cutting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cut made; Apparatus therefor
    • B26D3/28Splitting layers from work; Mutually separating layers by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B65D83/0005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piston or with a movable bottom or partition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ection as the container
    • B65D83/0011Containers or packages provided with a piston or with a movable bottom or partition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ection as the container moved by a screw-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43/00Implements for preparing or holding food,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J43/25Devices for gr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將收容部作為替換品更換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具備:筒狀之收容部1,其收容固形物質,且上部開口;螺旋筒2,其安裝於上述收容部之底面,於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溝;旋轉蓋5,其具有:頂面51與側面即周壁52,其於上述頂面51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54,且形成有將藉由該刀片54切削成薄板狀之上述固形物質削出之排出口53,而且該旋轉蓋5於水平方向旋轉自如地安裝;以及可動皿3,其具有與上述螺旋筒螺合之孔部,且配設為與上述旋轉蓋之旋轉連動而可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上升;且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51,朝下方突出設置有插入上述螺旋筒2之上端而使上述螺旋筒2與上述旋轉蓋一起旋轉之嵌合突起55。

Description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成為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替換品的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可安裝於固形物質收容容器之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以可送出並使用預先收納之固形物質之方式構成之送出容器正廣泛普及。再者,已提案出一種具有將送出之固形物質切削成適當尺寸之功能之附有切斷功能之送出容器。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提案出一種附有切削功能之送出容器,其構成為使安裝有刀片之旋轉蓋與容器本體相對旋轉,從而與隨著旋轉蓋之旋轉而與其在同軸上旋動之螺旋棒螺合之上升底相對於該螺旋棒以旋轉狀態上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日本實用新案登錄312046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上述送出容器中,以預先將送出容器全部組裝並銷售為前提,未考慮到替換品等。
因此,本發明鑑於上述情況,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收容固形物質之部分作為替換品更換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具備: 筒狀收容部,其收容固形物質,且上部開口; 螺旋筒,其安裝於上述收容部之底面,於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溝; 旋轉蓋,其具有:頂面與側面即周壁,其於上述頂面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且形成有將藉由該刀片切削成薄板狀之上述固形物質削出之排出口,而且該旋轉蓋於水平方向旋轉自如地安裝;及 可動皿,其具有與上述螺旋筒螺合之孔部,且配設為與上述旋轉蓋之旋轉連動而可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上升,且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朝下方突出設置有插入上述螺旋筒之上端而使上述螺旋筒與上述旋轉蓋一起旋轉之嵌合突起。 [發明之效果]
根據一態樣,於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中,可將收容部用作為替換品。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行說明。以下,於各圖式中,有對相同構成部分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之情形。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成為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替換品之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可安裝於固形物質收容容器之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所謂固形物質尤其是指硬度較高之髮蠟條、髮蠟、固形美容液(例如,與條狀美容液類似硬度者)等固形化妝品或半固形化妝品、固形肥皂、乾酪、乳酪等食品等。本發明中,固形物質係藉由預先填充於收容部、連同收容部藉由更換而作為替換品填充、或將經更換之固形物後續填充於收容部而設置。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圖9B,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進行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之外觀圖。
本實施形態中,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具備收容部1、螺旋筒2(參照圖2)、可動皿3(參照圖2)、筒狀罩4、及旋轉蓋5。
收容部1係上部開口之有底筒狀容器(容器本體、收容容器),收容固形物質。
筒狀罩4係成為覆蓋收容部1之周壁11外周面之一部分之外側罩(側面罩)之筒狀構件。
旋轉蓋5具有頂面51、及與頂面51之外周連續之周壁52。於旋轉蓋5之頂面51,形成有於大致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孔53。又,旋轉蓋5之周壁52不會對筒狀罩4之周壁上端脫離而穩定且旋轉自如地安裝於水平方向。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之分解剖視立體圖。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使用時之剖視立體圖。
收容部1具有側面即周壁11及底面12。周壁11之外周面自外側觀察,由上起為上端薄壁部111、中央筒部112、下端二重部113。又,於中央筒部112,設有至少多於一周之螺旋突起即外周螺紋突起114。於周壁11中,上端薄壁部111之厚度較下中央筒部112為薄,故外周面之徑小於中央筒部112之外周面之徑。
參照圖2及圖3,於組裝後之狀態下,收容部1之周壁11之上部側、即上端薄壁部111及中央筒部112自外周側由筒狀罩4覆蓋,下部側之下端二重部113未由筒狀罩4覆蓋。
下端二重部113自包含中央筒部112之周壁倒L字狀地突出,筒狀罩4之下端以位於較下端二重部113之上表面更上側之方式組裝。
又,參照圖4,於連接於下端二重部113之上表面之上側之中央筒部112之外周面上,設有1個或複數個嵌合部115。嵌合部115具有相對於中央筒部112之其他外周面朝外側隆起之隆起引導部115b,及相對於隆起引導部115b凹陷之嵌合槽115a。
返回至圖2,於收容部1之周壁11之內周面,設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內側突出之2個內側凸條116a、116b。內側凸條116a、116b係防止可動皿3旋轉之止轉件(止擋件)之一例。本例中,顯示於周壁11之內周面設置2個內側凸條116a、116b之例,但內側凸條116a、116b亦可設置1個或3個以上等若干個。
於收容部1之底面12之中央,形成有圓形凹陷即中央凹部121。中央凹部121具有側面122及下表面123,於側面122之內周面上,形成有以相同高度環繞一周而朝內側突出之環狀突起即中央凹部內周突起124。
於底面12之中央、即中央凹部121之中心,設有十字狀支持突起13。
又,於底面12之外周緣附近,設有沿外周之環狀豎立之突起即環狀突起125。
螺旋筒2係設置於中央並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狀筒部,於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溝21。螺旋筒2之上端部形成有十字狀槽(十字孔)22,於使用狀態下,十字狀槽22可供旋轉蓋5之十字狀嵌合突起55插入而卡合。
另,本例中,顯示螺旋筒2之上端部為十字狀槽22之例,但只要為作為與嵌合突起55卡合時之止轉件發揮功能、且可形成於筒內之形狀,則螺旋筒2之上端部之槽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螺旋筒2之上端部之槽形狀亦可為例如四角形、五角形等多角形、五角星、六角星等形狀、線穿入圓般之形狀、邊緣凹凸之齒輪般之形狀等。
螺旋筒2之下端部成為筒之內側圓柱狀地開口之孔洞部23,於該孔洞部23插入收容部1之支持突起13。
於圖3所示之使用狀態下,螺旋筒2之上端部因十字狀槽22與旋轉蓋5之十字狀嵌合突起55卡合,故旋轉蓋5相對於筒狀罩4旋轉時,螺旋筒2與旋轉蓋5一起旋轉。
又,螺旋筒2之下端部之筒內側之孔洞部23與設置於收容部1之底面12之十字狀支持突起13之外側非卡合地接觸。因此,當螺旋筒2與旋轉蓋5一起旋轉時,螺旋筒2之下端部之孔洞部23繞支持突起13旋轉。收容部1之支持突起13係維持螺旋筒2之豎立狀態者。
可動皿3與旋轉蓋5之旋轉連動而可於收容部1之內部上升地配設。於可動皿3之中央,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之孔部31,於孔部31之內周面形成有螺旋突起32。形成於可動皿3之孔部31之螺旋突起32與螺旋筒2之螺旋溝21卡合。
又,可動皿3具有自孔部31之內周面連續延伸、且以較可動皿3之下表面更朝下方伸出之方式周狀地於下方豎立之頸部33,於頸部33之外周,形成有外周突起34。
