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8326A -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8326A
TW202038326A TW108143323A TW108143323A TW202038326A TW 202038326 A TW202038326 A TW 202038326A TW 108143323 A TW108143323 A TW 108143323A TW 108143323 A TW108143323 A TW 108143323A TW 202038326 A TW202038326 A TW 2020383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film
oxide semiconductor
oxide
rare gas
etc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3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瑛子
辰巳哲也
深沢正永
智志 浜口
一浩 唐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8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32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205Deposition of non-insulating-, e.g. conductive- or resistive-, layers on insulating layers; After-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 H01L21/321After treatment
    • H01L21/321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 H01L21/32133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 H01L21/32135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by vapour etching only
    • H01L21/32136Physical or chemical etching of the layers, e.g. to produce a patterned layer from a pre-deposited extens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only by vapour etching only using plasm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0405, H01L21/0445, H01L21/06, H01L21/16 and H01L21/18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46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428
    • H01L21/46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428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465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92Thin film technologies, e.g. amorphous, poly, micro- or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1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2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9/16, H01L29/18, H01L29/20, H01L29/2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為使用第1稀有氣體於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變質層,並使用與第1稀有氣體不同之第2稀有氣體對變質層進行濺鍍。

Description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例如構成電子裝置之電極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作為氮化矽(SiN)膜之蝕刻方法,例如於非專利文獻1中報告有照射氫電漿而於表面形成變質層後,照射氟自由基進行變質層之去除之蝕刻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Sonam D. Sherpa and Alok Ranjan. J. Vac. Sci. Technol. A35 01A102 (2017)
然而,於如上述般將氫電漿用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之情形時,存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隨時間經過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使用其之裝置之特性劣化之問題。
較理想為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比之經時變化之氧化物半導體之蝕刻方法。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為使用第1稀有氣體於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變質層,並使用與第1稀有氣體不同之第2稀有氣體對變質層進行濺鍍。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中,於使用第1稀有氣體於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變質層後,使用第2稀有氣體對變質層進行濺鍍,藉此防止氧自濺鍍後之氧化物半導體膜脫離。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中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說明係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依序照射2種稀有氣體之蝕刻方法之例) 1-1.氧化物半導體之蝕刻方法 1-2.作用、效果 2.第2實施形態(混合照射2種稀有氣體之蝕刻方法之例) 3.第3實施形態(蝕刻步驟之一具體例) 4.應用例 5.應用例
<1.第1實施形態> 圖1A~圖1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步驟之剖面模式圖。氧化物半導體膜12例如用作構成平板顯示器及觸控面板等各種顯示器、太陽電池及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裝置之電極。此外,氧化物半導體膜12亦用於電磁屏障及抗反射膜等。本發明之蝕刻方法例如適宜地用於構成電極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圖案化等。
(1-1.氧化物半導體之蝕刻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係使稀有氣體G1(第1稀有氣體)變質並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形成變質層12X後,使用與稀有氣體G1不同之稀有氣體G2(第2稀有氣體)進行濺鍍,從而將氧化物半導體膜12加工成所期望之形狀。以下,使用圖1A~圖1C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A所示,使用例如乾式法或濕式法於支持基材11上成膜氧化物半導體膜12。作為乾式法,可列舉物理氣相沈積法(PVD法)及化學氣相沈積法(CVD法)。作為使用PVD法之原理之成膜方法,可列舉使用了電阻加熱或高頻加熱之真空蒸鍍法、EB(electron-beam,電子束)蒸鍍法、各種濺鍍法(磁控濺鍍法或高頻濺鍍法)、離子鍍覆法、雷射剝蝕法、分子束磊晶法、雷射轉印法。作為使用了CVD法之原理之成膜方法,可列舉電漿CVD法、熱CVD法、有機金屬(MO)CVD法及光CVD法。作為濕式法,可列舉:電鍍法、無電解鍍覆法、旋轉塗佈法、噴墨法、噴塗法、壓印法、微接點列印法、軟版印刷法、膠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浸漬法等。氧化物半導體膜12如上所述,例如用作構成各種裝置之電極。作為具體之材料,例如可列舉: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包括摻雜Sn之In2 O3 、結晶性ITO及非晶形ITO)、向氧化鋅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銦而成之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向氧化鎵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銦而成之銦-鎵氧化物(IGO)、向氧化鋅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銦及鎵而成之銦-鎵-鋅氧化物(IGZO,In-GaZnO4 )、向氧化鋅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銦及錫而成之銦-錫-鋅氧化物(ITZO)、IFO(摻雜F之In2 O3 )、氧化錫(SnO2 )、ATO(摻雜Sb之SnO2 )、FTO(摻雜F之SnO2 )、氧化鋅(包括摻雜有其他元素之ZnO)、向氧化鋅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鋁而成之鋁-鋅氧化物(AZO)、向氧化鋅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鎵而成之鎵-鋅氧化物(GZO)、氧化鈦(TiO2 )、向氧化鈦添加作為摻雜劑之鈮而成之鈮-鈦氧化物(TNO)、氧化銻、尖晶石型氧化物及具有YbFe2 O4 結構之氧化物。此外,可列舉以鎵氧化物、鈦氧化物、鈮氧化物或鎳氧化物等為母層之透明電極材料。