又,於可動皿3之外周緣部,形成有2個供收容部1之周壁11之2個內側凸條116a、116b分別插通之端部槽隙35a、35b。
該端部槽隙35a、35b與內側凸條116a、116b之卡合成為可動皿3之止轉件,限制可動皿3相對於收容部1之旋轉方向之移動。
藉此,藉由內側凸條116a、116b及端部槽隙35a、35b限制可動皿3之旋轉,在可動皿3之螺旋突起32與螺旋筒2之螺旋溝21卡合之狀態下,當螺旋筒2旋轉時,藉由螺旋突起32與螺旋溝21之卡合,使得可動皿3相對於螺旋筒2上升。即,可動皿3與旋轉蓋5之旋轉連動而可於收容部1之內部上升。又,若使旋轉蓋5於反方向旋轉,則可動皿3下降。
藉由可動皿3於收容部1內上升,本發明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中,即使收容物即固形物質較少之情形時,亦可使用旋轉蓋5之刀片54,將固形物質送出至幾乎最後。
可動皿3之外周緣部其上表面朝上方傾斜、下表面朝下方傾斜,且外周傾斜上緣36、外周傾斜下緣37之外周緣分別與收容部1之周壁11之內周面接觸。因上方之外周傾斜上緣36朝上方傾斜,將內容物即固形物質之下表面自外緣逐漸上推,故防止可動皿3上升時,固形物質附著於收容部1之周壁11之內周表面而殘留。
因可動皿3之下表面之外周傾斜下緣37朝下方傾斜,於使用前之狀態下,外周傾斜下緣37之下表面與收容部1之底面12之環狀突起125接觸。藉此,可動皿3之外周傾斜下緣37以外之下表面不與收容部1之底面12之上表面接觸,故即使是開始使用時,可動皿3亦不會張附於底面12,可使可動皿3順暢地上升。再者,藉由該外周傾斜緣36、37之構成,可防止在填充時例如固形物質固化前之液體進入可動皿3與收容部1之周壁11之內周面之間,避免內容物之浪費。
又,底面12之環狀突起125之外側以其外方向朝下之方式傾斜。於製造步驟中,首先,將可動皿3安裝於收容部1時,在環狀突起125外側之部分與可動皿3之下表面傾斜的外周傾斜下緣37接觸之狀態下,可動皿3之頸部33外周之外周突起34與收容部1之中央凹部內周突起124暫時嵌合。藉由該暫時嵌合,於其後之組裝中,一面旋轉螺旋筒2、一面對可動皿3安裝螺旋筒2時,由於可動皿3不會相對於收容部1朝上方向移動,故初始定位較為容易。
筒狀罩4為筒狀形狀,外周之上端側與旋轉蓋5卡合,內周面以自外周側覆蓋收容部1之一部分之方式卡合。
筒狀罩4之外周面自外側觀察,為上端小徑部41及筒部42。又,於上端小徑部41之外周面上,設有以相同高度環繞一周且朝外側突出之環狀突起即外周環狀突起43。
於組裝狀態下,筒狀罩4中之上端小徑部41之外周側被旋轉蓋5之周壁52覆蓋。即,旋轉蓋5之周壁52之下端位於較上端小徑部41更大徑之筒部42之上表面即外側階差44更為上側。
又,筒狀罩4之內周面自內側觀察,其上端側為上端厚壁部45、上端薄壁部46,於下側設有至少多於一周之螺旋突起即內周螺紋突起47。
參照圖3,筒狀罩4之內周面之上端厚壁部45與收容部1之周壁11之上端薄壁部111之外周面接觸,上端薄壁部46與收容部1之中央筒部112之外周面接觸。於組裝狀態下,筒狀罩4之上端厚壁部45之下端在與上端薄壁部111及中央筒部112之外周階差119之上抵接之狀態下,規定筒狀罩4相對於收容部1之位置之下限值。
又,於筒狀罩4之筒部42之內周側,筒狀罩4之內周螺紋突起47與收容部1之中央筒部112之外周螺紋突起114卡合。詳細而言,形成於螺旋狀之一者之多於一周之螺紋突起與突起之間的槽中,卡合有另一者之螺紋突起,而將筒狀罩4與收容部1卡合。
又,於筒狀罩4之下端周邊,設有4個成為浮凸部之突起(小突起)48。於安裝時,若一面使內周螺紋突起47與外周螺紋突起114卡合、一面使筒狀罩4相對於收容部1旋轉,而使筒狀罩4下降,則突起48會越過下端二重部113之外周面上之隆起引導部115b而與嵌合槽115a(參照圖4)嵌合。藉由該嵌合,將筒狀罩4之下端相對於收容部1之下端二重部113之上表面以空開少許間隙之狀態固定,防止使旋轉蓋5旋轉時收容部1相對於筒狀蓋4旋轉。
旋轉蓋5具有頂面51及周壁52。由於構成自頂面51連接之外周面之上側周壁51O較周壁52之外周面更為小徑,故旋轉蓋5自外周側觀察成為段狀形狀。
周壁52之內周可自由旋轉地對筒狀罩4之周壁之外周嵌合。於周壁52之內周面,形成有環狀凹陷之槽即內周環狀槽521。該內周環狀槽521供筒狀罩4之外周環狀突起43嵌合。藉由旋轉蓋5之內周環狀槽521與筒狀罩4之外周環狀突起43卡合,則旋轉蓋5在周壁52之部分覆蓋於上端小徑部41之狀態下,旋轉蓋5之周壁52之下端相對於筒部42之上表面即外側階差空開間隙地,相對於筒狀罩4之開口穩定地旋轉自如而不會脫離。
另,本實施形態中,顯示於旋轉蓋5之周壁52形成內周環狀槽521、且於筒狀罩4設置外周環狀突起43作為使旋轉蓋5相對於筒狀罩4旋轉自如之卡合部之例,但亦可為於旋轉蓋5之周壁52之內周設置環狀突起、且於筒狀罩4之外周設置環狀槽作為旋轉自如之卡合部而將該等卡合之構成。
或者,亦可為如下構成:於旋轉蓋5之周壁52之內周、筒狀罩4之外周皆設置環狀突起,將該等突起之至少一者之至少一部分設為雙重突起,另一突起進入雙重突起之突起與突起之間而卡合。或者,亦可如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所示,藉由環狀突起與階差卡合,實現旋轉蓋5相對於筒狀罩4旋轉自如之卡合。
藉由上述卡合部,旋轉蓋5可對筒狀罩4相對旋轉。藉此,使用者藉由使旋轉蓋5相對於筒狀罩4旋轉,或使筒狀罩4相對於旋轉蓋5旋轉,而取出切削成薄板狀之固形物質。
又,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中,槽隙孔53係沿頂面51之中心與外周緣附近間之半徑延伸,且貫通正反面而形成。又,於頂面51中,於槽隙孔53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54。
又,於頂面51之中央,設有向下方突出之十字狀嵌合突起55。如上所述,藉由十字狀嵌合突起55與螺旋筒2上端之十字狀槽22卡合,使螺旋筒2與旋轉蓋55一起旋轉。
又,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組裝後之使用狀態下,刀片54與螺旋筒2之上端為非接觸。
藉由此種構成之旋轉蓋5旋轉,而藉由刀片54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自於大致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孔53削出切削成薄板狀之固形物質。另,對於刀片54及槽隙孔53之構成,與圖5A~圖8B一起於下文敘述。
圖4係顯示將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分解成蓋單元、替換品之狀態之圖。
如圖4所示,相對於以筒狀罩4及旋轉蓋5構成之蓋單元α,將本體容器側之收容部1、可動皿3及螺旋筒2設為能夠與固形物質一起更換之替換品。即,蓋單元α可自變空之收容部1更換成相同形狀之新品替換品β而使用。
可作為替換品更換之固形物質收容容器β中,可以薄膜覆蓋替換品之上表面,即收容部1之上端及螺旋筒2之上端之上。藉此,替換品即固形物質收容容器β可以單體流通。
另,本發明中,如圖4所示,螺旋筒2係上端形成有十字狀槽22之具有止轉功能之槽部之筒,且以成為較周壁11之上端更低之位置之方式配置。因此,上表面被薄膜覆蓋之情形時,周壁11之上端最強力地與薄膜接觸,即使因鬆弛等而在螺旋筒2之上端接觸之情形時,由於螺旋筒2之上端以形成有槽部之筒而面接觸,故對薄膜賦予之負載較少。
將替換品β安裝於蓋單元即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α時,蓋單元側之筒狀罩4之內周螺紋突起47與替換品側之收容部1之中央筒部112之外周螺紋突起114螺紋嵌合。
藉此,可將更換後之替換品β簡單地安裝於蓋單元α,故可簡單地組裝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
或者,亦可為如下形狀:將收容於收容部1之內容物即固形物質設為與固形物質收容容器之形狀相合之空孔圓柱形狀,並以例如薄膜等覆蓋之狀態作為內容物替換品而流通,由使用者將該內容物替換品裝設於如圖4般經分解之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將內容物本身作為替換品之情形時,由於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可全部再利用,故可再利用之部分愈多,愈可減少樹脂之損失。
再者,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中,除了成為替換品之固形物質收容容器β之部分外之由筒狀罩4及旋轉蓋5構成之蓋單元α,亦可作為更換用之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而單獨流通。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α可安裝於替換品即固形物質收容容器β。
例如,於使用時,如有筒狀罩4或旋轉蓋5之部分破損、替換品內之固形物質即內容物殘留之情形等時,只要更換上側之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蓋單元)α之部分,即可再使用內容物。
(旋轉蓋之構成) 圖5A、圖5B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5之立體說明圖。圖5A係自下方觀察之立體圖,圖5B係自斜上方向並與槽隙孔53正交之面觀察之立體圖。
如圖5A所示,槽隙孔53係沿著旋轉蓋5之中心與外周緣之間之半徑延伸且貫通正反面而形成於旋轉蓋5之頂面51。又,十字狀嵌合突起55以下垂之方式,設置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下表面51L之中央。
於頂面51之下表面51L,於接近外周緣即周壁52之內側面之部分,設有環狀下垂之內周環511。
又,於旋轉蓋5之側面,周壁52之上表面525之上側且與頂面51連接之部分成為上側周壁51O。由於上側周壁51O較周壁52更為小徑,故如圖5A所示,於內側面,上側周壁51O與周壁52之邊界成為階差515。又,於上側周壁51O之內周面,每特定間隔設有線狀凸條516。
刀片54係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下方且為槽隙孔53之一面之下方,與旋轉蓋5一體化而形成。詳細而言,刀片54之中央端之下表面設置於嵌合突起55之中途,刀片54之周端之下表面設置於較中央端之下表面更高之位置(接近頂面51之位置)。
藉由該構成,刀片54以於頂面51之下表面51L之內周環511與嵌合突起55間扭轉之方式形成。
又,槽隙孔53於頂面51之上表面51U,由徑向之緣即徑向緣Ra、Rb、外周緣P、及中央之緣C包圍。
並且,刀片54於槽隙孔53之深處,以自槽隙孔53之一徑向緣Ra向刀片54之中央側突出之方式設置。
又,參照圖5A,若將旋轉蓋5朝箭頭A方向旋轉,則刀片54之下緣54L切削固形物質,經切削之薄片狀內容物於圖5B之箭頭B方向送出。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5之說明圖。圖6中,(a)為俯視圖,(b)為左側視圖,(c)為前視圖,(d)為右側視圖,(e)為仰視圖。
參照圖5A、圖5B、圖6,以刀片54之槽隙孔53側之下緣54L始終與內容物接觸之方式,使旋轉蓋5旋轉。即,如圖6(a)所示,使用者自上方觀察使旋轉蓋5相對於筒狀罩4順時針旋轉,從而削出內容物。另,此時,如圖6(e)、圖5A所示,旋轉蓋5自背面側觀察時,旋轉方向成為逆時針。
如圖4、圖5B、圖6所示,旋轉蓋5之頂面51之上表面51U之周緣部51E波浪狀地起伏。
再者,旋轉蓋5之槽隙孔54周圍越往外周側越為較高地隆起。詳細而言,如圖5B所示,旋轉蓋5之上表面51U之周緣部51E係以連接設置有槽隙孔53之側之徑向緣Ra為最高位置而形成為山狀形狀Em。
詳細而言,如圖6(b)之左側視圖所示,距槽隙孔53最遠之部分係以和緩地凹陷之方式構成,如圖6(d)之右側視圖所示,形成有槽隙孔53之部分係以未設置槽隙孔53之刀刃之側之、旋轉方向上游側之徑向緣Rb為最高位置而形成為山狀形狀Em。
又,如圖5B及圖6(c)之前視圖所示,槽隙孔53之中央端C周圍之周壁之一部分左右對象地凹陷(凹陷部Ev)。
該上表面形狀乃為適於供使用者將手指與槽隙孔53之延伸方向平行地滑動而將經切削之固形物質自中央朝向外側拭取之構成。
圖7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5之剖視圖。
如圖7之剖視圖所示,於旋轉蓋5之頂面51,形成有槽隙孔53之周圍部分係以自中心部朝向外側一度凹陷而於外側上突之方式構成。
此乃適於供使用者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上表面51U上,使手指沿槽隙孔53之延伸方向自中央朝外側(C⇒P方向)移動,或者,以橫跨槽隙孔53之徑向緣Ra、Rb之方式,使手指與槽隙孔53之延伸方向平行地滑動移動(Ra⇒Rb或Rb⇒Ra)而拭取之構成。
圖8A、圖8B係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蓋5及螺旋筒2之剖視說明圖。圖8A係側視剖視圖,圖8B係立體剖視圖。
如圖8A、圖8B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排出口即槽隙孔53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半徑方向延伸。並且,連接面53a自槽隙孔53之、旋轉蓋5使用時之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徑向緣Ra於頂面51之厚度方向下垂,刀片54之上緣以經由連接面53a而與槽隙孔53連續之方式,相對於連接面53a傾斜延伸。因此,槽隙孔53與刀片54以大致相同長度連接設置。
刀片54之下緣54L之中央側之端部54C係嵌入設置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下表面51L中央之十字狀嵌合突起55。
此種刀片54及槽隙孔53因於旋轉蓋5之頂面51之半徑方向上,於旋轉蓋5之中心與靠近頂面51外周緣之內周環511之間延伸,故以完全覆蓋收容於收容部1之內容物即固形物質上表面之半徑之部分之方式配置。
藉此,使該構成之旋轉蓋5旋轉而將內容物以薄片削出時,可藉由隨著旋轉蓋5旋轉之刀片54之旋轉而無遺漏地對收容部1之內容物上表面之整個範圍進行切削,使切削出之薄片之全寬自具有與刀片54相同長度之槽隙孔53排出而使用。
另,本例中說明了於旋轉蓋5形成1個槽隙孔53之例,但本發明之旋轉蓋之頂面亦可為例如將如圖8A、圖8B所示之於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孔依每特定角度形成2個以上之構成。
又,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圖8A、圖8B所示,自槽隙孔53之一個緣Ra連續形成之刀片54之下緣54L大致水平延伸。
圖9A、圖9B係說明對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安裝蓋6之圖。亦可對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容器100安裝外蓋即蓋6。圖9A係卸下蓋6之狀態,圖9B係安裝有蓋6之狀態之裝有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0。
參照圖9A、圖9B,蓋6具有上壁61及周壁62,且蓋6係以自旋轉蓋5之上方覆蓋旋轉蓋5之頂面51且自側方覆蓋側面之一部分之方式對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安裝。
詳細而言,旋轉蓋5之側面由於自外周側觀察為上側較下側更為小徑之階差形狀,故於圖9B所示之安裝狀態下,蓋6以包圍旋轉蓋5側面之、周壁52之上表面525之上側且靠近頂面51之上側周壁51O之部分之方式安裝。
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中,由於收容之內容物即固形物質會經由槽隙孔53與空氣接觸,故藉由安裝蓋6而可防止與空氣接觸,防止內容物乾燥。
<第2實施形態>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之外觀圖。
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中,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未設置筒狀罩4。旋轉蓋5A之頂面形狀與圖4~圖7所示之形狀相同。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之分解剖視立體圖。圖12係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使用時之剖視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2中,(a)係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使用時之剖視立體圖,(b)係圖12(a)之螺旋筒2A之上端附近之放大圖,(c)係圖12(a)之螺旋筒2A之下端附近之放大圖。以下,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相同構成及功能之部分則省略說明。
如圖11、圖1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具備收容部(收容本體)1A、螺旋筒2A、可動皿3A及旋轉蓋5A。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止轉件之形狀,於收容部1A設有自周壁11A之內周面朝向中心沿半徑方向豎立並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止擋件117。
並且,於可動皿3A中,止擋件117插通之部分成為於半徑方向延伸之線狀缺口之槽隙38。槽隙38較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皿3之端部槽隙35a、35b更長。
又,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未設置筒狀罩4,故於收容部1A之周壁11A之中央筒部112A之外周,並非設置螺紋槽,而是設置以相同高度環繞一周之外側之環狀突起即外周環狀突起118。本構成中,外周環狀突起118之至少一部分為雙重,可將雙重突起之突起與突起之間作為槽使用。本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A較第1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更短。
又,旋轉蓋5A之周壁52A較第1實施形態更長。於周壁52A之內周,形成有以相同高度環繞一周之內周環狀突起521A。本構成中,內周環狀突起521A之至少一部分為雙重,可將雙重突起之突起與突起之間作為槽使用。
本實施形態中,旋轉蓋5A之內周環狀突起521A之二重部分之突起間之槽與收容部1A之外周環狀突起118嵌合,收容部1A之外周環狀突起118之二重部分之突起間之槽與外周環狀突起118嵌合。
藉由旋轉蓋5A之內周環狀突起521A與收容部1A之外周環狀突起118卡合,則旋轉蓋5A相對於收容部1A之開口穩定地旋轉自如而不會脫離。
又,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1A之上端薄壁部111A係其外周面與中央筒部112A為同一面上,且內周面較中央筒部112A更薄,而成為薄壁形狀。
如圖11、圖12(a)所示,於組裝後之狀態下,上端薄壁部111A被夾入旋轉蓋5A之內周環511與周壁52A之內周之間而受支持。
又,本實施形態中,考慮到換氣面,而於收容部1A之底面12A之中央凹部121A,設有較細之十字狀支持突起131,及包圍該支持突起131之外周環狀突起132。又,中央凹部121A之側面122A傾斜,於中央凹部內周突起124A之下,設有側面階差122AS。本實施形態中,自可動皿3之孔部31朝下方豎立之頸部33之下端擱放在側面階差122AS。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2(a)及圖12(c)所示,螺旋筒2A之下端被夾入收容部1A之十字狀支持突起131與外周環狀突起132之間而受支持。
又,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螺旋筒2A與設有刀片54A之部分接觸並嵌合,故螺旋筒2A之上端成為與十字狀嵌合突起55A以及與刀片54A對應之部分凹陷的大致十字形狀槽22A。
如此,本構成中,由於刀片54A之一部分與螺旋筒2A之上端接觸,故可將通過槽隙孔53引入之空氣於螺旋筒2A內從上往下輸送,而於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內實現效率良好之換氣。藉由換氣,可防止可動皿3A於收容部1A內上升後,下方部分變為真空,而防止容器變形。
又,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200中,由於收容部1A之止擋件117係於半徑方向較長,故當旋轉蓋5A旋轉而來到圖12(a)之位置時,止擋件117之上端變成靠近刀片54之下端之位置。
因此,若固形物質附著於刀片54之下部之情形等時,於接近止擋件117之位置,附著物會被刀片54及止擋件117夾住並刮落,故可防止刀片54在連續使用下堵塞,或刀片54因附著物而變得不易切削。
又,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部1A及旋轉蓋5A均未設置螺紋突起。因此,將旋轉蓋5A與收容部1A卡合時,需由上壓入旋轉蓋5A之周壁,將外周環狀突起118嵌入內周環狀突起521A之突起間之槽的部分,並將內周環狀突起521A嵌入外周環狀突起118之突起間之槽的部分。
另,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未設置筒狀罩4之構造中,可動皿3A之止轉件為於半徑方向延伸之1個止擋件117之例,但於第1實施形態之設有筒狀罩4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100中,亦可取代2個內側凸條116a、116b,而設置半徑方向上較長之1個止擋件117。
<第3實施形態> 圖13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之外觀圖。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中,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未設置筒狀罩4之點不同,再者,與第2實施形態相比,旋轉蓋5B之周壁52B較長地延伸至下方之點不同。
圖14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之分解剖視立體圖。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容器300具備收容部(收容本體)1B、螺旋筒2、可動皿3及旋轉蓋5B。本實施形態中,螺旋筒2及可動皿3之構成、旋轉蓋5B之頂面51之形狀、及收容部1B之底面12之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收容部1B中,周壁11B之外周面自外側觀察,由上起為上端薄壁部111、中央筒部112B及下端二重部113。本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B較第2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A更長。