繼而,如圖1B所示,照射稀有氣體G1而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形成變質層12X。其次,照射稀有氣體G2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藉此,去除變質層12X,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2進行蝕刻。
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選自氦(He)、氖(Ne)、氬(Ar)、氪(Kr)及氙(Xe)。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形成變質層12X之稀有氣體G1,較佳為使用分子量小於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之稀有氣體G2之稀有氣體。藉由使用分子量較小之稀有氣體,能夠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膜厚方向上較深地侵入,從而能夠使變質層12X形成至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深處。又,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之稀有氣體G2較佳為使用分子量大於稀有氣體G1之稀有氣體。因分子量較大之稀有氣體濺鍍速率較高,故能夠加快蝕刻速度。根據以上,作為稀有氣體G1,較佳為選自氦(He)或氖(Ne)。作為稀有氣體G2,較佳為選自氖(Ne)、氬(Ar)及氙(Xe)。
(1-2.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於使用氫電漿對ITO或IGZO等之氧化物半導體膜進行蝕刻之情形時,存在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隨時間經過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使用其之裝置之特性劣化之問題。
圖2表示使用X射線光電子光譜法(XPS),對使用了測定條件In 3d5/2 下之H2 /Ar電漿之蝕刻前後之ITO膜中之In之比率進行測定所得出之結果。將In之結合能(Binding energy)(eV)設為444.11 eV,將In2 O3 之結合能(Binding energy)(eV)設為444.32 eV,In比率藉由In/In2 O3 比計算出。可知與H2 /Ar電漿照射前相比,於H2 /Ar電漿照射後之ITO膜中In-In鍵增加。
圖3A模式性地表示形成於基板1011上之ITO膜1012之H2 電漿照射後之TEM圖像。於向ITO等之氧化物半導體膜照射H2 電漿之情形時,如圖3A所示,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表面形成瘤狀之變質層。圖3B表示使用能量分散型X射線分析(EXD),對圖3A所示之變質層部分(A)及除變質層以外之ITO膜部分(B)之In及O之濃度進行測定所得出之結果。可知與除變質層以外之ITO膜部分(B)相比,於變質層部分(A)中In濃度更高,變質層藉由In之凝聚而形成。
如此,若使用氫電漿對氧化物半導體膜進行蝕刻,則因H原子之侵入而導致例如於ITO膜中O原子自ITO脫離,從而表面成為富In。於表面成為富In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中,例如絕緣性降低。氧化物半導體如上所述用作裝置之電極材料,但例如於藉由氧化物半導體膜構成以將顯示層夾在中間之方式對向配置之上部電極及下部電極,並如上述般使用氫電漿對其進行蝕刻之情形時,如上述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變化會導致上部電極與下部電極之間短路。
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2種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2進行蝕刻。具體而言,於照射分子量更小之稀有氣體G1而在氧化物半導體膜12形成變質層12X後,照射分子量大於稀有氣體G1之稀有氣體G2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
圖4A~圖4C模式性地表示藉由TEM確認之由離子G+ 之照射量所引起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表面之結晶結構之變化。氧化物半導體膜12於內部存在包含複數個之晶粒121及晶粒界122。如圖4A所示,於離子G+ 之照射量較少之(例如離子劑量(Ion dose):未達1×1017 ion/cm2 )情形時,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表面之結晶結構中未見變化。藉由增加離子G+ 之照射量(例如離子劑量(Ion dose):1×1017 ion/cm2 以上)而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表面形成新的晶粒121及晶粒界122。即,如圖4B及圖4C所示,於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表面,晶粒121及晶粒界122與照射量之增加成正比地增加。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之變質層12X係因離子G+ 侵入氧化物半導體膜12導致晶粒界122及晶粒界122增加而產生之結晶性之紊亂,與如上述之使用了氫離子(H+ )之蝕刻所引起之氧之脫離等化學變質不同,不易產生氧之脫離,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跨及其膜厚方向為固定。
根據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中,使用2種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進行氧化物半導體膜12上之變質層12X之形成及變質層12X之濺鍍。藉此,能夠抑制濺鍍後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組成比之經時變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形成變質層12X之稀有氣體G1,例如使用如He或Ne般分子量較小之稀有氣體,因此能夠使形成於表面之變質層12X形成至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深部。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之稀有氣體G2,例如使用如Ne、Ar及Xe之分子量較大之稀有氣體,因此能夠加快變質層12X之蝕刻速度。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例示有藉由於照射稀有氣體G1形成變質層12X後,將所照射之稀有氣體替換為稀有氣體G2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之2個步驟進行之蝕刻方法之例,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交替地照射稀有氣體G1與稀有氣體G2,從而交替地進行變質層12X之形成及其濺鍍。藉此,能夠提高加工精度。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2、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添附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
<2.第2實施形態> 圖5A及圖5B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步驟之剖面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為混合使用2種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藉由1個步驟進行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變質層12X之形成及其濺鍍。以下,使用圖5A及圖5B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5A所示,例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使用乾式法或濕式法於支持基材11上成膜氧化物半導體膜12。繼而,如圖5B所示,例如照射將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例如以稀有氣體G1:稀有氣體G2為10:90以上95:5以下之範圍之體積比混合而成之混合氣體。藉此,於1個步驟中進行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上之變質層12X之形成及利用濺鍍所進行之變質層12X之去除。
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作為稀有氣體G1較佳為選自分子量較小之氦(He)及氖(Ne),作為稀有氣體G2較佳為選自氖(Ne)、氬(Ar)及氙(Xe)。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之組合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He/Ne、He/Ar、He/Xe等組合。又,於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步驟中使用之混合氣體亦可分別組合使用2種以上之稀有氣體作為上述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