於中央筒部112B,設有至少多於一周之螺旋突起即外周螺紋突起114B。再者,於外周螺紋突起114B之上方,設有朝外側環狀地突出之突起即外周環狀突起118。
又,於旋轉蓋5B之周壁52B內周之上側,設有下側較上側為細且下側之徑較寬之上側階差522。於該上側階差522之下,設有至少多一周之螺旋突起即內周螺紋突起523。再者,於內周螺紋突起523之下,設有下側之厚度較上側為小之下側階差524。
再者,於旋轉蓋5B內周之下端周邊,設有4個成為浮凸部之突起(小突起)58。
圖15A、圖15B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之剖視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5A係顯示使用前之狀態之剖視立體圖,圖15B係顯示使用中之狀態之剖視立體圖。圖15B中,下段係上段之使用狀態下之旋轉蓋5B與收容部1B之嵌合狀態之放大圖。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前如圖15A,旋轉蓋5B位於最下端,當使旋轉蓋5B相對於收容部1B朝使用方向旋轉時,旋轉蓋5B及螺旋筒2上升特定量後,於圖15B所示之既定位置成為旋轉自由狀態,且保持該狀態使用至最後。
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中,於圖15A之狀態下,旋轉蓋5B之內周螺紋突起523與收容部1B之外周環狀突起118卡合,旋轉蓋5B之下側階差524擱放在中央筒部112B之外周螺紋突起114B之上。
另一方面,如圖15B所示,若旋轉蓋5B順著螺紋卡合而相對於收容部1B上升,成為旋轉自由狀態,則旋轉蓋5B內周之上側階差522到達上端薄壁部111與中央筒部112B之外周階差19之上,成為旋轉蓋5B較圖15A變窄(徑較小)之狀態,旋轉蓋5B之下側階差524與收容部1B之外周環狀突起118之上表面接觸。
因旋轉蓋5B之下側階差524成為跨在收容部1B之外周環狀突起118之上之狀態,上側階差522成為跨在收容部1B之外周階差19之上之狀態,從而旋轉蓋5B相對於收容部1B之開口穩定地旋轉自如而不會脫離。
又,由於在旋轉蓋5B內周之下端周邊設有4個突起58,故於旋轉蓋5B達到使用中之上升狀態時,突起58與收容部1B之周壁11B之外周螺紋突起114B接觸。藉由該突起58,可避免旋轉蓋5B相對於收容部1B過於上升。
而當旋轉蓋5B之周壁52B之內周面變成圖15B之狀態時,即可相對於收容部1B之周壁11B之外周面自由旋轉。
本實施形態中,將旋轉蓋5B及收容部1B卡合而組裝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時,乃為由上壓入旋轉蓋5B之周壁52B,使其越過外周環狀突起118後,與外周螺紋突起114B旋轉並嵌入。
<第4實施形態> 圖16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400之分解剖視立體圖。由於本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400之外觀圖與圖13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300大致相同,故省略圖示。
又,本實施形態中,螺旋筒2及可動皿3之構成、旋轉蓋5C之頂面51之形狀、及收容部1C之底面12之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收容部1C中,周壁11C之外周面自外側觀察,由上起為上端薄壁部111C、中央筒部112C、及下端二重部113C。本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C較第2實施形態之中央筒部112A更長。
於中央筒部112C,設有至少多於一周之螺旋突起即外周螺紋突起114C。再者,於中央筒部112C之外周螺紋突起114C之下方,設有將朝外側環狀地突出之突起形成為雙重之外周雙重突起119。
又,於旋轉蓋5C之周壁52C之內周,設有上側階差522。於該階差522之下,設有朝內側環狀地突出之突起即內周環狀突起56C。
再者,於旋轉蓋5C之周壁52C內周之下端周邊,設有4個成為隙槽之突起(小突起)58C。
圖17A、圖17B係第4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400之剖視立體圖。詳細而言,圖17A係顯示使用前之狀態之剖視立體圖,圖17B係顯示使用中之狀態之剖視立體圖。圖17B中,下段係上段之使用狀態下之旋轉蓋5C與收容部1C之嵌合狀態之放大圖。
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400之組裝較容易,故如圖16所示,可於保存等時或即將使用前設為分離狀態,或每次使用後加以分解。
若使旋轉蓋5C相對於收容部1C於使用方向旋轉,則旋轉蓋5C下降特定量後,於既定位置成為旋轉自由狀態,且保持該狀態使用至最後。
本實施形態中,於即將使用前,要將旋轉蓋5C嵌入收容部1C時,若一面由上旋轉一面嵌合,則旋轉蓋5C之內周環狀突起56C與外周螺紋突起114C嵌合並且旋轉蓋5C朝下移動,於突起58C與雙重突起119嵌合之狀態下停止下降。
並且,如圖17B所示,於4個突起58C嵌合於收容部1C之雙重突起119之間之狀態下,旋轉蓋5C之周壁52C之內周面可相對於收容部1C之周壁11C之外周面自由旋轉。
本實施形態中,組裝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400時,為了將旋轉蓋5C及收容部1C卡合,而使用螺紋突起及螺紋槽一面旋轉一面移動至自由旋轉狀態之位置,故使用者可較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更容易地以較輕的力道組裝。
又,於不具有筒狀罩4之第2~第4實施形態中,螺旋筒2(2A)之上端為具有止轉功能之十字槽等槽形狀,故可將收容部1A、1B、1C、螺旋筒2(2A)、可動皿3(3A)之部分作為對旋轉蓋5A、5B、5C更換之替換品。
<旋轉蓋之其他構成> 上述第1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於旋轉蓋5(5A、5B、5C)之頂面形成1個槽隙孔53之例,但於旋轉蓋上,可將槽隙孔形成2個以上,且亦可為非直線狀。另,下述針對旋轉蓋之複數個變化例之構成進行說明,但幾乎沒有因旋轉蓋之形狀差異所致之功能方面之差異。
(旋轉蓋之變化例1) 圖18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
本構成中,於旋轉蓋5α之頂面之上表面51Uα,形成有複數個槽狀槽隙孔53α(531、532、533)。
詳細而言,於上表面51Uα,於中央側形成有槽隙孔531,與槽隙孔531之端部稍微隔開地於外側形成有槽隙孔532,該槽隙孔531、532約每120°重複。並且,在與槽隙孔531、532相鄰之槽隙孔531、532間之各者,形成有中央側較槽隙孔532更長之槽隙孔533。
根據該構成,由3種槽隙孔531、532、533構成之複數個彎曲之槽隙孔53α配置為當使旋轉蓋5α於使用時旋轉時幾乎覆蓋收容於收容部1之內容物上表面之半徑之部分。
又,雖未圖示,但本構成中,複數個槽隙孔53α中,以沿著旋轉蓋5α之旋轉方向A之下游側之面之方式,即,以沿著於下游側凸狀彎曲之槽隙孔531、532、533之彎曲之外側弧形之方式,分別設有刀片(未圖示)。
根據該複數個槽隙孔53α及沿著其之刀片之構成,對於較槽隙孔532、533之外周側端部更為內側之部分,毫無遺漏地將收容於收容部1之內容物之上表面藉由與旋轉蓋5α之旋轉一起旋轉之刀片予以切削。
又,由於圖18所示之複數個槽狀槽隙孔53α(531、532、533)及沿著其外側弧形之刀片相對於順時針之旋轉方向為凹狀之帶狀,故削出之薄片易集中於凹部之中央,使用者容易收集。
本構成中,因於旋轉蓋5α之頂面之上表面51Uα分散形成有複數個槽狀槽隙孔53α,故只要使旋轉蓋5α以較少的旋轉角度例如60°旋轉不到一周,即可削出內容物。
惟於旋轉蓋5α中,若槽隙孔或與槽隙孔連接之刀片數量增加,則相應地,以樹脂射出製造時之模具會變得複雜,故較佳為槽隙孔53α、刀片之數量或形狀適當配合在所要使用的形態下進行切削所需設定之旋轉角度、模具成本等而適當設定。
(旋轉蓋之變化例2) 圖19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2之俯視圖。
本構成中,於旋轉蓋5β之頂面之上表面51Uβ,形成有複數個圓形孔53β。複數個圓形孔53β於特定之角度範圍內配置成錯位狀。
雖未圖示,但本構成中,以沿著複數個排出口即圓形孔53β之、旋轉蓋5β之旋轉方向後方之弧形之方式,分別設有刀片。
該錯位狀之複數個圓形孔部53β配置為當使旋轉蓋5β於使用時旋轉時幾乎覆蓋收容於收容部1之內容物上表面之半徑之部分。
本構成中,由於將開口面積小於圖8B等所示之旋轉蓋5之槽隙孔53之孔即圓形孔53β形成複數個作為排出口,故適於將內容物削出成更小的薄片之用途。另,圖18中顯示排出口即複數個孔53β為圓形孔之例,但亦可為橢圓形。
另,圖18、圖19之旋轉蓋之變化例1、2係自上表面觀察之俯視圖,且為方便起見,顯示旋轉蓋5α、5β之上表面51Uα、51Uβ為平面之例,但上表面51Uα、51Uβ亦可適當彎曲。
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1、2中,顯示於旋轉蓋之頂面,對上表面形成有排出口即槽隙孔或圓形孔之例,但亦可於旋轉蓋之頂面上,將排出口之周圍形成為部分隆起。
(旋轉蓋之變化例3) 圖20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3之立體圖。
本變化例中,槽隙孔53γ係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於旋轉蓋5γ之頂面,沿旋轉蓋5γ之中心與內周環511間之半徑延伸,且貫通正反面而形成。又,本構成中,刀片連接於旋轉蓋5γ之旋轉方向A之下游側之徑向緣(圖20之深側之緣),如圖8B所示,以嵌入設置於旋轉蓋5γ中央之嵌合突起55之方式,設置成與槽隙孔53γ大致相同長度。
本變化例中,於旋轉蓋5γ之頂面之上表面,槽隙孔53γ之周圍係相對於平面狀頂面之另一上表面51Uγ隆起之隆起部57。並且,槽隙孔53γ周圍之隆起部57以自中心越往外周側則越高之方式彎曲。
藉此,與上述圖5B所示之旋轉蓋5同樣地,旋轉蓋5γ成為適於供使用者將手指與槽隙孔53γ之延伸方向平行地滑動而將經切削之固形物質自中央往外側朝上拭取之構成。
(旋轉蓋之變化例4) 圖21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4之立體圖。
本變化例中,於旋轉蓋5δ之頂面,設有自上方觀察於旋轉蓋5δ之中心與外周緣之間彎曲延伸之隆起部57δ。隆起部57δ自側方觀察,為上方漸細之山型形狀(歪曲之三角形狀)。
本構成中,於隆起部57δ之彎曲中之凹陷之面、且為旋轉蓋5δ使用時之旋轉方向A上游側之傾斜面,形成有沿著隆起部57δ成新月狀彎曲之排出口即槽隙孔53δ。
又,雖未圖示,但本構成中,於彎曲之槽隙孔53δ中,以沿著彎曲之外側弧形之方式設有刀片(未圖示)。設置於旋轉蓋5δ之刀片以嵌入設置於旋轉蓋5δ之下表面中央之嵌合突起55之方式,設置成與槽隙孔53ε之旋轉方向下游側之外側弧形大致相同長度。
另,由於圖21所示之成新月狀彎曲之槽隙孔53δ為相對於順時針旋轉方向於下游方向成凸狀之帶狀槽,故削出之薄片易於集中於彎曲之中央。
又,本構成中,於隆起部57δ之凹陷面,形成有槽隙孔53δ,因隆起部57δ為上側漸細之形狀,從而旋轉蓋5δ成為適於供使用者將手指抵著山狀之隆起部57δ之傾斜面,一面沿著彎曲之槽隙孔53δ之周圍滑動並集中特定量之內容物,一面拭取固形物之構成。
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及變化例1~4中,係以可自上方及側方包圍旋轉蓋5之方式安裝圖9A所示之外蓋即蓋6之構成,但亦可將旋轉蓋5及蓋一體化而構成。
(旋轉蓋之變化例5) 圖22A、圖22B係旋轉蓋之變化例5之立體圖。本變化例中,顯示與開閉自如之蓋一體化之旋轉蓋5ε之例,圖22A顯示可動蓋59打開之狀態,圖22B顯示可動蓋59閉合之狀態。
參照圖22A,本變化例中,旋轉蓋5ε之上表面51Uε係半開型蓋,旋轉蓋5ε具有上表面為半圓形且以上表面51Uε之直徑方向為軸而可樞轉之可動蓋59、及不動部(512、513、514)。
本變化例之旋轉蓋5ε中,被可動蓋59之下側覆蓋之部分為平面部512及傾斜部513。於傾斜部513形成有於大致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孔53ε。
又,旋轉蓋5ε中,可動蓋59閉合時,自上表面觀察未被覆蓋之部分為固定上表面514。本例中構成為,於圖22B所示之可動蓋59關閉之狀態下,固定上表面514之高度與可動蓋59之高度大致相等。因此,傾斜部513以將固定上表面514及平面部512之高度之差連續相連之方式傾斜。
本構成中,槽隙孔53ε之頂面之下表面側之構成與圖8A相同,設置於旋轉蓋5ε之刀片以嵌入設置於旋轉蓋5ε之下表面中央之嵌合突起55之方式,設置成與槽隙孔53ε大致相同長度。
本構成中,由於槽隙孔53ε形成於傾斜部513,故容易供使用者之手指一面沿著槽隙孔53ε周圍之傾斜部513滑動、一面撥取。
又,本構成中,由於用以覆蓋槽隙孔53ε之可動蓋59與旋轉蓋5ε一體化,故於使用時,無需裝卸另外的蓋,可減少使用者開關蓋之麻煩。
又,由於可動蓋59於較另外安裝之蓋6(參照圖9B)更近的位置閉合槽隙孔53ε,故可提高防止蓋閉合時之內容物乾燥之效果。
((內容物開始切削之改良)) <螺旋筒之變化例> 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2、圖8A、圖14、圖16等所示,螺旋筒2(2A)之下端平坦,但亦可於螺旋筒之下端,設置錐形片。
圖23係螺旋筒及收容部之底面之中央凹部之變化例之放大圖。
如圖23所示,本構成中,於螺旋筒2D中,於形成有螺旋溝21之區域下之下端,設有一邊垂直向下、另一邊傾斜之、沿著筒之外周彎曲之環狀錐形片24a、24b。詳細而言,各錐形片24(24a、24b)具有傾斜之傾斜下緣25及垂直向下之垂直緣26。
另一方面,於收容部1D之底面12D之中央,形成有圓形凹陷即中央凹部121D,於該中央凹部121D之中心設有支持突起131,再者,以包圍支持突起131之方式,設有環狀豎立之2個環狀錐形承接部133a、133b。
本實施形態中,各環狀錐形承接部133具有:螺旋狀承接面134,其具有一面旋轉並且旋轉面中垂直成分逆時針逐漸變高之螺旋狀上表面;及直立面135,其大致垂直直立。
此處,螺旋筒2D之錐形片24之傾斜下緣25及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螺旋狀承接面134之傾斜大致相等。並且,與螺旋筒2D之下端相合之部分即螺旋狀承接部134之上表面為螺旋狀,從而可使螺旋筒2D相對於收容部1D之底面12D上升。
又,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螺旋筒2D下端之筒內側之孔洞部23與設置於收容部1之底面12之十字狀支持突起131之外側非卡合地接觸,從而螺旋筒2D藉由支持突起131而被支持為豎立狀態。
圖24係顯示圖23所示之螺旋筒開始使用之位置移動之放大圖。圖24中,(a)顯示使用前之螺旋筒2D之位置,(b)顯示使用後之螺旋筒2D之位置之圖。
如上所述,由於螺旋筒2D之傾斜下緣25與螺旋狀承接面134之傾斜大致相等,故於使用前之狀態下,如圖24(a)所示,螺旋筒2D之錐形片24之傾斜下緣25與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螺旋狀承接面134密接。
螺旋筒2D與旋轉蓋5一起旋轉之情形時,螺旋筒2D繞支持突起13旋轉。此時,如圖24(b)所示,螺旋筒2D之錐形片24之傾斜下緣25a、25b沿環狀錐形承接部133a、133b之螺旋狀承接面134a、134b滑動,螺旋筒2D相對於環狀錐形承接部133升高。
圖25係顯示具有圖23所示之變化例之螺旋筒2D之刀片送出容器500之開始切削之固形物質之位置的模式圖。
圖25之剖視圖中,(a)顯示使用前之固形物質M之位置,(b)顯示旋轉蓋5D及收容部1D自(a)狀態旋轉一半量之相對旋轉時之固形物質M之位置,(c)顯示開始切削之固形物質M之位置。
本構成中亦為,於螺旋筒2D之螺旋溝21之區域下端與形成於可動皿3之孔部31之螺旋突起32為連結狀態之可動皿3之上,填充有固形物質M(亦稱為內容物、內含物)。
本變化例之構成中,於使用前之未使用狀態下,如圖24(a)及圖25(a)所示,螺旋筒2D下端之錐形片24之傾斜下緣25位於與收容部1D之底面12D之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螺旋狀承接面134接觸之最下端位置。
本構成中,當旋轉蓋5與收容部1D自圖25(a)之狀態於使用方向相對旋轉半圈的量時,如圖25(b)所示,成為螺旋筒2D下端之錐形片24之傾斜下緣25對於底面12D之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螺旋狀承接面134非接觸,且自下端略微升高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螺旋筒2D之垂直緣26之最低點L與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直立面135之上端成為接觸之狀態,且螺旋筒2D之上端與旋轉蓋5之十字狀嵌合突起55之較粗部分碰撞而停止。
並且,如圖25(c)所示,當內容物M上升至到達收容部10E之周壁11上端之位置時,刀片54之下緣54L與固形物質M之上表面開始接觸,開始切削內容物
如此,本構成中,藉由圖25(a)⇒圖25(b)之旋轉,螺旋筒2D本身上升,從而可將可動皿3升高至螺旋溝21之槽間距離以上。
另,不具有圖24之錐形片24及環狀錐形承接部133之基本構成中,即使旋轉蓋與收容部相對旋轉,收容部之螺旋筒之位置亦不變化,於旋轉半圈後,可動皿3上升僅螺旋溝21之槽寬之一半量。
若與基本構成比較,則本變化例中,只要圖25(a)⇒圖25(b)之一半旋轉,其後之內含物(固定物質M)之上表面與刀片54之距離即變近,即,可縮短使圖25(b)⇒圖25(c)之可動皿3上升之距離,可減少開始切削內容物前之旋轉數。
另,於使用中,螺旋筒2D之下端雖僅以2點支持,但螺旋筒2D因於內側之孔洞部23插入支持突起131而受支持,且於固形物質M中會於螺旋筒2D之螺旋溝21與收容部1D之周壁11之內側面間產生阻力,故螺旋筒2D不會不穩定。
又,圖23、圖24中,顯示於螺旋筒2D之環狀下緣,將環狀下緣以360°分割為2而於每180°設有2個錐形片24a、24b之例,但亦可以每特定角度設置3個以上錐形片。該情形時,於收容部之底面,具有分割成與錐形片之數量相同數量之錐形承接部。
另,本構成之傾斜螺旋筒下端之構成亦可應用於上述第1~第4之任一實施形態。
<刀片之變化例> 上述第1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旋轉蓋5(5A、5B、5C)之頂面之刀片之中央端與外側端相等且下緣大致水平之例,但刀片之下緣亦可傾斜。
圖26係設有變化例之刀片之旋轉蓋5E之下表面立體圖。
本構成中,切削固形物質M之切削刃即刀片54E之下緣54LE以於旋轉蓋5E中自中央向外緣部攀升之方式傾斜。
圖27係顯示填充於本變化例之刀片送出容器600之收容部1之內容物M之投影圖。圖27中,以虛線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刀片54之下緣54L之位置。本變化例之刀片送出容器600除刀片54E之形狀外,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另,圖27中,為了說明而使旋轉蓋5E較實際狀態更朝上方浮起。
如圖27所示,經填充之內容物即固形物質M藉由填充時之表面張力,其表面自收容部1之中心向外周變高。
因此,使刀片54E之下緣54LE接近因收容之內含物(固形物質M)之上表面之表面張力所形成之傾斜,故於開始切削時,更快且均一地切削內含物。例如,刀片54E之下緣54LE之傾斜在距離中央一半左右之部分,於投影圖中為2°~20°左右。
另,刀片54E係以扭轉之方式安裝,刀片54E之下緣54LE之傾斜角度於旋轉之中心部E及外周部不同。由於填充時之固形物質M上表面之傾斜會因內含物之硬度而異,故刀片54E之下緣54LE之角度較佳根據內含物之硬度而設定適當角度。
又,由於固形物質M張附於面,故如圖27所示,外周側之周壁11之內側面周邊及中央之螺旋筒2之周邊分別成為外周側上突部F、中央側上突部G。
作為基本構成而具有設有下緣54L為水平之刀片之旋轉蓋之刀片送出容器中,於開始切削時,刀片之下緣54L之外周緣周邊與圖27之圓圈所示之內容物之外周側上突部F接觸,將內容物自外周側之1點開始削出。
另一方面,如圖26所示,具有下緣54LE為傾斜之刀片54E之旋轉蓋5E中,圖26之圓所示之刀片54E之下緣54LE之外周緣周邊D及中央周邊E與圖27之圓圈所示之內容物M之外周側上突部F及中央側上突部G接觸,自外周側及中央側之2點開始削出內容物(固形物質M)。並且,如圖27所示,認為由於刀片54E之下緣43LE靠近因收容之內含物(固定物質M)上表面之表面張力所形成之、自中心向外側之傾斜,故於開始切削時,會更快且均一地切削內含物。
因此,以隨著下緣LE成為外側而攀升之方式傾斜之刀片54E,可減少自開始切削內含物起至均一地切削內含物之旋轉次數。
根據該刀片之變化例,由於可減少自開始切削內含物起至均一地切削內容物之旋轉次數,故例如欲一面測量內含物一面以均一之容量削出而使用之情形時,可更快地開始使用。
圖28係於具有圖26之旋轉蓋5E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600中,使可動皿3E上升至大致上端之狀態之剖視圖。
本構成中,由於設置於旋轉蓋5E之刀片54E之下緣54LE傾斜,故與刀片54E一起使用之可動皿3E之上表面30,其中央凹陷成研鉢狀。
詳細而言,可動皿3E中,上表面30之中央側I較低,外周緣側H較高。自該上表面30之中央側I朝外周緣側H之傾斜,與自刀片54E之下緣54LE之中央周緣E朝外周緣周邊D之傾斜大致相等。
具有該構成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600中,將載於可動皿3E之上表面30之固形物質M藉由刀片54E之下緣54LE,於半徑方向之大致整個區域均等地削出至最後,故即使內容物即固形物質M變少,亦可將內容物均等地削出至大致最後而用盡。
另,此處顯示對圖7之旋轉蓋5之構成應用傾斜刀片54E之例,但亦可對其他實施形態之旋轉蓋5A、5B、5C、或圖18~圖22所示之變化例1~4之旋轉蓋5α、5β、5γ、5δ、5ε之構成,應用本構成之傾斜刀片54E。
((用盡之改良)) <內側凸條之變化例> 本變化例中,基於即使上述實施形態之可動皿達到最上限而仍使可動皿相對於水平方向穩定之目的,於收容部之旋轉限制凸條設有階差。
圖29係顯示收容部之變化例之圖。
本構成中,於收容部1F之周壁11F之內周面,設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內側突出之複數個內側凸條160c、160d、160e、160f。各內側凸條160包含本體161及薄壁部162,於上端附近之薄壁部162之下形成有階差163。另,內側凸條160c~160f之形狀除上端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之內側凸條116a、116b大致相同,內側凸條160c~160f成為限制可動皿3F升降時相對於收容部1F旋轉之止擋件。