如上,於本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中,混合2種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並向氧化物半導體膜12照射,因此能夠藉由1個步驟進行變質層12X之形成及其濺鍍。因此,除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外,亦實現能夠簡化蝕刻步驟之效果。
<3.第3實施形態> 圖6A~圖6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步驟之剖面模式圖。本發明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蝕刻方法如上所述,例如於各種裝置或電磁屏障及抗反射膜等中使用,例如,關於顯示器,適宜地用於構成TN(Twist Nematic,扭轉向列)型及STN(Super Twist Nematic,超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場發射顯示器)及電子紙之電極、薄膜電晶體(TFT)及彩色濾光片之加工。以下,使用圖6A~圖6C對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具體之蝕刻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6A所示,於支持基材11上形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上形成被圖案化為特定形狀之抗蝕膜21。繼而,如圖6B所示,照射稀有氣體G1。藉此,稀有氣體G1侵入自形成於抗蝕膜21之開口21H露出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內,從而形成變質層12X。其次,如圖6C所示,照射稀有氣體G2對變質層12X進行濺鍍。藉此,對變質層12X進行蝕刻,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形成開口12H。
再者,變質層12X如上所述係因稀有氣體電漿之侵入而導致晶粒及晶粒界增加之區域,且係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結晶性紊亂之區域。該變質層12X亦存在於藉由蝕刻形成之圖案之側面、及於中途停止蝕刻之情形時藉由蝕刻形成之開口之底面。
如上,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上形成圖案化成所期望之形狀之抗蝕膜21後,使用2種稀有氣體G1及稀有氣體G2,進行於氧化物半導體膜12上之變質層12X之形成及變質層12X之濺鍍。藉此,能夠於未使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組成變化之情況下進行蝕刻,從而能夠抑制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組成比之經時變化。因此,能夠防止使用了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裝置之特性之劣化。
<4.應用例> 使用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蝕刻方法加工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例如可適用於以下說明之電子裝置。
(應用例1) 圖7表示使用了利用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蝕刻方法加工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12之攝像元件(攝像元件1)之整體構成。該攝像元件1為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氧半導體)影像感測器,於半導體基板30上具有作為攝像區域之像素部1a,並且於該像素部1a之周邊區域具有例如包含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行掃描部134及系統控制部132之周邊電路部130。上述第1實施形態等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例如適宜地用於構成有機光電轉換部40之一對電極(下部電極41及上部電極45)及電荷儲存層43之加工(均參照圖8)。以下,對攝像元件1進行說明。
像素部1a具有例如二維配置成矩陣狀之複數個單位像素P(相當於光電轉換元件10)。於該單位像素P中,例如於每個像素列佈線有像素驅動線Lread(具體而言為列選擇線及重設控制線),於每個像素行佈線有垂直信號線Lsig。像素驅動線Lread傳送用以讀出來自像素之信號之驅動信號。像素驅動線Lread之一端連接於列掃描部131之各列所對應之輸出端。
列掃描部131係由移位暫存器及位址解碼器等構成,且例如以列單位驅動像素部1a之各單位像素P之像素驅動部。自藉由列掃描部131選擇掃描之像素列之各單位像素P輸出之信號通過垂直信號線Lsig之各者供給至水平選擇部133。水平選擇部133由針對每條垂直信號線Lsig設置之放大器及水平選擇開關等構成。
行掃描部134係由移位暫存器及位址解碼器等構成,掃描並依序驅動水平選擇部133之各水平選擇開關者。藉由該行掃描部134之選擇掃描,將通過垂直信號線Lsig之各者傳送之各像素之信號依序輸出至水平信號線135,並通過該水平信號線135向半導體基板30之外部傳送。
包含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行掃描部134及水平信號線135之電路部分可直接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上,或可配設於外部控制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又,該等電路部分亦可形成於藉由電纜等連接之其他基板。
系統控制部132接收自半導體基板30之外部賦予之時脈、或指示動作模式之資料等,又,輸出攝像元件1之內部資訊等資料。系統控制部132進而具有產生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發生器,基於藉由該時序發生器產生之各種時序信號進行列掃描部131、水平選擇部133及行掃描部134等周邊電路之驅動控制。
圖8模式性地表示攝像元件1中用作1個像素(單位像素P)之光電轉換元件10之剖面構成之一例。光電轉換元件10例如為於縱方向上積層1個有機光電轉換部40、及2個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而成之所謂縱向分光型者。有機光電轉換部40設置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背面)30S1側。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嵌埋形成於半導體基板30內,於半導體基板30之厚度方向上積層。有機光電轉換部40於對向配置之下部電極41與上部電極45之間具有使用有機材料而形成之光電轉換層44。該光電轉換層44包含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而構成,於層內具有塊材異質接面結構。塊材異質接面結構係藉由p型半導體及n型半導體相互摻混而形成之p/n接合面。
於該光電轉換元件10中,關於有機光電轉換部40,例如下部電極41按像素由複數個電極(讀出電極41A及儲存電極41B)構成,於該下部電極41與光電轉換層44之間依序具有絕緣層42及電荷儲存層43。於絕緣層42中,於讀出電極41A上設置有開口42H,讀出電極41A經由該開口42H與電荷儲存層43電性連接。
有機光電轉換部40與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選擇性地檢測波長區域互不相同之光並進行光電轉換。例如,於有機光電轉換部40中,取得綠色(G)之顏色信號。於無機光電轉換部32B、32R中,根據吸收係數之不同而分別取得藍色(B)及紅色(R)之顏色信號。藉此,利用光電轉換元件10,能夠於未使用彩色濾光片之情況下於一個像素中取得複數種顏色信號。
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表面)30S2,例如設置有浮動擴散層(Floating Diffusion)FD1、FD2、FD3、傳輸電晶體Tr2(縱型電晶體)及傳輸電晶體Tr3、放大器電晶體(調變元件)AMP、重設電晶體RST、選擇電晶體SEL、及多層配線層50。多層配線層50例如具有於絕緣層54內積層有配線層51、52、53之構成。
再者,於圖式中,將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30S1側表示為光入射側S1,將第2面30S2側表示為配線層側S2。
有機光電轉換部40如上所述,具有自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30S1之側依序積層有下部電極41、電荷儲存層43、光電轉換層44及上部電極45之構成。又,於下部電極41與電荷儲存層43之間設置有絕緣層42。於下部電極41中,讀出電極41A如上所述,經由設置於絕緣層42之開口42H與光電轉換層44電性連接。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30S1與下部電極41之間例如設置有固定電荷33、介電層34及層間絕緣層37。於上部電極45之上設置有保護層46。於保護層46內,例如於讀出電極41A上設置有遮光膜47。於保護層46之上方配設有平坦化層(未圖示)及晶載透鏡48等光學構件。
於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30S1與第2面30S2之間設置有貫通電極36。有機光電轉換部40經由該貫通電極36連接於放大器電晶體AMP之閘極Gamp及兼作浮動擴散層FD1之重設電晶體RST(重設電晶體Tr1rst)之一個源極/汲極區域36B。藉此,於光電轉換元件10中,能夠將藉由半導體基板30之第1面30S1側之有機光電轉換部40產生之電荷經由貫通電極36良好地傳輸至半導體基板30之第2面30S2側,從而提高特性。