圖30係本變化例之可動皿3F之俯視立體圖。圖31係顯示使本變化例之可動皿3F於收容部1F內上升至最上端之狀態之傾斜剖視圖。另,圖31中,為了說明,以使可動皿3F較實際狀態更朝上方浮起之方式顯示。
如圖30所示,於可動皿3F之外周緣部,設有供複數個內側凸條160c、160d、160e、160f分別插通之4個端部槽隙35c、35d、35e、35f。
於可動皿3F之外周緣部,設有自以外周高於中央之方式傾斜之上表面30連續延伸之外周傾斜上緣36F,及自下表面朝下方傾斜伸出之外周傾斜下緣37F。
又,於外周傾斜下緣37F,以加粗端部槽隙35f下部之槽寬之方式形成有缺口。換言之,藉由將外周傾斜下緣37F之下側切缺,使得端部槽隙35f之下側槽寬較上側更寬,槽寬變化之部分成為階差39f。另,圖30中,雖僅顯示1個階差39f,但其他3處亦同樣地,於端部槽隙35c、35d、35e,將外周傾斜下緣37F切缺,從而形成階差39c、39d、39e。
本變化例之刀片送出容器中亦為,使可動皿3F藉由孔部31之螺旋突起32(未圖示)與螺旋筒2之螺旋溝21卡合旋轉而上升。
如圖31所示,若可動皿3F上升至螺旋筒2F之螺旋溝21之上端,則可動皿3F之端部槽隙35c~35f之槽寬變化之階差39c~39f會騎乘在複數個內側凸條160c~160f之階差163c~163f而旋轉。
另,於收容部1F之上端薄壁部111F,設有內周側於上端凹陷之階差FS,但由於外周傾斜上緣36F及外周傾斜下緣37F之外周緣之位置與可動皿3F之中心相隔之距離相同,故即使可動皿3F上升,外周傾斜上緣36F亦不會騎乘於該階差FS。
圖32係於具有圖29之變化例之收容部1F之刀片送出容器700中,使可動皿上升至上限之情形之模式圖。
本構成之刀片送出容器700中亦為,藉由孔部31之螺旋突起32與螺旋溝21卡合旋轉而可動皿3F上升。
作為比較,假設不具有內側凸條160c~160f之階差163之構成之情形中,若可動皿3之螺旋突起32超出螺旋溝21之區域上端而旋轉,則螺旋突起32與螺旋溝21之槽間之螺紋突起失去卡合。認為於該狀態下,若受到藉由刀片54切削之阻力,則可動皿3之與刀片54對向之部分會朝下側後退。
相對於此,本變化例中,如圖32所示,即使可動皿3F之螺旋突起32旋轉超出螺旋筒2之螺旋溝21之區域上端,而使得螺旋突起32與螺旋溝21之槽間之螺紋突起失去卡合,仍因可動皿3F之端部槽隙35c~35f之階差39c~39f騎乘在內側凸條160c~160f之階差163之部分,而使切削時之可動皿3F穩定化。藉此,可動皿3F之螺旋突起32自螺旋筒2之螺旋溝21超限之狀態下,即使自刀片54朝下施加壓力,可動皿3F亦不會向下後退,可動皿3F可時續穩定之旋轉。
藉此,藉由於收容部1F之周壁11F之內周面之複數個內側凸條160c~160f設置階差163,而於切削結束時,可減少刀片54未能刮完而殘留於可動皿3F上之內容物之剩餘量。
本構成中,於圖29中,已針對設置4個內側凸條160c~160f之構成進行說明,但為了使騎乘狀態之可動皿3F穩定,只要將內側凸條160與相鄰之凸條空出均等間隔而至少設置2個以上,則無論設置多少個均可。
由此,該內側凸條之變化例之構成亦可應用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具有2個以上內側凸條之第1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
以上,已針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詳述,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特定之實施形態,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變更。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8年10月19日於日本專利廳提出申請之特願第2018-197870號而主張優先權者,將特願第2018-197870號之全部內容援用於本申請案中。
1、1A、1B、1C、1D、1F:收容部(容器本體) 2、2A、2D:螺旋筒 3、3A、3F:可動皿 3E:可動皿 4:筒狀罩 5、5A、5B、5C、5α、5β、5γ、5δ、5ε:旋轉蓋 5E:旋轉蓋 6:蓋 11、11A、11B、11C:周壁 12、12A、12D:底面 13:支持突起 21:螺旋溝 22:十字狀槽 22A:上端之槽 23:孔洞部 24(24a、24b:) 25(25a、25b):傾斜下緣 26(26a、26b):垂直緣 30:上表面 31:孔部 32:螺旋突起 33:頸部 34:外周突起 35a、35b、35c、35d、35e、35f:端部槽隙 36:外周傾斜上緣 36F:外周傾斜上緣 37:外周傾斜下緣 37F:外周傾斜下緣 38:槽隙 39c、39d、39e、39f:階差 41:上端小徑部 42:筒部 43:外周環狀突起 45:上端厚壁部 46:上端薄壁部 47:內周螺紋突起 48:突起(小突起) 51、51A、51B、51C:頂面 51E:周緣部 51L:下表面 51O:頂面之外周面(上側周壁) 51U、51α、51β、51γ、51δ、51ε:頂面之上表面 51Uα:上表面 51Uβ:上表面 51Uε:上表面 52、52A、52B、52C:周壁 53、53α、53γ、53δ、53ε:槽隙孔(排出口) 53a:連接面 53β:圓形孔部(排出口) 54、54A:刀片 54E:刀片 54L:下緣 54LE:下緣 55、55A:嵌合突起 56C:內周環狀突起 57、57δ:隆起部 58C:突起 59:可動蓋 61:上壁 62:周壁 100、200、300、400、500、600、700: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 111、111A:上端薄壁部 111C:上端薄壁部 111F:上端薄壁部 112、112A、112B、112C:中央筒部 113:下端二重部 113C:下端二重部 114、114A、114B、114C:外周螺紋突起 115:嵌合部 116a、116b:內側凸條 117:止擋件 118:外周環狀突起 119:外周階差 122:側面 122A:側面 122AS:側面階差 123:下表面 124:中央凹部內周突起 124A:中央凹部內周突起 125:環狀突起 131:支持突起 132:外周環狀突起 133(133a、133b):環狀錐形承接部 134(134a、134b):螺旋狀承接面 135(135a、135b):直立面 160(160c、160d、160e、160f):內側凸條 161:本體 162:薄壁部 163(163c、163d、163e、163f):階差 511:內周環 512、513、514:不動部 515:階差 516:線狀凸條 521、521A:內周環狀槽 522:上側階差 523:內周螺紋突起 524:下側階差 525:上表面 531、532、533:槽隙孔 1000:蓋安裝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 A:箭頭 B:箭頭 C:中央之緣 D:外周緣周邊 Em:山狀形狀 Ev:凹陷部 F:外周側上突部 FS:階差 G:中央側上突部 H:外周緣側 I:中央側 L:最下點 M:固形物質(內含物、內容物) P:外周緣 Ra、Rb:徑向緣 α:蓋單元(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β:替換品(固形物質收容容器、本體容器)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外觀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分解剖視立體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剖視立體圖。 圖4係顯示將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分解成蓋單元及替換品之狀態之圖。 圖5A係自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之下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5B係自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之上方觀察之立體圖。 圖6(a)~(e)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之說明圖。 圖7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之剖視圖。 圖8A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及螺旋筒之側視剖視圖。 圖8B係第1實施形態之旋轉蓋及螺旋筒之立體剖視圖。 圖9A係顯示對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卸下蓋之狀態之圖。 圖9B係顯示對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安裝蓋之狀態之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外觀圖。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分解剖視立體圖。 圖12(a)~(c)係第2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剖視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外觀圖。 圖14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分解剖視立體圖。 圖15A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使用前之剖視立體圖。 圖15B係第3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使用中之剖視立體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之分解剖視立體圖。 圖17A係第4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使用前之剖視立體圖。 圖17B係第4實施形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使用中之剖視立體圖。 圖18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1之俯視圖。 圖19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2之俯視圖。 圖20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3之立體圖。 圖21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4之立體圖。 圖22A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5中可動蓋打開狀態之立體圖。 圖22B係本發明之旋轉蓋之變化例5中可動蓋關閉狀態之立體圖。 圖23係顯示本發明之螺旋筒及收容部之中央凹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24(a)、(b)係顯示圖23所示之螺旋筒開始使用之位置移動之放大圖。 圖25(a)~(c)係顯示具有圖23所示變化例之螺旋筒的刀片送出容器中開始切削之固形物質之位置的模式圖。 圖26係設有變化例之刀片之旋轉蓋之仰視立體圖。 圖27係填充於具有圖26之旋轉蓋之刀片送出容器之收容部的內容物之投影圖。 圖28係於具有圖26之旋轉蓋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中,使可動皿上升至上端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29係顯示收容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30係圖29之收容部所使用之可動皿之俯視立體圖。 圖31係顯示使圖30之可動皿於圖29之收容部內上升至最上端之狀態之傾斜剖視圖。 圖32係於具有圖29之變化例之收容部的刀片送出容器中,使可動皿上升至上限之情形之模式圖。
1:收容部(容器本體)
2:螺旋筒
3:可動皿
4:筒狀罩
5:旋轉蓋
13:支持突起
21:螺旋溝
32:螺旋突起
34:外周突起
36:外周傾斜上緣
41:上端小徑部
42:筒部
45:上端厚壁部
46:上端薄壁部
47:內周螺紋突起
48:突起(小突起)
51O:頂面之外周面(上側周壁)
52:周壁
53:槽隙孔(排出口)
54:刀片
55:嵌合突起
100: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
113:下端二重部
116a、116b:內側凸條
119:外周階差
122:側面
123:下表面
124:中央凹部內周突起

Claims (21)

  1. 一種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具備: 筒狀收容部,其收容固形物質,且上部開口; 螺旋筒,其安裝於上述收容部之底面,於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溝; 旋轉蓋,其具有:頂面與側面即周壁,其於上述頂面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且形成有將藉由該刀片切削成薄板狀之上述固形物質削出之排出口,而且該旋轉蓋於水平方向旋轉自如地安裝;及 可動皿,其具有與上述螺旋筒螺合之孔部,且配設為與上述旋轉蓋之旋轉連動而可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上升,且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朝下方突出設置有插入上述螺旋筒之上端而使上述螺旋筒與上述旋轉蓋一起旋轉之嵌合突起。
  2.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 其進而具有筒狀罩,其自側方覆蓋上述收容部之外周面之一部分, 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可對上述筒狀罩之外周面自由旋轉地嵌合, 藉由上述旋轉蓋對上述筒狀罩相對旋轉,從而上述可動皿上升。
  3. 如請求項2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對於上述旋轉蓋及上述筒狀罩, 上述收容部、上述可動皿及上述螺旋筒為可與上述固形物質一起更換之替換品, 上述筒狀罩之周壁之內周面與上述收容部之周壁之外周面螺紋嵌合。
  4. 如請求項3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收容部之外周面之下部成為於組裝狀態下未由上述筒狀罩覆蓋之下端二重部, 於上述下端二重部上側之上述收容部之外周面設有嵌合部, 於上述筒狀罩之內周面之下端周邊設有突起, 對上述旋轉蓋及上述筒狀罩安裝上述替換品時,若一面使上述筒狀罩之周壁之內周面與上述收容部之周壁之外周面螺紋嵌合,一面使上述筒狀罩相對於上述收容部旋轉而使上述筒狀罩下降,則上述筒狀罩之上述突起與上述收容部之上述嵌合部嵌合, 使上述旋轉蓋相對於上述筒狀罩旋轉時,藉由上述突起與上述嵌合部之嵌合,而將上述收容部對上述筒狀罩固定。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筒狀罩之外周面設有環狀突起,或形成有環狀槽,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形成有環狀槽,或設有環狀突起, 於上述環狀突起與上述環狀槽嵌合之狀態下,上述旋轉蓋可相對於上述筒狀罩旋轉。
  6.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可動皿之下表面之外周緣部,設有朝下方傾斜之外周傾斜下緣, 於上述收容部之內周面,設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並向內側突出之複數個內側凸條,上述複數個內側凸條之上端成為薄壁部,從而於上端附近之薄壁部之下形成階差, 於上述可動皿之外周緣部,形成有供上述複數個內側凸條分別插通之複數個端部槽隙, 藉由沿上述複數個端部槽隙,將上述外周傾斜下緣之下側切缺,而上述複數個端部槽隙之各端部槽隙之下側槽寬較上側更寬,且槽寬變化之部分成為階差, 若上述可動皿上升超出上述螺旋筒之上述螺旋溝之上端,則上述可動皿之上述複數個端部槽隙之階差騎乘於上述複數個內側凸條之階差而旋轉。
  7.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之下端,設有向內側豎立之浮凸部, 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對上述收容部之周壁之外周面可自由旋轉地嵌合, 若使上述旋轉蓋相對於上述收容部於使用方向旋轉,則上述旋轉蓋及上述螺旋筒上升特定量後,於既定位置成為旋轉自由狀態,且保持該狀態使用至最後。
  8.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之下端,設有向內側豎立之浮凸部, 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周壁之內周面對上述收容部之外周面可自由旋轉地嵌合, 若使上述旋轉蓋相對於上述收容部於使用方向旋轉,則旋轉蓋下降特定量後,於既定位置成為旋轉自由狀態,且保持該狀態使用至最後。
  9.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收容部設有自內周面朝向中心沿半徑方向豎立並於上下方向延伸的止擋件, 於上述可動皿中,供上述止擋件插通之部分經切缺成於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狀。
  10.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螺旋筒中,於形成有螺旋溝之區域下之下端,設有一邊垂直向下、另一邊傾斜之、沿著上述螺旋筒之外周彎曲之錐形片, 於上述收容部之底面中央,形成有圓形凹陷即中央凹部,於該中央凹部之中心,設有支持上述螺旋筒之中心之支持突起,且以包圍該支持突起之方式,設有具有螺旋狀承接面及自該螺旋狀承接面之下端直立之直立面的環狀錐形承接部, 在與上述螺旋筒之上述螺旋溝之區域下端連結之狀態之上述可動皿之上,填充內容物, 開始使用時,若使上述旋轉蓋相對於上述收容部於使用方向旋轉,則上述螺旋筒之錐形片之傾斜下緣沿著上述環狀錐形承接部之上述螺旋狀承接面滑動,從而上述螺旋筒相對於上述環狀錐形承接部上升。
  11.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刀片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下方之上述排出口之周邊,與上述旋轉蓋一體化形成。
  12.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刀片之下緣係以自上述旋轉蓋之中央朝外緣部攀升之方式傾斜, 上述可動皿之上表面係以與上述刀片之下緣抵接之方式中央凹陷成研鉢狀之形狀。
  13.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排出口係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之半徑方向延伸之槽隙孔, 上述刀片之上緣係以與上述槽隙孔之、上述旋轉蓋使用時之旋轉方向之下游側之面連續之方式延伸設置, 上述刀片之下緣之中央側之端部嵌入設置於上述旋轉蓋中央之上述嵌合突起。
  14. 如請求項13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槽隙孔係沿著上述旋轉蓋之中心與外周緣之間之半徑延伸且貫通正反面而形成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 上述旋轉蓋之頂面之上表面之周邊部波浪狀地起伏, 上述槽隙孔之周圍越往外周側越為較高地隆起。
  15. 如請求項13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槽隙孔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沿著上述旋轉蓋之中心與外周緣附近之間之半徑延伸, 於上述旋轉蓋之頂面之上表面,上述槽隙孔之周圍相對於平面狀之上述頂面之其他上表面隆起, 上述槽隙孔周圍之隆起越往外周側則越高。
  16. 如請求項13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槽隙孔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沿著上述旋轉蓋之中心與外周緣附近之間之半徑延伸, 於上述旋轉蓋安裝有可動蓋,該可動蓋以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之直徑方向為軸,藉由樞轉而將上述槽隙孔開閉。
  17.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設有於上述旋轉蓋使用時之旋轉方向之下游側凸狀地彎曲延伸之隆起部, 上述隆起部自側方觀察為上方漸細之山型形狀, 於上述隆起部之上游側之傾斜面,形成有沿著上述隆起部之彎曲而彎曲、並於上述旋轉蓋之中心與外周緣附近間延伸之新月狀之上述排出口。
  18.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排出口係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於上述旋轉蓋使用時之旋轉方向下游側凸狀地彎曲之複數個槽狀孔部, 複數個彎曲之槽狀孔部配置為當使上述旋轉蓋於使用時旋轉時幾乎覆蓋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之上述固形物質上表面之半徑之部分, 上述刀片係沿著上述複數個彎曲之槽狀孔部之彎曲之外側弧面分別設置。
  19. 如請求項1之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其中 上述排出口係形成於上述旋轉蓋之上述頂面之複數個圓形或橢圓形之孔部, 上述複數個圓形或橢圓形之孔部係以當使上述旋轉蓋於使用時旋轉時幾乎覆蓋收容於上述收容部之上述固形物質上表面之半徑之部分之方式配置成錯位狀, 上述刀片係沿著上述複數個圓形或橢圓形孔部之、上述旋轉蓋使用時之旋轉方向之下游側弧面之一部分而分別設置。