上述攝像元件1例如可適用於數位靜態相機或數位攝錄影機等攝像裝置、具備攝像功能之行動電話、或具備攝像功能之其他機器等各種電子機器。
圖9係表示作為應用了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201)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9所示之攝像裝置201具備光學系統202、擋板裝置203、固體攝像元件204、控制電路20、信號處理電路206、監視器207及記憶體208,能夠拍攝靜態圖像及動態圖像。
光學系統202具有1片或複數片透鏡而構成,將來自被攝體之光(入射光)引導至固體攝像元件204,使其成像於固體攝像元件204之受光面。
擋板裝置203配置於光學系統202與固體攝像元件204之間,其根據控制電路205之控制,而控制對固體攝像元件204之光照射時間及遮光時間。
固體攝像元件204由包含上述攝像元件1之封裝體構成。固體攝像元件204根據經由光學系統202及擋板裝置203而成像於受光面之光,於一定時間內儲存信號電荷。儲存於固體攝像元件204之信號電荷根據自控制電路205供給之驅動信號(時序信號)進行傳輸。
控制電路205輸出控制固體攝像元件204之傳輸動作及擋板裝置203之遮擋動作之驅動信號,驅動固體攝像元件204及擋板裝置203。
信號處理電路206對自固體攝像元件204輸出之信號電荷實施各種信號處理。將藉由信號處理電路206實施信號處理而獲得之圖像(圖像資料)供給至監視器207予以顯示,或供給至記憶體208進行記憶(記錄)。
(應用例2) 圖10表示反射型顯示裝置2之概略構成。反射型顯示裝置2係利用電泳現象產生對比度之電泳型顯示器,於設置在驅動基板60與對向基板70之間之顯示層使用了電泳元件(電泳元件80)。上述第1實施形態等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例如適宜地用於構成對向基板70之對向電極72之加工。再者,圖10模式性地表示反射型顯示裝置2之構成,與實際之尺寸、形狀不同。
反射型顯示裝置2例如如圖10所示,驅動基板60與對向基板70介隔電泳元件80對向配置,於對向基板70側具有顯示面。所謂該「於對向基板70側具有顯示面」,意指朝著對向基板70側顯示圖像(使用者能夠自對向基板70側視認圖像)。
驅動基板60例如於支持基體61之一面依序形成有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62、保護層63、平坦化絕緣層64、及像素電極65。TFT62及像素電極65例如根據像素圖案等分割配置及分割形成為矩陣狀或段狀。
對向基板70例如具有支持基體71及對向電極72,該對向電極72設置於支持基體71之與驅動基板60之對向面。對向電極72亦可與像素電極65同樣地配置成矩陣狀或段狀。
電泳元件80如圖10所示,於絕緣性液體81中具備電泳粒子82及多孔層83。電泳粒子82分散於絕緣性液體81中,多孔層83例如包含纖維狀結構體及非電泳粒子而構成,並具有複數個細孔833。於驅動基板60與對向基板70之間設置有間隔壁85,該間隔壁85例如保持驅動基板60與對向基板70之間之空間,並且例如將驅動基板60與對向基板70之間之空間按像素進行劃分。
再者,圖10所示之反射型顯示裝置2之構成為一例,可進行各種變化。例如,於對向基板70之顯示面側,例如亦可設置將非可見區域之波長轉換為可見區域之波長之波長轉換層等光學構件。
再者,作為上述應用例1示於圖7之攝像元件1例如可應用於以下製品。
<5.應用例> <對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應用例> 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適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11係表示可適用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於圖11中,圖示有實施手術者(醫生)11131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病床11133上之患者11132進行手術之情況。如圖所示,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由內視鏡11100、氣腹管11111及能量處置器具11112等其他手術工具11110、支持內視鏡11100之支持臂裝置11120、及搭載有用於內視鏡下手術之各種裝置之手推車11200構成。
內視鏡11100由自前端起特定長度之區域插入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鏡筒11101、及連接於鏡筒11101之基端之攝像機頭11102構成。於圖示之例中,圖示有構成為具有硬性之鏡筒11101之所謂硬性鏡之內視鏡11100,但內視鏡11100亦可構成為具有軟性之鏡筒之所謂軟性鏡。
於鏡筒11101之前端設置有嵌入了物鏡之開口部。於內視鏡11100連接有光源裝置11203,由該光源裝置11203產生之光藉由延伸設置於鏡筒11101之內部之導光件引導至該鏡筒之前端,經由物鏡朝著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觀察對象進行照射。再者,內視鏡11100可為前視鏡,亦可為斜視鏡或側視鏡。
於攝像機頭11102之內部設置有光學系統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之反射光(觀察光)藉由該光學系統聚光於該攝像元件。觀察光藉由該攝像元件進行光電轉換,產生觀察光所對應之電信號,即觀察圖像所對應之圖像信號。將該圖像信號作為原始(RAW)資料發送至攝影機控制單元(CCU:Camera Control Unit)11201。
CCU11201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及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構成,其整合控制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之動作。進而,CCU11201自攝像機頭11102接收圖像信號,並針對該圖像信號實施例如顯影處理(解馬賽克處理)等用以顯示基於該圖像信號之圖像之各種圖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藉由來自CCU11201之控制,顯示基於藉由該CCU11201實施了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之圖像。
光源裝置11203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其向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等時之照射光。
輸入裝置11204係針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之輸入介面。使用者能夠經由輸入裝置11204對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資訊之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旨在變更內視鏡11100之攝像條件(照射光之種類、倍率及焦距等)之指示等。
處置器具控制裝置11205控制用於組織之燒灼、切開或血管之封堵等之能量處置器具11112之驅動。氣腹裝置11206為了能夠使患者11132之體腔鼓起而經由氣腹管11111向該體腔內輸送氣體,以確保內視鏡11100之視野及實施手術者之作業空間。記錄器11207係能夠記錄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印表機11208係能夠以文本、圖像或圖表等各種形式印刷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
再者,向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時之照射光之光源裝置11203例如可由白色光源構成,該白色光源由LED、雷射光源或其等之組合構成。於藉由RGB(Red Green Blue,紅綠藍)雷射光源之組合構成白色光源之情形時,能夠高精度地控制各顏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點,因此能夠於光源裝置11203中進行拍攝圖像之白平衡之調整。又,於此情形時,對觀察對象分時照射來自RGB雷射光源各者之雷射光,並與該照射時點同步地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藉此亦能夠分時拍攝對應於RGB各者之圖像。根據該方法,即便未於該攝像元件設置彩色濾光片,亦能夠獲得彩色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以每隔特定時間變更所要輸出之光之強度之方式控制該驅動。與該光之強度之變更之時點同步地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分時取得圖像,並將該圖像合成,藉此能夠產生不存在所謂暗部缺失及高光溢出之高動態範圍之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能夠供給應對特殊光觀察之特定波長頻帶之光。於特殊光觀察中,例如利用身體組織中之光之吸收之波長依存性,照射頻帶與通常觀察時之照射光(即白色光)相比更窄之光,藉此以高對比度拍攝黏膜表層之血管等特定組織,即進行所謂窄頻帶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或者,於特殊光觀察中,亦可進行利用藉由照射激發光而產生之螢光獲得圖像之螢光觀察。於螢光觀察中,可對身體組織照射激發光並觀察來自該身體組織之螢光(自發螢光觀察),或可向身體組織局部注射靛青綠(ICG)等試劑並對該身體組織照射該試劑之螢光波長所對應之激發光,從而獲得螢光圖像等。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能夠供給應對此種特殊光觀察之窄頻帶光及/或激發光。
圖12係表示圖11所示之攝像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攝像機頭11102具有透鏡單元11401、攝像部11402、驅動部11403、通信部11404、及攝像機頭控制部11405。CCU11201具有通信部11411、圖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攝像機頭11102與CCU11201藉由傳輸電纜11400以可相互通信之方式連接。
透鏡單元11401係設置於與鏡筒11101之連接部之光學系統。自鏡筒11101之前端擷取之觀察光被引導至攝像機頭11102,並入射至該透鏡單元11401。透鏡單元11401將包含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之複數個透鏡進行組合而構成。
構成攝像部11402之攝像元件可為1個(所謂單板式),亦可為複數個(所謂多板式)。於攝像部11402由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例如可藉由各攝像元件產生對應於RGB各者之圖像信號,並將其等進行合成,藉此可獲得彩色圖像。或者,攝像部11402亦可以具有用以分別取得對應於3D(dimensional,維度)顯示之右眼用及左眼用圖像信號之1對攝像元件之方式構成。藉由進行3D顯示,實施手術者11131能夠更準確地掌握手術部位中之活體組織之深度。再者,於攝像部11402藉由多板式構成之情形時,亦可對應於各攝像元件設置複數個系統之透鏡單元11401。
又,攝像部11402亦可不必設置於攝像機頭11102。例如,攝像部11402亦可於鏡筒11101之內部設置於物鏡之正後方。
驅動部11403藉由致動器構成,藉由來自攝像機頭控制部11405之控制,使透鏡單元11401之變焦透鏡及聚焦透鏡沿著光軸僅移動特定之距離。藉此,可適當調整攝像部11402之拍攝圖像之倍率及焦點。
通信部11404藉由用以於其與CCU11201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構成。通信部11404將自攝像部11402獲得之圖像信號作為RAW資料經由傳輸電纜11400發送至CCU11201。
又,通信部11404自CCU11201接收用以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並供給至攝像機頭控制部11405。於該控制信號中例如包含旨在指定拍攝圖像之幀頻之資訊、旨在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資訊、以及/或旨在指定拍攝圖像之倍率及焦點之資訊等拍攝條件相關之資訊。
再者,上述幀頻、曝光值、倍率、焦點等攝像條件可由使用者適當指定,亦可基於所取得之圖像信號藉由CCU11201之控制部11413自動地設定。於後者之情形時,於內視鏡11100搭載有所謂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AF(Auto Focus,自動對焦)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功能。
攝像機頭控制部11405基於經由通信部11404接收之來自CCU11201之控制信號,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驅動。
通信部11411藉由用以於其與攝像機頭11102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信裝置構成。通信部11411接收自攝像機頭11102經由傳輸電纜11400發送之圖像信號。
又,通信部11411對攝像機頭11102發送用以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圖像信號及控制信號能夠藉由電通信或光通信等發送。
圖像處理部11412對自攝像機頭11102發送之作為RAW資料之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
控制部11413進行由內視鏡11100所進行之手術部位等之拍攝、及藉由手術部位等之拍攝所獲得之拍攝圖像之顯示相關之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產生用以控制攝像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
又,控制部11413基於藉由圖像處理部11412實施了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顯現有手術部位等之拍攝圖像。此時,控制部11413可利用各種圖像識別技術識別拍攝圖像內之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11413能夠藉由檢測拍攝圖像所含之物體之邊緣之形狀或顏色等,識別出鉗子等手術工具、特定活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器具11112之使用時之霧氣等。控制部11413於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拍攝圖像時,可使用該識別結果,使各種手術支援資訊重疊顯示於該手術部位之圖像。藉由重疊顯示手術支援資訊,對實施手術者11131進行提示,能夠減輕實施手術者11131之負擔,或能夠使實施手術者11131確實地進行手術。
連接攝像機頭11102及CCU11201之傳輸電纜11400為應對電信號之通信之電信號電纜、應對光通信之光纖、或其等之複合電纜。
此處,於所圖示之例中,使用傳輸電纜11400以有線進行通信,但攝像機頭11102與CCU11201之間之通信亦可以無線進行。
以上,對可適用本發明之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適用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1402。藉由將本發明之技術應用於攝像部11402,使檢測精度提高。
再者,此處,作為一例對內視鏡手術系統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亦可適用於其他例如顯微鏡手術系統等。
<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作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車、機車、腳踏車、個人行動裝置、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建設機械、農業機械(曳引機)等任一種移動體之裝置實現。
圖13係表示作為可適用本發明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之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13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整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整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根據各種程式控制車輛之驅動系統相關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用以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以將驅動力傳遞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發揮作用。
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根據各種程式控制裝備於車體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免鑰匙進入系統、智慧型鑰匙系統、電動車窗裝置、或者頭燈、倒行燈、刹車燈、轉向燈或霧燈等各種燈之控制裝置發揮作用。於此情形時,可向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行動裝置發送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從而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車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之外部之資訊。例如,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並接收所拍攝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可基於所接收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誌或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收光並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可將電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亦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所接收之光可為可見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見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例如連接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例如包含拍攝駕駛者之攝像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可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計算出駕駛者之疲勞程度或注意力集中程度,亦可辨別駕駛者是否正在打瞌睡。
微電腦12051能夠基於藉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所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出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並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能夠進行以實現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該ADAS之功能包括避免車輛之碰撞或緩和衝擊、基於車間距離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之車道偏離警告等。