  20. 一種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其係可裝卸於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者,且 上述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具有:旋轉蓋,其具有:頂面,其於上述頂面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及朝下方突出之嵌合突起,且形成有將切削成薄板狀之上述固形物質削出之排出口;及周壁,其與上述頂面之外周連續;以及筒狀罩,其外周面與上述旋轉蓋可相對旋轉地安裝於上述旋轉蓋之周壁之內周側, 上述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具備: 筒狀收容部,其收容固形物質,且上部開口; 螺旋筒,其上端可與上述旋轉蓋之上述嵌合突起嵌合,且安裝於上述收容部之底面,於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溝;及 可動皿,其具有與上述螺旋筒螺合之孔部,且配設為與上述旋轉蓋之旋轉連動而可於上述收容部之內部上升,且 上述收容部之上端及上述螺旋筒之上端之上由薄膜覆蓋。
  21. 一種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其係具有可對固形物質收容容器裝卸之旋轉蓋及筒狀罩者, 上述旋轉蓋具有:頂面,其於頂面之下方設有將固形物質切削成薄板狀之刀片、及朝下方突出之嵌合突起,且形成有將切削成薄板狀之上述固形物質削出之排出口;及 周壁,其與上述頂面之外周連續,且 上述筒狀罩係其外周面與上述旋轉蓋可相對旋轉地安裝於上述旋轉蓋之周壁之內周側。
TW108137563A 2018-10-19 2019-10-17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TW2021065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7870 2018-10-19
JP2018197870 2018-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6579A true TW202106579A (zh) 2021-02-16

Family

ID=70283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7563A TW202106579A (zh) 2018-10-19 2019-10-17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09701A1 (zh)
EP (1) EP3868686B1 (zh)
JP (3) JP7289317B2 (zh)
CN (1) CN112867679B (zh)
TW (1) TW202106579A (zh)
WO (1) WO20200804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3497B (zh) * 2020-05-11 2023-01-17 陶敏 一种便于试用的口红管
USD1015085S1 (en) * 2021-09-27 2024-02-20 Guangzhou Jianghu Intelligent Electrical Apparatus Co., Ltd. Vegetable spiralizer
CN117898549A (zh) * 2022-10-10 2024-04-19 洽兴包装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化妆品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4282Y2 (ja) * 1979-07-10 1984-07-1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調理器の千切カツタ
JPH03188820A (ja) * 1989-12-19 1991-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野菜切り機
FR2696949B3 (fr) * 1992-10-16 1994-12-16 Michel Loiselet Dispositif de mixage malaxeur batteur mélangeur cutter sur marmite avec système de raclage.
US6095708A (en) * 1998-09-17 2000-08-01 Butaud; Gary V. Refillable deodorant dispenser
JP2000325141A (ja) * 1999-05-17 2000-11-28 Hidan:Kk カッタ容器
FR2814446B1 (fr) 2000-09-22 2002-12-20 Oreal Pot distributeur pour produit de consistance visqueuse
JP2002336041A (ja) * 2001-05-15 2002-11-26 Suzuno Kasei Kk 棒状化粧材繰出容器
JP4376584B2 (ja) * 2003-09-30 2009-12-02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化粧料容器
KR200404009Y1 (ko) * 2005-10-04 2005-12-15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분쇄식 기능성 파우더 용기
JP3120468U (ja) * 2006-01-11 2006-04-06 株式会社資生堂 切削機能付繰出容器
JP2008044618A (ja) 2006-08-10 2008-02-28 Shiseido Co Ltd 粘性流体物質用容器
WO2010081205A2 (en) * 2009-01-15 2010-07-22 Victor Esteve Packaging element with a hermetically sealed dosing mechanism for semi-solid products
US8407879B1 (en) * 2009-02-11 2013-04-02 Plastek Industries, Inc. Applicator filling/assembly method
JP5650507B2 (ja) 2010-11-25 2015-01-07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吐出容器
JP6393923B2 (ja) * 2014-07-04 2018-09-26 株式会社トキワ 棒状物繰出容器
US10743636B2 (en) 2017-11-03 2020-08-18 By Humankind, Inc. Refillable stick deodorant dispenser
JP2018197870A (ja) 2018-07-27 2018-1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の起動方法
DE202019003472U1 (de) 2019-08-21 2019-10-11 Stefan Hinüber Seifenspender für feste Seife
CN210592893U (zh) * 2019-08-30 2020-05-22 余姚市彩昀化妆品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可替换的新型旋转瓶
GB201916330D0 (en) 2019-11-10 2019-12-25 King Of Shaves Company Ltd Refillable toiletry dispenser
WO2021210675A1 (ja) 2020-04-17 2021-10-21 株式会社資生堂 カッター付き繰出容器および固形物質収容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7679A (zh) 2021-05-28
JPWO2020080471A1 (ja) 2021-09-09
US20220009701A1 (en) 2022-01-13
JP2023107810A (ja) 2023-08-03
JP7462099B2 (ja) 2024-04-04
EP3868686B1 (en) 2023-10-04
JP2022179748A (ja) 2022-12-02
JP7289317B2 (ja) 2023-06-09
WO2020080471A1 (ja) 2020-04-23
EP3868686A4 (en) 2022-07-13
CN112867679B (zh) 2022-11-08
EP3868686A1 (en) 202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06579A (zh) 附有刀片之送出容器、固形物質收容容器、及固形物質旋轉切削蓋
US4298036A (en) Dispenser for stick solids
US8839803B2 (en) Rotationally controlled cosmetic powder dose dispenser
WO2007015752A2 (en) Dispensing closure,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RU2682124C2 (ru) Доз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ачи жидкости
US4353489A (en) Combined lid and pouring spout for a container having a U-shaped sealing channel
JP5650507B2 (ja) 吐出容器
CN204802292U (zh) 多流配量盖
MX2007011781A (es) Aparato y dispositivo surtidor de liquido.
US5211304A (en) Closure assembly
NO155831B (no) Roll-on-dispenser.
US10482703B2 (en) Earplug dispenser with asymmetric mixing body
CN106456374B (zh) 具有固定式漏斗分隔体的耳塞分配器
US7648300B2 (en) Liquid dispenser with auto shut-off
NO860496L (no) Beholder.
KR101560310B1 (ko) 내용물 통과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포장용기
WO2021079060A1 (fr)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un produit cosmetique et assemblage du dispositif utilisant un connecteur ayant deux faces internes de fixation
JP7312633B2 (ja) 切削機能付繰出容器および固形物質収容容器
JP3103088U (ja) 液垂れ防止用キャップ
JP4154716B2 (ja) 液垂れ防止用キャップ
JP7479770B2 (ja) 容器用キャップ
JP7397772B2 (ja) 操出容器用カートリッジ、操作体、及び操出容器
JP2010083533A (ja) 混合用容器
JP6935136B2 (ja) 計量容器
KR200317687Y1 (ko) 이종 약제의 분리보관 및 혼합이 가능한 용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