又,微電腦12051基於藉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之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藉此能夠進行以不依賴駕駛者之操作而是自主地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能夠基於藉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身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能夠根據藉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感測出之前車或對向車之位置控制頭燈,進行將遠光切換為近光等以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向能夠在視覺上或聽覺上針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於圖13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揚聲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錶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可包含板載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個。
圖14係表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14中,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作為攝像部12031。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例如設置於車輛12100之車頭、後視鏡、後保險杠、後備箱門及車廂內之前窗玻璃之上部等位置。配備於車頭之攝像部12101及配備於車廂內之前窗玻璃之上部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前方之圖像。配備於後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側方之圖像。配備於後保險杠或後備箱門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後方之圖像。配備於車廂內之前窗玻璃之上部之攝像部12105主要用於前車、或行人、障礙物、交通信號燈、交通標誌或車道等之檢測。
再者,於圖14表示有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拍攝範圍之一例。拍攝範圍12111表示設置於車頭之攝像部12101之拍攝範圍,拍攝範圍12112、12113分別表示設置於後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拍攝範圍,拍攝範圍12114表示設置於後保險杠或後備箱門之攝像部12104之拍攝範圍。例如,藉由使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之圖像資料重合,可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鳥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個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個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攝影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求出到拍攝範圍12111至12114內之各立體物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變化(針對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藉此能夠提取尤其是位於車輛12100之行進路線上最靠近該車輛12100之立體物、且在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上以特定速度(例如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車。進而,微電腦12051能夠設定相對於前車預先應確保之車間距離,進行自動刹車控制(亦包括追隨停止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括追隨發動控制)等。如此能夠進行以不依賴駕駛者之操作而是自主地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能夠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成二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並進行提取,用於障礙物之自動回避。例如,微電腦12051將車輛12100之周邊之障礙物識別成車輛12100之駕駛者能夠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並且,微電腦12051對表示與各障礙物碰撞之危險性之碰撞風險進行判斷,於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可能發生碰撞之狀況時,經由揚聲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向駕駛者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回避轉向,藉此能夠進行用於避免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個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攝影機。例如,微電腦12051判定於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拍攝圖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藉此能夠對行人進行識別。該行人之識別例如藉由如下步驟進行:提取作為紅外攝影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拍攝圖像中之特徵點;對表示物體之輪廓之一連串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判斷是否為行人。當微電腦12051判定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拍攝圖像中存在行人,並識別出行人時,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將用於強調之方形輪廓線重疊顯示於該經識別之行人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示等顯示於所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列舉第1~第3實施形態及應用例以及應用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內容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形態等,可進行各種變化。
再者,本發明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亦可為如下之構成。根據以下構成,使用各不相同之稀有氣體(第1稀有氣體及第2稀有氣體)進行氧化物半導體膜上之變質層之形成及變質層之濺鍍,因此減少氧自濺鍍後之氧化物半導體膜脫離。即,能夠抑制氧化物半導體膜之組成比之經時變化。再者,此處所記載之效果並無限定,亦可為於本發明中記載之任一效果。 (1) 一種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係使用第1稀有氣體於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變質層,並 使用與上述第1稀有氣體不同之第2稀有氣體對上述變質層進行濺鍍。 (2) 如上述(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分子量小於上述第2稀有氣體之稀有氣體作為上述第1稀有氣體。 (3) 如上述(1)或(2)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於向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照射上述第1稀有氣體後,照射上述第2稀有氣體。 (4) 如上述(1)或(2)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將上述第1稀有氣體及上述第2稀有氣體混合後照射至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 (5)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向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交替地照射上述第1稀有氣體及上述第2稀有氣體。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氦(He)及氖(Ne)中之至少一者作為上述第1稀有氣體。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氖(Ne)、氬(Ar)及氙(Xe)中之至少1種作為上述第2稀有氣體。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中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包含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銦-鎵氧化物(IGO)、銦-鎵-鋅氧化物(IGZO,In-GaZnO4 )、銦-錫-鋅氧化物(ITZO)、IFO(摻雜F之In2 O3 )、氧化錫(SnO2 )、ATO(摻雜Sb之SnO2 )、FTO(摻雜F之SnO2 )、氧化鋅(ZnO)、鋁-鋅氧化物(AZO)、鎵-鋅氧化物(GZO)、氧化鈦(TiO2 )、鈮-鈦氧化物(TNO)、氧化銻、尖晶石型氧化物、具有YbFe2 O4 結構之氧化物、鎵氧化物、鈦氧化物、鈮氧化物及鎳氧化物中之任一者。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9年1月11日於日本專利廳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2019-003234號而主張優先權者,藉由參照將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引用於本申請案。
業者可根據設計上之要件或其他要因,想到各種修正、組合、次組合及變更,但應當理解其等包含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內。
1:攝像元件 1a:像素部 2:反射型顯示裝置 10:光電轉換元件 11:支持基材 12:氧化物半導體膜 12H:開口 12X:變質層 21:抗蝕膜 21H:開口 30:半導體基板 30S1:半導體基板之第1面 30S2:半導體基板之第2面 32B、32R:無機光電轉換部 33:固定電荷 34:介電層 36:貫通電極 37:層間絕緣層 40:有機光電轉換部 41:下部電極 41A:讀出電極 41B:儲存電極 42:絕緣層 42H:開口 43:電荷儲存層 44:光電轉換層 45:上部電極 46:保護層 47:遮光膜 48:晶載透鏡 50:多層配線層 51、52、53:配線層 54:絕緣層 60:驅動基板 61:支持基體 62:薄膜電晶體 63:保護層 64:平坦化絕緣層 65:像素電極 70:對向基板 71:支持基體 72:對向電極 80:電泳元件 81:絕緣性液體 82:電泳粒子 83:多孔層 121:晶粒 122:晶粒界 130:周邊電路部 131:列掃描部 132:系統控制部 133:水平選擇部 134:行掃描部 135:水平信號線 201:攝像裝置 202:光學系統 203:擋板裝置 204:固體攝像元件 205:控制電路 206:信號處理電路 207:監視器 208:記憶體 833:細孔 1011:基板 1012:ITO膜 11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攝像機頭 11110:其他手術工具 11111:氣腹管 11112:能量處置器具 11120:支持臂裝置 11131:實施手術者 11132:患者 11133:病床 11200:手推車 11201:CCU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器具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記錄器 11208:印表機 11400:傳輸電纜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信部 11405:攝像機頭控制部 11411:通信部 11412:圖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信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身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整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揚聲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錶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攝像部 12111、12112、12113、12114:拍攝範圍 A:變質層部分 AMP:放大器電晶體(調變元件) B:除變質層以外之ITO膜部分 G1:稀有氣體 G2:稀有氣體 G+:離子 Lread:像素驅動線 Lsig:垂直信號線 P:單位像素 RST:重設電晶體 S1:光入射側 SEL:選擇電晶體 Tr2:傳輸電晶體 Tr3:傳輸電晶體
圖1A係用以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進行說明之剖面模式圖。 圖1B係表示圖1A之後續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1C係表示圖1B之後續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2係表示一般之蝕刻前後之膜組成之變化之特性圖。 圖3A係H2 電漿照射後之ITO膜之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像之模式圖。 圖3B係表示圖3A所示之A及B中之In及O之組成比之圖。 圖4A係表示由稀有氣體照射所引起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膜結構之變化之模式圖。 圖4B係表示圖4A之後續之由稀有氣體照射所引起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膜結構之變化之模式圖。 圖4C係表示圖4B之後續之由稀有氣體照射所引起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膜結構之變化之模式圖。 圖5A係用以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進行說明之剖面模式圖。 圖5B係表示圖5A之後續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6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6B係表示圖6A之後續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6C係表示圖6B之後續步驟之剖面模式圖。 圖7係表示使用了利用圖1A~圖1C等所示之蝕刻方法加工而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攝像元件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8係圖7所示之攝像元件所使用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剖面模式圖。 圖9係對使用了圖7所示之攝像元件之電子機器之構成進行說明之圖。 圖10係使用了利用圖1A~圖1C等所示之蝕刻方法加工而成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反射型顯示裝置之剖面模式圖。 圖11係表示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12係表示攝像機頭及CCU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13係表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14係表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11:支持基材
12:氧化物半導體膜
12X:變質層
G1:稀有氣體
G2:稀有氣體

Claims (8)

  1. 一種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係使用第1稀有氣體於氧化物半導體膜形成變質層,並 使用與上述第1稀有氣體不同之第2稀有氣體對上述變質層進行濺鍍。
  2.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分子量小於上述第2稀有氣體之稀有氣體作為上述第1稀有氣體。
  3.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於向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照射上述第1稀有氣體後,照射上述第2稀有氣體。
  4.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將上述第1稀有氣體及上述第2稀有氣體混合後照射至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
  5.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向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交替地照射上述第1稀有氣體及上述第2稀有氣體。
  6.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氦(He)及氖(Ne)中之至少一者作為上述第1稀有氣體。
  7.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使用氖(Ne)、氬(Ar)及氙(Xe)中之至少1種作為上述第2稀有氣體。
  8. 如請求項1之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其中上述氧化物半導體膜包含氧化銦、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銦-鎵氧化物(IGO)、銦-鎵-鋅氧化物(IGZO,In-GaZnO4 )、銦-錫-鋅氧化物(ITZO)、IFO(摻雜F之In2 O3 )、氧化錫(SnO2 )、ATO(摻雜Sb之SnO2 )、FTO(摻雜F之SnO2 )、氧化鋅(ZnO)、鋁-鋅氧化物(AZO)、鎵-鋅氧化物(GZO)、氧化鈦(TiO2 )、鈮-鈦氧化物(TNO)、氧化銻、尖晶石型氧化物、具有YbFe2 O4 結構之氧化物、鎵氧化物、鈦氧化物、鈮氧化物及鎳氧化物中之任一者。
TW108143323A 2019-01-11 2019-11-28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TW2020383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3234 2019-01-11
JP2019003234 2019-01-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326A true TW202038326A (zh) 2020-10-16

Family

ID=71521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3323A TW202038326A (zh) 2019-01-11 2019-11-28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22852A1 (zh)
JP (1) JP7366936B2 (zh)
CN (1) CN113169067A (zh)
TW (1) TW202038326A (zh)
WO (1) WO20201450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8230B2 (ja) * 2020-02-03 2024-01-1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方法及び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1531A (ja) * 1984-11-30 1986-06-19 Nec Kansai Ltd 超微細線の形成方法
US5213659A (en) * 1990-06-20 1993-05-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mbination usage of noble gases for dry etch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JPH0897190A (ja) * 1994-09-22 1996-04-12 Ulvac Japan Ltd 透明導電性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3304263B2 (ja) * 1996-09-06 2002-07-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Itoのパターニング方法
JPH10335335A (ja) * 1997-05-29 1998-12-18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116888A (ja) * 1997-06-24 1999-01-22 Hitachi Ltd エッチング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4124888B2 (ja) * 1998-10-23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0183040A (ja) * 1998-12-15 2000-06-30 Canon Inc 有機層間絶縁膜エッチング後のレジストアッシング方法
JP2000183052A (ja) * 1998-12-18 2000-06-30 Sony Corp 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344777B1 (ko) * 2000-02-28 2002-07-20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를 포함하는 소자 제조방법
JP2002170431A (ja) * 2000-11-29 2002-06-14 Idemitsu Kosan Co Ltd 電極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58119A (ja) * 2001-09-04 2003-05-30 Mitsui Chemicals Inc 透明導電性膜の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
JP2003298375A (ja) * 2002-03-29 2003-10-17 Murata Mfg Co Ltd 弾性表面波装置の周波数調整方法
KR20070040267A (ko) * 2005-10-11 2007-04-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에이징 장치
KR102149626B1 (ko) * 2008-11-07 2020-08-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US8859330B2 (en) * 2011-03-23 2014-10-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004308B2 (ja) * 2011-08-12 2016-10-0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
JP6023994B2 (ja) * 2011-08-15 2016-11-09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薄膜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146086B1 (en) * 2014-05-23 2019-10-02 Quertech Single- and/or multi-charged gas ion beam treatm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nti-glare sapphire material
JP6373160B2 (ja) * 2014-10-15 2018-08-1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US9887277B2 (en) * 2015-01-23 2018-02-06 Applied Materials, Inc. Plasma treatment on metal-oxide TFT
JP6685179B2 (ja) * 2016-06-01 2020-04-2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
US10797166B2 (en) * 2018-04-03 2020-10-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IGZO active layer and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22852A1 (en) 2022-04-21
WO2020145080A1 (ja) 2020-07-16
JPWO2020145080A1 (ja) 2021-11-25
JP7366936B2 (ja) 2023-10-23
CN113169067A (zh) 2021-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4902B (zh) 攝像裝置
US11869914B2 (en)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 sensor
TWI781976B (zh) 受光元件、受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攝像元件及電子機器
WO2019216092A1 (ja)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エッチング方法および酸化物半導体加工物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WO2020158515A1 (ja) 固体撮像素子、電子機器、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827636B (zh) 固態攝像元件、固態攝像裝置及固態攝像元件之製造方法
US20190027528A1 (en) Light-receiving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1124974A1 (ja) 撮像装置
WO2021149500A1 (ja) 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電変換装置
WO2021079572A1 (en) Imaging device
US20240088189A1 (en) Imaging device
TW202038326A (zh) 氧化物半導體膜之蝕刻方法
WO2023013444A1 (ja) 撮像装置
WO2022220084A1 (ja) 撮像装置
WO2022172711A1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1172121A1 (ja) 多層膜および撮像素子
WO2017122537A1 (ja) 受光素子、受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810326B (zh) 光電轉換元件
JP2020113637A (ja) 酸化物半導体膜のエッチング方法および酸化物半導体加工物ならびに電子デバイス
WO2022244302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20376128A1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4029408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276274A1 (ja) 光電変換素子、光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79835A1 (ja) 光電変換装置
WO2024057814A1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